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3337A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53337A CN104253337A CN201410252671.7A CN201410252671A CN104253337A CN 104253337 A CN104253337 A CN 104253337A CN 201410252671 A CN201410252671 A CN 201410252671A CN 104253337 A CN104253337 A CN 1042533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side
- socket piece
- plug piece
- socket
- plu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2—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连接器(10)通过使插口件壳体(50)的插口件侧嵌合部与插头件壳体(100)的插头件侧嵌合部嵌合而使插口件侧端子(30)与插头件侧端子(80)接触。而且,在插口件壳体(50)上仅配置有一列插口件侧端子组(30G),该插口件侧端子组(30G)通过沿着该插口件壳体(50)的长边方向配置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而成,并且,在插头件壳体(100)上仅配置有一列插头件侧端子组(80G),该插头件侧端子组(80G)通过沿着该插头件壳体(100)的长边方向配置多个插头件侧端子(80)而成,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窄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连接器,如日本特开2005-019144号公报(以下,标记为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具备在插口件主体上配设有多个插口件侧端子的插口件、和在插头件主体上配设有多个插头件侧端子的插头件的连接器。
在该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插口件与插头件相互嵌合,使对应的端子彼此接触导通,并将连接有各端子的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彼此电连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插口件主体的长边方向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的插口件侧端子组在插口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两列,并且,在插头件主体的长边方向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的插头件侧端子组在插头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两列。其结果是,由于连接器成为宽幅,因此限制插口件及插头件向电路基板装配的装配位置。
发明内容
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进一步缩窄宽度方向的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以及插口件。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具有配设有插口件侧端子的大致矩形状的插口件壳体的插口件;具有配设有插头件侧端子的大致矩形状的插头件壳体的插头件,通过使所述插口件壳体的插口件侧嵌合部与所述插头件壳体的插头件侧嵌合部嵌合而使所述插口件侧端子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接触,其中,在所述插口件壳体上仅配置有一列插口件侧端子组,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组通过沿着该插口件壳体的长边方向配置多个所述插口件侧端子而成,在所述插头件壳体上仅配置有一列插头件侧端子组,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通过沿着该插头件壳体的长边方向配置多个所述插头件侧端子而成,在所述插口件侧端子及所述插头件侧端子上分别形成有至少任一方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而相互接触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及插头件侧主触点部,通过将多个所述插口件侧端子以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位于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和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位于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交替存在的方式配置,由此形成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组,在所述插头件壳体的所述插头件侧嵌合部中的比配置有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的部位靠长边方向外侧的部位,形成有宽度比配置有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的部位宽的插头件侧宽幅部,在所述插口件壳体的所述插口件侧嵌合部中的与所述插头件侧宽幅部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宽度比配置有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组的部位宽的插口件侧宽幅部。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所述插口件侧端子及所述插头件侧端子至少具有一个以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及所述插头件侧主触点部以外的部位相互接触的插口件侧触点部及插头件侧触点部。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的形成有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有插口件侧锁定部,在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的形成有所述插头件侧主触点部的一侧的相反侧设有能够与所述插口件侧锁定部卡合的插头件侧锁定部。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与所述插头件侧主触点部至少在两处位置接触。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所述插口件侧端子具备向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外侧突出而装配于第一电路基板的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组以所述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向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一方侧突出的插口件侧端子和所述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向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插口件侧端子交替存在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所述插口件壳体的所述插口件侧嵌合部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I字状。
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具备由位于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部和将所述侧壁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形成的U字状部。
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具有平坦部。
本发明的第九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具备向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外侧突出而装配于第二电路基板的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形成为,存在所述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向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一方侧突出的插头件侧端子和所述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向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插头件侧端子。
本发明的第十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分别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的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两侧突出。
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件具有插头件侧保持配件,该插头件侧保持配件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由相同的部件形成,在比配置有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的部位靠长边方向外侧的部位,该插头件侧保持配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分离了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的并排设置间距大致相同的距离的位置处。
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件壳体形成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形成于所述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与所述插头件侧主触点部之间,且在所述插口件壳体与所述插头件壳体嵌合的状态下与所述插口件壳体抵接。
