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7367A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97367A CN110997367A CN201880049700.6A CN201880049700A CN110997367A CN 110997367 A CN110997367 A CN 110997367A CN 201880049700 A CN201880049700 A CN 201880049700A CN 110997367 A CN110997367 A CN 1109973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low
- fan
- rectifying
- pa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35—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1/00042—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the air passing only one heat exchang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35—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1/0005—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the air being firstly cooled and subsequently heated or vice vers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21—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 B60H1/00428—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elect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B60H1/00471—The ventilator being of the radial type, i.e. with radial expulsion of the ai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6—Ventilating openings in vehicle exterior; Ducts for conveying ventilating ai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07—Nozzles; Air-diffusers providing an air stream in a fixed direction, e.g. using a grid or porous pan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5—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divergence, convergence or oscillation of air strea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14—Heating or cooling details
- B60H2001/00135—Deviding walls for separate air flow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5—Temperature regulation
- B60H2001/00164—Temperature regulation with more than one by-pa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5—Temperature regulation
- B60H2001/00178—Temperature regulation comprising an air passage from the HVAC box to the exterior of the cab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12)、送风机(20)以及整流机构(16、26、28),其中,该空调壳体(12)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壳体内通路(123)。该送风机具有绕风扇轴线(CL1)旋转并配置于壳体内通路的送风风扇(201),通过该送风风扇的旋转而吹出从风扇轴线的轴向(DRa)的一侧吸入的空气。整流机构在壳体内通路中相对于送风风扇配置在空气流下游侧,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通过整流机构。另外,送风风扇沿着风扇轴线的另一侧向壳体内通路的空气流下游侧延伸的朝向配置,该风扇轴线的另一侧是与轴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而且,整流机构对在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中由于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与该吹出的空气流入整流机构之前相比进行抑制。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7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143856号、在2018年2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20336号以及在2018年4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79112号,并将其记载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车辆用空调单元,以往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单元。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和送风机,其中,该空调壳体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壳体内通路,该送风机吹送从车辆用空调单元朝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该送风机是离心式送风机,因此具有绕风扇轴线旋转并将从该风扇轴线的轴向的一侧吸入的空气向径向外侧吹出的离心风扇(具体而言是西洛克风扇)。该离心风扇配置于壳体内通路中的空气流上游侧。而且,壳体内通路在离心风扇的空气流下游侧向离心风扇的径向的一侧延伸。即,按如下方式配置该离心风扇:离心风扇的风扇轴线成为与相对于离心风扇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空气流方向正交的朝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2566号公报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中,按如下方式配置离心风扇:风扇轴线成为与相对于离心风扇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空气流方向正交的朝向。但是,由于各种制约等,根据车辆用空调单元,也考虑到无法将送风机的送风风扇的朝向设为那样。
因此,例如也考虑如下情况:沿着风扇轴线的另一侧向壳体内通路的空气流下游侧延伸的朝向配置送风机的送风风扇,该风扇轴线的另一侧是与风扇轴线的轴向的一侧(具体而言是空气吸入侧)相反的一侧。在像这样配置送风风扇的情况下,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在具有因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的状态下流向送风风扇的空气流下游侧。
在此,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当吹出空气时,一般而言,多个吹出口同时开放。例如,在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空调壳体形成有多个面部吹出口,在面部模式等中,该多个面部吹出口同时开放而吹出空气。
如果上述的具有回旋流的状态下的空气到达像这样同时开放的多个吹出口并向车室内吹出,则有时会因该回旋流而引起从多个吹出口吹出的风量产生不均匀。那样的话,在多个吹出口的相互间风量比例被破坏,车室内的温度也有产生不均匀的可能性。即,有导致车辆用空调单元的配风性和温度控制性变差的可能性。
另外,也能够以抑制多个吹出口的相互间的因上述回旋流而引起的风量不均匀的方式配置多个吹出口,但如果必须像那样配置多个吹出口,则吹出口的配置就会受到大幅度制约,不优选。本发明人们的详细研究的结果发现了如上那样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能够在无需为了避免吹出风量的不均匀而过度限制吹出口的配置的情况下配置多个吹出口,而该吹出风量不均匀起因于送风风扇的旋转所引起的回旋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
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壳体内通路;
送风机,该送风机具有绕风扇轴线旋转并配置于壳体内通路的送风风扇,通过该送风风扇的旋转而吹出从风扇轴线的轴向的一侧吸入的空气;以及
整流机构,该整流机构在壳体内通路中相对于送风风扇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供从该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通过,
送风风扇沿着风扇轴线的另一侧向壳体内通路的空气流下游侧延伸的朝向配置,所述风扇轴线的另一侧是与轴向的上述一侧相反的一侧,
整流机构对在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中由于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与该吹出的空气流入整流机构之前相比进行抑制。
这样一来,在相对于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下游侧,上述回旋流被抑制,因此无需考虑该回旋流而过度地限制吹出口的配置。即,能够在无需为了避免吹出风量的不均匀而过度限制吹出口的配置的情况下配置多个吹出口,该吹出风量不均匀起因于送风风扇的旋转所引起的回旋流。
此外,附加于各构成要素等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空调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II-II截面的剖视图,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的图。
图3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送风风扇并且选取整流机构进行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比较例的图,是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空调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的图。
图6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空调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的图。
图7是以单体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空调单元所具有的蒸发器的概略形状的立体图。
图8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图7中的V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的图,是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图10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送风风扇并且选取整流机构进行示出的立体图,是相当于图3的图。
图11是表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空调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的图。
图12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空调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并表示图12中的XIII-XIII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图14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送风风扇并且选取整流机构进行示出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并表示图12中的XIII-XIII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3的剖视图。
图16是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送风风扇并且选取整流机构进行示出的立体图,是相当于图14的图。
图17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并表示图12中的XIII-XIII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3的剖视图。
图18是在第八实施方式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送风风扇并且选取整流机构进行示出的立体图,是相当于图14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并表示图12中的XIII-XIII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并表示图12中的XIII-XIII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9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并表示图12中的XIII-XIII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3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并表示图12中的XIII-XIII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7的剖视图。
图23是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选取整流机构进行示出的立体图,是相当于图18的图。
图24是表示图22的XXIV-XXIV截面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24的图。
