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026271B -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光扩散性偏振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光扩散性偏振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6271B
CN103026271B CN201180036591.2A CN201180036591A CN103026271B CN 103026271 B CN103026271 B CN 103026271B CN 201180036591 A CN201180036591 A CN 201180036591A CN 103026271 B CN103026271 B CN 1030262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m
liquid crystal
microgranule
polarization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65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6271A (zh
Inventor
羽场康弘
金玉馨
宫本知典
金光昭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553005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302627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26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6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2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 G02F1/13356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on the viewer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光扩散膜,其能够得到显示良好的正面亮度并且防止点识别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光扩散膜,其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前面侧偏振板706的前面侧,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含具有导光板721和配置在导光板721的侧方的光源722的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配置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的前面侧的液晶单元701、以及配置在液晶单元701的前面侧的前面侧偏振板706,所述光扩散膜具有基材膜101、以及层叠于基材膜101上的、含有透光性树脂103及分散于该透光性树脂103中的透光性微粒104的光扩散层102,通过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4种光梳而测定的透射可见度之和为50%以上且300%以下。

Description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光扩散性偏振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此外,本发明涉及使用该光扩散膜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在便携电话、电脑用监视器、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等中的用途迅速发展,在这种迅速的用途发展的背景下,要求进一步的高亮度化、基于光利用效率的提高的低耗电化和薄型化。一般液晶显示装置包含直射型或端面照光(edgelight)型面光源、扩散片、以及由背面侧偏振板、液晶单元和前面(可见)侧偏振板构成的液晶面板,其具有以上述顺序配置这些构件的结构。配置在面光源上的上述扩散片是具有使来自面光源的光均匀地扩散、并且控制光的出射角度而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亮度(正面方向的亮度)的功能的光学部件。
端面照光型面光源具有利用白色墨液等在背面侧(后述的反射片侧)形成有光扩散用的点印刷图案的导光板、以及配置在导光板的侧方的光源,通常还具有具备配置在导光板的背面侧的反射片的构成。因此,从面光源的薄型化以至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出发,端面照光型面光源是有利的面光源。
但是,在使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若为了提高其正面亮度而降低扩散片的光扩散性,则在观察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时,会产生透过液晶面板而察觉到印刷于导光板的白点的状态、即所谓的“点识别(dotsrecognition)”,存在无法兼顾提高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的问题。
作为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配置在端面照光型的面光源上的扩散片,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20311号公报)中提出了在热塑性树脂片的表面和背面形成含有对该热塑性树脂片具有规定的折射率差的球珠的球珠层、并且各层的厚度被控制在规定范围的扩散片(专利文献1中称为“光扩散片”)。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46417号公报)中提出了具有在热塑性树脂中平行地分散配置有纤维状物的层和在热塑性树脂中分散配置有珠状扩散剂的层的层叠结构的扩散片(专利文献2中称为“光扩散片”)。此外,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03943号公报)中记载了以下技术方案:在不使用特定的扩散片的情况下,通过以使形成在导光板的背面的点中的、光源附近部的点的白色度满足特定的条件式来进行调整,从而可以减少点识别。
但是,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的扩散片具有特殊的构成,从生产效率、生产成本方面来看还称不上有利。此外,专利文献3提及的调整点的白色度以满足特定的条件式的做法从生产效率、生产成本方面来看也称不上有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203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46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039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而完成,其通过不改良扩散片、导光板等背光侧部件而改良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面(可见)侧的光扩散膜,从而实现兼顾提高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不使用特殊构成的部件而使用一般构成的部件作为扩散片、导光板等背光侧部件的情况下、或者省略背光侧的扩散片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显示良好的正面亮度且防止点识别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该光扩散膜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前面侧偏振板的前面侧的光扩散膜,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导光板和配置在导光板的侧方的光源的端面照光型面光源、配置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前面侧的液晶单元、以及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前面侧偏振板。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特征在于,具有基材膜、以及层叠于基材膜上的、含有透光性树脂和分散在该透光性树脂中的透光性微粒的光扩散层,通过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4种光梳而测定的透射可见度之和为50%以上且300%以下(以下,有时记为“第1光扩散膜”)。上述透射可见度之和优选为70%以上且250%以下。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中,光扩散层的与基材膜相反侧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更优选为0.1μm以下。此外,光扩散层的层厚优选相对于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为1倍以上且3倍以下。本发明的光扩散膜可以还具有层叠在光扩散层上的防反射层。
此外,本发明中,上述光扩散层中含有的透光性微粒可以为1种重均粒径的粒子,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重均粒径的粒子。在后者的情况下,上述光扩散层中含有的透光性微粒包含重均粒径为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1透光性微粒、和重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2透光性微粒,上述光扩散层中的上述透光性微粒的含量优选相对于上述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为22重量份以上且60重量份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光扩散膜,其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上述前面侧偏振板的前面侧,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导光板和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侧方的光源的端面照光型面光源、配置在上述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前面侧的液晶单元、以及配置在上述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前面侧偏振板,所述光扩散膜具有基材膜、以及层叠于上述基材膜上的、含有透光性树脂及分散于该透光性树脂中的透光性微粒的光扩散层,上述透光性微粒包含重均粒径为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1透光性微粒、和重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2透光性微粒,上述光扩散层中的上述透光性微粒的含量相对于上述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为22重量份以上且60重量份以下(以下,有时记为“第2光扩散膜”)。而且,该光扩散膜中,光扩散层的与基材膜相反侧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更优选为0.1μm以下。此外,光扩散层的层厚优选相对于第2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为1倍以上且3倍以下。该光扩散膜可以还具有层叠于光扩散层上的防反射层。
此外,本发明提供用于制造上述光扩散膜的方法。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基材膜上涂布分散有透光性微粒的树脂液的工序;以及将模具的镜面或凹凸面转印到由上述树脂液形成的层的表面的工序。
进而,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扩散性偏振板,其具备至少具有偏振膜的偏振板、以及上述本发明的光扩散膜,光扩散膜以基材膜侧与上述偏振板相对置的方式层叠于上述偏振板上。优选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性偏振板中,构成偏振板的偏振膜与光扩散膜借助胶粘剂层而贴合。
进而,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具有导光板和配置在导光板的侧方的光源的端面照光型面光源、配置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前面侧的液晶单元、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前面侧偏振板、配置在前面侧偏振板的前面侧的上述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上述导光板优选具有形成在其背面侧的点图案。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还具有配置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与液晶单元之间的光偏转机构,此外,可以还具有配置在光偏转机构与液晶单元之间的背面侧偏振板。
光偏转机构可以包含1张以上棱镜膜。在1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光偏转机构包含2张棱镜膜,所述棱镜膜在与背面侧偏振板相对置的表面具有多个线状棱镜。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一个棱镜膜以其线状棱镜的棱线的方向与背面侧偏振板的透射轴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另一个棱镜膜以其线状棱镜的棱线的方向与前面侧偏振板的透射轴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还具有配置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与液晶单元之间的光扩散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应用于搭载有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时得到良好的正面亮度、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点识别的点隐蔽性高的、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光扩散性偏振板。应用上述本发明的光扩散膜或光扩散性偏振板的液晶显示装置兼顾良好的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一个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7是表示用于制造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一个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棱镜膜所具有的线状棱镜的棱线方向与偏振板的透射轴方向的关系的示意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下述实施方式的限定。
