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3487A - 声音输出装置和声音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声音输出装置和声音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13487A CN107113487A CN201580057770.2A CN201580057770A CN107113487A CN 107113487 A CN107113487 A CN 107113487A CN 201580057770 A CN201580057770 A CN 201580057770A CN 107113487 A CN107113487 A CN 1071134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und
- voice output
- guidance portion
- listener
- sound guid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10000000624 ear auric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06010050337 Cerumen impaction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10000002939 cerume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9545 inva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613 ear canal Anatomy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10000003454 tympanic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06010048865 Hypoacu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746998 Trag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XVEUJTIZHZIHJM-UHFFFAOYSA-N a828782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CCOC(N)=O XVEUJTIZHZIH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42 behavio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845 cartilag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10 comprom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00 pharynx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96 saliv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8327 se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60 vocal cor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16—Earpieces of the intra-aural typ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04R1/1066—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earpiece and earpiece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04R1/1075—Mountings of transducers in earphones or head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Earpiece supports, e.g. ear hoo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30/00—Signal processing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30/01—Aspects of volume control, not necessarily automatic, in sound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60/00—Details of hearing devices, i.e. of ear- or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or H04R5/033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their subgroups, or of hearing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460/11—Aspects relating to vents, e.g. shape, orientation, acoustic properties in ear tips of hearing devices to prevent occlu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60—Mount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hearing aid parts, e.g. inside tips, housings or to ossicles
- H04R25/607—Mount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hearing aid parts, e.g. inside tips, housings or to ossicles of earhoo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声音输出装置,该声音输出装置被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来使用,并且在佩戴时使得环境声音能够被听到。声音输出装置100设置有:生成声音的声音生成部110、从一端121获取由声音生成部110生成的声音的声音引导部120、以及将声音引导部120保持在另一端122的附近的保持部130。保持部130与耳屏间切迹接合,并且支撑声音引导部120,使得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声音输出孔面向外耳道的内部。即使在收听者佩戴声音输出装置100时,声音输出装置100也不会阻挡收听者的耳孔,并且使得收听者能够收听环境声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并且使用的声音输出装置和声音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小型声音转换装置也就是耳机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在小型声音转换装置中,紧密放置在耳朵或耳膜上方的扬声器将从再现装置或接收器输出的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这种声音再现装置将声音输出为仅被佩戴该装置的收听者听见,并且因此被设置为用于各种环境中。
当前使用的许多耳机具有通过插入在收听者的耳朵中而被使用的形状。例如,内耳式耳机具有通过悬挂在收听者的耳廓上而被使用的形状。此外,耳塞式耳机具有通过深深地插入到耳腔(外耳道)中而被使用的形状,并且许多耳塞式耳机在结构上是密封的类型,并且在声音隔离性能方面相对有利,并且因此具有佩戴者可以在嘈杂的地方享受音乐的优点。
作为基本构造示例,耳塞式耳机(canal-type earphone)包括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扬声器单元以及也用作声管的大致圆柱形的壳体(外壳),并且扬声器单元附接至壳体的一端(外耳道的外部)。壳体设置有辐射出口,在扬声器单元中产生的空气振动通过该辐射出口辐射至外耳道并且传输至耳膜。此外,当收听者佩戴耳机时,具有与外耳道匹配的形状的听筒(可拆件)附接至壳体的另一端(外耳道的插入部分)。例如,已经提出了一种耳塞式耳机装置,其中,除了壳体被放置在耳甲腔处以外,声管也被从偏离壳体的中心的位置倾斜地布置,从而被布置至外耳道入口(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即使在收听者佩戴耳机并且收听所呈现的音频时,例如,当周围的人与收听者交谈时,收听者同时需要收听环境声音。然而,包括耳塞式耳机的大部分常规耳机对收听者而言,在佩戴状态下极难收听环境声音。这是因为从提高再现声音的品质以及防止再现声音向外界泄漏的角度考虑,常规耳机具有几乎完全阻挡耳腔的结构。例如,在做包括步行、慢跑、骑车、登山和滑雪的户外运动和室内运动时、在驾驶时或在导航时,不能收听环境声音是危险的情形。此外,如果在沟通或展示时不能听见环境声音,则这种情形将导致服务降低。
此外,对周围的人而言,常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似乎会阻挡收听者的耳腔。因此,耳机的佩戴者给人留下感觉到交谈会尴尬的印象,并且可能会妨碍人际沟通。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号4709017。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优秀的声音输出装置和优秀的声音引导装置,该优秀的声音输出装置和优秀的声音引导装置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并且被使用,并且可以输出良好的声音信息,同时在佩戴状态下实现收听环境声音的特性,其等效于非佩戴状态下的环境声音。
问题的解决方案
鉴于上述问题,已经做出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且根据第一方面的技术是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包括:
声音生成部,所述声音生成部布置在收听者的耳朵的背部上;以及
声音引导部,所述声音引导部具有中空结构、具有连接至声音生成部的一端以及布置在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并且被配置成从所述一端吸取在声音生成部中生成的声音并且将声音传播至所述另一端。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成将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保持在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保持部与收听者的耳屏间切迹接合。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夹紧部,所述夹紧部被配置成夹紧收听者的耳垂,以使得声音输出装置能够被佩戴在耳朵上。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五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声音引导部包括夹紧部,所述夹紧部具有张开/闭合结构,所述夹紧部布置在声音引导部被从收听者的耳廓的背侧折叠回前侧的部分处,并且所述夹紧部使用夹紧力夹紧耳垂以恢复至闭合位置。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夹紧部,所述夹紧部被配置成将收听者的耳垂与声音生成部夹紧在一起,以使得声音生成部能够被佩戴在耳朵上。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保护部,所述保护部被配置成防止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二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保持部与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耳屏间切迹)接合,并且将声音引导部固定至所述另一端附近以防止声音引导部深深地插入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九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被配置成根据外力的作用而变形以防止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方面,根据第五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声音引导部在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夹紧部之间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根据外力的作用而变形。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一方面,当施加预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时,根据第十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变形部被折断(snap)以防止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二方面,当施加预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时,根据第十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变形部被折断以防止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并且所述变形部能够被重新连接。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三方面,当施加外力时,根据第十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变形部弯曲以防止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并且当释放外力时,所述变形部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的耳垢入侵防止部。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音量控制部,所述音量控制部被配置成根据声音引导部的内径的变化来调节从所述另一端输出至外耳道的声音的音量。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音量控制部响应于表面的按压而通过存在于声音引导部中的静音部的切换操作来执行静音开启状态和静音关闭状态的转换。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音量控制部响应于表面的按压而使静音部出现在声音引导部中并且变成静音开启状态,并且当释放对表面的按压时音量控制部使静音部从声音引导部消失并且变成静音关闭状态。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八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音量控制部包括:柔性管,所述柔性管具有锥形结构并插入在声音引导部中;以及环形音量调节部,所述柔性管插入到所述环形音量调节部中,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通过根据插入在音量调节部中的位置连续改变柔性管的内径来连续设置音量。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九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声音输出装置的音量控制部包括: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构成声音引导部的部分的侧表面;以及凸轮,所述凸轮被旋转地配置成与所述弹性变形部接触,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根据凸轮的旋转角的变化使所述弹性变形部突出到声音引导部中以连续地设置音量。
此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二十方面是声音引导装置,包括:
声音引导部,所述声音引导部具有中空结构、具有连接至声音生成部的一端以及布置在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并且被配置成从所述一端吸取在声音生成部中生成的声音并且将声音传播至所述另一端;以及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成将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保持在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可以提供一种优秀的声音输出装置和优秀的声音引导装置,该优秀的声音输出装置和优秀的声音引导装置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并且被使用,并且可以输出良好的声音信息,同时在佩戴状态下实现收听环境声音的特性,其等效于非佩戴状态下的环境声音。
注意,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仅仅是示例,并且本发明的效果不受示例的限制。此外,除了以上效果以外,本发明可以呈现另外的效果。
