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1896B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21896B TWI621896B TW106116117A TW106116117A TWI621896B TW I621896 B TWI621896 B TW I621896B TW 106116117 A TW106116117 A TW 106116117A TW 106116117 A TW106116117 A TW 106116117A TW I621896 B TWI621896 B TW I62189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directing layer
- display device
- area
- light redirecting
- ligh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面板、背光模組及後光變向層。顯示面板具有底面。背光模組設置於顯示面板的底面側,並具有導光板及光源。導光板具有與底面相對的第一面及與第一面平行的第二面。導光板另具有位於導光板之側邊的入光面,而光源沿著入光面設置。後光變向層設置於第二面上靠近邊緣之位置,並包含有第一區及第二區。部分進入導光板的光線會自第二面出射至後光變向層,並經過第一區及第二區折射後以產生相異的出射角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環境光補償之顯示裝置。
平面及曲面顯示裝置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各式的電子裝置之中,例如行動電話、個人穿戴裝置、電視、交通工具用主機、個人電腦、數位相機、掌上型電玩等。然而為了提高使用者的視覺感受,業者仍在不斷地就顯示裝置的光學表現進行改良。
然而往往為使用者所忽略的是,在使用顯示裝置時,需同時注意其亮度與外在環境光的搭配,以減少長期使用下對眼睛造成的損傷。以個人電腦螢幕為例,若是螢幕亮度高,而周圍環境過暗,將會因使用者的瞳孔放大而感覺螢幕亮度太高,進而使得眼睛不適。為了解決此一問題,部分使用者會以檯燈或其他燈具進行補光,然而在補光不均勻的狀況下,仍然會使得使用者的眼睛覺得不適。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在不外加光源的狀況下提供適當的環境光補償。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提高使用者觀看顯示裝置時的舒適度,以減輕眼睛因環境亮度過暗或不均勻而產生的疲勞。
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面板、背光模組及後光變向層。顯示面板具有相對的顯示面及底面;其中底面供自背光模組接收背光進入顯示面板,以於顯示面形成影像。背光模組設置於顯示面板的底面側,並具有導光板及光源。導光板具有與底面相對的第一面及與第一面平行的第二面。導光板另具有入光面,係位於導光板之側邊,而分別連接第一面及第二面的端部。光源沿著入光面設置,其產生的光線自入光面進入導光板。
後光變向層設置於第二面上靠近邊緣之位置。後光變向層包含有第一區及第二區;第一區上具有一或多條第一稜鏡,第二區上具有一或多條第二稜鏡。部分進入導光板的光線會被傳導自第二面出射,並進入後光變向層。這些光線部分會經由第一稜鏡折射,而部分則經由第二稜鏡折射,經過第一稜鏡及第二稜鏡折射後的光線會形成相異的出射角度。
此外,在上述的第一稜鏡相對於第二面具有第一內底角及第一外底角,第二稜鏡相對於第二面具有第二內底角及第二外底角;且第一內底角的角度不等於第二內底角的角度,而第一外底角的角度不等於第二外底角的角度。
10‧‧‧參考牆面
30‧‧‧支撐面
100‧‧‧顯示面板
110‧‧‧底面
130‧‧‧顯示面
131‧‧‧顯示區
132‧‧‧顯示區垂直投影範圍
133‧‧‧週邊區
134‧‧‧週邊區垂直投影範圍
300‧‧‧背光模組
310‧‧‧導光板
311‧‧‧第一面
312‧‧‧第二面
313‧‧‧入光面
330‧‧‧光源
340、350‧‧‧反射片
370‧‧‧光學膜片
500‧‧‧後光變向層
501‧‧‧擴散片
503‧‧‧增亮片
505‧‧‧稜鏡片
510‧‧‧第一區
511‧‧‧第一稜鏡
520‧‧‧第二區
521‧‧‧第二稜鏡
530‧‧‧第三區
531‧‧‧第三稜鏡
550‧‧‧第一稜線走向
610‧‧‧第一照射區域
620‧‧‧第二照射區域
630‧‧‧第三照射區域
700‧‧‧殼體
710‧‧‧後開口
730‧‧‧前開口
900‧‧‧前光變向層
911‧‧‧前稜鏡
930‧‧‧前照射區
950‧‧‧第二稜線走向
圖1A為本發明顯示裝置之實施例元件爆炸圖;
圖1B為圖1A所示實施例之局部放大圖;圖2為後光變向層之實施例剖視圖;圖3為圖2第一稜鏡及第二稜鏡之實施例剖視圖;圖4為後光變向層之另一實施例剖視圖;圖5為圖4第一稜鏡、第二稜鏡及第三稜鏡之實施例剖視圖;圖6為顯示裝置之實施例剖視圖;圖7為顯示裝置之另一實施例剖視圖;圖8為顯示裝置之另一實施例元件爆炸圖;圖9為圖8所示顯示裝置之剖視圖;圖10為顯示裝置之另一實施例剖視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例如:電腦顯示器、電視、監視器、車用主機等。然而在不同的實施例中,顯示裝置亦可運用於其他電子裝置上而作為顯示之用。
