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4805B -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 Google Patents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34805B TWI734805B TW106122650A TW106122650A TWI734805B TW I734805 B TWI734805 B TW I734805B TW 106122650 A TW106122650 A TW 106122650A TW 106122650 A TW106122650 A TW 106122650A TW I734805 B TWI734805 B TW I73480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channel coding
- transmitted
- transmission block
- coding mo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7
- 208000037918 transfusion-transmitted diseas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DUORFDQRFHYBF-UHFFFAOYSA-N 6-methoxy-1-methyl-2,3,4,9-tetrahydro-1h-pyrido[3,4-b]indole Chemical compound CC1NCCC2=C1NC1=CC=C(OC)C=C12 RDUORFDQRFHYB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 H03M13/2996—Tail bi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6—Code rate detection or code type de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6—Acquisition of further OFDM parameters, e.g. bandwidth, subcarrier spac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8—Details of algorithms
- H04L27/2673—Details of algorithms characterised by synchronisation parameters
- H04L27/2676—Blind, i.e. without using known symbols
- H04L27/2678—Blind, i.e. without using known symbols using cyclostationarities, e.g. cyclic prefix or postfix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該方法包括:發送端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發送端以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發送端向接收端發送信道編碼後的待傳輸數據。本發明實施例能夠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信技術領域,並且更具體地,涉及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在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中,一般採用Turbo編碼進行信道編碼,以滿足LTE中數據傳輸的要求。
而在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中,不同的數據傳輸的業務類型、傳輸塊大小或者採用的基礎參數集(numerology)可能不同,因此,採用單一的編碼方式難以滿足不同數據傳輸的要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包括:發送端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所述發送端以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所述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所述發送端向接收端發送信道編碼後的所述待傳輸數據。
本發明實施例中,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與LTE系統中採用單一的信道編碼方式相比,能夠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發送端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本發明實施例中,能夠爲承載待傳輸數據的各個傳輸塊確定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以及傳輸塊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傳輸塊爲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本發明實施例中,通過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來確定承載待傳輸數據的全部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並且全部的傳輸塊都採用同樣的信道編碼方式,簡化了確定信道編碼方式的流程和步驟。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物理資源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正交頻分複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傳輸時間間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信息。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長期演進系統LTE數據、增强移動寬帶(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超低延時(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以及大規模機器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中的任意一種。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爲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低密度奇偶校驗(low-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編碼;Turbo編碼;Polar編碼;尾位卷積碼(tail-biting convolution code,TBCC)編碼;瑞德-米勒RM編碼。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包括:接收端接收發送端發送的第一數據;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所述接收端基於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應的信道解碼方式對所述第一數據進行信道解碼。
本發明實施例中,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與LTE系統中採用單一的信道編碼方式相比,能夠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傳輸塊爲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物理資源塊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正交頻分複用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傳輸時間間隔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信息。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爲長期演進系統LTE數據、增强移動寬帶eMBB、超可靠超低延時URLLC以及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種。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爲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編碼;Turbo編碼;Polar編碼;尾位卷積碼TBCC編碼;瑞德-米勒RM編碼。
第三方面,提供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所述設備包括用於執行第一方面中的方法的模塊。
第四方面,提供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所述設備包括用於執行第二方面中的方法的模塊。
