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6980A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26980A TW201326980A TW100148435A TW100148435A TW201326980A TW 201326980 A TW201326980 A TW 201326980A TW 100148435 A TW100148435 A TW 100148435A TW 100148435 A TW100148435 A TW 100148435A TW 201326980 A TW201326980 A TW 20132698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dge
- light
- end edge
- shielding layer
- backlight modu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板、一第一光源及一光學膜。導光板包含一第一入光面與一出光面。第一光源配置於第一入光面。光學膜包含一基材層及一第一遮光層。基材層設置於出光面上,基材層具有一第一端緣以及與第一端緣連接的一第二端緣,第二端緣實質平行第一入光面,基材層定義有一有效出光區及一無效出光區。第一遮光層設置於無效出光區,第一遮光層具有一第一邊緣與一第二邊緣,第一邊緣面對第一端緣,第二邊緣面對有效出光區。第一端緣與第二邊緣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第一寬度朝遠離第二端緣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特別是一種具有遮光結構的背光模組。
針對多媒體社會之急速進步,多半受惠於半導體元件或顯示裝置之快速發展。就顯示元件而言,陰極顯示管(或稱映像管,Cathode Ray Tube,CRT)因具有優異之顯示品質及其經濟性,一直獨佔了顯示器市場。然而,CRT式的顯示器有體積過大與消耗過多能源的問題,對於高畫質、低消耗電功率、薄型量產、低電壓驅動、體積小等要求而言,CRT式的顯示器顯然無法達成此要求。針對此一點,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簡稱LCD)將有很大的優勢,而LCD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中、小型可攜式電視、影像電話、攝錄放影機、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顯示器、平板電腦以及投影彩色電視等。
習知的液晶顯示器係包含一面板以及位於面板下方的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一擴散片、一增光片及一光源,光源所發出的光線經由導光板、增光片及擴散片而至面板,以作為面板的背光源。此外,一般為了改善面板邊緣漏光的現象,通常會在擴散片的四周邊緣設置有等寬的黑色遮光層。如此一來,光線經由擴散片到面板時,擴散片四周邊緣的光會被阻擋,以藉此達到改善漏光的情形發生。
然而,背光模組靠近光源側的漏光現象會較遠離光源側的漏光現象還要嚴重,使得背光模組側邊的漏光程度不一致。雖然擴散片的四周邊緣所設置的黑色遮光層可改善漏光現象,但此的遮光手段並無法克服背光模組之側邊漏光程度不一的問題,使得液晶顯示器邊緣的明暗度不均之現象依舊存在。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藉以解決習用背光模組之側邊漏光程度不一,造成液晶顯示器之邊緣明暗度不均的問題。
本發明所揭露之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板、一第一光源及一光學膜。導光板包含一第一入光面與一出光面。第一光源配置於導光板之第一入光面。光學膜包含一基材層及一第一遮光層。基材層設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基材層具有一第一端緣以及與第一端緣連接的一第二端緣,第二端緣實質平行第一入光面,基材層定義有一有效出光區及一無效出光區。第一遮光層設置於無效出光區,第一遮光層具有一第一邊緣與一第二邊緣,第一遮光層的第一邊緣面對基材層的第一端緣,第一遮光層的第二邊緣面對基材層的有效出光區。第一端緣與第二邊緣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第一寬度朝遠離基材層的第二端緣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根據上述本發明所揭露之背光模組,係藉由遮光層之第一寬度朝遠離基材層的第二端緣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的設計,使得遮光層鄰近入光側的遮光面積大於遮光層遠離入光側的遮光面積。如此一來,將可使背光模組獲得較均勻的遮光效果,以改善螢幕顯示器之邊緣明暗度不均的問題。
有關本發明的特徵、實作與功效,茲配合圖式作最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1圖,第1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應用於螢幕顯示器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係可設置於一螢幕顯示器9內,以作為螢幕顯示器9之畫面顯示區8的背光源。其中,螢幕顯示器9僅是舉例,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可以運用於液晶電視、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行動電話或平板電腦的顯示器,但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照第2A圖至第2C圖,第2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第2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結構側視圖,第2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其包含一導光板300、一第一光源210及一光學膜100。其中,導光板300包含一第一入光面310與一出光面320,第一光源210配置於導光板300之第一入光面310。其中,第一光源210可包含至少一個點光源或條狀燈管,但不限於此。
光學膜100包含一基材層110及一第一遮光層120。其中,光學膜100可以是一擴散片、一增光片或是由擴散片、增光片之任其二以上所堆疊構成的複合式膜層,但不以此為限。基材層110具有相對的一第一面1101及一第二面1102,基材層110設置於導光板300的出光面320上,且第二面1102係面向並可選擇性的貼合於出光面320,而第一面1101係背向出光面320。
基材層110具有一第一端緣111以及與第一端緣111連接的一第二端緣112,第二端緣112實質平行第一入光面310。基材層110定義有一有效出光區1103及一無效出光區1104,並且本實施例之無效出光區1104係可環繞有效出光區1103,但不以此為限。同時參考第1圖,有效出光區1103係位於畫面顯示區8的正下方,且有效出光區1103的外型面積係與畫面顯示區8投影至基材層110的投影區域之外型面積實質相同。更進一步來說,由於基材層110的面積係會大於畫面顯示區8,因此只有有效出光區1103所發出的光線可作為畫面顯示區8的背光源,而無效出光區1104所發出的光線則因位於畫面顯示區8之顯示範圍外而無法做為背光源。但也因為如此,無效出光區1104所發出的光線將會造成漏光的問題,故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20係設置於基材層110的無效出光區1104,以提供遮光的效果。其中,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20可以黑色油墨印刷的方式或是以黑色膠膜貼附的方式設置於基材層110的第一面1101。
