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864870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64870B
CN113864870B CN202111182942.2A CN202111182942A CN113864870B CN 113864870 B CN113864870 B CN 113864870B CN 202111182942 A CN202111182942 A CN 202111182942A CN 113864870 B CN113864870 B CN 1138648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shaft
drive
coupling
v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829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64870A (zh
Inventor
尹炯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8/01044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050307A1/ko
Publication of CN113864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64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64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64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pivoting blades with intersecting ax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8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bearings, pivots or hi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3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electri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4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7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cams or le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包括:外壳,形成有吸入口和吐出口;叶片马达,固定在所述外壳;驱动联接件,能够旋转地与所述叶片马达结合;第一叶片,配置在所述吐出口,能够旋转地与所述驱动联接件连接;以及第二叶片,与所述第一叶片隔开地配置在所述吐出口,能够旋转地与所述驱动联接件连接,所述驱动联接件包括: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叶片马达结合;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隔开,沿所述型芯联接件轴的外周方向移动,与所述第一叶片连接;以及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隔开,沿所述型芯联接件轴的外周方向移动,与所述第二叶片连接。

Description

空调机
本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880071876.1,进入国家的申请日为2018年09月06日,发明名称为“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安装在室内的天花板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空调机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器构成,并利用空气调节循环向建筑物或房间供应冷气或热气。
空调机在结构上划分为压缩机配置在室外的分体式和压缩机以呈一体的方式制作的一体式。
分体式是在室内机设置室内热交换机,在室外机设置室外热交换机和压缩机,并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彼此分离的两个装置相连接。
一体式是将室内热交换机、室外热交换机以及压缩机设置在一个外壳内。作为一体式空调机有将装置挂在窗上直接安装的挂窗式空调机、将吸入管道和吐出管道相连接并安装在室内外侧的管道式(duct type)空调机等。
所述分体式空调机一般根据室内机的安装形态来进行划分。
将室内机在室内空间垂直地竖放安装的称为直立式空调机,室内机安装在室内的墙上的称为挂墙式空调机,室内机安装在室内的天花板的称为天花板式室内机。
并且,作为分体式空调机的一个种类,有能够向多个空间提供被空气调节的空气的系统空调机。
在系统空调机的情况下,有通过具备多个室内机并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类型和通过管道向各空间供应被空气调节的空气的类型。
设置在系统空调机的多个室内机可以由直立式、墙挂式或天花板式等任意的类型构成。
现有技术的天花板式室内机包括:外壳,悬挂安装在天花板壁;前面板,覆盖所述外壳的底面,设置在与天花板相同的面。
在所述前面板的中央布置吸入口,在吸入口的外侧布置多个吐出口,在每个吐出口设置有吐出叶片。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吐出叶片中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需要将前面板全体从外壳分离后进行修理。即,在现有技术中,即使在多个吐出叶片中的一个吐出叶片发生故障,也需要将前面板全体与外壳进行分离后,将发生故障的吐出叶片更换或修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发明专利10-0679838B1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通过旋转驱动联接件能够同时控制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通过旋转驱动联接件能够同时控制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并且在所述驱动联接件的旋转时,使所述第一叶片进行转动,所述第二叶片在原位置进行旋转。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通过使用一个叶片马达能够在两个叶片分别形成旋转角。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为被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通过旋转驱动联接件能够同时控制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
本发明通过旋转驱动联接件能够同时控制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并且在所述驱动联接件的旋转时,使所述第一叶片进行转动,所述第二叶片在原位置进行旋转。
本发明通过使用一个叶片马达能够在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分别形成不同的旋转角。
本发明包括:外壳,悬挂在室内的天花板进行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底面形成有吸入口及吐出口;模块主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侧,所述模块主体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吐出口露出;叶片马达,组装在所述模块主体,用于提供驱动力;驱动联接件,与所述模块主体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与所述叶片马达相结合,利用所述叶片马达的驱动力进行旋转,包括形成规定的夹角的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及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第一叶片联接件,位于比所述驱动联接件更前方侧的位置,与所述模块主体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第二叶片联接件,与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第一叶片,配置在所述吐出口,配置在从所述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及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分别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以及第二叶片,配置在所述吐出口,利用第二叶片轴与所述模块主体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
所述驱动联接件包括:型芯联接件轴,向所述叶片马达侧凸出,以与所述叶片马达相结合;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叶片凸出,以与所述第一叶片进行组装;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朝向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凸出,以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进行组装,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及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沿着向相同的方向凸出,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向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及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相反的方向凸出。
所述驱动联接件可以包括:型芯主体;所述型芯联接件轴,配置在所述型芯主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模块主体,朝向所述叶片马达凸出,与所述叶片马达相结合;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型芯主体延伸;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配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叶片主体凸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叶片相结合;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型芯主体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形成规定的夹角E;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配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向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相同的方向凸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相结合,
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包括: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第1-1叶片联接件轴,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叶片进行组装,与所述第一叶片进行相对旋转;以及第1-2叶片联接件轴,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的另一侧,与所述模块主体进行组装,与所述模块主体进行相对旋转,
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包括: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第2-1叶片联接件轴,配置在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叶片进行组装,与所述第二叶片进行相对旋转;以及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配置在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的另一侧,与所述驱动联接件进行组装,与所述驱动联接件进行相对旋转。
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1可以长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2,短于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A1。
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和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之间的间隔A2可以长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2,短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1。
所述模块主体可以包括:模块主体部,结合在所述外壳;以及联接件安装部,从所述模块主体部向上侧延伸形成,向所述吐出口露出,所述联接件安装部包括:驱动联接件结合部,所述型芯联接件轴组装在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提供所述型芯联接件轴的旋转中心;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组装在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提供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的旋转中心;以及第二叶片结合部,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组装在所述第二叶片结合部,所述第二叶片结合部提供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的旋转中心,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和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之间的间隔R1短于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和所述第二叶片结合部之间的间隔R2。
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1可以长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2,短于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和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A1,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和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之间的间隔A2长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2,短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1。
所述第一叶片可以包括:第一叶片主体,沿着所述吐出口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以及第一接合筋,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向上侧凸出,所述驱动联接件及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在所述第一接合筋,所述第一接合筋包括: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以及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的间隔B1短于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和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之间的间隔R1。
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A1可以长于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和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之间的间隔R1。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可以从所述型芯主体延伸,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以正交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型芯主体延伸,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以正交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叶片可以包括:第一叶片主体,沿着所述吐出口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以及第一接合筋,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向上侧凸出,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及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分别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在所述第一接合筋,所述第一叶片还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的端侧的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及所述第一接合筋彼此相向,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与所述第一接合筋相正交。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可以包括:联接件轴主体,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向所述第一叶片侧凸出,并由多个构成;以及联接件轴卡止部,从所述联接件轴主体凸出,与所述第一接合筋形成彼此卡止。
所述第一接合筋可以还包括供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贯穿的第一接合部,在所述联接件轴卡止部和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之间布置所述第一接合筋,所述联接件轴卡止部在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的贯穿相反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合筋形成彼此卡止。
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可以包括:第2-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从所述型芯主体延伸,以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正交的方式配置;第2-2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第2-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向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相同的方向凸出;以及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配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的端侧,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配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从所述第2-2驱动联接件主体向与第一驱动联接件轴相同的方向凸出。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和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的所述夹角E可以形成为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所述第一叶片可以包括:第一叶片主体,沿着所述吐出口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以及第一接合筋,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向上侧凸出,使所述驱动联接件及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所述第一接合筋包括: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以及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1长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2,短于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和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A1,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和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之间的间隔A2长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2,短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C1,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的间隔B1短于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和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之间的间隔R1,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和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之间的间隔A1长于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和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之间的间隔R1。
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具有如下所述的效果中的一种或其以上。
第一、在本发明中,通过使与叶片马达相结合的驱动联接件进行旋转,能够同时控制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的方向。
第二、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第一叶片沿着规定的轨道进行转动,并且第二叶片在原位置进行旋转,因此,在驱动联接件的旋转时能够提供彼此不同的旋转角。
第三、在本发明中,第一叶片与驱动联接件及第一叶片联接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因此,在驱动联接件的旋转时,第一叶片能够沿着规定的轨道进行转动,并且,第二叶片在组装在第二叶片轴的状态下接收从驱动联接件提供的驱动力,因此,第二叶片能够在原位置进行旋转。
第四、在本发明中,通过布置提供第一叶片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第1-1叶片联接件轴及第1-2叶片联接件轴、提供第二叶片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第2-1叶片联接件轴及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提供驱动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型芯联接件轴、第一叶片联接件轴以及第二叶片联接件轴、提供第一叶片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接合部及第二接合部、提供第二叶片的旋转中心的第二叶片轴及第三接合部,能够使第一叶片沿着规定轨道进行转动,并且使第二叶片在原位置进行旋转。
第五、在本发明中,通过与第一叶片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的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及第一叶片联接件、与第二叶片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的第二叶片联接件及第二叶片轴的结合结构,能够使所述第一叶片进行转动,并且使所述第二叶片在原位置进行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机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前面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前面板顶部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的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从图5的上侧观察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
图8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主视图。
图9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后视图。
图10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图5所示的叶片模块的运转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驱动联接件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第一叶片联接件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1所示的第二叶片联接件的主视图。
图15是图2所示的叶片模块的侧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1的例示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2的例示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3的例示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4的例示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5的例示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6的例示图。
图22是图3所示的模块主体的立体图。
图23是从图22的底部观察的模块主体的立体图。
图24是图3的俯视图。
图25是示出图10的联接件安装部结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26是图11所示的驱动联接件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驱动联接件的俯视图。
图28是图26所示的驱动联接件的左侧视图。
图29是图11所示的第一叶片联接件的立体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第一叶片联接件的俯视图。
图31是图11所示的第二叶片联接件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所示的第二叶片联接件的俯视图。
图33是图5所示的第一叶片的立体图。
图34是从图33所示的第一叶片的底部观察的立体图。
图35是图33所示的第一叶片的俯视图。
图36是图33所示的第一叶片的侧视图。
图37是图7所示的第二叶片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7所示的第二叶片的俯视图。
图39是图37所示的第二叶片的主视图。
图40是图37所示的第二叶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其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种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机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1的前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1的前面板顶部的立体图。图5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5的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7是从图5的上侧观察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图8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主视图。图9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后视图。图10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俯视图。图11是示出图5所示的叶片模块的运转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驱动联接件的主视图。图13是图11所示的第一叶片联接件的主视图。图14是图11所示的第二叶片联接件的主视图。图15是图2所示的叶片模块的侧剖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1的例示图。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2的例示图。图1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3的例示图。图1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4的例示图。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5的例示图。图2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吐出步阶P6的例示图。图22是图3所示的模块主体的立体图。图23是从图22的底部观察的模块主体的立体图。图24是图3的俯视图。
