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8697B - 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38697B CN105638697B CN201410720311.5A CN201410720311A CN105638697B CN 105638697 B CN105638697 B CN 105638697B CN 201410720311 A CN201410720311 A CN 201410720311A CN 105638697 B CN105638697 B CN 1056386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lprocarb
- composition
- agent
- methoxy acrylic
- composition pestic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该组合物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活性成分为tolprocarb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该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该组合物作用机制和位点多,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含有tolprocarb 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类)杀菌剂是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多年来研发和 市场推广的重点。沈阳化工研究院目前已成功开发5个strobilurin杀菌剂,并获得4件 单剂的专利授权,分别为烯肟菌酯(ZL98113756.3)、烯肟菌胺(ZL00110143.9)、唑菌酯(ZL200410021172.3)、唑胺菌酯(ZL200510046515.6)。
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与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结合抑制线粒体的电 子传递,破坏病菌能量合成从而起到杀菌作用。伴随着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不断深入 研究与推广,该类杀菌剂对植物正面生理效应也逐渐被大家接受。这种正生理效应主要表 现在使得农产品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烯肟菌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1997年发现,是国内首个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为 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新型杀菌剂品种。它的通用名称:Enotroburin,试验代号:SYP-Z071,化学名称:α-[[[[4-(4-氯苯基)-丁-3-烯-2-基-]亚胺基]甲基]苯基-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其结构式为
烯肟菌酯杀菌谱广、活性高,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与环境生物有良好的相容性,与 甲霜灵、氟吗啉、霜脲氰无交互抗性。对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 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防治效果。烯肟菌酯对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小麦白粉病 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对同期发生的其他病害也有很好兼治作用。
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化学名称:N-甲基-2-[2-((((1-甲基-3-(2,6-二氯苯基)-2-丙烯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CAS登记号: 1257598–43–8。具有如下结构式:
烯肟菌胺杀菌谱广、活性高,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且与环境生物有良好的相容性。
唑胺菌酯(SYP-4155),英文通用名为Pyrametostrobin,是沈阳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 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化学名称为:2-((1,4-二甲基-3-苯基-1H-吡唑-5-基氧基) 甲基)-N-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其化学结构式为:
唑胺菌酯对由担子菌、子囊菌、接合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大多数植物病害均有很好的防 治作用。具有优异的保护、治疗活性;同时又很好的内吸传导性。唑胺菌酯的光稳定性也 较好,且耐雨水冲刷。可防治黄瓜炭疽病、苹果腐烂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等病害。
唑菌酯(SYP-3343),英文通用名为Pyraoxystrobin,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杀菌剂。其化学名称为:(E)-2-(2-((3-(4-氯苯基)-1-甲基-1H-吡唑-5- 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其化学结构式:
离体条件下,唑菌酯对各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表明:唑菌酯是一类广谱性的杀菌剂, 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对油菜菌核病、番茄叶霉病、苹果轮纹病、苹果树腐烂病、稻 瘟病、黄瓜炭疽病具有较高的离体抑菌活性。
Tolprocarb是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开发的二胺类杀菌剂。其化学名称为:2,2,2-三氟 乙醚N-[(1S)-2-甲基-1-[(4-甲苯酸)甲基]二胺](2,2,2-trifluoroethyl N-[(1S) -2-methyl-1-[[4-methylbenzoyl)amino]methyl]propyl carbamate;CAS登录号为911499–62–2;研发代号为MTF–0301。化学结构式为:
Tolprocarb具有内吸性,能有效控制稻瘟病。Tolprocarb作用于聚酮合成酶,从而抑制黑色素合成中聚酮合成及戊酮环化。尽管tolprocarb能够抑制黑色素合成,但其作 用位点不同于三环唑等黑色素抑制剂;故而tolprocarb对三环唑抗性稻瘟病菌仍然有效。Tolprocarb是一类新型稻瘟病防治药剂。
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公开Tolprocarb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混配,并将所得 的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病害;从而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展,减少农民用药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tolprocarb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合理混配,获得杀菌组 合物,用于防治农业病害,尤其水稻稻瘟病。该组合物可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展,减少农民用药成本。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tolprocarb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而成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不同组分配方的室内配方筛选测定试验、混剂的盆栽药效试验,田间药效 试验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Tolprocarb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两种活性组分的农药 组合物.其中,所述活性组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烯肟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 及唑胺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tolprocarb的重量份数比为1:100~30:1,优选 为1:60~1:1,更优为1:10~1: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活性组分的重量总和占组合物总重的4%~80%, 优选为10~6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助剂。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活性组分的重量总和占组合物总重的10%~6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助剂。
