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0453B - Touch sensor electrodes, touch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 Google Patents
Touch sensor electrodes, touch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50453B TWI550453B TW103123254A TW103123254A TWI550453B TW I550453 B TWI550453 B TW I550453B TW 103123254 A TW103123254 A TW 103123254A TW 103123254 A TW103123254 A TW 103123254A TW I550453 B TWI550453 B TW I55045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electrodes
- sensing
- strip
- dri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96—Conductive pattern lay-out details not covered by sub groups H05K1/02 - H05K1/0295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的技術涉及具備沿著一個方向所排列的複數個電極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備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顯示裝置所具備的觸控感測器具備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一例的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將指頭等對於操作面的接觸檢測為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顯示面板形成的影像係通過這些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而朝操作面輸出。為此,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係例如,構成為相互隔著間隔所排列的多數條電極線的集合(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2-79238號公報
然而,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係由與觸控感測器用電極連接的周邊電路測定。此時,若在電極間的靜電電容的初期值過大,則由操作面和指
頭的接觸所造成的小的電容變化會被當作周邊電路中的測定誤差來處理。相反的,若在電極間的靜電電容的初期值過小,則周邊電路中的雜訊會被當作操作面和指頭的接觸來處理。故,在電極間的靜電電容的初期值必需是適合由接觸所造成的電容變化量的值。這樣的需求,通常是藉由將複數個電極各自形成為彼此相等的形狀及大小,且隔著一定的間隔排列來滿足。
另一方面,在操作面上由指頭所選擇的部位係規定在操作面中的影像的輸出範圍內。此時,若驅動電極排列的區域或感測電極排列的區域比影像的輸出範圍小得多,則在所輸出的影像當中包含了未由指頭予以選擇的部分。相反的,若驅動電極排列的區域或感測電極排列的區域比影像的輸出範圍大得多,則會無效地重複進行在電極間的靜電電容的測定。故,電極排列的區域的大小必需是和影像的輸出範圍相同的程度。這樣的需求,通常是藉由使電極排列的區域的大小配合顯示面板的大小來滿足。
即,電極的形狀、大小、及配置等配置一個電極所需的單位區域的大小係根據為了提高靜電電容的檢測精度的規格來訂定。另一方面,驅動電極排列的區域的大小或感測電極排列的區域的大小係根據除了觸控感測器以外的其他裝置的大小來訂定。於是,除了觸控感測器用電極以外的其他裝置的大小,通常是和電極的上述單位區域成整數倍相異。由此,若驅動電極排列的區域或感測電極排列的區域比影像的輸出範圍小得多,
則所輸出的影像的端部會變得不包含本來檢測接觸所需要的電極部分。相反的,若驅動電極排列的區域或感測電極排列的區域比影像的輸出範圍大得多,則在電極排列的區域的端部中,變得包含了本來不需要的、沒有用的電極部分作為感測的對象區域。
結果,既然預定了配置一個電極所需要的區域大小,則若將驅動電極或感測電極涵蓋整個所輸出的影像地排列,電極的一部分便會超出所輸出的影像之外。於是,若為了抑制觸控感測器包含沒有用的電極部分而在所輸出的影像之外省略沒有用的電極部分,結果造成在電極間的靜電電容的初期值,在電極排列的區域的端部變得比在其他部分還低。
又,電極排列的區域的端部的靜電電容比其他部分的靜電電容低的問題,不限於將沒有用的電極部分省略的構成,也會因電極排列的區域的端部、和與它對向的電極的相對位置偏移而發生。
本發明的技術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其抑制在電極排列的區域的端部靜電電容變低的情形。
本發明中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一態樣,係具備沿著一個方向的配列方向隔著一定的間隔排列的複數個帶狀電極,前述帶狀電極的每一個係隔著間隔所配置的複數條電極線的集合,每個前述帶狀電極的前述複數條電極線的總面積,在複數個前述帶狀電極中係均一
的,前述複數個帶狀電極包含:位於前述配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端部的端部帶狀電極、和除了前述端部帶狀電極以外的其他帶狀電極,在前述各帶狀電極中,將前述電極線的總面積對同帶狀電極的面積之比定為面積比,前述端部帶狀電極中的前述面積比係與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前述面積比不同的。
本發明中的觸控面板的一態樣,係具備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和覆蓋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覆蓋層(cover layer),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備:透明介電體基材;複數個第一帶狀電極,係在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材的表面中沿著第一方向隔著間隙排列;和複數個第二帶狀電極,係在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材的背面中沿著第二方向隔著間隙排列,前述第一帶狀電極及前述第二帶狀電極的至少一方係前述帶狀電極,還具備:周邊電路,係測定前述第一帶狀電極和前述第二帶狀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
本發明中的顯示裝置的一態樣,係具備:顯示面板,係顯示資訊;驅動電路,係驅動前述顯示面板;和前述觸控面板,係使前述顯示面板顯示的前述資訊透過。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中的一態樣,位於配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端部的端部帶狀電極,就每個帶狀電極的電極線的總面積而言,係與其他帶狀電極相等的,且,就電極線的總面積對帶狀電極的面積之面積比而言,係與其他帶狀電極不同的。故,在端部帶狀電極中,帶狀
電極本身的面積係與其他帶狀電極不同的,另一方面,可以將其靜電電容抑制成比其他帶狀電極的靜電電容小。
D1‧‧‧配列方向、第一配列方向
D2‧‧‧第二配列方向
WPM‧‧‧中間電極寬度
WPE‧‧‧端部電極寬度
W1L‧‧‧驅動電極線寬度
W1W‧‧‧驅動電極線間寬度
W1N‧‧‧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
WSM‧‧‧中間電極寬度
WSE‧‧‧端部電極寬度
W3L‧‧‧感測電極線寬度
W3W‧‧‧感測電極線間寬度
W3N‧‧‧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
Z1‧‧‧第一電壓區域
Z2‧‧‧第二電壓區域
Z3‧‧‧第三電壓區域
10‧‧‧顯示面板
10S‧‧‧顯示面
11‧‧‧下側偏光板
12‧‧‧薄膜電晶體基板
13‧‧‧TFT層
14‧‧‧液晶層
15‧‧‧彩色濾光片層
16‧‧‧彩色濾光片基板
17‧‧‧上側偏光板
20‧‧‧觸控面板
20S‧‧‧操作面
21‧‧‧觸控感測器用電極
22‧‧‧覆蓋層
23‧‧‧透明接著層
31DP‧‧‧帶狀電極、驅動電極
31L‧‧‧電極線
31DE‧‧‧端部帶狀電極
31DM‧‧‧其他帶狀電極
31‧‧‧透明基板
31S‧‧‧驅動面
31L‧‧‧驅動電極線
31T‧‧‧墊
31DP1‧‧‧第一個驅動電極
31DPn‧‧‧第n個驅動電極
31DE‧‧‧端部驅動電極
31DM‧‧‧中間驅動電極
31DL‧‧‧虛擬圖案
31C‧‧‧間隙部
32‧‧‧透明接著層
33‧‧‧透明介電體基板
33S‧‧‧感測面
33L‧‧‧感測電極線
33T‧‧‧墊
33SP‧‧‧感測電極
33SP1‧‧‧第一個感測電極
33SPn‧‧‧第n個感測電極
33SE‧‧‧端部感測電極
33SM‧‧‧中間感測電極
33DL‧‧‧虛擬圖案
33C‧‧‧間隙
34‧‧‧選擇電路
35‧‧‧檢測電路
35‧‧‧檢測電路
35a‧‧‧訊號取得部
35b‧‧‧訊號處理部
35L‧‧‧第二驅動電極線
36‧‧‧控制部
第1圖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中的顯示裝置的平面圖,相互重疊的構成要素的一部分重疊的順序的圖。
第2圖係顯示第1圖的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的剖面圖。
第3圖係顯示第1圖的顯示裝置的觸控面板的電性構成的方塊圖。
第4圖係顯示第1圖的顯示裝置的驅動電極的配置的平面圖。
第5圖係顯示第1圖的顯示裝置的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的平面圖。
第6圖係顯示第1圖的顯示裝置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當感測電極的間隔為600μm時,在感測電極與驅動電極之間的使用有限元素法得到的電壓分布的數值計算結果。
第7圖係顯示第1圖的顯示裝置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當感測電極的間隔為300μm時,在感測電極與驅動電極之間的使用有限元素法得到的電壓分布的數值計算結果。
第8圖係顯示變形例中的驅動電極的平面構造的平面圖。
第9圖係顯示變形例中的驅動電極的平面構造的平面圖。
第10圖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中的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的平面圖。
第11圖係顯示變形例中的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的平面圖。
第12圖係顯示變形例中的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的平面圖。
第13圖係顯示變形例中的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的剖面圖。
第14圖係顯示變形例中的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的剖面圖。
參照第1圖到第8圖,針對將本發明中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具體化的一實施形態加以說明。首先,參照第1圖,針對顯示裝置的構成加以說明。
又。第1圖為了方便說明在驅動面所形成的驅動電極、和在感測面所形成的感測電極的構成,而將驅動電極、及感測電極誇大。
如第1圖所示,顯示裝置係利用一個透明接著層貼合由驅動電路所驅動的液晶面板或有機EL面板
等的顯示面板10、和觸控面板20而成的積層體。在顯示面板10的表面,劃分形成為矩形形狀的顯示面10S,在顯示面10S顯示根據來自外部的影像資料的影像。
觸控面板20係利用透明接著層23貼合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和覆蓋層22而成的積層體。覆蓋層22係利用玻璃基板或樹脂薄膜形成,覆蓋層22中的與透明接著層23為相反側的側面發揮觸控面板20中的操作面20S的功能。透明接著層23具有使在顯示面10S所顯示的影像透過的光透過性,透明接著層23係例如,使用聚醚系接著劑或丙烯酸系接著劑。
又,當製造觸控面板20時,也可以利用透明接著層23貼合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和覆蓋層22,作為與此不同的例子,也可以採用以下的製造方法。即,在樹脂薄膜等的覆蓋層22直接地或是隔著基底層形成由銅等的導電性金屬所構成的薄膜層,在其上形成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圖案形狀的阻劑層。接下來,利用使用氯化鐵等的濕蝕刻法來將薄膜層加工成沿著X方向延伸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得到第一薄膜。又,與沿著X方向延伸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同樣地,將薄膜層加工成沿著Y方向延伸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得到第二薄膜。然後,利用透明接著層23貼合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
屬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構成要素且為第一基材的一例的透明基板31,係與在顯示面板10所形成的整個顯示面10S重疊,使在顯示面10S所形成的影像透過。透明基板31,係例如,由透明玻璃或透明樹
脂薄膜等的基材所構成。透明基板31可以具有由一個基材所構成的單層構造,也可以具有將兩個以上的基材重疊的多層構造。
透明基板31中的與顯示面板10為相反側的面,係設定為驅動面31S,在透明基板31的驅動面31S,電極線之一例的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係沿著一個方向的第一配列方向D1排列。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係各自形成為沿著與第一配列方向D1正交的第二配列方向D2延伸的折線狀。
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係各自從位於第一配列方向D1末端的驅動電極線31L開始依序每9條分為一組。一組所含的9條驅動電極線31L係連接於一個墊31T。連接於一個墊31T且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隔著間隔排列的9條驅動電極線31L構成第一帶狀電極的一例的一個驅動電極31DP。
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係各自使用由銅或鋁等所構成的金屬膜、由氧化鋅等所構成的金屬氧化物膜、由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鎵鋅等所構成的複合氧化物膜。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鎵鋅係由包含銦、錫、鎵、及鋅等的金屬氧化物形成。又,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也可以各自使用銀奈米線、導電性高分子膜、導電膜。作為導電膜,可舉出石墨烯膜等。分別包含9條驅動電極線31L的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係各別地連接於選擇電路34,接受選擇電路34施加的驅動電壓而被選定。
