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141113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1113A
CN108141113A CN201680059363.XA CN201680059363A CN108141113A CN 108141113 A CN108141113 A CN 108141113A CN 201680059363 A CN201680059363 A CN 201680059363A CN 108141113 A CN108141113 A CN 1081411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shell
bearing retainer
canister portion
up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93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1113B (zh
Inventor
小川幸祐
服部隆志
瀬口敬史
村上俊辅
新子刚央
山下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6/07975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026550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141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1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11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1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1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其具有: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配置;轴承,其支承轴;轴承保持架,其对轴承进行保持;以及外壳,其在上侧开口,收纳转子、定子以及轴承保持架,外壳在比轴承保持架靠上侧的位置具有能够收纳与定子电连接的控制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控制装置收纳区域,控制装置收纳区域的外壳的内径大于安装轴承保持架的位置的外壳的内径,轴承保持架通过过盈配合而被外壳的内周面保持。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将收纳马达的马达壳体和收纳控制装置的收纳部件连结起来而一体化的马达:(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903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像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将马达壳体和收纳部件连结起来的情况下,部件数量变多,小型化也很难。因此,考虑将马达壳体延长,将控制装置和马达收纳在共用的马达壳体中。在该结构中,马达壳体在轴向上增长了收纳控制装置的区域的大小。因此,不容易将构成马达的各部件插入于马达壳体中。尤其是,由于固定在马达壳体的内周面上的保持定子和轴承的轴承保持架穿过马达壳体中的配置控制装置的区域而插入,因此容易损伤马达壳体的内周面,制造变难。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如下的马达:能够在收纳马达的外壳(马达壳体)内收纳控制装置而不损害制造的容易度,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用于向外部驱动机构传递规定的扭矩。该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配置;上侧轴承,其支承所述轴的上侧;下侧轴承,其支承所述轴的下侧;轴承保持架,其对所述上侧轴承进行保持;以及外壳,其在上侧开口,收纳所述转子、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轴承保持架。所述轴的下端从所述外壳向外部突出,用于向所述外部驱动机构传递规定的扭矩。所述外壳具有:外壳筒部,其收纳所述转子、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轴承保持架;外壳底部,其封堵所述外壳筒部的下侧的开口;以及外壳台面,其在所述外壳筒部的内周面上面向所述外壳的开口侧而沿周向延伸。所述外壳筒部在比所述轴承保持架靠上侧的位置具有能够收纳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控制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控制装置收纳区域。所述轴承保持架被所述外壳筒部的内周面保持,与所述外壳台面接触,具有对所述上侧轴承进行保持的上侧轴承保持部。所述上侧轴承保持部具有:上侧轴承筒部,其与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嵌合;以及上侧轴承承接部,其在所述上侧轴承筒部的上侧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外壳底部具有用于对所述下侧轴承进行保持的下侧轴承保持部。在所述上侧轴承中,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固定在所述轴上,并且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能够相对于所述上侧轴承保持部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在所述外圈的上表面与上侧轴承承接部之间配置有沿上下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在所述下侧轴承中,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固定在所述轴上,并且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固定于所述下侧轴承保持部。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配置;轴承,其支承轴;轴承保持架,其对轴承进行保持;以及外壳,其在上侧开口,收纳转子、定子以及轴承保持架。外壳具有:控制装置收纳区域,其能够在比轴承保持架靠上侧的位置收纳与定子电连接的控制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台面,其在外壳的内表面上面向外壳的开口部而沿周向延伸。控制装置收纳区域的外壳的内径大于安装轴承保持架的位置的外壳的内径。