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4176U - 空调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24176U CN219624176U CN202320198510.9U CN202320198510U CN219624176U CN 219624176 U CN219624176 U CN 219624176U CN 202320198510 U CN202320198510 U CN 202320198510U CN 219624176 U CN219624176 U CN 2196241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 cavity
- channel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隔板,设于机壳内将机壳的容纳空间分隔为风机腔和压机腔,隔板的顶端设有连通风机腔和压机腔的开口;室外风机,设于风机腔内;电控盒,设于开口处且具有散热器;导风罩,限定有风道,风道罩设于散热器的外部且其包括:进风通道,具有与压机腔连通的进风口;出风通道,与进风通道连通且具有与风机腔连通的出风口,至少部分出风通道沿朝向隔板的方向向下倾斜,出风口背离室外风机;挡水筋,设置于进风口处。出风通道倾斜设置且与进风通道连通形成迷宫式风道,避免淋雨水进入风道内,室外风机转动驱动压机腔内的气流进入风道带走散热器的热量并流入风机腔,提高了散热效果的同时具有优秀的防水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外机具有形成其外观的机壳,机壳内设置隔板用以将机壳内部的容纳空间分隔为放置室外风机的风机腔与放置电控盒及其他电子元件的压机腔,隔板能够阻挡室外风机甩出的水滴,以免水滴进入到电控盒及电子元件中。电控盒上多设置有散热器,且在机壳内设置连通风机腔与压机腔的风道,风道包裹散热器,可将室外风机产生的风场作用到电控盒上。在室外风机的作用下,流经风道的气流带走电控盒的热量,提高了电控盒的散热效果。
相关技术中,为了室外风机在旋转过程中避免甩出的水滴通过风道进入压机腔,因此会在风道的出风口设置挡水件或者挡板,该设置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室外风机甩水到压机腔内,但会影响出风口的通风效果且出风效果不佳。且风道多设置于压机腔内且其出风口开设隔板上,用以朝向风机腔出风,存在出风口距离室外风机的距离较远,风道内风速低,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因此,如何设置风道并提高其挡水以及导风、通风效果成为了现有技术亟需改进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
机壳,内部限定有容纳空间,所述机壳的顶端与底端为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隔板,沿竖直方向设于所述机壳内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为风机腔和压机腔,所述隔板的顶端设有连通所述风机腔和所述压机腔的开口;
室外风机,设于所述风机腔内;
电控盒,设于所述开口处且所述电控盒的底部具有散热器;
导风罩,内部限定有风道,所述风道罩设于所述散热器的外部且其包括:
进风通道,用以容纳所述散热器且其具有与所述压机腔连通的进风口;;
出风通道,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且具有与所述风机腔连通的出风口,且所述出风口背离所述室外风机设置;
挡水筋,设置于所述进风通道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处;
其中,所述室外风机转动驱动所述压机腔内的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进风通道带走所述散热器的热量,并经过所述出风通道、出风口流入所述风机腔。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罩设于散热器外部的风道,可在风道的出风口处产生负压,使得压机腔内的气流经过进风口进入风道,并流经散热器,带走散热器的热量后,加速流入风机腔内,提高了电控盒的散热效果。通过倾斜设置的出风通道使得风道形成迷宫式风道,且出风口背离室外风机设置使得流经风道的气流带走散热器热量的同时防止室外风机甩水通过出风口、出风通道进入压机腔,提高了散热效果和防水效果的同时,不会影响其通风效果。进一步的,风道的进风口处设置有挡水筋,使得进入风道少量水滴被阻拦,大幅度提高了防水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罩包括:
罩体,其顶端具有与所述电控盒连接的敞口,所述进风通道形成于所述罩体内,且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罩体位于所述压机腔内的一端,所述罩体的底壁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开设有贯通口;
导风部,其包括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形成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所述倾斜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贯通口远离所述进风口的第一侧壁上,其另一端沿朝向所述隔板的方向向下延伸。
