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89771U - 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689771U CN214689771U CN202120714549.2U CN202120714549U CN214689771U CN 214689771 U CN214689771 U CN 214689771U CN 202120714549 U CN202120714549 U CN 202120714549U CN 214689771 U CN214689771 U CN 2146897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tomobile
- mounting hole
- upper side
- side rail
- rear mou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具体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包括:上边梁本体,呈方管状,包括水平段和诱导折弯段,所述水平段表面贯穿设置有一开口;所述水平段远离所述诱导折弯段的一端设置有前安装孔,通过所述前安装孔与汽车前端结构固定连接;所述诱导折弯段远离所述水平段的一端设置有后安装孔,通过所述后安装孔与汽车前轮罩固定连接;发盖锁支架,设置在所述开口内,且与所述上边梁本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上边梁结构上设置有一个诱导折弯结构,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可以起到诱导折弯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从而为车辆增加了一条正面前部碰撞的传递路径,增加碰撞时的能量吸收和载荷的传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提升车身安全性能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汽车的碰撞性能,更是直接关乎到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特别是现阶段,汽车的造型风格日新月异,部分车型发盖锁布置靠后,更是对于汽车前端结构的碰撞传递路径以及发盖锁安装点的布置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车型的车身前部结构一般为X方向与纵梁平行的单一通道结构,这种结构只能形成一传力结构,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会存在传导碰撞力的效率较低以及对碰撞能量的吸收不足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以增加汽车前端正面碰撞的传递路径及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从而改善汽车的碰撞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包括上边梁本体和发盖锁支架,其中,所述上边梁本体呈方管状,包括水平段和诱导折弯段,所述水平段表面贯穿设置有一开口;所述水平段远离所述诱导折弯段的一端设置有前安装孔,通过所述前安装孔与汽车前端结构固定连接;所述诱导折弯段远离所述水平段的一端设置有后安装孔,通过所述后安装孔与汽车前轮罩固定连接;发盖锁支架,设置在所述开口内,且与所述上边梁本体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前安装孔的开孔方向与所述后安装孔的开孔方向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前安装套管,设置于所述前安装孔内;后安装套管,设置于所述后安装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前安装孔的数量为多;所述后安装孔的数量为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前安装套管与所述前安装孔一一对应,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前安装孔内;所述后安装套管与所述后安装孔一一对应,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后安装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前安装套管是一体成型结构,同时与多个所述前安装孔对应;所述后安装套管是一体成型结构,同时与多个所述后安装孔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段与所述诱导折弯段之间的折弯角为150°~21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盖锁支架与所述上边梁本体的所述开口处的内侧壁通过多段短弧焊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梁本体是一体成型的,且所述上边梁本体是铝管。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安装有上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首先,该上边梁结构的上边梁本体上设置有一个诱导折弯结构,在汽车发生碰撞时,通过该诱导折弯结构,可以起到诱导折弯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从而为车辆增加了一条正面前部碰撞的传递路径,增加碰撞时的能量吸收和载荷的传递;其次,通过将上边梁本体与汽车前端结构和前轮罩之间的前、后安装孔的方向垂直设计,且在前、后安装孔内固定安装套管的方式,提高了上边梁本体与汽车前轮罩及汽车前端结构之间的稳定性,提升整体结构的刚度,从而提升汽车前悬架安装点刚度;再者,上边梁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发盖锁支架的开口,发盖锁支架安装于该开口内,为布置靠后的发盖锁提供了安装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于一实施例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于一实施例中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边梁本体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于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于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上边梁结构、11-上边梁本体、12-发盖锁支架、13-前安装套管、14-后安装套管;
111-水平段、112-诱导折弯段、113-开口、114-前安装孔、115-后安装孔;
