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7475U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67475U CN220067475U CN202321427793.6U CN202321427793U CN220067475U CN 220067475 U CN220067475 U CN 220067475U CN 202321427793 U CN202321427793 U CN 202321427793U CN 220067475 U CN220067475 U CN 2200674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 base
- folding device
- rotation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0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7 morpholog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折叠装置包括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第一结构件设有至少一个转动轴,并与第一结构件为一体式结构,当转动轴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结构件设有至少一个转动孔且均面向转动轴,当转动孔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转动孔的开口朝向相同,且每个转动轴能够设于一个转动孔内,以使第一结构件转动连接第二结构件。通过使第一结构件上的转动轴与第一结构件一体式设计可降低成本、提高折叠装置组装、拆卸的简易性。并且当转动轴与转动孔的数量均为多个时,这样当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相对位置放置好后,便可沿着轴向侧推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使转动轴设于转动孔内完成组装或拆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折叠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行业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大屏超薄,但是大屏带来整机尺寸过大而不方便携带,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因其折叠功能可改变电子设备的尺寸从而可解决上述问题,现已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电子设备依靠折叠装置实现折叠功能,但目前的折叠装置组装、拆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包括:
第一结构件,设有至少一个转动轴,并与所述第一结构件为一体式结构,当所述转动轴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相同;
第二结构件,设有至少一个转动孔且均面向所述转动轴,当所述转动孔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转动孔的开口朝向相同,且每个所述转动轴能够设于一个所述转动孔内,以使所述第一结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结构件。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折叠装置,通过使第一结构件上的转动轴与第一结构件一体式设计,换言之转动轴可直接做在第一结构件上,从而将第一结构件上的转动轴直接设于第二结构件的转动孔内便可实现第一结构件转动连接第二结构件,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转动轴与第一结构件分体设计可降低成本、提高折叠装置组装、拆卸的简易性。并且当转动轴与转动孔的数量均为多个时,多个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转动孔的开口朝向相同且均朝向转动轴,这样当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相对位置放置好后,即使转动轴正对应转动孔设置,便可沿着轴向侧推第一结构件和/或第二结构件使转动轴设于转动孔内完成组装或拆卸,从而进一步提高折叠装置组装、拆卸的简易性、有利于折叠装置小型化的设计。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折叠装置的一个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另一个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折叠装置,可降低壳体组件的成本,提高壳体组件组装、拆卸的简易性。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及如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所述柔性屏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折叠装置的同一侧;
其中,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折叠时,所述柔性屏的相对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展开时,所述柔性屏的相对两端相互展开。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可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提高电子设备组装、拆卸的简易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折叠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
图7为图4所示的折叠装置中转轴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转轴模组的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
图11为图9所示的折叠装置中转轴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连接件、以及基座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基座、第二转动件、以及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基座、第二转动件、以及连接件的正视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转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基座、第二转动件、以及第一支撑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基座、第二转动件、以及第一支撑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二支撑件与基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基座与第二支撑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基座与第二支撑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模组与第一支撑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模组与第二转轴模组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模组、第二转轴模组、及第三转轴模组的示意图。
图24为图23所示的第一转轴模组、第二转轴模组、及第三转轴模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7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折叠装置-1,转轴模组-1’,第一转轴模组-1a’,第二转轴模组-1b’,第三转轴模组-1c’,收容空间-1a,壳体组件-2,电子设备-3,基座-10,顶面-101,第一底面-102,侧面-103,第一结构件-11,转动轴-110,第二结构件-12,转动孔-120,第二滚动槽-130,第三限位端-131,第四限位端-132,第三连通部-133,固定件-20,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滑块-42,第一滚动轴-430,连接件-50,第二底面-500,凹槽-51,滑槽-52,第一支撑件-60,支撑面-600,第一滚动槽-620,第一限位端-621,第二限位端-622,第一连通部-623,第二连通部-624,第二支撑件-70,承载面-700,第二滚动轴-71,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柔性屏-90,弯折区-91,非弯折区-9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随着市场对手机、平板等终端产品“显示屏显示区域”的需求,移动终端行业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大屏超薄,但是大屏带来整机尺寸过大而不方便携带,智能手机产业正迎来形态创新带来的体验革命。手机产品的显示屏形态从最初的硬屏发展到柔性屏,从小屏到大屏,从静态机构到运动机构,近期各大手机厂商都在研发折叠屏。作为新显示屏形态的电子设备,可折叠显示屏终端因其折叠功能导致在展开状态时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在折叠状态时具有较小的整机尺寸从而可解决上述问题,现已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可折叠显示屏终端依靠其内的折叠装置实现折叠功能,折叠装置中多个部件均存在转动关系,例如第一结构件转动连接第二结构件。目前通常采用额外的销钉穿设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从而使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转动连接在一起。整个折叠装置中需要的销钉很多,这些销钉对折叠装置组装和拆卸方便性、成本和小型化设计都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请一并参考图1-图3,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配合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包括第一结构件11与第二结构件12。其中第一结构件11设有至少一个转动轴110,并与所述第一结构件11为一体式结构,当所述转动轴11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如图2-图3中D所示)相同。第二结构件12设有至少一个转动孔120且均面向所述转动轴110,当所述转动孔12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转动孔120的开口朝向(如图2-图3中D所示)相同,且每个所述转动轴110能够设于一个所述转动孔120内,以使所述第一结构件1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结构件12。
