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6106956A - 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重新连接纱线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重新连接纱线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86106956A CN86106956A CN86106956.0A CN86106956A CN86106956A CN 86106956 A CN86106956 A CN 86106956A CN 86106956 A CN86106956 A CN 86106956A CN 86106956 A CN86106956 A CN 861069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 gap
- fiber
- yarn
- friction spinning
- fri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D01H4/52—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for friction spi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为了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中重新连接纱线,使两个摩擦纺纱元件100、101同向转动并形成一个辊隙102,至少有一个摩擦元件受到负压作用,将纤维连续地供给到辊隙102并立即从中移出。在连续供给纤维的同时,停止将纤维移出辊隙102,以便纤维可留在辊隙102并旋转地聚集起来。然后,一个纱线的断头被放置于这些聚集的纤维上,然后从辊隙102引出接好的纱线同时纤维连续粘接供给到辊隙102。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重新连接纱线的方法,该方法将纱线返回到辊隙,在辊隙中使纱线同纤维结合在一起,然后从辊隙中连续地将纱线引出。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如果纱线断头或由于任何其它原因而停止纺纱过程,应立即使供给装置停止工作以免不必要的供给纤维,而这些不必要的纤维将堵塞并损坏纺纱装置。然而,通常开松筒继续运转,因为要使它停止很复杂(尤其对于分别停止每个纺纱装置中的开松筒的情况),而且起动和减速过程需要相当的时间,这导致由停止了的供给装置伸向开松筒的纤维束的完全磨损。
众所周知,由于制动的持续时间,任何供给装置的制动都会对纤维束有某种程度的损伤,因而有人提出,当供给装置重新开始工作时使纤维束从纤维聚集的表面偏斜,并通过这个聚集表面被输送到一个抽吸装置,为此,在供给通道中设置吸气口(GB-PS 1170869)或压缩空气口(DE-PS3104444)。由于不中断供给和开松纤维的过程,因而使没被损坏的纤维以准确的予定时间被供给到纤维聚集表面。然而,在非常敏感的、在开松筒和纤维聚集表面之间传送纤维的通道中开口,使纺织过程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这些建议中没有一个在实践中显示出其重要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连接纱线的方法及装置,这种方法及装置可确保有效地、可靠地接头而对随后的纺纱过程没有不利的影响。
为此,根据本发明,将纤维连续地供给到辊隙,然后开始从辊隙中拉出,使摩擦纺纱元件按照纺纱的方向转动并停止拉出纤维,将纱线的断头带回到聚集的纤维,并且当它再次同供给到辊隙中的纤维拈接起来的时候从辊隙中拉出纱线。从辊隙中移走纤维首先可以使由于停止供给装置而不停止开松筒而被损坏的这部分纤维被清除掉,然后,当停止从辊隙中移走纤维而不停止向辊隙供给纤维的时候,未被损坏的纤维即被放置在摩擦纺纱元件上并聚集在一起,当纱线断头返回后,这些聚集起来的纤维同它结合到一起并形成一个牢固的接头。
按照一个较好的方法,在进行这种连接时纤维通过辊隙被传送到远离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的一侧,再由此移走。这样可避免当纤维离开纤维供给通道时,为了移走纤维而要使其有较大的偏斜。更为有利的是,为了将纤维从辊隙中移走,可使向辊隙外转动的摩擦纺纱元件转向相反的方向,而为了停止纤维从辊隙中移出,可使予先反转的摩擦纺纱元件再次反向转动,即再次向辊隙外转动。最好不要由机械而由压缩空气将纤维移走。
代替通过辊隙传送纤维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一个设置在远离引出端的摩擦纺纱元件的一侧上的吸咀平行于辊隙吸走纤维。最好只通过断开作用在摩擦纺纱元件外部的负压而使纤维停止从辊隙中被吸走。
为了移走纤维,还可以沿径向移开这两个摩擦纺纱元件,以便以一个特别简单的方式使纤维通过辊隙而被移走,最好,通过将摩擦纺纱元件移开并通过切断受到抽吸的摩擦纺纱元件的抽吸气流而将两个摩擦纺纱元件清理干净,并且直到它们回到其工作位置再将负压施加到它们上面。
如果摩擦纺纱元件是可移开的,可选择通过使摩擦纺纱元件回到其工作位置、切断或不切断作用在摩擦纺纱元件外部的负压的方式来停止纤维从辊隙移出。
按照本发明,这个摩擦纺纱元件的“工作位置”是指纤维可聚集在辊隙中并可用纱线的断头相连接的位置。为此目的,例如为了使纤维聚集在面对纤维供给处的辊隙,可将两个摩擦纺纱元件安排在互相之间足够靠近的位置。换句话说,根据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结构,工作位置可以这样来选择:将纤维供给到位于由两个摩擦纺纱元件的轴线所确定的平面的一侧的第一个辊隙,并且在上述平面的另一侧,由摩擦纺纱元件形成的第二个辊隙中纤维同纱线的断头拈接到一起。
