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5282A - 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35282A CN102035282A CN2010102934525A CN201010293452A CN102035282A CN 102035282 A CN102035282 A CN 102035282A CN 2010102934525 A CN2010102934525 A CN 2010102934525A CN 201010293452 A CN201010293452 A CN 201010293452A CN 102035282 A CN102035282 A CN 1020352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 shape
- terminal
- shape terminal
- winding wire
- lea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0
- 241000278713 Theor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881 dep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1061264 Astraga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5—Annular coils, e.g. for cores of the claw-pole typ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其在将线圈线拉绕至在包括基板承受面的端子台部上起立的销状端子上之后,即使在基板承受面上重叠配置配线基板,在线圈线上也不易发生断线或损伤。在电动机的第一线圈卷绕体(11)上,第一导出部(110b)经由基板承受面(122a)下方而被拉绕至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上方不存在从端子台部(122)浮起的部分。此外,第一导出部(110b)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上与基板承受面(122a)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将配线基板(10)承载在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的情况下,第一导出部(110b)也不会被夹在配线基板(10)与基板承受面(122a)之间。因此,能防止线圈线(110)的断线或损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绕线管上卷绕有线圈线的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如图7所示,步进电动机的定子具有包括线圈线1110和绕线管1120的线圈卷绕体1011。绕线管1120包括:供线圈线1110进行卷绕的卷线部1121;设于卷线部1121径向外侧的端子台部1122;以及从端子台部1122朝径向外侧起立的销状端子1123、1124,在销状端子1123、1124上捆扎有线圈线1110的端部。在端子台部1122上,由朝向径向外侧的整个表面构成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1010的基板承受面1122a,销状端子1123、1124在基板承受面1122a的缘部分的内侧位置起立。在上述结构的绕线管1120上,若将销状端子1123、1124经由形成于配线基板1010的贯穿孔1102并将配线基板1010与基板承受面1122a重叠,则能在将配线基板1010保持在稳定的姿势的状态下对线圈线1110与配线基板1010的焊盘部进行锡焊。
在此,在线圈卷绕体1011的线圈线1110中的从卷线部1121朝向销状端子1123、1124导出的导出部1110b、1110d上会产生在端子台部1122的位于卷线部1121侧的角部分1122r与销状端子1123、1124之间从基板承受面1122a浮起的浮起部分1110x。因此,当将配线基板1010承载在基板承受面1122a上时,会将导出部1110b、1110d的浮起部分1110x夹在配线基板1010与基板承受面1122a之间,上述浮起1100x受到推压。其结果是,存在线圈线1100会被拉断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于防止在对绕线管卷绕线圈线时线圈线的断线的结构,提出有在端子台部的角部形成供线圈线经由的切槽。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5943号公报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即使形成有切槽,在由切槽而形成的新的角部分与销状端子之间会产生从基板承受面浮起的浮起部分,因此,无法消除参照图7所说明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提出一种将线圈线拉绕至在包括基板承受面的端子台部上起立的销状端子之后,即使在配线基板与基板承受面重叠配置时,在线圈线上也不容易产生断线或损伤的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线圈卷绕体在绕线管上卷绕有线圈线,其特征在于,上述绕线管包括:卷线部,该卷线部卷绕有上述线圈线;端子台部,该端子台部从上述卷线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基板承受面,该基板承受面位于上述端子台部的径向外侧且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以及销状端子,该销状端子与上述基板承受面相比位于径向外侧且朝径向外侧突出,上述线圈线包括:卷绕部,该卷绕部被卷绕在上述卷线部上;导出部,该导出部被从上述卷绕部导出至与上述销状端子接触;以及捆扎部,该捆扎部在上述导出部的前端侧捆扎在上述销状端子周围,上述绕线管包括线圈线导出用路径,该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上述卷线部经由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而到达上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上述导出部通过经由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而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上述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上述销状端子接触。
在本发明中,“导出部”是指不捆扎于销状端子的部分、即从卷绕部到与销状端子接触的部分。
在本发明中,线圈线的导出部通过经由线圈线导出部路径从而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销状端子接触。即、线圈线从卷线部被导出直到被捆扎于销状端子之间不位于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外侧,拉绕部也不经由基板承受面上。其结果是,由于在线圈线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将配线基板承载在端子台部上,线圈线也不会被配线基板压住。因此,能防止由线圈线与配线基板接触、因配线基板的压下对线圈线被拉伸这样的情况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上不存在线圈线,因此,不仅不会产生因线圈线而引起的配线基板的倾斜,而且还能在可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对配线基板予以承受。因此,能将配线基板以稳定的状态予以承受。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销状端子设于上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内侧,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形成在上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内侧的范围内。若如上所述构成,则能使线圈线的导出部以不经由端子台部的周向侧面的方式拉绕至销状端子。因此,在将线圈线卷绕后,即使在有物体与端子台部接触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线圈线的断线或损伤。此外,由于线圈线的导出部不经由端子台部的周向侧面,因此,当对线圈卷绕体操作时,即使用手拿着端子台部的两侧端部,手与线圈线也不会接触,线圈线也不会断线。因此,使线圈卷绕体的操作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导出部在不松弛的状态被从上述卷绕部导出至与上述销状端子接触。若如上所述构成,则导出部只经由绕线管的规定位置,而不会使导出位置等偏移。此外,若线圈线的导出部不出现松弛,则能避免上述导出部被夹在配线基板与基板承受面之间等。而且,线圈线的卷绕部也不会松弛。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相对于上述销状端子经由上述卷线部所在的上述绕线管的前侧,上述端子台部的上述销状端子的前侧为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且成为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侧区域,在周向上与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在从上述卷绕部起的上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上与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一方侧的区域为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二内侧区域。具体而言,在上述销状端子的上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上,将以比上述基板承受面进一步朝向上述卷线部侧延伸且在径向内侧与上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上述前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形成于上述端子台部,并能将上述端子台部的上述壁面的前方空间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作为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侧区域。此外,在周向上与上述端子台部的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侧上形成以在径向内侧与上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侧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通过上述壁面能形成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二内侧区域。这样,能将线圈线的导出部在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上与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导出,从而与销状端子的前侧或一方侧接触。此时,由于拉绕部不经由基板承受面上,因此,在拉绕部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能在将配线基板承载于端子台部时防止因配线基板的压下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销状端子的上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比上述基板承受面进一步朝向上述卷线部侧延伸从而形成向上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前表面连续的壁面,上述壁面的前方空间为上述第一内侧区域,在上述端子台中,在从上述卷线部起的上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与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上述一方侧的区域内形成有向上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一方侧的侧面连续的壁面,上述壁面为上述第二内侧区域,上述导出部与上述第一内侧区域的壁面和上述第二内侧区域的壁面之间的角部分接触,上述导出部的前端部与上述销状端子的一方侧的侧面的根部分的后表面侧的端缘接触从而被捆扎在上述销状端子的周围。若如上所述,则由于能将导出部的前端部从与基板承受面相同的高度捆扎于销状端子,因此,当将配线基板承载于端子台部时,不仅能防止因配线基板的压下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还能从销状端子的根部分起对线圈线进行捆扎。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绕线管包括在上述卷线部的胴部的端部上扩径的檐部,上述导出部与从上述檐部朝径向外侧连续起立的前表面壁的上端部和上述第一内侧区域的壁面之间的角部分接触。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从上述卷线部起的上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上与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上述一方侧的区域为朝向上述卷线部向下方倾斜来构成上述第二内侧区域的倾斜部。此时,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倾斜部以在周向上与上述销状端子的位于上述卷绕部侧相反侧的后表面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上述卷绕部倾斜。这样,能使导出部容易通过第二内侧区域。