本发明的第十三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件以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该插头件的中心呈点对称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第十四特征在于,一种插口件,其是在所述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口件。
本发明的第十五特征在于,一种插头件,其是在所述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可进一步缩窄宽度方向的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以及插口件。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后视图,(d)是主视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局部放大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的立体图。
图7是在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展开后的状态下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的立体图。
图9是从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插头件的图,其中,(a)是后视图,(b)是侧视图,(c)是俯视图,(d)是主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作为X方向、将连接器的长边方向作为Y方向、将图11中的连接器的上下方向作为Z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插口件及插头件中,将图11所示的状态下的上侧作为上下方向上侧(表面侧)、将下侧作为上下方向下侧(背面侧)而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具备相互嵌合的插口件20和插头件70。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20具有配设有插口件侧端子30的插口件侧嵌合体40,插头件70具有配设有插头件侧端子80的插头件侧嵌合体90。
而且,通过使插口件侧嵌合体40(后述的插口件壳体50的插口件侧嵌合部)与插头件侧嵌合体90(后述的插头件壳体100的插头件侧嵌合部)嵌合而使插口件侧端子30与插头件侧端子80接触(参照图11)。
需要说明的是,插口件20装配于第一电路基板130,插头件70装配于第二电路基板140。
因此,当使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嵌合时,装配有插口件20的第一电路基板130与装配有插头件70的第二电路基板14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插口件侧嵌合体40具备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为俯视观察下呈矩形(长方形)状的插口件壳体50。此外,插口件侧嵌合体40具备在插口件壳体50的长边方向Y两端部配设的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
而且,在插口件壳体50上以沿着长边方向Y隔开规定间距的方式配设有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沿着插口件壳体50的长边方向Y而配置成一列。即,沿着插口件壳体50的长边方向Y配置有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的插口件侧端子组30G在插口件壳体50上仅配置一列。
该插口件侧端子组30G通过以使后述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位于插口件壳体50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30和位于另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30交替存在的方式配置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而形成。
插口件壳体50由板状壁部56和沿着该板状壁部56的周缘部而连续地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的周壁部51形成为一方侧(上侧)开口的大致箱状。而且,在周壁部51的内侧形成有用于嵌合插头件70的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壁部51的内周侧上端形成有以随着朝向内侧而位于下方(板状壁部56侧)的方式倾斜的锥部51e。该锥部51e在周壁部51的短边部分和长边部分的长边方向两端形成。另外,在相邻的插口件侧端子30之间及插口件侧端子30与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之间的周壁部也形成有锥部51e。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壁部51的大致整周的范围内形成有锥部51e。
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具备形成于长边方向Y的中央部且以供插口件侧端子组30G向内侧露出的方式配置的幅窄的插口件侧端子组收容部52a。
而且,在插口件壳体50的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中的比配置有插口件侧端子组30G的部位(插口件侧端子组收容部52a)靠长边方向Y的外侧(与插头件侧宽幅部102b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宽度比配置有插口件侧端子组30G的部位(插口件侧端子组收容部52a)宽的插口件侧宽幅部52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侧端子组收容部52a的长边方向Y的两侧形成有插口件侧宽幅部52b,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由插口件侧端子组收容部52a及其两端的插口件侧宽幅部52b形成为俯视观察下呈大致I字状。
插口件侧端子30可以通过例如将具有规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弯曲成形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插口件侧端子30具备由两侧壁部31a、31a和连结部31b形成为倒U字状的U字状部31,在该U字状部31的一方(图11的右侧)的侧壁部31a的前端延伸配置有以第一弯曲部32为基点而水平地折曲的形状的水平部33。而且,在水平部33的前端形成有以第二弯曲部34为基点而向上方折曲的形状的倾斜片部35,将倾斜片部35的前端以第三弯曲部36为基点进而向上方折曲,并且向插口件壳体50的内侧(宽度方向中心侧)弯曲,由此形成倒U字状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插口件侧端子及插头件侧端子的至少任一方)由从第三弯曲部36向上方立起的根部37a、从该根部37a的上端向插口件壳体50的内侧折曲而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抵接的触点37b构成。而且,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构成为能够以第三弯曲部36为基点而相对于倾斜片部35弹性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片部35也构成为能够以第二弯曲部34为基点而弹性变形。如此,不仅是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能够弹性变形,倾斜片部35也能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增加在弹性变形时产生应力集中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应力更为分散。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插口件侧端子30性能衰退。
另一方面,在U字状部31的另一方(图11的左侧)的侧壁部31a的前端形成有以第四弯曲部38为基点而水平地折曲的平坦的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及图11所示,插口件侧端子30以使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向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内突出的方式安装于插口件壳体50。此时,在形成于周壁部5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凹部51a、凹部51b分别嵌合有U字状部31及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需要说明的是,凹部51a、凹部51b在周壁部51的宽度方向两侧沿着长边方向Y而交替形成。
而且,在U字状部31及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分别嵌合于凹部51a、凹部51b的状态下,插口件侧端子30的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从周壁部51的根侧(下缘)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突出,这些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通过钎焊等而与第一电路基板130的导体图案(端子)连接。这样一来,插口件侧端子30与第一电路基板130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相对于U字状部31而在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的宽度方向X上的相反侧形成。而且,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以使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相对于U字状部31而位于插口件壳体50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30和位于另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30交替存在的方式沿着长边方向Y并排设置。因此,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向宽度方向X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交替突出(参照图2及图3)。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端子组30G以使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向插口件壳体50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侧突出的插口件侧端子30和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插口件侧端子30交替存在的方式形成。
