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1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劉人鵬、丁乃非

一、為什麼「默言寬容」的結果,不是同志可以勇於現身,而是現

身即隱身?

中國傳統文化對同性性事只是默言寬容,而非公開接納。
(周華山,1997: 384)

自從與「同志」題目沾上邊,「同性愛」三字便如魔法咒
詛般刺在面上,身體其他部份彷如隱形。……
任何場合,這個「刺青」都如影隨形,同事說:「哎唷,有
個男子在辦公室等你。」……媽媽則說:「若你九七後繼續
與北京同志聯繫,你不可以住在這個家。」之前還有一句:
「若你是同性戀,你不是我的兒子。」(周華山,1997: 34)

周華山最近的力作《後殖民同志》的最後,他這樣標舉出
「中港台三地較成功現身的例子」的「三個特點」:
(1) 非對抗式的和諧關係……
(2) 非宣言式的實際生活行動……
004∣ 酷兒閱讀攻略

(3) 不以性為中心的健康人格……
……不過這樣在技術層次上殫精竭慮地委曲求全,對照於
西方同運脈絡中理直氣壯的現身態勢,究竟還算不算是
「現身」,其實頗有可議。不禁令人懷疑這還是一個模子
的過分衍異挪用,已經到了典範必須加以替換的邊緣。
(朱偉誠,1998: 53)

難道在台灣只有孤兒才能Come Out嗎?在台灣常常說家庭
幸福,家庭是溫暖的地方,但是好像只有孤兒才能Come
Out,因為那個家庭政治實在是太可怕了。(倪家珍,收
在何春蕤,1997: 200)1

在台灣(或許包括其他華語世界),關於「現身」這個不斷被
討論的問題的種種說法中,有個關鍵性的弔詭。上面選自港台廣為
人知的同志學者周華山著作《後殖民同志》中的兩段引文,正是這
個弔詭的癥候。
周華山在他書寫的議題上,的確是逸軌了,他於文中指出:只
因在華語社會脈絡裏書寫「同志」議題,竟使得他像是臉上刺了一
個永遠掉不了的刺青。這個污名,給了他一張沒有身體的臉,使他
身體的其他部份都彷如隱形。
弔詭的是,這種情況下,他竟然去書寫一個「本質上」並不恐
同的中國文化,這個文化一直以「默言寬容」對待同性性事,而不
像西方那樣以暴力相向。一方面,周強調一個綿延數千年的連續體
「中國傳統文化」,同性性事只是一種行為、角色、關係或是風格

1. 倪家珍在「同性戀的政治」座談會(第一屆四性研討會,1996年6月29日)發言
(何春蕤,1997: 200)。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05

與風尚,而沒有今人所謂之「同性戀」或是「恐同」這回事,沒有
「同性戀者」,因此也就沒有現代(亦即西方)意義下的認同問題
(327)。他認為同性戀作為一種認同,是西方的建構,十九世紀西方
殖民勢力與語言東漸,移植了西方文化與價值觀,恐同或是對同性
情愛的排斥否定和鄙視,是五四以後的事,完全是殖民的結果,而
與強調和諧與寬容的「中國傳統文化」無關(340)。這就是上所錄第一
則引文:「中國傳統對同性性事只是默言寬容,而非公開接納。2」
周華山又注意到,當前港台與中國大陸男女同志以及雙性戀者
通常住在家裏,主動或被動地抗拒婚姻或者結婚,而不向自己的父
母/家人現身的這種頗具創造性的迂曲策略。周華山解釋道,由於
香港的「折衷式擴大家庭」(375)接替了舊式的家族主義邏輯,因
此,儘管香港已明顯西化,大多數港人,包括同志,仍生活在以家
族主義為基礎的人際關係網裏。周在這本書中的訪談及其「個人
篇」,恰可以呼應倪家珍在「同性戀的政治」座談會裏說的一句
話:「在台灣好像只有孤兒才能come out。」

2. 小明雄1984年的《中國同性愛史錄》或許是最早對香港「同性戀是西方帶進來」
之說作出回應者。
我的書就是對那些說法的回應。我書裏說,恐同(而不是同性戀)是由西
方輸入的。雖然現在我已不那麼認為,並且在新版中做了修正,但那時我
常用這個說法,當作一種政治武器,以對抗那些說同性戀是西方傳入之社
會污染的中國人。(59)
在1997的修正新版中,我指出,我們中國的確有恐同性愛態度,只是不像
西方世界那麼明顯也不那麼激烈,因為我們沒有基督教 […]. 中國的恐同有
不同的來源。在中國社會裏,你的身體必須是延續家庭香火的生產工具,
這與現代西方「同性戀就是同性戀」 如此而已的情況完全不同。在中國、
日本、韓國,甚至泰國,會有這種想法:「沒錯,你是同性戀,那又怎
樣?你還是得生小孩。」(72)
原文為英文,筆者譯為中文,強調為筆者所加。引自Mark McLelland, "Interview
with Samshasha, Hong Kong's First Gay Rights Activist and Author," http://wwwsshe.
murdoch.edu.au/intersections/issue4/interview_mclelland.html (download 2004/7/16).
006∣ 酷兒閱讀攻略

當前關於台灣同志現身議題的文化與運動論述中,有個一再出
現的焦慮是:所謂美國式3的個人現身,對於台灣同志的重重難題,
這些難題,論者以為是環繞著家庭而存在。對這議題的思考,包
括:試圖以另類的集體現身帶動個人現身,進而質疑這種「美式」
現身實際在何種程度上已經被超越了,此即上引朱偉誠的論點。
我們想問的則是:此時此地經過再想像的「含蓄寬容」,或其
意識型態殘餘,究竟如何實際促成一種陌生的「溫和」恐同,或造
成恐同效應?當這些帶著價值的觀念與語詞流通時,究竟誰的顏面
被保全了?為什麼別人可以是同性戀,但如果自己的兒女是,就不
再是兒女?何以有時這是件攸關生死的事─例如有時母親以死要
脅,而孩子則以死回報?
究竟是些什麼樣的力量,讓我們各從其類、安分守己,讓已經
逸軌或實踐異議性慾的同志,駐留在相對於社會-家庭連續體來說
是魑魅魍魎的世界裏,並且要負擔委曲求全的任務,以成全那與他
們無份的連續體之完滿和諧?在此,我們要回答的,不是另類「現
身」是否可能的問題,而是試著去勾勒、描述那讓我們各從其類、
安分守己的力道,那些使得同志駐留在魑魅魍魎領域裏而沒有社會
位置的力道。對於性異議同志,有種恐同的效應,像是對待孤魂野
鬼的方式:既懼怕,又安撫─既然他們不會消失,那麼就讓他們
不要被我們看見,又與我們合作,我們以容忍與防備看守著他們。
但另一方面,其實之所以必須費力安撫看管,也正顯示了孤魂野鬼
與罔兩對於體制內人物潛在而不可忽視的力量4。

3. 在此我們必須點出,台灣的學術/運動深受美國殖民影響,常常(似乎也必須)
以美國的思考/實踐為參考座標。
4. 感謝司黛蕊Teri Silvio 在2004年9月1日的讀書會中,指出「鬼魅」與「罔兩」的
不同─鬼魅外於人間,而「罔兩」有能動性,會發問。在台灣,含蓄秩序的
殘餘力道偏執地不容/寬容一切異類─對於異類,寬容與收編同時進行。 然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07

我們認為,至少在台灣當下時空,要說「前西方」的傳統「寬
容」與(後)殖民或西方猶太基督教的恐同,為互斥且涇渭分明的
態度、以及「知」或「不知」的方式,是太過輕易的說法。再者,
這種涇渭分明,雖說意在藉由訴諸一個理想化、前殖民的過去,以
拓展當前酷兒的生存空間,但卻也太容易流於為殘餘的規訓霸權服
務。至少,在台灣,國家或某些新社會運動機構輕易使用寬容修辭
與默言寬容的策略,已經有效警戒了性事與性主體的疆界,並試圖
懲罰越界者、冒犯者,以及他們的親朋好友與所屬單位。
我們不同意周華山的解釋,原因在於:其一,旨在為同性戀與
恐同進行歷史敘事時,簡化性的「過去-現在」、「中國寬容-西
方恐同」等二元論;其二,在前述歷史輪廓中,把「寬容」理想
化或具體化為一種美德,以一種階級化的德性,代表真正的傳統中
國;其三,文化本質主義,把過去正面性的寬容,與當今「現代」
在家庭或工作場所中進行的壓抑與恐同區別開來。我們認為,就像
至少在台灣,人做為一個人,總是在一種「現代」形式下,與父母
/家庭有著不純是「現代」形式的、難分難解的糾結。同樣,尤其
是關於家庭內外的性事方面,含蓄寬容的修辭政治,總也陰魂不
散,即便總已經變了形或者變形中。我們試圖透過特定的台灣或台
灣有關的文本,開始重新思考寬容與含蓄的介面,做為一種主流美
學-倫理價值,如何維護既定的「合宜」性關係,而將異議的性滯
留於魑魅魍魎的國度裏。我們希望,這是踏出新的一步,嘗試描繪家
庭內外進行的一種特定的恐同效應,透過對「默言寬容」的再思考,
使它不再輕易就被當成披著現代「民主」外衣的最「傳統」的美德。
我們主要認為,有一種「含蓄」政治,作用於港、台等地華語地

而,五花八門的鬼魅之存在,的確也可以並且實際已經變成罔兩,理解到邊緣是
一個反對運動的基地。
008∣ 酷兒閱讀攻略

區。這種含蓄,它的作用不只是一種詩學或是修辭,而是一種社會-
家庭的力道,一種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力道與權力,以維繫人、事、物
以及行動模式的「正常秩序」。雖然這種力道也可以反向操作,以干
擾秩序,或者引出會質疑、提問的罔兩這類不速之客;但重要的是,
如果我們不先揭示一種(主流) 5含蓄的作用力,使它被看見,那
麼,反向操作的顛覆性含蓄,就只能隱埋在八卦世界的竊竊私語裏。