<第1光扩散膜>
第1光扩散膜是配置在搭载有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单元的前面(可见)侧(即,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前面侧偏振板的前面侧)的具有光扩散性的膜,其提高正面亮度的能力及防止点识别的能力优异。图1及图2分别为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本发明的图1及图2所示的光扩散膜100、200具有基材膜101、以及层叠于基材膜101上的光扩散层102。光扩散层102是以透光性树脂103为基材的层,在透光性树脂103中分散有透光性微粒104。第1光扩散膜中,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表面)可以如图1所示的例子那样由平坦面构成,或者可以如图2所示的例子那样由凹凸面构成。在平坦面或凹凸面的任一情况下,光扩散层102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均优选为0.2μm以下。以下,对第1光扩散膜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第1光扩散膜的光学特性〕
(1)透射可见度
就第1光扩散膜而言,通过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4种光梳而测定的透射可见度之和(以下,仅称为“透射可见度”)为50%以上且300%以下。在光扩散膜的透射可见度在该范围内时,能够兼顾提高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通过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4种光梳而测定的透射可见度之和”是指:依据JISK7105,使用暗部与亮部的宽度之比为1∶1且其宽度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4种光梳而测定的透射可见度(图像可见度)之和(总值)。因此,在此所说的“透射可见度”的最大值为400%。
在光扩散膜的透射可见度小于50%的情况下,光散射过强,因此在将光扩散膜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基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方向的光被光扩散层过度地散射等原因,正面亮度降低,由此发生图像模糊(imageblur)等显示品质的降低。此外,在透射可见度超过300%的情况下,无法得到充分的点隐蔽性。从以更高水准兼顾提高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的观点出发,光扩散膜的透射可见度优选为70%以上且25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上且230%以下,特别优选为100%以上且200%以下。
使用光学上透明的粘合剂,将光扩散膜以其基材膜101侧贴合于玻璃基板,对所得的测定用样品进行透射可见度的测定。由此,能够防止测定时的光扩散膜的翘曲、提高测定重现性。作为测定装置,可以使用JISK7105规定的影像清晰度测定仪(例如,SUGA试验机株式会社制造的“ICM-1DP”)。
(2)雾度(haze)
第1光扩散膜的雾度优选为30%以上且7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上且65%以下。在雾度小于30%的情况下,与雾度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点隐蔽性降低的倾向。此外,在雾度超过70%的情况下,光散射过强,与雾度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正面亮度降低,由此存在发生图像模糊等显示品质降低的倾向。此外,在雾度超过70%的情况下,存在光扩散膜的透明性受损的倾向。
在此,“雾度”是指根据表示光照射到光扩散膜上而透射的光线的总量的总光线透射率(Tt)与被光扩散膜扩散而透射的扩散光线透射率(Td)之比,利用下式(1)求出的总雾度。
总雾度(%)=(Td/Tt)×100(1)
总光线透射率(Tt)是保持与入射光同轴而透射的平行光线透射率(Tp)与扩散光线透射率(Td)之和。总光线透射率(Tt)及扩散光线透射率(Td)是基于JISK7361及JISK7136而测定的值。
具体而言,光扩散膜的雾度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测定。即,为了防止光扩散膜的翘曲,使用光学上透明的粘合剂,以光扩散层102位于表面的方式,将光扩散膜的基材膜101侧贴合于玻璃基板,制作测定用样品。对于该测定用样品,使用JISK7136规定的雾度透射率计(例如,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的雾度计“HM-150”),依据JISK7361及JISK7136测定总光线透射率(Tt)及扩散光线透射率(Td),利用上式(1)算出雾度。
〔第1光扩散膜的表面形状〕
第1光扩散膜中,光扩散层102表面(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表面)的基于JISB0601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更优选为0.1μm以下。在光扩散层102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超过0.2μm的情况下,将光扩散膜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存在因光扩散层102的表面漫反射而使整个图像尤其在明处感觉变白、即所谓的“发白(whitening)”变显著的倾向。依据JISB0601测得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是指:从粗糙度曲线上沿其平均线的方向抽取基准长度L,取该抽取部分的平均线的方向为x轴、纵向倍率的方向为y轴,以y=f(x)表示粗糙度曲线时,以微米(μm)单位表示由下式(2)求出的值而得到的粗糙度。
Ra = 1 L &Integral; 0 L | f ( x ) | dx - - - ( 2 )
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可以使用JISB0601规定的共聚焦干涉显微镜(例如,OpticalSolutionsCorporation制造的“PLμ2300”),利用能够基于上述计算式(2)计算Ra的程序软件来算出。
接着,对具有上述光学特性及表面形状的第1光扩散膜的构成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基材膜〕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基材膜101,只要是透光性的物质即可,可以使用例如玻璃或塑料膜等。作为塑料膜,只要具有适度的透明性、机械强度即可。具体而言,可列举TAC(三乙酰基纤维素)等醋酸纤维素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等。基材膜101的层厚例如为10~500μm,优选为20~300μm。
〔光扩散层〕
第1光扩散膜具有层叠于基材膜101上的光扩散层102。光扩散层102是以透光性树脂103为基材的层,通过在透光性树脂103中分散透光性微粒104而成。如上所述,根据JISB0601测得的光扩散层102表面(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更优选为0.1μm以下。另外,基材膜101与光扩散层102之间可具有其他层(例如胶粘剂层)。
作为透光性树脂103,只要具有透光性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等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热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热塑性树脂的固化物;金属醇盐的固化物等。其中,从具有高硬度、作为设置在液晶显示装置表面上的光扩散膜而能够赋予较高的耐擦伤性的方面考虑,优选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在使用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热固化型树脂或金属醇盐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电离放射线的照射或加热使该树脂固化而形成透光性树脂103。
作为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可列举:如多元醇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之类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由二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及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羟基酯等合成的多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另外,除这些树脂以外,还可以使用具有丙烯酸酯类的官能团的聚醚树脂、具有丙烯酸酯类的官能团的聚酯树脂、具有丙烯酸酯类的官能团的环氧树脂、具有丙烯酸酯类的官能团的醇酸树脂、具有丙烯酸酯类的官能团的螺缩醛树脂、具有丙烯酸酯类的官能团的聚丁二烯树脂、具有丙烯酸酯类的官能团的聚硫醇多烯树脂等。
作为热固化型树脂,除了由丙烯酸酯多元醇和异氰酸酯预聚物形成的热固化型聚氨酯树脂以外,还可以列举酚醛树脂、尿素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硅酮树脂。
作为热塑性树脂,可列举乙酰纤维素、硝基纤维素、乙酰丁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醋酸乙烯酯及其共聚物、氯乙烯及其共聚物、偏二氯乙烯及其共聚物等乙烯基类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丁醛等缩醛类树脂;丙烯酸树脂及其共聚物、甲基丙烯酸树脂及其共聚物等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等。
作为金属醇盐,可以使用以硅醇盐类的材料为原料的氧化硅类基质等。具体而言,可列举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等,可通过水解、脱水缩合而得到无机类基质或有机无机复合类基质(透光性树脂)。
此外,作为透光性微粒104,可以使用具有透光性的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可列举例如由丙烯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乙烯、聚苯乙烯、有机硅酮树脂、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等构成的有机微粒、由碳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钡、硫酸钡、氧化钛、玻璃等构成的无机微粒等。另外,也可以使用有机聚合物的球(balloon)或玻璃中空珠。透光性微粒104可以由1种微粒构成,也可以含有材质相同或材质不同的2种以上微粒。透光性微粒104的形状可以是球状、扁平状、板状、针状、不定形状等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球状或近似球状。
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且1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上且8.0μm以下。在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小于0.5μm时,不能使波长范围380nm至780nm的可见光充分散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性不充分,与重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使点隐蔽性降低的情况。此外,在重均粒径超过15.0μm时,若将光扩散膜的透射可见度调整为50%以上且300%以下,则光散射变得过弱,因而得不到充分的光散射性,与重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同样存在使点隐蔽性降低的情况。
透光性微粒104的粒径的标准偏差与重均粒径之比(标准偏差/重均粒径)优选为0.6以下,更优选为0.55以下。在该比超过0.6的情况下,其包含粒径极大的透光性微粒,有时光扩散层102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会偏离上述优选的范围。另外,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及粒径的标准偏差使用利用库尔特原理(小孔电阻法)的库尔特计数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制)进行测定。在此,在测定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时,只要在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和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各具有1种以上的峰,则可以视为透光性微粒包含上述第1透光性微粒和第2透光性微粒。
光扩散层102中的透光性微粒104的含量优选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3的100重量份为22重量份以上且6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5重量份以上且6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重量份以上且50重量份以下。在透光性微粒104的含量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小于22重量份时,光扩散膜的光扩散性不充分,与含量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使点隐蔽性降低的情况。此外,在透光性微粒104的含量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超过60重量份时,基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方向的光被光扩散层过度散射等原因,与含量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正面亮度降低,由此存在产生图像模糊等显示品质降低的情况。
