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1927B - 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顯示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91927B TWI491927B TW103110718A TW103110718A TWI491927B TW I491927 B TWI491927 B TW I491927B TW 103110718 A TW103110718 A TW 103110718A TW 103110718 A TW103110718 A TW 103110718A TW I491927 B TWI491927 B TW I49192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source
- light
- display
- mast
- roll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器,更特別有關於一種具有複數個光源模組的顯示器。
一般而言,應用於角子機(slot machine)的顯示方式分為平面顯示方式以及曲面顯示方式。平面顯示方式為利用外觀為平板狀的平面顯示器來顯示角子機中不斷滾動的圖案,因此較缺乏立體感。曲面顯示方式則是將顯示器的外觀作成具有曲率的弧面,因此用來顯示角子機中不斷滾動的圖案時,較具有立體感。然而,曲面顯示方式製程較為複雜。此外,若為液晶曲面顯示器,則需利用兩片玻璃基板夾合液晶層,而兩片玻璃基板在彎曲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兩片基板之間的間距不固定的問題,造成顯示異常,導致良率下降。
因此,如何利用製程較簡單的並且良率較高的平面顯示器製造出立體的影像效果,成為當前重要研發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相關領域亟需改進的目標。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器,其包含顯示面板、背光模組、第二光源模組以及第一稜鏡柱,其中背光模組具有至少一透光區域,並且背光模組具有第一光源模組用以提供背光至顯示面板。第二光源模組包含第一面光源部,用以提供第一平面光,其中背光模組位於顯示面板與第二光源模組之間,且背光模組位於顯示面板與第一稜鏡柱之間。第一稜鏡柱具有第一斜面,用以反射第一平面光,使得第一平面光通過透光區域,而至顯示面板。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顯示器更包含滾輪。滾輪相對至少一透光區域設置,且第一稜鏡柱位於背光模組與滾輪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第二光源模組更包含第二面光源部,用以提供第二平面光至滾輪。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顯示器更包含第二稜鏡柱,位於第一稜鏡柱與滾輪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第一面光源部位於背光模組與第二面光源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第二稜鏡柱與第一稜鏡柱的第一斜面相隔有間隙,且第一平面光在第一斜面發生全反射。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上述第一稜鏡柱位於第一面光源部與第二面光源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上述第二稜鏡柱具有第
二斜面,第二斜面面對第一斜面設置且彼此相隔有間隙。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上述第二稜鏡柱具有兩側面分別與第二斜面相連接,第二面光源部與滾輪分設於第二稜鏡柱的此些側面上。第二稜鏡柱的第二斜面用以反射第二平面光,使得第二平面光照射至滾輪。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可藉由第一稜鏡柱、第二稜鏡柱以及至少兩組光學元件,達到立體呈現顯示器中的滾輪影像的目的,其結構簡單且可以搭配以平面方式顯示的顯示面板。更進一步而言,兩組光學元件可分別為第一光源模組以及第二光源模組。在第一光源模組提供背光至顯示面板時,可藉由選擇性的開啟第二光源模組中的第二面光源部,即可使得滾輪的影像與顯示面板的影像有前後或深淺的立體效果。
10、20‧‧‧顯示器
100‧‧‧顯示面板
120‧‧‧背光模組
121‧‧‧透光區域
122‧‧‧第一光源模組
122a、122b‧‧‧燈源組
123‧‧‧出光區域
124‧‧‧導光板
130‧‧‧第二光源模組
131‧‧‧第一面光源部
131a‧‧‧第一導光單元
131b‧‧‧第一燈源組
132‧‧‧第二面光源部
132a‧‧‧第二導光單元
132b‧‧‧第二燈源組
133‧‧‧光學膜片
133a‧‧‧反射片
133b‧‧‧擴散片
133c、133d‧‧‧增亮膜
133e‧‧‧功能性膜層
140‧‧‧第一稜鏡柱
141‧‧‧第一斜面
142‧‧‧第一側面
143‧‧‧第二側面
150‧‧‧滾輪
151‧‧‧圖案
160‧‧‧第二稜鏡柱
162‧‧‧第二斜面
163‧‧‧第三側面
164‧‧‧第四側面
170‧‧‧控制單元
B‧‧‧背光
L1‧‧‧第一平面光
L2‧‧‧第二平面光
G‧‧‧間隙
θ1、θ3‧‧‧入射角
θ2、θ4‧‧‧底角
S‧‧‧間距
R‧‧‧間隔區塊
X、Y、Z‧‧‧座標軸
