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262672B - 便携终端装置、远程通知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便携终端装置、远程通知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2672B
CN101262672B CN2008100807439A CN200810080743A CN101262672B CN 101262672 B CN101262672 B CN 101262672B CN 2008100807439 A CN2008100807439 A CN 2008100807439A CN 200810080743 A CN200810080743 A CN 200810080743A CN 101262672 B CN101262672 B CN 1012626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not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07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62672A (zh
Inventor
佐合祐一
佐藤惠理奈
米泽八荣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INNOVATIONS Co.,Ltd.(HONG KONG)
Original Assignee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62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2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62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26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247Telephone sets including user guidance or feature selection means facilitating their use
    • H04M1/2474Telephone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abled peop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with interactive means for internal management of messages
    • H04M1/72436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with interactive means for internal management of messages for text messaging, e.g. short messaging services [SMS] or e-m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终端装置、远程通知方法及程序,不用进行特殊的操作,就可以针对在远处的人远程通知附近状况等。CPU(11)在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检测到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存在于附近时,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从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接收并取得其“对方ID”。接着,CPU(11)根据该“对方ID”,制作其内容表示该对方在附近的邮件。再者,CPU(11)将该制作邮件从电话通信部(15)通过公共移动通信网(2)通知给规定的通信终端(4)。

Description

便携终端装置、远程通知方法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终端装置、远程通知方法及程序,该便携终端装置具备:近距离通信机构,与其他通信终端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远程通信机构,与其他通信终端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通信。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子女或老年人等外出时,若一直没有从该子女或老年人等取得联络,则家人将担心其是否安全或所在位置。因此,以往以来,如同在日本特开2004-185329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4-272330号公报等中所公示的那样,例如定期检测子女的所在位置并且在该子女的所在位置例如是预定位置之外的位置时将那种情况通知给父母的技术,成为公知技术。
在特开2004-185329号公报及特开2004-272330号公报中所公示的技术重,在远处的父母可以掌握子女的所在位置。但是,即便使用这些技术,在远处的父母也无法掌握到子女处于何种状况,例如是单独一个人还是和朋友在一起、或和陌生人在一起这样的子女附近状况。
另外,虽然因为子女和家人很了解的人一起外出,所以家人较为放心,但是假定在路途中的某处子女和那人走散。这种情况下,即便利用上述技术,仍存在只要从本人等没有联络,父母就无法掌握子女当前状况这样的问题。
这种问题即使监控对象是残障人、老年人等,也同样可能发生。
一般来说,子女或老年人不习惯移动电话的操作。因此,即使要将当前的状况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给家人,有时子女或老年人却不清楚用来进行其通知的操作方法。另外,还有时子女或老年人忘记与家人联络这件事本身。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终端装置、远程通知方法及程序,不用进行特殊的操作,就可以针对在远处的人远程通知附近状况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观点所涉及的便携终端装置具备:近距离通信机构(24),与电波到达区域内存在的附近的其他通信终端之间直接进行近距离通信;远程通信机构(15),与规定的通信终端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通信;表(12),登记有用于识别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识别信息;检测机构,通过使用上述近距离通信机构(24)与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近距离通信机构之间进行自动交换通信,来检测上述其他通信终端;取得机构,在由上述检测机构检测到上述其他通信终端时,通过上述近距离通信机构(24)从上述其他通信终端接收并取得用于识别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识别信息;以及通知机构,根据由上述取得机构得到的对方识别信息和上述表中登记的信息,生成与作为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有关的、表示该对方在附近的附近信息,并通过上述远程通信机构(15)将该信息通知给上述规定的通信终端。
另外,本发明第二观点所涉及的远程通知方法包含:通过与电波到达区域内存在的附近的其他通信终端之间的直接近距离通信,来检测附近是否存在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步骤;在检测到上述其他通信终端时,从上述其他通信终端接收并取得用于识别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识别信息的步骤;以及根据得到的对方识别信息和已登记的用于识别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识别信息,生成与作为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有关的、表示该对方在附近的附近信息,并通过远程通信将该信息通知给规定的通信终端的步骤。
另外,本发明第3观点所涉及的程序,使计算机实现:与其他通信终端之间直接进行近距离通信的功能(24);与其他通信终端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通信的功能(15);通过上述近距离通信,检测在附近是否存在其他通信终端的功能(11);以及根据上述检测的结果和与持有者相关的信息,生成与上述持有者的近况有关的信息,并通过上述远程通信将该信息通知给规定的通信终端的功能(11)。
根据本发明第一观点所涉及的便携终端装置、本发明第二观点所涉及的远程通知方法及本发明第3观点所涉及的程序,不用进行特殊的操作,就可以向在远处的人远程通知其近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终端装置而使用的便携电话装置的通信网络系统的框图。
图2是表示便携电话装置1基本结构要件的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地址簿AD的附图。
图4是用于说明记录存储器RM的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统一通知模式”下依次记录于记录存储器RM中的内容的附图。
图6是表示伴随电源供应而开始执行的便携电话装置内的CPU主要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接着图6的流程图。
图8是接着图6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预定条件表SD的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特征部分的动作并且表示伴随电源供应而开始执行的便携电话装置内的CPU主要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接着图10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参照图1~图8,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便携电话装置1如图1所示,除了电话功能(通话功能)、电子邮件功能及因特网连接功能(Web访问功能)之外,还具备能够取得当前位置的GPS功能、远程无线通信功能及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等。便携电话装置1通过构成公共移动通信网(公共移动体通信网)2的最近基站、交换机,连接到因特网3上。远程无线通信功能用来通过因特网3与其他通信终端4之间进行远程无线通信(邮件通信等)。
其他通信终端4是例如具备电话功能(通话功能)、电子邮件功能的便携电话装置或者PC(个人计算机)等通信设备。便携电话装置1能够对该通信终端4发送电子邮件。在本实施例中,设便携电话装置1由子女持有,与之相对,其他通信终端4是其父母使用的通信终端。在子女端的便携电话装置1中,存储并管理着其父母端通信终端4的“电子邮件地址”。
