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47141U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947141U CN204947141U CN201520753778.XU CN201520753778U CN204947141U CN 204947141 U CN204947141 U CN 204947141U CN 201520753778 U CN201520753778 U CN 201520753778U CN 204947141 U CN204947141 U CN 2049471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ortion
- coaxial connector
- wire connecting
- conducting terminal
- insula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收容在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露出绝缘本体外用于与对接线缆连接的接线部及露出绝缘本体外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所述接线部一侧通过直立状的侧边部与接触部实现一体连接。导电端子通过将侧边部设计为通过冲压后向上折弯的直立板体,如此在保证导电端子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亦可将导电端子的宽度做到最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同轴连接器通常与一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同轴连接器对接。同轴连接器通常包括有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壳体以及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由于当前连接器日渐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现有的同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线缆固定方式单一,时常会出现固持不稳定的问题,特别是线缆的芯线与导电端子接触的部分。具体如日本特许公开JP2013-93212号专利申请所揭示的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上折弯形成一个刺破部,刺破部对应与线缆通过刺破实现固定及电性接触。此类导电端子仅设计一个刺破部,在实际组装线缆时,时常会出现刺破部刺破了线缆的绝缘层但是没有接触到芯线,及刺破部与线缆之间固持不够牢固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从而导致产品不良,因此使得此类导电端子对刺破部结构的公差要求变的极其严格。又如中国实用新型公告专利CN204289783U揭示的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上同时设置了一个刺破部及一个压接部,导电端子通过刺破部及压接部实现与线缆电性接触及固定。虽然该设计解决了导电端子与线缆之间固持不够牢固的问题,但是该导电端子与线缆组装繁琐,至少多了一步弯折压接部与线缆压接固定的制程工序,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制作成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同轴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导电端子与线缆固持稳定,制程简单,信号传输稳定且满足小型化设计理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收容在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露出绝缘本体外用于与对接线缆连接的接线部及露出绝缘本体外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所述接线部一侧通过直立状的侧边部与接触部实现一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线部仅一侧通过所述直立状的侧边部与接触部实现一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接线部上形成有至少两对通过刺破与对接线缆电性接触的刺破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线部设有至少两个,每个接线部上至少形成有一个通过刺破与对接线缆电性接触的刺破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所述侧边部、刺破部及接触部均位于接线部所在平面的同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头部、接线部及用于连接接线部与头部的颈部,所述头部中间上下贯穿形成有截面呈半圆形或扇形的柱状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环形,所述接触部上断开形成有开口,使得所述部分接触部呈悬臂状凸露出于绝缘本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每个刺破部中间形成有用于卡接线缆的切口,所述切口及开口位于同一直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边部一端延伸折弯形成有与接线部共面的料带连接部,所述料带连接部用于与料带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周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中同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通过将侧边部设计为通过冲压后向上折弯的直立板体,如此在保证导电端子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亦可将导电端子的宽度做到最小。此外设置至少两个刺破部,有效减少刺破部只刺破了线缆的绝缘隔离层但没有电性接触到芯线的情况发生,同时保证了导电端子与线缆电性接触及固持稳定,并且组装制程简单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与线缆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体与线缆从绝缘本体分离开的立体图。
图3为图2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组合后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料带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100包括有金属壳体10、收容在金属壳体10内的绝缘本体20和导电端子30,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揭示有与所述同轴连接器100电性连接的线缆400。其中,所述线缆400由外向内分别由绝缘外壳401、屏蔽层402、绝缘隔离层403和芯线(未标示)组成。所述线缆400中的屏蔽层402用于与金属壳体10接触,芯线与导电端子30相接用于传输信号。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绝缘本体20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30周围。其中,绝缘本体20包括大致呈圆筒状的头部21、用于承载线缆400的接线部22及用于连接接线部22与头部21的颈部23。所述头部21中间上下贯穿形成有截面呈半圆形的柱状通孔210,所述导电端子30延伸至通孔210内并露出于绝缘本体20外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弹性接触。所述头部21外周分别向外凸伸有若干用于与金属壳体10相配合扣持的耳部211,俯看所述耳部214大致呈燕尾状。所述接合部22包括有矩形状承载部221、由承载部221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限位部222及由限位部222相向延伸形成的用于压线的压线部223。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导电端子30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并设在绝缘本体20的头部21上的环形接触部31、固定于绝缘本体20内的固定部32、与线缆400电性连接并位于接合部22内的接线部33及连接接线部33与固定部32的侧边部3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接触部31呈环形结构设计,如此注塑成型绝缘本体20时易于对导电端子30的定位及封胶。所述接触部31远离固定部32一端的中部断开并形成一开口311(参图4)。所述固定部32包括自接触部31向下延伸的直立部321及自直立部321弯折的水平部322,如此利于导电端子30与绝缘本体20的固持。