另外,插口件侧端子30在组装插口件20时从插口件壳体50的背面侧(图11的下侧)插入(压入),由此装配于插口件壳体50(插口件侧嵌合体40)。
如此,若将插口件侧端子30从插口件壳体50的背面侧(图11的下侧)插入(压入),则不与后述的突出部51c发生干涉而能够将插口件侧端子30装配于插口件壳体50(插口件侧嵌合体40)。
即,即便将能够与在插头件壳体100形成的凸部103抵接的突出部51c设于插口件壳体50,也能够通过插入(压入)而将插口件侧端子30装配于插口件壳体50(插口件侧嵌合体40)。
其结果是,在使插头件70嵌合的状态下,能够更容易制造出可抑制摇晃的插口件20。
此时,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供U字状部31嵌合的凹部51a和供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嵌合的凹部51b在周壁部51的宽度方向两侧而沿着长边方向Y交替形成。因此,为了将U字状部31嵌合于凹部51a、将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嵌合于凹部51b,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以成为彼此相邻的插口件侧端子30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轴(图11中的穿过插口件壳体50的宽度方向中心的上下的轴)而反转180度的状态的方式插入插口件壳体50。
即,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呈相同的形状,以从长边方向(Y方向)一端侧到另一端侧而交替反转的状态装配于插口件壳体50(插口件侧嵌合体40)。因此,与图11所示的插口件侧端子30相邻的插口件侧端子30成为以如下方式反转的形状,即,触点37从左侧与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抵接,一方的侧壁部31a从右侧与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抵接,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向右侧突出。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插口件侧端子30镶嵌成形于插口件壳体50等方式,将插口件侧端子30装配于插口件壳体50(插口件侧嵌合体40)。
另外,如上述那样,倒U字状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由从第三弯曲部36向上方立起的根部37a、和从该根部37a的上端向插口件壳体50的内侧折曲而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抵接的触点37b构成。如此,以成为使根部37a的上端向插口件壳体50的内侧折曲的形状的方式形成触点37b,由此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的弹簧长度变长。因此,与使根部37a的上端向插口件壳体50的外侧折曲的情况相比,弹簧的长度变长且变得柔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嵌合的可靠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倒U字状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以第三弯曲部36为基点而向插口件壳体50的内侧弯曲(使根部37a的上端位于比下端靠内侧的位置),插口件侧端子3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X方向的宽度)变得极短。
而且,通过将插口件侧端子30的形状设为所述形状,如图11所示,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在偏向由一方(图11的右侧)的侧壁部31a、水平部33、倾斜片部35、根部37a形成的U字状部31A的一方侧(侧壁部31a侧)的状态下嵌合于U字状部31A。换言之,由水平部33和倾斜片部35形成的U字状部31A的下侧连结部31aA(从第一弯曲部32到第三弯曲部36为止的部位)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相对于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而成为偏向宽度方向(X方向)的一方侧(侧壁部31a侧)的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彼此相邻的插口件侧端子30以U字状部31A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不排列成同一直线状的方式配置于插口件壳体50,更具体地说,以下侧连结部31aA(从第一弯曲部32至第三弯曲部36为止的部位)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不排列成同一直线状的方式配置于插口件壳体50。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a)所示,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若隔一个地观察时,U字状部31A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排列成同一直线状。
即,从长边方向(Y方向)一端侧起第奇数个插口件侧端子30的U字状部31A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排列成同一直线状,从长边方向(Y方向)一端侧起第偶数个插口件侧端子30的U字状部31A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排列成同一直线状。而且,穿过第奇数个插口件侧端子30的U字状部31A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且沿着长边方向(Y方向)延伸的直线、与穿过第偶数个插口件侧端子30的U字状部31A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且沿着长边方向(Y方向)延伸的直线以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错开的状态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8~图10所示,插头件侧嵌合体90具备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为俯视观察下整体上呈矩形(长方形)状的插头件壳体100。此外,插头件侧嵌合体90具备在插头件壳体100的长边方向Y两端部配设的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
而且,在插头件壳体100上以沿着长边方向Y而隔开与插口件侧端子30的间距相等的间距(规定间距)的方式配设有多个插头件侧端子80。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插头件侧端子80沿着插头件壳体100的长边方向Y而配置成一列。即,沿着插头件壳体100的长边方向Y而配置有多个插头件侧端子80的插头件侧端子组80G在插头件壳体100上仅配置成一列。
插头件壳体100由板状壁部101、和在板状壁部101的中央部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且嵌合于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的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形成。而且,在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的外周侧下端形成有以随着朝向外侧而位于上方(板状壁部101侧)的方式倾斜的锥部102d。该锥部102d在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的短边部分与长边部分的长边方向两端形成。
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具备形成于长边方向Y的中央部且配置有插头件侧端子组80G的幅窄的插头件侧端子组配置部102a。
而且,在插头件壳体100的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中的比配置有插头件侧端子组80G的部位(插头件侧端子组配置部102a)靠长边方向Y的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宽度比配置有插头件侧端子组80G的部位(插头件侧端子组配置部102a)宽的插头件侧宽幅部102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件侧端子组配置部102a的长边方向Y的两侧形成有插头件侧宽幅部102b,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由插头件侧端子组配置部102a及其两端的插头件侧宽幅部102b形成为俯视观察下呈大致I字状。
插头件侧端子80也与插口件侧端子30相同地,能够通过将具有规定厚度的带状的金属材料弯曲成形而形成。如图11所示,插头件侧端子80具备由两侧壁部81a、81a和连结部81b形成为倒U字状的U字状部81,在连结部81b的外侧(图11的下侧)形成有平坦部81c。
而且,在该U字状部81的两侧壁部81a的前端分别形成有以第四弯曲部82为基点而水平地折曲的形状的大致平坦的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端子80具备向插头件壳体100的外侧突出而装配于第二电路基板140的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83分别从插头件侧端子80的插头件壳体100的宽度方向X两侧突出。
因此,插头件侧端子组80G以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向插头件壳体100的宽度方向一方侧突出的插头件侧端子80和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插头件侧端子80存在的方式形成。