第五方面,提供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存儲器、收發器和處理器,所述存儲器存儲程式,所述處理器用於執行程式,當所述程式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基於所述收發器執行所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存儲器、收發器和處理器,所述存儲器存儲程式,所述處理器用於執行程式,當所述程式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基於所述收發器執行所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介質存儲用於設備執行的程式代碼,所述程式代碼包括用於執行第一方面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八方面,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介質存儲用於設備執行的程式代碼,所述程式代碼包括用於執行第二方面中的方法的指令。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通信系統,例如:全球移動通訊(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統、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統、寬帶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統、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等目前的通信系統,尤其可以應用於未來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系統。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圖1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10、發送端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應理解,上述傳輸塊是承載上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傳輸塊的大小是傳輸塊大小(TBSize)。承載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此外,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可以認爲是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利用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可以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調製方式。
S120、發送端以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所述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
例如,在步驟S110中發送端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Polar編碼,那麽在步驟S120中發送端就以Polar編碼對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
S130、所述發送端向接收端發送信道編碼後的所述待傳輸數據。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發送端和接收端均可以是網絡側設備或者終端設備,較爲常見的情形是發送端爲網絡側設備,接收端爲終端設備,或者,發送端和接收端均爲終端設備。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網絡側設備可以是用於與終端設備通信的設備,該網絡側設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統中的基站(nodeB,NB),還可以是LTE系統中的演進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還可以是雲無線接入網絡(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場景下的無線控制器,或者該網絡設備可以爲中繼站、接入點、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以及未來5G網絡中的網絡側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公用陸地移動通信網絡(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網絡中的網絡側設備等,本發明實施例並不限定。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終端設備可以指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接入終端、用戶單元、用戶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程終端、移動設備、用戶終端、終端、無線通信設備、用戶代理或用戶裝置。接入終端可以是蜂窩電話、無繩電話、會話啓動協議(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電話、無線本地環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個人數字處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持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調制解調器的其它處理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未來5G網絡中的終端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PLMN中的終端設備等,本發明實施例並不限定。
本發明實施例中,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與LTE系統中採用單一的信道編碼方式相比,能夠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發送端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其中,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可以是預先設定好的。
應理解,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可以根據調度待傳輸數據的控制信令中包含的調製與編碼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指示信息來確定。具體而言,待傳輸數據的數據塊大小可以根據MCS指示信息所指示的MCS以及待傳輸數據的頻域資源大小(該頻域資源大小可以由調度待傳輸數據的頻域資源配置信息來確定)來確定。其中,MCS和頻域資源大小兩者與傳輸塊大小的對應關係可以由發送端和接收端預先約定好,這樣,發送端和接收端就可以直接根據MCS和待傳輸數據的頻域資源大小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了。另外,還可以直接根據MCS與傳輸塊的大小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
發送端在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時可以採用以下兩種方式:
方式一:
發送端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應理解,確定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是指確定第一傳輸塊承載的數據的編碼方式,接下來,發送端會根據第一傳輸塊承載的數據的編碼方式對第一傳輸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信道編碼。上述第一傳輸塊可以是待傳輸數據的任意一個傳輸塊,也可以是待傳輸數據中的某個特定的傳輸塊。
當上述第一傳輸塊是待傳輸數據的任意一個傳輸塊時,例如,待傳輸的數據包括兩個傳輸塊,那麽就可以根據方式一分別確定這兩個傳輸塊各自對應的信道編碼方式。也就是說,在方式一中,可以確定各個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然後再根據確定的信道編碼方式分別對各個傳輸塊進行信道編碼。
具體地,假設待傳輸數據包含兩個傳輸塊,分別是傳輸塊1和傳輸塊2,當傳輸塊1的大小小於或者等於預設的第一閾值時,確定傳輸塊1的信道編碼方式爲Polar編碼,當傳輸塊1的大小大於預設的第一閾值時,確定傳輸塊1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urbo編碼。同樣,對於傳輸塊2,當傳輸塊2的大小小於或者等於預設的第一閾值時,確定傳輸塊2的信道編碼方式爲Polar編碼,當傳輸塊2的大小大於預設的第一閾值時,確定傳輸塊2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urbo編碼。假設經過判斷之後發現傳輸塊1的大小小於預設的第一閾值,而傳輸塊2的大小大於預設的第一閾值,那麽就確定傳輸塊1的信道編碼方式爲Polar編碼,傳輸塊2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urbo編碼。
當上述第一傳輸塊是待傳輸數據的某個特定的傳輸塊時,例如,待傳輸數據包含傳輸塊1和其它的傳輸塊,其中,傳輸塊1是第一傳輸塊,那麽可以根據方式一來確定傳輸塊1的信道編碼方式,而對於其它的傳輸塊既可以採用方式一來確定信道編碼方式,也可以採用別的方式或方法來確定信道編碼方式
方式二:
發送端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在方式二中,發送端是根據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一個傳輸塊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也就是根據一個傳輸塊來確定信道編碼方式,並將該信道編碼方式作爲待傳輸數據的全部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相對於方式一中要確定待傳輸數據的各個傳輸塊的編碼方式,並且在信道編碼時對各個傳輸塊要採用不同的編碼方式相比,方式二降低了實現了複雜度,簡化了確定信道編碼方式的流程和步驟。
