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9661983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61983U
CN209661983U CN201690001642.6U CN201690001642U CN209661983U CN 209661983 U CN209661983 U CN 209661983U CN 201690001642 U CN201690001642 U CN 201690001642U CN 209661983 U CN209661983 U CN 209661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elastic component
discontinuous
fold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9000164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瀬纪子
桂川邦彦
植田麻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mite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mite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mited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mite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61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61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1)包括:腹侧部(30),其设在穿着者的腹侧;背侧部(40),其设在穿着者的背侧;以及多个弹性构件(35),其设于腹侧部(30)和背侧部(40)中的至少任一者,该弹性构件(35)沿着横向,其中,多个弹性构件(35)具有不连续弹性构件(35a)、从纵向的上侧与不连续弹性构件(35a)相邻的上方弹性构件(35e)以及从纵向的下侧与不连续弹性构件(35a)相邻的下方弹性构件(35d),设有从肌肤侧贯通到非肌肤侧的贯通孔(50a),贯通孔(50a)在纵向上与不连续弹性构件(35a)重叠,不连续弹性构件(35a)在横向上在贯通孔(50a)内不连续,在横向上,上方弹性构件(35e)的与贯通孔(50a)重叠的部分和下方弹性构件(35d)的与贯通孔(50a)重叠的部分连续。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吸收尿等排泄物的吸收性物品,已知有一次性尿布等。例如文献1所示,内裤型一次性尿布1具有外包装体3和吸收性主体2,在外包装体3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孔5。通过设置该多个孔5,从而能够提升吸收性物品的透气性。此外,外包装体3利用弹性构件33沿着横向的收缩而形成有沿着纵向延伸的多个褶皱,在孔5的周围也形成有多个褶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2957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文献1所示的一次性尿布1中,多个孔5在纵向上成列地配置,因此,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上互相相邻的孔5彼此的周围的褶皱相干涉,由此,在各孔5的周围形成的褶皱也成为沿着纵向延伸这样的形状。其结果,形成于一次性尿布1的褶皱的大部分是沿着纵向延伸的褶皱,利用一次性尿布1的弹性构件33而易于在横向上伸缩,但在倾斜方向上难以伸缩。于是,产生了穿着状态的一次性尿布1难以追随穿着者的动作的隐患。
本实用新型即是鉴于上述的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升一次性吸收性物品的透气性并且提升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互相正交的纵向和横向,该吸收性物品包括:腹侧部,其设在穿着者的腹侧;背侧部,其设在所述穿着者的背侧;以及多个弹性构件,其设于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中的至少任一者,该弹性构件沿着所述横向延伸,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弹性构件具有不连续弹性构件、从所述纵向的上侧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相邻的上方弹性构件以及从所述纵向的下侧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相邻的下方弹性构件,在该吸收性物品设有从肌肤侧贯通到非肌肤侧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在所述纵向上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重叠,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横向上在所述贯通孔内不连续,在所述横向上,所述上方弹性构件的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部分和所述下方弹性构件的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部分连续。
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可明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横向上使上方弹性构件的与贯通孔重叠的部分和下方弹性构件的与贯通孔重叠的部分连续,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在贯通孔的周围设置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在纵向上互相干涉,因此能够将倾斜方向的褶皱维持得较多,能够使吸收性物品不仅追随沿横向的动作也更加追随沿倾斜方向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例子的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到的展开的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A-A截面的图。
图4A是表示形成狭缝S(贯通孔50)之前的伸长状态的带状腹侧外包装构件300的一部分的图。图4B是表示形成了狭缝S(贯通孔50)时的伸长状态的带状腹侧外包装构件300的一部分的图。图4C是表示穿着状态的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一部分的图。
图5A是放大地表示图2的部分B的示意图。图5B是说明贯通孔50a的图。
图6A是说明贯通孔50及其周围的褶皱W的图。图6B是说明以往的贯通孔5及其周围的褶皱Wp的图。
图7A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0的示意图。图7B是又一个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0的示意图。图7C是说明图7B的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p的图。
图8是从肌肤侧观察到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尿布100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及所附附图的记载,至少能够明确以下的事项。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互相正交的纵向和横向,该吸收性物品包括:腹侧部,其设在穿着者的腹侧;背侧部,其设在所述穿着者的背侧;以及多个弹性构件,其设在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中的至少任一者,该多个弹性构件沿着所述横向延伸,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弹性构件具有不连续弹性构件、从所述纵向的上侧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相邻的上方弹性构件以及从所述纵向的下侧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相邻的下方弹性构件,在该吸收性物品设有从肌肤侧贯通到非肌肤侧的贯通孔,在所述纵向上,所述贯通孔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重叠,在所述横向上,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贯通孔内不连续,在所述横向上,所述上方弹性构件的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部分和所述下方弹性构件的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部分连续。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通过在横向上使上方弹性构件的与贯通孔重叠的部分和下方弹性构件的与贯通孔重叠的部分连续,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在贯通孔的周围设置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在纵向上互相干涉,因此能够将倾斜方向的褶皱维持得更多,能够使吸收性物品不仅追随沿横向的动作,也更加追随沿倾斜方向的动作。