从基于以下描述的实施例和附图的更详细描述,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另外的目的、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用于左耳)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用于左耳)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耳腔开放式声音输出装置100向收听者的耳朵输出声波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图1和图2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变型的示意图(正视图)。
图5是示出图1和图2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变型的示意图(透视图)。
图6是示出图1和图2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变型的示意图(透视图)。
图7是示出声音引导部120的夹紧部123的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声音引导部120的夹紧部123的张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声音输出装置100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从正面观察声音生成部110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声音生成部110的A-A截面的示意图。
图12是示例性地示出包括具有椭圆形状的声音生成部110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外观的示意图。
图13是示例性地示出包括具有半圆形状的声音生成部110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外观的示意图。
图14是示例性地示出包括具有侧边的声音生成部110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外观的示意图,所述侧边的形状适配耳背形状表面。
图15是示出图14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佩戴在适当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从声音引导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辐射的声音1600在外耳道1601中传播并且到达耳膜1602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沿声音引导部120的长度方向定义的五个部分的示意图。
图18是示例性地示出适用于声音引导部120的圆柱形状的示意图。
图19是示例性地示出声音引导部120经过除耳垂的下端边缘以外的部分并且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0是示例性地示出声音引导部120经过除耳垂的下端边缘以外的部分并且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1是示例性地示出声音引导部120经过除耳垂的下端边缘以外的部分并且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保持部130将声音引导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固定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保持部130将声音引导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固定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4是示出环形保持部130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25是示出具有除环形以外的形状并且具有可以吸取环境声音的中空结构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26是示出具有鸡蛋形状并且用柔性材料制造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27是示出图26中所示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8是示出从正面观察保持部130的情形的示意图,图中所述保持部130被配置成具有与个体的耳朵的耳屏间切迹空间的形状表面适配的形状。
图29是示出图28中所示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30是示出保持形状并且具有适度弹性的保持部130的内部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31是示出还具有保护耳膜的功能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32是示出还具有保护耳膜的功能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33是示出具有除环形以外的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所述保持部130可以具有保护耳膜的功能。
图34是示出夹紧部123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所述夹紧部123被配置成单独的部分,并且具有弹簧特性以使得能够进行张开/闭合操作。
图35是示出夹紧部123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所述夹紧部123被配置成单独的部分,并且具有弹簧特性以使得能够进行张开/闭合操作。
图36是示出夹紧部123的另一构造示例的示意图,所述夹紧部123被配置成单独的部分,并且具有弹簧特性以使得能够进行张开/闭合操作。
图37是示出夹紧部123的另一构造示例的示意图,所述夹紧部123被配置成单独的部分,并且具有弹簧特性以使得能够进行张开/闭合操作。
图38是示出图36和图37中所示的夹紧部123的详细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9是示出由于声音引导部120的A部分的扭转而产生的夹紧力的示意图。
图40是示出由于声音引导部120的A部分的扭转而产生的夹紧力的示意图。
图41是示出由于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声音输出装置100中的声音引导部120的A部分的扭转而产生夹紧力4101和4102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42是示出用于在声音引导部120的A部分中产生夹紧力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3是示出将声音生成部110附接至耳垂的机构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44是示出将声音生成部110附接至耳垂的机构的另一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45是示出变形部124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46是示出变形部124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47是示出变形部124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48是示出可移除式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附接至声音引导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49是示出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50是示出具有音量控制部5000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外观构造的示意图,所述音量控制部5000设置在声音引导部120的C部分中。
图51是示出实现静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构造示例(静音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52是示出实现静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构造示例(静音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图53是示出实现静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具有静音音量调节功能)的截面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54是示出实现静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构造示例(静音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55是示出实现静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构造示例(静音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图56是示出实现静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具有静音音量调节功能)的另一截面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57是示出通过连续改变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径来实现连续音量调节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58是示出通过连续改变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径来实现连续音量调节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59是示出通过连续改变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径来实现连续音量调节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60是示出通过连续改变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径来实现连续音量调节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61是示出通过连续改变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径来实现连续音量调节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62是示出通过连续改变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径来实现连续音量调节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63是示例性地示出在声音生成部110由动态式扬声器构成的情况下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声音特性的示意图。
图64是示例性地示出应用于声音输出装置100的输入信号的信号处理的频率特性的示意图。
图65是示例性地示出通过图64中所示的信号处理而改进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声音特性(频率级特性)的示意图。
图66是示例性地示出声音引导部110的一侧开口的共振行为(1/4波长共振)的示意图。
图67是示例性地示出声音引导部110的一侧开口的共振行为(1+1/4波长共振)的示意图。
图68是示例性地示出声音引导部110的一侧开口的共振行为(2+1/4波长共振)的示意图。
图69是示例性地示出受一侧开口的共振行为影响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声音特性(频率级特性)的示意图。
图70是示出抑制由于共振而产生的声压频率的峰特性的声音引导部120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71是示出抑制由于共振而产生的声压频率的峰特性的声音引导部120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72是示出由声孔7201制成的声学元件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73是示出由气室7301制成的声学元件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74是示出当使用抑制由于共振而产生的声压频率的峰特性的声音引导部120时的声音特性(频率级特性)的示意图。
图75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与耳朵(耳甲腔的底面和耳背形状表面)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76是示出声音输出装置100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图,其中,适配于耳甲腔的底面形状的保持部130和适配于耳背形状表面的声音生成部110被组合。
图77是示出在图76中所示的佩戴状态下从佩戴者的正面观察保持部130和声音生成部110的情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说明中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
[A.基本结构]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说明中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的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并且被使用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构造。注意,图1是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正视图,且图2是当从左侧观察时声音输出装置100的透视图。此外,图1和图2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被配置成佩戴在左耳上。然而,应该理解,以与用于左耳的声音输出装置对称的方式来配置用于右耳的声音输出装置(未示出)。
图1和图2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包括:声音生成部110,其生成声音;声音引导部120,其从一端121吸取在声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声音;以及保持部130,其将声音引导部120保持在另一端122的附近。声音引导部120由具有1至5毫米的内径的中空管材料制成,并且声音引导部120的两端是开口端。声音引导部120的一端121是由声音生成部110所生成的声音的进声孔,并且另一端122是声音引导部120的出声孔。因此,当一端121附接至声音生成部110时,声音引导部120变成一侧开口状态。
如上所述,保持部130与外耳道的入口附近(例如,耳屏间切迹)接合,并且在另一端122的附近处支撑声音引导部120以使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出声孔面向外耳道的深侧。在至少另一端122的附近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外径被形成为远小于耳腔的内径。因此,即使在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被保持部130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况下,另一端122也不会阻挡收听者的耳腔。也就是说,耳腔是开放的。声音输出装置100可以被认为是与常规耳机不同的“耳腔开放式”耳机。
此外,保持部130包括开口部131,所述开口部131即使是在保持声音引导部120的情形下也向外部环境开放外耳道(耳腔)的入口。在图1和图2所示的示例中,保持部130是环形结构本体,并且仅用棒形支撑件132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连接。因此,环形结构本体的除了棒形支撑件132以外的所有部分是开口部131。注意,如下所述,保持部130的结构不限于环形结构,并且可以采用可以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任意形状,只要该形状包括中空结构。
当管形声音引导部120从一端121吸取由声音生成部110生成的声音时,声音引导部120传播声音的空气振动,并且将空气振动从由保持部130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辐射至耳膜。
如上所述,保持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的保持部130包括开口部131,所述开口部131向外部环境开放外耳道(耳腔)的入口。因此,即使在收听者佩戴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情形下,声音输出装置100也不会阻挡收听者的耳腔。收听者可以在佩戴声音输出装置100并且收听从声音生成部110输出的声音的同时,通过开口部131充分地收听环境声音。
