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9498A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49498A CN105849498A CN201480071204.2A CN201480071204A CN105849498A CN 105849498 A CN105849498 A CN 105849498A CN 201480071204 A CN201480071204 A CN 201480071204A CN 105849498 A CN105849498 A CN 1058494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ace
- cold
- producing medium
- inner space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air flow chann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07—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the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al partitions being separate elements attached to header box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65—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guiding means or impingement means inside the header box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inserts for modifying the pattern of flow inside the header box, e.g. by using flow restrictors or permeable bodies or blocks with chann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12—Fins with U-shaped slots for laterally inserting cond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即便是制冷剂不直接供给至集管集合管内部的产生制冷剂上升流动的空间的下部的结构,也能形成制冷剂的上升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0)的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的不同高度处连接有多个扁平多孔管(21b)。在第一内部空间(23a)中采用循环结构,该循环结构包含第一分隔板(51)、第一流入口(41x)及第一下连通路(51y),其中,所述第一流入口(41x)用于使制冷剂在第一流出空间(51a)内上升,所述第一下连通路(51y)使来自第一上连通路(51x)的制冷剂在第一循环空间(51b)中下降并将其再次引导至第一流出空间(51a)。扁平多孔管(21b)的一端与第一流出空间(51a)和第一循环空间(51b)中的任一方连接。连通配管(24)与第一整流板(41)中的第一循环空间(51b)下方的空间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有多个扁平管、与多个扁平管接合的翅片、分别与多个扁平管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连接的集管集合管,并且该热交换器使流过扁平管内部的制冷剂与流过扁平管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19966号公报)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采用了以下结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流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管集合管。
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管集合管的内部,由于比重大的液相制冷剂聚集于下方且比重小的气相制冷剂聚集于上方,因而产生偏流。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提出了以下方案:在集管集合管的内部形成节流孔。
像这样形成节流孔来使制冷剂流过,就能容易地使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混合,并提高制冷剂的流速而使其容易到达集管集合管内的上方,从而抑制制冷剂的偏流。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完全没有想到在制冷剂的循环量变化的情况下使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热交换器,也未对无论是在低循环量的情况下还是在高循环量的情况下都能得到偏流抑制效果的结构进行研究。
即,虽然在低循环量的情况下能通过形成节流孔提高流速来使制冷剂到达集管集合管内的上方,从而抑制偏流,但是在高循环量的情况下会因节流孔而使流速被过度提高,致使比重大的制冷剂过度聚集于上方,从而导致偏流的产生。
另一方面,即便通过设置一个调节成在高循环量的情况下也不会使流速过高的程度的节流孔而能抑制偏流,在低循环量的情况下,也难以使制冷剂到达上方,从而产生偏流。
对此,通过利用分隔构件对集管集合管中与扁平管连接的一侧的空间和与该空间相反一侧的空间进行分隔,能容易使制冷剂到达上端。此外,若能使越过该分隔构件的制冷剂经由分隔构件的下方再次返回至原来的空间,则即便在制冷剂的循环量过多的情况下,也能避免比重大的制冷剂过度集中于集管集合管的上方的状况。这样,能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抑制制冷剂偏流。
此处,只要是制冷剂直接被供给至集管集合管内部的产生制冷剂上升流动的空间的下部的结构,就能容易地将制冷剂从该下部朝上方引导。然而,在制冷剂不直接被供给至集管集合管内部的产生制冷剂上升流动的空间的下部的结构中,需要为了形成制冷剂的上升流动而对结构进行研究。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即便是制冷剂不直接被供给至集管集合管内部的产生制冷剂上升流动的空间的下部的结构,也能形成制冷剂的上升流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扁平管、集管集合管以及多个翅片。多个扁平管分别具有多个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制冷剂通路。这多个扁平管彼此排列配置。集管集合管被设成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多个翅片与扁平管接合。集管集合管具有循环结构。循环结构包括第一分隔构件、第二分隔构件、流入口、上连通路及下连通路。第一分隔构件将集管集合管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方内部空间和下方内部空间。第二分隔构件将上方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其中,上述第一空间是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用于使制冷剂上升的空间,上述第二空间是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用于使制冷剂下降的空间。流入口被设成在板厚方向上贯穿第一分隔构件中的第一空间的下部。上连通路位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上部,通过使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上部连通,将在第一空间内上升后的制冷剂朝第二空间引导。下连通路位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下部,并使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下部连通,通过从第二空间朝第一空间引导制冷剂,从而使从第一空间引导至第二空间且在第二空间内下降后的制冷剂由第二空间返回至第一空间。扁平管的一端与集管集合管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中的任一方连接。流入配管与下方内部空间中的第二空间的下方的空间连接。
在该热交换器中,因为集管集合管的内部空间由分隔构件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以能够使从流入口流入第一空间的制冷剂在第一空间内上升时通过的截面面积比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没有被分隔构件分隔的情况小。因此,即便制冷剂的循环量为低循环量,也能够使从流入口流入第一空间内的制冷剂在仅为第一空间的狭小空间内上升,因此,不会使第一空间内的制冷剂的上升速度大幅下降,能使制冷剂容易地到达集管集合管的内部空间的上方。因此,即便制冷剂的循环量为低循环量,也能使制冷剂充分地流过扁平管。
此外,该热交换器的集管集合管具有循环结构,该循环结构包含流入口、分隔构件、上连通路以及下连通路。因此,即便像高循环量的情况那样从流入口流入第一空间的制冷剂的流速快,从而往往导致第一空间的上方聚集大比重的制冷剂,也能够使到达第一空间的上方部分的大比重制冷剂通过循环结构再次回流至第一空间的下方。即,循环结构能使到达第一空间的上方部分的制冷剂流过上连通路输送到第二空间侧,使其在第二空间中下降,然后使制冷剂流过下连通路而返回至第一空间的下方。因此,即便如高循环量的情况那样从流入口流入第一空间的制冷剂的流速较快,从而导致比重大的制冷剂往往集中于第一空间的上方,也能一边使制冷剂循环,一边使制冷剂充分地流动至各扁平管。
作为为了实现抑制制冷剂偏流的制冷剂的循环流动而在第一空间中产生制冷剂的上升流动的结构,采用了流入口设于第一分隔构件中的上方内部空间的第一空间的下方的结构。此外,在该热交换器中,通过使制冷剂流过下方内部空间中的与第二空间的下方的空间连接的流入配管来进行制冷剂朝下方内部空间的供给,制冷剂不直接被供给至设有流入口的一侧即第一空间的下方的空间,因此,不能使供给至下方内部空间的第二空间的制冷剂直接流过第一分隔构件的流入口。对此,在该热交换器中,下方内部空间被设成横跨第二空间的下方的空间和第一空间的下方的空间。因此,能将流过流入配管而供给至下方内部空间中的第二空间下方的空间的制冷剂输送至下方内部空间中的第一空间下方的空间。藉此,通过将输送至下方内部空间中的第一空间下方的空间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分隔构件的流入口输送至第一空间,能产生第一空间中的制冷剂的上升流动。
籍此,即便是制冷剂不直接被供给至集管集合管内部的产生制冷剂上升流动的空间的下部的结构,也能通过使制冷剂流过下方内部空间而产生第一空间中的制冷剂的上升流动。
第二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的基础上,集管集合管的下方内部空间中的与流入配管连接的一侧的壁面设于上方内部空间中的第二空间侧的壁面的延长线上。
在该热交换器中,集管集合管的内部空间中的上方内部空间和下方内部空间被设成使上方内部空间中的第二空间侧的壁面和与流入配管连接的一侧的壁面彼此连续地相连。因此,仅利用第一分隔构件将集管集合管的内部空间在长边方向上分隔成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就能简单地形成下方内部空间。
第三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的基础上,扁平管的一端与集管集合管的第一空间连接。
在该热交换器中,通过利用第二分隔构件对集管集合管内进行分隔,将供制冷剂上升的第一空间内构成得在上下方向上细长。因此,即便在第一空间的制冷剂的上升速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使制冷剂充分地流动至与第一空间的上方连接的扁平管。另外,在第一空间的制冷剂的上升速度较高的情况下,制冷剂会猛烈地流过位于第一空间下方的扁平管的旁边而容易到达第一空间的上方,因此,能使制冷剂充分地流动至与第一空间的上方连接的扁平管,而且,在到达上方之后在第二空间中下降后的制冷剂会再次返回至第一空间,因此,也能将制冷剂充分地供给至与第一空间的下方连接的扁平管。藉此,能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制冷剂的偏流。
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是将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和容量可变的压缩机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
