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79063U - 变速器支架及车架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支架及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279063U CN204279063U CN201420736278.0U CN201420736278U CN204279063U CN 204279063 U CN204279063 U CN 204279063U CN 201420736278 U CN201420736278 U CN 201420736278U CN 204279063 U CN204279063 U CN 2042790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beam
- support bracket
- transmission support
- plate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支架及车架,该变速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固接有:与横梁上表面紧密贴合的上翼板,与横梁下表面紧密贴合的卡固部,与横梁上、下表面之间的侧表面紧密贴合的左翼板和右翼板。当将该变速器支架设在车架的横梁上时,由于上翼板、左翼板、右翼板及卡固部能够将横梁完全包裹且固定在所围成的空间内,从而增强变速器支架与其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刚度,避免两者连接处由于受力过大发生撕裂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行驶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速器支架及车架。
背景技术
车架是整个车辆的基体,汽车绝大多数部件和总成,例如发动机、变速器等都是通过车架来固定其位置的。车架一般为刚性构架,包括横梁和纵梁,变速器通过变速器支架固定安装在横梁上,横梁再通过其两端的连接板固定在纵梁上,一般采用焊接固定方式。
现有车辆中,变速器支架与横梁为一体式结构,此种结构形式对变速器的不同布置安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安装点位置不利于调整,根据不同布置需要对横梁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成本较高;变速器支架的另一种结构形式,是将变速器支架做成较规则的盒状体,搭接并焊接在横梁相应位置上,此种结构形式与横梁连接时,其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得不到保证,故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刚度较低,连接处容易发生撕裂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变速器支架及车架,以解决变速器支架与横梁之间连接强度与刚度低、连接处容易发生撕裂现象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变速器支架,使用时将所述变速器支架固定在横梁上,所述变速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固接有: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紧密贴合的上翼板,与所述横梁的下表面紧密贴合的卡固部,与所述横梁的上、下表面之间的侧表面紧密贴合的左翼板和右翼板。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上、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的左、右两个侧边对称地固设有纵向向下延伸的左、右侧板,所述下支撑板固接在所述左、右侧板之间,所述下支撑板的前边缘与所述横梁的下表面相接;
所述上支撑板向前延伸出所述上翼板,所述左侧板的前边缘向左延伸出所述左翼板,所述右侧板的前边缘向右延伸出所述右翼板;所述左、右侧板的下边缘均向下且向前延伸出所述卡固部。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侧板和上支撑板为一体钣金件。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撑板与所述左、右侧板间交接处的轮廓线为曲线。
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板的左、右边缘均向下延伸出第一翻边,且与所述左、右侧板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板的后边缘向后且向上延伸出一斜支撑板,且延伸至所述上支撑板的下表面,所述下支撑板与所述斜支撑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5°~135°。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板与所述斜支撑板之间的夹角为130°。
进一步的,所述斜支撑板的上边缘向前延伸出第二翻边,且与所述上支撑板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自所述斜支撑板的上边缘至所述下支撑板的前边缘对称的固设有加强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速器支架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速器支架的支架本体上固接: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紧密贴合的上翼板、与所述横梁下表面紧密贴合的卡固部、与所述横梁的后表面紧密贴合的左翼板和右翼板。