为了控制用于结合到纱线断头中的纤维束,最好使纤维的移动逐渐停止而不要突然停止。
通常,纱线返回到纱线接头的准备位置(至少在其最后阶段)是借助于气流作用或借助于气流的帮助来实现的。因而当纤维供给打开时就有一个危险存在,即:纤维将被吸附到纱线的断头上,这就会使用于连接的纱线断头不好确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先将纱线带到辊隙外部的连接纱线的准备位置,这样可保证直到予定的纱线接头过程开始时,纤维才同返回的纱线断头相接触。最好控制纱线的返回,以使正当纤维聚集的时候纱线断头放置到纤维上。一般在纱线插入辊隙之前,不需要使摩擦纺纱元件按纺纱方向转动。然而,现已发现,如果在停止将纤维拉出辊隙时开始使摩擦纺纱元件按纺纱方向转动是较为有利的。
为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将一个直接对着辊隙的可控制的空气吸咀同纤维供给通道相连。这个同通道相连的吸咀用来从辊隙抽吸纤维,直到保留在辊隙中用以连接纱线断头的纤维符合要求为止。
在本发明的一个简单实施例中,还可将空气吸咀设置在摩擦纺纱元件的后端、相对于纱线的引出方向。最好将空气吸咀设置在摩擦纺纱元件的远离纤维供给通道的一侧,这样当纤维进入空气吸咀时,不需使其倾斜或偏转来移走它们。
为了取消一个附加的用于空气吸咀的负压源,最好使负压能从空气吸咀转换到受抽吸作用的摩擦纺纱元件,反之亦然。如果纱线接头装置可沿许多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移动,最好由可移动的纱线接头装置来控制空气吸咀中的和受到抽吸作用的摩擦纺纱元件中的负压。
为了控制用于纱线接头的纤维的供给量,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作用在空气吸咀内的负压大小是可控制的。
为了从辊隙中移走纤维,还可以把向辊隙外转动的摩擦纺纱元件同一个可控制的反向离合器相联。这个反向离合器可用来当纺纱时将转向辊隙的运动传递到转出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上,或传递到另一个摩擦纺纱元件上。按此法,通过气流或机械传动的传送带使得供给到辊隙的纤维被传送于摩擦纺纱元件之间并从那里被送走。
用另一种方法或同时还可以使两个移动纤维的摩擦纺纱元件可做相对径向移动。
为了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使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可以保持在各个不同的可重复定位的纺纱位置,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可通过一个支座调整摩擦纺纱元件的工作位置。
在本发明的装置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使停止空气吸咀移走纤维和重新起动一个或两个摩擦纺纱元件这两个动作同步进行:将负压从空气吸咀转换到受抽吸作用的摩擦纺纱元件上面,或者反过来转换。
更为有利的是,为了防止外部空气进入安装摩擦纺纱元件的箱体,将可移动的摩擦纺纱元件安装在箱体的一个部分中,箱体的这一部分可移动地安装在装有固定安装的摩擦纺纱元件的箱体的另一部分上。
由于摩擦纺纱元件的位置可确定纤维被吸走或被放置在辊隙中的摩擦纺纱元件上,最好使空气吸咀中的负压和受到抽吸的摩擦纺纱元件上的负压可由摩擦纺纱元件的位置来加以控制。
为了防止纤维附着到纱线的断头上而使它难以确定,在将纤维吸出辊隙的同时不要将纱线的断头插入辊隙。为了这个目的,可以不使纱线的断头直接地送入辊隙,而且借助于转入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把它送入辊隙。为此,根据本发明,在箱体上开有一个纱线喂入槽,该槽开在与转入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的表面相对的位置。转入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最好是固定安装的,而转出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则是相对于另一个摩擦纺纱元件可移动地安装的,这样,在两个元件重新开始互相靠近之前,纱线可放置在转动的摩擦元件上。
按照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以简单而可靠的方式保证了未受损伤的纤维进入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辊隙,而在供给装置和自由端摩擦纺纱元件之间的纤维输送通道中没有任何干扰。由于用于接头的是未受损伤的纤维,用少于利用受到损伤的纤维来接头的纤维数量即可获得结实的结头。所形成的结头是不明显的,由于对纤维输送通道没有必不可少的干扰,因此对纱线的质量没有不利的影响,并且结头和随后制成的纱线两者都有很好的外观和较高的强度。
现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带有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纺纱机的示意图;
图2是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平面视图;
图3表示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一个横截面;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视图;