在该空调装置中,通过驱动容量可变的压缩机,使流过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循环量发生变动,从而使通过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量发生变动。此处,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时,即便通过的制冷剂的量增大而使液相制冷剂的混合比例增大或流速变大,也能将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偏流抑制得较小。
发明效果
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中,即便是制冷剂不直接被供给至集管集合管内部的产生制冷剂上升流动的空间的下部的结构,也能通过使制冷剂流过下方内部空间而产生第一空间中的制冷剂的上升流动。
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中,仅利用第一分隔构件将集管集合管的内部空间在长边方向上分隔成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就能简单地形成下方内部空间。
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中,能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制冷剂的偏流。
在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中,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即便通过的制冷剂的量增大而使液相制冷剂的混合比例增大或流速变高,也能将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偏流抑制得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结构概况的回路图。
图2是表示空调室外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空调室外机的各设备的配置的概况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气体制冷剂配管以及液体制冷剂配管的外观示意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的大致结构的示意后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室外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示意后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室外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导热翅片的安装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9是折返集管集合管的上方附近部分的示意结构立体图。
图10是折返集管集合管的第一内部空间附近的示意剖视图。
图11是折返集管集合管的第一内部空间附近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折返集管集合管的第二内部空间附近的示意剖视图。
图13是折返集管集合管的第三内部空间附近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作为参考例的低循环量时的制冷剂分布状况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作为参考例的中间循环量时的制冷剂分布状况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作为参考例的高循环量时的制冷剂分布状况的说明图。
图17是另一实施方式A的折返集管集合管的第一内部空间附近的示意剖视图。
图18是另一实施方式B的折返集管集合管的第一内部空间附近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1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结构概况的回路图。
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而用于对设置有空调室内机3的建筑物内进行制冷制热的装置,其是通过利用制冷剂连通配管6、7将作为热源侧单元的空调室外机2和作为利用侧单元的空调室内机3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
空调室外机2、空调室内机3及制冷剂连通配管6、7被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是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91、四通切换阀92、室外热交换器20、膨胀阀33、室内热交换器4以及储罐93等而构成的。该制冷剂回路内封入有制冷剂,并进行以下制冷循环运转:在制冷剂被压缩、冷却、减压、加热蒸发之后,再次压缩制冷剂。作为制冷剂,例如使用选自R410A、R32、R407C、R22、R134a、二氧化碳等的制冷剂。
(2)空调装置1的详细结构
(2-1)空调室内机3
空调室内机3通过挂在壁面上等而设置于室内壁面或通过埋入或悬挂等而设置于大楼等的室内的天花板。空调室内机3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和室内风扇5。室内热交换器4是例如由导热管和许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2-2)空调室外机2
空调室外机2设置于大楼等的室外,并经由制冷剂连通配管6、7与空调室内机3连接。如图2及图3所示,空调室外机2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单元壳体10。
如图3所示,空调室外机2具有以下结构(所谓箱型结构):通过使用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分隔板18将单元壳体10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两部分而形成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空调室外机2具有配置于单元壳体10的送风机室S1内的室外热交换器20以及室外风扇95,并具有配置于单元壳体10的机械室S2内的压缩机91、四通切换阀92、储罐93、膨胀阀33、气体制冷剂配管31以及液体制冷剂配管32。
单元壳体10具有底板12、顶板11、送风机室侧的侧板13、机械室侧的侧板14、送风机室侧前板15、机械室侧前板16,从而构成框体。
空调室外机2从单元壳体10的背面以及侧面的一部分向单元壳体10内的送风机室S1吸入室外空气,并将吸入的室外空气从单元壳体10的前表面吹出。具体而言,与单元壳体10内的送风机室S1相对应的吸入口10a以及吸入口10b形成为横跨送风机室侧的侧板13的背面侧的端部和机械室侧的侧板14的送风机室S1侧的端部。此外,吹出口10c设于送风机室侧前板15,且其前侧被风扇格栅15a覆盖。
压缩机91是例如通过压缩机用电动机驱动的密闭式压缩机,其能通过逆变器控制来改变运转容量。
四通切换阀9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机构。在制冷运转时,四通切换阀92将压缩机9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配管与从室外热交换器20的一端(气体侧端部)延伸出的气体制冷剂配管31连接,并经由储罐93将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压缩机9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92的实线)。此外,在制热运转时,四通切换阀92将压缩机9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配管与气体制冷剂的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并经由储罐93将压缩机91的吸入侧与从室外热交换器20的一端(气体侧端部)延伸出的气体制冷剂配管31连接(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92的虚线)。
室外热交换器20以在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上立起的方式配置于送风机室S1,并与吸入口10a、10b相对。室外热交换器20是铝制的热交换器,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设计压力为3MPa~4MPa左右的热交换器。气体制冷剂配管31从室外热交换器20的一端(气体侧端部)以与四通切换阀92连接的方式延伸。另外,液体制冷剂配管32从室外热交换器20的另一端(液体侧端部)以与膨胀阀33连接的方式延伸。
储罐93连接在四通切换阀92与压缩机91之间。储罐93具有将制冷剂分为气相与液相的气液分离功能。流入储罐93的制冷剂被分成液相和气相,积聚于上部空间的气相的制冷剂被供给至压缩机91。
室外风扇95将室外空气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0,该室外空气用于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0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膨胀阀33是用于在制冷剂回路中减压制冷剂的机构,其是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膨胀阀33为了进行制冷剂压力和制冷剂流量的调节而设于室外热交换器20与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连通配管6之间,无论是在制冷运转时还是在制热运转时都具有使制冷剂膨胀的功能。
室外风扇95以与室外热交换器20相对的方式配置于送风机室S1。室外风扇95朝单元内吸入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0中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完热交换之后,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至室外。该室外风扇95是能改变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20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例如是通过由直流风扇电动机等构成的电动机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
(3)空调装置1的动作
(3-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四通切换阀92处于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处于压缩机91的排出侧经由气体制冷剂配管31与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91的吸入侧经由储罐93、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室内热交换器4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对膨胀阀33进行开度调节(过热度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4的气体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恒定。当以该制冷回路的状态使压缩机91、室外风扇95及室内风扇5运转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91压缩而形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92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0。然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0中与由室外风扇9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而形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然后,处于过冷却状态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20被输送至膨胀阀33。通过膨胀阀33减压至压缩机91的吸入压力附近而形成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并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而形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连通配管7而被输送至空调室外机2,并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91。这样,在制冷运转中,空调装置1使室外热交换器20作为在压缩机9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0中被冷凝后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