图26是表示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整流机构的概略形状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24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说明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间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有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12、蒸发器16、加热器芯18、送风机20、多个门21、22、23、24a、24b、25以及整流机构26。该车辆用空调单元10例如配置在设置于车室内的最前部的仪表板的内侧。此外,图1以及图2的各箭头DR1、DR2、DR3表示搭载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车辆的朝向。即,图1的箭头DR1表示车辆前后方向DR1,箭头DR2表示车辆上下方向DR2,图2的箭头DR3表示车辆左右方向DR3即车辆宽度方向DR3。这些方向DR1、DR2、DR3是相互交叉的方向,严格而言是相互正交的方向。
空调壳体12是构成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外壳的树脂制的部件。在空调壳体12形成有外气导入口121、内气导入口122和从空调壳体12内吹出空气的吹出口126、127、128。另外,在空调壳体12的内部形成有壳体内通路123,该壳体内通路123供空气从外气导入口121和内气导入口122中的一方或两方向各吹出口126、127、128流动。该壳体内通路123形成为向车辆前后方向DR1延伸。
外气导入口121是用于将作为车室外的空气的外气导入到壳体内通路123的导入口。内气导入口122是用于将作为车室内的空气的内气导入到壳体内通路123的导入口。通过送风机20而向空调壳体12内导入外气或内气。
外气导入口121和内气导入口122通过内外气切换门25进行开闭。而且,从该外气导入口121和内气导入口122中的一方或两方导入的空气向蒸发器16流入。
蒸发器16是对通过该蒸发器16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总之,蒸发器16为冷却器。
蒸发器16收容于空调壳体12内。即,蒸发器16配置于壳体内通路123,并被配置成供导入至壳体内通路123的外气或内气流入。蒸发器16与未图示的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膨胀阀一起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公知的制冷循环装置。蒸发器16使通过蒸发器16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并且对空气进行冷却。
送风机20具有送风风扇201和未图示的风扇电机,该送风风扇201绕风扇轴线CL1旋转并配置于壳体内通路123,该风扇电机驱动该送风风扇201进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送风风扇201是离心风扇。作为离心送风机的送风机20通过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从风扇轴线CL1的轴向DRa的一侧吸入空气,并将该吸入的空气向送风风扇201的径向外侧吹出。吹出到该径向外侧的空气如箭头FLf那样被空调壳体12引导向壳体内通路123的空气流下游侧(例如在图1中为车辆后方侧)。
详细而言,作为离心风扇的送风风扇201具有风扇空气入口201a和风扇空气出口201b,其中,该风扇空气入口201a设置于风扇轴线CL1的轴向DRa的一侧且吸入空气,该风扇空气出口201b设置于送风风扇201的外周部分且供空气吹出。该风扇空气出口201b遍及送风风扇201的外周部分的整周而形成。而且,送风风扇201通过该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从轴向DRa的一侧经由风扇空气入口201a吸入空气。与此同时,送风风扇201将该吸入的空气从风扇空气出口201b向送风风扇201的径向外侧吹出。
因此,在空调壳体12形成有风扇周围空间123b作为壳体内通路123的一部分,该风扇周围空间123b在送风风扇201的径向外侧包围该送风风扇201且供空气从送风风扇201流入。而且,空调壳体12构成为,将从送风风扇201流入风扇周围空间123b的空气向与轴向DR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另一侧引导。例如,在空调壳体12内设置有未图示的导风壁,该导风壁配置在相对于风扇周围空间123b的轴向DRa的一侧。而且,空调壳体12一边通过该导风壁来阻止风扇周围空间123b的空气向轴向DRa的一侧流动,一边引导风扇周围空间123b的空气向另一侧流动。
由此,从送风风扇201被吹出到其径向外侧的空气如箭头FLf那样进入到风扇周围空间123b,并被空调壳体12从该风扇周围空间123b向相对于送风风扇201的轴向DRa的另一侧引导。
此外,风扇轴线CL1的轴向DRa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车辆前后方向DR1一致。另外,将风扇轴线CL1的轴向DRa也称为风扇轴向DRa。另外,送风风扇201的径向换言之是风扇轴线CL1的径向。而且,将该风扇轴线CL1的径向也称为风扇径向。
送风机20成为送风风扇201相对于蒸发器16配置在空气流下游侧的所谓的吸入式布局。送风机20配置为,作为送风风扇201的空气吸入侧的风扇轴向DRa的一侧与蒸发器16的空气流出面16b相对。因此,送风风扇201沿着使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风扇轴线CL1的另一侧向壳体内通路123的空气流下游侧延伸的朝向配置。换言之,送风风扇201配置成使朝向风扇轴线CL1的另一侧向壳体内通路123的空气流下游侧(具体而言为车辆后方侧)延伸的方向。
详细而言,送风机20配置为风扇轴线CL1与蒸发器16的空气流出面16b大致正交。因此,送风风扇201按如下方式配置:风扇轴线CL1的另一侧向壳体内通路123中的送风风扇201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位即风扇下游部位123a所延伸的方向(具体而言为车辆后方侧)延伸。即,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气流在壳体内通路123中向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前进。
加热器芯18在壳体内通路123中相对于送风风扇201配置在空气流下游侧。加热器芯18在该壳体内通路123中配置于车辆上下方向DR2的中央部。加热器芯18是对在壳体内通路123中流动的空气中的通过加热器芯18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在空调壳体12内,在加热器芯18的上侧形成有上侧旁通通路125a,在加热器芯18的下侧形成有下侧旁通通路125b。该上侧旁通通路125a和下侧旁通通路125b均包含于壳体内通路123,使空气相对于加热器芯18并列地流动。即,上侧旁通通路125a和下侧旁通通路125b都是使空气绕过加热器芯18而流动的迂回通路。换言之,该上侧旁通通路125a和下侧旁通通路125b都是未设置加热器芯18的非加热通路。
在壳体内通路123中相对于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上游侧设置有第一空气混合门24a和第二空气混合门24b。该第一空气混合门24a和第二空气混合门24b相对于整流机构26设置在空气流下游侧。
就风扇轴向DRa的位置而言,该空气混合门24a、24b相对于整流机构26设置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而且,加热器芯18和旁通通路125a、125b相对于空气混合门24a、24b设置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
第一空气混合门24a配设于上侧旁通通路125a,对该上侧旁通通路125a进行开闭。第一空气混合门24a是滑动式的门机构,通过未图示的电动致动器而滑动。
而且,第一空气混合门24a根据其滑动位置来对通过加热器芯18的风量与通过上侧旁通通路125a的风量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
第二空气混合门24b配设于下侧旁通通路125b,对该下侧旁通通路125b进行开闭。第二空气混合门24b是滑动式的门机构,通过未图示的电动致动器而滑动。
并且,第二空气混合门24b根据其滑动位置来对通过加热器芯18的风量与通过下侧旁通通路125b的风量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
在空调壳体12形成有向该空调壳体12外吹出空气的面部吹出口126、除霜吹出口127以及脚部吹出口128。该面部吹出口126、除霜吹出口127以及脚部吹出口128分别在相对于加热器芯18以及各旁通通路125a、125b的空气流下游侧与壳体内通路123连结。
从面部吹出口126流出的空气经由未图示的管道而被引导,朝向就座于车室内的前座的乘员的脸或胸部吹出。从除霜吹出口127流出的空气经由未图示的管道而被引导,在车室内朝向车辆前面的窗玻璃吹出。从脚部吹出口128流出的空气经由未图示的管道而被引导,朝向就座于车室内的前座的乘员的脚下吹出。
另外,在面部吹出口126设置有面部门21,面部门21对面部吹出口126进行开闭。在除霜吹出口127设置有除霜门22,除霜门22对除霜吹出口127进行开闭。在脚部吹出口128设置有脚部门23,脚部门23对脚部吹出口128进行开闭。
在壳体内通路123中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通过了加热器芯18的暖风和通过了上侧旁通通路125a的冷风混合。而且,该混合后的空气主要从面部吹出口126和除霜吹出口127中的已打开的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
另外,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通过了加热器芯18的暖风和通过了下侧旁通通路125b的冷风混合。而且,在脚部吹出口128已打开的情况下,该混合后的空气主要从该脚部吹出口128向车室内吹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空调壳体12设有多个面部吹出口126。例如在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吹出模式被设为了面部模式的情况下,面部吹出口126开放,除霜吹出口127和脚部吹出口128关闭。因此,在该情况下,通过了与该面部吹出口126相比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的整流机构26的空气向多个面部吹出口126中的每一个分配并流入。而且,通过了整流机构26的空气不向已关闭的除霜吹出口127和脚部吹出口128分配。即,在此所说的通过了整流机构26的空气被分配而流入的多个吹出口具体而言是指在任一个吹出模式下同时开放的多个吹出口。
另外,如图2所示,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在风扇轴线CL1的周向DRc上集中配置于绕风扇轴线CL1的整周中的一部分范围Wf。例如,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全部集中配置于风扇轴线CL1的上侧。而且,该多个面部吹出口126配置为不在以风扇轴线CL1为中心的同心圆上排列而沿车辆宽度方向DR3直线排列。此外,将风扇轴线CL1的周向DRc也称为风扇周向DRc。另外,在图2中,为了示出多个面部吹出口126与送风风扇201的位置关系,用双点划线表示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和送风风扇201的概略外形,这在后述的图4和图9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严格地说,上述多个面部吹出口126配置于一部分范围Wf是指,该多个面部吹出口126与壳体内通路123连结的连结部分配置于一部分范围Wf。
如图1和图2所示,整流机构26在壳体内通路123中相对于送风风扇201配置在空气流下游侧,并且相对于加热器芯18和空气混合门24a、24b配置在空气流上游侧。因此,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流入整流机构26,该被吹出的空气在通过整流机构26之后再流向旁通通路125a、125b或加热器芯18。另外,就风扇轴向DRa的位置而言,整流机构26相对于送风风扇201设置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
在此,由于以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朝向壳体内通路123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方式配置送风风扇201,因此,在从送风风扇201吹出并流入整流机构26的空气中由于该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产生了回旋流。整流机构26对在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中由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产生的该回旋流与该吹出的空气流入整流机构26之前相比进行抑制。
另外,如果上侧旁通通路125a已打开,则通过了整流机构26的空气向上侧旁通通路125a流动,如果下侧旁通通路125b已打开,则通过了整流机构26的空气向下侧旁通通路125b流动。因此,若着眼于该旁通通路125a、125b,则对回旋流的抑制可以说如下。即,整流机构26对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中的向旁通通路125a、125b流通的空气的回旋流与向该旁通通路125a、125b流通的空气流入整流机构26之前相比进行抑制。
具体而言,如图1~图3所示,整流机构26具有在送风风扇201的径向(即风扇径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整流板261。该多个整流板261分别固定于空调壳体12。即,整流机构26被固定于空调壳体12,设置为不旋转的非旋转部件。
多个整流板261在风扇周向DRc上相互空开间隔地配置。因此,在多个整流板261相互之间形成有整流通路26a,该整流通路26a分别能够使空气从壳体内通路123中的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总之,在风扇轴向DRa上,整流通路26a的一侧的端和另一侧的端都开放。此外,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送风风扇201的概略外形,这在后述的图10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多个整流板261的风扇周向DRc上的相互间隔越靠风扇径向的外侧越宽。该多个整流板261可以设置成单纯的放射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单纯的放射状。即,本实施方式的多个整流板261分别形成为,越靠风扇径向的外侧,越位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方向RTf上的正方向侧。
另外,多个整流板261分别在该整流板261的板厚方向两侧具有面向整流通路26a的通路壁面261a、261b。该通路壁面261a、261b形成为沿着风扇轴向DRa。
这样构成的各整流板261使从送风风扇201流入整流通路26a的空气沿着通路壁面261a、261b而从壳体内通路123中的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下游侧引导。此时,各整流板261一边在风扇周向DRc上对抗在整流通路26a中流动的空气的回旋流,一边引导该空气。因此,整流机构26通过使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在整流通路26a中通过来抑制该吹出的空气的回旋流。
接着,对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工作进行说明。当送风机20开始工作时,如图1所示,经由外气导入口121或内气导入口122向形成于空调壳体12内的壳体内通路123导入空气。然后,导入到该壳体内通路123的空气在蒸发器16中被冷却的同时通过该蒸发器16。