第一结构件11与第二结构件12为折叠装置1中具有转动关系的两个部件,因此折叠装置1中具有转动关系的两个部件均可以为第一结构件11与第二结构件12。至于第一结构件11与第二结构件12具体为何部件本申请将在后文进行介绍。
第一结构件11上可设置至少一个转动轴110且转动轴110与第一结构件11一体式设计,换言之转动轴110可直接做在第一结构件11上,从而将第一结构件11上的转动轴110直接设于第二结构件12的转动孔120内便可实现第一结构件11转动连接第二结构件12,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销钉与第一结构件11分体设计可降低销钉的使用、降低成本、提高折叠装置1组装、拆卸的简易性。并且当转动轴110与转动孔120的数量均为多个时,多个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转动孔120的开口朝向相同且均朝向转动轴110。
上述提及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为转动轴110固定于第一结构件11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或为另一端至一端的方向。如图2-图3所示,第一结构件11上设置有5个转动轴110,5个转动轴110都是直接做在第一结构件11上即5个转动轴110与第一结构件11为一体式结构,且5个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开口朝向可以理解为第二结构件12上开设转动孔120的表面的方向,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转动孔120的轴向方向。如图2所示,第二结构件12上设置有5个转动孔120,5个转动孔120的开口方向也为左右方向,且转动孔120均面向转动轴110。可选地,转动孔120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盲孔,即转动孔120可以贯穿第二结构件12的一侧表面,也可以贯穿第二结构件12相背的两侧表面。这样当第一结构件11与第二结构件12相对位置放置好后,即使转动轴110正对应转动孔120设置,便可沿着轴向侧推第一结构件11和/或第二结构件12使转动轴110设于转动孔120内完成组装或拆卸,从而进一步提高折叠装置1组装、拆卸的简易性、有利于折叠装置1小型化的设计。
请一并参考图4-图11,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折叠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图7为图4所示的折叠装置中转轴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转轴模组的爆炸图。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图11为图9所示的折叠装置中转轴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所述折叠装置1还包括基座10,两个第一转动件30,两个第二转动件40,两个连接件50,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两个第二支撑件70。两个第一转动件30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10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转动件40,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10的相对两侧。两个连接件50,位于所述基座10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转动件30与所述第二转动件40中的一者转动连接一个所述连接件50,另一者滑动连接一个所述连接件50。两个第一支撑件60,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件60转动连接一个所述连接件50,且滑动并转动连接一个所述第二转动件40。两个第二支撑件70,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件70转动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60,且滑动并转动连接所述基座10。所述第一结构件11包括所述基座10、所述第一转动件30、所述第二转动件40、所述连接件50、所述第一支撑件60、及所述第二支撑件70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二结构件12包括与所述第一结构件11相配合的所述基座10、所述第一转动件30、所述第二转动件40、所述连接件50、所述第一支撑件60、及所述第二支撑件70中的至少另一者。
基座10是折叠装置1中的基础部件,主要为其他部件提供装设基础,即折叠装置1的很多其他部件均可装设于基座10上。并且基座10本身是固定不动的,主要是装设于基座10上的其他部件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另外基座10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还能够起到支撑待支撑件的作用。其中待支撑件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柔性屏90,或者各种刚性件,或者其他部件。本实施方式并不对基座1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制,只要能为其他部件提供装配基础即可。
可选地,基座10具有相背设置的顶面101、第一底面102、以及弯折连接顶面101与第一底面102之间的侧面103。其中当折叠装置1后续应用于电子设备3时,顶面101可靠近电子设备3的柔性屏90,第一底面102远离电子设备3的柔性屏90。第一底面102用于装设于其他部件上,例如第一底面102可固设于装饰件上实现对基座10的安装。顶面101用于承载柔性屏90,或者装设用于承载柔性屏90的其他部件例如支撑件。侧面103则可用于装设其他部件。
两个第一转动件30在折叠装置1中主要通过其转动的能力实现折叠的功能,并通过两个第一转动件30的转动从而驱动与限定和两个第一转动件30所连接的部件,使这些部件按照预定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两个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于基座10的一端,且两个第一转动件30分别设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即两个第一转动件30可相对基座10进行转动,这样可便于两个第一转动件30后续与联动件进行配合。换言之,两个第一转动件30靠近基座10的一端转动连接基座10。由于基座10是固定不动的,因此只有两个第一转动件30进行转动。至于两个第一转动件30和基座10的具体配合结构本申请在后文再进行详细介绍。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提及的基座10的相对两侧指的是沿基座10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宽度方向可以理解为两个第一转动件30排列方向。本实施方式及下文的相对两侧可做同样的理解。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转动件3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第一转动件30能转动连接于基座10即可。
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转动件30关于基座10呈轴对称设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转动件30关于基座10呈非轴对称设置,换言之两个第一转动件30在折叠装置1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本实施方式仅以两个第一转动件30关于基座10呈轴对称设置进行示意性说明。
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转动件30的作用相同,在折叠装置1中主要通过其转动的能力实现折叠的功能,并通过两个第二转动件40的转动从而驱动与限定和两个第二转动件40所连接的部件,使这些部件按照预定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两个第二转动件40分别转动连接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且两个第二转动件40转动连接于基座10相对的另一端,即两个第二转动件40与两个第一转动件30设于基座10的相对两端,这样不仅可简化折叠装置1的结构,还可使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转动件30更好地与基座10进行转动连接。换言之,两个第二转动件40靠近基座10的一端转动连接基座10。由于基座10是固定不动的,因此只有两个第二转动件40进行转动。至于两个第二转动件40和基座10的具体配合结构本申请在后文再进行详细介绍。上述提及的基座10的相对两端可以理解为是基座10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长度方向即为基座10的轴向方向,或为基座10的中轴线方向。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二转动件4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第二转动件40能转动连接于基座10即可。
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转动件40关于基座10呈轴对称设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转动件40关于基座10呈非轴对称设置,换言之两个第二转动件40在折叠装置1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本实施方式仅以两个第二转动件40关于基座10呈轴对称设置进行示意性说明。
连接件50在折叠装置1中主要起连接各个部件的作用。位于基座10同一侧的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一者转动连接连接件50,另一者滑动连接连接件50,换言之每个第一转动件30与每个第二转动件40中的一者转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另一者滑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第二转动件40滑动连接于连接件50示意性说明,即每个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即每个第一转动件30远离基座10的一侧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换言之第一转动件30可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并且每个第二转动件40滑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即每个第二转动件40远离基座10的一侧滑动连接于连接件50。换言之第二转动件40可相对连接件50进行滑动。另外,连接件50后续还用于连接壳体,使连接件50与壳体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当壳体转动时可带动连接件50也一同进行转动。本实施方式并不对连接件5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连接件50能实现转动连接一个转动件,滑动连接另一个转动件即可。
