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3190A - 資訊終端裝置 - Google Patents
資訊終端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43190A TW202143190A TW109136536A TW109136536A TW202143190A TW 202143190 A TW202143190 A TW 202143190A TW 109136536 A TW109136536 A TW 109136536A TW 109136536 A TW109136536 A TW 109136536A TW 202143190 A TW202143190 A TW 20214319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information terminal
- terminal device
- pair
- sides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係一種將薄膜狀輸入輸出部從基體展開來使用,以維持裝置緊湊性,同時實現高功能化及/或多功能化的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輸入輸出部的大致半面部份由支承構件從背面支撐,該支承構件透過移動構件和連桿進行橫向滑動並下沉後,將與基體共同形成一個平面。同時,輸入輸出部的另一大致半面因支承構件橫向滑動而露出,並於基體的軸上利用支撐板滑動翻轉,而可展開於基體上。透過上述支承結構,使用者可於薄膜狀的輸入輸出部進行可靠的輸入輸出操作。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資訊終端裝置,特別是一種適合以手錶型態實施的資訊終端裝置。
隨著半導體的進步,手錶尺寸的裝置也逐漸具備有各種各樣的功能。以其中一種裝置為例,除了可以作為時鐘顯示時刻,也可以切換成計步器使用。若是多功能型的裝置,甚至可以取得使用者的心率、血壓、血氧濃度等生物資訊。但現狀是,透過前述方法獲得的資訊,難以被直接操作,換言之,透過前述方法僅能獲得數據卻難以活用,實際上,目前的做法也都是將資料轉發到智慧型手機後,才進行有效的後續使用。
另外,在其他示例的裝置中,也有一種手錶尺寸的裝置,具有可穿戴終端的功能,例如,該裝置可以通知電子郵件來信,或在少量字數的範圍內顯示內容。但是,這類型的裝置因為受到螢幕大小(即錶盤尺寸)的限制,能做到的事情有限,例如,難以達成閱覽長篇郵件、顯示如瀏覽網頁般的高度資訊量、或是看著顯示畫面進行觸控面板的輸入操作等功能。
因此,專利文獻1提出了一種具有資訊終端功能的手錶,該手錶具有資訊終端功能,透過將螢幕折疊成兩半,使用時再打開,能夠將顯示螢幕放大約2倍。但是,專利文獻1的問題在於,因其採用折疊式螢幕,存在於兩片螢幕之間的鉸鏈會破壞畫面的連續性。
有鑑於此,本案發明人先行提出了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2揭示了一種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其係從主體的錶盤部分露出薄膜狀輸入輸出部的活動端側,透過拉出並展開以捲曲狀態收納在主體內的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從而擴大輸入輸出部的面積。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21427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656492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是一種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其能維持畫面連續性而實現高功能化及/或多功能化。但是,專利文獻2中的支承結構,特別是支承薄膜狀輸入輸出部之拉出部分的支承結構,仍有改良的空間。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在觸控操作的承受度上尚有改良的餘地。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資訊終端裝置,其係透過拉出薄膜狀輸入輸出部,從而維持整體裝置的緊湊性、實現高功能化及/或多功能化,同時改良前述輸入輸出部的支承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在手錶型的資訊終端或遊戲機等可攜式資訊終端裝置中,本發明的資訊終端裝置可透過使用從殼體拉出的薄膜狀輸入輸出部,維持資訊終端裝置結構的緊湊性,實現高功能化及/或多功能化;同時,該輸入輸出部可約略折為兩半存放,大致半面部分透過支承構件從內側支承使其經常露出於外;另一個大致半面以該約略折為兩半之狀態收納在該支承構件的背後側與基體之間的空間;展開時藉由第一引導構件移動支承構件至該基體的側部,進而使其下沉且並排於該基體的一側部;而另一個大致半面的端部透過第二引導構件移動至基體的另一側部,翻轉後整體輸入輸出部為一連續面。
如此一來,展開時該另一個大致半面也可支承整個基體,而實現一種支承結構,讓使用者可從薄膜狀的輸入輸出部進行可靠的輸入輸出操作。
(實施態樣1)圖1~圖3是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的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1的立體圖。圖1表示將其用作手錶時的狀態,圖2表示將其用作資訊終端裝置時的狀態,圖3表示其在圖1和圖2之間變換時的狀態。圖4是資訊終端裝置1的分解立體圖。為了簡化附圖,作為手錶使用時的腕帶2僅於圖1中繪示,在其他圖示中則省略。雖然圖1~圖4中的資訊終端裝置1係以手錶型為例,但是本發明亦可實施在遊戲機、行動電話等可攜式資訊終端裝置中。
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在被用作手錶使用時,會顯示時刻在錶盤部分11上。除此之外,該錶盤部分11也可以適當地顯示秒、日期、星期幾、西曆等資訊,或是切換顯示模式,使該錶盤部分11顯示步數、以生物感測器(圖未繪示)所測得的血壓和心跳等資訊。前述的模式切換基本上是透過錶盤部分11上所設置的觸控感測器來進行,但亦可在基體3的側部等位置適當地設置錶把或按鈕等零件,並透過該些零件進行切換。
如圖4詳細所示,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大致包括基體3、輸入輸出部4、支承構件5、第一引導構件6和第二引導構件7。輸入輸出部4係呈帶狀及薄膜狀,且具有相互平行一對邊41、42,以實現資訊終端裝置1的顯示及/或輸入操作中至少一部分的功能。當該一對邊41、42較靠近方向40的大致半面43朝向使用者時,該輸入輸出部4將如圖1及圖4所示呈現折為兩半之狀態,以實現某些功能;而當輸入輸出部如圖2所示呈現展開狀態,整個面均朝向使用者時,則可實現所有的功能。兩種使用狀態可相互切換。
如上所述,輸入輸出部4係形成為薄膜狀,具有相互平行一對邊41、42,用以實現該資訊終端裝置的顯示功能及/或輸入操作。圖2表示了該薄膜狀輸入輸出部4被拉出且伸展開來時的展開狀態,圖1及圖4則表示其約略折為兩半時的狀態。在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中,輸入輸出部4係呈帶狀且被大致分割為兩半;在裝置開始被用作該手錶使用時,大致半面43那一側便作為該錶盤部分11而經常顯露在外,而另一大致半面44的那一側在作為該手錶使用時則被收納在後述的支承構件5及基體3之間,直到裝置被用作該資訊終端裝置使用時才被展開並顯露在外。
為能實現顯示輸出和觸控輸入的功能,輸入輸出部4係由觸控面板層疊於進行顯示的電子紙或有機EL薄膜顯示器上所構成。薄膜狀的輸入輸出部4有時會如圖1及圖4所示折為兩半,既可以像後述的圖3所示那樣彎曲,也可以如圖2所示展開來形成連續畫面,而該些電子紙或有機EL薄膜顯示器的材質薄軟,十分適合作為輸入輸出部4使用。其中,樹脂基板的有機EL薄膜顯示器的材質特別薄軟,更為合適。
為了使輸入輸出部4能朝參考符號40的方向,也就是沿著前述一對邊41、42的方向展開,其具有如前所述相互平行的一對邊41、42,但其整體形狀並不一定限於矩形;特別是作為手錶使用時顯露在外的大致半面43側(錶盤部分11),其側面431可以為圓弧狀等符合產品設計的形狀。而此輸入輸出部4其大致半面43的部分,則透過具有剛性且呈板狀的支承構件5從內側予以支撐。
基體3由導引第一引導構件6的第一部分31及導引第二引導構件7的第二部分32兩層相互堆疊而成。如將輸入輸出部4該一對邊41、42之間稱為寬度方向,第一部分31在該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311、312上形成有第一長孔3111、3121,第一長孔3111、3121係沿著該一對邊41、42的方向40延伸且朝一側部310開口,因而使第一部分31具有往前述方向40延伸的收納空間313、314。
第一引導構件6由移動構件61、62、連桿631、632、641、642、螺絲65及連接構件66所構成;其中,移動構件61、62係可從收納空間313、314往前述方向40自由進出的板狀或桿狀構件(在圖4中係以桿狀繪示)。連桿631、632、641、642的一端6311、6321、6411、6421係以螺絲65通過第一長孔3111、3121連接於移動構件61、62的側部611、612且可自由擺動,另一端6312、6322、6412、6422則以螺絲65連接於支承構件5的側部(邊)51、52且可自由擺動。由於本實施態樣的移動構件61、62呈桿狀,當其收納至第一部分31後,一側部310的兩端將會透過連接構件66相互連接。
另一方面,第二部分32在該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321、322上設有沿著該方向40延伸的第二長孔3211、3221。第二引導構件7在本實施態樣中係由桿70及支撐板71、72所構成,其中桿70係連通於第二長孔3211、3221之間並可在第二長孔3211、3221上滑動,支撐板71、72則分別固定於桿70的兩端。支撐板71、72裝設於第二部分32的頂板上並樞承軸46,軸46由具有剛性的棒狀體所構成,裝設於薄膜狀輸入輸出部4其基端45的那一側並與該基端45連結,保護著基端45那一側。同時,軸46係透過螺絲47樞承該支撐板71、72。
因此,只要將移動構件61、62從收納空間313、314拉出來,就可以移動(shift)以連桿631、632、641、642連結的支承構件5;若將連桿631、632、641、642推倒則可使支承構件5沉至下方。另外,由於第二引導構件7係於第二長孔3211、3221上滑動,可從一側部310往另一側部315的方向移動,移動時該第二引導構件7係樞承輸入輸出部4其基端45的那一側,故可使輸入輸出部4的另一大致半面44轉而朝向使用者。如此一來,即可實現支承構件5沿著邊41、42其方向40引導(滑動)及退回的動作,以及輸入輸出部4另一大致半面44的翻轉動作。