图25是示出图10的联接件安装部结合结构的剖视图。图26是图11所示的驱动联接件的立体图。图27是图26所示的驱动联接件的俯视图。图28是图26所示的驱动联接件的左侧视图。图29是图11所示的第一叶片联接件的立体图。图30是图29所示的第一叶片联接件的俯视图。图31是图11所示的第二叶片联接件的立体图。图32是图31所示的第二叶片联接件的俯视图。图33是图5所示的第一叶片的立体图。图34是从图33所示的第一叶片的底部观察的立体图。图35是图33所示的第一叶片的俯视图。图36是图33所示的第一叶片的侧视图。图37是图7所示的第二叶片的立体图。图38是图37所示的第二叶片的俯视图。图39是图37所示的第二叶片的主视图。图40是图37所示的第二叶片的侧视图。
<室内机的构成>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包括:外壳100,形成有吸入口101及吐出口102;室内热交换机130,配置在所述外壳100内部;室内送风扇140,配置在所述外壳100内部,使空气向所述吸入口101及吐出口102流动。
<外壳的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00包括外壳壳体110和前面板300。所述外壳壳体100通过吊架(未图示)悬挂在室内的天花板而进行设置,其下侧呈开口形成。所述前面板300覆盖所述外壳壳体110的呈开口的面,并朝向室内的地面配置,所述前面板300在室内露出,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101及吐出口102。
所述外壳100可以根据制作形态而以多样的方式实现,所述外壳100的结构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所述吸入口101配置在前面板300的中央,所述吐出口102配置在所述吸入口101的外侧。所述吸入口101的数目或吐出口102的数目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无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入口101形成有一个,所述吐出口102配置有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入口101从底面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形状,所述吐出口102与所述吸入口101的各边缘按规定间隔隔开而配置有四个。
<室内热交换机的构成>
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配置在所述吸入口101和吐出口102之间,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将所述外壳100内部划分为内侧及外侧。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在本实施例中以垂直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的内侧布置室内送风扇140。
所述室内热交换机从俯视或仰视观察时,其整体上的形状形成为“口”,其一部分区段可以分离。
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被配置为,使从所述室内送风扇140吐出的空气以垂直的方式进入。
在所述外壳100内部设置有排水盘132,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放置在排水盘132。从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生成的冷凝水可以在流动到所述排水盘132后进行储存。所述排水盘132中配置有用于将汇集的冷凝水向外部排出的排水泵(未图示)。
所述排水盘132可以形成有具有方向性的倾斜面,从而将从室内热交换机130流落的冷凝水汇集到一侧并进行储存。
<室内送风扇的构成>
所述室内送风扇140位于所述外壳100内部,并配置在所述吸入口101上侧。所述室内送风扇140使用向中央吸入空气并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的离心式送风机。
所述室内送风扇140包括喇叭口142、风扇144以及风扇马达146。
所述喇叭口142配置在吸入格栅320上侧,并位于风扇144的下侧。所述喇叭口142将通过所述吸入格栅320的空气向所述风扇144引导。
所述风扇马达146使所述风扇144进行旋转。所述风扇马达146固定在外壳壳体110。所述风扇马达146配置在所述风扇144的上侧。所述风扇马达14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风扇144更高的位置。
所述风扇马达146的马达轴朝向下侧进行配置,并在所述马达轴结合所述风扇144。
在所述风扇144的边缘外侧布置室内热交换机130。所述风扇144和室内热交换机13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此外,所述喇叭口142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风扇144的内侧插入。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喇叭口142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风扇144相重叠。
<流路的构成>
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配置在外壳壳体110的内部,并将所述外壳壳体110内部空间划分为内侧及外侧。
将被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包围的内侧空间定义为吸入流路103,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的外侧空间定义为吐出流路104。
在所述吸入流路103布置所述室内送风扇140。所述吐出流路104为室内热交换机130的外侧和外壳壳体110的侧壁之间。
从俯视或仰视观察时,所述吸入流路103为被室内热交换机的“口”包围的内侧,吐出流路104为室内热交换机的“口”外侧。
所述吸入流路103与吸入口101相连通,所述吐出流路104与吐出口103相连通。
空气从所述吸入流路103的下侧向上侧流动,并从吐出流路104的上侧向下侧流动。以所述室内热交换机130为基准,空气的流动方向将转换180度。
所述吸入口101及吐出口102形成在前面板300的同一面。
所述吸入口101及吐出口102以朝向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入口101及吐出口102以朝向室内的地面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前面板300形成有屈曲的情况下,所述吐出口102可以具有稍许的侧面倾斜的方式形成,但是与吐出流路104相连接的吐出口102以朝向下侧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中配置有叶片模块200(vane module),所述叶片模块200用于控制通过所述吐出口102吐出的空气的方向。
<前面板的构成>
所述前面板300包括:前部主体310,结合在外壳壳体110,形成有所述吸入口101及吐出口102;吸入格栅320,形成有多个格栅孔321,用于覆盖所述吸入口101;前置过滤器330,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组装在所述吸入格栅320;叶片模块200,设置在所述前部主体310,用于控制所述吐出口102的空气流动方向。
所述吸入格栅320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部主体310。所述吸入格栅320可以从所述前部主体31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升降。所述吸入格栅320覆盖所述吸入口101全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入格栅320通过格子形态形成有多个格栅孔321。所述格栅孔321和所述吸入口101相连通。
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上侧布置前置过滤器330。所述前置过滤器330过滤向所述外壳100内部吸入的空气。所述前置过滤器330位于所述格栅孔321上侧,并过滤通过所述吸入格栅320的空气。
所述吐出口102沿着所述吸入口101的边缘形成为长狭缝的形态。所述叶片模块200位于所述吐出口102上,并结合在所述前部主体3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叶片模块200可以向所述前部主体310的下侧分离。即,所述叶片模块200以与所述前部主体310的结合结构无关的方式配置,并可以从所述前部主体310独立地分离。与此相关的结构将更详细地进行后述。
<前部主体的构成>
所述前部主体310结合在外壳壳体110的下侧,并朝向室内的方向配置。所述前部主体310设置在室内的天花板,并向室内露出。
所述前部主体310结合在外壳壳体110,所述外壳壳体110支撑所述前部主体310的荷重。所述前部主体310支撑吸入格栅320及前置过滤器330的荷重。
所述前部主体310从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形状。所述前部主体310的形状可以多样的方式形成。
所述前部主体310的上侧面以水平的方式形成,从而能够紧贴在天花板,所述前部主体310的下侧面的边缘可以形成稍许的曲面。
在所述前部主体310的中央布置吸入口101,在所述吸入口101边缘外侧配置多个吐出口102。
从俯视观察时,所述吸入口101可以形成为正方形形状,吐出口102形成为四边形形状。所述吐出口102可以形成为其长度长于宽度的狭缝形态。
所述前部主体310包括前部框架312、侧部盖314、边角盖316。
所述前部框架312提供前面板300的荷重及刚性,并紧固固定在所述外壳壳体110。在所述前部框架312形成有所述吸入口101及四个吐出口10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部框架312包括侧部框架311及边角框架313。
所述边角框架313配置在前面板300的各边角。所述侧部框架311与两个边角框架313相结合。所述侧部框架311包括内侧部框架311a及外侧部框架311b。
所述内侧部框架311a配置在吸入口101和吐出口102之间,并用于结合两个边角框架313。外侧部框架311b配置在吐出口102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个内侧部框架311a及四个外侧部框架311b。
所述吸入口101位于四个内侧部框架311a内侧。所述吐出口102被两个边角框架313、内侧部框架311a以及外侧部框架311b包围而形成。
此外,在所述前部框架312的底面结合所述侧部盖314及边角盖316。所述侧部盖314及边角盖316向用户露出,所述前部框架312不被用户看到。
所述侧部盖314配置在所述前部框架312的边缘,所述边角盖316配置在所述前部框架312的边角。
所述侧部盖314由合成树脂材质形成,并紧固固定在所述前部框架312。具体而言,所述侧部盖314结合在所述侧部框架311,边角盖316结合在边角框架3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部盖314及边角盖316分别设置有四个。所述侧部盖314及边角盖316结合在所述前部框架312并连接为一个结合物。在所述前面板300中,四个侧部盖314及四个边角盖316形成一个边缘。
在所述侧部框架311下侧布置所述侧部盖314,在边角框架313下侧布置所述边角盖316。
四个侧部盖314及四个边角盖316进行组装而形成四边形的边框。将所连接的四个侧部盖314及四个边角盖316定义为前部装饰件350。
所述前部装饰件350形成装饰件外部边界(outer border)351和装饰件内部边界(inner border)352。
从俯视或仰视观察时,所述装饰件外部边界351形成为四边形,装饰件内部边界352的整体形状也形成为四边形。只是,所述装饰件内部边界的边角形成规定的曲率。
在所述装饰件内部边界352内侧布置所述吸入格栅320及四个叶片模块200。此外,在所述装饰件内部边界352接触布置吸入格栅320及四个叶片模块2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部盖314配置有四个,各侧部盖314结合在所述前部框架312。所述侧部盖314的外侧边缘形成所述装饰件外部边界351的一部分,内侧边缘形成所述装饰件内部边界352的一部分。
尤其是,所述侧部盖314的内侧边缘形成所述吐出口102的外侧边界。将所述侧部盖314的内侧边缘定义为侧部装饰件内部边界31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角盖316配置有四个,各边角盖316结合在所述前部框架312。所述边角盖316的外侧边缘形成所述装饰件外部边界351的一部分,内侧边缘形成所述装饰件内部边界352的一部分。
将所述边角盖316的内侧边缘定义为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317。
所述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317可以与所述吸入格栅320相接触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角盖316的内侧边缘以与所述吸入格栅320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并按规定间隔隔开而形成间隙317a。
所述侧部装饰件内部边界315同样地与所述叶片模块200隔开规定间隔而形成间隙315a,并以与所述叶片模块200的外侧边缘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由此,所述装饰件内部边界352与四个叶片模块200及吸入格栅320的外侧边缘隔开规定间隔并形成连续的间隙。
将由四个侧部装饰件内部边界间隙315a及四个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间隙317a所形成的连续的间隙定义为前部装饰件间隙350a。
所述前部装饰件间隙350a形成在所述前部装饰件350的内侧边缘。具体而言,所述前部装饰件间隙350a由叶片模块200及吸入格栅320的外侧边缘和前部装饰件350的内侧边缘被隔开而形成。
当所述叶片模块200未运转时(室内机停止时),所述前部装饰件间隙350a将使吸入格栅320及叶片模块200被看作为一个结构物。
<吸入格栅的构成>
所述吸入格栅320位于前部主体310的下侧。所述吸入格栅320可以在紧贴在所述前部主体310的底面的状态下向下侧进行升降。
所述吸入格栅320包括格栅主体322和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格栅主体322的多个格栅孔321。
所述吸入格栅320包括:格栅主体322,配置在所述吸入口101的下侧,利用多个格栅孔321与所述吸入口101相连通,并形成为四边形形状;格栅边角部327,从所述格栅主体322的边角沿着对角线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格栅主体322的底面和第一叶片210的底面可以形成连续的面。并且,所述格栅主体322的底面和边角盖316的底面可以形成连续的面。
在所述格栅主体322的内侧以格子形态布置多个格栅323。所述格子形态的格栅323形成四边形形态的格栅孔321。将形成有所述格栅323及格栅孔321的部分定义为吸入部。
所述格栅主体322包括:供空气疏通的吸入部;以包围所述吸入部的方式配置的格栅主体部324。从俯视或仰视观察时,所述吸入部的整体形状形成为四边形。
所述吸入部的各边角朝向前面板300的各边角进行配置,更详细而言朝向所述边角盖316进行配置。
从仰视观察时,所述格栅主体322形成为四边形形状。
所述格栅主体部324的外侧边缘以与所述吐出口102或前部装饰件350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格栅主体部324的外侧边缘包括:格栅边角边界326,以与边角盖316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格栅侧部边界325,形成所述吐出口102,并以与所述侧部盖314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格栅边角边界326可以形成为以吸入格栅320的内侧为中心的曲率,格栅侧部边界325形成为以所述吸入格栅320的外侧为中心的曲率。
所述格栅主体部324还包括被所述格栅边角边界326及两个格栅侧部边界325包围的格栅边角部327。所述格栅边角部327从格栅主体部324向边角盖316侧凸出而形成。
所述格栅边角部327配置在所述格栅主体322的各边角。所述格栅边角部327朝向所述前面板300的各边角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格栅边角部327配置有四个。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将四个格栅边角部327定义为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以及第四格栅边角部327-4。
所述格栅侧部边界325形成为从外侧向内侧凹入的形状。
在所述侧部盖314和吸入格栅320之间形成吐出口102。更具体而言,在所述侧部盖314的侧部装饰件内部边界315和格栅主体322的格栅侧部边界325之间形成一个吐出口102。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四个方向上配置的侧部装饰件内部边界315和格栅侧部边界325之间形成各个吐出口102。
在本实施例中,格栅边角边界326的长度和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317的长度相同地形成。即,所述边角盖316的宽度和所述格栅边角部327的宽度相同地形成。
此外,侧部盖314的内侧宽度和格栅侧部边界325的宽度相同地形成。
对所述格栅侧部边界325进行更加详细的区分如下。
所述格栅侧部边界325形成所述吐出口102的内侧边界。所述侧部装饰件内部边界315及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317形成所述吐出口102的外侧边界。
所述格栅侧部边界325包括:长直线区段325a,沿着吐出口102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并形成为直线;第一曲线区段325b,与所述长直线区段325a的一侧相连接,并且其曲率中心形成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外侧;第二曲线区段325c,与所述长直线区段325a的另一侧相连接,并且其曲率中心形成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外侧;第一短直线区段325d,与所述第一曲线区段325b相连接;第二短直线区段325e,与所述第二曲线区段325c相连接。
<叶片模块的构成>
所述叶片模块200设置在吐出流路104,并控制通过所述吐出口102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所述叶片模块200包括模块主体400、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叶片马达230、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
所述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叶片马达230、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均设置在模块主体400。所述模块主体400以呈一体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面板300。即,所述叶片模块200的结构部件全体呈模块化,并一次性地设置在所述前面板300。
由于所述叶片模块200呈模块化,能够缩短组装时间,并且在发生故障时容易进行更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叶片马达230使用步进电机。
<模块主体的构成>
所述模块主体400可以由一个主体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安装空间最小化且使制作费用最小化,将分离为两个部件进行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块主体400由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构成。
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共同的结构,将以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分别紧固在所述前部主体310。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设置在各个边角框架313。
在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设置在吐出口102的一侧配置的边角框架313,所述第二模块主体420设置在吐出口102的另一侧配置的边角框架313。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紧贴在各个边角框架313的底面,并通过紧固构件401分别进行紧固。
由此,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配置在所述前部主体310的下侧。当以室内机被安装的状态观察时,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边角框架313的紧固方向被配置为从下侧朝向上侧,所述第二模块主体420及边角框架313的紧固方向也被配置为从下侧朝向上侧。
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维修过程中,能够将所述叶片模块200全体从所述前部主体310容易地分离。
所述叶片模块200包括:第一模块主体410,配置在所述吐出口102的一侧,位于所述前部主体310的下侧,并对于所述前部主体310以能够向下侧分离的方式组装;第二模块主体420,配置在所述吐出口102的另一侧,位于所述前部主体310的下侧,并对于所述前部主体310以能够向下侧分离的方式组装;一个以上的叶片210、220,其一侧及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相结合,并对于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进行相对旋转;叶片马达230,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和第二模块主体420中的至少一方,用于向所述叶片提供驱动力;第一紧固孔403-1,配置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以朝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并以贯穿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的方式形成;第一紧固构件401-1,通过所述第一紧固孔403-1紧固在所述前部主体310;第二紧固孔403-2,配置在所述第二模块主体420,以朝向下侧的方式配置,并以贯穿所述第二模块主体420的方式形成;第二紧固构件401-2,通过所述第二紧固孔403-2紧固在所述前部主体。
尤其是,由于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位于前部主体310的下侧,在所述前部主体310设置在外壳壳体110的状态下,仅能够将所述叶片模块200从前部主体310分离。这共同地适用于四个位置的叶片模块200全体。
在将所述模块主体400从前部主体310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叶片模块200全体向前部主体310的下侧分离。
所述模块主体400包括:模块主体部402,结合在所述前部主体310,向外部露出,并且其上侧呈开口形成;联接件安装部404,提供所述模块主体部402的侧面中的一个面,叶片210、220结合在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模块引导部430,从联接件安装部404向叶片210、220侧凸出,并用于引导空气的流动方向。
所述模块主体部402利用紧固构件401(未图示)紧固在所述前部主体31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模块主体部402可以通过卡钩结合或过盈配合等结合在前部主体310。
以贯穿模块主体部402的方式形成有紧固孔403。在本实施例中,还形成有从模块主体部402向上侧凸出的紧固凸柱445。在所述紧固凸柱445内侧形成有紧固孔403。紧固凸柱445提高与紧固构件401的紧固力,并提供能够插入紧固构件401的空间。
模块主体部402还包括沿着边缘向上侧凸出的模块主体边界440,所述模块主体边界440形成所述模块主体部402的侧面。
联接件安装部404形成模块主体部402的四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模块主体边界440形成模块主体部402的四个侧面中的三个侧面。联接件安装部404的高度比模块主体边界440的高度更高地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模块主体部402、模块主体边界440以及联接件安装部404通过注射成型以呈一体的方式制作。
联接件安装部404在模块主体部402的四个侧面中配置在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侧。
在联接件安装部404组装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及第二叶片220,并提供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及第二叶片220各个的旋转中心。
模块主体边界440包括第一模块主体边界441、第二模块主体边界442以及第三模块主体边界443。
第一模块主体边界441位于模块主体400的侧面中的前方侧,第二模块主体边界442位于模块主体400的侧面中的外侧,第三模块主体边界443位于模块主体400的侧面中的后方侧。联接件安装部404位于模块主体400的侧面中的内侧。
在第一模块主体边界441及第二模块主体边界442各个布置模块卡钩405。所述模块卡钩405从下侧朝向上侧凸出,并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彼此卡止。
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由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叶片马达230、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等引起的振动或噪音最小化,将所述模块主体部402牢固地紧固在前部主体310。
用于固定所述模块主体部402的紧固构件401呈从下侧向上侧方向紧固的状态,并可以从上侧向下侧分离。
在所述模块主体部402形成有供紧固构件401贯穿的紧固孔403。
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当需要区分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上形成的紧固孔和第二模块主体420上形成的紧固孔时,将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上配置的紧固孔称为第一紧固孔403-1,将所述第二模块主体420上配置的紧固孔称为第二紧固孔403-1。
此外,当需要区分紧固构件401时,将所述第一紧固孔403-1上设置的紧固构件401定义为第一紧固构件401-1,将所述第二紧固孔403-1上设置的紧固构件401定义为第二紧固构件401-2。
所述第一紧固构件401-1贯穿所述第一紧固孔,并紧固在前部主体310。所述第二紧固构件401-2贯穿所述第二紧固孔,并紧固在前部主体310。
在将所述模块主体400进行紧固固定之前,布置用于临时固定所述模块主体400的位置的模块卡钩405。
所述模块卡钩405与前面板300(具体而言,前部主体310)相结合。具体而言,所述模块卡钩405及前部主体310形成彼此卡止。
在一个模块主体可以布置多个模块卡钩405。在本实施例中,模块卡钩分别配置在所述模块主体部402的外侧边缘及前方侧的边缘。即,在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的外侧分别布置模块卡钩405,各模块卡钩405在左右方向上呈对称。
利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的模块卡钩405及第二模块主体420的模块卡钩405,可以将所述叶片模块200临时固定在框架主体310。
基于所述模块卡钩405的固定在结合结构上讲可能引起稍许的松开间隔。紧固构件401将临时固定的所述模块主体400牢固地固定在前部主体310。
用于布置所述紧固构件401的紧固孔403可以位于所述模块卡钩405之间。在一侧及另一侧的模块卡钩405之间布置第一模块主体410的紧固孔403及第二模块主体420的紧固孔403。
在本实施例中,模块卡钩405及紧固孔403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
即使所述紧固构件401被解除,在所述模块卡钩405的作用下,叶片模块200也能够保持结合在所述框架主体310的状态。
在因修理或故障而需要分离所述叶片模块200的情况下,即使分离所述紧固构件401,所述叶片模块200也能够保持结合在前面板300的状态。由此,作业者在解除所述紧固构件401时,无需额外地支撑所述叶片模块200。
所述叶片模块200实现基于模块卡钩405的一次固定及基于紧固构件401的二次固定,因此,在进行维修时能够大幅地提高作业便利性。
所述模块主体部402以水平的方式配置,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以垂直的方式配置。尤其是,从被安装的状态观察时,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从所述模块主体部402向上侧凸出。
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的联接件安装部404及第二模块主体420的联接件安装部404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的联接件安装部404和第二模块主体420的联接件安装部404之间设置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所述叶片马达230配置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的联接件安装部404的外侧或所述第二模块主体420的联接件安装部404的外侧。
所述叶片马达230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或第二模块主体420中的仅一方。在本实施例中,其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或第二模块主体420。
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和第二模块主体420之间结合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从而使所述叶片模块200实现一体化。
为了安装所述叶片马达230,配置有向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的外侧凸出的叶片马达安装部406。在所述叶片马达安装部406紧固固定所述叶片马达230。所述叶片马达安装部406形成为凸柱形态,所述叶片马达230固定在所述叶片马达安装部406。在叶片马达安装部406的作用下,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及叶片马达230按规定间隔隔开。
在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配置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第二叶片结合部409,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组装在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并且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向所述驱动联接件240提供旋转中心,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组装在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并且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向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提供旋转中心,所述第二叶片结合部409与所述第二叶片220相结合,并且所述第二叶片结合部409向所述第二叶片220提供旋转中心。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形成为贯穿联接件安装部404的孔形态。
在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结合叶片马达230的马达轴及第一叶片210的轴。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还包括向第一叶片210侧凸出的驱动联接件凸柱447。