在该蒸发器16中冷却后的空气被吸入到送风机20的送风风扇201,并向送风风扇201的径向外侧吹出,被空调壳体12引导向壳体内通路123的空气流下游侧。
然后,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通过整流机构26。通过了该整流机构26的空气若通过加热器芯18,则成为暖风而向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若通过旁通通路125a、125b,则以冷风的状态向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然后,该暖风和冷风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混合,该混合后的空气从面部吹出口126、除霜吹出口127、脚部吹出口128中的已开放的吹出口向车室内的规定部位吹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整流机构26对在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中由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相比于该吹出的空气流入整流机构26之前进行抑制。因此,在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下游侧上述回旋流被抑制,因此无需考虑该回旋流而过度地限制多个面部吹出口126的配置。即,能够在无需为了避免吹出风量的不均匀而过度限制面部吹出口126的配置的情况下配置多个面部吹出口126,而该吹出风量不均匀起因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所引起的回旋流。
例如,如图4的比较例所示,假设没有整流机构26,则通过旁通通路125a、125b的空气会在具有由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的状态下到达多个面部吹出口126。那样的话,在面部模式中,多个面部吹出口126中的越是位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方向RTf上的正方向侧的吹送口,则流入该吹出口的风量就越小。因此,在图4的比较例中,在多个面部吹出口126的相互间产生以由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引起的回旋流为原因的吹出风量的不均匀。此外,图4的箭头FLo表示从送风风扇201吹出而具有回旋流的空气的流动。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风扇201的吹出空气到达面部吹出口126之前,在该吹出空气中产生的回旋流通过整流机构26而预先被抑制。因此,即使如图2所示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在风扇周向DRc上集中配置于绕风扇轴线CL1的整周中的一部分范围Wf,也能够防止在多个面部吹出口126的相互间产生吹出风量的不均匀。
另外,送风风扇201的吹出空气的流速中所包含的回旋成分被整流机构26的整流板261消除,因此在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下游侧能够使均匀流流动。而且,由于该回旋成分的消除而成为在风扇轴向DRa的正交方向上对称的空气流,能够使风速分布均匀化。进而,能够提高各面部吹出口126处的配风性以及温度控制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加热器芯18在壳体内通路123中相对于送风风扇201配置在空气流下游侧,对空气进行加热。该壳体内通路123包括使空气绕过加热器芯18而流动的旁通通路125a、125b。而且,整流机构26对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中的向旁通通路125a、125b流通的空气的回旋流与向该旁通通路125a、125b流通的空气流入整流机构26之前相比进行抑制。因此,能够针对向减弱该回旋流的因素较少的旁通通路125a、125b流通的空气而使整流机构26有效地发挥对回旋流进行抑制的作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整流机构26在壳体内通路123中相对于加热器芯18配置在空气流上游侧。因此,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在上述回旋流被整流机构26抑制之后再向加热器芯18流入。因此,能够减少空气向该加热器芯18流入时的压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整流机构26具有在风扇径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整流板261。在该多个整流板261相互间形成有整流通路26a,该整流通路26a能够使空气从壳体内通路123中的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多个整流板261的相互间隔越靠风扇径向的外侧越宽。而且,整流机构26通过使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在整流通路26a中通过来抑制上述回旋流。
在此,来自送风风扇201的空气流入整流通路26a,但该已流入的空气在整流通路26a中会一边向风扇径向的外侧移动一边向空气流下游侧流动。因此,在整流通路26a中,即使在该整流通路26a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得以维持,该空气的流速也会随着多个整流板261的相互间隔的扩大而降低。于是,伴有该流速的降低而进行上述回旋流的抑制。因此,能够减少因抑制回旋流而引起的压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多个整流板261分别形成为,越靠风扇径向的外侧越位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方向RTf上的正方向侧。因此,与例如各整流板261沿送风风扇201的径向笔直地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因抑制回旋流而引起的压损。这是因为,能够随着包含回旋流的空气向风扇径向的外侧移动而使该空气的流动方向平缓地朝向壳体内通路123的空气流下游侧转向。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以及图3所示,整流板261具有面向整流通路26a的通路壁面261a、261b,该通路壁面261a、261b形成为沿着风扇轴向DRa。因此,能够抑制因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并且如图3的箭头FL1那样将空气流引导为沿着风扇轴向DRa的朝向。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省略或以简化的方式进行说明。这一点在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是同样的。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具备对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28。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具有图2所示的多个整流板261的整流机构26,将该过滤器28设置为整流机构26。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28对在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中由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相比于该吹出的空气流入过滤器28之前进行抑制。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同样地,过滤器28在壳体内通路123中相对于送风风扇201配置在空气流下游侧。并且,过滤器28相对于旁通通路125a及125b、加热器芯18以及空气混合门24a、24b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
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28例如由网或无纺布等构成。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均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28被设置为整流机构26。因此,能够将车辆用空调单元10所具有的过滤器28还作为整流机构26来加以利用,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在壳体内通路123中蒸发器16与送风机20的排列顺序进行了调换。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具有图2所示的多个整流板261的整流机构26,将该蒸发器16设置为整流机构26。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6在壳体内通路123中相对于送风风扇201配置在空气流下游侧。而且,蒸发器16相对于旁通通路125a及125b、加热器芯18以及空气混合门24a、24b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
通过该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同样地,蒸发器16对在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中由于送风风扇201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相比于该吹出的空气流入蒸发器16之前进行抑制。
具体而言,如图6~图8所示,蒸发器16具有供用于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制冷剂流通的多个制冷剂管161和配置在该制冷剂管161的相互之间的多个波纹翅片162。该多个制冷剂管161和多个波纹翅片162交替地层叠配置。例如,它们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层叠配置。通过该层叠配置,从而在蒸发器16形成有沿风扇轴向DRa贯通的多个热交换通路163。
因此,在蒸发器16中,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会通过该多个热交换通路163。而且,蒸发器16利用制冷剂管161内的制冷剂来对通过该多个热交换通路163的空气进行冷却。
而且,多个热交换通路163分别是在风扇轴向DRa上贯通并被细分化的通路,因此通过使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通过该热交换通路163,从而抑制了上述回旋流。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均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蒸发器16被设置为整流机构26,而该蒸发器16形成有供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通过的多个热交换通路163,并对通过该多个热交换通路163的空气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将车辆用空调单元10所具有的蒸发器16还作为整流机构26来加以利用,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整流机构26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多个整流板261,并被固定于空调壳体12。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机构26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整流板261分别为直线延伸的肋状。而且,多个整流板261相互连结,整体上呈格子形状。因此,多个整流板261划分形成了多个整流通路26a。例如,该多个整流通路26a沿车辆上下方向DR2排列设置,也沿车辆宽度方向DR3排列设置。
整流通路26a分别能够使空气从壳体内通路123中的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总之,在风扇轴向DRa上,整流通路26a的一侧的端和另一侧的端都开放。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多个整流板261分别在该整流板261的板厚方向两侧具有面向整流通路26a的通路壁面261a、261b。该通路壁面261a、261b形成为沿着风扇轴向DRa。
根据这样的结构,整流机构26通过使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如图10的箭头FL1那样通过整流通路26a来抑制上述回旋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整流机构26设为简单的构造而实现该回旋流的抑制。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均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风扇轴线CL1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DR1倾斜,因此风扇轴向DRa不与车辆前后方向DR1一致。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此外,虽然如上所述风扇轴线CL1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DR1倾斜,但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201以风扇轴线CL1的另一侧向壳体内通路123的空气流下游侧延伸的朝向配置。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均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二、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组合。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面部吹出口126和除霜吹出口127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向上侧偏移而设置,另外,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机构26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此外,在图13中,为了示出多个面部吹出口126与送风风扇201的位置关系,用双点划线表示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和送风风扇201的概略外形。这在后述的图15、图19、图20以及图21中也是同样的。
具体而言,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机构26具有沿着风扇轴向DRa的朝向的多个筒状部262。而且,筒状部262为筒形状,因此在该筒状部262分别形成有沿风扇轴向DRa延伸的贯通孔262a。
该多个筒状部262被设置为各自的贯通孔262a相互并列地配置。而且,多个筒状部262中的相互相邻的筒状部262彼此成为相互一体的结构,从而构成整流机构26。