该吸收性物品优选的是,在所述纵向上,从所述贯通孔的上端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是从所述上方弹性构件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的一半以上,或者,从所述贯通孔的下端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是从所述下方弹性构件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的一半以上。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上方弹性构件和下方弹性构件的连续的部分形成有沿纵向延伸的褶皱,在该情况下,对从贯通孔的上端到下端之间施加由不连续弹性构件产生的横向的力,因此形成倾斜的褶皱,贯通孔的上端越靠近上方弹性构件或者贯通孔的下端越靠近下方弹性构件,则能够将在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维持得越多。
该吸收性物品优选的是,在所述纵向上,从所述贯通孔的上端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与从所述上方弹性构件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的一半相等,或者,从所述贯通孔的下端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与从所述下方弹性构件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的一半相等。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靠近上方弹性构件和下方弹性构件的区域形成的纵向的褶皱与在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褶皱之间的平衡变佳,能够提升吸收性物品的美观。
该吸收性物品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贯通孔设为第1贯通孔时,在所述横向上不与所述第1贯通孔重叠且与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连续的部分重叠的部分设有与所述第1贯通孔不同的第2贯通孔,在所述纵向上,所述第2贯通孔与所述上方弹性构件和所述下方弹性构件中的任一者重叠,在所述横向上,所述上方弹性构件和所述下方弹性构件中的任一者在所述第2贯通孔内不连续。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不仅能够维持第1贯通孔的倾斜方向的褶皱,也能够进一步维持第2贯通孔的倾斜方向的褶皱,此外,也能够提升透气性。
该吸收性物品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贯通孔设为第1贯通孔时,在所述纵向上比所述第1贯通孔靠上侧或者靠下侧的区域设有与所述第1贯通孔不同的第3贯通孔,在所述纵向上比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靠上侧或者靠下侧的区域设有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不同的另一个不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纵向上,所述第3贯通孔与所述另一个不连续弹性构件重叠,在所述横向上,所述另一个不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第3贯通孔内不连续,所述第1贯通孔的形状和所述第3贯通孔的形状不同。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由不同形状的贯通孔形成不同的褶皱,能够提升吸收性物品的美观。
该吸收性物品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褶皱的形状与在所述第3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褶皱的形状不同。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够进一步提升吸收性物品的美观。
该吸收性物品优选的是,所述第1贯通孔包括所述纵向的上侧的第1上端和横向的外侧的第1外侧端,所述第3贯通孔包括所述纵向的上侧的第3上端和横向的外侧的第3外侧端,连结所述第1上端和所述第1外侧端的直线与沿着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延伸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同连结所述第3上端和所述第3外侧端的直线与沿着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延伸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不同。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第1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褶皱和在第3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褶皱成为不同角度的倾斜方向的褶皱,更加易于追随沿倾斜方向的动作。
该吸收性物品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贯通孔设为第1贯通孔时,所述第1贯通孔包括所述纵向的上侧的第1上端和横向的外侧的第1外侧端,连结所述第1上端和所述第1外侧端的直线与沿着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延伸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大于45度。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够进一步维持在第1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
该吸收性物品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贯通孔设为第1贯通孔时,在比所述第1贯通孔的上端靠上侧的区域形成有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上侧纵向褶皱,在比所述第1贯通孔的上端靠下侧且比所述第1贯通孔的下端靠上侧的区域形成有沿着所述第1贯通孔的轮廓延伸的倾斜褶皱,在比所述第1贯通孔的下端靠下侧的区域形成有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下侧纵向褶皱,所述上侧纵向褶皱的顶部、所述倾斜褶皱的顶部以及所述下侧纵向褶皱的顶部连续。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由于能够美观地形成褶皱,因此能够提升吸收性物品的美观。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关于一次性尿布1的结构>>>
图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例子的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到的展开的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A-A截面的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图1的状态(穿着状态)的尿布1具有“纵向”、与纵向交叉的“横向”以及与纵向和横向交叉的“厚度方向”。此外,也将图2的状态(展开状态)下的尿布1的长度方向称作“长度方向”,将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称作“上端”,将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C10称作“下端”。并且,将厚度方向上的与穿着者接触的那一侧称作“肌肤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称作“非肌肤侧”。图2等中的A-A表示横向中心。另外,“伸长状态”是指使尿布1伸长到褶皱消失的状态,具体地讲,是指伸长到构成尿布1的构件(例如腹侧外包装构件30、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尺寸成为与该构件单体的尺寸一致或者接近该构件单体的尺寸的长度为止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以下称作“尿布1”。)是主要将婴幼儿作为穿着对象的所谓的3片式的内裤型尿布,其具有在穿着者的胯裆配置的吸收性主体10、背侧外包装构件(背侧部)40以及用于覆盖穿着者的腹侧部的腹侧外包装构件(腹侧部)30。