為讓本發明及其優點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參考如下:
第1圖係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器的爆炸圖。
第2圖係繪示第1圖之顯示器在XZ平面上之剖視圖。
第3圖係繪示第2圖之第二光源模組在-Z方向上的正視圖。
第4圖係繪示第2圖之第二光源模組的放大圖。
第5圖係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顯示器之爆炸圖。
第6圖係繪示第5圖之顯示器在XZ平面上之剖視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複數個實施例,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此外,圖式僅以說明為目的,並未依照原尺寸作圖。為使便於理解,下述說明中相同元件將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首先,下述實施例之顯示器可為一種應用於角子機(slot machine)的顯示器。更具體而言,下述實施例之顯示器中,可顯示出連續滾動的圖案。此外,當顯示器在顯示連續滾動的圖案時,可呈現出深淺或前後的立體化(三維)視覺效果,而當顯示器沒有在顯示連續滾動的圖案時,可呈現出平面的(二維)顯示效果,但本發明不以此類應用為限。凡是需在顯示器中顯示出深淺或前後的立體化影像效果,並且適時的由立體的影像效果切換至二維的影像顯示,皆屬本發明之顯示器可應用之範疇。
請一併參考第1圖與第2圖,第1圖係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器的爆炸圖,第2圖係繪示第1圖在XZ平面上之剖視圖。如第1圖所示,顯示器10可包含顯示面板100、背光模組120以及滾輪150,其中背光模組120可包含有三個透光區域121以及出光區域123,各個透光區域121可在方向Y上排成一列,出光區域123可圍繞著透光
區域121設置。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只具有一個長條形的透光區域,而此長條形的透光區域所佔據的位置相當於本實施例的三個透光區域121所佔據的位置。亦即,此長條形的透光區域可由本實施例的三個透光區域121連通而成。在一實施例中,滾輪150上可具有多個圖案151,且滾輪150相對透光區域121設置。如此一來,當滾輪150轉動時,可經由透光區域121並搭配顯示面板100對應透光區域121的部分呈透視,使滾輪150上連續滾動的圖案151呈現在使用者面前。
在一實施例中,透光區域121實質上可為一種開口。換言之,透光區域121可為背光模組120上貫穿背光模組120前後表面的通道,任何方向性的光線可在此通道中行進而不被阻撓。亦即,當滾輪150轉動時,滾輪150上轉動中的圖案151可經由透光區域121呈現在使用者面前。
在部分實施例中,透光區域121實質上可為背光模組120上不具導光能力的區域。詳言之,以第1圖而言,背光模組120可為一種側入式的背光模組120,其可包含有第一光源模組122,第一光源模組122包含有兩個燈源組122a、122b以及導光板124,兩個燈源組122a、122b分別位於導光板124在Z方向上的兩個側壁,並朝向導光板124發光。燈源組122a、122b例如為沿Y方向排列的螢光燈管或複數個發光二極體。第一光源模組122用以提供背光B至顯示面板100,也就是說,燈源組122a、122b發出之光
線可經由導光板124轉為平面光(背光B),並由出光區域123發射至顯示面板100。導光板124上的透光區域121可不具有破壞光線全反射用的微結構或網點,因此透光區域121不像出光區域123可以將燈源組122a與122b發出之光線轉為平面光發射至顯示面板100。換言之,透光區域121之導光板124可為平坦狀,並沒有使燈源組122a與122b發出之光線往顯示面板100的方向偏折的能力,但光線若在透光區域121的範圍內行進也不會被阻撓。亦即,當滾輪150轉動時,滾輪150的影像仍可經由透光區域121並搭配顯示面板100對應透光區域121的部分呈透視,使滾輪150上連續滾動的圖案151呈現在使用者面前。另外,須說明的是,燈源組122a、122b的數量在此僅是舉例,可視需求調整。
請繼續參考第1圖,應知道的是,背光模組120除了第一光源模組122外,尚可視實際使用需求疊置一或多個光學膜片於導光板124上(第1圖為簡化圖式起見而未繪示光學膜片)。光學膜片可包含有反射片、擴散片、或至少一個增亮膜等,且光學膜片上對應透光區域121的位置可同樣挖空(即形成開口)或者是針對透光區域121的位置形成只能單純讓光線通過的平坦狀透光結構,可視實際需求調整。
請繼續參考第1圖與第2圖,顯示器10更可包含有第二光源模組130、第一稜鏡柱140以及第二稜鏡柱160。本實施例可藉由第二光源模組130、第一稜鏡柱140
以及第二稜鏡柱160的配置,使得滾輪150滾動時,顯示器10可呈現出立體化的滾輪150轉動之影像效果。在不需要呈現滾輪150的影像時,則使得顯示器10呈現一般平面顯示器的二維畫面,且呈現二維畫面時也不會讓使用者感到顯示器10的顯示面板100的畫面在對應滾輪150的相對位置處有明顯的陰影或暗帶。為達到上述目的,以下將先詳細介紹顯示器10內各個構件的位置關係。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背光模組120可位於顯示面板100與第二光源模組130之間且同時背光模組120可位於顯示面板100與第一稜鏡柱140之間,第二光源模組130可位於滾輪150與背光模組120之間,第一稜鏡柱140可位於背光模組120與滾輪150之間,第二稜鏡柱160可位於第一稜鏡柱140以及滾輪150之間。更具體而言,顯示器10內部沿著方向X(水平方向)依序設置有顯示面板100、背光模組120、第一稜鏡柱140、第二稜鏡柱160以及滾輪150。並且,在背光模組120後端沿著方向Z(垂直方向),則依序設置有第二光源模組130、第一稜鏡柱140以及第二稜鏡柱160。