在所述驱动联接件凸柱447内侧布置贯穿联接件安装部404的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驱动联接件凸柱447形成为环形态。通过驱动联接件凸柱447可以牢固地支撑第一叶片210的轴。
驱动联接件凸柱447提供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安装位置,在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旋转时保持与其接触的状态,并抑制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振动或松开间隔。
在第二叶片结合部409插入第二叶片220的第二叶片轴2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结合部409形成为向相反侧的模块主体400侧凸出的凸柱形态。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可以实现为提供旋转轴的多样的形态。
另外,在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布置用于限制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旋转角的止挡件270。所述止挡件270从相反侧的联接件安装部404向叶片210、220侧凸出而形成。
所述止挡件270配置在驱动联接件凸柱447的外侧,并限制驱动联接件240的旋转角。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联接件凸柱447和止挡件270以呈一体的方式注射而制作。
尤其是,所述止挡件270的凸出长度比驱动联接件凸柱447的凸出长度更长地形成。止挡件270沿着驱动联接件凸柱447的边缘形成,因此,止挡件270形成为弧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件270位于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侧。
所述止挡件270在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旋转时在特定位置产生干涉,并限制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旋转。所述止挡件270位于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旋转半径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挡件270与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以呈一体的方式制作。
在联接件安装部404的外侧组装叶片马达230。为了组装叶片马达230,配置有从联接件安装部404向外侧凸出的马达安装凸柱232。
在联接件安装部404中,止挡件270及驱动联接件凸柱447向内侧凸出,在联接件安装部404中,马达安装凸柱232向外侧凸出。
所述模块引导部430从联接件安装部404向内侧凸出而形成。
模块引导部430包括:引导壁435,向吐出口102露出,并用于引导吐出空气;引导底部壁432,与所述引导壁435相连接,与模块主体部402的底面形成连续的面。
从引导底部壁432向上侧凸出而形成有引导壁435。引导壁435形成为光滑的曲面。
引导壁435的下侧末端形成吐出口102,在本实施例中,其形成吐出口102的后方侧的边缘102b。吐出口102的后方侧的边缘102b形成引导底部壁432和引导壁435的边界。
在本实施例中,在引导壁435的前方侧的边缘布置所述吐出口102的后方侧的边缘102b。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壁435和第二叶片结合部409相连接而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分散向第二叶片结合部409施加的荷重。
<驱动联接件的构成>
所述驱动联接件240与叶片马达230直接连接。所述叶片马达230的马达轴(未图示)直接结合在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并根据所述叶片马达230的旋转轴的旋转角度来决定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旋转量。
所述驱动联接件240贯穿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并组装在所述叶片马达2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联接件240贯穿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
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包括:驱动联接件主体245;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配置在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245,与所述第一叶片2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相结合;型芯联接件轴243,配置在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24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具体而言,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配置在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245,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相结合。
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245包括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以及型芯主体248。
在所述型芯主体248布置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在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布置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在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布置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
型芯主体248将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及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相连接。在型芯主体248连接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以及型芯联接件轴243。
型芯联接件轴243从型芯主体248向叶片马达230侧凸出。
型芯联接件轴243与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组装在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上形成的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可以在与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相结合的状态下进行相对旋转。
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及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向与型芯联接件轴243相反的方向凸出。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及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向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侧凸出。
驱动联接件240以联接件安装部404为基准配置在内侧(叶片侧)。仅有驱动联接件240的型芯联接件轴243贯穿联接件安装部404,并配置在联接件安装部404的外侧(叶片马达侧)。
型芯联接件轴243形成为其内侧中空的圆筒形状。在型芯联接件轴243的内部形成的中空部插入叶片马达230的马达轴231。
型芯联接件轴243贯穿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当型芯联接件轴243贯穿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时,型芯主体447可以紧贴在驱动联接件凸柱447。
在因型芯主体447及驱动联接件凸柱447过度地紧贴而发生摩擦力的情况下,将对驱动联接件240的旋转构成妨碍。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配置有从型芯主体248的表面凸出的多个凸起248a。所述凸起248a沿着与型芯联接件轴243相同的方向凸出。凸起248a可以沿着型芯联接件轴243的边缘配置有多个。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及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在其形状上并不存在特别的限定。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及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可以形成为直线或曲线的形态。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从所述型芯主体248延伸,并以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呈正交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从所述型芯主体248延伸,并以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呈正交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比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更长地形成。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与第一叶片2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
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与型芯主体248相连接,并沿着与型芯联接件轴243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沿着与型芯主体248的厚度平行的方向延伸。在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端侧形成有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配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形成为圆盘形态。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比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的直径更宽地形成。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与第一叶片210相紧贴,并可以支撑第一叶片210。
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从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向第一叶片210侧(与型芯联接件轴相反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及第一接合筋214(jointrib)彼此相向,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与所述第一接合筋214相正交。
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包括:第1-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246-1,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第1-2驱动联接件主体246-2,从第1-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246-1向第一叶片210侧(与型芯联接件轴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配置在第1-2驱动联接件主体246-2。
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是用于与第一叶片210进行旋转的轴旋转结构。
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包括:联接件轴主体241a,从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向第一叶片210侧凸出,并由多个构成;联接件轴卡止部241b,从所述联接件轴主体241a凸出,并与后述的第一叶片210的第一接合部216形成彼此卡止。
在本实施例中,联接件轴主体241a由三个构成,三个联接件轴主体241a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各联接件轴主体241a从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凸出而形成。三个联接件轴主体241a相聚而提供圆筒形的轴旋转结构。
联接件轴卡止部241b配置在各个联接件轴主体241a。联接件轴卡止部241b配置在联接件轴主体241a的外侧面,并向外侧凸出。联接件轴卡止部241b配置在联接件轴主体241a的末端。
在联接件轴卡止部241b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之间夹入后述的接合筋214。当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与接合筋214进行组装时,联接件轴主体241a发生变形,并可以插入到第一接合部216。在通过第一接合部216后,联接件轴主体241a恢复到原状态。
在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形成有凸起246a。所述凸起246a紧贴在接合筋214的外侧面,并支撑接合筋214。所述凸起246a能够使第一叶片210及接合筋214的组装误差最小化。
在所述联接件轴卡止部241b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6b之间布置所述第一接合筋214,所述联接件轴卡止部241b在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的贯穿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合筋214形成彼此卡止。
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与型芯主体248相连接,并沿着与型芯联接件轴243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沿着与型芯主体248的厚度平行的方向延伸。在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的端侧形成有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7b,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配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7b。
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7b形成为圆盘形态。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7b比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的直径更宽地形成。
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包括:第2-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247-1,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第2-2驱动联接件主体247-2,从第2-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247-1向第一叶片210侧(与型芯联接件轴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7b配置在第2-2驱动联接件主体246-2。
在本实施例中,第2-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247-1及第2-2驱动联接件主体247-2相正交。第2-2驱动联接件主体247-2沿着与型芯联接件轴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形成为圆筒形。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从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7b向与型芯联接件轴243相反的方向凸出。
在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的外侧面形成有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与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形成彼此卡止。
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贯穿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在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和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7b之间布置第二叶片联接件260。
在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7b形成有凸起247a。所述凸起247a紧贴在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外侧面,并支撑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外侧面。所述凸起247a可以使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及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安装部247b的组装误差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仅形成在一个位置。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执行键(key)的功能。当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和第二叶片联接件260进行组装时,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需要通过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键槽262b才能贯穿第二叶片联接件260。
在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及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的运转过程中,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和键槽262b将不相一致。所述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和键槽262b的组装位置位于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运转范围外。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及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形成规定的夹角E。将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及型芯联接件轴243相连接的虚拟的直线和将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及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相连接的虚拟的直线形成规定的夹角E。所述夹角E形成为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提供能够使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245和第一叶片210进行相对旋转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与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245以呈一体的方式形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可以与所述第一叶片210或接合筋214以呈一体的方式制作。
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提供能够使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245及模块主体(具体而言,联接件安装部404)进行相对旋转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与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245以呈一体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提供能够使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及驱动联接件240进行相对旋转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与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245以呈一体的方式形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可以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呈一体的方式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配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以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为基准配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的相反侧。
<第一叶片联接件的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由坚固的材质形成,并形成为直线的形态。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可以形成为曲线。
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包括: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由坚固的材质形成;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叶片210(具体而言,第二接合部217)进行组装,并与所述第一叶片210进行相对旋转;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的一侧,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向所述第一叶片210侧延伸形成,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配置在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的另一侧,与所述模块主体400(具体而言,联接件安装部404)进行组装,并与所述模块主体400进行相对旋转;第1-2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4,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的另一侧,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向所述模块主体(400,具体而言,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侧延伸形成,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配置在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4。
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向第一叶片210侧凸出。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与所述第一叶片210进行组装,并可以与所述第一叶片210进行相对旋转。
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组装在所述模块主体400的联接件安装部404。具体而言,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组装在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并可以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进行相对旋转。
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凸出。由此,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4以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的长度方向和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的布置方向相正交,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的长度方向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4的布置方向相正交。
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形成为圆盘形态。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比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的直径更宽地形成。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与第一叶片210相紧贴,并可以支撑第一叶片210。
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是用于与第一叶片210进行旋转的轴旋转结构。
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包括:联接件轴主体251a,从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向第一叶片210侧凸出,并由多个构成;联接件轴卡止部251b,从所述联接件轴主体251a凸出,并与后述的第一叶片210的第二接合部217形成彼此卡止。
在本实施例中,联接件轴主体251a由三个构成,三个联接件轴主体251a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各联接件轴主体251a从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凸出。三个联接件轴主体251a相聚而提供圆筒形的轴旋转结构。
联接件轴卡止部251b配置在各个联接件轴主体251a。联接件轴卡止部251b配置在联接件轴主体251a的外侧面,并向外侧凸出。联接件轴卡止部251b配置在联接件轴主体251a的末端。
在联接件轴卡止部251b和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之间夹入后述的接合筋214。
当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和接合筋214进行组装时,联接件轴主体251a发生变形,并可以插入到第二接合部217。在通过第二接合部217后,联接件轴主体251a恢复到原状态。
在第1-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3形成有凸起253a。所述凸起253a紧贴在接合筋214的外侧面,并支撑接合筋214。所述凸起253a可以使第一叶片210及接合筋214的组装误差最小化。
由于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的结构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的结构相同,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包括:联接件轴主体252a,从第1-2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54向联接件安装部404(具体而言,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侧凸出,并由多个构成;联接件轴卡止部252b,从所述联接件轴主体252a凸出,并与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形成彼此卡止。
<第二叶片联接件的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由坚固的材质形成,并以直线的形态较长地延伸形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可以形成为曲线。
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包括: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265;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配置在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265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叶片220进行组装,并与所述第二叶片220进行相对旋转;第2-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63,从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265向所述第二叶片220侧延伸,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配置在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63;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配置在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265的另一侧,与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具体而言,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进行组装,并与所述驱动联接件240进行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形成为贯穿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265的孔的形态。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及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彼此进行组装,从而提供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轴旋转结构。