在图2的展开状态下,吸收性主体10以其长度方向上的各端部与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重叠的方式从腹侧外包装构件30跨设至背侧外包装构件40,该吸收性主体10利用粘接剂等从肌肤侧分别接合固定于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其外观形状俯视时呈大致字母H形。而且,将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C10作为折回位置而对折,在彼此相对的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横向上的端部即腹侧外包装构件侧缘部30se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横向上的端部即背侧外包装构件侧缘部40se接合连结时,成为形成有腰围开口部1HB和一对腿围开口部1HL的尿布1(图1)。
吸收性主体10与腹侧外包装构件30中的纵向的上侧的端部30e的区域不重叠,吸收性主体10与比端部30e靠纵向的中央侧的部分30c重叠。此外,吸收性主体10与腹侧外包装构件30中的横向的中央部重叠,吸收性主体10与比吸收性主体10的横端10e靠横向外侧的区域30s不重叠。
同样,吸收性主体10与背侧外包装构件40中的纵向的上侧的端部40e的区域不重叠,吸收性主体与比端部40e靠纵向的中央侧的部分40c重叠。此外,吸收性主体19与背侧外包装构件40中的横向的中央部重叠,吸收性主体10与比吸收性主体10的横端10e靠横向外侧的区域40s不重叠。
如图2和图3所示,吸收性主体10包括吸收体11、从肌肤侧覆盖吸收体11的表面片构件13以及从非肌肤侧覆盖吸收体11的背面片构件15。表面片构件13是无纺布等透液性的片构件。背面片构件15是由聚乙烯等不透液性的防漏片15a和无纺布等透液性的外包装片15b这两层构成的片构件。此外,也可以由外包装片15b等形成立体褶裥、腿围褶裥(未图示)。
吸收体11是层叠液体吸收性原材料而成的吸收性芯,其能够吸收尿等排泄物。吸收体11可以使用浆粕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吸收性聚合物(SAP)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吸收体11俯视时呈大致沙漏形状(图2)。此外,吸收体11也可以被绵纸等透液性片(未图示)包覆。
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均是由无纺布等柔软的原材料形成的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片构件。如图3所示,对于腹侧外包装构件30而言,从厚度方向的肌肤侧依次重叠地接合有肌肤侧片31和非肌肤侧片32,对于背侧外包装构件40而言,从厚度方向的肌肤侧依次重叠地接合有肌肤侧片41和非肌肤侧片42。
如图3所示,对于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上部,为了实现肌肤触感的提升和耐久性提升,使非肌肤侧片32以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上端即腹侧上端30et为起点向肌肤侧的下方折回而形成折回部分32f。同样,对于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上部也是,使非肌肤侧片42以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上端即背侧上端40et为起点向肌肤侧的下方折回而形成折回部分42f。
此外,腹侧外包装构件30具有以从肌肤侧覆盖折回部分32f的下端部和吸收性主体10的腹侧的上端部的方式配置的片构件34。同样,背侧外包装构件40具有以在比折回部分42f靠下侧的位置从肌肤侧覆盖吸收性主体10的背侧的上端部的部分的方式配置的片构件44。片构件34、44是与腹侧外包装构件30、背侧外包装构件40不同的、由无纺布等形成的矩形形状的片构件。通过设置该片构件34、44,从而能够抑制吸收性主体10的纵向的腹侧上端缘部、背侧上端缘部与穿着者的肌肤直接接触,能够使穿着时的腰围的肌肤触感良好。此外,片构件34、44能够提高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纵向的上侧端部的强度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纵向的上侧端部的强度。
并且,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沿纵向和横向以预定的间隔设有多个贯通孔50,该贯通孔50在纵向上具有预定的长度,并且从肌肤侧到非肌肤侧地贯通各外包装构件30、40。贯通孔50的详细说明见后述。
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肌肤侧片31和非肌肤侧片32之间配置有沿着横向延伸的橡皮筋等多个弹性构件35、35···。弹性构件35以沿横向伸长了的状态利用粘接剂接合固定于肌肤侧片31和非肌肤侧片32。多个弹性构件35、35···在纵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设置。
同样,在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肌肤侧片41和非肌肤侧片42之间配置有沿着横向延伸的橡皮筋等多个弹性构件45、45···。弹性构件45以沿横向伸长了的状态利用粘接剂接合固定于肌肤侧片41和非肌肤侧片42。多个弹性构件45、45···在纵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设置。
弹性构件35、45对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赋予横向的伸缩性,使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形成多个褶皱。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形成的褶皱的大部分具有沿着纵向延伸的形状。褶皱的形状见后述。
另外,将弹性构件35、45中的与横向的中央部附近的吸收体11重复的区域设为不连续,不作用伸缩力。由此,抑制了对吸收体11作用横向的收缩,吸收体11易于维持大致平坦,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等。在比吸收体11靠横向的外侧的区域设有侧方部弹性构件35s、45s。
多个弹性构件35具有位于最上侧的上侧弹性构件35t、设在比上侧弹性构件35t靠下侧的区域且从横向的一侧的腹侧外包装构件侧缘部30se到另一侧的腹侧外包装构件侧缘部30se连续的连续弹性构件(下侧弹性构件)35m、侧方部弹性构件(下侧弹性构件)35s、以及位于最下侧且在比连续弹性构件35m、侧方部弹性构件35s靠下侧的位置设在最远的位置的最下侧弹性构件35u。
同样,多个弹性构件45具有位于最上侧的上侧弹性构件45t、设在比上侧弹性构件45t靠下侧的区域且从横向的一侧的背侧外包装构件侧缘部40se到另一侧的背侧外包装构件侧缘部40se连续的连续弹性构件(下侧弹性构件)45m、侧方部弹性构件(下侧弹性构件)45s、以及位于最下侧且在比连续弹性构件45m、侧方部弹性构件45s靠下侧的位置设在最远的位置的最下侧弹性构件45u。
<<<关于贯通孔50>>>
首先,说明贯通孔50的形成。在尿布1的制造中,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制造过程中形成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贯通孔50。腹侧外包装构件30是将从肌肤侧依次配置有带状肌肤侧片310、弹性构件350、带状非肌肤侧片(未图示)的带状腹侧外包装构件300分离为各个腹侧外包装构件30而形成的。
图4A是表示形成狭缝S(贯通孔50)之前的伸长状态的带状腹侧外包装构件300的一部分的图。图4B是表示形成了狭缝S(贯通孔50)时的伸长状态的带状腹侧外包装构件300的一部分的图。图4C是表示穿着状态的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一部分的图。图4A、图4B及图4C分别是从肌肤侧观察到的图。
图4A表示形成狭缝S之前的带状腹侧外包装构件300伸长到带状肌肤侧片310和带状非肌肤侧片的褶皱大致消失的状态。
接着,如图4B所示,在伸长状态的带状腹侧外包装构件300以横截一部分弹性构件350的方式形成沿着纵向延伸的线状的狭缝S。狭缝S是通过使用预定的刀具切割带状肌肤侧片310、弹性构件350及带状非肌肤侧片而形成的。图4B表示切割形成了狭缝S的瞬间。狭缝S之后利用弹性构件350而成为图4C那样的贯通孔。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狭缝S是线状的狭缝,与裁切具有预定面积的形状的情况不同,不易产生切割碎屑。