透光性微粒104与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差优选在0.02~0.15的范围内。通过使透光性微粒104与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差在上述范围内,从而由该折射率差产生适度的内部散射,容易将光扩散膜的透射可见度及雾度容易地控制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内或优选的范围内。另外,在此所说的“透光性微粒104的折射率”及“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是指在室温下对钠D射线(波长583.9nm)的折射率。
此外,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表面)优选仅由透光性树脂103形成。即,优选透光性微粒104不从光扩散层102表面突出而完全埋没于光扩散层102内。因此,光扩散层102的层厚相对于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优选为1倍以上且3倍以下,更优选为1.2倍以上且2.5倍以下。在光扩散层102的层厚小于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的1倍的情况下,难以将光扩散层102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控制在上述优选的范围内,由此与光扩散层102的层厚与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之比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易产生发白的情况。此外,在光扩散层102的层厚超过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的3倍的情况下,光扩散层102的层厚过大,光扩散膜的光扩散性也随之变得过强,因此基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方向的光被光扩散层过度散射等原因,与光扩散层102的层厚与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之比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正面亮度降低,由此存在产生图像模糊等显示品质降低的情况。另外,本说明书中,“光扩散层的层厚”是指从光扩散层102的透明基材膜101侧的面到相反侧的面的最大厚度。
此外,光扩散层102可以含有重均粒径为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1透光性微粒104a、和重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2透光性微粒104b作为透光性微粒104(参照图4~6)。通过使具有这样的特定的范围的重均粒径的第1透光性微粒104a和第2透光性微粒104b分散于光扩散层102,从而可以得到兼顾充分的光扩散性和优异的透射可见度的光扩散性膜。因此,在将该光扩散膜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能够实现兼顾提高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光扩散层的表面漫反射而使整个图像尤其在明处感觉变白、即所谓的“发白”。此外,通过将第1透光性微粒104a和第2透光性微粒104b以规定的含量分散于光扩散层102,从而能够得到后述的透射可见度、雾度等光学特性以及表面形状被适当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的光扩散膜。
第1透光性微粒104a的重均粒径为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优选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此外,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重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优选为6.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第1透光性微粒104a的重均粒径与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重均粒径之差优选为2μm以上。在重均粒径差小于2μm时,组合具有不同重均粒径的透光性微粒的效果变得不充分,与重均粒径差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难以达成兼顾充分的光扩散性和优异的透射可见度的倾向。
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可以含有在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的2种以上的重均粒径的微粒。同样地,第2透光性微粒104b可以含有在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的2种以上的重均粒径的微粒。
在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总含量100重量份中,第1透光性微粒104a的含量优选为15~85重量份,更优选为20~65重量份。在该含量小于15重量份或超过85重量份的情况下,与含量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有时无法兼顾充分的光扩散性和优异的透射可见度。
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可以同样地使用被用作上述透光性微粒104的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可以由同种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异种的材料形成。此外,在第1透光性微粒104a和/或第2透光性微粒104b由具有不同的2种以上的重均粒径的微粒构成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由同种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异种的材料形成。
第1透光性微粒104a与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差、以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与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差优选其至少一方在0.02~0.15的范围内,更优选这两者均在0.02~0.15的范围内。通过使第1透光性微粒104a或第2透光性微粒104b与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差分别在上述范围内,从而由该折射率差产生适度的内部散射,容易将光扩散性和透射可见度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光扩散层102的层厚优选为1~30μm的范围。在光扩散层102的层厚小于1μm的情况下,有时无法赋予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前面(可见)侧表面的光扩散膜所要求的充分的耐擦伤性。此外,在层厚超过30μm的情况下,所制作的光扩散膜产生的卷曲的量增大,贴合到其他膜或基板上时等的操作性变差。
另外,如图3所示的光扩散膜300那样,第1光扩散膜可以具有由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面上)的透光性树脂形成的树脂层105。在该情况下,树脂层105的表面(与光扩散层102相反侧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
此外,第1光扩散膜可以还具有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面上)的防反射层。防反射层可以直接形成于光扩散层102上,也可以另外准备在透明膜上形成有防反射层的防反射膜并将其使用粘合剂或胶粘剂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防反射层是为了无限地降低反射率而设置的,通过防反射层的形成,能够防止向显示图像上的反射。作为防反射层,可列举由折射率比光扩散层102低的材料构成的低折射率层;由折射率比光扩散层102高的材料构成的高折射率层与由折射率比该高折射率层低的材料构成的低折射率层的层叠结构等。在将防反射膜用粘合剂或胶粘剂层叠于扩散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市售的防反射膜。
此外,第1光扩散膜可以还具有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面上)的有表面凹凸的层。有表面凹凸的层可以直接形成在光扩散层102上,也可以另外准备在透明膜上形成具有表面凹凸的层的有表面凹凸的膜并将其用粘合剂或胶粘剂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有表面凹凸的层的表面(与光扩散层102相反侧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
作为具有表面凹凸的层,例如可列举防眩层。防眩层是为了利用在表面的漫反射而降低向显示图像上的反射而设置的。在光扩散层102上设置防眩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在光扩散层102上以薄膜状涂敷含有透光性微粒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使其固化,由此可以形成防眩层。在将防眩膜用粘合剂或胶粘剂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市售的防眩膜,也可以依据上述的方法制作在透明膜上形成有防眩层的防眩膜而使用。
第1光扩散膜可以在光扩散层102上只具有上述树脂层105、防反射层、及有表面凹凸的层中的1种层,也可以具有2种以上的层。
<第2光扩散膜>
第2光扩散膜光扩散膜是配置在搭载有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单元的前面(可见)侧(即,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前面侧偏振板的前面侧)的具有光扩散性的膜,其提高正面亮度的能力及防止点识别的能力优异。图4及图5分别为表示第2光扩散膜的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本发明的图4及图5所示的光扩散膜100’、200’具有基材膜101、以及层叠于基材膜101上的光扩散层102。本实施方式中,光扩散层102是以透光性树脂103为基材的层,其在透光性树脂103中分散由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构成的透光性微粒104而成。第1透光性微粒104a是其重均粒径为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的范围的微粒,第2透光性微粒104b是其重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范围的微粒。第2光扩散膜中,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表面)可以如图4所示的例子那样由平坦面构成,或者可以如图5所示的例子那样由凹凸面构成。在平滑面或凹凸面的任一情况下,光扩散层102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以下,对第2光扩散膜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基材膜〕
作为第2光扩散膜中使用的基材膜101,可以同样地使用与第1光扩散膜的情况同样的基材膜。
〔光扩散层〕
第2光扩散膜具有层叠于基材膜101上的光扩散层102。光扩散层102是以透光性树脂103为基材的层,其在透光性树脂103中分散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及1种或2种以上的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透光性微粒104而成。如后所述,光扩散层102表面(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表面)的依据JISB0601测得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更优选为0.1μm以下。另外,在基材膜101与光扩散层102之间可以具有其他层(例如胶粘剂层)。
(1)透光性树脂
作为透光性树脂103,可以同样地使用与第1光扩散膜的情况同样的树脂。
(2)透光性微粒
光扩散层102包含重均粒径为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1透光性微粒104a、和重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2透光性微粒104b作为透光性微粒104。通过使具有这样的特定的范围的重均粒径的第1透光性微粒104a和第2透光性微粒104b分散于光扩散层102,从而可以得到兼顾充分的光扩散性和优异的透射可见度的光扩散性膜。因此,在将该光扩散膜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能够实现兼顾提高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这两者,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光扩散层的表面漫反射而使整个图像尤其在明处感觉变白、即所谓的“发白”。此外,通过将第1透光性微粒104a和第2透光性微粒104b以规定的含量分散于光扩散层102,从而能够得到后述的透射可见度、雾度等光学特性以及表面形状被适当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的光扩散膜。
第1透光性微粒104a的重均粒径为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优选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此外,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重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优选为6.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在第1透光性微粒104a的重均粒径小于0.5μm时,不能使波长范围380nm至780nm的可见光充分散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性不充分,存在无法得到充分的点隐蔽性的情况。此外,在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重均粒径超过15.0μm时,若将后述的透射可见度调整为50%以上且300%以下,光散射变得过弱,因而得不到充分的光散射性,同样存在无法得到充分的点隐蔽性的情况。通过混合使用大小不同的粒子,从而粒子的填充密度变高,可以更有效地隐蔽导光板的点。
第1透光性微粒104a的重均粒径与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重均粒径之差优选为2μm以上。在重均粒径差小于2μm时,组合具有不同重均粒径的透光性微粒的效果变得不充分,有时无法兼顾充分的光扩散性和优异的透射可见度。
