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458938B - 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8938B
CN103458938B CN201180069732.0A CN201180069732A CN103458938B CN 103458938 B CN103458938 B CN 103458938B CN 201180069732 A CN201180069732 A CN 201180069732A CN 103458938 B CN103458938 B CN 103458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filter member
artificial lung
bubbl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97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8938A (zh
Inventor
竹内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58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8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8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8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16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with membranes
    • A61M1/1698Blood oxygenators with or without heat-exchang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3Means for actively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bl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66Cardiac 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e.g. heart-lung mach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66Cardiac 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e.g. heart-lung machines
    • A61M1/3667Cardiac 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e.g. heart-lung machines with assisted venous retur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人工肺包括:壳体;中空纤维膜层,收纳于壳体内,将多根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中空纤维膜聚集而得到;气体流入部及气体流出部,将各中空纤维膜的内腔作为气体流路,气体流入部及气体流出部分别设置于气体流路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血液流入部及血液流出部,将各中空纤维膜的外侧作为血液流路,血液流入部及血液流出部分别设置于血液流路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第1过滤器构件,被设置为与中空纤维膜层的血液流出部侧的表面接触,将基本整个表面覆盖,所述第1过滤器构件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和第2过滤器构件,与第1过滤器构件分开地配置于第1过滤器构件和血液流出部之间,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

Description

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肺(oxygenator)及体外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心脏外科手术中使用的体外循环装置,已知有下述体外循环装置:从血液循环的流路的上游侧依次配置有气泡除去装置(Bubbletrap)、离心泵、人工肺,它们彼此用管连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体外循环装置,气泡除去装置为从患者取出的血液中除去气泡的装置。另外,离心泵为以从患者取出血液、将该取出的血液再次返回到患者的方式使血液循环的血液泵。人工肺为具有将多根中空纤维膜层合而成的中空纤维膜层的装置,所述中空纤维膜对从患者取出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即进行氧合、脱二氧化碳气体。
对于上述构成的体外循环装置,从低侵害治疗的观点考虑,为了抑制在该装置内循环的血液的体外循环量(Primingvolume,灌注量),省略储血槽。然后,若为了抑制体外血液循环量而简单地省略储血槽时,无法除去取出后的血液中所含的气泡,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体外循环装置中,设置气泡除去装置。假如既省略储血槽也省略气泡除去装置时,血液中的气泡流入离心泵,若气泡流入则离心泵空转,无法发挥使血液循环的功能。
因此,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体外循环装置,为了使离心泵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功能,构成为:在离心泵的上游侧设置气泡除去装置,利用该气泡除去装置除去血液中的气泡后,血液流入离心泵。
但是,为了进一步减少体外血液循环量、低侵害治疗,甚至期望不存在上述气泡除去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5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抑制血液在体外循环时的该血液的体外循环量,能追求低侵害、且确保安全性的人工肺及具有上述人工肺的体外循环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人工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中空纤维膜层,收纳于上述壳体内,将多根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中空纤维膜聚集而得到;
气体流入部及气体流出部,将上述各中空纤维膜的内腔作为气体流路,气体流入部及气体流出部分别设置于该气体流路的上游侧及下游侧;
血液流入部及血液流出部,将上述各中空纤维膜的外侧作为血液流路,血液流入部及血液流出部分别设置于该血液流路的上游侧及下游侧;
第1过滤器构件,被设置为与上述中空纤维膜层的上述血液流出部侧的表面接触,将该表面的基本全部覆盖,所述第1过滤器构件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和
第2过滤器构件,与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分开地配置于该第1过滤器构件和上述血液流出部之间,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和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的形状分别形成为片状。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的面积小于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的面积。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壳体形成为筒状,在侧视下,第1过滤器构件与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重叠。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血液流出部具有从上述壳体突出的管状血液流出口,
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被配置于上述血液流出口的上述壳体侧的端部附近。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在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和上述壳体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上述壳体上设置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上述间隙连通,将被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捕集的气泡排出到上述壳体外。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中空纤维膜层作为整体形状呈大致为长方体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中空纤维膜层作为整体形状基本形成为圆筒状。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向上述血液流出部侧弯曲为圆弧状。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上述壳体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内周部形成有设置了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的凹部,
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优选以与上述壳体的内周部相同的曲率在弯曲的状态下设置于上述凹部,从上述壳体的轴向观察到的形状与上述壳体的内周部一起形成为连续的1个圆形。
另外,在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的构成材料与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的构成材料相同。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和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分别具有亲水性。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和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分别形成为筛状。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的网眼和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的网眼相同。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中,优选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的网眼和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的网眼分别为80μm以下。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体外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发明的人工肺;
第1血液泵,设置于上述人工肺的上游侧,输送血液进行体外循环;和
至少1个第2血液泵,设置于上述人工肺的下游侧,输送血液进行体外循环。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体外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发明的人工肺;和