轴承保持架与台面接触,并且在轴承保持架的上表面的外缘部具有凹部和按压部,该按压部位于凹部的径向外侧并且按压外壳的内周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和其他方式,提供如下的马达:能够在不损害制造的容易度的情况下在外壳内收纳控制装置,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的导线支承部件和定子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的轴承保持架和定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的汇流条单元和定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延伸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其中,本说明书的上下方向仅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并且,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绕中心轴线J的轴线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轴向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含朝着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径向,即,沿相对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含朝着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导线支承部件和定子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轴承保持架以及定子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汇流条单元和定子单元的立体图。
马达10用于向外部驱动机构传递规定的扭矩。马达10具有外壳20、转子30、定子40、导线支承部件70、轴承保持架55、上侧轴承51、下侧轴承52以及汇流条单元60。在马达10中,汇流条单元60、轴承保持架55、导线支承部件70、定子40从上侧朝向下侧按照该顺序配置。马达10在汇流条单元60的上侧具有能够收纳控制装置100的至少一部分的控制装置收纳区域20A。
外壳2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部21(外壳筒部)、位于筒部21的下端的底壁部23(外壳底壁部)以及在上侧开口的开口部20a。在外壳20的内表面,从下侧按顺序固定有定子40和轴承保持架55。
筒部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21具有保持定子40的内周面20b、保持轴承保持架55的内周面20c以及收纳控制装置100的一部分的控制装置收纳区域20A的内周面20d。内周面20d的内径比内周面20c的内径大。内周面20c的内径比内周面20b的内径大。即,外壳20具有内径随着从开口部20a朝向里侧(底壁部23侧)而变小的内表面形状。
外壳20具有将内径不同的内周面20c和内周面20d连接起来的倾斜面20e。倾斜面20e的表面形状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变小。即,倾斜面20e的截面形状期望为直线状或者弯曲形状。由此,组装作业者等(组装作业者或者组装装置)能够顺利地将从开口部20a向下侧插入的轴承保持架55配置于安装位置(内周面20c)。
另外,外壳20不一定必须具有倾斜面20e。例如,外壳20可以是经由阶差部将内周面20c和内周面20d连接起来的结构。
外壳20在内周面20b与内周面20c之间具有面向开口部20a而沿周向延伸的台面20f(外壳台面)。台面20f是与轴承保持架55接触并沿轴向进行支承的承受面。通过该结构,外壳20将轴承保持架55容易地在轴向上进行定位并且容易地实现相对于轴向的直角度,因此,能够高精度地保持轴承保持架55。
筒部21的形状不限于圆筒状。筒部21只要是能够在内周面上保持定子40和轴承保持架55的形状,则筒部21的外形例如也可以是箱形。此外,筒部21的外形也可以是将圆筒形和箱形组合而得的形状。在筒部21中,定子40或者轴承保持架55可以被内表面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保持。
底壁部23配置于定子40的下侧,具有保持下侧轴承52的下侧轴承保持部23a和沿轴向贯通底壁部23的输出轴孔22。
转子30具有轴31。轴31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转子30与轴31一起绕中心轴线J旋转。轴31的下侧的端部经由输出轴孔22向外壳20的下侧突出。在该轴31的下端设置有齿轮等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单元(省略图示)。马达10的扭矩经由该动力传递单元传递到外部驱动机构。
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将轴3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轴承的尺寸是下侧轴承52比上侧轴承51大,因此与之相应地下侧轴承52的容许载荷性能更优。下侧轴承52在定子40的下侧被保持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3a。
下侧轴承保持部23a由嵌合于下侧轴承52的外周面的筒部23b(下侧轴承筒部)和从筒部23b的下侧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承接部23c(第1下侧轴承承接部)构成。下侧轴承52的内圈52a通过压入而固定在轴31上。关于下侧轴承52的外圈52b,外圈52b的下表面与承接部23c接触而通过压入而固定在筒部23b上。进而,筒部23b的上端被局部向径向内侧铆接加工,通过利用其与承接部23c夹住外圈52b而牢固地固定。上侧轴承51在定子40的上侧保持在轴承保持架55上。关于轴承保持架55的详细情况在下文中记载。
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2、线圈43。绝缘件42安装在定子铁芯41的齿41a上。线圈43由卷绕于绝缘件42的导线构成,配置在各齿41a上。定子40的外周面固定在外壳20的内周面20b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导线支承部件70具有第1导电部件71、第2导电部件72、多个(图示中为六个)导线保持部75以及主体部73。导线支承部件70配置在定子40上。由导线支承部件70和定子40构成定子单元。在第1导电部件71、72上,连接有线圈的所谓中性点。在以下说明中,将第1导电部件71和第2导电部件72称为第1中性点汇流条71和第2中性点汇流条72。
主体部73呈环状,配置在定子40的上侧。主体部73具有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多个脚部73a。脚部73a嵌入至绝缘件42的安装槽42a,从而导线支承部件70被支承在定子40上。主体部73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