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如下所述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相对于销状端子以经由上述卷线部所在的上述绕线管的前侧的方式构成,并且比上述销状端子更靠上述卷线部所在的前侧为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且成为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内侧区域。这样,能将线圈线的导出部在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上与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导出,从而与销状端子的前侧接触。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拉绕部不经由基板承受面上,因此,在拉绕部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能在将配线基板承载于端子台部时防止因配线基板的压下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而且,由于只在销状端子的前侧构成线圈线导出用路径,因此,能确保端子台部的基板承受面的面积很大。因此,能将配线基板以稳定的状态予以承受。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如下所述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经由在周向上与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上述绕线管的两侧中的、在从上述卷线部起的上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与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另一方侧的区域,上述端子台部的上述销状端子的上述另一方侧的区域和比上述另一方侧的区域更靠上述卷线部侧的前侧区域为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且成为构成上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内侧区域。这样,能将线圈线的导出部在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上与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导出,从而与销状端子的另一方侧接触。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拉绕部不经由基板承受面上,因此,在拉绕部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能在将配线基板承载于端子台部时防止因配线基板的压下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
此时,较为理想的是,在从上述卷线部起的上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与上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上述另一方侧的区域为朝向上述卷线部向下方倾斜来构成上述内侧区域的倾斜部。这样,能使导出部容易通过第二内侧区域。
此时,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倾斜部以在周向上与上述销状端子的位于上述卷绕部侧相反侧的后表面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上述卷绕部倾斜。这样,由于能将导出部沿倾斜部导出,因此,能将导出部以稳定的状态引导至销状端子。此外,由于能将导出部沿倾斜部导出,因此,在导出部上不容易出现多余的浮起。因此,能避免物体挂在导出部上而使线圈线断线这样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销状端子与上述端子台部一体地由树脂形成。若如上所述构成,则与采用和端子台部分体的销状端子的情况不同,无论以防止线圈线断线为目的而将端子台部的形状如何设计,均不会发生销状端子从端子台部拔出这样的不良情况。
适用本发明的线圈卷绕体能应用于具有包括上述线圈卷绕体的定子和包括转子磁铁的转子的电动机中。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线圈线的导出部通过经由线圈线导出部路径从而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销状端子接触。即、线圈线从卷线部被导出直到被捆扎于销状端子之间不位于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外侧,拉绕部也不经由基板承受面上。其结果是,由于在线圈线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将配线基板承载在端子台部上,线圈线也不会被配线基板压住。因此,能防止由线圈线与配线基板接触、因配线基板的压下使线圈线被拉伸这样的情况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上不存在线圈线,因此,不仅不会产生因线圈线而引起的配线基板的倾斜,而且还能在可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对配线基板予以承受。因此,能将配线基板以稳定的状态予以承受。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的一部分切开表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所采用线圈卷绕体的立体图。
图3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所采用线圈卷绕体的端子台部周围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4(a)至图4(d)是从电动机的反输出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所采用的线圈卷绕体的后视图、侧视图、从电动机的输出侧观察的主视图以及端子台部的俯视图。
图5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所采用线圈卷绕体的端子台部周围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动机所采用线圈卷绕体的端子台部周围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7是以往的线圈卷绕体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电动机
2定子
3转子
10基板
11第一线圈卷绕体
12第二线圈卷绕体
110线圈线
110a第一捆扎部
110b第一导出部
110c卷绕部分
110d第二导出部
110e第二捆扎部
120绕线管
121卷线部
122端子台部
122a基板承受面
123第一销状端子
124第二销状端子
125a~125g倾斜部
129a第一内侧区域
129b、129c第二内侧区域
129d、129e内侧区域
180a~180d线圈线导出用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适用本发明的线圈卷绕体和步进电动机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转轴的输出侧为前侧、反输出侧为后侧进行说明。此外,在端子台部的说明中,以销状端子突出的方向为高度方向、以在绕线管上卷线部所在侧为下侧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电动机)
图1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的一部分切开表示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是步进电动机,包括:圆筒状的定子2和配置于定子2的内周侧的转子3。转子3包括:转轴31;以及同轴安装于转轴3的外周侧的圆筒状的转子磁铁32。在定子2的输出侧的端面2a上固定有第一端板4,在上述第一端板4上保持有将转轴31支承成可绕轴线L1旋转的第一轴承5。在定子2的反输出侧的端面2b上固定有第二端板6,在上述第二端板6上保持有将转轴31支承成可绕轴线L1旋转的第二轴承7。
定子2包括沿转轴31的轴线L1前后配置的第一定子组21和第二定子组22。第一定子组21包括在绕线管120上卷绕有线圈线110的第一线圈卷绕体11,在相对于第一线圈卷绕体11的轴线L1方向的两侧上包括圆环状的外定子铁心211和圆环状的内定子铁心212。外定子铁心211和内定子铁心212均由磁性金属构件形成,从而形成磁路。外定子铁心211和内定子铁心212分别包括从内周缘起立的极齿213。外定子铁心211的极齿213和内定子铁心212的极齿213在第一线圈卷绕体11的内周侧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并且与转子磁铁32的外周面相对。第二定子组22也与第一定子组21相同,包括在绕线管150上卷绕有线圈线140的第二线圈卷绕体12,在相对于第二线圈卷绕体12的轴线L1方向的两侧上包括圆环状的外定子铁心221和圆环状的内定子铁心222。外定子铁心221和内定子铁心222均由磁性金属构件形成,从而形成磁路。外定子铁心221和内定子铁心222分别包括从内周缘起立的极齿223。外定子铁心221的极齿223和内定子铁心222的极齿223在第二线圈卷绕体12的内周侧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并且与转子磁铁32的外周面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定子铁心211、221的外周缘分别朝向轴线L1方向折曲,并将这部分作为覆盖线圈线110、140的壳体8、9。
第一线圈卷绕体11包括:绕线管120;以及被卷绕在绕线管120上的线圈线110。绕线管120包括:卷绕有线圈线110的卷线部121;从卷线部121朝径向外侧(上方)突出的端子台部122;以及从端子台部122朝向径向外侧(上方)起立的两个销状端子(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在端子台部122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作为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述端子台部122、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从壳体8的开口朝径向外侧突出。
第二线圈卷绕体12也与第一线圈卷绕体11一样,包括:绕线管150;以及被卷绕在绕线管150上的线圈线140。绕线管150包括:卷绕有线圈线140的卷线部151;从卷线部151朝径向外侧(上方)突出的端子台部152;以及从端子台部152朝向径向外侧(上方)起立的两个销状端子(第一销状端子153和第二销状端子154)。此外,在端子台部152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作为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52a。上述端子台部152、第一销状端子153和第二销状端子154从壳体9的开口朝径向外侧突出。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电动机1中,从配线基板10对线圈线110、140供电,并且通过对此时的电流进行控制来控制驱动转子3的旋转。可以采用硬性基板和柔性基板中的任意一个作为配线基板10,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柔性基板作为配线基板10。
(线圈卷绕体的结构)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所采用线圈卷绕体的立体图。图3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所采用线圈卷绕体的端子台部周围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4(a)至图4(d)是从电动机的反输出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所采用的线圈卷绕体的后视图、侧视图、从电动机的输出侧观察的主视图以及端子台部的俯视图。另外,由于第一线圈卷绕体11和第二线圈卷绕体12包括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只对第一线圈卷绕体11进行说明,而省略第二线圈卷绕体12的说明。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线圈卷绕体11中,绕线管120包括卷绕有线圈线110的卷线部121,卷线部121包括:圆筒状的胴部121a;在胴部121a的输出侧的端部(前端部)扩径的圆环状的前侧檐部121b;以及在胴部121a的反输出侧的胴部(后端部)扩径的圆环状的后侧檐部121c。上述卷线部121中,在胴部121a周围的由前侧檐部121b和后侧檐部121c夹住的区域内卷绕有线圈线110。在绕线管120的后侧檐部121c的外周缘上以从周向一部分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态形成有厚壁的端子台部122,上述端子台部122为从卷线部121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
在端子台部122的径向最外侧部分上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作为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在此,在配线基板10上形成有一对焊盘部101,在上述焊盘部101的中心形成有贯穿孔102。在端子台部122上形成有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这两个销状端子123、124与基板承受面122a相比位于径向外侧且朝径向外侧突出。上述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是树脂制的,在对绕线管120进行树脂成形时一体形成。即、绕线管120是将卷线部121、端子台部122、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一体成形的树脂成形品。