图5是图4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1表示了一个纺纱机,它包括:一个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通过供给及开松装置2可将纤维材料3供给到装置10中;一个用于将纺成纱线30拉出的输出装置4;一个卷取装置40,它通过一个传动辊401传动卷取辊400,并将被拉出的纱线30卷绕在卷取辊400上;一个停机信号装置41,该装置设置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之间的纱线通道中(原文如此)。
装置10带有一个装有两个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的箱体13,这两个摩擦纺纱元件轴线对称设置并形成一个辊隙102(图2和图3),至少一个摩擦纺纱元件,如元件100,被穿有通孔并在纺纱时受到辊隙102处负压的作用。为此,通过一个阀110使它同一个吸管11相连(图1)。
管11通过阀110和一个中间管112与空气吸咀111相连,而吸咀111通到由元件100和101形成的第二个辊隙105,辊隙105位于相对平面E的辊隙102的对面,而平面E是由元件100和101的轴线103、104确定的(见图3)。吸咀111同纤维供给通道24相连,并用于在连接纱线30之前吸走不需要的纤维。
元件100和101为了简便起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表示为辊子,其转向相同(见图3箭头P1和P2)。为此,每个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各自带有一个皮带轮107、108,通过这样的装置元件100和101可由皮带12传动(图4和图5)。
通过固定辊18使皮带12靠在皮带轮107上(图4和图5)。转向辊隙外的摩擦纺纱元件101的皮带轮108与一个可控制的反向离合器17相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这个离合器17带有两个辊子170和171,它们设置在可绕轴172转动的摆杆173的两个端部上。辊子170用于当辊子171放开皮带12时使皮带12靠在皮带轮108上。当辊子170放开皮带12时,辊子171同时靠近皮带12和皮带轮108,以便向相反的方向传动摩擦纺纱元件101。一个电磁铁176的衔铁175通过一个连接件174可转动地同杆173相连。为了简便起见,图1仅表示了这个装置的电磁铁176。
箱体13的结构应可以使元件101绕一根轴转动而沿径向离开元件100。为此,箱体主轴106安装在两个本身又可绕轴15转动的摆臂150、151上(图2)。可相对摆臂150转动的连接件140与电磁铁14的衔铁141相连。一个复位弹簧142安装在衔铁141上,并靠压在衔铁141和电磁铁14上,以此来保证当电磁铁14断电时,元件101返回到它的工作位置。为此,在箱体13上设置一个可调整的支座与摆臂150相配合。
设置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前面的供给和开松装置2带有一个可将纤维材料3的条子供给到喂入辊21的给料斗20,喂入辊21按常规的方式同一个压辊或喂入槽配合工作(未图示)。喂入辊21经一个离合器25传动,为了进行控制将离合器25连到停机装置41。纤维材料3从喂入辊21传送到一个开松筒22,在开松筒22中,纤维材料3的条子被打散成分散的纤维,并供给到纱线形成区300,在这里,这些分散开的纤维与纱线30的断头结合,而纱线30被连续地引出。开松筒22按照公知的方式由传动带23进行传动。一个纤维供给通道24从开松筒22伸到元件100和101之间的辊隙102。
通道24的一部分在盖在箱体13上的箱盖130中,箱盖上在靠近纤维供给通道24的位置有一个纱线插入槽14。槽14从箱盖130的外部131伸到箱盖130的内部,并从箱体13的引出端132附近延伸到远离引出端的通道24的开口端240。在箱盖130的外部131槽14的端部与一个可控制的空气吸咀144相接,槽14开在纤维供给通道附近并对着元件100的表面。
通常,在一个单独的纺纱机中设置许多相同的纺纱装置,并同一个可沿纺纱装置移动的维修车5配合工作。为此,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和供给开松装置2一起固定安装在纺纱装置中。
可沿纺纱装置移动的维修车5带有一个纱线接头装置50,装置50带有一个可绕轴501向卷取辊400(箭头3所示)转动的吸管500,该吸管用于从卷取辊400吸取纱线断头。可由车5以公知的方式传动卷取辊400使之向退绕方向转动,以使纱线断头逐渐地吸入到吸管500中。吸管500在面对装置10的端部有一个纵向槽(未图示),以使被吸入的纱线部分可以在卷取辊400和远离卷取辊400而接近吸管500的转动轴501的该槽的端部之间展开。这样,纱线30可到达一个公知的纱线夹持器7的转动范围,夹持器7带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元件,这两个夹持元件可以交替地移动到它们互相靠近的夹持位置或互相分开的释放位置。
夹持器7安装在装于车5上的一个旋转臂70的自由端,以便使夹持器7可以在水平面绕第一个轴51转动(箭头4),并可以在垂直面绕第二个轴71转动。
为了进行控制,车5上的一个控制装置52与用于使吸管500绕轴转动并调整吸管500内负压的驱动装置502相连,并与用于使纱线夹持器7绕轴转动的驱动装置510和710相连。为了进行控制和便于维修,车5经过可接通也可断开的电气接头同装置10相连,这些电气接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表示为插头113、250、143及177。