可選地,上述第二傳輸塊可以是待傳輸數據中特定的傳輸塊,也可以是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當上述第二傳輸塊是待傳輸數據中的特定傳輸塊時,例如,待傳輸數據包含多個傳輸塊,該多個傳輸塊中的第一個傳輸塊爲第二傳輸塊,那麽發送端就可以根據第一個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當上述第二傳輸塊是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例如,待傳輸數據包含多個傳輸塊,其中,傳輸塊1和傳輸塊2分別是待傳輸數據的最大傳輸塊和最小傳輸塊。那麽,可以選擇傳輸塊1作爲第二傳輸塊,當傳輸塊1的大小小於或者等於預設的第二閾值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均爲Polar編碼。當傳輸塊1的大小大於預設的第二閾值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均爲Turbo編碼。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發送端根據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上述基礎參數集可以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確定待傳輸數據的時頻資源的資源參數信息,通過該資源參數信息可以確定待傳輸數據的時頻資源,進而根據待傳輸數據的時頻資源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另外,上述基礎參數集可以由接收端通過信令配置給發送端,或者由發送端根據自身的其他參數(例如,當前的業務類型或者當前的工作頻點)得到。另外,對於接收端來說,也可以通過發送端的信令來獲取該基礎參數集,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其他參數得到該基礎參數集。或者,發送端和接收端可以通過預先配置來獲取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
上述基礎參數集可以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物理資源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正交頻分複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傳輸時間間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信息。
其中,子載波間隔是相鄰子載波的頻率間隔,例如,子載波間隔可以爲15Khz,60Khz等;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是指每個可能的系統帶寬下對應子載波的數目;典型地,PRB中包含的子載波的數目是6或12的整數倍,例如,12、24等;生成OFDM符號時傅裏葉變換或者傅裏葉逆變換使用的點數一般是2的整數次幂,這裏的傅裏葉變換可以是快速傅裏葉變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傅裏葉逆變換可以是快速傅立葉逆變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每個TTI中包含的OFDM符號的數目可以是2、4、7或者14的整數倍;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的數目可以是1ms或者10ms等一定時間長度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信息可以是設備在對數據進行發送或接收時使用的信號的信號前綴信息,它可以包含信號的循環前綴的時間長度,循環前綴使用常規循環前綴還是擴展循環前綴。
當上述基礎參數集包含子載波間隔信息時,發送端可以根據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子載波間隔大小,以及子載波間隔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該預設關係可以是預先設置的)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例如,當待傳輸數據的子載波間隔爲15Khz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尾位卷積碼(tail-biting convolutional coding,TBCC)編碼,當待傳輸數據的子載波間隔爲60Khz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低密度奇偶校驗(low-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編碼。
當上述基礎參數集包含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信息時,發送端可以根據待傳輸數據對應的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以及OFDM符號數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該預設關係可以是預先設置的)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例如,當待傳輸數據的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小於預設的第三閾值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urbo編碼,當待傳輸數據的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小於預設的第三閾值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Polar編碼。
應理解,上述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可以是基礎參數集中的一種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也可以是基礎參數集中的多種信息共同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
也就是說,發送端可以根據基礎參數集中的一種信息,以及該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例如,發送端還可以根據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以及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此外,發送端也可以根據基礎參數集中的多種信息,以及該多種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例如,發送端可以根據子載波間隔和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以及子載波間隔和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兩者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具體來說,當待傳輸數據的子載波間隔爲15Khz,並且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小於預設的第三閾值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urbo編碼;當待傳輸數據的子載波間隔爲60Khz,並且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大於預設的第三閾值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BCC編碼。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發送端根據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上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可以包括LTE數據、增强移動寬帶(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超低延時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以及大規模機器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vommunications,mMTC)中的任意一種。
具體而言,當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LTE數據時,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urbo編碼,當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eMBB或者URLLC時,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LDPC編碼,當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mMTC時,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BCC編碼。
