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8098A - 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48098A CN115148098A CN202210388444.1A CN202210388444A CN115148098A CN 115148098 A CN115148098 A CN 115148098A CN 202210388444 A CN202210388444 A CN 202210388444A CN 115148098 A CN115148098 A CN 1151480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state
- bendable
- assembly
- pu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17 oper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4—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 F16M11/38—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by folding, e.g. pivoting or scissors to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支撑结构包括:支撑组件和补偿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部以及可弯折部,可弯折部位于第一支撑件与承载部之间;支撑组件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支撑组件为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可弯折部以及承载部沿第一方向分布并同层设置;补偿组件用于驱动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在第一状态,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在第二状态,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本申请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屏所具有的可自由弯曲特点,使得电子产品得以摆脱现有的刚性结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构造,因此柔性屏产品被认为是未来显示产品的发展主流。
使用时具有较大的显示画面,而闲置时占用较小的收纳空间的柔性屏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现有的柔性屏产品可采用折叠形态来满足消费者追求便携式大屏的需求,但柔性屏产品展开时存在屏幕弯折处拱起不平整的问题,影响用户的观感和产品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旨在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寿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组件和补偿组件;
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部以及可弯折部,可弯折部位于第一支撑件与承载部之间;补偿组件连接于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之间,支撑组件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支撑组件为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可弯折部以及承载部沿第一方向分布并同层设置;
补偿组件用于驱动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在第一状态,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在第二状态,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
进一步地,补偿组件包括驱动件、推拉件以及转接组件,驱动件连接于第一支撑件,推拉件通过转接组件与第二支撑件相连,驱动件用于驱动推拉件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并通过转接组件使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进一步地,推拉件与第一支撑件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动连接,驱动件还用于通过驱动推拉件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的方向移动,以使可弯折部由弯曲状态转换为展平状态;在折叠状态时,可弯折部与推拉件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贴合,承载部位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一支撑件的安装面的一侧,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
进一步地,推拉件包括推拉板和支撑部,推拉板沿第一方向延伸,支撑部连接于推拉板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推拉板滑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支撑部具有弧形外表面,在折叠状态时,可弯折部与支撑部的弧形外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转接组件包括第一转接件,第一转接件连接于推拉件,推拉件用于通过第一转接件带动第二支撑件在第一方向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支撑组件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
进一步地,第一转接件连接于推拉件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在支撑组件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一状态时,第一转接件与承载部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支撑组件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时,第一转接件与承载部靠近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相抵接。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转接组件包括第二转接件,推拉件用于通过第二转接件带动第二支撑件在第一方向上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支撑组件由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
进一步地,第二转接件包括连杆,连杆连接于可弯折部靠近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连杆上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一凸台位于推拉件的移动路径上,在支撑组件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一状态时,推拉件与第一凸台在第一方向上相抵接,在支撑组件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时,推拉件与第一凸台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转接件还包括轨道,轨道连接于第一支撑件,轨道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槽,连杆插入第一导槽且与轨道滑动相连。
进一步地,第二转接件还包括导向杆,导向杆连接于推拉件,轨道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槽,导向杆插入第二导槽内且与轨道滑动相连。
进一步地,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在第一支撑件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在支撑组件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一状态,导向杆与第一凸台在第一方向上相抵接。
进一步地,连杆上还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位于轨道与第一凸台之间,在支撑组件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时,第二凸台与轨道在第一方向上相抵接。
进一步地,可弯折部包括顺次转动连接的多个铰接单体,铰接单体包括铰接杆和连接轴,铰接杆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主体部以及凸设于主体部两端的凸出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设置,凸出部的凸出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主体部与凸出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收容槽,主体部上设置有贯穿收容槽的第一通孔,凸出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相邻两个铰接杆中的一者的凸出部至少部分位于另一者的收容槽内,连接轴贯穿一者上的第一通孔以及另一者上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可弯折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弯折面和第二弯折面,主体部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包括凸出于主体部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形成于第一限位部的第一限位槽以及形成于第二限位部的第二限位槽,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凸出方向均与第二方向相交,第一限位部位于主体部靠近第二弯折面一侧,第二限位部位于主体部靠近第一弯折面一侧,相邻两个铰接杆中一者的第二限位部和另一者的第一限位槽嵌合,另一者的第一限位部与一者的第二限位槽嵌合。
进一步地,第一转接件包括立板,立板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第一支撑件方向的第一端面,立板上设置有滑槽,滑槽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第一端面连通;各连接轴在第二方向上凸出于主体部,第一转接件在第一方向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的方向移动时,连接轴凸出于主体部的端部滑入滑槽内。