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31T,可以藉由將在驅動面31S所形成的一個薄膜隔著遮罩予以蝕刻來同時地形成。或者是,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31T可以利用各其他製程、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形成。又,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31T可以形成在與透明基板31不同的其他基材,而藉由將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31T從其他基材貼附於透明基板31來形成。
驅動面31S、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及複數個墊31T係利用一個透明接著層32貼合於第二基材之一例的透明介電體基板33。透明接著層32具有使在顯示面10S所顯示的影像透過的光透過性。透明接著層32係將驅動面31S、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及複數個墊31T、和透明介電體基板33接著。透明接著層32係例如,使用聚醚系接著劑或丙烯酸系接著劑。透明接著層32及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透明介電體基材的構成要素,在透明介電體基材的背面形成有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及複數個墊31T。
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例如,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的透明樹脂薄膜或透明玻璃基板等的基材構成。透明介電體基板33可以具有由一個基材所構成的單層構造,也可以具有將兩個以上的基材重疊的多層構造。透明介電體基板33具有使在顯示面10S所顯示的影像透過的光透過性、和適合檢測在電極間的靜電電容的比介電率。
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中的與透明接著層32為相反側的面,係設定為感測面33S,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感測面33S,電極線之一例的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係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排列。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係各自形成為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延伸的折線狀。
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係各自從位於第二配列方向D2末端的感測電極線33L開始依序每9條分為一組。一組所含的9條感測電極線33L係連接於一個墊33T。連接於一個墊33T且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的9條感測電極線33L構成第二帶狀電極的對向帶狀電極之一例的一個感測電極33SP。
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係與驅動電極線31L同樣地,各自使用由銅或鋁等所構成的金屬膜、由氧化鋅等所構成的金屬氧化物膜、由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鎵鋅等所構成的複合氧化物膜。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鎵鋅係由包含銦、錫、鎵、及鋅等金屬氧化物形成。又,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也可以各自使用銀奈米線、導電性高分子膜、石墨烯膜等導電膜。作為導電膜,可舉出石墨烯膜等。分別包含9條感測電極線33L的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係各別地連接於檢測電路35,利用檢測電路35檢測每個感測電極33SP的電壓。
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33T,可以藉由將在感測面33S所形成的一個薄膜隔著遮罩予以蝕刻來同時地形成。或者是,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33T可以利用各其他製程、由相互不同的材
料形成。又,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33T可以形成在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不同的其他基材,而藉由將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33T從其他基材貼附於透明介電體基板33來形成。
感測面33S、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及複數個墊33T係利用前面已說明過的透明接著層23貼合於覆蓋層22。
參照第2圖,說明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又,第2圖係顯示液晶面板作為顯示面板之一例。
在觸控面板20方面,係從靠近顯示面板10的構成要素開始依序放置透明基板31、驅動電極31DP、透明接著層32、透明介電體基板33、感測電極33SP、透明接著層23、及覆蓋層22。透明接著層32覆蓋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各電極線31L的周圍,將相鄰的電極線31L之間掩埋,並且位於驅動電極31DP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之間。又,透明接著層23覆蓋構成感測電極33SP的各電極線33L的周圍,將相鄰的電極線33L之間掩埋,並且位於感測電極33SP與覆蓋層22之間。
在顯示面板10方面,係從遠離觸控面板20的構成要素開始依序如下述般排列顯示面板10的複數個構成要素。即,從遠離觸控面板20的構成要素開始依序放置下側偏光板11、薄膜電晶體(以下稱為TFT)基板12、TFT層13、液晶層14、彩色濾光片層15、彩色濾光片基板16、及上側偏光板17。其中,在TFT層13,
構成子畫素的畫素電極係放置成矩陣狀。然後,在彩色濾光片層15,黑色矩陣劃分具有面對各個子畫素的矩形形狀的複數個區域,在黑色矩陣劃分的各區域放置將白色光變成紅色、綠色、及藍色當中任何顏色的光的著色層。
參照第3圖,說明觸控面板20的電性構成。又,以下,說明相互電容方式的觸控面板20中的電性構成來作為靜電電容式的觸控面板20之一例
如第3圖所示,觸控面板20具備了選擇電路34、檢測電路35、及控制部36。選擇電路34可以連接於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檢測電路35可以連接於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控制部36係連接於選擇電路34和檢測電路35。
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開始時序訊號(start timing signal),該開始時序訊號係用於使選擇電路34開始產生對各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訊號。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掃描時序訊號,該掃描時序訊號係用於使選擇電路34從第一個驅動電極31DP1開始朝第n個驅動電極31DPn依序掃描被供給驅動訊號的對象。
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開始時序訊號,該開始時序訊號係用於使檢測電路35開始檢測在各感測電極33SP流動的電流。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掃描時序訊號,該掃描時序訊號係用於使檢測電路35從第一個感測電極33SP1開始朝第n個感測電極33SPn依序掃描檢測的對象。
選擇電路34,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開始時序訊號而開始產生驅動訊號,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掃描時序訊號而從第一個驅動電極31DP1開始朝第n個驅動電極31DPn掃描驅動訊號的輸出地。
檢測電路35具備訊號取得部35a和訊號處理部35b。訊號取得部35a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開始時序訊號而開始取得在各感測電極33SP所產生的屬於類比訊號的電流訊號。然後,訊號取得部35a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掃描時序訊號而從第一個感測電極33SP1開始朝第n個感測電極33SPn掃描電流訊號的取得來源。
訊號處理部35b處理訊號取得部35a取得的各電流訊號,產生數位值的電壓訊號,將產生的電壓訊號朝控制部36輸出。依此方式,選擇電路34和檢測電路35,藉由從隨著靜電電容的變化而改變的電流訊號產生電壓訊號,來測定驅動電極31DP與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選擇電路34及檢測電路35係驅動觸控面板用電極的周邊電路之一例。
控制部36根據訊號處理部35b輸出的電壓訊號,檢測在觸控面板20中使用者碰觸的位置。
又,觸控面板20不限於上述的相互電容方式的觸控面板20,也可以是自發性電容方式的觸控面板。
接下來,參照第4圖及第5圖,針對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構成加以說明。第4圖係顯示驅動電極31DP的平面構造的平面圖,第5圖係從積
層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方向觀看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平面圖。又,在第4圖、及第5圖,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線31L的配置、及感測電極線33L的配置,誇大了驅動電極線31L的線寬、及感測電極線33L的線寬。
如第4圖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包含了形成為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延伸的折線狀的9條驅動電極線31L,為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延伸的帶狀電極。即,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各自的面積,係在驅動面31S中,包含了9條驅動電極線31L、和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間的間隙,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中各自是彼此相等的。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係各自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排列。
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當中,在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的兩端部所配置的驅動電極31DP係設定為端部驅動電極31DE。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當中,端部驅動電極31DE以外的驅動電極31DP係設定為中間驅動電極31DM。
在第一配列方向D1上,複數個中間驅動電極31DM的各自位置係與顯示面10S重疊的位置。複數個中間驅動電極31DM,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的長度係設定為中間電極寬度WPM,中間電極寬度WPM係例如設定為5.4mm。
在第一配列方向D1上,兩個端部驅動電極31DE各自的位置係跨越顯示面10S的內側和顯示面10S的外側的位置。兩個端部驅動電極31DE,各自的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的長度係設定為端部電極寬度WPE,端部電極寬度WPE係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小,例如設定為4.8mm。
由於端部電極寬度WPE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小,因此相較於具有中間電極寬度WPM的構成,全部的驅動電極31DP在具有端部電極寬度WPE和中間電極寬度WPM的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的長度變短。故,在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抑制了包含感測的對象區域以外的部分的情形。又,感測的對象區域係指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當中與顯示面10S重疊的部分。
在複數個驅動電極線31L中,各自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的長度係設定為驅動電極線寬度W1L,驅動電極線寬度W1L係例如設定為5μm。
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係設定為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係例如設定為600μm。
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驅動電極線31L,具有與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相同的寬度。即,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各個中,每個驅動電極31DP的9條驅動電極線31L所佔的總面積,在驅動面31S中係均一的且彼此相等的。
又,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的寬度可以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的寬度大。
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複數個驅動電極線31L,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係設定為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和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係例如設定為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的1/2的300μm。在端部驅動電極31DE,包含具有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的部分作為第一電極部之一例,且包含具有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的部分作為第二電極部之一例。
由於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小,因此相較於驅動電極線31L間的全部間隙皆具有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的構成,驅動電極線31L佔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驅動電極線31L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換言之,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對驅動電極31DP的面積的比,在端部驅動電極31DE的比係比在中間驅動電極31DM的比大。