图4C表示穿着者穿着尿布1的状态下的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一部分。穿着状态的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贯通孔50的轮廓向横向的两侧张开,贯通孔50的形状成为大致菱形。其原因在于,如图4C所示,通过弹性构件35收缩而将贯通孔50的周围向横向拉拽。由此,在穿着状态下,贯通孔50开孔更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尿布1的透气性。通过使单个贯通孔50开孔更大,从而能够利用更少数量的贯通孔50确保尿布1的透气性。并且,在穿着前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收缩状态的弹性构件35使贯通孔50在横向上进一步开孔,因此能够使给婴幼儿等穿着者穿戴尿布1的监护人等在外观上视觉识别贯通孔50,能够认识到透气性的提升。此外,收缩的弹性构件35拉拽贯通孔50的周围的无纺布,由此在贯通孔50的周围形成有多个沿着贯通孔50的轮廓延伸的褶皱。利用这多个褶皱能够使尿布1的肌肤触感更柔软。特别是,在利用预定范围的裁切形成了贯通孔的情况下贯通孔的周围以大致平坦的状态开孔,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线状的狭缝S形成贯通孔50,因此在贯通孔50的周围,被开孔拉拽的无纺布隆起而形成多个褶皱。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尿布1的肌肤触感。
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贯通孔50也与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贯通孔50同样地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分别单独形成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各贯通孔5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各贯通孔50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形成为一体,在形成了贯通孔50之后分离为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另外,既可以在使吸收性主体10和片构件34与腹侧外包装构件30重叠之后进行狭缝S的形成,也可以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形成狭缝S之后将吸收性主体10和片构件34与腹侧外包装构件30重叠。同样,既可以在使吸收性主体10和片构件44与背侧外包装构件40重叠之后形成狭缝S,也可以在背侧外包装构件40形成狭缝S之后将吸收性主体10和片构件44与背侧外包装构件40重叠。
接着,对贯通孔5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贯通孔50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中的未设置折回部32f、片构件34及吸收性主体10的区域设有多个。具体地讲,在纵向上设在比端部30e靠下侧且比片构件34的下端靠下侧的区域,在横向上设在比吸收性主体10靠外侧的区域。此外,这些贯通孔50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横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相对于横向中心A-A左右对称地配置。
此外,贯通孔50在纵向上设在比位于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最上侧的上侧弹性构件35t靠下侧且比位于腹侧弹性构件30的最下侧的最下侧弹性构件35u靠上侧的区域。利用贯通孔50使一部分连续弹性构件35m和一部分侧方部弹性构件35s成为不连续。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在形成贯通孔50时,将连续弹性构件350与连续肌肤侧片和连续肌肤侧片320一同切割。上侧弹性构件35t和最下侧弹性构件35u未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
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35的数量在比吸收体11的上端11ta靠上侧的区域和比吸收体11的上端11ta靠下侧的区域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通过贯通孔50的形成而使比上端11ta靠下侧的区域的弹性构件35成为不连续。在横向的一侧,例如是图2的左侧,在比上端11ta靠上侧的区域中1个弹性构件35成为不连续,相对于此,在比上端11ta靠下侧的区域中3个弹性构件35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贯通孔50呈交错状配置。图5A是放大地表示图2的部分B的示意图。图5B是对贯通孔50a进行说明的图。在图5A和图5B中示意地表示所形成的褶皱。在图5A中表示了贯通孔(第1贯通孔)50a、位于贯通孔50a的左斜上方且在纵向上相邻的贯通孔50b、位于贯通孔50a的上侧且在横向上与贯通孔50a重叠的贯通孔50c、位于贯通孔50a的横向的左侧且在纵向上与贯通孔50a重叠的贯通孔50d、位于贯通孔50a的横向右侧且在纵向上与贯通孔50a、50d重叠的贯通孔50e、以及位于贯通孔50a右斜上方且在纵向上相邻的贯通孔50f。此外,弹性构件(不连续弹性构件)35a在纵向上与贯通孔50a、贯通孔50d及贯通孔50e重叠,同样弹性构件35b在纵向上与贯通孔50b和贯通孔50f重叠,弹性构件35c在纵向上与贯通孔50c重叠。在纵向上,弹性构件(下方弹性构件)35d设在比贯通孔50a靠下侧的区域,弹性构件(上方弹性构件)35e设在比贯通孔50a靠上侧且比贯通孔50b靠下侧的区域,弹性构件35f设在贯通孔50b和贯通孔50c之间。弹性构件35d、35e、35f在纵向不与任一个贯通孔50重叠。另外,弹性构件35c是连续弹性构件35m,弹性构件35a、35b、35e、35f是侧方部弹性构件35s,弹性构件35d是最下侧弹性构件35u。
如图5A和图5B所示,各贯通孔50具有大致菱形的形状,但贯通孔50并不是严格的菱形,在具有纵向的上侧的上端(第1上端)et和下侧的下端eb、横向的外侧的两个外侧端(第1外侧端)es这4个顶点这一点上与菱形是共通的。贯通孔50是能够识别4个顶点的形状,其轮廓的大部分不是直线而是弯曲的。此外,贯通孔50的内侧从肌肤侧贯通到非肌肤侧,肌肤侧片31、非肌肤侧片32的起皱的部分具有向贯通孔50的内侧或外侧倒伏的形状,或者突出到肌肤侧或非肌肤侧。此时,在横向上,大致菱形的横向的顶点和弹性构件35的切断端是大致相同的位置。而且,在各贯通孔50的内侧未设置切断的弹性构件35,切断的弹性构件35在横向上在贯通孔50内成为不连续。其原因在于,在形成贯通孔50时,在贯通孔50的形成位置设置的弹性构件35被一起切断。因此,例如,弹性构件35a从比贯通孔50a靠横向的外侧的区域到贯通孔50d的横向外侧连续,未设在贯通孔50a的内侧和贯通孔50d的内侧。同样,弹性构件35b未设在贯通孔50b内,弹性构件35c未设在贯通孔50c内。此外,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横向上与贯通孔50a重叠的部分即部分X,弹性构件35e和弹性构件35d连续。
对于该各贯通孔50而言,连结上端et和外侧端es的直线V1与沿着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35延伸的直线V2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θ大于45度(θ>45°)。也就是说,例如在图5B的贯通孔50a中,连结上端et和右侧的外侧端es的假想直线V1与沿着弹性构件35a延伸的假想直线V2所成的角度中的在贯通孔50e的内侧的角度θ1大于45度(θ1>45°)。同样,连结贯通孔50a的下端eb和外侧端es的直线与假想直线V2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θ2大于45度(θ2>45°)。
在由外切于各贯通孔50的沿着横向延伸的边g和沿着纵向延伸的边h包围的矩形区域(图5A的左下斜线部)未设置粘接剂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涂敷于弹性构件35的粘接剂来进行肌肤侧片31和非肌肤侧片32的接合。因此,在矩形区域内,能够降低由粘接剂的固化引起贯通孔50的周围变硬、或者开孔变得不充分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未因粘接剂而固化,因此贯通孔50的周围利用无纺布等原材料原本的柔软性而形成突出到肌肤侧和非肌肤侧的多个褶皱,能够设为更柔软的肌肤触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贯通孔50是大致相同的大小,沿纵向看,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c在横向上重叠。在将该贯通孔50a的下端和贯通孔50c的下端的纵向上的距离设为L1、将贯通孔50的纵向的长度设为L2时,L1大于L2(L1>L2)。
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和在纵向上与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相邻且未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的在纵向上的距离L3短于贯通孔50的长度L2(L3<L2)。例如,弹性构件35a和弹性构件35e的距离L3小于贯通孔50a的纵向的长度L2。