导线保持部75配置在主体部73的内周缘。导线保持部75具有从主体部73向上方突出的支承壁部75a和在支承壁部75a的径向内侧开口的凹部75b。六个导线保持部75在沿周向隔开120°的三个部位各配置有两个。并且,导线保持部75也可以配置在主体部73的外周缘。导线保持部75的配置和个数能够考虑后述的线圈引出线的根数和线圈引出线的引出位置等而适当变更。
主体部73具有俯视呈扇形的切口部73b、73c。切口部73b、73c配置在主体部73的外周部的两个部位。第1中性点汇流条71和第2中性点汇流条72分别具有三个U形的连接端子71a、72a和一个贯通孔71b、72b。第1中性点汇流条71和第2中性点汇流条72与导线保持部75相比配置在主体部73的外周侧。当从轴向观察时,第1中性点汇流条71和第2中性点汇流条72从切口部73b、73c露出。主体部73具有向轴向突出的突起部73d、73e。突起部73d、73e配置在主体部73的外周侧。突起部73d、73e的周向位置与切口部73b、73c的周向位置相同。突起部73d、73e在嵌入至第1中性点汇流条71和第2中性点汇流条72的贯通孔71b、72b中之后被加热而熔融固化。由此,第1中性点汇流条71和第2中性点汇流条72固定在主体部73上。并且,第1中性点汇流条71和第2中性点汇流条72也可以与切口部73b、73c一同设置在主体部73的内周部。
定子40具有从多个线圈43延伸的12根线圈引出线91A~91C、91a~91c、92A~92C、92a~92c。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绕过定子40的上侧而以导线保持部756的凹部75b为起点向轴向上侧折弯,从而保持于导线保持部75。凹部75b的径向内侧的开口部处的周向的宽度比线圈43的线径小。凹部75b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处的内径与线圈43的线径大致相同。由此,当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从凹部75b的开口部被向内侧推入时,开口部因弹性变形而扩展,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被收纳至凹部75b内,然后开口部复原。这样,线圈43被保持于导线保持部75。被保持于导线保持部75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从凹部75b向轴向上侧突出。并且,由于线圈43具有一定的刚性,从导线保持部75突出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不会倒伏或大幅偏移。线圈引出线91a~91c与第1中性点汇流条71的连接端子连接。线圈引出线92a~92c与第2中性点汇流条72的连接端子连接。
线圈引出线91A~91C是各相(U相、V相、W相)的供电用的布线,线圈引出线91a~91c是与线圈引出线91A~91C对应的中性点连接用的布线。线圈引出线92A~92C是各相的供电用的布线,线圈引出线92a~92c是与线圈引出线92A~92C对应的中性点连接用的布线。
在从线圈43引出的线圈引出线上,安装有作为绝缘部件的绝缘管98。绝缘管98确保沿导线支承部件70的下表面延伸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1a~91c、92A~92C、92a~92c彼此之间以及与线圈43之间的绝缘。只要能够将线圈引出线绝缘便不限于绝缘管98。
轴承保持架55为大致圆板状,配置在定子4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5对上侧轴承51进行保持。轴承保持架55通过过盈配合被外壳20的内周面20c保持。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中,轴承保持架55通过热套配合固定在内周面20b上。轴承保持架55也可以通过压入固定在外壳20的内周面20b上。另外,热套配合是包含在过盈配合中的配合方法。
由此,能够无需追加固定用部件或固定用部位地将轴承保持架55固定在外壳20上。例如,作为固定用部件,具有C形环和螺钉。在使用C形环将轴承保持架55固定在外壳20上的情况下,需要在外壳20的内周面20b上设置保持C形环的槽作为固定用部位。并且,与之相同地,在使用螺钉的情况下,也需要在外壳20和轴承保持架55上分别设置螺纹孔作为固定用部位。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由于无需设置固定用部位,因此,能够使外壳20的壁厚变薄。其结果为,能够在保证用于保持定子40和轴承保持架55等所必须的内径的同时,减小外壳20的外径。因此,能够减少整体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实现马达10的小型化。
如图1和图3所示,轴承保持架55具有:内侧筒部55a(上侧轴承保持部),其对上侧轴承51进行保持;外侧筒部55b,其与外壳20的内周面20b配合;以及连结部55c,其将内侧筒部55a和外侧筒部55b连结起来。
内侧筒部55a由与上侧轴承51的外周面配合的筒部55a1(上侧轴承筒部)和从筒部55a1的下端沿径向内侧延伸的承接部55a2(上侧轴承承接部)构成。上侧轴承51的内圈51a以内圈51a的下表面与轴31的台阶面接触的方式通过压入被固定在轴31上。上侧轴承51的外圈51b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筒部55a1配合。在外圈51b的上表面与承接部55a2之间以在上下方向上施力的方式介入波形垫圈80(施力部件)。
波形垫圈80向上侧(轴承保持架55离开底壁部23的方向)按压轴承保持架55,并且向下侧按压外圈51b。外圈51b被向下侧按压之后,滚珠51c向下侧按压内圈51a。内圈51a被向下侧按压之后,借助轴31,下侧轴承52的内圈52a被向下侧按压。内圈52a被向下侧按压之后,滚珠52c向下侧按压外圈52b。
这样,波形垫圈80的下侧的施力分别作用于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从而两个轴承51、52维持向内外圈与滚珠之间施加一定的施力的状态,稳定地对转子进行旋转支承。如前所述,将向两个轴承51、52施加施力的状态称为施加有预压的状态。
连结部55c具有中间筒部55d、内侧连结部55e以及外侧连结部55f。中间筒部55d是圆筒状,位于内侧筒部55a与外侧筒部55b之间。内侧连结部55e在俯视观察时为圆环状,将中间筒部55d的下端与内侧筒部55a的外周面连接起来。外侧连结部55f在俯视观察时为圆环状,将内侧连结部55e的上端与外侧筒部55b的上端连接起来。
在图1中,连结部55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向下侧弯曲,并且,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与内侧筒部55a连接。在内侧筒部55a与连结部55c之间构成有间隙。因此,内侧筒部55a和连结部55c能够在径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即使在马达的组装时或是马达的使用时,由于温度变化轴承保持架55和外壳20膨胀收缩,从而对轴承保持架55与外壳20之间的配合部、上侧轴承51等作用过大的按压力的情况下,也利用内侧筒部55a和连结部55c的弹性变形来吸收该按压力。因此,能够抑制轴承保持架55与外壳20之间的固定强度(紧固强度)的降低或是上升,并且,上侧轴承51将轴31支承成能够顺畅地旋转。