血液泵,仅设置于上述人工肺的下游侧,输送血液进行体外循环。
另外,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中,优选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上述人工肺的上游侧,检测该上游侧的压力。
另外,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中,优选还包括:控制上述血液泵及上述传感器的动作的控制机构,
上述控制机构基于由上述传感器得到的信息,控制上述血液泵的动作。
另外,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中,优选在由上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上述压力低于规定阈值时,控制上述血液泵的动作,使流入上述人工肺中的血流量减少。
另外,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中,优选上述血液泵为离心泵,
上述血液泵的动作的控制为减少上述离心泵的转速、或停止上述离心泵的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中,优选由上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上述压力高于规定阈值时,减少上述离心泵的转速,再次由上述传感器检测上述压力,该检测到的压力高于规定阈值时,停止上述离心泵。
另外,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中,优选上述离心泵的转速的减少连续或阶段性地进行。
另外,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中,优选上述血液泵为离心泵。
附图说明
[图1]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人工肺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图2为图1中的A-A线截面图。
[图3]图3为图1所示的人工肺中的人工肺部的横截面图。
[图4]图4为图2中的右侧下部(中空纤维膜层、第1过滤器构件及第2过滤器构件)的放大截面图。
[图5]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人工肺的第2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6]图6为从箭头B侧观察图5所示的人工肺的图。
[图7]图7为图6中的C-C线截面图。
[图8]图8为从图6中的箭头D侧观察到的图。
[图9]图9为图5中的E-E线截面图。
[图10]图10为图9中的F-F线截面图。
[图11]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简图。
[图12]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简图。
[图13]图13为表示图12所示的体外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的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14]图14为示意性表示利用图12所示的体外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的控制进行的血液泵的转速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
<人工肺的第1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人工肺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A-A线截面图,图3为图1所示的人工肺中的人工肺部的横截面图,图4为图2中的右侧下部(中空纤维膜层、第1过滤器构件及第2过滤器构件)的放大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将图1及图2中的上侧作为“上”或“上方”、下侧作为“下”或“下方”、左侧作为“血液流入侧”或“上游侧”、右侧作为“血液流出侧”或“下游侧”进行说明。
图示的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是带有热交换器的人工肺,例如设置于血液体外循环回路中,所述带有热交换器的人工肺具有对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人工肺部1A和对血液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热交换器)1B。
上述人工肺1具有人工肺部1A侧的壳体2、和热交换器1B侧的热交换器壳体5,它们被连接(接合)或一体化。首先对人工肺部1A进行说明。
壳体2由方筒状、即横截面形成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筒状壳体主体(以下称作“方筒状壳体主体”)21、密封方筒状壳体主体21的上端开口的盘状第1顶盖(上部盖体)22、和密封方筒状壳体主体21的下端开口的盘状第2顶盖(下部盖体)23构成。
方筒状壳体主体21、第1顶盖22及第2顶盖23例如分别由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酯类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苯乙烯类树脂(例如聚苯乙烯、MS树脂、MBS树脂)、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或各种陶瓷材料、金属材料等构成。第1顶盖22及第2顶盖23通过熔融粘接或利用粘合剂进行粘结等方法与方筒状壳体主体21粘合。
在方筒状壳体主体21的血液流出侧的下部突出形成有圆管状的血液流出孔(血液流出口)28,在血液流出侧的上部突出形成有管状的排出孔(排出口)29。在第1顶盖22的上部突出形成有管状的气体流入孔26。另外,在第2顶盖23的下部突出形成有管状的气体流出孔27。气体流入孔26在其中途弯曲成大致直角,前端部朝向与血液流出孔28平行的方向。
上述壳体2的整体形状形成大致长方体。凭借上述壳体2的形状,本发明的人工肺1发挥以下效果。即,首先第1,由于壳体2为长方体形状,所以可以高效地将中空纤维膜31收纳于内部,闲置空间(deadspace)小,因此可以在小型人工肺1中进行高效率的气体交换。第2,将壳体2固定在例如固定用基板上时,由于壳体2的外表面为平面,所以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固定。第3,将中空纤维膜31收纳于壳体2的内部时,壳体2的内部被平面限定,所以可以防止对中空纤维膜31施加弯曲该中空纤维膜31等那样的负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壳体2的整体形状未必一定形成完全的长方体形状,例如可以是在全部或局部的角部形成倒角或带有圆角,或者也可以是局部缺少的形状、附加了不同形状部分而成的形状等。
如图2~图4所示,在壳体2的内部中收纳有:聚集了多根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中空纤维膜31而成的中空纤维膜层3、设置于中空纤维膜层3的血液流出孔28(血液流出部)侧的作为气泡除去机构4的第1过滤器构件41及第2过滤器构件43。关于上述层及构件,从血液流入侧起按中空纤维膜层3、第1过滤器构件41、第2过滤器构件43的顺序配置。
如图4所示,构成中空纤维膜层3的中空纤维膜31的大部分大致平行地配置。上述情况下,各中空纤维膜31的长度方向被配置为上下方向(垂直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中空纤维膜层3中的中空纤维膜31的配置模式、配置方向等不限定于上述情况,例如可以为下述结构:各中空纤维膜31沿水平方向配置的;具有中空纤维膜31彼此倾斜地交叉的部分(交叉部);全部或一部分中空纤维膜31弯曲地配置;全部或一部分中空纤维膜31以波状、螺旋状、漩涡状或环状配置等。
各中空纤维膜31的两端部(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通过隔壁8及9固定于方筒状壳体主体21的内表面(参见图2)。隔壁8、9例如由聚氨酯、硅橡胶等灌封材料(pottingmaterial)构成。
另外,中空纤维膜层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被粘合部7固定(粘合)于方筒状壳体主体21的内面(参见图3)。粘合部7由与上述隔壁8、9同样的材料(灌封材料)或其他粘合剂构成。
由第1顶盖22和隔壁8限定出第1室221。上述第1室221为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室。各中空纤维膜31的上端开口向第1室221开放,并与第1室221连通。
另一方面,由第2顶盖23和隔壁9限定出第2室231。上述第2室231为气体流出的气体流出室。各中空纤维膜31的下端开口向第2室231开放,并与第2室231连通(参见图4)。
各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构成供气体流动的气体流路32。由气体流入孔26及第1室221构成位于气体流路32的上游侧的气体流入部,由气体流出孔27及第2室231构成位于气体流路32的下游侧的气体流出部。上述气体流出部朝向外部开放。即,变为大气开放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气体流出部可以与手术室的壁装式抽吸连接。所谓壁装式抽吸,为氧、治疗用空气、氮、抽吸等的医疗气体管道设备之一,为用于设置于手术室的壁等上的抽吸(脱气)的管道。利用上述壁装式抽吸,经由气体流出部可靠地抽吸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气体、即用于气体交换的气体。
中空纤维膜层3几乎没有间隙地填充于方筒状壳体主体21的内部,由此,中空纤维膜层3的整体形状形成大致长方体的形状。由此,在同样形状的方筒状壳体主体21中可以得到中空纤维膜31的高填充效率(闲置空间少),有利于人工肺部1A的小型化、高性能化。
壳体2内的隔壁8与隔壁9之间的各中空纤维膜31露出,各中空纤维膜31的外侧、即、中空纤维膜31之间的间隙形成有血液从图2、图3中左侧向右侧流动的血液流路33。
在血液流路33的上游侧(中空纤维膜层3的上游侧的面侧)、即方筒状壳体主体21与热交换器壳体5的连接部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与中空纤维膜31的配置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带状或狭缝状血液流入侧开口部(血液流入侧空间)24作为血液流入部。壳体2的内部和热交换器壳体5的内部经由上述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连通。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可以高效地进行从热交换部1B到人工肺部1A的血液的输送。
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的长度(上下方向的长度)优选与各中空纤维膜31的有效长度(从隔壁8的下表面到隔壁9的上表面的长度)基本相等(参见图2),或者比其稍短(有效长度的70%以上)。由此,可以高效地进行从热交换部1B到人工肺部1A的血液的输送,同时在血液流路33内可以高效地进行对血液的气体交换。
另外,在血液流路33的至少上游侧(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侧),血液的流动方向为与各中空纤维膜31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由此,可以对血液流路33中流动的血液进行高效率的气体交换。
血液流路33的下游侧(中空纤维膜层3的下游侧的面侧)中,在第1过滤器构件41与方筒状壳体主体21的内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上述间隙形成血液流出侧开口部(血液流出侧空间)25。由上述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和与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连通的血液流出孔28构成血液流出部。血液流出部通过具有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可以确保透过第1过滤器构件41的血液朝向血液流出孔28流动的空间,将血液顺利地排出。