并且,从贯通孔50的上端et到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的距离L2a是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35和在纵向上与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35相邻的弹性构件35之间的距离L3的一半以上的长度(L2a≥(L3)/2)。同样,从贯通孔50的下端eb到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35的距离L2b是因贯通孔50而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35和在纵向上相邻的弹性构件35之间的距离L3的一半以上的长度(L2b≥(L3)/2)。也就是说,在图5B中,从贯通孔50a的上端et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2a是弹性构件35a和弹性构件35e的距离L3的一半以上。同样,从贯通孔50a的下端eb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2b是弹性构件35a和弹性构件35d的距离L3的一半以上。
此外,在横向上与弹性构件35重叠的贯通孔50的数量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如图5A所示,在横向上与弹性构件35a重叠的贯通孔50是贯通孔50a、50d、50e这3个,相对于此,在横向上与弹性构件35b重叠的贯通孔50是贯通孔50b、50f这两个。
接着,对设于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褶皱W,特别是在贯通孔50的周围形成的褶皱W进行说明。图6A是对贯通孔50及其周围的褶皱W进行说明的图。在图6A中简化地表示了褶皱W的形状。另外,在图6A中,对自然状态的尿布1的褶皱的形状进行说明。这里所说的“自然状态”是指在保持了使尿布1伸长到看不到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褶皱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褶皱的状态15秒钟之后释放该伸长,然后放置了5分钟的状态。
如图6A所示,形成有从纵向的上侧朝向下侧的多个褶皱W,在各褶皱W的横向中央附近分别设有顶部。该各褶皱W的顶部是向肌肤侧突出最大程度的部分。图6A中的双点划线t、u表示多个褶皱W中的一部分褶皱W的顶部t、顶部u,由相邻的顶部t和顶部u夹着的两条实线部分位于非肌肤侧的最深的部位。另外,在图6A中仅记载了顶部t和顶部u,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除顶点t和顶点u之外的顶部。
如图6A所示,褶皱W的大部分具有沿着纵向延伸的形状。但是,褶皱W中的在贯通孔50的周围,也就是在横向上与贯通孔50重叠的部分具有沿着贯通孔50的轮廓延伸的形状。例如,具有顶部t的褶皱W从上侧依次具有到贯通孔50的上端部附近为止沿着纵向延伸的形状的褶皱(上侧纵向褶皱)W1、从贯通孔50的上侧端部附近朝向左斜下方倾斜的形状的褶皱(倾斜褶皱)W2、从贯通孔50的左侧端部附近朝向右斜下方倾斜的形状的褶皱(倾斜褶皱)W3、以及从贯通孔50的下侧端部附近开始沿着纵向延伸的形状的褶皱(下侧纵向褶皱)W4。
此时,褶皱W1、W2、W3、W4的各顶部连续。但是,不必所有的褶皱W的顶部都连续,也可以具有褶皱W1、W2、W3、W4的各顶部断续地形成的结构。
对腹侧外包装构件30的贯通孔5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贯通孔50的结构也与腹侧外包装构件30大致相同。与腹侧外包装构件30同样地,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多个贯通孔50也在横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相对于横向中心A-A左右对称地配置。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有效性>>>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贯通孔50能够通过从肌肤侧贯通到非肌肤侧来提升透气性,并且能够通过切断弹性构件35来进行弹性构件35的张力的调整。
例如对图5A中的在纵向上与弹性构件35a重叠的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d的情况进行说明。弹性构件35a和弹性构件35e是相同材质的弹性构件,在形成狭缝S(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d)之前以相同的伸长状态接合固定于肌肤侧片31和非肌肤侧片32。弹性构件35a被狭缝S(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d)切断,弹性构件35e未被任一个狭缝S切断。因此,在将在纵向上与弹性构件35a相邻的弹性构件35e的沿横向的张力的大小设为Te,将弹性构件35a的从贯通孔50d的左侧(中央侧)设置到在厚度方向上与吸收体11重叠的位置的部分的沿横向的张力的大小设为Ta1时,张力Ta1小于张力Te(Ta1<Te)。同样,在将弹性构件35a的位于贯通孔50d和贯通孔50a之间的部分的沿横向的张力的大小设为Ta2时,张力Ta2小于张力Te(Ta2<Te),而且小于张力Ta1(Ta2<Ta1)。
并且,弹性构件35a因贯通孔50a、50d等而成为不连续,因此在施加了沿纵向和横向的力的情况下,与连续的情况相比,弹性构件35a能够更自由地伸缩。也就是说,与连续的情况相比,弹性构件35a的比贯通孔50d靠左侧的部分及弹性构件35a的位于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d之间的部分能够随着动作更自由地伸缩,因此不仅易于追随沿横向的动作,也易于追随沿纵向的动作。由此,能够提高尿布1的腹部、臀部的贴合性。
通过这样设置被狭缝S(贯通孔50)切断的弹性构件35和未被狭缝S(贯通孔50)切断的弹性构件35,从而能够调整弹性构件35的张力,因此能够确保腰围的箍紧并且降低过度箍紧的可能性,提高尿布1的贴合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贯通孔50在纵向上与弹性构件35a重叠,弹性构件35a在横向上在贯通孔50a内不连续。由此,在贯通孔50的周围形成倾斜方向的褶皱。
如图6A所示,通常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利用弹性构件35沿着横向的收缩而设有像比较远离贯通孔50的部分即部分D那样沿着纵向延伸的多个褶皱。另一方面,在贯通孔50的周围即部分E,设有多个在贯通孔50的周围沿着贯通孔50的轮廓延伸的倾斜方向的褶皱。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贯通孔50由狭缝S形成,因此通过利用弹性构件35的收缩而进一步向外侧拉拽贯通孔50的外侧端es来开孔。此时,即使由狭缝S成为贯通孔50,上端et的位置和下端eb的位置也几乎不变。也就是说,贯通孔50的纵向的长度的变化较少,但利用弹性构件35的收缩而拉拽外侧端es的程度越大,其横向的长度越大。横向的长度越大,则沿着该贯通孔50的轮廓延伸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形成得更多。
而且,具有因贯通孔50a而成为不连续的弹性构件35a、从纵向的上侧与弹性构件35a相邻的弹性构件35e、以及从纵向与弹性构件35a相邻的弹性构件35d,在横向上弹性构件35e和弹性构件35d的与贯通孔50a重叠的部分连续。
图6B是对以往的贯通孔5及其周围的褶皱Wp进行说明的图。图6B也与图6A同样简化地表示了褶皱Wp的形状。假定在仅形成了1个贯通孔5的情况下,考虑在贯通孔5的周围形成倾斜方向的褶皱。但是,在为了进一步提升透气性而像图6B那样在纵向上连续地配置多个贯通孔5时,在位于上侧的贯通孔5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和在位于下侧的贯通孔5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互相干涉,倾斜方向的褶皱的倾斜角度分别接近纵向,成为大致沿着纵向延伸的褶皱。
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于在横向上与贯通孔50a重叠的部分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连续的弹性构件35e和弹性构件35d,因此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利用连续的弹性构件35e和弹性构件35d而暂且收聚为沿着纵向延伸的形状,能够降低与形成在位于比贯通孔50a靠上侧的位置的贯通孔50b、贯通孔50f的周围的褶皱产生干涉的可能性。
与图6B所示的以往的贯通孔5的配置同样,在纵向上将多个贯通孔50设在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也相同。图7A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0的示意图。在图7A中示意地表示所形成的褶皱。图7A所示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多个贯通孔50也呈交错状配置。在图7A中,配置有贯通孔(第1贯通孔)50a、位于贯通孔50a的左斜上方且在纵向上相邻的贯通孔(第2贯通孔)50i、位于贯通孔50a的上侧且在横向上与贯通孔50a重叠的贯通孔50j等贯通孔50。此外,弹性构件(不连续弹性构件)35a在纵向上与贯通孔50a重叠,同样,弹性构件(上方弹性构件)35i在纵向上与贯通孔50i等重叠,弹性构件35j在纵向上与贯通孔50j重叠。此外,弹性构件35a在贯通孔50a内不连续,弹性构件35i在贯通孔50i不连续,弹性构件35j在贯通孔50j内不连续。在比弹性构件35a靠下侧的区域设有在纵向上与任一个贯通孔50均不重叠的弹性构件(下方弹性构件)35h。
