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5565058U -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65058U
CN205565058U CN201620373692.9U CN201620373692U CN205565058U CN 205565058 U CN205565058 U CN 205565058U CN 201620373692 U CN201620373692 U CN 201620373692U CN 205565058 U CN205565058 U CN 2055650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apter
flat cable
configuration face
engagement projection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7369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井晓大
野川义辉
高桥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650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650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1a)包括:一基台(2),具有用于配置扁平线缆(9)的端部(91)的一配置面(21);以及一对向部(3),形成为面向配置面(21)。一接合凸部(4)形成在配置面(21)上,用于接合扁平线缆(9)。扁平线缆(9)的端部(91)能从第一连接器(1a)的前侧到后侧插入到配置面(21)与对向部(3)之间。对向部(3)具有:一延伸部(31),位于接合凸部(4)的前方;以及一悬伸部(32),延伸到延伸部(31)的后方。本申请的连接器能提高一扁平线缆在第一连接器中的安装稳定性。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件1公开了一种安装在一扁平线缆的端部上的连接器。专利文件1中的连接器与安装在一印刷电路板上的另一个连接器对接,以在扁平线缆和电路板之间建立一电连接。专利文件1中的连接器具有:一平板部,扁平线缆的端部设置在其上;以及一线缆引导片,面向平板部且横跨(cross)一间隙。接合突起形成于平板部。扁平线缆插入到平板部和线缆引导片之间,且平板部上的接合突起嵌入到扁平线缆的孔中。接合突起阻止扁平线缆脱离连接器。
[专利文件1]特许公报JP2002-100425
在专利1的连接器中,棒状的线缆引导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接合突起定位在沿扁平线缆的插入方向远离线缆引导片的位置。因此,当扁平线缆被弯曲和移动时,扁平线缆的端部可能从平板部上抬起,且扁平线缆的孔可能与接合突起脱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提高一扁平线缆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连接器,其安装在一扁平线缆的端部上,所述连接器包括:一基台,具有用于配置所述扁平线缆的端部的一配置面;一接合凸部,形成在所述配置面上,用于接合所述扁平线缆;以及一对向部,形成为面向所述配置面。所述扁平线缆的端部能从所述连接器的前侧到后侧插入到所述配置面与所述对向部之间;以及所述对向部具有:一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接合凸部的前方;以及一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后方延伸。由于所述接合凸部和所述对向部之间在扁平线缆插入方向的距离可以通过所述第二部分减小,所以可以提高所述连接器的一扁平线缆的安装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侧壁部,所述两个侧壁部相对彼此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使所述配置面介于之间;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一连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前方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连接部向后方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侧壁部,所述两个侧壁部相对彼此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使所述配置面介于之间;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连接器的对向部能够弹性变形,从而所述第二部分围绕所述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接合凸部的左方或右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部分的后端位于所述接合凸部的后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接合凸部形成在所述配置面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侧壁部,所述两个侧壁部相对彼此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使所述配置面介于之间;所述第一部分跨接所述两个侧壁部;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中心部向后方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接合凸部具有:一第一表面,面向远离所述配置面的方向;所述对向部的第二部分具有:一第二表面,面向所述配置面;以及从所述接合凸部的第一表面到所述配置面之间的高度大于从所述接合凸部的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表面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引导部形成为面向所述配置面并位于所述接合凸部的后方;所述扁平线缆的缘能够配置在所述配置面和所述引导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为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一第二连接器,具有前方的一开口以及设置于其内的多个端子;以及一第一连接器,在安装在一扁平线缆的端部上的状态下插入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基台,具有用于配置所述扁平线缆的端部的一配置面;一接合凸部,形成在所述配置面上,用于接合所述扁平线缆;以及一对向部,形成为面向所述配置面。所述扁平线缆的端部能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前侧到后侧插入到所述配置面与所述对向部之间;以及所述对向部具有:一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接合凸部的前方;以及一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后方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a、第二连接器6以及扁平线缆9a。