故,雖說端部電極寬度WPE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小,但抑制了端部驅動電極31DE的靜電電容變得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的靜電電容小的情形。結果,抑制了在端部驅動電極31DE的靜電電容的檢測精度變得比在中間驅動電極31DM的靜電電容的檢測精度低的情形。此時,驅動電極31DP中的單位面積,係指在中間
驅動電極31DM中包含兩條以上的驅動電極線31L的大小。
又,只相互分離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的兩條驅動電極線31L,較佳為位於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隔著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排列的驅動電極線31L,係比隔著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排列的驅動電極線31L還密集地配置。在這點上,若隔著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排列的驅動電極線31L是位於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的構成的話,則密集地排列的驅動電極線31L變得難以被辨識。
又,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較佳為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厚度的兩倍以上。若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為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厚度的兩倍以上的話,則複數條驅動電極線31L中的密度變異變得難以被辨識。又,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變得越小,則驅動電極線31L間的靜電電容變得越大。在這點上,若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為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厚度的兩倍以上的話,則也可以抑制因驅動電極線31L間的靜電電容所引起的驅動電極線31L與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靜電電容的變異。
如第5圖所示,一個感測電極33SP包含了形成為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延伸的折線狀的9條感測電極線33L,係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延伸的對向帶狀電極。即,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各自的面積,係在感測面33S
中,包含了9條感測電極線33L、和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間隙,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中各自是彼此相等的。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係各自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排列,且從俯視方向觀看,配置在與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各個交叉的位置。
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當中,在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兩端部所配置的感測電極33SP係設定為端部感測電極33SE。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當中,端部感測電極33SE以外的感測電極33SP係設定為中間感測電極33SM。
在第二配列方向D2上,複數個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各自位置係與顯示面10S重疊的位置。於複數個中間感測電極33SM,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的長度係設定為中間電極寬度WSM,中間電極寬度WSM係與中間電極寬度WPM同樣地,例如設定為5.4mm。
在第二配列方向D2上,兩個端部感測電極33SE各自的位置係跨越顯示面10S的內側和顯示面10S的外側的位置。於兩個端部感測電極33SE,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的長度係設定為端部電極寬度WSE,端部電極寬度WSE係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小,與端部電極寬度WPE同樣地,例如設定為4.8mm。
由於端部電極寬度WSE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小,因此相較於全部的感測電極33SP皆具有中間電極寬度WSM的構成,在具有端部電極寬度WSE和中間電極寬度WSM的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沿著第
二配列方向D2的長度變短。故,在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抑制了包含感測的對象區域以外的部分的情形。
在複數個感測電極線33L中,各自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的長度係設定為感測電極線寬度W3L,感測電極線寬度W3L係例如設定為5μm。
於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感測電極線33L,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係設定為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係例如設定為600μm。
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感測電極線33L,具有與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感測電極線33L相同的寬度。即,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中,每個感測電極33SP的9條感測電極線33L所佔的總面積,在感測面33S中係均一的且彼此相等的。
又,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感測電極線33L的寬度可以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感測電極線33L的寬度大。
於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複數個感測電極線33L,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係設定為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和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係例如設定為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1/2的300μm。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包含具有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部分作為第一電極部之一例,且包含具有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的部分作為第二電極部之一例。
由於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小,因此相較於感測電極線33L間的全部間隙皆具有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構成,感測電極線33L佔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感測電極線33L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換言之,感測電極線33L的總面積對感測電極33SP的面積的比,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比係比在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比大。
故,雖說端部電極寬度WSE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小,但抑制了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靜電電容變得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靜電電容小的情形。結果,抑制了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靜電電容的檢測精度變得比在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靜電電容的檢測精度低的情形。此時,感測電極33SP中的單位面積,係指在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包含兩條以上的感測電極線33L的大小。
又,處在只相互分離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的位置的兩個感測電極線33L,較佳為位於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隔著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排列的感測電極線33L,係比隔著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排列的感測電極線33L還密集地配置。在這點上,若隔著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排列的感測電極線33L是配置在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的構成的話,則密集地排列的感測電極線33L變得難以被辨識。
又,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較佳為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厚度的兩倍以上。若端部感測電極線間
寬度W3N為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厚度的兩倍以上的話,則複數條感測電極線33L中的密度的變異變得難以被辨識。又,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變得越小,則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靜電電容變得越大。在這點上,若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為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厚度的兩倍以上的話,則也可以抑制因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靜電電容所引起的驅動電極線31L與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靜電電容的變異。
接下來,以下針對使用數值計算所得到的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加以說明。
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的數值計算,首先將各構成構件的厚度、比介電率、及片電阻設定為以下的值。又,在覆蓋層22的上側、及透明基板31的下側設定厚度為1mm且比介電率為1.00的大氣層。然後,針對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有5mm、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有5mm的矩形的對象區域,使用利用有限元素法解拉普拉斯方程式的數值計算,算出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
‧覆蓋層22厚度:700μm/比介電率:6.00
‧透明接著層23厚度:75μm/比介電率:2.60
‧全部的感測電極線33L厚度:2μm/片電阻:0.168Ω/□
‧透明介電體基板33厚度:100μm/比介電率:3.25
‧透明接著層32厚度:50μm/比介電率:2.60
‧全部的驅動電極線31L厚度:2μm/片電阻:0.168Ω/□
‧透明基板31厚度:100μm/比介電率:3.25
‧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IW 600μm
‧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IN 300μm
‧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 600μm
‧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 300μm
在上述條件下的數值計算結果,在對象區域為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情況、及在對象區域為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情況的任一情況下,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係1.01pF。相對於此,例如,在構成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感測電極線33L為8條的情況下,中間感測電極33SM和中間驅動電極31DM之間的靜電電容係降低到0.79pF。
在此,作為將端部電極寬度WPE作成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小的構成,可舉出減少端部驅動電極31DE所包含的驅動電極線31L的條數的構成。又,作為將端部電極寬度WSE作成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小的構成,可舉出減少端部感測電極33SE所包含的感測電極線33L的條數的構成。然而,只有電極線31L、33L的條數少的構成,係如上述數值計算結果所示,端部驅動電極31DE及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靜電電容變得比其他電極31DP、33SP中的靜電電容低。
相對於此,若為上述構成的話,電極線31L、33L於具有端部電極寬度WPE、WSE的電極31DP、33SP的單位面積中所占的面積,係比電極線31L、33L於其他電極31DP、33SP的單位面積中所占其他的面積大。故,如上述數值計算結果所示,具有端部電極寬度WPE、WSE的電極31DP、33SP亦得到與其他電極31DP、33SP相同程度的靜電電容。
接下來,針對使用數值計算所得到的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電壓分布,參照第6圖、及第7圖加以說明。