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可以含有在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的2种以上的重均粒径的微粒。同样地,第2透光性微粒104b可以含有在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的2种以上的重均粒径的微粒。
本发明中,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使用利用库尔特原理(小孔电阻法)的库尔特计数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制)进行测定。
作为透光性微粒104(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可以同样地使用与第1光扩散膜的情况同样的透光性微粒。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可以由同种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异种的材料形成。此外,在第1透光性微粒104a和/或第2透光性微粒104b由具有不同的2种以上的重均粒径的微粒形成的情况下,这些微粒可以由同种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异种的材料形成。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形状可以是球状、扁平状、板状、针状、不定形状等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球状或近似球状。
光扩散层102中的透光性微粒104的含量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3的100重量份为22重量份以上且60重量份以下,优选为25重量份以上且6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30重量份以上且50重量份以下。在透光性微粒104的含量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小于22重量份时,光扩散膜的光扩散性变得不充分,存在后述的透射可见度超出300%的情况,其结果与含量在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存在点隐蔽性降低的情况。此外,在透光性微粒104的含量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超出60重量份时,光扩散膜的光扩散性变得过强,基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方向的光被光扩散层过度地散射等原因,与含量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正面亮度降低,由此存在发生图像模糊等显示品质降低的情况。
在第1透光性微粒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总含量100重量份中,第1透光性微粒104a的含量优选为15~85重量份,更优选为20~65重量份。在该含量小于15重量份或超出85重量份的情况下,与含量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难以达成兼顾充分的光扩散性和优异的透射可见度的倾向。
第1透光性微粒104a与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差、以及第2透光性微粒104b与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差中的至少一方优选为0.02~0.15的范围内,更优选这两者均在0.02~0.15的范围内。通过使第1透光性微粒104a或第2透光性微粒104b与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差分别在上述范围内,从而由该折射率差产生适度的内部散射,容易将光扩散性和透射可见度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另外,与第1光扩散膜的情况同样,在此所说的“透光性微粒104的折射率”及“透光性树脂103的折射率”是指在室温下对钠D线(波长583.9nm)的折射率。
(3)光扩散层的表面形状及层厚
第2光扩散膜中,光扩散层102表面(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表面)的依据JISB0601测定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更优选为0.1μm以下。在光扩散层102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超过0.2μm的情况下,在将光扩散膜应用在液晶显示装置时,存在因光扩散层102的表面漫反射所致的发白变显著的倾向。依据JISB0601测定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与第1光扩散膜中记载的Ra相同。
此外,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表面)优选仅由透光性树脂103形成。即,优选透光性微粒104不从光扩散层102表面突出而完全埋没于光扩散层102内。因此,光扩散层102的层厚相对于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重均粒径优选为1倍以上且3倍以下,更优选为1.2倍以上且2.5倍以下。在光扩散层102的层厚小于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重均粒径的1倍的情况下,难以将光扩散层102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控制在上述优选的范围内,由此与光扩散层102的层厚与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之比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易产生发白的倾向。此外,在光扩散层102的层厚超过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重均粒径的3倍的情况下,光扩散层102的层厚变得过大,光扩散膜的光扩散性也随之变得过强,因此,基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方向的光被光扩散层过度散射等原因,与光扩散层102的层厚与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之比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正面亮度降低,由此存在产生图像模糊等显示品质降低的情况。另外,在此所说的“第2透光性微粒104b的重均粒径”是指在第2透光性微粒104b含有在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重均粒径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的2种以上的重均粒径的微粒的情况下重均粒径最大的第2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此外,本说明书中,“光扩散层的层厚”是指光扩散层102的从透明基材膜101侧的面到相反侧的面的最大厚度。
光扩散层102的层厚优选为1~30μm的范围。在光扩散层102的层厚小于1μm的情况下,有时无法赋予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前面(可见)侧表面的光扩散膜所要求的充分的耐擦伤性。此外,在层厚超过30μm的情况下,所制作的光扩散膜产生的卷曲的量增大,贴合到其他膜或基板上时等的操作性变差。
〔第2光扩散膜的光学特性〕
(1)透射可见度
就第2光扩散膜而言,通过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4种光梳而测定的透射可见度之和(以下,仅称为“透射可见度”)优选为50%以上且300%以下。在光扩散膜的透射可见度在该范围内时,容易达成兼顾提高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通过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4种光梳而测定的透射可见度之和”是指:依据JISK7105,使用暗部与亮部的宽度之比为1∶1且其宽度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4种光梳而测定的透射可见度(图像可见度)之和(总值)。因此,在此所说的“透射可见度”的最大值为400%。
在光扩散膜的透射可见度小于50%的情况下,光散射过强,因此在将光扩散膜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基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方向的光被光扩散层过度地散射等原因,与透射可见度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正面亮度降低,由此发生图像模糊等显示品质降低的情况。此外,在透射可见度超过300%的情况下,有时会使点隐蔽性降低。从以更高水准兼顾提高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的观点出发,第2光扩散膜的透射可见度优选为70%以上且25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上且230%以下,特别优选为100%以上且200%以下。
透射可见度的测定可以与第1光扩散膜的情况同样地进行。
(2)雾度
第2光扩散膜的雾度优选为30%以上且7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上且65%以下。在雾度小于30%的情况下,与雾度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存在使点隐蔽性降低的倾向。此外,在雾度超过70%的情况下,光散射过强,与雾度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正面亮度降低,由此存在发生图像模糊等显示品质降低的倾向。此外,在雾度超过70%的情况下,存在光扩散膜的透明性受损的倾向。
在此,“雾度”是指与第1光扩散膜中的规定同样的雾度,此外,可以与光扩散膜的情况同样地进行测定。
另外,如图6所示的光扩散膜300’那样,第2光扩散膜可以具有由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面上)的透光性树脂形成的树脂层105。在该情况下,树脂层105的表面(与光扩散层102相反侧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
此外,第2光扩散膜可以还具有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面上)的防反射层。防反射层可以直接形成于光扩散层102上,也可以另外准备在透明膜上形成有防反射层的防反射膜并将其使用粘合剂或胶粘剂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防反射层是为了无限地降低反射率而设置的,通过防反射层的形成,能够防止向显示图像上的反射。作为防反射层,可列举由折射率比光扩散层102低的材料构成的低折射率层;由折射率比光扩散层102高的材料构成的高折射率层与由折射率比该高折射率层低的材料构成的低折射率层的层叠结构等。在将防反射膜用粘合剂或胶粘剂层叠于扩散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市售的防反射膜。
此外,第2光扩散膜可以还具有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与基材膜101相反侧的面)的有表面凹凸的层。有表面凹凸的层可以直接形成在光扩散层102上,也可以另外准备在透明膜上形成具有表面凹凸的层的有表面凹凸的膜并将其用粘合剂或胶粘剂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有表面凹凸的层的表面(与光扩散层102相反侧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2μm以下。
作为具有表面凹凸的层,例如可列举防眩层。防眩层是为了利用在表面的漫反射而降低向显示图像上的反射而设置的。在光扩散层102上设置防眩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在光扩散层102上以薄膜状涂敷含有透光性微粒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使其固化,由此可以形成防眩层。在将防眩膜用粘合剂或胶粘剂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市售的防眩膜,也可以依据上述的方法制作在透明膜上形成有防眩层的防眩膜而使用。
〔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用于制造光扩散膜的方法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第1光扩散膜或第2光扩散膜)优选通过包括以下的工序(A)及(B)的方法来制造。
(A)在基材膜101上涂布分散有透光性微粒104的树脂液的步骤、以及
(B)在由上述树脂液形成的层的表面上转印模具的镜面或凹凸面的步骤。
上述步骤(A)中使用的树脂液含有透光性微粒104、构成光扩散层102的透光性树脂103或形成其的树脂(例如,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热固化型树脂或金属醇盐)、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溶剂等其他成分。在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作为形成透光性树脂103的树脂的情况下,上述树脂液含有光聚合引发剂(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例如苯乙酮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姻类光聚合引发剂、二苯甲酮类光聚合引发剂、噻吨酮类光聚合引发剂、三嗪类光聚合引发剂、噁二唑类光聚合引发剂等。此外,作为光聚合引发剂,还可以使用例如2,4,6-三甲基苯甲酰二苯基氧化膦、2,2’-双(邻氯苯基)-4,4’,5,5’-四苯基-1,2’-联咪唑、10-丁基-2-氯吖啶酮、2-乙基蒽醌、苯偶酰、9,10-菲醌、樟脑醌、苯基乙醛酸甲酯、二茂钛化合物等。光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相对于树脂液中含有的树脂100重量份通常为0.5~20重量份,优选为1~5重量份。另外,为了使光扩散膜的光学特性及表面形状均匀,树脂溶液中的透光性微粒104的分散优选为各向同性分散。
上述树脂液在基材膜101上的涂布,可以通过例如凹版涂布法、微凹版涂布法、棒涂法、刮刀涂布法、气刀涂布法、吻合涂布法、模涂法等进行。在树脂液的涂布时,如上所述,优选以光扩散层102的膜厚相对于透光性微粒104的重均粒径为1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方式调整涂布膜厚。