二、「含蓄」詩學與政治:一種精緻的力道

「含蓄」是傳統詩學/美學理想之一,下文我們將會論及它的
傳統意義。但傳統論述沒有提及的是,比喻性地說,含蓄會有影
子,以及難以覺察的影外微陰「罔兩」,這些無法說、說不出來、
難以辨識、不被承認的種種罔兩形式,都難以覺察。本文擬在「含
蓄」的一般用法以及意義之外,連結於當前酷兒政治,特別是當今
盛行的「華人傳統對於同性戀默言寬容」之說,探討它作為一種修
辭策略,以及一種敘事機制,一種美學理想,一種言行典範,所隱
藏/揮舞的力道以及效應。
「寬容」作為一種德性,在倫理學上的討論,我們在此暫不
論。本文著意探討的,是「寬容」作為一種不假思索的含蓄修辭策
略。「寬容」在日常語用情境裏傳達的意義是含蓄的,「寬容」二
字在人際關係中一旦訴諸言語,表達的已經是不能容忍,或者容忍
的限度,例如:「我對他已經夠寬容了。」或者「對於這樣的議
題,我向來展現了最大的包容度」。這樣的語句不會出現於彼此關
係良好,或者說話者真正已經寬容的時刻。本文擬分析的是,含蓄

5. 「 主流」含蓄作用力是白瑞梅在芬蘭的會議討論中提出的,以相對於另類對抗
性的含蓄。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09

的恐同力道,如何可能鑲嵌於「寬容」的情境中,以及,包裝「含
蓄寬容」的文化迷思。
我們對於「含蓄」的觀念,以及對各式各樣含蓄形式(包括性
異議身體與個人)的探討,主要來自蔡英俊論文〈中國古典文學思
想中的含蓄詩學〉的觸發;我們這篇論文的思考,很多方面主要是
延續蔡英俊該篇論文在會議發表時6,彼此之間開始的對話。但經過
一段時間的醞釀、進一步討論,以及不斷再書寫,在我們現在的討
論裏,這個詞的使用可能已經變形/現身為異形。我們想到各種各
樣不同的含蓄,包括主流規訓性的含蓄以及弱勢對抗性的含蓄。而
主要關切的問題,則是當下時空的一些酷兒文本及論述,及其與同
運可能的關係。蔡英俊所討論的「含蓄美學」傳統,是我們從酷兒
立場與角度探討含蓄政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觸媒,以及歷史、修辭
與知識論方面的資源。我們絕不認為,有一個不變的傳統文化或秩
序本質從遠古至今歷數千年未曾改變,但我們希望透過提供當前特
定文本一種另類語言與資源,作用為類似反含蓄的異議性含蓄。我
們對含蓄(通常是複數的)如何作用的閱讀是:主流霸權的含蓄如
何壓抑並規訓,以及弱勢的「不當」含蓄(如以下《逆女》小說中
天使老媽的含蓄)如何為另類能動主體創造空間。我們這種讀法,
在最近的教學中,也看到了成效,因為提供一種反思的機會,發現
日常習慣性、直覺性的反應已經是含蓄與階序操作的結果 7。

6. 蔡英俊的"The Formation of the Poetics of Reticence and I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傳統中國文學思想中的含蓄詩學〉),發
表於1998年6月在芬蘭舉行的「Crossroads in Cultural Studies」國際研討會,蔡
未能親去,該文在會中宣讀;又參Ying-chun Tsai, Text,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Center for British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1997,主要是第五章。
7. 例如2004年1月,丁乃非在廣東的演講,聽眾的反應,以及劉人鵬2004年春課堂
學生的回饋。
010∣ 酷兒閱讀攻略

依蔡英俊說,含蓄詩學是中國文學傳統的詩學/美學理想之
一,這是一種「意在言外」的特殊書寫形式,意旨或情感要以一種
高度暗示性、甚或是令人捉摸不定的方式來表達。「含蓄」一詞
的字面意義是「含收」(holding back)與「蘊蓄」(storing up)。
翻成英文,過去學者曾有不同譯法,或譯為"conservation",或譯
"reserve",或譯"potentiality" (Tsai, 1997: 307-8)。回溯「含蓄」的
文學、歷史與社會政治脈絡,蔡指出,含蓄一方面與抒情詩學傳統
強調詩的情感表達,以及語言終究無法適切達意的哲學觀念有關;
另一方面,含蓄詩學又與周代「賦詩言志」有關,在朝廷或是外交
場合,以引用《詩經》作為一種準儀式性的交際。這是受過教育的
知識階層普遍的作法,在需要的場合,把《詩經》當作優雅合宜的
引用資料。然而這種引詩,絕非依詩句原意作正確的閱讀,而是在
禮貌的對話或是正式的政治集會中,朝臣或使者對於個人情境或是
意向的一般性而且間接性的表達。更值得注意的是,引詩表達心
意,必須是在「群體和同」的情況下,含蓄委婉地說,其制約的力
量在於「歌詩必類」。《左傳》(襄公十六年)就有一個例子,有
人「歌詩不類」,而被判為「有異志」(Tsai, 1997: 285)。
由於儒家在西元前第二世紀就成為帝制中國的國家意識型態,
強調詩作為個人德性之引導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中也許是最
有影響力的批評取向。孔子說,詩可以興、觀、群、怨,而《詩
經》被視為道德的正統(Tsai, 1998:4)。在儒家學說的影響下,古
典中國的文學批評,堅信詩可用以提供道德教訓,或是約制人情,
以合乎道德或是政治禮義。現存漢代的《毛詩.鄭箋》即有系統地
將〈關雎〉以下的詩解讀為讚美后妃不嫉妒、能志在女功等美德。
又由於「情」被認為不全然本善,那麼就必須時時反省檢查,依聖
王之教以制情。《詩.大序》說「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11

先王之澤也。」《中庸》則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
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也。」就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產生了著名的「溫柔敦厚」觀 念。
蔡指出,「在這個觀點下,含蓄的觀念就可能不再是關於語言
作為藝術表達工具是否適切的問題,而當一個人生活在一個所有
知識活動都被統攝到政治方案的社會中時,這就與『自律』甚或是
『守己』的問題有關了。」(Tsai, 1998)
我們由此想到,含蓄詩學在其後帝制時代中,很可能是個人自
律或守己的助長或支持策略。自律與守己長久成為維繫既定秩序
的機制。在這樣的脈絡下,「自律」與「守己」也就不單是個人內
蘊「對待自己」的問題,而是與「社會-家庭」與「個人-政治」
關係、以及政治社會要求等等有關「對於別人」該如何表現的問題
了。配合既定秩序者,在正式空間扮演好妥貼合宜的角色,通常要
在自律方面更加實踐含蓄。行動與言語上不安分守己而逸軌者,通
常被要求含蓄自律。「賦詩言志」其實是一種在政治或公領域的遊
戲規則中,將遊戲規則與個人內在的忠誠連結;而含蓄委婉間接性
的表達方式,如果又成為一種約制力,假設共享某個空間的一群人
都只有一心,那麼,秩序就可以用一種不需明說的含蓄力道,使得
秩序中心之外的個體,喪失生存或活躍的可能。
我們認為,這種向心性的強制規訓與保守力,其作用於魑魅魍
魎的力道,可以由含蓄反抗性的自殺數目來衡量。歷史上曾經某個
時刻,主流含蓄的規則形諸文字公開表述了,但是,形諸文字的,
只是當時上層階級的遊戲法則;究竟這種規則的運作在歷史上的軌
跡如何,還作用於哪些層面,如何發展變化,如何在今日猶見遺
跡,非本文旨趣所在。我們留意的是,在自殺的形式裏(主動走向
死亡,而非被動等死),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含蓄與死亡的匯流。
012∣ 酷兒閱讀攻略

尤其是那些不符合主流兩性生殖家庭模式性別角色與性慾的身體與
人士的自殺。本文擬仔細描述並分析小說再現的一種含蓄無言的力
道,大到逼人自殺的力道。晚近台灣許多同志或跨性別青少年男
女,尚未及成人,已經死去。我們露骨而不含蓄地認為,那種含蓄
規訓力,有時是謀殺性的,作用到極致,就綿綿密密編織於日常含
蓄的修辭與策略中。當代小說再現,即使聲稱是再現「酷兒」慾望
的小說(如以下《逆女》的例子),或亦可視為再現並同謀於這類
含蓄美學與政治權力中。
同時我們也關切,新而進步的知識生產,例如性別與酷兒理論
及歷史分析,如何可能已經不知不覺與這些含蓄的恐同力道攜手同
謀了。這些新知識生產的同謀,是以一種弔詭的形式,聲稱文化的
獨特性(例如:寬容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與清純性(寬容是真
心誠意不涉及權力的),清純獨特的中華文化價值(例如寬容)於
是被認為完全獨立於現代「西方」同性戀與恐同的範疇之外,如此的
主張又進一步假設了某種知識論上清純的形式(不受西方殖民知識的
玷污),或者知識論上的另類(某種傳統的、不恐同地實踐或知道某
種情慾的方式)。 弔詭的是,正是如此聲稱,他們可以假裝無辜,
從(在我們看來是)謀殺或迫使青少年同志紛紛自殺之力道脫罪。
這篇文章,我們主要從兩個方向討論。
其一,我們認為,流通於晚近性別研究與酷兒理論中,特定的
文化本質主義架勢的閱讀與分析,其實謢持了當前台灣的恐同作品與
力道的含蓄結構。我們想要指出的是,的確沒有外於時空建構的本質
同性戀,同性慾望、愛情與行為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地理、經濟、社
會環境中呈現不同形貌的。就像在性別研究中,如果刻意建構一個前
現代前西方的性別範疇,以異於「西方的」女性主義,其問題性與同
志理論中刻意宣稱一種不恐同的傳統文化是相同的。前現代的中國婦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13