轴承保持架55具有轴向贯穿轴承保持架55的多个贯穿孔56a~56c、57a~57c。多个贯穿孔56a~56c、57a~57c设置在外侧连结部55f上。
线圈引出线91A、91B、91C穿过各自对应的贯穿孔56a、56b、56c,延伸到轴承保持架55的上侧。线圈引出线92A、92B、92C穿过各自对应的贯穿孔57a、57b、57c延伸到轴承保持架55的上侧。贯穿孔56a、56c的开口的内径大于导线保持部75的外径。由此,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b、92c与连接端子71a、72a之间的连接部能够与轴承保持架55保持绝缘。关于配置在轴承保持架55上的贯穿孔56d、56e的构成,其也与贯穿孔56a、56c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轴承保持架55在轴承保持架55的外缘部的上表面具有三个凹部58。在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通过利用销等进行加压加工(例如铆接加工等)等而设置凹部58。当对轴承保持架55进行加压加工时,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的被加压的部位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凹部58,并且形成从轴承保持架55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按压部59。轴承保持架55配置在外壳20内时,按压部59对外壳20的内周面20c进行局部地按压。由此,轴承保持架55通过热套配合和铆接固定于外壳20的内周面20c。
对于轴承保持架55的与外壳20过盈配合的部分,通过配置按压部59,外壳20与轴承保持架55的按压力局部地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两个部件的紧固强度。
凹部58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贯通孔56a~56c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贯通孔56a的附近和贯通孔56b的附近配置凹部58。贯通孔56a、56b与附近的凹部58之间的距离按照绕中心轴线的角度为15°以内。凹部58通过塑性变形而形成,因此形成位置的部件的强度提高。在贯通孔56a~56c的附近,轴承保持架55的强度容易降低,但在贯通孔56a~56c的附近配置凹部58,从而容易确保强度。
构成轴承保持架55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与构成外壳20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等同。通过该结构,相对于在外壳20中组装了轴承保持架55之后的温度变化,外壳20与轴承保持架55的膨胀量和收缩量相同,因此轴承保持架55的安装不容易松弛。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轴承保持架55和外壳20均由铝或铝合金构成。
汇流条单元60具有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以及对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进行保持的汇流条保持架65。汇流条保持架65具有在轴向上贯通汇流条保持架65的三个贯通孔65A、65B、65C。
汇流条保持架65被固定在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从轴承保持架55的贯通孔56a~56c、57a~57c向上侧延伸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通过汇流条保持架65的贯通孔65A~65C而向汇流条保持架65的上侧延伸。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在汇流条保持架65的上表面分别与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连接。
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作为与控制装置100的连接端子发挥功能。汇流条单元60固定在以高精度固定在外壳20的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因此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在控制装置收纳区域20A内在轴向上被以高精度定位。通过该结构,马达10与控制装置100的连接性提高。
定子40通过热套配合而保持于外壳20的内周面20b。外壳20为仅上侧开口的构造,因此定子40从外壳20的开口部20a插入至下侧,配置在内周面20b的位置。
这里,控制装置收纳区域20A的内周面20d和保持轴承保持架55的内周面20c的内径大于内周面20b的内径。因此,在组装时,使定子40与外壳20同轴地使定子40在轴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不使定子40与内周面20c、20d接触而插入。即使同轴发生偏移,只要该偏移量在内周面20b、20c的内径差以内,则能够避免接触。另外,在对定子40进行热套配合时,对外壳20进行加热,因此外壳20发生膨胀,内周面20b的内径略微变大。其结果是,在定子40的插入时,定子40的外周面不容易与内周面20b接触。在定子40的插入完成后,外壳20的温度降低,并且外壳20发生收缩,因此定子40与内周面20b的嵌合力提高。这样,能够不损伤内周面20d和内周面20c,而将定子40保持在内周面20b。
另外,轴承保持架55通过热套配合保持在外壳20的内周面20c。外壳20为仅上侧开口的构造,因此轴承保持架55从外壳20的开口部20a插入至下侧,配置在内周面20c的位置。
这里,在外壳20中,控制装置收纳区域20A的内周面20d的内径比固定有轴承保持架55的位置的内周面20c的内径大。因此,在组装时,使轴承保持架55和外壳20同轴,通过使轴承保持架55沿轴向移动,能够将轴承保持架55插入,而不与内周面20d接触。即,能够将轴承保持架55嵌入,而不会损伤收纳有控制装置100的位置的内周面20d。假设,即使同轴偏移,若其偏移量在内周面20c、20d的内径差以内的话,也能够避免接触。
另外,在对轴承保持架55进行热套配合时,通过加热外壳20,而外壳20膨胀,内周面20c的内径稍稍变大。其结果为,在轴承保持架55的插入时,轴承保持架55的外周面难以与内周面20c接触。在轴承保持架55的插入结束后,由于外壳20的温度降低,并且外壳20收缩,因此轴承保持架55与内周面20c的嵌合力提高。这样,能够将轴承保持架55相对于内周面20c保持,而不会损伤内周面20d。
由此,在通过将控制装置100嵌入外壳20的内周面20d而固定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损伤内周面20d,因此能够将控制装置100精度良好地固定。另外,若内周面20d具有损伤,由于损伤部分的磨损片等向控制装置或马达内部附着而有时成为故障的原因,因此在不将控制装置100嵌入内周面20d而是使用別的方法来固定的情况下,本结构的情况更好。另外,由于收纳了外壳20的控制装置100,因此相比于以往的收纳控制装置的收纳部件是其他部件的情况,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消减和小型化。