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用来在其通信待机状态下与存在于便携电话装置1附近(可通信的范围)的其他通信终端(例如,图1的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例如,蓝牙通信)。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例如用于检测和什么样的同伴在一起等的子女附近状况。子女端的便携电话装置1将利用该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所取得的、和谁在一起等的子女附近状况,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给父母端的通信终端4。
如图2所示,便携电话装置1作为其基本的结构要件,具备CPU11、存储部12、记录媒体13、存储器14、电话通信部15、声音控制部16、接听扬声器17、发话麦克风18、显示控制部19、主显示部20、键操作部21、GPS接收部22、RTC23和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
CPU11是核心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按照存储部12中存储的各种程序,控制便携电话装置1的整体动作。存储部12是内部存储器。存储部12的存储区域分为程序区域和数据区域(都未图示)。在存储部12的程序区域内,存储用来按照下述图6~图8所示的动作过程实现本实施例的程序。另外,在存储部12的数据区域内,设置存储下述地址簿AD、记录存储器RM及预定条件表SD等的区域。
外部记录媒体13是一种拆装自如的移动型存储器。外部记录媒体13是向外部提供录像内容等各种数据、程序的记录媒体。作为外部记录媒体13,例如使用SD卡、IC卡等。
存储器14是具有工作区域的内部存储器。存储器14中存储的各种数据根据需要,保存于存储部12的数据区域。
电话通信部15用来实现上述的远程无线通信功能。电话通信部15从与构成无线部的天线连接的收发部(基带部)的接收端获取信号,将其解调为接收基带信号。解调后的接收基带信号通过声音控制部16,从接听扬声器17进行声音输出。另外,电话通信部15还通过声音控制部16获取从发话麦克风18所输入的声音数据,将获取到的声音数据编码为发送基带信号。编码后的信号提供给收发部的发送端,从天线发送输出。另一方面,利用因特网连接功能等通过电话通信部15所接收并取得的内容,通过显示控制部19提供给主显示部20,进行显示输出。
键操作部21是用来进行拨号输入、字符输入及命令输入等的操作输入装置。在该键操作部21上,设置数字/字符输入键、拨号键及模式设定键等。CPU11按照来自键操作部21的键输入信号,执行处理。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部22利用GPS卫星(未图示)和地面站来接收便携电话装置1的当前位置(经纬度信息)。CPU11定期访问GPS接收部22,接收并取得便携电话装置1的当前位置。RTC(实时时钟)模块23构成取得当前日期时间(年月日时分秒)的时钟部。CPU11从RTC模块23取得当前日期时间。
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例如采用蓝牙通信方式与附近的便携电话装置1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若在通信待机状态下,带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终端(例如,图1的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进入到其电波到达区域内(例如,半径10m之内),则在子女的便携电话装置1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与该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之间进行自动交换通信(参见图1)。CPU11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来检测在附近是否存在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然后,CPU11在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的自动交换通信检测到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存在于附近时,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从该终端接收并取得对方识别信息(对方ID)。接着,CPU11根据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来判断存在于附近的“对方”是否是预先登记的对方。如果该判断的结果为,存在于附近的“对方”是登记的对方,则CPU11生成表示登记对方在附近的电子邮件,如果该判断的结果为,不是登记的对方,则CPU11生成表示不明对方在附近的电子邮件,从而进行通知。该电子邮件的通知目的地是预先任意指定(例如母亲等家人)的一侧的通信终端4(参见图1)。
接着,对于存储部12中数据区域的数据结构,更为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存储部12的数据区域内,设置地址簿AD、记录存储器RM和预定条件表SD的存储区域。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电话装置1中,使用地址簿AD和记录存储器RM,预定条件表SD则在下述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电话装置1中使用。
首先,对于地址簿进行说明。在地址簿AD中如图3所示,按每个通信对方,存储并管理着与该通信对方有关的信息。在地址簿AD中,登记该通信对方的“对方姓名”、“电话号码”、“(邮件)地址”、“对方ID”及“通知目的地标志”的各项目。各项目的内容预先通过用户操作任意设定。在图3中,例如作为“对方姓名”,设定了A先生、B先生及母亲的姓名。如果用户本人例如是幼儿园儿童、小学低年级学生、残障人等,则通信对方的“对方ID”成为用来识别一起行动的同班同学、老师、伙伴及家人等的对方识别信息。这种情况下,对班级(包含老师)/伙伴/家人的各人,预先分配固有的号码。在地址簿AD中,作为各人的“对方ID”设定该各人的对方识别号码。“通知目的地标志”是用来设定通过电子邮件通知附近状况的通知目的地的标志。地址簿AD中所登记的人之中,只有作为通过电子邮件通知附近状况的对象的人,才被设置该标志。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通知目的地”,指定了子女的母亲。还有,也可以设置多个通知目的地标志。这种情况下,针对设置了通知目的地标志的多人一齐通知电子邮件。
接着,对于记录存储器RM进行说明。在记录存储器RM中如图4所示,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存在于附近的情况作为附近状况被依次记录。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的交换通信开始,在规定的定时检测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的存在,并且在检测之后依次记录于记录存储器RM中。在记录存储器RM中,作为附近状况,记录相当于检测时的“检测时刻”、“位置”及“对方ID”各项目的信息。更为具体而言,在“检测时刻”中记录从RTC23取得的当前时刻,在“位置”中记录从GPS接收部22取得的位置信息。在“对方ID”中记录识别持有存在于附近的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的对方的信息(对方识别信息)。还有,如果该对方未登记在地址簿AD中,则为了表示不明对方在附近的情况,在“对方ID”中记录不明ID。还有,如图4所示,在同一定时检测到多个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时,相对相同的“检测时刻”、相同的“位置”,记录多个“对方ID”。
而在便携电话装置1中,准备了多个不同的动作模式。有其动作模式之一的“ID检测模式”。这里,所谓的“ID检测模式”指的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来检测附近状况的动作模式。只有在设定成该“ID检测模式”时,才检测附近状况。“ID检测模式”可以通过设置在键操作部21上的模式设定键操作,来任意设定。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操作该模式设定键,来设定/解除“ID检测模式”。
在该“ID检测模式”下,还可以进一步设定“统一通知模式”和“即时通知模式”这样的2个动作模式。“统一通知模式”和“即时通知模式”也可以通过设置在键操作部21上的模式设定键的操作,来任意设定。
在设定成“ID检测模式”的状态下,在指定了“即时通知模式”时,CPU11每次检测附近状况,都立刻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其附近状况。另一方面,在指定了“统一通知模式”时,CPU11暂时将附近状况依次储存于记录存储器RM中,之后在规定的定时,例如每1小时,统一读出记录存储器RM的内容并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通知。只有在设定成“统一通知模式”时进行对上述记录存储器RM的记录。还有,在“即时通知模式”中,可以指定“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这样的动作模式,而有关这些动作模式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图5是用于说明在“统一通知模式”下依次记录于记录存储器RM中的内容一例的附图。
CPU11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每隔1分钟,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检测附近状况。例如图5所示,在检测定时(1),检测到“A先生”、“C先生”携带的便携电话装置1,在下一检测定时(2),只检测到“不明对方”的便携电话装置1。接着,在再下一检测定时(3),没有检测到便携电话装置1,而成为“无检测”,在再下一检测定时(4),检测到“B先生”、“C先生”携带的便携电话装置1。此时,在检测定时(1),2个人(A先生、C先生)的“对方ID”被记录于记录存储器RM中,在检测定时(2),1个人(不明对方)的“对方ID”被记录于记录存储器RM中,在检测定时(4),2个人(B先生、C先生)的“对方ID”被记录于记录存储器RM中。
下面,参照图6~图8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该第一实施例中便携电话装置的动作概念。这里,这些流程图中所述的各功能以可读取的程序代码形式存储在存储部12的程序区域内。CPU11逐步执行与该程序代码相应的处理。另外,CPU11还可以逐步执行与通过传输媒体传输的程序代码相应的处理。这种情况在下述的其他实施例中也相同,并且在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电话装置中,除了记录部12中存储的程序/数据之外,还可以利用通过传输媒体从外部提供的程序/数据,执行其实施例特有的动作。
图6~图8是表示从电源供应后开始执行的便携电话装置1中的CPU11主要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CPU11执行使电话通信部15工作来登记当前位置的等待处理(图6的步骤A1)。接着,CPU11检查有无电话/邮件的来电(步骤A2)。这里,若检测到电话/邮件来电(步骤A2中的“是”),则CPU11进行使来电铃声等发生并输出的来电提示,并且执行电话或邮件的来电处理(步骤A3)。执行来电处理之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步骤A1)。