然后,在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和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之间存在中空纤维膜层3、第1过滤器构件41、和血液流路33。
另外,如图2所示,排出孔29与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连通,所述排出孔29突出地形成于方筒状壳体主体21上。
但是,在人工肺1的下游侧设置有从患者抽吸血液的血液泵,在该血液泵的转速由于某些异常而变得过大的情况下,血液流入人工肺1时,该血液中所含的气泡有时会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但是,上述气泡在第2过滤器构件43中被捕集,之后经由排出孔29排出。通过上述排出,可以从人工肺1中除去气泡。
另外,由于可以在人工肺1中捕集气泡,所以对于具有该人工肺1的体外循环装置,可以省略设置于现有体外循环装置的“气泡除去装置”。如上所述可以能省略气泡除去装置的部分、从而相应地减少在体外循环的血液的量(Primingvolume)。
作为中空纤维膜31,可以使用例如多孔质气体交换膜。作为上述多孔质中空纤维膜,可以使用内径为100~1000μm左右、壁厚为5~200μm左右、优选10~100μm左右、孔隙率为20~80%左右、优选30~60%左右、细孔径为0.01~5μm左右、优选0.01~1μm左右的多孔质中空纤维膜。
另外,作为中空纤维膜31的构成材料,可以使用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砜、聚丙烯腈、聚四氟乙烯、聚甲基戊烯等疏水性高分子材料。优选为聚烯烃类树脂,较优选为聚丙烯,较优选通过拉伸法或固液相分离法在壁部形成微细孔的材料。
中空纤维膜层3中的各中空纤维膜31的长度(有效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0~150mm左右,较优选为30~100mm左右。
中空纤维膜层3的厚度(图2中横向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100mm左右,较优选为7~50mm左右。
中空纤维膜层3的宽度(图3中纵向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100mm左右,较优选为20~80mm左右。
如上所述,在中空纤维膜层3的下游侧(血液流出部侧)设置有气泡除去机构4,所述气泡除去机构4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同时将其从血液中除去的功能。如图2~图4所示,气泡除去机构4具有第1过滤器构件41、和配置在第1过滤器构件41的下游侧的第2过滤器构件43。
第1过滤器构件41为具有将存在于在血液流路33中流动的血液中的气泡捕集的功能的主过滤器。第2过滤器构件43为辅助过滤器,在如上所述地设置于人工肺1的下游侧的血液泵的转速由于某些异常而变得过大的情况下,气泡通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时,第2过滤器构件43具有捕集该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如上所述,气泡根据人工肺1的使用状态(使用环境下)有时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上述情况下,第2过滤器构件43对捕集上述气泡是有效的。
第1过滤器构件41由呈大致长方形的平坦的片状构件(以下有时简单称作“片材”)构成,该边缘部(4个边)通过隔壁8、9及两粘合部7粘合,固定于壳体2。
需要说明的是,第1过滤器构件41的平面形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形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第1过滤器构件41的平面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为梯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长圆形等,对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第1过滤器构件41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由平坦的片材构成。
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41的一面被设置为与中空纤维膜层3的下游侧(血液流出部侧)的面接触,覆盖该面的大致整个面。通过将第1过滤器构件41如上所述地进行设置,可以增大第1过滤器构件41的有效面积,可以充分地发挥捕集气泡的能力。另外,通过使第1过滤器构件41的有效面积变大,即使在第1过滤器构件41的一部分中形成堵塞(例如血液的凝集块等的附着),也可以整体上防止(抑制)堵塞部阻碍血液的流动。
在第1过滤器构件41和壳体2之间形成有间隙、即、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参见图2~图4)。由此,可以抑制第1过滤器构件41与壳体2的内面接触(密合),透过第1过滤器构件41的血液在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内容易流下,朝向血液流出孔28顺利地流动。
另外,第2过滤器构件43隔着上述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与第1过滤器构件41对置配置。换言之,对于第2过滤器构件43,与第1过滤器构件41分隔开,壳体2的侧视下(从血液流出孔28的轴向观察时)与第1过滤器构件41重叠地配置。进而,第2过滤器构件43配置于血液流出孔28的上游侧、即、方筒状壳体主体21(壳体2)侧的端部附近。
如图4(对图2、图3也同样)所示,第2过滤器构件43由呈大致圆形的平坦的片状的构件构成,其下游侧的面通过粘合部11固定于血液流出孔28的内周面。粘合部11由与上述隔壁8、9同样的材料(灌封材料)或其他粘合剂构成。另外,第2过滤器构件43可以通过熔融粘接(热熔融粘接、高频熔融粘接、超声波熔融粘接等)、或嵌件成型固定。
具有如上所述配置的第1过滤器构件41、第2过滤器构件43的人工肺1按照图2所示的姿势使用。上述情况下,血液流出孔28被设置于使用人工肺1时的垂直下方的位置。即,血液流出孔28的内腔与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的下部连通,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而流入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的血液朝向下方在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内流动,进一步通过第2过滤器构件43而从血液流出孔28向壳体2外流出。
即使在血液流路33中流动的血液中存在气泡,第1过滤器构件41也可以捕集该气泡。另外,由第1过滤器构件41捕集的气泡在血液流路33内的压力与中空纤维膜31(气体流路32)内的压力差的作用下而进入第1过滤器构件41附近的各中空纤维膜31内,结果从血液流路33中被除去。
但是,人工肺1根据其使用状态,即,设置于人工肺1的下游侧的血液泵的转速由某些异常而变得过大时,有时血液流路侧的压力比气体流路(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的压力过低。上述情况下,气体从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流入到血液流路内,形成气泡,并且,在中空纤维膜31与第1过滤器构件41接触的部分,该气泡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
但是,即使存在不经意地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的气泡,该气泡也可以可靠地被第2过滤器构件43捕集。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气泡从血液流出孔28中流出。
另外,在通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的气泡中有的在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内上浮,有的朝向血液流出孔28。前者的气泡直接流入排气孔29,从该排气孔29中排出。另一方面,后者的气泡被第2过滤器构件43捕集,之后,与前者的气泡同样地在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内上浮,从排气孔29中排出。如上所述,可以更可靠地防止通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的任何气泡从血液流出孔28中排出。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说排气孔29作为气泡除去机构4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作为第1过滤器构件41、第2过滤器构件43的形态,可以分别举出例如成筛状(网状)的构件、织物、无纺布、或它们的组合,其中,优选成筛状(网状)的构件,特别优选网式过滤器。由此,可以将气泡用双方的过滤器构件可靠地捕集,同时血液可以容易地通过。
第1过滤器构件41、第2过滤器构件43分别成筛状的情况下,优选网眼彼此相同。该网眼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为80μm以下,较优选为15~60μm左右,更优选为20~45μm。由此,可以在不增大血液的通过阻力的情况下,也捕集较细的气泡,气泡的捕集效率(除去能力)高。
第1过滤器构件41和第2过滤器构件43优选由相同材料构成。作为该构成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酰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尼龙、纤维素、聚氨酯、芳族聚酰胺纤维等。特别是从抗血栓性优异、不易产生堵塞的方面考虑,作为各过滤器构件的构成材料,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氨酯。
另外,第1过滤器构件41、第2过滤器构件43优选分别具有亲水性。即,各过滤器构件优选分别由本身具有亲水性的材料构成,或实施亲水化处理(例如等离子处理等)。由此,不仅人工肺1引发时的气泡除去变得容易,混入了气泡的血液通过时,气泡也更难以通过,因此各过滤器构件的气泡除去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更可靠地防止气泡从血液流出孔28流出。
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41、第2过滤器构件43可以分别使用1片片状(特别是如网式过滤器那样的筛)的构件,或将其重叠2片以上进行使用。重叠2片以上进行使用时,各片材优选将其形态、构成材料、网眼、平坦/非平坦状态的区别、平面形状等条件中的至少1个不同的条件组合并使用。这是由于有利于使各过滤器构件具有多种(复合的)功能、或者进一步提高气泡除去能力。例如代表性地说明第1过滤器构件41、第2过滤器构件43中的第1过滤器构件41时,作为该第1过滤器构件41,将网眼不同的2片筛重叠进行使用时(在上游侧配置网眼大的筛),可以由网眼大的筛首先捕集较大的气泡,由网眼小的筛捕集通过该筛的细的气泡,可以在不增大血液的通过阻力的情况下,提高气泡除去能力。
另外,如图4所示,第2过滤器构件43的面积小于第1过滤器构件41的面积。第2过滤器构件43为针对主过滤器即第1过滤器构件41的辅助过滤器,因此无论其大小关系,都可以充分地发挥气泡捕集功能。
接着,对热交换部(热交换器)1B进行说明。热交换器1B具有热交换器壳体5。热交换器壳体5成大致圆筒状,其上端及下端闭合。在热交换器壳体5的内部形成有血液室50。在热交换器壳体5的下端(下表面)突出形成有管状热介质流入孔52及热介质流出孔53。另外,在热交换器壳体5的图2中左侧的下部突出形成有管状的血液流入孔51。血液流入孔51的内腔与血液室50连通。