更詳細而言,第二光源模組130可包含第一面光源部131以及第二面光源部132,其中第一面光源部131位於背光模組120與第二面光源部132之間。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面光源部131與第二面光源部132可實質上位於同一平面。第一稜鏡柱140具有第一斜面141,且第一斜面141在第二光源模組13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或全部位於第一面
光源部131上,且同時第一斜面141在背光模組120的正投影與透光區域121至少部分重疊。滾輪150位於第二光源模組13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於第二面光源部132上,且滾輪150位於背光模組120的正投影係與透光區域121至少部分重疊。
第一面光源部131用以提供第一平面光L1,第二面光源部132用以提供第二平面光L2。當顯示器10不需要呈現滾輪150的影像時,第一面光源部131係朝向第一斜面141發射第一平面光L1,且第二面光源部132不發射第二平面光L2,其中第一斜面141可用以反射第一平面光L1,使得第一平面光L1通過透光區域121而至顯示面板100。同時,背光模組120的第一光源模組122也提供背光B至顯示面板100。如此一來,顯示面板100對應到背光模組120之透光區域121與出光區域123的部位皆有接收到正向光源,使得顯示面板100可顯示出亮度均勻的影像。亦即,顯示面板100不會在對應到透光區域121的位置上顯得較暗或是有陰影,藉此達到呈現一般平面顯示器的二維畫面的功效。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稜鏡柱160與第一稜鏡柱140的第一斜面141相隔有間隙G。第一稜鏡柱140為透光的柱體且折射率大於1,使得第一平面光L1由第一稜鏡柱140進入間隙G前,若第一平面光L1在第一斜面141的入射角θ1大於臨界角時,則可在第一斜面141發生全反射,並且第一斜面141可將第一平面光L1朝向透光區域121反射,
以使得第一平面光L1通過透光區域121而至顯示面板100。
由第2圖之視角觀之,第一稜鏡柱140可具有第一側面142與第二側面143分別與第一斜面141相連接,其中第一側面142面向第一面光源部131,第二側面143面向透光區域121。第一平面光L1係正向射入第一側面142而進入第一稜鏡柱140內,並且在第一斜面141發生全反射而自第二側面143射出並通過透光區域121,以到達顯示面板100。在又一實施例中,第一稜鏡柱140在XZ平面的橫截面可為直角三角形,且直角三角形的底角θ2之範圍可介於30度到60度之間。此外,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稜鏡柱140在XZ平面的橫截面可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底角θ2之範圍可約為45度,而入射角θ1之大小可大致與底角θ2相等。
接著,當顯示器10需要呈現滾輪150轉動的影像時,為了製造出滾輪150與顯示面板100所顯示的畫面有深淺或前後的立體效果,第一面光源部131係不再提供第一平面光L1,而第二面光源部132係朝向滾輪150發射第二平面光L2。如此一來,第二平面光L2照射至滾輪150後,滾輪150的影像可透過第二稜鏡柱160、第一稜鏡柱140以及顯示面板100呈現在使用者面前。同時,背光模組120的第一光源模組122也提供背光B至顯示面板100,使得顯示面板100所顯示的畫面與滾輪150的影像有深淺或前後的立體效果。
由第2圖之視角觀之,第二稜鏡柱160可包含第三
側面163、第四側面164與第二斜面162,其中第三側面163與第四側面164分別與第二斜面162相連接,且第四側面164面向滾輪150,第三側面163連接於第四側面164與第二斜面162,第二斜面162可面對第一斜面141設置且彼此相隔有間隙G。在第二平面光L2照射至滾輪150後,被滾輪150反射的光線可射入第四側面164而進入第二稜鏡柱160內,並通過第二斜面162、第一稜鏡柱140、透光區域121以及顯示面板100而呈現在使用者面前。如此一來,藉由第二稜鏡柱160的設置,使得滾輪150的影像經由第一稜鏡柱140與第二稜鏡柱160的光學有效距離大致相等,而較不會產生像差。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顯示器10可藉由分別開啟第二光源模組130之第一面光源部131以及第二面光源部132,並藉由第一稜鏡柱140與第二稜鏡柱160的配置,而選擇性地製造出三維與二維的影像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不需為了在二維的顯示方式下,遮擋住滾輪150的影像而額外設置其他的切換結構,例如聚合物分散液晶層(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PDLC)等,因此本實施例的顯示器10具有低成本的優勢。此外,本實施例的顯示器10可選擇以平面顯示方式的顯示面板100製造,其製程簡單且良率較高。
接著,將更進一步介紹分區點亮第一面光源部131以及第二面光源部132之技術,詳見以下說明。
請參考第3圖,其係繪示第2圖之第二光源模組