此外,在开放耳腔的同时,根据本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00可以防止所生成的声音(再现的声音)从声音生成部110向外界泄漏。这是因为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被附接成面向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深处,并且将所生成的声音的空气振动辐射至耳膜附近,因此即使声音输出单元100的输出很小,也能够获得足够的声音品质。
此外,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辐射的空气振动的方向性还有助于防止声音泄漏。图3示出了耳腔开放式声音输出装置100向收听者的耳朵输出声波的情形。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的内部辐射空气振动。外耳道300是从外耳道入口301开始并且在耳膜302的内部处终止的孔,并且通常具有约25至30毫米的长度。外耳道300是圆柱形密闭空间。因此,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300的深处辐射的空气振动以一定方向传播至耳膜302,如附图标记311所示。此外,在外耳道300中空气振动的声压减小,并且因此尤其提高了低频范围的灵敏度(增益)。另一方面,外耳道300的外部即外部环境是开放空间。因此,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辐射至外耳道300的外部的空气振动不具有方向性并且被快速衰减,如附图标记312所示。
将再次参照图1和图2给出描述。管形声音引导部120在中间部分中具有弯曲形状,其从耳廓的背侧折叠回前侧。弯曲部分是具有张开/闭合结构的夹紧部123,并且可以产生夹紧力以夹紧耳垂。以下将描述细节。
声音引导部120还包括在布置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122与弯曲夹紧部123之间的变形部124。变形部124在过大的外力作用时发生变形,并且保持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进入外耳道的深度不超过必要深度。以下将描述细节。
图4至图6示出了图1和图2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变型。注意,图4是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正视图,并且图5是当从左侧观察时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透视图。此外,图6是当从可以看见背侧的方向观察时的声音生成部110的透视图。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图1和图2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
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中,声音引导部120由方柱型管材料构成。相反,图4至图6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声音引导部120由圆柱型管材料构成。只要构件具有管形形状,也就是说,具有可以传播空气振动的中空结构,那么用于声音引导部120的构件的形状就是任意的。
注意,如下所述,声音生成部110使用产生声压变化的发声元件如扬声器。因此,在产生声音时,在声音生成部110的壳体中产生压力变化。如图6中所示,在壳体的背侧上钻有一个或更多个排气孔601以用于在壳体中产生高压的情况。此外,软线602连接至声音生成部110,通过软线602输入来自接收器(未示出)的音频信号,接收器从音频再现装置(未示出)如音乐播放器、智能电话或平板终端或音频再现装置接收无线电信号。
[B.耳朵上的佩戴机构]
声音输出装置100在声音引导部120的中间部分中具有弯曲形状,该弯曲形状从耳廓的背侧折叠回前侧。该弯曲部分是具有张开/闭合结构的夹紧部123,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在夹紧部123中产生的夹紧力将收听者的耳廓与声音引导部120夹紧,使得声音输出装置100能够被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
图7示出了夹紧部123的闭合状态,并且图8示出了夹紧部123的张开状态。此外,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00被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管形声音引导部120包括在夹紧部123处弯曲的张开/闭合结构。然后,在处于图8所示的张开位置的夹紧部123中产生用于恢复至图7中所示的闭合位置的夹紧力。
如图9中所示,在另一端122的附近处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保持部130良好地与耳甲腔的底面接触,并且与耳屏间切迹901接合,从而被附接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此外,与声音引导部120的一端121连接的声音生成部110布置在耳廓902的背侧上。然后,如附图标记903和904所示,在夹紧部123中产生将张开的声音引导部120恢复至闭合位置的夹紧力,声音生成部110压在耳廓的背侧表面上,如图9中所示弯曲的声音引导部120夹紧耳廓(耳垂)902,使得声音输出装置100附接至左耳。
为了将声音输出装置100附接在左耳上,声音引导部120可以仅夹紧耳廓902的任意位置。注意,夹紧耳廓的下半部的耳垂部分(所述部分具有平坦简单的形状)使得闭合状态的接触面积较大,并且可以用小的夹紧力牢固地保持耳廓902,并且因此是有利的。如果夹紧力较小,则收听者在佩戴装置时不需要感觉疼痛,并且可以承受长期的使用。
此外,耳垂相对较小,并且因此从安装在耳廓的背侧上的声音生成部110折叠回耳垂的端部直至到达外耳道的入口所经过的距离较短,并且声音引导部120的长度可以做得较短。在距外耳道的入口最短的位置处折叠并且经过该位置可以使得声音引导部120的长度最短。例如,声音引导部120的长度约为40毫米。如果用于传播声音的长度较短,则从在从声音生成部110的一端121吸取声音时至从另一端122输出声音时的衰减变得较小,并且因此可以抑制声音生成部110的输出。
相反,如果张开/闭合结构的声音引导部120尝试夹紧耳廓的上半部(未示出),则具有固定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122的声音引导部120需要朝向耳廓的外部,按照耳甲、对耳轮、耳舟和耳轮的顺序经过由耳廓的软骨的形状引起的复杂不平坦的形状。也就是说,声音引导部120与耳廓的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在闭合状态时极小,并且即使声音引导部120用小的夹紧力夹紧耳廓,夹紧也变得不稳定。此外,耳廓的上半部大于耳垂,并且因此从安装在耳廓的背侧上的声音生成部110经过耳轮直至到达外耳道的入口的距离变得较长。声音引导部120由于该距离而变得较长,并且因此由声音生成部110所产生的声音在辐射至外耳道之前被衰减,或者需要增大声音生成部110的输出。此外,与耳垂相比,耳廓的上半部的耳轮的尺寸随个体的变化较大。因此,如果夹紧耳廓的上半部,则需要调节声音引导部120的长度,并且该调节是繁重的。
[C.声音生成部]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声音生成部110。由声音生成部110生成声音的原理是任意的。此处,将描述使用产生声压变化的发声元件(如扬声器)的声音生成部110的结构。
图10示出了当从正面观察时声音生成部110的状态。此外,图11示出了声音生成部110的A-A截面图。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声音生成部110是所谓的动态式扬声器。如图11中所示,在声音生成部110内部,包括音圈1105的振动膜1101面向磁体1104布置在由磁体1104构成的磁路中。此外,声音生成部110内部被振动膜1101划分成振动膜前侧空间(前腔)1102和振动膜背侧空间(后腔)1103。然后,当磁场响应于通过软线602输入至音圈1105的音频信号而改变时,振动膜1101被磁体1104的磁力向前和向后操作。因此,在振动膜前侧空间1102与振动膜背侧空间1103之间产生压力变化,并且该压力变化变成声音。
当在振动膜前侧空间1102中生成的声音被吸取至声音引导部120的一端121时,声音在管中传播并且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的深处辐射,并且然后到达耳膜。
同时,在振动膜背侧空间1103中生成的声音通过钻在声音生成部110的壳体的背侧上的排气孔601被辐射至外部,以便不扰乱振动膜1101的振动。
关于排气孔601,考虑到向外界泄漏声音,在声音生成部110中的发声元件是具有16毫米的直径的动态扬声器的情况下,排气孔601的内径有利地为1.0毫米或更小。
注意,声音生成部110的发声元件可以是除动态式元件以外的平衡电枢式元件、电容式元件、压电式元件、静电式元件中的任一个或两个或更多个的组合。
此外,目前所示的声音生成部110的形状是盘形。然而,声音生成部110的形状不限于此。只要声音生成部110附接至声音引导部120的一端121,并且不妨碍被由声音引导部120的夹紧部123产生的夹紧力压在耳廓的背侧表面的动作,那么声音生成部110就可以被配置成具有根据容纳在其内部的发声元件的形状的任意形状,或者被配置成适配于耳廓的背侧表面。图12示例性地示出了包括具有椭圆形状的声音生成部110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外观。此外,图13示例性地示出了包括半圆形声音生成部110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外观。
此外,人的耳背的形状随个体的变化很大。因此,声音生成部110的形状可以被形成为适配于个人的耳背形状表面。图14示例性地示出了包括具有侧边的声音生成部110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外观,该侧边的形状适配于人的耳背形状表面(图15中的附图标记1501所示)。此外,图15示出了图14中所示的声音输出装置100佩戴在适当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声音生成部110的侧边有利地与耳背形状表面1501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夹紧部123的较小夹紧力将声音输出装置100牢固地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
[D.声音引导部]
当在振动膜前侧空间1102中生成的声音被吸取至声音引导部120的一端121时,声音被引导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并且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的深处辐射,并且因此将音频信息传送至耳膜。
当声音引导部120(夹紧部123)在距外耳道的入口最短的位置处折叠并且经过该位置时,可以使声音引导部120的长度最短。在这种情况下,声音引导部120可以以最短的距离将在声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声音从耳朵的背侧传播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因此,可以最小化由于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声阻而产生的声音损失。例如,声音引导部120的长度约为40毫米(如上所述)。
图16示出了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辐射的声音1600在外耳道1601中传播并且到达佩戴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收听者的头部的左耳附近的冠状面中的耳膜1602的情形。
如图17中所示,在声音引导部120中,可以基于功能和结构来沿长度方向定义五个部分A至E。部分A至E可以被分别制成单独的部件,并且可以按照示出的顺序连接以构成声音引导部120,或者两个或更多个相邻的部分可以被配置为集成的部件。
E部分是与声音生成部110(在图17中省略了示出)连接的部分,并且其顶端部对应于一端(声音输入孔)121,从一端121吸取由声音生成部110生成的声音。
D部分在两端与E部分和C部分连接,使得D部分以折线形的方式弯曲。声音引导部120的D部分在耳垂的端部处折叠。此外,D部分对应于夹紧部123,该夹紧部123实现声音引导部120的张开/闭合结构,并且产生夹紧力以将张开的声音引导部120恢复至闭合位置。下面将描述夹紧部123的结构的细节。
C部分对应于变形部124。当在B部分与D部分之间施加外力时,变形部124弯曲,并且变形部124具有弹性或柔性以在释放外力时恢复,或者具有脆性以在施加外力时被折断。即使在施加外力时,由于变形部124的柔性或脆性,也可以防止A部分的顶端过度地进入外耳道的深处。如果C部分具有刚性而不是柔性和脆性,则当用外力按压C部分时,A部分被一起推动,并且其顶端进入外耳道的深处,并且可能损坏外耳道的内壁和耳膜,因此这是危险的。
A部分的顶端对应于另一端(声音输出孔)122,在声音引导部120中传播的声音从另一端(声音输出孔)122输出。A部分由保持部130(在图17中省略了示出)支撑。当保持部130与外耳道的入口附近(例如,耳屏间切迹)接合同时与耳甲腔的底面接触时,E部分的顶端即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被布置成面向外耳道的内部。此外,B部分将作为C部分的变形部124和作为A部分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相连接。当作为C部分的变形部124与由耳垂形成的平面接近平行时,作为A部分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面向外耳道的深处,并且因此连接上述部分的B部分形成接近直角弯曲的形状。
声音引导部120由具有中空结构的管材料构成,在该中空结构中可以传播在声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声音即空气振动。图1和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由方柱型管材料构成的声音引导部120。此外,图4至图6示例性地示出了由圆柱型管材料构成的声音引导部120。只要形状是可以在其中传播空气振动的中空结构,那么用于声音引导部120的构件的形状就是任意的,并且不限于方柱型或圆柱型。图18示例性地示出了适用于声音引导部120的其他柱形形状。如图18所示,椭圆柱型1801、具有圆角的方柱型1802、半圆柱型1803和梯形柱型1804的管材料可以用作声音引导部120。
此外,在图9、图15和图16所示的示例中,声音引导部120在耳垂的下端边缘处从耳廓的背侧折叠回耳廓的前侧,并且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由与耳屏间切迹接合的保持部130支撑。然而,声音引导部120经过的耳廓位置不限于耳垂的下端边缘。
图19至图21示例性地示出了声音引导部120经过除耳垂的下端边缘以外的部分并且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声音引导部120的夹紧部123在耳垂的斜下端边缘处从耳廓的背侧折叠回耳廓的前侧,并且从耳廓的背侧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此外,在图20所示的示例中,声音引导部120的夹紧部123沿接近水平的方向从耳廓的背侧折叠回耳廓的前侧,并且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此外,在图21所示的示例中,声音引导部120在夹紧部123附近插入到收听者的耳垂中钻有的通孔2101中,夹紧部123从耳廓的背侧折叠回耳廓的前侧,并且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E.保持部]
保持部130与外耳道的入口附近(例如,耳屏间切迹)接合,同时与耳甲腔的底面接触,并且保持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以使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声音输出孔面向外耳道的深侧。也就是说,保持部130具有将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定位成面向耳腔(外耳道的深侧)的功能,以及保持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不离开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功能。
当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被准确地布置成面向耳腔时,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辐射的声音1600在外耳道1601中传播,并且到达耳膜1602,如图16的附图标记1600所示。同时,如果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被布置成相对于耳腔(外耳道的方向)倾斜,则声音输出的灵敏度衰减。
目前所示的保持部130是环形结构本体,并且仅用棒形支撑件132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连接,并且因此环形结构本体的除棒形支撑件132以外的所有部分是作为开口部131的中空结构。图22和图23示出了环形保持部130将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固定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形。注意,图22示出了佩戴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收听者的左耳的外观,并且图23示出了此时收听者的头部的左耳附近的冠状面。如图22中所示,有利地,保持部130悬挂在耳屏间切迹2201上,同时与耳甲腔的底面接触,从而实现稳定地佩戴至收听者的耳朵。此外,如图23中所示,当保持部130与耳屏间切迹2301接合时,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被布置成面向耳腔。