在热交换器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整体形状呈筒状的热交换体54、沿着热交换体54的内周配置的圆筒状的热介质室形成构件(圆筒壁)55、和将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的内侧空间划分成流入侧热介质室57和流出侧热介质室58的分隔壁56。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具有在热交换体54的内侧形成暂时性地储存热介质的热介质室的功能,同时具有限制筒状热交换体的变形的功能。
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及分隔壁56通过例如熔融粘接、利用粘合剂的粘结等方法固定于热交换器壳体5。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和分隔壁56可以为不同构件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另外,在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上形成有贯通其壁部的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状开口59a、59b。开口59a和开口59b配置于隔着分隔壁56而相对的位置(参见图3)。开口59a与流入侧热介质室57连通,开口59b与流出侧热介质室58连通。
作为热交换体54,可以使用如图2所示的所谓波纹型热交换体(波纹管)。上述波纹型热交换体54具有波纹形成部和圆筒部,所述波纹形成部具有在轴向中央部的侧面大致平行地形成的多个中空环状突起,所述圆筒部形成于波纹形成部的两端(上下端)、与波纹形成部的内径大致相等。上述热交换体54由不锈钢、铝等金属材料、或聚乙烯、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构成。从强度、热交换效率的方面考虑,优选不锈钢、铝等金属材料。特别优选由金属制波纹管构成,所述金属制波纹管为重复了多个与热交换体54轴向(中心轴)大致正交的凹凸而成的波状。
作为热交换器壳体5、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及分隔壁56的构成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酯类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苯乙烯类树脂(例如聚苯乙烯、MS树脂、MBS树脂)、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或各种陶瓷材料、金属材料等。
以下一边参见图1~图3一边对人工肺1的热交换部1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热介质流入孔52流入的热介质首先进入流入侧热介质室57,通过开口59a流入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的外周侧,向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的外周的大致整个外周扩散,进入热交换体54的波纹的多个凹部(中空环状突起的内侧)。由此,与热介质接触的热交换体54被加热或冷却。与在热交换体54的外周侧流动的血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加热或冷却)。
用于热交换体54的加热或冷却的热介质通过开口59b进入流出侧热介质室58,从热介质流出孔53中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与图示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发明中,热交换部1B也可以设置于人工肺部1A的下游侧。进而,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不存在热交换部1B。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中的血液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上述人工肺1中,从血液流入孔51流入的血液流入血液室50、即热交换器壳体5的内周面与热交换体54之间,与热交换体54的多个中空环状突起的外表面接触,进行热交换(加热或冷却)。如上所述地进行了热交换的血液在血液室50的下游侧集中,通过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流入人工肺部1A的壳体2内。
经过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的血液经过血液流路33朝向下游方向流动。另一方面,从气体流入孔26供给的气体(含氧的气体)从第1室221分配至作为各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的气体流路32,在该气体流路32中流动后,聚集到第2室231,从气体流出孔27中排出。在血液流路33中流动的血液与各中空纤维膜31的表面接触,与在气体流路32中流动的气体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氧合、脱二氧化碳气体)。
在进行了气体交换的血液中混入气泡的情况下,该气泡被第1过滤器构件41捕集,不向第1过滤器构件41的下游侧流出。另外,如上所述,根据使用状态的不同,即使气泡向第1过滤器构件41的下游侧的情况下,该气泡也被第2过滤器构件43捕集,可靠地阻止从血液流出孔28排出。另外,由第2过滤器构件43捕集的气泡如上所述地在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内上浮,从排出孔29中排出。
如上所述地进行气体交换,除去了气泡的血液从血液流出孔28流出。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中,与血液接触的面(例如壳体2的内面、热交换器壳体5的内面、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的表面、分隔壁56的表面、粘合部7、隔壁8、9的面对血液流路33的面)优选为抗血栓性表面。抗血栓性表面可以如下形成:将抗血栓性材料被覆于表面再进行固定。作为抗血栓性材料,可以举出肝素、尿激酶、HEMA-St-HEMA共聚物、聚HEMA等。
人工肺1中,从血液流入孔51流入的血液的流量根据患者的体质、手术方式(operationprocedure)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从婴儿到儿童,优选0.1~2.0L/分钟左右,其中,对于中小学生,优选为2.0~5.0L/分钟左右,对于成人,优选为3.0~7.0L/分钟左右。
人工肺1中,从气体流入孔26供给的气体的流量根据患者的体格、手术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对于从婴儿到儿童,优选为0.05~4.0L/分钟左右,对于中小学生,优选为1.0~10.0L/分钟左右,对于成人,优选为1.5~14.0L/分钟左右。
另外,从气体流入孔26供给的气体中的氧浓度根据手术中的患者的氧、二氧化碳气体的代谢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40~100%。
另外,人工肺1的最大连续运转时间根据患者的状态、手术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以为2~6小时左右。另外,人工肺1的最大连续运转时间非常罕见可以达到10小时左右的较长时间。
<人工肺的第2实施方式>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人工肺的第2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6为从箭头B侧观察图5所示的人工肺的图,图7为图6中的C-C线截面图,图8为从图6中的箭头D侧观察到的图,图9为图5中的E-E线截面图,图10为图9中的F-F线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将图5、图7及图8中的左侧称作“左”或“左方”,将右侧称作“右”或“右方”。另外,图5~图10中,将人工肺的内侧作为“血液流入侧”或“上游侧”、将外侧作为“血液流出侧”或“下游侧”进行说明。
以下参见上述图对本发明的人工肺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对同样的事项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人工肺的整体形状不同之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图示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0的整体形状(外形形状)呈大致圆柱状。上述人工肺10为具有热交换部(热交换器)10B和人工肺部10A的带有热交换器的人工肺,所述热交换部(热交换器)10B设置于内侧、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1B为大致同样结构,所述人工肺部10A设置于热交换部10B的外周侧、对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人工肺1具有壳体2A,在该壳体2A内收纳有人工肺部10A和热交换部10B。另外,热交换部10B在壳体2A内进一步收纳于热交换器壳体5A。通过该热交换器壳体5A,热交换部10B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壳体2A。
壳体2A由呈圆筒状的壳体主体(以下称作“圆筒状壳体主体”)21A、密封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左端开口的盘状第1顶盖(上部盖体)22A、和密封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右端开口的盘状第2顶盖(下部盖体)23A构成。
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第1顶盖22A及第2顶盖23A例如分别由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酯类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苯乙烯类树脂(例如聚苯乙烯、MS树脂、MBS树脂)、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或各种陶瓷材料、金属材料等构成。第1顶盖22A及第2顶盖23A通过熔融粘接或利用粘合剂的粘结等方法与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粘合。
在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外周部形成有管状的血液流出孔28。该血液流出孔28朝向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外周面的大致切线方向突出(参见图9)。
另外,在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外周部的轴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管状的排气孔(排气口)29。该排气孔29在使用人工肺10的状态下位于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上部,朝向上方突出(参见图5~图7、图9)。
在第1顶盖22A上突出形成有管状血液流入孔201及气体流出孔27。血液流入孔201以其中心轴相对于第1顶盖22A的中心偏心的方式形成于第1顶盖22A的端面。气体流出孔27以其中心轴与第1顶盖22A的中心交叉的方式形成于第1顶盖22A的外周部(参见图6)。
在第2顶盖23A上突出形成有管状的气体流入孔26、热介质流入孔202及热介质流出孔203。气体流入孔26形成于第2顶盖23A的端面的边缘部。热介质流入孔202及热介质流出孔203分别形成于第2顶盖23A的端面的大致中央部。另外,热介质流入孔202及热介质流出孔203的中心线分别相对于第2顶盖23A的中心线稍稍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壳体2A的整体形状未必成完全的圆柱状,例如也可以为局部缺少的形状、附加了异形部分而成的形状等。
如图7、图9所示,在壳体2A的内部收纳有沿着其内周面的呈圆筒状的人工肺部10A。人工肺部10A由圆筒状的中空纤维膜层3A、设置于中空纤维膜层3A的外周侧(血液流出部侧)的作为气泡除去机构4A的第1过滤器构件41A及第2过滤器构件43A构成。关于上述层及构件,从血液流入侧依次按照中空纤维膜层3A、第1过滤器构件41A、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顺序配置。