而且,插头件侧端子80以U字状部81覆盖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的前端部(图11的下侧)的方式配设于插头件壳体100。该插头件侧端子80通过镶嵌成形而装配于插头件壳体100。而且,在该状态下,插头件侧端子80的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从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的下缘向X方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这些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通过钎焊而与第二电路基板140的导体图案(端子)连接。这样一来,插头件侧端子80与第二电路基板140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插头件侧端子80压入插头件壳体100,将插头件侧端子80配设于插头件壳体100(插头件侧嵌合体90)。
而且,如图11所示,通过将插头件壳体100的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插入并嵌合于插口件壳体50的嵌合槽部52,插头件70嵌合于插口件2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壳体50的一方侧(上侧:开口侧)相当于插口件侧嵌合体40的与插头件侧嵌合体90嵌合的嵌合侧,在插口件侧嵌合体40的与插头件侧嵌合体90嵌合的嵌合侧的相反侧(插口件壳体50的另一方侧:下侧)形成板状壁部56。另一方面,插头件壳体100的一方侧(下侧:突出侧)相当于插头件侧嵌合体90的嵌合于插口件侧嵌合体4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当使插头件70嵌合于插口件20时,例如,能够使在X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一端侧的长边部分形成的锥部51e与锥部102d重叠,一边向X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挪动一边嵌合。这样的话,能够将锥部51e及锥部102d作为诱入部而发挥功能,从而能够更容易地使插头件70嵌合于插口件20。
而且,在使插头件70嵌合于插口件20的状态下,插口件侧端子30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的外侧面F1与插头件侧端子80的一方的侧壁部81a的外侧面F2弹性地接触。另一方面,插口件侧端子30的侧壁部31a的外侧面F3与插头件侧端子80的另一方的侧壁部81a的外侧面F4弹性地接触。其结果是,插口件侧端子30与插头件侧端子80电连接,进而,第一电路基板130的导体图案与第二电路基板140的导体图案相互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壁部81a形成的俯视观察下呈大致V字状的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的内表面成为一方的侧壁部81a的外侧面F2。而且,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的外侧面F1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随着朝向前端侧(外侧面F2侧)而宽度(长边方向Y的长度)变窄的大致梯形状。这样一来,形成为大致梯形状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的外侧面F1在两处位置与V字状的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的内表面(外侧面F2)接触。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至少在两处位置接触。
另外,如上述那样,插口件侧端子30及插头件侧端子80具有以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及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以外的部位相互接触的至少一个插口件侧触点部(侧壁部31a的外侧面F3)及插头件侧触点部(侧壁部81a的外侧面F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件壳体100上形成凸部(抵接部)103,凸部(抵接部)103形成于该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之间,且在插口件壳体50与插头件壳体100嵌合的状态下与插口件壳体50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U字状部81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形成沿着长边方向Y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凸部(抵接部)103,在将插口件壳体50与插头件壳体100嵌合时,该凸部(抵接部)103的下表面103a与在插口件壳体50的周壁部51的形成有凹部51b的部位处形成的突出部51c的上表面51d抵接。
该突出部51c在俯视观察下在宽度方向X的两侧沿着长边方向Y而形成为锯齿状。因此,在将插口件壳体50与插头件壳体100嵌合时,在U字状部81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形成的凸部(抵接部)103部分地支承于形成为锯齿状的突出部51c。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口件侧端子30与插头件侧端子80设有与对象侧的端子相互卡合而保持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的结合状态的锁定机构120。
具体地说,在插头件侧端子80的外侧面(在插头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插头件侧端子的形成有插头件侧主触点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F4形成有第一台阶部(插头件侧锁定部)121。另一方面,在插口件侧端子30的外侧面(在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插口件侧端子的形成有插口件侧主触点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F3形成有第二台阶部(插口件侧锁定部)122。而且,由该第一台阶部(插头件侧锁定部)121与第二台阶部(插口件侧锁定部)122构成锁定机构120。即,通过使第一台阶部(插头件侧锁定部)121与第二台阶部(插口件侧锁定部)122进行卡合而保持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的结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使插头件侧端子80的外侧面F4中的与插口件侧端子30接触的接触面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成为薄壁的方式形成,形成有具有倾斜的台阶面121a的第一台阶部121。另一方面,通过以使插口件侧端子30的外侧面F3中的与插头件侧端子80接触的接触面的下方成为薄壁的方式形成,形成有具有倾斜的台阶面122a的第二台阶部122。
需要说明的是,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的向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的卡合也作为锁定机构而发挥功能。
因此,当使插头件70嵌合于插口件20时,插头件侧端子80的外侧面F2、F4一边克服弹力地推开插口件侧端子30的外侧面F1、F3一边插入。而且,第一台阶部121越过第二台阶部122,且插口件侧端子30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卡合,由此插头件70嵌合于插口件20。此时,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卡合,并且第一台阶部121的台阶面121a与第二台阶部122的台阶面122a相互卡合,因此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被锁定,从而能够保持它们的结合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分离时,朝向剥下上述两者的方向拔去上述两者。于是,第一台阶部121的台阶面121a与第二台阶部122的台阶面122a相对滑动,并且推开插口件侧端子30的外侧面而解除第一台阶部121与第二台阶部122之间的卡合。此时,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的向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的卡合也被解除,因此能够使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及第一台阶部121也在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的宽度方向两侧沿着长边方向Y交替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插头件侧端子80呈相同的形状,以从长边方向(Y方向)一端侧到另一端侧地交替反转的状态装配于插头件壳体100(插头件侧嵌合体90)。因此,与图11所示的插头件侧端子80相邻的插头件侧端子80成为以使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位于左侧且第一台阶部121位于右侧的方式反转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插头件侧端子80除去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及第一台阶部121而相对于穿过宽度方向(X方向)中央部且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轴呈线对称的形状。因此,与图11所示的插头件侧端子80相邻的插头件侧端子80的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83也从宽度方向X两侧分别突出。另外,多个插头件侧端子80以U字状部81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心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排列成同一直线状的方式配设于插头件壳体100(参照图10(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插口件壳体50的长边方向Y两端部配设有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在插头件壳体100的长边方向Y两端部配设有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该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及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用于提高插口件壳体50及插头件壳体100的强度,并且用于分别向上述的电路基板的安装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的固定端子64钎焊于第一电路基板130,与插口件侧端子30的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钎焊于第一电路基板130相辅相成地,插口件20与第一电路基板130稳固地结合。