根據業務類型選擇相應的信道編碼方式,能夠爲不同的業務類型選擇解碼複雜度、解調性能等最佳的信道編碼方式。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除了可以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一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之外,還可以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多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例如,發送端可以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兩者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具體地,當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eMBB並且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小於預設的第四閾值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LDPC編碼,當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mMTC並且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大於預設的第四閾值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BCC編碼。
上文結合圖1,從發送端的角度詳細描述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下文結合圖2,從接收端的角度描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應理解,發送端與接收端的描述相互對應,因此圖2中未詳細描述的部分可以參見圖1的實施例。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圖2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210、接收端接收發送端發送的第一數據;
S220、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S230、所述接收端基於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應的信道解碼方式對所述第一數據進行信道解碼。
應理解,接收端在接收到第一數據後可以先確定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然後再採用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應的信道解碼方式對第一數據進行信道解碼。接收端也可以在接收到第一數據後直接確定第一數據的信道解碼方式,然後以該信道解碼方式對第一數據進行信道解碼。
此外,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發送端和接收端均可以是網絡側設備或者終端設備,較爲常見的情形是發送端爲網絡側設備,接收端爲終端設備,或者,發送端和接收端均爲終端設備。
本發明實施例中,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與LTE系統中採用單一的信道編碼方式相比,能夠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其中,所述第二傳輸塊爲所述第一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傳輸塊爲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信息。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爲LTE數據、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種。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爲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編碼;Turbo編碼;Polar編碼;尾位卷積碼TBCC編碼;瑞德-米勒RM編碼。
下面以網絡側設備向終端設備發送數據爲例,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進行詳細的描述。具體步驟如下:
S301、網絡側設備確定待傳輸數據所用的傳輸塊的傳輸塊大小。
在確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傳輸塊大小時可以根據信道質量和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來確定,也可以根據MCS以及待傳輸數據的頻域資源大小來確定。
S302、網絡側設備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各個傳輸塊的傳輸塊大小,確定各個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例如,待傳輸數據包含兩個傳輸塊,分別是第一傳輸塊和第二傳輸塊,其中,第一傳輸塊的大小小於500比特,第二傳輸塊的大小大於500比特,那麽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爲LDPC編碼,第二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urbo編碼。
S303、網絡側設備通過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向終端設備發送調度信令。
S304、網絡側設備向終端設備發送信道編碼後的待傳輸數據。
應理解,步驟S303和步驟S304可以同時發生,也就是說網絡側設備可以向終端設備同時發送調度信令以及信道編碼後的待傳輸數據,另外,網絡側設備還可以先向終端設備發送調度信令再向終端設備發送信道編碼後的待傳輸數據。
S305、終端設備接收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調度信令後,根據調度信令中的MCS指示信息以及頻域資源配置信息確定待傳輸數據所用的傳輸塊的傳輸塊大小。
例如,一個MCS索引值和一個頻域資源大小共同對應一個傳輸塊大小,並且,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由網絡側設備和終端設備預先約定好,那麽,網絡側設備和終端設備就可以根據MCS索引值以及頻域資源大小共同確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
S306、終端設備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各個傳輸塊的傳輸塊大小,確定各個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例如,待傳輸數據包含兩個傳輸塊,分別是第一傳輸塊和第二傳輸塊,其中,第一傳輸塊的大小小於500比特,第二傳輸塊的大小大於500比特,那麽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爲LDPC編碼,第二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urbo編碼。
S307、終端設備在接收到網絡側設備的調度信令後,根據該調度信令檢測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編碼後的待傳輸數據,並基於步驟305中確定的各個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應的信道解碼方式對待傳輸數據的各個傳輸塊進行信道解碼。
上述步驟S301-S307以網絡側設備向終端設備發送數據(下行數據傳輸)爲例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進行了描述,下面以終端設備向網絡側設備發送數據(上行數據傳輸)爲例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進行詳細的描述。具體步驟如下:
S401、網絡側設備確定終端設備在進行數據傳輸時的一個TTI中所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
具體來說,網絡側設備可以根據終端設備發送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來確定一個TTI中包含的OFDM符號數。
S402、網絡側設備通過DCI向終端設備發送調度信令,調度終端設備進行上行數據的傳輸。
該調度信令中包含終端設備在進行上行數據傳輸時一個TTI中包含的OFDM符號數的指示信息,根據該指示信息終端設備可以獲知一個TTI中包含的OFDM符號數。
S403、終端設備在接收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調度信令後,根據調度信令中的指示信息確定一個TTI中包含的OFDM符號數。
S404、終端設備根據一個TTI中包含的OFDM符號數確定待傳輸的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例如,當一個TTI中的OFDM符號數小於4時,確定待傳輸的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BCC編碼,當一個TTI中的OFDM符號數小於或等於4並且小於14時,確定待傳輸的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Turbo編碼,當一個TTI中的OFDM符號數大於14時,確定待傳輸的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爲Polar編碼。
S405、終端設備基於步驟S404中確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待傳輸的數據進行信道編碼。
S406、終端設備根據網絡設備的調度信令將信道編碼後的待傳輸數據發送給網絡側設備。
S407、網絡側設備根據一個TTI中包含的OFDM符號數確定終端設備對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時採用的信道編碼方式。
S408、網絡側設備根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應的信道解碼方式對終端設備發送的信道編碼後的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解碼。