由此,当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及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中的一个形成为轴的形态时,另一个可以形成为提供旋转中心的孔或凸柱的形态。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使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形成为轴的形态,并使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形成为孔的形态。
在与所述驱动联接件、第一叶片联接件、第二叶片联接件相结合而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所有结构中可以适用如上所述的结构上的置换,与之对应的可变形的例将不再另行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向第二叶片220侧凸出。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与所述第二叶片220进行组装,并可以与所述第二叶片220进行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265的长度方向和第2-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63的布置方向相正交。
第2-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63形成为圆盘形态。第2-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63比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的直径更宽地形成。第2-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63与第二叶片220相紧贴,并可以支撑第二叶片220。
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是用于与第二叶片220进行相对旋转的轴旋转结构。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形成为圆筒结构。在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的外周面形成有联接件轴卡止部261b。联接件轴卡止部261b与第二叶片220形成彼此卡止。
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贯穿第二叶片220。在联接件轴卡止部261b和第2-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63之间布置第二叶片220的第二接合筋224(具体而言,第三接合部226)。
在第2-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63形成有凸起263a。所述凸起263a紧贴在第二叶片220的外侧面(具体而言,第二接合筋224),并支撑第二叶片220的外侧面(具体而言,第二接合筋224)。所述凸起263a可以使第二叶片220及第2-1叶片联接件轴安装部263的组装误差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联接件轴卡止部261b仅形成在一个位置。联接件轴卡止部261b执行键的功能。当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和第二叶片220进行组装时,联接件轴卡止部261b需要通过第二接合筋224的键槽224b才能使第二接合筋224和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进行组装。
当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及第二接合筋224进行相对旋转时,联接件轴卡止部261b和键槽224b将不相一致。联接件轴卡止部261b和键槽224b的组装位置位于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运转范围外。
在本实施例中,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形成为贯穿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265的孔形态。沿着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的贯穿长度方向形成有键槽262b。当组装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时,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将通过键槽262b。
当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通过键槽262b后进行旋转时,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和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进行组装,并切断向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的插入方向分离。即,联接件轴卡止部242b需要与键槽262b相一致,才能使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进行分离。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可以在与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组装的状态下进行相对旋转。
<叶片的构成>
为了进行说明,将所述空气吐出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并且,将天花板侧定义为上侧,将地面定义为下侧。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有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以控制从所述吐出口102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根据所述叶片马达230的各步阶(step),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相对布置及相对角度将变更。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叶片马达230的各步阶,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构成一对并提供六个吐出步阶P1、P2、P3、P4、P5、P6。
所述吐出步阶P1、P2、P3、P4、P5、P6被定义为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不移动而固定的状态。作为与之相反的概念,本实施例可以提供移动步阶。移动步阶被定义为将六个吐出步阶P1、P2、P3、P4、P5、P6进行组合,并且使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运转并提供的气流。
<第一叶片的构成>
所述第一叶片210配置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的联接件安装部404和第二模块主体420的联接件安装部404之间。
当所述室内机不运转时,所述第一叶片210覆盖吐出口210的大部分。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叶片210可以被制作为覆盖所述吐出口210全体。
所述第一叶片210与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相结合。
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210的一侧及另一侧。
所述第一叶片210与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分别进行相对旋转。
当需要区分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位置时,将结合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的驱动联接件240定义为第一驱动联接件,将结合在第一模块主体410的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定义为第1-1叶片联接件。将结合在所述第二模块主体420的驱动联接件240定义为第二驱动联接件,将结合在第二模块主体420的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定义为第1-2叶片联接件。
所述第一叶片210包括:第一叶片主体212,沿着所述吐出口102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接合筋214,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向上侧凸出,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结合在所述接合筋214。
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控制沿着所述吐出流路104吐出的空气的方向。所吐出的空气可以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面或下侧面相碰撞,从而引导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空气的吐出方向和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的长度方向相正交或相交叉。
第一叶片主体212的底面形成为光滑的平面或曲面,并在顶面布置诸如接合筋214的多样的结构物。第一叶片主体212的平面与吐出口102的形状对应。
所述接合筋214是用于结合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安装结构。所述接合筋214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210的一侧及另一侧。
所述接合筋214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面向上侧凸出而形成。所述接合筋214沿着所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并且使其与吐出空气的阻力最小化。由此,所述接合筋214对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的长度方向相正交或相交叉。
所述接合筋214形成为,空气吐出的方向侧(前方)的高度低,并且空气进入的方向侧(后方)的高度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合筋214形成为,结合有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侧的高度高,并且结合有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侧的高度低。
所述接合筋214包括:第二接合部217,与所述驱动联接件2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相结合;第一接合部216,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相结合。
所述接合筋214可以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以呈一体的方式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合部216及第二接合部217形成为孔的形态,并贯穿所述接合筋214。所述第一接合部216及第二接合部217是可以进行轴结合或铰链结合的结构,并且可以变形为多样的形态。
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二接合部217位于比所述第一接合部216更高的位置。
所述第二接合部217位于比所述第一接合部216更后方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接合部217组装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所述第二接合部217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以贯穿所述第二接合部217的方式进行组装。
在所述第一接合部216组装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
所述第一接合部216和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在本实施例中,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以贯穿第一接合部216的方式彼此进行组装。
从俯视观察时,所述驱动联接件25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配置在所述接合筋214和联接件安装部40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的间隔相比,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二接合部217的间隔更窄地形成。
在第一叶片210布置两个所述接合筋214。当需要区分第一叶片210上配置的两个接合筋214时,从叶片模块正面观察时,将配置在叶片模块的左侧的接合筋214定义为第1-1接合筋214-1,将配置在叶片模块的右侧的接合筋定义为第1-2接合筋214-2。
第一叶片210的左侧接合部214-1及右侧接合部214-2以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第一叶片210中,在第1-1接合筋214-1的外侧形成有凹入的槽215-1,在第1-2接合筋214-2的外侧也形成有凹入的槽215-2。
所述槽215-1从第1-1接合筋214-1沿着第一叶片210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所述槽215-2从第1-2接合筋214-2沿着第一叶片210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
所述槽215-1位于第1-1接合筋214-1的第一接合部216外侧,所述槽215-2位于第1-2接合筋214-1的第一接合部216外侧。所述各个槽215-1、215-2配置在同一线上。
在所述各个槽215-1、215-2的作用下,能够回避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及第一叶片主体212的干涉。
在第1-1接合筋214-1和第1-2接合筋214-2之间布置空气引导件280。所述空气引导件280与第一叶片主体212以呈一体的方式形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另外地制作并组装在第一叶片主体212。
空气引导件280沿着第一叶片主体212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
所述空气引导件280包括:第一连接引导件281,配置在所述第1-1接合筋214-1侧,从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面向上侧延伸;第二连接引导件282,配置在所述第1-2接合筋214-2侧,从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面向上侧延伸;主引导件285,将所述第一连接引导件281及第二连接引导件282相连接,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面以隔开的方式配置;辅助引导件286,将所述主引导件285及第一叶片主体212相连接。
所述空气引导件280配置在所述第1-1接合筋214-1和第1-2接合筋214-2之间。空气引导件280位于比第一接合部216更前方侧的位置。
第一连接引导件281形成曲面,以使空气阻力最小化。第一连接引导件281沿着第一叶片210的长度方向形成曲面。第二连接引导件282也沿着第一叶片210的长度方向形成曲面。
第一连接引导件281及第二连接引导件282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
第一连接引导件281以朝向第1-2接合筋214-2的方式配置,第二连接引导件282以朝向第1-1接合筋214-1的方式配置。
主引导件285的左侧与第一连接引导件281相连接,主引导件285的右侧与第二连接引导件282相连接。主引导件285与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面隔开。吐出空气可以引导到主引导件285和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面之间。
将主引导件285和第一叶片主体212之间定义为引导空间283。所述引导空间283可以沿着第一叶片主体212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形成。
辅助引导件286将所述引导空间283左右进行划分。辅助引导件286配置有多个,引导空间283被所述辅助引导件286划分为多个。
辅助引导件286将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面及主引导件285的下侧面相连接。多个辅助引导件286沿着第一叶片主体210的长度方向按规定间隔隔开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引导件286配置有七个,并以奇数的数目配置,从而使左侧及右侧的引导空间283的数目相同地形成。以中央的辅助引导件286为基准,左侧的引导空间和右侧的引导空间呈对称。
辅助引导件286从第一叶片主体212以垂直的方式配置。
辅助引导件286的后方侧的端可以向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与空气吐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较长地形成尾部。将这样的结构定义为辅助引导件尾部287。辅助引导件尾部287沿着辅助引导件286的前后方向配置,并且从辅助引导件286的上侧越靠近第一叶片主体212侧其高度越低地形成。
辅助引导件尾部287的后方侧的端位于比主引导件285的后方侧的边缘285b更后方侧的位置。
从辅助引导件286到辅助引导件尾部287的长度比主引导件285的前后方向长度更长。
在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面向下侧凹入地形成有凹线218(recess line)。所述凹线218配置有多个。
凹线218沿着第一叶片210的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形成,并从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向后方侧有多个凹线218形成列。在本实施例中,凹线218由三个列构成。
凹线218的第一列与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最靠近地布置,并且其长度最长。凹线218的第三列从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最远地布置,并且其长度最短。凹线218的第二列的长度短于第一列的长度,并且长于第三列的长度。
凹线218的第三列位于比主引导件285的前方侧的边缘285a更前方的位置。
所述多个凹线218可以改善所吐出的空气的流动。
<第二叶片的构成>
第二叶片220由比第一叶片210更窄的面积形成。当控制空气的吐出方向时,第二叶片220的影响力比第一叶片210更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210作为控制空气的吐出方向的主叶片进行运转,第二叶片220作为副叶片进行运转。
第二叶片220设置在吐出流路104,并以第二叶片轴221为基准在原位置进行旋转。根据第二叶片220的旋转角,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可以位于吐出口102外。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220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形成。
所述第二叶片220包括:第二叶片主体222,沿着所述吐出口102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接合筋224,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222向上侧凸出,并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相结合;一对第二叶片轴221,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叶片主体222的一侧及另一侧,并与所述联接件安装部404(具体而言,第二叶片结合部40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相结合。
所述第二接合筋224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相结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接合部226和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轴结合。
所述第二接合筋224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222的上侧面向上侧凸出而形成。所述第二接合筋224优选地沿着所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由此,所述第二接合筋224被配置为,对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222的长度方向相正交或相交叉。
所述第二叶片轴221由第2-1叶片轴221-1及第2-2叶片轴221-2构成。第2-1叶片轴221-1及第2-2叶片轴221-2位于同一直线上,其凸出的方向彼此相反。
第2-1叶片轴221-1向一侧(左侧)凸出,第2-2叶片轴221-2向另一侧(右侧)凸出。
第二叶片主体222沿着吐出口102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第二叶片主体222包括:第二叶片主体部223,沿着吐出口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第2-1叶片轴安装部225-1,从第二叶片主体部223向一侧(左侧)凸出,并形成有第2-1叶片轴221-1;第2-2叶片轴安装部225-2,从第二叶片主体部223向另一侧(右侧)凸出,并形成有第2-2叶片轴221-2;凹线228,形成在第二叶片主体部223的上侧面,并从上侧面向下侧凹入而形成。
第二叶片主体部223可以形成为多样的形状。从俯视观察时,第二叶片主体部223接近于四边形形态。
凹线228形成在第二叶片主体部223的上侧面。所述凹线228由多个构成。越靠近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凹线228的长度越长,越靠近后方侧的端222b,凹线228的长度越短。
凹线228包括:第一侧部凹部228-1,配置在第2-1叶片轴221-1侧,并从第二叶片220的后方侧的端222b向前方侧的端222a延伸;第二侧部凹部228-2,配置在第2-2叶片轴221-2侧,并从第二叶片220的后方侧的端222b向前方侧的端222a延伸;主凹部228-3,将第一侧部凹部228-1及第二侧部凹部228-2相连接,并沿着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形成。
第一侧部凹部228-1、第二侧部凹部228-2以及主凹部228-3以呈一体的方式连接。从俯视观察时,凹线228形成为“∩”形状。多个凹线228反复“∩”形状,并且越靠近内侧或后方侧其比率越小。多个凹线228形成为,其大小对于空气的吐出方向逐渐地变大。
所述接合筋224是可以进行轴结合或铰链结合的结构,并可以变形为多样的形态。将形成在所述第二接合筋224且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2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的孔定义为第三接合部22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接合部226形成为孔的形态,并贯穿所述接合筋224。所述第三接合部226是可以进行轴结合或铰链结合的结构,并可以变形为多样的形态。
当需要区分第一叶片的接合筋214和第二叶片的接合筋224时,将第一叶片的接合部定义为第一接合筋214,将所述第二叶片的接合部定义为第二接合筋224。
所述第二叶片220可以第二接合筋224为中心进行相对旋转,也可以所述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进行相对旋转。即,所述第二叶片220可以在第二接合筋224及第二叶片轴221各个实现相对旋转。
从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接合筋224位于比所述第二叶片轴221更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接合筋224以所述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按预定的轨道移动。
在第二叶片220布置两个第二接合筋224。当需要区分第二叶片220上配置的两个第二接合筋224时,从叶片模块的正面观察时,将配置在叶片模块的左侧的接合筋224定义为第1-1接合筋224-1,将配置在叶片模块的右侧的接合筋定义为第1-2接合筋224-2。
在第1-1接合筋224-1及第1-2接合筋224-2各个布置第三接合部226。
在第1-1接合筋224-1和第1-2接合筋224-2之间布置第二叶片主体部223。
第二叶片主体部223的左侧边缘223a位于左侧接合部224-1外侧。第二叶片主体部223的右侧边缘223b位于右侧接合部224-2外侧。
从俯视观察时,在第一叶片210的左侧接合部214-1和第二叶片220的左侧接合部224-1之间布置第二叶片主体部223的左侧边缘223a。从俯视图观察时,在第一叶片210的右侧接合部214-2和第二叶片220的右侧接合部224-2之间布置第二叶片主体部223的右侧边缘223b。
第二叶片220的左侧接合部224-1及右侧接合部224-2以平行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叶片主体222的底面可以形成为缓慢的曲面。
所述第二叶片主体222控制沿着所述吐出流路104吐出的空气的方向。所吐出的空气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222的上侧面或下侧面相碰撞,从而引导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所吐出的空气通过与所述凹线228彼此作用而改善其流动。
所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和所述第二叶片主体222的长度方向相正交或相交叉。所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和主凹部228-3的长度方向可以相正交或相交叉。
从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叶片主体部223位于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1-1接合筋214-1和第1-2接合筋214-2之间。这是当所述第二叶片220位于第一叶片210的上侧时用于防止产生干涉的结构。
第2-1叶片轴安装部225-1从第二叶片主体部223向一侧(左侧)凸出。第2-2叶片轴安装部225-2从第二叶片主体部223向另一侧(右侧)凸出。第2-1叶片轴安装部225-1及第2-2叶片轴安装部225-2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并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凸出。
在第2-1叶片轴安装部225-1布置第2-1叶片轴221-1,在第2-2叶片轴安装部225-2布置第2-2叶片轴221-2。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2-1叶片轴安装部225-1和第2-1叶片轴221-1之间布置第一叶片轴支撑部227-1,在第2-2叶片轴安装部225-2和第2-2叶片轴221-2之间布置第二叶片轴支撑部227-2。
第一叶片轴支撑部227-1在组装第2-1叶片轴221-1及第二叶片结合部409时限制第2-1叶片轴221-1的插入深度。第二叶片轴支撑部227-2在组装第2-2叶片轴221-2及第二叶片结合部409时限制第2-2叶片轴221-2的插入深度。
第一叶片轴支撑部227-1与第2-1叶片轴221-1的凸出方向相正交,第二叶片轴支撑部227-2与第2-2叶片轴221-2的凸出方向相正交。
在第一叶片轴支撑部227-1形成有凸起227a。所述凸起227a可以减少其与第二叶片结合部409的摩擦,并支撑第二叶片结合部409。在第二叶片轴支撑部227-2也形成有凸起227a。所述凸起227a朝向第二叶片结合部409凸出。
所述第二叶片轴221位于比所述第二接合筋224更后方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叶片轴221前方,第二叶片联接件260、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按顺序进行配置。
此外,在所述第二叶片结合部409前方,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按顺序进行配置。
<叶片模块及吸入格栅的布置>
参照图1至图4以及图15至图17对叶片模块的结合结构及分离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当在图1的状态下分离吸入格栅320时,如图15所示,将露出四个叶片模块200。所述吸入格栅320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组装在前部主体310。
所述吸入格栅320可以利用多样的方法从前部主体310分离。
所述吸入格栅320可以利用以一侧边缘为基准,使其相反侧进行分离并旋转的方式分离。作为另一种方式,所述吸入格栅320可以在彼此卡止在前部主体310的状态下,其卡止状态被解除而分离。作为另一种方式,所述吸入格栅200可以利用磁力保持结合在前部主体310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入格栅320可以利用前部主体310上设置的升降件500来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所述升降件500可以与所述吸入格栅320通过金属线(未图示)相连接。利用所述升降件500的运转,可以使所述金属线解绕或卷绕,并通过这样的操作使所述吸入格栅320向下侧移动或向上侧移动。
所述升降件500配置有多个,各升降件500使所述吸入格栅320的两侧同时进行移动。
当所述吸入格栅320向下侧移动时,原先被所述吸入格栅320遮蔽的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将露出。
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组装在前部主体310的状态下,所述叶片模块200的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被露出。
在室内机不运转时,仅有所述第一叶片210向用户露出。在因室内机运转而排出吐出空气时,所述第二叶片220可以选择性地向用户露出。
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组装在前部主体310的状态下,所述叶片模块200中的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被所述吸入格栅320遮蔽。
由于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分别布置紧固孔403,所述各紧固孔403被所述吸入格栅320遮蔽而对于用户隐藏。
此外,由于在构成所述吸入格栅320的所述格栅边角部327上侧布置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所述格栅边角部327切断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向外部露出。