又,於第6圖及第7圖,在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俯視下交叉的部位的電壓幅度係設定為1.0。然後,於第6圖及第7圖,相對於在交叉部位的電壓幅度,顯示0.8倍以上、1.0倍以下的電壓幅度的區域係設定為第一電壓區域Z1,顯示0.7倍以上、低於0.8倍的電壓幅度的區域係設定為第二電壓區域Z2。另外,第6圖及第7圖,相對於在交叉部位的電壓幅度,顯示0.2倍以上、低於0.7倍的電壓幅度的區域係設定為第三電壓區域Z3。
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電壓分布的數值計算,首先,係與靜電電容的數值計算相同地,設定各構成構件的厚度、比介電率、及片電阻。又,在覆蓋層22的上側、及透明基板31的下側設定厚度為1mm且比介電率為1.00的大氣層。然後,將施加於感測電極33SP的電壓變更為0V,將施加於驅動電極31DP
的電壓變更為3V~20V,使用利用有限元素法解拉普拉斯方程式的數值計算,算出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電壓分布。
如第6圖所示,在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為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部位,係第一電壓區域Z1、第二電壓區域Z2、及第三電壓區域Z3介於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間隙。故,若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為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話,則在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間,感測電極線33L間的干涉係可被充分忽略的大小。
如第7圖所示,在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為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的部位,係第二電壓區域Z2、及第三電壓區域Z3介於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間隙。故,即使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為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在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間,感測電極線33L間的干涉仍為可被忽略的程度的大小。即,若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300μm)為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間隔(150μm)的至少兩倍以上的話,則感測電極線33L間的干涉係可被忽略的程度。
當顯示面板10在顯示面10S顯示影像時,顯示面10S所顯示的影像係通過驅動電極31DP、及感測電極33SP輸出至覆蓋層22的表面。屬於覆蓋層22表面的操作面當中,在俯視方向上與顯示面10S重疊的區域係由指頭選擇的部位。
此時,在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當中,與顯示面10S重疊的部分係設定為感測的對象區域,驅動電極31DP係涵蓋整個感測的對象區域地排列。又,在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當中,與顯示面10S重疊的部分亦設定為感測的對象區域,感測電極33SP係涵蓋整個感測的對象區域地排列。故,當指頭等接觸操作面中的影像輸出範圍時,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在指頭等接觸的部位發生變化。於是,藉由檢測靜電電容的變化來掌握指頭在操作面接觸的位置。
於是,由於端部電極寬度WPE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小,因此在具有端部電極寬度WPE和中間電極寬度WPM的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的長度變短。又,由於端部電極寬度WSE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小,因此在具有端部電極寬度WSE和中間電極寬度WSM的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的長度變短。故,抑制了在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及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包含感測的對象區域以外的部分的情形。
此外,由於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小,因此,驅動電極線31L佔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驅動電極線31L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又,由於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小,因此,感測電極線33L佔端部感測電極33SE
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感測電極線33L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故,抑制了端部驅動電極31DE的靜電電容變得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的靜電電容小的情形,此外抑制了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靜電電容變得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靜電電容小的情形。
根據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可得到以下的優勢。
(1)相較於在第一配列方向D1上的驅動電極31DP的寬度係在全部的驅動電極31DP彼此相等的構成,抑制了在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包含感測的對象區域以外的部分的情形。
(2)相較於在第二配列方向D2上的感測電極33SP的寬度係在全部的感測電極33SP彼此相等的構成,抑制了在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包含感測的對象區域以外的部分的情形。
(3)電極線佔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電極線佔其他驅動電極31DP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由此,端部驅動電極31DE(帶狀電極)本身的面積變得比其他驅動電極31DP(其他帶狀電極)小,另一方面抑制了端部驅動電極31DE的靜電電容變得比其他驅動電極31DP的靜電電容小的情形。
(4)電極線佔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電極線佔其他感測電極33SP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由此,端部感測電極33SE(帶狀電極)本身的面積變得比其他感測電極33SP(其他帶狀電極)小,另
一方面抑制了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靜電電容變得比其他感測電極33SP的靜電電容小的情形。
(5)在端部驅動電極31DE,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為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藉此將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作成比其他帶狀電極(即,中間驅動電極31DM)大。故,當提高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時,不需要變更驅動電極線31L的大小,及變更驅動電極線31L的形狀。
(6)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為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藉此將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作成比其他帶狀電極(即,中間感測電極33SM)大。故,當提高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時,不需要變更感測電極線33L的大小,及變更感測電極線33L的形狀。
(7)在端部驅動電極31DE,包含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為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的部分。故,抑制了將端部驅動電極31DE和中間驅動電極31DM辨識為相互不同的電極的情形。
另外,作為端部驅動電極31DE所包含的第一電極部之一例的具有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的部分係和作為其他帶狀電極的中間驅動電極31DM彼此相鄰的。由此,抑制了端部驅動電極31DE和中間驅動電極的分界線被辨識的情形。
(8)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包含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為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部
分。故,抑制了將端部感測電極33SE和中間感測電極33SM辨識為相互不同的電極的情形。
另外,作為端部感測電極33SE所包含的第一電極部之一例的具有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部分係和作為其他帶狀電極的中間感測電極33SM彼此相鄰的。由此,抑制了端部感測電極33SE和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分界線被辨識的情形。
(9)抑制了在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間的關於電壓幅度的干涉,並且抑制了在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關於電壓幅度的干涉。故,進一步抑制在端部驅動電極31DE、及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靜電電容的檢測精度,變得比在中間驅動電極31DM或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靜電電容的檢測精度低的情形。
又,抑制了在端部帶狀電極(端部驅動電極31DE、端部感測電極33SE)內的電極線(驅動電極線31L、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靜電電容,變得比通過透明介電體基材的靜電電容大的情形。故,進一步抑制了在端部帶狀電極的靜電電容的檢測精度,變得比在其他帶狀電極的檢測精度低的情形。
又,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也能依以下方式變更來實施。
‧如第8圖所示,在整個端部驅動電極31DE,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可以是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小的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
又,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也同樣地,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所包含的全部的感測電極線33L,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可以是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小的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
‧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的寬度,可以是和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的寬度相同的。此時,只要是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小的構成即可。
‧如第9圖所示,將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設定為與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相同的程度,且將上述驅動電極線31L設定為第一驅動電極線。然後,端部驅動電極31DE包含條數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少的第一驅動電極線,另一方面,除了第一電極線之一例的第一驅動電極線以外,還可以進一步包含第二電極線之一例的第二驅動電極線35L。此時,較佳為第二驅動電極線35L係沿著與第一驅動電極線交叉的方向形成,端部驅動電極31DE包含形成為格子狀的驅動電極線。
即使是作成這樣的構成,仍可將驅動電極線佔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作成比驅動電極線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又,因為將彼此相鄰的第一驅動電極線的間隔維持在驅動面31S,因此抑制了第一驅動電極線的密度分布被辨識的情形。此時,單位面積係指包含兩條以上的第一驅動電極線、和一條以上的第二驅動電極線的大小。又,即使是包含第二驅動電極線35L的構成,與上述實施形
態相同的,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仍然可以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小。
可以將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設定為與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相同的程度,且將上述感測電極線33L設定為第一電極線之一例的第一感測電極線。然後,端部感測電極33SE包含條數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少的第一感測電極線,另一方面,除了第一感測電極線以外,還可以進一步包含第二電極線之一例的第二感測電極線。即使在作成這樣的構成中,仍可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得到根據上述端部驅動電極31DE的構成的優勢。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的端部驅動電極31DE,還可以進一步包含上述第二驅動電極線,並且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的端部感測電極33SE,還可以進一步包含上述第二感測電極線。