另外,对于倾斜面20e,在将轴承保持架55以及定子40插入到外壳20时,假设在同轴偏移的情况下,若该偏移量在内周面20d与内周面20c的内径差以内的话,通过与倾斜面20e接触能够调整成同轴相匹配。由此,由于组装作业时的同轴度的尺寸管理缓和,因此组装作业者等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在马达10中,在通过将轴承保持架55铆接加工而固定时,轴承保持架55被向下方向强烈的压入。此时,假如,即使轴承保持架55的轴向位置从安装位置偏移,也能够可靠地压入到规定的安装位置。
轴承保持架55在外侧筒部55b的外周面与外壳20的内周面20c嵌合。在该结构中,由于外侧筒部55b的高度大于轴承保持架55的连结部55c的壁厚,因此能够确保轴承保持架55与外壳20的接触面积(或者紧固长度)更大,能够增加轴承保持架55的紧固强度。该结构在通过将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轴承保持架55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使外侧筒部55b弯曲而形成,因此更方便。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侧筒部55b形成从连结部55c的外周端向下侧延伸圆筒状,但也可以是连结部55c与外侧筒部55b的内周面连接的构造。或者,也可以是将外侧筒部55b从连结部55c的外周端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
另外,在马达10中,两个轴承51、52支撑施加于旋转体的载荷。在马达10中,由于向通过轴31的下侧的外部驱动机构传递扭矩,因此为下侧轴承52的施加于旋转体的载荷的大小比上侧轴承51的大。为了与这样的两轴承51、52的载荷的施加方法对应,下侧轴承52的内圈52a和外圈52b分别固定于轴31和外壳20。上侧轴承51的内圈51a固定于轴31,外圈51b经由波形垫圈-80被轴承保持架55可移动地保持。即,构成为:将为了施加预压的波形垫圈80设置于上侧轴承51侧,将下侧轴承52的内外圈52a、52b分别固定于轴31和底壁部23,载荷施加于下侧轴承52。
由于若下侧轴承52所受的载荷变大,则上侧轴承51所受的载荷变小,经由上侧轴承51作用于轴承保持架55的载荷也变小。由此,能够减小为了将轴承保持架55固定于外壳20所需要的轴承保持架55与外壳20之间的紧固强度。若能够减小该紧固强度,则能够减小轴承保持架55与外壳20的接触面积(或者紧固长度),能够抑制马达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扩大。此外,由于能够减小轴承保持架55与外壳20的紧固强度,因此能够抑制向外壳20的变形。若能够抑制外壳20的变形,则能够将控制装置100精度良好地收纳于外壳20。
另外,由于两轴承51、52的求出的容许载荷的大小不同,因此分别使用求出的容许载荷的大小所对应的轴承尺寸。因此,选定了两轴承51、52的最适合的轴承尺寸。
接下来,对马达10的组装方法进行説明。首先,将外壳20配置于规定的台座,该台座位于底壁部23的上侧、开口部20a的上侧。此时,将下侧轴承52经由开口部20a向下侧插入,并压入下侧轴承保持部23a,将筒部23b的上端向内径方向铆接加工。接着,加热外壳20并使筒部21膨胀。由此,筒部23b的内径扩大。在该状态下,将定子单元经由开口部20a向下侧插入并与内周面20b嵌合。若外壳20的温度降低,则筒部21收缩,通过提高其紧固强度,而热套配合结束。
另一方面,分开组装由转子30、上侧轴承51、轴承保持架55、波形垫圈80构成的转子单元。此时,由于轴承保持架55和上侧轴承51仅被嵌合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成为容易分解的状态。但是,使轴承保持架55的承接部55a2位于比上侧轴承51靠上侧的位置,并且使轴31沿着上下方向,从而将转子单元临时放置在规定的台座上。转子单元因轴承保持架55的自重而使筒部55a1和承接部55a2经由波形垫圈80钩挂于外圈51b,因此不会分解而能够临时放置。
接着,以外壳20的筒部21的上侧为中心进行再次加热而使筒部21膨胀。由此,筒部23b的上侧的内径被扩大。在该状态下,使用规定的把持手段来把持转子单元的上侧轴承51的外圈51b的下表面或轴31的上侧,经由外壳20的开口部20a向下侧插入。此时,在轴31的下端到达下侧轴承52之后,将轴31向下侧按压而将轴31压入到下侧轴承52的内圈52a中。同时,轴承保持架55与台面20f接触,并与内周面20c嵌合。当外壳20的温度降低时,筒部21开始收缩,其紧固强度变高,由此,烧嵌完成。之后,利用销等对轴承保持架55的外缘部的上表面进行铆接加工而形成凹部58。通过该凹部58的形成,按压部59将内周面20c向径向外侧按压,因此进一步提高了两部件的紧固强度。
当将转子单元插入到外壳20时,一边使两部件的同轴对齐,一边沿周向进行定位以使各线圈引出线91A~91C、91a~91c、92A~92C、92a~92c与各贯通孔56a~56d、57a~57d一致。
接着,将汇流条单元60经由外壳20的开口部20a配置在轴承保持架20的上表面。此时,沿周向进行定位以使汇流条单元60的各贯通孔65A~65C与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一致。之后,当分别对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和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进行焊接时,汇流条单元60的固定完成。
在以上的一系列的组装方法中,一直维持着外壳20的配置状态,能够将下侧轴承52、定子单元、转子单元、汇流条单元60全部从相同的方向插入到外壳20中而进行组装,因此组装的作业性良好。
这样的组装方法所能够实现的原因为如下的结构。由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3a的承接部23c是位于筒部23b的下侧的形状,因此能够将下侧轴承52经由开口部20a插入到下侧轴承保持部23a中。由于内径随着外壳20的筒部21的内周面20b、20c、20d远离开口部20a而逐渐变小,因此在外壳20的底壁部23和筒部21被一体化的结构中,也能够将定子单元和转子单元经由开口部20a插入到规定部。由于转子单元构成为轴承保持架55的承接部55a2位于上侧轴承51的上侧,内圈51a固定在轴31上,因此,在外圈51b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5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结构中,不用分解便可进行把持,能够经由开口部20a插入到外壳20内。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下侧轴承保持部23a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与本实施方式的下侧轴承保持部23a的承接部23c设置在筒部23b的下侧的情况相比,在变形例中,如图5所示,承接部23c1(第2下侧轴承承接部)设置在筒部23b的上侧。筒部23b的下端在径向上被铆接加工。外圈52b被压入到筒部23b中,并且通过该铆接加工将外圈52b与承接部23c1一起夹入,从而更牢固地固定。