另外,通过将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的固定端子111钎焊于第二电路基板140,与插头件侧端子80的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钎焊于第二电路基板140相辅相成地,插头件70与第二电路基板140稳固地结合。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稳固地结合于各电路基板的插口件20和插头件70相互嵌合,由此插口件侧端子30与插头件侧端子80接触导通,从而能够使各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彼此电连接。而且,由于在插口件侧端子30与插头件侧端子80如上述那样设有锁定机构120,因此能够更稳固地保持这些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之间的结合状态。
该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能够通过将对规定厚度的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保持配件板60A折曲形成而形成,且具备沿着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侧板部61和将侧板部61的中央部下侧朝向长边方向Y中央侧而折曲成大致直角的底板部63。而且,通过使底板部63的两端部从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X两侧向外侧突出,从而形成有第一固定端子64a。
在侧板部61的宽度方向X两端部形成有将侧板部61的宽度方向X两端部朝向连接器10的长边方向Y中央侧折曲成大致直角的延伸设置部62。而且,在该延伸设置部62的延伸方向的终点部62a设有朝向下方延伸而钎焊于第一电路基板130的第二固定端子64b。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在附近配置的第一固定端子64a及第二固定端子64b形成的固定端子的组在连接器10的一对的长边各自的长边方向Y的两端以与插口件侧端子30排列设置的方式合计设有4组。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具有:在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130上固定的第一固定端子64a;与该第一固定端子64a分开形成且在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130上固定的第二固定端子64b。而且,该第二固定端子64b从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的侧板部61延伸出。
此时,第二固定端子64b设置在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上的距第一固定端子64a的行程成为最大的位置处。
具体地说,在如图7所示的保持配件板60A那样展开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的状态下,在距第一固定端子64a的行程(保持配件板60A的展开距离:图7的箭头a的长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形成有与该第一固定端子64a成为一组的第二固定端子64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通过镶嵌成形而装配(配设)于插口件壳体(壳体)50。此时,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口件壳体(壳体)50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51及板状壁部56的外壁面54的一部分与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的外壁面60a的一部分成为大致共面的状态。换言之,以使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的外壁面60a的一部分在与周壁部51的外壁面54大致共面的状态下露出的方式,在插口件壳体50上一体成形有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
具体地说,侧板部61的外表面61a的上部以与延伸至插口件壳体50的Y方向(长边方向)最外端的外侧面(长边方向的端面)54a的上部共面的状态露出。而且,延伸设置部62的外表面62b以与延伸至X方向(宽度方向:短边方向)最外端的外侧面(短边方向的端面)54b共面的状态露出。需要说明的是,底板部63的外表面63b不以与插口件壳体50的底面56a(外壁面54)共面的状态露出,但也可以使底板部63的外表面63b以与插口件壳体50的底面56a(外壁面54)共面的状态露出。另外,插口件侧保持配件60的外壁面60a无需向周壁部51的外壁面54露出,另外,即便在露出的情况下,也无需以与周壁部51的外壁面54共面的状态露出。
此外,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中的向插口件壳体(壳体)50的长边方向的端面露出的面(侧板部61的外表面61a)与向短边方向的端面露出的面(延伸设置部62的外表面62b)之间通过插口件壳体(壳体)50被埋设。即,在侧板部61的外表面61a与延伸设置部62的外表面62b之间形成有连结壁部55。
另一方面,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由与插头件侧端子80相同的部件形成,且在比配置有插头件侧端子组80G的部位靠长边方向Y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侧)配置在相对于插头件侧端子组80G而分离了与插头件侧端子80的并排设置间距大致相同的距离的位置处。
即,将以规定的间距沿着长边方向Y并排设置的插头件侧端子80中的两端的插头件侧端子80用作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并且将存在于其间的多个插头件侧端子80作为插头件侧端子组80G。
另外,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以触点部(插头件侧端子80的U字状部81)被部分或完全地埋设的方式镶嵌成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的仅是与U字状部81的平坦部81c相当的部分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镶嵌成形。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以触点部(插头件侧端子80的U字状部81)被完全埋设的方式对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进行镶嵌成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70以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该插头件70的中心呈点对称的方式形成,并且,插口件20以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该插口件20的中心而呈点对称的方式形成。此时,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也以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的中心、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的中心而呈点对称的方式形成。因此,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的中心与插口件20的中心成为相同的位置,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的中心与插头件70的中心成为相同的位置。
以上,如说明过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相互嵌合的插口件20和插头件70。
而且,通过使插口件壳体50的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与插头件壳体100的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嵌合,能够使插口件侧端子30与插头件侧端子80接触。
此外,沿着插口件壳体50的长边方向Y而配置有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的插口件侧端子组30G在插口件壳体50上仅配置成一列,并且沿着插头件壳体100的长边方向Y而配置有多个插头件侧端子80的插头件侧端子组80G在插头件壳体100上仅配置成一列。
如此,插口件侧端子组30G、与该插口件侧端子组30G接触的插头件侧端子组80G以沿着长边方向Y而仅存在一列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缩窄插口件壳体50、插头件壳体100的宽度(X方向宽度)。即,能够缩窄连接器10的宽度(X方向宽度),能够提高连接器10的向电路基板(第一电路基板130、第二电路基板140)设置的设置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侧端子30及插头件侧端子80分别形成有至少任一方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而相互接触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及插头件侧主触点部。
而且,插口件侧端子组30G通过将多个插口件侧端子30以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位于插口件壳体50的宽度X方向的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30和位于另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30交替存在的方式配置而形成。