如圖1A所示,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面板100、背光模組300、後光變向層500及殼體700。顯示面板100較佳係為液晶顯示面板,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為其他可搭配背光模組300的不同類型顯示面板。顯示面板100具有顯示面130及底面110;底面110與顯示面130為相反的兩面;其中底面110供自背光模組300接收背光進入顯示面板100,以於顯示面130形成影像。顯示面板100、背光模組300及後光變向層500經組裝後設置於殼體700內,而顯示面130自殼體700的開口向外顯示影像。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殼
體700亦可僅包覆或支撐背光模組300以形成無邊框之顯示裝置;此外,殼體700亦可能為底板、其他結構組件或其他結構連接方式所替代。
背光模組300設置於顯示面板100的底面110側,並具有導光板310及光源330。導光板310具有第一面311及第二面312;第一面311與底面110相對,而第二面312則與第一面311平行,亦即導光板310相反於第一面311之一面。此外,導光板310另具有入光面313;入光面313係位於導光板310之側邊,而分別連接第一面311及第二面312的端部。光源330沿著入光面313設置;在較佳實施例中,光源330例如為發光二極體燈條,平行於入光面313設置。光源330產生的光線自入光面313進入導光板310,並經過導光板310內部傳遞後至少部分自第一面311出射並進入底面110。在此較佳實施例中,背光模組300可包含有光學膜片370設置於第一面311及底面110間,以對光線進行調變。光學膜片370包含但不限於擴散片、增亮片、半穿反射片等等。此外,背光模組300較佳亦可於第二面312之一側設有反射片340,以增加光線回收再利用的效率。
如圖1A所示,後光變向層500直接或間接地設置於第二面312上靠近邊緣之位置。較佳而言,後光變向層500係形成為長條狀,並沿著第二面312上垂直於入光面313之一側邊緣設置。此外,如圖1A所示,後光變向層500較佳係成對分別設置於第二面312相對的兩側邊上,但不限於此,亦可僅設置於單獨一側,或分設於第二面312的上側與下側,或設於上側及兩側邊等。後光變向層500較佳設置於第二面312上未設有反射片340的位置,亦即不與反射片340重疊。在本實施例中,後光變向層500係設置於反射片340相對的兩側邊外。
具體而言,後光變向層500較佳可由數層光學元件疊合而成,例如擴散片501及增亮片503,並貼合於第二面312上;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後光變向層500亦可由單獨一層的光學膜片所形成。如圖1A所示,殼體700上具有後開口710與後光變向層500對應。以此實施例而言,後開口710具有與後光向層500形狀類似且延伸方向平行的長條形狀,但不限於此,且位置之設計可容許自後光變向層500出射之光線向外射出殼體700。此外,在此較佳實施例中,背光模組300較佳包含有另一反射片350設置於第一面311上,而與後光變向層500相對應。在導光板310內之部分光線可經由反射片350之反射,而自第二面312出射至後光變向層500。較佳而言,反射片350在第一面311上之涵蓋範圍會落於顯示面130上之顯示區131於第一面311上之垂直投影範圍132外,以減少因反射片350之設置而影響到顯示區131內之影像顯示效果。換言之,反射片350的設置位置會落在顯示面130上圍繞顯示區131的週邊區133於第一面311上的垂直投影範圍134之內。在不同的實施例中,反射片350亦可由形成於第一面311上相應位置的微結構來代替(或兩者共用),以在第一面311上設置微結構處產生破壞光全反射的效果,而提高在對面後光變向層500處的出光效率。
如圖1A、圖1B及圖2所示,後光變向層500包含有稜鏡片505,其具有第一區510及第二區520。第一區510上包含有一或多條較佳為平行設置的第一稜鏡511,第一稜鏡511較佳係沿著後光變向層500的延長方向或是第二面312的側邊延伸。第二區520上包含有一或多條較佳為平行設置第二稜鏡521,第二稜鏡521較佳具有與第一稜鏡511相同的延伸方向。在此較佳實施例中,後光變向層500具有第一稜線走向550,而第一稜線走向550較佳係
沿著第一面311的側邊延伸。第一稜線走向550較佳可為各個第一稜鏡511及第二稜鏡521上稜線平均延伸方向的平均,或為單一第一稜鏡511或第二稜鏡521上稜線的平均延伸方向。由於第一稜鏡511及第二稜鏡521上的稜線不一定為直線,且可能具有多段稜線,因此較佳可以於稜線上取數個點,而以各點的稜線行進方向平均取得第一稜鏡511或第二稜鏡521上稜線的平均延伸方向。
