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845820U -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45820U
CN204845820U CN201520524770.6U CN201520524770U CN204845820U CN 204845820 U CN204845820 U CN 204845820U CN 201520524770 U CN201520524770 U CN 201520524770U CN 204845820 U CN204845820 U CN 204845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inner panel
beam assembly
depressed part
absorption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247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5247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45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45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4582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其中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外板,内板,吸能盒,以及吸能板;外板与内板固定连接,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空腔,吸能板设置在空腔中;吸能盒固定连接在内板的外表面上;吸能板包括凹陷部,凹陷部的开口朝向内板;凹陷部的左右两侧连接有连接部,连接部与内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其中,凹陷部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有至少一对缓冲吸收口。从而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吸能板、吸能盒都会变形去吸收碰撞力,在吸能板和吸能盒的共同作用下去吸收碰撞力,可以达到有效的吸收碰撞力的效果,有效的减小传递给车体的碰撞力,减小对车体的损伤,保证了人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对于汽车的安全性的要求也突显出来,需要增加汽车的防碰撞性能。在汽车的车体的车头上,固定连接前防撞梁总成,可以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前防撞梁总成吸收碰撞力而变形,从而减小碰撞力对车体的损伤,进而保护人员的安全。
现有技术中,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固定连接的几字形的外板和几字形的内板,以及吸能盒;外板和内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空腔,外板和内板通过各自的连接面进行固定连接;吸能盒的一端连接在内板的外表面上,吸能盒的另一端与车体固定连接。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外板首先受到碰撞力而变形,外板将碰撞力通过内板传递给吸能盒,从而吸能盒变形去吸收碰撞力,可以减少传递给车体的碰撞力。
然而现有技术中,在外板收到碰撞力变形之后,会直接通过内板将碰撞力传递给吸能盒,依靠吸能盒去吸收大部分的碰撞力,吸能盒的吸收作用有限。在实际场景中,由于汽车的驾驶环境复杂,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时会产生更大的碰撞力,依靠现有的前防撞梁总成仍达不到有效的吸收碰撞力的效果,依旧会传递给车体较大的碰撞力,无法有效的保证减小对车体的损伤以及人员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依靠现有的前防撞梁总成仍达不到有效的吸收碰撞力的效果,依旧会传递给车体较大的碰撞力,无法有效的保证减小对车体的损伤以及人员的安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包括:
外板,内板,吸能盒,以及吸能板;
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吸能板设置在所述空腔中;
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在所述内板的外表面上;
所述吸能板包括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开口朝向所述内板;所述凹陷部的左右两侧连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凹陷部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有至少一对缓冲吸收口。
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中,所述缓冲吸收口为三对。
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中,所述凹陷部的底面的形状与所述外板的形状相匹配。
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中,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外板之间有预设间隙。
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中,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内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的连接面与所述内板之间的距离。
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中,所述吸能板为一体成型;
所述外板采用高强度钢一体成型制得,所述内板采用热成型钢一体成型制得。
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中,所述吸能板的厚度为1.2毫米,所述外板的厚度为1.2毫米,所述内板的厚度为1.5毫米。
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中,所述吸能盒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
所述左吸能盒和所述右吸能盒分别与所述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固定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吸能盒与所述车体的纵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提供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外板,内板,吸能盒,以及吸能板;外板与内板固定连接,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空腔,吸能板设置在空腔中;吸能盒固定连接在内板的外表面上;吸能板包括凹陷部,凹陷部的开口朝向内板;凹陷部的左右两侧连接有连接部,连接部与内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其中,凹陷部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有至少一对缓冲吸收口。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外板受到碰撞力而变形,外板会首先将碰撞力传递给吸能板,吸能板被压溃而变形,去吸收碰撞力,然后碰撞力再通过内板传递给吸能盒,吸能盒变形去吸收碰撞力。从而可以通过吸能板首先吸收碰撞力,减小碰撞力之后再由吸能盒吸收碰撞力,可以达到有效的吸收碰撞力的效果,有效的减小传递给车体的碰撞力,减小对车体的损伤,保证了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中的吸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外板2-内板3-吸能盒4-吸能板
5-凹陷部6-连接部7-缓冲吸收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中的吸能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外板1,内板2,吸能盒3,以及吸能板4;
外板1与内板2固定连接,外板1和内板2之间形成空腔,吸能板4设置在空腔中;
吸能盒3固定连接在内板2的外表面上;