如图10所示,中空纤维膜层3A是将多根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中空纤维膜31聚集而成。构成上述中空纤维膜层3A的中空纤维膜31的基本全部与壳体2A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中空纤维膜层3A中的中空纤维膜31的配置模式、配置方向等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为下述结构等:各中空纤维膜31在与壳体2A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配置;具有中空纤维膜31之间倾斜地交叉的部分(交叉部);全部或一部分中空纤维膜31弯曲地配置;全部或一部分中空纤维膜31以波状、螺旋状、漩涡状或环状配置。
如图7所示,各中空纤维膜31的两端部(左端部及右端部)分别借助隔壁8及9而固定于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内面。
另外,中空纤维膜层3A几乎没有间隙地填充于圆筒状壳体主体21A和热交换部10B之间,由此,中空纤维膜层3A的整体形状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形状。由此,对同样形状的圆筒状壳体主体21A,可以得到中空纤维膜31的高填充效率(闲置空间少),有利于人工肺部10A的小型化、高性能化。
需要说明的是,中空纤维膜层3A的厚度(图9中直径方向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100mm左右,较优选为3~30mm左右。
壳体2A内的隔壁8和隔壁9之间的各中空纤维膜31露出,在各中空纤维膜31的外侧、即、中空纤维膜31之间的间隙,形成血液从图10中上侧向下侧流动的血液流路33。
在血液流路33的上游侧(中空纤维膜层3A的上游侧的面侧)、即、人工肺部10A和热交换部10B之间,形成圆筒状的血液流入侧开口部(血液流入侧空间)24A作为从血液流入孔201流入的血液的血液流入部(参见图7、图9)。
流入到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A的血液沿着该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A的圆周方向及长度方向流动,因此遍布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A的整体。由此,可以高效地进行从热交换部10B到人工肺部10A的血液的输送。
在血液流路33的下游侧(中空纤维膜层3A的下游侧的面侧),在后述的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外周面和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圆筒状的间隙,该间隙形成血液流出侧开口部(血液流出侧空间)25A。由该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和与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连通的血液流出孔28构成血液流出部。血液流出部具有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由此可以确保透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血液朝向血液流出孔28流动的空间,可以将血液顺利地排出。
并且,在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A和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之间存在中空纤维膜层3A、第1过滤器构件41A和血液流路33。
另外,如图9所示,突出形成于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排出孔29与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连通。
但是,在人工肺10的下游侧设置有从患者抽吸血液的血液泵(参见图11、图12),该血液泵的转速因某些异常而变得过大时,血液流入人工肺10时,有时该血液中所含的气泡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A。但是,上述气泡被第2过滤器构件43A捕集,之后,经过排出孔29排出。通过上述排出,可以从人工肺10中除去气泡。
另外,由于可以由人工肺10捕集气泡,所以在具有该人工肺10的体外循环装置中可以省略设置于现有体外循环装置的“气泡除去装置”。如上所述,可以抑制能省略气泡除去装置的部分、相应地减少在体外循环的血液的量。
如上所述,在中空纤维膜层3A的下游侧(血液流出部侧)设置有气泡除去机构4A,所述气泡除去机构4A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同时将其从血液中除去的功能。上述气泡除去机构4A具有第1过滤器构件41A、和配置于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下游侧的第2过滤器构件43A。
第1过滤器构件41A为具有将存在于在血液流路33中流动的血液中的气泡捕集的功能的主过滤器。第2过滤器构件43A为辅助过滤器,如上所述设置于人工肺10的下游侧的血液泵的转速因某些异常而变得过大的情况下,气泡通过(透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时,第2过滤器构件43A具有捕集该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如上所述,气泡根据人工肺10的使用状态(使用环境下)的不同而有时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A,上述情况下,第2过滤器构件43A对捕集该气泡是有效的。
第1过滤器构件41A由呈大致长方形的片状构件(以下也简单称作“片材”)构成,是将该片材卷绕成圆柱状而形成的。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两端部分别由隔壁8、9粘合,由此固定于壳体2A(参见图7)。
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内周面被设计为与中空纤维膜层3A的下游侧(血液流出部侧)的面接触,覆盖该面的大致整个面。通过如上所述地设计第1过滤器构件41A,可以增大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有效面积,可以充分地发挥捕集气泡的能力。另外,通过使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有效面积变大,即使在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一部分中产生堵塞(例如血液的凝集块等的附着),整体上也可以防止(抑制)该堵塞妨碍血液作为整体的流动。
另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外径基本恒定。
如图9所示,第2过滤器构件43A隔着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地对置配置于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下游侧。另外,如图8所示,在圆筒状壳体主体21A(壳体2)的侧视下,即,从血液流出孔28侧观察,该第2过滤器构件43A与第1过滤器构件41A重叠。由此,在气泡刚刚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A后,能够由第2过滤器构件43A迅速地捕集该气泡。
另外,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面积小于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面积(参见图8)。第2过滤器构件43A只要能够覆盖血液流出孔28的圆筒状壳体主体21A侧的端部附近(参见图9、图10),就可以充分地发挥气泡捕集功能,因此形成上述大小关系。
如图9、图10所示,第2过滤器构件43A设置在形成于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内周部的凹部211。凹部211的深度大于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厚度。设置于该凹部211的第2过滤器构件43A,以与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内周部相同的曲率,朝向下游侧(血液流出孔28侧)弯曲成圆弧状。由此,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从圆筒状壳体主体21的轴向观察的形状、即、图9中的形状与圆筒状壳体主体21的内周部一同形成连续的1个圆形。因此,在第2过滤器构件43A和圆筒状壳体主体21A的内周部的边界部不会产生阶差部,而描绘出平滑的圆弧状曲线。由此,可以防止由第2过滤器构件43A捕集的气泡保留(挂在)于例如上述阶差部,可以可靠地朝向排出孔29上浮。可以将该上浮的气泡从排出孔29中排出。
另外,第2过滤器构件43A形成为弯曲为圆弧状的状态,由此可以尽量增大该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有效面积,可以充分地发挥捕集气泡的能力。
另外,如图5(图7、图9、图10也同样)所示,在凹部211的底部和第2过滤器构件43A之间形成间隙212。间隙212作为供通过了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血液通过的流路而发挥功能(参见图10)。并且,在间隙212中通过的血液可以朝向血液流出孔28。
具有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41A、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人工肺10按照图5~图7、图9所示的姿势使用。上述情况下,血液流出孔28位于使用人工肺10时的垂直下方。即,血液流出孔28的内腔与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的下部连通,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A而进入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的血液,朝向血液流出孔28地在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内流下,进一步通过第2过滤器构件43A,从血液流出孔28向壳体2外流出。另外,排出孔29位于垂直上方。
并且,即使在血液流路33中流动的血液中存在气泡,第1过滤器构件41A也可以捕集该气泡。另外,由第1过滤器构件41A捕集的气泡在血液流路33内的压力与中空纤维膜31内的压力差的作用下进入第1过滤器构件41A附近的各中空纤维膜31内,结果从血液流路33中被除去。
但是,人工肺10根据其使用状态,即,设置于人工肺10的下游侧的血液泵的转速因某些异常而变得过大时,有时血液流路侧的压力与气体流路(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的压力相比过低。上述情况下,气体从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向血液流路内流动,变为气泡,在中空纤维膜31与第1过滤器构件41接触的位置,该气泡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
但是,即使存在不经意地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气泡,该气泡也可以可靠地被第2过滤器构件43A捕集。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气泡从血液流出孔28流出。
