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6345A - 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纳米铜制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纳米铜制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96345A CN112296345A CN201910666577.9A CN201910666577A CN112296345A CN 112296345 A CN112296345 A CN 112296345A CN 201910666577 A CN201910666577 A CN 201910666577A CN 112296345 A CN112296345 A CN 1122963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pper
- nano
- self
- preparation
- dispersi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9/00—Making metallic powder or suspensions thereof
- B22F9/16—Making metallic powder or suspensions thereof using chemical processes
- B22F9/18—Making metallic powder or suspensions thereof using chemical processes with reduction of metal compounds
- B22F9/24—Making metallic powder or suspensions thereof using chemical processes with reduction of metal compounds starting from liquid metal compounds, e.g. solu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22F1/05—Metallic powd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ize or surface area of the particles
- B22F1/054—Nanosized p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22F1/10—Metallic powder containing lubricating or binding agents; Metallic powder containing organic material
- B22F1/102—Metallic powder coated with organic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25/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 being an inorganic material
- C10M125/04—Metals; Alloy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etallur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etal Powder And Suspension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含有二价铜离子的铜源水溶液置于氮气、氩气、或者空气气氛中,加热至40℃到75℃;2)向步骤1)的反应体系中加入还原剂,得到还原铜源溶液;3)将HDDP包覆剂与有机溶剂以0.1mo l/L至0.9mo l/L终浓度混合,配制成包覆剂溶液;4)将步骤3)所得包覆剂溶液加入到步骤2)所得的还原铜源溶液中进行反应;5)得到纳米铜产物;其中,所述铜源与所述还原剂的摩尔比为1∶20~20∶1;所述铜源与所述HDDP包覆剂的摩尔比为1∶5~5∶1。本发明实现了一种油性和乳化液体系可稳定自分散的纳米铜制剂的合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铜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纳米铜制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金属纳米粒子是指组分相在形态上被缩小至纳米程度(5~100nm)的金属颗粒,这种新型纳米材料,其化学成键结构不同于化学成分相同的金属粒子。自德国Gleiter H于1984年首次制备出6nm的铁纳米粒子以来,世界上对纳米金属的研究蓬勃开展,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纳米铜材料的研究也早有起步,其可以充当催化剂、制备“超塑”钢、制备气体传感器、以及用作固体润滑剂等。
目前为止,纳米铜的制备主要局限于固体纳米铜粉末,而可以实现油性和水性体系自分散的纳米铜膏体的制备方法则鲜有报道。由于纳米铜粉(10~100nm)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电阻小及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其还拥有与常规材料不同的一些新特性,近年来有关纳米铜粉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外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纳米铜粉末具有很多应用,包括:1、纳米铜粉用于固体润滑剂,纳米铜粉以适当方式分散于各种润滑油中可形成一种稳定的悬浮液,这种油每升中含有数百万个超细金属粉末颗粒,它们与固体表面相结合,形成一个光滑的保护层,同时填塞微划痕,从而大幅度降低摩擦和磨损,尤其是在重载、低速和高温振动条件下的作用更为显著;2、纳米铜粉用于导电材料,纳米铜粉导电率高,可用于制造导电浆料(导电胶、导磁胶等),导电浆料在工业中广泛用于制作导电布、导电封带、导电材料的连接胶等,纳米铜粉对微电子器件的小型化起着重要的作用;3、纳米铜粉用于制造纳米铜材料,采用新的工艺合成出高密度、高纯度的纳米铜,晶粒尺寸仅有30nm,是常规铜的几十万分之一,进一步的冷轧实验发现其室温下的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可变形达50多倍而没有出现裂纹,有关论文发表于2000年2月25日《Science》杂志;P.G Sanders等人得到了纳米铜材(晶粒尺寸10~110nm)的拉伸力学性能,发现其屈服强度是一般退火铜(晶粒尺寸20μm)的10倍(~300MPa),延伸率也可达到8%以上;这表明铜纳米化后其强度和塑性有明显的改善,这对材料的精细加工、微型机械制造有着重要的价值。除上述应用之外,纳米铜粉还在改性酚醛树脂、作为治疗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药物调价材料、航空领域等呈现较高的应用价值。