通过将插口件侧端子组30G设为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在使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嵌合时,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的位置偏向宽度方向X的一方侧或长边方向Y的一方侧地配置。其结果是,能够平衡地进行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之间的嵌合、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之间的接触,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之间的嵌合保持力。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壳体50的宽度方向X上,在插口件侧端子30的形成有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与第一台阶部(插头件侧锁定部)121卡合的第二台阶部(插口件侧锁定部)122。因此,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与第二台阶部(插口件侧锁定部)122沿着长边方向Y而交替存在,因此能够使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更为平衡地嵌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口件壳体50的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中的比配置有插口件侧端子组30G的部位(插口件侧端子组收容部52a)靠长边方向Y的外侧(与插头件侧宽幅部102b对应的部位)的位置处,形成有宽度比配置有插口件侧端子组30G的部位(插口件侧端子组收容部52a)宽的插口件侧宽幅部52b。
另一方面,在插头件壳体100的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中的比配置有插头件侧端子组80G的部位(插头件侧端子组配置部102a)靠长边方向Y的外侧的位置处,形成有宽度比配置有插头件侧端子组80G的部位(插头件侧端子组配置部102a)宽的插头件侧宽幅部102b。
如此,通过在比配置有各个端子的部位靠长边方向Y的外侧的位置设置宽幅的嵌合部,能够抑制插头件70以在长边方向Y上错离的状态嵌合于插口件20。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插头件侧嵌合部)102及嵌合槽部(插口件侧嵌合部)52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I字状,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的错离状态下的嵌合。
另外,插头件70以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该插头件70的中心而呈点对称的方式形成,因此即便在将插头件70旋转了180度的状态下,也能够嵌合于插口件20,因此能够提高插头件70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端子30及插头件侧端子80具有以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及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以外的部位相互接触的至少一个的插口件侧触点部(侧壁部31a的外侧面F3)及插头件侧触点部(侧壁部81a的外侧面F4)。因此,在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之间的接触可靠性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之间的嵌合保持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至少以两处位置接触。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侧主触点部37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端子组30G以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向插口件壳体50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侧突出的插口件侧端子30和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插口件侧端子30交替存在的方式形成。因此,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向宽度方向X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交替地突出,能够抑制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39的向第一电路基板130安装的安装位置偏向宽度方向X的一方侧或长边方向Y的一方侧地配置。其结果是,插口件20的向第一电路基板130安装的安装位置的平衡变好,能够在钎焊时抑制插口件20旋转。另外,还能够抑制插口件20因曼哈顿现象立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端子80具备由两侧壁部81a、81a和连结部81b形成为倒U字状的U字状部81。因此,能够将插头件侧端子80的形状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能够使插头件70的形状平衡更好。
此外,在连结部81b的外侧形成有平坦部81c。因此,在将插头件70钎焊于第二电路基板140时等,机器人手臂等机械的对平坦部81c的吸附变得容易,容易使用机械等而举起插头件70。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插头件70的向第二电路基板140的钎焊的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端子组80G以存在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向插头件壳体100的宽度方向一方侧突出的插头件侧端子80和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插头件侧端子80的方式形成。具体地说,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83分别从插头件侧端子80的插头件壳体100的宽度方向X两侧突出。因此,能够抑制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的向第二电路基板140安装的安装位置偏向宽度方向X的一方侧或长边方向Y的一方侧地配置。其结果是,插头件70的向第二电路基板140安装的安装位置的平衡变好,从而能够在钎焊时抑制插头件70旋转。另外,还能够抑制插头件70因曼哈顿现象立起的情况。另外,在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头件70的向第二电路基板140钎焊的钎焊强度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电流容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与插头件侧端子80由相同的部件形成,且在比配置有插头件侧端子组80G的部位靠长边方向Y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侧)的部位,插头件侧保持配件110配置在相对于插头件侧端子组80G而分离了与插头件侧端子80的并排设置间距大致相同的距离的位置处。因此,能够使部件共用化,在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的基础上,使插头件70的制造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件壳体100上形成凸部(抵接部)103,该凸部(抵接部)103形成于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83与卡合凹部(插头件侧主触点部)84之间,且在插口件壳体50与插头件壳体100嵌合的状态下与插口件壳体50抵接。因此,在使插口件20与插头件70嵌合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插口件20、插头件70摇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具备沿着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侧板部61、将侧板部61的中央部下侧朝向长边方向Y中央侧而折曲成大致直角的底板部63。而且,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具有向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130上固定的第一固定端子64a、与该第一固定端子64a分开形成且向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130上固定的第二固定端子64b。
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20(连接器10)的向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130钎焊的钎焊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端子64b从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的侧板部61延伸出。
即,利用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的从底板部63延伸出的第一固定端子64a和从侧板部61延伸出的第二固定端子64b,将插口件20(连接器10)向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130钎焊。其结果是,在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20(连接器10)的向第一电路基板(电路基板)130钎焊的钎焊强度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插口件20(连接器10)的侧壁部分的强度。
此时,第二固定端子64b设置在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上的距第一固定端子64a的行程成为最大的位置。
具体地说,在将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如保持配件板60A那样展开的状态下,在距第一固定端子64a的行程(保持配件板60A的展开距离)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形成与该第一固定端子64a成为一组的第二固定端子64b。
因此,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本身的动作被第一固定端子64a及第二固定端子64b限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的强度、及插口件20(连接器10)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通过镶嵌成形而装配(配设)于插口件壳体(壳体)50。因此,在能够增大插口件壳体(壳体)50的成形壁厚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插口件壳体(壳体)50的强度。