进一步地,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的差值△L=πR-n×2rsin(90/n),
其中,△L为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的差值,n为可弯折部的铰接单体的数量,r为可弯折部的弯折半径,R为设置于支撑结构的可折叠部件的弯折半径。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包括:将可弯折部由弯曲状态变为展平状态,以使第一支撑件、可弯折部以及承载部沿第一方向分布并同层设置;通过补偿组件以第一方式调整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第一方式包括增大或减小;通过补偿组件以与第一方式相反的方式调整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将可弯折部由展平状态变为弯曲状态。
进一步地,将可弯折部由弯曲状态变为展平状态包括:通过驱动件带动推拉件向远离第一支撑件的方向滑动,以使推拉件推动可弯折部由弯曲状态变为展平状态。
进一步地,在通过补偿组件以第一方式调整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之后,在通过补偿组件以与第一方式相反的方式调整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之前,还包括:通过驱动件带动推拉件向靠近第一支撑件的方向滑动,直至推拉件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滑动至可弯折部靠近第一支撑件的一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任一实施例的支撑结构;柔性显示面板,设置在支撑结构的一侧并覆盖支撑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支撑结构包括支撑组件和补偿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承载部以及可弯折部,通过补偿组件能够驱动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调整第一支撑件与可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进而能够改变支撑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则支撑结构用于显示装置时,支撑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能够与柔性显示面板的展开尺寸相匹配,进而能够避免柔性显示面板的弯折显示部出现褶皱或裂纹,提高显示装置展开状态下的平整性,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折叠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一种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另一种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可弯折部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可弯折部在弯折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可弯折部的弯折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第一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的另一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支撑结构;
10-支撑组件;
11-第一支撑件;11a-安装面;111-第一壳体;112-盖板;113-按键;
12-承载部;121-承载本体;122-第一连接件;1221-凹槽;123-凸起部;
13-可弯折部;13a-第一弯折面;13b-第二弯折面;
130-铰接单体;131-铰接杆;1311-主体部;1312-凸出部;1313-收容槽;1314-第二通孔;132-连接轴;133-限位块;1331-第一限位部;1332-第二限位部;1333-第一限位槽;1334-第二限位槽;
20-补偿组件;
21-驱动件;211-电机;212-丝杠;213-滑块;
22-推拉件;221-推拉板;222-支撑部;
23-第一转接件;231-立板;232-滑槽;
24-第二转接件;241-连杆;242-第一凸台;243-轨道;2431-第一导槽;2432-第二导槽;244-导向杆;245-第二凸台;246-第二连接件;
02-柔性显示面板;021-第一显示部;022-第二显示部;023-弯折显示部;
03-电子器件;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申请,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17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使用时具有较大的显示画面而闲置时占用较小的收纳空间的柔性屏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现有的柔性屏产品可采用折叠形态来满足消费者追求便携式大屏的需求,但柔性屏产品从外折状态到展开时存在屏幕弯折处拱起不平整的问题,影响用户的观感和产品的寿命。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装置展开状态下的平整性,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寿命。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结构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支撑结构01和柔性显示面板02,柔性显示面板02设置在支撑结构01的一侧并覆盖支撑结构01,通过支撑结构01能够为柔性显示面板02提供支撑。
本申请对显示装置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可折叠手机、可折叠平板电脑等。
可选地,柔性显示面板02可以为具有弯曲变形能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电子纸等。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一种第一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另一种第一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一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结构01包括支撑组件10,支撑组件10包括第一支撑件11以及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部12以及可弯折部13,可弯折部13位于第一支撑件11与承载部12之间;支撑组件10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通过可弯折部13的弯折能够实现支撑组件10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转变。支撑组件10为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1、可弯折部13以及承载部12沿第一方向X分布并同层设置。
柔性显示面板02设置在支撑结构01的一侧并覆盖支撑结构01,柔性显示面板02可以包括第一显示部021、第二显示部022以及连接于第一显示部021和第二显示部022之间的弯折显示部023,第一显示部021可以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第二显示部022连接于承载部12,弯折显示部023对应可弯折部13设置;通过支撑结构01的折叠和展开,能够实现柔性显示面板02的折叠和展平。
显示装置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可选的,在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支撑结构01可以位于柔性显示面板02的内侧,即柔性显示面板02位于支撑结构01外侧,显示装置为外折式,使用方便,显示装置在折叠状态也可以进行显示使用。
当然,在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支撑结构01也可以位于柔性显示面板02的外侧,即柔性显示面板02位于支撑结构01内侧,显示装置为内折式,更有利于保护柔性显示面板02,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11具有安装面11a,支撑组件10应用于显示装置时,柔性显示面板02可以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的安装面11a,承载部12通过可弯折部13能够翻转至第一支撑件11背离安装面11a的一侧,使得显示装置在折叠状态时,柔性显示面板02能够位于支撑结构01外侧。
由于在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若显示装置为外折式,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的弯折半径大于支撑结构01的可弯折部13的弯折半径,因此显示装置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变时,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具有压缩变形趋势,弯折显示部023易出现褶皱现象。若显示装置为内折式,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的弯折半径小于支撑结构01的可弯折部13的弯折半径,因此显示装置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变时,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具有拉伸变形趋势,弯折显示部023易出现裂纹现象。