就纳米铜粉末在润滑领域的应用而言,仍存在因其分散性差而受到极大限制的问题。目前,制备纳米铜粉润滑油添加剂的常用方法是先制备出纳米铜粉,然后再将纳米铜粉添加到润滑油中制得,但是当纳米铜颗粒添加到润滑油中,因其粒度小、表面能高,颗粒之间存在吸引力,自动聚集的倾向很大,极易发生团聚,这种团聚即使在润滑油中被强行分散,颗粒之间也会在相互碰撞时再次团聚,从而发生聚沉。而颗粒一旦发生团聚、沉淀或变性,就不再具有原有特性,同时还可能对基于油润滑设计的机械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这不仅需要通过添加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和偶联剂等助剂来解决纳米铜粉与润滑油之间的相容性问题,而且纳米铜粉由于在添入润滑油之前极易被氧化、不易保存,以至于难以实现产业化。
目前,现有技术中已有可自分散的纳米铜体系,但仍存在显著的缺陷,例如有刺鼻臭味、抗氧化稳定性差、容易变色、容易沉降、不易分散、抗酸碱能力差、抗阴阳离子能力差。而这些缺陷基本上都是因为以下设计思路造成的,即:包覆剂有效配位端偏少、包覆剂位阻偏小、包覆剂自身稳定性差等。所以主要的技术难度集中在包覆剂分子的设计上。
目前常见的应用于包覆剂分子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二烷基二硫代磷酸(HDDP)及其衍生物;第二类是二硫代烷胺基甲酸(DTC)及其衍生物;第三类是巯基乙酸及其衍生物,包括半胱氨酸等天然氨基酸;第四类是非硫代分子,包括油胺、油酸、PVP及衍生物。前三者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可以和纳米铜表面配位的有机硫官能团。
这四类包覆剂的主要区别为:一、第一类包覆剂HDDP和第二类包覆剂DTC是二硫代鳌合体系,第三类包覆剂巯基乙酸是单硫代配位体系,第三类配位能力较弱,形成的纳米铜粒子容易团聚、氧化直至沉降;二、第一类包覆剂HDDP除了两个硫原子以外还包括一个磷原子,而第二类包覆剂DTC不包含磷原子,在抗磨耐压性能上第二类包覆剂不如第一类包覆剂;第三、第四类包覆剂因为硫原子缺失导致其形成的纳米铜体系更加不稳定,极难生成小粒径颗粒或极易沉降。
其中,第一类包覆剂HDDP的润滑抗磨耐压与抗氧化性能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因为HDDP本身具有刺激性臭味而无法直接使用,目前HDDP最主要的应用还是制备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盐(ZDDP)。其中,ZDDP中的烷基通常来源于短链醇类。而ZDDP也因其具有一定刺激性气味,而限制了其在金属加工领域的应用。与ZDDP相比,通过HDDP制备的纳米铜除了气味消失以外,还因为铜的存在增强了润滑活性和抗菌性。
现有技术中,已有文献报道使用HDDP制备自分散的纳米铜。但现有报道仅限于其使用的短碳链HDDP(碳数小于等于8),且未纳入金属加工领域对于抗氧化性、抗磨性、防锈性的考量,其报道的纳米铜出现了易变色、难保存、颜色深、粘度大、铜浓度低的缺陷,其采取的制备工艺因为涉及强致癌物苯而不利于大规模生产,所以无法进行实际工业应用。
这些早期的纳米铜研究距离工业应用乃至商品化依然遥远,在理论方面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化,在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结合了金属加工领域对于润滑抗磨耐压防锈与抗氧化抗菌添加剂的实际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需求,实现了一种油性和乳化液体系可稳定自分散的纳米铜制剂的合成。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有二价铜离子的铜源水溶液置于氮气、氩气、或者空气气氛中,加热至40℃到75℃;
2)向步骤1)的反应体系中加入还原剂,得到还原铜源溶液;
3)将HDDP包覆剂与有机溶剂混合,混合溶液终浓度为0.1mol/L至0.9mol/L,配制成包覆剂溶液;
4)将步骤3)所得包覆剂溶液加入到步骤2)所得的还原铜源溶液中进行反应;
5)得到纳米铜产物;
其中,所述铜源与所述还原剂的摩尔比为1∶20~20∶1;
所述铜源与所述HDDP包覆剂的摩尔比为1∶5~5∶1。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的铜源水溶液选自五水硫酸铜、氯化铜、溴化铜、醋酸铜、硝酸铜、乙酰丙酮铜水溶液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2)的还原剂选自水合肼、次磷酸钠(NaH2PO2)、硼氢化钠、抗坏血酸(维生素C)和抗坏血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的有机溶剂选自石油醚、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戊烷、乙酸乙酯、乙醚、四氯化碳、苯、甲苯、二甲苯、基础油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石油醚为60~90℃馏分石油醚。
优选的,将所述纳米铜混合物进行分液处理,去除下层的水相,得到上层的油相;将所述油相进行离心处理,得到上层清液;将所述上层清液进行浓缩处理,得到纳米铜膏体。
优选的,将收集得到的所述上层清液进行处理,除去有机溶剂。
优选的,通过旋蒸、降压蒸馏或常压蒸馏方式除去有机溶剂。
优选的,所述HDDP包覆剂的制备包括:碳基醇类化合物和五硫化二磷反应制得,二者摩尔比为2:1~8:1。
优选的,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饱和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碳基醇为十二碳异构醇、异辛醇或正十二烷基醇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十二碳异构醇与乙醇的混合物,二者的摩尔比例为5∶1~4∶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的纳米铜制剂,通过上述任一种方法制得。
优选的,所制得的纳米铜的粒径10~50nm,纳米铜制剂中纯铜的质量比为20%~25%。
本发明还提供了纳米铜制剂在制备涂料添加剂、发动机油添加剂以及油膜轴承油添加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通过包覆剂制备的纳米铜因为含有硫代有机磷酸酯而具有优秀的抗氧化性和金属防锈性。本发明方法紧密结合了金属加工领域对于润滑抗磨耐压防锈与抗氧化抗菌添加剂的实际需求,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充分完善并发展了HDDP体系自分散纳米铜的生产工艺;通过对包覆剂分子的重新设计和对纳米铜合成工艺中有机溶剂的筛选与优化,研制出一种目前最佳的自分散纳米铜制备工艺。本发明方法在纳米铜制备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包覆剂,纳米铜形成以后与包覆剂结合生成稳定的纳米铜团簇,由于团簇的质量主体为包覆剂,所以团簇主要体现出包覆剂分子的物理特性,而不是裸露纳米铜粉末的物理性质。本发明方法制得的纳米铜制剂,是一种可以实现油性和乳化液体系自分散的纳米铜膏体,形成的纳米铜粒径分布均匀,具有长久的稳定性,良好的透明度,和较高的铜含量。其作为多功能金属加工添加剂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多个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予以说明。