如上所述,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為使可折為兩半的輸入輸出部4既能像圖1或圖4那樣以折為兩半的方式收納(層疊),也能像圖2那樣展開,其於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1加設基體3,以便透過腕帶2穿戴在使用者的手腕上,同時採用了支承構件5及第一引導構件6和第二引導構件7等元件。此外,支承構件5從內側支撐著輸入輸出部4其大致半面43的部分,在支撐著且折為2半的狀態下,基體3被配置於該支承構件5的下方,換言之,該支承構件5係被配置於基體3的上方,而該支承構件5與基體3之間係以第一引導構件6連結,輸入輸出部4的基端45與基體3之間則以第二引導構件7連結。
承上,在支承構件5位於基體3上方的狀態下,第二引導構件7係位於基體3的一側部310處,因此,如圖1所示,輸入輸出部4將支承構件5夾在中間緩緩地折為兩半時,可防止因折疊造成破損。且在此狀態下,輸入輸出部4的大致半面43將位於上方,可實現該輸入輸出部4的一部分功能。
為能使輸入輸出部4從折為兩半的狀態展開,如圖3所示,第一引導構件6將支承構件5往該一對邊41、42的方向40引導(使支承構件5滑動)。如此一來,如圖3所示,處於輸入輸出部4彎折處的中央部側將從基體3往上捲,形成一個大彎曲;此時第二引導構件7係樞承著輸入輸出部4的端部45,也就是另一大致半面44的基端側,因此該彎曲將逐漸立起。接著,支承構件5順著第一引導構件6的引導(滑動)經過了基體3的一側部310後沉至下方,如圖2所示,來到基體3之一側部310的旁邊並與其並排。另一方面,原本處於折半狀態且位在基體3之一側部310附近的第二引導構件7,則往另一側部315的那一端移動。隨著第二引導構件7的移動,該彎曲將變得更大,一旦該第二引導構件7距離支承構件5內側的距離達到預先設定的值,該彎曲將會恢復原狀,且由該第二引導構件7所支承之輸入輸出部4其另一大致半面44的端部45將翻轉過來,使該另一大致半面44回到基體3上。
如此一來,如圖2所示,基體3和支承構件5呈並排配置,緊接著上方就是薄膜狀的輸入輸出部4,其表面面向使用者,可進行全面性的顯示及/或輸入操作。換言之,輸入輸出部4若處於如圖1所示折為兩半的狀態,其另一大致半面44係夾在支承構件5與基體3之間;若如圖3至圖2所示,大致半面43開始往一側部310那一端移動(滑動),則該另一大致半面44將往另一側部315那一端(相反方向)移動並展開(使彎曲消失),同時翻轉過來面向使用者。
承上所述,輸入輸出部4呈帶狀及薄膜狀且具有相互平行的一對邊41、42,可實現顯示及/或輸入操作中至少一部分的功能。當該平行一對邊41、42較靠近方向40的大致半面43朝向使用者時,該輸入輸出部4將如圖1及圖4所示呈現折為兩半之狀態,以實現一部分功能;而當輸入輸出部4如圖2所示呈現展開狀態,整個面均朝向使用者時,則可實現所有的功能。兩種使用狀態可相互切換。如此一來,當使用者操作可攜式資訊終端裝置時,可依據需求將輸入輸出部4展開以增加其面積,使輸入輸出的操作更為簡單。此外,薄膜狀輸入輸出部4的大致半面43內側有支承構件5予以支承(作為襯底),另一大致半面44內側則有基體3其第2部分32的上表面323予以支承(作為襯底),實現了支撐力更佳的構造,使觸控等操作更為順暢。
又,一般的手錶型資訊終端雖然輕巧不占空間,但只能在大致半面43(錶盤部分11)的有限面積中進行顯示及/或輸入操作;相較於此,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可適時地展開輸入輸出部4的另一大致半面44,將操作面積擴大,因而提高了資訊終端裝置的機能,更適合被作為手錶型資訊終端使用。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中,由於移動構件61、62為桿狀,當其收納至第一部分31時,一側部310的端點將透過連接構件66而相互連接,大致形成為倒ㄈ字形。因移動構件61、62係透過連桿631、632、641、642支承著支承構件5的兩側部51、52,同時連接在第一長孔3111、3121之間而在第一部分31內移動,故也可以設計為板狀構件;但若如前所述將其設計為桿狀,且透過連接構件66連接而大致形成為倒ㄈ字形的構件,則該倒ㄈ字形的內側將可留有一些空間。
如此一來,可在前述空間中收納資訊終端裝置的電路零件或電池等元件,使整體體積縮小,甚至更為薄型。移動構件61、62甚至可設計為像望遠鏡鏡筒或雲梯車梯子那樣伸縮自如的多層構造。在這種構造中,由於來自第一部分31的延伸量較大,支承構件5相對於基體3的部分,也就是錶盤部分11(大致半面43)的長度(高度)也可相對增長(增高)。
此外,在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中,連桿631、632、641、642在移動構件61、62側各有一組,換言之,該移動構件61、62沿著一對邊41、42的方向40設有兩組連桿,各自彼此間隔。因此,從一側部觀看,移動構件61、62和支承構件5以及連桿631、632、641、642將構成一個平行連桿機構,可使運作更為穩定,並提高耐久性。
再者,在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中,第二引導構件7的一對支撐板71、72係分別配置於第二部分32的兩側,且透過該第二部分32中插通於第二長孔3211、3212內的桿70相互連結,因此只需要移動一根桿70就可以一次引導支撐板71、72的兩端,構造非常簡單。
(實施態樣2)圖5是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的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1a的分解立體圖。圖5的資訊終端裝置1a與圖1~圖4的資訊終端裝置1類似,其中對應的部分將賦予相同參照符號,省略其說明。應注意的是,相較於前述基體3是具有第一部分31及第二部分32的層狀結構,在此資訊終端裝置1a中,基體3a係單一結構。
詳而言之,構成第一引導構件6的移動構件61、62及連接構件66形成了一個倒ㄈ字形,而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a就利用了該倒ㄈ字形中間的中空空間。因此,基體3a與第一部分31同樣在該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311、312上形成有該第一長孔3111、3121,同時在兩端部各自設有以該第一長孔3111、3121為開口的收納空間313、314。但基體3a的上表面316還設有第二長孔3161、3162,該第二長孔3161、3162沿著該一對邊41、42的方向40延伸。
另一方面,第二引導構件7a係具有桿70a及一對承接構件75、76的構造。桿70a係於該上表面316的內側移動(滑動)。桿70a裝設有與該第二長孔3161、3162相對應的一對承接構件75、76。承接構件75、76大致形成為Y字形,Y字形的腳的部分可活動地插入該第二長孔3161、3162,而Y字形分岔的部分形成為圓弧狀,圓弧的凸出部分彼此相互靠近。同時,輸入輸出部4的基端45以捲繞等方式固定於軸46,對應於該承接構件75、76的部分形成有狹縫471、472,而軸46從狹縫471、472露出來的部分461、462則嵌入該承接構件75、76其Y字形的分岔部分之中,藉以樞承該軸46。在此實施態樣中,可適當地設計一些構造來防止該桿70a脫落,舉例來說,可在承接構件75、76的Y字形腳部設置凸緣;將Y字形分岔部分的寬度設計得比腳部寬;或是在桿70a的背面設置擋板。
在此構造中,基體3a的側部311、312及第一長孔3111、3121係供第一引導構件6引導所用,上表面316及第二長孔3161、3162則供第二引導構件7a引導所用,如此一來即可實現支承構件5沿著邊41、42其方向40被引導(滑動)並沉至下方的動作,以及輸入輸出部4其另一大致半面44的翻轉動作。同時,由於基體3a為單一結構,資訊終端裝置1a將可更為薄型。
(實施態樣3)圖6~圖9是本發明之又一實施態樣的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1b的立體圖。圖6表示將其作為手錶使用時的狀態,圖9表示將其作為資訊終端裝置使用時的狀態,圖7及圖8則表示其在圖6和圖9之間變換時的狀態。此資訊終端裝置1b與圖5的資訊終端裝置1a類似,其中對應的部分將賦予相同參照符號,省略其說明。應注意的是,此資訊終端裝置1b只要透過基體3b在寬度方向兩端部側壁311b、312b上所設的第一長孔3111b、3121b,即可引導支承構件5b。
以下以圖6的第一長孔3111b來進行詳細說明。該第一長孔3111b由拉出部分3111b1、傾斜部分3111b2以及末端部分3111b3所構成,其中,拉出部分3111b1係沿著該一對邊41、42的方向40延伸,也就是供引導構件進行直線拉出動作的部分;傾斜部分3111b2與該拉出部分3111b1連通,以預先設計的斜度往下方傾斜,也就是供引導構件沉至下方的部分;末端部分3111b3與該傾斜部分3111b2連通且與該拉出部分3111b1平行,也就是供引導構件回到直線狀態,並使基體3b的上表面316及支承構件5b的上表面56大略構成一個平面的部分。在此構造中,基體3b的一側部310這一面呈現出沿著該傾斜部分3111b2到末端部分3111b3的樣貌,而另一側部315則如圖8所示,可供支承構件5b的端部57通過。
另一方面,與此相對,第一引導構件58在基體3b的另一側部315處設有一對引導板580,該引導板580係從端部57往基體3b側延伸,並具有與之垂直的2根圓柱狀引導銷581、582,而引導銷581、582係沿著該一對邊41、42的方向40彼此間隔設置。圓柱狀的引導銷581、582可通過從第一長孔3111b其拉出部分3111b1至傾斜部分3111b2的曲線3111b4,以及從傾斜部分3111b2至末端部分3111b3的曲線3111b5。此外,由於引導銷581、582係沿著該一對邊41、42的方向40彼此間隔設置,除了能抑制晃動,還能使引導構件在末端部分3111b3處回到直線狀態,讓基體3b的上表面316及支承構件5b的上表面56大略構成一個平面。如上所述,只要拉動支承構件5b,該支承構件5b就會被引導銷581、582引導而在基體3b的側邊移動(滑動),最後沉至下方。
第二引導構件7a的引導過程與圖5的資訊終端裝置1a相同,均是透過設置於基體3b上表面316的第二長孔3161、3162 來進行。因此資訊終端裝置1b的構造同樣可實現支承構件5b沿著邊41、42其方向40被引導(滑動)並沉至下方的動作,以及輸入輸出部4其另一大致半面44的翻轉動作。
(實施態樣4)圖10及圖11是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的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1c的立體圖,圖12是其分解立體圖,圖13是從側面觀看的示意圖,用以說明資訊終端裝置1c的動作。圖10與圖1同樣是表示將其用作手錶時的狀態,圖12與圖2同樣是表示將其用作資訊終端裝置時的狀態。此資訊終端裝置1c與前述的資訊終端裝置1及1a類似,其中對應的部分將賦予相同參照符號,省略其說明。應注意的是,在此資訊終端裝置1c中,當支承構件5c被移動(滑動)而沉至下方時,該支承構件5c及基體3c沿著一對邊41、42其方向40的剖面形成相互嵌合的倒ㄈ字形及ㄈ字形。