保持部130是环形结构本体,并且仅用棒形支撑件132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连接,并且因此环形结构本体的除棒形支撑件132以外的所有部分是开口部131。此外,声音引导部120在另一端122附近的内径被形成为远小于耳腔的外径。此外,即使在另一端122被保持部130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形下,另一端122也不会阻挡收听者的耳腔,并且耳腔是开放的。因此,在收听者佩戴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情形下,环境声音通过耳腔的间隙进入外耳道而不受干扰,并且被耳膜听到。因此,可以实现环境声音的自然声音。此外,开放的耳腔给周围的人留下欢迎交谈的印象,并且不会妨碍人际沟通。
环形保持部130仅用棒形支撑件132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如上所述)。图24(A)至图24(D)示出了环形保持部130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其他构造示例。图24(A)示出了保持部130用棒形支撑件132在一个位置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示例。此外,图24(B)示出了保持部130用棒形支撑件132A和132B在两个位置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示例。此外,图24(C)示出了保持部130用棒形支撑件132A、132B和132C在三个位置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示例。此外,图24(D)示出了保持部130用螺旋支撑件132在一个位置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示例。
在图24(A)至图24(D)所示的构造示例的任意示例中,保持部130具有中空结构,并且耳腔是开放的。因此,即使在收听者将保持部130与耳屏间切迹接合时,环境声音也通过耳腔的间隙进入外耳道而不受干扰,并且被耳膜听到,并且因此可以实现环境声音的自然声音。
简而言之,只要保持部130具有可以吸取环境声音的中空结构,那么保持部130就可以具有任意形状。注意,保持部130具有定位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功能,以及将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功能。
图25(A)至图25(F)示出了具有除环形以外的形状并且具有可以吸取环境声音的中空结构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图25(A)示出了具有方形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并且图25(B)示出了具有椭圆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并且图25(C)示出了具有鸡蛋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图25(A)至图25(C)中所示的保持部130可以被分类为保持部130具有环状结构一个种类。此外,除环状结构以外,分别地,图25(D)示出了具有锚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25(E)示出了具有半球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并且25(F)示出了具有带孔的半球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虽然省略了示出,但是可以采用具有球形状而不是半球形状的保持部130。
此外,可以通过用柔性材料(更有利地,具有恢复力(适度弹性)的材料)制造保持部130来获得保持部130的用于耳屏间切迹的良好保持性能。
图26(A)至图26(C)示出了用柔性材料制成的具有鸡蛋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分别地,图26(A)示出了从正面观察变形之前的保持部130的情形,并且图26(B)示出了倾斜观察变形之前的保持部130的情形。此外,图26(C)示出了从正面观察变形之后的保持部130的情形。在使用声音输出装置100时,例如,如附图标记2601所示,另一端122拉与保持部130连接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外力起作用。在保持部130具有由柔性材料形成的环状结构的情况下,如果这样的张力2601起作用,则保持部130被变形为沿纸表面上的左右方向被扩展,如附图标记2602和2603所示。因此,保持部130变成适配于耳甲腔的底面的形状并且与耳甲腔的底面通过平面接触,并且用于耳屏间切迹的保持性能变得更好。图27示出了图26(A)至图26(C)中所示的保持部130(处于图26(C)中所示的变形状态)被接合成与耳屏间切迹的形状2701匹配,并且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
此外,保持部130被配置成具有与个人的耳朵的耳屏间切迹空间中的耳甲腔的底面的形状表面适配的形状,因此,可以使得保持部130的用于耳屏间切迹的保持性能良好。
图28示出了从正面观察时保持部130被配置成具有与个人的耳朵的耳屏间切迹空间中的耳甲腔的底面的形状表面适配的形状的情形。此外,图29示出了图28中所示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从图29中可以看出,佩戴在左耳的耳屏间切迹上的保持部130适配于收听者的耳朵的耳屏间切迹空间中的形状表面2901。因此,用于耳屏间切迹的保持性能变得更好。
图30示出了具有适度弹性的保持部30的内部构造示例,并且其可以适配于耳屏间切迹空间中的形状(耳甲腔的底面形状)。通过用树脂如硅树脂涂覆由形状可变/形状记忆丝或窄弹性的钢琴丝制成的环状结构本体3001的表面来构造所示的保持部130。然后,用棒形支撑件132将保持部130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连接(如上所述)。图30中所示的保持部130可以用作柔性的并且使用于耳屏间切迹的保持性能良好的保持部130(参见图26和图27),或者与个人的耳朵的耳屏间切迹空间的形状表面适配的保持部130(参见图28和图29)。
图26和图27中所示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和图28和图29中所示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的共同之处在于:保持部130与耳甲腔的底面通过平面(或大接触面积)接触。如果接触面积大,则通过夹紧部123的夹紧力将保持部130压在耳甲腔的底面上,并且夹紧力被分散。因此,可以充分地改善长时间使用时的不适感。同时,图9示出了由基本构造制成的声音输出装置100在左耳上的佩戴状态。图75示出了保持部130和声音生成部110与左耳(耳甲腔的耳背形状表面和底面)的接触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部130与耳甲腔的底面通过点(或窄的接触面积)接触,并且声音生成部110与耳廓的背侧通过点(或窄的接触面积)接触。因此,夹紧力集中在窄的接触部分上。因此,如果收听者在图75所示的佩戴状态下长时间使用声音输出装置100时,收听者将在接触部分中逐渐地感觉到疼痛,并且不适感将增加。
此外,图14示出了声音生成部110的形状被形成为与收听者的耳背形状表面适配的示例。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触面积变得较大,并且可以用较小的夹紧力将声音输出装置100牢固地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此外,夹紧力被分散,并且在长时间使用时可以改善不适感。此外,图26和图27中所示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和图28和图29中所示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可以结合适配于图14中所示的耳背形状表面的声音生成部110使用。图76示出了组合了适配于耳甲腔的底面形状的保持部130和适配于耳背形状表面的声音生成部110的声音输出装置100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情形。此外,图77示出了在图76中所示的佩戴状态下,从佩戴者的正面(垂直于图76的方向)观察保持部130和声音生成部110的情形。保持部130不具有简单的环形形状,并且下端部被弯成沿着耳甲腔的底面形状。此外,在声音生成部110中,不仅与耳背接触的部分具有适配于耳背形状表面的底面形状,而且该部分的横截面被形成为曲面形状如弧形(R形),而不是平坦的形状。因此,保持部130和声音生成部110二者与相应部分通过平面(大接触面积)接触,并且因此可以用较小的夹紧力将声音输出装置100牢固地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此外,夹紧力被分散,并且因此在长时间使用时可以充分地改善不适感。
此外,保持部130通过防止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进入外耳道超过必要的深度有利地具有保护耳膜的功能。例如,保持部130通过支撑件132固定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并且如果保持部130大于耳腔,则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进入外耳道不超过必要的深度。因此,保持部130可以保护耳膜。图31和图32示出了还具有保护耳膜的功能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的情形。注意,图31示出了环形保持部130与收听者的左耳的耳屏间切迹3101接合的情形。此外,图32示出了以下情形:环形保持部130离开耳屏间切迹3201并且不处于接合状态,但是在物理上不能进入外耳道的深处,因为环的外径大于外耳道的入口3202的内径。可替选地,保持部130可以具有通过其使保持部130在物理上不能进入外耳道的深处的形状,而不是大尺寸。
简而言之,只要保持部130在物理上不能进入外耳道的深处,并且具有保护耳膜的功能,并且具有可以吸取环境声音的中空结构,那么保持部130就可以具有任意形状。注意,保持部130具有定位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功能,以及将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功能。
图33(A)至图33(H)示出了具有除环形以外的形状并且可具有保护耳膜的功能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图33(A)示出了具有方形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图33(B)示出了具有椭圆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并且图33(C)示出了具有鸡蛋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图33(A)至图33(C)中所示的保持部130可以被分类为保持部130具有环状结构一个种类。此外,除环状结构以外,分别地,附图标记图33(D)示出了具有锚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33(E)示出了具有半球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并且33(F)示出了具有带孔的半球形状的保持部130的构造示例。虽然省略了示出,但是可以采用具有球形状而不是半球形状的保持部130。此外,如图33(G)和图33(H)所示,可以采用以放射状方式形成的多个保持部130,而不是如图33(A)至图33(F)所示的保持部130用一个或更多个支撑件132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的结构。
[F.耳朵上的佩戴机构]
在图9等所示的示例中,通过使用布置在声音引导部120的中间部分中的夹紧部123的张开-闭合结构将收听者的耳廓与弯曲的声音引导部120夹紧来附接声音输出装置100。
由于人的耳朵具有不同的形状,所以可以预期到佩戴的稳定性取决于个人而变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中所示,支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的保持部130与耳屏间切迹接合,并且通过在夹紧部123中生成的夹紧力将与声音引导部120的一端121连接的声音生成部110的壳体压在耳廓的背侧表面上。因此,可以实现佩戴的稳定性,而不管耳朵形状的个体差异。
例如,用具有弹簧特征的材料来一体化地制造声音引导部120,并且可以产生以折线形的方式弯曲的夹紧部123的夹紧力。
可替选地,声音引导部120的D部分由单独的部件构成,其通过使用弹簧特性来实现张开/闭合操作,并且D部分与C部分和E部分连接作为夹紧部123,从而构成以折线形的方式弯曲的声音引导部120以产生夹紧力。
图34和图35示出了被配置为单独的部件并且其可以使用弹簧特性执行张开/闭合操作的夹紧部123的构造示例。注意,图34示出了夹紧部123的闭合状态,并且图35示出了夹紧部123的张开状态。所示的夹紧部123由存储处于闭合位置的折线形状的形状记忆拉簧3401、与形状记忆拉簧3401一起弯曲和拉伸的螺旋结构夹管3402、以及覆盖其弯曲部分的外部的高度可拉伸薄膜3403构成。然后,当夹紧部123处于张开状态时,夹紧部123产生夹紧力以恢复至闭合位置,如图35的附图标记3501所示。此外,高度可拉伸薄膜3403在夹紧部123变形的弯曲部分的内部和外部伸展和收缩,并且保持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至闭合空间。
此外,图36和图37示出了被配置为单独的部件并且其可以使用弹簧特性执行张开/闭合操作的夹紧部123的另一构造示例。注意,图36示出了夹紧部123的闭合状态,并且图37示出了夹紧部123的张开状态。所示的夹紧部123由沿长度方向伸展和收缩的高度可拉伸绳3601、随高度可拉伸绳3601的伸展和收缩而弯曲和拉伸的扇形分段型夹管3602、以及覆盖其弯曲部分的外部的高度可拉伸薄膜3603构成。然后,当夹紧部123处于张开状态时,夹紧部123产生夹紧力以恢复至闭合位置,如图37的附图标记3701所示。
图38示出了图36和图37所示的夹紧部123的详细内部结构。高度可拉伸绳3601插入到弯曲的夹紧部123的内侧中。然后,由作用在高度可拉伸绳3601上的张力3801和3802产生将夹紧部123恢复至闭合位置的夹紧力3803。此外,扇形分段型夹管3602被配置成使得在横截面中具有扇形的多个管被布置成中心在弯曲的夹紧部123的内侧处,并且外周侧在弯曲的夹紧部123的外侧处。然后,扇形分段型夹管3602随着夹紧部123的弯曲和拉伸操作而张开和闭合,而夹紧部123随着高度可拉伸绳3601的伸展和收缩而弯曲和拉伸。
目前为止,已经描述了通过在声音引导部120的与具有弯曲形状的D部分对应的夹紧部123中发生弯曲来产生用于夹紧耳垂的夹紧力的示例。可以考虑使用通过绕E部分中的轴扭转而产生的夹紧力而不是在D部分中产生的夹紧力(或者除了在D部分中产生的夹紧力以外)来夹紧耳垂的方法。
图39示出了在处于闭合状态的声音引导部120中,由于E部分的扭转而在C部分至D部分中产生的用于恢复至张开位置的夹紧力3901。此外,图40示出了在处于张开状态的声音引导部120中,由于E部分的扭转而在C部分至D部分中产生的用于恢复至闭合位置的夹紧力(扭矩)4001。此外,图41示出了由于佩戴在收听者的左耳上的声音输出装置100中的声音引导部120的E部分的扭转而产生夹紧力4101和4102的情形。
图42示出了用于在声音引导部120的E部分中产生夹紧力的放大的和详细的结构。所示的E部分的两端分别是与声音生成部110的连接部4201和与D部分的连接部4202,并且这些连接部与夹紧力生成弹簧4203连接。此外,夹紧力生成弹簧4203的外部用高度可拉伸薄膜4204覆盖。当声音引导部120处于如图40中所示的张开状态时,在E部分的夹紧力生成弹簧4203中产生用于恢复至闭合位置的夹紧力(扭矩)4205。此外,高度可拉伸薄膜4204随E部分的扭转而伸展和收缩,以随E部分的扭转而保持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至闭合空间。
此外,用于使声音输出装置100佩戴在耳朵上的手段不限于声音引导部120的夹紧结构。例如,代替通过声音引导部120的夹紧部123夹紧耳垂的动作,或者除了通过声音引导部120的夹紧部123夹紧耳垂的动作以外,还可以使用将声音生成部110附接至耳垂的机构。
图43和图44分别示出了使用声音生成部110的壳体来夹紧并且固定耳垂的夹紧机构的构造示例。
在图43所述的示例中,能够张开/闭合以夹紧耳垂的磁体部4301附接至声音生成部110的壳体。然后,如图43中所示,当声音生成部110和磁体部4301被布置成通过耳垂彼此面对时,通过磁体部430的磁力来附接声音生成部110,从而夹紧耳垂,并且因此,声音生成部110被固定至耳垂的背侧。
此外,在图44所述的示例中,在声音生成部110的壳体中布置有螺旋安装在与耳垂的背侧接触的位置中的螺旋式滑动部4401和被布置成面向螺旋式滑动部4401的勾部4402。可以通过转动螺旋式滑动部4401来调节螺旋式滑动部4401与勾部4402之间的间隙。然后,如图44中所示,螺旋式滑动部4401和勾部4402被布置成通过耳垂彼此面对,并且当通过转动螺旋式滑动部4401来减小螺旋式滑动部4401与勾部4402之间的间隙时,可以夹紧耳垂。因此,声音生成部110被固定至耳垂的背侧。此外,可以通过旋转螺旋式滑动部4401而调节螺旋式滑动部4401与勾部4402之间的间隙来执行附接/分离。
[G.变形部]
如参照图1和图2所描述的,声音引导部120包括在布置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122与弯曲的夹紧部123之间的变形部124。变形部124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变形,并且保持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进入外耳道的深度不超过必要深度。