使用时将其固定在横梁上(例如,汽车横梁),上翼板、左翼板、右翼板和卡固部所围成的空间相应的将横梁的上表面、侧表面和下表面包裹住,以增加变速器支架与横梁之间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增强变速器支架与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及刚度,降低两者连接处由于受力过大撕裂现象的发生概率,甚至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中,减速器支架包裹横梁相邻的三个表面,分别为上表面、下表面和侧表面,其中侧表面为横梁的上、下表面之间的前表面或后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架,包括横梁和上述变速器支架,所述上翼板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左、右翼板与所述横梁的侧表面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卡固部的上边缘与所述横梁的下表面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上翼板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横梁上表面的交接处为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架,上翼板、左翼板、右翼板和卡固部能够将横梁完全包裹且固定在四者所围成的空间内,增加了变速器支架与横梁的连接接触面积,能够增强变速器支架与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刚度,降低两者连接处由于受力过大撕裂现象的发生率,甚至避免此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车架、甚至车辆的NVH性能与舒适性、安全性,保证整车品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上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下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车架中,横梁与变速器支架的位置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横梁与变速器支架的位置连接结构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横梁与变速器支架的位置连接结构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上支撑板,102-上翼板,103-通孔;
201-左侧板,202-右侧板,203-左翼板,204-右翼板,205-卡固部;
301-下支撑板,302-斜支撑板,303-第一翻边,304-第二翻边,305-加强肋;
401-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中心思想,是将变速器支架的支架本体上固接:上翼板、卡固部、左翼板和右翼板,并能够相应包裹横梁相邻三个表面,即:上表面、下表面及侧表面,从而可以将横梁完全包裹在上翼板、左翼板、右翼板和卡固部四者所围成的空间内,使变速器支架与横梁之间连接处的大部分为面面接触,从而提高两者连接处的连接强度及刚度,降低两者连接处撕裂现象的发生概率,甚至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用来描述方位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是一种变速器支架,如图1所示,该变速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固接有:与横梁401的上表面紧密贴合的上翼板102,与所述横梁401下表面紧密贴合的卡固部205,与所述横梁401的上、下表面之间的侧表面紧密贴合的左翼板203和右翼板204。当将该支架固定在横梁401(例如,汽车横梁或其他安装梁)上时,该支架将横梁401的三个相邻表面,即上表面、侧表面(前表面或后表面)和下表面包裹在上翼板102、左翼板203、右翼板204和卡固部205所围成的空间内,如图1所示,这样就可以增加变速器支架与横梁401之间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增强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及刚度,降低两者连接处由于受力过大撕裂现象的发生概率,甚至避免此撕裂现象的发生。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变速器支架包括上、下支撑板,上支撑板101的左右两个侧边对称地固设有纵向向下延伸的左、右侧板,下支撑板301固接在左、右侧板之间,且下支撑板301的前边缘与横梁401的下表面相接。
其中,上支撑板101向前延伸出上翼板102,左侧板201的前边缘向左延伸出左翼板203,右侧板202的前边缘向右延伸出右翼板204,左、右侧板的下边缘均向下且向前延伸出卡固部205;上翼板102与卡固部205均向前凸出于左、右翼板,如图2和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翼板102、左翼板203、右翼板204及卡固部205,四者围成的空间用来将其安装在横梁401上,此时横梁401完全被包裹在此空间内,使变速器支架中的上翼板102、左翼板203和右翼板204与横梁401之间均为面面接触连接,且使卡固部205与横梁401之间为面面接触、或线面接触连接,很明显,大大增加了变速器支架与横梁401的直接连接处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变速器支架与横梁401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刚度,降低两者连接处由于受力过大撕裂现象的发生概率,甚至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左、右侧板和上支撑板101可以采用一体钣金件结构,上支撑板101与左、右侧板间交接处的轮廓线为曲线,如图2所示,此种结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强上支撑板101与左、右侧板交接处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非一体式结构,例如,通过焊接方式将三者连接在一起。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下支撑板301的左、右边缘均向下延伸出第一翻边303,且与左、右侧板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此种结构设置能够增加下支撑板301与左、右侧板之间的连接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两者连接处的连接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继续参照如图1和图3,可以将下支撑板301的后边缘向后且向上延伸出一斜支撑板302,且延伸至上支撑板101的下表面,下支撑板301与斜支撑板30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5°~135°,本实施例中选择其夹角为130°,此种结构设置,斜支撑板302能够增强整个支架Z向,即竖直方向的强度及刚度,经实践检验,将下支撑板301与斜支撑板302之间的夹角选择为130°,能够得到较大的型腔,故比现有技术中的变速器支架的强度和刚度明显增强,经过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角度范围125°~135°是较合理,均能产生此技术效果。