第一遮光層120具有一第一邊緣121與一第二邊緣122,第一邊緣121可面對並抵接於第一端緣111,第二邊緣122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其中,第二邊緣122可為一直線,但不限於此。第一端緣111與第二邊緣122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d1,且第一寬度d1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使得靠近第二端緣112的第一寬度d1’係會大於遠離第二端緣112的第一寬度d1”。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基材層110可具有與第一端緣111連接的一第三端緣113,第二端緣112連接第一端緣111的一端,第三端緣113連接第一端緣111的另一端。第一遮光層120由第二端緣112朝第三端緣113延伸,且第一遮光層120的相對兩端更可分別扺接於第二端緣112與第三端緣113,然不限於此,可視實際需求調整。
由於本案第一光源210係位於第二端緣112處,使得靠近第二端緣112處的漏光問題將會較遠離第二端緣112處嚴重。因此藉由第一遮光層120的一第一寬度d1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逐漸變小之設計,可使第一遮光層120於靠近第二端緣112處具有較大的遮光面積,而遠離第二端緣112處則具有較少的遮光面積。如此一來,藉由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20的設計,將可使背光模組10獲得均勻的遮光效果,以改善顯示器之邊緣明暗度不均的問題。
需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20設置於基材層110之第一面1101的特徵非用以限定本發明。舉例來說,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當中,第一遮光層120也可設置於基材層110之第二面1102,使得第一遮光層120夾設於基材層110與導光板300之間,如第3圖所示。或者,當基材層110係由多層光學膜片所構成的複合式膜層時,第一遮光層120也可以是夾設於兩光學膜片之間,或是分散設置於每一光學膜片上。
並且,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20的第二邊緣122係為一直線的特徵也非用以限定本發明。舉例來說,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第二邊緣122也可為一曲線(如第4圖所示)或一鋸齒線(如第5圖所示)。
請接著參照第6圖,第6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由於本實施例與第2C圖相似,因此針對相似之處便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20具有一第一邊緣121與一第二邊緣122,第一邊緣121面對第一端緣111,第二邊緣122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其中,第一邊緣121並不抵接第一端緣111,第一邊緣121實質上平行於第一端緣111,且與第一端緣111保持一距離。此外,第一端緣111與第二邊緣122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d1,且第一寬度d1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並且,第一邊緣121與第二邊緣122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二寬度d2,第二寬度d2朝遠離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也是逐漸變小。更進一步來說,於此實施例中,在第一端緣111與有效出光區1103具有較遠的距離下,鄰近第一端緣111所漏的光線對於有效出光區1103側緣的漏光現象影響並不大,因此第一遮光層120便可與第一端緣111保持一間距而不需延伸至第一端緣111,以節省第一遮光層120的材料成本。
請接著參照第7圖,第7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由於本實施例與第2C圖相似,因此針對相似之處便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20具有一第一邊緣121與一第二邊緣122,第一邊緣121面對第一端緣111,第二邊緣122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其中,第一邊緣121並不抵接第一端緣111,第一邊緣121實質上平行於第二邊緣122。此外,第一端緣111與第二邊緣122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d1,且第一寬度d1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並且,第一邊緣121與第二邊緣122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二寬度d2,由於第一邊緣121實質上平行於第二邊緣122,因此第二寬度d2實質上係為一定值,於此實施例中,在第一端緣111與有效出光區1103具有較遠的距離下,鄰近第一端緣111所漏的光線對於有效出光區1103側緣的漏光現象影響並不大,因此第一遮光層120便可與第一端緣111保持一間距。需說明的是,此實施例中,由於第二寬度d2實質上係為一定值,於黑色油墨印刷時或是以黑色膠膜貼附時,可將光學膜的基材層斜向擺放而於基材層的表面配置等寬的黑色油墨或黑色膠膜即可,可省略調整遮光材材寬度的時間。
請接著參照第8圖,第8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由於本實施例與第2C圖相似,因此針對相似之處便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20係由第二端緣112朝第三端緣113延伸,且第一遮光層120的一端扺接於第二端緣112,而第一遮光層120的另一端則與第三端緣113保持一距離D。換句話說,第一遮光層120並非一定要抵接於第三端緣113,熟悉此項技藝者可根據實際需求來調整第一遮光層120由第二端緣112朝第三端緣113所延伸的長度。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層120亦可不用抵接於第二端緣112。
請接著參照第9圖,第9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由於本實施例與第2C圖相似,因此針對相似之處便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基材層110具有與第二端緣112連接的一第四端緣114,第一端緣111連接第二端緣112的一端,第四端緣114連接第二端緣的另一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緣111實質上係平行於第四端緣114。