詳而言之,當靠上方的支承構件5c呈倒ㄈ字形的時候,靠下方的基體3c係呈與之相對的ㄈ字形。在輸入輸出部4如圖10所示處於折為兩半的狀態下,基體3c與支承構件5c係相互嵌合,亦即呈層疊狀態;當輸入輸出部4如圖11所示處於展開的狀態下,支承構件5c將從基體3c被拉出並與之並排,靠上方的支承構件5c將下沉,與基體3c形成一個平面。
其中,呈倒ㄈ字形的支承構件5c係由較靠上方的板91、較靠下方的板92以及折疊構件93、94所構成,折疊構件93、94係連接支承構件5c兩側部的基端側。較靠上方的板91為有剛性的板狀構件,可從內面支承薄膜狀的輸入輸出部4。較靠下方的板92亦為有剛性的板狀構件。
折疊構件93、94係為大致蝴蝶鉸鏈型,該折疊構件93、94包含有:連接在樞紐931、941兩側且開闔自如的板狀部932、933;942、943,以及形成在該些板狀部932、933;942、943前端上的銷934、935;944、945。並且,該些銷934、935;944、945係分別樞承在設於靠上方的板91及靠下方的板92其基端側上的銷孔911、921;912、922。並且如圖11所示,透過例如設在板狀部932、933;942、943之間的拉伸彈簧等元件,沿著向該支承構件5c之內側折疊閉合的方向對樞紐931、941施力。另外,在支承構件5c之基端側上,更形成有缺口913、914;923、924,用以收納該些折疊構件93、94。
同樣地,呈ㄈ字形的基體3c係由較靠上方的板81、較靠下方的板82以及折疊構件83、84所構成,折疊構件83、84係連接基體3c兩側部的基端側且開闔自如。該較靠上方的板81及較靠下方的板82亦為有剛性的板狀構件。較靠上方的板81其上表面316形成有第二長孔3161、3162,用以引導第二引導構件7a。
折疊構件83、84也與折疊構件93、94同樣為蝴蝶鉸鏈型,該折疊構件83、84包含有:連接在樞紐831、841兩側且開闔自如的板狀部832、833;842、843,以及形成在該些板狀部832、833;842、843前端上的銷834、835;844、845。並且,該些銷834、835;844、845係分別樞承在設於靠上方的板81及靠下方的板82其基端側上的銷孔811、821;812、822。並且透過例如拉伸彈簧等元件,沿著向該基體3c之內側折疊閉合的方向對樞紐831、841施力。另外,在基體3c之基端側上,更形成有缺口813、814;823、824,用以收納該些折疊構件83、84。
支承構件5c其較靠上方的板91以及較靠下方的板92,與基體3c其較靠上方的板81以及較靠下方的板82,彼此形成為相等的厚度。此外,基體3c其較靠上方的板81及較靠下方的板82其活動端側形成有往下方傾斜突出的斜邊815、825;與此相對,支承構件5c其較靠上方的板91及較靠下方的板92其活動端側形成有往下方內側倒退傾斜的斜邊915、925。同時,該斜邊915、925的上方形成有圓弧狀的缺口916、926,以便在進行後述之角度調整時不致於與該斜邊815、825相互干擾。並且,基體3c較靠上方的板81其上表面316(面向使用者的面)與支承構件5c較靠上方的板91其下表面(背向使用者的面)919之間,以及支承構件5c較靠下方的板92其下表面(背向使用者的面)929與基體3c較靠下方的板82其上表面(面向使用者的面)829之間係為滑動面,以利將支承構件5c往該一對邊41、42的方向40引導。另外,上表面316與下表面919之間因為有輸入輸出部4的另一大致半面44存在,並不彼此貼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c的第一引導構件中,基體3c其ㄈ字形較靠上方的板81以及支承構件5c其倒ㄈ字形較靠下方的板92上設有作為第一長孔的狹縫817、818;927、928,和在該狹縫817、818;927、928內滑動的連接構件85、86;95、96。其中,該狹縫817、818;927、928形成於輸入輸出部4其寬度方向的兩端部附近,並各自往該一對邊41、42的方向40延伸。該狹縫817、818從作為該滑動面之較靠上方的板81其該上表面316基端附近一路延伸至該斜邊815,同樣地,狹縫927、928從作為該滑動面之較靠下方的板92其下表面929基端附近一路延伸至該斜邊925。
連接構件85、86;95、96係在板狀體或棒狀體851、861;951、961(在圖12中係以形成為橢圓形的板狀體為例)的兩端部附近立設銷852、853;862、863;952、953;962、963,用以樞承該板狀體851、861;951、961並使其擺動自如。
在連接構件85、86;95、96中,其中一邊的銷852、862;952、962係用以樞承較靠上方的板91及較靠下方的板82其各自的活動端側,因此該活動端側形成有狹縫827、828;917、918以供板狀體851、861;951、961擺動。此外,如前所述,板狀體851、861;951、961會在狹縫817、818;927、928內滑動,另一邊的銷853、863;953、963則可防止滑脫。因此,狹縫817、818;927、928設有與該狹縫817、818;927、928通連且內側更寬的引導溝,用以引導銷853、863;953、963。
在本實施態樣的構造中,如圖10及圖13(a)所示,原本支承構件5c和基體3c是呈層疊(相互嵌合)狀態,接著由於連接構件85、86;95、96開始滑動,支承構件5c和基體3c如圖13(b)所示解除嵌合狀態並往一側被引導,當支承構件5c和基體3c如圖13(c)所示達到末端(活動端)後,該連接構件85、86;95、96則開始擺動,最後將如圖11及圖13(d)所示,支承構件5c沉至下方,與基體3c的一側並排配置。
另一方面,第二引導構件7a的引導係透過基體3c其上表面316上所設的第二長孔3161、3162來進行,輸入輸出部4其另一大致半面44透過該第二引導構件7a的引導而翻轉過來這一點與圖5的資訊終端裝置1a相同。因此,連接構件85、86夾住另一大致半面44的部分比連接構件95、96夾住的部分來得長。而此一構造也可實現支承構件5c沿著邊41、42其方向40引導(滑動)及沉至下方的動作,以及輸入輸出部4另一大致半面44的翻轉動作。
此外,在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c中,基體3c其較靠上方的板81與支承構件5c其較靠上方的板91,以及支承構件5c其較靠下方的板92與基體3c其較靠下方的板82彼此形成為相等的厚度,因此如圖11所示,一旦拉出支承構件5c使其沉至下方,並將該資訊終端裝置1c置於可保持水平的場所,其面向使用者那一面,亦即輸入輸出部4的表面將可呈平坦狀。
再者,在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c中,將倒ㄈ字形的支承構件5c從與其嵌合之ㄈ字形基體3c中拉出時,由於用於引導的狹縫817、818;927、928係形成於滑動面上,也就是形成於較靠上方的板81其上表面316以及較靠下方的板92其下表面929上,如圖10所示,在層疊狀態下均無法從外觀看見該狹縫817、818;927、928或連接構件85、86;95、96,如此一來不只提高了設計感,也可以避免因異物入侵而影響正常運作。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c中,基體3c其較靠上方的板81及較靠下方的板82其活動端側形成有往下方傾斜突出的斜邊815、825,支承構件5c其較靠上方的板91及較靠下方的板92其活動端側形成有往下方內側倒退傾斜的斜邊915、925,因此支承構件5c被拉出後,可透過斜邊815、825;915、925的引導滑順地沉至下方。同時如圖11所示,當支承構件5c與基體3c並排配置時,斜邊815、825;915、925也可彼此嵌合,使資訊終端裝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各自形成平整的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態樣的資訊終端裝置1c中,被拉出的支承構件5c與基體3c彼此之間並非一直如圖11所示呈直線狀,而是可調整角度的。因此,如圖13(c)所示,ㄈ字形基體3c其較靠上方的板81與倒ㄈ字形支承構件5c其較靠下方的板92之間設有進給機構10,該進給機構10在支承構件5c被往該一對邊41、42其方向40引導時會伸長。此外,該進給機構10在靠近其約略中央的位置設有角度調整機構103(如圖14所示)。因此,一旦將支承構件5c從基體3c拉出,進給機構10就會連動並伸長。
圖14是進給機構10的分解立體圖。進給機構10包含第一部分101、第二部分102及介於兩部分之間的該角度調整機構103;其中,第一部分101固定於較靠上方的板81,第二部分102固定於較靠下方的板92。在圖14的實施例中,第一部分101形成為扁平的方管狀,其內部空間1011可收納第二部分102的主體1021、延長部分1022以及角度調整機構103。
在第二部分102中,該延長部分1022可自由進出主體1021的內部空間10211,其基端側設有凸緣10221以防止鬆脫,前端則固定有角度調整機構103的旋轉部1031。主體1021的基端側其寬度及厚度與該扁平方管狀的第一部分101大致相同,固定有無法收納至該第一部分101其內部空間1011的基端部1023,該基端部1023則固定於該較靠下方的板92。
該角度調整機構103包含該旋轉部1031及一對托架1032、1033,該一對托架1032、1033位於第一部分101端且夾持該旋轉部1031。該旋轉部1031略呈半圓柱狀,其兩端設有軸1034,可樞軸支撐於凹槽1012內並在凹槽1012內滑動,而凹槽1012連通設置於該內部空間1011的兩內側壁至托架1032、1033的內側。因此,第二部分102可從第一部分101拉出,換言之,第二部分102(亦即支承構件5c)可相對於第一部分101(亦即基體3c)進行角度調整。
為能在調整角度時使角度調整機構103適當地維持在任意角度,可在托架1032、1033與旋轉部1031之間增設維持機制;或是將軸1034設計為板狀,將圖14實施例中的旋轉部1031設計為不會旋轉,改將延長部分1022設計為可彎曲的構造。為了配合支承構件5c自基體3c拉出時的衝程,進給機構10所不足的長度差係由延長部分1022補足。換言之,對應於拉出時的衝程,延長部分1022讓作為旋轉中心的軸1034可被往基體3c的外側拉出,同時為支承構件5c提供足夠的長度。此外,為避免斜邊815、825;915、925在調整角度時彼此干擾,也可於延長部分1022設置緩衝空間。
在此構造中,由於進給機構10在靠近其約略中央的位置設有角度調整機構103,不只可使支承構件5c(即輸入輸出部4的大致半面43)以及基體3c(即輸入輸出部4的另一大致半面44)延伸成一直線,也可以維持在特定角度彼此連接。如此一來,以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為例,支承構件5c被拉出至上方後,其活動端側將朝向使用者而方便觀看;又或如果將資訊終端裝置用作行動電話,可將支承構件5c的活動端側靠近耳朵、基體3c的活動端側靠近嘴巴,以便使用者進行通話。
此外,如前所述,基體3c以及支承構件5c的各個板81、82;91、92彼此形成為相等的厚度,而支承構件5c以及基體3c彼此相互嵌合的倒ㄈ字形以及ㄈ字形各自相連的部分則具有折疊構件83、84;93、94,因此如圖13(b)所示,進給機構10的一端(第一部分101)連接基體3c其較靠上方的板81的下側,另一端(第二部分102)則連接支承構件5c其較靠下方的板92的上側。即使如此,如圖13(c)所示將進給機構10推出後,因折疊構件83、84;93、94會折起,前述的ㄈ字形中間將如圖13(d)所示,沒有任何空隙。如此一來,基體3c以及支承構件5c的裡外兩面將可各自形成一個平整的面。