例如体外循环装置100为图12所示的构成的情况下,在人工肺10的下游侧存在血液泵101,因此血液泵101的转速因某些理由而多于规定的情况,或人工肺10的上游侧的回路因某些理由而堵塞的情况下,有时在人工肺10内血液流路侧的压力低于气体流路侧(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此时有时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的气体形成气泡,在血液流路侧出现。并且,在中空纤维膜31与第1过滤器构件41A接触的部分,该气泡通过中空纤维膜31及第1过滤器构件41A,向患者侧流动。为了捕集该气泡,在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下游侧与其分隔开的位置设置有第2过滤器构件43A,捕集通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气泡,防止气泡向患者侧的流出。
另外,在通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气泡,有的在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内上上浮,有的朝向血液流出孔28。前者的气泡直接流入排气孔29,从该排气孔29排出。另一方面,后者的气泡由第2过滤器构件43A捕集,之后与前者的气泡同样地在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内上浮,从排气孔29排出。如上所述,可以更可靠地防止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所有气泡也从血液流出孔28排出。
如图7所示,由第1顶盖22A、隔壁8、热交换部10B的热交换器壳体5A及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限定出第1室221a。该第1室221a为气体流出的气体流出室。各中空纤维膜31的左端开口向第1室221a开放并与其连通。
另一方面,由第2顶盖23A、隔壁9、热交换部10B的热交换器壳体5A及热介质室形成构件55限定出第2室231a。该第2室231a为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室。各中空纤维膜31的右端开口向第2室231a开放并与其连通。
各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构成供气体流动的气体流路32。由气体流入孔26及第2室231a构成位于气体流路32的上游侧的气体流入部,由气体流出孔27及第1室221a构成位于气体流路32的下游侧的气体流出部。
如上所述,在人工肺部10A的内侧设置有热交换部10B。该热交换部10B的结构与热交换部1B基本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在人工肺部10A的内侧设置热交换部10B,发挥下述效果。即,首先第1,可以在1个壳体2A内高效地收纳人工肺部10A及热交换部10B,闲置空间小,因此可以利用小型人工肺10进行高效率的气体交换。第2,人工肺部10A和热交换部10B变为接近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状态,在热交换部10B中进行了热交换的血液可以迅速地流入人工肺部10A,因此,可以使连接热交换部10B和人工肺部10A的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A(血液流路33)中的血液的填充量为最小。第3,可以使在热交换部10B中进行了热交换的血液不会放热或吸热而迅速地流入人工肺部10A。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0中的血液的流动进行说明。
该人工肺10中,从血液流入孔201流入的血液流入血液室50、即热交换器壳体5A的内周面和热交换体54之间,与热交换体54的多个中空环状突起的外表面接触进行热交换(加热或冷却)。如上所述地进行了热交换的血液依次通过形成于热交换器壳体5A的上部的开口59c、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A,流入人工肺部10A的壳体2A内。
经过血液流入侧开口部24A的血液在血液流路33朝向下游方向流动。另一方面,从气体流入孔26供给的气体(含有氧的气体)从第2室231a被分配到各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即气体流路32,在该气体流路32中流动后,聚集到第1室221a,从气体流出孔27排出。在血液流路33中流动的血液与各中空纤维膜31的表面接触,与在气体流路32中流动的气体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氧合、脱二氧化碳气体)。
在进行了气体交换的血液中混入气泡的情况下,该气泡被第1过滤器构件41A捕集,不向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下游侧流出。另外,如上所述,根据使用状态,即使在气泡向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下游侧流出的情况下,该气泡也被第2过滤器构件43A捕集,可靠地阻止从血液流出孔28的排出。另外,由第2过滤器构件43A捕集的气泡如上所述在血液流出侧开口部25A内上浮,从排出孔29排出。
如上所述进行了气体交换、并除去了气泡的血液从血液流出孔28流出。
<体外循环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简图。
本实施方式的体外循环装置(体外循环回路)100用于“脑分离体外循环”。体外循环装置100具有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或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0,在图11所示的构成中,具有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0。另外,该图11所示的体外循环装置100除了人工肺10之外还具有第1血液泵101a、第2血液泵101b、101c和储集器(储血槽)102,从上游侧依次配置有储集器102、第1血液泵101a、人工肺10、第2血液泵101b及101c。
储集器102通过作为取血管线的管103a与患者的心脏(大静脉)连接,暂时性地储存来自大静脉的血液。
人工肺10通过作为送血管线的管103b与患者的大动脉连接,利用人工肺10进行了气体交换的血液再次回到大动脉。
储集器102和人工肺10通过管103c连接,在该管103c的中途配置有第1血液泵101a。第1血液泵101a为设置于人工肺10的上游侧、输送血液进行体外循环的血液泵。
从管103b的中途分支为2根管103d、103e。管103d、103e分别为将由人工肺10进行了气体交换的血液输送到患者的头部的送血管线。在管103d的中途配置有第2血液泵101b,在管103e的中途配置有第2血液泵101c。
第2血液泵101b、101c分别为设置于人工肺10的下游侧、输送血液进行体外循环的血液泵。
上述结构的体外循环装置100中,根据第2血液泵101b、101c的工作状态,有时其送血力高于第1血液泵101a中的送血力。上述情况下,在人工肺10内,如上所述,位于比人工肺10靠近下游侧的第2血液泵101b、101c的转速因某些异常而变得过大时,即,因某些理由而位于比人工肺10靠近下游侧的第2血液泵101b、101c与位于比人工肺10靠近上游侧的第1血液泵101a相比,送血量相对地变多时,有时血液流路33侧的压力与各中空纤维膜31(气体流路32)的内部压力相比过低。上述情况下,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的气体流入血液流路33,有时以气泡的形式出现。此时在中空纤维膜31与第1过滤器构件41A密合的部位,气泡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A。但是,通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气泡可靠地被第2过滤器构件43A捕集,从排出孔29排出,因此可靠地防止气泡混入血液中直接从血液流出孔28流出而向人工肺10的下游侧、即向患者输送的情况。
另外,在现有体外循环装置中,“动脉过滤器”设置于患者的跟前(体外循环装置的下游侧),防止气泡流入到患者,本实施方式的体外循环装置100中,由于利用人工肺10进行气泡的除去,所以可以省略动脉过滤器。由此,可以减少了省略动脉过滤器的部分的体外循环血液量。
需要说明的是,体外循环装置100中的第2泵的设置数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中为2个,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为1个或3个以上。
<体外循环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简图,图13为表示图12所示的体外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的控制程序的流程图,图14为模式化地表示图12所示的体外循环装置的利用控制装置的控制的血液泵的转速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
本实施方式中,体外循环装置(体外循环回路)100如上所述具有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或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0,在图12所示的结构中具有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人工肺10。另外,该图12所示的体外循环装置100除人工肺10之外还具有仅设置于该人工肺10的下游侧的血液泵101d。进而,该体外循环装置100的结构为:可以尽量抑制体外循环血液量、省略设置于现有体外循环装置的“储血槽”。
人工肺10与患者的静脉(大静脉)通过作为取血管线的管103f连接。血液泵101d与患者的动脉通过作为送血管线的管103g连接。人工肺10与血液泵101d通过作为中继管线的管103h连接。管103f、管103g、管103h分别具有挠性。
体外循环装置100中,利用血液泵101d的工作从患者取出血液,该血液在管103f中流下,流入人工肺10。人工肺10中,对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进行了气体交换的血液依次流入管103h、血液泵101d、管103g,再次返回到心脏。
血液泵101d为输送血液进行体外循环的泵。作为该血液泵101d,可以使用例如离心泵、辊泵、波纹泵等,其中,从适于体外循环的血液量的调节、易于脱离等操作的方面考虑,优选离心泵。根据离心泵的转速的大小,体外循环的血液量的量也随之变动。即,离心泵的转速越大,体外循环的血液量的量越增加,离心泵的转速越小,体外循环的血液量的量越减少。
上述构成的体外循环装置100中,根据血液泵101d的工作状态,有时其送血力变得过大。上述情况下,在人工肺10内,如上所述位于比人工肺10靠近下游侧的血液泵101d的转速因某些异常而变得过大时,有时血液流路33侧的压力低于气体流路32侧的压力。上述情况下,中空纤维膜31的内腔的气体进入血液流路33,有时以气泡的形式出现。此时在中空纤维膜31与第1过滤器构件41A密合的位置,气泡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A。但是,通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气泡被第2过滤器构件43A可靠地捕集,从排出孔29排出,因此可靠地防止气泡混入到血液中直接从血液流出孔28流出,向人工肺10的下游侧、即向患者输送的情况。
另外,在现有体外循环装置中,血液泵为离心泵的情况下,血液中存在大量气泡时,进行所谓空转,无法输送血液。但是,在本发明中,气泡被人工肺10除去,因此可靠地防止作为离心泵的血液泵101d的功能被破坏。
另外,在现有体外循环装置中,“动脉过滤器”设置于患者跟前(体外循环装置的下游侧),防止气泡向患者流入,本实施方式的体外循环装置100中,由人工肺10进行气泡的除去,因此可以省略动脉过滤器。由此,省略动脉过滤器的部分加上省略上述气泡除去装置的部分,可以相应减少体外循环血液量。
如图12所示,在人工肺10的上游侧、即管103f的中途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检测人工肺10的上游侧(管103f)的压力,例如可以使用薄膜式压力计。薄膜式压力计的构成为:检测施加于隔膜(薄膜)的压力作为膜的变形。
在人工肺10的气体流入孔26的上游侧,在与该气体流入孔26连接的气体管线105的中途,连接有阀机构106。阀机构106开关气体管线105。作为上述阀机构106,可以使用例如电磁阀。电磁阀可以利用电磁铁的磁力使作为活塞的铁片移动,利用该移动,可以调节通过气体管线105的气体量。阀机构106通常处于开放状态,根据需要变为闭合状态,可以阻止气体的流动。