第一遮光層120具有一第一邊緣121與一第二邊緣122,第一邊緣121面對並抵接於第一端緣111,第二邊緣122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第一端緣111與第二邊緣122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d1,且第一寬度d1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此外,光學膜100更可包含一第二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30設置於無效出光區1104,第二遮光層130具有一第三邊緣133與一第四邊緣134。第二遮光層130的第三邊緣133面對並抵接於第四端緣114,第二遮光層130的第四邊緣134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第四端緣114與第四邊緣134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三寬度d3,第三寬度d3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更進一步來說,第一遮光層120與第二遮光層130係位於有效出光區1103外的相對兩側。另外,需說明的是,第二遮光層130的結構亦可包含上述第一遮光層120所有實施例的變化。
請接著參照第10圖,第10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由於本實施例與第2C圖相似,因此針對相似之處便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基材層110具有與第二端緣112連接的一第四端緣114,第一端緣111連接第二端緣112的一端,第四端緣114連接第二端緣的另一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緣111實質上係垂直於第四端緣114。更進一步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一光源210係概略位於導光板300的角隅部。
第一遮光層120具有一第一邊緣121與一第二邊緣122,第一邊緣121面對並抵接於第一端緣111,第二邊緣122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第一端緣111與第二邊緣122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d1,且第一寬度d1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此外,光學膜100更可包含一第二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30設置於無效出光區1104,第二遮光層130具有一第三邊緣133與一第四邊緣134。第二遮光層130的第三邊緣133面對並抵接於第四端緣114,第二遮光層130的第四邊緣134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第四端緣114與第四邊緣134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三寬度d3,第三寬度d3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更進一步來說,第一遮光層120與第二遮光層130係位於有效出光區1103外的相鄰兩側。另外,需說明的是,第二遮光層130的結構亦可包含上述第一遮光層120所有實施例的變化。
請接著參照第11A圖與第11B圖,第1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第11B圖係為第11A圖之實施例的實施例之結構側視圖。由於本實施例與第2C圖相似,因此針對相似之處便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更可包含一第二光源220,導光板300可更包含一第二入光面330,第二入光面330與第一入光面310位於導光板300的相對兩側。第二光源220配置於第二入光面330,第三端緣113實質平行第二入光面330。並且,第二端緣112實質上平行第三端緣113。
第一遮光層120具有一第一邊緣121與一第二邊緣122,第一邊緣121面對並抵接於第一端緣111,第二邊緣122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第一端緣111與第二邊緣122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d1,且第一寬度d1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光學膜100更包含一第三遮光層140,第三遮光層140設置於無效出光區1104,且第三遮光層140位於第一遮光層120與第三端緣113之間。第三遮光層140具有一第五邊緣145與一第六邊緣146,第五邊緣145面對並抵接於基材層110的第一端緣111,第六邊緣146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第一端緣111與第六邊緣146的間距定義為一第四寬度d4,該第四寬度d4朝遠離第三端緣113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並且,第一遮光層120係可扺接於第三遮光層140,第一遮光層120與第三遮光層140係位於有效出光區1103外的同一側,然不限於此,例如第一遮光層120係可不扺接於第三遮光層140。
請接著參照第12圖,第12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由於本實施例與第11圖相似,因此針對相似之處便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更包含一第二光源220,導光板300更包含一第二入光面330,第二入光面330與第一入光面310位於導光板300的相對兩側。第二光源220配置於第二入光面330,第三端緣113實質平行第二入光面330。其中,第二端緣112並不平行第三端緣113,使得第一光源210與第二光源220概略位於整體背光模組10的相鄰兩角隅部。
第一遮光層120具有一第一邊緣121與一第二邊緣122,第一邊緣121面對並抵接於第一端緣111,第二邊緣122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第一端緣111與第二邊緣122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d1,且第一寬度d1朝遠離基材層110的第二端緣112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第三遮光層140,第三遮光層140設置於無效出光區1104,且第三遮光層140位於第一遮光層120與第三端緣113之間。第三遮光層140具有一第五邊緣145與一第六邊緣146,第五邊緣145面對並抵接於基材層110的第一端緣111,第六邊緣146面對基材層110的有效出光區1103。第一端緣111與第六邊緣146的間距定義為一第四寬度d4,該第四寬度d4朝遠離第三端緣113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其中,第一遮光層120係扺接於第三遮光層140,第一遮光層120與第三遮光層140係位於有效出光區1103外的同一側,然不限於此。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背光模組,係藉由上述實施例之遮光層的設計,使得遮光層鄰近入光側的遮光面積大於遮光層遠離入光側的遮光面積。如此一來,將可使背光模組獲得較均勻的遮光效果,以改善螢幕顯示器之邊緣明暗度不均的問題。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8...畫面顯示區
9...螢幕顯示器
10...背光模組
100...光學膜
110...基材層
1101...第一面
1102...第二面
1103...有效出光區
1104...無效出光區
111...第一端緣
112...第二端緣