也因此,進給機構10的端部1019、1029與前述ㄈ字形各自相連部分連接時,彼此間的段差很容易就能消除,同時,因基體3c以及支承構件5c並排配置後使資訊終端裝置的厚度變薄,透過角度調整機構103加以彎折也較為容易。
在資訊終端裝置1c中,較靠上方的板81其上表面316上設置有供連接構件85、86滑動的狹縫817、818,以及引導第二引導構件7a的第二長孔3161、3162,兩者彼此鄰近,且連接構件85、86與第二引導構件7a係彼此往相反方向移動。基於這樣的反方向移動,資訊終端裝置中更設計了連動的機制。
圖15是用以詳細說明該連動機制的立體圖。首先,需將第二引導構件7a設計得較短,但不影響其對輸入輸出部4之另一大致半面44的支承。接著,將該狹縫817、818與第二長孔3161、3162之間的間隔加大,在該上表面316的內側設置導線/帶狀構件(在圖15的實施例中係為帶狀構件)881、882,該導線/帶狀構件881、882延伸於狹縫與第二長孔之間,透過滑輪8711、8712;8721、8722等元件配置為環狀。同時,該銷853、863與連接在該導線/帶狀構件881、882的移動片8911、8921可自由地連接或放開,而第二引導構件7a的兩端固定於該導線/帶狀構件881、882的連結部8912、8922。因此,將支承構件5c自基體3c拉出時,移動片會往導線/帶狀構件移動(轉動),因而可將該第二引導構件7a由該一側部310往另一側部315驅動。當連接構件85、86在斜邊815滑動時,該銷853、863與移動片8911、8921之間的連結會鬆開;而當連接構件85、86移動至上表面316,該銷853、863則裝配至移動片8911、8921上。
如上所述,將支承構件5c自基體3c拉出時,第二引導構件7a將連動而由一側部310往另一側部315移動,使輸入輸出部4的另一大致半面44可展開並翻轉。舉例來說,可在狹縫817、818進入斜邊815時,使銷853、863離開該移動片,並在狹縫817、818從斜邊815回到上表面316時使銷853、863抓住該移動片。此外,若連接構件85、86與第二引導構件7a的移動量(衝程)有所差異,只要將該導線/帶狀構件覆蓋在半徑不同的滾筒或滑輪上,就可以吸收掉該差異。
在此資訊終端裝置1c中,為完成將支承構件5c自基體3c拉出的動作,構造上係採用狹縫817、818;927、928加上在其內部滑動之連接構件85、86;95、96的組合;而為完成第二引導構件7a在上表面316上的移動,則採用第二長孔3161、3162加上在其內部滑動之承接構件75、76的組合,換言之,都是採用溝槽加上鑲嵌在其中之元件的組合。但構造上也可採用其他組合來實現上述移動,例如導軌和可在其上滑動的移動片。
本發明的資訊終端裝置係一種攜帶式的資訊終端裝置,其包含輸入輸出部、支承構件、基體、第一引導構件以及第二引導構件,其中,該輸入輸出部係呈薄膜狀且具有相互平行的一對邊,可實現該資訊終端裝置的顯示功能及/或輸入操作,使用時有兩種狀態,一為折半狀態,使沿著該一對邊方向的大致半面朝向使用者,一為展開狀態,使整個面均朝向使用者;該支承構件從內側支承該輸入輸出部的該大致半面的部分;該基體在輸入輸出部呈該折半狀態時被配置在該支承構件的背後側;該第一引導構件係將該支承構件往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引導,使原本在該基體上方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進一步下沉至下方且並排至該基體的一側部,同時使該輸入輸出部從該折半狀態轉為呈該展開狀態;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輸入輸出部呈該折半狀態時,於該基體的一側部附近樞承著該輸入輸出部另一大致半面的基端側,當該支承構件隨著該第一引導構件的導引往該基體的一側部位移時,該第二引導構件也隨之移動至另一側部,並藉此翻轉該輸入輸出部之該另一大致半面。
基於上述構造,若例舉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遊戲機、平板終端、個人電腦等可攜式資訊終端裝置,其中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於時間的顯示上,錶盤為一般尺寸即能滿足使用者所期望的功能。。然而,資訊終端裝置為了完整實現顯示及/或輸入操作,僅錶盤面積即有其困難度,從而不得不限縮某些原本可實現的功能。因此本發明至少實現部分該顯示及/或輸入操作,因薄膜狀之輸入輸出部具有例如呈帶狀且相互平行的一對邊,當沿著該一對邊方向的大致半面朝向使用者且輸出輸入部處於折半狀態時,可實現部分功能;當整個面面對使用者呈展開狀態時,則可實現所有功能,兩種使用狀態可相互切換。
如以手錶型為例,為使可折成兩半的輸入輸出部以折成兩半的方式收納(層疊)和展開,本發明的資訊終端裝置加裝基體以便於使用者的手腕穿脫,並使用支承構件以及第一和第二引導構件。詳而言之,支承構件從內側襯底支承該輸入輸出部之該大致半面部分。而當輸入輸出部呈折半狀態時,基體位於該支承構件的下方,亦即支承構件設置在基體的上方。再者,支承構件與基體之間以第一引導構件進行連接,輸入輸出部的端部與基體之間由第二引導構件進行連接。
接著,在支承構件位於基體上方的狀態下,第二引導構件位於基體的一側部,因此,輸入輸出部將支承構件夾在中間並緩緩地折為兩半,藉此防止因折為兩半造成破損。在此狀態下輸入輸出部的大致半面將位於上方,實現該輸入輸出部的一部分功能。
為能使輸入輸出部從折為兩半的狀態展開,第一引導構件將該支承構件往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引導(使支承構件滑動)。如此一來,輸入輸出部彎折處的中央部側將從基體往上捲,形成一個大彎曲。此時由於第二引導構件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端部,亦即另一大致半面的基端側,因此該彎曲將逐漸立起。接著,該支承構件跟著第一引導構件的引導(滑動)經過了基體的一側部後沉至下方,來到基體之一側部旁並與其並排。另一方面,原本處於該折半狀態且位在該基體一側部附近的第二引導構件,則往另一側部的那一端移動。隨著第二引導構件的移動,該彎曲將變得更大,一旦該第二引導構件距離支承構件內側的距離達到預先設定的值,該第二引導構件所支承輸入輸出部其另一大致半面的基端部將翻轉過來,使該另一大致半面回到基體上,該彎曲也將會恢復原狀。
如此一來,基體及支承構件將橫向並排配置且連成一面,使薄膜狀的輸入輸出部表面面向使用者,可進行全面性的顯示及/或輸入操作。換言之,該輸入輸出部的另一大致半面若處於折半狀態,將會夾在支承構件與基體之間,只要將大致半面往一側部那一端移動(滑動),則該另一大致半面將往另一側部那一端(相反方向)移動並展開(使彎曲消失),同時翻轉過來面向使用者。
因此,當使用者操作可攜式資訊終端裝置時,可依據需求將輸入輸出部展開以增加其面積,使輸入輸出的操作更為簡單。此外,薄膜狀輸入輸出部的大致半面與另一大致半面內側各有支承構件和基體予以支承(作為襯底),因此可實現支承構件的改良,使觸控操作等更為順暢。
並且,在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基體由導引第一引導構件的第一部分和導引第二引導構件的第二部分兩層相互堆疊而成;如將位於輸入輸出部的該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第一部分在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上形成有第一長孔,第一長孔係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且朝該一側部開口,使第一部分具有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收納空間;該第一引導構件係由板狀或桿狀之移動構件和連桿構成,該板狀或桿狀的移動構件可從該收納空間往該一側部的方向自由進出;該連桿穿通於第一長孔,一端連接於該移動構件的側部,另一端連接於該支承構件的側部(邊);由於該移動構件從該收納空間突出,當該支承構件被引導往一側部,該連桿將隨之擺動,使該支承構件沉至下方與該基體的一側部並排;該第二部分具有第二長孔,該第二長孔位於該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並往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該第二長孔中滑動,並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使其位於該第二引導構件之上。
基於上述構造,當支承構件被移動(滑動)且沉至下方時,導引第一引導構件的第一部分和導引第二引導構件的第二部分兩層相互堆疊構成基體;另一方面,第一引導構件是由移動構件和連桿構成。移動構件係為板狀或桿狀,且第一部分具有一收納空間,如將該輸入輸出部的該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當移動構件為桿狀時,該空間係位於寬度方向的兩端部附近;當移動構件為板狀時,該空間則與內部連通且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此收納空間朝一側部開口,供移動構件自由進出。此外,在形成收納空間的第一部分側壁上形成有第一長孔,第一長孔係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且朝該一側部開口,連桿的一端經由此第一長孔連接至移動構件的側部,連桿的另一端則連接至該支承構件的側部(邊)。因此只要將移動構件拉出,即能順帶移動(滑動)使用連桿進行連結的支承構件,推倒連桿後支承構件即能往後沉至下方。
另一方面,該第一部分的上方設置有第二部分以導引第二引導構件;第二部分在該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上設有第二長孔,第二長孔係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由於第二引導構件嵌入在第二長孔,藉由在第二長孔中滑動,該第二引導構件可從該一側部往另一側部移動。移動時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故可翻轉輸入輸出部的另一大致半面。
透過此一構造,即可實現將支承構件往沿著一對邊的方向導引(滑動)並沉至下方的動作,以及翻轉輸入輸出部另一大致半面的動作。
另外,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該移動構件係為一對桿,連至該一側部側而大致形成一倒ㄈ字形。
基於上述構造,透過連桿支承著支承構件兩側部的移動構件,雖然可設計為板狀體,使其連結兩側第一長孔並可於第一部分內移動;但若設計為一對桿,其與在一側部側連結的部分將構成一大致呈倒ㄈ字形的構件,該倒ㄈ字形的內側將可使第一部分內留有一些空間。
如此一來,前述空間中即可收納資訊終端裝置的電路零件或電池等元件,使整體體積縮小,甚至更為薄型。