此时,在横向上与贯通孔50a重叠的部分即部分Y,在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j之间设置连续的弹性构件35i,从而能够降低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与在贯通孔50j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互相干涉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对于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和在贯通孔50j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在设于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j之间的连续状态的弹性构件35i处,倾斜方向的褶皱收聚为沿着纵向延伸的褶皱。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在贯通孔50a的周围设置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形成到比弹性构件35i靠上侧的区域的可能性,同样,能够进一步减轻在贯通孔50j的周围设置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形成到比弹性构件35i靠下侧的区域的可能性。
其结果,能够将在贯通孔50的周围设置的倾斜方向的褶皱维持得更多,利用沿倾斜方向形成的褶皱,尿布1不仅易于追随由弹性构件35引起的横向的动作,也易于追随沿着褶皱的方向的相同的倾斜方向的动作,因此穿着者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尿布1的贴合性的提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贯通孔50a的上端et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2a是从弹性构件35e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3的一半以上(L2a≥(L3)/2),从贯通孔50a的下端eb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2b是从弹性构件35d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3的一半以上(L2b≥(3)/2)。也就是说,在纵向上,贯通孔50a的上端et设在更靠近弹性构件35e的位置,贯通孔50a的下端eb设在更靠近弹性构件35d的位置。因此,虽然通常连续状态的弹性构件35e附近形成的是沿着纵向延伸的褶皱,但通过将贯通孔50a的上端et设在更靠近弹性构件35e的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比弹性构件35a靠上侧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同样,虽然连续状态的弹性构件35d附近形成的是沿着纵向延伸的褶皱,但通过将贯通孔50a的下端eb设在更靠近弹性构件35d的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比弹性构件35a靠下侧的倾斜方向的褶皱。通过形成更长的倾斜方向的褶皱,从而能够降低与纵向的褶皱产生干涉而导致倾斜方向的褶皱减少的可能性,更加易于维持倾斜方向的褶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贯通孔50a的上端et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2a是从弹性构件35e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3的一半以上,而且从贯通孔50a的下端eb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2b是从弹性构件35d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3的一半以上,但并不限于此。距离L2a是距离L3的一半以上以及距离L2b是距离L3的一半以上这两者中的任一者成立即可。
并且,也可以是,从贯通孔50a的上端et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2a与从弹性构件35e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3的一半相等,或者从贯通孔50a的下端eb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2b与从弹性构件35d到弹性构件35a的距离L3的一半相等。由此,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形成在靠近弹性构件35e、弹性构件35d的区域形成的沿着纵向延伸的褶皱和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能够提升尿布1的美观。
此外,也可以如图7A所示,于在横向上与贯通孔50a不重叠且弹性构件35a连续的部分设置贯通孔50i。此时,在纵向上,贯通孔50i与同弹性构件35a相邻的弹性构件(上方弹性构件)35i重叠,在横向上,弹性构件35i在贯通孔50i内不连续。由此,能够降低与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产生干涉的可能性,并且能够进一步维持与贯通孔50a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同样地在贯通孔50i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由于能够在更靠近弹性构件35a的位置也形成贯通孔5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透气性。
另外,在图7A中,也可以进一步缩短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i的横向的距离。具体地讲,也可以是,贯通孔50a的右侧的外侧端和贯通孔50i的左侧的外侧端在横向上靠近到接触为止。在贯通孔50a的比弹性构件35a靠上侧的右侧的轮廓与贯通孔50i的比弹性构件35i靠下侧的左侧的轮廓大致平行的情况下,在贯通孔50a的右上侧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和在贯通孔50i的左下侧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形成为大致平行,在褶皱相互的叠加作用下能够将倾斜方向的褶皱维持得更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贯通孔50a的纵向的上侧的上端et和横向的外侧的外侧端es的假想直线V1与沿着弹性构件35a延伸的假想直线V2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θ1大于45度(θ1>45°)。如图5B所示,通过使假想直线V1与假想直线V2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大于45度,从而能够确保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的长度,能够将倾斜方向的褶皱维持得更多。假定将角度θ1设为小于45度,则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变短,沿着纵向延伸的褶皱变多。由该形成得更多的沿着纵向延伸的褶皱引起倾斜方向的褶皱与纵向的褶皱产生干涉,导致倾斜方向的褶皱减少或者倾斜的角度更接近纵向。通过这样将角度θ1设为45度以上,从而能够确保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的长度,能够将倾斜方向的褶皱维持得更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贯通孔50a的上端et靠上侧的区域形成有沿着纵向延伸的上侧的褶皱W1,在比贯通孔50a的上端et靠下侧且比贯通孔50a的下端eb靠上侧的区域形成有沿着贯通孔50a的轮廓延伸的倾斜方向的褶皱W2、W3,在比贯通孔50a的下端eb靠下侧的区域形成有沿着纵向延伸的下侧的褶皱W4。而且,褶皱W1、W2、W3、W4的顶部t、u等连续。如6A所示,通过使各褶皱W1、W2、W3、W4的顶部t、u等连续,从而能够在外观上识别所形成的褶皱被美观地维持着的状况,能够进一步提升尿布1的美观。此外,利用设于肌肤侧的褶皱W的顶部,穿着者能够实际感受到更柔软的肌肤触感。
并且,也可以是,贯通孔50a的形状和贯通孔50p的形状不同,在纵向上,在比贯通孔50a靠上侧的区域设有贯通孔50p,在比弹性构件35a靠上侧的区域设有弹性构件35p,贯通孔50p在纵向上与弹性构件35p重叠,弹性构件35p在横向上在贯通孔50p内不连续,利用不同形状的贯通孔50提升了尿布1的美观。