另外,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连接件50设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即一个连接件50设于基座10的一个侧面103,另一个连接件50设于基座10的另一个侧面103。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连接件50设于基座10的同一侧,即两个连接件50均设于基座10的顶面101。
第一支撑件60与第二支撑件70主要用于当折叠装置1后续应用于电子设备3时可利用第一支撑件60支撑柔性屏90。每个第一支撑件60设置于一个连接件50上。具体地,第一支撑件60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即第一支撑件60可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并且第一支撑件60滑动并转动连接一个第二转动件40,即第一支撑件60既可相对第二转动件40转动,第一支撑件60还可相对第二转动件40滑动。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件70可相对第一支撑件60进行转动,且可相对基座10滑动与转动。此时第一支撑件60亦可称之为斜板,第二支撑件70亦可称之为中板。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提及的转动可以理解为两个部件可绕着转动轴线进行圆周运动,只有角度的变化,没有位移的变化。滑动可以理解为两个部件平行运动,只有位移的变化,没有角度的变化。而两个部件既可滑动又可转动意味着两个部件既有位移的变化又有角度的变化,此时也可将这种滑动与转动称之为滚动。
因此当折叠装置1运动时各个部件的运动轨迹与运动路线是唯一的。具体地,当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时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另一者相对连接件50滑动,第一支撑件60相对连接件50转动,且相对第二转动件40滑动与转动,第二支撑件70相对第一支撑件60转动且相对基座10滚动。
上述提及的折叠装置1的运动过程具有多种主动、从动逻辑关系,本申请以其中的一种具体的运动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当折叠装置1折叠时即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换言之当两个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并相互靠近时,由于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均转动连接基座10,因此连接件50可带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并且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转动件40还可相对连接件50滑动,即连接件50可沿着第二转动件40滑动,从而改变连接件50与基座10之间的距离。当连接件50滑动时由于第一支撑件60设置于连接件50上,因此连接件50可带动第一支撑件60一同进行滑动。当第一支撑件60滑动时第二转动件40还可相对第一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件60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第一支撑件60还可带动第二支撑件70相对第一支撑件60转动且相对基座10滚动,最终便可使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相互折叠。
同理当折叠装置1展开时即当折叠装置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换言之当两个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反向转动并相互远离时,由于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均转动连接基座10,因此连接件50可带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并且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转动件40还可相对连接件50滑动,即连接件50可沿着第二转动件40滑动,从而改变连接件50与基座10之间的距离。当连接件50滑动时由于第一支撑件60设置于连接件50上,因此连接件50可带动第一支撑件60一同进行滑动。当第一支撑件60滑动时第二转动件40还可相对第一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件60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第一支撑件60还可带动第二支撑件70相对第一支撑件60转动且相对基座10滚动,最终便可使两个第一支撑件60相互展开。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多个部件的主动被动关系可以颠倒,例如也可以为第一支撑件60相对基座10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以及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诸如此类的运动过程与原理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相互平行,且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位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一个第二支撑件70位于基座10的一个侧面103,另一个第一支撑件60与另一个第二支撑件70位于基座10的另一个侧面103,此时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的状态,换言之折叠装置1处于上述提及的展开状态。当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均位于基座10的一侧时,也可以理解为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均位于基座10的顶面101,此时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处于完全相互折叠的状态,换言之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当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相互折叠时,即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当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相互展开时,即折叠装置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
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和基座10共同围设形成用于收容柔性屏90的收容空间1a,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可使收容空间1a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或水滴形。当收容空间1a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时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在远离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在靠近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当收容空间1a的横截面形状为水滴形时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在远离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在靠近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本实施方式仅以收容空间1a的截面形状为水滴形进行示意性说明。
可选地,折叠装置1可相对基座10呈轴对称设置或者非对称设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接下来将对具体的部件进行详细介绍,由于多数部件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基座10呈对称设置,本实施方式仅以如图5与图8所示的折叠装置1中位于基座10右侧的部件进行示意性说明,至于基座10左侧的部件可进行同样的理解。
请参考图12,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连接件、以及基座的配合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30和第二转动件40分别位于基座10的相对两端。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不重合。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2更远离第一底面102,且更远离连接件50。
换言之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如C1所示)和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如C2所示)相互平行且具有间距。这样不管折叠装置1折叠还是展开,当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时由于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1和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2不重合,便可使连接件50相对第二转动件40滑动,从而改变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之间的距离,从而带动与连接件50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件60也相对第二转动件40滑动,从而改变第一支撑件60与基座10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后续的运动过程。综上,本实施方式无需增设新的部件,只需要设计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1和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2的位置便可实现连接件50相对第二转动件40的滑动。
在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1和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2不重合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还可使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2更远离第一底面102,同时使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2更远离连接件50。换言之,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2更靠上且更靠左。因此在图12中,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1位于左上,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2位于右下。