通过设置倾斜板,避免风机甩水进入风道内,即便有水滴如果被甩进风道,也会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倾斜板流回风机腔,降低了淋雨水等对压机腔内电气元器件的影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部还包括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倾斜板相对设置的两侧且与其限定出所述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通过所述贯通口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且所述导风部的端部与所述罩体的底壁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该设置使得出风口背离室外风机设置,避免室外风机甩动的水滴经出风口进入风道。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连接板由所述贯通口的第二侧壁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邻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贯通口的第三侧壁上设置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由所述第三侧壁沿远离所述隔板的方向延伸至与两个所述连接板的内侧连接;其中,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通过设置挡水板进一步避免室外风机甩动的水滴经出风通道进入进风通道。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上,所述挡水板的自由端与所述连接板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尺寸为5mm。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第一轴线上,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与所述室外风机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尺寸为20mm,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为所述室外风机的轴心到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上的垂线方向,该设置使得出风口距离室外风机较近,出风口处的负压低,提高了风道内风速,进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压机腔内,且所述进风通道的底壁沿靠近所述风机腔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该设置使得进风通道的底壁具有导流作用,可以将挡水筋拦截后的少量水滴导流回到风机腔。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隔板的开口处设置有翻边,所述导风罩的外部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导风罩的底端搭接于所述翻边的顶面上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隔板贴合。该设置使得导风罩在安装进行定位作用,解决导风罩在安装时定位困难的问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边连接的至少一个加强筋,提高了翻边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和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省略出风格栅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省略机壳与电控盒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罩、电控盒的局部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电控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省略前面板的正视图;
图14是图1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隔板与电控盒、导风罩的连接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罩与电控盒的连接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空调室外机100;机壳1;前面板11;侧面板12;机壳第一侧面板121;机壳第二侧面板122;底板13;顶板14;室外风进口15;第一进口151;第二进口152;第三进口153;室外风出口16;出风格栅17;导风圈18;后面板19;隔板2;开口21;风机腔3;室外风机31;室外换热器32;压机腔4;压缩机41;电控盒5;盒体51;盒盖52;电控板53;散热器54;散热翅片541;散热通道542;挡水筋6;导风罩7;罩体71;贯通口711;连接部712;导风部72;倾斜板721;连接板722;进风通道73;出风通道74;进风口75;出风口76;限位部77;搭接槽78;挡水板8;翻边9;加强筋9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100,下面参考图1~17对空调室外机100进行描述,其中图1、图2为空调室外机100的立体图。
参考图1~图4,空调室外机100包括机壳1,机壳1安装于室外,机壳1形成空调室外机100的整体外观,且机壳1内部限定出容纳空间,机壳1具有顶端与底端,且顶端与底端为机壳1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如图5所示的F1的方向即为竖直方向。
具体的,参考图1和图2,机壳1包括位于机壳1前侧的前面板11、位于机壳1后侧的后面板19、设置在前面板11和后面板19之间的一对侧面板12,以及位于一对侧面板12的上方的顶板14和位于一对侧面板12下方的底板13。
机壳1的前面板11、后面板19、侧面板12、顶板14和底板13围设形成容纳空间。其中,顶板14形成机壳1的顶端,底板13形成机壳1的底端。其中,参考图5,侧面板12包括位于机壳1左侧的机壳第一侧面板121以及位于机壳右侧的机壳第二侧面板122。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方向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外机的方向为准,其中,定义空调室外机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左侧、右侧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外机的方向区分左右。
进一步的,参考图1~图3,机壳1上还限定出室外风进口15和室外风出口16。室外风进口15与室外风出口16均与容纳空间连通。