图45至图47分别示出了声音引导部120的变形部124的切断部分的横截面的构造示例。在所述示例的任意示例中,沿长度方向将声音引导部120的C部分划分成两个部分(B部分侧和D部分侧),并且这些经划分的部分在变形部124中连接。
在图45至图47所示的示例的任意示例中,声音引导部120被压在收听者的耳朵上,并且当过大的外力(如弯曲力)作用在C部分上时,声音引导部120弯曲并且变形。作为声音引导部120在C部分处弯曲的结果,声音引导部120的通过以接近直角弯曲的D部分连接的另一端122不会进入外耳道的深处。
在图45所示的示例中,声音引导部120的所划分的C部分在薄的脆弱部4501处被连接以构成变形部124。当对C部分施加预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弯曲力)时,声音引导部120在薄的脆弱部4501处被折断。因此,外力不会被传递至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并且因此不会进入外耳道的深处。注意,当薄的脆弱部4501被折断时,将难以再连接所划分的C部分,并且需要更换声音引导部120。
此外,在图46所示的示例中,声音引导部120的所划分的C部分在关节型脆弱部4601处被连接以构成变形部124。与薄的脆弱部4501类似,关节型脆弱部4601也由脆弱的材料形成。因此,当对C部分施加预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弯曲力)时,声音引导部120在关节型脆弱部4601处被折断。因此,外力不会被传递至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并且因此不会进入外耳道的深处。注意,关节型脆弱部4601与薄的脆弱部4501不同,并且在被折断后,可以重新连接所划分的C部分,并且可以重新使用声音引导部120。
此外,在图47所示的示例中,声音引导部120的所划分的C部分在柔软结构弯曲部4701处被连接以构成变形部124。柔软结构弯曲部4701与薄的脆弱部4501和关节型脆弱部4601不同。柔软结构弯曲部4701具有柔性,并且在弯曲时不会折断,并且在弯曲时会产生恢复至原始直线形状的恢复力。因此,对C部分施加预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弯曲力),声音引导部120就在柔软结构弯曲部4701处弯曲。因此,外力不会被传递至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并且因此不会进入外耳道的深处。此外,当释放外力时,声音引导部120的C部分通过柔软结构弯曲部4701的恢复力自动恢复至原始形状,并且因此可以重新使用声音引导部120。
[H.耳垢入侵防止]
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作为声音输出孔被布置在面向外耳道的深侧的入口附近。在外耳道中,空气中的灰尘、皮肤的残余物等与来自耵聍船的分泌物混合,并且累积耳垢。如果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与耳垢接触,并且阻挡声音输出孔,则会劣化声音品质。此外,耳垢是脏的,并且要考虑对皮肤如外耳道的内壁的损害。
因此,可以在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布置耳垢入侵防止部。可以与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一体化地形成耳垢入侵防止部,或者耳垢入侵防止部可以是能够与另一端122分离的。可移除式耳垢入侵防止部可以被分离和清洗,并且可以在其变脏时进行更换。
图48示出了可移除式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附接至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的情形。此外,图49示出了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的构造示例。所示的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是中空结构本体,并且在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传播的声音的空气振动同样通过中空结构本体。此外,允许空气振动通过但是不允许耳垢通过的耳垢入侵防止过滤器4901安装在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内部。
[I.音量调节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00具有用具有中空结构的声音引导部120将在声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声音的空气振动传播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构造。因此,通过控制声音引导部120的作为空气振动的通道的部件的内径,可以实现从声音引导部1200的另一端122输出至外耳道的声音(或被耳膜听到的声音)的音量调节功能。
例如,如图50中所示,音量控制部5000设置在声音引导部120的C部分中,佩戴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收听者用手指容易地夹紧C部分,并且根据对音量控制部5000的指尖操作来改变声音引导部120在音量控制部5000附近的内径,从而执行音量调节。
图51至图53示出了实现静音(mute)功能和一系列静音操作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构造示例。音量控制部5000包括存在于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的静音部5001。静音部5001响应于用指尖对音量控制部5000的表面的按压操作来执行切换操作,并且可替选地转换在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的出现和消失。具体而言,当在静音关闭状态下进行指尖操作时,静音部5001出现在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并且静音关闭状态被转换为静音开启状态。即使释放手指,也维持静音开启状态。此外,当在静音开启状态下再次进行指尖操作时,静音部5001从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消失且静音开启被取消,并且恢复静音关闭状态。
图51示出了处于静音关闭状态的音量控制部5000。在静音关闭状态下,静音部5001突出在声音引导部120的外部。因此,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完全敞开,并且因此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可以朝着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前进而不受干扰,如附图标记5101所示。
同时,图52示出了处于静音开启状态的音量控制部5000。在静音开启状态下,静音部5001被压在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并且阻挡作为空气振动的传播路径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因此,如附图标记5102所示,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被压在内部中的静音部5001阻挡,并且很少到达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即使指尖从处于静音开启状态的静音部5001释放,也维持所示的静音关闭状态。此外,当在静音开启状态下再次用指尖操作静音部5001时,静音开启被取消并且恢复图51中所示的静音关闭状态。
此外,图53示出了图51和图52中所示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变型。图53中所示的音量控制部5000具有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该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布置在面向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的静音部5001的壁面中。在所示的示例中,被压在内部中的静音部5001与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接触,并且阻挡空气振动传播路径,从而实现静音。此处,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可以沿着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壁面在长度方向上移动。然后,根据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的位置来改变与被压在内部中的静音部5001的粘附程度(也就是说,阻碍空气振动的传播路径的程度)。因此,可以调节要被静音的音量。
图54至图56示出了实现静音功能和一系列静音操作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其他截面构造示例。音量控制部5000包括存在于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的静音部5001。然而,与图51至图53所示的示例不同,静音部5001不执行切换操作。也就是说,静音部5001仅在被指尖等按压期间出现在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并且变成处于静音开启状态。然而,如果释放指尖,则静音部5001立即从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消失,并且恢复静音关闭状态。
图54示出了处于静音关闭状态的音量控制部5000。在静音关闭状态下,静音部5001具有平坦的形状,并且从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消失。因此,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完全敞开,并且因此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可以朝着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前进而不受干扰,如附图标记5401所示。
同时,图55示出了处于静音开启状态的音量控制部5000。在静音开启状态下,当用指尖等按压静音部5001时,静音部5001发生弹性变形,并且突出至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并且阻挡作为空气振动的传播路径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因此,如附图标记5501所示,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被压在内部中的静音部5001阻挡,并且很少到达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当从静音部5001释放指尖并且在静音开启状态下释放对静音部5001的按压时,静音部5001的弹性变形被取消,并且恢复图54中所示的静音关闭状态。
此外,图56示出了图54至图55中所示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变型。图56中所示的音量控制部5000具有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该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布置在面向声音引导部120的管中的静音部5001的壁面中。在所示的示例中,被压在内部中的静音部5001与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接触,并且阻挡空气振动的传播路径,从而实现静音。此处,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可以沿着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壁面在长度方向上移动。然后,根据静音音量调节部5002的位置来改变与被压在内部中的静音部5001的粘附程度(也就是说,阻碍空气振动的传播路径的程度)。因此,可以调节要被静音的音量。
图57至图59示出了通过连续改变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径实现连续音量调节(不静音)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构造示例和一系列音量调节操作。音量控制部5000由插入到声音引导部120的C部分中的柔性管5701以及插有柔性管5701的环形音量调节部5702构成。柔性管5701的外周具有顶端面向音量调节部5702的锥形结构,并且外径随着远离音量调节部5702而变得较大。同时,音量调节部5702的内径大于具有锥形结构的柔性管5701的顶端部但是小于后端部。音量调节部5702的内径可以在长度方向上保持不变,或者音量调节部5702可以具有与柔性管5701的外周相比倾斜较小的锥形形状。
音量调节部5702可以沿柔性管5701的纵向方向移动。当柔性管5701被容纳在环形音量调节部5702中时,柔性管5701被变窄。因此,柔性管5701在径向方向上被压缩并且变窄。也就是说,在图57至图59所示的示例中,通过改变环形音量调节部5702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来使柔性管5701变窄并且连续改变内径。
在图57所示的状态下,柔性管5701与音量调节部5702完全分离。因此,柔性管5701具有初始内径,并且不会阻挡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并且空气振动可以朝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传播,如附图标记5711所示。
在图58所示的状态下,柔性管5701的大约一半被容纳在音量调节部5702中。因此,柔性管5701在径向方向上被压缩,并且窄于初始内径。因此,如附图标记5801所示,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根据柔性管5701的压缩程度而被衰减。因此,从另一端122辐射并且到达收听者的耳膜的声音的音量减小。应该很好理解,根据将柔性管5701插入到音量调节部5702中的操作来连续减小音量。
在图59所示的状态下,柔性管5701被完全容纳在音量调节部5702中,并且因此空气振动的传播路径被完全阻挡。因此,如附图标记5901所示,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在柔性管5701被挤压的位置处被阻挡,并且很少到达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因此,音量是0。
图60至图62示出了通过连续改变声音引导部120的内径实现连续音量调节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构造示例和一系列音量调节操作。音量控制部5000由弹性变形部6001和凸轮6002构成,所述弹性变形部6001构成声音引导部120的侧表面的在C部分中的部分,所述凸轮6002能够绕旋转轴6003旋转,并且被布置成与弹性变形部6001接触。凸轮6002可以是盘片(disk plate),但是旋转轴6003偏心的,并且因此到圆周的距离不是恒定的。根据旋转角来改变弹性变形部6001相对于声音引导部120的管的突出程度。
在图60所示的状态下,凸轮6002在与旋转轴6003的距离最短的旋转位置处与弹性变形部6001接触。因此,弹性变形部6001具有初始形状,并且不会阻挡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并且空气振动可以朝向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前进,如附图标记6011所示。
在图61所示的状态下,凸轮6002在与旋转轴6003的距离长于图60所示状态的距离的旋转位置处与弹性变形部6001接触。因此,弹性变形部6001被弹性变形,并且略微突出至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并且略微阻挡作为空气振动的传播路径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附图标记6101所示,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根据传播路径被突出的弹性变形部6001阻挡的程度而被衰减。因此,从另一端122辐射并且到达收听者的耳膜的声音的音量减小。应该很好理解,根据传播路径被弹性变形部6001阻挡的程度(换言之,凸轮6002的旋转)来连续减小音量。
在图62所示的状态下,凸轮6002在与旋转轴6003的距离最长的旋转位置处与弹性变形部6001接触。因此,弹性变形部6001被弹性变形,并且以大的方式突出至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并且完全阻挡作为空气振动的传播路径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内部。因此,如附图标记6201所示,从声音生成部110吸取的声音的空气振动很少到达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并且音量是0。
[J.音频信号处理]
如参照图11所描述的,动态式扬声器可以应用于声音生成部110。也就是说,声音生成部110的内部被振动膜1101划分成振动膜前侧空间(前腔)1102和振动膜背侧空间(后腔)1103。然后,当磁场根据通过软线602输入至音圈1105的音频信号而改变时,振动膜1101被磁体1104的磁力向后和向前操作,并且在振动膜前侧空间1102与振动膜背侧空间1103之间产生压力变化,并且该压力变化变成声音。
除了动态式扬声器以外,用于声音生成的发声元件的示例还包括平衡电枢式扬声器和电容式扬声器。然而,本申请的申请人认为,动态式扬声器有利于声音生成部110充分地驱动具有从耳廓的背侧折叠回前侧的弯曲形状的管结构的声音引导部120。