如圖2所示,部分進入導光板310的光線會被傳導自第二面312出射,並進入後光變向層500。這些光線部分會經由第一稜鏡511折射,而部分則經由第二稜鏡521折射,唯經過第一稜鏡511及第二稜鏡521折射後的光線會產生相異的出射角度。具體而言,當離開第二面312的光線經由第一區510及第二區520內的稜鏡改變行進方向後,將會分別形成第一照射區域610及第二照射區域620。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區520係較第一區510接近第二面312的邊緣,亦即第一區510在比較接近第二面312中心的位置;然而如圖2所示,經由第一區510及第二區520折射而出的光線會交錯而分別形成第一照射區域610及第二照射區域620。換言之,第一照射區域610會較第二照射區域620偏離第二面312的中心。
如圖2所示,若以距後光變向層500約15公分至30公分的後方參考牆面10而言,第一照射區域610及第二照射區域620落於其上的範圍會以第一照射區域610的中心離第二面312的中心較遠。此外,第一照射區域610及第二照射區域620落於其上的範圍較佳在交界的邊緣處會有重疊的寬帶,以維持照射範圍的連貫性,降低亮暗不均的狀況。在此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區510佔後光變向層500總面積的比例界於48%至68%之間,使得投射到
第一照射區域610及投射到第二照射區域620的光線中最高亮度一致。由於第一區510距離第二面312的中心較近,因此所接受的光強度亦較高,由其來提供光線給距離最遠的第一照射區域610將有助於整體環境光補償的均勻性。藉由此一設計,由後光變向層500射出的光線可以提供顯示裝置背側環境光的補償,進而達到保護視力的效果。此外,由於所使用的光線是來自於原本背光模組300中的光源330,而沒有另外加設其他的光源,因此在電力配置及機構設計上均較為簡易。
特別要說明的是,稜鏡片505上各稜鏡的分佈並不以此實施例為限,亦可採用剖面幾合均相同的稜鏡,或採用不同的稜鏡配置方式,例如將第一區510及第二區520的位置顛倒或採交錯設置。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同一稜鏡的兩個底角中,表示的是較接近於第二面312中心的稱之為內底角,而較接近第二面312側邊的則稱之為外底角。第一稜鏡511相對於第二面312具有第一內底角θ1及第一外底角Φ1。第二稜鏡521較第一稜鏡511靠近第二面312的邊緣,並相對於第二面312具有第二內底角θ2及第二外底角Φ2。第一內底角θ1及第一外底角Φ1較佳分別第二內底角θ2及第二外底角Φ2相異,以達到使光線折射角度不同的功效。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內底角θ1係小於第一外底角Φ1,而第二內底角θ2則大於第二外底角Φ2。更佳而言,第一內底角界θ1介於48度至56度之間,第一外底角Φ1界於58度至62度之間;第二內底角θ2介於80度至90度之間,第二外底角Φ2介於55度至65度之間,以使第一照射區域610及第二照射區域620之分佈範圍符合需求,例如可補償至顯示裝置背側向外張角為40度至45度左右的背景區域。
圖4所示為後光變向層500之另一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除了第一區510及第二區520外,後光變向層500還包含了與第一區510及第二區520平行設置的第三區530。第三區530較第二區520更接近第二面312的邊緣,並與第一區510共同將第二區520夾於中間。第三區530內具有一或多條較佳為平行設置的第三稜鏡531,經過第三稜鏡旣531折射的光線會與經第一稜鏡511及第二稜鏡521折射後的光線產生相異的出射角度。具體而言,當離開第二面312的光線經由第三區530的第三稜鏡531改變行進方向後,將會形成第三照射區域630。如圖4所示,經由第三區530及第二區520折射而出的光線會交錯而分別形成第三照射區域630及第二照射區域620。換言之,第三照射區域630會較第二照射區域620接近第二面312的中心。此外,第三照射區域630及第二照射區域620落於其上的範圍較佳在交界的邊緣處會有重疊的寬帶,以維持照射範圍的連貫性,降低亮暗不均的狀況。在此較佳實施例中,第二區520佔後光變向層500總面積的比例界於13%至22%之間;第三區530佔後光變向層500總面積的比例界於19%至30%之間。藉由此一設計,可使由後光變向層500射出的光線可以提供顯示裝置背側較均勻及廣泛的環境光補償,進而提高對視力保護的效果。
如圖5所示,第三稜鏡531相對於第二面312具有第三內底角θ3及第三外底角Φ3。較佳而言,第三內底角界θ3介於80度至90度之間,第三外底角Φ3介於45度至55度之間,以使第三照射區域630及第二照射區域620之分佈範圍符合需求。
如圖6所示,後光變向層500較佳係設置凹於殼體700之內,而至少部分出線的光線可自後開口710射出。在此較佳實施例中,經由第一
區510及第二區520折射而出的光線會交錯,因此第二區520所折射出較接近垂直的光線將較易避開開口710的右側邊緣而不被阻擋,增加光線的利用率。然而稜鏡片505上之稜鏡分佈並不以此實施例為限,特此說明。
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後光變向層500亦可部分或全部嵌入於後開口710內,使得自後光變向層500射出的光線更不易為殼體700所阻擋。上述之「嵌入」包含但不限於以後光變向層500的邊緣與後開口710的邊緣相抵觸或緊配合,亦包含後光變向層500之邊緣與後開口710的邊緣間留有間隙的情形。