图2是从下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示出同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a、第二连接器6以及扁平线缆9a。
图3是一仰视图,示出扁平线缆9a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a中。
图4A是沿图1的线IV-IV作出的一剖视图。
图4B是图4A的一放大剖视图。
图5A示出在图4A的剖视图中扁平线缆9a正在插入。
图5B示出在图4A的剖视图中扁平线缆9a已插入。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b和扁平线缆9b的从下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a、1b:第一连接器 10A、10B、1010A:侧壁部
101:内表面 102A、102B、1102:前表面
11:弹性板部 111:接合部
112:受压面 12:保护部
13:沟槽部 14:上壁部
2:基台 21:配置面
3、1003:对向部 31、1031:延伸部
311A、311B、1311A、1311B:连接部 312、1312:前缘部
32、1032:悬伸部 321:上表面
322:后端 4A、4B:接合凸部
41:倾斜面 42:后表面
43:下表面 5A、5B:引导部
51:上表面 52:倾斜面
53:后表面 54:下壁部
6:第二连接器 61:壁部
611:前表面 612:突出部
613:凹口 614:缘部
65:上空间 66:下空间
7:定位件 8:端子
9a、9b:扁平线缆 91、1091:端部
92:加强板 93:后缘部
94、1094:前缘部 95:导电面
1099:凹部 1991:缘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5B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实施例。图1是从上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a、第二连接器6以及扁平线缆9a。图2是从下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示出同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a、第二连接器6以及扁平线缆9a。图3是一仰视图,示出扁平线缆9a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a中。图4A是沿图1的线IV-IV作出的一剖视图。图4B是图4A的一放大剖视图。图5A示出在图4A的剖视图中扁平线缆9a正在插入。图5B示出在图4A的剖视图中扁平线缆9a已插入。在下面说明中,在各图中由X1和X2所表示的方向分别表示前方和后方。在各图中由Y1和Y2所表示的方向分别表示左方和右方。此外,在各图中由Z1和Z2所表示的方向分别表示上方和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a是安装在一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上的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a插入到形成为矩形筒状(rectangular tube)的一第二连接器6中,以构成一单个的连接器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操作者可将扁平线缆9a沿从第一连接器1a的前端延伸至后端的一插入槽S1插入第一连接器1a。此外,第二连接器6具有在前侧开口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插入槽S2。操作者能将安装在一扁平线缆9a上的第一连接器1a插入到插入槽S2中。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a对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
如图2所示,通过弯折金属板得到的定位件(nail)7安装在第二连接器6的左端和右端附近。各定位件7的下侧为与第二连接器6的下侧的外表面平行的一宽平面。由一导电材料(诸如金属)形成的多个端子8插入到第二连接器6中。各端子8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穿过第二连接器6的后表面进入插入槽S2中的部分以及从这部分的后端朝第二连接器6的下侧的外表面向下延伸的且下端具有一钩形的部分。第二连接器6设置在一基板(未示出)上。这里,第二连接器6通过焊接或以其它方式结合(bond)定位件7的下表面和端子8的下端而固定到基板上。端子8的下端结合于设置在基板的上表面上的导电面上,以与所述导电面建立一电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a具有一基台(stage)2,从上方观察时基台2具有一大体矩形轮廓。如图1所示,一弹性板部11形成于基台2的上侧(配置面21的相对侧的表面),以与第二连接器6对接。弹性板部11具有:一板状部,从连接于基台2的上表面的部分向前延伸并向上延伸;以及一受压面112,设置在弹性板部11的上侧且位于弹性板部11的前端。当从上方观察时受压面112具有一大体矩形轮廓,且在下侧连接于弹性板部11。一接合部111形成于受压面112的后方并从弹性板部11的上表面向上突出。
在第二连接器6中,一壁部61形成为包围插入槽S2的上侧和下侧、左侧和右侧以及后侧,且一突出部612形成于壁部61的上侧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且从壁部61的上侧的前表面611向前突出。如图2所示,一缘部614形成于突出部612的下表面且包围中央的一长方形凹口(indentation)613并向下突出。当第一连接器1a插入到第二连接器6中时,第一连接器1a的接合部111嵌入到突出部612的凹口613中并接合缘部614的后表面。通过这种方式,防止插入到第二连接器6中的第一连接器1a脱出。由于具有一接合部111的弹性板部11能够在向下方向上弹性变形,所以操作者能容易向下推动受压面112,以使第二连接器6的缘部614与接合部111脱离接合并移出第一连接器1a。