在该结构的组装方法中,由于将下侧轴承52从外壳20中的底壁部23的下表面插入到轴承保持部23a中,因此如图1等所示的结构那样一直维持着外壳20的配置状态,很难将各部件从相同的方向插入而进行组装。但是,关于将下侧轴承52从底壁部23的下表面插入的结构,由于不需要考虑成下侧轴承52不与筒部21的内周面接触,因此在能够进行下侧轴承52的插入作业点上,作业性优良。因此,由于筒部21的内径较小或筒部的2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较长等,因此在很难将下侧轴承52经由开口部20a插入的情况下优选该变形例的结构。关于该结构的组装方法,将外壳20配置成底壁部23处于上侧而将下侧轴承52固定,之后,使外壳20反转,之后进行与上述同样的组装方法。
并且,在图1等所示的结构中,对外壳20的筒部21的内周面20c、20d设置了内径差,但也可以使内径相同。
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能够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马达;20:外壳;20a:开口部;20A:控制装置收纳区域;20b、20c、20d:内周面;20e:倾斜面;20f:台面;21:筒部;30:转子;31:轴;40:定子;55:轴承保持架;55a:内侧筒部;55b:外侧筒部;55c:连结部;55d:中间筒部;55e:内侧连结部;55f:外侧连结部;56a、56b、57a、65A:贯通孔;58、75b:凹部;59:按压部;60:汇流条单元;65:汇流条保持架;100:控制装置;51:上侧轴承(轴承);J:中心轴线。

Claims (24)

1.一种马达,其用于向外部驱动机构传递规定的扭矩,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配置;
上侧轴承,其支承所述轴的上侧;
下侧轴承,其支承所述轴的下侧;
轴承保持架,其对所述上侧轴承进行保持;以及
外壳,其在上侧开口,收纳所述转子、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轴承保持架,
所述轴的下端从所述外壳向外部突出,用于向所述外部驱动机构传递规定的扭矩,
所述外壳具有:
外壳筒部,其收纳所述转子、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轴承保持架;
外壳底部,其封堵所述外壳筒部的下侧的开口;以及
外壳台面,其在所述外壳筒部的内周面上,面向所述外壳的开口侧而沿周向延伸,
所述外壳筒部在比所述轴承保持架靠上侧的位置具有能够收纳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控制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控制装置收纳区域,
所述轴承保持架被所述外壳筒部的内周面保持,与所述外壳台面接触,并且具有对所述上侧轴承进行保持的上侧轴承保持部,
所述上侧轴承保持部具有:
上侧轴承筒部,其与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嵌合;以及
上侧轴承承接部,其在所述上侧轴承筒部的上侧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外壳底部具有用于对所述下侧轴承进行保持的下侧轴承保持部,
在所述上侧轴承中,
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固定在所述轴上,
并且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能够相对于所述上侧轴承保持部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在所述外圈的上表面与上侧轴承承接部之间配置有沿上下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在所述下侧轴承中,
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固定在所述轴上,
并且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固定于所述下侧轴承保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下侧轴承保持部具有:
下侧轴承筒部,其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嵌合;以及
第1下侧轴承承接部,其在所述下侧轴承筒部的下侧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1下侧轴承承接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下侧轴承保持部具有:
下侧轴承筒部,其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嵌合;以及
第2下侧轴承承接部,其在所述下侧轴承筒部的上侧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2下侧轴承承接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下侧轴承的容许载荷大于所述上侧轴承的容许载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收纳区域的所述外壳的内径大于安装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位置的所述外壳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将所述控制装置收纳区域的内周面和安装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位置的内周面在轴向上连接起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安装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位置的所述外壳的内径大于收纳所述定子的位置的所述外壳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构成所述外壳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与构成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架在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表面的外缘部具有凹部和按压部,该按压部位于所述凹部的径向外侧并且按压所述外壳的内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至少一个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贯通孔的附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侧具有汇流条单元,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汇流条,其与从所述定子经由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而延伸的布线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所述汇流条进行保持。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