本发明组合物可由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水悬 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悬浮种衣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种子处理剂及乳油等。
本发明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物质。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可用于水稻秧苗移栽前撒施,也可用 于移栽田喷雾使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该方法是将本发明中的组合物施用于水 稻秧苗或水稻田,组合物的组分既可配制成制剂施用,也可桶混施用。
本发明组合物有如下显著效果和优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tolprocarb,二者 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存在交互抗性,可协同增效,降低单独使用单剂剂量。
发明人将烯肟菌胺、烯肟菌酯和tolprocarb混配,进行对水稻稻瘟病菌联合毒力试 验,具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采用含毒介质法进行测定。将熔好的PDA培养基冷却至60-70℃,按所列浓度加入定 量药剂,制成含有不同农药药液的含毒培养基,待其充分冷却后,接种直径5mm的供试病原菌菌片,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6±1℃),7天后进行调查。调查时分别测量每个处理的 供试病原菌菌落直径,根据下式计算抑菌率。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
表1.烯肟菌胺与tolprocarb及其组合物防治水稻稻瘟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根据抑菌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此为学术上 常用提法)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 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从表中可以看出,烯肟菌胺与tolprocarb混配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七个 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2.42mg/L-6.05mg/L之间;烯肟菌胺与tolprocarb七个配比混 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烯肟菌胺与tolprocarb混配防治稻瘟 病菌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烯肟菌酯与tolprocarb及其组合物防治水稻稻瘟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根据抑菌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此为学术上 常用提法)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 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从表中可以看出,烯肟菌酯与tolprocarb混配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七个 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2.42mg/L-6.05mg/L之间;且共毒系数均明显大于120,表现为 增效作用。说明烯肟菌酯与tolprocarb混配防治水稻穗茎瘟病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发明人将唑菌酯和tolprocarb混配,进行对水稻稻瘟病菌联合毒力试验,具体试验 情况及结果如下:
试验采用盆栽苗测定法。取温室内直播于塑料杯的3叶1心期水稻幼苗(每杯苗数大 于25株)作为水稻稻瘟病寄主材料。按药剂的浓度设计,采用立体作物喷雾机对各处理进行喷雾处理,然后自然阴干。24h后,将水稻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5×106个/ml)接种 于水稻上,并置于人工气候室培养(27±1℃,RH>95%)24h后移于温室(18-30℃)正常 管理,7d后调查防效。
调查时,根据发病情况对各处理叶片进行分级。0级:无病;1级:叶片病斑1个, 长度小于0.5cm;3级:叶片病斑2-3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0.5cm;5级:叶片病斑4-7 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片面积10-25%;7级:叶片病斑8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 面积26-50%;9级: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50%以上或全叶枯死。
表3.唑菌酯与tolprocarb及其组合物对水稻稻瘟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唑菌酯与tolprocarb混配对水稻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2.10mg/L-6.83mg/L之间;烯肟菌酯与tolprocarb 1:1、1:10、 1:30、1:60及1:100五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而30:1、 10:1及1:1三个配比共毒系数小于120,为相加作用。说明唑菌酯与tolprocarb混配防治稻瘟病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发明的组合物在配制时,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剂 型加工技术》,刘步林主编,第二版中涉及的制剂加工方法,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配制成悬浮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防冻剂和水。其中: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分散剂、松香类分散剂、磷酸酯类分散剂、高分子乳化分散剂、 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乙氧基三苯乙烯酚磷酸盐、有机磷酸酯类、 梳型高分子共聚物、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芳基苯基醚磷酸胺盐及苯乙烯苯酚聚氧乙 烯类阴离子分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8%,优选3-6%。