130在-Z方向上的正視圖。如第3圖所示,第二光源模組130之第一面光源部131包含第一導光單元131a與第一燈源組131b,第二面光源部132包含第二導光單元132a與第二燈源組132b,其中第一燈源組131b與第二燈源組132b相隔有間距S,且第一燈源組131b提供第一導光單元131a光線,第二燈源組132b提供第二導光單元132a光線。在具體應用時,第一燈源組131b與第二燈源組132b的發光源可為發光二極體,但不以此為限。另外,須說明的是,第一燈源組131b的發光源與第二燈源組132b的發光源可分設於兩個電路基板,或者視實際需求可設於同一電路基板並相隔間距S。如此,當第一燈源組131b與第二燈源組132b分別開啟時,第一導光單元131a與第二導光單元132a即可分別傳導第一燈源組131b與第二燈源組132b的光線,以分別形成第一平面光L1與第二平面光L2(如第2圖所示)。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燈源組131b位於第一導光單元131a之一側面,第二燈源組132b位於第二導光單元132a之一側面,且第一導光單元131a透過間隔區塊R與第二導光單元132a連接。亦即,間隔區塊R位於第一導光單元131a與第二導光單元132a之間。此外,在一變化實施例中,間距S也與間隔區塊R相面對。藉由間隔區塊R的配置,可避免第一燈源組131b的光線傳導至第二導光單元132a,或者是第二燈源組132b的光線傳導至第一導光單元131a。
在具體應用時,間隔區塊R的範圍內的板材可為平板狀,不具有反射或偏折光線的微結構或網點。相對的,第一導光單元131a與第二導光單元132a可具有反射或偏折光線的微結構或網點,使得第一燈源組131b與第二燈源組132b的光線可分別經由第一導光單元131a與第二導光單元132a轉為第一平面光L1與第二平面光L2。
請繼續參考第3圖,為了能分別控制第一燈源組131b與第二燈源組132b分別開啟,顯示器10可更包含控制單元170。控制單元170可直接或間接的與第一燈源組131b以及第二燈源組132b電性連接。控制單元170可為邏輯電路、複雜可程式邏輯裝置(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但不以此為限。
控制單元170可設定在第一顯示模式下開啟第一面光源部131並關閉第二面光源部132,並在第二顯示模式下開啟第二面光源部132並關閉第一面光源部131。此外,背光模組120的第一光源模組122不論在第一顯示模式下以及在第二顯示模式下,皆可提供背光B至顯示面板100(請一併參考第2圖)。具體而言,第一顯示模式可為前述實施例之二維(平面)顯示模式,以角子機(slot machine)的顯示器為例,可為積分列表的顯示畫面或中獎時的顯示動畫;而第二顯示模式可為前述實施例之三維(立體)顯示模式,如呈現角子機滾輪的轉動。如此一來,即可藉由控制單元170選擇性的開啟第一面光源部131並關閉第二面光源部132,而達到前述實施例二維或三維顯示模式的效果。
應知道的是,第二光源模組130除了第一面光源部131與第二面光源部132外,尚可視使用需求疊置一或多個光學膜片於至少局部第一導光單元131a、第二導光單元132a以及間隔區塊R的上方或下方,其中光學膜片可包含有反射片、擴散片以及至少一增亮膜等。
更詳細而言,請一併參考第3圖與第4圖,其中第4圖係繪示第2圖之第二光源模組130的爆炸圖。第二光源模組130可更包含多個光學膜片133,且各個光學膜片133可具有功能性膜層。舉例而言,第二光源模組130之光學膜片133可以但不限定為反射片133a、擴散片133b以及增亮膜133c、133d等。並且,光學膜片133上的功能性膜層之功能可隨個光學膜片133的種類而異,例如增亮膜133c之功能性膜層133e可具有增強第一導光單元131a與第二導光單元132a所發出之平面光亮度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33之功能性膜層可至少局部疊置在第一導光單元131a、第二導光單元132a以及間隔區塊R上。具體而言,請參考第4圖中之局部放大圖,以增亮膜133c之功能性膜層133e為例,功能性膜層133e可佈滿於增亮膜133c上,且大致為鋸齒狀。亦即,功能性膜層133e可涵蓋住第一導光單元131a、第二導光單元132a以及間隔區塊R的範圍,但不以此為限。如上所述,光學膜片具有一連續性的功能性膜層至少疊置於第一導光單元131a、第二導光單元132a與間隔區塊R,其製造較為簡便且組裝也無對位之問題,並由於第一導
光單元131a與第二導光單元132a之間有設置間隔區塊R,第一燈源組131b與第二燈源組132b互相干擾的程度也會降低。
在另一具體態樣中,增亮膜133c在對應間隔區塊R的位置處可不設置有功能性膜層133e,或者增亮膜133c在對應間隔區塊R的位置處之功能性膜層133e可為平板狀。也就是說,反射片133a、擴散片133b以及兩個增亮膜133c、133d中的功能性膜層133e在對應到間隔區塊R的位置處可為平坦狀或者不具有光線偏折、反射或增亮的功能,以降低第一面光源部131與第二面光源部132之光線彼此互相干擾。
接著,請參考第5圖與第6圖,第5圖係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顯示器20之爆炸圖,第6圖係繪示第5圖之顯示器在XZ平面上之剖視圖。如第5圖所示,本實施例之顯示器20與第1圖之實施例的不同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一面光源部131與第二面光源部132之出光面可相對設置,而第一稜鏡柱140與第二稜鏡柱160可設置於第一面光源部131與第二面光源部132之間,其中第二面光源部132係朝向第二稜鏡柱160的第二斜面162發射第二平面光L2,且第二斜面162可用以反射第二平面光L2,使得第二平面光L2照射至滾輪150。照射至滾輪150的第二平面光L2會從滾輪150反射而最終部分會射入顯示面板100。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稜鏡柱160可為透光的柱體且折射率大於1,使得第二平面光L2由第二稜鏡柱160進入