内侧筒部,其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
外侧筒部,其与所述外壳的内周面嵌合;以及
连结部,其将所述内侧筒部和外侧筒部连结起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结部具有:
中间筒部,其位于所述内侧筒部与所述外侧筒部之间;
内侧连结部,其将所述中间筒部的下端和所述内侧筒部连结起来;以及
外侧连结部,其将所述中间筒部的上端和所述外侧筒部连结起来。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控制装置收纳区域中具有一部分或整体被收纳的控制装置。
15.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配置;
轴承,其支承所述轴;
轴承保持架,其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以及
外壳,其在上侧开口,收纳所述转子、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轴承保持架,
所述外壳具有:
控制装置收纳区域,其能够在比所述轴承保持架靠上侧的位置收纳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控制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台面,其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面向所述外壳的开口部而沿周向延伸,
所述控制装置收纳区域的所述外壳的内径大于安装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位置的所述外壳的内径,
所述轴承保持架与所述台面接触,并且在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表面的外缘部具有凹部和按压部,该按压部位于所述凹部的径向外侧并且按压所述外壳的内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将所述控制装置收纳区域的内周面和安装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位置的内周面在轴向上连接起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面向所述外壳的开口部而沿周向延伸的台面,
所述轴承保持架与所述台面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安装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位置的所述外壳的内径大于收纳所述定子的位置的所述外壳的内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构成所述外壳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与构成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相等。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至少一个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贯通孔的附近。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侧具有汇流条单元,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汇流条,其与从所述定子经由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而延伸的布线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所述汇流条进行保持。
22.根据权利要求15至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
内侧筒部,其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
外侧筒部,其与所述外壳的内周面嵌合;以及
连结部,其将所述内侧筒部和外侧筒部连结起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结部具有:
中间筒部,其位于所述内侧筒部与所述外侧筒部之间;
内侧连结部,其将所述中间筒部的下端和所述内侧筒部连结起来;以及
外侧连结部,其将所述中间筒部的上端和所述外侧筒部连结起来。
24.根据权利要求15至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控制装置收纳区域中具有一部分或整体被收纳的控制装置。
CN201680059363.XA 2015-11-06 2016-10-06 马达 Active CN1081411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8473 2015-11-06
JP2015218473 2015-11-06
PCT/JP2016/079759 WO2017026550A1 (ja) 2015-08-10 2016-10-06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1113A true CN108141113A (zh) 2018-06-08
CN108141113B CN108141113B (zh) 2020-11-10

Family

ID=62388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9363.XA Active CN108141113B (zh) 2015-11-06 2016-10-06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44540B2 (zh)
CN (1) CN108141113B (zh)
DE (1) DE112016004650T5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4413A (zh) * 2019-03-28 2021-09-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3424418A (zh) * 2019-03-06 2021-09-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CN113439378A (zh) * 2019-03-28 2021-09-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4243983A (zh) * 2018-09-28 2022-03-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85744A1 (ko) * 2018-10-22 2020-04-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CN113726073A (zh) * 2020-05-26 2021-11-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气产品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7116A (ja) * 2000-05-12 2001-11-22 Sumitomo Heavy Ind Ltd 制御モータ及び該制御モータの速度制御装置の取付構造