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斜支撑板302的上边缘向前延伸出第二翻边304,且与上支撑板101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如此设置,使斜支撑板302与上支撑板101之间为面面接触,两者之间的连接接触面积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自斜支撑板302的上边缘至下支撑板301的前边缘可以对称的固设有加强肋305,此加强肋305的设置,能够增强斜支撑板302沿其斜面方向的支撑能力,从而增强整个支架Z向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施例中所述变速器支架,能够增加其与横梁401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增强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此外,此种结构的变速器支架,对于不同位置的安装点,无需重新设计或加工横梁401,只需对该变速器之间进行尺寸上微调及安装位置的微调,即可容易的达到实际安装需求,能够降低设计及制造成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一种车架,包括横梁401和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变速器支架,如图4-图6所示,横梁401被固定在上翼板102与卡固部205之间的空间内,且与左、右翼板紧密贴合且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车架设置上述变速器支架,上翼板102、左翼板203、右翼板204和卡固部205能够将横梁401完全包裹且固定在四者所围成的空间内,从而增加变速器支架与横梁401的连接接触面积,增强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刚度,降低两者连接处由于受力过大撕裂现象的发生概率,甚至避免此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车架、甚至车辆的NVH性能与舒适性、安全性,保证整车品质。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上翼板102与横梁401的上表面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左、右翼板与横梁401的侧表面(前表面或后表面)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卡固部205上边缘与横梁401的下表面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如图6所示,下支撑板301的前边缘与横梁401的下表面接触,且两者之间焊接固定。
为了进一步增强变速器支架与横梁401之间的连接强度及刚度,可以在上翼板设有通孔103,通孔103与横梁401上表面交接处为焊接固定,例如采用塞焊工艺。还可以将上翼板102的前轮廓线设置为曲线,如图1-图2及图3-图6所示,如此设置,很明显增加了两者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达到增强两者之间连接强度及刚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该车架中,变速器支架与横梁401之间的位置连接关系中,上支撑板101向前延伸的上翼板102、左侧板201前边缘向左延伸的左翼板203、右侧板202前边缘向右延伸的右翼板204、及左右侧板下方的卡固部205,四者将横梁401完全包裹住并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此外,上支撑板101与左、右侧板完全将下支撑板301及斜支撑板302完全包裹住并固定连接(例如:焊接),且下支撑板301与横梁401之间也直接接触固定连接(例如:焊接),由此可知,横梁401、上支撑板101、侧板(左侧板201或右侧板202)与下支撑板301(包括其上的斜支撑板302),四者之间均为两两直接接触、且固定连接(例如:焊接),从而不仅使得整个变速器支架与横梁401之间的连接强度及刚度大大增强,还使得整个变速器支架在受力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均匀分布与传递,从而减少因变速器安装点受力过大而在两者连接处开裂现象的发生概率,甚至避免此撕裂现象的发生,必然能够提高设置该车架的车辆的整车NVH性能,保证整车品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变速器支架,使用时将所述变速器支架固定在横梁(40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固接有:与所述横梁(401)的上表面紧密贴合的上翼板(102),与所述横梁(401)的下表面紧密贴合的卡固部(205),与所述横梁(401)的上、下表面之间的侧表面紧密贴合的左翼板(203)和右翼板(2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上、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101)的左、右两个侧边对称地固设有纵向向下延伸的左、右侧板,所述下支撑板(301)固接在所述左、右侧板之间,所述下支撑板(301)的前边缘与所述横梁(401)的下表面相接;
所述上支撑板(101)向前延伸出所述上翼板(102),所述左侧板(201)的前边缘向左延伸出所述左翼板(203),所述右侧板(202)的前边缘向右延伸出所述右翼板(204);所述左、右侧板的下边缘均向下且向前延伸出所述卡固部(20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板和上支撑板(101)为一体钣金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变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板(101)与所述左、右侧板间交接处的轮廓线为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板(301)的左、右边缘均向下延伸出第一翻边(303),且与所述左、右侧板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板(301)的后边缘向后且向上延伸出一斜支撑板(302),且延伸至所述上支撑板(101)的下表面,所述下支撑板(301)与所述斜支撑板(30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5°~13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支撑板(302)的上边缘向前延伸出第二翻边(304),且与所述上支撑板(101)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自所述斜支撑板(302)的上边缘至所述下支撑板(301)的前边缘对称的固设有加强肋(305)。