間隙G前,若第二平面光L2在第二斜面162的入射角θ3大於臨界角時,則可在第二斜面162發生全反射。
更詳細而言,以第6圖之視角觀之,第二面光源部132與滾輪150可分別面對第二稜鏡柱160之第三側面163與第四側面164。當顯示器10需要呈現滾輪150轉動的影像時,控制單元170可控制第二面光源部132發射第二平面光L2。此時,第二平面光L2可正向射入第三側面163而進入第二稜鏡柱160內,並且第二平面光L2可在第二斜面162發生全反射,並且自第四側面164射出並照射至滾輪150上。簡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平面光L2可透過第二稜鏡柱160之第二斜面162間接的照射至滾輪150上。此外,在第二平面光L2照射至滾輪150的同時,背光模組120仍可提供背光B至顯示面板100,其中照射至滾輪150的第二平面光L2會從滾輪150反射而最終部分會射入顯示面板100。如此一來,可使得滾輪150的影像與顯示面板100的影像有前後的位置變化,以體現出立體化的視覺效果。
在一變化實施例中,第二稜鏡柱160在XZ平面的橫截面可為直角三角形,且直角三角形的底角θ4之範圍可介於30度到60度之間。此外,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二稜鏡柱160在XZ平面的橫截面可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底角θ4之範圍可為45度,而臨界角之大小大致與底角θ4相等。
類似地,當顯示器20不需要呈現滾輪150轉動的
影像時,而只需要呈現顯示面板100的影像時,控制單元170可以只控制第一面光源部131發光,而第二面光源部132不發光,且同時背光模組120仍提供背光B至顯示面板100。如此一來,顯示面板100對應到背光模組120之透光區域121可接收到第一平面光L1,而顯示面板100對應到背光模組120之出光區域123則可接收到背光模組120本身的背光B,使得顯示面板100可顯示出亮度均勻的平面影像。
綜上所述,上述實施例之顯示器可藉由兩個稜鏡柱加上至少兩個不同的光學元件,兩組光學元件可分別為第一光源模組以及第二光源模組,即可達到二維以及三維影像模式切換的功效。此外,上述之稜鏡柱、第一光源模組與第二光學模組的元件,可與平面方式顯示的顯示面板相互搭配,因此相較於傳統的曲面顯示方式的顯示器,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之顯示器之結構簡單、成本較低且良率較高。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顯示器
100‧‧‧顯示面板
120‧‧‧背光模組
121‧‧‧透光區域
122‧‧‧第一光源模組
122a、122b‧‧‧燈源組
123‧‧‧出光區域
124‧‧‧導光板
130‧‧‧第二光源模組
131‧‧‧第一面光源部
131a‧‧‧第一導光單元
131b‧‧‧第一燈源組
132‧‧‧第二面光源部
132a‧‧‧第二導光單元
132b‧‧‧第二燈源組
140‧‧‧第一稜鏡柱
141‧‧‧第一斜面
150‧‧‧滾輪
151‧‧‧圖案
160‧‧‧第二稜鏡柱
G‧‧‧間隙
X、Y、Z‧‧‧座標軸
Claims (17)
- 一種顯示器,包含:一顯示面板;一背光模組,具有至少一透光區域,該背光模組具有一第一光源模組用以提供一背光至該顯示面板;一第二光源模組,包含一第一面光源部,用以提供一第一平面光,其中該背光模組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二光源模組之間;以及一第一稜鏡柱,該背光模組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稜鏡柱之間,且該第一稜鏡柱具有一第一斜面,用以反射該第一平面光,使得該第一平面光通過該透光區域,而至該顯示面板。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更包含一滾輪,該滾輪相對該至少一透光區域設置,且該第一稜鏡柱位於該背光模組與該滾輪之間。
-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二光源模組更包含一第二面光源部,用以提供一第二平面光至該滾輪。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顯示器,更包含:一第二稜鏡柱,位於該第一稜鏡柱與該滾輪之間。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二稜鏡柱與該第一稜鏡柱的該第一斜面相隔有一間隙,且該第一平面光在該第一斜面發生全反射。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二稜鏡柱具有一第二斜面,該第二斜面面對該第一斜面設置且彼此相隔一間隙。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面光源部位於該背光模組與該第二面光源部之間。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稜鏡柱位於該第一面光源部與該第二面光源部之間。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二稜鏡柱具有兩側面分別與該第二斜面相連接,該第二面光源部與該滾輪分別面對於該第二稜鏡柱的該些側面,該第二稜鏡柱的該第二斜面用以反射該第二平面光,使得該第二平面光照射至該滾輪。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面光源部包含一第一導光單元與一第一燈源組,第二面光源部 包含一第二導光單元與一第二燈源組,該第一燈源組與該第二燈源組相隔一間距,且該第一燈源組提供該第一導光單元光線,該第二燈源組提供該第二導光單元光線。