上面已说明了装置的结构,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如果纱线断头,停机信号装置41通过离合器25按照公知的方式使喂入辊21停止工作,以防止过多的纤维进入纱线形成区300。而卷取辊400也按照公知的方式脱离开传动辊401并与传动辊401保持一定的距离,卷取辊400空转。
当发生故障时,在受到影响的纺纱装置发出一个故障信号之后,维修车5就会按顺序或应信号要求来对纺纱装置进行维修。当车5到达纺纱装置的时候,车5和装置10之间的电气接头通过插头113、250、143和177而连接起来。然后,吸管500转向卷取辊400,而卷取辊400通过一个辅助传动装置(未图示)向退绕方向转动。因而纱线30被退绕下来并被吸入吸管500。当吸管500吸取了足够长度的纱线时,卷取辊400就转开,随后,纱线30来到上述纵向槽外面,在此过程中,纱线30在卷取辊400和面对转轴501的槽的端部之间展开,这样纱线30即处于可水平和垂直转动的夹持器7的转动范围。夹持器7来到纱线30的通道并到达接收纱线的位置。夹持器7将纱线30传送到车5上的一个切断装置(未图示),切断装置将纱线30在夹持器7的远离卷取辊400的一侧切断,这样即得到一个在夹持器7和纱线自由端之间的适于接头要求的特定的纱线长度。夹持器7作水平和垂直的复合运动转向装置10,然后在槽14前面的纱线转移位置上,夹持器7将纱线的断头300送到槽14中。在此过程中,借助于由车5控制的一个空气吸咀144使纱线30保持与槽14基本平行。当纱线30返回到槽14前的准备位置的同时,接头装置50的控制装置52使电磁铁14动作,而转动摩擦纺纱元件101使之离开元件100,装置52还使电磁铁176动作,而推动皮带轮108和皮带12之间的辊子171。因而,元件100、101不再同向转动而是两者都转向辊隙102(见图5箭头P1和P6)。装置52还使阀110动作,阀110接受来自元件100的负压,从而在空气吸咀111中形成负压。
然后,控制装置52通过离合器25重新连通对辊隙102的纱线供给。因两个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已经分开,纤维可从元件100和101之间通过而到达辊隙105,再由吸咀111中的负压使纤维立即从辊隙105处移走,这样即可排除在停止喂入辊21之后而开松筒22仍继续转动时已受到损伤的纤维。元件100和101都转向辊隙102,以此保证通过它们的转动将沉积在元件100和101上的纤维传送到吸咀111,然后移走。
由于元件100和101已经分开,而且已经断开元件100的抽吸气流,使粘附的纤维可离开元件100和101的表面,从而依靠作用在吸咀111中的负压将元件100和101的表面清理干净。这个清理过程在排除供给到辊隙的纤维的同时开始,在元件100和101返回到由限位支座16定位的工作位置结束。
在一个选定的可以保证所有被损伤的纤维束被彻底去除并由吸咀111移走的时间之后,使电磁铁176和14同时通电(或断电),从而使元件101返回到它相对于元件100的工作位置并按照正常的旋转方向转动(箭头P2),阀11也进行切换以使抽吸气流再作用到元件100上。
上述的转换动作停止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纤维供给,保留在辊隙102中的纤维这时形成一个旋转的纤维束。在适当的时候夹持器7释放纱线30。
这时,纱线30进入纱线插入槽14并到达转向辊隙102的摩擦纺纱元件100的外面。在到达纱线形成区300之后,纱线30同旋转的纤维束结合到一起,卷取辊400降到辊401上,从而使这时由供给到纱线形成区300的纤维连续地系结而成的纱线30插入输出装置4,然后由输出装置4将纱线30连续地从形成区300拉出来。
对上述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可以进行各种方式的改进,如可以通过特征的变换或通过等同手段或特征的组合做出改进。
在所述的实施例中,为了在纱线供给到纱线形成区300之前移走纤维,两个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均向辊隙转动,并且元件100和101还可以径向移动而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间隙。如果需要,还可以使元件100和101停止转动直到它们返回到纺纱装置。可以通过沿径向移开元件100和101或使元件100和101两者都向辊隙102转动来排除纤维。在后一种情况下,供给到辊隙102的纤维被放置到摩擦辊100和101的外表面,当摩擦辊转动时,纤维将到达由元件100和101的轴线103、104确定的平面E的另一侧的辊隙105。元件100和101向下推出纤维,由吸咀111将纤维吸入。空气吸咀可由一个传送带6代替,而为了防止侧向气流可使传送带6通过一个导向装置60(图4和图5)。这时,由单纯的机械装置通过改变元件101的旋转方向(在纺纱过程中它按转出辊隙102的方向旋转)使纤维移走。这样,元件101和100两者均转向辊隙102,同传送带6相配合。通过再次反转元件101使纤维的移动停止,以使元件101再向辊隙102外辊动。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纱线接头之前由一个与通道24相连的吸咀111将纤维吸走,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纤维离开辊隙102之后立即进入一个外部封闭的系统。一般来说,不需象图1所示将吸咀111设置在通道24对面。如果元件100和101可以沿径向分开,也可以在元件100和101的相对于纱线引出方向的后端,即在元件100和101的远离引出端132的一侧,设置一个由阀115控制的空气吸咀114。阀115类似阀110可由维修车50上的控制装置52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平行于辊隙102而将纤维吸出,因此要使纤维比在图1所示的装置中有更大的偏斜。这可由吸咀114中的适当大小的负压来调整。这时,通过开启阀115,即通过断开作用在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外部的空气吸咀114中的负压就会使纤维停止移出辊隙102。