为了改良树脂液的涂布性或改良与光扩散层102的接合性,可以对基材膜101的表面(光扩散层102侧表面)实施各种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可列举电晕放电处理、辉光放电处理、酸表面处理、碱表面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等。此外,也可以在基材膜101上形成例如等离子体层等其他层,再在该其他层上涂布树脂液。
此外,在将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作为后述的偏振膜的保护膜使用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基材膜101与偏振膜的接合性,优选预先通过各种表面处理使基材膜101的表面(与光扩散层102相反侧的表面)亲水化。
上述工序(B)中,在由上述树脂液形成的层的表面上转印模具的镜面或凹凸面。具体而言,为了得到图1所示的具有平坦表面的光扩散层,使具有镜面的模具(镜面模具)的该镜面与由上述树脂液形成的层的表面密接而转印镜面。此外,为了得到图2所示的具有凹凸表面形状的光扩散层,使具有凹凸面的模具(压花加工用模具)的该凹凸面与由上述树脂液形成的层的表面密接而转印凹凸面。镜面模具可以是镜面金属制辊,此外,压花加工用模具可以是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这样,通过将模具的镜面或凹凸面转印到光扩散层102的表面,能够可靠地防止透光性微粒104从光扩散层表面突出,能够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表面形状的光扩散层102。
在使用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热固化型树脂或金属醇盐作为形成透光性树脂103的树脂的情况下,形成由上述树脂液形成的层,并根据需要进行干燥(除去溶剂),在使模具的镜面或凹凸面与由该树脂液形成的层的表面密接的状态下或者在密接后,通过电离放射线的照射(使用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情况)或加热(使用热固化型树脂或金属醇盐的情况)使由树脂液形成的层固化。作为电离放射线,可以根据树脂液所含的树脂的种类,从紫外线、电子射线、近紫外线、可见光线、近红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中适当选择,其中优选紫外线、电子射线,特别是从操作简便且获得高能量的方面出发,优选紫外线。
作为紫外线的光源,可以使用例如低压汞灯、中压汞灯、高压汞灯、超高压汞灯、碳弧灯、金属卤化物灯、氙灯等。此外,也可以使用ArF准分子激光器、KrF准分子激光器、准分子灯或同步加速辐射光等。其中,优选使用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氙灯、金属卤化物灯。
作为电子射线,可列举由科克罗夫-瓦耳顿型、范德格拉夫型、共振变压型、绝缘芯变压型、直线型、高频高压型、高频型等的各种电子射线加速器发射出的具有50~1000keV、优选100~300keV的能量的电子射线。
接着,对用于制造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连续地制造本发明的光扩散膜,该优选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包括:将卷绕成卷筒状的基材膜101连续地输出的工序、在基材膜101上涂布分散有透光性微粒104的树脂液并根据需要进行干燥的工序、使由树脂液形成的层固化的工序、以及将所得的光扩散膜进行卷绕的步骤。该制造方法可以使用例如图7所示的制造装置来实施。以下,参考图7对该优选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放卷装置401将基材膜101连续地放卷。接着,使用涂敷装置402及与其相对置的支撑辊403,在放卷后的基材膜101上涂敷分散有透光性微粒104的树脂液。接着,在树脂液中含有溶剂的情况下,使涂敷有树脂液的基材膜101通过干燥机404,由此进行干燥。接着,将设有由树脂液形成的层的基材膜101以由该树脂液形成的层与镜面金属制辊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405密接的方式卷绕到镜面金属制辊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405与夹持辊406之间。由此,将镜面金属制辊的镜面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的凹凸面转印到由树脂液形成的层的表面。接着,在基材膜101卷绕在镜面金属制辊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405上的状态下,通过基材膜101,从紫外线照射装置408照射紫外线,由此使由树脂液形成的层固化。由于紫外线照射会使照射面达到高温,因此镜面金属制辊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405优选在其内部设有用于将其表面温度调节至室温~80℃左右的冷却装置。此外,紫外线照射装置408可以使用1台装置或多台装置。形成有光扩散层102的基材膜101(光扩散膜)被剥离辊407从镜面金属制辊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405上剥离。如上制作的光扩散膜被卷绕到卷取装置409上。此时,为了保护光扩散层102,可以借助具有再剥离性的粘合剂层,边在光扩散层102表面上粘贴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乙烯等形成的保护膜边卷绕光扩散膜。
另外,在利用剥离辊407从镜面金属制辊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405上剥离后,可以对光扩散膜进行追加紫外线照射。此外,代替在卷绕于镜面金属制辊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405上的状态下进行紫外线照射,也可以将层叠有由未固化的树脂液形成的层的基材膜101从镜面金属制辊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405上剥离后,再照射紫外线使由树脂液形成的层固化。
<光扩散性偏振板>
上述的本发明的光扩散膜,通过与偏振板组合,可以得到光扩散性偏振板。该光扩散性偏振板是具有偏振功能和光扩散(防眩)功能的多功能膜,被用作搭载有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单元的前面(可见)侧的前面侧偏振板。
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具备至少具有偏振膜的偏振板、以及以基材膜侧与该偏振板相对置的方式层叠在该偏振板上的上述本发明的光扩散膜。光扩散膜可以借助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层叠于偏振板上。偏振板可以具有现有公知的构成,例如,一般在偏振膜的单面或双面具有保护膜。此外,偏振板也可以是偏振膜本身。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的一个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图8所示的光扩散性偏振板500,具备:由偏振膜501及粘贴在该偏振膜501的一个面上的保护膜502构成的偏振板510、和粘贴在偏振膜501的另一个面上的光扩散膜100。光扩散膜100以其基材膜101侧与偏振板的偏振膜501相对置的方式粘贴。光扩散膜100及保护膜502借助未图示的胶粘剂层粘贴在偏振膜501上。这样的借助胶粘剂层粘贴偏振膜501和光扩散膜100的构成、即,使用光扩散膜100作为偏振膜501的保护膜的构成有利于光扩散性偏振板的薄膜化。
作为偏振膜501,可列举例如在由聚乙烯醇类树脂、聚醋酸乙烯酯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酯类树脂等形成的膜上吸附取向二色性染料或碘而得到的膜;具有含取向后的聚乙烯醇的二色性脱水产物(聚亚乙烯)的分子链的聚乙烯醇/聚亚乙烯共聚物的分子取向后的聚乙烯醇膜等。特别是在聚乙烯醇类树脂膜上吸附取向二色性染料或碘而得到的膜适合作为偏振膜使用。偏振膜501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一般从偏振板510的薄型化等观点出发,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50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5~35μm的范围。
作为偏振膜501的保护膜502,优选由双折射性低且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水分隔绝性等优良的聚合物形成的膜。作为这样的膜,可列举例如由TAC(三乙酰基纤维素)等醋酸纤维素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类共聚物等含氟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砜类树脂;聚醚砜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乙烯醇类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或聚酰胺类树脂等树脂形成的膜。其中,从偏振板的偏振特性、耐久性等方面出发,可以优选使用表面用碱等进行皂化处理后的三乙酰基纤维素膜或降冰片烯类热塑性树脂膜。降冰片烯类热塑性树脂膜由于耐湿热性高,因此能够大幅提高偏振板的耐久性,并且由于吸湿性小,因此尺寸稳定性高,特别优选。上述树脂成形为膜的成形加工可以使用流延法、压延法、挤出法等现有公知的方法,保护膜502的厚度没有限定,从偏振板510的薄膜化等观点出发,优选为500μm以下,更优选为5~300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150μm的范围。
以上构成的光扩散性偏振板500,典型地,以光扩散膜100为光出射侧(可见侧)的方式借助粘合剂层等粘贴到液晶单元的玻璃基板上而组装到液晶显示装置中。
光扩散性偏振板可以还具有层叠在光扩散层102上的防反射层。作为具备防反射层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可列举例如:在由平坦面构成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上直接层叠有防反射层106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9);在由平坦面构成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上借助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108层叠有由透明膜107与防反射层106的层叠体构成的防反射膜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0);在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上直接层叠有防反射层106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1);在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上借助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108层叠有由透明膜107与防反射层106的层叠体构成的防反射膜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2);在层叠于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的由透光性树脂构成的树脂层105的表面上直接层叠有防反射层106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3);在层叠于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的由透光性树脂构成的树脂层105的表面上借助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108层叠有由透明膜107与防反射层106的层叠体构成的防反射膜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4)等。
此外,光扩散性偏振板可以还具有层叠于光扩散层102上的、防眩层等具有表面凹凸的层。作为具备具有表面凹凸的层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可列举例如:在由平坦面构成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上直接层叠有具有表面凹凸的层601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5);在由平坦面构成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上借助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108层叠有由透明膜107与具有表面凹凸的层601的层叠体构成的膜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6);在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上直接层叠有具有表面凹凸的层601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7);在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上借助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108层叠有由透明膜107与具有表面凹凸的层601的层叠体构成的膜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8);在层叠于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的由透光性树脂构成的树脂层105的表面上直接层叠有具有表面凹凸的层601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19);在层叠于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102的表面的由透光性树脂构成的树脂层105的表面上借助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108层叠有由透明膜107与具有表面凹凸的层601的层叠体构成的膜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参照图20)等。
<液晶显示装置>