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導光單元透過一間隔區塊與該第二導光單元連接。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二光源模組更包含一光學膜片,該光學膜片具有一功能性膜層,該功能性膜層至少局部疊置該第一導光單元、該第二導光單元與該間隔區塊。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稜鏡柱與該第二稜鏡柱之橫截面為一直角三角形,且該直角三角形之一底角之範圍介於30度到60度之間。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稜鏡柱與該第二稜鏡柱之橫截面為一等腰直角三角形。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顯示器,更包含一控制單元,電性連接該第一面光源部與該第二面光源部,該控制單元在一第一顯示模式下開啟該第一面光源部並關閉該第二面光源部,並在一第二顯示模式下開啟該第二 面光源部並關閉該第一面光源部。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光源模組在該第一顯示模式下以及在該第二顯示模式下,皆提供該背光至該顯示面板。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透光區域為一開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10718A TWI491927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顯示器 |
CN201410335666.2A CN104076520B (zh) | 2014-03-21 | 2014-07-15 | 显示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10718A TWI491927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顯示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91927B true TWI491927B (zh) | 2015-07-11 |
TW201537225A TW201537225A (zh) | 2015-10-01 |
Family
ID=51597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10718A TWI491927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顯示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076520B (zh) |
TW (1) | TWI49192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61034B (zh) * | 2020-03-25 | 2022-10-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519492A (en) * | 2003-12-05 | 2005-06-16 | Gigno Technology Co Ltd | Edge-light unit |
TW200931087A (en) * | 2007-12-05 | 2009-07-1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Dual lightguide |
TW201104315A (en) * | 2009-07-31 | 2011-02-01 |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 Back light module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
CN203413464U (zh) * | 2012-07-31 | 2014-01-29 | 索尼公司 |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
TW201421125A (zh) * | 2012-11-28 | 2014-06-01 |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63812C (zh) * | 2003-09-11 | 2008-01-23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其线性光源 |
JP2006184350A (ja) * | 2004-12-27 | 2006-07-13 | Casio Comput Co Ltd | 表示モジュール |
CN1881023B (zh) * | 2005-06-16 | 2011-11-23 | 清华大学 | 背光模组 |
KR100892623B1 (ko) * | 2008-11-29 | 2009-04-08 | 김종균 | 평판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구조 |
TWI497166B (zh) * | 2011-07-14 | 2015-08-21 | Au Optronics Corp |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
-