所述格栅边角部327还切断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上形成的紧固孔403露出。由于所述格栅边角部327位于所述紧固孔403的下侧,所述紧固孔403被所述格栅边角部327隐藏。
对其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所述吸入格栅320包括:格栅主体322,配置在所述吸入口101的下侧,利用多个格栅孔321与所述吸入口101相连通,并形成为四边形形状;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第四格栅边角部327-4,从所述格栅主体322的各边角向对角线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叶片模块200包括:第一叶片模块201,配置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各边缘外侧,并配置在所述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和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之间;第二叶片模块202,配置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各边缘外侧,并配置在所述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和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之间;第三叶片模块203,配置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各边缘外侧,并配置在所述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和第四格栅边角部327-4之间;以及第四叶片模块204,配置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各边缘外侧,并配置在所述第四格栅边角部327-4和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之间。
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模块201和第二叶片模块202之间的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位于所述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上侧,并被所述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隐藏。具体而言,在所述第一格栅边角部的上侧布置所述第一叶片模块的第二模块主体及第二叶片模块的第一模块主体。
配置在所述第二叶片模块202和第三叶片模块203之间的第一模块主体及第二模块主体位于所述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上侧,并被所述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隐藏。具体而言,在所述第二格栅边角部的上侧布置所述第二叶片模块的第二模块主体及第三叶片模块的第一模块主体。
配置在所述第三叶片模块203和第四叶片模块204之间的第一模块主体及第二模块主体位于所述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上侧,并被所述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隐藏。具体而言,在所述第三格栅边角部的上侧布置所述第三叶片模块的第二模块主体及第四叶片模块的第一模块主体。
配置在所述第四叶片模块204和第一叶片模块201之间的第一模块主体及第二模块主体位于所述第四格栅边角部327-4上侧,并被所述第四格栅边角部327-1隐藏。具体而言,在所述第四格栅边角部的上侧布置所述第四叶片模块的第二模块主体及第一叶片模块的第一模块主体。
参照图15,将配置在12点方向的叶片模块200定义为第一叶片模块201,将配置在3点方向的叶片模块200定义为第二叶片模块202,将配置在6点方向的叶片模块200定义为第三叶片模块203,将配置在9点方向的叶片模块200定义为第四叶片模块204。
所述第一叶片模块201、第二叶片模块202、第三叶片模块203以及第四叶片模块204以前面板300的中心C为基准按90度间隔进行配置。
所述第一叶片模块201及第三叶片模块203以平行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叶片模块202及第四叶片模块204以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前部主体310布置四个侧部盖314。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将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模块201外侧的侧部盖314定义为第一侧部盖314-1,将配置在所述第二叶片模块202外侧的侧部盖314定义为第二侧部盖314-2,将配置在所述第三叶片模块203外侧的侧部盖314定义为第三侧部盖314-3,将配置在所述第四叶片模块204外侧的侧部盖314定义为第四侧部盖314-4。
各侧部盖314组装在所述前部框架312的边缘,位于所述前部框架312的下侧,向外部露出,并配置在各叶片模块202外侧。
此外,将配置在第一叶片模块201和第二叶片模块202之间的边角盖316定义为第一边角盖316-1。将配置在第二叶片模块202和第三叶片模块203之间的边角盖316定义为第二边角盖316-2。将配置在第三叶片模块203和第四叶片模块204之间的边角盖316定义为第三边角盖316-3。将配置在第四叶片模块204和第一叶片模块201之间的边角盖316定义为第四边角盖316-4。
所述第一边角盖316-1组装在所述前部框架312的边角,位于所述前部框架312的下侧,位于所述第一侧部盖314-1和第二侧部盖314-2之间,并向外部露出。
所述第二边角盖316-2组装在所述前部框架312的边角,位于所述前部框架312的下侧,位于所述第二侧部盖314-2和第三侧部盖314-3之间,并向外部露出。
所述第三边角盖316-3组装在所述前部框架312的边角,位于所述前部框架312的下侧,位于所述第三侧部盖314-1和第四侧部盖314-4之间,并向外部露出。
所述第四边角盖316-4组装在所述前部框架312的边角,位于所述前部框架312的下侧,位于所述第四侧部盖314-1和第一侧部盖314-1之间,并向外部露出。
第一边角盖316-1及第三边角盖316-3以前面板300的中心C为基准沿着对角线方向配置,并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第二边角盖316-2及第四边角盖316-4以前面板300的中心C为基准沿着对角线方向配置,并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
将经过所述前面板300的中心的虚拟的对角线定义为P1及P2。所述P1是将第一边角盖316-1及第三边角盖316-3相连接的虚拟的线,所述P2是将第二边角盖316-2及第四边角盖316-4相连接的虚拟的线。
在所述吸入面板320布置向边角侧延伸形成的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以及第四格栅边角部327-4。
以所述格栅边角部为基准,所述第一叶片模块201配置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各边缘外侧,并配置在所述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和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之间。
所述第二叶片模块202配置在所述吸入格栅的各边缘外侧,并配置在所述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和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之间。
所述第三叶片模块203配置在所述吸入格栅的各边缘外侧,并配置在所述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和第四格栅边角部327-4之间。
所述第四叶片模块204配置在所述吸入格栅的各边缘外侧,并配置在所述第四格栅边角部327-4和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之间。
所述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朝向所述第一边角盖316-1延伸形成,并与所述第一边角盖316-1的外侧面形成连续的面。
所述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的格栅边角边界326与所述第一边角盖316-1的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317相向,并形成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间隙317a。
其余格栅边角部327的格栅边角边界326和所述边角盖316的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317也分别相向,并形成各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间隙317a。
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位于边角盖316内侧(具体而言,前面板的中心C侧)。尤其是,以所述虚拟的对角线P1、P2为基准,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叶片模块201的第一模块主体410和所述第四叶片模块204的第二模块主体420以虚拟的对角线P2为基准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
此外,所述第二叶片模块202的第一模块主体410和所述第一叶片模块201的第二模块主体420以虚拟的对角线P1为基准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
此外,所述第三叶片模块201的第一模块主体410和所述第二叶片模块202的第二模块主体420以虚拟的对角线P2为基准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
此外,所述第四叶片模块204的第一模块主体410和所述第三叶片模块203的第二模块主体420以虚拟的对角线P1为基准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
另外,所述吸入格栅320位于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的下侧,并且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被隐藏而不露出。即,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紧贴在前部主体310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被吸入格栅320遮蔽而不向用户露出。
由于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被隐藏,所述第一模块主体410及第二模块主体420具有使吸入格栅320上形成的紧固孔403也对于用户隐藏的优点。
所述吸入格栅320形成有以与各边角盖316面对的方式配置的四个格栅边角部327。所述各格栅边角部327与所述各边角盖316相向地配置。
将与所述第一边角盖316-1相向地配置的格栅边角部327定义为第一格栅边角部327-1,将与所述第二边角盖316-2相向地配置的格栅边角部327定义为第二格栅边角部327-2,将与所述第三边角盖316-3相向地配置的格栅边角部327定义为第三格栅边角部327-3,将与所述第四边角盖316-4相向地配置的格栅边角部327定义为第四格栅边角部327-4。
从仰视观察时,多个模块主体400位于格栅边角部327的上侧,并被所述格栅边角部327隐藏。
尤其是,形成所述格栅边角部327的边缘的格栅侧部边界325与形成边角盖316的内侧边缘的边角装饰件内部边界317以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并且曲线的形态也彼此对应。
同样地,形成所述格栅边角部327的边缘的格栅边角边界326与第一叶片210的内侧边缘以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并且曲线的形态也彼此对应。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配置有永久磁铁318及磁力固定部328,以保持所述吸入格栅320紧贴在所述前部主体310的状态。
在所述前部主体310可以布置永久磁铁318或磁力固定部328中的一个,在所述各格栅边角部327上侧面可以布置所述磁力固定部328或永久磁铁318中的另一个。
所述永久磁铁318及磁力固定部328位于各格栅边角部327上侧,并被所述各格栅边角部327隐藏。由于所述永久磁铁318及磁力固定部328位于吸入格栅320的各边角外侧,能够使吸入格栅320和前部主体310被隔开的情形最小化。
在所述吸入格栅320及前部主体310被隔开的情况下,将引起所述吸入流路103内部压力降低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永久磁铁318配置在所述前部主体310。具体而言,所述永久磁铁配置在边角框架313。
所述磁力固定部328由与所述永久磁铁318彼此作用而形成引力的金属材质形成。所述磁力固定部328配置在所述吸入格栅320的上侧面。具体而言,所述磁力固定部328配置在格栅边角部327的上侧面。
在所述吸入格栅320向上侧移动,并接近所述永久磁铁318的情况下,所述永久磁铁318将拉动所述磁力固定部328以固定所述吸入格栅320。所述永久磁铁318的磁力小于所述吸入格栅320的自重。由此,在利用所述升降件500无法拉动吸入格栅320的情况下,所述永久磁铁318及磁力固定部328的结合将被解除。
从俯视或仰视观察时,所述永久磁铁318配置在所述虚拟的对角线P1及P2线上。所述永久磁铁318位于边角盖316内侧。
从俯视或仰视观察时,四个永久磁铁318中的一个配置在第一叶片模块201的第一模块主体410和第四叶片模块204的第二模块主体420之间。其余三个永久磁铁也配置在各叶片模块的第一模块主体410和第二模块主体420之间。
所述永久磁铁318及磁力固定部328位于各格栅边角部327上侧,并被所述各格栅边角部327隐藏。
<与叶片马达的运转对应的吐出步阶>
在本实施例中,当室内机不运转时(室内送风机不运转时),在各叶片模块200中,如图所示,第二叶片220位于所述第一叶片210的上侧,第一叶片210覆盖吐出口102。所述第一叶片210的下侧面与吸入格栅320的下侧面及侧部盖314的下侧面形成连续的面。
在室内机不运转时,由于所述第二叶片220位于第一叶片210的上侧,其处于从外部观察时被隐藏的状态。所述第二叶片220仅在室内机运转时向用户露出。由此,所述第二叶片220在室内机不运转时位于所述吐出流路104上,所述第一叶片210覆盖所述吐出口102的大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所述第一叶片210覆盖吐出口102的大部分,但是可以根据设计而形成为,使所述第一叶片210覆盖所述吐出口210全体。
当在第二叶片220被收纳的状态下室内送风机运转时,所述叶片马达230进行运转,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可以变更为六个吐出步阶P1、P2、P3、P4、P5、P6中的一个。
将所述室内机停止而所述叶片模块200不运转时定义为停止步阶P0。
<停止步阶P0>
在停止步阶P0状态时,叶片模块200处于不运转的状态。在室内机不运转时,叶片模块200保持停止步阶P0状态。
在停止步阶P0状态下,在所述叶片模块200中,叶片马达230将使驱动联接件240向第一方向(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以最大程度进行旋转。
此时,构成驱动联接件240的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支撑于止挡件270的一侧端271,并且其向第一方向的进一步旋转将被限制。
为了防止驱动联接件240的过旋转,在停止步阶P0中,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和止挡件270的另一侧端270b彼此干涉。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支撑于所述止挡件270,并且其进一步旋转将被限制。
所述驱动联接件240以型芯联接件轴243为中心向第一方向进行旋转,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为中心向第一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叶片210以被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约束的状态进行旋转,并位于所述吐出口102内。所述第一叶片210的下侧面与所述吸入面板320及侧部盖314形成连续的面。
在停止步阶P0状态下,所述第二叶片220位于所述第一叶片210的上侧。从平面上观察时,所述第二叶片220位于所述第一接合部214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的上侧。
此外,在停止步阶P0状态下,在所述第一叶片210的上侧布置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所述驱动联接件240、一叶片联接件250以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被所述第一叶片210遮蔽,从而无法从外部看到。即,在停止步阶P0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210覆盖所述吐出口102,并切断构成所述叶片模块200的部件向外部露出。
在停止步阶P0状态时,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处于向顺时针方向以最大程度旋转的状态,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处于以最大程度上升的状态。
在室内机不运转时,由于所述第二叶片220位于第一叶片210上侧,其处于从外部观察时被隐藏的状态。所述第二叶片220仅在室内机运转时才向用户露出。
在停止步阶P0中,对形成各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如下。
首先,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一接合部216及第二接合部217以大致水平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叶片220的第二接合筋224位于所述第一接合筋214上侧。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接合筋224位于所述第二接合部217及第一接合部216上侧,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二接合部217之间。
此外,由于在所述第二接合筋224结合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也位于所述第二接合部217及第一接合部216上侧。
所述第一接合部216及第二接合部217位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212上侧,并位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222下侧。
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位于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上侧,并位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上侧。
接着,对在停止步阶P0中各联接件的相对位置及方向进行描述如下。
另外,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沿着相同的方向配置。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上端位于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侧,下端位于空气的吐出方向后方侧。
具体而言,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位于前方侧,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位于后方侧。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位于比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更上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以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为基准向后方下侧倾斜地配置。
同样地,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位于前方侧,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位于后方侧。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位于比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更上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为基准向后方下侧倾斜地配置。
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沿着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相同的方向配置,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布置方向相交叉。
<吐出步阶P1>
在停止步阶P0状态下,使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向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来提供吐出步阶P1。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叶片模块200可以提供水平风。
在所述水平风状态下,从所述吐出口102吐出的空气被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引导,从而可以向与天花板或地面水平的方向流动。
在使吐出空气以水平风方式流动的情况下,能够使空气的流动距离极大化。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上侧面可以形成连续的面。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连接成如一个叶片,并引导吐出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210配置在吐出空气的流动方向前方侧,第二叶片220配置在吐出空气的流动方向后方侧。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可以与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相接近或相接触。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及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S1可以达到最小。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位于比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更上侧的位置。
通过使所述前方侧的端222a及后方侧的端212b相接近或相接触,能够使吐出空气向所述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之间泄漏的情形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使所述前方侧的端222a及后方侧的端212b相接近但不进行接触。
此外,当在吐出步阶P1中叶片模块200形成水平风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将相连接并像一个叶片一样运转,因此,能够增大水平风的气流强度。即,吐出空气将沿着所述第二叶片220的顶面及第一叶片210的顶面向水平方向引导,因此,与利用一个叶片形成水平风的情形相比,能够进一步强化吐出空气的方向性。
当形成水平风时,与所述第一叶片210相比,所述第二叶片220稍许更向上下方向倾斜地配置。
在所述水平风的情况下,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叶片210位于比所述吐出口102更下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叶片220与所述吐出口102相重叠地配置为宜。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第二叶片220以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在原位置进行旋转,而所述第一叶片210是与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组装,其向空气的吐出方向进行转动(swing)。
当从P0进行到P1时,第二叶片220以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叶片210沿着空气的吐出方向前进并向下侧下降,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向第一方向(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
通过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旋转(rotation),能够使第一叶片210向吐出口102下侧移动,并能够使第一叶片210以大致水平的方式配置。由于现有技术的室内机的叶片采用在原位置进行旋转的结构,将无法实现如本实施例的第一叶片210的布置。
在停止步阶P0中,当所述叶片马达230将驱动联接件240向第二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结合在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也将与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对应地进行旋转。
具体而言,当从停止步阶P0变更为吐出步阶P1时,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随着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旋转,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10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20进行相对旋转并下降。
由于所述第二叶片220处于与第二叶片轴221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的状态,随着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20的下降,所述第二叶片220以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为了形成所述水平风,当从停止步阶P0变更为吐出步阶P1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旋转方向将相反。
在所述吐出步阶P1中,叶片马达230旋转73度(P1旋转角),随着所述叶片马达230的旋转,第一叶片210形成大致13度的倾斜度(第一叶片P1倾斜度),所述第二叶片220形成大致52度的倾斜度(第二叶片P1倾斜度)。
对在吐出步阶P1中形成各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如下。
首先,与所述P0不同地,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二接合部217及第一接合部216朝向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倾斜地配置。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第三接合部226配置在最后方,所述第一接合部216配置在最前方,所述第二接合部217配置在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三接合部226之间。
在P1状态下,所述第三接合部226、第二接合部217以及第一接合部216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其布置方向朝向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下侧。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三接合部226、第二接合部217以及第一接合部216也可以不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
与此同时,所述第二叶片轴221也可以与所述第三接合部226、第二接合部217以及第一接合部216呈一列的方式配置。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叶片轴221位于所述第三接合部226的后方侧。
在所述P1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将提供水平风。所述水平风并不是表示空气的吐出方向准确地呈水平。所述水平风表示的是,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像一个叶片一样相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连接能够使吐出空气沿着水平方向最远地流动的角度。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能够使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S1达到最小。
在所述水平风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二叶片220引导的空气向所述第一叶片210引导。在通过P1状态使吐出空气作为水平风流动的情况下,能够使空气的流动距离极大化。
由于所述吐出流路104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与吸入口101靠近的第二叶片220的倾斜比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倾斜更陡地形成。
此外,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位于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的下侧。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位于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的下侧。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位于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及型芯联接件轴243的下侧。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合部226位于最上侧,所述第一接合部216位于最下侧,所述第二接合部217位于他们之间。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在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之间布置第一接合部216及第二接合部217。
此外,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及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位于吸入面板320下侧。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及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位于吐出口102下侧。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位于吐出口102边界范围。