‧在整個端部驅動電極31DE,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係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小的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且可以在該端部驅動電極31DE包含上述第二驅動電極線。又,在整個端部感測電極33SE,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係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小的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且可以在該端部感測電極33SE包含上述第二感測電極線。
‧在端部驅動電極31DE,可以包含具有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驅動電極線寬度W1L大的線寬度的驅動電極線。即使是作成這樣的構成,若是端部電極
寬度WPE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小,且驅動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在端部驅動電極31DE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大的構成的話,則仍然可以得到如上所述的優勢。此時,單位面積係指包含兩條以上的驅動電極線31L的大小。
又,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可以包含具有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感測電極線寬度W3L大的線寬度的感測電極線。即使是作成這樣的構成,若是端部電極寬度WSE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小,且感測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大的構成的話,則仍然可以得到如上所述的優勢。此時,單位面積係指包含兩條以上的感測電極線33L的大小。
‧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電極線31L的條數,只要是兩條以上即可,又,構成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電極線33L的條數,只要是兩條以上即可。
‧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間的距離的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的大小,可以是隨每組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而不同。總之,只要是驅動電極線31L佔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比驅動電極線31L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的構成即可。
‧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間的距離的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大小,可以是隨每組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而不同。總之,只要是感測電極線33L
佔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比感測電極線33L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的構成即可。
‧感測的對象區域,可以是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當中與顯示面10S重疊的部分以外的區域。又,感測對象區域,可以是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當中與顯示面10S重疊的部分以外的區域。例如,感測的對象區域可以根據來自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觸控面板20、及顯示面板10的至少一個中的構造或製造製程的要求而予以固有地規定的區域。
‧可以只將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當中、在第一配列方向D1上的一方端部所配置的驅動電極31DP設定為端部驅動電極31DE。又,可以只將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當中、在第二配列方向D2上的一方端部所配置的感測電極33SP設定為端部感測電極33SE。
‧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可以與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相同。或者是,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可以與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相同。總之,只要是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小,或者是,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小的構成即可。
‧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可以各自利用相互交叉的驅動電極線形成為格子狀。此時,只要端部驅動電極31DE係將驅動電極線的密度作成比中間驅動電極
31DM的密度高的構成即可。總之,只要是端部電極寬度WPE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小,且驅動電極線佔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驅動電極線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的構成即可。
‧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可以各自利用相互交叉的感測電極線形成為格子狀。此時,只要端部感測電極33SE係將感測電極線的密度作成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密度高的構成即可。總之,只要是端部電極寬度WSE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小,且感測電極線佔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感測電極線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的構成即可。
‧端部電極寬度WPE可以為中間電極寬度WPM以上,端部電極寬度WSE可以為中間電極寬度WSM以上。總之,只要是電極線佔位於配列方向上的端部的帶狀電極(端部帶狀電極)的單位面積的面積,比電極線佔其他帶狀電極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的構成即可。
‧驅動電極31DP係對向帶狀電極(第二帶狀電極),感測電極33SP也可以是帶狀電極(第一帶狀電極)。
‧第一基材支持複數個帶狀電極,並且第二基材支持複數個對向帶狀電極,透明介電體基材可以包含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根據此構成的話,則由於透明介電體基材具有的電容係由第一基材的電容和第二基材的電容來規定,因此提高了透明介電體基材具有的電容的自由度。
‧第一基材支持複數個帶狀電極,並且第二基材支持複數個對向帶狀電極,透明介電體基材可以是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當中任一個。又,透明介電體基材可以由一個基板所構成。根據作成這樣的構成的話,則因為是利用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當中任一個來構成透明介電體基材,因此抑制了透明介電體基材的厚度過度變厚。
參照第10圖到第12圖,針對將本發明中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具體化的第二實施形態加以說明。
又,第二實施形態與第一實施形態的主要差異,係驅動電極對顯示面的位置、端部驅動電極的構成、感測電極對顯示面的位置、及端部感測電極的構成。故,以下,主要說明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的構成,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又,從第10圖到第12圖係各自為顯示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的平面圖,與已在第一實施形態中說明的第5圖對應。
如第10圖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包含了形成為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延伸的折線狀的9條驅動電極線31L,為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延伸的帶狀電極。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各自的面積,係在與顯示面10S平行的面的驅動面上,包含了9條驅動電極線31L、和彼
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間的間隙。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從俯視方向觀看,係各自配置在與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各個交叉的位置。
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當中,在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的兩端部所配置的驅動電極31DP係設定為端部驅動電極31DE。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當中,端部驅動電極31DE以外的驅動電極31DP係設定為中間驅動電極31DM。
在第一配列方向D1上,複數個中間驅動電極31DM的各自位置係與顯示面10S重疊的位置。在複數個中間驅動電極31DM,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的長度係設定為中間電極寬度WPM。中間電極寬度WPM係與構成中間驅動電極31DM的9條驅動電極線31L的連接目的地的墊31T具有的寬度相同。
在第一配列方向D1上,兩個端部驅動電極31DE各自位於與顯示面10S對向的區域的內側。在兩個端部驅動電極31DE,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的長度係設定為端部電極寬度WPE。端部電極寬度WPE係與構成端部驅動電極31DE的9條驅動電極線31L的連接目的地的墊31T具有的寬度相同,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大。
因為端部電極寬度WPE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大,因此相較於全部的驅動電極31DP皆具有中間電極寬度WPM的構成,在具有端部電極寬度WPE和中間電極寬度WPM的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的長度變長。故,抑制了在驅動電極31DP
排列的區域的端部,對感測的對象區域發生不足的部分的情形。
在複數個驅動電極線31L中,各自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的長度係設定為驅動電極線寬度W1L,驅動電極線寬度W1L係例如設定為5μm。
於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驅動電極線31L,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係設定為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係例如設定為600μm。
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驅動電極線31L,具有與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相同的寬度。即,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各個中,每個驅動電極31DP的9條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在驅動面中係均一的且彼此相等的。
又,若每個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係在驅動電極31DP間彼此相等的範圍的話,則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的寬度可以包含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粗的寬度。又,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的寬度可以包含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驅動電極線31L細的寬度。
於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驅動電極線31L,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係設定為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和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係例如設定為驅動電極線間寬
度W1W的兩倍的1200μm。端部驅動電極31DE,包含具有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的部分作為第一電極部之一例,且包含具有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的部分作為第二電極部之一例。
因為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大,因此相較於驅動電極線31L間的全部間隙皆具有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的構成,驅動電極線31L佔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驅動電極線31L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小。即,在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對驅動電極31DP的面積的比,係比在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對中間驅動電極31DM的面積的比小。此時,驅動電極31DP中的單位面積,係指在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包含兩條以上的驅動電極線31L的大小。
在此,在驅動面中與顯示面10S對向的區域相當於要求觸控感測器的功能的感測的對象區域。如過去的觸控感測器般,當全部的驅動電極31DP具有中間電極寬度WPM時,在感測的對象區域的端部形成相當於中間電極寬度WPM和端部電極寬度WPE的差之間隙,其係成為沒有驅動電極31DP存在的部分。於是,為了填埋這樣的間隙,而在感測的對象區域的端部增加新的一個驅動電極31DP,且省略從感測的對象區域超出的部分。