另一方面,在步骤A2中没有检测到电话/邮件来电而判断为等待状态的原状时,流程转移到步骤A4。CPU11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检查是否设定成“ID检测模式”(步骤A4)。这里,在未设定“ID检测模式”时(步骤A4中的“否”),CPU11检查是否设定成“统一通知模式”(步骤A8)。在未设定“统一通知模式”时(步骤A8中的“否”),CPU11检查是否在键操作部21上进行过某个操作(步骤A10)。这里,在进行过某个操作时(步骤A10中的“是”),CPU11作为其操作键对应的处理,例如执行电话发射处理、邮件制作处理及邮件发送处理等(步骤A11)。在步骤A10中判断被否定之后及执行步骤A11之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步骤A1)。
(ID检测模式)
将说明退回步骤A4。在当前设定了“ID检测模式”时,由于其判断被肯定(步骤A4中的“是”),因而CPU11检查当前的时刻是否是检测便携电话装置1附近状况的检测定时(步骤A5)。CPU11在该检测定时例如每1分钟,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来检测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是否存在于附近。这里,在当前的时刻不是检测定时时(步骤A5中的“否”),流程转移到上述的步骤A8。另一方面,在是检测定时时(步骤A5中的“是”),CPU11访问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进行“对方ID”的接收搜索(步骤A6)。执行步骤A6之后,CPU11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并利用与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之间的自动交换通信,来进行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是否存在于附近,也就是说是否从存在于附近的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接收并取得对方识别信息(对方ID)的判断(步骤A7)。这里,在判断出没有接收并取得“对方ID”时,也就是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不存在于附近时(步骤A7中的“否”),CPU11返回上述的等待状态(图6的步骤A1),而在判断出接收并取得1个或多个“对方ID”时,也就是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存在于附近时(步骤A7中的“是”),转移到图7的流程。
(即时通知模式)
在“ID检测模式”下,步骤A7中的判断被肯定之后,CPU11检查是否指定了“即时通知模式”(步骤A12)。如果指定了“即时通知模式”,则流程转移到步骤A15。CPU11再检查是指定了“第一模式”还是指定了“第二模式”(步骤A15)。这里,“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是能够在“即时通知模式”下设定的CPU11动作模式之一。在“第一模式”下,CPU11在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已经登记在地址簿AD中时(登记对方在附近时),发出利用电子邮件的通知。在“第二模式”下,CPU11在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未登记在地址簿AD中时(不明对方在附近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出利用电子邮件的通知。从而,在“即时通知模式”下的“第一模式”中,在附近只有不明对方时,不发出利用电子邮件的通知,另外,在“即时通知模式”下的“第二模式”中,在附近只要有一人是登记过的对方时,就不发出利用电子邮件的通知。
(第一模式)
这里,在“即时通知模式”下判定出设定了“第1模式”时(步骤A15中的“是”),流程转移到步骤A16。这里,CPU11检查在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之中是否包含登记在地址簿AD内的“对方ID”,换言之,检查根据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检测地址簿AD后的结果是否是:至少一人是登记在地址簿AD内的登记对方(步骤A16)。这里,如果判断出在附近没有一人是登记过的对方(步骤A16中的“否”),则CPU11不发出利用电子邮件的通知,而返回等待状态(图6的步骤A1)。另一方面,在登记过的对方即使有一人时(步骤A16中的“是”),CPU11检查是否包含在上次的检测中通知过电子邮件的已通知“对方ID”,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同一内容的重复通知,检查在此次检测中是否包含新的“对方ID”(步骤A17)。
也就是说,在步骤A17中,在暂时存储有在上次的检测定时检测到的对方ID时,CPU11比较在上次的检测定时检测到的对方ID和在此次的检测定时检测到的对方ID。然后,CPU11检查是否包含已通知的“对方ID”(是否包含新的对方ID)。例如,在上次的检测定时作为登记在地址簿AD内的登记对方只检测到“C先生”时,考虑在此次的检测定时也只检测到“C先生”的情形。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此次的检测中未包含新的登记对方,因而在步骤A17中判断出“只有已通知的ID”,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6的步骤A1)。另一方面,考虑在此次的检测定时除了“C先生”之外作为登记对方新检测到“A先生”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在步骤A17中判断出不是“只有已通知ID”,流程转移到步骤A18。这里,CPU11从GPS接收部22取得当前位置(步骤A18)。执行步骤A18之后,CPU11根据在此次的检测中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来检索地址簿AD,读出相应对方的“对方姓名”(步骤A19)。
这里,在此次的检测定时所接收并取得的新的通信对方的“对方ID”是多个时,如果全部是登记在地址簿AD内的登记对方,则CPU11从地址簿AD读出其全部对方的“对方姓名”,而在即使包含一个不明对方时,就将其“对方ID”设为“不明ID”,把其“不明ID”作为“对方姓名”的替代。然后,CPU11制作除了该对方的“对方姓名”、“当前位置”之外在包含不明对方时还包含“不明ID”的邮件(附近状况报告邮件),来作为附近信息。接着,CPU11参照地址簿AD,读出设置了“通知目的地标志”的对方的“邮件地址”。进而,CPU11向该“邮件地址”通知附近状况报告邮件(步骤A20)。还有,附近状况报告邮件设为其内容表示登记对方在附近的邮件。在该邮件中,例如可以记述“和登记对方的‘A先生’在一起”、“虽然和登记对方的‘A先生’在一起,但是附近有不认识的人(X)”等。
(第二模式)
将说明退回步骤A15。在“即时通知模式”下设定了“第二模式”时,步骤A15中的判断被否定。这种情况下,和上述步骤A16相同,CPU11检查在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之中是否包含登记在地址簿AD内的“对方ID”(步骤A21)。这里,如果在附近即使有一人是地址簿AD中所登记的登记对方(步骤A21中的“是”),则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6的步骤A1)。另一方面,在没有一人是登记对方而只有不明对方时(步骤A21中的“否”),CPU11连续10次检查是否包含同一“不明ID”(步骤A22)。这里,CPU11在每次检测同一不明对方时,都与“不明ID”相对应地更新其连续检测次数。另外,CPU11在没有连续检测到同一“不明ID”时,重置连续检测次数。
这里,如果连续10次检测到同一“不明ID”,也就是判断出同一不认识的人有10分钟的时间在附近时(步骤A22中的“是”),则流程转移到步骤A23。在步骤A3中,和上述情形相同,检查是否包含在上次的检测中用电子邮件通知过的已通知“对方ID”(是否只包含此次新检测到的“对方ID”)。另一方面,在未连续10次检测到同一“不明ID”时(步骤A22中的“否”),由于通知条件不成立,因而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6的步骤A1)。另外,即使连续10次检测到同一“不明ID”,从而步骤A22中的判断被肯定,但在判断出包含已通知的“对方ID”时(步骤A23中的“是”),为了避免重复通知,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6的步骤A1)。
在步骤A23中,在判断出只包含新的不明对方时,CPU11从GPS接收部22取得当前位置(步骤A24)。接着,CPU11生成包含全部“不明ID”、“位置信息”在内的附近状态报告邮件,并参照地址簿AD,读出设置了“通知目的地标志”的对方的“邮件地址”,向该“邮件地址”发送附近状况报告邮件(步骤A25)。该附近状况报告邮件设为其内容表示只有不明对方在附近的邮件。在该邮件中,例如记述出“在附近只有陌生人”等。
(统一通知模式)
将说明退回到步骤A12,对于“统一通知模式”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在“ID检测模式”下指定了“统一通知模式”并且步骤A12的判断被否定时(图7步骤A12中的“否”),流程转移到步骤A13。CPU11从GPS接收部22取得当前位置,并且从RTC23取得当前时刻(步骤A13)。然后,接着CPU11与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相对应地将“当前位置”、“当前时刻”写入记录存储器RM(步骤A14)。随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6的步骤A1)。下面,在设定了“ID检测模式”时(步骤A4中的“是”),每次变为附近状况的检测定时(步骤A5中的“是”)时,都重复下述处理,该处理为,只要在附近存在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步骤A7中的“是”),并且不是“即时通知模式”(步骤A12中的“否”),就将其“对方ID”、“当前位置”及“当前时刻”依次储存于记录存储器RM中(步骤A13、A14)。
这里,将说明退回图6的步骤A5。在步骤A5中,判断是否是检测定时,在其判断被否定时,流程转移到步骤A8。这里,在设定了“统一通知模式”时(图6步骤A8中的“是”),CPU11检查是否成为统一通知记录存储器RM内容的定时(通知定时)(步骤A9)。在本实施例中,设为例如每过一小时成为通知定时,这种情况下,每次经过1小时,都对通信终端4进行统一通知。
在执行步骤A9的时刻,如果不是通知定时,则流程转移到上述的步骤A10。另一方面,如果是通知定时(步骤A9中的“是”),则转移到图8的流程。首先,CPU11检查在记录存储器RM中是否记录了“对方ID”(步骤A26)。如果其结果为“对方ID”一个都没有被记录(步骤A26中的“否”),则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6的步骤A1)。另一方面,如果“对方ID”即使记录了1个(步骤A26中的“是”),则CPU11读出全部的“对方ID”(步骤A27)。接着,CPU11根据该“对方ID”检索地址簿AD,读出全部相应的“对方姓名”(步骤A28)。
接着,CPU11从记录存储器RM读出与各“对方ID”相对应的“检测时刻”及“位置”,制作“对方姓名”、“检测时刻”及“位置”的列表(步骤A29)。接着,CPU11参照地址簿AD,读出设置了“通知目的地标志”的对方的“邮件地址”,通过电子邮件向该“邮件地址”通知制作出的上述列表(步骤A30)。随后,CPU11将记录存储器RM的内容全部删除(步骤A31)。执行步骤A31之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6的步骤A1)。