再者,關於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的該基體,如將該輸入輸出部的該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其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上形成有第一長孔,第一長孔係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且朝該一側部開口,使第一部分具有往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收納空間;同時,該基體的上表面亦具有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第二長孔。該第一引導構件具有從該收納空間往該一側部自由進出的板狀或桿狀之移動構件,以及通過第一長孔後,一端連接於該移動構件側部、另一端連接於該支承構件側部(邊)的連桿;由於該移動構件突出於該收納空間,可導引該支承構件至一側部,帶動該連桿擺動,使該支承構件往後沉至下方且並排至該基體的一側部。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該第二長孔中滑動,並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使其位於該第二引導構件之上。
基於上述構造,該基體不以前述具第一及第二部分的兩層結構為限,亦可設計為單層結構,在側部配置第一長孔用於導引第一引導構件、在上表面配置第二長孔用於導引第二引導構件。
即使設計為單層構造,同樣可實現將支承構件往沿著一對邊的方向導引(滑動)並沉至下方的動作,以及翻轉輸入輸出部另一大致半面的動作。
另外,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如將該移動構件兩側的該連桿視為一組,該移動構件在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設有彼此間隔的兩組連桿。基於上述構造,從一側部觀看,移動構件和支承構件以及連桿將構成一個平行連桿機構,可使運作更為穩定並提高耐久性。
並且,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該第二引導構件配置於該第二部分的兩側,且透過在第二部分中插通於該第二長孔內的桿相互連結。
由此,只需要一根桿的簡單構造,第二引導構件即可以一次導引第二部分的兩側。
此外,關於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的該基體,如將該輸入輸出部的該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其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上形成有第一長孔,第一長孔具有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拉出部分、連通該拉出部分並以預設斜度往下方傾斜的傾斜部分、以及連通該傾斜部分並與該拉出部分平行的末端部分;同時,沿著該傾斜部分到末端部分形成了該一側部的面,而且於此上表面設置有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第二長孔。該第一引導構件由一對引導板和兩根引導銷構成,該引導板係從該支承構件的該另一側的端部往下方延伸,並分別覆蓋該基體的一對側壁,而兩根圓柱狀的引導銷立設垂直於該一對引導板,其係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彼此間隔設置並可滑動於該第一長孔內;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該第二長孔中滑動,並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使其位於該基體的上表面上。
基於上述構造,為使支承構件被移動(滑動)且沉至下方,基體的兩側壁上形成有導引用的第一長孔。具體而言,第一長孔包含: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以進行直線拉出動作的拉出部分;連通該拉出部分並以預設斜度往後方傾斜以使支承構件沉至下方的傾斜部分;連通該傾斜部分並與該拉出部分平行以供支承構件回復直線狀態的的末端部分;支承構件回復直線狀態後,基體上表面與支承構件上表面將大略構成一個平面。與此相對應,沿著該傾斜部分到末端部分的這一形狀,也形成於基體一側部的這一面,以供支承構件另一側部的端部通過。
另外於上述構造中,第一引導構件是由一對引導板和兩根引導銷組成,該引導板係從支承構件的該另一側部的端部往下方延伸,亦即往基體側延伸設置;而兩根圓柱狀的引導銷係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彼此間隔設置。圓柱狀的引導銷可通過該第一長孔從拉出部分至傾斜部分的曲線,以及從傾斜部分至末端部分的曲線。此外,由於引導銷係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彼此間隔設置,因此除了能抑制晃動,還能使支承構件在末端部分處回到直線狀態,亦即讓基體的上表面及支承構件的上表面大略構成一個平面。如上所述,只要拉出支承構件,該支承構件就會被引導銷導引移動(滑動)往基體的側部並沉至下方。
另一方面,為了導引第二引導構件,基體的上表面形成有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第二長孔。由於第二引導構件嵌入在第二長孔,藉由在第二長孔中滑動,該第二引導構件即可從該一側部往另一側部移動。移動時第二引導構件係樞承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故可翻轉輸入輸出部的另一大致半面。
此一構造也可實現將支承構件往沿著一對邊的方向導引(滑動)並沉至下方的動作,以及翻轉輸入輸出部另一大致半面的動作。
另外,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該支承構件及基體在沿著一對邊方向的剖面係形成相互嵌合的倒ㄈ字形及ㄈ字形;該第一引導構件由第一長孔和連結構件構成。其中,在該ㄈ字形基體較靠上方的板與該倒ㄈ字形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上,如將該輸入輸出部的該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該寬度方向兩端部附近各自形成有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第一長孔;而連結構件樞承該倒ㄈ字形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與該ㄈ字形基體較靠下方的板的活動端部,並分別滑動於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之該第一長孔與該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之第一長孔。藉由該連接構件的滑動,該支承構件被導引往一側部並解除與該基體的相互嵌合,同時透過該連接構件的擺動,使該支承構件沉至下方且與該基體的一側部並排;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之上表面形成有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第二長孔,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該第二長孔中滑動,並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使該輸入輸出部位於該第二引導構件之上。
基於上述構造,支承構件移動(滑動)並沉至下方時,支承構件及基體於沿著該一對邊方向的剖面形成相互嵌合的倒ㄈ字形及ㄈ字形。詳而言之,當靠上方的支承構件呈倒ㄈ字形的時候,靠下方的基體係呈ㄈ字形,兩者在輸入輸出部折為兩半的狀態下係相互嵌合,亦即呈一層疊狀態;當輸入輸出部處於展開狀態,支承構件將從基體被拉出並與之並排,而靠上方的支承構件下沉後,與基體形成一個平面。
承上所述,該第一引導構件設置有第一長孔和連結構件,第一長孔係形成於ㄈ字形基體較靠上方的板與倒ㄈ字形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其中如將該輸入輸出部的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此寬度方向兩端部附近各自形成有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第一長孔,同時設置有於第一長孔內滑動的連結構件。此連結構件則分別樞承,倒ㄈ字形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與ㄈ字形基體較靠下方的板各自的活動端部附近。因此藉由連接構件的滑動,該支承構件被導引往一側部並解除與該基體的相互嵌合,達到末端(活動端)後,該連接構件開始擺動,使支承構件沉至下方且並排於基體的一側部。
另一方面,為了導引第二引導構件,基體較靠上方部的板的上表面形成有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第二長孔;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該第二長孔中滑動,並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使其位於該第二引導構件之上。因此,呈倒ㄈ字形的支承構件與呈ㄈ字形的基體兩者在相互嵌合狀態下,折為兩半的輸入輸出部將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夾在其間,只要拉出支承構件,使第二引導構件從一側部移動至另一側部,輸入輸出部的另一大致半面將翻轉過來,即可與貼著該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的大致半面呈展開狀態。
此一構造同樣可實現將支承構件往沿著一對邊的方向導引(滑動)並沉至下方的動作,以及翻轉輸入輸出部另一大致半面的動作。
另外,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與該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以及該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與該基體較靠下方的板,彼此形成為相等的厚度。
基於上述構造,拉出支承構件且使其沉至下方時,該資訊終端裝置若處於一水平場所,面向使用者那一面,亦即輸入輸出部的表面將可呈平坦狀態。