圖8及圖9所示為顯示裝置之另一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除了前述的顯示面板100、背光模組300、後光變向層500及殼體700外,顯示裝置並包含有前光變向層900直接或間接設置於第一面311上靠近邊緣的位置。較佳而言,前光變向層900係設置於第一面311上最接近於支撐面30(例如桌面)之底邊附近,以提供照射在支撐面30上之光線來作為補償的環境光。前光變向層900較佳可設置於光學膜片370上,即間接地設置於第一面311上,因此可接受較為準直且均勻的入線光線;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前光變向層900亦可直接設置於第一面311上。如圖9所示,自入光面313進入導光板310之光線至少部分自第一面311出射而進入前光變向層900,並經由前光變向層900折射以偏離顯示面板100之中心。
如圖8及圖9所示,前光變向層900包含一或多條較佳為平行設置的前稜鏡911。在此較佳實施例中,前光變向層900具有第二稜線走向950,而第二稜線走向950較佳係沿著第一面311的底邊延伸。第二稜線走向950較佳可為各個前稜鏡911上稜線平均延伸方向的平均,或為單一前稜鏡
911上稜線的平均延伸方向。由於前稜鏡911上的稜線不一定為直線,且可能具有多段稜線,因此較佳可以於稜線上取數個點,而以各點的稜線行進方向平均取得前稜鏡911上稜線的平均延伸方向。如圖8所示,第二稜線走向950較佳係與第一稜線走向550相交錯;在更佳實施例中,第二稜線走向950則與第一稜線走向550大致垂直。部分進入導光板310的光線會被傳導自第一面311出射並進入前光變向層900。這些光線會經由前稜鏡911折射而朝遠離顯示面板100中心法線的方向偏離。具體而言,如圖9所示,當離開第一面311的光線經由前稜鏡911改變行進方向後,將會形成前照射區域930,並提供支撐面30補償之環境光。此外,前光變向層900之設計亦可如前述實施例中之後光變向層500般採取分區設計,而於不同區中分別設置具有不同底角之稜鏡,以達到進一步優化環境光補償之效果,但不以此限。相對而言,在本實施例中之後光變向層500亦不限於採取前述的分區設計,而可採用具有相同底角之複數個稜鏡而達成提供顯示裝置背側補償光之效果。
另如圖9所示,前光變向層900較佳係設置凹於殼體700之內,而至少部分出線的光線可自前開口730射出。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前光變向層900亦可部分或全部嵌入於前開口730內,使得自前光變向層900射出的光線更不易為殼體700所阻擋。上述之「嵌入」包含但不限於以前光變向層900的邊緣與前開口730的邊緣相抵觸或緊配合,亦包含前光變向層900之邊緣與前開口730的邊緣間留有間隙的情形。
藉由此一設計,由前光變向層900射出的光線可以提供顯示裝置支撐面上環境光的補償,進而達到保護視力的效果。此外,由於所使用的光線是來自於原本背光模組300中的光源330,而沒有另外加設其他的光
源,因此在電力配置及機構設計上均較為簡易。由於前光變向層900射出的光線可以提供顯示裝置前方支撐面上的環境光補償,而後光變向層500可提供顯示裝置背側之環境光補償,因此使用者得到的環境光補償將更為全面性而完整。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Claims (31)
-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面板,具有一底面;一背光模組,具有:一導光板,具有與該底面相對之一第一面、與該第一面平行之一第二面,以及分別連接該第一面端部及該第二面端部之一入光面;以及一光源,沿該入光面設置,產生一光線自該入光面進入該導光板,並至少部分自該第一面出射進入該底面;以及一後光變向層,設置於該第二面上靠近邊緣之位置;其中,該後光變向層包含一第一區及一第二區,該第一區具有至少一第一稜鏡,該第二區具有至少一第二稜鏡;自該第二面入射至該後光變向層之光線經該第一稜鏡及該第二稜鏡折射後產生相異的出射角度,其中該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反射片設置於該第一面上,並與該後光變向層相對應。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稜鏡相對於該第二面具有一第一內底角及一第一外底角,該第二稜鏡相對於該第二面具有一第二內底角及一第二外底角;且該第一內底角不等於該第二內底角,而該第一外底角不等於該第二外底角。
-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區係較該第一區接近該第二面之邊緣,該第一內底角小於該第一外底角,該第二內底角大於該第二外底角。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內底角界於48度至56度之間, 該第一外底角界於58度至62度之間。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內底角介於80度至90度之間,該第二外底角介於55度至65度之間。