如上所述,在该第一实施例中,CPU11在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检测到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存在于附近时,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从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接收并取得其“对方ID”(图6的步骤A6)。接着,CPU11根据该“对方ID”来制作其内容表示该对方在附近的邮件,把该制作邮件从电话通信部15通过公共移动通信网2通知给规定的通信终端4(图7的步骤A20、A25、图8的步骤A30)。这样一来,便携电话装置1就将和什么样的对方在一起等子女或老年人附近信息自动通知给其他通信终端4。从而,即便不习惯操作的子女或老年人不对便携终端装置1进行特殊的操作,也可以向在远处的家人远程通知附近状况。据此,家人可以远程检测子女或老年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CPU11在指定了上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如果根据从处于附近的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检测地址簿AD后的结果为,至少其中一人是登记在地址簿AD内的登记对方,则制作表示登记对方在附近的电子邮件,并自动通知给其他通信终端4(图7的步骤A16~A20)。这样一来,例如收到该通知的父母可以掌握持有便携电话装置1的子女和同学、朋友、老师在一起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CPU11在指定了上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在从处于附近的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之中没有一个地址簿AD内登记的对方而只有不明对方时,制作其内容表示只有不明对方在附近的邮件,并自动通知给其他通信终端4(图7的步骤A21~A25)。这样一来,例如收到该通知的父母就可以通过对该子女进行电话联络或邮件发送,提醒其返回同学、朋友及老师所在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指定了该“第二模式”的情况下,CPU11在每次检测出不明对方,都作为通知条件连续10次(在本实施例中,相当于约10分钟)检测到同一不认识的人时,对其他通信终端4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自动通知(图7的步骤A22)。这样,由于陌生人将近10分钟在附近的情况可能表示该人是可疑人物,所以优选通知该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ID检测模式”下指定了“即时通知模式”的情况下,在检测到登记对方/不明对方在附近时,CPU11通过电子邮件将该情况立刻自动通知给其他通信终端4(图7的步骤A12、步骤A15~A25)。这样一来,父母就可以通过确认该电子邮件的内容,掌握子女等的附近状况,能够在父母端做出快速应对。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即使设定了“即时通知模式”,也只有在检测到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存在于附近时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通知,因而与例如总是检测附近状况并依次通知的情形相比,在通信量及通信时间的方面有较大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ID检测模式”下指定了“统一通知模式”的情况下,每次检测到登记对方/不明对方在附近的情况时,都与其“对方ID”相对应地将“当前位置”及“当前时刻”写入记录存储器RM的对应项目“对方ID”、“位置”及“检测时刻”中。然后,在每1小时发生的通知定时,统一读出记录存储器RM的内容并进行通知(图6的步骤A8、A9、图7的步骤A12~A14、图8的步骤A26~A31)。这样一来,例如收到其通知的父母可以根据其统一通知的内容分析子女的行动。再者,“统一通知模式”与“即时通知模式”的情形相比,在通信量及通信时间的方面也有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设定了“第一模式”的情况下,CPU11比较在上次检测定时检测到的对方ID和在此次检测定时检测到的对方ID,判断是否包含已通知的“对方ID”(是否包含新的对方ID),在包含新的对方ID时,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通知(图7的步骤A17~A20)。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重复通知同一检测内容。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CPU11在统一通知记录存储器RM的内容时,按每个“对方ID”制作“位置”及“检测时刻”的列表来进行通知(图8的步骤A29)。这样一来,收到其通知的父母可以更为具体地掌握子女虽然和朋友在一起有10分钟但是随后没有移动而是单独行动等子女的行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CPU11只在设定成“ID检测模式”时,才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检测附近状况(图6的步骤A4~A7)。因此,在便携电话装置1中,能够根据需要报告附近状况。还有,在“ID检测模式”下还能够根据需要转换“即时通知模式”和“统一通知模式”。
还有,在该第一实施例中,设每1分钟成为检测定时,每1小时成为通知定时(图6的步骤A5、A9)。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按照用户的操作任意变更各定时。
另外,在紧急时,也可以不管检测定时,总是检测附近状况。例如,也可以通过来自收到通知的父母的远程操作,指示总是检测附近状况。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在连续10次检测到同一不认识的人时,向其他通信终端4通知电子邮件,但是该次数也能够任意变更。
(实施例2)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参照图9~图11进行说明。
还有,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电话装置1检测和什么样的同伴在一起等子女附近状况,并远程通知其状况,但是该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电话装置1检测子女是否按照预定进行行动,并将其状况远程通知给父母的通信终端4。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电话装置1检测规定的对方是否在子女的附近,并且判断“行动预定”的条件是否成立。接着,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电话装置1根据这些检测结果和判断结果,生成表示是否按照预定进行行动的“行动信息”。再者,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电话装置1将所生成的“行动信息”,通过远程无线通信功能用电子邮件通知给规定的通信终端4(参见图1)。
这里,对于和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上或名称上相同的结构要件,附上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并且在下面,以第二实施例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同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存储部12的数据区域内,设置地址簿AD、记录存储器RM及预定条件表SD的存储区域(参见图2)。其中,有关地址簿AD和记录存储器RM,由于已经说明,因而这里将对于预定条件表SD进行说明。
预定条件表SD用来存储表示子女“行动预定”的预定条件。在该表中,例如在有子女与人见面的预定时,存储和谁在何时何地见面并且在何时何地分开这样的预定内容,来作为预定条件。预定条件表SD的内容可以通过用户的操作任意设定。设定于预定条件表SD中的预定条件分为第一预定条件和第二预定条件。所谓的第一预定条件指的是,对应于“与人见面的预定”的条件。在图9所示的预定条件表中,在“与人见面的预定”的栏内设定第一预定条件的各项目。在作为第一预定条件设定的项目中,有识别等候对方的“对方ID”、表示预定几点前后见面的“预定时间段”以及表示预定在哪个地方见面的“预定位置(经纬度信息)”等。
另外,第二预定条件指的是,对应于“与人分开的预定”的条件。在图9所示的预定条件表中,在“与人分开的预定”的栏内设定该第二预定条件的各项目。在作为第二预定条件设定的项目中,有表示预定几点前后分开的“预定时间段”和表示预定在哪个地方分开的“预定位置(经纬度信息)”等。
这里,“预定时间段”例如“18点30分~18点45分”那样,是用时间的范围所设定的信息。
CPU11参照该预定条件表SD,来判断子女的“行动预定”条件是否成立。
图10及图11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特征部分动作,并且是表示在电源供应后开始执行的便携电话装置整体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CPU11执行使电话通信部15工作来登记当前位置的等待处理(图10的步骤B1)。在步骤B1执行后,CPU11检查有没有电话/邮件的来电(步骤B2)。这里,若检测到电话/邮件的来电(步骤B2中的“是”),则CPU11执行来电提示和电话或邮件的来电处理(步骤B3)。执行来电处理之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
另一方面,在步骤B2中没有检测到电话/邮件来电而判断出等待状态的原状时,流程转移到步骤B4。CPU11判断是否设定成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来检测附近状况的“ID检测模式”(步骤B4)。在该判定被肯定时(步骤B4中的“否”),CPU11判定是否进行过某个操作(步骤B5)。
这里,在判定出进行过某个操作时,CPU11作为其操作键对应的处理,执行电话发射处理、邮件制作、发送处理等(步骤B6)。在步骤B5中判断被否定之后以及执行了步骤B6之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步骤B1)。
这里,在设定成“ID检测模式”时(步骤B4中的“是”),CPU11检查是否从上次的检测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步骤B7)。在本实施例中,将检测附近状况的检测定时设为每10分钟。从而,在本实施例中,如果从上次的检测开始经过了10分钟,则步骤B7中的判断被肯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8。CPU11访问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进行“对方ID”的接收搜索(步骤B8)。接着,CPU11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并利用与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之间的自动交换通信,来判断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是否存在于附近,也就是说是否从存在于附近的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接收并取得对方识别信息(对方ID)(步骤B9)。