通过如上所述的布置,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210位于所述吐出口102下侧。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位于吐出口102下侧,后方侧的端222b位于吐出口102上侧。
接着,对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各联接件的相对位置及方向进行描述如下。
将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长度方向定义为D-D'。将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L1-L1'。将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L2-L2'。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及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沿着相同的方向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及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在吐出步阶P1状态时均沿着上下方向配置。
具体而言,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L1-L1'以近乎垂直的方式配置,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L2-L2'也以近乎垂直的方式配置。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D-D'以朝向空气的吐出方向下侧的方式配置。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210位于所述吐出口102下侧,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位于吐出口102下侧。即,在所述水平风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叶片220仅有一部分位于吐出口102外,所述第一叶片210全体位于吐出口102外。
在吐出步阶P1状态下,以吐出口102为基准,第一叶片210的前方侧的端212a位于比吐出口102的前方侧的边缘102a更前方侧的位置。
<吐出步阶P2>
在吐出步阶P1的水平风状态下,可以使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向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形成吐出步阶P2。
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叶片模块200可以提供倾斜风。所述倾斜风被定义为介于水平风和垂直风之间的吐出步阶。在本实施例中,倾斜风表示步阶P2、P3、P4、P5。
所述倾斜风相较于吐出步阶P1的水平风更向下侧吐出空气。在吐出步阶P2中,与步阶P1相比,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均被调节为更朝向下侧。
在吐出步阶P2中,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S2比吐出步阶P1状态下的间隔S1更宽地形成。
即,当从吐出步阶P1进行到P2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将变得更远。在吐出步阶P2中,所述第一叶片210及所述第二叶片220与P1时相比更垂直地配置。
当从吐出步阶P1变更为吐出步阶P2状态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将下降,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将上升。
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位于相似的高度。
当从吐出步阶P1进行到P2时,第二叶片220以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在原位置进行旋转,而所述第一叶片210与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组装而进行转动(swing)。
尤其是,当从P1进行到P2时,第一叶片210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稍许更加前进,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向第一方向(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转动。
由于所述第二叶片220处于与第二叶片轴221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的状态,随着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20的旋转,其以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向第二方向(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1变更为吐出步阶P2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旋转方向将相反。
在所述吐出步阶P2中,叶片马达230旋转78度(P2旋转角),随着所述叶片马达230的旋转,第一叶片210形成大致16度的倾斜度(第一叶片P2倾斜度),所述第二叶片220形成大致56度的倾斜度(第二叶片P2倾斜度)。
对在吐出步阶P2中形成各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如下。
与所述P1相似地,在吐出步阶P2中,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二接合部217及第一接合部216朝向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倾斜地配置。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第三接合部226配置在最后方,所述第一接合部216配置在最前方,所述第二接合部217配置在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三接合部226之间。
在P2状态下,叶片模块200的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三接合部226、第二接合部217以及第一接合部216以朝向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下侧的方式配置。
以吐出步阶P2为基准,第三接合部226向下侧稍许更加进行移动,第一接合部216及第二接合部217向前方稍许更加进行移动。即,第二叶片220和第一叶片210的间隔稍许更加被拉开。
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及驱动联接件240的布置与吐出步阶P1相似。
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位于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的下侧。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位于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的下侧。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驱动联接件240的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位于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及型芯联接件轴243的下侧。
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第二叶片轴221位于最上侧,第三接合部226位于第二叶片轴221下侧,第二接合部217位于第三接合部226下侧,第一接合部216位于第二接合部217下侧。
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第二接合部217以型芯联接件轴243为中心向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以吸入面板320或吐出口102为基准,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210全体位于所述吐出口102下侧。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位于吐出口102下侧,后方侧的端222b位于吐出口102上侧。
由此,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及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位于吸入面板320下侧。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及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位于吐出口102下侧。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位于吐出口102边界范围。
接着,对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各联接件(link)的相对位置及方向进行描述如下。
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沿着大致相同的方向配置,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朝向前方下侧倾斜地配置。尤其是,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及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大体上垂直地配置。
具体而言,当从吐出步阶P1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2状态时,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L1-L1'向空气的吐出方向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1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2状态时,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L2-L2'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的相反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1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2状态时,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D-D'向空气的吐出方向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210全体位于所述吐出口102下侧,所述第二叶片220仅有前方侧的端222a位于吐出口102下侧。
当从吐出步阶P1变更为吐出步阶P2时,以吐出口102为基准,第一叶片210的前方侧的端212a比吐出口102的前方侧的边缘102a稍许更向前方侧移动。
<吐出步阶P3>
在吐出步阶P2状态下,可以使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向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形成吐出步阶P3。
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所述叶片模块200可以提供比吐出步阶P2时更向下侧吐出的倾斜风。
所述吐出步阶P3的倾斜风比步阶P2的倾斜风更向下侧吐出空气。与步阶P2相比,在吐出步阶P3中,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均被调节为更朝向下侧。
在吐出步阶P3中,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S3比吐出步阶P2状态下的间隔S2更宽地被隔开。
即,当从吐出步阶P2进行到P3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将变得更远。在吐出步阶P3中,所述第一叶片210及所述第二叶片220与P2时相比更垂直地配置。
当从吐出步阶P2变更为吐出步阶P3状态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将更加下降,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将更加上升。
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位于比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更下侧的位置。
当从吐出步阶P2进行到P3时,第二叶片220以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在原位置进行旋转,而所述第一叶片210与驱动联接件240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组装而进行转动(swing)。
当从吐出步阶P2进行到P3时,第一叶片210位于近乎原位置,并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2进行到P3时,第二叶片220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更加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2进行到P3时,第一叶片210不向吐出方向前进,取而代之地,其在原位置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2进行到P3时,随着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20的下降,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2变更为吐出步阶P3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旋转方向将相同。
所述在吐出步阶P3中,叶片马达230旋转95度(P3旋转角),随着所述叶片马达230的旋转,第一叶片210形成大致29度的倾斜度(第一叶片P3倾斜度),所述第二叶片220形成大致67度的倾斜度(第二叶片P3倾斜度)。
对在吐出步阶P3中形成各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如下。
与所述P2相似地,在吐出步阶P3中,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二接合部217及第一接合部216朝向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倾斜地配置。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第三接合部226配置在最后方,所述第一接合部216配置在最前方,所述第二接合部217配置在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三接合部226之间。
以吐出步阶P3为基准,第三接合部226向下侧稍许更加进行移动。以吐出步阶P3为基准,随着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及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第二方向旋转,第一接合部216及第二接合部217向上侧上升。
由于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长度短于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长度,第二接合部217的上侧高度将更大。
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中的各轴的布置与吐出步阶P2状态相似。
只是,随着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运转而旋转的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的相对高度将改变。
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上升,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下降,从而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相似的高度。
当从吐出步阶P2变更为P3状态时,第二接合部217以型芯联接件轴243为中心向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稍许更加进行旋转,第二接合部217与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变得更远。
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位于比型芯联接件轴243更低的位置。
当从吐出步阶P2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3状态时,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比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更向后方侧移动。
以吸入面板320或吐出口102为基准,吐出步阶P3状态下的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位置与吐出步阶P2相似。
由此,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及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位于吸入面板320及吐出口102下侧。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位于吐出口102边界范围。
接着,对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各联接件的相对位置及方向进行描述如下。
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配置。
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朝向前方下侧倾斜地配置。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以朝向后方侧的方式配置,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朝向后方下侧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当从吐出步阶P2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3状态时,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L1-L1'向空气的吐出方向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2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3状态时,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L2-L2'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的相反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2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3状态时,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D-D'向空气的吐出方向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2变更为吐出步阶P3时,以吐出口102为基准,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均朝向下侧稍许更垂直地进行转动或旋转。
<吐出步阶P4>
在吐出步阶P3状态下,可以使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向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形成吐出步阶P4。
在吐出步阶P4状态下,所述叶片模块200可以提供比吐出步阶P3时更向下侧吐出的倾斜风。所述吐出步阶P4的倾斜风比步阶P3的倾斜风更向下侧吐出空气。
与吐出步阶P3相比,在吐出步阶P4中,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均被调节为更朝向下侧。
在吐出步阶P4中,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S4比吐出步阶P3状态下的间隔S3更宽地被隔开。
当从吐出步阶P3进行到P4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将变得更远。在吐出步阶P4中,所述第一叶片210及所述第二叶片220与P3时相比更垂直地配置。
当从吐出步阶P3变更为吐出步阶P4状态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进一步下降,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进一步上升。
在吐出步阶P4中,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位于比吐出步阶P3时更低的位置,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位于比吐出步阶P3时更高的位置。
当从吐出步阶P3进行到P4时,第二叶片220以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在原位置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3进行到P4时,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一接合部216停留在近乎原位置,第二接合部217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即,当从吐出步阶P3进行到P4时,所述第一叶片210近乎不发生移动,而是在原位置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3进行到P4时,第一叶片210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3进行到P4时,第二叶片220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更加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3进行到P4时,随着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20的下降,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3变更为吐出步阶P4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旋转方向将相同。
当从吐出步阶P3变更为吐出步阶P4时,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可以位于比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更前方的位置。
在所述吐出步阶P4中,叶片马达230旋转100度(P4旋转角),随着所述叶片马达230的旋转,第一叶片210形成大致35度的倾斜度(第一叶片P4倾斜度),所述第二叶片220形成大致70度的倾斜度(第二叶片P4倾斜度)。
对在吐出步阶P4中形成各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如下。
与所述P3相似地,在吐出步阶P4中,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二接合部217以及第一接合部216朝向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倾斜地配置。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第三接合部226配置在最后方,所述第一接合部216配置在最前方,所述第二接合部217配置在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三接合部226之间。
以吐出步阶P4为基准,第三接合部226向下侧稍许更加进行移动。以吐出步阶P4为基准,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第一接合部216向第二方向(逆时针方向)稍许上升或位于近乎原位置,第二接合部217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当以吐出步阶P4以上使第一叶片210进行旋转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将以与当前为止的进行方向相反的方式移动。在从吐出步阶P1到吐出步阶P4中,第一叶片210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移动,并以第二接合部217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在吐出步阶P4状态下,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中的各轴的布置与吐出步阶P3状态相似。只是,在吐出步阶P4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接合部217以及第一接合部216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
随着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运转而旋转的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的相对高度将改变。
在吐出步阶P4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上升,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下降,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位于比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稍许更高的位置。
当从吐出步阶P3变更为P4状态时,第二接合部217以型芯联接件轴243为中心向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型芯联接件轴243、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以及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处于直线的形态,并且可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
在吐出步阶P4状态下,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位于比型芯联接件轴243更低的位置。
当从吐出步阶P3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4状态时,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比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更向后方侧稍许更加进行移动。
以吸入面板320或吐出口102为基准,吐出步阶P4状态下的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位置与吐出步阶P3相似。
接着,对在吐出步阶P4状态下各联接件的相对位置及方向进行描述如下。
当从吐出步阶P3变更为吐出步阶P4状态时,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配置。当从吐出步阶P3变更为吐出步阶P4状态时,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可以近乎不进行旋转,而是仅有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向后方侧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不具有用于限制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移动的额外的结构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一叶片210、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结合关系来限制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移动。
在吐出步阶P4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及第一叶片联接件250朝向前方下侧倾斜地配置。在吐出步阶P4状态下,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247以朝向后方侧的方式配置,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以朝向后方下侧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当从吐出步阶P3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4状态时,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L1-L1'可以向空气的吐出方向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3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4状态时,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L2-L2'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的相反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3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4状态时,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D-D'向空气的吐出方向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将连接第一接合部216及第二接合部217的虚拟的直线定义为B-B'。
在吐出步阶P4中,D-D'和B-B'连接为直线,并形成180度的夹角。
在从吐出步阶P1到吐出步阶P3中,D-D'及B-B'形成180度以内的夹角,在吐出步阶P4中形成180度的夹角,在吐出步阶P5及P6中形成180度以上的夹角。
<吐出步阶P5>
在吐出步阶P4状态下,可以使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向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形成吐出步阶P5。
在吐出步阶P5状态下,所述叶片模块200可以提供比吐出步阶P4时更向下侧吐出的倾斜风。所述吐出步阶P5的倾斜风比吐出步阶P4的倾斜风更向下侧吐出空气。
与吐出步阶P4相比,在吐出步阶P5中,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均被调节为稍许更朝向下侧。