113...第三端緣
114...第四端緣
120...第一遮光層
121...第一邊緣
122...第二邊緣
130...第二遮光層
133...第三邊緣
134...第四邊緣
140...第三遮光層
145...第五邊緣
146...第六邊緣
210...第一光源
220...第二光源
300...導光板
310...第一入光面
320...出光面
330...第二入光面
第1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螢幕顯示器的結構示意圖。
第2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第2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結構側視圖。
第2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3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結構側視圖。
第4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5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6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7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8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9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10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1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11B圖係為第11A圖之實施例的實施例之結構側視圖。
第12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110...基材層
1103...有效出光區
1104...無效出光區
111...第一端緣
112...第二端緣
113...第三端緣
120...第一遮光層
121...第一邊緣
122...第二邊緣
210...第一光源
Claims (17)
-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第一入光面與一出光面;一第一光源,配置於該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面;以及一光學膜,包含:一基材層,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該基材層具有一第一端緣以及與該第一端緣連接的一第二端緣,該第二端緣實質平行該第一入光面,該基材層定義有一有效出光區及一無效出光區;以及一第一遮光層,設置於該無效出光區,該第一遮光層具有一第一邊緣與一第二邊緣,該第一遮光層的該第一邊緣面對該基材層的該第一端緣,該第一遮光層的該第二邊緣面對該基材層的該有效出光區,該第一端緣與該第二邊緣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一寬度,該第一寬度朝遠離該基材層的該第二端緣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無效出光區環繞該有效出光區。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設置於該基材層面向該導光板的一面或背向該導光板的一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二寬度,該第二寬度朝遠離該基材層的該第二端緣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遮光層的該第一邊緣實質上平行該基材層的該第一端緣。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遮光層的該第一邊緣扺接該基材層的該第一端緣。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實質上平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遮光層扺接該基材層的該第二端緣。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邊緣為一直線、一曲線或一鋸齒線。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基材層具有與該第一端緣連接的一第三端緣,該第二端緣連接該第一端緣的一端,該第三端緣連接該第一端緣的另一端,該第一遮光層由該第二端緣朝該第三端緣延伸。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遮光層扺接該基材層的該第三端緣。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更包含一第二光源,該導光板更包含一第二入光面,該第二入光面與該第一入光面位於該導光板的相對兩側,該第二光源配置於該第二入光面,該第三端緣實質平行該第二入光面,該光學膜更包含一第三遮光層,設置於該無效出光區,且位於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三端緣之間,該第三遮光層具有一第五邊緣與一第六邊緣,該第三遮光層的該第五邊緣面對該基材層的該第一端緣,該第三遮光層的該第六邊緣面對該基材層的該有效出光區,該第一端緣與該第六邊緣的間距定義為一第四寬度,該第四寬度朝遠離該基材層的該第三端緣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遮光層扺接該第三遮光層。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端緣實質上平行該第三端緣。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膜更包含一第二遮光層,該基材層具有與該第二端緣連接的一第四端緣,該第一端緣連接該第二端緣的一端,該第四端緣連接該第二端緣的另一端,該第二遮光層設置於該無效出光區,該第二遮光層具有一第三邊緣與一第四邊緣,該第二遮光層的該第三邊緣面對該基材層的該第四端緣,該第二遮光層的該第四邊緣面對該基材層的該有效出光區,該第四端緣與該第四邊緣的間距定義為一第三寬度,該第三寬度朝遠離該基材層的該第二端緣之方向實質上逐漸變小。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端緣與該第四端緣實質上平行。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端緣與該第四端緣實質上垂直。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48435A TWI448787B (zh) | 2011-12-23 | 2011-12-23 | 背光模組 |
CN201210073552.6A CN102635814B (zh) | 2011-12-23 | 2012-03-15 | 背光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48435A TWI448787B (zh) | 2011-12-23 | 2011-12-23 | 背光模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26980A true TW201326980A (zh) | 2013-07-01 |
TWI448787B TWI448787B (zh) | 2014-08-11 |
Family