本说明书中所采用的试剂均为市售产品,其中所述水合肼为市售的80%水合肼。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在步骤1开始前,先制备HDDP包覆剂:将碳基醇类化合物与五硫化二磷进行反应,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包覆剂。本实施例中,碳基醇类化合物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优选的,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2:1~8:1。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可以为脂肪醇和芳香醇,优选碳基醇类化合物为饱和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例如乙醇、异丙醇、异辛醇、癸醇、正十二烷基醇、十二烷基异构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1:将铜源与水混合,得到铜源溶液,将所述铜源溶液置于氮气、氩气、或者空气气氛中,进行加热,加热至40℃~75℃,优选50℃~65℃,进一步优选为55℃;铜源水溶液选自五水硫酸铜、氯化铜、溴化铜、醋酸铜、硝酸铜、乙酰丙酮铜水溶液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步骤2:向步骤1加热后的铜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进行反应,得到还原铜源溶液;还原剂选自水合肼、次磷酸钠(NaH2PO2)、硼氢化钠、抗坏血酸(维生素C)和抗坏血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步骤3:将所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包覆剂与有机溶剂进行混合,得到包覆剂溶液;有机溶剂选自石油醚60-90、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戊烷、乙酸乙酯、乙醚、四氯化碳、苯、甲苯、二甲苯、基础油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步骤4:将所述包覆剂溶液加入到所述还原铜源溶液中进行反应,得到纳米铜混合物。
其中,铜源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包覆剂的摩尔比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优选的,所述铜源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包覆剂的摩尔比为1:5~5:1。,优选的,所述铜源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1:20~20:1。
上述制备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纳米铜混合物进行分液处理,去除下层的水相,得到上层的油相;将所述油相进行离心处理,得到上层清液;将所述上层清液进行浓缩处理,得到纳米铜膏体。
本发明所得纳米铜的粒径,经纳米粒径检测仪测定为10~50nm;经热重分析仪测定纳米铜制剂中纯铜的质量比为20%~25%。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HDDP包覆剂的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在250mL的单口烧瓶中加入碳基醇类化合物和五硫化二磷,在单口烧瓶的瓶口塞上塞子,并连接导气管,在搅拌条件下将反应混合物升温至80℃,并保温3h,反应释放的硫化氢气体通过导气管通入硫酸铜水溶液中。反应完成后去除反应体系中残留的固体,得到透明淡黄色液体,即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包覆剂。本实施例中,反应产生的硫化氢气体也可以通过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钾水溶液、氢氧化钙水溶液或乳浊液等碱性体系进行吸收。也可以采用燃烧或者氧化的办法,将硫化氢气体转化为二氧化硫,再另行吸收。
步骤1:在一个500mL的烧杯中加入铜源和水,使铜源在水中充分溶解,得到铜源溶液,将所述铜源溶液倒入反应釜中,然后关闭反应釜;对反应釜进行通氮气,并将反应体系升温至55℃;
步骤2:向反应釜中加入还原剂,在搅拌条件下反应10min;
步骤3: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包覆剂与有机溶剂以终浓度为0.1mol/L至0.9mol/L进行混合,得到包覆剂溶液;
步骤4:将所述包覆剂溶液加入到反应釜中,反应2h,停止搅拌和加热;
步骤5:得到纳米铜混合物。
还进一步包括步骤6:从反应釜中倒出纳米铜混合物,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除去下层水相,得到上层的油相;将得到的油相进行离心,除去较大的铜粉颗粒,得到上层清液;将上层清液进行旋蒸,去除溶剂,得到纳米铜膏体。对上层清液进行提纯时,还可以采用减压蒸馏或常压蒸馏的方式进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65%摩尔百分比的正十二烷基醇、20%摩尔百分比的异辛醇、15%摩尔百分比的乙醇所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53.9g(35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混合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37.4g(15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用量为48g(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3:40;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的摩尔比为5:4,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异辛醇,用量为45.5g(35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异辛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37.4g(15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的用量为42.5g(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3:40;五水硫酸铜与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的摩尔比为5:4,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正十二烷基醇,用量为65.1g(35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异辛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正十二烷基)二硫代磷酸。