接着,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端面照光型面光源、配置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前面侧的液晶单元、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前面侧偏振板、以及配置在前面侧偏振板的前面侧的上述本发明的光扩散膜,通常还具有配置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与液晶单元之间(在具有光偏转机构的情况下,光偏转机构与液晶单元之间)的背面侧偏振板。作为前面侧偏振板与光扩散膜的组合,可以使用上述本发明的光扩散性偏振板。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优选例的示意剖面图。图21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常白模式的TN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依次设置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作为光偏转机构的2张棱镜膜704a、704b、背面侧偏振板705、在一对透明基板711a、711b之间设置液晶层712而成的液晶单元701、以及由前面侧偏振板706与本发明的光扩散膜707构成的光扩散性偏振板710而成。
如图22所示,背面侧偏振板705和前面侧偏振板706以它们的透射轴成正交的关系的方式配置。此外,2张棱镜膜704a、704b各自的光入射侧(面光源侧)的面为平坦面,在光出射侧(可见侧)的面(与背面侧偏振板705相对置的表面)上平行地形成有多个线状棱镜741a、741b。而且,棱镜膜704a以其线状棱镜741a的棱线742a的方向与背面侧偏振板705的透射轴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式配置,棱镜膜704b以其线状棱镜741b的棱线742b的方向与构成光扩散性偏振板710的前面侧偏振板706的透射轴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式配置。但是,也可以以棱镜膜704b的线状棱镜741b的棱线742b的方向与背面侧偏振板705的透射轴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式配置,并以棱镜膜704a的线状棱镜741a的棱线742a的方向与构成光扩散性偏振板710的前面侧偏振板706的透射轴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式配置。以下,对构成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部件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液晶单元〕
液晶单元701具有:由隔片隔开规定距离而相对置配置的一对透明基板711a、711b和由封入在这一对透明基板711a、711b之间的液晶构成的液晶层712。一对透明基板711a、711b上分别层叠形成有透明电极和取向膜,通过基于显示数据向透明电极间施加电压来使液晶取向。液晶单元701的显示方式在上述例子中为TN方式,但也可以使用IPS方式、VA方式等显示方式。
〔端面照光型面光源〕
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是将来自光源的光入射到导光板并从导光板的前面侧表面出射光的光源装置。如图21所示,该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具有:前面侧被开放的箱型形状的灯箱720、收纳于灯箱720内的导光板721、以及在灯箱720内且配置导光板721的侧方的光源722。进而,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可以具有配置在导光板721的背面侧的反射片723。在导光板721的背面(反射片723侧的面)形成点图案724,以使入射在导光板721内的光扩散(漫反射)、并且能够使光从导光板721的前面侧表面均匀出射。另外,上述点图案也可以形成在导光板的前面侧。灯箱720可以由例如白色的树脂板(丙烯酸类树脂板等)构成。
光源722可以是线状光源、点状光源的任意一种,例如可以使用冷阴极管、发光二极管(LED)等。光源722可以仅沿导光板721的一边配置,也可以在相对置的两边配置,还可以在三边以及四边配置。
导光板721可以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等透明树脂构成,其形状可以为平板状或楔形等。背面具有点图案724的导光板721可以通过例如使用具有利用喷砂或蚀刻形成的表面凹凸的模具的注射成形法、激光加工法;或者利用喷墨方式、丝网印刷、压花方式等公知的手段在构成导光板的基材表面涂布含有氧化钛、氧化锌等作为反射性微粒的树脂组合物(白色墨液)的方法等来制作。在后者的情况下,导光板721其本身可以利用挤出成形、注射成形等熔融成形来制作。点图案可以如下形成:随着导光板从光入射面(与光源相对置的侧面)离开,使点径变大或点的数量增多等,赋予密度(点图案形成面中的点图案所占的面积比例)差,从而可以形成点图案。
具有点图案724的导光板721优选由在250mm的光程下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波长范围的平均的光线透射率为85%以上的树脂构成。在波长380~780nm的波长范围的平均的光线透射率小于85%、即从光源722出射的可见光波长范围的光被较多地吸收时,从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出射的光的量变少,故不优选。在导光板721中可以根据需要以不使作为面光源的光学特性降低的范围添加树脂加工稳定剂、填料等。
反射片723是配置在导光板721的背面侧、具有使出射的光反射到导光板721的背面侧并提高向前面侧出射的光的量的功能的高反射性片材。作为反射片,可以使用例如使无机填料、颜料等添加剂分散到上述透明树脂中而得的反射片、使上述透明树脂发泡的反射片。
〔棱镜膜(光偏转机构)〕
配置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与背面侧偏振板705之间的棱镜膜704a、704b可以是光入射面侧(端面照光型面光源侧)为平坦面、在光出射侧的面(与背面侧偏振板705相对置的表面)上平行地形成有多个剖面为尖端较细的多边形、例如三角形的线状棱镜741a、741b的棱镜膜。作为棱镜膜704a、704b的材料,可列举例如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等。棱镜膜704a、704b可以通过异形挤出法、压制成形法、注射成形法、辊转印法、激光烧蚀法、机械切削法、机械磨削法、光聚合物工艺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制造。这些方法可以各自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将2种以上的方法组合。棱镜膜704a、704b的厚度通常均为0.05~5mm,优选为0.1~2mm。
在线性棱镜741a、741b的与棱线742a、742b正交的垂直剖面上的剖面形状为例如三角形的情况下,该三角形的顶点中形成棱线的顶点的顶角θ(参照图22)优选为90~110°的范围。此外,该三角形的各边可为等边、不等边中的任意一种,但在要向正面方向(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聚光的情况下,优选为光出射侧的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线性棱镜741a、741b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根据由面光源发出的出射光的特性来设定,可以设定为具有曲线等三角形以外的形状。
上述棱镜膜704a、704b优选具有以下结构:具有例如三角形剖面的多个线性棱镜741a、741b以与三角形的顶角θ相对的底边相互邻接的方式依次配置,多个线性棱镜741a、741b的棱线742a、742b以大致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在该情况下,只要聚光能力不显著减弱,线性棱镜741a、741b的剖面形状的三角形的各顶点也可以为曲线形状。各棱线间的距离通常为10~500μm的范围,优选为30~200μm的范围。
另外,上述对使用2张棱镜膜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只具有1张棱镜膜作为光偏转机构,还可以具有3片以上棱镜膜。此外,也可以不具有光偏转机构。
〔光扩散机构〕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具有用于进一步提高来自面光源的光的均匀扩散性和正面亮度的光扩散机构,例如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与液晶单元701之间(更具体而言,端面照光型面光源与背面侧偏振板705之间)具有扩散片。所使用的扩散片的数量、具有光偏转机构时的扩散片与光偏转机构的配置关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为例如: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与光偏转机构(棱镜膜704a、704b)之间具有1张扩散片703的构成(参照图23);在光偏转机构(棱镜膜704a、704b)与背面侧偏振板705之间具有1张扩散片703的构成(参照图24);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与光偏转机构(棱镜膜704a、704b)之间以及在光偏转机构与背面侧偏振板705之间分别具有1张扩散片703的构成(参照图25)等。
作为扩散片,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扩散片,例如可以是在透明的基材膜上(前面侧表面)具有将光扩散剂分散于粘结剂树脂中而成的光扩散层的扩散片。光扩散层可以通过在基材膜涂敷含有形成粘结剂树脂的树脂和光扩散剂的树脂组合物并根据需要进行干燥、固化而形成。在基材膜的背面可以根据需要形成用于防止与邻接的光学部件密接的防粘连层(例如,在粘结剂树脂中混合分散有球珠的层)。这样的在背光(面光源)侧使用的扩散片优选使总光线透射率(Tt)为60%以上、雾度为30~90%。
〔偏振板〕
对于配置在液晶单元701的前面侧的构成光扩散性偏振板710的前面侧偏振板706,可以使用上述的偏振板。此外,作为背面侧偏振板705,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偏振板。
〔相位差板〕
如图26所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具有相位差板708。图26中,相位差板708配置在背面侧偏振板705与液晶单元701之间。该相位差板708在与液晶单元70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相位差基本为0,从正前方观察时不产生任何光学作用,从斜向观察时会表现相位差,以补偿在液晶单元701产生的相位差。由此,得到更广的视角,以便得到更优异的显示品质及色彩重现性。相位差板708可以配置在背面侧偏振板705与液晶单元701之间、以及前面侧偏振板706与液晶单元701之间的一处、或着配置在这两处。如图23~2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可以同时具有相位差板708和扩散片。
作为相位差板708,可列举例如:将由聚碳酸酯树脂、环状烯烃类聚合物树脂形成的膜进行双轴拉伸而得到的相位差板、或将液晶性单体涂布到膜上并利用光聚合反应使其分子排列固定化而得到的相位差板等。相位差板708由于是对液晶的排列进行光学补偿的构件,因此使用折射率特性与液晶排列相反的材料。具体而言,TN模式的液晶单元可以适合使用例如“WVFilm”(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STN模式的液晶单元可以适合使用例如“LCFilm”(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制),IPS模式的液晶单元可以适合使用例如双轴性相位差膜,VA模式的液晶单元可以适合使用例如将A板及C板组合而成的相位差板或双轴性相位差膜,π单元模式的液晶单元可以适合使用例如“OCB用WVFilm”(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等。
在如上所述的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参照图21,从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2放射的光向棱镜膜704a入射。在与背面侧偏振板705的透射轴方向正交的垂直剖面上,相对于棱镜膜704a的下表面斜向入射的光,路径变为正面方向而出射。接着,在棱镜膜704b中,在与前面侧偏振板706的透射轴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相对于棱镜膜704b的下表面斜向入射的光,与上述同样地,路径变为正面方向而出射。因此,通过2张棱镜膜704a、704b后的光是在任一垂直剖面上均向正面方向会聚的光,正面方向的亮度提高。
接着,在正面方向上赋予了指向性的光利用背面侧偏振板705形成偏振,并入射到液晶单元701中。入射到液晶单元701中的光由液晶层412控制偏振状态并从液晶单元701出射。而且,从液晶单元701出射的光通过前面侧偏振板706,进而通过光扩散膜707被扩散,出射到显示面侧。
这样,在使用2张棱镜膜704a、704b作为光偏转机构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入射到液晶单元701中的光向正面方向的指向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方向的亮度。此外,由于使用本发明的光扩散膜,因此液晶显示装置的点隐蔽性优异,并且正面亮度优异。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图5~17所示的光扩散性偏振板中,对使用图1~3所示的光扩散膜100、200、300中的任一者作为光扩散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图4~图6所示的光扩散膜100’、200’、300’中的任一者作为光扩散膜。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另外,以下的例子中的光扩散膜的光学特性(透射可见度、雾度)及表面形状(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光扩散层的层厚以及所使用的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及粒径的标准偏差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a)透射可见度
使用光学上透明的粘合剂,将光扩散膜以其基材膜侧贴合到玻璃基板上,并使用所得的测定用样品进行测定。测定使用JISK7105规定的影像清晰度测定仪(SUGA试验机株式会社制造的“ICM-1DP”)。
(b)雾度
使用光学上透明的粘合剂,将光扩散膜以其基材膜侧贴合到玻璃基板上,并使用所得的测定用样品进行测定。另外,此时使用JISK7136规定的雾度透射率计(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的雾度计“HM-150”)并依据JISK7361及JISK7136进行测定。
(c)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
使用JISB0601规定的共聚焦干涉显微镜(OPTICALSOLUTIONSCORPORATION制的“PLμ2300”)进行测定。
(d)光扩散层的层厚
光扩散膜的层厚使用尼康公司制造的DIGIMICROMH-15(主体)及ZC-101(计数仪)测定,从测定层厚中减去基材膜的厚度80μm,由此测定光扩散层的层厚。
(e)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及粒径的标准偏差
使用利用库尔特原理(小孔电阻法)的库尔特计数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制)进行测定。