在這點上,若為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大的構成的話,則不必新增加一個驅動電極31DP,感測的對象區域係由驅動電極31DP填埋。於是,由於每個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係在驅動電極31DP間彼此相等,因此抑制了在第一配列方向D1上位於端部的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靜電電容變得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靜電電容小。
又,只相互分離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的兩個驅動電極線31L,較佳為位於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隔著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排列的驅動電極線31L,係比隔著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排列的驅動電極線31L還寬鬆地配置。在這點上,若為隔著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排列的驅動電極線31L是配置於驅動電極31D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的構成的話,則寬鬆地排列的驅動電極線31L變得難以被辨識。
一個感測電極33SP包含了形成為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延伸的折線狀的9條感測電極線33L,係沿著第一配列方向D1延伸的帶狀電極。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各自的面積,係在與顯示面10S平行的面的感測面上,包含了9條感測電極線33L、和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間的間隙。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從俯視方向觀看,係各自配置在與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各個交叉的位置。
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當中,在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兩端部所配置的感測電極33SP係設定為端部感測電極33SE。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當中,端部感測電極33SE以外的感測電極33SP係設定為中間感測電極33SM。
在第二配列方向D2上,複數個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各自位置係與顯示面10S重疊的位置。於複數個中間感測電極33SM,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的長度係設定為中間電極寬度WSM。中間電極寬度WSM係與構成中間驅動電極33SM的9條感測電極線33L的連接目的地的墊33T具有的寬度相同。
在第二配列方向D2上,兩個端部感測電極33SE各自位於與顯示面10S對向的區域的內側。在兩個端部感測電極33SE,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的長度係設定為端部電極寬度WSE。端部電極寬度WSE係與構成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9條感測電極線33L的連接目的地的墊33T具有的寬度相同,且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大。
因為端部電極寬度WSE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大,因此相較於全部的感測電極33SP皆具有中間電極寬度WSM的構成,在具有端部電極寬度WSE和中間電極寬度WSM的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的長度變長。故,抑制了在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對感測的對象區域發生不足的部分的情形。
在複數個感測電極線33L中,各自沿著第二配列方向D2的長度係設定為感測電極線寬度W3L,感測電極線寬度W3L係例如設定為5μm。
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感測電極線33L,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係設定為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係例如設定為600μm。
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感測電極線33L,具有與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感測電極線33L相同的寬度。即,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各個中,每個感測電極33SP的9條感測電極線33L所佔的總面積,在感測面中係均一的且彼此相等的。
又,若感測電極線33L的總面積係在感測電極33SP間彼此相等的範圍的話,則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感測電極線33L的寬度可以包含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感測電極線33L粗的寬度。又,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感測電極線33L的寬度可以包含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感測電極線33L細的寬度。
於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感測電極線33L,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係設定為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和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係例如設定為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兩倍的1200μm。端部感測電極33SE,包含具有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部分作為第一電極部之一例,且包含具有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的部分作為第二電極部之一例。
因為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大,因此相較於感測電極線33L間的全部間隙皆具有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構成,感測電極線33L佔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感測電極線33L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小。即,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感測電極線33L的總面積對感測電極33SP的面積的比,係比在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感測電極線33L的總面積對感測電極33SP的面積的比小。此時,感測電極33SP中的單位面積,係指在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包含兩條以上的感測電極線33L的大小。
在此,在感測面中與顯示面10S對向的區域相當於要求觸控感測器的功能的感測的對象區域。如過去的觸控感測器般,當全部的感測電極33SP具有中間電極寬度WSM時,在感測的對象區域的端部形成相當於中間電極寬度WSM和端部電極寬度WSE的差之間隙,其係成為沒有感測電極33SP存在的部分。於是,為了填埋這樣的間隙,而在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增加新的一個感測電極33SP,且省略從感測的對象區域超出的部分。
在這點上,若為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大的構成的話,則不必新增加一個感測電極33SP,感測的對象區域係由感測電極33SP填埋。於是,由於每個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電極線33L的總面積係在感測電極33SP間彼此相等,因此抑制了在
第二配列方向D2上位於端部的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靜電電容變得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靜電電容小。
又,只相互分離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的兩個感測電極線33L,較佳為位於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隔著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排列的感測電極線33L,係比隔著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排列的感測電極線33L還寬鬆地配置。在這點上,若隔著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排列的感測電極線33L是配置於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區域的端部的構成的話,則寬鬆地排列的感測電極線33L變得難以被辨識。
根據上述第二實施形態,除了如上述的(1)、(2)、(7)、及(8)的優勢以外還可得到以下的優勢。
(10)端部驅動電極31DE的端部電極寬度WPE係比中間電極寬度WPM大,且電極線佔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電極線佔其他驅動電極31DP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小。因此,相較於以帶狀電極排列在被要求作為觸控感測器的整個區域的方式,在配列方向上的端部增加新的帶狀電極並省略該帶狀電極的一部分的構成,即,從驅動電極31DP除去從感測的對象區域離開的部分的過去的構成,端部驅動電極31DE容易得到與其他驅動電極31DP相同程度的靜電電容。即,抑制了端部驅動電極31DE的靜電電容變得比其他驅動電極31DP的靜電電容小的情形。
(11)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端部電極寬度WSE係比中間電極寬度WSM大,且電極線佔端部感測
電極33SE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電極線佔其他感測電極33SP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小。因此,相較於以帶狀電極排列在被要求作為觸控感測器的全部區域的方式,在配列方向上的端部增加新的帶狀電極,省略該帶狀電極的一部分的構成,即,從感測電極33SP除去從感測的對象區域離開的部分的過去的構成,端部感測電極33SE容易得到與其他感測電極33SP相同程度的靜電電容。即,抑制了端部感測電極33SE的靜電電容變得比其他感測電極33SP的靜電電容小的情形。
(12)於端部驅動電極31DE,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係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藉此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變得比其他帶狀電極(即,中間驅動電極31DM)小。故,當抑制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時,不必變更驅動電極線31L的大小,及不必變更驅動電極線31L的形狀。
(13)於端部感測電極33SE,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係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藉此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變得比其他帶狀電極(即,中間感測電極33SM)小。故,當抑制電極線佔單位面積的面積時,不必變更感測電極線33L的大小,及不必變更感測電極線33L的形狀。
又,上述第二實施形態也能夠依以下的方式變更、實施。
‧在整體的端部驅動電極31DE,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的間隔可以是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大的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
又,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也同樣地,在端部感測電極33SE所包含的全部的感測電極線33L,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的間隔可以是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大的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
‧如第10圖的左端所示,與驅動電極線31L不同的非連接線之一例的虛擬圖案33DL,可以位於具有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而為連接線之一例的兩條驅動電極線31L之間。此時,虛擬圖案33DL較佳為由與驅動電極線31L相同的材料所構成。又,虛擬圖案33DL較佳為位在與墊31T隔著間隙部31C的位置,且具有與驅動電極線31L幾乎相同的形狀。另外,間隙部31C較佳為位於感測的對象區域與墊31T之間。
又,與感測電極線33L不同的虛擬圖案31DL,可以位於具有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的兩條感測電極線33L之間。此時,虛擬圖案31DL較佳為由與感測電極線33L相同的材料所構成。又,虛擬圖案31DL較佳為位在與感測電極線33L的連接目的地的墊33T隔著間隙33C的位置,且具有與感測電極線33L幾乎相同的形狀。另外,間隙33C較佳為位於感測的對象區域與墊33T之間。
另外,如第11圖所示,虛擬圖案33DL可以是由兩個以上的間隙部31C所分割的形狀,又,虛擬圖案31DL也一樣可以是由兩個以上的間隙33C所分割的形狀。此時,兩個以上的間隙部31C,在俯視下,較佳為位於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33SP之間,又,兩個以上的
間隙33C,在俯視下,較佳為位於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31DP之間。
根據上述變形例,除了如上述的(10)到(13)的優勢以外還可得到以下的優勢。
(14)亦抑制了端部驅動電極31DE和中間驅動電極31DM被辨識為相互不同的帶狀電極的情形。
(15)亦抑制了端部感測電極33SE和中間感測電極33SM被辨識為相互不同的帶狀電極的情形。
(16)驅動電極線31L和虛擬圖案33DL具有幾乎相同的形狀。由此,例如,也可以形成連接於一個墊31T的10條驅動電極線31L,利用間隙部31C切斷10條驅動電極線31L當中的一條,藉此形成虛擬圖案33DL。又,更容易使虛擬圖案33DL位於具有寬度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寬的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的間隙。