上文結合圖1和圖2詳細的描述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下面結合圖3至圖6,詳細描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應理解,圖3至圖6中的傳輸數據的設備能夠執行上文中由發送端和接收端執行的各個步驟,爲了避免重複,此處不再詳述。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圖3的傳輸數據的設備500包括:
確定模塊510,用於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處理模塊520,用於以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所述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
發送模塊530,用於向另一個設備發送信道編碼後的所述待傳輸數據。
本發明實施例中,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與LTE系統中採用單一的信道編碼方式相比,能夠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傳輸數據的設備500可以對應於圖1中所示的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傳輸數據的方法中的發送端,該傳輸數據的設備500可以執行圖1所示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各個步驟。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51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51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51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傳輸塊爲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51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 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信息。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51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LTE數據、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種。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爲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編碼;Turbo編碼;Polar編碼;尾位卷積碼TBCC編碼;瑞德-米勒RM編碼。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圖4的傳輸數據的設備600包括:
接收模塊610,用於接收發送端發送的第一數據;
確定模塊620,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處理模塊630,用於基於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應的信道解碼方式對所述第一數據進行信道解碼。
本發明實施例中,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與LTE系統中採用單一的信道編碼方式相比,能夠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傳輸數據的設備600可以對應於圖2中所示的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傳輸數據的方法中的接收端,該傳輸數據的設備600可以執行圖2所示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各個步驟。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6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6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6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傳輸塊爲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6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信息。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確定模塊6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LTE數據、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種。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爲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編碼;Turbo編碼;Polar編碼;尾位卷積碼TBCC編碼;瑞德-米勒RM編碼。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圖5的傳輸數據的設備700包括:
存儲器710,用於存儲程式;
處理器720,用於執行所述存儲器710中存儲的程式,當所述程式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720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所述處理器720還用於以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所述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
收發器730,用於向另一個設備發送信道編碼後的所述待傳輸數據。
本發明實施例中,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與LTE系統中採用單一的信道編碼方式相比,能夠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傳輸數據的設備700可以對應於圖1中所示的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傳輸數據的方法中的發送端,該傳輸數據的設備700可以執行圖1所示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各個步驟。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7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7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7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傳輸塊爲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7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信息。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72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LTE數據、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種。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爲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編碼;Turbo編碼;Polar編碼;尾位卷積碼TBCC編碼;瑞德-米勒RM編碼。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圖6的傳輸數據的設備800包括
存儲器810,用於存儲程式
收發器820,用於接收發送端發送的第一數據;
處理器830,用於執行所述存儲器810中存儲的程式,當所述程式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830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所述處理器830還用於基於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對應的信道解碼方式對所述第一數據進行信道解碼。