(接收并取得等候对方的“对方ID”的情形)
首先,说明接收并取得1个或多个“对方ID”的情形(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存在于附近的情形)。这种情况下,步骤B9中的判断被肯定,流程进入步骤B10。在步骤B10中,CPU11根据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来检索预定条件表SD,检查在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之中是否包含设定在预定条件表SD内的预定对方的“对方ID”(等候对方是否在附近)。
(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的情形)
这里,在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之中包含设定在预定条件表SD内的“对方ID”时(在子女的附近有等候对方的情形),也就是在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时(步骤B10中的“是”),流程转移到图11的步骤B11。在步骤B11中,CPU11检查是否设置了“检测完成标志”。
这里,所谓的“检测完成标志”指的是,以完成检测等候对方(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为条件设置的标志。在此时,由于“检测完成标志”尚未设置,因而步骤B11中的判定被否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12。CPU11从GPS接收部22取得当前位置(步骤B12)。接着,CPU11根据该当前位置检索预定条件表SD,检查当前位置是否与第一预定条件的“预定位置”(下面,也称为“第一预定位置”)对应(步骤B13)。
(已经与等候对方在预定的位置会面的情形)
这里,在当前位置与第一预定位置相符并且已经与等候对方在第一预定位置会面时(步骤B13中的“是”),CPU11从RTC23取得当前时刻,检索预定条件表SD,检查当前时刻是否包含在第一预定条件的“预定时间段”(下面,也称为第一预定时间)内(步骤B17)。
这里,设当前时刻包含在“第一预定时间”内,并且已经与等候对方在“预定时间段”内会面。这种情况下(步骤B17中的“是”),流程转移到步骤B18。
这里,CPU11制作按照预定条件已经与等候预定的对方会面之意的报文(行动信息),并参照地址簿AD,读出设置了“通知目的地标志”的对方的“邮件地址”。然后,CPU11向该“邮件地址”通知该带报文的邮件(步骤B18)。
例如,在该报文中,可以包含“在预定时间段(18点30分~18点45分)内的“18点35分”在作为预定位置的OO站检票口旁边,已经与等候对方的A先生按照预定会面”这种记述等。
也就是说,在该报文中,在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时,包含从RTS所取得的当前时刻和从GPS接收部22取得的当前位置。还有,这里也可以根据当前位置经由因特网接收并取得其位置信息。执行步骤B18之后,CPU11为了表示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完成检测等候对方),设置“检测完成标志”(步骤B20)。执行步骤B20之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10的步骤B1)。
而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在“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内在“第一预定位置”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的情形(按照全部条件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的情形)之外,在即便一部分的条件不成立而结果却与等候对方会面时,CPU11仍制作其情况的报文(行动信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通知。
(会面的位置、时间不是按照预定的情形)
首先,说明与等候对方会面的位置不是“第一预定位置”并且会面的时间段也不是“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的情形。
这种情况下,在图11的步骤B13中,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与第一预定条件的“第一预定位置”相符。这里,由于与等候对方会面的位置不是“第1预定位置”,因而判断被否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14。
然后,CPU11和上述的步骤B17相同,检查是否在第一预定条件的“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内与等候对方会面(步骤B14)。这里,由于会面的时间段不是“预定时间段”,因而判断被否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15。然后,CPU11制作在预定条件之外已经与等候预定的对方会面之意的报文,并向上述“邮件地址”通知带该报文的邮件(步骤B15)。
(虽然会面的位置不是按照预定但是会面的时间是按照预定的情形)
接着,说明虽然与等候对方会面的位置不是“第一预定位置”但是会面的时间段是“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的情形。
这种情况下,在图11的步骤B13中,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与第一预定条件的“第一预定位置”相符,由于与等候对方会面的位置不是“预定位置”,因而该判断被否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14。
然后,CPU11和上述的步骤B17相同,检查是否在第一预定条件的“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内与等候对方会面(步骤B14)。由于会面的时间段是“预定时间段”,因而判断被肯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16。
然后,CPU11制作在“预定时间段”内已经与等候预定的对方会面之意的报文,并向给上述“邮件地址”通知带该报文的邮件(步骤B16)。
(虽然会面的位置是按照预定但是会面的时间不是按照预定的情形)
下面,说明虽然与等候对方会面的位置是“第一预定位置”但是会面的时间段不是“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的情形。
这种情况下,在图11的步骤B13中,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与第一预定条件的“第一预定位置”相符。这里,由于与等候对方会面的位置是“预定位置”,因而该判断被肯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17。
然后,CPU11检查是否在第一预定条件的“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内与等候对方会面(步骤B17)。这里,由于会面的时间段不是“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因而判断被否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19。
然后,CPU11制作在“预定位置”已经与等候预定的对方会面之意的报文,并向上述“邮件地址”通知带该报文的电子邮件(步骤B19)。
这样,在虽然一部分的预定条件不成立但结果却与等候对方会面时,制作包含“当前时刻”或“当前位置”在内的报文,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通知(步骤B15、B16、B19)。然后,执行步骤B15、B16、B19之后,CPU11为了表示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检测到等候对方),设置“检测完成标志”(步骤B20)。随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10的步骤B1)。
此外,设在这样与等候对方会面之后,子女和该对方一起行动。这种情况下,若每经过10分钟,步骤B7的判断被肯定,则在图10的步骤B8中,进行“对方ID”的接收搜索,由于检测出该等候对方的“对方ID”,因而步骤B9的判断被肯定。而且,由于包含等候对方的“对方ID”,因而步骤B10的判断被肯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11。在步骤B11中,判断是否设置了“检测完成标志”。在此时,由于已经设置“检测完成标志”,因而步骤B11中的判断被肯定,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10的步骤B1)。这样在与等候对方(同行对方)在一起的期间,每10分钟就重复上述的动作。
(没有接收并取得等候对方的“对方ID”的情形)
下面,说明没有接收并取得等候对方的“对方ID”的情形。这种情况下,若在图10的步骤B7中,是否经过了10分钟的判断被肯定,则在步骤B8中进行“对方ID”的接收搜索,并在步骤B9中,判断是否接收并取得对方ID。这里,在子女的附近谁也没有时(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不存在于附近时),由于没有接收并取得“对方ID”,因而步骤B9的判断被否定,流程转移到图11的步骤B21。另外,假设接收并取得“对方ID”,步骤B9中的判断被肯定,则在该对方不是等候对方时,步骤B10的判断被否定,流程转移到图11的步骤B21。
在步骤B21中,CPU11判断是否设置了“检测完成标志”。这里,由于如果是与等候对方会面之前则没有设置“检测完成标志”,因而判断被否定,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10的步骤B1)。
(与同行对方分开的情形)
另一方面,由于与等候对方会面之后,即使已经与该对方(同行对方)分开,“检测完成标志”仍是被设置的状态,因而步骤B21中的判断被肯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22。在步骤B22中,CPU11判断在上次的检测中同行对方是否也没在附近,也就是说经过了10分钟是否仍是分开的原状。
这里,在上次的检测中同行对方在附近但在此次的检测中检测到没有同行对方时(步骤B22中的“否”),判断出是与同行对方暂时分开的情形,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10的步骤B1)。
这里,在上次及此次都检测出同行对方没有在附近时(步骤B22中的“是”),判断出已经与同行对方分开,流程转移到步骤B23。
在步骤B23中,CPU11从RTC23取得当前时刻,根据当前时刻来检索预定条件表SD,检查在第二预定条件的“预定时间段(第二预定时间)”内是否包含当前时刻。在判断出当前时刻包含于“预定时间段”内并且已经在预定时间段内分开时(步骤B23中的“是”),CPU11从GPS接收部22取得当前位置(步骤B24)。接着,CPU11根据该当前位置来检索预定条件表SD,检查当前位置是否与第二预定条件的“预定位置(第二预定位置)”相符(步骤B25)。