(17)感測電極線33L和虛擬圖案31DL具有幾乎相同的形狀。由此,例如,也可以形成連接於一個墊33T的10條感測電極線33L,利用間隙33C切斷10條感測電極線33L當中的一條,藉此形成虛擬圖案31DL。又,更容易使虛擬圖案31DL位於具有寬度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寬的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的間隙。
(18)因為間隙部31C或間隙33C位於感測的對象區域的外側,因此抑制了驅動電極線31L和虛擬圖案33DL被辨識為相互不同的電極線的情形,又,抑制了感測電極線33L和虛擬圖案31DL被辨識為相互不同的電極線的情形。
(19)若為間隙部31C位於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構成的話,則虛擬圖案33DL具有的浮動電容成為每個感測電極33SP相等的。故,即使是加了具有浮動電容的虛擬圖案33DL的構成,仍抑制了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各自與端部驅動電極31DE之間的靜電電容會隨感測電極33SP而不同的情形。
‧端部驅動電極31DE可以包含具有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驅動電極線寬度W1L大的線寬度的驅動電極線。即使是這樣的構成,若為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係每個驅動電極31DP相等的,且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對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驅動電極31DP的面積的比,係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比小的構成的話,則可得到如上述的優勢。
又,端部感測電極33SE可以包含具有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感測電極線寬度W3L大的線寬度的感測電極線。即使是這樣的構成,若為感測電極線33L的總面積係每個感測電極33SP相等的,且感測電極線33L的總面積對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感測電極33SP的面積的比,係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比小的構成的話,則可得到如上述的效果。
‧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電極線31L的條數,只要是兩條以上即可,又,構成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電極線33L的條數,只要是兩條以上即可。
‧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之間的距離的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的大小,可以是隨每組彼此相鄰的驅動電極線31L而不同。
又,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之間的距離的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的大小,可以是隨每組彼此相鄰的感測電極線33L而不同。
‧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可以各自利用相互交叉的驅動電極線形成為格子狀。此時,只要端部驅動電極31DE係將其驅動電極線的密度作成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的密度低的構成即可。
又,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可以各自利用相互交叉的感測電極線形成為格子狀。此時,只要端部感測電極33SE係將其感測電極線的密度作成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的密度低的構成即可。
‧端部電極寬度WPE可以是中間電極寬度WPM以上,端部電極寬度WSE可以是中間電極寬度WSM以上。
總之,若為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係每個驅動電極31DP相等的,且驅動電極線31L的總面積對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驅動電極31DP的面積的比係比中間驅動電極31DM中的比小的構成即可。
又,若為感測電極線33L的總面積係每個感測電極33SP相等的,且感測電極線33L的總面積對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感測電極33SP的面積的比係比中間感測電極33SM中的上述比小的構成即可。
‧可以只將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當中在第一配列方向D1上的一方端部所配置的驅動電極31DP設定為端部驅動電極31DE。又,也可以只將複數個感測電
極33SP當中在第二配列方向D2上的一方端部所配置的感測電極33SP設定為端部感測電極33SE。
‧端部驅動電極31DE中的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可以是與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相同的。或者是,端部感測電極33SE中的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可以是與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相同的。總之,只要是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N比驅動電極線間寬度W1W大的構成,或者是端部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N比感測電極線間寬度W3W大的構成即可。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可以是將覆蓋層22的背面設定在感測面,覆蓋層22的背面具有感測電極33SP的構成。又,也可以是將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背面設定為驅動面31S,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背面具有驅動電極31DP的構成。此時,可以省略透明基板31。
‧如第13圖所示,在構成觸控面板20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可以省略透明基板31。作成這樣的構成,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面之中,與顯示面板10對向的一個面係設定為驅動面31S,只要驅動電極31DP位於驅動面31S即可。於是,只要感測電極33SP位於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中的與驅動面31S對向的面即可。又,作成這樣的構成,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墊31T或電極線31L,係例如,藉由將形成在驅動面31S的一個薄膜圖案化來形成。
‧如第14圖所示,於觸控面板20中,可以從靠近顯示面板10的構成要素開始依序放置驅動電極
31DP、透明基板31、透明接著層32、透明介電體基板33、感測電極33SP、透明接著層23、覆蓋層22。又,作成這樣的構成,例如,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墊31T或電極線31L係形成在透明基板31的一個面的驅動面31S,構成感測電極33SP的墊33T或電極線33L係形成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一個面的感測面33S,於是,在透明基板31中與驅動面31S對向的面、和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中與感測面33S對應的面係利用透明接著層32接著。
‧觸控面板20和顯示面板10可以不是個別地形成,觸控面板20也可以是和顯示面板10一體地形成。作成這樣的構成,係例如能作成以下的構成: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當中,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位於TFT層13,另一方面,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位於彩色濾光片基板16與上側偏光板17之間。或者是,亦可為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位於彩色濾光片基板16與上側偏光板17之間的構成。
D1‧‧‧配列方向、第一配列方向
D2‧‧‧第二配列方向
WPM‧‧‧中間電極寬度
WPE‧‧‧端部電極寬度
W1L‧‧‧驅動電極線寬度
W1W‧‧‧驅動電極線間寬度
W1N‧‧‧端部驅動電極線間寬度
10S‧‧‧顯示面
31DP‧‧‧帶狀電極、驅動電極
31L‧‧‧電極線
31L‧‧‧驅動電極線
31T‧‧‧墊
31DE‧‧‧端部驅動電極
31DM‧‧‧中間驅動電極
Claims (15)
- 一種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備沿著一個方向的配列方向隔著一定的間隔排列的複數個帶狀電極,前述帶狀電極的每一個係隔著間隔所配置的複數條電極線的集合,每個前述帶狀電極的前述複數條電極線的總面積,在複數個前述帶狀電極中係均一的,前述複數個帶狀電極包含:位於前述配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端部的端部帶狀電極、和除了前述端部帶狀電極以外的其他帶狀電極,在前述各帶狀電極中,將前述電極線的總面積對同帶狀電極的面積之比定為面積比,前述端部帶狀電極中的前述面積比係與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前述面積比不同。
- 如請求項1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端部帶狀電極中的前述面積比係比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前述面積比大。
- 如請求項1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端部帶狀電極中的前述面積比係比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前述面積比小。
- 如請求項1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端部帶狀電極包含第一電極部,前述電極線佔前述第一電極部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和前述電極線佔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單位面 積的面積相等,且前述第一電極部中的彼此相鄰的前述電極線的間隔,係和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彼此相鄰的前述電極線的間隔相等。
- 如請求項4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端部帶狀電極還包含第二電極部,前述電極線佔前述第二電極部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前述電極線佔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大,且前述第二電極部中的彼此相鄰的前述電極線的間隔,係比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彼此相鄰的前述電極線的間隔窄。
- 如請求項4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端部帶狀電極還包含第二電極部,前述電極線佔前述第二電極部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係比前述電極線佔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小,且前述第二電極部中的彼此相鄰的前述電極線的間隔,係比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彼此相鄰的前述電極線的間隔寬。
- 如請求項5或6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端部帶狀電極的前述第一電極部位於前述第二電極部與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之間。
- 如請求項6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在每個前述帶狀電極還具備前述電極線連接的墊,前述第二電極部具備:連接線,係連接於前述墊的前述電極線;和 非連接線,係沒有連接於前述墊,前述端部帶狀電極具有電極部分,該電極部分係彼此相鄰的前述電極線的間隔比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中的彼此相鄰的前述電極線的間隔寬,前述非連接線位於前述端部帶狀電極的前述電極部分。
- 如請求項2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還具備透明介電體基材,該透明介電體基材具有:複數個第一帶狀電極沿著第一方向排列的表面、和複數個第二帶狀電極沿著與前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排列的背面,前述第一帶狀電極及前述第二帶狀電極的至少一方係前述帶狀電極,前述端部帶狀電極中的彼此相鄰的前述電極線的間隔,係前述表面與前述背面的間隔的兩倍以上。
- 如請求項2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全部的前述帶狀電極係各自包含構成前述電極線的第一電極線,前述其他帶狀電極係由前述第一電極線構成,前述端部帶狀電極包含除了前述第一電極線以外的第二電極線。
- 一種觸控面板,具備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和覆蓋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覆蓋層(cover layer),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備:透明介電體基材; 複數個第一帶狀電極,係在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材的表面中沿著第一方向隔著間隙排列;和複數個第二帶狀電極,係在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材的背面中沿著第二方向隔著間隙排列,前述第一帶狀電極及前述第二帶狀電極的至少一方係前述帶狀電極,還具備:周邊電路,係測定前述第一帶狀電極和前述第二帶狀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
- 如請求項11之觸控面板,其中具備:第一基材,係支持前述複數個第一帶狀電極;和第二基材,係支持前述複數個第二帶狀電極,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材包含前述第一基材和前述第二基材。
- 如請求項11之觸控面板,其中具備:第一基材,係支持前述複數個第一帶狀電極;和第二基材,係支持前述複數個第二帶狀電極,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材係前述第一基材和前述第二基材當中任一者。