- 如請求項5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後光變向層包含較該第二區接近該第二面邊緣之一第三區,該第三區具有至少一第三稜鏡,該第三稜鏡相對於該第二面具有一第三內底角及一第三外底角,該第三內底角介於80度至90度之間,該第三外底角介於45度至55度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區係較該第一區接近該第二面之邊緣,自該第二面入射至該後光變向層之光線部分經該第一稜鏡折射後形成一第一照射區域,另一部分經該第二稜鏡折射後形成一第二照射區域,該第一照射區域較該第二照射區域偏離該第二面的中心。
- 如請求項7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區佔該後光變向層總面積之比例介於48%至68%。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後光變向層包含較該第二區接近該第二面邊緣之一第三區,該第二區佔該後光變向層總面積之比例界於13%至22%,該第三區佔該後光變向層總面積之比例介於19%至30%。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反射片於該第一面上之涵蓋範圍落於該顯示面板之一顯示區於該第一面上之垂直投影範圍外。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殼體,該殼體具有一後開口與該後光變向層相對。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後光變向層至少部分嵌入該後開口內。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前光變向層,設置於該第一面上靠近邊緣之位置並不與該顯示面板重疊;其中,自該入光面進入該導 光板之光線至少部分自該第一面出射進入該前光變向層,並經該前光變向層折射以偏離該顯示面板之中心。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前光變向層具有一第一稜線走向,該後光變向層具有一第二稜線走向,該第一稜線走向與該第二稜線走向相交錯。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殼體,該殼體具有:一後開口,與該後光變向層相對;以及一前開口,與該前光變向層相對。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前光變向層至少部分嵌入該前開口內。
-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面板,具有一底面;一背光模組,具有:一導光板,具有與該底面相對之一第一面、與該第一面平行之一第二面,以及分別連接該第一面端部及該第二面端部之一入光面;以及一光源,沿該入光面設置,產生一光線自該入光面進入該導光板,並至少部分自該第一面出射進入該底面;一後光變向層,設置於該第二面上靠近邊緣之位置;其中,自該入光面進入該導光板之光線至少部分自該第二面出射進入該後光變向層,並經該後光變向層折射以偏離該顯示面板之中心;以及一前光變向層,設置於該第一面上靠近邊緣之位置並不與該顯示面板重疊;其中,自該入光面進入該導光板之光線至少部分自該第一面出射進入該前光變向層,並經該前光變向層折射以偏離該顯示面板之中 心。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後光變向層包含一第一區及一第二區,該第一區佈設有至少一第一稜鏡,該第二區佈設有至少一第二稜鏡;自該第二面入射至該後光變向層之光線經該第一稜鏡及該第二稜鏡折射後產生相異的出射角度。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稜鏡相對於該第二面具有一第一內底角及一第一外底角,該第二稜鏡相對於該第二面具有一第二內底角及一第二外底角;該第一內底角及該第一外底角分別與該第二內底角及該第二外底角相異。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區係較該第一區接近該第二面之邊緣,該第一內底角小於該第一外底角,該第二內底角大於該第二外底角。
- 如請求項20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內底角介於48度至56度之間,該第一外底角介於58度至62度之間。
-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內底角介於80度至90度之間,該第二外底角介於55度至65度之間。
-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後光變向層包含較該第二區接近該第二面邊緣之一第三區,該第三區佈設有至少一第三稜鏡,該第三稜鏡相對於該第二面具有一第三內底角及一第三外底角,該第三內底角介於80度至90度之間,該第三外底角介於45度至55度之間。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區係較該第一區接近該第二面之邊緣,自該第二面入射至該後光變向層之光線部分經該第一稜鏡折射後形成一第一照射區域,另一部分經該第二稜鏡折射後形成一第二照射區域,該第一照射區域較該第二照射區域偏離該第二面的中心。
-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區佔該後光變向層總面積之比例介於48%至68%。