此外,保护部12在弹性板部11的后侧形成于左侧和右侧,以使弹性板部11介于之间。这些是向上突出的角柱(angular columns)。当第一连接器1a插入时,保护部12的后表面与构成第二连接器6的壁部61的上侧的前表面611接触。这防止第一连接器1a过度插入第二连接器6。此外,保护部12的上表面设置在形成于弹性板部11的受压面112的上方。当操作者将第一连接器1a插入时,操作者将一手指放在保护部12的上表面而不是放在受压面112上。当接合部111接合缘部614时,接合部111的上表面被缘部614的下表面向下推,弹性板部11向下弯曲。当接合部111越过缘部614时,弹性板部11向上弹性移动并撞击缘部614的下表面。此时产生的声音和振动使操作者知道第一连接器1a已经插入到第二连接器6内的正确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基台2包括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以使配置面21介于两个侧壁部10之间(更具体地,一左侧壁部10A构成第一连接器1a的左端,而一右侧壁部10B构成第一连接器1a的右端)。侧壁部10A和侧壁部10B形成为在第一连接器1a中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左右对称。此外,如图1所示,左右侧壁部10A、10B均具有一上壁部14,上壁部14具有一面向内侧的悬伸体(overhang)。上壁部14形成于基台2的上方。此外,如图3所示,后述的引导部5A、5B形成于配置面21的下侧。左右侧壁部10A、10B以及引导部5A、5B均在后端具有矩形下壁部54。下壁部54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宽度大于上壁部14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宽度。
第二连接器6内设置的插入槽S2具有:一上空间65,其为矩形柱状,用于收容上壁部14;以及一下空间66,其为矩形柱状,用于收容下壁部54。上空间65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宽度稍大于上壁部14的横向宽度,但稍小于下壁部54的横向宽度。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a上下颠倒或前后颠倒插入时,阻止第一连接器1a插入到第二连接器6中。
如图2所示,由一导电材料(诸如金属)制成的多个导电面95形成于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的下侧。这些导电面95以一单排沿左右方向布置在扁平线缆9a的后端。配线(未示出)连接于所述多个导电面95中的每一个,并且配线在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与在线缆的相对侧的端部形成的导电面之间建立一电连接。当第一连接器1a和扁平线缆9a已插入到第二连接器6中时,导电面95与插入到第二连接器6中的端子8接触,并建立一电连接。扁平线缆9a具有由树脂制成的一加强板92。加强板92与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的上表面重叠,并且当从上方观察时具有与端部91相同的形状。当加强板92设置在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上时,能防止端部91弯曲。第一连接器1a中形成接合凸部4A、4B(后述),以接合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且扁平线缆9a包括一防止脱离的被接合部。例如,如图2所示,扁平线缆9a具有:一收缩部(constricted portion)U,其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宽度比其它部分的横向宽度窄。后缘部93形成于收缩部U的后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后缘部93起到接合第一连接器1a的接合凸部4A、4B的被接合部的作用。前缘部94形成于收缩部U的前侧,且朝扁平线缆9a的前侧斜向延伸。扁平线缆9a在收缩部U处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宽度u2最窄,而在收缩部U前侧的横向宽度u3宽于端部91的横向宽度u1。
配置面21设置在基台2的下侧,且为具有一矩形形状的一平坦下表面,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置于该平坦下表面上。形成于基台2的左端和右端的侧壁部10各具有:一内表面101,从与配置面21连接的部分向下延伸。两侧壁部10A、10B的内表面101经由之间的配置面21而彼此面对。如图3所示,配置面21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宽度(即侧壁部10A、10B的内表面101之间的距离)稍宽于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宽度。结果,插入到插入槽S1中的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与侧壁部10的内表面101接触,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没有任何偏斜(deviation)地被引导到配置面21上。
如图3所示,配置面21包括:一接合凸部4A,设置在配置面21的左端;以及一接合凸部4B,设置在配置面21的右端,二者作为接合凸部4以用于接合扁平线缆9a的后缘部93。当从上方观察时,接合凸部4A、4B均具有一矩形轮廓且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如图3和图4A所示,各接合凸部4具有:一倾斜面41,从配置面21朝向后方并向下倾斜;一后表面42,位于倾斜面41的相对侧,从配置面21向下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及一下表面43,连接于倾斜面41及后表面42的下端且面朝下(即远离配置面21)。由于两个接合凸部4均具有一倾斜面41,所以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能够经由倾斜面41越过接合凸部4,且扁平线缆9a能够容易地插入。然而,由于两个接合凸部4的后表面42与形成于扁平线缆9a的左右端的后缘部93相对,所以阻止扁平线缆9a脱出。由于接合凸部4A和接合凸部4B设置于配置面21的左右端,所以与接合凸部4接合的后缘部93可以设置在扁平线缆9a上避开布置有与导电面95连接的配线(未示出)的中央部分的位置(例如在扁平线缆9a的左右端部)。