吸能板4包括凹陷部5,凹陷部5的开口朝向内板2;凹陷部5的左右两侧连接有连接部6,连接部6与内板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其中,凹陷部5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有至少一对缓冲吸收口7。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前防撞梁总成包括了外板1、内板2、吸能盒3以及吸能板4。外板1为几字形的外板1,内板2也是一个几字形的内板2,外板1与内板2通过焊接进行固定连接,外板1和内板2之间形成空腔,将吸能板4固定设置在空腔中。吸能盒3固定连接在内板2的外表面上。
吸能板4包括了凹陷部5,凹陷部5具有一个底面和两个相对面,形成了一个开口,开口朝向了内板2所在方向。凹陷部5的左右两侧各连接一个连接部6,由于内板2是一个平板,需要连接部6也是平板,从而连接部6可以与内板2的内表面贴合并固定连接。在凹陷部5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至少一对缓冲吸收口7。
本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由外板1、内板2、吸能盒3、以及吸能板4构成的前防撞梁总成,其中固定连接的外板1与内板2之间形成空腔,吸能板4设置在空腔中,吸能盒3固定连接在内板2的外表面上;吸能板4由凹陷部5,和设于凹陷部5的左右两侧的连接部6构成;凹陷部5的开口朝向内板2,连接部6与内板2固定连接;从而,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外板1受到碰撞力而变形,外板1会首先将碰撞力传递给吸能板4,吸能板4被压溃而变形,去吸收碰撞力,然后碰撞力再通过内板2传递给吸能盒3,吸能盒3变形去吸收碰撞力,可以通过吸能板4首先吸收碰撞力,减小碰撞力之后再由吸能盒3吸收碰撞力,可以达到有效的吸收碰撞力的效果,有效的减小传递给车体的碰撞力,减小对车体的损伤,保证了人员的安全。同时,在凹陷部5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有至少一对缓冲吸收口7,缓冲吸收口7可以降低吸能板4的凹陷部5的刚性,从而在发生碰撞时,使得吸能板4可以变形去吸收碰撞力。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中,缓冲吸收口7为三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在凹陷部5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三对缓冲吸收口7,每一个面上的缓冲吸收口7之间为等间距的。三对缓冲吸收口7可以良好的降低了吸能板4的凹陷部5的刚性,从而在发生碰撞时,使得吸能板4可以瞬间变形去吸收碰撞力。
优选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中,凹陷部5的底面的形状与外板1的形状相匹配。
凹陷部5的底面与外板1之间有预设间隙。
凹陷部5的底面与内板2之间的距离,大于外板1和内板2的连接面与内板2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凹陷部5的底面的形状要和外板1的形状相匹配,例如,若外板1为一个弧形板,则凹陷部5的底面为弧形底面,若外板1为一个平板,则凹陷部5的底面为平板状底面。从而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外板1可以与吸能板4进行良好的接触。
凹陷部5的底面与外板1之间有一个预设间隙,从而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给外板1的变形留出了空间,使得外板1可以进行变形。
由于外板1是几字形的外板1,内板2也是一个几字形的内板2,从而外板1和内板2通过各自的连接面进行了连接。凹陷部5的底面与内板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外板1和内板2的连接面与内板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即,凹陷部5的底面距离外板1较近。从而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外板1变形之后,首先会与吸能板4的凹陷部5进行接触,使得外板1会首先将碰撞力传递给吸能板4,吸能板4被压溃而变形,去吸收碰撞力。
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凹陷部5的底面的形状要和外板1的形状相匹配,并且凹陷部5的底面与外板1之间有一个预设间隙,同时凹陷部5的底面距离外板1较近。从而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给外板1留出了变形空间,使得外板1可以进行变形之后与吸能板4首先进行良好接触,进而外板1会首先将碰撞力传递给吸能板4,吸能板4被压溃而变形,去吸收碰撞力。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中,吸能板4为一体成型;外板1采用高强度钢一体成型制得,内板2采用热成型钢一体成型制得。
吸能板4的厚度为1.2毫米,外板1的厚度为1.2毫米,内板2的厚度为1.5毫米。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吸能板4为一体成型的,厚度为1.2毫米。外板1为一体成型,采用高强度钢制得;外板1的厚度为1.2毫米,外板1的厚度比现有技术中前防撞梁总成中的外板的厚度小。内板2为一体成型,采用热成型钢制得;内板2的厚度为1.5毫米,内板2的厚度比现有技术中前防撞梁总成中的内板的厚度小。
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外板1采用高强度钢一体成型制得,内板2采用热成型钢一体成型制得,从而可以降低前防撞梁总成的成本,同时减轻前防撞梁总成的重量。同时,将吸能板4、外板1以及内板2的厚度分别设置为1.2毫米、1.2毫米、1.5毫米,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减小了每个部件的厚度,使得前防撞梁总成更加轻量化。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中,吸能盒3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
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分别与内板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吸能盒3包括了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相对设置在内板2的外表面上,同时分别与内板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由于前防撞梁总成需要采用吸能盒3与汽车的车体进行固定连接,两个吸能盒3可以使得前防撞梁总成可以良好的与汽车的车体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的一种汽车,包括:车体,车体上固定设置有实施例一以及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前防撞梁总成;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吸能盒与车体的纵梁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汽车包括了车体,在车体上固定设置了实施例一以及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前防撞梁总成。前防撞梁总成包括了外板、内板、吸能盒以及吸能板;固定连接的外板与内板之间形成空腔,吸能板固定设置在空腔中,吸能盒固定连接在内板的外表面上。吸能板包括了凹陷部,以及凹陷部的左右两侧的连接部,连接部与内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在凹陷部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至少一对缓冲吸收口。吸能盒包括了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相对设置在内板的外表面上,同时分别与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左吸能盒与车体的左纵梁固定连接,右吸能盒与车体的右纵梁固定连接。从而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左吸能盒、右吸能盒与车体的左纵梁、右纵梁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在汽车的车体上固定设置实施例一以及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前防撞梁总成,并且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吸能盒与车体的纵梁固定连接。由外板、内板、吸能盒、以及吸能板构成的前防撞梁总成,其中固定连接的外板与内板之间形成空腔,吸能板设置在空腔中,吸能盒固定连接在内板的外表面上;吸能板由凹陷部,和设于凹陷部的左右两侧的连接部构成;凹陷部的开口朝向内板,连接部与内板固定连接;从而,在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外板受到碰撞力而变形,外板会首先将碰撞力传递给吸能板,吸能板被压溃而变形,去吸收碰撞力,然后碰撞力再通过内板传递给吸能盒,吸能盒变形去吸收碰撞力,可以通过吸能板首先吸收碰撞力,减小碰撞力之后再由吸能盒吸收碰撞力,可以达到有效的吸收碰撞力的效果,有效的减小传递给车体的碰撞力,减小对车体的损伤,保证了人员的安全。同时,在凹陷部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有至少一对缓冲吸收口,缓冲吸收口可以降低吸能板的凹陷部的刚性,从而在发生碰撞时,使得吸能板可以变形去吸收碰撞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板,内板,吸能盒,以及吸能板;
