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340636U - 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40636U
CN204340636U CN201420821790.5U CN201420821790U CN204340636U CN 204340636 U CN204340636 U CN 204340636U CN 201420821790 U CN201420821790 U CN 201420821790U CN 204340636 U CN204340636 U CN 2043406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
drive motor
vehicle
cooling system
battery p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217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真真
宁江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217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406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406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4063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所述电动车辆包括:前车,所述前车具有前桥和中桥;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中桥的前方,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轴与所述中桥相连;用于冷却所述驱动电机的冷却系统;后车,所述后车具有后桥,所述后车通过拉式铰接盘与所述前车相连;和动力电池组,所述动力电池组设在所述前车和所述后车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动力电池组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具有制造难度低、制造成本低、结构合理等优点。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客车采用驱动电机后置后驱的布置方案,即驱动电机与车辆的后桥相连。这种后推式的铰接客车使用推式铰接盘,并要求推式铰接盘具有整车稳定性控制功能,需不断检测左右推杆的压差,分析后对驱动电机进行控制,因此绞盘造价很高。
而且,现有的电动客车的推式铰接盘与车头部的转向、离合等系统的距离较远,需要较长的管路,而且管路需要经过推式铰接盘,布置难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制造难度低、制造成本低的优点的电动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辆包括:前车,所述前车具有前桥和中桥;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中桥的前方,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轴与所述中桥相连;用于冷却所述驱动电机的冷却系统;后车,所述后车具有后桥,所述后车通过拉式铰接盘与所述前车相连;和动力电池组,所述动力电池组设在所述前车和所述后车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动力电池组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辆具有制造难度低、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动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所述动力电池组设在所述后车上,所述动力电池组邻近所述后车的后端。
所述冷却系统位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前方。
所述前车包括前车架以及设在所述前车架上的前车厢、所述前桥和所述中桥,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设在所述前车架上,其中所述前车厢包括前地板以及设在所述前地板上的第一左侧围和第一右侧围,所述第一右侧围上设有用于人员进出的前开口,所述第一左侧围上设有用于检修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的第一检修口,所述第一检修口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相对,所述电动车辆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前开口的前车门以及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检修口的第一检修门。
所述前地板上设有用于检修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的第二检修口,所述第二检修口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相对,所述电动车辆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检修口的第二检修门。
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在所述前车的横向上与所述前开口相对,所述前地板包括用于设置座椅的第一座椅区和第二座椅区以及用于人员站立的站立区,其中所述第一座椅区位于所述冷却系统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前车的纵向中心线的左侧,所述第二座椅区位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的上方,所述站立区位于所述前开口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前车的纵向中心线的右侧。
所述后车包括后车架以及设在所述后车架上的后车厢和所述后桥,所述动力电池组设在所述后车架上且邻近所述后车架的后端,其中所述后车厢包括后地板以及设在所述后地板上的第二左侧围和第二右侧围,所述第二右侧围上设有用于人员进出的后开口,所述电动车辆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后开口的后车门。
所述电动车辆进一步包括踏步,所述踏步可伸缩地设在所述后开口处。
所述后地板包括轮椅区和第三座椅区,所述轮椅区与所述后开口相对,所述第三座椅区位于所述动力电池组的上方。
所述电动车辆为电动客车,所述后车为挂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包括前车101、驱动电机102、用于冷却驱动电机102的冷却系统104、后车105和动力电池组106。
前车101具有前桥和中桥1011。驱动电机102位于中桥1011的前方,驱动电机102通过传动轴103与中桥1011相连。换言之,中桥1011为驱动桥。后车105具有后桥,后车105通过拉式铰接盘107与前车101相连。动力电池组106设在前车101和后车105中的至少一个上,动力电池组106与驱动电机102电连接,以便为驱动电机102提供电力。