具体的,室外风进口15可以设于后面板19上,室外风出口16位于前面板11上。当然,室外风进口15还可设于侧面板12上,即室外风进口15可以设于后面板19和/或侧面板12上。其中,室外风进口15还可只设于机壳第一侧面板121或者只设于机壳第二侧面板122上或者同时设于机壳第一侧面板121和机壳第二侧面板122上。
参考图4、图5,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隔板2,隔板2沿竖直方向设置与机壳1内且将机壳1内的容纳空间分隔为风机腔3和压机腔4。
本实施例中,风机腔3与压机腔4分别位于机壳1的左侧与右侧,后面板19上对应风机腔3的部分开设的敞口式的室外风进口15为第一进口151,风机腔3的机壳第一侧面板121上开设的室外风进口15为第二进口152,且第一进口151与第二进口152形成机壳1的进风侧,在前面板11上对应风机腔3的部分设有室外风出口16,室外风出口16形成机壳1的出风侧。
参考图3,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室外风机31,室外风机31设于风机腔3内且朝向室外风出口16设置,也就是说,室外风机31设于室外风出口16的内侧。
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室外换热器32,室外换热器32设于风机腔3内且安装于室外风进口15的内侧,也就是说,室外换热器32位于室外风机31靠近室外风进口15的一侧。
室外风机31安装在室外换热器32和室外风出口16之间,在室外风机31的作用下,室外空气经由室外风进口15进入风机腔3内,室外空气在风机腔3内与室外换热器32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室外空风在室外风机31的驱动下从室外风出口16排出机壳1。
室外换热器32可以为板式换热器,在尽量缩小空调室外机100的尺寸的情况下,为了增大室外换热器32的换热面积,室外换热器32可设置为L形换热器。其中,当室外换热器32为L形换热器时,室外换热器32对应进风侧设置。也就是说,参考图2、图4,室外换热器32的一部分对应后面板19上的第一进口151,室外换热器32的另一部分对应机壳第一侧面板121上的第二进口152。
参考图5,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压缩机41以及节流装置(未图示)。本实施例中,压缩机41以及节流装置设置于压机腔。
空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通过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包括压缩过程、冷凝过程、膨胀过程和蒸发过程,通过制冷剂的吸热,放热过程来向室内空间提供冷量或热量,实现室内空间的温度调节。
压缩机将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从冷凝器流出的液态制冷剂进入膨胀阀,膨胀阀将冷凝器冷凝后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态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态制冷剂。从膨胀阀流出的低压液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液态制冷剂流经蒸发器时吸收热量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和膨胀阀,空调室外机100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膨胀阀可以设于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室外风机31包括室外风扇和室外电机,其中,室外电机连接在机壳1上且设于室外风扇靠近室外换热器32的一侧,室外电机的输出轴与室外风扇连接,室外电机驱动室外风扇转动,结构简单,便于室外风机31正常工作。室外风机31可为轴流风机,使得气流轴向流入与流出室外风机31。
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出风格栅17,出风格栅17连接于机壳1上且位于室外风出口16处。机壳1上形成有导风圈18,室外风扇设于导风圈18内,出风格栅17覆盖在导风圈18的前侧。具体的,参考图1、图3,在当前实施例中,导风圈18形成于机壳1的前面板11上,且出风格栅17设置于前侧的室外风出口16。
参考图5,隔板2的顶端设置有连通风机腔3和压机腔4的开口21,实现压机腔4与风机腔3之间的气流流通。
进一步的,参考图6,压机腔4的机壳第二侧面板上设置室外风进口15,且其为第三进口152,在室外风机31的作用下,室外空气经机壳第二侧面板122上的第三进口153进入压机腔4,并经由开口21流向风机腔3。
参考图6,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电控盒5,电控盒5设于开口21处内,且电控盒5沿机壳1的左右方向延伸,使得电控盒5的左侧位于风机腔3内,其右侧位于压机腔4内。
参考图7、图8,电控盒5包括盒体51、盒盖52、电控板53以及散热器54。盒体51内部中空且其顶端敞开,且盒盖52与盒体51连接形成容纳腔,电控板53设置于容纳腔内电控板53用于实现空调器的电控功能。散热器54设置于电控盒5的底部且与电控板53连接用以实现电控板53的散热。本实施例中,电控盒5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还开设有若干与容纳腔连通的散热孔55,压机腔4内的气流可经过位于压机腔4内的散热孔55进入容纳腔带走容纳腔内的热量,再经由位于风机腔3内的散热孔55流入风机腔3,实现电控盒内部的散热。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电控盒5的散热效果,参考图8、图10,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导风罩7,导风罩7设置于开口21处且导风罩7与电控盒5连接。具体地,导风罩7的内部限定有风道,风道连通风机腔3与压机腔4,且风道罩设于散热器54的外部。在室外风机31的作用下,室外空气经第三进口进入压机腔4,压机腔4内的室外空气进入风道并流经散热器54流入风机腔3内,进入风道内的气流带走散热器54的热量,从而提高了电控盒5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电控盒5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可靠性。