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37.4g(15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正十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的用量为56g(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3:40;五水硫酸铜与二(正十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的摩尔比为5:4,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正十二烷基醇(54.4g,280mmol)和乙醇(3.3g,7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混合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37.4g(15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用量为48g(约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3:40;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摩尔比为5:4,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6
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65%摩尔百分比的正十二烷基醇、20%摩尔百分比的异辛醇、15%摩尔百分比的乙醇所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53.9g(35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混合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37.4g(15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用量为48g(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3:40;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摩尔比为5:4,有机溶剂为甲苯,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65%摩尔百分比的正十二烷基醇、20%异辛醇、15%乙醇所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53.9g(35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混合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37.4g(15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用量为48g(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3:40;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摩尔比为5:4,有机溶剂为基础油(100SN),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65%摩尔百分比的正十二烷基醇、20%异辛醇、15%乙醇所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53.9g(35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混合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56.1g(225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的用量为48g(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9:80;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摩尔比为15:8,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65%摩尔百分比的正十二烷基醇、20%摩尔百分比的异辛醇、15%摩尔百分比的乙醇所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30.8g(20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烷基醇混合物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2: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25g(10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用量为200g(50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1:20;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摩尔比为1:5,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65%摩尔百分比的正十二烷基醇、20%摩尔百分比的异辛醇、15%摩尔百分比的乙醇所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123.2g(80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混合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8: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125g(50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5mL(约25m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用量为40g(10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20:1;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摩尔比为5:1,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65%摩尔百分比的正十二烷基醇、20%摩尔百分比的异辛醇、15%摩尔百分比的乙醇所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53.9g(35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混合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37.4g(15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60mL水合肼(约1mol)和次磷酸钠NaH2PO2(88g,1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用量为48g(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3:40;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的摩尔比为5:4,