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58592U - 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58592U CN218858592U CN202190000332.3U CN202190000332U CN218858592U CN 218858592 U CN218858592 U CN 218858592U CN 202190000332 U CN202190000332 U CN 202190000332U CN 218858592 U CN218858592 U CN 2188585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 box
- sub
- type vehicle
- switch
- sub sw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16—Arrangement of switch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26—Handlebar g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具备:主开关盒(50),其装配于车把(34);以及副开关盒(60),其配置在比主开关盒(50)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
本申请基于2020年3月18日向日本提出了申请的特愿2020-047428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以为,已知有在跨骑型车辆的与手把相邻的位置具备设有起动开关、喇叭开关、方向指示器开关等的开关盒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固定于车把的主开关壳体和在主开关壳体的上下两侧配置的副开关壳体的车把用开关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488378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概要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通常,主开关盒设置在把持手把的手的拇指够得到的范围。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开关装置中,副开关盒在主开关盒的上下配置,因此把持手把的手的拇指难以够到。因而,在现有技术中,副开关盒的操作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副开关盒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中,提高副开关盒的操作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具备:主开关盒(50),其装配于车把(34);以及副开关盒(60),其配置在比所述主开关盒(50)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通常,在主开关盒的车宽方向的外侧设有驾驶员把持的把手。因此,根据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能够在把手的附近配置副开关盒。因此,能够提高副开关盒的操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副开关盒(60)与所述主开关盒(50)分体形成,所述副开关盒(60)从所述主开关盒(50)独立出来而支承于所述车把(34)。
根据第二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能够与既存的主开关盒组合来形成上述的操作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还具备:把手(14),其装配于所述车把(34);以及杆(17),其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所述把手(14)的前方,其中,所述副开关盒(60)配置在比所述把手(14)及所述杆(17)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第三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副开关盒配置在不影响杆的操作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开关盒的操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副开关盒(60)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主开关盒(50)重叠。
通常,主开关盒配置在对把持部进行把持的手的拇指够得到的范围。因此,根据第四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副开关盒也能够配置在把持把手的手的拇指够得到的范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开关盒的操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副开关盒(60)具备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比所述车把(34)的中心轴线(C)靠后方的位置的开关操作件(65)。
根据第五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由于把持把手的手的拇指位于比车把的中心轴线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拇指够得到的范围配置开关操作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开关盒的操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还具备与所述副开关盒(60)连接的线束(67),所述副开关盒(60)具备配置开关操作件(65)的开关配置面(62),所述线束(67)从所述副开关盒(60)中的位于比所述开关配置面(6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位延伸出。
根据第六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能够将线束配置在从驾驶员难以看见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设置副开关盒引起的外观的恶化。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上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能够提高副开关盒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把手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把手周边的立体图。
图4是从前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把手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把手周边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把手周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的方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即,上下方向与车辆的高度方向(铅垂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
首先,说明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整体的简要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供就座于座椅11的乘员放脚的底踏板12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2、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2的前轮3、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架2的摆动式的动力单元4、支承于动力单元4的后轮5、以及形成车辆的外轮廓的车身罩6。