在吐出步阶P5中,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S5比吐出步阶P4状态下的间隔S4更宽地被隔开。
当从吐出步阶P4进行到P5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将变得更远。在吐出步阶P5中,所述第一叶片210及所述第二叶片220与P4时相比更垂直地配置。
当从吐出步阶P4变更为吐出步阶P5状态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进一步下降,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进一步上升。
在吐出步阶P5中,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位于比吐出步阶P4时更低的位置,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位于比吐出步阶P4时更高的位置。
当从吐出步阶P4进行到P5时,第二叶片220以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在原位置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4进行到P5时,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一接合部216停留在近乎原位置,第二接合部217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即,当从吐出步阶P4进行到P5时,所述第一叶片210近乎不发生移动,而是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在原位置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4进行到P5时,第一叶片210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4进行到P5时,第二叶片220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4进行到P5时,随着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20的下降,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4变更为吐出步阶P5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旋转方向将相同。
当从吐出步阶P4变更为吐出步阶P5时,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可以位于比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更前方的位置。
在所述吐出步阶P5中,叶片马达230旋转105度(P5旋转角),随着所述叶片马达230的旋转,第一叶片210形成大致44度的倾斜度(第一叶片P5倾斜度),所述第二叶片220形成大致72度的倾斜度(第二叶片P5倾斜度)。
对在吐出步阶P5中形成各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如下。
与所述吐出步阶P4相似地,在吐出步阶P5中,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二接合部217及第一接合部216朝向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倾斜地配置。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第三接合部226配置在最后方,所述第一接合部216配置在最前方,所述第二接合部217配置在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三接合部226之间。
以吐出步阶P5为基准,第三接合部226向下侧稍许更加进行移动,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第二接合部217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在吐出步阶P5中,以将型芯联接件轴243及第一接合部216相连接的虚拟的直线为基准,第二接合部217向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侧凸出而配置。
在吐出步阶P5状态下,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中的各轴的布置与吐出步阶P4状态相似。
随着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运转而旋转的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的相对高度将改变。
当从吐出步阶P4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5状态时,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上升,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下降。由此,在吐出步阶P5中,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位于比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稍许更高的位置。
当从吐出步阶P4变更为吐出步阶P5状态时,第二接合部217以型芯联接件轴243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第二接合部217向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在吐出步阶P4中,型芯联接件轴243、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以及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在吐出步阶P5中,型芯联接件轴243、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以及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形成180度以上的钝角(以D-D'为基准)。
在吐出步阶P5状态下,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位于比型芯联接件轴243更低的位置。当从吐出步阶P1进行到吐出步阶P6时,型芯联接件轴243、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以及第三接合部226所形成的夹角将逐渐增大。
只是,当从吐出步阶P1进行到吐出步阶P6时,型芯联接件轴243、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以及第三接合部226所形成的夹角形成为180度以内。
当从吐出步阶P4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5状态时,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比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更向后方侧稍许更加进行移动,并位于第三接合部226和型芯联接件轴243之间。
以吸入面板320或吐出口102为基准,吐出步阶P5状态下的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位置与吐出步阶P4相似。
接着,对在吐出步阶P5状态下各联接件的相对位置及方向进行描述如下。
当从吐出步阶P4变更为吐出步阶P5状态时,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配置。当从吐出步阶P4变更为吐出步阶P5状态时,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可以近乎不进行旋转,而是仅有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向后方侧更加进行旋转。
在吐出步阶P5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布置与吐出步阶P4状态相似。
在本实施例中,当从吐出步阶P4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5状态时,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L1-L1'可以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的相反侧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4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5状态时,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L2-L2'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的相反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4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5状态时,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D-D'向空气的吐出方向侧进行旋转。
在吐出步阶P5中,D-D'和B-B'的夹角形成为钝角。
当从吐出步阶P1状态进行到吐出步阶P4时,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向空气吐出方向(前方侧)移动,而从吐出步阶P4状态进行到吐出步阶P6时,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向空气吐出方向的相反侧(后方侧)移动。
由此,当从吐出步阶P4状态进行到吐出步阶P6时,第一叶片210可以稍许更垂直地配置。
<吐出步阶P6>
在本实施例中,将吐出步阶P6的模块叶片200状态定义为垂直风。
所述垂直风并不是表示构成模块叶片200的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垂直地配置,其表示的是从吐出口102吐出的空气向吐出口102的下侧吐出。
在吐出步阶P5状态下,可以使所述驱动联接件240向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形成吐出步阶P6。在吐出步阶P6中,使吐出空气向水平方向的流动最小化,并使其向垂直方向的流动极大化。所述吐出步阶P6的垂直风比吐出步阶P5的倾斜风更向下侧吐出空气。
与吐出步阶P5相比,在吐出步阶P6中,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均被调节为稍许更朝向下侧。
在吐出步阶P6中,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S6比吐出步阶P5状态下的间隔S5更宽地被隔开。
当从吐出步阶P5进行到P6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和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的间隔将变得更远。在吐出步阶P6中,所述第一叶片210及所述第二叶片220与P5时相比更垂直地配置。
当从吐出步阶P5变更为吐出步阶P6状态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进一步下降,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进一步上升。
在吐出步阶P6中,所述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位于比吐出步阶P5时更低的位置,所述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位于比吐出步阶P5时更高的位置。
当从吐出步阶P5进行到P6时,第二叶片220以第二叶片轴221为中心在原位置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5进行到P6时,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一接合部216停留在近乎原位置,第二接合部217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即,当从吐出步阶P5进行到P6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可以向后方侧移动。当从吐出步阶P5进行到P6时,第一叶片210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因此,第一叶片210的前方侧的端212a向后方侧移动。
当从吐出步阶P5进行到P6时,第二叶片220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5进行到P6时,随着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220的下降,第二叶片220的前方侧的端222a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当从吐出步阶P5变更为吐出步阶P6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的旋转方向将相同。
在所述吐出步阶P6中,叶片马达230旋转110度(P5旋转角),随着所述叶片马达230的旋转,第一叶片210形成大致56度的倾斜度(第一叶片P6倾斜度),所述第二叶片220形成大致74度的倾斜度(第二叶片P6倾斜度)。
对在吐出步阶P6中形成各联接件的旋转中心的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如下。
与所述吐出步阶P5相似地,在吐出步阶P6中,所述第一叶片210的第二接合部217及第一接合部216朝向空气的吐出方向前方倾斜地配置。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叶片220的第三接合部226配置在最后方,所述第一接合部216配置在最前方,所述第二接合部217配置在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三接合部226之间。
以吐出步阶P6为基准,第三接合部226向下侧稍许更加进行移动,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第二接合部217以第一接合部216为中心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在吐出步阶P6中,以连接型芯联接件轴243及第一接合部216的虚拟的直线为基准,第二接合部217向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侧稍许更加凸出而配置。
在吐出步阶P6状态下,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中的各轴的布置与吐出步阶P5状态相似。
随着驱动联接件240、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运转而旋转的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的相对高度将改变。
当从吐出步阶P5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6状态时,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上升,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下降。由此,在吐出步阶P6中,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位于比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更高的位置。
当从吐出步阶P5变更为吐出步阶P6状态时,第二接合部217以型芯联接件轴243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第二接合部217向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从侧面观察时,在吐出步阶P6中,第二接合部217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相重叠。由于第二接合部217移动到与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相重叠的位置,能够使第一叶片210更加垂直地配置。
只是,在吐出步阶P6中,第二接合部217不会越过L1-L1'而向前方移动。第二接合部217不会比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255更向前方移动。在第二接合部217过度地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即使叶片马达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其也可能无法恢复到原位置。
为了防止如上所述的驱动联接件240的过旋转,在吐出步阶P6中,使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和止挡件270的一侧端270a彼此进行干涉。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支撑于所述止挡件270,并且其进一步的旋转将被限制。
在吐出步阶P6中,型芯联接件轴243、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以及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形成180度以上的钝角(以D-D'为基准)。
当从吐出步阶P5变更为吐出步阶P6时,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可以位于比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更前方的位置。
在吐出步阶P6状态下,在型芯联接件轴243下侧布置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在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下侧布置第二接合部217,在第二接合部217下侧布置第三接合部226,在第三接合部226下侧布置第一接合部216。
当从吐出步阶P5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6状态时,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比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更向后方侧稍许更加进行移动,并位于第三接合部226和型芯联接件轴243之间。
接着,对在吐出步阶P6状态下各联接件的相对位置及方向进行描述如下。
当从吐出步阶P5变更为吐出步阶P6状态时,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配置。当从吐出步阶P5变更为吐出步阶P6状态时,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可以近乎不进行旋转,而是仅有第二叶片联接件260向后方侧更加进行旋转。
在吐出步阶P6状态下,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布置与吐出步阶P5状态相似。
在本实施例中,当从吐出步阶P5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6状态时,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L1-L1'可以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的相反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5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6状态时,第二叶片联接件260的L2-L2'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的相反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当从吐出步阶P5状态变更为吐出步阶P6状态时,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246的D-D'可以向空气的吐出方向的相反侧稍许更加进行旋转。
吐出步阶P6中作为D-D'和B-B'的夹角的钝角大于吐出步阶P5中作为D-D'和B-B'的夹角的钝角。
当从吐出步阶P1状态进行到吐出步阶P4时,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向空气吐出方向(前方侧)进行移动。
当从吐出步阶P1状态进行到吐出步阶P4时,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向第二方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而从吐出步阶P4状态进行到吐出步阶P6时,第一叶片联接件250向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由此,当从吐出步阶P1状态进行到吐出步阶P4时,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向第二方向进行旋转并上升。但是,当从吐出步阶P4状态进行到吐出步阶P6时,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212a向第一方向进行旋转并下降。即,以吐出步阶P4为基准,第一叶片210的移动将改变。
当从吐出步阶P4状态进行到吐出步阶P6时,可以使第一叶片210更加垂直地配置。在吐出步阶P6状态时,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位于比型芯联接件轴243更前方的位置。
当在在吐出步阶P6中叶片模块200形成垂直风时,所述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以最大程度被隔开。
在吐出步阶P6的情况下,从叶片模块200的侧面观察时,第二接合部217或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中的一个以上与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相重叠。
在吐出步阶P6的情况下,从叶片模块200的侧面观察时,第二接合部217或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中的一个以上位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250的L1-L1'线上或其后方。
在吐出步阶P6的情况下,从叶片模块200的侧面观察时,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位于吐出口102内侧,并位于比侧部盖314的外侧面更高的位置。由于第一叶片210的后方侧的端212b位于吐出口102内侧,能够将吐出口102的空气更向垂直方向引导。
<构成叶片模块的各联接件及旋转中心的相关关系>
为了仅利用提供给驱动联接件240的驱动力来同时控制第一叶片210及第二叶片220,需要适当地布置各联接件的相对长度、各联接件的旋转中心。在控制第一叶片的马达和控制第二叶片的马达分别单独地设置的情况下,则无需适用如本发明的相对位置。
本发明为了通过一个驱动联接件240同时控制两个叶片210、220而需要如下的条件。尤其是,在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均在原位置旋转的情况下,则无需适用如本发明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210沿着规定的轨道旋转并移动,第二叶片220在原位置进行旋转。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以彼此不同的方式运转,将需要如下所述的布置。
将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的轴中心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的轴中心之间的间隔定义为C1,将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的轴中心和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的轴中心之间的间隔定义为C2。
将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的轴中心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的轴中心之间的间隔定义为A1,将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的轴中心和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的轴中心之间的间隔定义为A2。
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之间的间隔C1长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和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之间的间隔C2,并且短于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之间的间隔A1。
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261和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262之间的间隔A2长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和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之间的间隔C2,并且短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之间的间隔C1。
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之间的间隔C1长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和第二驱动联接件轴242之间的间隔C2,并且短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243和第一驱动联接件轴241之间的间隔C1。
将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和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之间的间隔定义为R1,将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和第二叶片结合部409之间的间隔定义为R2,将所述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二接合部217之间的间隔定义为B1。
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和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之间的间隔R1短于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和第二叶片结合部409之间的间隔R2。
所述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二接合部217之间的间隔B1短于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和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之间的间隔R1。
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251和第1-2叶片联接件轴252之间的间隔A1长于所述驱动联接件结合部407和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408之间的间隔R1。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彼此不同的多样的形态进行制造,在不变更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利用其他具体的形态实施。因此,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上均为例示性的,而并非是限定性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外壳 101:吸入口
102:吐出口 103:吸入流路
104:吐出流路 110:外壳壳体
120:前面板 130:室内热交换机
140:室内送风扇 200:叶片模块
210:第一叶片 212a:第一叶片的前方侧的端
212b:第一叶片的后方侧的端
216:第一接合部 217:第二接合部
220:第二叶片 222a:第二叶片的前方侧的端
222b:第二叶片的后方侧的端
226:第三接合部 230:叶片马达
240:驱动联接件 241:第一驱动联接件轴
242:第二驱动联接件轴 243:型芯联接件轴
245:驱动联接件主体 246: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
247: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 248:型芯主体
250:第一叶片联接件 260:第二叶片联接件
251:第1-1叶片联接件轴 252:第1-2叶片联接件轴
261:第2-1叶片联接件轴 262:第2-2叶片联接件轴
300:前面板 310:前部主体
320:吸入格栅 330:前置过滤器
400:模块主体 404:联接件安装部
407:驱动联接件结合部 408:第一叶片联接件结合部
409:第二叶片结合部 410:第一模块主体
420:第二模块主体 500:升降件

Claims (19)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形成有吸入口和吐出口;
叶片马达,固定在所述外壳,具有马达轴;
驱动联接件,能够旋转地与所述叶片马达结合;
第一叶片,配置在所述吐出口,能够旋转地与所述驱动联接件连接;以及
第二叶片,与所述第一叶片隔开地配置在所述吐出口,能够旋转地与所述驱动联接件连接,
所述驱动联接件包括:
驱动联接件主体,至少一部分朝所述马达轴的径向外侧延伸;
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叶片马达的马达轴结合;
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形成在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在所述马达轴的径向上隔开,与所述第一叶片连接;以及
第二驱动联接件轴,形成在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在所述马达轴的径向上隔开,与所述第二叶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联接件主体包括:
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向所述第一叶片延伸,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凸出;以及
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朝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凸出,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朝相同的方向凸出,所述型芯联接件轴朝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相反的方向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比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相对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凸出到更远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的端部凸出,