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芳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 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异丙基萘磺酸钠、正丁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 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磺化琥珀酸盐、乙氧基醇、嵌段 共聚物、聚氧乙烯醇醚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6%, 优选2-4%。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及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及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多种。用 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2-2%。
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4-1.0%。
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及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 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余量为水。
当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和填充剂。其中: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及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中的 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3-7%;
润湿剂选自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及萘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 的1-10%,优选3-7%;
其余为填充剂,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及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配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粘结剂和填充剂。其中: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及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中的 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3-7%。
润湿剂选自聚氧乙烯醇、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及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用 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2-7%。
崩解剂选自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丁二酸及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粘结剂选自硅藻土、玉米淀粉、PVA、羧甲基(乙基)纤维素类及微晶纤维素类中的一 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其余为填充剂,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海泡石、滑石粉、凹凸棒土及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配制成可分散油悬浮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防冻剂及油脂助剂。其中: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分散剂、松香类分散剂、磷酸酯类分散剂、高分子乳化分散剂、 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乙氧基三苯乙烯酚磷酸盐、有机磷酸酯类、 梳型高分子共聚物、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芳基苯基醚磷酸胺盐及苯乙烯苯酚聚氧乙 烯类阴离子分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8%,优选3-6%。
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芳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 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异丙基萘磺酸钠、正丁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 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磺化琥珀酸盐、乙氧基醇、嵌段 共聚物、聚氧乙烯醇醚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6%, 优选2-4%。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及有机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 0.1-10%,优选1-5%。
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及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多种。用 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2-2%。
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4-1.0%。
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及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 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其余为油脂类助剂,选自油酸甲酯、植物油、动物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仅是进一步阐明本发明,而没有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意 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发明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 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1、制剂实施例
所有制剂配比中百分含量均为质量百分比。
实施例1:4%烯肟菌胺·tolprocarb颗粒剂(GR)
称取2g烯肟菌胺原药、2g tolprocarb原药、陶土50g、可溶性淀粉8g、白炭黑4g、NNO 1g,聚乳酸PLA 3g,1g明胶,3.2g十二烷基硫酸钠,加水至100g,进行挤压造粒。
实施例2:10%烯肟菌胺·tolprocarb颗粒剂(GR)
称取0.9g烯肟菌胺原药、9g tolprocarb原药、硅藻土50g、可溶性淀粉8g、白炭黑4g、NNO 1g,聚乳酸PLA 3g,1g明胶,3.2g十二烷基磺酸钠,加水至100g,进行挤压 造粒。
实施例3:31%烯肟菌胺·tolprocarb悬浮种衣剂(FS)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30g tolprocarb原药,分散剂A(美德维实伟克公司)1.4g,Morwet EFW 1.6g,Morwet D425 1g,600#2g,黄原胶0.6g,硅酸镁铝2g,颜料色粉2g, 聚乙烯醇2g,水补足至100g。将有效成分、润湿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警色剂、成 膜剂、分散介质等混合,进行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 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4:61%烯肟菌胺·tolprocarb水分散粒剂(WG)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60g tolprocarb原药、5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14g硫酸铵、2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10g玉米淀粉。混合均 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实施例5:20.2%烯肟菌胺·tolprocarb悬浮剂(SC)