- 如請求項11之觸控面板,其中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材係由一個基板構成。
- 一種顯示裝置,具備:顯示面板,係顯示資訊;驅動電路,係驅動前述顯示面板;和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觸控面板,係使前述顯示面板顯示的前述資訊透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42398 | 2013-07-08 | ||
JP2014062549A JP5943023B2 (ja) | 2013-07-08 | 2014-03-25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12936A TW201512936A (zh) | 2015-04-01 |
TWI550453B true TWI550453B (zh) | 2016-09-21 |
Family
ID=52279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23254A TWI550453B (zh) | 2013-07-08 | 2014-07-07 | Touch sensor electrodes, touch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91988B2 (zh) |
EP (1) | EP3021200B1 (zh) |
JP (1) | JP5943023B2 (zh) |
KR (1) | KR102189012B1 (zh) |
CN (1) | CN104937527B (zh) |
ES (1) | ES2677244T3 (zh) |
PT (1) | PT3021200T (zh) |
TW (1) | TWI550453B (zh) |
WO (1) | WO20150051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035158B1 (en) * | 2014-12-18 | 2020-04-15 | LG Display Co., Ltd. | Touch sensitiv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
KR101931898B1 (ko) * | 2015-01-16 | 2018-12-21 | 알프스 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정전 용량식 센서 |
WO2016199691A1 (ja) * | 2015-06-10 | 2016-12-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位置入力装置、及び位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
US10303317B2 (en) * | 2015-06-19 | 2019-05-28 | Nissha Co., Ltd. | Touch sensor provided with a circularly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CN105467643B (zh) | 2015-12-08 | 2018-01-19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设备 |
JP2017111592A (ja) * | 2015-12-16 | 2017-06-22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検出装置 |
CN206848977U (zh) * | 2016-02-19 | 2018-01-05 | 苹果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以及用于电子设备的电容式力传感器 |
JP6511127B2 (ja) | 2017-01-05 | 2019-05-15 | 東友ファインケム株式会社Dongwoo Fine−Chem Co., Ltd. | タッチセンシング電極構造物及びそれを含むタッチセンサー |
WO2018163672A1 (ja) * | 2017-03-06 | 2018-09-1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シートおよびタッチセンサ |
KR102330999B1 (ko) * | 2017-08-01 | 2021-11-25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
JP7059042B2 (ja) * | 2018-01-10 | 2022-04-25 | 株式会社ワコム | センサパネル |
US10795461B2 (en) | 2018-01-10 | 2020-10-06 | Wacom Co., Ltd. | Sensor panel |
CN111971644B (zh) | 2018-03-27 | 2024-09-17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导电性部件、导电性薄膜、显示装置、触摸面板 |
KR102424650B1 (ko) * | 2018-03-27 | 2022-07-25 |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도전성 부재, 도전성 필름, 이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터치 패널, 도전성 부재의 배선 패턴의 제작 방법, 및 도전성 필름의 배선 패턴의 제작 방법 |
TWI714446B (zh) * | 2020-01-22 | 2020-12-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裝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013488A (en) * | 2008-07-31 | 2010-04-01 | Gunze Kk | Planar element, and touch switch |
TW201101161A (en) * | 2009-05-22 | 2011-01-01 | Tyco Electronics Corp |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for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
CN103049149A (zh) * | 2011-10-12 | 2013-04-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该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
JP2013120590A (ja) * | 2011-12-07 | 2013-06-17 | Touch Panel Kenkyusho:Kk | タッチパネル用構造材料及びタッチパネル構造体 |
TW201347006A (zh) * | 2012-03-09 | 2013-11-16 | Sony Corp | 感測器單元,輸入器件,及電子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99639B2 (ja) * | 1995-12-11 | 2006-07-19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座標入力装置 |
CN101408816B (zh) * | 2007-10-12 | 2010-12-29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触摸屏、触摸屏的驱动方法和触摸屏显示装置 |
JP5174575B2 (ja) * | 2008-07-31 | 2013-04-03 | グンゼ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 |
JP5753084B2 (ja) * | 2008-08-01 | 2015-07-22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複合電極の製造方法 |
US8599150B2 (en) * | 2009-10-29 | 2013-12-03 | Atmel Corporation | Touchscre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
JP5616184B2 (ja) * | 2010-09-28 | 2014-10-29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5645581B2 (ja) | 2010-10-05 | 2014-12-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 |
WO2013039050A1 (ja) * | 2011-09-13 | 2013-03-21 | グンゼ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 |
US9052766B2 (en) * | 2013-02-14 | 2015-06-09 | Synaptics Incorporated | Mesh sensor design for reduced visibility in touch screen devices |
JP2014191660A (ja) * | 2013-03-27 | 2014-10-06 | Japan Display Inc |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2014
- 2014-03-25 JP JP2014062549A patent/JP5943023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6-23 KR KR1020157016602A patent/KR10218901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6-23 PT PT148229925T patent/PT3021200T/pt unknown
- 2014-06-23 CN CN201480003628.5A patent/CN104937527B/zh active Active
- 2014-06-23 ES ES14822992.5T patent/ES2677244T3/es active Active
- 2014-06-23 EP EP14822992.5A patent/EP3021200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6-23 WO PCT/JP2014/066539 patent/WO20150051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7-07 TW TW103123254A patent/TWI550453B/zh active
-
2015
- 2015-10-05 US US14/875,211 patent/US979198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013488A (en) * | 2008-07-31 | 2010-04-01 | Gunze Kk | Planar element, and touch switch |
TW201101161A (en) * | 2009-05-22 | 2011-01-01 | Tyco Electronics Corp |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for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
CN103049149A (zh) * | 2011-10-12 | 2013-04-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该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
JP2013120590A (ja) * | 2011-12-07 | 2013-06-17 | Touch Panel Kenkyusho:Kk | タッチパネル用構造材料及びタッチパネル構造体 |
TW201347006A (zh) * | 2012-03-09 | 2013-11-16 | Sony Corp | 感測器單元,輸入器件,及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677244T3 (es) | 2018-07-31 |
JP2015035205A (ja) | 2015-02-19 |
KR20160030066A (ko) | 2016-03-16 |
EP3021200A4 (en) | 2017-04-12 |
JP5943023B2 (ja) | 2016-06-29 |
TW201512936A (zh) | 2015-04-01 |
EP3021200B1 (en) | 2018-04-18 |
CN104937527B (zh) | 2018-09-11 |
PT3021200T (pt) | 2018-07-17 |
KR102189012B1 (ko) | 2020-12-09 |
US9791988B2 (en) | 2017-10-17 |
US20160026298A1 (en) | 2016-01-28 |
CN104937527A (zh) | 2015-09-23 |
EP3021200A1 (en) | 2016-05-18 |
WO2015005104A1 (ja) | 2015-0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50453B (zh) | Touch sensor electrodes, touch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 |
JP6396454B2 (ja)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6470264B2 (ja)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6225793B2 (ja)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
US10345979B2 (en) | Double-layer mutual capacitive touch panel | |
US10496223B2 (en) | Touch detec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detection function | |
US8913025B2 (en) |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KR101202552B1 (ko) | 단일 적층 구조를 갖는 개량된 접촉 위치 감지 패널 | |
JP2018081485A (ja)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6391978B2 (ja)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2017227983A (ja)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2017227984A (ja)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6534807B2 (ja)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
CN106233230B (zh) |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2020106984A (ja)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