〔光扩散膜的制作〕
<实施例1>
(1)镜面金属制辊的作制
对直径200mm的铁辊(JIS规定的STKM13A)的表面进行工业用镀铬加工,接着对表面进行镜面研磨,制作镜面金属制辊。所得的镜面金属制辊的镀铬表面的维氏硬度为1000。另外,维氏硬度使用超声波硬度计MIC10(Krautkramer公司制),根据JISZ2244进行测定。
(2)光扩散膜的制作
在丙二醇单甲醚溶液中混合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60重量份及多官能氨基甲酸酯化丙烯酸酯(1,6-己二异氰酸酯与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40重量份,调整固体成分浓度为60重量%,得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另外,从该组合物中除去丙二醇单甲醚并进行紫外线固化后的固化物的折射率为1.53。
接着,相对于上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添加将作为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为3.10μm的聚苯乙烯类粒子(第1透光性微粒)17.2重量份和重均粒径为6.90μm的聚苯乙烯类粒子(第2透光性微粒)25.8重量份混合而得的粒子(全部粒子的重均粒径:5.38μm、标准偏差:2.28μm)、以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LucirinTPO”(BASF公司制、化学名:2,4,6-三甲基苯甲酰二苯基氧化膦)5重量份,用丙二醇单甲醚稀释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60重量%,从而制备涂布液。
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厚度80μm的三乙酰基纤维素(TAC)膜(基材膜)上,在设定于80℃的干燥机中干燥1分钟,形成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层。利用橡胶辊将由干燥后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层及基材膜构成的层叠体以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层为辊侧的方式按压到上述(1)中制作的镜面金属制辊的镜面上使其密接。在该状态下从基材膜侧照射来自强度20mW/cm2的高压汞灯的光,使h射线换算光量达到300mJ/cm2,以使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层固化,得到由具有平坦表面的光扩散层和基材膜构成的图1所示结构的光扩散膜。光扩散层的厚度为11.5μm。
<实施例2~6>
除了光扩散层的厚度、以及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粒径的标准偏差及添加量如表1所述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光扩散膜。
<实施例7>
(1)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的制作
准备在直径200mm的铁辊(JIS规定的STKM13A)的表面上实施了巴拉德镀铜的辊。巴拉德镀铜由铜镀层/薄的银镀层/表面铜镀层构成,整个镀层的厚度约为200μm。对该铜镀层表面进行镜面研磨,进而使用喷砂装置(株式会社不二制作所制),以喷砂压力0.05MPa(表压、下同)、微粒使用量16g/cm2(辊的每1cm2表面积的使用量、下同)对该研磨面喷砂氧化锆珠TZ-B125(东曹株式会社制、平均粒径:125μm),在表面上形成凹凸。使用喷砂装置(株式会社不二制作所制),以喷砂压力0.1MPa、微粒使用量4g/cm2对该凹凸面喷砂氧化锆珠TZ-SX-17(东曹株式会社制、平均粒径:20μm),对表面凹凸进行微调。用氯化铜溶液对所得的带凹凸的镀铜铁辊进行蚀刻处理。此时的蚀刻量设定为3μm。然后,进行镀铬加工,制作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此时,铬镀层厚度设定为4μm。所得的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的镀铬表面的维氏硬度为1000。
(2)光扩散膜的制作
除了代替镜面金属性辊而使用压花加工用金属性辊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造光扩散膜。
<实施例8>
除了代替镜面金属性辊而使用压花加工用金属性辊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造光扩散膜。
<比较例1>
剥离配置在三星电子公司制46型液晶电视“UN46B8000”的液晶面板的前面侧的膜,将其作为比较例1的膜。
<比较例2>
除了不添加透光性微粒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造光扩散膜。
将实施例1~8中使用的透光性微粒的性状、实施例1~8及比较例1~2的光扩散膜的光学特性、表面形状以及光扩散层的层厚等归纳示于表1中。
[表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使用上述得到的实施例1~8或比较例2的光扩散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评价点隐蔽性的程度及正面亮度。首先,在三星电子公司制46型液晶电视“UN46B8000”的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导光板与背面侧偏振板之间配置2张平行地排列有顶角为95°的多个线状棱镜的棱镜膜(作为第1棱镜膜和第2棱镜膜)。具体而言,对于第1棱镜膜,多个线状棱镜的棱线方向与棱镜膜的短边方向平行,并在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导光板上以第1棱镜膜的短边方向与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平行且线状棱镜的棱线方向(第1棱镜膜的短边方向)与背面侧偏振板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式配置该棱镜膜。此外,对于第2棱镜膜,多个线状棱镜的棱线方向与棱镜膜的长边方向平行,在第1棱镜膜上以第2棱镜膜的短边方向与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平行且线状棱镜的棱线方向(第2棱镜膜的长边方向)与后述的前面(可见)侧偏振板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式配置该棱镜膜。此外,剥离搭载于上述液晶电视的液晶面板的前面侧偏振板,代替其将碘系偏振板(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TRW842AP7”)以透射轴与背面侧偏振板为正交的关系的方式贴合,在其上借助粘合剂层以基材膜侧与偏振板相对置的方式贴合实施例1~8或比较例2中的任一光扩散膜,得到液晶显示装置。另外,搭载于上述液晶电视的端面照光型面光源是具有长边和短边的平板状、且具有在背面形成有由白色墨液形成的点印刷图案的导光板、配置在导光板的背面侧的反射片、以及由沿着导光板的4条边排列的LED形成的光源的4灯式面光源。
此外,除了直接使用搭载于上述三星电子公司制46型液晶电视的液晶面板(在前面侧配置比较例1的膜)以外,与上述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装置(使用比较例1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点隐蔽性的程度及正面亮度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这些测定方法及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a)点隐蔽性
在暗室内起动所得的液晶显示装置,从距离显示面约30cm的地点通过目视观察进行评价。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A:几乎或完全未观察到点。
B:稍微观察到点。
C:明显观察到点。
(b)正面亮度
在暗室内起动所得的液晶显示装置,使用亮度计BM5A型(TOPCON制)对在白显示状态下的图像的中心点处的正面亮度进行了测定。此时,将亮度计的透镜与液晶显示装置的面板表面的距离设定为35cm,亮度计的测定角设定为1度。
【表2】
如表2所示,使用实施例1~4、6~8的光扩散膜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良好的正面亮度,并且未发生点识别。此外,使用能够实施例5的光扩散膜的液晶显示装置虽然稍微观察到点,但显示良好的正面亮度。另一方面,使用比较例1、2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透射可见度高,因此明显观察到点。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应用于搭载有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时得到良好的正面亮度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点识别的点隐蔽性高、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光扩散性偏振板。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应用上述本发明的光扩散膜或光扩散性偏振板的、兼顾良好的正面亮度和防止点识别的液晶显示装置。
符号说明
100、100’、200、200’、300、300’、707...光扩散膜、101...基材膜、102...光扩散层、103...透光性树脂、104...透光性微粒、104a...第1透光性微粒、104b...第2透光性微粒、105...树脂层、106...防反射层、107...透明膜、108...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401...放卷装置、402...涂敷装置、403...支撑辊、404...干燥机、405...镜面金属制辊或压花加工用金属制辊、406...夹持辊、407...剥离辊、408...紫外线照射装置、409...卷取装置、500,710...光扩散性偏振板、501...偏振膜、502...保护膜、510...偏振板、601...具有表面凹凸的层、701...液晶单元、702...端面照光型面光源、703...扩散片、704a、704b...棱镜膜、705...背面侧偏振板、706...前面侧偏振板、708...相位差板、711a、711b...透明基板、712...液晶层、720...灯箱(lampbox)、721...导光板、722...光源、723...反射片、724...点图案、741a、741b...线状棱镜、742a、742b...线状棱镜的棱线。

Claims (16)

1.一种光扩散膜,其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前面侧偏振板的前面侧,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导光板和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方的光源的端面照光型面光源、配置在所述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前面侧的液晶单元、以及配置在所述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前面侧偏振板,
所述光扩散膜具有基材膜、以及层叠于所述基材膜上的、含有透光性树脂及分散于该透光性树脂中的透光性微粒的光扩散层,其特征在于,
通过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4种光梳而测定的透射可见度之和为50%以上且200%以下,
雾度为50%以上且7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扩散膜,其中,
所述光扩散层的与所述基材膜相反侧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为0.2μ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膜,其中,
所述光扩散层的层厚相对于所述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为1倍以上且3倍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膜,其中,
所述光扩散层中含有的所述透光性微粒为1种重均粒径的粒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膜,其中,
所述光扩散层中含有的所述透光性微粒含有2种以上重均粒径的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扩散膜,其中,
所述光扩散层中含有的所述透光性微粒包含重均粒径为0.5μm以上且小于6.0μm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1透光性微粒、和重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1种或2种以上的第2透光性微粒,
所述光扩散层中的所述透光性微粒的含量相对于所述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为22重量份以上且60重量份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膜,其还具有层叠于所述光扩散层上的防反射层。
8.一种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基材膜上涂布分散有所述透光性微粒的树脂液的工序;以及
将模具的镜面或凹凸面转印到由所述树脂液形成的层的表面的工序。
9.一种光扩散性偏振板,其具有:
至少具有偏振膜的偏振板、以及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膜,
所述光扩散膜以所述基材膜侧与所述偏振板相对置的方式层叠于所述偏振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扩散性偏振板,其由所述偏振膜与所述光扩散膜借助胶粘剂层贴合而成。
1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
具有导光板和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方的光源的端面照光型面光源、
配置在所述端面照光型面光源的前面侧的液晶单元、
配置在所述液晶单元的前面侧的前面侧偏振板、以及
配置在所述前面侧偏振板的前面侧的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形成在其背面侧的点图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还具有配置在所述端面照光型面光源与所述液晶单元之间的光偏转机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偏转机构包含1张以上棱镜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光偏转机构与所述液晶单元之间的背面侧偏振板,
所述光偏转机构包含2张棱镜膜,所述棱镜膜在与所述背面侧偏振板相对置的表面具有多个线状棱镜,