另外,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中,一边进行膨胀阀33的过热度控制,一边以达到设定温度的方式(以能处理制冷负载的方式)对压缩机91进行逆变器控制,因此,制冷剂的循环量可能是高循环量,也可能是低循环量。
(3-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四通切换阀92处于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处于压缩机91的排出侧经由制冷剂连通管7与室内热交换器4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91的吸入侧经由气体制冷剂配管31与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对膨胀阀33进行开度调节(过冷度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出口处的过冷度在过冷度目标值处保持恒定。当以该制冷剂回路的状态使压缩机91、室外风扇95及室内风扇5运转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91而被压缩,从而形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92以及制冷剂连通配管7而被输送至空调室内机3。
接着,被输送至空调室内机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之后,在流过膨胀阀33时,根据膨胀阀33的阀开度被减压。该流过膨胀阀33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0。接着,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0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9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而形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92而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91。这样,在制热运转中,空调装置1使室内热交换器4作为在压缩机9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且使室外热交换器20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被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
另外,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中,一边进行膨胀阀33的过冷度控制,一边以达到设定温度的方式(以能处理制热负荷的方式)对压缩机91进行逆变器控制,因此,制冷剂的循环量可能是高循环量,也可能是低循环量。
(4)室外热交换器20的详细结构
(4-1)室外热交换器20的整体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4、图5及图6来详细说明室外热交换器20的结构,其中,图4表示室外热交换器20的外观示意立体图,图5表示室外热交换器的示意的后视图,图6是示意后视图。
室外热交换器20具有:使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1;设于该热交换部21的一端侧的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以及设于该热交换部21的另一端侧的折返集管集合管23。
(4-2)热交换部21
图7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20的热交换部21在与扁平多孔管21b的扁平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结构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图8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20中的导热翅片21a的安装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热交换部21具有位于上侧的上侧热交换区域X和位于上侧热交换区域X的下方的下侧热交换区域Y。其中,上侧热交换区域X具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第一上侧热交换部X1、第二上侧热交换部X2、第三上侧热交换部X3。此外,下侧热交换区域Y具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第一下侧热交换部Y1、第二下侧热交换部Y2、第三下侧热交换部Y3。
该热交换部21由许多个导热翅片21a和许多个扁平多孔管21b构成。导热翅片21a及扁平多孔管21b均是铝制或铝合金制的。
导热翅片21a是平板构件,在各导热翅片21a上沿上下方向排列地形成有多个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扁平管插入用的缺口21aa。另外,导热翅片21a被安装成具有无数个朝气流的上游侧突出的部分。
扁平多孔管21b作为导热管起作用,并将在导热翅片21a与室外空气之间移动的热量传递至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该扁平多孔管21b具有作为导热面的上下平面部和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内部流路21ba。比缺口21aa的上下宽度稍厚的扁平多孔管21b在平面部朝向上下的状态下隔着间隔排列成多层,并在嵌入缺口21aa的状态下被临时固定。这样,在扁平多孔管21b嵌入导热翅片21a的缺口21aa的临时固定的状态下,导热翅片21a与扁平多孔管21b被锡焊在一起。此外,各扁平多孔管21b的两端分别嵌入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和折返集管集合管23并被锡焊在一起。因此,后述的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后述的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至第六内部空间23a、23b、23c、23d、23e、23f与扁平多孔管21b的内部流路21ba相连。
如图7所示,导热翅片21a上下相连,因此,在导热翅片21a或扁平多孔管21b处产生的结露沿着导热翅片21a向下方滴落,并经由形成于底板12的路径向外部排出。
(4-3)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
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设于热交换部21的一端侧,并是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筒状构件。
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具有被第一挡板22c在上下方向上分隔开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和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上部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与气体制冷剂配管31连接,下部的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与液体制冷剂配管32连接。
另外,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上部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和下部的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均与多个扁平多孔管21b的一端连接。具体而言,上侧热交换区域X的第一上侧热交换部X1、第二上侧热交换部X2及第三上侧热交换部X3被设成与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上部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相对应。此外,下侧热交换区域Y的第一下侧热交换部Y1、第二下侧热交换部Y2及第三下侧热交换部Y3被设成与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下部的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相对应。
(4-4)折返集管集合管23
折返集管集合管23是设于热交换部21的另一端侧并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筒状构件。
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内部被第二挡板23g、第三挡板23h、第三整流板43、第四挡板23i、第五挡板23j在上下方向上分隔开,以形成有第一至第六内部空间23a、23b、23c、23d、23e、23f。
其中,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三个第一至第三内部空间23a、23b、23c与许多根扁平多孔管21b的另一端连接,这许多根扁平多孔管21b的一端与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上部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连接。即,分别设置为以下结构:上侧热交换区域X的第一上侧热交换部X1对应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上侧热交换区域X的第二上侧热交换部X2对应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二内部空间23b,上侧热交换区域X的第三上侧热交换部X3对应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c。
此外,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三个第四内部空间23d、23e、23f与许多根扁平多孔管21b的另一端连接,这许多根扁平多孔管21b的一端与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下部的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连接。即,分别设置为以下结构:下侧热交换区域Y的第一下侧热交换部Y1对应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四内部空间23d,下侧热交换区域Y的第二下侧热交换部Y2对应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五内部空间23e,下侧热交换区域Y的第三下侧热交换部Y3对应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六内部空间23f。
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最上层的第一内部空间23a与最下层的第六内部空间23f利用连通配管24连接在一起。
从上方起第二层的第二内部空间23b与从下方起第二层的第五内部空间23e利用连通配管25连接在一起。
从上方起第三层的第三内部空间23c和从下方起第三层的第四内部空间23d被第三整流板43分隔,但具有经由设于第三整流板43的第三流入口43x在上下方向上连通的部分。