女並不都是詩詞才女,也不都擁有今日「中國」社會婦女所無的性別
平等關係。眼前台灣的同志,可能並不會因為對同志未曾施與公開明
顯的暴力而更少壓迫。在此,恐同的力道可能並不表現於對著你的臉
吐口水,而是,努力保護其他人的臉,以保存一個完整美好的形式整
體。「傳統中國文化」,不應該、也不能夠成為另一種超越性的神聖
祭壇,事實與再現的唯一準繩,或是鄉愁的依據。
其二,我們將閱讀一部不含蓄的紀實敘事體─ 小說《逆
女》,以描述其中謀殺少女同志的家庭政略,以及敘事本身如何以
含蓄的手法,報復故事中那位粗言惡語、不含蓄、性別與階級-族
群都卑賤的老媽角色。這樣的描述與閱讀,唯有逆著〔敘事〕,逆
著〔許許多多相關評論與讀者〕,以及逆著〔不言而喻的日常生活
含蓄美學與政治〕,才有可能。我們認為,《逆女》這部小說不經
意再現出來的青少女同志自殺,可以與近年來媒體再現的許多青少
女同志自殺對照來讀,這些再現一再覆誦的是一種類似的邏輯:女
同志自殺是意外的偶發事件,而自殺本身是沒有正當理由的浪費,
以及無可否認的羞恥。這種含蓄地「豁然大度」(女同性戀慾望怎
麼可能是自殺的重心?一定還有更好的理由,給生命與死亡更大價
值的好理由),複製的是一種秩序,一個沒有、也不會有「我們的
地方」的秩序 8。

三、《逆女》裏的女同性戀自殺

我們先以1995年獲得皇冠大眾小說獎首獎的女同小說《逆女》
作細節分析,探討台灣一種特定的恐同修辭與敘事形式。這部小說

8. 「我們的地方」一詞借用D. A. Miller 一次演講以及他的書名:Place for Us: Essay on


the Broadway Musical (Cambridge: Harvard UP, 1998).
014∣ 酷兒閱讀攻略

曾被認為是1990年代酷兒文化「風潮」下的產物,「跟隨文學流行
步伐的同性戀作品」(7),但也許因為文學筆法不夠精緻洗鍊(太
「紀實」 9 ?太「通俗濫情」?或者,太不合含蓄美學的標準?)
作為一本「大眾小說」首獎作品,並未成為學院同志文學分析的熱
門文本。
《逆女》這部小說以寫實手法第一人稱書寫,主角名喚「天
使」,成長於台北市郊略嫌貧困的一個嚴重失序的家庭。雖然作者
在序文〈迷宮的出口〉中特地在括弧中聲明︰「希望不致誤導讀者
認為女同性戀是源自於破碎家庭的戀母情節」(一個惡毒的母親,
產生一個叛逆、不孝的準T同性戀女兒)。然而,這部小說恰恰可
以讀出這樣一種軌跡。小說同時也可以讀成是排演出一則主流敘事
邏輯,不肖女控訴粗言暴語凌虐女兒的母親/家庭,而這個邏輯就
在小說最後不肖女終於命定悲劇性死亡(「無辜」的死──癌症,
而非愛滋)而被認可。天使短暫的生命裏,一方面充滿了她母親無
止盡的暴虐的口頭羞辱,以及母親總是在好奇觀望的鄰人面前表
演怨懟犧牲的母親夢魘(她們家在父親退伍之後的主要收入來源是
媽媽開了一家雜貨舖,以街坊鄰居為主要顧客)。對於這種種,她
默默地引以為羞,試著抗拒,也試著逃離,然而終究是如影隨形的
糾結;另一方面,她有喜歡溫柔恬靜女孩的傾向(小說裏明白說是
和她媽媽相反的 10),在國中和高中各談了一次戀愛。大學後期,
她搬出去和情人同住,情人是個年紀比較大的女人,這同時她也和
T-Bar裏的幾個年紀比較大的女人一起玩。小說結束的時候,天使死
於癌症(原先她還以為是愛滋病),病榻上,她沒有原諒那從未愛

9. 「紀實」一詞,見張曼娟作的序文〈無可逆轉之命運〉(《逆女》,5)。
10. 大概就是因為老媽的關係,我特別怕強悍的女孩子,……唸了高中後,我越成熟
越明白肯定我對同性別的偏好─特別喜愛嬌弱溫馴的可人兒。(78)。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15

過她的老媽,而圍繞著她的,是她的情人和朋友,彷彿那是她另外
一種家。
前一部分裏,我們要把焦點放在小說前半部二個強烈呼應我們
想要描述分析的「含蓄」恐同力道的插曲上,這可以作為二個例
子,以我們的仔細閱讀,對規訓性的恐同力道如何含蓄地作用或如
何透過含蓄而作用,提供一種描述與分析。後半部分,我們則將重
點移到敘事的含蓄,其中有一種(權威性的)讀者主體位置以及相
應的主流敘事邏輯,透過序言而具體化11。
第一則插曲,高三的天使與詹清清,服裝整齊地一起躺在宿舍
床上,被教官逮到。她們蓋著被子,教官衝進寢室大喝一聲,要她
們立刻起來「把衣服穿好」。之後她們的父母立刻被召到訓導處。

老媽一進來先狠狠捏了我一把:「早叫妳不要住校,妳偏
要住,現在妳看!住出事情了吧?妳那死人老爸,什麼都
不管,只會叫妳住校,你們都死出去他就最高興了。」
媽來這一手,不用介紹大家都知道她是誰了,詹爸爸的表
情很明顯的在說:你們看!就這樣的畸形家庭,才會出這
種不正常的小孩。
詹一家人故意跟我們坐得遠遠的,學校宣佈讓我們兩個留
校查看,而且不准繼續住校,學期快完了,所以住宿費也
不能退,老媽沒什麼意見,詹媽媽卻堅持要我退學,免得
我繼續在學校會影響她的女兒,惹得老媽也火了:「幹什
麼我女兒要退學?睡覺大家都有份啊!還是妳女兒來睡我
女兒的床咧。」
媽赤裸裸地把話說出,讓我有再一次在眾人面前被剝光衣
11. 序言向來授權並指導讀者閱讀,中西皆然。
016∣ 酷兒閱讀攻略

物的感覺,僅剩的最後一絲絲自尊全教這些話給驅離,巴
不得能立刻縮小直到消失,讓所有人都隨著我的消逝而遺
忘掉這段齷齪的記憶。(113-114)

首先,我們注意到敘事體中如何呈現詹爸爸打量天使的老媽那種不
正統、不矜持,不像個母親的言語行為。詹爸爸的打量裏,刻記著
天使的老媽全不合格的階級與性別以及二者的結合體─她言行的
粗魯不含蓄。這種不含蓄(一種屬於低下階層的,不夠高級女性化
的符碼)是天使對她老媽以及她自己引以為羞的一個源頭。在詹爸
爸的打量裏被視為不合標準的丁母階級-性別無教養的部份,立刻
與丁女的性變態扣合了。其次,詹媽媽極力想要區別出一個主動的
變態的天使,以及她天真無邪被影響被污染的女兒。詹媽媽希望天
使受罰,而她女兒得以不再因天使而被玷污。這是日常生活常見的
不公:總是那階級位置低下的一方要負擔失誤的後果。天使的母親
立刻反駁說,兩個女孩睡覺同樣有份。而且,由於是清清來睡天使
的床,言下之意是清清一定是自願的、自主的。在這一點上,敘事
者說,她羞得想要消失─羞的是,她老媽大剌剌的真把那不可說
的給說出來了(不可說的是,兩個女孩在同一張床上被逮著,而且
還指明了是誰的床。)
對丁天使而言,在這一幕裏,她有雙重的羞恥感,一是同性戀
行為曝光,被說了出來;二是老媽竟然毫不含蓄口無遮攔地曝露出
來。然而,也正是她老媽的這個不含蓄,使得天使可以假裝無辜,
佯裝無知,使得天使在修辭上可以否認她的同性戀,而且逃避掉她
原該與母親共同負起的舉止合宜以保住顏面的責任。

我一路無言,媽也出乎意料之外地沒多嚕囌什麼,大概她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17

從來沒見過我這麼嚴肅的表情吧?上了火車,媽突然問
我:「什麼是同性戀啊?他們怎麼說妳是同性戀啊?」
我嚇了一跳,同性戀這三個字像會回音似的,在空空洞洞
乘客稀疏的車廂裏繚繞不休,我抬眼向四週望了望,還好
沒人注意到老媽的話,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媽的反應為什麼
不像詹的父母這樣激烈,原來她不明白什麼是同性戀,不
清楚它被社會怎樣的定位。
我的心稍稍穩定了下來,謊話便順口溜了出來:
「學校亂說的啦!我們只不過是上課時間太累了,溜回寢
室去睡覺而已。」
「就這麼簡單?那妳們學校怎麼這麼嚴,這點小事也要叫
家長領回?」老媽不太相信,沈默了一會突然又問我:
「妳─應該知道那個叫什麼清的是個女生吧?還是─
妳不會不知道自己是女的吧?啊?」
「媽─」我不耐煩地說:「我穿了這麼多年的裙子當然
知道自己是女的啦!」既然老媽搞不清楚,我就死不承
認。(116)

天使的老媽路上不尋常的沈默,以及她最後欲語還羞的問題,其實
說出了天使在小說中所說「老媽搞不清楚」相反的一面。她的母親
也許清楚問題所在:性別角色,以及是否合乎社會要求,以及「在
床上」玩這些角色,也就是性行為與慾望的規範。另一方面,她不
知道的或者想假裝不知道的,可能只是究竟該如何去說或不說,以
及如何恰如其份地處理這些知識。尤其在學校外人面前,她為她的
女兒辯護,抗議詹媽媽的指控,她和天使是站在同一邊的,一起對
抗標示了階級位置的攻擊;然而天使順水推舟地把她母親的欲語還
018∣ 酷兒閱讀攻略

羞,轉用來護持自己與清清的親密關係,她在這個難得的空間裏,
把這份關係深深埋藏在沈默裏。
詹清清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小說並沒有明說,在她家裡發生
了什麼事。然而,顯然她的父母與家庭是合乎中產階級社經標準的
(那是天使的理想─ 漂亮、乾淨、幸福溫暖的家庭)。在學校
裏,在外人面前,以他們這樣的家庭,詹家父母要維持形象,必得
堅持他們女兒的清白,甚至要說他們女兒是被誘惑、被帶壞的。然
而,結果是清清自殺了。小說裏,一日天使決定去清清家,向客廳
靈位供著的照片上香,而且想知道為什麼。詹家只有清清的弟弟詹
家明在,以下是兩人的對話︰