一般来说,可控制的阀100和105一方面可以分别用来控制元件100和101上的负压,另一方面控制吸咀111或114中的负压。因从辊隙102引出纱线通常要与受到抽吸作用的元件100的再次动作同步进行,所以最简单的方式是使用一个转换阀。
当纺纱过程重新开始时,要求纤维束供给到辊隙并逐渐地聚集而不是突然的聚集。这可通过适当地控制吸咀111或114的负压和/或控制元件100和101从移开之后的位置回到工作位置的速度来实现。
图3表示了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的另一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在这个实施例中,纤维供给通道24和纱线插入槽14并排通向辊隙102。因而不需要由元件100的转动将纱线30带入辊隙102。也可在纤维被放置到转向辊隙102的摩擦纺纱元件100的表面上的时候将纱线30直接地供给到辊隙102。在这个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机械装置或气流从辊隙102移走纤维。
控制元件100和吸咀111或114的负压经控制与可从固定元件100移开的元件101的动作同步。按照图4,开关8用于开启阀110从而将负压从元件100转换到吸咀111,或者反过来。
箱体13有一个安装摩擦纺纱元件100的固定部分,而元件100可受到抽吸作用并转向辊隙102。以这种方式,元件100还可以将纤维输送到吸咀111,这些纤维不是直接地供给到处于通道24咀部附近的吸咀111,而是被放置到元件100上。转出辊隙102的元件101可相对于元件100移动,并安装在可绕轴15转动的箱体部分134上。箱体部分133和134有各自的导向和密封表面135、136,这两个表面135、136同心于轴15,以便即使在元件101处于断开位置仍然使箱体13被有效地密封。如上所述,可移动的摩擦纺纱元件101的工作位置由一个可相对于固定箱体部分133调整的定位支座16来确定。
当箱体部分134和元件101从箱体部分133移开一定距离时,箱体部分134顶住开关8并转换负压,如果需要,开关8也可以可调整地固定在固定部分134上。
前面,总是假设一个摩擦纺纱元件可相对于一个固定的摩擦纺纱元件移动,换一种方式也可以使两个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可同步移动。
勘误表
勘误表
Claims (26)
1、一种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连接纱线的方法,将纱线返回到辊隙,使之在辊隙中同纤维拈结在一起,然后从辊隙连续地引出,其特征在于:将纤维连续地供给到辊隙,然后开始从辊隙中拉出,使摩擦纺纱元件按纺纱方向转动并停止拉出纤维,将纱线断头送回到聚集起来的纤维中;当供给到辊隙的纤维连续地拈结到纱线中的同时,将纱线从辊隙中拉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纤维通过辊隙被送到摩擦纺纱元件的远离辊隙的一侧,并由此被移走。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从辊隙移走纤维,使向辊隙外转动的摩擦纺纱元件向相反方向转动,而为停止从辊隙移走纤维,可使上述反转的纺纱元件再次反向转动,以使该元件再次向辊隙外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气流移走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平行于辊隙而将纤维从辊隙吸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断开作用在摩擦辊外部的负压来排除辊隙中的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排除纤维,将两个摩擦纺纱元件沿径向移开。
8、根据权利要求4或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两个摩擦纺纱元件移开一定距离并通过断开受到抽吸的摩擦纺纱元件上的抽吸气流来清理摩擦纺纱元件,直至两个摩擦纺纱元件返回到它们的工作位置,负压才再次被供给到摩擦纺纱元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摩擦纺纱元件返回到它们的工作位置来停止纤维移出辊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纤维的移走逐渐地停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辊隙开始供给纤维之前,将辊隙外部的纱线送到纱线接头准备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纱线的断头放置到聚集的纤维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从辊隙移走纤维停止之前或刚一停止时,即使摩擦纺纱元件按纺纱方向转动。