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吸能板设置在所述空腔中;
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在所述内板的外表面上;
所述吸能板包括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开口朝向所述内板;所述凹陷部的左右两侧连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凹陷部的两相对面上相对设置有至少一对缓冲吸收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吸收口为三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面的形状与所述外板的形状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外板之间有预设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内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的连接面与所述内板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板为一体成型;
所述外板采用高强度钢一体成型制得,所述内板采用热成型钢一体成型制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板的厚度为1.2毫米,所述外板的厚度为1.2毫米,所述内板的厚度为1.5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
所述左吸能盒和所述右吸能盒分别与所述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固定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吸能盒与所述车体的纵梁固定连接。
CN201520524770.6U 2015-07-17 2015-07-17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45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24770.6U CN204845820U (zh) 2015-07-17 2015-07-17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24770.6U CN204845820U (zh) 2015-07-17 2015-07-17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45820U true CN204845820U (zh) 2015-12-09

Family

ID=54736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2477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45820U (zh) 2015-07-17 2015-07-17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4582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1334A (zh) * 2016-03-07 2016-06-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金属/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的保险杠装置
CN109624897A (zh) * 2017-10-05 2019-04-16 福特汽车公司 车辆和车辆保险杠
CN113212348A (zh) * 2021-05-24 2021-08-06 吉林大学 一种应力形态渐进转换吸能防护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113276792A (zh) * 2021-06-07 2021-08-20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1334A (zh) * 2016-03-07 2016-06-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金属/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的保险杠装置
CN109624897A (zh) * 2017-10-05 2019-04-16 福特汽车公司 车辆和车辆保险杠
CN113212348A (zh) * 2021-05-24 2021-08-06 吉林大学 一种应力形态渐进转换吸能防护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113212348B (zh) * 2021-05-24 2022-06-24 吉林大学 一种应力形态渐进转换吸能防护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113276792A (zh) * 2021-06-07 2021-08-20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CN113276792B (zh) * 2021-06-07 2022-07-19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55261U (zh) 一种汽车前围板加强结构及汽车前围板总成
CN204845820U (zh)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CN204845824U (zh) 一种新型防撞梁吸能盒
CN204821718U (zh) 车身纵梁、副车架总成及汽车
CN201980295U (zh) 一种前纵梁吸能结构
CN204340947U (zh) 一种连续变厚度的汽车吸能盒
CN206938686U (zh) 一种前防撞梁吸能盒
CN104648480A (zh) 电动汽车的下车体结构
CN202987034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101857001B (zh) 一种具有显著吸能效果的小型轿车前防撞梁
CN205059492U (zh) 一种车辆及前防撞梁总成
CN202593428U (zh) 轿车用前防撞梁吸能盒
CN201923216U (zh) 汽车吸能盒
CN203211393U (zh) 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
CN205010335U (zh) 汽车上边梁及汽车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103523039B (zh) 一种耐碰撞铝合金头车底架前端结构
CN205059488U (zh) 一种汽车车身防撞装置
CN203438964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CN109249990A (zh) 一种新型管梁式汽车车架结构
CN201685776U (zh) 一种双重吸能小型轿车前防撞梁
CN109533029B (zh) 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CN204055667U (zh) 一种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总成
CN203486007U (zh) 车架前部结构、车架及车辆
CN202271942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