参考图10、图11,风道包括连通的进风通道73与出风通道74,进风通道73用以容纳散热器54,且进风通道73具有与压机腔4连通的进风口75。出风通道74与进风通道73连通,且出风通道74具有与风机腔3连通的出风口76。室外风机31驱动压机腔4内的气流加速经进风口75进入进风通道73,带走散热器54的热量后,并经由出风通道74、出风口76流出至风机腔3内,提高了电控盒5的散热效果。其中,图12所示中的箭头方向为风道内的气流方向。
继续参考图11,至少部分出风通道74沿朝向隔板2的方向向下倾斜,且出风口76背离室外风机31设置。本实施例中,出风口76背离室外风机31设置使得流经风道的气流带走散热器54热量的同时防止室外风机31甩动淋雨水通过出风口76进入风道内,进而避免通过风道进入压机腔4。倾斜设置的出风通道74使得风道形成迷宫式风道,即使有淋雨水从出风口76处进入到出风通道74内也会顺着倾斜的出风通道74流出,进一步防止淋雨水进入风道内,提高了散热效果和防水效果的同时,不会影响其通风效果。
进一步的,参考图12,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防水效果,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挡水筋6,挡水筋6设置于进风通道73内且位于进风口75处。风道的进风口75处设置有挡水筋6,该设置使得进入风道内的少量水滴会被挡水筋6阻拦,避免水滴通过风道进入压机腔4内,大幅度提高了防水性能。
参考图10~图12,进风口75位于压机腔4内,且进风通道73的底壁沿靠近风机腔3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也就是说,进风通道73的底壁为进风口75到贯通口711的方向(靠近风机腔3的方向)向下倾斜为斜面,该设置使得进风通道73的底壁形成的斜面具有导流作用,可以将挡水筋6拦截后的少量水滴导流回到风机腔3。
导风罩7包括罩体71以及与罩体71连接的导风部72。
具体地说,参考图13~图15,罩体71的顶端具有与电控盒5连接的敞口,罩体71的内部中空形成进风通道73。罩体71设置于开口21处且罩体71沿机壳1的左右方向延伸,且罩体71在机壳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位于风机腔3与压机腔4内,且进风口75开设于罩体71位于压机腔4内的一端,且罩体71的底壁远离进风口75的一端开设有贯通口711,贯通口711供进风通道73内的气流流出。
参考图13、图15,本实施例中,散热器54设置于进风通道73内,且散热器54具有设置于电控盒5外部的多个散热翅片541,多个散热翅片541平行且间隔设置于进风通道73内,且相邻的散热翅片541之间的间隔形成散热通道542,散热通道542与进风通道73的延伸方向一致。
在当前实施例中,散热通道542和进风通道73的延伸方向均为水平,这样可以增大气流与散热器54的接触面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提高散热器54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参考图12,为了实现导风罩7与电控盒5的连接,罩体71的敞口的边沿设置有连接部712,连接部712朝向风道的外部延伸且用以与电控盒5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部712具有与电控盒5的底部贴合的接触面,方便其与电控盒5连接。装配时,接触面与电控盒5的盒体51贴合,并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参考图11、图17导风部72包括倾斜板721,倾斜板721形成出风通道74的底壁。具体地说,倾斜板721的一端连接于贯通口711的第一侧壁上,且第一侧壁相对贯通口711的其他侧壁远离进风口75设置,倾斜板721的另一端沿朝向隔板2的方向向下延伸,且出风口76位于倾斜板721远离贯通口711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贯通口711处设置倾斜板721,避免风机甩动淋雨水滴进入风道内,即便有水滴如果被甩进风道,也会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倾斜板721流回风机腔3,降低了淋雨水等对压机腔4内各电气元器件的影响。
导风部72还包括两个连接板722,两个连接板722分别连接于倾斜板721相对设置的两侧,且两个连接板722与倾斜板721连接限定出所述出风通道74,出风通道74通过贯通口711与进风通道73连通,方便进风通道73内的气流经过贯通口711进入出风通道74内,实现对气流的导风作用。导风部72的端部与罩体71的底壁之间形成出风口76,该设置使得出风口76背离室外风机31设置,避免室外风机31甩动的水滴经出风口76进入风道。
当前实施例中,连接板722由贯通口711的第二侧壁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形成,且连接板722向下延伸至与倾斜板721连接,其中,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邻设置,该设置使得导风部72与罩体71为一体式连接,结构简单且方便制造。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贯通口711的第三侧壁上设置有挡水板8,挡水板8由第三侧壁沿远离隔板2的方向延伸至与两个连接板722连接,且挡水板8延伸至连接板722的内侧,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导风部72的端部(连接板722的自由端与倾斜板721的自由端)罩体71的底壁之间形成出风口76,且连接板722由第二侧壁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形成,使得导风部72的端部与贯通口711靠近进风口75的第三侧壁之间形成出风口76。通过设置延伸至连接板722的内侧的挡水板8,可进一步在出风口76处对雨水进行阻拦,雨水将沿倾斜板721向下流回至风机腔3,避免了淋雨水随着室外风机31的转动进入风道。
参考图1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上,挡水板8的自由端与连接板722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尺寸为d1,其中,d1为5mm。该设置使得挡水板8与连接板722的连接尺寸较小,避免影响风道的通风效果。