如上所述,根据血液泵101d的工作状态,其送血力有时变得过大,上述情况下,在人工肺10内,血液流路侧的压力与气体流路侧的压力相比过低,产生的气泡有时通过第1过滤器构件41A。
但是,上述情况下,阀机构106变为关闭状态时,阻断气体流入各中空纤维膜31内,也可以降低该内部压力。由此,可以消除血液流路侧的压力低于气体流路侧的压力的情况,可靠地防止气泡从气体流路侧到血液流路侧出现的现象。因此,与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作用相配合,可以更可靠地防止气泡与血液一同从血液流出孔28流出而输送到人工肺10的下游侧。
另外,在体外循环装置100上设置有控制装置(控制机构)107。控制装置107例如为内置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的个人电脑,具有分别控制血液泵101d、压力传感器104、阀机构106的工作的功能。
以下主要基于图13的流程图对体外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107的控制程序进行说明。该控制程序对防止下述情况是有效的,所述情况为血液流路侧的压力比上述进一步下降,即使暂时性被第2过滤器构件43A捕集的气泡也被抽吸到下游侧,通过第2过滤器构件43A。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压力传感器104检测人工肺10的上游侧血液流路内的压力p1。管103f和管103h通过人工肺10连通,因此压力p1与第1过滤器构件41A下游侧的压力相同。基于被上述压力传感器104检测的(所得的)压力p1(信息),控制血液泵101d的工作。
如图13所示,在控制装置107中预先存储阈值p0。以该阈值p0作为基准,若压力p1高于该阈值p0,即使在气泡通过了第1过滤器构件41A的情况下,由第2过滤器构件43A也可靠地捕集该通过的气泡。另一方面,若压力p1小于阈值p0,第1过滤器构件41A下游侧的压力比各中空纤维膜31的内部压力(比上述)进一步降得过低,为气泡可能通过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状态。但是,可以由控制程序防止气泡通过上述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可能性。
如图13所示,体外循环开始时,判断由压力传感器104检测到的压力p1是否低于阈值p0(步骤S500),判断压力p1为阈值p0以上时,维持此时的(目前的)血液泵101d的转速(步骤S501)。
实施步骤S501后,返回到步骤S500,之后依次实施随后的步骤。
在步骤S500中,如果判断为压力p1低于阈值p0,则使此时的血液泵101d的转速仅降低预先设定的降低的程度(降低率)(本实施方式中为10%)(步骤S502)。
接着,使内置于控制装置107的计时器工作(步骤S503),若判断为已经过由该计时器设定的规定时间(步骤S504)时,再次判断压力p1是否低于阈值p0(步骤S505)。
在步骤S505中,判断压力p1为阈值p0以上时,返回到步骤S500,之后依次实施之后的步骤。
另外,在步骤S505中,判断压力p1低于阈值p0时,停止血液泵101d的工作(步骤S506)。
通过以上的控制,在体外循环装置100中,即使在气泡要通过第2过滤器构件43A的情况下,也降低血液泵101d的转速,以防止血液流路侧的压力降低。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该气泡的通过。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血液中的气泡从人工肺10中流出。
另外,在体外循环装置100中,可以可靠地防止人工肺10中气泡向下游侧流出,因此,可以省略设置于现有的体外循环装置的、用于除去气泡的气泡除去装置。并且,可以防止气泡从人工肺10向下游流出,因此设置于下游的血液泵101d即使为离心泵,也可以可靠地防止破坏该功能。另外,可以实现省略气泡除去装置的部分的、体外循环装置100的小型化,同时可以尽量减少体外循环的血液的量。
另外,在步骤S502中,使血液泵101d的转速降低,该降低可以如图14(a)所示地为连续的,或者也可以如图14(b)所示地为阶段性的。进行控制使转速连续地降低的情况下,使血液泵101d的转速迅速地降低,故优选。另外,进行控制使转速阶段性地降低的情况下,防止血液泵101d的转速过度降低,故优选。
另外,在步骤S502中,血液泵101d的转速的降低率不限定于10%,例如优选为在5~80%的范围内的规定的降低率,较优选为在10~50%的范围内的规定的降低率。
另外,血液泵仅设置于人工肺的下游侧,其设置数在图12所示的构成中为1个,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2个以上。
以上关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构成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的各部可以置换为能发挥同样的功能的任意构成。另外,也可以附加任意构成物。例如关于壳体及热交换器壳体的结构和形状、各壳体中的气体流入孔、气体流出孔、血液流出孔、血液流入孔、热介质流入孔及热介质流出孔等的形成位置和突出方向,可以为与图示的构成不同的构成。另外,人工肺使用时的姿势(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各部的位置关系)也不限定于图示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也可以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组合任意2个以上的构成(特征)。
另外,人工肺的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排出气泡的排出孔从壳体上突出形成,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贯通壳体的壁部形成的开口部中设置过滤器,所述过滤器通过气体,但不通过液体(血液),具有疏水性。可以通过该过滤器排出气泡。
另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人工肺中的第2过滤器在图9所示的构成中弯曲,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9中观察到的形状中可以成直线状。
另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人工肺中,从其内侧向外侧通过血液,但不限定于此,与其相反地,也可以从外侧向内侧通过血液。上述情况下,第1过滤器构件被配置为与圆筒状的中空纤维膜层的内周部接触,第2过滤器构件被配置为比第1过滤器构件更靠近下游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人工肺包括:壳体;中空纤维膜层,收纳于上述壳体内,将多根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中空纤维膜聚集而得到;气体流入部及气体流出部,将上述各中空纤维膜的内腔作为气体流路,将气体流入部及气体流出部分别设置于该气体流路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血液流入部及血液流出部,将上述各中空纤维膜的外侧作为血液流路,将血液流入部及血液流出部分别设置于该血液流路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第1过滤器构件,被设置为上述中空纤维膜层与上述血液流出部侧的表面接触,以覆盖该表面的基本全部,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和第2过滤器构件,远离上述第1过滤器构件,配置于该第1过滤器构件和上述血液流出部之间,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
因此,可以将具有2个气泡除去过滤器(第1过滤器构件、第2过滤器构件)的人工肺装入体外循环装置,上述情况下,例如可以省略目前使用的气泡除去装置。由此,可以减少血液进行体外循环时的该血液的体外循环量,从而可以追求低侵害、且确保安全性。
因此,本发明的人工肺及具有上述人工肺的体外循环装置分别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Claims (10)

1.一种人工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中空纤维膜层,收纳于所述壳体内,将多根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中空纤维膜聚集而得到;
气体流入部及气体流出部,将所述各中空纤维膜的内腔作为气体流路,所述气体流入部及气体流出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气体流路的上游侧及下游侧;
血液流入部及血液流出部,将所述各中空纤维膜的外侧作为血液流路,所述血液流入部及血液流出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血液流路的上游侧及下游侧;
第1过滤器构件,被设置为与所述中空纤维膜层的所述血液流出部侧的表面接触,将基本整个所述表面覆盖,所述第1过滤器构件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和
第2过滤器构件,与所述第1过滤器构件分开地配置于所述第1过滤器构件和所述血液流出部之间,具有捕集血液中的气泡的功能,
并且,其中,所述第1过滤器构件和所述第2过滤器构件的形状分别形成为片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肺,其中,所述第2过滤器构件的面积小于所述第1过滤器构件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肺,其中,所述壳体形成为筒状,在侧视下,第1过滤器构件与所述第2过滤器构件重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肺,其中,
所述血液流出部具有从所述壳体突出的管状的血液流出口,
所述第2过滤器构件被配置于所述血液流出口的所述壳体侧的端部附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肺,其中,在所述第1过滤器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所述间隙连通,将被所述第2过滤器构件捕集的气泡排出到所述壳体外。
6.一种体外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人工肺;
第1血液泵,设置于所述人工肺的上游侧,输送血液进行体外循环;和
至少1个第2血液泵,设置于所述人工肺的下游侧,输送血液进行体外循环。
7.一种体外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人工肺;和
血液泵,仅设置于所述人工肺的下游侧,输送血液进行体外循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外循环装置,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人工肺的上游侧,检测所述上游侧的压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体外循环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血液泵及所述传感器的动作的控制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基于由所述传感器得到的信息,控制所述血液泵的动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体外循环装置,在由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压力低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血液泵的动作,使得流入所述人工肺中的血流量减少。
CN201180069732.0A 2011-03-31 2011-11-25 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 Active CN103458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9882 2011-03-31
JP2011-079883 2011-03-31
JP2011079883 2011-03-31