「看完了就請妳走吧!我媽快回來了,她看見妳會氣瘋
的。」詹家明開了大門,手握在門把上,直挺挺站著,一
副送客的樣子。
我還想多嗅一下詹的氣息,多知道一點她走前的事:「詹
有沒有說過什麼話?」
「妳走吧!我不想揍女生,如果妳也算女生的話。妳再賴
著不走,我不敢保證。」
他把門完全打開,整個人靠在門板上,顯然非立刻要我滾
不可。
「詹為什麼這樣?你們逼她什麼嗎?」我堅持要得到答
案,挨揍我也甘願。
「……沒人逼她什麼,我爸叫她上學,她偏不去,我媽替
她穿上制服要拖她出門,還沒到門口她就把衣服脫光,死
也不出門。我們都勸她:都快畢業了馬上要考聯考,好歹把
書唸完,她就是不上學,還把制服都剪破。我們架她上學,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19

半路上她還跳車,我們沒逼她什麼,只是要她上學而已。」
「沒逼她?」我的心碎成千百片,為詹受的苦。
「沒有!我們沒逼她什麼,是妳害死她的!」詹的弟弟堅
持。(125)

含蓄的母親沒說什麼,女兒也沒有。但是正常的家庭要他們的女兒
正常回學校上學,重新扮演好她一向扮得很好的好學生角色。為
此,穿上制服回學校,詹清清死也不肯。甚至脫了制服把它剪破!
這段插曲,說出了父母、女兒之間沈默的對抗,父母不計一切要迫
使女兒「正常」,而女兒以身體與行動回應他們的期望與要求。自
殺是最終最後的拒絕行動。然而即使死了也無法從家庭釋放。她的
房間還留著,就像她一仍居住於此,她的相片被掛著,讓他們紀念
心愛的女兒。再者,要為她女兒的「差異」負責的壞因子(外人、
闖入者),唯有父母不在的時候才可以進來,冒著挨揍的威脅,最
後被控是謀殺的凶手。在這個例子裏,也許,正是這個家庭對於清
清的女同性戀行為與情緒的含蓄與「默言寬容」、慈愛與容忍 12,
間接卻相當暴力而強迫性地表達於︰他們為著她的前途要她回學校
上學,含蓄地彷彿同性戀行為與情緒從沒有發生過。而正是這個含
蓄默言與寬容的力道,迫使詹清清只能絕對含蓄的拒絕──自殺。
我們發現,天使的老媽與詹家的態度恰恰相反,天使老媽不願意承
認罪行,以保護女兒不要變成那唯一被指控的對象,她願意名義上
或修辭上給女兒空間,必要的話保持沈默或者否認。天使老媽於是
表現了一種「不當」的含蓄,在公共空間裏的不含蓄以及對自己女
兒的默言寬容,亦即,她容許天使保住「面子」,而不是保住自己
的面子或家庭或其他任何家庭-學校連續體的面子。
12. 這種「慈愛容忍」的語言是:「我們是為妳好,只要妳從此不再犯。」
020∣ 酷兒閱讀攻略

這個插曲還可以有另外一種閱讀,得自Eve Sedgwick(1998)
論「酷兒的羞恥」一文的啟發。那就是,也許詹家對於堅持表現出
完美的寬懷容忍之門面,特別是在面對發生的事情(在學校曝光的
事)上,構成了可怕的羞恥力道,是這個東西擊垮了詹清清。她不
僅要為整個家庭都要努力遮蓋她的羞辱負責任,她自己也得努力玩
這一場遊戲,假裝什麼事情都沒發生,穿上制服去上學。詹清清的
臉皮必須是完美無瑕的,像她的家庭一般,也正因如此,她無力承
擔學校與家庭雙重羞辱的重量。不像天使,她一直活在她母親對她
的羞辱裏,也一直以母親不含蓄的粗鄙為羞。
規矩端莊或規訓的含蓄是一種力道,就像詹家對女兒的含蓄,
它可以帶來沈重(無法承受)的羞辱感。不必說什麼,或者只要間
接地說,以行動而非言語,含蓄就在判別是非善惡良莠,在默言
寬容中,傳遞著性與性別階級的美學標準,並且要求回報,羞辱
感是含蓄的裏子,又是其影外微陰。但另一方面,天使老媽在她
口無遮攔的羞辱與極難得的對女兒的含蓄裏,卻產生了一種反規訓
的含蓄。天使的母親,一個「本省女人」,嫁給了外省退伍軍人,
小說裏被再現為受困於「反攻大陸」政權夢魘 13,政治社會經濟上
無依無靠,只有歇斯底里向「孝順」求索心理安全感而完全失敗的
女人,她不懂含蓄,也許她很清楚,含蓄對她沒用,她也沒有可以
玩含蓄遊戲的文化資源。小說中,她被再現為笨拙地張牙舞爪演出
一幕幕的醜劇,堅持要擾亂恬靜的秩序(在天使家、在學校);同
時,她又倒楣地被描繪為是不孝女同性戀的製造者,而被處罰、被
寬容理解 14。這或許也是清清自殺而天使不會自殺的原因之一,清
13. 「反攻大陸」口號對於本省婦人的天使老媽來說,是一個具有剝奪性的實質威
脅,因為那意味著她那在大陸有妻女家庭的外省老兵丈夫就會離去,眼前這因政
局災難而有的偶然結合,就要結束。
14. 張曼娟在序文中提及作者處理結局時「寬容理解」,這個寬容理解,是指天使死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21

清成為同性戀,沒有理由,因為她來自模範家庭;而天使似乎經得
起被曝光的羞辱,其後又重回學校。就主題的層次而言,小說似乎
顯示:一個不含蓄的問題家庭,如何產生出不合既定秩序的露骨差
異以及生存策略,這種家庭從一開始就是種種差異面對面衝撞的所
在,而另類的生命力也往往就在露骨的差異中成長茁壯。我們在前
文也看到,天使很有能動性地否認同性戀,就是從她老媽那不尋常
且不合宜的對天使同性戀的含蓄寬容裏生產出來的,然而下文我們
將在敘事的層次看到,這個含蓄卻被轉換成一種懲罰,以及敘事者
對一個壞母親的指控。這也許可以看成是在敘事裏構成了天使角色
與功能的罔兩性。
如果詹家理想的「含蓄」教養模式恰恰構成了那最強烈的恐同
效應的力道,那麼,小說敘事體本身及其隱含的讀者-批評,同樣
可能避開任何對同性戀的直接禁制,卻聯袂做含蓄暗示性的抹煞、
譴責、貶抑。這相當於一種溫柔敦厚的恐同。

四、敘事的含蓄與階級-族群-性 別的齷齪性

相對於詹清清,丁天使的故事是小說的敘事主軸,也是「理
想」讀者主要投注關切之所在。這個理想讀者或許可以張曼娟為
《逆女》所作序文為例。在張曼娟這癥候性的閱讀裏,(詹清清與
天使的)同性戀被賦予一種特定的邊界「位置」,一種「順便」的
價值,以及這位置與價值特別優雅的恐同力道。我們並不是說張曼
娟恐同,而是,她的閱讀與小說自己的敘事邏輯擺在一起,恰巧構
成了小說複雜而充滿矛盾衝突的主題/主體敏感性。這個巧合把同

前對於「依然被惡毒佔據的母親」的寬容理解。小說敘事讓逆女幾乎是莫名其妙
地死亡,序文於是可以寬容,同時也在書寫寬容理解中,更判罪母親的惡毒。
022∣ 酷兒閱讀攻略

性戀排演成附帶於敘事的、一種階級-族群-性事之「齷齪」的副
產品。這個副產品內在於天使,並且激發了女兒天使的含蓄敘事報
復:天使死於癌症,被她對母親的階級-族群-性事的仇恨與羞辱
(故事的「齷齪」原慾重心)所吞噬。小說的敘事聲音,有時非常
貼近而變成第一人稱敘事者(天使)的聲音,以致張曼娟認為這部
小說「幾乎有讀紀實一般的心驚」。在此我們想追問的是:在這樣
的閱讀裏,「身為同性戀」與「處在破碎家庭」(7)之間的關係,
究竟如何佈置天使女同性戀再現?如何既滋養又服務於敘事的完美
/破碎家庭情感?天使「齷齪感」細節的一再出現,與貧困破碎家
庭中的慾望政治關係為何?─這個貧困破碎家庭的原慾中心是母
親,她的階級/族群被標記為所有「齷齪」的來源,同時解釋了女
兒的同性慾望。這個有爭議的階級/族群如何為「齷齪感」所遮
蔽,而轉化為敘事上同性戀偶然性與/或恐同的錯位的另一座標?
敘事開頭有一小段〈前言〉,敘事者回憶兒時在報紙副刊上讀
到一篇翻譯小說,故事的感覺縈繞她……

小說內容隱約記得大概是說一個與丈夫關係不親密的歐洲
貴婦,遂將自己的兒子當小情人般倚賴對待,我被家庭中
能有這樣的關係震得獃掉,覺得好齷齪好齷齪……
我忘了結局,而那種弔詭的齷齪感卻一直左右著我的人
生,奇蹟似地跟了我一輩子。(9)

《逆女》的敘事始於回憶一則揮之不去的家庭亂倫的齷齪記憶。然
後是這個「齷齪感」一再的出現,使得敘事者最後終於獲得釋放。
依張曼娟的序,同樣的過程似乎也為「理想讀者」所有。序文中
說,「因為作者的描寫能力如此準確,使人幾乎有讀紀實一般的心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23

驚;又因為作者處理結局時的寬容理解,使讀者的心靈在悲劇中獲
得洗滌,柔軟光華。」(5)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時時刻刻被勾
起,如此擾人、讓人(敘事者,也是讀者)無法在這世界安頓下來
的「齷齪感」?
敘事所標誌的齷齪,其一在天使對她母親的(而比較不是那去
勢的父親的)雜貨店。其二則在於對她母親以及自己的女性化的記
憶:青春期,胸罩,以及初經。

我環顧一下擠得又髒又亂的雜貨鋪,亂糟糟的貨品從地上
直堆到天花板,貨架與貨架之間僅能容一人通過,貨架下
塞滿了回收的空瓶子,有汽水的,有果汁的……散發出一
種變質了的酸氣味兒和那些蘿蔔乾蔭豆豉等醃漬物的氣味
攪和在一起,說不出什麼滋味兒,只覺得把空氣的密度都
攪得好濃密,又溼黏黏的連走路都能感覺到它的阻力,一
種莫名的壓迫感突襲而至,讓人既煩且悶,尤其在去過喬
夢翎家後,看見了家原來可以是這樣的美好,有了比較就
更覺得自己家的差勁而無法忍受,我突然冒 出一股莫名
火:『別人家的東西是比較香,我去同學家,人家媽媽還
泡咖啡請我喝!』(46)