称取0.2g烯肟菌胺原药、20g tolprocarb原药,6g松香类分散润湿剂、1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g黄原胶、1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实施例6:22%烯肟菌酯·tolprocarb微囊悬浮剂(CS)
称取20%烯肟菌胺原药、2%tolprocarb原药,Ultrazine NA 1%,聚丙烯酸钠2%,聚 脲预聚体10%,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1%,二甲苯15%,盐酸3%,氢氧化钠0.01%, 黄原胶0.01%,颜料色浆3%,聚乙烯醇2%。将有效成分溶于二甲苯溶剂中,得到均一的 油相溶液;向其中加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伴随剧烈搅拌,配制出以固体原药、二甲 苯为油相,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为水相的O/W型稳定乳液。将预先配制好的尿素-甲 醛预聚物加入乳液中,使用低含量盐酸调节系统pH值,在酸催化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使油相物质被包裹起来,形成微囊悬浮剂。向此微囊悬浮剂中加入增稠剂、抗冻剂、警色剂,搅拌均匀,即得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7:15.5%烯肟菌酯·tolprocarb乳油(EC)
称取15g烯肟菌酯原药、0.5g tolprocarb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g,二甲苯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 油。
实施例8:40%唑菌酯·tolprocarb可分散油悬浮剂(OD)
称取4g唑菌酯原药、36g tolprocarb原药、17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5g TERSPERSE 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有机膨润土、25g Solvesso 200(溶剂油),油 酸甲酯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9:80%唑菌酯·tolprocarb水分散粒剂(WG)
称取0.79g烯肟菌胺原药、79.2g tolprocarb原药、5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4g 硫酸铵、0.6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10g玉米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实施例10:10%唑菌酯·tolprocarb颗粒剂(GR)
称取5g唑菌酯原药、5g tolprocarb原药、陶土50g、玉米淀粉8g、白炭黑4g、NNO1g,聚乳酸PLA 3g,1g明胶,3.2g十二烷基硫酸钠,加水至100g,进行挤压造粒。
实施例11:33%唑菌酯·tolprocarb可湿性粉剂(WP)
称取3g唑菌酯原药、30g tolprocarb原药,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9g白炭黑、11g木质素磺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 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2:31%唑胺菌酯·tolprocarb水乳剂(EW)
称取30g唑胺菌酯原药、1gtolprocarb原药、4g SK-5050(成分:聚氧乙烯芳基醚)、3.5g SK-551(成分: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4gSilwet 806增效剂(成分:有机硅类)、0.18g黄原胶、4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 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13:22%唑胺菌酯·tolprocarb水乳剂(EW)
称取20g唑胺菌酯原药、2g tolprocarb原药、5g SK-5050(成分:聚氧乙烯芳基醚)、 2.5g SK-551(成分: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3gSilwet 806增效剂(成分: 有机硅类)、0.2g明胶、4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14:31%唑胺菌酯·tolprocarb颗粒剂(GR)
称取1g唑胺菌酯原药、30gtolprocarb原药、陶土50g、玉米淀粉8g、白炭黑4g、 NNO1g,聚乳酸PLA 3g,2g阿拉伯胶,3.2g十二烷基硫酸钠,加水至100g,进行挤压 造粒。
实施例15:10%烯肟菌酯·tolprocarb颗粒剂(GR)
称取0.9g烯肟菌酯原药、9.0gtolprocarb原药、有机膨润土50g、可溶性淀粉8g、白炭黑4g、NNO 1g,聚乳酸PLA 3g,2g阿拉伯胶,3.2g十二烷基硫酸钠,加水至100g, 进行挤压造粒。
实施例16:15.5%烯肟菌胺·tolprocarb乳油(EC)
称取15g烯肟菌胺原药、0.5g tolprocarb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g,150#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 物乳油。
实施例17:4%烯肟菌酯·tolprocarb颗粒剂(GR)
称取2g烯肟菌酯原药、2g tolprocarb原药、粘土50g、可溶性淀粉10g、白炭黑4g、NNO 1g,聚乳酸PLA 3g,2g明胶,3.2g十二烷基硫酸钠,加水至100g,进行挤压造粒。
实施例18:80%烯肟菌酯·tolprocarb水分散粒剂(WG)
称取0.79g烯肟菌胺原药、79.2g tolprocarb原药、4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4g 硫酸铵、1.6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山梨酸钾及10g玉米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实施例19:31%唑菌酯·tolprocarb水乳剂(EW)
称取30g唑菌酯原药、1gtolprocarb原药、4g SK-5050(成分:聚氧乙烯芳基醚)、3.5g SK-551(成分: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4gSilwet 806增效剂(成分:有机 硅类)、0.3g黄原胶、4g二甲苯、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 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20:30.5%唑菌酯·tolprocarb可湿性粉剂(WP)
称取0.5g唑菌酯原药、30g tolprocarb原药,1g木质素磺酸钠盐、9g白炭黑、11g木质素磺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 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1:61%烯肟菌酯·tolprocarb可湿性粉剂(WP)
称取1g烯肟菌酯原药、60g tolprocarb原药,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9g白炭黑、11g木质素磺酸钠,硅藻土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 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2田间试验测定苗前用药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
试验设在贵池区墩上街道办事处河口村郭正东的单晚机插田中进行,所选试验田,田 面平整,排灌便利。单晚于5月10日浸种,5月12日催芽后并在机插秧盘上播籽,6月4日大田机插,水稻秧龄21天,试验时水稻正处于四叶期,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和肥水 管理水平一致。
对照制剂:富士一号+稻瘟灵(市售);10%tolprocarb颗粒剂(按常规方法自制);4% 烯肟菌胺颗粒剂(按常规方法自制)。