车架2具备头管21、下行框架22、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3、左右一对的副框架24、以及左右一对的后框架25。头管21设置在车架2的前端。下行框架22从头管21向下方且后方延伸。一对下框架23从下行框架22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一对副框架24将下行框架22与一对下框架23连接。一对后框架25从一对副框架24向后方且上方延伸,并支承于一对下框架23的后端部。
前轮3轴支承于左右一对的前叉31的下端部。一对前叉31的上端部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底桥32而相互连结。前叉31经由固定于底桥32的转向杆33而能够转向地支承于头管21。在转向杆33的上部安装转向用的车把34。车把34由金属制的圆柱状或圆筒状的构件形成。车把34形成为左右对称,且从固定于转向杆33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车宽方向的两侧延伸。关于车把34的周边结构在后文叙述。
动力单元4支承于下框架23。动力单元4对作为驱动轮的后轮5进行驱动。动力单元4具备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4a和将由发动机4a产生的驱动力向后轮5传递的传动装置4b。
车身罩6具备上罩41、前主体罩42、中央通道43、底板44、后主体罩45、以及底罩46。上罩41覆盖车把34中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前主体罩42、中央通道43、底板44、后主体罩45及底罩46覆盖车架2。前主体罩42覆盖头管21。中央通道43从前主体罩42的后部在车辆的车宽中心上向后方延伸,从侧方及上方覆盖下行框架22及副框架24。底板44在中央通道43的两侧方从前主体罩42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从上方覆盖下框架23。底板44构成底踏板12。后主体罩45与中央通道43的后端部及底板44的后端部相连,在座椅11的下方覆盖后框架25。底罩46配置在中央通道43及底板44的下方,从下方覆盖下框架23。
以下,详细叙述车把34的周边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关于车把34的周边结构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说明车辆的相对于车宽中心的左侧的部分。
图2及图3是从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把手周边的立体图。图4是从前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把手周边的立体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3示出将图2所示的把手14取下了的状态。另外,在图2~图4中,示出将图5所示的把手端部18取下了的状态(图6也同样)。
如图2~图4所示,在车把34上装配有驾驶员抓握的把手14、具备各种开关的开关盒单元15、以及对驾驶员操作的杆17(离合器杆)进行支承的杆支架16。上述把手14、开关盒单元15及杆支架16装配于车把34的左部34L。车把34的左部34L从其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以下,将车把34的左部34L的延伸方向称为车把长度方向。
把手14形成为圆筒状,外套于车把3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开关盒单元15装配在车把34中的比把手14的装配位置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关于开关盒单元15的详情在后文叙述。杆支架16装配在车把34中的比开关盒单元15的装配位置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杆支架16中的向车把34装配的装配部由上罩41从后方覆盖。杆支架16将杆17支承为能够转动。杆17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把手14的前方。杆17横穿开关盒单元15的前方而延伸。
如图2及图3所示,开关盒单元15具备主开关盒50、副开关盒60、以及安装撑条70。主开关盒50配置在比把手14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副开关盒60与主开关盒50分体地形成。副开关盒60配置在比主开关盒50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比主开关盒50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没有限定为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主开关盒50重叠的位置,也包括在从与车宽方向正交的至少一个方向观察时的主开关盒5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安装撑条70固定于车把34,并从主开关盒50独立出来而支承副开关盒60。
图5是从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把手周边的立体图。
如图3及图5所示,主开关盒50具备:以包围车把34的方式配置的主框体51;以及在主框体51的表面设置的主开关组56。
主框体51具备:以从车把34的外周面伸出的方式延伸的第一侧壁52;在比第一侧壁52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以从车把34的外周面伸出的方式延伸的第二侧壁53;以及将第一侧壁52的外周缘与第二侧壁53的外周缘连接而在车把34的周围整周地延伸的周壁54。在第一侧壁52及第二侧壁53形成有供车把34穿过的贯通孔。第一侧壁52相对于把手1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略微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侧壁53沿着上罩4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配置。第一侧壁52及第二侧壁53相对于车把34的中心轴线C向下方比向上方延伸得大。在周壁54的表面配置有主开关组56的各操作件。
如图5所示,主开关组56由多个开关构成。主开关组56包括方向指示器开关、喇叭开关及前照灯切换开关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开关组包括方向指示器开关56a、喇叭开关56b及前照灯切换开关56c的全部。方向指示器开关56a、喇叭开关56b及前照灯切换开关56c各自的操作件以在车把长度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而且,主开关组56具备进行风窗玻璃13(参照图1)的高度调整的风窗玻璃调整开关56d、用于对显示于仪表面板的信息进行切换的信息开关56e等。主开关组56中的方向指示器开关56a、喇叭开关56b及前照灯切换开关56c以外的开关的操作件配置在比方向指示器开关56a、喇叭开关56b及前照灯切换开关56c的操作件远离把手14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风窗玻璃调整开关56d及信息开关56e的操作件配置于方向指示器开关56a、喇叭开关56b及前照灯切换开关56c的操作件的下方,或者配置于在车把长度方向上靠车辆的车宽中心侧的位置。
副开关盒60在车把长度方向上相对于主开关盒50在与车辆的车宽中心相反的一侧排列。副开关盒60在车把长度方向上与把手14重叠。换言之,在从与车把长度方向正交的一方向观察下,副开关盒60与把手14重叠。副开关盒60相对于把手14隔开间隔地配置。副开关盒60配置在比把手14及杆17靠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副开关盒60配置在把手14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与把手14及主开关盒50重叠(参照图6)。副开关盒60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主开关盒50重叠。更详细而言,副开关盒60在上下方向上与主开关盒50的下端部重叠。由此,副开关盒60比主开关盒50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下侧突出。
副开关盒60具备副框体61及副开关65。副框体61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比上下方向大的长方体状。副框体61具备配置有副开关65的开关配置面62。开关配置面62形成为平面状。开关配置面62朝向相对于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而向后方倾斜的方向(参照图6)。更详细而言,开关配置面62朝向与车把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朝向比水平方向向上方倾斜的方向且后方。