详细而言,筒状部262的各个贯通孔262a为彼此相同的大小。而且,该贯通孔262a分别是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呈六边形形状的六边形孔。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构成为蜂窝状的多孔材料。而且,多个筒状部262在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方向上二维地排列,因此整流机构26形成为呈以风扇轴向DRa为厚度方向的板状。该整流机构26形成为在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上扩展到整个壳体内通路123。而且,该整流机构26的周缘部分与空调壳体12接合。
这样构成的整流机构26通过使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如图14的箭头FL1那样通过多个贯通孔262a来抑制上述回旋流。因此,能够既良好地确保抑制该回旋流而进行整流的整流性,又缩短该空气流的整流所需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厚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筒状部262的贯通孔262a是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呈六边形形状的孔。总之,本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构成为蜂窝状的多孔材料。因此,容易将形成有该贯通孔262a的多个筒状部262致密地配置,能够通过整流机构26来提高空调壳体12的刚度。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均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组合。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形成于多个筒状部262的贯通孔262a是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呈圆形状的圆形孔。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均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如图12所示,这在后述的第八~第十四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多个筒状部262分别形成有沿风扇轴向DRa延伸的贯通孔262a。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形成于多个筒状部262的贯通孔262a的孔形状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多个贯通孔262a分别是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呈矩形状的矩形状孔。该贯通孔262a的截面的矩形状只要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即可,例如既可以是严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也可以是例如包围贯通孔262a的截面的四边中的任一个或所有的边弯曲。
空调壳体12中的包围整流机构26的部分形成为以风扇轴线CL1为中心的圆筒状。而且,形成于整流机构26的多个贯通孔262a沿风扇径向呈放射状排列。因此,沿风扇周向DRc排列的贯通孔262a的列呈以风扇轴线CL1为中心的同心状地形成有多个。而且,将在风扇周向DRc上相邻的贯通孔262a彼此隔开的周向隔壁263被设置为呈沿风扇径向以放射状延伸的形状。
另外,除了该周向隔壁263之外,整流机构26还具有将在风扇径向上相邻的贯通孔262a彼此隔开的径向隔壁267。该径向隔壁267呈以风扇轴线CL1为中心的圆筒形状。周向隔壁263和径向隔壁267均为板状,作为将多个贯通孔262a中相互相邻的贯通孔262a彼此之间隔开的隔板发挥功能。
详细说明的话,作为形成壳体内通路123的内壁面的一部分,空调壳体12具有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该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从风扇径向的外侧面向壳体内通路123中的配置有整流机构26的部分。而且,该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形成为,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呈以风扇轴线CL1为中心的圆形状且包围整流机构26。
而且,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设置于整流机构26的多个贯通孔262a配置成沿着空调壳体12的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绕风扇轴线CL1排列。
另外,虽然在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中多个贯通孔262a的形状分别如上述那样呈矩形状,但准确而言如图17所示那样。即,该多个贯通孔262a的截面形状分别是由内侧圆弧部262g、外侧圆弧部262h、一侧直线部262i和另一侧直线部262j包围的形状。
而且,在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上述截面中,该内侧圆弧部262g呈以风扇轴线CL1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另外,外侧圆弧部262h相对于该内侧圆弧部262g设置在风扇径向的外侧,且呈与内侧圆弧部262g同心的圆弧形状。另外,一侧直线部262i呈朝向作为送风风扇201的中心的风扇轴线CL1在风扇径向上延伸的直线状,且连结内侧圆弧部262g的一端和外侧圆弧部262h的一端。另外,另一侧直线部262j呈朝向风扇轴线CL1在风扇径向上延伸的直线状,且连结内侧圆弧部262g的另一端和外侧圆弧部262h的另一端。这些内侧圆弧部262g、外侧圆弧部262h、一侧直线部262i以及另一侧直线部262j分别构成面向贯通孔262a的孔壁面。
呈这种形状的多个贯通孔262a形成环状贯通孔组262k,所述环状贯通孔组262k是该贯通孔262a绕风扇轴线CL1隔着周向隔壁263呈环状排列配置而成的。而且,该环状贯通孔组262k呈以风扇轴线CL1为中心的同心状地形成有多个,在风扇径向上隔着径向隔壁267相邻地设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该环状贯通孔组262k。
另外,设置于整流机构26的多个贯通孔262a全部都形成为该贯通孔262a的通路截面积彼此相同。该贯通孔262a是沿风扇轴向DRa延伸的孔,因此贯通孔262a的通路截面积是贯通孔262a的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上的截面积。
另外,多个周向隔壁263分别呈以恒定的板厚延伸的板状,多个周向隔壁263形成为,在所有该周向隔壁263中周向隔壁263的板厚都相同。并且,径向隔壁267也呈以恒定的板厚延伸的板状。而且,该径向隔壁267形成为该径向隔壁267的板厚与周向隔壁263的板厚相同。
这样构成的整流机构26通过使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在多个贯通孔262a中通过来抑制上述回旋流。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均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于整流机构26的多个贯通孔262a分别是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呈矩形状的矩形状孔。而且,该多个贯通孔262a沿风扇径向呈放射状排列。因此,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空调壳体12中的整流机构26的配置部分的形状与送风风扇201的外形相配合地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下,易于使多个贯通孔262a的通路截面积变得相互均匀。因此,例如能够抑制通过整流机构26的空气的风速分布的差异而调整该风速分布。而且,若该风速分布的差异被抑制,则也抑制了在相对于整流机构26的空气流下游侧风流紊乱。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7和图18所示,空调壳体12具有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该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从风扇径向的外侧面向壳体内通路123中的配置有整流机构26的部分。该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形成为,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呈以风扇轴线CL1为中心的圆形状且包围整流机构26。另外,设置于整流机构26的多个贯通孔262a配置成沿着空调壳体12的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绕风扇轴线CL1排列。而且,整流机构26通过使从送风风扇201吹出的空气在多个贯通孔262a中通过来抑制上述回旋流。
在此,通过使构成回旋流的空气流沿着与整流机构26的贯通孔262a面对的各个孔壁面来抑制该回旋流。
而且,多个贯通孔262a如上述那样被配置成绕风扇轴线CL1排列。因此,容易按如下方式形成各贯通孔262a:使抑制该回旋流的各贯通孔262a的孔壁面相对于回旋流的回旋方向(具体而言朝向风扇周向DRc的方向)相对地形成的壁面朝向在任一个贯通孔262a中都相同。
因此,容易维持整流机构26所具有的整流性,且使整流机构26的通风阻力在整流机构26的整体上均匀化。而且,若实现了该通风阻力的均匀化,则风流的紊乱也被抑制,因此能够减少该风流的压损。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贯通孔262a全部都形成为该贯通孔262a的通路截面积彼此相同。而且,径向隔壁267以及多个周向隔壁263形成为,在所有这些隔壁263、267中隔壁263、267的板厚都彼此相同。因此,根据这些情况也可以说,能够使整流机构26的通风阻力在整个整流机构26上均匀化。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2及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整流机构26具有在风扇径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整流板261。而且,多个面部吹出口126配置于在作为与风扇轴线CL1正交的一方向的规定配置方向DRy上从风扇轴线CL1向一侧偏移的位置。例如,该规定配置方向DRy不限于车辆上下方向DR2,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车辆上下方向DR2一致,规定配置方向DRy的一侧为上侧,规定配置方向DRy的另一侧为下侧。
另外,如图19所示,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在与风扇轴向DRa交叉的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上排列设置。例如,该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不限于车辆宽度方向DR3,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车辆宽度方向DR3一致。
另外,空调壳体12具有多个吹出口边界部126a,该吹出口边界部126a设置在多个面部吹出口126中的相互相邻的面部吹出口126彼此之间,将该面部吹出口126彼此隔开。若详细地表述,则该吹出口边界部126a设置于面部吹出口126中的与壳体内通路123连结的连结部分彼此之间,将该连结部分彼此隔开。
另外,多个整流板261在风扇径向的外侧的端分别具有外侧端部261c。而且,该多个外侧端部261c中的任一个被设置为在规定配置方向DRy上与风扇轴线CL1的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一侧端部261d。该一侧端部261d均相对于送风风扇201位于径向外侧。
在以上所描述的方面,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除了这种情况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上,吹出口边界部126a的位置分别与整流板261的一侧端部261d的位置对齐。这种吹出口边界部126a的位置与一侧端部261d的位置对齐的情况是指,不局限于两者位置完全一致,也可以是大致一致。这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除了如上述那样描述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上,空调壳体12的吹出口边界部126a的位置与整流板261的一侧端部261d的位置对齐。因此,相比于吹出口边界部126a的位置与一侧端部261d的位置无关地配置的情况,能够使风顺畅地朝向多个面部吹出口126,提高向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均匀地输送风的配风性。例如,能够使整流机构26具备作为风向引导件的功能,该风向引导件如图19的箭头FLa那样使风朝向多个面部吹出口126中的每一个。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组合。
(第十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2及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面部吹出口126及除霜吹出口127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向上侧偏移而设置。
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整流机构26具有划分形成多个整流通路26a的整流板261。并且,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如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设置,空调壳体12如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具有多个吹出口边界部126a。
另外,多个整流板261中的任一个被设置为以从规定配置方向DRy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规定整流板261e。而且,该规定整流板261e在规定配置方向DRy的一侧的端具有一侧端部261d,该一侧端部261d在规定配置方向DRy上与风扇轴线CL1的位置相比位于一侧。
另外,与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地,在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上,吹出口边界部126a的位置分别与规定整流板261e的一侧端部261d的位置对齐。在以上那样的方面上,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上,空调壳体12的吹出口边界部126a的位置与一侧端部261d的位置对齐。因此,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使风如箭头FLa那样顺畅地朝向多个面部吹出口126,提高向多个面部吹出口126配风的配风性。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组合。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2和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整流机构26呈矩形的板状,被构成为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62a的蜂窝状的多孔材料。而且,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如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设置,空调壳体12如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具有多个吹出口边界部126a。