试验共设9个处理,不设重复,共9个小区,各试验小区面积132m2,各小区均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之间作垄隔开,上面覆盖塑料薄膜,水源单排单灌,以防小区间药液相 互串灌。
施药时间为6月3日(水稻移栽前一天)下午5点进行,先用天平称取试验所需的不同重量,然后在秧盘上均匀撒施,仅施一次。撒药由一人操作完成,同一处理区秧盘各处 用药量均匀一致,撒后用竹棍在秧叶上来回轻扫,使部分秧叶上的颗粒剂落在秧苗根部, 6月4日清晨机插前在各处理区均匀撒施300克清水,以便颗粒剂紧紧地粘在秧苗根部。 采用久保田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栽插,插秧机型号2ZGQ-8D,插秧机栽插时株行距18cm ×25cm,亩用秧盘30个。常规防治区(在水稻叶瘟病始发病时和一次药后10天两次用药, 每亩用富士一号80ml喷雾;防治水稻穗颈瘟病于水稻破口前7天和一次药后14天共两次 施药,每亩用稻艳20g喷雾;每次用水量均为30kg/亩)。
于每次喷雾施药前及末次药后14天调查叶瘟病病情指数,叶瘟病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5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以下两片叶。
穗颈瘟于二次喷雾施药后穗颈瘟病情稳定时调查病穗率、病指,穗瘟每点调查50穗, 记载发病株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防病效果。
叶瘟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粒;
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
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
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10%~25%;
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26~50%;
9级: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50%以上及全部叶枯死。
穗颈瘟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
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
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表4、不同实施例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调查表(2014.9.24)
试验结果为:五个实施例中的不同样品对叶瘟病的防效为87.6-90.7%,对穗颈瘟的防 效为79.4-83.2%。五个实施例对稻瘟病的防效均明显好于常规喷雾处理和对照药剂单剂处 理。
3防治水稻穗颈瘟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设在岗集镇前丰村晚稻田。试验田肥力中等,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符合当地的农 业实践。试验始于水稻剑叶展开期,对照药剂为5%烯肟菌胺乳油(按常规方法自制);9% tolprocarb乳油(按常规方法自制)。
小区面积为30m2,3次重复。用山东卫士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喷雾 工作压力0.2~0.3Mpa,喷孔口径为1mm。2014年9月3日和9月15日,两次施药。亩用 药液量为30升。二次施药后18天(10月4日)调查一次发病情况。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 式取样,每小区5点,每点调查50株,记载发病株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防病效果)。 防病效果评价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
穗颈瘟(以穗为单位)调查,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
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
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药效计算方法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株数×100
病指=[∑(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效(%)=(CK1-PT1)/CK1×100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表5、不同实施例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调查
试验结果为:六个实施例中不同样品对穗颈瘟的防效为76.8-88.6%,均比对照药剂 5%烯肟菌胺乳油、9%tolprocarb乳油防效好。实施例表现出较好的稻瘟病防效。
试验设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北井子镇。播种日期为4月12日,出苗日期为4月20日,定植日期为5月27日;株行距30×20cm。试验始于水稻剑叶展开期。
小区面积为20m2,4次重复。用山东卫士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喷雾 工作压力0.2~0.3Mpa,喷孔口径为1mm。2014年8月5日和8月12日,两次施药。亩用 药液量为30升。二次施药后25天(9月8日)调查一次发病情况。
调查方法如上。
表6、不同实施例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调查
试验结果为:七个实施例中不同样品对穗颈瘟的防效为83.9-86.7%,均比对照药剂 5%烯肟菌胺乳油、9%tolprocarb乳油防效好。实施例表现出较好的稻瘟病防效。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1)与单剂相比,该杀菌组合物对病害有增效作用,提高了杀菌效果;
(2)减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3)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 抗药性的产生。
Claims (9)
1.一种农药组合物,含有两种活性组分:tolprocarb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烯肟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
所述活性组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tolprocarb的重量份数比为1:100~30:1;但烯肟菌胺:tolprocarb的重量份数比为1:1、唑菌酯:tolprocarb的重量份数比为30:1和唑菌酯:tolprocarb的重量份数比为10:1除外;
所述两种活性组分的重量总和占组合物总重的4~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组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tolprocarb的重量份数比为1:60~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组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tolprocarb的重量份数比为1:10~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种活性组分的重量总和占组合物总重的10~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悬浮种衣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种子处理剂或乳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用于水稻移栽前撒施处理,或移栽后喷施大田。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
8.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组合物施用于水稻秧苗或水稻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的组分配制成制剂施用,或桶混施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720311.5A CN105638697B (zh) | 2014-12-02 | 2014-12-02 | 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720311.5A CN105638697B (zh) | 2014-12-02 | 2014-12-02 | 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38697A CN105638697A (zh) | 2016-06-08 |