为解决显示装置展开时柔性显示面板02易出现不平整或裂纹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01,还包括补偿组件20,补偿组件20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以及第二支撑件之间,补偿组件20用于驱动支撑组件10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其中,在第一状态,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在第二状态,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小于第二距离d2。可选的,支撑组件10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第一支撑件11、可弯折部13以及承载部12沿第一方向X分布并同层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01,通过补偿组件20驱动支撑组件10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调整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进而能够改变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则支撑结构01应用于显示装置时,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能够与柔性显示面板02的展开尺寸相匹配,进而能够避免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出现褶皱或裂纹,提高显示装置展开状态下的平整性,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寿命。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可以是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靠近彼此的一端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还可以是第一支撑件11远离可弯折部13的一端与可弯折部13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外折式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展开时,支撑结构01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后,支撑组件10可以先处于第一状态,然后通过补偿组件20使支撑组件10转变为第二状态,增大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增加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进而能够减小或消除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处出现的褶皱;相应的,显示装置由展开变为折叠时,可以先通过补偿组件20减小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缩短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使支撑组件10由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再通过可弯折部13的弯折,使承载部12翻转至第一支撑件11背向安装面11a的一侧,实现显示装置的折叠,能够避免显示装置折叠时柔性显示面板02产生过度拉伸变形。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内折式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展开时,支撑结构01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后,支撑组件10可以先处于第二状态,然后通过补偿组件20使支撑组件10转变为第一状态,减小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减小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进而能够改善或消除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处出现的拉伸损伤,例如出现走线断裂等;相应的,显示装置由展开变为折叠时,可以先通过补偿组件20增大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增大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使支撑组件10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再通过可弯折部13的弯折,使承载部12翻转至第一支撑件11朝向安装面11a的一侧,实现显示装置的折叠,能够避免显示装置折叠时柔性显示面板02产生褶皱。
可选的,第二距离d2与第一距离d1的差值可以为在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所对应的弧长与支撑组件10的可弯折部13所对应的弧长的差值的绝对值,既能够使显示装置展开时柔性显示面板02不出现褶皱或裂纹,又能够避免显示装置折叠时柔性显示面板02产生拉伸变形,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寿命。
可选的,第一支撑件1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盖板112,第一壳体111具有安装面11a,盖板112设置于第一壳体111背离安装面11a的一侧,第一壳体111与盖板112之间可以形成用于安装和容纳电路板、电池等电子器件03的空腔。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可弯折部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可弯折部在弯折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可弯折部的弯折状态示意图。
支撑组件10的可弯折部13结构有多种,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弯折部13可以包括顺次转动连接的多个铰接单体130,即相邻两个铰接单体130中的一个铰接单体130可绕着另一个铰接单体130进行转动,多个铰接单体130的转动实现了可弯折部13的弯折。
可选的,铰接单体130可以包括铰接杆131和连接轴132,铰接杆131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主体部1311以及凸设于主体部1311两端的凸出部1312,凸出部1312的凸出方向与第二方向Y相交,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设置,主体部1311与凸出部131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收容槽1313,主体部1311上设置有贯穿收容槽1313的第一通孔,凸出部131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314,相邻两个铰接杆131中的一者的凸出部1312至少部分位于另一者的收容槽1313内,连接轴132贯穿一者上的第一通孔以及另一者上的第二通孔1314,这样相邻两个铰接杆131中的一者可以绕着连接轴132相对另一者进行转动,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可弯折部13的整体尺寸,并使相邻两个铰接杆131紧密设置。在可弯折部13为展平状态时,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可垂直,凸出部1312的凸出方向与第一方向X可平行。
可以理解的是,可弯折部13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弯折面13a和第二弯折面13b,第一弯折面13a可与柔性显示面板贴合,第一弯折面13a位于柔性显示面板和第二弯折面13b之间。若显示装置为外折式,可弯折部13朝向第二弯折面13b弯折时,能够使承载部12翻转至第一支撑件11背离第一支撑件11安装面11a的一侧,柔性显示面板02位于支撑组件10的外侧,即达到折叠状态。若显示装置为内折式,可弯折部13朝向第一弯折面13a弯折时,能够使第二支撑件12翻转至第一支撑件11朝向第一支撑件11安装面11a的一侧,柔性显示面板02位于支撑组件10的内侧。第一弯折面13a和第二弯折面13b可沿可弯折部厚度的方向相对设置。
可选的,主体部1311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限位块133,限位块133包括凸出于主体部1311的第一限位部1331、第二限位部1332、形成于第一限位部1331的第一限位槽1333以及形成于第二限位部1332的第二限位槽1334,第一限位部1331的凸出方向和第二限位部1332的凸出方向相反且均与第二方向Y相交,相邻两个铰接杆131中一个铰接杆131的第一限位部1331和第一限位槽1333分别与另一个铰接杆131的第二限位槽1334和第二限位部1332相互配合,可以防反折,能够提高可弯折部13在支撑组件展开时的平整度,以防止可弯折部13在支撑组件展开时平整度差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第一限位部1331位于主体部1311靠近第二弯折面13b一侧,第二限位部1332位于主体部1311靠近第一弯折面13a一侧,相邻两个铰接杆131中一者的第二限位部1332和另一者的第一限位槽1333嵌合,例如可以是间隙嵌合且匹配,另一者的第一限位部1331与一者的第二限位槽1334嵌合,例如可以是间隙嵌合且匹配,以使可弯折部13在支撑组件折叠时能够弯折,并能够提高可弯折部13在支撑组件展开时的平整度。
可选的,支撑组件1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限位部1331和第二限位部1332的凸出方向可以均平行于第一方向X。可选的,展开状态时,第一限位部1331与第二限位槽1334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第二限位部1332与第一限位槽1331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
承载部12与可弯折部13连接,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承载部12可以包括承载本体121以及第一连接件122,第一连接件122连接与承载本体121和可弯折部13之间,第一连接件122与承载本体121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凹凸嵌合,位于可弯折部13靠近承载部12一端的铰接杆131可相对第一连接件122进行转动,具体的,第一连接件122上可以设置有凹槽1221,位于可弯折部13靠近承载部12一端的铰接杆131的凸出部1312至少部分位于凹槽1221内且与第一连接件122转动相连。
如图11所示,可选的,可弯折部13可以包括顺次转动连接的多个铰接单体130,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环绕可弯折部13弧形弯折,为使显示装置展开时柔性显示面板02不出现褶皱,同时避免显示装置折叠时柔性显示面板02产生拉伸变形,第二距离d2与第一距离d1的差值△L可以满足式(1),
△L=|πR-n×2rsin(90/n)| (1)
式(1)中,n为可弯折部13的铰接单体130的数量,r为可弯折部13的弯折半径,R为设置于支撑结构01的可折叠部件的可弯折区的弯折半径。可以理解的是,可折叠部件为柔性显示面板02时,R为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的弯折半径。
若显示装置为外折式,则△L=πR-n×2rsin(90/n)。若显示装置为内折式,则△L=n×2rsin(90/n)-πR。本申请以外折式显示装置对应的支撑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外折式显示装置对应的支撑结构和内折式显示装置对应的支撑结构类似。
式(1)的推导过程如下:
假设在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的中心层所对应的弧长为C,支撑组件10的可弯折部13所对应的弧长为L,可弯折部13的相邻两个铰接单体130之间的中心距为L1,则
C=πR (2)
L=nL1 (3)
L1=2rsin(β/2) (4)
其中,r为可弯折部13的弯折半径,R为设置于支撑结构01的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的弯折半径,β为铰接单体130所对应的圆心角。
又,
β=180/n (5)
△L=C-L (6)
其中,△L为第二距离d2与第一距离d1的差值,n为可弯折部13的铰接单体130的数量。
根据式(2)至式(6)可以得到式(1)
△L=πR-n×2rsin(90/n) (1)
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补偿组件20可以包括驱动件21、推拉件22以及转接组件,驱动件21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推拉件22通过转接组件与第二支撑件相连,驱动件21用于驱动推拉件22沿第一方向X往复移动,并通过转接组件使支撑组件10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可选的,为方便柔性显示面板02的设置,驱动件21和推拉件22可以位于第一支撑件11背离自身安装面11a的一侧,能够有效避免补偿组件20影响柔性显示面板02的平整性。
可选的,可以在第一支撑件11上可以设置有按键113,按键113具体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远离可弯折部13的一端,按键113与驱动件21电连接,用户按压或触摸按键113即能够启动驱动件21,使用简单方便。
驱动件21结构有多种,可选的,驱动件21可以包括电机211、丝杠212以及滑块213,丝杠212连接于电机211且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滑块213与丝杠212螺纹连接,推拉件22与滑块213连接,通过电机211驱动丝杠212转动,使滑块213沿第一方向X往复移动,进而带动推拉件22沿第一方向X往复移动,简单方便。当然,也可以选用伸缩杆、液压缸等来驱动推拉件22移动,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0具有折叠状态,在支撑组件10的折叠状态,可弯折部13可以与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贴合,承载部12位于第一支撑件11背离第一支撑件11的安装面11a的一侧,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
可选的,支撑结构01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手动翻转承载部12使支撑组件10展开,使支撑组件1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此时支撑组件10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一状态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与承载部12间隔设置且距离较大。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推拉件22与第一支撑件11可以在第一方向X上可移动连接,驱动件21还用于通过驱动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以使可弯折部13由弯曲状态转换为展平状态,进而使支撑组件1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即相当于使可弯折部13由折叠状态自动逐渐变为展平状态,不需要手动实现可弯折部13的展开。此时支撑组件10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一状态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与承载部12间隔较小或重叠设置。可弯折部13由折叠状态自动逐渐变为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靠近彼此的一端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不变。
支撑结构01处于折叠状态时,通过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支撑组件10的可弯折部13受到推拉件22的推力,在该推力作用下可弯折部13逐渐展开,承载部12随可弯折部13翻转至与第一支撑件11沿第一方向X分布并同层设置,实现支撑组件1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如图4所示的第一状态;之后通过驱动件21继续驱动推拉件22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并通过转接组件增大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使支撑组件10由如图4所示的第一状态转换为如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以改善可折叠部件的弯折区的褶皱现象。
显示装置折叠时,先通过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使推拉件22复位,使支撑组件10由如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转换为如图6所示的第二状态;之后通过驱动件21继续驱动推拉件22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并通过转接组件减小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使支撑组件10由如图6所示的第二状态转换为如图7所示的第一状态;最后再通过可弯折部13的弯折,使承载部12翻转至第一支撑件11背向安装面11a的一侧,使支撑组件10由如图7所示的第一状态转换为如图8所示的折叠状态,实现显示装置的折叠,能够避免显示装置折叠时柔性显示面板02产生过度拉伸变形。
可选的,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包括支撑部222,支撑部222具有弧形外表面,在支撑组件10的折叠状态,可弯折部13与支撑部222的弧形外表面贴合,使得可弯折部13弧形弯折,一方面能够使可弯折部13更好的支撑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避免弯折显示部023的弯折半径过小,另一方面通过推拉件22的推动能够使可弯折部13更顺利的自动展开。
可选的,推拉件22还包括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推拉板221,推拉板221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端可以滑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以实现推拉件22与第一支撑件11在第一方向X上的可移动连接,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设置,支撑部222连接于推拉板221在第一方向X上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支撑部222与推拉板221可以一体成型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弯折部13的各铰接单体130的连接轴132在第二方向Y上可以凸出于主体部1311,推拉件22上可以设置有滑槽,滑槽沿第一方向X延伸,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并使可弯折部13由弯曲状态向展开状态转换时,各连接轴132凸出于主体部1311的端能够依次滑入滑槽内,使得通过推拉件22将各铰接单体130的连接轴132约束在一个平面上,实现可弯折部13的展开,提高展开时的平整度。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第一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撑组件在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的另一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转接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转接件23,第一转接件23连接于推拉件22,推拉件22能够通过第一转接件23带动第二支撑件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以增大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进而使支撑组件1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可选的,第一转接件23与推拉件2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第一转接件23连接于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手动翻转承载部12使支撑组件1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如图3所示的第一状态,支撑组件10处于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一状态时,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在第一方向X上可以间隔设置,进而通过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时,推拉件22带动第一转接件23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第一转接件23推动承载部12带动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使支撑组件10由如图3所示的第一状态转换为如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自动展开支撑组件时,第一转接件23连接于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通过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支撑组件1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如图4所示的第一状态,在支撑组件10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一状态,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支撑组件10处于如图4所示的第一状态后,通过驱动件21继续驱动推拉件22带动第一转接件23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使支撑组件10由如图4所示的第一状态转换为如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在支撑组件10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d2。