本發明實施例中,根據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待傳輸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來確定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與LTE系統中採用單一的信道編碼方式相比,能夠根據待傳輸數據的特徵信息爲待傳輸數據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方式。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傳輸數據的設備800可以對應於圖2中所示的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傳輸數據的方法中的接收端,該傳輸數據的設備800可以執行圖2所示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各個步驟。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83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83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83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傳輸塊爲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83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基礎參數集,以及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信號前綴信息。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處理器830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信道編碼方式。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爲LTE數據、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種。
可選地,作爲一個實施例,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爲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編碼;Turbo編碼;Polar編碼;尾位卷積碼TBCC編碼;瑞德-米勒RM編碼。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件、或者計算機軟件和電子硬件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還是軟件方式來執行,取决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爲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爲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發明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爲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介面,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爲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爲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爲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SB硬碟、移動硬碟、唯讀存儲器(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爲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爲准。
S110、S120、S130、S210、S220、S230‧‧‧步驟
500、600‧‧‧傳輸數據的設備
510、620‧‧‧確定模塊
520、630‧‧‧處理模塊
530‧‧‧發送模塊
610‧‧‧接收模塊
710、810‧‧‧存儲器
720、830‧‧‧處理器
730、820‧‧‧收發器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S110、S120、S130‧‧‧步驟
Claims (42)
- 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其中,包括:一發送端根據一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一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一信道編碼方式;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為所述傳輸數據選擇Polar編碼或者瑞德-米勒RM編碼作為信道編碼方式;所述發送端以所選擇的Polar編碼或者瑞德-米勒RM編碼對所述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以及所述發送端向一接收端發送信道編碼後的所述待傳輸數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一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大小,以及傳輸塊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 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一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傳輸塊為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所述基礎參數集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所述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物理資源塊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正交頻分複用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傳輸時間間隔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以及信號前綴信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發送端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為長期演進系統LTE數據、增强移動寬帶eMBB、超可靠超低延時URLLC以及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種。
- 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其中,包括:一接收端接收一發送端發送的一第一數據;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一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一信道編碼方式,其中,所述傳輸數據在所述發送端根據傳輸塊的大小為所述傳輸數據選擇Polar編碼或者瑞德-米勒RM編碼作為信道編碼方式,並以所選擇的Polar編碼或者瑞德-米勒RM編碼對所述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以及所述接收端基於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對應的信道解碼方式對所述第一數據進行信道解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一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一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傳輸塊為一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所述基礎參數集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所述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 物理資源塊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正交頻分複用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傳輸時間間隔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以及信號前綴信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為長期演進系統LTE數據、增强移動寬帶eMBB、超可靠超低延時URLLC以及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種。
- 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其中,包括:一確定模塊,用於根據一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一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一信道編碼方式;一處理模塊,用於根據所述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為所述傳輸數據選擇Polar編碼或者瑞德-米勒RM編碼作為信道編碼方式,並以所選擇的Polar編碼或者瑞德-米勒RM編碼對所述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以及一發送模塊,用於向另一個設備發送信道編碼後的所述待傳輸數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一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一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二傳輸塊為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採用的所述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 物理資源塊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正交頻分複用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傳輸時間間隔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以及信號前綴信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待傳輸數據的業務類型為長期演進系統LTE數據、增强移動寬帶eMBB、超可靠超低延時URLLC以及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種。