此外,采用以下结构:供连通配管24中流动来的制冷剂在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中分流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比供液体制冷剂配管32中流动来的制冷剂在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下部的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中分流并与第六内部空间23f连通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多(第二内部空间23b和第五内部空间23e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的关系、第三内部空间23c和第四内部空间23d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的关系也是相同的)。另外,也可以为了最优化制冷剂分布状态而设置区别,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内部空间23a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与第二内部空间23b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以及与第三内部空间23c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为大致相同数目。此外,同样地,也可以为了最优化制冷剂分布状态而设置区别,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内部空间23d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与第五内部空间23e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以及与第六内部空间23f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根数为大致相同数目。
(4-5)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循环结构等
在折返集管集合管23中的上方三个第一至第三内部空间23a、23b、23c中设有循环结构及整流结构。
以下,分别对第一至第三内部空间23a、23b、23c各自的循环结构及整流结构进行说明。
(4-5-1)第一内部空间23a
分别如图6、图9的示意立体图、图10的示意剖视图以及图11的俯视示意图所示,在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最上方的第一内部空间23a中设有第一整流板41及第一分隔板51。
第一整流板41是大致圆盘状的板状构件,其将第一内部空间23a分隔为下方的第一整流空间41a和上方的第一流出空间51a及第一循环空间51b。第一整流空间41a是比第二挡板23g更靠上方且比第一整流板41更靠下方的空间,其中,上述第二挡板23g分隔第一内部空间23a和第二内部空间23b,上述第一整流板41设于比第二挡板23g的正上方的扁平多孔管21b低的位置。该第一整流空间41a与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最下方的第六内部空间23f延伸出的连通配管24连通。
此处,第一整流板41的下方的第一整流空间41a中的与连通配管24连接的一侧的壁面(周面)位于第一循环空间51b侧的壁面(周面)的延长线上。即,第一整流板41的下方的第一整流空间41a中的与连通配管24连接的一侧的壁面(周面)和第一循环空间51b侧的壁面(周面)均构成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周面。
第一分隔板51是大致方形的板状构件,其将第一内部空间23c中的比第一整流空间41a靠上方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流出空间51a和第一循环空间51b。虽然不被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板51设于第一内部空间23a的中心,从而使比第一整流空间41a更靠上方的空间分隔为使第一流出空间51a和第一循环空间51b在俯视时形成为相同大小。第一分隔板51被固定成侧面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内周面接触。第一流出空间51a是第一内部空间23a中连接有扁平多孔管21b的一端的那一侧空间。第一循环空间51b是第一内部空间23a中相对于第一分隔板51位于与第一流出空间51a侧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在第一内部空间23a的上方设有第一上连通路51x,该第一上连通路51x由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上端的内侧与第一分隔板51的上端部分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构成。
在第一内部空间23a的下方设有第一下连通路51y,该第一下连通路51y由第一整流板41的上表面与第一分隔板51的下端部分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下连通路51y从第一循环空间51b侧朝第一流出空间51a侧沿水平方向延伸。此外,该第一下连通路51y的第一流出空间51a侧的出口位于比与第一流出空间51a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中最下方的扁平多孔管21b还要更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9所示,在第一整流板41上设有两个第一流入口41x,这两个第一流入口41x是在铅垂方向上连通的开口,且设于第一流出空间51a,该第一流出空间51a是第一内部空间23a中的扁平多孔管21b所延伸出的一侧的空间。两个第一流入口41x分开设置于空气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0的方向即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第一流入口41x形成为:越接近第一分隔板51侧则空气流动方向的宽度越宽,越接近扁平多孔管21b侧则空气流动方向的宽度越窄。此外,第一流入口41x具有沿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内周面延伸的形状。
此处,连通配管24的第一整流空间41a侧的出口被设成位于第一循环空间51b的下方,因此,为了使制冷剂朝上方流过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需要将在连通配管24中流动来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下方。此处,第一整流空间41a被设成将与连通配管24的第一整流空间41a侧的出口连接的位置和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的下方的位置相连。因此,即便连通配管24的第一整流空间41a侧的出口未与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的下方直接连接,也能将制冷剂引导至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的下方,并使该制冷剂朝上方流过第一流入口41x。
第一内部空间23a具有整流结构,该整流结构使第一流入口41x的制冷剂通过面积(水平面的面积)充分小于第一整流空间41a的制冷剂通过面积(第一整流空间41a的水平面的面积)。利用该整流结构,能够充分地对从第一整流空间41a流向第一流出空间51a侧的制冷剂流进行节流,从而能够增大流向铅垂上方的制冷剂流速。
此外,第一内部空间23a中第一整流板41上方的空间被第一分隔板51隔开,藉此,能使第一流出空间51a侧的制冷剂通过面积(在第一流出空间51a内上升的制冷剂流的通过面积)比第一流出空间51a与第一循环空间51b的总计水平面积狭窄。藉此,能够容易地维持经由第一流入口41x流入第一流出空间51a的制冷剂的上升速度,并且在低循环量下也能容易地使制冷剂到达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上方部分。
另外,如图11的俯视示意图所示,扁平多孔管21b以填埋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不存在扁平多孔管21b的高度位置处的水平面积的一半以上的方式埋入第一流出空间51a内。此外,扁平多孔管21b和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配置于俯视观察时局部重叠的位置。
另外,从“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不存在扁平多孔管21b的高度位置处的水平面积”减去“扁平多孔管21b的延伸至第一流出空间51a内的部分的水平面积”之后剩下的面积(第一流出空间51a中制冷剂避开扁平多孔管21b上升的部分的面积)配置成大于第一下连通路51y的制冷剂通过面积。藉此,能够对经由第一流入口41x流入第一流出空间51a的制冷剂进行引导,使其在更宽且容易通过的第一流出空间51a中的除去扁平多孔管21b后的部分上升,而不是使其经由更窄且难以通过的第一下连通路51y流向第一循环空间51b侧。
此外,第一内部空间23a具有循环结构,该循环结构包含第一流入口41x、第一分隔板51、第一上连通路51x以及第一下连通路51y。因此,如图10的箭头所示,第一流出空间51a中没有流入扁平多孔管21b而到达上方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分隔板51上方的第一上连通路51x被引导至第一循环空间51b,在第一循环空间51b中因重力而下降,且经由第一分隔板51下方的第一下连通路51y回流至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下方。这样,就能够使到达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上方的制冷剂在第一内部空间23a内循环。
(4-5-2)第二内部空间23b
分别如图6和图12的示意剖视图所示,在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上方数起排第二的第二内部空间23b中具有与最上方的第一内部空间23a相同的结构,设有第二整流板42及第二分隔板52。
第二整流板42是大致圆盘状的板状构件,其将第二内部空间23a分隔为下方的第二整流空间42a和上方的第二流出空间52a及第二循环空间52b。第二整流空间42a是比第三挡板23h更靠上方且比第二整流板42更靠下方的空间,其中,上述第三挡板23h分隔第二内部空间23b和第三内部空间23c,上述第二整流板42设于比第三挡板23h的正上方的扁平多孔管21b低的位置。该第二流入用空间42a与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下方数起排第二的第五内部空间23e延伸出的连通配管25连通。
此处,第二整流板42的下方的第二整流空间42a中的与连通配管25连接的一侧的壁面(周面)位于第二循环空间52b侧的壁面(周面)的延长线上。即,第二整流板42的下方的第二整流空间42a中的与连通配管25连接的一侧的壁面(周面)和第二循环空间52b侧的壁面(周面)均构成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周面。
第二分隔板52是大致方形的板状构件,其将第二内部空间23b中的比第二整流空间42a靠上方的空间分隔为第二流出空间52a和第二循环空间52b。第二流出空间52a是第二内部空间23b中连接有扁平多孔管21b的一端的那一侧空间。第二循环空间52b是第二内部空间23b中相对于第二分隔板52位于与第二流出空间52a侧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在第二内部空间23b的上方设有第二上连通路52x,该第二上连通路52x由第二挡板23g的下表面与第二分隔板52的上端部分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构成。
在第二内部空间23b的下方设有第二下连通路52y,该第二下连通路52y由第二整流板42的上表面与第二分隔板52的下端部分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下连通路52y从第二循环空间52b侧朝第二流出空间52a侧沿水平方向延伸。该第二下连通路52y的第二流出空间52a侧的出口位于比与第二流出空间52a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之中最靠下方的扁平多孔管更靠下方的位置。
与第一整流板41相同地,在第二整流板42上设有两个第二流入口42x,该第二流入口42x是沿铅垂方向连通的开口,且设于第二内部空间23b之中的扁平多孔管21b所延伸出来的一侧。
此处,连通配管25的第二整流空间42a侧的出口被设成位于第二循环空间52b的下方,因此,为了使制冷剂朝上方流过第二整流板42的第二流入口42x,需要将在连通配管25中流动来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二流出空间52a的下方。此处,第二整流空间42a被设成将与连通配管25的第二整流空间42a侧的出口连接的位置和第二整流板42的第二流入口42x的下方的位置相连。因此,即便连通配管25的第二整流空间42a侧的出口未与第二整流板42的第二流入口42x的下方直接连接,也能将制冷剂引导至第二整流板42的第二流入口42x的下方,并使该制冷剂朝上方流过第二流入口42x。
另外,与第一内部空间23a相同,第二内部空间23b也具有整流结构,该整流结构使第二流入口42x的制冷剂通过面积(水平面的面积)充分小于第二整流空间42a的制冷剂通过面积(第二整流空间42a的水平面的面积)。