图63示例性地示出了在声音生成部110由动态式扬声器构成的情况下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处的声音特性(频率级特性)。图63的水平轴表示频率级[Hz],并且竖直轴表示输出声压[dBV]。从图63可以确认,在100Hz或更低的低频范围中存在良好的响应,这对收听音乐是重要的,并且在接近20kHz的可听范围中也存在响应。
存在在声音引导部120(也就是管)中传播的声音在低频范围中较弱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信号处理来校正由于声音引导部110的一侧开口的共振和低频范围中的衰减。
例如,在对输入至声音生成部110的音频信号应用图64中所示的频率特征的信号处理(均衡器)的情况下,如图65中所示,可以改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声音特性(频率级特性)。注意,在图65中,用实线示出了通过信号处理改善的频率级特性,作为比较用虚线示出了改善之前的频率级特性(图63中所示)。与改善之前的特性相比,可知,当通过信号处理改善了低频范围时,宽频率范围被抑制,并且输出声压在整个宽频率范围内变得平坦。这样的信号处理可以在声音输出装置100的内部执行。然而,可以将在外部执行信号处理后的音频信号输入至声音输出装置100。
此外,图66至图68示例性地示出了声音引导部110的一侧开口的共振行为。图66示出了具有以下频率分量的声音共振并且驻波出现的情形:在该频率分离中具有一侧开口的声音引导部120的整个长度对应于1/4波长。此外,图67示出了具有以下频率分量的声音共振并且驻波出现的情形:在该频率分离中声音引导部120的整个长度对应于1+1/4波长。此外,图68示出了具有下频率分量的声音共振并且驻波出现的情形:在该频率分离中声音引导部120的整个长度对应于2+1/4波长。然后,图69示例性地示出了受一侧开口的共振行为影响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侧122的声音特性(频率级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声音特性包括由于共振而产生的声压频率的峰特性。也就是说,由于共振而产生的声压频率的峰出现在声音引导部120的长度分别对应于1/4波长、1+1/4波长和2+1/4波长的频率附近。
如图69中所示,声压级的峰仅在特定频率分量处出现会导致声音质量的劣化。在整个宽范围的频率区域中使声压级的峰均匀是有利的,并且因此峰需要被平坦化。
图70和图71分别示出了抑制由于共振而产生的声压频率的峰特性的声音引导部120的构造示例。在图70和图71所示的声音引导部120中,抑制共振行为的声学元件(声阻)分别布置在与波腹对应的位置中,在该位置中由声音引导部110的一侧开口的共振行为产生的驻波的振幅最大。具体而言,在图70所示的声音引导部120中,声学元件125布置在与由以下频率分量构成的声音的驻波的波腹对应的壁面上:在该频率分量中,声音引导部120的整个长度对应于1/4波长。此外,在图71所示的声音引导部120中,声学元件125布置在与由以下频率分量构成的声音的驻波的波腹对应的壁面上:在该频率分量中声音引导部120的整个长度对应于2+1/4波长。作为一般的表达,可以表达为声学元件125布置在与由对应于N+1/4波长的频率分量构成的声音的驻波的波腹对应的壁面上(注意,N是1或更大的整数)。
图72示出了放大的声学元件125的示例。所示的声学元件125由钻在声音引导部120的壁面中的细声孔构成。如图72中所示,声孔7201通过将驻波释放到声音引导部120的外部来衰减在声音引导部120中前进的驻波,从而调节共振分量的频率级特性。取决于声孔7201的直径、长度等,声学元件125可以实现不同的效果。
此外,图73示出了放大的声学元件125的另一示例。所示的声学元件125由以降压的方式设置在声音引导部120的壁面中的气室7301构成。如图73中所示,气室7301通过使驻波环绕地进入气室7301来衰减在声音引导部120中前进的驻波,从而调节共振分量的频率级特性。取决于气室7301的体积、形状等,声学元件125可以实现不同的效果。
注意,如果声学元件125仅由声孔或气室构成,则驻波分量可能通过声孔被泄漏,或者环绕地进入气室并且可能被过度地衰减。因此,对于声学元件125,更有利的是在声孔中填充声阻或者调节驻波分量的衰减。声阻是当声波通过时具有比空气大的阻力的构件,并且当声阻的填充密度变得更大时,阻力增大。声阻由例如无纺布或膨化泡沫如尿烷(urethane)构成。
图74示例性地示出了使用抑制由于共振而产生的声压频率的峰特性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声音特性(频率级特性)。在图74中,用实线示出了具有由于共振而产生的声压频率的经抑制的峰特性的声音特性(频率级特性),并且作为比较用虚线示出了抑制之前的声音特性。已知,通过抑制由于共振而产生的声压频率的峰特性来使输出声压在宽频率范围中变得平坦化。
[K.总结]
最后,总结根据本实施例的声音输出装置100的特性。
(1)收听者可以在佩戴声音输出装置100期间自然地收听环境声音。因此,收听者可以以自然的方式使用依赖于听觉特性的人类的功能,如空间感知、危险感测以及谈话和谈话的细微差别的感知。
(2)声音输出装置100在被佩戴时不会阻挡耳腔,并且因此具有欢迎与其他人交谈的外观。此外,佩戴声音输出装置100的收听者可以持续地听到环境声音,并且因此作为人类的天性,根据声音信息如某人靠近的脚步声来采取消极行为如“转向声音的方向”、“朝声音的方向溜一眼”等。这样的行为给周围的人留下“欢迎交谈”的印象,并且不会妨碍人际沟通。
声音输出装置100不受自生噪声的影响。当被佩戴在耳腔上时,作为声音输出孔的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与外耳道的内壁分离。因此,收听者不受自己的语音、心跳、咀嚼的声音、咽口水时的声音、血液流动的声音、呼吸的声音、步行时在身体中传播的振动声音、以及衣服如布的沙沙声的影响。此外,不会产生听筒与外耳道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声音。此外,由于耳腔是开放的,因此不用担心外耳道中的湿气。
(4)声音输出装置100具有良好的耳上佩戴性,并且可以吸收由耳朵的大小和形状的个人差异导致的定位变化。保持部130与耳屏间切迹接合,并且支持声音引导部120的另一端122,使得另一端122的声音输出孔面向外耳道的深侧。因此,声音输出装置100不需要长度调节,而在具有在耳轮处折叠的声音引导本体的耳后声音输出装置的情况下则需要长度调节。此外,保持部130与耳屏间切迹接合,并且因此维持了有利的佩戴状态。此外,作为声音引导部120的折叠部的夹紧部123夹紧并且固定耳垂,并且因此可以维持有利的佩戴状态。即使在收听者同时使用一副眼镜、眼镜型可佩带装置、耳后装置时,声音引导部120在耳垂处从耳廓的背侧折叠并且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结构也不会妨碍其他装置。
(5)声音引导部120以最短的距离将在声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声音从耳后传播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因此,与耳后声音输出装置相比,可以通过缩短声音引导部的长度来最小化声损,并且可以使声音生成部110为低输出的,并且可以获得良好的声音品质。此外,声音生成部110的尺寸公差较高,并且可以执行根据必要声带和声压的设计。
工业实用性
已经参照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要旨的情况下对实施例进行修改和替换。
应用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声音输出装置与所谓的耳机类似地被佩戴在收听者的耳朵上并被使用,并且其特征在于:声音输出装置可以输出声音信息,同时在佩戴状态下实现环境声音的收听特性,这等效于非佩戴状态,并且对周围的人而言,声音输出装置似乎不会阻挡收听者的耳腔。应用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声音输出装置可以应用于包括步行、慢跑、骑车、登山和滑雪(在运动期间、在远程训练时等)的各种户外运动和室内运动领域、需要收听环境声音并且同时展示音频信息(例如,在观看放映时提供信息、在博物馆展示音频信息、鸟类观察(倾听鸟鸣))的沟通和展示领域、驾驶、导航、保卫、新闻播报等,从而利用所述特征。
在本说明书中,已经以示例的形式描述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不应该以限制性的方式来解释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内容。应该考虑权利要求来判定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要旨。
注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可以具有以下配置。
(1)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包括:
声音生成部,所述声音生成部布置在收听者的耳朵的背侧上;以及
声音引导部,所述声音引导部具有中空结构、具有连接至所述声音生成部的一端以及布置在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并且被配置成从所述一端吸取在所述声音生成部中生成的声音并且将所述声音传播至所述另一端。
(1-1)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引导部具有在所述收听者的耳垂的端部边缘附近、从所述耳朵的背侧折叠回前侧的折叠结构。
(1-2)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与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内径相比,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具有较小的外径。
(2)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成将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3)根据(2)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收听者的耳屏间切迹接合。
(3-1)根据(3)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支撑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使得所述另一端面向所述外耳道的深处。
(3-2)根据(3)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允许所述外耳道的入口对外部环境开放。
(3-3)根据(3)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与耳甲腔的底面接触。
(3-3-1)根据(3-3)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通过平面(大接触面积)与所述耳甲腔的底面接触的接触部。
(3-3-2)根据(3-3)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被弯曲成所述耳甲腔的底面的形状的接触部。
(4)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夹紧部,所述夹紧部被配置成夹紧所述收听者的耳垂,以使得所述声音输出装置能够被佩戴在所述耳朵上。
(5)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引导部包括夹紧部,所述夹紧部具有张开/闭合结构,所述张开/闭合结构布置在所述声音引导部从所述收听者的耳廓的背侧折叠回前侧的部分处,并且所述夹紧部使用用于恢复至闭合位置的夹紧力夹紧耳垂。
(6)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夹紧部,所述夹紧部被配置成将所述收听者的耳垂与所述声音生成部夹紧在一起,以使得所述声音生成部能够被佩戴在所述耳朵上。
(6-1)根据(6)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生成部包括由适佩于所述收听者的耳背形状表面的形状形成的接触部。
(6-2)根据(6)或(6-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生成部在与所述收听者的耳背形状表面接触的部分中包括由曲面形状形成的接触部。
(7)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保护部,所述保护部被配置成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8)根据(2)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耳屏间切迹)接合,并且将所述声音引导部固定至所述另一端附近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深深地插入到所述外耳道中。
(9)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变形部,所述变形部被配置成根据外力的作用而变形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10)根据(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引导部在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夹紧部之间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根据外力的作用而变形。
(11)根据(10)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当施加预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时,所述变形部被折断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12)根据(10)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当施加预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时,所述变形部被折断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并且所述变形部能够被重新连接。
(13)根据(10)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当施加所述外力时,所述变形部发生弯曲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并且当释放所述外力时,所述变形部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14)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布置在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处的耳垢入侵防止部。
(14-1)根据(14)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耳垢入侵防止部能够从所述另一端分离。
(15)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音量控制部,所述音量控制部被配置成根据所述声音引导部的内径的变化来调节从所述另一端输出至所述外耳道的声音的音量。
(16)根据(1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响应于表面的按压而通过存在于所述声音引导部中的静音部的切换操作来执行静音开启状态和静音关闭状态的转换。
(17)根据(1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使静音部响应于表面的按压而出现在所述声音引导部中并且变成静音开启状态,并且当释放所述表面的按压时所述音量控制部使静音部从所述声音引导部中消失并且变成静音关闭状态。
(18)根据(1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包括:柔性管,所述柔性管具有锥形结构并插入在所述声音引导部中;以及环形音量调节部,所述柔性管插入到所述环形音量调节部中,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通过根据插入在所述音量调节部中的位置连续改变所述柔性管的内径来连续地设置音量。
(19)根据(1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包括: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构成所述声音引导部的部分的侧表面;以及凸轮,所述凸轮被旋转地布置成与所述弹性变形部接触,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根据所述凸轮的旋转角的变化使所述弹性变形部突出到所述声音引导部中以连续地设置音量。
(20)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生成部包括动态式发声元件。
(21)根据(1)或(20)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信号处理单元,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被配置成根据频率级来针对输入至所述声音生成部的音频信号执行增益调节。
(22)根据(2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信号处理单元执行对从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输出的音频的低频范围的衰减进行校正的信号处理。
(23)根据(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引导部包括在所述中空结构的至少一个位置中声学元件。