2-纵梁总成、3-前轮罩总成、4-前防撞横梁总成、5-前端框架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当实施例给出数值范围时,应理解,除非本实用新型另有说明,每个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两个端点之间任何一个数值均可选用。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现有技术的掌握及本实用新型的记载,还可以使用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设备、材料相似或等同的现有技术的任何方法、设备和材料来实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该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可包括上边梁本体11及发盖锁支架12。
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边梁本体11整体呈方管状,上边梁本体11包括水平段111和诱导折弯段112,以水平段111的上表面为基准面,在该水平段111上垂直于其上表面的方向贯穿开设有一开口113,开口113用于安装发盖锁支架12。水平段111远离诱导折弯段112的一端设置有前安装孔114,上边梁本体11通过该前安装孔114与汽车的前端框架竖板5固定连接,例如可以是利用螺栓螺母通过前安装孔114连接;诱导折弯段112远离水平段111的一端设置有后安装孔115,上边梁本体11通过该后安装孔115与汽车的前轮罩总成3固定连接,例如可以是利用螺栓螺母通过后安装孔115连接。
如图1所示,发盖锁支架12是用于安装汽车发盖锁的部件,安装于上边梁本体11的开口113内,并与上边梁本体1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发盖锁支架12例如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上边梁本体11的内侧壁上。发盖锁支架12与上边梁本体11焊接固定的优势在于,该结构下,根据汽车的前脸匹配的要求,仅通过调整焊接的工装夹具,就可以调整发盖锁支架12在开口113内的焊接高度,从而调整发盖锁安装点的Z向高度;另一方面,当平台上的其他车型需要Z向调整发盖锁安装点的位置时,也可以通过调整焊接工装夹具来实现单件的直接沿用,节省工装投入、减少零件个数。
更具体地,发盖锁支架12例如可以是通过多段间隔的短弧焊的方式焊接在上边梁本体11上,每段短弧焊的长度例如可以是5~50mm,该焊接方式既可以满足发盖锁支架12与上边梁本体11之间的结合强度的需要,同时又不会因过度焊接导致发盖锁支架12或者上边梁本体11的坏损。
在本实施例中,上边梁本体11的水平段111和诱导折弯段112之间形成一个诱导折弯结构,在发生碰撞时,这个诱导折弯结构可以起到诱导折弯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为车辆增加了一条正面前部碰撞的传递路径,增加碰撞时的能量吸收和载荷的传递。
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安装孔114的开孔方向与后安装孔115的开孔方向相互垂直。例如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前安装孔114沿水平段111的上表面Z向开设,后安装孔115沿诱导折弯段112的上表面Y向开设;也可以是前安装孔114沿水平段111的上表面Y向开设,后安装孔115沿诱导折弯段112的上表面Z向开设。前安装孔114与后安装孔115相互垂直的结构,有利于提高上边梁本体11与汽车前轮罩及汽车前端结构之间的稳定性,提升整体结构的刚度。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前安装孔114和后安装孔115还分别设置有前安装套管13和后安装套管14,前安装套管13和后安装套管14例如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固定在上边梁本体11的前安装孔114和后安装孔115内。设置前安装套管13和后安装套管14的结构有利于提升上边梁本体11与汽车前轮罩及汽车前端结构之间的安装点位置的强度和刚度。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安装孔114和后安装孔115的数量为多个,例如可以是如图所示的1个前安装孔114和2个后安装孔115的结构,当然也可以是2个前安装孔114和1个后安装孔115的结构,还可以是其他任意的满足前述要求的结构形式。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前安装孔114和后安装孔115中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有前安装套管13和后安装套管14;也可以先根据前安装孔114的个数和具体结构,将对应的多个前安装套管13设置成一体成型结构,根据后安装孔115的个数和具体结构,将对应的多个后安装套管14设置成一体成型结构,然后分别将一体成型结构的前安装套管13和后安装套管14对应地固定在前安装孔114和后安装孔115内。相对于单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地提升上边梁主体11与汽车前轮罩及汽车前端结构之间的结合强度,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而相对于单个的安装套管,一体成型结构的安装套管由于各安装套管连接成一体,其更有利于提升上边梁本体11的强度和刚度。
如图1-图3所示,上边梁本体11的水平段111和诱导折弯段112之间形成一个折弯角,在碰撞时,折弯角可以起到诱导折弯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水平段111和诱导折弯段112之间形成的折弯角可以为150°~210°,更佳地,可以为165°~195°,根据计算的结果,折弯角度处于该区间时,可以同时保证汽车上边梁结构的强度和其诱导折弯变形的诱导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边梁本体11可以是挤出铝型材结构,前安装套管13和后安装套管14可以是挤出铝套管,发盖锁支架12也可以是冲压铝件,该结构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整体上实现轻量化设计,减轻车身重量。
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汽车的纵梁总成2、前轮罩总成3、前防撞横梁总成4和前端框架竖板5,通过焊接和螺栓连接构成了前舱分总成后,上边梁总成1通过螺栓连接至前舱分总成上。具体地,上边梁本体11分别通过前安装孔114和后安装孔115与汽车的前端框架竖板5和前轮罩总成3固定连接,更具体地,先分别在前安装孔114及后安装孔115内固定焊接前安装套管13和后安装套管14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并在汽车前轮罩总成上设置上边梁连接支架,再分别用螺栓穿过汽车前端结构上的螺孔及前安装套管13对汽车前端结构和上边梁本体11进行连接,用螺栓穿过上边梁连接支架的螺孔及后安装套管13,对汽车前轮罩及上边梁本体11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栝有如上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固定安装于汽车的前端结构和前轮罩总成之间,该上边梁结构的上边梁本体上设置有一个诱导折弯结构,在汽车发生碰撞时,通过该诱导折弯结构,可以起到诱导折弯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从而为车辆增加了一条正面前部碰撞的传递路径,增加碰撞时的能量吸收和载荷的传递;通过将上边梁本体与汽车前端结构和前轮罩之间的前、后安装孔的方向垂直设计,且在前、后安装孔内固定安装套管的方式,可以提高上边梁本体与汽车前轮罩及汽车前端结构之间的稳定性,提升整体结构的刚度,从而提升汽车前悬架安装点刚度;上边梁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发盖锁支架的开口,发盖锁支架安装于该开口内,为布置靠后的发盖锁提供了安装点。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使用意义。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边梁本体,呈方管状,包括水平段和诱导折弯段,所述水平段表面贯穿设置有一开口;