此时,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插口件壳体(壳体)50露出。具体地说,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向插口件壳体(壳体)50的底面56a和3个方向的侧面54a、54b、54b合计4个方向露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口件20(连接器10)的侧壁部分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中的向插口件壳体(壳体)50的长边方向的端面露出的面(侧板部61的外表面61a)和向短边方向的端面露出的面(延伸设置部62的外表面62b)之间被插口件壳体(壳体)50埋设。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插口件侧保持配件(保持配件)60从插口件壳体(壳体)50脱落。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可进一步缩窄宽度方向的连接器10及在该连接器10中使用的插口件20以及插头件70。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加以各种变形。
例如,插口件侧端子、插头件侧端子、其他细节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能够适当地加以变更。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具有配设有插口件侧端子的大致矩形状的插口件壳体的插口件;具有配设有插头件侧端子的大致矩形状的插头件壳体的插头件,通过使所述插口件壳体的插口件侧嵌合部与所述插头件壳体的插头件侧嵌合部嵌合而使所述插口件侧端子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接触,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口件壳体上仅配置有一列插口件侧端子组,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组通过沿着该插口件壳体的长边方向配置多个所述插口件侧端子而成,
在所述插头件壳体上仅配置有一列插头件侧端子组,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通过沿着该插头件壳体的长边方向配置多个所述插头件侧端子而成,
在所述插口件侧端子及所述插头件侧端子上分别形成有至少任一方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而相互接触的插口件侧主触点部及插头件侧主触点部,
通过将多个所述插口件侧端子以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位于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和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位于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的插口件侧端子交替存在的方式配置,由此形成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组,
在所述插头件壳体的所述插头件侧嵌合部中的比配置有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的部位靠长边方向外侧的部位,形成有宽度比配置有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的部位宽的插头件侧宽幅部,
在所述插口件壳体的所述插口件侧嵌合部中的与所述插头件侧宽幅部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宽度比配置有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组的部位宽的插口件侧宽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口件侧端子及所述插头件侧端子至少具有一个以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及所述插头件侧主触点部以外的部位相互接触的插口件侧触点部及插头件侧触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的形成有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有插口件侧锁定部,在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的形成有所述插头件侧主触点部的一侧的相反侧设有能够与所述插口件侧锁定部卡合的插头件侧锁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口件侧主触点部与所述插头件侧主触点部至少在两处位置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口件侧端子具备向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外侧突出而装配于第一电路基板的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
所述插口件侧端子组以所述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向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一方侧突出的插口件侧端子和所述插口件侧连接端子部向所述插口件壳体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插口件侧端子交替存在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口件壳体的所述插口件侧嵌合部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I字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件侧端子具备由位于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部和将所述侧壁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形成的U字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平坦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件侧端子具备向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外侧突出而装配于第二电路基板的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
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形成为,存在所述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向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一方侧突出的插头件侧端子和所述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向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插头件侧端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分别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的所述插头件壳体的宽度方向两侧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件具有插头件侧保持配件,该插头件侧保持配件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由相同的部件形成,在比配置有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的部位靠长边方向外侧的部位,该插头件侧保持配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组分离了与所述插头件侧端子的并排设置间距大致相同的距离的位置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件壳体形成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形成于所述插头件侧连接端子部与所述插头件侧主触点部之间,且在所述插口件壳体与所述插头件壳体嵌合的状态下与所述插口件壳体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件以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该插头件的中心呈点对称的方式形成。
14.一种插口件,其在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中使用。
15.一种插头件,其在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中使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32245 | 2013-06-25 | ||
JP2013132245A JP6241712B2 (ja) | 2013-06-25 | 2013-06-25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53337A true CN104253337A (zh) | 2014-12-31 |
CN104253337B CN104253337B (zh) | 2020-11-13 |
Family
ID=52111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52671.7A Active CN104253337B (zh) | 2013-06-25 | 2014-06-09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77102B2 (zh) |
JP (1) | JP6241712B2 (zh) |
CN (1) | CN1042533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28435B2 (ja) * | 2013-06-25 | 2017-05-1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6241712B2 (ja) * | 2013-06-25 | 2017-12-0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6024650B2 (ja) * | 2013-08-12 | 2016-11-1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金具付導電シート |