请参照图2、图4及图5所示,所述接线部33两端缘分别设有竖直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刺破部331及第二刺破部332,各刺破部331、332中间分别形成有用于卡接线缆400的切口3310、3320。所述各切口3310、3320的最小宽度不大于所述线缆400的芯线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刺破部331及第二刺破部332的宽度与接线部33相同。此外,所述侧边部34设计为通过冲压后向上折弯的直立板体,而非直接由接线部33向两侧延伸形成。此外,所述接线部33仅一侧设置有侧边部34(参图4)。如此在保证导电端子30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亦可将导电端子30的宽度做到最小。所述侧边部34一端延伸折弯形成有与接线部33共面的料带连接部341,所述料带连接部341用于与料带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30同时设置有至少两个通过刺破与线缆400的芯线电性接触的刺破部331、332,可有效减少刺破部331、332只刺破线缆400的绝缘隔离层403但没有电性接触到芯线的情况发生,保证了导电端子30与线缆400电性接触及固持稳定,同时组装制程简单易于制造。此外两对刺破部331、332、侧边部34及接触部31均位于接线部33所在平面的同一侧,如此易于同轴连接器100整体的扁平化。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接线部33亦可设置多个,每个接线部33上均可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刺破部331、332。具体视实际需求而定。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当导电端子30注塑成型于绝缘本体20内后,导电端子30的接触部31至少部分自头部21的上表面向上突伸出。导电端子30位于开口311处的部分接触部31呈悬臂状凸伸至通孔210内,且在通孔210内沿直径方向可弹性形变。所述通孔210的设置用于提供接触部31弹性变形空间,同时利于注塑成型绝缘本体20时的封胶,亦利于注塑成型绝缘本体20时对导电端子30的定位。所述接线部33固定于承载部221内,第一刺破部331和第二刺破部332凸伸出承载部221表面用于刺破线缆400。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金属壳体10包括金属本体11及套设在绝缘本体20的头部21外围的环形部12。所述环形部12上形成有对应与耳部211卡合的缺口115。所述金属本体11包括有板状主体部110及沿主体部110两侧向上延伸并纵向排列的第一包合部111、第二包合部112、第一包线部113和第二包线部114。第一包合部111用以包覆环形部12两侧。第二包合部112贴靠于绝缘本体20的限位部222外侧并与压线部223配合使得导电端子30的刺破部331、332刺破线缆400实现与芯线电性连接。第二包合部112包括由主体部110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1121及由侧壁1121进一步延伸且可弯折的盖部1122。所述盖部1122弯折盖合在压线部223上,用于增加包线强度。
上述第一包线部113夹持线缆400的屏蔽层402,用于将线缆400的屏蔽层402与金属壳体10导接以实现屏蔽功能,同时增强线缆400与同轴连接器100的固持力。所述第二包线部114用来配合扎紧固定线缆400的绝缘外壳401。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收容在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露出绝缘本体外用于与对接线缆连接的接线部及露出绝缘本体外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所述接线部一侧通过直立状的侧边部与接触部实现一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仅一侧通过所述直立状的侧边部与接触部实现一体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上形成有至少两对通过刺破与对接线缆电性接触的刺破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设有至少两个,每个接线部上至少形成有一个通过刺破与对接线缆电性接触的刺破部。
5.如权利要求2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部、刺破部及接触部均位于接线部所在平面的同一侧。
6.如权利要求3或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头部、接线部及用于连接接线部与头部的颈部,所述头部中间上下贯穿形成有截面呈半圆形或扇形的柱状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环形,所述接触部断开形成有开口,使得所述部分接触部呈悬臂状凸露出于绝缘本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刺破部中间形成有用于卡接线缆的切口,所述切口及开口位于同一直线上。
9.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部一端延伸折弯形成有与接线部共面的料带连接部,所述料带连接部用于与料带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周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53778.XU CN204947141U (zh) | 2015-09-25 | 2015-09-25 | 同轴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53778.XU CN204947141U (zh) | 2015-09-25 | 2015-09-25 | 同轴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947141U true CN204947141U (zh) | 2016-01-06 |
Family
ID=55014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753778.XU Active CN204947141U (zh) | 2015-09-25 | 2015-09-25 | 同轴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947141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40682A (zh) * | 2015-09-25 | 2015-12-0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105140681A (zh) * | 2015-09-25 | 2015-12-0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110783717A (zh) * | 2018-07-30 | 2020-02-11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屏蔽电线与端子配件的连接结构 |
-
2015
- 2015-09-25 CN CN201520753778.XU patent/CN20494714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40682A (zh) * | 2015-09-25 | 2015-12-0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105140681A (zh) * | 2015-09-25 | 2015-12-0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110783717A (zh) * | 2018-07-30 | 2020-02-11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屏蔽电线与端子配件的连接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84512B2 (en) | Connection terminal,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wiring structure thereof | |
US8052461B2 (en) | Bayonet type electronic connector | |
CN102195223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US20130115810A1 (en) | Coaxial connector plug | |
CN104134881B (zh) | 差分连接器传输模块及使用该模块的差分连接器 | |
CN204947141U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203521696U (zh) | 一种插簧端子 | |
WO2016173247A1 (zh) | 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 | |
CN201797176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5231291U (zh) | 同轴连接器 | |
US9281640B2 (en) | Connector | |
CN105140681A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04538761A (zh) | 同轴线缆连接器 | |
CN204289783U (zh) | 同轴线缆连接器 | |
CN203250909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196639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140682A (zh) | 同轴连接器 | |
JP2001126818A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CN213340995U (zh) | 同轴电连接器 | |
CN205231272U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204966724U (zh) | Idc公头连接器 | |
US9431736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an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4376028U (zh) | Idc连接器公头 | |
CN20269585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116860U (zh) | 一种sma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