另外,如图21所示,矩形状的整流机构26在规定配置方向DRy的一侧具有沿吹出口排列方向DRx延伸的边缘部264。该边缘部264通过多个筒状部262中的一部分筒状部262f在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上排列而构成。
在以上所描述的方面上,本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除了这种情况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在上述边缘部264,进入在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上面部吹出口126各自的吹出口宽度Wx的范围内的贯通孔262a的数量,在对各个吹出口宽度Wx进行相互比较的情况下相互一致。在图21中,进入各吹出口宽度Wx的范围内的贯通孔262a的数量分别为大致两个。
此外,详细地说,上述的吹出口宽度Wx是指在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上多个面部吹出口126各自所占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面部吹出口126的吹出口宽度Wx例如在任何面部吹出口126都相同。
另外,作为进入上述吹出口宽度Wx的范围内的贯通孔262a的数量,不限于整数,也可以是小数。例如,若贯通孔262a的一半进入吹出口宽度Wx内,则该贯通孔262a的数量为0.5。另外,如上所述贯通孔262a的数量相互一致是指,不局限于该数量完全一致,也可以是大致一致。
除了如上述那样描述为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整流机构26的边缘部264,进入在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上面部吹出口126各自的吹出口宽度Wx的范围内的贯通孔262a的数量,在对各个吹出口宽度Wx进行相互比较的情况下相互一致。因此,相比于整流机构26的边缘部264所包含的贯通孔262a与吹出口宽度Wx无关地配置的情况,能够抑制流向各面部吹出口126的空气的风量比例的差异。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组合。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22~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具有另一侧部分265和风扇周围部分266,其中,该另一侧部分265相对于送风风扇201设置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该风扇周围部分266配置在风扇周围空间123b内。
该风扇周围部分266以从另一侧部分265向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延伸设置的方式形成,与另一侧部分265成为一体结构。详细而言,形成于整流机构26的多个贯通孔262a分别从另一侧部分265直至遍及风扇周围部分266连续地在风扇轴向DRa上延伸。因此,风扇周围部分266将从送风风扇201的风扇空气出口201b吹出的空气如图24的箭头FLf那样向另一侧部分265引导。
另外,风扇周围部分266形成为,越靠风扇径向的外侧,则从另一侧部分265向风扇周围空间123b内在风扇轴向DRa上延伸设置得越大。换言之,该风扇周围部分266形成为,在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具有一端266f,并且该一端266f越靠风扇径向的外侧则越位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整流机构26具有另一侧部分265和风扇周围部分266,其中,该另一侧部分265相对于送风风扇201设置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该风扇周围部分266配置在风扇周围空间123b内。而且,该风扇周围部分266将从送风风扇201的风扇空气出口201b吹出的空气如图24的箭头FLf那样向另一侧部分265引导。因此,与整流机构26不具有风扇周围部分266的情况相比,既良好地确保整流机构26的整流性,又易于实现从送风风扇201向整流机构26流入的空气的风量分布的均匀化。
(第十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机构26的风扇周围部分266具有周向肋266a。风扇周围部分266可以具有除周向肋266a以外的构成要素,但本实施方式的风扇周围部分266仅由周向肋266a构成。
该周向肋266a从另一侧部分265向风扇轴向DRa的一侧突出并向风扇周向DRc(参照图22)延伸。该周向肋266a例如如图22的双点划线Lc所示遍及绕风扇轴线CL1的整周而连续地延伸。该双点划线Lc的长度表示在风扇周向DRc上设有周向肋266a的范围。
另外,如图25所示,周向肋266a设置在从绕风扇周围空间123b设置的周围壳体面123c(换言之,风扇周围面123c)向风扇径向的内侧离开的位置。总之,周向肋266a相对于周围壳体面123c向风扇径向的内侧空开间隔地配置。与此同时,周向肋266a相对于送风风扇201设置在风扇径向的外侧,相对于该送风风扇201在风扇径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中,在风扇径向上相对于周向肋266a的外侧和内侧中的任一侧都分别设置有作为空气通路的贯通孔262a。此外,上述的周围壳体面123c是空调壳体12所具有的内壁面,是相对于风扇周围空间123b从风扇径向的外侧与其面对的内壁面。而且,该周围壳体面123c自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连续地连接,形成为例如与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截面呈以风扇轴线CL1为中心的圆形状。
另外,周向肋266a在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具有顶端266b。而且,周向肋266a以越靠近其顶端266b越位于风扇径向的内侧的方式弯曲。
另外,在风扇轴向DRa上,风扇空气出口201b的一侧的端201c与周向肋266a的顶端266b相比位于一侧。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十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周向肋266a设置在与空调壳体12所具有的、面向风扇周围空间123b的周围壳体面123c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周向肋266a来对从送风风扇201向周向肋266a的径向外侧流动的空气的风量进行调节。由此,例如,容易使从送风风扇201向整流机构26流入的空气的风量分布在风扇径向上均匀化。
(第十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整流机构26所具有的多个整流板261分别以到达风扇周围空间123b内的方式向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延伸。在图26中,本实施方式的整流板261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放大的部分以点影线示出。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也与第十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另一侧部分265和风扇周围部分26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整流板261分别具有包含于另一侧部分265的第一板部261f和包含于风扇周围部分266的第二板部261g。而且,第一板部261f和第二板部261g例如无边界而连续地成为一体结构。
另外,该第二板部261g在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具有一端261h。该第二板部261g的一端261h形成为越靠风扇径向的外侧则越位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此外,第二板部261g的一端261h也是风扇周围部分266的一端266f。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均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整流机构26具有在风扇径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整流板261。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整流板261(参照图2)所具有的功能相同的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整流机构26中,多个整流板261分别具有包含于另一侧部分265的第一板部261f和包含于风扇周围部分266的第二板部261g。因此,与第十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既良好地确保整流机构26的整流性,又易于实现从送风风扇201向整流机构26流入的空气的风量分布的均匀化。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整流机构26相对于旁通通路125a、125b以及加热器芯18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但这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考虑整流机构26相对于旁通通路125a、125b以及加热器芯18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这在上述的第二、第四、第五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2)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整流板261设有多个并相互连结,但也可以不相互连结,也可以不设置多个而仅设置一个。例如,在整流板261为一个的情况下,该整流板261在壳体内通路123中配置有整流机构26的部位形成两个并排的整流通路26a。
(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所示,送风风扇201是离心风扇,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轴流风扇或斜流风扇。
(4)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面部吹出口126和除霜吹出口12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相比向上侧偏移,但这是一个例子。该面部吹出口126和除霜吹出口127的上下方向位置可以是图1和图12中的任何位置,也并不限定于图1和图12中的任一个位置。这在除第六实施方式以外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5)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多个筒状部262的贯通孔262a为彼此相同的大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多个贯通孔262a中包含大小与其他不同的贯通孔262a。即,不需要多个贯通孔262a的通路截面积全部为相同的面积。这在第七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6)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多个贯通孔262a都是六边形孔,并都是相同截面形状的孔,但这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在多个贯通孔262a中包含例如圆形孔等截面形状与其他不同的贯通孔262a。这在第七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7)在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与车辆宽度方向DR3一致,因此是沿着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延伸的直线的方向,但吹出口排列方向DRx也可以是沿着弯曲的曲线的方向。这在除第九实施方式以外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8)在上述的第十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多个整流板261中的任一个被设置为以从规定配置方向DRy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规定整流板261e,但这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将该整流板261的全部设置为规定整流板261e。
(9)在上述的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图25的周向肋266a遍及绕风扇轴线CL1的整周而连续地延伸,但这是一个例子。例如,该周向肋266a也可以遍及绕风扇轴线CL1的整周而断续地设置。或者,周向肋266a也可以仅设置于绕风扇轴线CL1的一部分。
(10)在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多个贯通孔262a的截面形状分别是由内侧圆弧部262g、外侧圆弧部262h、一侧直线部262i和另一侧直线部262j包围的形状,但这是一个例子。例如,该多个贯通孔262a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分别是梯形形状。
(11)在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径向隔壁267形成为该径向隔壁267的板厚与周向隔壁263的板厚相同,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考虑径向隔壁267的板厚与周向隔壁263的板厚不同。另外,也可以考虑径向隔壁267不呈以恒定的板厚延伸的板状。
另外,多个周向隔壁263形成为在该周向隔壁263的全部中周向隔壁263的板厚都相同,但这也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考虑在整流机构26所具有的多个周向隔壁263中包含板厚与其他不同的周向隔壁263。另外,也可以考虑周向隔壁263不呈以恒定的板厚延伸的板状。
(12)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没有关系,除了明确不可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适当进行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需的情况等以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这一点不言而喻。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提及到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已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在原理上被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整流机构对在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中由于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与该吹出的空气流入整流机构之前相比进行抑制。