(23-1)根据(23)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引导部具有布置在与波腹对应的部分中的声学元件,在所述波腹处,由一侧开口的所述中空结构中的共振行为生成的声音的驻波的振幅最大。
(23-2)根据(23)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学元件由形成在所述中空结构的壁面中的声孔或气室形成。
(23-2-1)根据(23-2)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学元件还包括声阻。
附图标记列表
100 声音输出装置
110 声音生成部
120 声音引导部
121 一端(声音输入孔)
122 另一端(声音输出孔)
123 夹紧部
124 变形部
130 保持部
132 支撑件
1101 振动膜
1104 磁体
1105 音圈
3401 形状记忆拉簧
3402 螺旋结构夹管
3403 高度可拉伸薄膜
3601 高度可拉伸绳
3602 扇形分段型夹管
3603 高度可拉伸薄膜
4201 连接部
4202 连接部
4203 夹紧力生成弹簧
4204 高度可拉伸薄膜
4301 磁体部
4401 螺旋式滑动部
4402 勾部
4501 薄的脆弱部
4601 关节型脆弱部
4701 柔软结构弯曲部
4801 耳垢入侵防止部
4901 耳垢入侵防止过滤器
5000 音量控制部
5001 静音部
5002 静音音量调节部
5701 柔性管
5702 音量调节部
6001 弹性变形部
6002 凸轮
6003 旋转轴
Claims (20)
1.一种声音输出装置,包括:
声音生成部,所述声音生成部布置在收听者的耳朵的背侧上;以及
声音引导部,所述声音引导部具有中空结构、具有连接至所述声音生成部的一端以及布置在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并且被配置成从所述一端吸取在所述声音生成部中生成的声音并且将所述声音传播至所述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成将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收听者的耳屏间切迹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夹紧部,所述夹紧部被配置成夹紧所述收听者的耳垂,以使得所述声音输出装置能够被佩戴在所述耳朵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引导部包括夹紧部,所述夹紧部具有张开/闭合结构,所述夹紧部布置在所述声音引导部从所述收听者的耳廓的背侧折叠回前侧的部分处,并且所述夹紧部使用用于恢复至闭合位置的夹紧力来夹紧耳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夹紧部,所述夹紧部被配置成将所述收听者的耳垂与所述声音生成部夹紧在一起,以使得所述声音生成部能够被佩戴在所述耳朵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保护部,所述保护部被配置成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耳屏间切迹)接合,并且将所述声音引导部固定至所述另一端附近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深深地插入到所述外耳道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变形部,所述变形部被配置成根据外力的作用而变形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引导部包括在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夹紧部之间的变形部,所述变形部根据外力的作用而变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当施加预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时,所述变形部被折断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当施加预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时,所述变形部被折断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并且所述变形部能够被重新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当施加所述外力时,所述变形部发生弯曲以防止所述声音引导部的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中,并且当释放所述外力时,所述变形部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布置在所述声音引导部的所述另一端处的耳垢入侵防止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还包括:
音量控制部,所述音量控制部被配置成根据所述声音引导部的内径的变化来调节从所述另一端输出至所述外耳道的声音的音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响应于对表面的按压而通过存在于所述声音引导部中的静音部的切换操作来执行静音开启状态和静音关闭状态的转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响应于对表面的按压而使静音部出现在所述声音引导部中并且变成静音开启状态,并且当释放对所述表面的按压时所述音量控制部使所述静音部从所述声音引导部中消失并且变成静音关闭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包括:柔性管,所述柔性管具有锥形结构并插入在所述声音引导部中;以及环形音量调节部,所述柔性管插入到所述环形音量调节部中,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通过根据插入在所述音量调节部中的位置而连续改变所述柔性管的内径来连续地设置所述音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声音输出装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包括: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构成所述声音引导部的一部分的侧表面;以及凸轮,所述凸轮被旋转地布置成与所述弹性变形部接触,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根据所述凸轮的旋转角的变化使所述弹性变形部突出到所述声音引导部中以连续地设置所述音量。
20.一种声音引导装置,包括:
声音引导部,所述声音引导部具有中空结构、具有连接至声音生成部的一端以及布置在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并且被配置成从所述一端吸取在所述声音生成部中生成的声音并且将所述声音传播至所述另一端;以及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成将所述声音引导部的另一端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37732.2A CN109474864A (zh) | 2014-10-30 | 2015-08-05 | 声音输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20918 | 2014-10-30 | ||
JP2014220918 | 2014-10-30 | ||
JP2015083220 | 2015-04-15 | ||
JP2015-083220 | 2015-04-15 | ||
PCT/JP2015/072187 WO2016067700A1 (ja) | 2014-10-30 | 2015-08-05 | 音響出力装置並びに音導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037732.2A Division CN109474864A (zh) | 2014-10-30 | 2015-08-05 | 声音输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13487A true CN107113487A (zh) | 2017-08-29 |
CN107113487B CN107113487B (zh) | 2019-06-18 |
Family
ID=558570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037732.2A Pending CN109474864A (zh) | 2014-10-30 | 2015-08-05 | 声音输出装置 |
CN201580057770.2A Active CN107113487B (zh) | 2014-10-30 | 2015-08-05 | 声音输出装置和声音引导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037732.2A Pending CN109474864A (zh) | 2014-10-30 | 2015-08-05 | 声音输出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10182281B2 (zh) |
EP (2) | EP3214850B1 (zh) |
JP (3) | JPWO2016067700A1 (zh) |
KR (1) | KR20170080575A (zh) |
CN (2) | CN109474864A (zh) |
BR (1) | BR112017008221A2 (zh) |
CA (1) | CA2964710A1 (zh) |
WO (1) | WO2016067700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18235A (zh) * | 2019-08-02 | 2019-11-05 | 温慎洁 | 发声装置 |
CN110679156A (zh) * | 2018-01-31 | 2020-01-10 | 广东高驰运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开放式气导耳机 |
US10623842B2 (en) | 2016-03-01 | 2020-04-14 | Sony Corporation | Sound output apparatus |
CN111095944A (zh) * | 2017-09-13 | 2020-05-01 | 索尼公司 | 耳塞式耳机装置、耳罩式耳机装置和方法 |
US10659863B2 (en) | 2014-10-30 | 2020-05-19 | Sony Corporation | Sound output device and sound guiding device |
CN111955017A (zh) * | 2018-04-12 | 2020-11-17 | 理音株式会社 | 电声换能器和声学装置 |
WO2024060000A1 (zh) * | 2022-09-20 | 2024-03-28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057676B2 (en) * | 2007-04-20 | 2018-08-21 | Lloyd Douglas Manning | Wearable wirelessly controlled enigma system |
JP6911769B2 (ja) * | 2016-02-01 | 2021-07-28 |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音響出力装置 |
US10911857B2 (en) * | 2016-08-31 | 2021-02-02 | Sony Corporation | Sound output apparatus |
CN110100456B (zh) | 2016-12-29 | 2021-07-30 | 索尼公司 | 声音收集装置 |
WO2018123210A1 (ja) * | 2016-12-29 | 2018-07-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音響出力装置 |
KR102382256B1 (ko) * | 2017-01-27 | 2022-04-05 | 소니그룹주식회사 | 음향 출력 장치 |
JP7031668B2 (ja) | 2017-06-28 | 2022-03-08 |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1405712B2 (en) | 2017-07-21 | 2022-08-02 | Sony Corporation | Sound output apparatus |
CA3092689A1 (en) | 2017-10-23 | 2019-05-02 | Patent Holding Company 001, Llc | Communication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s |
US10645478B2 (en) * | 2017-12-08 | 2020-05-05 | Skullcandy, Inc. | In-ear headphone for improved fit and func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
JP6833738B2 (ja) | 2018-01-29 | 2021-02-24 | 株式会社東芝 | 音響発生装置 |
US10390143B1 (en) * | 2018-02-15 | 2019-08-20 | Bose Corporation |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for open audio device |
US10674244B2 (en) * | 2018-02-21 | 2020-06-02 | Bose Corporation | Audio device |
EP3896990A4 (en) * | 2018-12-14 | 2022-01-26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ACOUSTIC DEVICE AND ACOUSTIC SYSTEM |
USD895577S1 (en) * | 2019-01-07 | 2020-09-08 | Shure Acquisition Holdings, Inc. | Earphone accessory |
JP7153334B2 (ja) * | 2019-01-10 | 2022-10-14 | 株式会社バイオエコーネット | 保持具およびその保持具を用いた耳式体温計 |
KR102152675B1 (ko) * | 2019-04-29 | 2020-09-07 | 김희성 | 러닝용 음성지원 이어셋 |
CN112533113A (zh) | 2019-09-17 | 2021-03-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扬声器及终端 |
CN111445896B (zh) * | 2020-06-02 | 2024-05-28 | 陈兴华 | 一种声波管道传输的声音属性调节装置 |
CN114071294B (zh) * | 2020-08-10 | 2023-07-21 |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 | 一种耳挂及耳机 |
KR102292926B1 (ko) * | 2020-08-27 | 2021-08-25 | 주식회사 알머스 | 이어폰용 가변 이어팁 |
US11934583B2 (en) | 2020-10-30 | 2024-03-19 | Datafeel Inc. | Wearable dat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its, methods, and systems |
CN112738680A (zh) * | 2020-12-24 | 2021-04-30 | 王鑫洪 | 一种挂耳式个人音响设备 |
US11140469B1 (en) | 2021-05-03 | 2021-10-05 | Bose Corporation | Open-ear headphone |
EP4387264A1 (en) * | 2021-09-18 | 2024-06-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Wearable device comprising speaker |
JP7320316B1 (ja) | 2022-10-21 | 2023-08-03 | 株式会社Move | オープン型イヤホン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27608B2 (en) * | 1997-07-18 | 2006-04-11 | Gn Resound North America | Behind the ear hearing aid system |
CN101080945A (zh) * | 2004-10-01 | 2007-11-28 | Gn瑞声达A/S | Bte助听器适配器 |
US20110007926A1 (en) * | 2009-07-09 | 2011-01-13 | Sony Corporation | Headphone device |
CN101990767B (zh) * | 2008-03-27 | 2014-02-19 | 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 | 助听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98127A (en) * | 1961-07-03 | 1963-07-16 | Walter H Huth | Hearing aid |
US4381830A (en) * | 1981-07-27 | 1983-05-03 | Jelonek Chester J | Continuous flow earmold tubing connector |