又,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該連接構件係在板狀體或棒狀體的兩端部附近立設一銷,用以樞承該板狀體或棒狀體並使其擺動自如;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之上方側的面與該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之下方側的面之間,以及該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之下方側的面與該基體較靠下方的板之上方側的面之間,係作為將該銷往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導引時的滑動面;同時,於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及該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上,從滑動面的基端側延伸至活動端側之端面處,形成有該板狀體或棒狀體可擺動的狹縫作為該第一長孔,並設有與該狹縫連通且內側為寬幅設計之引導溝以引導該銷。
基於上述構造,將倒ㄈ字形的支承構件從與其嵌合之ㄈ字形基體中拉出時,由於用於引導的第一長孔係形成於滑動面上,因此在層疊狀態下均無法從外觀看見該第一長孔或連接構件,如此一來不只提高了設計感,也可以避免因異物入侵而影響正常運作。
再者,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及較靠下方的板其活動端側形成有往下方傾斜突出的斜邊,與此相對,該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及較靠下方的板其活動端側形成有往下方內側倒退傾斜的斜邊。
基於上述構造,當支承構件被拉出後,可透過斜邊的引導滑順地沉至下方,同時當支承構件與基體並排配置時,上下均可形成一平整面。
另外,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該基體之該ㄈ字形較靠上方的板與該支承構件之該倒ㄈ字形較靠下方的板之間設有進給機構,該進給機在構該支承構件被引導往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時會伸長,而該進給機構在其約略中央的位置設有角度調整機構。
承上,只要從基體拉出支承構件,進給機構也會連動並伸長。
因此,藉由設在進給機構約略中央位置的角度調整機構,支承構件(即輸入輸出部的大致半面)以及基體(即輸入輸出部的另一大致半面)不只能延伸成一直線,還可維持在特定角度彼此連接。如此一來,以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為例,被拉出至前方的支承構件之活動端側將朝向使用者而方便觀看;若將資訊終端裝置作為行動電話,可將支承構件的活動端側靠近耳朵、基體的活動端側靠近嘴巴,以便使用者進行通話。
並且,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該基體及支承構件的各個板彼此形成為相等的厚度,而該支承構件與基體彼此相互嵌合時形成的倒ㄈ字形及ㄈ字形其相連部分設置有折疊構件,該折疊構件所連結上下成對的板之間的間隔可自由開闔。
基於上述構造,該進給機構的一端連接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的下方側,另一端則連接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的上方側,即使如此,推出進給機構之後,因折疊構件折起,前述的倒ㄈ字形中間將無任何空隙,亦即基體及支承構件的裡外兩面可形成一個平整的面。
因此,該進給機構的端部與前述ㄈ字形的相連部分連接時,其段差即可容易的被消除,同時,橫向並排的基體及支承構件的厚度變薄,該角度調整機構的彎折也較為容易。
又,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中,銷嵌入於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內,並於該較靠上方的板內連結可往沿著該一對邊方向移動的移動片,該移動片於該較靠上方的板內連結呈環狀配置的導線或帶狀構件,該導線或帶狀構件連結至該第二引導構件,因此將該支承構件自基體拉出時,移動片帶動該導線/帶狀構件移動,因而可將該第二引導構件從該一側部往另一側部驅動。
基於上述構造,隨著支承構件從基體拉出,連動第二引導構從一側部移動至另一側部,使輸入輸出部的另一大致半面可展開並翻轉。
另外,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係透過電子紙實現該輸入輸出部的該顯示功能。
基於上述構造,由於電子紙的材質薄軟,有助於薄膜狀的輸入輸出部從大致折為兩半且收納於支承構件裡外的狀態,將另一大致半面翻轉過來面向使用者,形成整面皆可使用且呈連續畫面的狀態。
再者,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係透過樹脂基板的有機EL薄膜顯示器實現該輸入輸出部的該顯示功能。
基於上述構造,由於有機EL薄膜顯示器,特別是樹脂基板的有機EL薄膜顯示器,其材質薄軟,有助於薄膜狀的輸入輸出部從大致折為兩半且收納於支承構件裡外的狀態,將另一大致半面翻轉過來面向使用者,形成整面皆可使用且呈連續畫面的的狀態。
並且,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其係手錶型的資訊終端。
基於上述構造,雖然一般手錶型資訊終端輕巧不占空間,但只能在錶盤部的有限面積中進行顯示及/或輸入操作;相較於此,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可適時地展開輸入輸出部將操作面積擴大,因而提高了資訊終端裝置本身的功能。
關於本發明之資訊終端裝置,在例如手錶型的資訊終端裝置中,係為可從基體拉出展開薄膜狀輸入輸出部來使用,並藉由支承構件支承該輸入輸出部大致半面的背面,透過移動構件和連桿使該支承構件橫向滑動且下沉後,該基體與支承將構件成一平面;再者,輸入輸出部的另一大致半面因橫向滑動而露出,並利用支撐板於基體上滑動翻轉,而使整個面展開於該基體上。因此本資訊終端裝置不僅結構緊湊,薄膜狀的輸入輸出部亦可根據需要展開,實現高功能及/或多功能化以切合使用者需求。
1,1a,1b,1c:資訊終端裝置
10:進給機構
101,31:第一部分
1011,10211:內部空間
1012:凹槽
1019,1029,57:端部
102,32:第二部分
1021:主體
1022:延長部分
10221:凸緣
1023:基端部
103:角度調整機構
1031:旋轉部
1032,1033:托架
1034,46:軸
11:錶盤部分
2:腕帶
3,3a,3b,3c:基體
310:一側部
311,312:側部
311b,312b,321,322:側壁
3111,3111b,3121,3121b:第一長孔
3111b1:拉出部分
3111b2:傾斜部分
3111b3:末端部分
3111b4,3111b5:曲線
313,314:收納空間
315:另一側部
316,323,56,829:上表面
3161,3162,3211,3221:第二長孔
4,4a:輸入輸出部
40:方向
41,42:邊
43:大致半面
431:側面
44:另一大致半面
45:基端
461,462:軸的一部分
47,65:螺絲
471,472,817,818,827,828,917,918,927,928:狹縫
5,5b,5c:支承構件
51,52,611,621:側部
58,6:第一引導構件
580:引導板
581,582:引導銷
61,62:移動構件
631,632,641,642:連桿
6311,6321,6411,6421:一端
6312,6322,6412,6422:另一端
66,85,86,95,96:連接構件
7,7a:第二引導構件
70,70a:桿
71,72:支撐板
75,76:承接構件
81,82,91,92:板
811,812,821,822,911,912,921,922:銷孔
813,814,823,824,913,914,916,923,924,926:缺口
815,825,915,925:斜邊
83,84,93,94:折疊構件
831,841,931,941:樞紐
832,833,842,843,932,933,942,943:板狀部
834,835,844,845,852,853,862,863,934,935,944,945,952,953,962,963:銷
851,861,951,961:板狀體(或棒狀體)
8711,8712,8721,8722:滑輪
8911,8921:移動片
881,882:導線/帶狀構件
8912,8922:連結部
919:下表面
929:底板
【圖1】是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的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的立體圖,表示將其用作手錶時的狀態。
【圖2】是圖1的資訊終端裝置的立體圖,表示將其用作資訊終端裝置時的狀態。
【圖3】是從圖2變換至圖1,或從圖1變換至圖2時的立體圖。
【圖4】是圖1~圖3的資訊終端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的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本發明之又一實施態樣的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的立體圖,表示將其用作手錶時的狀態。
【圖7】是圖6的資訊終端裝置的立體圖,表示從圖6變換至圖9,或從圖9變換至圖6時的立體圖。
【圖8】是圖6的資訊終端裝置的立體圖,表示從圖6變換至圖9,或從圖9變換至圖6時的立體圖。
【圖9】是圖6的資訊終端裝置的立體圖,表示將其用作資訊終端裝置時的狀態。
【圖10】是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的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的立體圖,表示將其用作手錶時的狀態。
【圖11】是圖10的資訊終端裝置的立體圖,表示將其用作資訊終端裝置時的狀態。
【圖12】是圖10及圖11的資訊終端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13】是從側面觀看圖10~圖12之資訊終端裝置的示意圖,用以說明資訊終端裝置的動作。
【圖14】是圖10~圖13之資訊終端裝置其進給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5】是用以詳細說明的立體圖,說明圖10~圖14之資訊終端裝置中使連接構件與第二引導構件連動的機制。
1:資訊終端裝置
2:腕帶
3:基體
31:第一部分
310:一側部
3111:第一長孔
32:第二部分
3211:第二長孔
4:輸入輸出部
40:方向
41,42:邊
43(11):大致半面(錶盤部分)
431:側面
44:另一大致半面
5:支承構件
6:第一引導構件
631,632:連桿
66:連接構件
Claims (17)