为避免第一转接件23影响支撑组件10的折叠,第一转接件23可以连接于推拉件22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端。可选的,第一转接件23设置有两个,推拉件22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第一转接件23,在支撑组件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时,两个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均相抵接,设置两个第一转接件23能够使承载部12受力平衡,能够更好的推动承载部12移动。
可选的,承载部12上可以设置有凸起部123,在支撑组件10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的凸起部123相抵接,可以将承载部12的安装面11a设置为在承载部12的厚度方向上凸出于可弯折部13并形成凸起部123,或者可以将承载部12在第二方向Y上的端部设置为凸出于可弯折部13并形成凸起部123,或者可以将承载部12在第二方向Y上的端部的厚度设置为大于滑槽232的宽度,或者可以将承载部12在第二方向Y上的端部的厚度设置为大于连接轴132的直径,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第一转接件23与可弯折部13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相抵,进而通过第一转接件23的移动推动可弯折部13以及承载部12移动,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示例性的,手动翻转承载部12使支撑组件1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如图3所示的第一状态,此时,第一转接件23与可弯折部13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推拉件22能够通过第一转接件23带动第二支撑件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以增大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达到第二状态,类似图6所示,而不会使第一转接件23在可弯折部13上移动至承载部12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不会使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第一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第一转接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弯折部13的各铰接单体130的连接轴132在第二方向Y上可以凸出于主体部1311,第一转接件23包括立板231,立板231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一支撑件11方向的第一端面,立板231上设置有滑槽232,滑槽232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与第一端面连通(相当于滑槽232贯穿第一端面),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和第一转接件23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并使支撑组件10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换时,连接轴132凸出于主体部1311的端部能够插入滑槽232内,使得通过推拉件22将各铰接单体130的连接轴132约束在一个平面上,实现可弯折部13的展开。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转接组件可以包括第二转接件,推拉件22能够通过第二转接件带动第二支撑件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以减小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进而使支撑组件10由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
可选的,第二转接件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转接件在第二方向Y上间隔设置,推拉件22通过两个第二转接件共同带动第二支撑件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能够提高第二支撑件的移动稳定性。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转接件的结构有多种,可选的,第二转接件包括连杆241,连杆241连接于可弯折部13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连杆241上设置有第一凸台242,第一凸台242位于推拉件22的移动路径上,在支撑组件10的折叠状态,推拉件22与第一凸台242在第一方向X上可以相抵接。
显示装置由折叠变为展开时,支撑组件10先由折叠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然后在驱动件21的作用下,推拉件22带动第一转接件23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并通过第一转接件23推动承载部12移动,承载部12带动可弯折部13移动,直至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d2,支撑组件1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如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在支撑组件10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推拉件22与第一凸台242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第一转接件23推动承载部12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时,推拉件22与第一凸台242在第一方向X上间距将逐渐增大。
显示装置由展开变为折叠时,先通过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推拉件22与第一凸台242在第一方向X上间距将逐渐减小,直至推拉件22与第一凸台242相抵接,使支撑组件10由如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转换为如图6所示的第二状态,在支撑组件10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二状态,推拉件22与第一凸台242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之后推拉件22继续移动时,推拉件22通过第一凸台推动连杆241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连杆241带动可弯折部13和承载部12移动,直至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进而使支撑组件10由如图6所示的第二状态转换为如图7所示的第一状态,在支撑组件10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一状态,推拉件22与第一凸台242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第一转接件23与承载部12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最后通过可弯折部13的弯折使承载部12翻转至第一支撑件11背向安装面11a的一侧,使支撑组件1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折叠状态。
可选的,第二转接件还可以包括轨道243,轨道243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轨道243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导槽2431,连杆241插入第一导槽2431且与轨道243滑动相连,轨道243能够为连杆241在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导向,保证可弯折部13和承载部12在第一方向X上往复移动。轨道243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
可选的,第二转接件还可以包括导向杆244,导向杆244连接于推拉件22,导向杆244能够与推拉件22同步移动,轨道243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导槽2432,导向杆244插入第二导槽2432内且与轨道243滑动相连,通过导向杆244与轨道243的滑动相连能够为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导向杆244可固定连接于推拉件22。
可选的,第一导槽2431和第二导槽2432在第一支撑件11的厚度方向上可以层叠设置,使得导向杆244与连杆241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能够节省空间。
可选的,在支撑组件10的折叠状态以及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一状态,导向杆244与第一凸台242相抵接,第一凸台242位于导向杆244背离可弯折部13的一侧,通过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和导向杆244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导向杆244与第一凸台242相抵接并推动连杆241移动,连杆241带动可弯折部13和承载部12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支撑组件10由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杆241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凸台245,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凸台245位于轨道243背离可弯折部13的一侧,且位于轨道243与第一凸台242之间,在支撑组件10的折叠状态以及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一状态,第二凸台245与轨道243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在支撑组件10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第二状态,第二凸台245与轨道243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移动,并通过第一转接件23带动第二支撑件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时,连杆241随着可弯折部13同步移动,使第二凸台245与轨道243在第一方向X上的间距逐渐减小,当第二支撑件移动至指定位置使支撑组件10转换为如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时,第二凸台245与轨道243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使连杆241不能够再移动,进而使第二支撑件和推拉件22不能够再移动,因此通过第二凸台245能够对可弯折部13和推拉件22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能够避免过度补偿导致可柔性显示面板02出现拉伸变形的问题。