与现有的将驱动电机与后桥相连的车辆(即驱动电机后置)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通过将驱动电机102与中桥1011相连,即通过将驱动电机102中置,从而可以极大地缩短驱动电机102与电动车辆10的转向、离合等系统的距离。由此不仅可以方便驱动电机102以及电动车辆10的转向、离合等系统的布置,降低电动车辆10的制造难度,而且可以大大地缩短相关管路,降低电动车辆10的制造成本。
由于驱动电机102的体积较小,因此不会对前车101的乘客区的通过性造成影响。驱动电机102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噪声较小,可以确保前车101的乘客区的舒适性。
而且,通过利用拉式铰接盘107将前车101和后车105连接在一起,从而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电动车辆10的制造成本,而且可以使电动车辆10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更好。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具有制造难度低、制造成本低、结构合理等优点。
有利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可以是电动客车,后车105可以是挂车。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包括前车101、驱动电机102、用于冷却驱动电机102的冷却系统104、后车105、动力电池组106和拉式铰接盘107。
动力电池组106设在后车105上,动力电池组106邻近后车105的后端。
现有的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组分散设置。为了容纳动力电池组,与动力电池组相对的地板需要向上隆起。因此,与动力电池组相对的地板只能设置为座椅区,不能设置为站立区,从而减小了电动车辆运载的乘客的数量。而且,分散设置的动力电池组需要大量的线束进行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通过将动力电池组106集中布置在后车105的后部,从而可以增加电动车辆10的乘客区的低地板区(即未隆起的地板区)的面积,以便可以运载更多的乘客。而且,由于动力电池组106集中布置,因此只需要设置少量用于连接动力电池组106的线束,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电动车辆10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也就是说,电动车辆10的乘客区的地板中,只有与驱动电机102和冷却系统104相对的部分需要隆起,其余部分都无需隆起。
电动车辆10的乘客区的低地板区即可以布置座椅,也可以用于站立或其它功能。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车101包括前车架以及设在该前车架上的前车厢1012、前桥和中桥1011。驱动电机102和冷却系统104设在该前车架上。
有利地,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系统104位于驱动电机102的前方。由此可以使电动车辆10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可以更加便于布置管路。
前车厢1012包括前地板1015以及设在前地板1015上的第一左侧围1013和第一右侧围1014。第一右侧围1014上设有用于人员进出的前开口,电动车辆10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该前开口的前车门1019。其中,前后方向如图1-图3中的箭头A所示,左右方向如图2和图3中的箭头B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左侧围1013上设有用于检修驱动电机102和冷却系统104的第一检修口,该第一检修口与驱动电机102和冷却系统104相对。电动车辆10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该第一检修口的第一检修门。通过设置该第一检修口和该第一检修门,从而可以更加方便地、容易地对冷却系统104和驱动电机102进行检修。
前地板1015上设有用于检修驱动电机102和冷却系统104的第二检修口,该第二检修口与驱动电机102和冷却系统104相对。电动车辆10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该第二检修口的第二检修门。通过设置该第二检修口和该第二检修门,从而可以更加方便地、容易地对冷却系统104和驱动电机102进行检修。
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电机102和冷却系统104在前车101的横向上与该前开口相对。前地板1015包括用于设置座椅的第一座椅区1016和第二座椅区1017以及用于人员站立的站立区1018。
其中,第一座椅区1016位于冷却系统104的前方,且第一座椅区1016位于前车101的纵向中心线L的左侧,第二座椅区1017位于驱动电机102和冷却系统104的上方。也就是说,第二座椅区1017与驱动电机102和冷却系统104相对。站立区1018位于该前开口的前方,且站立区1018位于前车101的纵向中心线L的右侧。
横向如图2和图3中的箭头C所示,纵向如图1-图3中的箭头D所示。当电动车辆10为公交车时,还可以将站立区1018改造为乘务员区。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后车105包括后车架以及设在该后车架上的后车厢1051和后桥。动力电池组106设在该后车架上,且动力电池组106邻近该后车架的后端。
其中,后车厢1051包括后地板1052以及设在后地板1052上的第二左侧围1053和第二右侧围1054,第二右侧围1054上设有用于人员进出的后开口。电动车辆10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该后开口的后车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后地板1052包括轮椅区1056和第三座椅区1057,轮椅区1056与该后开口相对,第三座椅区1057位于动力电池组106的上方。由此可以使电动车辆10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更加便于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乘坐。
有利地,如图2和图3所示,电动车辆10进一步包括踏步1055,踏步1055可伸缩地设在该后开口处。由此可以使电动车辆10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更加便于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上下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车,所述前车具有前桥和中桥;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中桥的前方,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轴与所述中桥相连;
用于冷却所述驱动电机的冷却系统;
后车,所述后车具有后桥,所述后车通过拉式铰接盘与所述前车相连;和