14、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何一项的方法的装置,包括一个直接对着辊隙的纤维供给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与纤维供给通道相联系并直接对着辊隙的可控制的空气吸嘴。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吸嘴设置在相对于纱线引出方向的摩擦纺纱元件的后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吸嘴设置在摩擦纺纱元件远离纤维供给通道的侧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的任何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可以从空气吸嘴转换到受到抽吸作用的摩擦纺纱元件上,并可以作相反的转换。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的任何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吸嘴和摩擦纺纱元件中的负压可由一个可沿许多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移动的纱线接头装置来进行控制。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的任何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作用在空气吸嘴中的负压可控制在一定程度。
20、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何一项方法的装置,或根据权利要求14的装置,包括一个直接对着辊隙的纤维供给通道,其特征在于:向辊隙外转动的摩擦纺纱元件同一个可控制的反向离合器相联系。
21、根据权利要求14至20中任何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摩擦纺纱元件可相对径向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摩擦纺纱元件的工作位置可由一个定位支座来调整。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移动的摩擦纺纱元件安装于箱体的一个部分中,箱体的这一部分可相对于安装固定摩擦纺纱元件的箱体部份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14至19及21至23中的任何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吸嘴中负压和受到抽吸作用的摩擦纺纱元件中的负压可由摩擦纺织元件的位置来进行控制。
25、根据权利要求14至24中的任何一属的装置,包括一个安装摩擦纺纱元件的箱体,其特征在于:该箱体上有一个相对于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的表面开设的纱线插入槽。
26、根据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何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固定地安装,而使向辊隙外转动的摩擦纺纱元件可移动地安装,使之可相对另一个摩擦纺纱元件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9853533587 DE3533587A1 (de) | 1985-09-20 | 1985-09-20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wiederanspinnen einer offenend-friktionsspinnvorrichtung |
DEP3533587.4 | 1985-09-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86106956A true CN86106956A (zh) | 1987-09-09 |
CN1007627B CN1007627B (zh) | 1990-04-18 |
Family
ID=6281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86106956A Expired CN1007627B (zh) | 1985-09-20 | 1986-09-20 | 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重新连接纱线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4781017A (zh) |
EP (1) | EP0276208B1 (zh) |
JP (1) | JPH0665766B2 (zh) |
CN (1) | CN1007627B (zh) |
BR (1) | BR8606884A (zh) |
CZ (1) | CZ632286A3 (zh) |
DE (2) | DE3533587A1 (zh) |
IN (1) | IN168438B (zh) |
WO (1) | WO198700174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529654A1 (de) * | 1995-08-11 | 1997-02-13 | Schlafhorst & Co W |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Offenend-Spinnmaschine |
US7404080B2 (en) | 2001-04-16 | 2008-07-22 | Bjorn Markus Jakobsso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one-way chains in cryptographic applications |