ID=46620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48435A TWI448787B (zh) | 2011-12-23 | 2011-12-23 | 背光模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35814B (zh) |
TW (1) | TWI4487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64687A (zh) * | 2013-08-02 | 2016-08-17 |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CN108490686B (zh) * | 2018-03-22 | 2021-07-2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5061232B (zh) * | 2022-07-07 | 2024-03-15 |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 光学组件及应用其的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57823A (ja) * | 2001-05-31 | 2002-12-13 | Optrex Corp | 液晶表示素子用バックライト |
KR101039026B1 (ko) * | 2004-10-12 | 2011-06-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발광 다이오드를 이용한 선광원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유닛 |
US20060125981A1 (en) * | 2004-11-26 | 2006-06-15 | Tatsumi Okuda | Display and mobile device |
JP4326498B2 (ja) * | 2005-04-04 | 2009-09-09 | 友達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用ハウジング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
JP4274249B2 (ja) * | 2007-01-16 | 2009-06-03 |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TWI380096B (en) * | 2009-05-08 | 2012-12-21 | Au Optronics Corp | Backlight unit |
JP2010276789A (ja) * | 2009-05-27 | 2010-12-09 | Sharp Corp | 表示装置 |
CN101598860A (zh) * | 2009-06-29 | 2009-12-09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器及组装该液晶显示器的方法 |
CN201462582U (zh) * | 2009-08-04 | 2010-05-12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Ccfl侧光式背光源模组 |
CN102192440B (zh) * | 2010-03-19 | 2012-07-04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
2011
- 2011-12-23 TW TW100148435A patent/TWI44878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
- 2012-03-15 CN CN201210073552.6A patent/CN10263581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48787B (zh) | 2014-08-11 |
CN102635814A (zh) | 2012-08-15 |
CN102635814B (zh) | 2014-03-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59880B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7973873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including light-blocking tape | |
KR20240073840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US8870439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reduced light leakage | |
TWI547740B (zh) | 具遮光模組之背光模組以及使用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 |
CN107966843B (zh) | 显示装置 | |
WO2015135228A1 (zh) |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 |
TWI449995B (zh) | 顯示裝置 | |
US20190129229A1 (en) | Narrow fr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TW201227065A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WO2018145469A1 (zh)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
US6891580B2 (en) | Backlight assembly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TWI395003B (zh) | 液晶顯示裝置 | |
WO2016183901A1 (zh) |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
US20150168784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20120019249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
TWI448787B (zh) | 背光模組 | |
US20090296022A1 (en) | Optical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TW201827897A (zh) | 液晶顯示裝置 | |
TWI465810B (zh) |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 |
TWI470323B (zh) |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 |
WO2017020364A1 (zh) |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 |
TWM519385U (zh) | 顯示裝置 | |
US7471354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WO2018153005A1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