此外,与第一内部空间23a相同地,第二内部空间23b也具有循环结构,该循环结构包括第二流入口42x、第二分隔板52、第二上连通路52x以及第二下连通路52y。
因为其它具体的配置结构与第一内部空间23a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4-5-3)第三内部空间23c
分别如图6和图13的示意剖视图所示,在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上方数起排第三的第三内部空间23c中设有第三整流板43以及第三分隔板53。
第三整流板43是大致圆盘状的板状构件,其将第三内部空间23c分隔为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下方数起排第三的第四内部空间23d(位于下方的空间)、位于上方的第三流出空间53a以及第三循环空间53b。
第三分隔板53是大致方形的板状构件,其将第三内部空间23c中的比第四内部空间23d靠上方的空间分隔为第三流出空间53a和第三循环空间53b。第三流出空间53a是第三内部空间23c中连接有扁平多孔管21b的一端的那一侧空间。第三循环空间53b是第三内部空间23c中相对于第三分隔板53位于与第三流出空间53a侧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在第三内部空间23c的上方设有第三上连通路53x,该第三上连通路53x由第三挡板23h的下表面与第三分隔板53的上端部分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构成。
在第三内部空间23c的下方设有第三下连通路53y,该第三下连通路53y由第三整流板43的上表面与第三分隔板53的下端部分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下连通路53y从第三循环空间53b侧朝第三流出空间53a侧沿水平方向延伸。该第三下连通路53y的第三流出空间53a侧的出口位于比与第三流出空间53a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之中最靠下方的扁平多孔管更靠下方的位置。
与第一整流板41和第二整流板42相同地,在第三整流板43上设有两个第三流入口43x,该第三流入口43x是沿铅垂方向连通的开口,且设于第三内部空间23c之中扁平多孔管21b所延伸出来的一侧。
此外,与第一内部空间23a和第二内部空间23b相同地,在第三内部空间23c中也具有整流结构,该整流结构使第三流入口43x的制冷剂通过面积(水平面的面积)充分小于第四内部空间23d的制冷剂通过面积(第四内部空间23d的水平面的面积)。
此外,与第一内部空间23a和第二内部空间23b相同地,第三内部空间23c也具有循环结构,该循环结构包括第三流入口43x、第三分隔板53、第三上连通路53x以及第三下连通路53y。
除了第一整流空间41a及第二整流空间42a之外的其它配置结构的详细情况与第一内部空间23a、第二内部空间23b相同,因此,省略。
(5)制热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0中制冷剂的大致流动方式
以下,主要根据制热运转时的情况对上述结构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5的箭头所示,在制热运转时,经由液体制冷剂配管32向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下部的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供给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假设该流入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的制冷剂的状态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但是根据外部气体温度、室内温度或运转状态的不同,即使实质上有液体单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亦可。
向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下部的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供给的制冷剂流过与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连接的热交换部21的下部的多个扁平多孔管21b,分别供给至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下部的三个内部空间即第四内部空间23d、23e、23f。另外,供给至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下部的三个内部空间即第四至第六内部空间23d、23e、23f的制冷剂流过热交换部21的下部的扁平多孔管21b时,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中液相成分的一部分蒸发,从而成为气相成分增大的状态。
供给到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下部的第六内部空间23f的制冷剂流过连通配管24,并被供给至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上部的第一内部空间23a中的第一整流空间41a。被供给至第一内部空间23a中的第一整流空间41a的制冷剂在第一整流空间41a中流动,从而被输送至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的下方。到达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的下方的制冷剂朝上方流过第一流入口41x,并被供给至第一流出空间51a。被供给至第一流出空间51a的制冷剂分别流入多个扁平多孔管21b(另外,在后面说明第一内部空间23a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流过多个扁平多孔管21b的制冷剂因进一步蒸发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然后供给至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上方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
供给到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下部的第五内部空间23e的制冷剂流过连通配管25,并被供给至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上部的第二内部空间23b中的第二整流空间42a。被供给至第二内部空间23b中的第二整流空间42a的制冷剂在第二整流空间42a中流动,从而被输送至第二整流板42的第二流入口42x的下方。到达第二整流板42的第二流入口42x的下方的制冷剂朝上方流过第二流入口42x,并被供给至第二流出空间52a。被供给至第二流出空间52a的制冷剂分别流入多个扁平多孔管21b(另外,在后面说明第二内部空间23b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流过多个扁平多孔管21b的制冷剂因进一步蒸发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然后供给至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上方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
供给到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下部的第四内部空间23d的制冷剂朝向铅垂上方流过设于第三整流板43的第三流入口43x,且被供给至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上部的第三内部空间23c的内部空间。供给到第三内部空间23c的制冷剂分别流入与第三内部空间23c连接的多个扁平多孔管21b(另外,在第三内部空间23c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会在后面进行说明)。流过多个扁平多孔管21b的制冷剂因进一步蒸发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然后供给至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上方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
从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上部的第一至第三内部空间23a、23b、23c流过多个扁平多孔管21b后供给至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上方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的制冷剂,会在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合流,并从气体制冷剂配管31流出。
另外,制冷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向为如图5的箭头所示流向的反方向。
(6)制热运转时的低循环量的情况下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
以下,以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为例,说明制热运转时的低循环量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
流入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的制冷剂在膨胀阀33中被减压,从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此外,流入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之中的液相成分的一部分,会在从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向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六内部空间23f流过扁平多孔管21b时蒸发。因此,通过连通配管24而流入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的制冷剂成为比重不同的气相成分和液相成分并存的状态。
在低循环量的情况下,经由连通配管24流入第一整流空间41a内的单位时间的制冷剂量较少,在连通配管24的出口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相对较慢。因此,若保持该流速,则制冷剂中比重大的液相成分不易上升,难以使其到达与第一内部空间23a连接的多个扁平多孔管21b之中位于上方的扁平多孔管,在多个扁平多孔管21b中,通过量因高度位置而变得不均匀,从而可能产生偏流。此处,如图14的低循环量时的参考例的说明图所示,若制冷剂以比重小的气相成分为主流入配置于较上方的扁平多孔管21b的一端侧,则从扁平多孔管21b的另一端侧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会变得过大,在流过扁平多孔管21b途中不产生相变,从而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热交换的能力的情况。另一方面,若制冷剂以比重大的液相成分为主流入配置在较下方的扁平多孔管21b的一端侧,则从扁平多孔管21b的另一端侧流出的制冷剂难以带有过热度,有时会在不蒸发的情况下到达扁平多孔管21b的另一端侧,依然会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热交换的能力的情况。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供给至第一整流空间41a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一整流板41的具有节流功能的第一流入口41x时,朝铅垂上方的制冷剂流的速度会被提高。并且,第一内部空间23a中的第一整流板41上方的空间设有第一分隔板51,使得设有第一流入口41x的一侧的空间(第一流出空间51a)的制冷剂通过面积构成得比没有第一分隔板51的情况要窄,所以上升速度不易衰减。因此,即便是在低循环量的情况下,制冷剂中比重大的液相成分也能够容易地被引导至第一流出空间51a内的上方。
另外,虽然经由第一流入口41x流入第一流出空间51a内的制冷剂是一边在第一流出空间51a内逐渐上升,一边分流至各扁平多孔管21b,但是一部分少量的制冷剂不流入扁平多孔管21b而被引导至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上端。