另外,根据第二观点,加热器在壳体内通路中相对于送风风扇配置在空气流下游侧,对空气进行加热。壳体内通路包括使空气绕过加热器而流动的迂回通路。而且,整流机构对上述吹出的空气中的向迂回通路流通的空气的回旋流与向该迂回通路流通的空气流入整流机构之前相比进行抑制。因此,能够针对向减弱该回旋流的因素较少的迂回通路流通的空气而使整流机构有效地发挥对回旋流进行抑制的作用。
另外,根据第三观点,整流机构在壳体内通路中相对于加热器配置在空气流上游侧。因此,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在上述回旋流被整流机构抑制之后再向加热器流入。因此,能够减少空气向该加热器流入时的压损。
另外,根据第四观点,在空调壳体形成有向该空调壳体外吹出空气的多个吹出口,通过了整流机构的空气向该多个吹出口中的每一个分配并流入。而且,该多个吹出口在风扇轴线的周向上集中配置于绕风扇轴线的整周中的一部分范围。
另外,根据第五观点,整流机构具有在送风风扇的径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整流板。在该多个整流板的相互之间形成有整流通路,该整流通路能够使空气从壳体内通路中的相对于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多个整流板的相互间隔越靠径向的外侧越宽。而且,整流机构通过使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在整流通路中通过来抑制回旋流。在此,从送风风扇流入整流通路的空气一边向径向的外侧移动一边向空气流下游侧流动。因此,在整流通路中,即使在该整流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得以维持,该空气的流速也会随着多个整流板的相互间隔的扩大而降低。于是,伴有该流速的降低而进行上述回旋流的抑制。因此,能够减少因抑制回旋流而引起的压损。
另外,根据第六观点,多个整流板分别形成为越靠径向的外侧则越位于送风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正方向侧。因此,与例如各整流板沿着送风风扇的径向笔直地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随着包含回旋流的空气向径向的外侧移动而使该空气的流动方向平缓地朝向壳体内通路的空气流下游侧转向。因此,能够减少因抑制回旋流而引起的压损。
另外,根据第七观点,整流机构具有划分形成多个整流通路的整流板。该多个整流通路分别是能够使空气从壳体内通路中的相对于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的通路。而且,整流机构通过使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在整流通路中通过来抑制回旋流。因此,能够将整流机构设为简单的构造来实现回旋流的抑制。
另外,根据第八观点,整流板具有面向整流通路的通路壁面,该通路壁面形成为沿着风扇轴线的轴向。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并且将空气流引导为沿着风扇轴线的轴向的朝向。
另外,根据第九观点,过滤器被设置为整流机构,该过滤器对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进行过滤。因此,能够将车辆用空调单元所具有的过滤器还作为整流机构来加以利用,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
另外,根据第十观点,冷却用热交换器被设置为整流机构,该冷却用热交换器形成有供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通过的多个通路,并对通过该多个通路的空气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将车辆用空调单元所具有的冷却用热交换器还作为整流机构来加以利用,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
另外,根据第十一观点,送风风扇是离心风扇。
另外,根据第十二观点,整流机构具有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的多个筒状部,该多个筒状部被设置为各自的贯通孔相互并列地配置。另外,多个筒状部中相互相邻的筒状部彼此成为相互一体的结构,由此构成整流机构。该整流机构通过使上述吹出的空气在贯通孔中通过来抑制回旋流。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抑制该回旋流而进行整流的整流性,并且缩短该空气流的整流所需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整流机构的空气流方向上的厚度。
另外,根据第十三观点,贯通孔是与轴向正交的截面呈六边形形状或圆形状的孔。因此,容易致密地配置形成有该贯通孔的多个筒状部,能够通过整流机构来提高空调壳体的刚度。
另外,根据第十四观点,贯通孔是与轴向正交的截面呈矩形状的孔,沿送风风扇的径向呈放射状排列。因此,在使空调壳体中的整流机构的配置部分的形状与送风风扇的外形相配合地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下,容易使多个贯通孔的通路截面积相互均匀,能够抑制通过整流机构的空气的风速分布的差异而调整该风速分布。
另外,根据第十五观点,空调壳体具有整流机构周围面,该整流机构周围面从送风风扇的径向的外侧面向壳体内通路中的配置有整流机构的部分。该整流机构周围面形成为,与轴向正交的截面呈以风扇轴线为中心的圆形状且包围整流机构。另外,在整流机构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贯通孔,该多个贯通孔配置成沿着整流机构周围面绕风扇轴线排列。而且,整流机构通过使吹出的空气在多个贯通孔中通过来抑制回旋流。
在此,通过使构成回旋流的空气流沿着与整流机构的贯通孔面对的各个孔壁面来抑制该回旋流。而且,如果如上述那样配置多个贯通孔,则易于按如下方式形成各贯通孔:使抑制该回旋流的各贯通孔的孔壁面相对于回旋流的回旋方向(具体而言是送风风扇的周向方向)相对地形成的壁面朝向在任何贯通孔中都相同。因此,容易维持整流机构所具有的整流性,并且使整流机构的通风阻力在整流机构的整体上均匀化。而且,如果实现了该通风阻力的均匀化,则风流的紊乱也被抑制,因此能够减少该风流的压损。
另外,根据第十六观点,多个贯通孔形成为该贯通孔的通路截面积彼此相同。因此,与上述第十五观点相比,能够更充分地实现整流机构整体的通风阻力的均匀化。
另外,根据第十七观点,整流机构具有多个隔板,该隔板将多个贯通孔中相互相邻的贯通孔彼此之间隔开。而且,该多个隔板形成为该隔板的板厚彼此相同。因此,与上述第十五观点相比,能够更充分地实现整流机构整体的通风阻力的均匀化。
另外,根据第十八观点,在空调壳体形成有向空调壳体外吹出空气的多个吹出口,该多个吹出口配置于在与风扇轴线正交的一个方向上从风扇轴线向一侧偏移的位置。另外,整流机构在上述一个方向的一侧具有在吹出口排列方向上延伸的边缘部,该边缘部通过多个筒状部中的一部分筒状部沿吹出口排列方向排列而构成。另外,在边缘部,进入在吹出口排列方向上多个吹出口各自所占的吹出口宽度的范围内的贯通孔的数量,在对各个吹出口宽度进行了相互比较的情况下相互一致。因此,相比于整流机构的边缘部所包含的贯通孔与吹出口宽度无关地配置的情况,能够抑制流向各吹出口的空气的风量比例的差异。
另外,根据第十九观点,在空调壳体形成有向空调壳体外吹出空气的多个吹出口,该多个吹出口配置于在与风扇轴线正交的一个方向上从风扇轴线向一侧偏移的位置。另外,多个整流板所具有的外侧端部中的任一个,被设置为在上述一个方向上与风扇轴线的位置相比位于一侧的一侧端部。另外,在吹出口排列方向上,吹出口边界部的位置与一侧端部的位置对齐。因此,相比于吹出口边界部的位置与一侧端部的位置无关地配置的情况,能够使风顺畅地朝向多个吹出口,提高向多个吹出口均匀地输送风的配风性。
另外,根据第二十观点,在空调壳体形成有向空调壳体外吹出空气的多个吹出口,该多个吹出口配置于在与风扇轴线正交的一个方向上从该风扇轴线向一侧偏移的位置。另外,多个整流板中的至少任一个,设置为以从上述一个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规定整流板。另外,该规定整流板在上述一个方向的一侧的端具有一侧端部,该一侧端部在上述一个方向上与风扇轴线的位置相比位于一侧。另外,在吹出口排列方向上,吹出口边界部的位置与一侧端部的位置对齐。因此,与上述第十九观点同样地,能够使风顺畅地朝向多个吹出口,提高向多个吹出口配风的配风性。
另外,根据第二十一观点,送风风扇是通过该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从轴向的一侧吸入空气,并且将该吸入的空气向送风风扇的径向外侧吹出的离心风扇。而且,整流机构具有:另一侧部分,该另一侧部分相对于送风风扇设置在轴向的另一侧;以及风扇周围部分,该风扇周围部分配置在风扇周围空间内,并向另一侧部分引导空气。因此,与整流机构不具有风扇周围部分的情况相比,既良好地确保整流机构的整流性,又易于实现从送风风扇向整流机构流入的空气的风量分布的均匀化。
另外,根据第二十二观点,整流机构的风扇周围部分具有周向肋,该周向肋从另一侧部分向轴向的一侧突出并向风扇轴线的周向延伸。另外,空调壳体具有面向风扇周围空间的周围壳体面,周向肋设置在与该周围壳体面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周向肋来对从送风风扇向周向肋的径向外侧流动的空气的风量进行调节。
另外,根据第二十三观点,整流机构具有在送风风扇的径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整流板。而且,该多个整流板分别具有包含于整流机构的另一侧部分的第一板部和包含于整流机构的风扇周围部分的第二板部。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五观点的整流板所具有的功能同样的功能,并且与第二十一观点同样地,既良好地确保整流机构的整流性,又易于实现从送风风扇向整流机构流入的空气的风量分布的均匀化。
Claims (23)
1.一种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
空调壳体(12),该空调壳体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壳体内通路(123);
送风机(20),该送风机具有绕风扇轴线(CL1)旋转并配置于所述壳体内通路的送风风扇(201),通过该送风风扇的旋转而吹出从所述风扇轴线的轴向(DRa)的一侧吸入的空气;以及
整流机构(16、26、28),该整流机构在所述壳体内通路中相对于所述送风风扇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供从该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通过,
所述送风风扇沿着所述风扇轴线的另一侧向所述壳体内通路的空气流下游侧延伸的朝向配置,所述风扇轴线的另一侧是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整流机构对在从所述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中由于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回旋流与所述吹出的空气流入所述整流机构之前相比进行抑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加热器(18),该加热器在所述壳体内通路中相对于所述送风风扇配置在空气流下游侧,对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壳体内通路包括使空气绕过所述加热器而流动的迂回通路(125a、125b),
所述整流机构对所述吹出的空气中的向所述迂回通路流通的空气的所述回旋流与向该迂回通路流通的空气流入所述整流机构之前相比进行抑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机构在所述壳体内通路中相对于所述加热器配置在空气流上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壳体形成有向该空调壳体外吹出空气的多个吹出口(126),
通过了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向该多个吹出口中的每一个分配并流入,
该多个吹出口在所述风扇轴线的周向(DRc)上集中配置于绕所述风扇轴线的整周中的一部分范围(Wf)。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机构(26)具有多个整流板(261),该多个整流板在所述送风风扇的径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延伸,
在所述多个整流板的相互之间形成有整流通路(26a),该整流通路能够使空气从所述壳体内通路中的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
所述多个整流板的相互间隔越靠所述径向的外侧越宽,
所述整流机构通过使所述吹出的空气在所述整流通路中通过来抑制所述回旋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整流板分别形成为越靠所述径向的外侧则越位于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方向(RTf)上的正方向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机构(26)具有划分形成多个整流通路(26a)的整流板(261),
所述多个整流通路分别是能够使空气从所述壳体内通路中的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的通路,
所述整流机构通过使所述吹出的空气在所述整流通路中通过来抑制所述回旋流。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板具有面向所述整流通路的通路壁面(261a、261b),
该通路壁面形成为沿着所述轴向。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过滤器(28)被设置为所述整流机构,该过滤器对从所述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进行过滤。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冷却用热交换器(16)被设置为所述整流机构,该冷却用热交换器形成有供从所述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通过的多个通路(163)且对通过该多个通路的空气进行冷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扇是离心风扇。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机构(26)具有多个筒状部(262),该多个筒状部形成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贯通孔(262a),
该多个筒状部被设置为各自的所述贯通孔相互并列地配置,
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相互相邻的筒状部彼此成为相互一体的结构,由此构成所述整流机构,