顧客走遠了,媽還餘怒未息,跳著腳罵道:『你的魂是不
是都飛在大陸?啊?老不死的笨東西!』
媽頓了半晌,我以為罵完了,沒想到媽又開了口:『沒
用就是沒用,外面也沒用,家裡頭也沒用……床上也沒
用……』
最後那句媽罵得特別小聲,幾乎像抱怨一樣,我當時覺得
024∣ 酷兒閱讀攻略

好奇怪,床上有甚麼東西好用的?爸低著頭,好像啥事沒
有地去理那亂成團地繩子,以便來捆瓶子,媽又啐了一口
才進廚房,我不太忍心去看爸的表情,又踅回馬桶上去
蹲,只是再屙不出什麼來了。(18)

我打開來看是兩件胸罩一件生理褲,我抬眼看媽隆聳的胸
肥鈍的臀,屈踞在門口揀菜葉,猛然意識到媽和我都是女
人的事實,在此之前她只是母親我只是子女;她上次說甚
麼『在床上也沒用』這句話,突然燙滾滾從腦海裡冒出來
烙得我兩頰刷地紅了起來,我好替媽媽難堪,覺得一個母
親真不該講那種不三不四的話。(74)

以上引文可見,雜貨店百味雜陳,空間侷促,是個齷齪的地方。齷
齪的也是母親,特別是當她挫折而憤怒地提及父親性無能的時候
(雖然壓低了聲音)。這些人與時間-空間是天使註定生之與共、
無可逃脫、如鬼附身的。最後一則引文中,天使的母親再次(敘事
中有兩次)不尋常地含蓄對天使表示關切(第三則引文),她給了
天使兩件胸罩,一件生理褲。天使再度感到羞恥,這次是對她母親
醜陋的女性身體:難看的外形,蹲在門口那不雅的姿勢,同時憶及
母親說父親性無能的失言。這是很奇怪,有點酷兒的一段。我們
僅能確定的是,天使敘事中遺留了鴻溝,她的言辭閃躲、敘事的潛
抑,以及她記憶出現的方式,與她述及那次與詹清清在學校共枕而被
逮到後與母親一起回家雷同。在這二次記憶裏,她母親都難得關心地
和她說話,這種關心在小說別處幾乎未見。這兩次,她的母親都難得
含蓄地說到與性有關的事(和女孩子睡覺、青春期的徵兆)。
小說敘事和鑲嵌於敘事中的閱讀者,很可以處在和天使記憶、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25

感知結構一致的方位。這個位置的「齷齪感」,主要來自階級和性
別羞辱,如雜貨店、老媽的不像媽、天使被迫穿哥哥的內褲而後
被看見等,而性 別羞辱連帶的包含了天使的同性戀/戀母慾望形
構。亦即,性事的羞辱與同性戀行為的羞辱處於同一禁地。但是,
其羞辱值(羞辱感的強弱)依不同情境、主體而異。譬如,被發現
之後,詹清清會自殺,而天使不會。在小說敘事中,尤其到後半部
份,同性戀和癌症,又似乎都驗證了天使的歹命是一種「遺傳」、
「天生」、「命運」。在這樣解毒/解讀之下,同性戀和癌症都足
以讓人消失於人界卻又被「寬容理解」(5) 15,說成不應當被怪罪,
因為不是她們的錯。應當責問的是那致癌製同的問題家庭,問題媽
媽等等。
張曼娟在序文中說,整本小說最震撼的地方是它的結尾。天使
瀕死,要她的朋友開車載她回到她從小長大的家附近,做最後的巡
禮,也許可能與母親和解。然而就在她拉車門要下車的當兒,無意間
聽到母親怨懟惡毒依然如昔的跟鄰居說:「講到那個死外省豬仔喲,
那個人不會好死啦!你們不知道噢,他聯合我那個女兒兩人將我踩在
腳底下欺負,那個下流不要臉的才生得出來那種禽獸豬狗不如的女
兒……」、「未見未笑喲!和一群女妖精住一起亂搞。見笑死人!還
聯合那些女妖壓逼我這個老母……」天使沒有下車,即刻決定離開。

依然被惡毒佔據的母親,形銷骨毀氣若游絲的女兒,擦身
而過,到底沒有相認。 (5)

序文作為閱讀的引導,作用之一是指示出一種最好的閱讀方式。或

15. 張曼娟序謂作者處理結局時「寬容理解」。
026∣ 酷兒閱讀攻略

者,比較罕見的,序以該書可能未達標準,而期以未來16。張曼娟
在一本得獎小說的導讀序文中作如此閱讀,說它最感人的地方在結
尾:天使原本想要、而終於未能諒解她的母親。她的閱讀提示了以
下幾個重點:一、天使與母親的關係,是小說敘事最重要的主題;
二、如果最重要的主題是母女關係,那麼,小說寫的是家庭倫理與
親親尊尊母母女女的秩序。而這個母親對她的家與女兒,就天倫秩
序而言,已經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三、敘事體對於母親的這些錯
誤行徑並不含蓄(老媽言行粗魯、毫不自制),然而,對於這些錯
誤行徑如何被處罰,如何揭露一個位居尊長而又犯錯的人,卻是含
蓄的。犯錯的人是母親,她是只能,也必須以一種完美的含蓄方式
被控訴的人,最後透過他兒女的身體與行為,以及整部小說的敘事
情節,對她作了強有力的控訴。而女兒,如張曼娟所引,「是一個
絕對戀家的人」,然竟被自己的母親所阻,使她既不能回家又不能
組成美滿的女同性戀家庭。(整本小說敘事給予的大眾心理學解釋
是:天使尋找的是與母親相反的原型;然而,在他所有的女朋友
中,卻都是像媽媽般要佔有她的。)於是,序文把小說讀成是一個
生命短暫悲苦的女兒,對母親作意在言外的控訴,以此肯定了小說
最終最震撼的價值。
這樣一種閱讀,在詹清清這個角色上,卻有顛倒的作用。歸咎
清清破壞了完美理想的家庭形象與秩序,使得敘事本身必須讓清清
以自殺的形式做含蓄的報復。學校和家庭都認為詹要為這個失序
負責,因此詹在回學校上課前,必須先回家復原。同樣,序文與小
說敘事聯袂指責了丁母之未能善盡母職,她的三個孩子都像某種妖
魔。然而,他們妖魔行徑的主要作用,卻在於促成敘事體指控他們
母親的倫理邏輯:她是失敗的母親,惡魔纏身的母親,有妖精女
16. Genette, Gerard (1987)。感謝于治中惠借此書。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27

兒。天使最後不能也不願原諒她的母親,但她無意間聽到的話(被
天使聽到,也被讀者聽到),再次證明了母親的惡毒。這樣她就必
須死於癌症,以證明她不是只想寫下這個故事做為對惡母的報復。
也唯有如此,當女兒在聽到惡言惡語的羞辱而不想報復,只想離
去,安靜死去時,批評的讀者才能告訴我們,我們的心靈在悲劇中
獲得洗滌,柔軟光華。
我們的問題當然是,透過自我懲處(她患了重病,起先恐同地
以為是愛滋病,最後又證明是致命的癌症),為天使敘事的報復來辯
護,批評的讀者同時也護持了那致詹清清於死地的家庭力道,一種
含蓄的家庭政略。小說後半部,天使的死是一則悲劇,而詹清清的
死則似乎只是可憐(有點軟弱),她的死,似乎不值什麼。敘事體透
過詹弟弟向天使說的細節,暗示詹已精神失常:她脫了衣服、她跳
車、她自殺、她瘋了。因此,自殺有點是不正常行為的連續體,從
她的同性戀,到她沈默地拒絕參與正常(穿上制服回學校),似乎不
是她家庭的錯,因為她家人那麼地溫和對待她,除了希望她不計一
切保持面子。因此,必定是詹自己的錯誤或軟弱導致自殺,敘事體
是這麼暗示的。只有天使知道不同:天使知道詹是被逼瘋逼死的,
被一種讓詹弟弟克制自己不打天使的含蓄逼的。這終究是個端莊的
家庭。反而,在天使的問題家庭裏,人的存活空間比較大。
天使本人的死同樣是端莊的,小說裡沒寫,但它使得批評的讀
者(以及大多數的讀者)同情天使悲劇的一生。重要的是,敘事體
同意天使歸咎於她母親不含蓄的不關心。在這個意義上,她在敘事
體所暗含的死亡裡是完美的,甚至,在倫理上是動機性的(必須死
去才合乎倫理)。它允許女兒從一個權力關係上較低的位置,對一
個囂張的惡毒母親作了含蓄的懲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同時它
也使得較無權力的女兒免於受責,因為,她死了。
028∣ 酷兒閱讀攻略

閱讀詹清清的死就沒有這種柔軟光滑的洗滌作用。詹清清的自
殺有點可恥的不含蓄(是行動的不含蓄,而不是言語的):那麼突
然、血淋淋的(天使看到了天花板上的血跡),而且迫使與她親近
的人要尋找解釋,一切暗示著:自殺是失序。詹弟弟以及詹家都咬
定是天使害死了她(因為天使和她談戀愛,和她發生關係,那是清
清迷失的開始)。然而天使知道,是這個有涵養、好面子的家害了
她。詹在小說中最後的聲音是對天使嘶聲說再見,然而被父母拉回
車上。在聽到詹自殺消息後二天,天使接到她的一封信:「我們並
不傷害別人,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們?我先走了!」
如果把詹清清的死讀成悲劇,而且像天使的死一般是控訴性
的,似乎得要對含蓄大逆不道:小說本身以及序文的聯袂含蓄,恰
是穩固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殺死詹清清的家庭價值。「他們」確實傷
害了「我們」,「我們」只能不留痕跡地離開,除了留下不能解釋
的,不能自圓其說的死亡的羞辱。然後,一切總會被「包容」,
因為死 者軟弱,這就解釋了一切。詹清清的信其實可以讀成是一
種羞辱,控訴那些傷害她的人,以含蓄的規訓迫使她提早離開。
她的信,讓人想起1994年7月26日北一女二個女生自殺留下的信:
「這個社會的本質不適合我們」,這句話在媒體間惹起一陣騷動與
解釋的熱潮。也許這話可以這麼說:「這個社會的秩序不適合我
們。」17 在這個奧秘的句子裏,鑲嵌著含蓄的規訓,以及含蓄的對
抗規訓,與二者的匯流。
以上由小說以及敘事和閱讀批評裏,我們看見了一種含蓄的、
寬容的倫常美學行為準則,實際上使得或者促成了難以辨識的恐同
17. 當然,我們不是在說一種具有永恆不變之內容的秩序,而是,一種具有強制疆界
的形式,使得人們在公共空間裏的遊戲規則,不作為一種暫時偶然的、局部的遊
戲規則,卻假設為要用內在的一心一意去效忠的形式,一種在人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之後,轉以人為天的形式。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29