通过上述转动轴线位置的设计,当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转动时在使连接件50相对第二转动件40滑动的基础上,可使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连接件50朝远离基座10的方向滑动。折叠装置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连接件50朝靠近基座10的方向滑动,这样可进一步使第一支撑件60与第二支撑件70按照预设的轨迹进行运动,从而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折叠装置1形成水滴形的收容空间1a。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通过第一圆弧轨与第一圆弧槽配合连接,第一圆弧轨设于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中的一者,第一圆弧槽设于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中的另一者。例如当第一圆弧轨设于第一转动件30时第一圆弧槽设于基座10。当第一圆弧槽设于第一转动件30时第一圆弧轨设于基座10。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圆弧轨设于第一转动件30且第一圆弧槽设于基座10进行示意性说明。可选地,第一结构件11即为第一转动件30,第二结构件12即为基座10。因此第一圆弧轨即为上述提及的圆弧轨,第一圆弧槽即为上述提及的圆弧槽。
具体地,第一转动件30靠近基座10的一侧设有圆弧形的块体,该块体即为第一圆弧轨。基座10上设有一凸起,该凸起内设有圆弧形的槽体,该槽体即为第一圆弧槽,第一圆弧轨可设于第一圆弧槽内,且第一圆弧槽的轴线与第一圆弧轨的轴线共线,使得第一转动件30可相对基座10进行转动。换言之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可通过弧形滑轨与弧形滑槽52转动连接在一起。
至于第一圆弧槽与第一圆弧轨的尺寸与弧度可根据第一转动件30和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C1的位置进行设计。采用第一圆弧槽与第一圆弧轨的设计方式可使转动轴线C1的位置在基座10内或在基座10外,通过调整第一圆弧槽与第一圆弧轨的尺寸与弧度可更好地设计转动轴线的位置,从而实现上述转动轴线C1与转动轴线C2之间的位置关系。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圆弧槽也可以设于第一转动件30上,第一圆弧轨设于基座10上。
综上,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第一圆弧槽与第一圆弧轨的转动连接方案可更好地调整转动轴线C1的位置,实现转动轴线C1与转动轴线C2彼此平行目的。另外,第一圆弧槽与第一圆弧轨的配合形式使得第一转动件30相对基座10转动时可改变第一转动件30背离基座10的一端至基座10的距离,从而调整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控制第一支撑件60相对基座10滑动的目的。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轴与第一转动孔配合连接,第一转动轴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中的一者,第一转动孔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中的另一者。由于第二转动件40转动连接基座10,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轴与第一转动孔配合连接,第一转动轴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中的一者,第一转动孔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中的另一者。例如当第一转动轴设于第二转动件40时第一转动孔设于基座10上。当第一转动孔设于第二转动件40时第一转动轴设于基座10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转动轴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且第一转动孔设于基座10上进行示意性说明。可选地,第一转动轴与第二转动件40为一体式结构。
从上述内容可知由于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可通过第一圆弧槽与第一圆弧轨相配合,因此可通过设计第一圆弧槽与第一圆弧轨的弧度与尺寸从而改变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的位置。因此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之间便无需改变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的转动轴线的位置,仅利用第一转动轴与第一转动孔相配合即可,从而简化折叠装置1的结构。
请一并参考图13-图14,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基座、第二转动件、以及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的基座、第二转动件、以及连接件的正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件40与连接件50之间通过滑块42与滑槽52配合连接,滑块42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连接件50中的一者,滑槽52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连接件50中的另一者。
由于第二转动件40滑动连接于连接件50,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二转动件40与连接件50之间通过滑块42与滑槽52配合连接,滑块42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连接件50中的一者,滑槽52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连接件50中的另一者。例如当滑块42设于第二转动件40时滑槽52设于连接件50。当滑槽52设于第二转动件40时滑块42设于连接件50。本实施方式仅以滑块42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且滑槽52设于连接件50进行示意性说明。
具体地,如图13所示,第二转动件40的相对两侧可以设置凸块,该凸块即为滑块42。连接件50上可设置凹槽51,并在凹槽51相对两侧的侧壁上设置滑动槽,该滑动槽即为滑槽52。滑块42可设于滑槽52内并沿着滑槽52的延伸方向进行滑动。通过滑块42与滑槽52的配合可使第二转动件40更好地滑动连接于连接件50。
请再次参考图14,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50具有用于背离柔性屏90的第二底面500,滑块42在靠近基座10的一端与第二底面500之间的距离小于滑块42在远离基座10的一端与第二底面500之间的距离。
当折叠装置1应用于电子设备3时,连接件50具有背离柔性屏90的第二底面500。本实施方式可使滑块42在靠近基座10的一端与第二底面500之间的距离小于滑块42在远离基座10的一端与第二底面500之间的距离。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的滑块42并不是水平设置的而是倾斜设置的,并且滑块42离基座10越远,滑块42与第二底面500之间的距离越大,即从左至右逐渐倾斜向上。另外,由于滑块42是倾斜设置的,因此与滑块42相匹配的滑也同样为倾斜设置的,且滑槽52在靠近基座10的一端与第二底面500之间的距离小于滑槽52在远离基座10的一端与第二底面500之间的距离。
当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时,连接件50相对第二转动件40沿远离基座10的方向滑动,通过设计滑块42与滑槽52的形状不仅可进一步使第一支撑件60按照预设的轨迹进行运动,从而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折叠装置1形成水滴形的收容空间1a。并且两个连接件50在朝远离基座10的方向滑动时两个连接件50还相互靠近,从而在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可降低两个连接件50之间的距离,降低折叠状态时折叠装置1的整机厚度。还可使柔性屏90的相对两端相互抵接,从而消除折叠状态时柔性屏90两端端部之间的缝隙,提高柔性屏90的安全性能,提高外观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30与连接件50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轴与第二转动孔配合连接,第二转动轴设于第一转动件30与连接件50中的一者,第二转动孔设于第一转动件30与连接件50中的另一者。
由于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转动件30与连接件50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轴与第二转动孔配合连接,第二转动轴设于第一转动件30与连接件50中的一者,第二转动孔设于第一转动件30与连接件50中的另一者。例如当第二转动轴设于第一转动件30时第二转动孔设于连接件50。当第二转动孔设于第一转动件30时第二转动轴设于连接件50。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二转动轴设于第一转动件30且第二转动孔设于连接件50进行示意性说明。可选地,第二转动轴与第一转动件30为一体式结构。
从上述内容可知当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带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时连接件50还会相对第二转动件40滑动。因此会改变连接件50与基座10之间的距离,同样也会改变连接件50与第一转动件30之间的距离。但由于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基座10因此第一转动件30无法移动。所以为了避免运动时产生的干涉可使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当连接件50相对第二转动件40滑动时第一转动件30也相对连接件50转动从而补偿连接件50滑动时的距离,保证了折叠装置1运动的流畅性。