CN100443632C (zh) * | 2006-11-20 | 2008-12-17 |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低温锌系磷化液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1584247A (zh) * | 1968-02-07 | 1969-12-19 | ||
DE2103171C3 (de) * | 1971-01-23 | 1974-10-03 | Skf Kugellagerfabriken Gmbh, 8720 Schweinfurt | Vorrichtung zum Verspinnen eines Faserbandes nach dem Offen-End-Prinzip |
AT338666B (de) * | 1976-02-17 | 1977-09-12 | Fehrer Ernst Gmbh | Vorrichtung zum spinnen textiler fasern |
GB2042599B (en) * | 1978-10-26 | 1983-09-21 | Platt Saco Lowell Ltd | Open-end spinning apparatus |
CS227602B1 (en) * | 1980-02-13 | 1984-04-16 | Jiri Ing Elias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yarn spinning-in in open-end spinning unit |
EP0034427B2 (en) * | 1980-02-16 | 1989-05-17 | Hollingsworth (U.K.) Limi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n-end spinning yarn |
EP0052412B2 (en) * | 1980-10-08 | 1989-04-19 | Hollingsworth (U.K.) Limited | Friction open-end spin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DE3141733A1 (de) * | 1980-10-23 | 1982-06-03 | Barmag Barmer Maschinenfabrik Ag, 5630 Remscheid | "vorrichtung zum offenendspinnen" |
DE3317361C2 (de) * | 1983-05-13 | 1994-03-17 | Schlafhorst & Co W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Inbetriebnahme eines Friktionsspinnaggregates |
DE3318687C2 (de) * | 1983-05-21 | 1995-07-06 | Schlafhorst & Co W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Inbetriebnahme eines Friktionsspinnaggregats |
CS240166B1 (en) * | 1983-10-04 | 1986-02-13 | Stanislav Skoda | Fibre liberation device with spinning unit |
DE3339129A1 (de) * | 1983-10-28 | 1985-05-09 |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reinigen eines spinnaggregates einer oe-friktionsspinnmaschine |
DE3342472A1 (de) * | 1983-11-24 | 1985-06-05 |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 Verfahren zum anspinnen eines garnes an einem spinnaggregat einer oe-friktionsspinnmaschine und oe-friktionsspinnmaschine |
DE3403964A1 (de) * | 1984-02-04 | 1985-08-08 |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 Vorrichtung zum oe-friktionsspinnen |
DE3417308A1 (de) * | 1984-05-10 | 1985-11-21 | W. Schlafhorst & Co, 4050 Mönchengladbac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adenansetzen bei friktionsspinnmaschinen |
DE3432622A1 (de) * | 1984-09-05 | 1986-03-13 |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 Vorrichtung zum oe-friktionsspinnen |
-
1985
- 1985-09-20 DE DE19853533587 patent/DE3533587A1/de active Granted
-
1986