一对向部3形成于基台2的下侧、面向配置面21并与配置面21之间形成一间隙。操作者能将扁平线缆9a插入到基台2和对向部3之间。当扁平线缆9a已插入到配置面21的下方时,对向部3位于扁平线缆9a的下方。对向部3具有:一延伸部31,在接合凸部4A、4B的前方和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以及一悬伸部32,从延伸部31向后侧延伸。延伸部31具有:一连接部311A,连接于左侧壁部10A的前表面102A;一连接部311B,连接于右侧壁部10B的前表面102B;以及一前缘部312,位于两个连接部311A、311B的前方。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部311A、311B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平行布置。延伸部31经由两个连接部311A、311B跨接(span)两个侧壁部10A、10B并固定于两个侧壁部10A、10B的前表面102A、102B。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31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部分”,而悬伸部32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部分”。
如图2和图3所示,悬伸部32是一窄的板状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宽度小于延伸部31的横向宽度,且从延伸部3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部沿配置面21向后方延伸。悬伸部32延伸至两个连接部311A、311B的后方,且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和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宽度为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变小。悬伸部32位于设置在配置面21的左端的接合凸部4A和设置在配置面21的右端的接合凸部4B之间。当扁平线缆9a正插入时,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由悬伸部32从下侧支撑。这阻止了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与配置面21从下方分离并阻止扁平线缆9a脱出。换言之,通过在第一连接器1a中形成悬伸部32,能提高扁平线缆9a在第一连接器1a中的安装稳定性。
如图4B所示,在观察第一连接器1a的剖视图时,悬伸部32具有一上表面321,上表面321面向配置面21以及两个接合凸部4的下表面43。这里,从接合凸部4的下表面43到配置面21的高度s1大于从下表面43到悬伸部32的上表面321之间的距离s2。这样,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可大于从接合凸部4的下表面43到悬伸部32的上表面321之间的距离s2,且与接合凸部4接合的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更难于脱出。悬伸部32的后端322位于接合凸部4的后表面42的后方。因此,悬伸部32的后端322自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a中的扁平线缆9a的后缘部93(即与接合凸部4接合的部分)覆盖扁平线缆9a的后侧。这使得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a中的扁平线缆9a变得不太可能脱离。在本实施例中,接合凸部4的下表面43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表面”,而悬伸部32的上表面321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表面”。
此外,如图3和图4A所示,对向部3能够弹性变形,从而悬伸部32围绕两个连接部311A、311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例如,对向部3能弹性变形,以从一扁平线缆9a未插入时的基准姿势W1移动到悬伸部32已被压下的下压姿势W2,然后移动到悬伸部32已抬起的抬起姿势W3。在悬伸部32处于下压姿势W2时悬伸部32和配置面21之间的距离大于在悬伸部32处于基准姿势W1时悬伸部32和配置面21之间的距离。在悬伸部32位于抬起姿势W3时悬伸部32和配置面21之间的距离小于在悬伸部32处于基准姿势W1时悬伸部32和配置面21之间的距离。由于对向部3相对作为支点的两个连接部311A、311B能够弹性变形,所以悬伸部32能够围绕两个连接部311A、311B之间的中心点T向上和向下倾斜。
如图5A所示,给出一扁平线缆9a插入过程的一个例子,悬伸部32被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向下压并向下移动。这样,能够维持悬伸部32的上表面321和接合凸部4的下表面43之间的扁平线缆9a插入的空间。
可替代地,能利用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的挠曲来插入扁平线缆9a,而无需使悬伸部32变形。换言之,当在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中左右方向的中心部相对于左端和右端凸起时,形成于扁平线缆9a的左右端的后缘部93能越过形成于配置面21的左右端的接合凸部4A、4B的倾斜面41而无需使悬伸部32变形。
构成对向部3的延伸部31的前缘部312能围绕连接部311A、311B之间的中心点T向与悬伸部32相对的一侧移动。换言之,当前缘部312移动远离配置面21时,悬伸部32移动靠近配置面21。例如,当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a中的扁平线缆9a以一倾斜角度被向前向下拉动时,前缘部312被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向下推而悬伸部32向上移动。这样,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被悬伸部32的上表面321按压并且被推到配置面21上。换言之,当扁平线缆9a被拉动时,悬伸部32的上表面321压靠在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上,并阻止扁平线缆9a与第一连接器1a脱离。