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65%摩尔百分比的正十二烷基醇、20%摩尔百分比的异辛醇、15%摩尔百分比的乙醇所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53.9g(35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混合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和一水醋酸铜混合物,用量为15g一水醋酸铜(75mmol)与五水硫酸铜18.7g(75mmol),溶解铜盐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用量为48g(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3:40;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的摩尔比为5:4,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用量为25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为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1中,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65%摩尔百分比的正十二烷基醇、20%摩尔百分比的异辛醇、15%摩尔百分比的乙醇所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53.9g(350mmol),五硫化二磷的用量为22.2g(100mmol),混合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5:1,步骤1最终得到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
步骤2中,铜源为五水硫酸铜,用量为37.4g(150mmol),溶解五水硫酸铜的水为200mL,还原剂为80%水合肼,用量为120mL(约2mol),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混合物的用量为48g(120mmol),五水硫酸铜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3:40;五水硫酸铜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的摩尔比为5:4,有机溶剂为石油醚60-90和甲苯混合物,用量为石油醚150mL与甲苯100mL。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为自分散纳米铜在切削液配制中的应用,自分散纳米铜作为核心添加剂可直接参与切削液的复配,并在随后的攻丝扭矩性能检测中体现出色的抗攻丝扭矩能力。具体配方见下表1,本实施例举出了A、B、C、D四组配比。
表1 A、B、C、D四组切削液的配比
对A、B、C、D四组切削液进行攻丝扭矩性能检测,在Microtap攻丝扭矩仪上测试上述4个配比的攻丝扭矩,得到以下表2所示数据(平均扭矩越小,抗扭矩性能越好,润滑度越高):
表2 A、B、C、D四组切削液的攻丝扭矩性能检测结果
配比A | 配比B | 配比C | 配比D | |
平均扭矩 | 104.7 | 94.3 | 89.7 | 88.7 |
上述结果说明,少量纳米铜可以对金属切削液的攻丝扭矩性能产生非常好的提升。在D组配比中,纳米铜配比达到4份时,攻丝扭矩性能的提升基本上达到最大。相较于传统金属加工液,添加纳米铜的产品的攻丝扭矩性能至少提升了16%。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为自分散纳米铜在耐磨抗压剂(硫化烯烃、硫化酯)配制中的应用,具体配方见下表3,本实施例举出了E、F两组配比。
表3 E、F两组耐磨抗压剂的配比
相较于传统耐磨抗压剂(硫化烯烃、硫化酯),纳米铜具有同样优秀的抗压耐磨性能。注:纳米銅膏体约含硫12%,含磷5.8%,当其配比在配方中达到20%時,可达到6%硫化烯烴+硫化酯的硫含量。
对E、F两组耐磨抗压剂进行耐压抗磨性能测试,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通过四球机测试两种E、F两组配比的耐压抗磨性能
配比E | 配比F | |
配方运动粘度 | 30 | 30 |
PD值 | 400 | 400 |
上述结果现实两种配方可以达到相同的抗磨耐压指标。
上述实施例1-13制备得到的纳米铜产物无臭无味,可以在不添加任何分散剂的情况下直接溶解分散在有机非极性溶剂中,如石油醚、戊烷、己烷、辛烷和各类基础油等。溶解得到的液体在质量分数在1%时为微黄色透明,在至少两个月的放置观察实验中没有发生浑浊、沉降和变色等现象。此外,实施例14和15示出了本发明制得的纳米铜在金属切削液、耐磨抗压剂的配制中所发挥出的优异性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以自分散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制备过程简单,制备得到的纳米铜可以直接溶解在有机非极性溶剂中,且在溶剂中的分散性能好,不会出现浑浊、沉降和变色等现象。并且,在金属加工液的配制中极大提高的金属加工液的性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5)
1.一种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有二价铜离子的铜源水溶液置于氮气、氩气、或者空气气氛中,加热至40℃到75℃;
2)向步骤1)的反应体系中加入还原剂,得到还原铜源溶液;
3)将HDDP包覆剂与有机溶剂混合,混合溶液终浓度为0.1mol/L至0.9mol/L,配制成包覆剂溶液;
4)将步骤3)所得包覆剂溶液加入到步骤2)所得的还原铜源溶液中进行反应;
5)得到纳米铜产物;
其中,所述铜源与所述还原剂的摩尔比为1∶20~20∶1;
所述铜源与所述HDDP包覆剂的摩尔比为1∶5~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铜源水溶液选自五水硫酸铜、氯化铜、溴化铜、醋酸铜、硝酸铜、乙酰丙酮铜水溶液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还原剂选自水合肼、次磷酸钠(NaH2PO2)、硼氢化钠、抗坏血酸(维生素C)和抗坏血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有机溶剂选自石油醚、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戊烷、乙酸乙酯、乙醚、四氯化碳、苯、甲苯、二甲苯、基础油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油醚为60~90℃馏分石油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纳米铜混合物进行分液处理,去除下层的水相,得到上层的油相;将所述油相进行离心处理,得到上层清液;将所述上层清液进行浓缩处理,得到纳米铜膏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收集得到的所述上层清液进行处理,除去有机溶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旋蒸、降压蒸馏或常压蒸馏方式除去有机溶剂。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HDDP包覆剂的制备包括:碳基醇类化合物和五硫化二磷反应制得,二者摩尔比为2:1~8: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饱和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基醇为十二碳异构醇、异辛醇或正十二烷基醇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基醇类化合物为十二碳异构醇与乙醇的混合物,二者的摩尔比例为5∶1~4∶1。