9.一种车架,包括横梁(4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支架,所述上翼板(102)与所述横梁(401)的上表面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左、右翼板与所述横梁(401)的侧表面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卡固部(205)的上边缘与所述横梁(401)的下表面紧密贴合且焊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102)设有通孔(103),所述通孔(103)与所述横梁(401)上表面的交接处为焊接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736278.0U CN204279063U (zh) | 2014-11-28 | 2014-11-28 | 变速器支架及车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736278.0U CN204279063U (zh) | 2014-11-28 | 2014-11-28 | 变速器支架及车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279063U true CN204279063U (zh) | 2015-04-22 |
Family
ID=52862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736278.0U Active CN204279063U (zh) | 2014-11-28 | 2014-11-28 | 变速器支架及车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27906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41186A (zh) * | 2016-11-23 | 2017-05-31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 多支座横梁 |
CN111873790A (zh) * | 2020-07-15 | 2020-11-03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前减速器安装支架组件和车辆 |
CN114644046A (zh) * | 2021-04-06 | 2022-06-21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架与汽车 |
-
2014
- 2014-11-28 CN CN201420736278.0U patent/CN20427906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41186A (zh) * | 2016-11-23 | 2017-05-31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 多支座横梁 |
CN111873790A (zh) * | 2020-07-15 | 2020-11-03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前减速器安装支架组件和车辆 |
CN114644046A (zh) * | 2021-04-06 | 2022-06-21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架与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93115B (zh) | 汽车后轮罩内板加强装置及汽车 | |
CN202783437U (zh) | 纯电动汽车地板结构 | |
CN201777299U (zh) | 电动车辆的底部结构 | |
CN204279063U (zh) | 变速器支架及车架 | |
CN202508035U (zh) | 汽车蓄电池支架 | |
CN204415516U (zh) |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与汽车 | |
CN203544127U (zh) | 一种副车架连接结构及车辆 | |
CN208646963U (zh) | 一种副车架及其车辆 | |
CN203832588U (zh) | 一种汽车前地板结构及汽车 | |
CN207433631U (zh)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 |
CN203332232U (zh) | 纯电动汽车地板结构 | |
CN202508238U (zh) | 摩托车车架尾部支撑结构总成及其摩托车 | |
CN203047373U (zh) | 一种客车底盘与车身连接结构 | |
CN102416917A (zh) | 一种前保险杠与雾灯支架和下格栅连接结构 | |
CN204871193U (zh) | 一种汽车前大梁下弯加强板组件 | |
CN206012718U (zh) |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 |
CN204055351U (zh) | 一种变速箱悬置安装结构 | |
CN204527317U (zh) | 电动轻型客车车架结构及电动轻型客车 | |
CN202911532U (zh) | 电动水泵固定支架连接结构 | |
CN202208317U (zh) | 一种汽车车架 | |
CN206218009U (zh) | 副车架安装结构和汽车 | |
CN205097910U (zh) | 集成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 |
CN202686478U (zh) | 车架元宝梁安装机构 | |
CN103568833B (zh) | 一种汽车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 |
CN104163206A (zh) | 车辆后地板纵梁总成以及车辆后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9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462 No. 99, South Street, West District, Tianji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BOXIN AUTOMOBILE PARTS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