所述水平段远离所述诱导折弯段的一端设置有前安装孔,通过所述前安装孔与汽车前端结构固定连接;所述诱导折弯段远离所述水平段的一端设置有后安装孔,通过所述后安装孔与汽车前轮罩固定连接;
发盖锁支架,设置在所述开口内,且与所述上边梁本体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孔的开孔方向与所述后安装孔的开孔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安装套管,设置于所述前安装孔内;
后安装套管,设置于所述后安装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后安装孔的数量为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安装套管与所述前安装孔一一对应,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前安装孔内;
所述后安装套管与所述后安装孔一一对应,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后安装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安装套管是一体成型结构,同时与多个所述前安装孔对应;
所述后安装套管是一体成型结构,同时与多个所述后安装孔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段与所述诱导折弯段之间的折弯角为150°~2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盖锁支架与所述上边梁本体的所述开口处的内侧壁通过多段短弧焊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本体是一体成型的,且所述上边梁本体是铝管。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14549.2U CN214689771U (zh) | 2021-04-08 | 2021-04-08 | 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14549.2U CN214689771U (zh) | 2021-04-08 | 2021-04-08 | 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689771U true CN214689771U (zh) | 2021-11-12 |
Family
ID=78530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714549.2U Active CN214689771U (zh) | 2021-04-08 | 2021-04-08 | 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689771U (zh) |
-
2021
- 2021-04-08 CN CN202120714549.2U patent/CN2146897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555161U (zh) | 设有口字形封闭加强结构的铝合金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 | |
CN111891224B (zh) |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 |
CN214689771U (zh) | 一种汽车前舱上边梁结构 | |
CN211617879U (zh) | 车身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 |
CN215883812U (zh) | 机舱前纵梁及汽车 | |
CN112339869B (zh) | 一种中通道连接结构及汽车 | |
CN214729125U (zh) | 车身连接总成及车辆 | |
CN205706899U (zh) | 用于翼子板的加强板、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 |
CN116331353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多型中梁应用前副车架 | |
CN210707631U (zh) | 汽车前部骨架及汽车 | |
CN116101384A (zh) | 车辆地板系统 | |
CN208306405U (zh) | 一种座椅横梁加强结构 | |
CN218229152U (zh) | 一种车辆的机舱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20884010U (zh) |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横梁结构、车门总成及车辆 | |
CN221213877U (zh) |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
CN217672879U (zh) | 一种座椅横梁、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16269525U (zh) | 一种汽车纵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 |
CN216102387U (zh) | 一种汽车前横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 |
CN111516586A (zh) | 一种汽车前大灯安装结构 | |
CN215043152U (zh) | 一种汽车门槛前端结构和汽车 | |
CN219948369U (zh) |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 |
CN215097824U (zh) |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 |
CN218258378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 |
CN217893010U (zh) | 车身后围总成与车辆 | |
CN217994360U (zh) | 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8 Address after: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