线圈线110包括:被卷绕在卷线部121上的卷绕部110c;从卷绕部110c朝向第一销状端子123导出的第一导出部110b;以及在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侧捆扎在第一销状端子123周围的第一捆扎部110a。第一导出部110b在不松弛的状态下被从卷绕在卷线部121上的卷绕部110c导出而被捆扎在第一销状端子123上。此外,线圈线110包括:从卷绕部110c朝向第二销状端子124导出的第二导出部110d;以及在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侧捆扎在第二销状端子124周围的第二捆扎部110e。第二导出部110d在不松弛的状态下被从卷绕在卷线部121上的卷绕部110c导出而被捆扎在第二销状端子124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捆扎部(第一捆扎部110a和第二捆扎部110e)是指线圈线110的卷绕在销状端子(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侧面周围的部分。此外,导出部分(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是指从卷线部121至与销状端子(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侧面接触的部分。此外,在线圈线110上,第二捆扎部110e和第二导出部110d一侧是将线圈线110卷绕在绕线管120上时的卷绕开始侧,第一捆扎部110a和第一导出部110b一侧是将线圈线110卷绕在绕线管120上时的卷绕结束侧。
(绕线管的详细结构)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卷绕体11中,绕线管120的端子台部122形成为在从轴线L1侧观察时呈在绕线管120的周向(左右方向L2)上较长的矩形的块状,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均从端子台部122的周向两侧的端部122c、122d在内侧位置上起立。此外,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在周向上相离的位置上起立。此外,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设于在端子台部12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上的轴线L1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
在端子台部122的从后侧檐部121c沿径向外侧(上侧)连续起立的前表面壁128的上端部上形成有朝向卷线部121侧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125a。倾斜部125a以切除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前侧的端子台部122的形态形成,以在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上卷线部121所在侧的前表面123a、124a的正下位置为起点,比基板承受面122a进一步朝向卷线部121延伸。在从倾斜部125a的后端边缘起的上方形成有向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连续的壁面127。上述壁面127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以与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构成同一平面的形态连续地形成于端子台部122。因此,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前方为由壁面127的前方空间、倾斜部125a的前方空间和前表面壁128的前方空间构成的第一内侧区域129a,上述第一内侧区域129a位于第一销状端子123、第二销状端子124和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下侧)。即、将配线基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在使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贯穿形成于配线基板10的焊盘部101的贯穿孔102内的状态下,在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径向内侧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位置上形成有第一内侧区域129a。
此外,在端子台部122上,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相邻的两侧中的、从卷绕部110c起的第一导出部110b的延伸方向(绕逆时针CCW的方向)侧上相邻的一方侧的区域为朝向卷线部121倾斜的倾斜部125b。倾斜部125b以切除端子台部122中的第一销状端子123的一方侧的方式形成,由上述倾斜部125b构成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下侧)的第二内侧区域129b。即、将配线基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在使第一销状端子123贯穿形成于配线基板10的焊盘部101的贯穿孔102内的状态下,在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的内侧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位置上形成有第二内侧区域129b。在此,倾斜部125b以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位于和卷线部121侧相反侧的后表面123b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卷线部121侧倾斜。此外,在倾斜部125b的从第一销状端子123侧的边缘起的上方形成有向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的一方侧的侧面123c连续的壁面130。上述壁面130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以形成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的侧面123c相同平面的形态连续地形成于端子台部122。
此外,在端子台部122上,在周向上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相邻的两侧中的、从卷绕部110c起的第二导出部110d的延伸方向(绕顺时针CW的方向)侧上相邻的另一方侧的区域为朝向卷线部121倾斜的倾斜部125c。倾斜部125c以切除端子台部122中的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另一方侧的方式形成,由上述倾斜部125c构成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下侧)的第二内侧区域129c。即、将配线基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在使第二销状端子124贯穿形成于配线基板10的焊盘部101的贯穿孔102内的状态下,在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内侧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位置上形成有第二内侧区域129c。在此,倾斜部125c以在周向上与在第二销状端子124的位于和卷线部121侧相反侧的后表面124b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卷线部121侧倾斜。此外,在倾斜部125c的从第二销状端子124侧的边缘起的上方形成有向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一方侧的侧面124c连续的壁面131。上述壁面131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以形成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侧面124c相同平面的形态连续地形成于端子台部122。而且,倾斜部125b、125c的下侧与倾斜部125a相连,倾斜部125a、125b、125c构成连续的倾斜部。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绕线管120的端子台部122中,只在由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夹住的区域、相对于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在卷线部121所在侧的相反侧的区域、相对于倾斜部125b、125c在卷线部121所在侧的相反侧的区域还存在有平坦面。上述平坦面作为基板承受面122a。
(线圈线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线110的第一导出部110b的从卷绕部110c起的延伸方向为绕逆时针CCW的方向,线圈线110经由第一销状端子123的逆时针CCW侧而被捆扎于第一销状端子123。此外,第二导出部110d的从卷绕部110c起的导出方向为绕顺时针CW的方向,线圈线110经由第二销状端子124的顺时针CW侧而被捆扎于第二销状端子124。第一导出部110b与第二导出部110d在前表面壁128的前方空间交叉。
第一导出部110b被从卷绕部110c经由由第一内侧区域129a和第二内侧区域129b构成的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a导出至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从而被捆扎于第一销状端子123。第二导出部110d被从卷绕部110c经由由第一内侧区域129a和第二内侧区域129b构成的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b导出至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从而被捆扎于第二销状端子124。
更具体而言,第一导出部110b在从卷绕部110c朝绕逆时针CCW的方向延伸之后,在第一内侧区域129a上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接着,与前表面壁128和倾斜部125a的角部分128a接触,此后,与第一内侧区域129a的壁面127和第二内侧区域129b的壁面130之间的角部分127a接触。接着,第一导出部110b沿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的侧面123c形成相同平面的壁面130在第二内侧区域129b内延伸,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位于第一导出部110b与第一捆扎部110a之间的部分)110s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一方侧的侧面123c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3b侧的端缘接触。在此,第一导出部110b的向角部分127a的接触部110t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下侧)。此外,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位于与基板承受面122a相同的高度。此后,线圈线110的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侧(第一捆扎部110a)一边与后表面123b接触一边被朝周向延伸,然后环绕在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周围。
此外,第二导出部110d在从卷绕部110c朝绕顺时针CW的方向延伸之后,在第一内侧区域129a上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接着,与前表面壁128和倾斜部125a的角部分128a接触,此后,与第一内侧区域129a的壁面127和第二内侧区域129c的壁面131之间的角部分127b接触。接着,第二导出部110d沿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侧面124c形成相同平面的壁面131在第二内侧区域129c内延伸,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部(位于第二导出部110d与第二捆扎部110e之间的部分)110u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另一方侧的侧面124c的后表面124b侧的端缘接触(参照图4(a)、图4(d))。在此,第二导出部110d的向角部分127b的接触部110v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下侧)。此外,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部110u位于与基板承受面122a相同的高度。此后,线圈线110的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侧(第二捆扎部110e)一边与后表面124b接触一边被朝周向延伸,然后环绕在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周围。
在此,在图3中,为了将线圈线110卷绕在第一线圈卷绕体11上,例如,将线圈线110的一个端部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侧朝向前端侧(或从前端侧朝向根侧)捆扎,从而使线圈线110的一个端部保持在第二销状端子124上。其结果是,形成第二捆扎部110e。接着,在将线圈线110卷绕在绕线管120的卷线部121之后,将线圈线110朝向第一销状端子123拉绕,然后捆扎于第一销状端子123。
另外,第二线圈卷绕体12也以与第一线圈卷绕体11相同的方法制作。