风道的出风口76与室外风机31的位置关系直接影响风道内的风速,进而影响电控盒5的散热效果。室外风机31逆时针转动时,室外风机31的边缘位置风速最大,相应的边缘位置压强最小,其他因素不变时,因压强差产生的风速最大。当出风口76的截面积一定时,通过截面的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带走的热量越多,散热效果越好。因此,在本公开中将出风口76靠近室外风机31的边缘设置,利用室外风机31边缘的产生的负压带走散热器54上更多的热量,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具体地说,参考图13、图14,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轴线上,出风通道74的底壁与室外风机3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尺寸为d2,其中,第一轴线为室外风机31的轴心到出风通道74的底壁上的垂线方向。本实施例中,d2为20mm,该设置使得出风口76距离室外风机31较近,出风口76处的负压低,提高了风道内的风速,进而提高了散热效率。如图5所示,F2的方向为第一轴线的方向。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导风罩7稳定的置于隔板2上,在隔板2的开口21处设置有翻边9,导风罩7的外部设置有限位部77,安装时,导风罩7的底面搭接于翻边9的顶面上且搭接部与隔板2贴合。本实施例中,隔板2的开口21呈U形,搭接部为设置于导风罩7外部的限位筋。
该设置使得导风罩7在安装进行定位作用,翻边9形成隔板2的搭接部,搭接部与导风罩7的底面之间形成搭接槽78,安装时,可以先将导风罩7的底面与翻边9相抵,使得搭接部与搭接槽78连接,再进行后续的焊接或者螺钉连接,翻边9具有定位的作用,解决了在安装风道时定位困难的问题,具有操作便利的优点。
参考图11,隔板2上设置有与翻边9连接的至少一个加强筋91,提高了翻边9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加强筋91呈三角状,且其连接于隔板2与翻边9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100,通过将连通风机腔3与压机腔4的风道罩设于散热器54外部,利用流经风道的气流带走散热器54热量,提高了散热效果。出风口76背离室外风机31设置,且倾斜设置的出风通道74与进风通道73连通形成迷宫式风道,使得流经风道的气流带走散热器54热量的同时防止室外风机31甩动淋雨水通过出风口76、出风通道74进入风道,进而避免其进入压机腔4内,提高了散热效果和防水效果的同时,不会影响其通风效果。进一步的,风道的进风口75处设置有挡水筋6,即便有少量水滴进入风道也会被挡水筋6阻拦,大幅度提高了防水性能,降低了淋雨水对压机腔4内电气元器件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内部限定有容纳空间,所述机壳的顶端与底端为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隔板,沿竖直方向设于所述机壳内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为风机腔和压机腔,所述隔板的顶端设有连通所述风机腔和所述压机腔的开口;
室外风机,设于所述风机腔内;
电控盒,设于所述开口处且所述电控盒的底部具有散热器;
导风罩,内部限定有风道,所述风道罩设于所述散热器的外部且其包括:
进风通道,用以容纳所述散热器且其具有与所述压机腔连通的进风口;
出风通道,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且具有与所述风机腔连通的出风口,至少部分所述出风通道沿朝向所述隔板的方向向下倾斜,且所述出风口背离所述室外风机设置;
挡水筋,设置于所述进风通道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处;
其中,所述室外风机转动驱动所述压机腔内的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进风通道带走所述散热器的热量,并经过所述出风通道、出风口流入所述风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包括:
罩体,其顶端具有与所述电控盒连接的敞口,所述进风通道形成于所述罩体内,且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罩体位于所述压机腔内的一端,所述罩体的底壁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开设有贯通口;
导风部,其包括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形成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所述倾斜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贯通口远离所述进风口的第一侧壁上,其另一端沿朝向所述隔板的方向向下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还包括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倾斜板相对设置的两侧且与其限定出所述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通过所述贯通口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且所述导风部的端部与所述罩体的底壁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由所述贯通口的第二侧壁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邻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口的第三侧壁上设置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由所述第三侧壁沿远离所述隔板的方向延伸至与两个所述连接板的内侧连接;其中,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上,所述挡水板的自由端与所述连接板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尺寸为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轴线上,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