如图2和图4B所示,一沟槽部13形成于各侧壁部10A、10B的前表面。沟槽部13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延伸部31的端部和配置面21之间,且沟槽部13的底面形成为使中心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更深。如图4B所示,沟槽部13的底面向左(或向右)且向前倾斜地延伸,而沟槽部13内与各侧壁部10的内表面101连接的底面131位于与侧壁部10的外表面连接的外底面132的后方。如图3所示,扁平线缆9a的前缘部94设置在沟槽部13的前方。当扁平线缆9a插入时,扁平线缆9a的前缘部94沿右方(或左方)压靠形成倾斜的沟槽部13。因此,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向下插入到配置面21上,而在左右方向上没有偏斜。
如图2和图4B所示,引导部5形成在配置面21的下侧,以从下方将扁平线缆9a引导在配置面21上。一引导部5A形成在左侧的接合凸部4A的后方(更具体地,在配置面21的左后侧的拐角处),而一引导部5B形成在右侧的接合凸部4B的后方(更具体地,在配置面21的右后侧的拐角处)。如图3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引导部5A、5B均具有一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平行。
如图4A所示,引导部5形成为面向配置面21。更具体地,两个引导部5均具有:一上表面51,沿配置面21延伸并面向配置面21;一倾斜面52,从上表面51的前端向前且向下倾斜地延伸;以及一后表面53,立设于上表面51的后端。配置面21和引导部5的上表面51之间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略大于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的厚度。如图5B所示,当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已插入配置面21下方的规定插入位置时,扁平线缆9a的后端的缘置于配置面21和引导部5的上表面51之间。
如图4A和图4B所示,配置面21和悬伸部32的上表面321之间的距离(s1+s2)大于配置面21和引导部5的上表面51之间的距离s3。通过以这种方式使得供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插入的插入槽S1的入口扩大,端部91能很容易地插入。一倾斜面211形成于配置面21的前端并向前、向上倾斜地延伸,而一倾斜面313形成于构成对向部3的前端的延伸部31并向前、向下倾斜地延伸。这样,用于供扁平线缆9a插入的入口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s4能大于配置面21和悬伸部32的上表面321之间的距离(s1+s2),且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能更容易地插入。
如图5A和图5B所示,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能沿插入槽S1从第一连接器1a的前端到后端插入在配置面21和对向部3之间。当扁平线缆9a插入时,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骑在接合凸部4上且扁平线缆9a的后端侧向下倾斜。此时,延伸部31被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向下压并向下移动。然而,由于使悬伸部32弹性恢复到基准姿势W1的力,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受到从下方向水平姿势的施压。此外,配置面21与倾斜面52的前端部521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s5大于接合凸部4的下表面43到配置面21的高度s1,且大于配置面21与悬伸部32的上表面321之间的距离(s1+s2)。因此,即使当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暂时进入到第一连接器1a同时向下倾斜时,扁平线缆9a的后端的缘被引导部5的倾斜面52向上压并置于引导部5的上表面51上。此外,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与引导部5的后表面53接触,以阻止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进一步向后移动而超出规定插入位置(见图5B)。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a在配置面21下方具有一独特的沿配置面21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悬伸部32。悬伸部32从下方支撑扁平线缆9a的端部91并阻止扁平线缆9a脱离。结果,能提高扁平线缆9a在第一连接器1a中的安装稳定性。
[2.第二实施例]
将参照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图6是从下方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b和扁平线缆9b的一立体图。第一连接器1b连同安装的一扁平线缆9b能插入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第二连接器6中。在图6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下文中,仅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的部件。第二实施例中未说明的事项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
第一连接器1b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第一连接器1a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左右不对称性。扁平线缆9b同样也形成为具有左右不对称性,以匹配第一连接器1b的形状。由于第一连接器1b和扁平线缆9b均具有左右不对称性,所以扁平线缆9b不能上下颠倒地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b。
具有不同形状的侧壁部1010A和侧壁部10B形成于第一连接器1b的左端和右端。包括一沟槽部13的侧壁部10B采用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连接器1a相同的方式形成于第一连接器1b的右端。然而,一沟槽部13并没有形成于第一连接器1b的左侧(Y1侧)的侧壁部1010A。换言之,侧壁部1010A的左端面、内表面及前表面1102被扩大而填补了沟槽部13和其上侧的缺口部分(notch)。