此外,将图1和图2所示的配线基板10安装于绕线管120。上述安装工序例如在采用第一线圈卷绕体11和第二线圈卷绕体12对步进电动机1进行组装后进行。此时,使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分别贯穿配线基板10的两个贯穿孔102,从而在将配线基板10承载在第一线圈卷绕体11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和第二线圈卷绕体12的基板承受面152a上之后,将线圈线110的第一捆扎部110a、第二捆扎部110e与焊盘部101锡焊。在以同样的方法将配线基板10承载于第二线圈卷绕体12的基板承受面152a上之后,将线圈线140的捆扎部与焊盘部101锡焊。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通过经由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a、180b从而以不经由相对于基板承受面122a在径向外侧重叠的位置的方式、即经由相对于基板承受面122a经由径向内侧与各销状端子123、124接触。因此,线圈线110在被从卷绕部110c导出至被捆扎于各销状端子123、124之间不会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拉绕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也不会经由基板承受面122a上。其结果是,由于线圈线110不存在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从基板承受面122a浮起的、即与基板承受面122之间具有缝隙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将配线基板10承载在端子台部122时,线圈线110也不会被配线基板10压住。因此,能防止由线圈线110与配线基板10接触、因配线基板10的压下使线圈线110被拉断这样的情况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不存在线圈线110,因此,不仅不会产生因线圈线110而引起的配线基板10的倾斜,而且还能在可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对配线基板10予以承受。因此,能将配线基板10以稳定的状态予以承受。
此外,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设于端子台部122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122c、122d的内侧,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在周向上构成在端子台部122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122c、122d的内侧的范围内。因此,能将线圈线110的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以不经由端子台部122的周向侧面的方式导出至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因此,在将线圈线110卷绕在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之后,即使有物体与端子台部122的侧面(端部122c、122d)接触,线圈线110也不会断线。此外,由于线圈线110的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不经由端子台部122的周向侧面,因此,在对第一线圈卷绕体11进行操作时,即使用手拿着端子台部122的两侧端部122c、122d,也不会使手与线圈线110接触,线圈线110也不会断线。因此,对第一线圈卷绕体11的操作非常容易。
此外,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在不松弛的状态下被导出,并且在到捆扎于销状端子(123、124)为止之间包括与角部分(127a、127b)的接触部(110t、110v)。其结果是,由于避免了或减少了接触部(110t、110v)朝径向移动,因此,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只对绕线管120的规定位置导出,且不会浮起。
此外,在绕线管120的从卷绕部121的后侧檐部121c连续起立的前表面壁128的上端部上以切除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前侧的端子台部122的方式形成倾斜部125a,从上述倾斜部125a的后端缘朝上延伸从而向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连续的壁面127与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构成同一平面,当从卷线部121侧对绕线管120进行观察,则壁面127比前表面壁128后退一个台阶。其结果是,当对卷线部121卷绕线圈线110时,线圈线110很难挂在端子台部122、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上。此外,由于前表面壁128的上端部作为倾斜部125a,因此,当对卷绕部121卷绕线圈线110时,即使线圈线110部分在端子台部122侧鼓出,所鼓出的线圈线110的部分也不会挂在端子台部122上而是返回卷线部121侧。因此,当将线圈线110向卷线部121卷绕时,也能避免线圈线110的断线。
此外,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与端子台部122一体地由树脂形成。因此,与采用与端子台部122分体的销状端子的情况不同,无论以防止线圈线110断线为目的而将端子台部122的形状如何设计,也不会发生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从端子台部122中拔出这样的不良情况。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和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部110u与销状端子123、124的根部分接触,但由于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只要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基板承受面122a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销状端子123、124接触即可,因此,前端部110s、110u的接触位置不限定于销状端子123、124的根部分。
因此,例如,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第一导出部110b’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之后,与前表面壁128与倾斜部125b的角部分128a接触,此后,与第一内侧区域129a的壁面127与第二内侧区域129b的壁面130之间的角部分127a接触,然后,使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以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一方侧的侧面123c的后表面123b侧的端缘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上侧)接触的方式导出。对于第二导出部110d’,也可以以同样的方法,使前端部110u’以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另一方侧的侧面124c的后表面124b侧的端缘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上侧)接触的方式导出。
此外,如图3中的点划线所示,第一导出部110b”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之后,与前表面壁128与倾斜部125b的角部分128a接触,此后,使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以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前表面123a的一方侧的侧面123c侧的端缘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上侧)接触的方式导出。对于第二导出部110d”,也可以以同样的方法,使前端部110u”以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前表面124a的另一方侧的侧面124c侧的端缘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上侧)接触的方式导出。在这些状态下,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分别贯穿配线基板10的贯穿孔102内,只要在上述贯穿孔102内能将前端部110s”和前端部110u”在不被配线基板10压住的情况下导出,则与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经由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而与各销状端子123、124接触这种状态并没什么区别。
而且,虽未图示,但第一导出部110b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之后,与前表面壁128与倾斜部125b的角部分128a接触,此后,与第一内侧区域129a的壁面127与第二内侧区域129b的壁面130之间的角部分127a的下端接触,然后,在倾斜部125b上以沿倾斜部125b的方式导出,从而使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以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一方侧的侧面123c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3b侧的端缘接触的方式导出。对于第二导出部110d’,也可以以同样的方法,在倾斜部125c上以沿倾斜部125c的方式导出,从而使前端部110u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另一方侧的侧面124c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4b侧的端缘接触的方式导出。
在任一变形例中,线圈线110在被从卷绕部110c导出至被捆扎于各销状端子123、124之间不会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拉绕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也不会经由基板承受面122a上。其结果是,由于在线圈线110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122a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将配线基板10承载在端子台部122上,线圈线110也不会被配线基板10压住。因此,能防止由线圈线110与配线基板10接触、因配线基板10的压下使线圈线110被拉断这样的情况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不存在线圈线110,因此,不仅不会产生因线圈线110而引起的配线基板10的倾斜,而且还能在可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对配线基板10予以承受。因此,能将配线基板10以稳定的状态予以承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倾斜部125b、125c以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卷线部121侧倾斜,但对于这些倾斜部125b、125c,也可以采用以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邻的位置的前侧或后侧为起点朝向卷线部121侧倾斜的结构。换言之,也可以从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邻的位置的前侧或后侧起分别形成第二内侧区域129b、129c。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当构成第二内侧区域129b、129c时,也能将倾斜部125b、125c制成垂直凹陷的凹部。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销状端子123、124是树脂制的,且与卷线部121、端子台部122一体成形,但这些销状端子123、124也可以是金属制的销。此时,例如,能利用镶嵌成形来与端子台部122一体成形。另外,当由金属销等构成销状端子时,将与基板承受面122a相比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作为销状端子。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露出的部分作为端子台部122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2)
图5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所采用线圈卷绕体的端子台部周围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绕线管的详细结构)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一线圈卷绕体11的绕线管120上,以从卷线部121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形态形成有厚壁的端子台部122。在端子台部122的径向最外侧部分上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作为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两根方杆状的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从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朝向径向外侧起立。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是树脂制的,在对绕线管120进行树脂成形时一体形成。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均从端子台部122的周向的两侧的端部122c、122d在内侧位置上起立,从而朝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突出。此外,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在周向上相离的位置上起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在端子台部12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上从前端缘122e起立,前表面壁128向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前表面123a、124a连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表面壁128以与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构成同一平面的形态连续形成。此外,端子台部12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所起立的区域以外的整个平面作为基板承受面122a。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绕线管120中,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整个前侧为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的内侧区域129d。即、将配线基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在使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贯穿形成于配线基板10的焊盘部101的贯穿孔102内的状态下,在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内侧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位置上形成有内侧区域129d。