副开关65是进行连接于车辆的未图示的智能手机与车辆的协作所涉及的操作的开关。但是,副开关65没有限定为上述的用途。副开关65的操作件(开关操作件)配置在开关配置面62的中央。副开关65的操作件在上下方向上与主开关盒50重叠。副开关65的操作件配置在比方向指示器开关56a、喇叭开关56b及前照灯切换开关56c各自的操作件靠下方的位置。副开关65的操作件在车把长度方向上配置于比把手14的中心靠车宽中心侧的位置。副开关65的操作件位于比车把34的左部34L的中心轴线C靠后方的位置(参照图6)。换言之,副开关65的操作件位于比包含车把34的左部34L的中心线C的铅垂面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副开关盒60连接有线束67。线束67在副框体61的内部与副开关65的端子连接。线束67从副框体61中的位于比开关配置面6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位向副框体61的外侧延伸出(一并参照图5)。更详细而言,线束67从副框体61中的侧面63延伸出,该侧面63从开关配置面6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缘向前方延伸。线束67从副框体61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
如图3所示,安装撑条70将副开关盒60固定于车把34。安装撑条70由金属制的板材形成。安装撑条70未直接固定于主开关盒50,与主开关盒50独立地设置。安装撑条70具备固定于车把34的基部71和从基部71延伸出而与副开关盒60连接的伸出部72。在基部71形成有供车把34穿过的贯通孔71a。贯通孔71a的内周缘焊接于车把34的外周面而与其一体化。基部71配置于把手14与主开关盒50的主框体51的间隙(一并参照图2)。基部71沿着主开关盒50的主框体51中的第一侧壁52的外表面配置。伸出部72沿着主开关盒的主框体51中的第一侧壁52的外表面从基部71延伸。伸出部72从基部71沿着与车把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向下方延伸。伸出部72的下端部沿着副开关盒60的副框体61的侧面63(参照图5)配置,并与副开关盒60连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操作部结构具备:主开关盒50,其装配于车把34;以及副开关盒60,其配置在比主开关盒50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设置于比主开关盒50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把手14的附近配置副开关盒60。因此,能够提高副开关65的操作性。
副开关盒60与主开关盒50分体形成,副开关盒60从主开关盒50独立出来而支承于车把34。根据该结构,能够与既存的主开关盒50组合来形成上述的操作部结构。
杆17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把手14的前方。副开关盒60配置在比车把34及杆17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副开关盒60配置在不影响杆17的操作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开关65的操作性。
副开关盒60的至少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与主开关盒50重叠。根据该结构,主开关盒50配置在把持把手14的手的拇指够得到的范围,因此副开关盒60也能够配置在把持把手14的手的拇指够得到的范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开关65的操作性。
副开关盒60具备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比车把34的中心轴线C靠后方的位置的副开关65。根据该结构,由于把持把手14的手的拇指位于比车把34的中心轴线C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副开关65的操作性。
与副开关盒60连接的线束67从副开关盒60中的位于比开关配置面62靠前方的位置的侧面63延伸出。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线束67配置在从驾驶员难以看见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设置副开关盒60引起的外观的恶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定为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有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实用新型的操作部结构适用于小型摩托车型的跨骑型车辆的例子,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跨骑型车辆。即,也可以在例如不具有底踏板的二轮摩托车型的机动二轮车、机动三轮车等中组合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实用新型的操作部结构适用于左把手周边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右把手周边。即,可以在比设有起动开关的右侧的主开关盒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设置副开关盒。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副开关盒60与主开关盒50分体形成,并从主开关盒50独立出来而支承于车把34,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将副开关盒支承于主开关盒,也可以将副开关盒的副框体与主开关盒的主框体一体化。另外,主开关盒及副开关盒也可以经由共同的构件而支承于车把34。但是,在能够利用既存的主开关盒这样的点上,优选副开关盒与主开关盒分体地形成且从主开关盒独立出来而支承于车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副开关盒60的仅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主开关盒50重叠,但也可以是副开关盒的整体在上下方向上与主开关盒50重叠。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副开关盒60配置于把手14的下方,但是副开关盒也可以配置成相对于把手14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束67从副开关盒60的副框体61的侧面63延伸出,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线束也可以从副框体61的前表面延伸出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
符号说明:
1 跨骑型车辆
14 把手
17 杆
34 车把
50 主开关盒
60 副开关盒
62 开关配置面
65 副开关(开关操作件)
67 线束
C 中心轴线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具备:
主开关盒(50),其装配于车把(34);
副开关盒(60),其配置在比所述主开关盒(50)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把手(14),其装配于所述车把(34);以及
杆(17),其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所述把手(14)的前方,
所述副开关盒(60)配置在比所述把手(14)及所述杆(17)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开关盒(60)具有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比所述车把(34)的中心轴线(C)靠后方的位置的开关操作件(6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开关盒(60)与所述主开关盒(50)分体形成,所述副开关盒(60)从所述主开关盒(50)独立出来而支承于所述车把(3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开关盒(60)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主开关盒(50)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开关盒(60)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主开关盒(50)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还具备与所述副开关盒(60)连接的线束(67),