在当前位置包含于第二预定时间内并且在第二预定时间已经分开时(步骤B25中的“是”),CPU11制作按照预定条件已经与对方分开之意的报文。接着,CPU11从地址簿AD读出设置了“通知目的地标志”的对方的“邮件地址”。然后,CPU11向该“邮件地址”通知带该报文的邮件(步骤B26)。在该报文的内容中,包含与同行的人(预定对方)分开时的“当前时刻”及“当前位置”的信息。执行步骤B26之后,CPU11重置“检测完成标志”(步骤B29)。执行步骤B29之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10的步骤B1)。
(分开的位置不是按照预定并且分开的时间是按照预定的情形)
下面,说明与同行对方分开的位置不是按照预定的位置(第二预定位置)而分开的时间是按照预定(第二预定时间)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图11步骤B23中的判断被肯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24。再者,在步骤B24中取得GPS位置,并且由于未在按照预定的位置分开,因而步骤B25中的判断被否定,流程转移到步骤B27。CPU11制作在“预定时间段”内已经与同行对方(预定对方)分开之意的报文,并向上述“邮件地址”通知带该报文的邮件(步骤B27)。在该制作报文中,包含与同行的人分开时的“当前时刻”信息。
(分开的位置是按照预定并且分开的时间不是按照预定的情形)
下面,说明与同行对方分开的位置不是按照预定的位置(第二预定位置)并且分开的时间也不是按照预定(第二预定时间)的情形。这种情况下,步骤B23中的判断被否定,流程进入步骤B28。这里,CPU11制作在“预定时间段”之外已经与同行对方分开之意的报文,并向上述“邮件地址”通知带该报文的邮件(步骤B28)。接着,CPU11重置“检测完成标志”(步骤B29)。执行步骤B29之后,CPU11返回等待状态(图10的步骤B1)。
如上所述,在该第二实施例中,CPU11根据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检测规定的对方是否在附近的检测结果和判断设定在预定条件表SD内的预定条件是否成立的判断结果,生成表示子女按照预定进行了行动的报文(行动信息)。接着,CPU11通过远程无线通信功能,向规定的通信终端4用电子邮件通知该报文(图11的步骤B18)。这样一来,将子女或老年人的行动信息,自动通知给其他通信终端4。从而,即使不习惯操作的子女或老年人等不对便携电话装置1进行特殊的操作,也可以向在远处的家人远程通知行动信息。据此,家人可以远程检测子女或老年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与等候对方会面时,如果设定在预定条件表SD内的“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及“第一预定位置”之中,至少“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及“第一预定位置”中的某一个成立,CPU11远程通知已经在其条件下会面的情况(图11的步骤B16、B19)。据此,由于可以通知虽然与等候对方没有在“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内会面但是已经在“第一预定位置”会面,或者通知虽然不是“第一预定位置”但是已经在“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内会面,因而家人可以了解子女与等候对方在什么条件下会面。
再者,在虽然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但是会面的位置不是第一预定位置并且会面的时间不是第一预定时间时,CPU11也远程通知已经在该条件下会面(图11的步骤B15)。据此,家人可以了解与等候对方在什么条件下会面。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与同行对方分开时,CPU11检查设定在预定条件表SD内的“预定时间段(第二预定时间)”及“第二预定位置”的某一个是否成立(图11的步骤B23、B25)。然后,CPU11远程通知已经在该条件下分开的情况(图11的步骤B26、B27、B28)。也就是说,CPU11例如在已经按照预定分开时,通知其情况,通知虽然与同行对方分开的时间不是“预定时间段(第二预定时间)”但是已经按照预定“在第二预定位置”分开,通知虽然分开的位置不是“第二预定位置”但是已经按照预定在“预定时间段(第二预定时间)”内分开。据此,家人可以了解子女等与同行对方在什么条件下分开。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从其他便携电话装置1接收并取得其“对方ID”,检测到在该“对方ID”之中包含设定在预定条件表SD内的“对方ID”时,CPU11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已经与等候对方会面的情况(图10的步骤B10、B11、B15~B19)。据此,可以在父母端很快了解。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电子邮件的通知是在与等候对方会面后进行的。而且,由于与等候对方会面之后,设置“检测完成标志”,因而与该对方在一起的期间(同行中)不进行利用电子邮件的通知(图11的步骤B11)。也就是说,由于只在最开始与该对方会面时发出利用电子邮件的通知,因而可以避免重复通知同一内容的电子邮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CPU11根据在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所接收并取得的“对方ID”之中是否包含设定在预定条件表SD内的“对方ID”,来通知该对方是否存在于附近的存在有无变化(图10的步骤B10、图11的步骤B21、B22)。也就是说,可以在与等候对方会面的时刻,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已经与该对方会面,另外还可以在与对方(同行的人)分开的时刻,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已经与该对方分开。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CPU11在与等候对方会面时或者与该对方分开时,制作包含“当前时刻”及“当前位置”中的至少一个在内的报文,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通知。
因此,远离的父母可以具体了解与等候对方会面时的状况以及与同行对方分开时的状况。
另外,和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设定成“ID检测模式”时,由于CPU11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24检测附近状况,因而能够根据需要,报告附近状况。
还有,在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中,CPU11在与等候对方会面时,判断会面的时间是否是“预定时间段”以及会面的位置是否是“预定位置”。但是,CPU11也可以在成为“预定时间段”时,判断是否已经与该等候对方会面,或者在当前位置成为“预定位置”时,判断是否已经与该等候对方会面。
同样,在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中,CPU11在与同行对方分开时,判断分开的时间是否是“预定时间段”,并且判断分开的位置是否是“预定位置”。但是,CPU11也可以在成为“预定时间段”时,判断是否已经与该对方分开,或者在当前位置成为“预定位置”时,判断是否已经与同行对方分开。
还有,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例如生成表示存在于移动终端1附近的对方是否是预先登记的对方这样的条件的信息即附近信息,并对其他通信终端4进行远程通知。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生成表示便携终端装置1的持有者是否按照预定进行了行动这样的条件的信息即行动信息,并对其他通信终端4进行远程通知。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生成表示规定的通信终端的存在与否是否产生了变化这样的条件的信息,并对其他通信终端4进行远程通知。这样,通过近距离通信机构检测其他通信终端是否存在于附近,根据其检测结果,生成与附近状况有关的信息,把该信息通过远程通信机构传送给其他通信终端4,这样一来,就无需便携终端装置1的持有者进行特殊的操作,可以对在远处的人远程通知便携终端装置1的持有者的近况。
另外,作为对方识别信息,不限于“对方ID”,也可以是“对方姓名”、“电话号码”及“邮件地址”本身。另外,作为近距离通信方式,除了蓝牙通信方式之外,也可以是低消耗功率的ZigBee(登记商标)或可进行高速通信的UWB(登记商标)等。总而言之,只要是能够在终端之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式,都可以。
另外,在便携终端装置1和其他通信终端4是属于同一移动电话通信网的便携电话时,利用电子邮件的通知不经由因特网,只在其移动电话通信网内进行。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便携电话装置,例如即便是PDA、电子摄像机、电子手表、音乐播放机等便携终端装置,也同样可以使用。另外,不言而喻,也可以是只用来实现上述功能的便携终端装置,也就是专用的便携终端装置。
还有,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便携终端装置1中,虽然将CPU设为1个,但是也可以具备多个CPU,通过多个CPU的协作动作,来实现上述功能。

Claims (18)

1.一种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近距离通信机构(24),与电波到达区域内存在的附近的其他通信终端之间直接进行近距离通信;
远程通信机构(15),与规定的通信终端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通信;
表(12),登记有用于识别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识别信息;
检测机构,通过使用上述近距离通信机构(24)与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近距离通信机构之间进行自动交换通信,来检测上述其他通信终端;
取得机构,在由上述检测机构检测到上述其他通信终端时,通过上述近距离通信机构(24)从上述其他通信终端接收并取得用于识别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识别信息;以及
通知机构,根据由上述取得机构得到的对方识别信息和上述表中登记的信息,生成与作为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有关的、表示该对方在附近的附近信息,并通过上述远程通信机构(15)将该信息通知给上述规定的通信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判断机构,该判断机构判断在上述接收并取得的对方识别信息之中,是否包含预先登记在上述表中的对方识别信息,
在由上述判断机构判断出在上述接收并取得的对方识别信息之中包含上述登记的对方识别信息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表示该登记对方在附近的附近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判断机构,该判断机构判断在上述接收并取得的对方识别信息之中,是否包含除预先登记在上述表中的对方识别信息之外的信息,