(线圈线的结构)
线圈线110的第一导出部110b被从卷绕部110c经由由其内侧区域129d构成的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c导出至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从而被捆扎于第一销状端子123。第二导出部110d也同样地被从卷绕部110c经由由其内侧区域129d构成的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c导出至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从而被捆扎于第二销状端子124。
更具体而言,第一导出部110b在从卷绕部110c绕逆时针CCW的方向延伸之后,在内侧区域129d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然后,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位于第一导出部110b与第一捆扎部110a之间的部分)110s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前表面123a的根部分的一方侧的侧面123c侧的端缘接触。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位于与基板承受面122a相同的高度。此后,线圈线110的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侧(第一捆扎部110a)一边与一方侧的侧面123c接触一边被朝后方延伸,然后环绕在第一销状端子123周围。
此外,第二导出部110d在从卷绕部110c绕顺时针CW的方向延伸之后,在内侧区域129d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然后,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部(位于第二导出部110d与第二捆扎部110e之间的部分)110u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前表面124a的根部分的另一方侧的侧面124c侧的端缘接触。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部110u位于与基板承受面122a实质相同的高度。此后,线圈线110的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侧(第二捆扎部110e)一边与另一方侧的侧面124c接触一边被朝后方延伸,然后环绕在第二销状端子124周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通过经由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c从而以不经由与基板承受面122a在径向外侧重叠的位置的方式、即经由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与各销状端子123、124接触。因此,线圈线110在被从卷绕部110c导出至被捆扎于各销状端子123、124之间不会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拉绕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也不会经由基板承受面122a上。其结果是,由于在线圈线110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122a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将配线基板10承载在端子台部122上,线圈线110也不会被配线基板10压住。因此,能防止由线圈线110与配线基板10接触、因配线基板10的压下使线圈线110被拉断这样的情况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不存在线圈线110,因此,不仅不会产生因线圈线110而引起的配线基板10的倾斜,而且还能在可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对配线基板10予以承受。因此,能将配线基板10以稳定的状态予以承受。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在销状端子123、124的前侧构成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c,因此,能确保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面积很大。因此,能将配线基板10以稳定的状态予以承受。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只要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基板承受面122a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销状端子123、124接触即可,因此,前端部110s、110u的接触位置不限定于销状端子123、124的根部分。
例如,如图5中虚线所示,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也可以以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前表面123a的一方侧的侧面123c侧的端缘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上侧)接触的方式导出。同样地,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部110u’也可以以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前表面124a的另一方侧的侧面124c侧的端缘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上侧)接触的方式导出。即使这样,由于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分别贯穿配线基板10的贯穿孔102内,因此,若在上述贯穿孔102内将前端部110s’和前端部110u’导出,则能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销状端子123、124是树脂制的,且与卷线部121、端子台部122一体成形,但这些销状端子123、124也可以是金属制的销。此时,例如,能利用镶嵌成形来与端子台部122一体成形。
(实施方式3)
图6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动机所采用线圈卷绕体的端子台部周围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线圈线被从销状端子的外侧捆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为从销状端子的内侧捆扎线圈线的结构。
(绕线管的详细结构)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一线圈卷绕体11的绕线管120上,以从卷线部121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形态形成有厚壁的端子台部122。在端子台部122的径向最外侧部分上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作为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两根方杆状的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从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朝向径向外侧起立。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是树脂制的,在对绕线管120进行树脂成形时一体形成。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均从端子台部122的周向的两侧的端部122c、122d在内侧位置上起立,从而朝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突出。此外,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在周向上相离的位置上起立。此外,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设于在端子台部12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上的轴线L1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
在端子台部122上,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相邻的两侧中的、与从卷绕部110c起的第一导出部110b的延伸方向(绕逆时针CCW的方向)相反侧上相邻的区域为朝向卷线部121倾斜的倾斜部125e。此外,在周向上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相邻的两侧中的、与从卷绕部110c起的第二导出部110d的延伸方向(绕顺时针CW的方向)相反侧上相邻的区域为朝向卷线部121倾斜的倾斜部125e。即、对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之间的端子台部122朝向前侧切除,形成有朝向卷绕部121倾斜的倾斜部125e。倾斜部125e以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卷线部121侧倾斜。
此外,倾斜部125e与前表面壁128相连。因此,被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夹住的区域以及比区域更靠前侧的区域为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下侧)的内侧区域129e。即、将配线基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台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在使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贯穿形成于配线基板10的焊盘部101的贯穿孔102内的状态下,在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内侧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线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位置上形成有内侧区域129e。在倾斜部125e的从第一销状端子123侧的边缘起的上方形成有向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另一方侧的侧面123d连续的壁面132。上述壁面132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以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的侧面123d构成同一平面的形态连续地形成于端子台部122。此外,在倾斜部125e的从第二销状端子124侧的边缘起的上方形成有向第二销状端子124的一方侧的侧面124d连续的壁面133。上述壁面13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以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的侧面124d构成同一平面的形态连续地形成于端子台部122。
另外,在外侧与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相邻的区域也形成有朝向卷线部121倾斜的倾斜部125f、125g,上述倾斜部125f、125g的下端侧与倾斜部125e相连。因此,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前侧也为倾斜部。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端子台部122上,外侧端部中的未形成有第一销状端子123、第二销状端子124和倾斜部125e~125g的平坦面为基板承受面122a。