请参考图15,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转动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60具有支撑面600,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支撑件60之间通过第一滚动轴430与第一滚动槽620配合连接,第一滚动轴430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支撑件60中的一者,第一滚动槽620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支撑件60中的另一者。第一支撑件60的上表面为支撑面600,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支撑件60之间通过第一滚动轴430与第一滚动槽620配合连接,第一滚动轴430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支撑件60中的一者,第一滚动槽620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支撑件60中的另一者。例如当第一滚动轴430设于第二转动件40时第一滚动槽620设于第一支撑件60。当第一滚动槽620设于第二转动件40时第一滚动轴430设于第一支撑件60。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滚动轴430设于第二转动件40且第一滚动槽620设于第一支撑件60进行示意性说明。第一滚动轴430可相对第一滚动槽620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支撑件60相对第二转动件40转动,同时第一滚动轴430还可相对第一滚动槽620进行滑动,从而使第一支撑件60相对第二转动件40滑动,以使第一支撑件60相对第二转动件40滑动并转动。可选地,第一滚动轴430包括但不限于销钉。
请一并参考图16-图17,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基座、第二转动件、以及第一支撑件的截面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基座、第二转动件、以及第一支撑件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槽6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端621与第二限位端622,第一限位端621相较于第二限位端622更远离基座10,第一限位端621相较于第二限位端622更远离支撑面600。其中,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滚动轴430定位于第一限位端621,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滚动轴430定位于第二限位端622。
第一滚动槽62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第一限位端621与第二限位端622,由于第一滚动轴430会在第一滚动槽620内进行滑动,因此可利用第一限位端621与第二限位端622的侧壁来显示第一滚动轴430滑动的位置,使第一滚动轴430滑动到第一限位端621与第二限位端622时其滑动便终止,无法再继续滑动下去。如图16所示,第一限位端621相较于第二限位端622更远离基座10,第一限位端621相较于第二限位端622更远离支撑面600。换言之第一限位端621相较于第二限位端622更靠右且更靠下,即第一限位端621位于右下的位置,第二限位端622位于左上的位置。
在折叠装置1的运动过程中,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滚动轴430定位于第一限位端621,以防止第一支撑件60反折而损坏后续的柔性屏90。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滚动轴430定位于第二限位端622,以防止第一支撑件60反折而损坏后续的柔性屏90。也可以理解为,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滚动轴430位于右下,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滚动轴430位于左上。
因此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带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由于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件40和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不重合,因此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相对基座10转动时可使连接件50及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上的第一支撑件60沿远离基座10的方向滑动。因此在第二转动件40相对基座10转动,以及第一支撑件60沿远离基座10的方向滑动的相互配合下使得第一滚动轴430在第一滚动槽620内的位置发生变化,从第一限位端621运动至第二限位端622,或者说第一滚动轴430在第一滚动槽620内从右下滚动至左上,从而改变了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之间的转动轴线和第一滚动轴430之间的位置,使第一支撑件60相对连接件50转动。最终使得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第一支撑件60与基座10共同配合围设水滴形的收容空间1a。
当折叠装置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反向转动带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反向转动。由于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件40和基座10之间的转动轴线不重合,因此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相对基座10转动时可使连接件50及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上的第一支撑件60沿靠近基座10的方向滑动。因此在第二转动件40相对基座10转动,以及第一支撑件60沿靠近基座10的方向滑动的相互配合下使得第一滚动轴430在第一滚动槽620内的位置发生变化,从第二限位端622运动至第一限位端621,或者说第一滚动轴430在第一滚动槽620内从左上滚动至右下,从而改变了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之间的转动轴线和第一滚动轴430之间的位置,使第一支撑件60相对连接件50反向转动。最终使得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第一支撑件60设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
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通过设计第一限位端621与第二限位端622的位置,从而使第一支撑件60不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因此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第一支撑件60之间的间距相等,折叠装置1形成U形的收容空间1a。
请再次参考图16-图17,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槽620还具有连通第一限位端621与第二限位端622的第一连通部623,第一连通部623朝远离支撑面600的方向凸起。
第一滚动槽620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槽,因此第一滚动槽620除了第一限位端621与第二限位端622之外还具有连通第一限位端621与第二限位端622的第一连通部623。第一滚动轴430在除了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外的其他状态下可位于第一连通部623内。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连通部623朝远离支撑面600的方向凸起,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连通部623的形状为弧形,且该弧形朝远离支撑面600的方向凸出设置,这样不仅可控制第一滚动轴430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位于第一滚动槽620内的位置,从而控制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之间的转动轴线和第一滚动轴430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在折叠状态下使第一支撑件60转动形成水滴形。并且弧形的第一滚动槽620还可使第一滚动轴430的滚动变得更加顺畅,提高折叠装置1运动的流畅性与稳定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通部623的形状也可以为直线形,或者其他形状,只要保证第一限位端621与第二限位端622位置满足上述位置关系即可。
请再次参考图16-图17,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槽620还具有连通第一连通部623与第一限位端621的第二连通部624,第二连通部62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支撑面600。
第一滚动槽620除了第一限位端621、第二限位端622、以及第一连通部623之外,还可具有连通第一连通部623与第一限位端621的第二连通部624,即第一连通部623与第一限位端621之间还具有第二连通部624。换言之,折叠装置1在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滚动轴430从第一限位端621并不是直接运动至第一连通部623,而是先运动至第二连通部624,随后再运动至第一连通部623。
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二连通部62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支撑面600,即第二连通部624的延伸方向是水平的,这样可使折叠装置1在展开状态时利用水平的第二连通部624来支撑第一滚动轴430,利用第二连通部624实现缓冲,防止第一滚动轴430自行从第一限位端621运动至弧形的第一连通部623内,提高折叠装置1的稳定性。并且水平设置的第二连通部624还可降低第一滚动轴430与第一滚动槽620之间的间隙,防止虚位的存在。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之间通过第三圆弧轨与第三圆弧槽配合连接,第三圆弧轨设于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中的一者,第三圆弧槽设于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中的另一者。由于第一支撑件60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之间通过第三圆弧轨与第三圆弧槽配合连接,第三圆弧轨设于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中的一者,第三圆弧槽设于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中的另一者。例如当第三圆弧轨设于第一支撑件60时第三圆弧槽设于连接件50。当第三圆弧槽设于第一支撑件60时第三圆弧轨设于连接件50。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三圆弧槽设于第一支撑件60且第三圆弧轨设于连接件50进行示意性说明。