CN105638697B true CN105638697B (zh) | 2019-01-22 |
Family
ID=56481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720311.5A Active CN105638697B (zh) | 2014-12-02 | 2014-12-02 | 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63869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33780B (zh) * | 2016-04-29 | 2020-03-24 | 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 |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CN106719742A (zh) * | 2017-04-01 | 2017-05-31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含有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1046152A1 (en) * | 1999-12-21 | 2001-06-28 |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 Herbicidal diacyl derivatives of propylene diamine |
CN1628095A (zh) * | 2001-07-18 | 2005-06-15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二胺衍生物,二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含有二胺衍生物作为活性成分的杀菌剂 |
CN101160052A (zh) * | 2005-03-31 | 2008-04-09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有害生物防除组合物 |
CN101755749A (zh) * | 2009-11-10 | 2010-06-30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效农药组合物 |
-
2014
- 2014-12-02 CN CN201410720311.5A patent/CN1056386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1046152A1 (en) * | 1999-12-21 | 2001-06-28 |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 Herbicidal diacyl derivatives of propylene diamine |
CN1628095A (zh) * | 2001-07-18 | 2005-06-15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二胺衍生物,二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含有二胺衍生物作为活性成分的杀菌剂 |
CN101160052A (zh) * | 2005-03-31 | 2008-04-09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有害生物防除组合物 |
CN101755749A (zh) * | 2009-11-10 | 2010-06-30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效农药组合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38697A (zh) | 2016-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81724B (zh) | 含喹啉铜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381289A (zh) | 一种安全多效的种子处理组合物 | |
CN102265837A (zh) |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与芸苔素内酯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657186B (zh) |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与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642348A (zh) |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的杀虫杀菌组合物 | |
CN105265446B (zh) | 一种含有烯肟菌胺及四氟醚唑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5638697B (zh) | 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5340911A (zh) |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2657184B (zh) | 一种含有苯醚双唑与噻呋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715173B (zh) | 一种含有苯醚双唑与氟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 |
CN103960264B (zh) |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和复硝酚钠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696625A (zh) | 一种含有苯醚双唑与啶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 |
CN102657180B (zh) | 一种含有四氟醚唑与肟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715168B (zh) | 一种含有苯醚双唑与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 |
CN105638696B (zh) | 含有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0396181C (zh) | 一种除草组合物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 |
CN108157381A (zh) | 含有克菌丹和吡唑萘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657187B (zh) |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与肟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8419798A (zh) | 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2754649A (zh) | 一种含有苯醚双唑与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7279161A (zh) | 一种含有灭菌丹和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822256A (zh) | 含有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5284815B (zh) | 一种含吡草醚和吡噻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2657185B (zh) |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与四氟醚唑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7318867A (zh) | 一种杀虫杀菌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