JP2011-079882 2011-03-31
PCT/JP2011/077226 WO2012132110A1 (ja) 2011-03-31 2011-11-25 人工肺および体外循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8938A CN103458938A (zh) 2013-12-18
CN103458938B true CN103458938B (zh) 2016-06-01

Family

ID=46929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9732.0A Active CN103458938B (zh) 2011-03-31 2011-11-25 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83311B2 (zh)
EP (1) EP2692371B1 (zh)
JP (1) JP5781153B2 (zh)
CN (1) CN103458938B (zh)
WO (1) WO20121321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19666A (ja) * 2014-07-15 2016-02-04 テルモ株式会社 人工肺
WO2016064715A1 (en) 2014-10-20 2016-04-2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ated-concentric artificial lung
EP3263151B1 (en) 2015-02-24 2020-03-25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llow-fiber-type blood processing device, and hollow-fiber-type blood processing device
US9827364B2 (en) 2015-06-02 2017-11-28 Terumo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Filters with gradient porosities
JPWO2017051600A1 (ja) * 2015-09-25 2018-07-12 テルモ株式会社 人工肺
JP6728726B2 (ja) * 2016-02-03 2020-07-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フィルタ内蔵型人工肺
EP3538175B1 (en) * 2016-11-08 2022-05-11 Medtronic Vascul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xygenat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P3654006B1 (en) * 2017-07-10 2022-04-20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Pressure sensor device and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apparatus
GB2568813B (en) * 2017-10-16 2022-04-13 Terumo Cardiovascular Sys Corp Extracorporeal oxygenator with integrated air removal system
US11707559B2 (en) 2017-10-16 2023-07-25 Terumo Cardiovascular Systems Corporation Extracorporeal oxygenator with integrated air removal system
DE102018100568A1 (de) * 2018-01-11 2019-07-11 B. Braun Avitum Ag Blutbehandlungsmaschine mit einem Hohlfaserfiltermodul zur horizontalen Anordnung sowie ein Hohlfaserfiltermodul und dessen Verwendung
WO2019162526A1 (de) * 2018-02-26 2019-08-29 Hemovent Gmbh Halteeinrichtung zum halten eines oxygenators und einer blutpumpe
EP3817796A4 (en) * 2018-07-03 2022-03-23 The General Hospita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XTRACORPORAL CARBON MONOXIDE REMOVAL BY PHOTOTHERAPY
CN111068136B (zh) * 2018-10-22 2022-09-23 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成型方法、导流隔板及膜式氧合器
US11141517B2 (en) * 2018-10-25 2021-10-12 Medtronic, Inc. Oxygenator
BR112021007569A2 (pt) * 2018-11-12 2021-07-27 Nipro Corporation trocador de calor
JP7315582B2 (ja) * 2018-11-27 2023-07-26 テルモ株式会社 人工肺
WO2020158777A1 (ja) * 2019-01-29 2020-08-06 ニプロ株式会社 人工肺装置
CN113316461B (zh) * 2019-01-29 2024-09-17 尼普洛株式会社 人工肺装置
CN111375100A (zh) * 2020-04-03 2020-07-0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低容量自排气血液变温器
US11774001B2 (en) 2021-04-26 2023-10-03 Johnson & Johnson Surgical Vision, Inc. Solenoid valve shock absorber
US11771594B2 (en) * 2021-04-26 2023-10-03 Johnson & Johnson Surgical Vision, Inc. Controlling intraocular pressure during phacoemulsification procedure
US11771818B2 (en) 2021-04-26 2023-10-03 Johnson & Johnson Surgical Vision, Inc. Fluid dynamics control
CN113373054A (zh) * 2021-05-26 2021-09-10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癌细胞扩散偏好模拟装置
CN113509605B (zh) * 2021-07-14 2022-09-20 江苏赛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膜式氧合器
CN117717666A (zh) * 2024-01-05 2024-03-19 江苏赛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过滤氧合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80374A1 (en) * 2000-08-08 2002-02-20 DIDECO S.p.A. Device for oxygenating blood in an extracorporeal circuit
EP1618906A1 (en) * 2004-07-23 2006-01-25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Artificial lung
JP2007190218A (ja) * 2006-01-19 2007-08-02 Terumo Corp 人工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8543A (en) * 1986-04-03 1989-05-09 Weiss Paul I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apparatus
DE4320198C1 (de) * 1993-06-18 1994-07-14 Fresenius Ag Vorrichtung zum Gasaustausch, insbesondere zum Oxygenieren von Blut
US5770149A (en) * 1995-10-31 1998-06-23 Baxter International Extracorporeal blood oxygenation system having integrated blood pump, heat exchanger and membrane oxygenator
JP4839028B2 (ja) 2005-07-06 2011-12-14 テルモ株式会社 気泡除去装置
JP4533850B2 (ja) * 2006-01-19 2010-09-01 テルモ株式会社 人工肺
EP2335752B1 (en) * 2006-01-19 2016-09-14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Oxygenator
US20100269342A1 (en) * 2009-04-23 2010-10-28 Carpenter Walt L Method of making radial design oxygenator with heat exchanger
US8318092B2 (en) * 2010-04-29 2012-11-27 Sorin Group Italia S.R.L. Oxygenator with integrated arterial filt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80374A1 (en) * 2000-08-08 2002-02-20 DIDECO S.p.A. Device for oxygenating blood in an extracorporeal circuit
EP1618906A1 (en) * 2004-07-23 2006-01-25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Artificial lung
JP2007190218A (ja) * 2006-01-19 2007-08-02 Terumo Corp 人工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32110A1 (ja) 2012-10-04
JP5781153B2 (ja) 2015-09-16
US20140030149A1 (en) 2014-01-30
EP2692371A9 (en) 2014-03-26
US9283311B2 (en) 2016-03-15
EP2692371A4 (en) 2014-12-24
EP2692371B1 (en) 2015-11-25
EP2692371A1 (en) 2014-02-05
JPWO2012132110A1 (ja) 2014-07-24
CN103458938A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8938B (zh) 人工肺及体外循环装置
CN103491993B (zh) 人工肺
JP4855119B2 (ja) フィルタ部材および人工肺
JP4533850B2 (ja) 人工肺
EP1810704B1 (en) Oxygenator
JP4500776B2 (ja) 人工肺
JP4500617B2 (ja) 気泡除去装置
JP6200470B2 (ja) 一体化された動脈フィルタを有する酸素付加器
JP4874088B2 (ja) 人工肺
JP4892589B2 (ja) 人工肺
JP5922360B2 (ja) 血液酸素加装置
JP4533851B2 (ja) 人工肺
JP2007014502A (ja) 気泡除去装置
JP2007014503A (ja) 気泡除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