(线圈线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出部110b的从卷绕部110c的延伸方向为绕逆时针CCW的方向,线圈线110经由第一销状端子123的顺时针CW侧(与从第一导出部110b的卷绕部110c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而被捆扎于第一销状端子123。因此,第一导出部110b经由第一销状端子123与第二销状端子124之间。此外,第二导出部110d的从卷绕部110c的导出方向为绕顺时针CW的方向,线圈线110经由第二销状端子124的逆时针CCW侧(与从第二导出部110d的卷绕部110c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而被捆扎于第二销状端子124。因此,第二导出部110d经由第一销状端子123与第二销状端子124之间。第一导出部110b与第二导出部110d在前表面壁128的前方空间交叉。
更具体而言,第一导出部110b被从卷绕部110c经由由内侧区域129e构成的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d导出至第一销状端子123的根部分,从而被捆扎于第一销状端子123。即、第一导出部110b在从卷绕部110c沿前表面壁128绕逆时针CCW方向延伸之后,与前表面壁128与倾斜部125e的角部分128a接触,接着,沿倾斜部125e延伸,然后,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位于第一导出部110b与第一捆扎部110a之间的部分)110s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另一方侧的侧面123d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3b侧的端缘接触。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位于与基板承受面122a实质相同的高度。此后,线圈线110的第一导出部110b的前端侧(第一捆扎部110a)一边与后表面123b接触一边被朝周向延伸,然后环绕在第一销状端子123周围。
此外,第二导出部110d经由由内侧区域129e构成的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d而被导出至第二销状端子124的根部分,从而被捆扎于第二销状端子124。即、第二导出部110d在从卷绕部110c沿前表面壁128绕顺时针CW方向延伸之后,与前表面壁128与倾斜部125e的角部分128a接触,接着,沿倾斜部125e延伸,然后,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部(位于第二导出部110d与第二捆扎部110e之间的部分)110u与第一销状端子124的一方侧的侧面124d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4b侧的端缘接触。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部110u位于与基板承受面122a实质相同的高度。此后,线圈线110的第二导出部110d的前端侧(第二捆扎部110e)一边与后表面124b接触一边被朝周向延伸,然后环绕在第二销状端子124周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以经由线圈线导出用路径180d而不经由与基板承受面122a在径向外侧上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各销状端子123、124接触。因此,线圈线110在被从卷绕部110c导出至被捆扎于各销状端子123、124之间不会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拉绕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也不会经由基板承受面122a上。其结果是,由于在线圈线110上不存在从基板承受面122a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将配线基板10承载在端子台部122上,线圈线110也不会被配线基板10压住。因此,能防止由线圈线110与配线基板10接触、因配线基板10的压下使线圈线110被拉断这样的情况而引起的断线或损伤。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不存在线圈线110,因此,不仅不会产生因线圈线110而引起的配线基板10的倾斜,而且还能在可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对配线基板10予以承受。因此,能将配线基板10以稳定的状态予以承受。
此外,由于第一销状端子123与第二销状端子124之间为倾斜部125e,因此,能将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沿倾斜部125e导出,并能以稳定的状态将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导出。此外,由于能将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沿倾斜部导出,因此,在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上不易出现多余的浮起。而且,倾斜部125e以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卷绕部121倾斜。因此,在端子台部122上,能将整个导出部(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沿倾斜部125e拉绕,在导出部上不易出现多余的浮起。因此,能避免物体挂在导出部上而使线圈线断线这样的情况。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导出部110b和第二导出部110d只要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基板承受面122a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销状端子123、124接触即可,因此,前端部110s、110u的接触位置不限定于销状端子123、124的根部分。
例如,如图6中的点划线所示,第一导出部110b’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之后,与前表面壁128与倾斜部125e的角部分128a接触,此后,使前端部110s’以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另一方侧的侧面123d的后表面123b侧的端缘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上侧)接触的方式导出。同样,第二导出部110d’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之后,与前表面壁128与倾斜部125e的角部分128a接触,此后,使前端部110u’以与第二销状端子124的一方侧的侧面124d的后表面124b侧的端缘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外侧(上侧)接触的方式导出。即使这样,也能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倾斜部125e以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卷线部121侧倾斜,但对于倾斜部125e,也可以采用以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邻的位置的后侧为起点朝向卷线部121侧倾斜的结构。换言之,也可以从在周向上与第一销状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销状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邻的位置的后侧起形成内侧区域129e。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当在第一销状端子123和第二销状端子124之间构成内侧区域129e时形成倾斜部125e,但也可以利用垂直凹陷的凹部构成内侧区域129e。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销状端子123、124是树脂制的,且与卷线部121、端子台部122一体成形,但这些销状端子123、124也可以是金属制的销。此时,例如,能利用镶嵌成形来与端子台部122一体成形。另外,当由金属销等构成销状端子时,将与基板承受面122相比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作为销状端子。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径向内侧上露出的部分作为端子台部122的一部分。
Claims (24)
1.一种线圈卷绕体,其在绕线管上卷绕有线圈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包括:卷线部,该卷线部卷绕有所述线圈线;端子台部,该端子台部从所述卷线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基板承受面,该基板承受面位于所述端子台部的径向外侧且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以及销状端子,该销状端子与所述基板承受面相比位于径向外侧且朝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线圈线包括:卷绕部,该卷绕部被卷绕在所述卷线部上;导出部,该导出部被从所述卷绕部导出至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以及捆扎部,该捆扎部在所述导出部的前端侧捆扎在所述销状端子周围,
所述绕线管包括线圈线导出用路径,该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所述卷线部经过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而到达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
所述导出部通过经由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而以不经由在径向外侧与所述基板承受面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状端子设于所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内侧,
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形成在所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内侧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部在不松弛的状态被从所述卷绕部导出至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相对于所述销状端子经由所述卷线部所在的所述绕线管的前侧,
所述端子台部上的所述销状端子的前侧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且成为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侧区域,
在周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在从所述卷绕部起的所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一方侧的区域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二内侧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比所述基板承受面进一步朝向所述卷线部侧延伸从而形成向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前表面连续的壁面,所述壁面的前方空间为所述第一内侧区域,
在所述端子台中,在从所述卷线部起的所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所述一方侧的区域内形成有向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一方侧的侧面连续的壁面,所述壁面为所述第二内侧区域,
所述导出部与所述第一内侧区域的壁面和所述第二内侧区域的壁面之间的角部分接触,所述导出部的前端部与所述销状端子的一方侧的侧面的根部分的后表面侧的端缘接触从而被捆扎在所述销状端子的周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包括在所述卷线部的胴部的端部上扩径的檐部,
所述导出部与从所述檐部朝径向外侧连续起立的前表面壁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一内侧区域的壁面之间的角部分接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卷线部起的所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所述一方侧的区域为朝向所述卷线部向下方倾斜来构成所述第二内侧区域的倾斜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以在周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的位于所述卷绕部侧相反侧的后表面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所述卷绕部倾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相对于销状端子以经由所述卷线部所在的所述绕线管的前侧的方式构成,并且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卷线部所在的前侧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且成为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内侧区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经由在周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所述绕线管的两侧中的、在从所述卷线部起的所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另一方侧的区域,