所述整流机构通过使所述吹出的空气在所述贯通孔中通过来抑制所述回旋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是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呈六边形形状或圆形状的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是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呈矩形状的孔,沿所述送风风扇的径向呈放射状排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整流机构周围面(123f),该整流机构周围面从所述送风风扇的径向的外侧面向所述壳体内通路中的配置有所述整流机构的部分,
所述整流机构周围面形成为,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呈以所述风扇轴线为中心的圆形状且包围所述整流机构,
在所述整流机构形成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多个贯通孔(262a),
所述多个贯通孔配置成沿着所述整流机构周围面绕所述风扇轴线排列,
所述整流机构通过使所述吹出的空气在所述多个贯通孔中通过来抑制所述回旋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贯通孔形成为该贯通孔的通路截面积彼此相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机构具有多个隔板(263、267),该隔板将所述多个贯通孔中相互相邻的贯通孔彼此之间隔开,
多个所述隔板形成为该隔板的板厚彼此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壳体形成有向所述空调壳体外吹出空气的多个吹出口(126),该多个吹出口配置于在与所述风扇轴线正交的一个方向(DRy)上从该风扇轴线向一侧偏移的位置,
通过了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向所述多个吹出口中的每一个分配并流入,
所述多个吹出口沿与所述轴向交叉的吹出口排列方向(DRx)排列设置,
所述整流机构在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一侧具有在所述吹出口排列方向上延伸的边缘部(264),
所述边缘部通过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一部分筒状部(262f)沿所述吹出口排列方向排列而构成,
在所述边缘部,进入在所述吹出口排列方向上所述多个吹出口各自所占的吹出口宽度(Wx)的范围内的所述贯通孔的数量,在对各个所述吹出口宽度进行相互比较的情况下相互一致。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机构(26)具有多个整流板(261),该多个整流板在所述送风风扇的径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延伸,
在所述多个整流板的相互间形成有整流通路(26a),该整流通路能够使空气从所述壳体内通路中的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
所述整流机构通过使所述吹出的空气在所述整流通路中通过来抑制所述回旋流,
在所述空调壳体形成有向所述空调壳体外吹出空气的多个吹出口(126),该多个吹出口配置于在与所述风扇轴线正交的一个方向(DRy)上从该风扇轴线向一侧偏移的位置,
通过了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向所述多个吹出口中的每一个分配并流入,
所述多个吹出口沿与所述轴向交叉的吹出口排列方向(DRx)排列设置,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吹出口边界部(126a),该吹出口边界部设置在所述多个吹出口中相互相邻的吹出口彼此之间且将该吹出口彼此隔开,
所述多个整流板在所述径向的外侧的端分别具有外侧端部(261c),
该多个整流板所具有的所述外侧端部中的任一个,设置为在所述一个方向上与所述风扇轴线的位置相比位于所述一侧的一侧端部(261d),
在所述吹出口排列方向上,所述吹出口边界部的位置与所述一侧端部的位置对齐。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机构(26)具有整流板(261),该整流板划分形成多个整流通路(26a),
所述多个整流通路分别是能够使空气从所述壳体内通路中的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的通路,
所述整流机构通过使所述吹出的空气在所述整流通路中通过来抑制所述回旋流,
在所述空调壳体形成有向所述空调壳体外吹出空气的多个吹出口(126),该多个吹出口配置于在与所述风扇轴线正交的一个方向(DRy)上从该风扇轴线向一侧偏移的位置,
通过了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向所述多个吹出口中的每一个分配并流入,
所述多个吹出口沿与所述轴向交叉的吹出口排列方向(DRx)排列设置,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吹出口边界部(126a),该吹出口边界部设置在所述多个吹出口中相互相邻的吹出口彼此之间且将该吹出口彼此隔开,
所述多个整流板中的至少任一个,设置为以从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规定整流板(261e),
所述规定整流板在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具有一侧端部(261d),
所述一侧端部在所述一个方向上与所述风扇轴线的位置相比位于所述一侧,
在所述吹出口排列方向上,所述吹出口边界部的位置与所述一侧端部的位置对齐。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扇是通过该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吸入空气并且将该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送风风扇的径向外侧吹出的离心风扇,
在所述空调壳体形成有供空气从该送风风扇流入的风扇周围空间(123b)作为所述壳体内通路的一部分,该风扇周围空间在所述送风风扇的径向外侧包围该送风风扇,
所述空调壳体构成为,将从所述送风风扇流入所述风扇周围空间的空气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引导,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侧是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整流机构具有:另一侧部分(265),该另一侧部分相对于所述送风风扇设置在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侧;以及风扇周围部分(266),该风扇周围部分配置在所述风扇周围空间内并向所述另一侧部分引导空气。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周围部分具有周向肋(266a),该周向肋从所述另一侧部分向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突出并向所述风扇轴线的周向(DRc)延伸,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面向所述风扇周围空间的周围壳体面(123c),
所述周向肋设置在与所述周围壳体面分离的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机构(26)具有多个整流板(261),该多个整流板在所述送风风扇的径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延伸,
在所述多个整流板的相互间形成有整流通路(26a),该整流通路能够使空气从所述壳体内通路中的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上游侧向相对于所述整流机构的空气流下游侧流通,
所述整流机构通过使所述吹出的空气在所述整流通路中通过来抑制所述回旋流,
所述多个整流板分别具有包含于所述另一侧部分的第一板部(261f)和包含于所述风扇周围部分的第二板部(261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43856 | 2017-07-25 | ||
JP2017143856 | 2017-07-25 | ||
JP2018020336 | 2018-02-07 | ||
JP2018-020336 | 2018-02-07 | ||
JP2018-079112 | 2018-04-17 | ||
JP2018079112A JP6747469B2 (ja) | 2017-07-25 | 2018-04-17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PCT/JP2018/023640 WO2019021707A1 (ja) | 2017-07-25 | 2018-06-21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97367A true CN110997367A (zh) | 2020-04-10 |
Family
ID=67623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49700.6A Pending CN110997367A (zh) | 2017-07-25 | 2018-06-21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07271B2 (zh) |
JP (1) | JP6747469B2 (zh) |
CN (1) | CN110997367A (zh) |
DE (1) | DE112018003793T5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44244A (zh) * | 2020-12-15 | 2021-04-13 |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适用于后向曲线叶轮的压力回收装置及汽车空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47469B2 (ja) * | 2017-07-25 | 2020-08-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2020104593A (ja) * | 2018-12-26 | 2020-07-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CN110762613B (zh) * | 2019-11-29 | 2023-11-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JP7400629B2 (ja) * | 2020-05-29 | 2023-12-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送風機器 |
DE102021213044A1 (de) | 2021-11-19 | 2023-05-25 |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 Lüfterzarge sowie Kühlerlüft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Lüfterzarge |
CN114161898A (zh) * | 2021-12-17 | 2022-03-11 |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空调器及车辆 |
FR3135015B1 (fr) * | 2022-04-29 | 2024-05-31 | Alstom Holdings |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d'un habitacle de véhicule et véhicule associé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49944A (ja) * | 2003-02-21 | 2004-09-09 |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US20090117841A1 (en) * | 2007-11-02 | 2009-05-07 | Denso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JP2010181058A (ja) * | 2009-02-04 | 2010-08-19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03796853A (zh) * | 2011-05-20 | 2014-05-14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包括旁路换热器的空气流动通道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 |
CN104685220A (zh) * | 2012-10-08 | 2015-06-03 | 依必安-派特穆尔芬根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 用于轴流式风扇的稳流装置 |
CN105398305A (zh) * | 2014-09-09 | 2016-03-16 |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1701Y2 (zh) * | 1974-08-21 | 1978-01-18 | ||
JPS53101646U (zh) * | 1977-01-22 | 1978-08-16 | ||
SE441123B (sv) * | 1979-01-15 | 1985-09-09 | Soederberg Ramon | Ventilator med ett flertal kanalsektioner |
FR2461136A1 (fr) * | 1979-07-13 | 1981-01-30 | Ferodo Sa | Dispositif pour la repartition uniforme de l'air circulant dans un conduit |
US4562957A (en) * | 1981-02-03 | 1986-01-07 | Nippon Soken, Inc. | Air conditioning/heating apparatus for automobiles |
DE3739372A1 (de) * | 1987-11-20 | 1989-06-01 | Sueddeutsche Kuehler Behr | Klimaanlage |
US5078574A (en) * | 1990-11-19 | 1992-01-07 | Olsen George D | Device for minimizing room temperature gradients |
US5489186A (en) * | 1991-08-30 | 1996-02-06 | Airflow Research And Manufacturing Corp. | Housing with recirculation control for use with banded axial-flow fans |
FR2703630B1 (fr) * | 1993-04-09 | 1995-06-23 | Valeo Thermique Habitacle | Appareil de chauffage-ventilation et/ou de climatisation de l'habitacl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
JPH09216512A (ja) * | 1995-01-12 | 1997-08-19 | Denso Corp | 車両用屋上装着型冷房装置 |
JPH08276722A (ja) * | 1995-04-06 | 1996-10-22 | Zexel Corp | 空調ユニット |
JP3913334B2 (ja) | 1996-11-20 | 2007-05-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換気送風装置および換気送風システム |