与所述室外风机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尺寸为20mm,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为所述室外风机的轴心到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上的垂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压机腔内,且所述进风通道的底壁沿靠近所述风机腔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开口处设置有翻边,所述导风罩的外部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导风罩的底端搭接于所述翻边的顶面上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隔板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边连接的至少一个加强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98510.9U CN219624176U (zh) | 2023-02-08 | 2023-02-08 | 空调室外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98510.9U CN219624176U (zh) | 2023-02-08 | 2023-02-08 | 空调室外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24176U true CN219624176U (zh) | 2023-09-01 |
Family
ID=87771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98510.9U Active CN219624176U (zh) | 2023-02-08 | 2023-02-08 | 空调室外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2417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685684A (zh) * | 2024-02-02 | 2024-03-1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暖通设备 |
-
2023
- 2023-02-08 CN CN202320198510.9U patent/CN21962417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685684A (zh) * | 2024-02-02 | 2024-03-1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暖通设备 |
CN117685684B (zh) * | 2024-02-02 | 2024-04-2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暖通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624176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4009399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2657801U (zh) | 电器盒和空调室外机 | |
WO2024041055A1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 |
CN214275976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217902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06243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9550701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5295169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 | |
CN213208038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4094729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3020011U (zh) | 空调器 | |
CN115342445A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 |
CN222012136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20793296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3901281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3901280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8544638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9913258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9913267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11486516A (zh)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8269336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9589072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2511515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7109787U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