所述副开关盒(60)具备配置开关操作件(65)的开关配置面(62),
所述线束(67)从所述副开关盒(60)中的位于比所述开关配置面(6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位延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还具备与所述副开关盒(60)连接的线束(67),
所述副开关盒(60)具备配置开关操作件(65)的开关配置面(62),
所述线束(67)从所述副开关盒(60)中的位于比所述开关配置面(6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位延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还具备与所述副开关盒(60)连接的线束(67),
所述副开关盒(60)具备配置开关操作件(65)的开关配置面(62),
所述线束(67)从所述副开关盒(60)中的位于比所述开关配置面(6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位延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还具备与所述副开关盒(60)连接的线束(67),
所述副开关盒(60)具备配置开关操作件(65)的开关配置面(62),
所述线束(67)从所述副开关盒(60)中的位于比所述开关配置面(6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位延伸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47428 | 2020-03-18 | ||
JP2020-047428 | 2020-03-18 | ||
PCT/JP2021/003676 WO2021186920A1 (ja) | 2020-03-18 | 2021-02-02 | 鞍乗り型車両の操作部構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58592U true CN218858592U (zh) | 2023-04-14 |
Family
ID=77771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90000332.3U Active CN218858592U (zh) | 2020-03-18 | 2021-02-02 | 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78577B2 (zh) |
CN (1) | CN218858592U (zh) |
BR (1) | BR112022015188A2 (zh) |
WO (1) | WO20211869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66094B2 (ja) * | 2020-05-14 | 2024-04-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88478B2 (ja) * | 2002-05-28 | 2008-05-2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変速制御装置 |
JP4887088B2 (ja) * | 2005-07-22 | 2012-02-2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変速シフト用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
JP4887087B2 (ja) * | 2005-07-22 | 2012-02-2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変速シフト用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
JP4637131B2 (ja) * | 2007-04-02 | 2011-02-2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変速制御装置 |
JP2009056872A (ja) * | 2007-08-30 | 2009-03-19 | Honda Motor Co Ltd | ハンドル用変速スイッチ |
JP5031085B2 (ja) * | 2010-10-18 | 2012-09-1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変速制御装置 |
JP6141784B2 (ja) * | 2014-03-25 | 2017-06-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操作装置 |
-
2021
- 2021-02-02 CN CN202190000332.3U patent/CN218858592U/zh active Active
- 2021-02-02 WO PCT/JP2021/003676 patent/WO20211869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2-02 BR BR112022015188A patent/BR112022015188A2/pt unknown
- 2021-02-02 JP JP2022508112A patent/JP7378577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86920A1 (ja) | 2021-09-23 |
BR112022015188A2 (pt) | 2022-10-11 |
JPWO2021186920A1 (zh) | 2021-09-23 |
JP7378577B2 (ja) | 2023-1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79435B2 (en) | Operation uni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 |
JP6864028B2 (ja) |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 |
CN112770963B (zh) | 骑乘型车辆的电池装卸构造 | |
JPWO2013098891A1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593830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ッドロック構造 | |
JP2015033900A (ja) |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カウルステーの取付構造 | |
CN218858592U (zh) | 跨骑型车辆的操作部结构 | |
CN112752707B (zh) | 骑乘型车辆的电池装卸构造 | |
US20230108243A1 (en) | Saddle-ride vehicle | |
CN112752708B (zh) | 骑乘型车辆的电池装卸构造 | |
JPWO2004078568A1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15189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配索構造 | |
CN109562805B (zh) | 车辆 | |
JP2013035305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6119161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EP2048071B1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 |
JP4548724B2 (ja) | 電装品配置構造 | |
JP7234279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218703631U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13386886B (zh) | 跨骑型电动车辆 | |
EP3971069B1 (en) | Straddled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raddled vehicle | |
JP675926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メーター周辺構造 | |
CN210175050U (zh) | 跨乘型车辆 | |
JP5101230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H11263260A (ja) | ヘッドライト支持用ブラケット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