FR2773110B1 (fr) * | 1997-12-26 | 2000-03-10 | Valeo Climatisation | Dispositif de gestion de flux d'air a volet perfectionne, notamme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US6149513A (en) * | 1999-07-12 | 2000-11-21 | Carrier Corporation | Ceiling grille for air conditioner of recreational vehicle |
JP2002137620A (ja) * | 2000-11-01 | 2002-05-14 | Asmo Co Ltd | 車両用空調モータ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03172528A (ja) * | 2001-12-06 | 2003-06-2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ファングリル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FR2835219B1 (fr) * | 2002-01-30 | 2004-12-03 | Key Plastics Int | Aerateur,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JP3885711B2 (ja) * | 2002-08-09 | 2007-02-2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空調システム |
JP2004338447A (ja) * | 2003-05-13 | 2004-12-02 | Denso Corp | 空調装置 |
KR20070064936A (ko) * | 2005-12-19 | 2007-06-22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좌,우 독립 공조장치 |
US8342922B2 (en) * | 2007-07-31 | 2013-01-01 | Chrysler Group Llc | Recirculation air flow arrangement for vehicle HVAC system |
JP4957679B2 (ja) * | 2007-08-10 | 2012-06-2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の空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2009180457A (ja) * | 2008-01-31 | 2009-08-13 | San Road:Kk | 清浄空調装置 |
JP5071318B2 (ja) * | 2008-09-10 | 2012-11-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流体流吹出装置 |
JP2010100140A (ja) * | 2008-10-22 | 2010-05-06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3534539B (zh) * | 2011-03-03 | 2016-01-20 | 三电有限公司 |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
JP6071375B2 (ja) * | 2012-09-21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5972736B2 (ja) * | 2012-09-21 | 2016-08-17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US10570928B2 (en) * | 2013-03-15 | 2020-02-25 |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 Centrifugal blowe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
JP6015607B2 (ja) * | 2013-09-18 | 2016-10-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6409440B2 (ja) * | 2013-11-20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空調装置 |
JP6201847B2 (ja) | 2014-03-24 | 2017-09-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6361221B2 (ja) * | 2014-03-27 | 2018-07-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空気吹出装置 |
JP2016044586A (ja) * | 2014-08-22 | 2016-04-04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JP6444678B2 (ja) * | 2014-09-25 | 2018-12-26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6405959B2 (ja) * | 2014-12-05 | 2018-10-1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2018047711A (ja) * | 2015-02-03 | 2018-03-2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16196209A (ja) * | 2015-04-02 | 2016-11-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WO2016175009A1 (ja) * | 2015-04-28 | 2016-11-0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送風機 |
JP6743017B2 (ja) * | 2015-08-03 | 2020-08-19 |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17040570A (ja) * | 2015-08-20 | 2017-02-23 |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 測定装置 |
DE102016200999A1 (de) * | 2016-01-25 | 2017-07-27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Klimagerät |
JP6864434B2 (ja) | 2016-02-15 | 2021-04-28 | 株式会社三共 | 遊技機 |
JP6512368B2 (ja) | 2016-05-12 | 2019-05-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6709704B2 (ja) | 2016-08-02 | 2020-06-17 | 三菱造船株式会社 | 加工装置、加工制御装置および加工条件決定方法 |
JP6583378B2 (ja) * | 2016-11-07 | 2019-10-0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WO2018083940A1 (ja) | 2016-11-07 | 2018-05-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6262830B1 (ja) | 2016-11-17 | 2018-01-17 | 京楽産業.株式会社 | 遊技機 |
JP6760225B2 (ja) * | 2017-07-25 | 2020-09-2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6747469B2 (ja) * | 2017-07-25 | 2020-08-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6747402B2 (ja) * | 2017-08-11 | 2020-08-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送風機 |
JP7035904B2 (ja) * | 2017-10-05 | 2022-03-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7124430B2 (ja) * | 2018-05-11 | 2022-08-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流体吹出装置 |
JP2020104593A (ja) * | 2018-12-26 | 2020-07-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2018
- 2018-04-17 JP JP2018079112A patent/JP6747469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6-21 DE DE112018003793.2T patent/DE112018003793T5/de active Pending
- 2018-06-21 CN CN201880049700.6A patent/CN110997367A/zh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1-13 US US16/741,052 patent/US1140727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49944A (ja) * | 2003-02-21 | 2004-09-09 |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US20090117841A1 (en) * | 2007-11-02 | 2009-05-07 | Denso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JP2010181058A (ja) * | 2009-02-04 | 2010-08-19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03796853A (zh) * | 2011-05-20 | 2014-05-14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包括旁路换热器的空气流动通道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 |
CN104685220A (zh) * | 2012-10-08 | 2015-06-03 | 依必安-派特穆尔芬根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 用于轴流式风扇的稳流装置 |
CN105398305A (zh) * | 2014-09-09 | 2016-03-16 |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44244A (zh) * | 2020-12-15 | 2021-04-13 |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适用于后向曲线叶轮的压力回收装置及汽车空调 |
CN112644244B (zh) * | 2020-12-15 | 2022-06-17 |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适用于后向曲线叶轮的压力回收装置及汽车空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35137A (ja) | 2019-08-15 |
DE112018003793T5 (de) | 2020-04-23 |
JP6747469B2 (ja) | 2020-08-26 |
US20200148025A1 (en) | 2020-05-14 |
US11407271B2 (en) | 2022-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97367A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US11254187B2 (en) |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 |
US11554630B2 (en) |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having heating heat exchanger disposed downstream of blower fan | |
US10926604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10958953A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EP3524452A1 (en) |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 |
JP4811385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WO2015146059A1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KR20080088615A (ko) | 공기 조화 장치 | |
KR102056122B1 (ko) | 자동차 공조 시스템용 공기 분배 어셈블리 | |
US10899193B2 (en) |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 |
WO2018083940A1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WO2019021707A1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US20210276397A1 (en) | Air-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 |
CN108778794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JP7245915B2 (ja) | 対応する自動車用暖房、換気、および/または空調装置のための送風機 | |
WO2019220925A1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JP2022177627A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JP7070461B2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JP2006159924A (ja)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
CN114161895B (zh) |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 |
JP2021146800A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JPS62137215A (ja) |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9156071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