13.一种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的纳米铜制剂,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13任一所述的方法制得。
1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纳米铜制剂,其特征在于,纳米铜的粒径10~50nm,纳米铜制剂中纯铜的质量比为20%~25%。
15.权利要去14或15所述的纳米铜制剂在制备切削液、耐磨抗压剂、涂料添加剂、发动机油添加剂以及油膜轴承油添加剂中的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66577.9A CN112296345B (zh) | 2019-07-23 | 2019-07-23 | 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纳米铜制剂及其应用 |
PCT/CN2020/090042 WO2021012754A1 (zh) | 2019-07-23 | 2020-05-13 | 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纳米铜制剂及其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66577.9A CN112296345B (zh) | 2019-07-23 | 2019-07-23 | 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纳米铜制剂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96345A true CN112296345A (zh) | 2021-02-02 |
CN112296345B CN112296345B (zh) | 2022-02-18 |
Family
ID=74193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66577.9A Active CN112296345B (zh) | 2019-07-23 | 2019-07-23 | 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纳米铜制剂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296345B (zh) |
WO (1) | WO202101275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96799B (zh) * | 2021-10-08 | 2024-02-02 |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 铜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4210972B (zh) * | 2021-11-03 | 2023-04-14 | 中科检测技术服务(重庆)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纳米铜焊接材料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540A (zh) * | 1995-08-25 | 1997-04-16 | 许彪 | 一种有机钼抗磨减摩添加剂的制备技术及产品 |
CN1360014A (zh) * | 2000-12-19 | 2002-07-24 | 邱志远 | 一种含钼、锌、铜有机化合物润滑油添加剂及应用 |
CN1618799A (zh) * | 2003-11-21 | 2005-05-25 | 河南大学 | 金属铜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CN1709617A (zh) * | 2004-06-18 | 2005-12-21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纳米铜颗粒的制备方法 |
CN1766008A (zh) * | 2004-10-26 | 2006-05-03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有机单分子层保护纳米铜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
CN1966586A (zh) * | 2005-11-16 | 2007-05-23 | 河南大学 | 一种可反应、单分散表面修饰银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
CN1986420A (zh) * | 2005-12-20 | 2007-06-27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硫化铜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CN101200667A (zh) * | 2006-12-12 | 2008-06-18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制备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方法 |
KR20100071970A (ko) * | 2007-09-21 | 2010-06-29 | 미쓰이 긴조꾸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동분말의 제조 방법 및 동분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749947B2 (en) * | 2006-05-01 | 2010-07-06 | Smith International, Inc. | High performance rock bit grease |
CN100579688C (zh) * | 2008-03-31 | 2010-01-13 | 河南大学 | 一种表面修饰纳米铜/铜合金微粒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198513A (zh) * | 2011-05-27 | 2011-09-28 | 中南大学 | 一种纳米铜颗粒的制备方法 |
CN102407344B (zh) * | 2011-11-13 | 2013-01-23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纳米铜颗粒的工业生产方法 |
WO2015191173A1 (en) * | 2014-06-11 | 2015-12-17 | Nanomech, Inc. | Nano-tribology compositions and related methods including hard particles |