- 1986-08-02 WO PCT/DE1986/000318 patent/WO1987001742A1/de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86-08-02 JP JP61504317A patent/JPH066576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86-08-02 DE DE8686904774T patent/DE3674805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86-08-02 EP EP86904774A patent/EP0276208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86-08-02 BR BR8606884A patent/BR8606884A/pt unknown
- 1986-08-02 US US07/055,627 patent/US4781017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86-09-01 CZ CS866322A patent/CZ632286A3/cs unknown
- 1986-09-20 CN CN86106956A patent/CN100762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1986-12-16 IN IN980/MAS/86A patent/IN168438B/en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H0665766B2 (ja) | 1994-08-24 |
WO1987001742A1 (en) | 1987-03-26 |
EP0276208B1 (de) | 1990-10-03 |
US4781017A (en) | 1988-11-01 |
DE3533587A1 (de) | 1987-04-16 |
DE3533587C2 (zh) | 1989-01-12 |
JPS63503153A (ja) | 1988-11-17 |
CZ632286A3 (en) | 1993-04-14 |
DE3674805D1 (de) | 1990-11-08 |
IN168438B (zh) | 1991-04-06 |
CN1007627B (zh) | 1990-04-18 |
EP0276208A1 (de) | 1988-08-03 |
BR8606884A (pt) | 1987-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039C (zh) |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7000C (zh) | 一种自由端纺纱装置和起动该装置的方法 | |
CN1405377A (zh) | 气流纺纱机重新接头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078140A (zh) | 转杯纺纱机操作单元上单纱生头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18388A (zh) | 自由端纺纱装置的接头的工艺及设备 | |
CN1335421A (zh) | 在转杯纺纱机操作单元上将纱线接纱的方法和装置 | |
US4543776A (en) | Method for yarn piecing in fasciated yarn spinning unit | |
CN1445394A (zh) | 纺织方法及其设备 | |
CN1256261C (zh) | 纸带的自动连接系统 | |
CN86106956A (zh) | 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的重新连接纱线的方法及装置 | |
CN1470692A (zh) | 纱线捻接装置 | |
CN1027766C (zh) | 用于自由端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3261497B (zh) | 纱线卷绕机 | |
EP3018239B1 (en) | Special yarn spinning apparatus in spinning machine | |
CN1576415A (zh) | 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 | |
CS200910B1 (en)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spining-in yarn in open-end rotor spinning unit | |
US4625506A (en) | Open-end spinning process and device | |
GB2156391A (en) | Open-end friction spinner piecing-up | |
CN1280465C (zh) | 气流纺纱法 | |
US6745553B2 (en) | Air-spinning arrangement | |
CN1061392C (zh) | 气流纺纱机的纺纱杯的清洁方法和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 |
CN1012442B (zh) | 纺纱设备中捻接纱线的方法及装置 | |
JP2005501184A (ja) | 紡績機の方法 | |
CN209836403U (zh) | 一种纺织用特种动物绒纤维分梳圈条成条设备 | |
CN100347360C (zh) | 在自由端气流纺纱机组中准备接纱过程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3 | Decis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