所述端子台部上的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另一方侧的区域和比所述另一方侧的区域更靠所述卷线部侧的前侧区域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内侧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卷线部起的所述导出部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所述另一方侧的区域为朝向所述卷线部向下方倾斜来构成所述内侧区域的倾斜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以在周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的位于所述卷绕部侧相反侧的后表面相邻的位置为起点朝向所述卷绕部倾斜。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销状端子与所述端子台部一体地由树脂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上,将以朝向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卷线部侧延伸且在径向内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前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部,
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壁面的前方空间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侧区域。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状端子设于所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端部的内侧,
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形成在所述端子台部的周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内侧的范围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与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侧上形成有以在径向内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侧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
通过所述壁面形成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二内侧区域。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部与所述第一内侧区域的壁面和所述第二内侧区域的壁面之间的角部分接触,所述导出部的前端部与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的根部分的后表面侧的端缘接触而捆扎在所述销状端子的周围。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卷绕体,其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与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侧上形成有以在径向内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侧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
通过所述壁面,形成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二内侧区域。
19.一种电动机,其具有:定子,该定子包括在绕线管上卷绕有线圈线的线圈卷绕体;以及转子,该转子包括转子磁铁且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周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包括:卷线部,该卷线部卷绕有所述线圈线;端子台部,该端子台部从所述卷线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基板承受面,该基板承受面位于所述端子台部的径向外侧且重叠配置有配线基板;以及销状端子,该销状端子与所述基板承受面相比位于径向外侧且朝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线圈线包括:卷绕部,该卷绕部被卷绕在所述卷线部上;导出部,该导出部被从所述卷绕部导出至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以及捆扎部,该捆扎部在所述导出部的前端侧捆扎在所述销状端子周围,
所述绕线管包括线圈线导出用路径,该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所述卷线部经由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而到达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
在将所述配线基板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基板承受面上的状态下,所述线圈线的所述导出部通过经由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从而经由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的所述端子台部上的所述销状端子的前侧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侧区域,在周向上与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的至少一方侧的区域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二内侧区域,
所述配线基板上形成有焊盘部,该焊盘部的中心形成有贯穿孔,
在将所述配线基板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基板承受面、且将所述销状端子贯穿所述贯穿孔内的状态下,在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径向内侧位置、即在配置有所述配线基板的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径向内侧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内侧区域和所述第二内侧区域,
所述线圈线的所述导出部经由由所述第一内侧区域和所述第二内侧区域形成的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来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状端子与所述端子台部一体地由树脂形成,
在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上,通过将以比所述基板承受面进一步朝向所述卷线部侧延伸且在径向内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前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部,从而来形成所述第一内侧区域,
在周向上与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侧,通过形成以在径向内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侧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从而来形成所述第二内侧区域。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的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销状端子的前侧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且成为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一内侧区域,
所述配线基板上形成有焊盘部,该焊盘部的中心形成有贯穿孔,
在将所述配线基板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基板承受面、且将所述销状端子贯穿所述贯穿孔内的状态下,在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径向内侧位置、即在配置有所述配线基板的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径向内侧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内侧区域,
所述线圈线的所述导出部经由由所述第一内侧区域形成的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来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状端子与所述端子台部一体地由树脂形成,
通过在所述销状端子的所述卷线部所在侧的前表面上,以朝向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卷线部侧延伸且在径向内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前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部,从而来形成所述第一内侧区域。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与所述绕线管的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销状端子相邻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侧上形成有以在径向内侧与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侧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的壁面,通过所述壁面,形成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径向内侧来构成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的第二内侧区域,
所述配线基板上形成有焊盘部,该焊盘部的中央形成有贯穿孔,
当在将所述销状端子贯穿所述贯穿孔内的状态下将所述配线基板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部的所述基板承受面上时,在所述销状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径向内侧位置、即在配置有所述配线基板的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径向内侧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二内侧区域,
所述线圈线的所述导出部经由由所述第二内侧区域形成的所述线圈线导出用路径来与所述销状端子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19511A JP5566071B2 (ja) | 2009-09-24 | 2009-09-24 | コイル巻回体およびモータ |
JP2009-219511 | 2009-09-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35282A true CN102035282A (zh) | 2011-04-27 |
Family
ID=43756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934525A Pending CN102035282A (zh) | 2009-09-24 | 2010-09-20 | 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24454B2 (zh) |
JP (1) | JP5566071B2 (zh) |
CN (1) | CN102035282A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5178A (zh) * | 2012-10-29 | 2014-05-1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4578512A (zh) * | 2013-10-23 | 2015-04-29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马达以及在马达中向端子销连接卷线的方法 |
CN109274229A (zh) * | 2017-07-18 | 2019-01-25 | 王文亮 | 防止定子絶缘座上插针与其绕线凹槽间的漆包线产生断裂的方法 |
CN109713822A (zh) * | 2017-10-26 | 2019-05-03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线圈骨架及线圈线的松弛形成方法 |
CN110034640A (zh) * | 2018-01-12 | 2019-07-19 |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马达的制造方法 |
CN110176820A (zh) * | 2018-02-21 | 2019-08-27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空芯线圈、促动器以及空芯线圈的制造方法 |
CN111066231A (zh) * | 2017-09-15 | 2020-04-2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15223769A (zh) * | 2021-04-20 | 2022-10-21 | 托马斯马格尼特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244798A (ja) * | 2011-05-20 | 2012-12-10 |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 電動機 |