像这样到达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上端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上连通路51x被引导至第一循环空间51b,且在第一循环空间51b中因重力而下降。在第一循环空间51b中下降的制冷剂一边流过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下连通路51y一边沿水平方向流动,再次回流至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下方。
经由第一下连通路51y回流至第一流出空间51a的制冷剂被流过第一流入口41x的制冷剂的上升流动拖着,又一次在第一流出空间51a内逐渐上升,在某些情况下,会在第一内部空间23a内再次循环之后,流入扁平多孔管21b。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即便是在低循环量时,也能够使流入配置于高度位置不同部分的多个扁平多孔管21b的制冷剂的状态接近如图15的中间循环量时的参考例的说明图所示的状态,从而使其尽可能地均匀化。
另外,因为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二内部空间23b与第一内部空间23a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另外,与上述第一内部空间23a、第二内部空间23b不同,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三内部空间23c未设有与第一整流空间41a、第二整流空间42a相对应的结构,因此,不会产生能由上述结构获得的效果,但其它方面是相同的,因此,省略说明。
(7)制热运转时的高循环量的情况下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
以下,以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为例,说明制热运转时的高循环量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
此处,与低循环量的情况相同,流入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的制冷剂成为比重不同的气相成分和液相成分并存的状态。
在高循环量的情况下,经由连通配管24流入第一整流空间41a内的单位时间的制冷剂量较多,在连通配管24的出口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相对较快。并且,作为上述低循环量的对策,采用了第一流入口41x的节流功能,因此流速会被进一步提高。此外,作为上述低循环量的对策而使用第一分隔板51减小了制冷剂通过截面面积的第一流出空间51a具有狭小的制冷剂通过面积,使得制冷剂的上升速度变得不易衰减。因此,在高循环量的情况下,猛烈地流过第一流入口41x的制冷剂中比重大的液相成分在第一流出空间51a内往往会不流入扁平多孔管21b而通过,从而往往会聚集于上方。在这种情况下,比重大的液相成分容易聚集在上方,比重小的气相成分容易聚集在下方,虽然与低循环量的情况分布得不同,但是如图16的高循环量时的参考例的说明图所示,依然会产生偏流。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第一内部空间23a采用循环结构,因此,通过将到达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上端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上连通路51x引导到第一循环空间51b,使其在第一循环空间51b中下降之后,经由第一下连通路51y再次回流到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下方,能将其引导至位于第一流出空间51a下方的扁平多孔管21b。
经由第一下连通路51y回流至第一流出空间51a的制冷剂被流过第一流入口41x的制冷剂的上升流动拖着,又一次在第一流出空间51a内上升,在某些情况下,会在第一内部空间23a内再次循环之后,流入扁平多孔管21b。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即便是在高循环量时,也能够使流入配置于高度位置不同部分的多个扁平多孔管21b的制冷剂的状态接近如图15的中间循环量时的参考例的说明图所示的状态,从而使其尽可能地均匀化。
另外,因为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二内部空间23b与第一内部空间23a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另外,与上述第一内部空间23a、第二内部空间23b不同,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三内部空间23c未设有与第一整流空间41a、第二整流空间42a相对应的结构,因此,不会产生能由上述结构获得的效果,但其它方面是相同的,因此,省略说明。
(8)空调装置1的室外热交换器20的特征
(8-1)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即便是在低循环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的第一流入口41x以及由第一分隔板51收窄的第一流出空间51a的结构来维持制冷剂的上升速度,从而使制冷剂容易到达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上方(第二内部空间23b和第三内部空间23c也一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即便是在高循环量的情况下,也能利用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所采用的循环结构,使制冷剂在第一内部空间23a内循环,从而将制冷剂引导至扁平多孔管21b。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无论是在低循环量的情况下,还是在高循环量的情况下,都能将制冷剂相对于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的扁平多孔管21b产生的偏流抑制得较小。
(8-2)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并不是在出入口集管集合管22的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a、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22b,也不是在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四内部空间23d、23e、23f,而是在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至第三内部空间23a、23b、23c中采用循环结构和整流结构。即,是在制热运转时流有气相成分与液相成分大量并存的制冷剂并且在高度位置不同的扁平多孔管21b之间往往产生显著偏流的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至第三内部空间23a、23b、23c中,采用循环结构和整流结构。
因此,能够进一步充分发挥制冷剂的偏流抑制效果。
(8-3)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的第一流入口41x而刚流入第一流出空间51a的制冷剂的上升速度最快,且会产生以下情况:在与第一流出空间51a连接的多个扁平多孔管21b中,越是靠下方的扁平多孔管,制冷剂往往越容易通过。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在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中,以能够将在第一循环空间51b中下降的制冷剂引导至与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下方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的方式,配置第一下连通路51y的第一流出空间51a侧的出口。
因此,对于经由第一流入口41x流入至第一流出空间51a的流速快的制冷剂所倾向于通过的位于下方的扁平多孔管21b,能够容易地供给经由第一下连通路51y回流到第一流出空间51a的制冷剂。
另外,上述情况对第二内部空间23b、23c来说也是一样的。
(8-4)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0中,连通配管24的前端在与折返集管集合管23中的和扁平多孔管21b连接的一侧相反一侧的位置与第一内部空间23a连接。此外,在第一内部空间23a中,在折返集管集合管23中的与扁平多孔管21b连接的一侧的空间即第一流出空间51a中,产生制冷剂的上升流动。因此,在折返集管集合管23中,对第一内部空间23a供给制冷剂的一侧和在第一内部空间23a中产生制冷剂的上升流动的一侧位于相反两侧。
此处,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中,通过使供给至第一内部空间23a的制冷剂流过第一整流空间41a内,能为了在第一内部空间23a中产生制冷剂的上升流动而将该制冷剂引导至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的下方。藉此,能使引导至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的下方的制冷剂朝上方流过第一流入口41x,从而能在折返集管集合管23中的与扁平多孔管21b连接的一侧的空间即第一流出空间51a中产生制冷剂的上升流动。
另外,上述情况对第二内部空间23b来说也是一样的。
(9)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但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不是要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定,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当然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改变后的形态。
(9-1)另一实施方式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扁平多孔管21b未与第一整流空间41a连接的情况(第二整流空间42a也是相同的)。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7所示的集管集合管123那样,同与第一流出空间51a连接的扁平多孔管21b相同的扁平多孔管121b也可以与第一整流空间41a连接。此外,该扁平多孔管121b也可以与和第一流出空间51a连接的多个扁平多孔管21b相同地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
这样,在第一整流空间41a中的靠第一整流板41的设有第一流入口41x的一侧的位置连接有扁平多孔管121b的结构中,从确保连接部位的观点出发,难以将连通配管24连接于与连接有扁平多孔管121b的一侧相同的一侧。即,即便想要将流过连通配管24的制冷剂直接引导至第一整流空间41a中的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下方的空间,有时也很困难。
即便在该情况下,如图17所示的集管集合管123那样,通过第一整流空间41a连接连通配管24的出口部分和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下方的空间,也能将经由连通配管24输送来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的下方。藉此,通过使制冷剂朝上方流过第一整流板41的第一流入口41x,能在第一流出空间51a内产生制冷剂的上升流动。
另外,上述情况对第二整流空间42a来说也是一样的。
(9-2)另一实施方式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折返集管集合管23中与扁平多孔管21b连接的一侧和与连通配管24连接的一侧相对(位于相反两侧)的情况(连通配管25也是相同的)。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如图18所示的折返集管集合管23那样在相同的方向上连接扁平多孔管21b和连通配管224。此处,折返集管集合管223的第一内部空间223a被第一整流板241分隔为上方的第一流出空间251a及第一循环空间251b和下方的第一整流空间241a。第一分隔板251将折返集管集合管223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循环空间251a和第一流出空间251b,其中,上述第一循环空间251a产生制冷剂的上升流动,上述第一流出空间251b与扁平多孔管21b连接并产生制冷剂的下降流动。第一上连通路251x使第一循环空间251a内上升后的制冷剂在第一分隔板251的上方从第一循环空间251a流向第一流出空间251b。第一下连通路251y将未被扁平多孔管21b吸入而下降的制冷剂在第一分隔板251的下方从第一流出空间251b返回至第一循环空间251a。第一整流板241在与和扁平多孔管21b、连通配管224连接的一侧相反一侧的位置具有上下贯穿的第一流入口241x。