JP6537890B2 (ja) * | 2014-09-26 | 2019-07-0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807218B2 (ja) | 2016-11-18 | 2021-01-06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JP7078137B2 (ja) * | 2018-12-04 | 2022-05-3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構造 |
JP7300643B2 (ja) * | 2019-06-14 | 2023-06-3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相手コネクタ、及び接続装置 |
TWI750832B (zh) * | 2019-10-11 | 2021-12-21 |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組 |
KR102391830B1 (ko) * | 2020-05-19 | 2022-04-28 |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 기판 접속용 플러그 커넥터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82922A (ja) * | 1994-04-08 | 1995-10-27 | Hosiden Corp | コネクタ |
JP2002198115A (ja) * | 2000-12-22 | 2002-07-12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CN1771634A (zh) * | 2004-03-31 | 2006-05-10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871747A (zh) * | 2003-10-21 | 2006-11-29 | 3M创新有限公司 | 连接器及连接器系统 |
CN101257162A (zh) * | 2007-02-26 | 2008-09-03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具有此电连接器的组合型连接器 |
CN101997192A (zh) * | 2009-08-18 | 2011-03-30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3168394A (zh) * | 2010-10-19 | 2013-06-1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口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10406A (ja) * | 2000-01-25 | 2001-08-03 |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td | コネクタ装置 |
JP2004111081A (ja) * | 2002-09-13 | 2004-04-08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5019144A (ja) | 2003-06-25 | 2005-01-20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JP4026605B2 (ja) * | 2004-03-01 | 2007-12-26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電線接続用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JP4219308B2 (ja) * | 2004-08-18 | 2009-02-0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ロック機能付き補強金具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
JP4809816B2 (ja) * | 2007-08-31 | 2011-11-09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1160164Y (zh) * | 2008-01-05 | 2008-12-0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5090508B2 (ja) * | 2010-08-27 | 2012-12-0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5825477B2 (ja) * | 2011-08-18 | 2015-12-02 | Smk株式会社 | 接続コネクタ |
JP6128435B2 (ja) * | 2013-06-25 | 2017-05-1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6241712B2 (ja) * | 2013-06-25 | 2017-12-0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
2013
- 2013-06-25 JP JP2013132245A patent/JP6241712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09 CN CN201410252671.7A patent/CN104253337B/zh active Active
- 2014-06-12 US US14/303,478 patent/US907710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82922A (ja) * | 1994-04-08 | 1995-10-27 | Hosiden Corp | コネクタ |
JP2002198115A (ja) * | 2000-12-22 | 2002-07-12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CN1871747A (zh) * | 2003-10-21 | 2006-11-29 | 3M创新有限公司 | 连接器及连接器系统 |
CN1771634A (zh) * | 2004-03-31 | 2006-05-10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257162A (zh) * | 2007-02-26 | 2008-09-03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具有此电连接器的组合型连接器 |
CN101997192A (zh) * | 2009-08-18 | 2011-03-30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3168394A (zh) * | 2010-10-19 | 2013-06-1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口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77102B2 (en) | 2015-07-07 |
CN104253337B (zh) | 2020-11-13 |
US20140378000A1 (en) | 2014-12-25 |
JP6241712B2 (ja) | 2017-12-06 |
JP2015008053A (ja) | 2015-0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53337A (zh)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
US1023663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eparate grounding pieces | |
JP6553843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4253325A (zh)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
JP500174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4253345A (zh)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
JP2007080782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4503961A (ja) | 電力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
JP4846697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KR101972237B1 (ko) | 커넥터 장치 | |
KR101923712B1 (ko) | 전기 커넥터 단자 | |
US9142920B2 (en) | Connector with differential pairs | |
JP7107708B2 (ja) | コネクタ | |
KR20150031199A (ko) | 전기 커넥터 | |
CN103038950A (zh) | 连接端子 | |
CN205069919U (zh) | 电连接器 | |
JP6166040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5009373A (zh) | 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和插口件 | |
CN202678564U (zh) | 多接点连接器 | |
EP2538498B1 (en) | Connector and signal line structure | |
CN205070061U (zh) | 电连接器 | |
US20150244098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insulative housing | |
US2013007886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2014011145A (ja) | ジョイント端子 | |
JP2011181420A (ja) | ブレード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セ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21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