- 一種可攜式資訊終端裝置,包含有: 一輸入輸出部,其係形成薄膜狀,並有相互平行的一對邊,可實現該資訊終端裝置的顯示功能及/或輸入操作,使用時有兩種狀態,一為折半狀態,使沿著該一對邊方向的大致半面朝向使用者,一為展開狀態,使整個面均朝向使用者; 一支承構件,其係從背面側支承該輸入輸出部之該大致半面的部分; 一基體,其係於該折半狀態時被配置在該支承構件的背面側;及 一第一引導構件,其係將該支承構件往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引導,使原本在該基體上方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進一步沉至下方且並排至該基體的一側部,同時使該輸入輸出部從該折半狀態轉為呈該展開狀態; 一第二引導構件,其係於該折半狀態下,於該基體的一側部附近支承該輸入輸出部另一大致半面的基端側,當該支承構件隨著該第一引導構件的導引往該基體的一側部位移時,該第二引導構件也隨之移動至另一側部,並藉此翻轉該輸入輸出部之該另一大致半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基體係由導引第一引導構件之第一部分和導引第二引導構件的第二部分兩層相互堆疊而成;如將該輸入輸出部的該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該第一部分在該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上形成有一第一長孔,該第一長孔係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且朝該一側部開口,使該第一部分具有往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收納空間; 該第一引導構件包含有: 一移動構件,其係為板狀或桿狀構件,從該收納空間往該一側部自由進出;以及 一連桿,其係通過該第一長孔後,一端連接於該移動構件的側部、另一端連接於該支承構件的側部; 由於該移動構件從該收納空間突出,當該支承構件被引導往一側部,該連桿將隨之擺動,使該支承構件沉至下方與該基體的一側部並排; 該第二部分在該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上設有一第二長孔,該第二長孔係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 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該第二長孔中滑動,並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使其位於該第二引導構件之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基體包含一第一長孔與一第二長孔;其中,該第一長孔係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且朝該一側部開口,如將該輸入輸出部的該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該第一長孔係形成於該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上,使該基體具有往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延伸的收納空間;該第二長孔則設置於該基體的上表面,往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 該第一引導構件包含有: 一移動構件,其係為板狀或桿狀構件,從該收納空間往該一側部自由進出;以及 一連桿,其係通過該第一長孔後,一端連接於該移動構件的側部、另一端連接於該支承構件的側部; 由於該移動構件從該收納空間突出,當該支承構件被引導往一側部,該連桿將隨之擺動,使該支承構件沉至下方與該基體的一側部並排; 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該第二長孔中滑動,並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使其位於該第二引導構件之上。
- 如請求項2或3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移動構件更包含一對桿,該一對桿連接至該一側部側,並大致形成一個倒ㄈ字形。
- 如請求項2或3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如將該移動構件兩側的該連桿視為一組,該移動構件在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設有彼此間隔的兩組連桿。
- 如請求項2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第二引導構件配置於該第二部分的兩側,並於該第二部分內透過插通在該第二長孔內的桿相互連結。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基體包含一第一長孔和一第二長孔,如將該輸入輸出部的該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該第一長孔形成於該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側壁上並包含有: 一拉出部份,其係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 一傾斜部分,其係連通該拉出部分,並以預設斜度往下方傾斜;以及 一末端部分,其係連通該傾斜部分並與該拉出部分平行; 該基體之該一側部的面係呈現出沿著該傾斜部分至末端部分的樣貌; 該第二長孔形成於該基體之上表面且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 該第一引導構件係包含一對引導板和兩根引導銷,該一對引導板係從該支承構件的該另一側部的端部往下方延伸,並分別覆蓋該基體的一對側壁;而該兩根引導銷係呈圓柱狀,立設垂直於該一對引導板,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彼此間隔設置,且可於該第一長孔內滑動; 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該第二長孔中滑動,並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使其位於該基體的上表面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支承構件及該基體於沿著該一對邊方向的剖面形成相互嵌合的倒ㄈ字形及ㄈ字形;其中,該第一引導構件包含有: 一第一長孔,其係位於該基體之該ㄈ字形較靠上方的板與該支承構件之該倒ㄈ字形較靠下方的板,如將該輸入輸出部的該一對邊之間稱為寬度方向,其係形成於該寬度方向的兩端部附近,並往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以及 一連結構件,其係樞承於該支承構件之該倒ㄈ字形較靠上方的板及該基體之該ㄈ字形較靠下方的板的活動端部附近,並分別於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之該第一長孔及該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之該第一長孔中滑動; 藉由該連接構件的滑動,該支承構件被導引往該基體的一側部並解除與該基體的相互嵌合,同時透過該連接構件的擺動,使該支承構件下沉至下方,與該基體的一側部並排; 一第二長孔形成於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之上表面,且沿著該一對邊的方向延伸; 該第二引導構件係於該第二長孔中滑動,並樞承該輸入輸出部的基端側,使其位於該第二引導構件之上。
- 如請求項8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與該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以及該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與該基體較靠下方的板,彼此形成為相等的厚度。
- 如請求項8或9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其中,該連接構件在一板狀體或棒狀體的兩端部附近更立設一銷,用以樞承該板狀體或棒狀體並使其擺動自如; 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之上方側的面與該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之下方側的面之間,以及該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之下方側的面與該基體較靠下方的板之上方側的面之間,係作為該銷被導引往沿著該一對邊方向滑動時的滑動面; 同時,於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及該支承構件較靠下方的板上,從該滑動面的基端側延伸至活動端側之端面處,形成有該板狀體或棒狀體可插入擺動的狹縫作為該第一長孔,並設有與該狹縫連通且內側係寬幅設計之引導溝以引導該銷。
- 如請求項8或9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及較靠下方的板其活動端側形成有往下方傾斜突出的斜邊,與此相對,該支承構件較靠上方的板及較靠下方的板其活動端側形成有往下方內側倒退傾斜的斜邊。
- 如請求項8或9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基體之該ㄈ字形較靠上方的板及該支承構件之該倒ㄈ字形較靠下方的板之間設有一進給機構,該進給機構在該支承構件被往沿著該一對邊方向引導時會伸長;同時,該進給機構的約略中央位置設有一角度調整機構。
- 如請求項12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該基體及該支承構件的各該板係彼此形成為相等的厚度,且該支承構件與該基體彼此相互嵌合時形成的倒ㄈ字形以及ㄈ字形各自相連的部分設置有一折疊構件,該折疊構件所連結上下成對的板之間的間隔可自由開闔。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其中,嵌入該基體較靠上方的板內的該銷,係連結於該較靠上方的板內可往沿著該一對邊方向移動的一移動片;該移動片係連結於該較靠上方的板內配置為環狀的一導線或帶狀構件;該導線或帶狀構件係連結至該第二引導構件, 當該支承構件自該基體拉出時,該移動片帶動該導線/帶狀構件移動,將該第二引導構件從該一側部往另一側部驅動。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其係透過電子紙實現該輸入輸出部的該顯示功能。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其係透過樹脂基板的有機EL薄膜顯示器實現該輸入輸出部的該顯示功能。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訊終端裝置,其係手錶型資訊終端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25094A JP6734605B1 (ja) | 2019-12-13 | 2019-12-13 | 情報端末装置 |