这样,通过将连通配管224连接于与第一整流板241的第一流入口241x侧相反一侧的位置,即便是不能朝第一整流板241的第一流入口241x的下方直接供给制冷剂的结构,也能通过设置第一整流空间241a将制冷剂引导至第一流入口241x的下方。藉此,通过使制冷剂朝上方流过第一流入口241x,能在第一循环空间251a中产生制冷剂的上升流动。
另外,第一内部空间223a因设有第一分隔板251而使第一循环空间251a变得狭小,因此,容易使制冷剂到达上方。此处,到达第一循环空间251a的上方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上连通路251x而被输送至第一流出空间251b,制冷剂一边在第一流出空间251b中下降,一边流动至各扁平多孔管21b。未被扁平多孔管21b吸入而下降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下连通路251y而再次被输送至第一循环空间251a。这样使制冷剂循环。
(9-3)另一实施方式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作为板状构件的第一整流板41中设有沿板厚方向开口的第一流入口41x的情况(第二流入口42x以及第三流入口43x也一样)。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筒状流入通路来代替在板状构件上形成开口而设置流入口。在这种情况下,当制冷剂流过筒状的流入通路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朝铅垂上方流出的制冷剂的速度。
另外,上述情况对第二流入口42x以及第三流入口43x来说也一样。
(9-4)另一实施方式D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第一内部空间23a的比第一整流板41靠上方的空间、第二内部空间23b的比第二整流板42靠上方的空间以及第三内部空间23c中比第三整流板43靠上方的空间为相同形态的情况。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它们的形态也可以互相不同。
(9-5)另一实施方式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导热翅片,举例说明了采用如图7、8所示的导热翅片21a那样的平板构件的情况。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对以下结构的热交换器也适用:该热交换器使用主要在汽车用热交换器中采用的波浪形的导热翅片而构成。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2 空调室外机
3 空调室内机
10 单元壳体
20 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21 热交换部
21a 导热翅片(翅片)
21b 扁平多孔管(扁平管)
21ba 内部流路(制冷剂通路)
22 出入口集管集合管
23 折返集管集合管(集管集合管)
22a 上方出入口内部空间
22b 下方出入口内部空间
23a、23b、23c、23d、23e、23f 第一~第六内部空间(内部空间)
23g 第二挡板(集管集合管的内部空间的底部分)
23h 第三挡板(集管集合管的内部空间的底部分)
24 连通配管(流入配管)
25 连通配管(流入配管)
31 气体制冷剂配管
32 制冷剂配管
33 膨胀阀
41 第一整流板(第一分隔构件)
41a 第一整流空间
41x 第一流入口(流入口)
42 第二整流板(第一分隔构件)
42a 第二整流空间
42x 第二流入口(流入口)
51 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构件)
51a 第一流出空间(上方内部空间、第一空间)
51b 第一循环空间(上方内部空间、第二空间)
51x 第一上连通路(上连通路)
51y 第一下连通路(下连通路)
52 第二分隔板(第二分隔构件)
52a 第二流出空间(上方内部空间、第一空间)
52b 第二循环空间(上方内部空间、第二空间)
52x 第二上连通路(上连通路)
52y 第二下连通路(下连通路)
91 压缩机
121b 扁平多孔管(扁平管)
123 折返集管集合管(集管集合管)
223 折返集管集合管(集管集合管)
223a 第一内部空间
224 连通配管(流入配管)
241 第一整流板(第一分隔构件)
241a 第一整流空间
241x 第一流入口(流入口)
251 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构件)
251a 第一循环空间(上方内部空间、第一空间)
251b 第一流出空间(上方内部空间、第二空间)
251x 第一上连通路(上连通路)
251y 第一下连通路(下连通路)
X 上侧热交换区域
X1、X2、X3 上侧热交换部
Y 下侧热交换区域
Y1、Y2、Y3 下侧热交换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2-219966号公报
Claims (4)
1.一种热交换器(20),包括:
多个扁平管(21b、121b),该多个扁平管(21b、121b)分别具有多个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制冷剂通路(21ba),并且彼此排列配置;
集管集合管(23),该集管集合管(23)沿着铅垂方向延伸;以及
多个翅片(21a),该多个翅片(21a)与所述扁平管接合,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管集合管(23、223)具有循环结构,
所述循环结构包括:
第一分隔构件(41、42、241),该第一分隔构件(41、42、241)将内部空间分隔为上方内部空间(51a、51b、52a、52b)和下方内部空间(41a、42a、241a);
第二分隔构件(51、52、251),该第二分隔构件(51、52、251)将所述上方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51a、52a、251a)和第二空间(51b、52b、251b),其中,所述第一空间(51a、52a、251a)是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用于使制冷剂上升的空间,所述第二空间(51b、52b、251b)是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用于使制冷剂下降的空间;
流入口(41x、42x、241x),该流入口(41x、42x、241x)被设成在板厚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分隔构件中的所述第一空间的下部;
上连通路(51x、52x、251x),该上连通路(51x、52x、251x)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上部,通过使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上部连通,将在所述第一空间内上升后的制冷剂朝所述第二空间引导;以及
下连通路(51y、52y、251y),该下连通路(51y、52y、251y)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下部,并使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下部连通,通过从所述第二空间朝所述第一空间引导制冷剂,从而使从所述第一空间引导至所述第二空间且在所述第二空间内下降后的制冷剂由所述第二空间返回至所述第一空间,
所述扁平管(21b、121b)的一端与所述集管集合管的所述第一空间(51a、52a、251a)和所述第二空间(51b、52b、251b)中的任一方连接,
流入配管(24、25、224)与所述下方内部空间(41a、42a)中的所述第二空间(51b、52b、251b)的下方的空间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管集合管(23)的所述下方内部空间(61a、61b)中的与所述流入配管(24、25)连接的一侧的壁面设于所述上方内部空间(51a、51b)中的所述第二空间(51b)侧的壁面的延长线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平管(21b、121b)的一端与所述集管集合管(23)的所述第一空间(51a、52a)连接。
4.一种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是将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20)和容量可变的压缩机(91)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73268A JP5794293B2 (ja) | 2013-12-27 | 2013-12-27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3-273268 | 2013-12-27 | ||
PCT/JP2014/083945 WO2015098860A1 (ja) | 2013-12-27 | 2014-12-22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49498A true CN105849498A (zh) | 2016-08-10 |
CN105849498B CN105849498B (zh) | 2018-11-09 |
Family
ID=53478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71204.2A Active CN105849498B (zh) | 2013-12-27 | 2014-12-22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43944B2 (zh) |
EP (1) | EP3088832B1 (zh) |
JP (1) | JP5794293B2 (zh) |
CN (1) | CN105849498B (zh) |
AU (1) | AU2014371155B2 (zh) |
ES (1) | ES2676444T3 (zh) |
WO (1) | WO2015098860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75094A (zh) * | 2017-01-13 | 2018-09-25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机 |
CN110506189A (zh) * | 2017-03-27 | 2019-11-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CN111247386A (zh) * | 2017-10-18 | 2020-06-0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
CN111829385A (zh) * | 2019-04-22 | 2020-10-27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分配器、热交换器、室内机、室外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
CN112824769A (zh) * | 2019-11-20 | 2021-05-21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15244356A (zh) * | 2020-03-10 | 2022-10-25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94293B2 (ja) | 2013-12-27 | 2015-10-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110462332B (zh) * | 2017-03-27 | 2020-07-1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JP7132138B2 (ja) * | 2019-01-25 | 2022-09-06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TWI718485B (zh) * | 2019-02-27 | 2021-02-11 |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熱交換裝置 |
JP6693588B1 (ja) * | 2019-03-29 | 2020-05-1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熱交換器 |
JP7327214B2 (ja) * | 2020-03-03 | 2023-08-16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熱交換器 |