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的端部凸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叶片联接件,与所述驱动联接件隔开,能够旋转地与所述第一叶片连接,
所述第一叶片包括:
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连接;以及
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在所述第一叶片的长度方向上隔开,能够旋转地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包括:
联接件轴主体,插入到所述第二接合部;以及
联接件轴卡止部,从所述联接件轴主体向所述联接件轴主体的径向外侧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模块主体,所述叶片马达固定在所述模块主体,
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包括:
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能够旋转地与所述模块主体结合,从所述模块主体向所述第一叶片延伸;
第1-1叶片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向所述第一叶片凸出,能够旋转地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结合;以及
第1-2叶片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一叶片联接件主体向所述模块主体凸出,能够旋转地与所述模块主体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和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凸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1-1叶片联接件轴与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之间的距离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之间的距离短。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叶片包括能够旋转地与所述模块主体结合的第二叶片轴,
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第1-2叶片联接件轴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第二叶片轴之间的距离短。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叶片联接件,连接所述驱动联接件和所述第二叶片,
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包括:
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从所述驱动联接件向所述第二叶片延伸;
第2-1叶片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向所述第二叶片凸出,能够旋转地与所述第二叶片结合;以及
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在所述第二叶片联接件主体开口,能够旋转地与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结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与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距离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与所述第2-2叶片联接件轴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距离短。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模块主体,所述叶片马达固定在所述模块主体,
所述第二叶片包括:
第二叶片主体,配置在所述吐出口;
第二叶片轴,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凸出,能够旋转地与所述模块主体结合;以及
第三接合部,在所述第二叶片主体开口,所述第2-1叶片联接件轴能够旋转地与所述第三接合部结合。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之间的距离大。
17.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形成有吸入口和吐出口;
叶片马达,固定在所述外壳,具有马达轴;
驱动联接件,能够旋转地与所述叶片马达结合,具有与所述叶片马达的马达轴结合的型芯主体;
第一叶片,配置在所述吐出口,能够旋转地与所述驱动联接件连接;以及
第二叶片,与所述第一叶片隔开地配置在所述吐出口,能够旋转地与所述驱动联接件连接,
所述驱动联接件包括:
型芯联接件轴,从所述型芯主体凸出,与所述叶片马达的马达轴结合;
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型芯主体沿与所述马达轴交叉的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一叶片连接;
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型芯主体沿与所述马达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交叉的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二叶片连接;
第一驱动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凸出,以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为中心旋转,与所述第一叶片连接;以及
第二驱动联接件轴,从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凸出,以所述型芯联接件轴为中心旋转,与所述第二叶片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型芯联接件轴向所述第二叶片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之间形成夹角。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联接件主体包括:
第1-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向所述第一叶片延伸;以及
第1-2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第1-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弯折,
所述第二驱动联接件主体包括:
第2-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向所述第二叶片延伸;以及
第2-2驱动联接件主体,从所述第2-1驱动联接件主体部弯折。
CN202111182942.2A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 Active CN1138648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70114121 2017-09-06
KR10-2017-0114121 2017-09-06
KR20170121408 2017-09-20
KR10-2017-0121408 2017-09-20
PCT/KR2018/010445 WO2019050307A1 (ko) 2017-09-06 2018-09-06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CN201880071876.1A CN111295554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1876.1A Division CN111295554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64870A CN113864870A (zh) 2021-12-31
CN113864870B true CN113864870B (zh) 2023-04-14

Family

ID=65759716

Famil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1875.7A Active CN111566413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202111045041.9A Active CN113739400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
CN202111519577.XA Active CN114165912B (zh) 2017-09-06 2018-09-06 天花板式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1880071874.2A Active CN111295553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202210475228.0A Active CN114738986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
CN202111182942.2A Active CN113864870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
CN201880071881.2A Active CN111316045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201880071876.1A Active CN111295554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201880071848.XA Active CN112204315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1875.7A Active CN111566413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202111045041.9A Active CN113739400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
CN202111519577.XA Active CN114165912B (zh) 2017-09-06 2018-09-06 天花板式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1880071874.2A Active CN111295553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202210475228.0A Active CN114738986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1881.2A Active CN111316045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201880071876.1A Active CN111295554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201880071848.XA Active CN112204315B (zh) 2017-09-06 2018-09-06 空调机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6) EP3680570A4 (zh)
KR (5) KR102078277B1 (zh)
CN (9) CN111566413B (zh)
AU (8) AU2018327937B2 (zh)
ES (1) ES2974022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3313A (zh) * 2019-11-18 2020-04-17 南通康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中央空调风机盘管的回风口的过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KR20210111108A (ko) 2020-03-02 2021-09-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KR102416909B1 (ko) * 2020-05-07 2022-07-04 이정민 다기능 공기 청정기
KR20210154030A (ko) * 2020-06-11 2021-1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6018481A (zh) * 2020-08-11 2023-04-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吊顶式空调
CN112066517B (zh) * 2020-09-18 2021-06-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温度检测装置的传动机构的故障检测方法、空调
KR20220065337A (ko) 2020-11-13 2022-05-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
WO2022257307A1 (zh) * 2021-06-07 2022-12-1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EP4269884A4 (en) * 2021-07-12 2024-06-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13719999A (zh) * 2021-09-03 2021-1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流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2703422B1 (ko) 2021-09-28 2024-09-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230055133A (ko) 2021-10-18 2023-04-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230060192A (ko) 2021-10-27 2023-05-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230060193A (ko) 2021-10-27 2023-05-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230157731A (ko) * 2022-05-10 2023-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20240124701A (ko) 2023-02-09 2024-08-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20240124702A (ko) 2023-02-09 2024-08-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16657966B (zh) * 2023-06-19 2024-01-12 广州澳企实验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恒温恒湿微电子百级洁净实验室

Family Cites Families (6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2447A (ja) * 1984-11-16 1986-06-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流体偏向装置
JPH01217148A (ja) * 1988-02-25 1989-08-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風向変更装置
JPH035661A (ja) * 1989-05-31 1991-01-11 Toshiba Corp 天井設置形空気調和機
JP3069577B2 (ja) * 1990-10-01 2000-07-2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293976B2 (ja) * 1993-09-17 2002-06-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
JP3424779B2 (ja) * 1995-06-09 2003-07-0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H09145140A (ja) * 1995-11-24 1997-06-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164004A (zh) * 1996-03-21 1997-11-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风向调节装置
JP3356257B2 (ja) * 1996-06-06 2002-12-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H10132320A (ja) * 1996-11-01 1998-05-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3302906B2 (ja) * 1997-07-15 2002-07-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256413B1 (ko) * 1997-12-15 2000-05-15 윤종용 공기조화기의 좌우풍향 조절장치
JPH11237112A (ja) * 1998-02-24 1999-08-3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3885846B2 (ja) * 1998-04-17 2007-02-28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3440016B2 (ja) * 1999-02-25 2003-08-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438684B2 (ja) * 1999-11-05 2003-08-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JP3624808B2 (ja) * 2000-08-11 2005-03-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化粧パネル、吹出口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3899459B2 (ja) * 2002-01-10 2007-03-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KR100526207B1 (ko) * 2003-06-10 2005-11-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풍향조절장치
JP3988081B2 (ja) * 2003-06-12 2007-10-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JP2005147436A (ja) * 2003-11-12 2005-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4098704B2 (ja) * 2003-11-14 2008-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風向変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3700718B2 (ja) * 2003-11-27 2005-09-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679838B1 (ko) * 2005-10-05 2007-0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KR20070044342A (ko) * 2005-10-24 2007-04-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루버모터 장착구조
KR100678316B1 (ko) * 2006-01-19 2007-0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20070077642A (ko) * 2006-01-24 2007-07-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실내기
JP4720644B2 (ja) * 2006-06-26 2011-07-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430649B2 (ja) * 2006-10-20 2010-03-10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08122003A (ja) * 2006-11-14 200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4365432B2 (ja) * 2007-09-07 2009-11-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0907604B1 (ko) * 2007-11-09 2009-07-14 지에스칼텍스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에너지 절감형 공조시스템
JP4561924B2 (ja) * 2008-07-18 2010-10-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天井設置型の空気調和機
JP2010060223A (ja) * 2008-09-04 2010-03-18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KR101477814B1 (ko) * 2008-10-21 2014-12-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CN101539315A (zh) * 2009-04-23 2009-09-23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室内机及其运行模式
CN201672642U (zh) * 2010-04-27 2010-1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导风结构
JP2013133963A (ja) * 2011-12-26 2013-07-08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5408227B2 (ja) * 2011-10-31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6065184B2 (ja) * 2011-12-06 2017-01-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3124805A (ja) * 2011-12-14 2013-06-24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5720600B2 (ja) * 2012-02-10 2015-05-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JP5745480B2 (ja) * 2012-09-12 2015-07-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754429B2 (ja) * 2012-09-13 2015-07-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KR101312640B1 (ko) * 2013-06-14 2013-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3322661B (zh) * 2013-06-20 2016-11-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出风口导风结构、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KR20150041340A (ko) * 2013-10-08 2015-04-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카세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6195391B2 (ja) * 2014-01-24 2017-09-13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1662377B1 (ko) * 2014-01-27 2016-10-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335152B1 (ko) * 2014-02-28 2021-1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블레이드 유닛
CN203848467U (zh) * 2014-05-14 2014-09-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井机面板以及天井机
KR102393966B1 (ko) * 2015-02-18 2022-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WO2016207946A1 (ja) * 2015-06-22 2016-12-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498598B2 (ja) * 2015-12-21 2019-04-10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システム、並びに制御方法
JP6682901B2 (ja) * 2016-02-22 2020-04-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CN105571098A (zh) * 2016-02-23 2016-05-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口结构及空调
CN205878344U (zh) * 2016-06-29 2017-0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KR20180037514A (ko) * 2016-10-04 2018-04-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833303B1 (ko) * 2016-12-24 2018-0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카세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6678982B (zh) * 2017-02-16 2022-07-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面板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CN107062399B (zh) * 2017-04-10 2019-05-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224733B (zh) * 2018-03-06 2023-06-3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齿轮组传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65912B (zh) 2023-08-18
KR102165468B1 (ko) 2020-10-14
EP3693676A1 (en) 2020-08-12
AU2018330129B2 (en) 2021-12-23
KR20190027338A (ko) 2019-03-14
CN113739400A (zh) 2021-12-03
AU2022202993A1 (en) 2022-05-26
AU2018330131A1 (en) 2020-04-23
CN111295554A (zh) 2020-06-16
CN111566413A (zh) 2020-08-21
AU2018330127A1 (en) 2020-04-23
EP3680573A1 (en) 2020-07-15
ES2974022T3 (es) 2024-06-25
EP4332446A3 (en) 2024-05-15
KR102201562B1 (ko) 2021-01-12
AU2018330129A1 (en) 2020-04-23
KR102078277B1 (ko) 2020-04-07
AU2022202993B2 (en) 2024-03-28
KR102080512B1 (ko) 2020-04-23
EP3680572A1 (en) 2020-07-15
EP3680570A1 (en) 2020-07-15
EP3680571A4 (en) 2021-06-09
AU2018330127B2 (en) 2022-03-10
KR20190027345A (ko) 2019-03-14
AU2018330131B2 (en) 2022-03-03
EP3680572B1 (en) 2024-01-10
AU2022202992A1 (en) 2022-05-26
AU2022202992B2 (en) 2024-05-16
CN112204315B (zh) 2022-05-17
KR102165467B1 (ko) 2020-10-14
CN111566413B (zh) 2021-12-28
AU2018330128B2 (en) 2022-06-09
CN113739400B (zh) 2023-03-31
EP3680570A4 (en) 2021-07-14
CN114165912A (zh) 2022-03-11
EP3680573A4 (en) 2021-07-21
CN113864870A (zh) 2021-12-31
CN114738986B (zh) 2023-10-17
CN111295553B (zh) 2021-08-20
CN111316045B (zh) 2021-09-24
AU2018327937B2 (en) 2022-02-24
AU2022228087A1 (en) 2022-09-29
KR20190027335A (ko) 2019-03-14
CN111295553A (zh) 2020-06-16
KR20190027336A (ko) 2019-03-14
EP3680572A4 (en) 2021-07-28
EP3680571A1 (en) 2020-07-15
CN112204315A (zh) 2021-01-08
CN111316045A (zh) 2020-06-19
CN114738986A (zh) 2022-07-12
KR20190027348A (ko) 2019-03-14
AU2018327937A1 (en) 2020-04-23
CN111295554B (zh) 2021-10-29
EP4332446A2 (en) 2024-03-06
EP3693676A4 (en) 2021-09-22
AU2018330128A1 (en) 2020-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64870B (zh) 空调机
CN111373208B (zh) 空调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115244341B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AU2022203768B2 (en) Ceiling type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KR10226273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