CN1370258A (zh) * 1999-08-27 2002-09-18 埃墨森电气公司 低成本的轴承护圈
JP2010154705A (ja) * 2008-12-26 2010-07-08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47925A (ja) * 1985-12-20 1987-07-01 Yaskawa Electric Mfg Co Ltd 小形回転電機の鉄心と支持体との固着方法
JPH08103049A (ja) * 1994-09-30 1996-04-16 Kokusan Denki Co Ltd 電動機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JPH08276843A (ja) * 1995-04-06 1996-10-22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ポンプ駆動用モータ
US5831360A (en) * 1995-12-15 1998-11-03 Iai Corporation Actuator
JP2002339965A (ja) * 2001-05-15 2002-11-27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軸受装置
JP3851208B2 (ja) * 2002-04-12 2006-11-29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駆動装置
JP2004064832A (ja) * 2002-07-25 2004-02-26 Aisin Seiki Co Ltd モータ構造
JP6012154B2 (ja) * 2011-10-14 2016-10-25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18498B2 (ja) * 2011-10-19 2016-05-18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歯科ハンドピース用発電機
JP5775853B2 (ja) * 2011-11-16 2015-09-09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0258A (zh) * 1999-08-27 2002-09-18 埃墨森电气公司 低成本的轴承护圈
JP2001327116A (ja) * 2000-05-12 2001-11-22 Sumitomo Heavy Ind Ltd 制御モータ及び該制御モータの速度制御装置の取付構造
JP2010154705A (ja) * 2008-12-26 2010-07-08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3983A (zh) * 2018-09-28 2022-03-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CN113424418A (zh) * 2019-03-06 2021-09-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CN113424413A (zh) * 2019-03-28 2021-09-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3439378A (zh) * 2019-03-28 2021-09-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3439378B (zh) * 2019-03-28 2023-10-2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4650T5 (de) 2018-07-19
JPWO2017026550A1 (ja) 2018-09-06
JP6844540B2 (ja) 2021-03-17
CN108141113B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1113A (zh) 马达
US20180316239A1 (en) Motor
US11557936B2 (en) Motor including a bearing holder with through-holes
CN104541437B (zh)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CN203747537U (zh) 马达用连接部件以及马达装置
US8502432B2 (en) Crossover module
JP6477357B2 (ja)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線接合方法
CN106159620B (zh) 旋转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22490A (zh) 屏蔽电线的固定结构和用于屏蔽电线的固定方法
JP2002125348A (ja) 配線接続装置
CN104904104B (zh) 用于励磁线圈的线圈架,励磁线圈结构,隔离罩,定子装置以及用于同极电机的定子
CN107925297A (zh) 马达
CN107925293A (zh) 定子和马达
JPWO2019064877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
CN104221230A (zh) 风挡玻璃雨刮器电机和用于其的碳保持器板
US10971962B2 (en) Stator with a winding interconnec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5901603B2 (ja) 回転電機
JP2014161200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9586490A (zh) 马达
JP2012029445A (ja) 回転電機
JP5530843B2 (ja) 回転電機
CN101882839B (zh) 空心杯有刷直流电机及其碳刷-端子组件
CN108291678A (zh) 软管夹
JP2018135909A (ja) 接合部材、接合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
CN107800221A (zh) 导通部件固定装置及导通部件固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