切出具有一矩形轮廓的一凹部1099形成在前缘部1094的端部,且在扁平线缆9b的左侧(即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最窄宽度的收缩部U的左侧)倾斜延伸。由于凹部1099设置在扁平线缆9b的左端,所以扁平线缆9b在插入时不会撞击左侧的侧壁部1010A。当扁平线缆9b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b时,凹部1099前侧的缘1991设置成在前后方向上面向侧壁部1010A的前表面1102。
一对向部1003在第一连接器1b中形成为设置在配置面21的下方,且在对向部1003的前侧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延伸部1031具有一左侧连接部1311A、一右侧连接部1311B以及将这两个连接部1311A、1311B连接的一前缘部1312。左右连接部1311A、1311B形成于左右侧壁部1010A、10B的前方。右侧连接部1311B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部311B一样在右侧壁部10B的前表面102B上沿左右方向延伸。左侧连接部1311A位于左侧壁部1010A的右侧表面上并从前表面1102向后方延伸。左侧壁部1010A的前表面1102位于右侧壁部10B的前表面102B的前方,且左侧连接部1311A位于右侧连接部1311B的前方。延伸部1031固定于右侧壁部10B的前表面102B且固定于左侧壁部1010A的前表面1102和右侧表面上。
悬伸部1032如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面向延伸部103的后方并相对配置面21沿水平方向延伸。当扁平线缆9b插入时,悬伸部1032从下方支撑扁平线缆9b的端部1091。这阻止扁平线缆9b在插入时脱离,并且能提高扁平线缆9b在第一连接器1b中的安装稳定性。
此外,如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对向部1003能够弹性变形,且悬伸部1032围绕连接部1311A、1311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悬伸部1032在被扁平线缆9b的端部1091向下压时向下倾斜。这样,能维持供扁平线缆9b插入的空间。此外,当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b中的扁平线缆9b被拉动时,前缘部1312向下移动,悬伸部1032向上移动靠近配置面21,扁平线缆9b的端部1091被压靠在配置面21上。这阻止了扁平线缆9b从第一连接器1b中脱出。前缘部1312连接于右端处的侧壁部10B的前表面102B且连接于左端处的侧壁部1010A的内表面。因此,对向部1003弹性变形且悬伸部1032相对左右水平方向倾斜。更具体地,当对向部1003弹性变形时,悬伸部1032的左侧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大于悬伸部1032的右侧的移动距离。
[3.变形例]
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各种变化是可能的。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延伸部31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跨接左右侧壁部10A、10B。然而,延伸部31不必跨接两个侧壁部10A、10B。例如,延伸部31可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被切断,且悬伸部32可从切断的延伸部31的端部向后方延伸。此外,延伸部31也不必具有两个连接部即左右连接部311A、311B。延伸部31可具有连接部311A或具有连接部311B,并且可从连接部311A向右延伸或从连接部311B向左延伸。
在第一实施例中,接合凸部4的后表面42形成于悬伸部32的后端322的前方。然而,接合凸部4的后表面42可形成于悬伸部32的后端322的后方。此外,接合凸部4可形成在前后方向的后方,以不与悬伸部32重叠。此外,两个接合凸部4不必设置在配置面21的左右端,而是可设置于配置面21的在左右方向的中央。
本说明书的公开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保持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同时可容易地作出各种修改,且这些修改落入权利要求书的范围。附图中的各部件的宽度、厚度和形状均是示意性的表示且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解释。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安装在一扁平线缆的端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
一基台,具有用于配置所述扁平线缆的端部的一配置面;
一接合凸部,形成在所述配置面上,用于接合所述扁平线缆;以及
一对向部,形成为面向所述配置面;
所述扁平线缆的端部能从所述连接器的前侧到后侧插入到所述配置面与所述对向部之间;以及
所述对向部具有:一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接合凸部的前方;以及一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后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侧壁部,所述两个侧壁部相对彼此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使所述配置面介于之间;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一连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前方的部分;以及
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连接部向后方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侧壁部,所述两个侧壁部相对彼此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使所述配置面介于之间;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以及