在由上述判断机构判断出在上述接收并取得的对方识别信息之中包含除上述登记的对方识别信息之外的信息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表示不是该登记对方的不明对方在附近的附近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持续规定时间由上述判断机构判断出上述接收并取得的对方识别信息不是登记在上述表中的对方识别信息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表示不是该登记对方的不明对方在附近的附近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上述检测机构检测到其他通信终端存在于附近时,上述通知机构开始通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记录机构,该记录机构依次记录由上述取得机构得到的对方识别信息,
上述通知机构在规定的定时读出上述依次记录的各对方识别信息,进行统一通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判断机构,该判断机构判断由上述取得机构得到的对方识别信息是否是新的对方识别信息,
在由上述判断机构判断出是新的对方识别信息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表示新的对方来到附近的附近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判断机构,该判断机构判断上述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是否满足上述表中登记的预定条件,
上述通知机构根据上述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和上述判断机构的判断结果,生成是否按照上述预定条件行动的行动信息,把该行动信息通过上述远程通信机构通知给规定的通信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预定条件是预先指定的时间段及位置之中的至少某一个,
在与上述预定条件相符的状况下由上述检测机构判断出其他通信终端存在于附近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其他通信终端存在于附近的情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预定条件是预先指定的时间段及位置之中的至少某一个,
在与上述预定条件相符的状况下由上述检测机构判断出其他通信终端不存在于附近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其他通信终端不存在于附近的情况。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判断机构,该判断机构判断在上述接收并取得的对方识别信息之中,是否包含预先登记在上述表中的对方识别信息,
在由上述判断机构判断出在上述接收并取得的对方识别信息之中包含上述登记的对方识别信息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该登记对方在附近的情况。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判断机构,该判断机构判断由上述取得机构得到的对方识别信息是否是新的对方识别信息,
在由该判断机构判断出是新的对方识别信息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新的对方在附近的情况。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判断机构,该判断机构判断由上述检测机构检测到的其他通信终端是否是预先登记在上述表中的规定的通信终端,
在由上述判断机构判断出上述规定的通信终端的存在与否已变化时,上述通知机构将该变化通过上述远程通信机构通知给规定的通信终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上述判断机构判断出上述规定的通信终端从不存在的状态变化成其开始存在的状态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该变化。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上述判断机构判断出上述规定的通信终端从存在的状态变化成其不存在的状态时,上述通知机构通知该变化。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
时刻取得机构(23),取得当前的时刻信息;以及
位置取得机构(22),取得当前的位置信息;
上述通知机构合并通知由上述时刻取得机构得到的时刻信息以及由上述位置取得机构(22)得到的位置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模式设定机构(21),设定成规定的动作模式,
在由上述模式设定机构(21)设定成规定的动作模式时,上述检测机构检测在附近是否存在其他通信终端。
18.一种远程通知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
通过与电波到达区域内存在的附近的其他通信终端之间的直接近距离通信,来检测附近是否存在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步骤;
在检测到上述其他通信终端时,从上述其他通信终端接收并取得用于识别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识别信息的步骤;以及
根据得到的对方识别信息和已登记的用于识别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识别信息,生成与作为上述其他通信终端的持有者的对方有关的、表示该对方在附近的附近信息,并通过远程通信将该信息通知给规定的通信终端的步骤。
CN2008100807439A 2007-03-02 2008-02-18 便携终端装置、远程通知方法及程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26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2210A JP4466661B2 (ja) 2007-03-02 2007-03-02 携帯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052210/2007 2007-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2672A CN101262672A (zh) 2008-09-10
CN101262672B true CN101262672B (zh) 2012-05-30

Family

ID=39733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074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2672B (zh) 2007-03-02 2008-02-18 便携终端装置、远程通知方法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73484B2 (zh)
JP (1) JP4466661B2 (zh)
KR (1) KR100992163B1 (zh)
CN (1) CN1012626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4703A (zh) * 2010-06-30 2012-05-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43223B2 (en) * 2008-02-21 2014-06-03 Microsoft Corporation Linking captured imag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s
JP4877283B2 (ja) * 2008-06-17 2012-0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405817B2 (ja) * 2008-12-26 2014-02-05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20100194896A1 (en) * 2009-02-04 2010-08-05 Microsoft Corporation Automatically tagging images with nearby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device information
JP2010283485A (ja) * 2009-06-03 2010-12-16 Casio Computer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679670B2 (ja) * 2010-01-27 2015-03-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携帯通信装置
US8589393B2 (en) 2011-11-08 2013-11-19 Goog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y of attributes using a social mobile application
US8533266B2 (en) 2012-02-14 2013-09-10 Google Inc. User presence detection and event discovery
US8510381B1 (en) 2012-02-14 2013-08-13 Google Inc. Sharing electronic resources with users of nearby devices
CN102665200B (zh) * 2012-05-16 2014-07-23 山东大学 用于特殊区域语音、短信移动通信终端的工作方法
JP2014027565A (ja) * 2012-07-27 2014-02-06 Kyocera Corp 携帯電子機器、通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20140152439A1 (en) * 2012-12-03 2014-06-05 James H. Nguyen Security System
JP6251060B2 (ja) * 2014-01-29 2017-12-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502018B2 (ja) * 2014-03-18 2019-04-17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位置推移把握システム、収集情報提供装置、位置推移提供プログラム、収集情報提供プログラム、位置推移把握方法、位置推移提供方法、および収集情報提供方法
US9876693B1 (en) * 2014-03-25 2018-01-23 United Parcel Service Of America, Inc. Concepts for providing notifications for events of interest
JP2016025601A (ja) * 2014-07-23 2016-0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遠隔操作制御装置、遠隔操作制御方法および遠隔操作制御システム
US10730626B2 (en) 2016-04-29 2020-08-04 United Parcel Service Of America, Inc. Methods of photo matching and photo confirmation for parcel pickup and delivery