作用,或者,更重要的是,構成了恐同的連鎖效應。在使用、傳遞
並且流通這些承載如「理解寬容」等價值的觀念與語詞時,究竟誰
或者什麼東西,在其中保存了完全的顏面?我們可不可能想像,有
一天,同志需要保持這種顏面─ 所謂那優良古老傳統的含蓄寬
容?當詹清清以死「明志」(「這個社會的本質不適合我們」)難
道她是在「理解寬容」這使她自我消亡的秩序嗎?這個死亡的含蓄
與力道,感受起來竟那麼像是那個秩序的含蓄與力道的鏡影。
我們當然無法同意理想閱讀者和小說敘事主軸佈局的這種消極
除罪的邏輯。但是,我們必須說,因為有詹清清、徐姐、美琦的情
節敘事,更因為有天使終究難以消解的強大齷齪感,以及對於這些
情節感知的可以逆讀(我們的閱讀就是一種嘗試),而使得小說的
同性戀再現有著強烈的「紀實」矛盾。

五、中國傳統對同性性事只是默言寬容?

我們認為,至少在當前台灣這個時空下,把前西方的傳統「寬
容」,與(後)殖民或(後)西方的從認識論上說的「恐同」,當
作是互斥的截然對立的態度或是(不)知(不)行的方式,是過於
簡單了。但這並不是前文所引周華山一人特有的說法 18,而是流行
在漢學有關傳統婦女史與同性戀研究領域裏的一個研究走向。
晚近在台灣中文寫作裏特別推介的漢學性別研究,論及傳統中
國的女性或同性戀,多刻意標舉一種「不同於西方」的、「中國」
的歷史經驗或思考模態,以抗拒性 別研究的所謂西方霸權性。有

18. 出現於周華山的參考書目中,為周所引用的就有小明雄、矛鋒等著作,康正果的
〈男色面面觀〉亦明白說無論是「同性戀」一詞或是視之為反常性行為,「全都
來自西方文化」「中國古代稱它為男色或男風,男風不僅盛行於各個朝代,而且
法律和道德基本上都對它持容忍的態度。」(康正果,1996: 109)。
030∣ 酷兒閱讀攻略

趣的是,通常如此建構出來的歷史「不同」,卻顯現出相當的一致
性,完全符合源遠流長的關於中西差異的傳說:西方強調對立性、
抗爭性,而中國和平寬容、陰陽調和。通常,這個源遠流長不證自
明的傳說,不但成為「中國」性 別研究的內在前提與結果,又同
時是判斷一個研究是否「中國」,或者,研究成果是否優良的外在
標準。孫康宜的研究可以說明這個走向。她在多篇著作中,都強調
一個「比西方」男女平等的傳統中國古典女性文化世界。她說:
「男/女性別的主/客顛覆早已在中國文學中,有其久遠的美學根
源。」(孫康宜,1998: 16)但是,她的「男女平等」護持的是不
變的「中國傳統」。舉例來說,論及中國古代的寡婦,她所詮釋的
「性別超越」,是指寡婦「希望完成的就是把自己修養成一個真正
的知識分子,使自己全跳出女性生活的狹隘內容」、「豐富了傳統
的文人文化」(孫康宜,1998: 106)。如果說,性 別的建構有其
時空性,那麼,研究任何一時一地的性 別社會歷史建構,必有其
歷史物質烙印的殊異性,本無庸置疑。然而,如果一種「不同」是修
辭上刻意不同於一種所謂的「西方」,並且必須讓人安心地辨識出是
心目中既定的「傳統中國」或「中國傳統」,而在方法論及書寫風格
上具有近乎「標準答案」的楷模,那麼其中隱藏的敘事機制以及美學
典範,就值得我們注意。
如果問問題的出發點在於追索一個「不同於西方」的「中
國」,作為一種意識型態式的所謂後殖民堅持,通常會呈現一種統
一的目的論式分析方式,因為問題裏已經住著答案─一定有一個
「不同於西方」的「中國」,有時不證自明地就成為當前台灣、香
港、大陸、馬來西亞、甚至華裔美人、台灣同性戀與公娼等種種不
同時空、主體的統一「傳統」。其實,在性 別研究領域裏,人們
很容易援引中西差異的傳說,將女性主義、同性戀運動或是性的研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31

究,指認為是一個起源在於「西方」的事,而「中國」是一個相對
於「西方」的浪漫化對比,或者是一個在西方衝擊之下努力長進的
學生。下文我們將會舉證,這二種說辭與運動場域聯結時,都會有
一定的作用,前者說的是:我們有一個不同的溫和傳統,因此不需
要某種方式的改變;後者說的則是:某一種特定的成長方式,是屬
於本土的,這種說法也指向拒絕其他方式的改變或抗爭。二種說
辭,都含蓄而意在言外地否認或拒絕正面面對眼前的某一種少數主
體的存在與抗爭。而總有個別的具有某些特定資源的少數主體,能
夠迂迴曲折地游走於權力的間隙,既容忍又對抗,只要她能成功,
並且不危及現有的權/利位階秩序,反而在眼前本土現況中憑添多元
的繁榮,那麼,這些個別的少數主體,可以(被)「寬容」。
在看似多元民主開放的「寬容」下,不乏書寫同性戀而將同性
戀再度貶抑或不知不覺抹消者。例如,孫康宜在《古典與現代的
女性闡釋》自序提及:「目前連同性戀者也在爭取『結婚』的機
會」,而她的結論是:「現代的女性真正關注的是女性主體性,而
非性傾向的特殊性。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那不是一個關鍵問題。
重要的是,有機會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愛的慾望。」(孫康宜,1998:
13-14)而在另一篇文章〈「大眾文學」談愛情〉中,她提及,「不
少多年浮沈情海的女子,在飽嚐了各種感情的酸甜苦辣之後,依然
一錯再錯─同居、失戀、結婚、離婚、結婚、再離婚,或者乾脆
加入同性戀的隊伍,或者發了神經病。」(孫康宜,1998: 46)這
樣的說法裏,究竟誰在「寬容」?而又「寬容」了誰?
世界上的確流傳一個十分浪漫的關於中國性愛的傳說,是相對
於西方的性科學文明的,傅柯就曾引用過這個傳說,他說:相對於
他們西方實踐性科學的文明("our civilization"),中國、日本、印
度等社會有著性愛藝術,真理來自愉悅本身,愉悅就是愉悅,無涉
032∣ 酷兒閱讀攻略

於禁忌與功用(Foucault, 1980: 57)。這種浪漫化的異文化想像,


以及「西方=科學」、「東方=藝術」的傳說,是很多學者假設的
前提與研究成果,在這個信念之下,「恐同」以及對於各種性變態
的壓迫,通常被認為是西方特有。享受性愛藝術的傳統中國社會似
乎是各種性戀的天堂,而結合另外一個傳說,亦即中國是愛好和平
的,溫柔敦厚的,「中國人的生活觀是以在自然力的和諧之中生活
這一概念為基礎」(高佩羅,1991: 350)。於是,能夠「寬容」同
性之間的性事以及各種各樣性變態並且享受性愛的「傳統中國」,
成為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歷史。
晚近漢學領域力求對抗「東方主義」,然而,對於「東方主
義」假想敵的內容雖有不一致的想像,卻都仍固著於「東方」而繼
續生產著「東方」,使得一種不同位置的「東方主義」似乎依然固
存。例如,高彥頤(Dorothy Ko)批評歷史研究的「東方主義」把
中國婦女再現為受壓迫的受害奴隸形象,她的研究力圖勾繪一個活
躍而幾乎沒有受到性別歧視的古典女性文化世界19 ,這樣的走向,
不啻又「自我東方化」了。另一種常被批評的「東方主義」是高
羅佩(Van Gulik),以其研究中國古代性生活而著名,他勾繪了一
個性愛生活健康而多彩多姿的中國古代社會,而被學者如Charlotte
Furth指為是「東方主義」20。
Furth指出,高羅佩再現的古代中國性生活,全然健康,毫無
壓抑變態。在高羅佩研究裏出現的中國性解放的夫婦生活,只會使
得「東方」或「中國」更容易成為填補「西方」之所缺乏的所在。

19. 1994年Dorothy Ko的著作在文獻上的紮實幾乎是每篇評論文字贊許的,但詮釋的


問題則多爭議。
20. 如Charlotte Furth說:「高羅佩的《中國古代房內考》自1961年初版問世起即
成為英文漢學研究在這方面的基點,它可視為上述東方主義著作中的經典。」
(Furth, 1994a: 125-146)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33