CN104011443B (zh) * | 2011-10-14 | 2017-12-15 | 弗路德自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具有金属管线轴的螺线管阀 |
CN103219818B (zh) * | 2012-01-19 | 2016-02-03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端子结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JP5728661B2 (ja) * | 2013-02-14 | 2015-06-03 | 一枝 塚田 | 環状の引き締め具 |
JP6062335B2 (ja) * | 2013-09-17 | 2017-01-18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US10090101B2 (en) * | 2016-04-29 | 2018-10-02 | Amran Inc. | Expandable and flexible terminal assembly |
WO2018037029A2 (en) * | 2016-08-26 | 2018-03-01 | Danfoss Power Electronics A/S | Insulated electrical inductor and insulated sealing arrangement thereof |
CN107846121A (zh) * | 2017-10-24 | 2018-03-27 | 许世璋 | 一种电机线圈绕线方法 |
JP2021029073A (ja) * | 2019-08-09 | 2021-02-25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コイル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CN111030348B (zh) * | 2019-12-23 | 2024-10-01 | 江苏汇创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四极电机骨架插针结构 |
CN113078756B (zh) * | 2021-04-21 | 2022-06-14 | 深圳市泓之发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连接电板的步进电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44757A (ja) * | 1991-01-31 | 1992-09-0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小型モータのコイルボビン |
JPH06315238A (ja) * | 1993-03-05 | 1994-11-08 |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 端子ピン付きボビン |
CN1848630A (zh) * | 2005-03-14 | 2006-10-18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步进电机 |
CN101043158A (zh) * | 2006-03-22 | 2007-09-26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01378221A (zh) * | 2007-08-31 | 2009-03-0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步进电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45497A (en) * | 1990-07-31 | 1993-09-14 | Nippon Desan Corporation | Transformer |
JPH0444118U (zh) * | 1990-08-14 | 1992-04-15 | ||
JPH0741130Y2 (ja) * | 1990-09-27 | 1995-09-20 |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 コイルボビン |
JPH0591190U (ja) * | 1992-05-22 | 1993-12-10 |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 |
JPH06178481A (ja) * | 1992-12-02 | 1994-06-24 | Nippon Densan Corp | ステータ構造体 |
JPH06205560A (ja) * | 1992-12-28 | 1994-07-22 | Sony Corp | 端子装置 |
DE69710632T2 (de) * | 1996-04-19 | 2002-08-14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Tokio/Tokyo | Schrittmotor |
JPH1169690A (ja) * | 1997-08-22 | 1999-03-09 |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 端子ピン付き捲き線部品 |
JP2000060048A (ja) * | 1998-08-06 | 2000-02-25 | Sony Corp | 断線防止装置 |
JP2004179498A (ja) * | 2002-11-28 | 2004-06-24 | Minebea Co Ltd | コイルボビン構造 |
JP3825024B2 (ja) * | 2003-09-02 | 2006-09-20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クローポール型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JP4460942B2 (ja) * | 2004-05-13 | 2010-05-12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JP2006230122A (ja) * | 2005-02-18 | 2006-08-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断線防止装置 |
JP4923646B2 (ja) * | 2006-03-17 | 2012-04-25 | 三菱マテリアルシーエムアイ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4971009B2 (ja) * | 2007-03-30 | 2012-07-11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08263691A (ja) * | 2007-04-11 | 2008-10-30 | Minebea Co Ltd | 小径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そのボビン、及びそのモータの組立方法 |
US7911094B2 (en) * | 2007-08-31 | 2011-03-22 |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 Stepping motor |
JP5084475B2 (ja) * | 2007-12-05 | 2012-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及び該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
2009
- 2009-09-24 JP JP2009219511A patent/JP5566071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9-20 CN CN2010102934525A patent/CN102035282A/zh active Pending
- 2010-09-23 US US12/888,902 patent/US862445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44757A (ja) * | 1991-01-31 | 1992-09-0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小型モータのコイルボビン |
JPH06315238A (ja) * | 1993-03-05 | 1994-11-08 |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 端子ピン付きボビン |
CN1848630A (zh) * | 2005-03-14 | 2006-10-18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步进电机 |
US7348696B2 (en) * | 2005-03-14 | 2008-03-25 |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 Stepping motor |
CN101043158A (zh) * | 2006-03-22 | 2007-09-26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01378221A (zh) * | 2007-08-31 | 2009-03-0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步进电机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5178A (zh) * | 2012-10-29 | 2014-05-1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3795178B (zh) * | 2012-10-29 | 2017-01-11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4578512A (zh) * | 2013-10-23 | 2015-04-29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马达以及在马达中向端子销连接卷线的方法 |
CN109274229A (zh) * | 2017-07-18 | 2019-01-25 | 王文亮 | 防止定子絶缘座上插针与其绕线凹槽间的漆包线产生断裂的方法 |
CN111066231A (zh) * | 2017-09-15 | 2020-04-2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09713822A (zh) * | 2017-10-26 | 2019-05-03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线圈骨架及线圈线的松弛形成方法 |
CN110034640A (zh) * | 2018-01-12 | 2019-07-19 |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马达的制造方法 |
CN110034640B (zh) * | 2018-01-12 | 2020-07-28 |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马达的制造方法 |
CN110176820A (zh) * | 2018-02-21 | 2019-08-27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空芯线圈、促动器以及空芯线圈的制造方法 |
CN115223769A (zh) * | 2021-04-20 | 2022-10-21 | 托马斯马格尼特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设备 |
CN115223769B (zh) * | 2021-04-20 | 2024-08-09 | 托马斯马格尼特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072089A (ja) | 2011-04-07 |
US8624454B2 (en) | 2014-01-07 |
JP5566071B2 (ja) | 2014-08-06 |
US20110068653A1 (en) | 2011-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35282A (zh) | 线圈卷绕体和电动机 | |
JP5597259B2 (ja) |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5273448B2 (ja) | モータ | |
JP2008005588A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CN101924416A (zh) | 电动机 | |
JP5200521B2 (ja) | モータ及び冷却ファン | |
JP5974592B2 (ja) | 電機子および電動機 | |
TW201431252A (zh) | 軸流風扇 | |
CN101924452A (zh) |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 |
TW201424206A (zh) | 無刷馬達用絕緣子、無刷馬達用定子、無刷馬達、以及無刷馬達之製造方法 | |
JP2014150686A (ja) | ステータ及び電動ポンプ | |
JP2021533712A (ja) | 回転電気機械 | |
US7911094B2 (en) | Stepping motor | |
CN203504343U (zh) | 马达 | |
JP4971009B2 (ja) | モータ | |
JP6334153B2 (ja) | 電動モータ | |
JP6062335B2 (ja)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
JP6227381B2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JP2009278696A (ja) | 小形電動機 | |
JPWO2020174519A1 (ja) | コイル端末線切断装置 | |
JP2013093939A (ja) | 端子付きボビンおよびモータ | |
JP4155441B2 (ja) | 結線基板 | |
JP2007329264A (ja) | コイル巻装部品 | |
KR100568307B1 (ko) | 코일 처리가 용이한 소형모터 | |
JP5192967B2 (ja)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