JP2019-225094 | 2019-12-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43190A true TW202143190A (zh) | 2021-11-16 |
TWI753620B TWI753620B (zh) | 2022-01-21 |
Family
ID=71892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36536A TWI753620B (zh) | 2019-12-13 | 2020-10-21 | 資訊終端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34605B1 (zh) |
TW (1) | TWI753620B (zh) |
WO (1) | WO202111726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29333A (ja) * | 2005-02-15 | 2006-08-31 | Sony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 |
US7558057B1 (en) * | 2005-06-06 | 2009-07-07 | Alex Naksen | Personal digital device with adjustable interface |
US7639237B2 (en) * | 2006-03-03 | 2009-12-29 | Perkins Michael T | Roll-out touch screen support system (ROTS3) |
US7830333B2 (en) * | 2006-12-13 | 2010-11-09 |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 Slide-out information display |
JP4772014B2 (ja) * | 2007-08-30 | 2011-09-14 | ソニー エリクソン モバイル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エービー | 携帯情報端末 |
JP4729545B2 (ja) * | 2007-09-13 | 2011-07-20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携帯通信端末機 |
JP5236251B2 (ja) * | 2007-11-01 | 2013-07-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JP5111355B2 (ja) * | 2008-12-25 | 2013-01-09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開閉式小型電子機器 |
TWI396031B (zh) * | 2009-10-02 | 2013-05-11 | Inventec Appliances Corp | 可收納電子紙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
JP5414459B2 (ja) * | 2009-10-29 | 2014-02-12 | 加藤電機株式会社 | 開閉装置並びに小型電子機器 |
US8878746B2 (en) * | 2011-02-23 | 2014-11-04 | Corning Incorporated | Multi-scre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echanism for transitioning between compact and expanded forms |
JP2014072884A (ja) * | 2012-10-01 | 2014-04-21 | Hiroshi Akaha | 画面伸縮型スマートフォン及び画面伸縮型タブレット |
KR102287424B1 (ko) * | 2013-07-12 | 2021-08-10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발광 장치 |
US9727295B2 (en) * | 2013-12-17 | 2017-08-08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Extendable display mechanism |
KR102216674B1 (ko) * | 2014-02-10 | 2021-02-1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딩 가능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WO2016059514A1 (en) * | 2014-10-17 | 2016-04-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KR101714902B1 (ko) * | 2015-10-01 | 2017-03-09 | 고영상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패널을 구비한 전자기기 |
CN209804146U (zh) * | 2016-09-13 | 2019-12-17 | 夏普株式会社 | 柔性设备 |
CN107979979B (zh) * | 2016-09-29 | 2019-11-12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手环 |
-
2019
- 2019-12-13 JP JP2019225094A patent/JP6734605B1/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12 WO PCT/JP2020/018915 patent/WO202111726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0-21 TW TW109136536A patent/TWI753620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34605B1 (ja) | 2020-08-05 |
TWI753620B (zh) | 2022-01-21 |
WO2021117266A1 (ja) | 2021-06-17 |
JP2021097255A (ja) | 2021-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94366B2 (en) | Semi-automatic hinge of a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foldable flexible screen and a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foldable flexible screen | |
JP2023504012A (ja) | 電子デバイス | |
US7567830B2 (en) | Rotating slide-typ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
TWI413037B (zh) | 具有可改變角度的可撓性顯示器的電子裝置 | |
TWM556348U (zh) | 可撓式顯示器及具有可撓式顯示器的裝置 | |
CN208227090U (zh) | 显示装置 | |
US20060050169A1 (en) |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1401188A (zh) | 用于可延伸设备外壳的双杆滑动机构 | |
JP2021513669A (ja) | ローラブル型ディスプレイスクリーンの構造 | |
KR20170048232A (ko) | 역폴딩 되는 확장화면형 이동단말기 | |
US7764489B2 (en) | Multimedi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7953773A (zh) | 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设备 | |
TWI755876B (zh) | 資訊終端裝置 | |
CN209728574U (zh) | 一种具有可隐藏屏幕的护眼平板 | |
JP2004109382A (ja) | 折畳可能なディスプレイ、折畳可能な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キーボードを備えた入力装置並びにその入力装置を備えた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 |
KR101103120B1 (ko) | 밴딩형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가 구비된 휴대단말 | |
TW202143190A (zh) | 資訊終端裝置 | |
JP2004118803A (ja) | 折畳可能な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キーボードを備えた入力装置並びにその入力装置を備えた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 |
US20200348729A1 (en) | Handheld Folding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6453417A (zh) | 显示装置 | |
TWI755902B (zh) | 資訊終端裝置 | |
CN116129748A (zh) | 一种滑卷装置及显示装置 | |
WO2021171017A1 (en) | A mobile terminal with sliding shells | |
JP2007122649A (ja) | 電子機器 | |
JP2004110303A (ja) | 折畳可能な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キーボードを備えた入力装置並びにその入力装置を備えた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