图7B是又一个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0的示意图,图7C是对图7B的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p进行说明的图。在图7B和图7C中也示意地表示所形成的褶皱。图7B所示的贯通孔50的配置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图5A)同样地呈交错状配置,贯通孔(第3贯通孔)50p位于贯通孔50a的斜上方,在纵向上与该贯通孔50a相邻。此时,贯通孔50p的形状与贯通孔50a的形状不同。具体地讲,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p均是相对于横向中心对称的形状,但贯通孔50a相对于弹性构件35a而上侧和下侧对称,相对于此,贯通孔50p的下侧的顶点与弹性构件35p之间的距离长于贯通孔50p的上侧的顶点与弹性构件35p之间的距离。另外,在图7B所示的情况下也是,在横向上与贯通孔50a重叠的部分即部分Z,在纵向上与弹性构件35a相邻的弹性构件35连续。通过这样形成形状不同的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p,从而能够提升尿布1的美观。
并且,也可以是,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褶皱的形状和在贯通孔50p的周围形成的褶皱的形状不同。此外,也可以是,连结贯通孔50a的纵向的上侧的上端et和横向的外侧的外侧端es的直线与沿着弹性构件35a延伸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θa1同连结贯通孔50p的纵向的上侧的上端(第3上端)et3和横向的外侧的外侧端(第3外侧端)es3的直线与沿着弹性构件35p延伸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θp1不同。此外,贯通孔50p的上侧的角度θp1同连结贯通孔50p的下端和外侧端的直线与沿着弹性构件35p延伸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θp2不同,角度θp1小于角度θp2(θp1<θp2)。
通过将贯通孔50a和贯通孔50p设为不同的形状,从而能够使在贯通孔50a的周围形成的褶皱和在贯通孔50p的周围形成的褶皱成为不同的形状。如图7B和图7C所示,在纵向上,从贯通孔50p的下端到弹性构件35p的长度L2p长于从贯通孔50a的下端eb到弹性构件35a的长度L2b。由于通常在各贯通孔50的周围形成的褶皱成为沿着各贯通孔50的轮廓延伸的形状,因此在贯通孔50p的比弹性构件35p靠下侧的区域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长于在贯通孔50a的比弹性构件35a靠下侧的区域形成的倾斜方向的褶皱。这样,利用形状不同的贯通孔50能够使在贯通孔50的周围形成的褶皱的形状不同。
并且,如图7C所示,通过将贯通孔50a的角度θ2和贯通孔50p的角度θp2设为不同的角度,从而能够形成各不相同的角度的倾斜方向的褶皱。由此,能够做成更易于追随穿着者的沿着不同角度的倾斜方向的动作的尿布1。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使本实用新型容易理解,并不用于限定地解释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实用新型包含其等同的技术方案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能够进行以下所示那样的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分别形成有贯通孔5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中的任一者形成有贯通孔50。但是,通过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这两者形成贯通孔50,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尿布1的透气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各自的肌肤侧设有片构件34、44,但并不限于此。既可以在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中的任一者设置片构件34、44,也可以在两者均不设置片构件34、4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作为第1贯通孔的贯通孔50a而言,作为侧方部弹性构件35s的一部分说明了作为不连续弹性构件的弹性构件35a、作为上方弹性构件的弹性构件35e,作为最下侧弹性构件35u说明了作为下方弹性构件的弹性构件35d,但并不限于此。上方弹性构件也可以是上侧弹性构件35t、连续弹性构件35m的一部分,下方弹性构件也可以是连续弹性构件35m的一部分。能够与贯通孔50的形成相应地适当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在纵向上互相相邻的弹性构件35之间的距离配置为大致相等,但并不限于此。弹性构件35能够在纵向上以任意的间隔配置,也可以以各不相同的间隔配置。
此外,图8是从肌肤侧观察到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尿布100的俯视图。既可以如图6所示仅在更易于出汗的下侧设置贯通孔50,也可以沿着穿着者的腹股沟部配置贯通孔50。此外,也可以如图6所示,腹侧外包装构件30和背侧外包装构件40的贯通孔50的配置大致相同。贯通孔50的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沿着纵向延伸的线状狭缝使贯通孔50开孔,但并不限于此。既可以裁切一定面积的范围而形成贯通孔,也可以形成弯曲形状的狭缝等。
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将婴幼儿作为穿着对象,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成人作为穿着对象。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个例子例示了所谓的3片式的一次性尿布1,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有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两片式的一次性尿布、带式的一次性尿布,对于两片式的一次性尿布,作为第1部件具有包括腹侧部、下裆部及背侧部的外包装片,作为第2部件具有固定在外包装片的肌肤侧面的吸收性主体。
附图标记说明
1、100、尿布(吸收性物品);1HB、腰围开口;1HL、腿围开口;10、吸收性主体;10e、横端;11、吸收体;11ta、11tb、上端;13、表面片构件;15、背面片构件;30、腹侧外包装构件(腹侧部);30c、部分;30e、端部;30s、区域;30et、腹侧上端;30se、腹侧外包装构件侧缘部;31、肌肤侧片;32、非肌肤侧片;32f、折回部分;34、片构件;35、弹性构件;35a、弹性构件(不连续弹性构件);35b、弹性构件;35c、弹性构件;35d、弹性构件(下方弹性构件);35e、弹性构件(上方弹性构件);35h、弹性构件(下方弹性构件);35i、弹性构件(上方弹性构件);35k、弹性构件;35p、弹性构件;35q、弹性构件;35r、弹性构件;35t、上侧弹性构件;35m、连续弹性构件(下侧弹性构件);35s、侧方部弹性构件(下侧弹性构件);35u、最下侧弹性构件;40、背侧外包装构件(背侧部);40c、部分;40e、端部;40s、区域;40et、背侧上端;40se、背侧外包装构件侧缘部;41、肌肤侧片;42、非肌肤侧片;42f、折回部分;44、片构件;45、弹性构件;45t、上侧弹性构件;45m、连续弹性构件(下侧弹性构件);45s、侧方部弹性构件(下侧弹性构件);45u、最下侧弹性构件;50、贯通孔;50a、贯通孔(第1贯通孔);50b、贯通孔;50c、贯通孔;50d、贯通孔;50e、贯通孔;50f、贯通孔;50i、贯通孔(第2贯通孔);50j、贯通孔;50p、贯通孔(第3贯通孔);50q、贯通孔;300、带状腹侧外包装构件;310、带状肌肤侧片;350、弹性构件;C10、中央部、;et、上端(第1上端);eb、下端;es、外侧端(第1外侧端);et3、上端(第3上端);eb3、下端;es3、(第3外侧端);S、狭缝;W、褶皱;t、u、顶部。

Claims (9)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互相正交的纵向和横向,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
腹侧部,其设在穿着者的腹侧;
背侧部,其设在所述穿着者的背侧;以及
多个弹性构件,其设于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中的至少任一者,该弹性构件沿着所述横向延伸,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弹性构件具有不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纵向的上侧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相邻的上方弹性构件以及在所述纵向的下侧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相邻的下方弹性构件,
在该吸收性物品设有从肌肤侧贯通到非肌肤侧的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在所述纵向上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重叠,
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横向上在所述贯通孔内不连续,