- 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其中,包括:一接收模塊,用於接收一發送端發送的一第一數據;一確定模塊,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一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中的至少一種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一信道編碼方式,其中,所述傳輸數據在所述發送端根據傳輸塊的大小為所述傳輸數據選擇Polar編碼或者瑞德-米勒RM編碼作為信道編碼方式,並以所選擇的Polar編碼或者瑞德-米勒RM編碼對所述待傳輸數據進行信道編碼;以及一處理模塊,用於基於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對應的信道解碼方式對所述第一數據進行信道解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一第一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傳輸塊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一第二傳輸塊的大小,以及傳輸塊的大小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有傳輸塊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二傳輸塊為一待傳輸數據的所有傳輸塊中的最大傳輸塊或者最小傳輸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採用的所述基礎參數集,以及所述基礎參數集中的信息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基礎參數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子載波間隔;預設帶寬下的子載波數目; 物理資源塊PRB包含的子載波數目;正交頻分複用OFDM符號長度;傅立葉變換或者傅立葉逆變換生成OFDM信號所使用的點數;每個傳輸時間間隔TTI包含的OFDM符號數目;預設時間單位內包含的TTI數目;以及信號前綴信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類型與所述信道編碼方式的對應關係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所述信道編碼方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數據的業務類型為長期演進系統LTE數據、增强移動寬帶eMBB、超可靠超低延時URLLC以及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種。
- 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一存儲器;以及一處理器,用於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以使得所述網絡設備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 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一存儲器;以及一處理器,用於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以使得所述網絡設備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8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 一種計算器程式產品,包括一具有在其上存儲的一指令集合的計算器可讀介質,所述指令集合可由一個或多個處理器執行,當該指令集合被執行時,使得該計算器程式產品可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 一種計算器程式產品,包括一具有在其上存儲的一指令集合的計算器可讀介質,所述指令集合可由一個或多個處理器執行,當該指令集合被執行時,使得該計算器程式產品可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8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 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介質存儲有程式,所述程式用於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 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介質存儲有程式,所述程式用於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8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6/093045 WO2018023485A1 (zh) | 2016-08-03 | 2016-08-03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PCT/CN2016/093045 | 2016-08-03 | ||
WOPCT/CN2016/093045 | 2016-08-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06326A TW201806326A (zh) | 2018-02-16 |
TWI734805B true TWI734805B (zh) | 2021-08-01 |
Family
ID=61073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22650A TWI734805B (zh) | 2016-08-03 | 2017-07-06 |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115939A1 (zh) |
EP (1) | EP3461042A4 (zh) |
JP (1) | JP2019530995A (zh) |
KR (1) | KR20190034240A (zh) |
CN (1) | CN109478946B (zh) |
TW (1) | TWI734805B (zh) |
WO (1) | WO20180234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536555B1 (ko) * | 2016-10-13 | 2023-05-2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rat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인코딩 및 디코딩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CN108365929B (zh) * | 2017-01-26 | 2020-10-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WO2020199171A1 (zh) * | 2019-04-03 | 2020-10-08 | 北京欧珀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 |
CN114598333A (zh) * | 2020-12-03 | 2022-06-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
CN117221894B (zh) * | 2023-11-09 | 2024-01-12 | 湖南雷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5g通信传输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047355A1 (en) * | 2002-11-15 | 2004-06-03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coding and rate matching |
EP2288038A2 (en) * | 1998-04-04 | 2011-02-2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hannel encoding/decoding device and method |
US20120127886A1 (en) * | 2003-04-01 | 2012-05-24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Adaptive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antenna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61510B2 (ja) * | 2002-03-22 | 2004-09-0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
JP3796212B2 (ja) * | 2002-11-20 | 2006-07-1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及び送信割り当て制御方法 |