第三圆弧轨可设于第三圆弧槽内,且第三圆弧槽的轴线与第三圆弧轨的轴线共线,使得第一支撑件60的转动部可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至于第三圆弧槽与第三圆弧轨的尺寸与弧度可根据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之间的转动轴线的位置进行设计。另外从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方式可通过改变第一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之间的转动轴线和第一滚动轴430之间的位置来使第一支撑件60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因此采用圆弧槽与圆弧轨的设计方式可使转动轴线的位置在连接件50内或在连接件50外,通过调整第三圆弧槽与第三圆弧轨的尺寸与弧度可更好地设计第一滚动轴430与第一滚动槽620的位置与形状,从而使第一支撑件60相对连接件50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圆弧轨也可设于第一支撑件60,第三圆弧槽也可设于连接件50。
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件50可具有一个第三圆弧轨,一个第三圆弧轨设于连接件50的一侧。对应地第一支撑件60具有一个转动部与第三圆弧槽。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连接件50可具有两个第三圆弧轨,两个第三圆弧轨设于连接件50的相对两侧。对应地第一支撑件60具有两个转动部与第三圆弧槽。本实施方式仅以连接件50具有两个第三圆弧轨,第一支撑件60具有两个转动部与第三圆弧槽进行示意性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50与第一支撑件60之间通过约束轴和约束槽配合连接,约束轴设于连接件50与第一支撑件60中的一者,约束槽设于连接件50与第一支撑件60中的另一者。约束轴与约束槽可以相互配合防止折叠装置1在运动时斜板过度相对连接件50转动件从而起翘后续影响柔性屏90的折痕。换言之,本实施方式通过在连接件50与第二转动件40之间添加一个虚约束来限位斜板的运动轨迹,但该约束轴与约束槽并不会影响折叠装置1的自由度。本实施方式仅以约束轴设于连接件50,约束槽设于第一支撑件60进行示意性说明。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约束轴也可以设于第一支撑件60,约束槽设于连接件50。
请参考图18,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二支撑件与基座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70与第一支撑件60通过第三转动轴与第三转动孔配合连接。第二支撑件70具有承载面700,第二支撑件70与基座10之间通过第二滚动轴71与第二滚动槽130配合连接。当第三转动轴设于第二支撑件70时第三转动孔设于第一支撑件60,当第三转动孔设于第二支撑件70时第三转动轴设于第一支撑件60。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三转动轴设于第二支撑件70且第三转动孔设于第一支撑件60进行示意性说明。当第二滚动轴71设于第二支撑件70时第二滚动槽130设于基座10,当第二滚动轴71设于基座10时第二滚动槽130设于第二支撑件70。本实施方式仅以在第二支撑件70的一端第二滚动轴71设于基座10且第二滚动槽130设于第二支撑件70,在第二支撑件70的另一端第二滚动槽130设于基座10且第二滚动轴71设于第二支撑件70进行示意性说明。
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第三转动轴与第三转动孔使第二支撑件70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60,并利用第二滚动轴71与第二滚动槽130使第二支撑件70滚动连接基座10。当第一支撑件60相对基座10转动时由于第一支撑件60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70,且第二支撑件70滚动连接基座10,因此第一支撑件60能够带动第二支撑件70也相对基座10转动,从而让出第二支撑件70自身所处的空间,甚至让出第二支撑件70与基座10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加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收容空间1a的尺寸与面积,更好地容纳柔性屏90。另外,第二支撑件70除了相对基座10转动外还可相对基座10滑动并带动第二支撑件70相对第一支撑件60转动,从而防止第二支撑件70发生干涉。可选地,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第二支撑件70在远离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支撑件70在靠近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换言之形成上宽下窄的收容空间1a,进一步提高水滴形收容空间1a的尺寸。
请一并参考图19-图20,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基座与第二支撑件的截面示意图。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基座与第二支撑件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滚动槽1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限位端131与第四限位端132,第三限位端131相较于第四限位端132更靠近第一底面102,且更远离连接件50。换言之第三限位端131位于左下的位置,第四限位端132位于右上的位置。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滚动轴71定位于第三限位端131,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滚动轴71定位于第四限位端132。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第二滚动轴71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时第二支撑件70发生反折从而损坏柔性屏90,还可限制第二滚动轴71的位置从而限制第二支撑件70相对第一支撑件60转动的角度,以及第二支撑件70相对基座10转动的角度,进而配合第一支撑件60与基座10共同配合围设水滴形的收容空间1a。
并且,第二滚动槽130还具有连通第三限位端131与第四限位端132的第三连通部133,第三连通部133朝远离承载面700的方向凸起。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三连通部133的凸起处相较于第三限位端131更靠近基座10的第一底面102。第二滚动轴71在除了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外的其他状态下可位于第三连通部133内。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三连通部133朝远离承载面700的方向凸起,也可以理解为第三连通部133的形状为弧形,且该弧形朝远离承载面700的方向凸出设置,这样不仅可控制第二滚动轴71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位于第二滚动槽130内的位置,从而控制第一支撑件60与第二支撑件70件之间的转动轴线和第二滚动轴71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在折叠状态下使第二支撑件70转动形成水滴形。并且弧形的第三连通部133还可使第二滚动轴71的滚动变得更加顺畅,提高折叠装置1运动的流畅性与稳定性。
由于第三连通部133的形状为弧形,因此第三连通部133具有凸起处,该凸起处即为第三连通部133的拐点位置。本实施方式还可在折叠装置1展开状态下使第三连通部133的凸起处相较于第三限位端131更靠近基座10的第一底面102。换言之第三连通部133的凸起处比靠下的第三限位端131更靠下。因此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二滚动轴71会先在第三连通部133内向右下方运动,一直运动至比第三限位端131更朝下的位置,随后再在第三连通部133内向右上方运动,最终运动至第四限位端132。使得第二支撑件70在运动初期只相对基座10转动,不想对基座10滑动,即第二支撑件70不相对第一支撑件60转动,从而避免在运动初期对柔性屏90造成挤压从而影响柔性屏90的性能,降低柔性屏90的寿命。直至第二滚动轴71运动至凸起处后第二支撑件70才开始相对基座10滑动,即第二支撑件70相对第一支撑件60转动,此时第二支撑件70的转动对柔性屏90的影响就会小很多,保证了柔性屏90的稳定性。
第一结构件11包括基座10、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第一支撑件60、及第二支撑件70中的至少一者,第二结构件12包括与第一结构件11相配合的基座10、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第一支撑件60、及第二支撑件70中的至少另一者。即第一结构件11可以为基座10、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第一支撑件60、及第二支撑件70中的其中一者、或者其中两者、或者其中三者、或者其中四者、或者其中五者,或者基座10、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第一支撑件60、及第二支撑件70均为第一结构件11。相应地,第二结构件12可以为与第一结构件11相配合的基座10、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第一支撑件60、及第二支撑件70的其中一者、或者其中两者、或者其中三者、或者其中四者、或者其中五者,或者基座10、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第一支撑件60、及第二支撑件70均为第二结构件12。但第一结构件11与第二结构件12需为相互配合可以相互转动的关系,例如当第一结构件11为基座10时,第二结构件12件可以为与基座10有配合关系、转动关系的第一转动件30、第二结构件12、第二支撑件70。但此时第二结构件12不能为连接件50与第一支撑件60。至于第一结构件11与第二结构件12其他的相配合的关系可参考上文,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结构件11为第二支撑件70,第二结构件12为第一支撑件60进行示意性说明。
综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结构件11与第二结构件12就是基座10、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第一支撑件60、及第二支撑件70中的部件,只不过人为进行了不同的命名。换言之有转动配合的部件都可以为第一结构件11与第二结构件12并在其上设置一体式的转动轴110,利用侧推法进行装配,提高组装、拆卸的简易性。
请参考图21,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模组与第一支撑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10、所述两个第一转动件30、所述两个第二转动件40、以及所述两个连接件50构成一个转轴模组1',所述折叠装置1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转轴模组1',每个所述转轴模组1'均与所述两个第一支撑件60及所述两个第二支撑件70转动连接,且多个所述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所述转动孔120的开口方向相同。