-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後光變向層包含較該第二區接近該第二面邊緣之一第三區,該第二區佔該後光變向層總面積之比例介於13%至22%,該第三區佔該後光變向層總面積之比例介於19%至30%。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包含一反射片設置於第一面上,並與該後光變向層相對應。
- 如請求項27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反射片於該第一面上之涵蓋範圍落於該顯示面板之一顯示區於該第一面上之垂直投影範圍外。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前光變向層之延長方向係與該後光變向層之延長方向垂直。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殼體,該殼體具有:一後開口,與該後光變向層相對;以及一前開口,與該前光變向層相對。
- 如請求項30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前光變向層或該後光變向層至少部分嵌入該前開口或該後開口內。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16117A TWI621896B (zh) | 2017-05-16 | 2017-05-16 | 顯示裝置 |
CN201710564964.2A CN107167958B (zh) | 2017-05-16 | 2017-07-12 | 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16117A TWI621896B (zh) | 2017-05-16 | 2017-05-16 | 顯示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21896B true TWI621896B (zh) | 2018-04-21 |
TW201901256A TW201901256A (zh) | 2019-01-01 |
Family
ID=59823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16117A TWI621896B (zh) | 2017-05-16 | 2017-05-16 | 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167958B (zh) |
TW (1) | TWI62189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76067B (zh) * | 2018-05-15 | 2019-11-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具環境光補償設計的顯示裝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96911B (zh) * | 2019-04-15 | 2020-06-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CN111564110B (zh) * | 2020-05-29 | 2022-07-12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TWI794614B (zh) | 2020-07-02 | 2023-03-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92192A (ja) * | 2003-08-08 | 2005-04-07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両面発光照明ユニット |
US20090316075A1 (en) * | 2008-06-24 | 2009-12-24 | Kyu-Han Bae | Du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TW201608311A (zh) * | 2014-08-26 | 2016-03-01 |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CN106483713A (zh) * | 2016-12-27 | 2017-03-08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32281B (en) * | 2002-08-16 | 2005-05-11 |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 A backlight device of a LCD display |
JP2005243346A (ja) * | 2004-02-25 | 2005-09-08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両面発光照明装置 |