Furth討論到,傳統中國醫學論述如何將「性」性別化,特別指出性
如何被建構為替生殖服務,例如女性為生育而(避免)高潮被賦予
極大價值。在另一篇討論明清醫學論述的論文中,Furth提到,身體
是性別化的身體,雖然這性別化的身體並非嚴格的二元性別。Furth
的研究主要關切是在性別的分析上,至於性慾,在較早的一篇文章
中她指出,傳統中國醫學文獻中,未見任何一種性行為、性對象或
是性慾望被指為病態的,或者「變態」的範疇,唯以生殖功能定義
「性」的健康與否;而這與陰陽宇宙論有關,由於男女皆秉陰陽之
氣,而二氣變動不居,互補互動,在這種自然哲學之下,對於性行
為與性別角色的異數,會有一種較為寬廣與包容的觀點(Furth, 1988:
1-31)。在此,我們又回到了那唯一的、寬大包容的中國傳統。
高羅佩論及中國古代的變態性行為,曾以並不明顯的材料斷
言:「女子同性戀相當普遍,並被人們容忍。 只要不發生過頭的
行為21,人們認為女子同性戀關係是閨閣中必然存在的習俗,甚至
當它導致了愛情的自我犧牲或獻身行為時,還受到人們的讚揚。」
(高羅佩,1991: 172)Bret Hinsch 研究中國傳統男同性戀,也特
別強調與當代西方不同的一個「中國傳統」,對同性戀的包容性
(Hinsch, 1990)。類似的敘述,已見於四○年代潘光旦,他從歷代
文獻中舉了許多例子,從商周「同性戀的現象不但存在,並且相當
的流行」到魏晉六朝「同性戀在當時竟可以說是大江南北上流社會
所共有的一種風氣」到明清時文獻佳話叢出,都基於一個說法:中
國社會對於這一類變態(按指男悅男)的態度,也一向與西洋迥乎
不同,「也唯有在這種比較寬大的態度之下,同性戀才成為一時一
地的風氣。22」

21. 「只要不發生過頭的行為」正點出了含蓄的「容忍」。
22. 潘光旦譯,1987[1942]: 517, 531, 539。
034∣ 酷兒閱讀攻略

「寬大」、「容忍」、「包容」等詞,幾乎是每一個有關傳統
中國所謂非正常性戀相關研究中,用來解釋文獻中居然有許多「同
性戀」記載存在的原因。這是特屬於中國傳統研究中同性戀研究的
歷史解釋習慣。因為,比方說傳統文獻中曾有許多關於戰爭、進士
娼妓戀愛、溺女嬰、纏足等記載,可是,人們不會以「傳統社會對
於戰爭等比較包容」來解釋這個現象;或者,因而引發緬懷那個傳
統的情感。我們認為,刻意建構出一個不同於西方的前殖民過去的
寬大、陰陽調和又不恐同的理想樂土,雖說意在於為當前同志擴大
存活空間,但也太容易流於為殘餘的統制規訓力服務。「默言寬
容」的世界其實含蓄地假設了一個默默進行著的一種超過一切的、
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更重要的秩序。
我們認為,在當前的同志論述中,似乎刻意建構一個多元開放
健康不恐同的傳統中國性文化樂土,其問題在於:一、對於同性戀
以及恐同的歷史敘事,以簡化了的二元方式處理。把中國與西方,
或是現代與過去,都看成為本質化的整體,這在不斷遭受各種新文
化或勢力衝擊已久的、早已經是雜種文化多時空並時存在的港台等
地,都不合適;二、將「寬容」理想化,其實是強化了想像中的一
個「含蓄寬容」的傳統在今日的必須或必然陰魂不散,這種「寬
容」,是從一個較高的位置,以「上對下」已然慈恩寬容的修辭,
確保性異議或異向者的必須尊重配合或回饋這個文化,把舊社會階
序式的寬容,轉成新的多元文化平等民主社會對他人的尊重,於
是,命定了少數或異議者必須負擔個人的「不正常」問題;三、否
認或拒絕承認「寬容」的含蓄政治,於今猶存於日常生活公/私領
域活動或行事言語中、並可以觀察到軌跡。我們認為,「寬容」還
必須作為一種修辭的含蓄政治,作進一步剖析,而不止停留於不證
自明的價值理想。我們認為,至少在台灣,「寬容」與「含蓄」的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35

修辭與政治依然強有力道,雖然總也是經過包裝變形的,例如「民
主化」,特別是在環繞著家庭-社會連續體的性事、個人與情感等
方面。
由於周華山《後殖民同志》一書最直接將中國歷史性 別研究
的成果聯結到當前同志論述與運動策略,可以看出論述或知識建構
對於運動場域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們再回到該書的例子:

香港同志少因為性取向而被老闆辭退,即使閣下十分恐
同,也懂得以「工作表現不佳」為由辭退同志職員,完全
不必提同志身分。……華人社會絕少以暴力或激烈的方式
壓迫同志,同志在生活上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跟父母的
關係。(383)

這個小故事要表彰的是恐同老闆辭退職員時溫柔敦厚的「默言寬
容」。在這裏說溜了嘴的地方在於老闆的「也懂得」,因為即使他
/她恐同,「也懂得」卻是以一種繼續使得職員的性傾向隱藏不被
看見的方式將他/她辭退。其實值得注意的是,周華山再現這個小
故事中如何詮釋恐同老闆以一種溫和善良含蓄的語言與寬容辭退
同志,這種含蓄所維護的正是一個不需要訴諸暴力就可以壓抑同
志的社會秩序,而這個秩序是藉著(1)含蓄辭退的溫柔敦厚,以
及(2)警告當事者即將有曝光的危險,將性傾向無限期的隱藏下
去。而且明明是性歧視的舉動,卻故做小心地辭退對方,將明顯恐
同的辭退留到未來,也使當事者回想初次的預警時還把它當成寬厚
的預防措施 23。奇怪的是,為了證明香港的恐同十分溫厚,周的敘

23. 這裡的寬厚有著一點都不寬厚的警告意味,而是要個人顧全大局,承擔秩序的壓
迫,結構的歧視,是一種將力道轉向個人,預防騷亂的措施。
036∣ 酷兒閱讀攻略

事還得大費周章,對於那既有恐同效應、卻又達成維持社會秩序功
用之預防性的含蓄,完全肯定其善意24。
這裏有兩種恐同壓抑的含蓄部署。其一是,老闆「也懂得」不
提同志身分,而以工作表現不佳為理由辭退員工。這位老闆究竟「懂
得」什麼?─他懂得的正是任何與同志相關事物的不可見與不可
說,於是他以含蓄的方式,很有效地保護了他的職員以及他自己都不
沾惹這塊語言與行為的禁忌之地。其次,含蓄力道運作於故事的詮釋
方式。在故事的書寫中,老闆與職員,直人與同志,各從其位,各守
其分。詮釋者把故事說成彷彿這個解雇事件是「中國」「寬容含蓄」
特質的濃縮,表彰的是華人社會絕少以暴力壓迫同志,而是溫和含蓄
地將同志驅離。也許,它的餘韻是,這是「華人」的閱讀方式,而任
何不以這種方式閱讀這故事的人,也許就不夠華人或者不懂華人,或
者不夠寬厚。問題是,對誰不夠寬厚?傷害的又是什麼?
讓我們退一步來看,一方面也提出我們絕不寬厚的閱讀。故事
的書寫者可以用一句話寫出一個老闆以含蓄的方式辭退性傾向不合
宜的員工,也可以同時寫出他個人對於這種含蓄做為「中國」或華
人社會特有美德的稱許,而包裝了當前華語時空裏這種「非公開暴
力型」的恐同。然而,我們要問的是:這種強迫的含蓄究竟所為何
來?我們認為,這個例子裏的含蓄,是使得言語行動維持秩序(不
論是在工作場所、家庭、社會),說話與行為都將各從其位,禁忌
不會被觸及,和諧的整體不致於有瑕疵,不要驚動攪擾了眼前的一
切(至少表面上)。唯獨同志職員要承擔這個含蓄給他/她的警

24. 在進步人士與政治中,以含蓄寬容的修辭掩飾恐同效果(如果不是意圖的話),
這並不是一個唯一的例子。1997年,台北婦女新知辭退了兩位全職工作的女同
志,次年2月,婦女新知出了一整本的通訊,聲明:「即使到了今天,我都還是
認為,不管在議題的探討或人際的互動上,婦女新知從來都展現了最大的誠意和
包容度。」(蘇千苓,1998,《婦女新知通訊》186期,頁9)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37

告,他/她知道,老闆也心知肚明,在可說的之外,還有不可說的
理由。這世界的秩序就是,有一些東西比其他東西更可說,所以,
讓不可說的留在陰暗的影子下面吧,那麼秩序就可以永保。
我們更認為,這樣一種維繫和平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恐同的
效應,而一種稱揚這種維繫了和平的書寫策略,將會繼續孵育這種
「寬厚含蓄」的「善意」,特別是在包容個人性慾與情感行為方
面,彷彿「包容」不是這個華語空間/時間裏,一個可怕的恐同與
歧視的有效形式。
我們已然聽到了質疑的聲音:這樣一種閱讀意味著,對於老闆
含蓄的處理為員工保留空間,毫不領情;對於善意的「傳統」寬容
美德,不賞光 25。然而,我們這種閱讀,為的正是要把難以覺察的
歧視性恐同效應,從帶著道德價值以及社會保守力道的寬容含蓄修
辭中層層剝離出來。而正是因為在日常生活微觀政治中,總要家庭
與社會的罔兩各安其分,所以倪家珍必須激動地質問:「好像只有
孤兒才能Come Out?」為什麼在一個以「傳統」寬容含蓄美德著名
的地方,家庭政治會含蓄地使得同志在內在外都沒有自己的空間,
無法被聽到、看到?為什麼對抗這些含蓄包容技倆的主要方式,只
是不同的含蓄策略?以致於朱偉誠要問:「這樣在技術層次上殫精
竭慮地委曲求全…究竟還算不算是『現身』?」嘗試換個典範,創
造其他的思考、行動與情感模式,體認露骨的言語、行動與情感,
以及不含蓄的生命之意義與力量,現在豈不正是時候?
25.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例子中,周華山如何主動建構一個「含蓄寬容」的論述,
當成是「本質上」的「中國」,因而生產出一種論述,說「含蓄寬容」就是中國
文化特質。然而,像這種不說破而含蓄面對同志的恐同策略與效應,在其他地方
同樣可以見到,例如電影《費城》。不同的只是,也許有些地方反恐同的政治意
識可以燃起,而公共論述不會阻撓反抗性的閱讀。可能很少人會因為老闆採取含
蓄寬容的策略而公開讚揚他,或羞辱職員不知領情。這一點,感謝司黛蕊與白瑞
梅的提醒。
038∣ 酷兒閱讀攻略

六、罔兩問景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
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
而然者耶?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
然!」(《莊子.齊物論》)

眾罔兩問於影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
被髮,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景
曰:「搜搜也,奚稍問也!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
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
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況乎以有待者乎!彼來則我與
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強陽者,
又何以有問乎!」(《莊子.寓言》)