一个基座10、两个第一转动件30、两个第二转动件40、以及两个连接件50可视为构成一个转轴模组1',第一支撑件60与第二支撑件70可构成中板斜板模组,折叠装置1可包括两个中板斜板模组与至少一个转轴模组1',两个中板斜板模组在转动连接于每个转轴模组1'上,换言之每个所述转轴模组1'均与每个中板斜板模组的所述两个第一支撑件60及所述两个第二支撑件70转动连接。本实施方式可采用折叠装置1分模组组装的方式,即先将一个基座10、两个第一转动件30、两个第二转动件40、以及两个连接件50组装成转轴模组1'待用,再将第一支撑件60与第二支撑件70组装成中板斜板模组待用,最后再将中板斜板模组与转轴模组1'装在一起得到折叠装置1。
对于第一支撑件60与第二支撑件70来说可采用上述提及的侧推组装法将第一支撑件60与第二支撑件70组装成中板斜板模组。对于中板斜板模组与转轴模组1'来说也可使中板斜板模组与转轴模组1'上的多个所述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所述转动孔120的开口方向相同。也可以理解为转动轴110设于中板斜板模组与转轴模组1'中的一者,转动孔120设于中板斜板模组与转轴模组1'中的另一者。随后中板斜板模组与转轴模组1'相对位置放置好后,便可沿着轴向方向侧推中板斜板模组或转轴模组1'完成折叠装置1的组装,从而进一步提高组装、拆卸的简易性。值得注意的是,当折叠装置1包括多个转轴模组1'时多个转轴模组1'可分别与中板斜板模组进行装配。
请参考图22,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模组与第二转轴模组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叠装置1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60相对两侧的第一转轴模组1a'与第二转轴模组1b',所述第一转轴模组1a'的所述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120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二转轴模组1b'的所述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120的开口方向相反。
当折叠装置1包括两个转轴模组1'时即第一转轴模组1a'与第二转轴模组1b',可使第一转轴模组1a'的所述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120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二转轴模组1b'的所述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120的开口方向相反。换言之,第一转轴模组1a'与第二转轴模组1b'相对于中板斜板模组来说其转动轴110或转动孔120的方向均是一致的,从动而可使中板斜板模组与第一转轴模组1a'和第二转轴模组1b'通过侧推法进行装配。但对于第一转轴模组1a'和第二转轴模组1b'来说,其上的转动轴110或转动孔120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在侧推时其侧推的方向也是相反的。当中板斜板模组固定不动时第一转轴模组1a'朝右侧推与中板斜板模组进行装配,第二转轴模组1b'朝左侧推与中板斜板模组进行装配,从而限制中板斜板模组在轴向方向上的自由度,防止中板斜板模组与第一转轴模组1a'和第二转轴模组1b'相分离,提高了折叠装置1的连接稳定性。
请参考图23,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模组、第二转轴模组、及第三转轴模组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叠装置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转轴模组1a'与所述第二转轴模组1b'之间的第三转轴模组1c',所述第三转轴模组1c'与所述第一转轴模组1a'间隔设置,且连接所述第二转轴模组1b',所述第三转轴模组1c'与所述第一转轴模组1a'之间的间隙用于使柔性电路板穿过。
当折叠装置1包括三个转轴模组1'时即第一转轴模组1a'、第二转轴模组1b'、及第三转轴模组1c'。第三转轴模组1c'位于第一转轴模组1a'与第二转轴模组1b'之间,此时第三转轴模组1c'亦可称之为中轴模组,第一转轴模组1a'与第二转轴模组1b'亦可称之为边轴模组。且第三转轴模组1c'与所述第一转轴模组1a'间隔设置便于后续使柔性电路板穿过。并且第三转轴模组1c'可与第二转轴模组1b'相连接从而提高第三转轴模组1c'的连接性能。
请再次参考图2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转轴模组1c'的所述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120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一转轴模组1a'或所述第二转轴模组1b'的所述转动轴110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120的开口方向相同。换言之对于第三转轴模组1c'和第一转轴模组1a',或者第三转轴模组1c'和第二转轴模组1b'来说,其上的转动轴110或转动孔120的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在侧推时其侧推的方向也是相同的,可进一步降低装配的难度,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三转轴模组1c'和第一转轴模组1a'的转动轴110或转动孔120的方向是相同的进行示意性说明。
请一并参考图23-图24,图24为图23所示的第一转轴模组、第二转轴模组、及第三转轴模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叠装置1还包括固定件20,所述固定件20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三转轴模组1c'的基座10与所述第一转轴模组1a'的基座10。将边轴模组、中轴模组和中板斜板模组组装完成后,还可利用固定件20将三个转轴连接在一起,这样便保证了三个转轴模组1'不会脱出配合,进一步提高了折叠装置1的连接性能。
请一并参考图23-图2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转轴模组1c'的基座10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模组1b'的基座10,从而实现上述提及的第三转轴模组1c'连接第二转轴模组1b',进一步提高了折叠装置1的连接性能。
请一并参考图25-图26,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所述壳体组件2包括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以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所述折叠装置1位于所述第一壳体81与所述第二壳体82之间,所述折叠装置1的一个所述连接件50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81,另一个所述连接件50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82。
壳体组件2是一种组合式的部件,即壳体组件2包含了至少两种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2主要包括两个壳体与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主要用于装设和承载部件,例如可在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上承载柔性屏90,可在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内设置例如电池、PCB组件、扬声器、听筒、按键等功能模块。因此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主要起装设、保护等作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的表面还可充当外观面,因此可对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的表面进行相应地设计,使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具有独特的外观效果。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的形状、材质、结构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装设与保护的作用即可。例如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的材质可以为全部均为金属,或者全部均为塑料,或者部分为金属,部分为塑料。
折叠装置1的一个连接件50连接第一壳体81,另一个连接件50连接第二壳体82,从而使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转动时带动两个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进而实现后续的运动过程,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可降低壳体组件2的成本,提高壳体组件2组装、拆卸的简易性。
可选地,壳体组件2还可包括装饰件,基座10固定于装饰件上,从而利用装饰件来保护和遮挡基座10。
请一并参考图27-图28,图27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所述电子设备3包括柔性屏90、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所述柔性屏90设于所述第一壳体81、所述第二壳体82、及所述折叠装置1的同一侧。其中,当所述第一壳体81和所述第二壳体82相互折叠时,所述柔性屏90的相对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第一壳体81和所述第二壳体82相互展开时,所述柔性屏90的相对两端相互展开。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本实施方式对电子设备3的种类并不进行限定。本实施方式仅以电子设备3为手机进行示意性说明。
电子设备3包括柔性屏90及壳体组件2,柔性屏90是具有一定柔性的部件,相较于刚性件,柔性屏90可进行一定的弯折。例如柔性屏90包括但不限于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柔性触摸显示屏等各种具备相应功能的柔性部件,或者为固定贴合有柔性支撑板的柔性部件,如贴合有柔性钢板的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等。柔性屏90设于壳体组件2中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的同一侧,且可随着壳体组件2折弯或者展平。具体地,柔性屏90具有弯折区91、以及设于弯折区91相对两侧的非弯折区92。其中弯折区91对应贴合折叠装置1的支撑件设置,非弯折区92对应固设于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弯折区91的柔性屏90由于对应贴合于折叠装置1的支撑件上,折叠装置1在运动时其形状会发生改变,因此能带动弯折区91的柔性屏90也同样弯折,从而随电子设备3的运动折弯或展平。非弯折区92由于固设于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上,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只会发生相对的转动,本身并不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因此即使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转动,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上的柔性屏90也不进行弯折。