一方的棱镜膜以其线状棱镜的棱线的方向与所述背面侧偏振板的透射轴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另一方的棱镜膜以其线状棱镜的棱线的方向与所述前面侧偏振板的透射轴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还具有配置在所述端面照光型面光源与所述液晶单元之间的光扩散机构。
CN201180036591.2A 2010-07-27 2011-07-25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光扩散性偏振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6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7920 2010-07-27
JP2010-167919 2010-07-27
JP2010167919 2010-07-27
JP2010167920 2010-07-27
PCT/JP2011/066867 WO2012014849A1 (ja) 2010-07-27 2011-07-25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光拡散性偏光板、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6271A CN103026271A (zh) 2013-04-03
CN103026271B true CN103026271B (zh) 2016-08-03

Family

ID=45530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659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6271B (zh) 2010-07-27 2011-07-25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光扩散性偏振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887080B2 (zh)
KR (1) KR101779239B1 (zh)
CN (1) CN103026271B (zh)
TW (1) TWI550318B (zh)
WO (1) WO20120148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54757B1 (ko) * 2012-10-29 2014-10-27 코닝정밀소재 주식회사 광확산판,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led 조명기구
JP2014194880A (ja) * 2013-03-28 2014-10-09 Matsuda Screen Inc 導光板、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導光板製造方法
CN103499853B (zh) * 2013-09-29 2014-06-25 杭州瑞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板、平面发光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终端设备及导光板的制造方法
JP2015148730A (ja) * 2014-02-07 2015-08-2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Led照明用光拡散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led照明装置
KR102053703B1 (ko) 2014-03-28 2019-12-09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광확산 방현필름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광확산 방현필름
CN103982827A (zh) * 2014-05-29 2014-08-1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04483729A (zh) * 2014-11-21 2015-04-01 常州市诺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Uv防护扩散板
JP6192688B2 (ja) * 2015-07-09 2017-09-06 三菱電機照明株式会社 光拡散カバー及び拡散光源
JP6140774B2 (ja) * 2015-07-22 2017-05-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な粘着剤層を有する偏光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表示パネル
JP6641139B2 (ja) * 2015-09-25 2020-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ランプ、及び照明装置
TWI585475B (zh) * 2016-09-02 2017-06-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膜與顯示器
JP6829096B2 (ja) * 2017-02-08 2021-02-10 帝人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CN107831560A (zh) * 2017-11-30 2018-03-23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粘贴型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28826B (zh) * 2018-06-15 2021-01-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曲面显示面板和曲面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9270611A (zh) * 2018-12-11 2019-01-25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亮度高遮盖的复合光学膜
WO2020194720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光散乱膜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20204148A1 (ja) * 2019-04-03 2020-10-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画像表示装置用表示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11443410A (zh) * 2019-05-24 2020-07-24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调光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35181A (zh) * 2019-05-24 2020-07-21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光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35184A (zh) * 2019-05-24 2020-07-21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光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35183A (zh) * 2019-05-24 2020-07-21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夹层调光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52995A (zh) * 2019-08-29 2021-05-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04064B (zh) * 2021-05-08 2023-11-07 广东湾区智能终端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背光膜组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设备
US12124128B2 (en) 2022-08-24 2024-10-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20587A (ja) * 2006-07-12 2008-01-31 Nec Corp 音声認識システム、音声認識方法及び音声認識用プログラム
CN101419361A (zh) * 2007-10-24 2009-04-2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7840B2 (ja) * 2000-07-31 2010-05-26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JP5011877B2 (ja) * 2006-08-04 2012-08-2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拡散部材及び防眩性光拡散部材を有するディスプレイ
CN101341427B (zh) * 2006-08-14 2012-08-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JP2008216538A (ja) * 2007-03-02 2008-09-1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4321612B2 (ja) * 2007-03-19 2009-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組合せ体、面発光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56938A (ja) * 2007-12-25 2009-07-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00020906A (ko) * 2008-08-13 2010-02-23 소니 가부시끼가이샤 광학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눈부심방지성 필름, 광학층이 부착된 편광자 및 표시 장치
WO2010041656A1 (ja) * 2008-10-07 2010-04-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およ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10102186A (ja) * 2008-10-24 2010-05-0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20587A (ja) * 2006-07-12 2008-01-31 Nec Corp 音声認識システム、音声認識方法及び音声認識用プログラム
CN101419361A (zh) * 2007-10-24 2009-04-2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14849A1 (ja) 2012-02-02
JP5887080B2 (ja) 2016-03-16
KR20130041215A (ko) 2013-04-24
CN103026271A (zh) 2013-04-03
TW201222081A (en) 2012-06-01
TWI550318B (zh) 2016-09-21
JP2012048223A (ja) 2012-03-08
KR101779239B1 (ko) 2017-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6271B (zh)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光扩散性偏振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483475B (zh)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光扩散性偏振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852872B (zh) 光散射膜的生产方法、光散射膜、起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透射/半透射液晶显示装置
CN102576098A (zh)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光扩散性偏振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KR20120038445A (ko) 광확산 필름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512393B (zh)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533110A (zh) 提高激光指示器可视性的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激光指示器显示方法
WO2010073985A1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KR20110132621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WO2010073997A1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JP6058905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KR20110132622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60054485A1 (en) Light-diffus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diffusing element
US9891353B2 (en) Light-diffusing-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ight-diffusing element
JP582781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858025B (zh) 图像显示装置用防眩片
JP2012027461A (ja) 光拡散性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230055945A (ko)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표시 장치
KR20120106587A (ko) 표면 처리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