2014
- 2014-03-21 TW TW103110718A patent/TWI49192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07-15 CN CN201410335666.2A patent/CN10407652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519492A (en) * | 2003-12-05 | 2005-06-16 | Gigno Technology Co Ltd | Edge-light unit |
TW200931087A (en) * | 2007-12-05 | 2009-07-1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Dual lightguide |
TW201104315A (en) * | 2009-07-31 | 2011-02-01 |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 Back light module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
CN203413464U (zh) * | 2012-07-31 | 2014-01-29 | 索尼公司 |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
TW201421125A (zh) * | 2012-11-28 | 2014-06-01 |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76520B (zh) | 2016-06-29 |
CN104076520A (zh) | 2014-10-01 |
TW201537225A (zh) | 2015-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68323B2 (ja) | 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 |
KR20140138858A (ko) | 지향성 백라이팅을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02200659A (zh) | 显示设备 | |
US9470836B2 (en) | Display device | |
TW201527813A (zh) | 顯示裝置 | |
EP3479168B1 (en) | Viewing angle control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JP2014029356A (ja) |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
JP2013104917A (ja) |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
CN112002236B (zh) |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 |
JP2013104916A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4525612B2 (ja) | 表示装置 | |
JP2017106961A (ja) | 表示装置 | |
JP2018511148A (ja) | 出力の指向性制御を有する表示装置、およびこのような表示装置用の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光指向方法 | |
JP2013105005A (ja) |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
US10154250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ransparent display function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 |
JP2013104915A (ja) |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
US20140313772A1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 |
TW201629551A (zh) | 具有方向性控制輸出之顯示裝置,及該顯示裝置的背光 | |
TWI491927B (zh) | 顯示器 | |
JP5869917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4433724B2 (ja)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 |
JP5078640B2 (ja) |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40104880A1 (en) |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WO2013161945A1 (ja) | 光源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6216054B2 (ja) | 遊技機用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