电子设备3同样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其中展开状态指的是两个第一转动件30处于完全相互展开时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柔性屏90展平时的状态,或者说柔性屏90的显示面齐平时的状态。折叠状态指的是两个第一转动件30处于完全相互折叠时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柔性屏90弯折且两半柔性屏90相互靠近时的状态,或者说柔性屏90的显示面弯折时的状态。当电子设备3折叠时,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相互折叠,两个第一转动件30相互折叠,柔性屏90的两端相互折叠。当电子设备3展开时,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相互展开,两个第一转动件30相互展开,柔性屏90的两端相互展开。换句话说,当电子设备3折叠时,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先进行折叠,随后带动两个第一转动件30相互折叠,最终使柔性屏90的两端相互折叠。当电子设备3展开时,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先展开,随后带动两个第一转动件30相互展开,最终使柔性屏90的两端相互展开。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可降低电子设备3的成本,提高电子设备3组装、拆卸的简易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这些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然,本说明书的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结构件,设有至少一个转动轴,并与所述第一结构件为一体式结构,当所述转动轴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相同;
第二结构件,设有至少一个转动孔且均面向所述转动轴,当所述转动孔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转动孔的开口朝向相同,且每个所述转动轴能够设于一个所述转动孔内,以使所述第一结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结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
基座;
两个第一转动件,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
两个第二转动件,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
两个连接件,位于所述基座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一者转动连接一个所述连接件,另一者滑动连接一个所述连接件;
两个第一支撑件,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一个所述连接件,且滑动并转动连接一个所述第二转动件;
两个第二支撑件,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且滑动并转动连接所述基座;以及
所述第一结构件包括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二结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结构件相配合的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中的至少另一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所述两个第一转动件、所述两个第二转动件、以及所述两个连接件构成一个转轴模组,所述折叠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转轴模组,每个所述转轴模组均与所述两个第一支撑件及所述两个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且多个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所述转动孔的开口方向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两侧的第一转轴模组与第二转轴模组,所述第一转轴模组的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二转轴模组的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的开口方向相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转轴模组与所述第二转轴模组之间的第三转轴模组,所述第三转轴模组与所述第一转轴模组间隔设置,且连接所述第二转轴模组,所述第三转轴模组与所述第一转轴模组之间的间隙用于使柔性电路板穿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轴模组的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一转轴模组或所述第二转轴模组的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或所述转动孔的开口方向相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三转轴模组的基座与所述第一转轴模组的基座。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轴模组的基座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模组的基座。
9.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折叠装置的一个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另一个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柔性屏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折叠装置的同一侧;
其中,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折叠时,所述柔性屏的相对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展开时,所述柔性屏的相对两端相互展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427793.6U CN220067475U (zh) | 2023-06-06 | 2023-06-06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427793.6U CN220067475U (zh) | 2023-06-06 | 2023-06-06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67475U true CN220067475U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753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427793.6U Active CN220067475U (zh) | 2023-06-06 | 2023-06-06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67475U (zh) |
-
2023
- 2023-06-06 CN CN202321427793.6U patent/CN2200674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306817B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
KR20220115380A (ko) | 힌지 모듈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CN116658513B (zh) |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 |
CN111601484B (zh) | 同步装置、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220067475U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19202201U (zh) |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
CN117847076A (zh) | 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 |
CN117662600A (zh) | 转轴装置以及折叠屏设备 | |
CN118564546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6498643A (zh) |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 |
CN118361450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8793684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WO2023231371A1 (zh) |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
CN118361453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 |
CN117189765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21443069U (zh) |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7189766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
WO2023231368A1 (zh) |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
CN117989217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 |
CN117189763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21652625U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8361451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7948340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 |
WO2023231366A1 (zh) |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
CN118934819A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