-
2017
- 2017-05-16 TW TW106116117A patent/TWI621896B/zh active
- 2017-07-12 CN CN201710564964.2A patent/CN10716795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92192A (ja) * | 2003-08-08 | 2005-04-07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両面発光照明ユニット |
US20090316075A1 (en) * | 2008-06-24 | 2009-12-24 | Kyu-Han Bae | Du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TW201608311A (zh) * | 2014-08-26 | 2016-03-01 |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CN106483713A (zh) * | 2016-12-27 | 2017-03-08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76067B (zh) * | 2018-05-15 | 2019-11-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具環境光補償設計的顯示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67958B (zh) | 2019-12-17 |
TW201901256A (zh) | 2019-01-01 |
CN107167958A (zh) | 2017-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11848B (zh) | 具複數顯示模組之顯示裝置 | |
US8870439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reduced light leakage | |
TWI621896B (zh) | 顯示裝置 | |
US20120086875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TWI646511B (zh) | 拼接顯示裝置 | |
JP2004054034A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6826036B2 (ja) |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TW201331677A (zh) | 背光模組及包括背光模組之顯示裝置 | |
US7852433B2 (en) |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TW201510619A (zh)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
TWI519836B (zh) | 發光裝置及應用其之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 |
US9952373B2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JP2009081014A (ja) |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US20170160459A1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TWI607262B (zh) |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器 | |
TWI623798B (zh) | 膠框、背光模組及使用其的平面顯示裝置 | |
TWI405008B (zh) | 背光模組及包含該背光模組之顯示裝置 | |
US20120127436A1 (en) | Illumination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 |
KR20130055338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TWM615225U (zh)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
JP4218294B2 (ja) | 表示装置 | |
JP4596850B2 (ja) | 両面発光照明ユニット | |
JP2013068651A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TWI422871B (zh) | 光學元件及顯示模組 | |
US20110037923A1 (en) | Light condensing film,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