CN104028778B (zh) * | 2014-06-25 | 2016-05-25 | 东北大学 | 一种快速制备纳米铜粒子的方法 |
-
2019
- 2019-07-23 CN CN201910666577.9A patent/CN112296345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13 WO PCT/CN2020/090042 patent/WO202101275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540A (zh) * | 1995-08-25 | 1997-04-16 | 许彪 | 一种有机钼抗磨减摩添加剂的制备技术及产品 |
CN1360014A (zh) * | 2000-12-19 | 2002-07-24 | 邱志远 | 一种含钼、锌、铜有机化合物润滑油添加剂及应用 |
CN1618799A (zh) * | 2003-11-21 | 2005-05-25 | 河南大学 | 金属铜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CN1709617A (zh) * | 2004-06-18 | 2005-12-21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纳米铜颗粒的制备方法 |
CN1766008A (zh) * | 2004-10-26 | 2006-05-03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有机单分子层保护纳米铜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
CN1966586A (zh) * | 2005-11-16 | 2007-05-23 | 河南大学 | 一种可反应、单分散表面修饰银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
CN1986420A (zh) * | 2005-12-20 | 2007-06-27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硫化铜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CN101200667A (zh) * | 2006-12-12 | 2008-06-18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制备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方法 |
KR20100071970A (ko) * | 2007-09-21 | 2010-06-29 | 미쓰이 긴조꾸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동분말의 제조 방법 및 동분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12754A1 (zh) | 2021-01-28 |
CN112296345B (zh) | 2022-0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u et al. |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oleic acid-modified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as the lubricant additive in poly-alpha olefin and diisooctyl sebacate base oils | |
CN101338244B (zh) | 纳米颗粒添加剂和含有该纳米颗粒添加剂的润滑剂配制料 | |
US10384178B2 (en) | Microemulsions and uses thereof as nanoreactors or delivery vehicles | |
CN106350153B (zh) | 一种改性氧化石墨烯、发动机润滑油及其应用 | |
Zhou et al. |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surface-modified Cu nanoparticles | |
CN1230501C (zh) | 稳定型磁流变液及制备方法 | |
CN112296345B (zh) | 具有长有机碳链可自分散纳米铜的制备方法、纳米铜制剂及其应用 | |
CN104411674A (zh) | 羧酸酯作为润滑剂的用途 | |
Lingtong et al. | Synthesis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nanoscale cerium borate as lubricant additive | |
CN103702941A (zh) | 用于生产固体润滑剂纳米颗粒的方法以及在油中和水中稳定的润滑剂分散体 | |
Fengzhen et al. | Shape 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CeVO4 nanoparticles aslubricating additive | |
CN108102763B (zh) | 蛇纹石/功能化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5229129A (zh) | 聚四氢呋喃在润滑油组合物中的用途 | |
CN106520256A (zh) | 石墨烯/Fe2O3纳米粒子复合润滑油、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701282B (zh) | 齿轮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744068B (zh) | 一种油溶性纳米铜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280608B (zh) | 纳米铜在切削液中的应用 | |
CN116004303B (zh) | 一种水溶性Fe3O4@PEG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添加剂的应用 | |
Shi et al. | A low-temperature extraction–solvothermal route to the fabrication of micro-sized MoS2 spheres modified by Cyanex 301 | |
CN114231334B (zh) | 聚醚磷酸钙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 | |
Savrik et al. | Nano zinc borate as a lubricant additive | |
CN111234900B (zh) | 一种油溶性铜钼硫纳米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0413931C (zh) | 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纳米铜的制备方法 | |
CN105219487B (zh) | 一种具有高减磨性的锂基润滑脂组合物 | |
CN114231342B (zh) | 一种含多元有机/无机杂化添加剂自修复润滑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