這是《莊子》裏面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出現於〈齊物論〉與
〈寓言〉二篇,而文字略異。註釋傳統中,郭象注謂「罔兩」乃「影
外之微陰也。」而「景」字有些古本作「影」,即今所謂影子26 。
古註疏說,這是一則寓言,假設罔兩與景的問答,而說明一種
哲思 27。然而此刻我們將暫時遺忘任何玄遠哲理,徘徊流連於「罔

26. 《釋文》:「景,本或作影,俗也。」有人說,「影」字後起,晉代才有;但也
有人指出漢代即有此字。參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1998: 94。
27. 成玄英《疏》:「斯寓言者也。」「設此問答,以彰獨化耳。」依古註疏,影外
微陰罔兩問影,說:你坐起行止唯形是從,都無獨立志操,怎麼回事呢?景的回
答,則彰顯了莊子「無待」之說,因為世人都以為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
者,若果真如此,則造物又何待呢?待待無窮,最後卒於無待,故只能說,是
不知其然而然,無所待而然,萬物都是自己如此,看似一物待一物,其實所待就
像蟬殼與蛇皮,幼蟲變化而為蟬,蛇從皮內蛻出,成蟲與幼蟲並非因果關係;而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39

兩問影」這一幕場景。日常生活經驗中,作為說話行動主體者,通
常習慣於聽「形」說話,而影子,如影隨形,被認為是沒有主體的
跟隨,是物體有光源時隨行的黑暗,依光而有,隨形與光而變,不
但沒有自主性,且沒有恆常性與忠誠,時間、空間、光源、方向、
距離、速度等等,都可以使之見風轉舵般變節不已。然而,即使
棄之如蔽屣,影踩踏不死,只要有光,影是擺脫不了尾隨的沈默黑
暗,形如欲逃離影,光天化日之下必然是徒勞一場,逃成死屍而影
依然不死,除非形自己進入黑暗。至於罔兩,影外微陰,亦即,影
之影,則是世人幾乎遺忘的無所謂,罔兩離形太遙遠,幾乎無可辨
識,罔兩不是日常使用的字彙,與平常人生似不相干,人們通常需
要一部字典,一部註疏,方才知其意義,多數人是先知道「罔兩」
一詞,然後才仔細看見影外猶有微陰。原來在沒有主體性的影子之
外,還有更沒主體性的罔兩,它的存在都難發現,遑論其尾隨無特
操與變形無節。凡無以名之的模糊,我們幾乎看不見個體,於是姑
且名之「眾」罔兩 28,罔兩被認為沒有個性,形體難以輪廓,在影
子的邊緣,世人看不見的地方,苟且偷生。
然而,故事裏的罔兩竟然發問!
影回答了罔兩的問題嗎?作為莊子的代言人,也許影說出了無
待、獨化的哲學。然而,影究竟在回答誰的問題呢?聽見罔兩了
嗎?聽懂了嗎?
「形」自始至終沒有出現,然而他在,在文本中,在閱讀、批
評與註疏中,在影的回答裏。影的思考、對話對象其實是形,相
對於形,影要說的也許是另外一種相對主體性的思考。然而,這
有火有日才有景,到了夜裏沒有火與日的時候,也就只有形而無影,因此,影也
並非待形而有,萬物都是不自覺知的自然獨化(按以上據郭象《注》,成玄英
《疏》以及王叔岷先生《校詮》)。
28. 王叔岷引王先謙云:「影外微陰甚多,故曰『眾罔兩』」。
040∣ 酷兒閱讀攻略

個思考,回答了罔兩嗎?罔兩的存在處境,與影並不相同,罔兩也
許欣賞影的變幻無常,也許好奇於影竟有如許多變的姿勢與髮型,
也許,罔兩自己有一套「特操」 29,想要與影分享,影所謂的有待
無待,也許是罔兩老早已經熟悉的故事、或者生存處境、或者是不
相干的哲學,然而罔兩要問的是特操的問題。影沒有聽懂,沒有看
見,然而在影被罔兩詢問後的重新思考中,罔兩的問題其實啟發了
影,成全了影的另類主體性。
罔兩依然發問,而且要一再發問。
種種恐同的壓力,就像莊子寓言中的影,必須被詰問,但是影
的回答,也必須被再詮釋,好將那含蓄的,得以露骨不含蓄不寬待
地說出。含蓄當然有含蓄的、迂迴的對抗方式,但那迂迴能否構成
反向力量,就必須看引發對抗的含蓄(其間的權力運向機制)能否
被說明白,也就是,被「公共化」。以往,露骨明白把含蓄的壓迫機
制和效果說出來,屬於最下等無聊也相對無效的伎倆,如潑婦罵街,
潘金蓮學舌,或是坊間小老百姓的街頭八卦。潘金蓮學舌的效力,是
小說再現敘述定潘金蓮罪該萬死的利器,無法讓當時、還有當下我們
生活中的潘金蓮們活得更有份量或是更有空間。當然,這種不含蓄的
對抗言行,也可能讓原本幾乎活不下去的,因學舌撒潑而抒發胸中悶
氣,得以活下去。潘金蓮不會知恥地自殺,她必須被英雄豪傑武松掏
出心肺來驗證她不是畜生。自殺的詹清清不比潘金蓮清純無欲,卻比
潘金蓮出身高尚,臉皮薄,有教養,充分知恥,必須以自殺─既
是對抗、竟也是成全,那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她的家。多麼含蓄,卻
又反(迫使她自殺的)含蓄的行徑─成全家的同時,竟發出了對
家最嚴厲的、無言的、令全家蒙羞的、必須向所有人解釋的控訴。

29. 據王叔岷說,「特操」應是「持操」,「持操」複語,是把持的意思。見《莊子
校詮》上冊,1988: 94。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41

【誌謝】
這篇文章的完成,要感謝1998年6月28日到7月1日在芬蘭的
「文化研究交叉路口」(Crossroads in Cultural Studies)國際學術
研討會,我們接受國科會的補助,組成"The Politics of Reticence:
Gender, Sexuality and Nation in 'Chinese' Poetics, Political and
Literary Discourses, and Film,"論文發表小組,會議期間,我們小
組成員白瑞梅(Amie Parry),白大維(David Barton)與我們
的討論,出現了這篇文章寫作的靈感。蔡英俊的論文在會中宣
讀,對我們的思考幫助最大。另外,論文初稿寫作期間,蔡英
俊、陳光興、Waiter、梅家玲、王蘋等都曾閱讀,給予我們珍貴
的修正意見,在此謹致謝忱。本文中文版初發表於「第二屆『性
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1998年10月3日,中央
大學英文系性 別研究室主辦),會中Eve Kosofsky Sedgwick的
提問,幫助我們進一步思考一些問題。英文初版Ding Nai-fei, Liu
Jen-peng, 1999, "In the Shadow of Reticence: Queer Strategies in
Nieties Taiwan," 發表於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49th Annual Conference: Communication and Contradictions:
Embracing Differences Through Discours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May 27-31.承蒙Cindy Patton 與Anne Cheng極富啟發性的
討論;英文版又於2000年2月由丁乃非在印度Bangalore, India
"The Human Sciences and the Asian Experience" 會議發表,感謝
Tejaswini Niranjana, Ashish Rajadhyaksha, Vivek Dhareshwar, 以及
會中多位參與者的提問與討論。然而所有的錯誤疏失與不足,還
是由我們自己負責。

引用書目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
王皓薇,1997,〈不要交出遙控器:同志要有「現身」自主權〉,《騷動》季刊3期。
卡維波,1997,〈甚麼是酷兒〉,《騷動》季刊4期。
朱偉誠,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30期,頁35-62。
042∣ 酷兒閱讀攻略

何春蕤,1997,《性 別研究的新視野》,台北:元尊。
杜修蘭,1996,《逆女》,台北:皇冠。
周倩漪,1997,〈現身與變身:媒體中同志身影的流變與可能〉,《騷動》季刊4期。
周華山,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同志研究社。
林賢修,1997,〈同志運動的無頭公案〉,《騷動》季刊4期。
林賢修,1997,《看見同性戀》,台北:開心陽光。
孫康宜,1998,《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
高羅佩(Van Gulik, R. H.),1991,《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李
零 郭曉惠等譯,台北:桂冠。
郭慶藩,1994,《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
康正果,1996,《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
趙彥寧,1997,〈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季刊3期。
潘光旦譯,1987[1942],〈中國文獻中同性戀舉例〉,靄理斯著,《性心理學》,北
京:三聯書店。
蔡英俊,1986,〈溫柔敦厚釋義〉,《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頁105-
107。
蘇千苓,1998,〈荒謬之外,已然無言〉,《婦女新知通訊》186期,頁9-12。
Chen, Bruce Yao-min (1998), "Figuring the Homosexual Struggle: From Social Regulation to
Family Ties," M.A. Thesi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Foucault, Michel (198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trans. by Robert Hurley, Now York:
Vintage Books.
Furth, Charlotte (1988), "Androgynous Males and Deficient Females: Biology and Gender
Boundaries in Sixteenth-and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9,
no. 2, pp.1-31.
────── (1994a), "Rethinking Van Gulik: Sexuality and Reproduc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125-146. 中譯本:費俠莉,1994,〈中國傳統醫學裏
的性與生殖─對高羅佩的反思〉,《性別與中國》,李小江,朱虹,董秀玉
編,趙紅譯,北京:三聯書店,頁323-347。
────── (1994b), "Ming-Qing Medic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近代中
國婦女史研究》2,台北:中研院近史所,頁229-250。
Hinsch, Bret (1990),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o, Dorothy (1994),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 ∣043

Liu, Jen-peng and Ding, Naifei (2005), "Reticent poetics, queer politic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6:1, 30-55.
McLelland, Mark, "Interview with Samshasha, Hong Kong's First Gay Rights Activist and
Author" http://wwwsshe.murdoch.edu.au/intersections/issue4/interview_mclelland.html
(download 2004/7/16).
Miller, D.A. (1988), The Novel and the Poli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dgwick, Eve (1990),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dgwick, Eve (1998), "Affect and Performativity." Taiwan Lectur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exuality and Differenc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Chung-li, Taiwan, October 4,
1998.
Tsai, Ying-chun (1997), Text,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Center for British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Tsai, Ying-chun (1998), "The Formation of the Poetics of Reticence and I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Crossroads in Cultural Studies,
Tampere, Finlan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