JP7327213B2 (ja) * | 2020-03-03 | 2023-08-16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熱交換器 |
JP7310655B2 (ja) * | 2020-03-03 | 2023-07-1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熱交換器 |
JP6930622B1 (ja) * | 2020-03-24 | 2021-09-01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熱交換器 |
WO2022215165A1 (ja) * | 2021-04-06 | 2022-10-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81684A (ja) * | 1997-04-07 | 1998-10-23 | Sanden Corp | 熱交換器 |
JPH11337293A (ja) * | 1998-05-26 | 1999-12-10 | Showa Alum Corp | 蒸発器 |
WO2007094422A1 (ja) * | 2006-02-15 | 2007-08-23 | Gac Corporation | 熱交換器 |
US20080053137A1 (en) * | 2004-07-15 | 2008-03-06 | Showa Denko K.K | Heat Exchanger |
WO2009022575A1 (ja) * | 2007-08-10 | 2009-02-19 | Gac Corporation | 熱交換器 |
US20090283247A1 (en) * | 2008-05-19 | 2009-11-19 | Denso Corporation | Evaporator unit |
JP2013137193A (ja) * | 2011-11-22 | 2013-07-1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熱交換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19966A (ja) | 1989-02-21 | 1990-09-03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冷媒分流器 |
US4922732A (en) * | 1989-11-20 | 1990-05-08 | Dyna-Manufacturing, Ltd. | Evaporator system for refrigeration systems |
US6606882B1 (en) * | 2002-10-23 | 2003-08-19 | Carrier Corporation |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with a two-phase flow distributor |
US6688137B1 (en) * | 2002-10-23 | 2004-02-10 | Carrier Corporation |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a two-phase flow distributor |
US7044200B2 (en) * | 2004-02-26 | 2006-05-16 | Carrier Corporation | Two-phas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multiple pass evaporator coils |
US20050262872A1 (en) * | 2004-05-26 | 2005-12-01 | Carrier Corporation | Two-phas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parallel tube evaporator coils |
US20060118287A1 (en) * | 2004-12-02 | 2006-06-08 | Quasar Industries, Inc. |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US20110030934A1 (en) * | 2008-06-10 | 2011-02-10 | Carrier Corporation | Integrated Flow Separator and Pump-Down Volume Device for Use in a Heat Exchanger |
JP5794293B2 (ja) | 2013-12-27 | 2015-10-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2013
- 2013-12-27 JP JP2013273268A patent/JP5794293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2-22 WO PCT/JP2014/083945 patent/WO20150988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2-22 CN CN201480071204.2A patent/CN105849498B/zh active Active
- 2014-12-22 US US15/108,205 patent/US10443944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2-22 AU AU2014371155A patent/AU2014371155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2-22 ES ES14873283.7T patent/ES2676444T3/es active Active
- 2014-12-22 EP EP14873283.7A patent/EP3088832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81684A (ja) * | 1997-04-07 | 1998-10-23 | Sanden Corp | 熱交換器 |
JPH11337293A (ja) * | 1998-05-26 | 1999-12-10 | Showa Alum Corp | 蒸発器 |
US20080053137A1 (en) * | 2004-07-15 | 2008-03-06 | Showa Denko K.K | Heat Exchanger |
WO2007094422A1 (ja) * | 2006-02-15 | 2007-08-23 | Gac Corporation | 熱交換器 |
CN101384868A (zh) * | 2006-02-15 | 2009-03-11 | Gac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 |
WO2009022575A1 (ja) * | 2007-08-10 | 2009-02-19 | Gac Corporation | 熱交換器 |
JP2009041876A (ja) * | 2007-08-10 | 2009-02-26 | Gac Corp | 熱交換器 |
US20090283247A1 (en) * | 2008-05-19 | 2009-11-19 | Denso Corporation | Evaporator unit |
JP2013137193A (ja) * | 2011-11-22 | 2013-07-1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熱交換器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75094A (zh) * | 2017-01-13 | 2018-09-25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机 |
CN108575094B (zh) * | 2017-01-13 | 2020-10-23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机 |
CN110506189A (zh) * | 2017-03-27 | 2019-11-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CN110506189B (zh) * | 2017-03-27 | 2020-07-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CN111247386A (zh) * | 2017-10-18 | 2020-06-0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
CN111247386B (zh) * | 2017-10-18 | 2021-10-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
CN111829385A (zh) * | 2019-04-22 | 2020-10-27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分配器、热交换器、室内机、室外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
CN111829385B (zh) * | 2019-04-22 | 2022-08-09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分配器、热交换器、室内机、室外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
CN112824769A (zh) * | 2019-11-20 | 2021-05-21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WO2021097967A1 (zh) * | 2019-11-20 | 2021-05-2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15244356A (zh) * | 2020-03-10 | 2022-10-25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4371155A1 (en) | 2016-08-11 |
US10443944B2 (en) | 2019-10-15 |
EP3088832A1 (en) | 2016-11-02 |
JP2015127619A (ja) | 2015-07-09 |
US20160320135A1 (en) | 2016-11-03 |
ES2676444T3 (es) | 2018-07-19 |
AU2014371155B2 (en) | 2017-09-28 |
EP3088832A4 (en) | 2017-02-01 |
WO2015098860A1 (ja) | 2015-07-02 |
JP5794293B2 (ja) | 2015-10-14 |
EP3088832B1 (en) | 2018-04-25 |
CN105849498B (zh) | 2018-1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49498B (zh)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
CN105874297B (zh)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
CN105593628B (zh)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
US10465955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EP3441697B1 (en) | Heat recovery variable-frequency multi-split heat pump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US9897351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JP6237068B2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0425722A (zh)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 |
CN109791034A (zh)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
JP6179399B2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4122770A (ja) | 熱交換器 | |
CN104896808B (zh) | 多联机系统 | |
CN112393451A (zh) | 一种立式模块式冷水机组 | |
CN103574958A (zh) | 多联机模块化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