可选的,在支撑组件10的折叠状态以及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二状态和第一状态,第二凸台245与轨道243在第一方向X上的间距△d可以为在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所对应的弧长与支撑组件10的可弯折部13所对应的弧长的差值,以更好的实现限位。
可选的,可弯折部13可以包括顺次转动连接的多个铰接单体130,为使显示装置展开时柔性显示面板02不出现褶皱,同时避免显示装置折叠时柔性显示面板02产生拉伸变形,在支撑组件10的折叠状态以及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第二状态和第一状态,第二凸台245与轨道243在第一方向X上的间距△d可以等于第二距离d2与第一距离d1的差值△L,即△d=πR-n×2rsin(90/n),其中,n为可弯折部13的铰接单体130的数量,r为可弯折部13的弯折半径,R为设置于支撑结构01的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的弯折半径。
可选的,第二凸台245相对于连杆241的凸出方向可以与第一凸台242的凸出方向相反,以避免第二凸台245影响导向杆244和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的往复移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为方便连杆241与可弯折部13的连接,第二转接件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件246,第二连接件246连接连杆241和可弯折部13,位于可弯折部13靠近第一支撑件11一端的铰接杆131可相对第二连接件246进行转动。可选的,第一连接件122具有凸块,凸块至少部分嵌入铰接杆131的收容槽1313内并与铰接杆131转动相连。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提供的支撑结构01,还可以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磁性相吸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1远离所述可弯折部13的一端,第二固定件设置于承载部12远离可弯折部13的一端。
在支撑结构01的折叠状态,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磁性吸附,承载部12与第一支撑件11通过固定组件连接,能够避免支撑结构01意外打开,支撑结构01需要展开时,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分离,翻转承载部12使承载部12、可弯折部13和第一支撑件11同层设置。
可选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可以为磁铁。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的流程图。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支撑结构10的工作方法,支撑结构10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支撑结构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10的工作方法包括步骤S100至步骤S400。
在步骤S100中,将可弯折部13由弯曲状态变为展平状态,以使第一支撑件11、可弯折部13以及承载部12沿第一方向X分布并同层设置。
在步骤S200中,通过补偿组件20以第一方式调整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其中,第一方式包括增大或减小。
在步骤S300中,通过补偿组件20以与第一方式相反的方式调整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
在步骤S400中,将可弯折部13由展平状态变为弯曲状态。
可弯折部13由弯曲状态变为展平状态后,通过补偿组件20调整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进而能够改变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则支撑结构01应用于显示装置时,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能够与柔性显示面板02的展开尺寸相匹配,进而能够避免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出现褶皱,提高显示装置展开状态下的平整性,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寿命。
支撑结构10应用于外折式显示装置(即在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柔性显示面板02位于支撑结构01外侧)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10的工作方法可以包括:
将可弯折部13由弯曲状态变为展平状态,以使第一支撑件11、可弯折部13以及承载部12沿第一方向X分布并同层设置;通过补偿组件20增大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通过补偿组件20减小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将可弯折部13由展平状态变为弯曲状态。
对于外折式显示装置,由于折叠状态时支撑结构10的可弯折部13的弯曲半径小于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的弯曲半径,因此支撑结构01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使显示装置展开后,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处会出现褶皱,此时通过补偿组件20增大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增加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进而能够减小或消除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处出现的褶皱;相应的,显示装置折叠时,可以先通过补偿组件20减小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缩短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再通过可弯折部13的弯折使承载部12翻转至第一支撑件11背向安装面11a的一侧,实现显示装置的折叠,能够避免显示装置折叠时柔性显示面板02产生过度拉伸变形。
支撑结构10用于内折式显示装置(即在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柔性显示面板02位于支撑结构01内侧)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10的工作方法可以包括:
将可弯折部13由弯曲状态变为展平状态,以使第一支撑件11、可弯折部13以及承载部12沿第一方向X分布并同层设置;通过补偿组件20减小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通过补偿组件20增大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将可弯折部13由展平状态变为弯曲状态。
对于内折式显示装置,由于折叠状态时支撑结构10的可弯折部13的弯曲半径大于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的弯曲半径,因此支撑结构01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使显示装置展开后,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处会被过度拉伸,此时通过补偿组件20减小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减小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进而能够减小或避免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产生过度拉伸变形;相应的,显示装置折叠时,可以先通过补偿组件20增加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增大支撑组件1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再通过可弯折部13的弯折使承载部12翻转至第一支撑件11背向安装面11a的一侧,实现显示装置的折叠,能够避免显示装置折叠时柔性显示面板02的弯折显示部023出现褶皱。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补偿组件20包括驱动件21、推拉件22以及转接组件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10的工作方法,步骤S100可以包括:
通过驱动件21带动推拉件22向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滑动,以使推拉件22推动可弯折部13由弯曲状态变为展平状态。
通过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向着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使可弯折部13由弯曲状态转换为展平状态,进而使支撑结构1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展开操作简单方便,实现自动化展开,无需手动展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10的工作方法,在步骤S200和步骤S300之间还可以包括:通过驱动件21带动推拉件22向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滑动,直至推拉件22远离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滑动至可弯折部13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