所述连接器的对向部能够弹性变形,从而所述第二部分围绕所述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接合凸部的左方或右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后端位于所述接合凸部的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凸部形成在所述配置面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侧壁部,所述两个侧壁部相对彼此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使所述配置面介于之间;
所述第一部分跨接所述两个侧壁部;以及
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中心部向后方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凸部具有:一第一表面,面向远离所述配置面的方向;
所述对向部的第二部分具有:一第二表面,面向所述配置面;以及
从所述接合凸部的第一表面到所述配置面之间的高度大于从所述接合凸部的第一表面到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表面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引导部,形成为面向所述配置面并位于所述接合凸部的后方;
所述扁平线缆的缘能够配置在所述配置面和所述引导部之间。
10.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二连接器,具有前方的一开口以及设置于其内的多个端子;以及一第一连接器,在安装在一扁平线缆的端部上的状态下插入到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一基台,具有用于配置所述扁平线缆的端部的一配置面;
一接合凸部,形成在所述配置面上,用于接合所述扁平线缆;以及
一对向部,形成为面向所述配置面;
所述扁平线缆的端部能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前侧到后侧插入到所述配置面与所述对向部之间;以及
所述对向部具有:一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接合凸部的前方;以及一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后方延伸。
CN201620373692.9U 2015-08-06 2016-04-28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650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6502 2015-08-06
JP2015156502A JP6401676B2 (ja) 2015-08-06 2015-08-06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65058U true CN205565058U (zh) 2016-09-07

Family

ID=568042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7369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65058U (zh) 2015-08-06 2016-04-28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01610274352.5A Active CN106450854B (zh) 2015-08-06 2016-04-28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74352.5A Active CN106450854B (zh) 2015-08-06 2016-04-28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8598B2 (zh)
JP (1) JP6401676B2 (zh)
CN (2) CN205565058U (zh)
TW (1) TWI65090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0854A (zh) * 2015-08-06 2017-02-22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6356B2 (ja) * 2016-10-31 2020-11-1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KR102008694B1 (ko) * 2017-03-22 2019-10-21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플랫케이블용 전기 접속 구조체
KR102028425B1 (ko) * 2017-04-18 2019-10-04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접촉 신뢰성이 향상된 플랫케이블용 전기 접속 구조체
CN109411920A (zh) * 2017-08-18 2019-03-01 岱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20184459A (ja) * 2019-05-08 2020-11-1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0867A (en) * 1987-03-26 1988-04-26 Advanced Circuit Technology, Inc. Printed circuit connection system
JPH02112180A (ja) 1988-08-17 1990-04-24 Molex Inc 掛合片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H04147583A (ja) 1990-10-08 1992-05-2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結合検知装置
JPH05205830A (ja) 1992-01-28 1993-08-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のコネクタ
JP3064176B2 (ja) 1994-03-08 2000-07-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解除構造
US6086412A (en) 1998-04-22 2000-07-11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flexible circuitry