US10726381B2 (en) 2016-04-29 2020-07-28 United Parcel Service Of America, Inc. Methods for dispatching unmanned aerial delivery vehicles
US10775792B2 (en) 2017-06-13 2020-09-15 United Parcel Service Of America, Inc. Autonomously delivering items to corresponding delivery locations proximate a delivery route
JP2021039778A (ja) * 2020-11-19 2021-03-11 株式会社エイビット 不審者推定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1835A (ja) * 2001-03-09 2002-09-20 Osaka Gas Co Ltd 情報提供方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503961A (zh) * 2001-01-20 2004-06-09 Ncr���ʹ�˾ 自助服务终端
JP2006174013A (ja) * 2004-12-15 2006-06-29 Nec Corp 携帯端末、位置管理システム、位置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7822B2 (ja) * 2000-06-30 2003-08-18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端末
KR20020073671A (ko) 2001-03-15 2002-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를 이용한 감시방법
US6944443B2 (en) * 2001-07-11 2005-09-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notifying a user of a portable wireless device
JP2003150692A (ja) * 2001-11-09 2003-05-23 Casio Soft Co Ltd 捜索システム、捜索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4185329A (ja) 2002-12-03 2004-07-02 Nec Corp 位置管理システム、該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位置管理方法及び位置管理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4272330A (ja) 2003-03-05 2004-09-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異常事態通報装置
US20050136988A1 (en) * 2003-12-19 2005-06-23 Villamil Camilo E. Method for reporting personal status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er and method therefor
JP2005233812A (ja) * 2004-02-20 2005-09-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探索システム、探索管理装置、無線タグ検出装置、探索方法、探索管理方法、無線タグ検出方法、探索管理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タグ検出プログラム
US7877082B2 (en) * 2004-05-06 2011-01-2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mbined short range radio network and cellular telephone network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US7603145B2 (en) * 2004-05-10 2009-10-13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mobile wireless device and an auxiliary system
JP4330509B2 (ja) * 2004-09-22 2009-09-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物品管理システム及び物品管理方法
JP4680692B2 (ja) * 2005-06-16 2011-05-11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3961A (zh) * 2001-01-20 2004-06-09 Ncr���ʹ�˾ 自助服务终端
JP2002271835A (ja) * 2001-03-09 2002-09-20 Osaka Gas Co Ltd 情報提供方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6174013A (ja) * 2004-12-15 2006-06-29 Nec Corp 携帯端末、位置管理システム、位置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4703A (zh) * 2010-06-30 2012-05-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2672A (zh) 2008-09-10
US8073484B2 (en) 2011-12-06
JP2008219314A (ja) 2008-09-18
JP4466661B2 (ja) 2010-05-26
KR20080080906A (ko) 2008-09-05
US20080214235A1 (en) 2008-09-04
KR100992163B1 (ko) 2010-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2672B (zh) 便携终端装置、远程通知方法及程序
CN103458120B (zh) 事件处理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606325B (zh) 基于web的事件通知的方法和系统
US2007012328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the status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a group network directly to other members in the group network
JP2011505751A (ja) 近接関係を用いたモバイル機器の動作の修正
US11537763B2 (en) System for loss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of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04363569B (zh) 一种基于情景感知的向移动用户推荐最优联系方式的方法
CN102668527B (zh) 可配置用于静默模式和静默模式的例外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WO2011093408A1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携帯通信装置、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用サーバー
CN101375582A (zh) 将已分类源地址群组与振动模式相关联的方法
CN101523904A (zh) 使用图像捕获的自动通信
CN106341315A (zh) 短信清理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JP2004506357A (ja) デバイス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8108090A (zh) 通信消息提醒方法及装置
JP2010056584A (ja) 携帯型通信装置
CN105978793A (zh) 一种操作信息的发布方法及系统
JP2004046458A (ja) 出退記録管理システム
CN106657542A (zh) 呼叫处理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JP2009250729A (ja) アラーム装置、アラーム方法、アラーム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JP2009089024A (ja) 携帯電話機、通信端末、親子電話システム
JP6192262B2 (ja) 着信履歴送信プログラム、着信履歴送信プログラムを備えた電話機及び着信履歴の送信方法
JP2007208916A (ja) 通信端末装置
JP2001186277A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505915B2 (ja) 所在確認システム
CN110383799A (zh) 信息处理终端以及自动响应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ASIO HITACHI MOBI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008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OKYO, JAPAN TO: KANAGAWA, JAP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811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Casio Hitachi Mobil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EC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70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70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LENOVO INNOVATION CO., LTD. (HONGKO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CORP.

Effective date: 2014120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HONG KONG,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201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LENOVO INNOVATIONS Co.,Ltd.(HONG KONG)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Termination date: 201702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