在通过补偿组件20以与第一方式相反的方式调整第一支撑件11与可弯折部1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之前,先通过驱动件21驱动推拉件22在第一方向X上向着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方向移动,使推拉件22复位,能够避免推拉件22影响可弯折部13的弯曲。
依照本申请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申请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申请以及在本申请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申请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部以及可弯折部,所述可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承载部之间;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所述支撑组件为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可弯折部以及所述承载部沿第一方向分布并同层设置;
补偿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补偿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可弯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可弯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组件包括驱动件、推拉件以及转接组件,所述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推拉件通过所述转接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连,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推拉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并通过所述转接组件使所述支撑组件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可移动连接,所述驱动件还用于通过驱动所述推拉件向着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可弯折部由弯曲状态转换为展平状态;
在所述折叠状态时,所述可弯折部与所述推拉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贴合,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安装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可弯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
优选的,所述推拉件包括推拉板和支撑部,推拉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支撑部连接于所述推拉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所述推拉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支撑部具有弧形外表面,在所述折叠状态时,所述可弯折部与支撑部的弧形外表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包括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连接于所述推拉件,所述推拉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转接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着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支撑组件由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接件连接于所述推拉件在第一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在所述支撑组件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承载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承载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包括第二转接件,所述推拉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转接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着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支撑组件由所述第二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一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接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连接于所述可弯折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所述连杆上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推拉件的移动路径上,在所述支撑组件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推拉件与所述第一凸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抵接,在所述支撑组件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推拉件与所述第一凸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件还包括轨道,所述轨道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轨道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槽,所述连杆插入所述第一导槽且与所述轨道滑动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接件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连接于所述推拉件,所述轨道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槽,所述导向杆插入所述第二导槽内且与所述轨道滑动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槽和所述第二导槽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由展开至折叠过程中的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导向杆与所述第一凸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抵接;
优选的,所述连杆上还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位于所述轨道与所述第一凸台之间,在所述支撑组件由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轨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部包括顺次转动连接的多个铰接单体,所述铰接单体包括铰接杆和连接轴,所述铰接杆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主体部以及凸设于所述主体部两端的凸出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设置,所述凸出部的凸出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出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收容槽,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贯穿所述收容槽的第一通孔,所述凸出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相邻两个所述铰接杆中的一者的所述凸出部至少部分位于另一者的所述收容槽内,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一者上的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另一者上的所述第二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弯折面和第二弯折面,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包括凸出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第一限位槽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凸出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二弯折面一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面一侧,相邻两个所述铰接杆中一者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和另一者的所述第一限位槽嵌合,另一者的所述第一限位部与一者的所述第二限位槽嵌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立板,所述立板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支撑件方向的第一端面,所述立板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端面连通;
各所述连接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转接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着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连接轴凸出于所述主体部的端部滑入所述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一距离的差值△L=πR-n×2rsin(90/n),