动力电池组,所述动力电池组设在所述前车和所述后车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动力电池组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组设在所述后车上,所述动力电池组邻近所述后车的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位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包括前车架以及设在所述前车架上的前车厢、所述前桥和所述中桥,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设在所述前车架上,其中所述前车厢包括前地板以及设在所述前地板上的第一左侧围和第一右侧围,所述第一右侧围上设有用于人员进出的前开口,所述第一左侧围上设有用于检修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的第一检修口,所述第一检修口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相对,所述电动车辆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前开口的前车门以及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检修口的第一检修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地板上设有用于检修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的第二检修口,所述第二检修口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相对,所述电动车辆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检修口的第二检修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在所述前车的横向上与所述前开口相对,所述前地板包括用于设置座椅的第一座椅区和第二座椅区以及用于人员站立的站立区,其中所述第一座椅区位于所述冷却系统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前车的纵向中心线的左侧,所述第二座椅区位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系统的上方,所述站立区位于所述前开口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前车的纵向中心线的右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包括后车架以及设在所述后车架上的后车厢和所述后桥,所述动力电池组设在所述后车架上且邻近所述后车架的后端,其中所述后车厢包括后地板以及设在所述后地板上的第二左侧围和第二右侧围,所述第二右侧围上设有用于人员进出的后开口,所述电动车辆进一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后开口的后车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踏步,所述踏步可伸缩地设在所述后开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包括轮椅区和第三座椅区,所述轮椅区与所述后开口相对,所述第三座椅区位于所述动力电池组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辆为电动客车,所述后车为挂车。
CN201420821790.5U 2014-12-19 2014-12-19 电动车辆 Active CN2043406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21790.5U CN204340636U (zh) 2014-12-19 2014-12-19 电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21790.5U CN204340636U (zh) 2014-12-19 2014-12-19 电动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40636U true CN204340636U (zh) 2015-05-20

Family

ID=53223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21790.5U Active CN204340636U (zh) 2014-12-19 2014-12-19 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406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2085A (zh) * 2017-01-16 2017-05-17 四川省客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大容量平底板及带有该平底板的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2085A (zh) * 2017-01-16 2017-05-17 四川省客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大容量平底板及带有该平底板的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0272B1 (en) Expandable vehicle chassis and method
DE102020100953A1 (de) Automatisierte antriebssysteme und steuerlogik mit verbesserter längssteuerung für wechselnde oberflächenreibungsbedingungen
CN103738314A (zh) 汽车轮胎陷入自救装置
CN204020699U (zh) 车辆及车辆制动灯的控制系统
CN204340636U (zh) 电动车辆
CN203601134U (zh) 汽车自动迎宾踏板
CN103612551B (zh) 用于汽车的车桥组件及具有该车桥组件的汽车
CN205365779U (zh) 一种动力分散型轨迹跟随的胶轮低地板智能轨道列车
CN205451511U (zh) 车外信息探查系统
CN204915439U (zh) 车灯控制电路及汽车
CN205034185U (zh) 电动汽车及其底盘
CN102991317A (zh) 一种汽车天窗自动开启装置
CN204222626U (zh) 电动客车
CN202439620U (zh) 车辆的停车即示警装置
CN203020208U (zh) 自动踏板机构
CN206287912U (zh) 一种车头灯感应控制系统
CN201235825Y (zh) 地铁车门安全防护踏板
CN204988269U (zh) 车身高度传感器
CN203267893U (zh) 一种车载停车警示装置及安装此警示装置的车辆
CN110920542A (zh) 一种商用车整车云端控制系统
CN204526847U (zh) 分体式客车仪表台
CN204915653U (zh) 一种全液压动力制动系的箱型电动车
CN203511445U (zh) 一种汽车灯光警示装置
CN206841169U (zh) 一种汽车离合踏板及支架总成
CN202863154U (zh) 拉线油门汽车限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