US6755683B2 (en) * 2000-02-15 2004-06-29 Miraco, Inc.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JP2002100425A (ja) 2000-09-25 2002-04-05 Calsonic Kansei Corp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2100426A (ja) 2000-09-25 2002-04-05 Calsonic Kansei Corp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US7056142B2 (en) * 2002-04-15 2006-06-06 Yazaki Corporation Locking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JP3768170B2 (ja) 2002-05-09 2006-04-19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082571B2 (ja) * 2002-06-26 2008-04-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嵌脱構造
JP4750395B2 (ja) 2004-09-15 2011-08-1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Ffc用挿入ガイド
JP2008300129A (ja) 2007-05-30 2008-12-1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スライダ
KR101133954B1 (ko) * 2010-07-20 2012-04-05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플랫 케이블용 커넥터
US8840415B2 (en) * 2011-10-05 2014-09-2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Power cable connector
TWI473364B (zh) 2012-04-11 2015-02-11 Ya Ping Lin 電連接器之絕緣本體
TWI477003B (zh) 2012-04-20 2015-03-11 Ya Ping Lin 電連接器
JP5837543B2 (ja) * 2013-09-17 2015-12-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体用ホルダ、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401676B2 (ja) * 2015-08-06 2018-10-1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0854A (zh) * 2015-08-06 2017-02-22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06450854B (zh) * 2015-08-06 2019-10-18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0906B (zh) 2019-02-11
CN106450854B (zh) 2019-10-18
TW201709617A (zh) 2017-03-01
US20170040725A1 (en) 2017-02-09
US10128598B2 (en) 2018-11-13
JP2017037720A (ja) 2017-02-16
CN106450854A (zh) 2017-02-22
JP6401676B2 (ja) 2018-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65058U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KR101815093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US20110212656A1 (en) Terminal fitting
US20150270641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KR101860641B1 (ko) 커넥터
EP2442405A1 (en)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connector using same
US20120122350A1 (en) Board-to-board-type connector
KR20150051997A (ko) 커넥터
US20130260579A1 (en) Board connecting terminal
CN100356631C (zh) 可动型连接器用加强引板及使用其的可动型连接器
KR101596315B1 (ko) 카드 소켓용 접속단자
JP6909414B2 (ja) 端子
JP4914797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と端子金具との接続構造
JP2008053190A (ja) コネクタ
CN100391053C (zh) 可动型连接器用触头及使用其的可动型连接器
US2012029785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erminals having press-fit engaging parts
CN105337072A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JP6187374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CN105723573A (zh) 连接器
US20160120024A1 (en) Linear Conductor Connection Terminal
CN102132463B (zh) 连接器
CN103137362B (zh) 按压开关
US20140080330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ed thereof
JP4914798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と端子金具との接続構造
EP2575215B1 (en) Terminal fitt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