其中,△L为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一距离的差值,n为所述可弯折部的铰接单体的数量,r为所述可弯折部的弯折半径,R为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的可折叠部件的弯折半径。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所述可弯折部由弯曲状态变为展平状态,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可弯折部以及所述承载部沿第一方向分布并同层设置;
通过所述补偿组件以第一方式调整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可弯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所述第一方式包括增大或减小;
通过所述补偿组件以与所述第一方式相反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可弯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
将所述可弯折部由展平状态变为弯曲状态。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
柔性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并覆盖所述支撑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88444.1A CN115148098B (zh) | 2022-04-14 | 2022-04-14 | 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88444.1A CN115148098B (zh) | 2022-04-14 | 2022-04-14 | 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48098A true CN115148098A (zh) | 2022-10-04 |
CN115148098B CN115148098B (zh) | 2023-11-28 |
Family
ID=83406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88444.1A Active CN115148098B (zh) | 2022-04-14 | 2022-04-14 | 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48098B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71357A (zh) * | 2019-01-08 | 2019-04-23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1343310A (zh) * | 2020-03-06 | 2020-06-26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
CN111599276A (zh) * | 2020-05-29 | 2020-08-28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屏以及显示装置 |
CN112797277A (zh) * | 2021-01-27 | 2021-05-14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支撑结构件及显示装置 |
CN113242337A (zh) * | 2021-06-08 | 2021-08-1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 |
CN113689789A (zh) * | 2021-08-13 | 2021-11-23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US20220039277A1 (en) * | 2020-07-31 | 2022-02-03 |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and foldable terminal |
CN114038335A (zh) * | 2021-12-03 | 2022-02-1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可折叠支撑装置和显示装置 |
WO2022052939A1 (zh) * | 2020-09-11 | 2022-03-1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4251354A (zh) * | 2021-12-17 | 2022-03-29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机构及折叠屏 |
CN114283697A (zh) * | 2022-02-15 | 2022-04-05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显示设备 |
-
2022
- 2022-04-14 CN CN202210388444.1A patent/CN11514809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71357A (zh) * | 2019-01-08 | 2019-04-23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1343310A (zh) * | 2020-03-06 | 2020-06-26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
CN111599276A (zh) * | 2020-05-29 | 2020-08-28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屏以及显示装置 |
US20220039277A1 (en) * | 2020-07-31 | 2022-02-03 |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and foldable terminal |
WO2022052939A1 (zh) * | 2020-09-11 | 2022-03-1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2797277A (zh) * | 2021-01-27 | 2021-05-14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支撑结构件及显示装置 |
CN113242337A (zh) * | 2021-06-08 | 2021-08-1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 |
CN113689789A (zh) * | 2021-08-13 | 2021-11-23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4038335A (zh) * | 2021-12-03 | 2022-02-1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可折叠支撑装置和显示装置 |
CN114251354A (zh) * | 2021-12-17 | 2022-03-29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机构及折叠屏 |
CN114283697A (zh) * | 2022-02-15 | 2022-04-05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显示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48098B (zh) | 2023-1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02857B (zh) |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WO2021238958A1 (zh) | 电子设备 | |
US11914433B2 (en) | Hinge and mobile terminal | |
KR101839615B1 (ko) | 연성 표시부를 구비한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 |
US20040052044A1 (en) | Foldable display, input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display and foldable keyboard, and personal computer provided with the input device | |
US20220248550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333566A (zh) |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01720549A (zh) | 适于沿两个方向滑动的电子装置滑动机构 | |
WO2023125645A1 (zh) | 电子设备 | |
CN113534893B (zh) | 折叠式电子装置 | |
CN111798753B (zh) | 显示装置 | |
CN113645328B (zh) | 电子设备 | |
CN111601484B (zh) | 同步装置、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218670174U (zh) | 一种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15148098A (zh) | 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工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
CN116696929B (zh) |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 |
US11937391B2 (en) | Rotary shaft apparatus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3808492B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116110287A (zh) |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EP4254129B1 (en) | Rotary shaft apparatus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241913A (zh) | 可弯折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11349970U (zh) | 一种可折叠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 |
CN117128233B (zh) |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 |
TWI858923B (zh) | 折疊電子裝置 | |
CN116044887B (zh) |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