US8577299B2 (en) * | 2004-06-04 | 2013-1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onfigurable cyclic prefix length |
CN100536449C (zh) * | 2005-04-15 | 2009-09-02 |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 一种基于循环前缀的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01860427B (zh) * | 2005-07-05 | 2012-04-18 |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多载波hsdpa的业务传输信道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
US8020082B2 (en) * | 2006-03-15 | 2011-09-13 | The Texas A & M University System | Source-channel approach to channel coding with side information |
CN101022440B (zh) * | 2006-03-30 | 2010-12-08 | 北京新岸线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兼容dab的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收发方法及系统 |
US7903614B2 (en) * | 2006-04-27 | 2011-03-0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link adaptation parameters for CDMA-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N101170531B (zh) * | 2006-10-24 | 2012-01-18 | 北京大学 | 一种信道估计方法及相应的通信方法和系统 |
CN101388744B (zh) * | 2007-09-11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编码调制的方法 |
KR100930718B1 (ko) * | 2007-10-26 | 2009-12-09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방송 신호의 전송 방법과 장치, 기록매체 및 수신 장치 |
CN101651516B (zh) * | 2008-08-13 | 2013-03-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编码调制方法和系统 |
CN102065046B (zh) * | 2009-11-11 | 2013-10-09 | 北京泰美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ofdm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及信号生成装置 |
CN102104458B (zh) * | 2010-07-02 | 2013-07-3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EP2421185B1 (en) * | 2010-08-20 | 2019-07-0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CN103378924B (zh) * | 2012-04-18 | 2018-09-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块大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同步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3825669B (zh) * | 2012-11-16 | 2017-10-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5127597A1 (zh) * | 2014-02-26 | 2015-09-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接收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WO2016154968A1 (zh) * | 2015-04-01 | 2016-10-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编码方法、装置、基站和用户设备 |
US20170325207A1 (en) * | 2016-05-06 | 2017-11-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Allocation Echoing |
EP4075704A1 (en) * | 2016-05-11 | 2022-10-19 | IDAC Holdings, Inc. | Physical (phy) layer solutions to support use of mixed numerologies in the same channel |
-
2016
- 2016-08-03 KR KR1020197004970A patent/KR2019003424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6-08-03 WO PCT/CN2016/093045 patent/WO2018023485A1/zh unknown
- 2016-08-03 JP JP2019500649A patent/JP2019530995A/ja active Pending
- 2016-08-03 CN CN201680087354.1A patent/CN109478946B/zh active Active
- 2016-08-03 EP EP16911083.0A patent/EP346104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
- 2017-07-06 TW TW106122650A patent/TWI734805B/zh active
-
2018
- 2018-12-11 US US16/217,000 patent/US2019011593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288038A2 (en) * | 1998-04-04 | 2011-02-2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hannel encoding/decoding device and method |
WO2004047355A1 (en) * | 2002-11-15 | 2004-06-03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coding and rate matching |
US20120127886A1 (en) * | 2003-04-01 | 2012-05-24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Adaptive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antenna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78946A (zh) | 2019-03-15 |
JP2019530995A (ja) | 2019-10-24 |
KR20190034240A (ko) | 2019-04-01 |
US20190115939A1 (en) | 2019-04-18 |
TW201806326A (zh) | 2018-02-16 |
CN109478946B (zh) | 2021-09-03 |
EP3461042A4 (en) | 2019-08-07 |
EP3461042A1 (en) | 2019-03-27 |
WO2018023485A1 (zh) | 2018-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764884B2 (en) | Method for sending or receiving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and device | |
CN109923907B (zh) |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TWI734805B (zh) |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 |
US11343835B2 (en)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
TWI775790B (zh) | 傳輸數據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 |
JP6426844B2 (ja) | 情報伝送方法、装置、及びデバイス | |
CN112134649B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发送端设备 | |
TW201804836A (zh) | 基於無線網絡的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 |
WO2019052388A1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9495968B (zh) | 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7178511A (zh) |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