在所述横向上,所述上方弹性构件的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部分和所述下方弹性构件的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部分连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向上,从所述贯通孔的上端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是从所述上方弹性构件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的一半以上,
或者,从所述贯通孔的下端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是从所述下方弹性构件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的一半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向上,从所述贯通孔的上端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与从所述上方弹性构件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的一半相等,
或者,从所述贯通孔的下端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与从所述下方弹性构件到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距离的一半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贯通孔设为第1贯通孔时,
在所述横向上不与所述第1贯通孔重叠且与不连续弹性构件的连续的部分重叠的部分设有与所述第1贯通孔不同的第2贯通孔,
在所述纵向上,所述第2贯通孔与所述上方弹性构件和所述下方弹性构件中的任一者重叠,
在所述横向上,所述上方弹性构件和所述下方弹性构件中的任一者在所述第2贯通孔内不连续。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贯通孔设为第1贯通孔时,
在所述纵向上比所述第1贯通孔靠上侧或者靠下侧的区域设有与所述第1贯通孔不同的第3贯通孔,
在所述纵向上比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靠上侧或者靠下侧的区域设有与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不同的另一个不连续弹性构件,
在所述纵向上,所述第3贯通孔与所述另一个不连续弹性构件重叠,
在所述横向上,所述另一个不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第3贯通孔内不连续,
所述第1贯通孔的形状和所述第3贯通孔的形状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褶皱的形状与在所述第3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褶皱的形状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贯通孔包括所述纵向的上侧的第1上端和横向的外侧的第1外侧端,
所述第3贯通孔包括所述纵向的上侧的第3上端和横向的外侧的第3外侧端,
连结所述第1上端和所述第1外侧端的直线与沿着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延伸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同连结所述第3上端和所述第3外侧端的直线与沿着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延伸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贯通孔设为第1贯通孔时,
所述第1贯通孔包括所述纵向的上侧的第1上端和横向的外侧的第1外侧端,
连结所述第1上端和所述第1外侧端的直线与沿着所述不连续弹性构件延伸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大于45度。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贯通孔设为第1贯通孔时,
在比所述第1贯通孔的上端靠上侧的区域形成有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上侧纵向褶皱,
在比所述第1贯通孔的上端靠下侧且比所述第1贯通孔的下端靠上侧的区域形成有沿着所述第1贯通孔的轮廓延伸的倾斜褶皱,
在比所述第1贯通孔的下端靠下侧的区域形成有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下侧纵向褶皱,
所述上侧纵向褶皱的顶部、所述倾斜褶皱的顶部以及所述下侧纵向褶皱的顶部连续。
CN201690001642.6U 2016-04-05 2016-04-05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2096619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1073 WO2017175292A1 (ja) 2016-04-05 2016-04-05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61983U true CN209661983U (zh) 2019-11-22

Family

ID=60001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90001642.6U Active CN209661983U (zh) 2016-04-05 2016-04-05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66133B2 (zh)
CN (1) CN209661983U (zh)
WO (1) WO201717529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4591B2 (ja) * 2000-12-11 2008-11-19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伸縮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紙おむつ
JP4538045B2 (ja) * 2006-11-30 2010-09-0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紙おむつ
JP6298274B2 (ja) * 2013-11-11 2018-03-20 花王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着用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75292A1 (ja) 2019-02-14
WO2017175292A1 (ja) 2017-10-12
JP6766133B2 (ja) 2020-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8425B (zh) Dispose of items with disposable dessert
JP2013013683A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CN106132371A (zh) 吸收性物品
US9095473B2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package of folded absorbent articles, and package made thereby
CN105705125B (zh) 短裤型的穿着物品
CN108348369A (zh) 一次性穿着物品
KR20120101581A (ko) 일회용 착용 물품
JP2012228307A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CN111225643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8463199A (zh) 吸收性物品
CN107072841A (zh) 吸收性物品
JP5707108B2 (ja) パンツ型着用物品
CN203609585U (zh) 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
CN209661983U (zh) 吸收性物品
CN108289767B (zh) 穿用物品
CN109475444A (zh) 一次性穿着物品
JP6342693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6353871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0035730A (zh) 一次性尿布
CN204600913U (zh) 成人用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CN110087598A (zh) 吸收性物品
CN108430415B (zh) 吸收性物品
CN209751399U (zh) 吸收性物品
JP670984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374621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