DE8327115U1 (de) * | 1983-09-21 | 1985-03-07 |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 Hoergeraet mit einem hinter dem ohr zu tragenden gehaeuse |
CA1221315A (en) * | 1984-10-19 | 1987-05-05 | William J. Gastmeier | Hearing aid wax guard |
US4864610A (en) * | 1987-02-27 | 1989-09-05 | Acs Communications, Inc. | Earpiece for a telephone headset |
JP2557397B2 (ja) | 1987-07-20 | 1996-11-27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テクネチウムイオンの収着処理方法 |
JPH03117999A (ja) * | 1989-09-30 | 1991-05-20 | Sony Corp | 電気音響変換器及び音響再生システム |
JP3057731B2 (ja) | 1990-08-21 | 2000-07-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気音響変換器及び音響再生システム |
US5275596A (en) | 1991-12-23 | 1994-01-04 | Laser Centers Of America | Laser energy delivery tip element with throughflow of vaporized materials |
JPH05244681A (ja) * | 1992-02-28 | 1993-09-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
JP2744735B2 (ja) * | 1992-06-11 | 1998-04-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
US5681022A (en) | 1992-06-26 | 1997-10-28 | Rankin; Noel William George | Clamping device |
US5694475A (en) | 1995-09-19 | 1997-12-02 | Interval Research Corporation | Acoustically transparent earphones |
US5975235A (en) * | 1995-10-23 | 1999-11-02 | Schlaegel; Norman D. | Seating member for connecting a continuous-flow earmold tubing connector to an earmold |
US6275596B1 (en) | 1997-01-10 | 2001-08-14 | Gn Resound Corporation | Open ear canal hearing aid system |
US6681022B1 (en) * | 1998-07-22 | 2004-01-20 | Gn Resound North Amerca Corporation | Two-way communication earpiece |
US7522743B2 (en) * | 2002-01-07 | 2009-04-21 | Step Communications | High comfort sound delivery system |
JP2005045671A (ja) * | 2003-07-24 | 2005-02-17 | Oic:Kk | イヤホン装置 |
US7194099B2 (en) * | 2003-06-10 | 2007-03-20 | Motorola, Inc. | Handheld electronics devices with multiple user sensory transducers and methods |
CN101023707B (zh) * | 2004-09-07 | 2012-08-29 | 唯听助听器公司 | 用于助听器的耳机以及助听器 |
JP4619410B2 (ja) * | 2004-09-07 | 2011-01-26 | ヴェーデクス・アクティーセルスカプ | 補聴器用イヤピースおよび補聴器 |
US8175310B2 (en) * | 2004-10-01 | 2012-05-08 | Gn Resound A/S | BTE hearing aid adaptor |
CA2598819C (en) * | 2005-03-10 | 2013-01-22 | Widex A/S | An earplug for a hearing aid |
US7720244B2 (en) | 2005-03-16 | 2010-05-18 | Widex A/S | Earpiece for a hearing aid and a hearing aid |
CA2614357C (en) * | 2005-07-08 | 2015-05-26 | Widex A/S | A hearing aid and an ear piece for a hearing aid |
TWI285510B (en) | 2006-01-10 | 2007-08-11 | Gaiatek Inc | Personal type leads of a sound device |
JP4709017B2 (ja) | 2006-01-12 | 2011-06-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イヤホン装置 |
WO2007089033A1 (ja) * | 2006-02-01 | 2007-08-09 | Sony Corporation | 電気音響変換器及びイヤースピーカ装置 |
CA2656238C (en) * | 2006-06-20 | 2014-08-19 | Widex A/S | Housing for a hearing aid, hearing aid, and a method of preparing a hearing aid |
EP2501153A1 (en) * | 2007-07-09 | 2012-09-19 | GN Netcom A/S | Noise dosimeter for monitoring the exposure to noise of a user wearing a headset |
JP2009088942A (ja) * | 2007-09-28 | 2009-04-23 | Cosmo Gear Kk | イヤホン装置 |
JP5256852B2 (ja) * | 2008-05-30 | 2013-08-07 |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 ヘッドホン |
GB0922610D0 (en) * | 2009-12-23 | 2010-02-10 | B & W Group Ltd | Earphone |
JP2011193331A (ja) * | 2010-03-16 | 2011-09-29 | Panasonic Corp | 補聴器 |
US8442252B2 (en) * | 2010-09-30 | 2013-05-14 | Audiotoniq, Inc. | Behind-the-ear hearing aid with interchangeable ear hook and ear tube |
JP4993023B1 (ja) | 2011-02-25 | 2012-08-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補聴器 |
JP2012178803A (ja) * | 2011-02-28 | 2012-09-13 | Jvc Kenwood Corp | イヤホン |
EP2823648B1 (en) * | 2011-10-14 | 2016-03-16 | Widex A/S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oft custom ear mold and a soft custom ear mold |
JP2013106130A (ja) * | 2011-11-11 | 2013-05-30 | Yan-Ru Peng | オープンガイド式ヘッドホン |
US8903104B2 (en) * | 2013-04-16 | 2014-12-02 | Turtle Beach Corporation | Video gaming system with ultrasonic speakers |
JP6691776B2 (ja) * | 2013-11-11 | 2020-05-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イヤホン、およびイヤホンシステム |
EP3214850B1 (en) | 2014-10-30 | 2021-12-22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Sound output device |
-
2015
- 2015-08-05 EP EP15855042.6A patent/EP3214850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8-05 US US15/521,288 patent/US10182281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8-05 JP JP2016556398A patent/JPWO2016067700A1/ja active Pending
- 2015-08-05 CN CN201811037732.2A patent/CN109474864A/zh active Pending
- 2015-08-05 KR KR1020177010668A patent/KR20170080575A/ko unknown
- 2015-08-05 BR BR112017008221-7A patent/BR112017008221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5-08-05 CA CA2964710A patent/CA296471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08-05 CN CN201580057770.2A patent/CN107113487B/zh active Active
- 2015-08-05 WO PCT/JP2015/072187 patent/WO201606770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8-05 EP EP18191710.5A patent/EP3429223B1/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6-01 JP JP2018105879A patent/JP63948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6-29 US US16/023,331 patent/US10237641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8-10 JP JP2018151811A patent/JP66521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21 US US16/252,898 patent/US1065986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28 US US16/860,122 patent/US1114687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27608B2 (en) * | 1997-07-18 | 2006-04-11 | Gn Resound North America | Behind the ear hearing aid system |
CN101080945A (zh) * | 2004-10-01 | 2007-11-28 | Gn瑞声达A/S | Bte助听器适配器 |
CN101990767B (zh) * | 2008-03-27 | 2014-02-19 | 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 | 助听器 |
US20110007926A1 (en) * | 2009-07-09 | 2011-01-13 | Sony Corporation | Headphone device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659863B2 (en) | 2014-10-30 | 2020-05-19 | Sony Corporation | Sound output device and sound guiding device |
US10623842B2 (en) | 2016-03-01 | 2020-04-14 | Sony Corporation | Sound output apparatus |
CN111095944A (zh) * | 2017-09-13 | 2020-05-01 | 索尼公司 | 耳塞式耳机装置、耳罩式耳机装置和方法 |
US11741938B2 (en) | 2017-09-13 | 2023-08-29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Earphone device, headphone device, and method |
CN110679156A (zh) * | 2018-01-31 | 2020-01-10 | 广东高驰运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开放式气导耳机 |
CN110679156B (zh) * | 2018-01-31 | 2020-12-01 | 广东高驰运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开放式气导耳机 |
CN111955017A (zh) * | 2018-04-12 | 2020-11-17 | 理音株式会社 | 电声换能器和声学装置 |
CN111955017B (zh) * | 2018-04-12 | 2023-02-07 | 理音株式会社 | 电声换能器和声学装置 |
CN110418235A (zh) * | 2019-08-02 | 2019-11-05 | 温慎洁 | 发声装置 |
WO2024060000A1 (zh) * | 2022-09-20 | 2024-03-28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652164B2 (ja) | 2020-02-19 |
US20190158945A1 (en) | 2019-05-23 |
KR20170080575A (ko) | 2017-07-10 |
US20170311070A1 (en) | 2017-10-26 |
US10659863B2 (en) | 2020-05-19 |
EP3214850B1 (en) | 2021-12-22 |
EP3429223A1 (en) | 2019-01-16 |
JP2018133830A (ja) | 2018-08-23 |
JP2018170810A (ja) | 2018-11-01 |
US10182281B2 (en) | 2019-01-15 |
CA2964710A1 (en) | 2016-05-06 |
EP3429223B1 (en) | 2021-09-29 |
WO2016067700A1 (ja) | 2016-05-06 |
US20200260174A1 (en) | 2020-08-13 |
EP3214850A1 (en) | 2017-09-06 |
JP6394827B2 (ja) | 2018-09-26 |
JPWO2016067700A1 (ja) | 2017-08-10 |
CN109474864A (zh) | 2019-03-15 |
BR112017008221A2 (pt) | 2018-01-09 |
CN107113487B (zh) | 2019-06-18 |
US20180324513A1 (en) | 2018-11-08 |
US10237641B2 (en) | 2019-03-19 |
EP3214850A4 (en) | 2018-06-20 |
US11146877B2 (en) | 2021-10-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13487B (zh) | 声音输出装置和声音引导装置 | |
JP6475844B2 (ja) | 開放型ヘッドホン | |
US8638963B2 (en) | Ear defender with concha simulator | |
CN103686510B (zh) | 耳机 | |
US10582301B2 (en) | Speaker device with drone cones and curved support member | |
US20150382093A1 (en) | Noise reducing memory foam earbuds | |
US20170118548A1 (en) | Eartip and earphone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CN108702560A (zh) | 声音输出装置 | |
CN107155406B (zh) | 声学换能器 | |
CN205545774U (zh) | 一种耳机耳套及设有该耳套的耳机 | |
CN204291318U (zh) | 一种开放式耳机 | |
JP2017135446A (ja) | 送受話装置 | |
JP3197746U (ja) | カナル型イヤホン | |
EP4070566B1 (en) | Adaptive eartip for true wireless stereo headsets | |
US10356516B2 (en) | Bone conduction microphone | |
US7035421B2 (en) | Earphone set | |
KR20170114053A (ko) | 음향 증폭기 | |
JP2014175700A (ja) | 耳道挿入型イヤホ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