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68619B - 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68619B CN113968619B CN202110713288.7A CN202110713288A CN113968619B CN 113968619 B CN113968619 B CN 113968619B CN 202110713288 A CN202110713288 A CN 202110713288A CN 113968619 B CN113968619 B CN 1139686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water
- zone
- anoxic
- anoxic 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23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using inorganic agents
- C02F1/5245—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using inorganic agents using basic salts, e.g. of aluminium and ir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using organic material
- C02F1/5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3/00—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3/006—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details of construction, e.g. specially adapted seals, modules, connec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该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包括:一级前置缺氧区,第一集水管,用以收集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中的水体;二级前置缺氧区,设置在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下游,所述第一集水管的另一端进入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水体加速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和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中;生化反应区位于二级前置缺氧区的下游,沉淀区位于生化反应区的下游。本发明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依靠水体自身的动能进行搅拌,无需在一级前置缺氧区以及二级前置缺氧区设置搅拌器,降低了整个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电力负荷,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是通过将不同处理功能的单元体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具有较强污水处理能力的综合体。一体化设备是通过把生化反应作为基础,并且将前期预处理,中期的生物处理,后期的絮体沉降、消毒等整合一起,并辅以内回流和外回流等。
对于相关技术中的一体化设备而言,前期预处理时,为了支持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通常会在一级前置缺氧区以及二级前置缺氧区内设置多个搅拌器以使反硝化菌与原水充分混合反应,以提高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但是,一体化设备内部缺氧段采用搅拌器搅拌混合,会使该一体化设备的电力负荷大大增加,提高了一体化设备的运行成本。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搅拌器会发生磨损消耗,维修或者更换搅拌器都会加大一体化设备的整体维护负担。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相关技术中的污水处理装置电力负荷大,维护成本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包括:一级前置缺氧区,其上设置有反应器进水口;第一集水管,一端设置在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中,用以收集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中的水体;二级前置缺氧区,设置在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下游,所述第一集水管的另一端进入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水体加速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和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中,包括:喷管,适于连接所述反应器进水口或所述第一集水管的另一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喉管,包括喉管进水口以及喉管出水口,所述喉管进水口罩设在所述喷管上方,所述喷管与所述喉管之间形成加速水道;生化反应区,设置在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的下游;沉淀区,设置在所述生化反应区的下游,所述沉淀区上设置有反应器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水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喉管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水管进入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的部位设置有若干进水孔。
进一步地,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喉管与所述喷管相对应的区域,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进一步地,沿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的宽度方向,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分为多个第一腔室,多个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相连通;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内的喉管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一腔室内;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腔室均通过所述第一集水管与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相连通。
进一步地,沿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的宽度方向,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分为多个第二腔室,多个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相连通;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内的喉管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一集水管位于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的部分与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内的喷管相连通;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二腔室均通过第二集水管与所述生化反应区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生化反应区内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包括一级反应区与二级反应区;所述一级反应区包括相连通的一级好氧室与一级同步缺氧室;所述二级反应区包括相连通的二级好氧室与二级同步缺氧室;所述第二集水管伸入所述一级同步缺氧室中,所述一级好氧室与所述二级同步缺氧室通过第三集水管相连通,所述二级好氧室与下游的所述沉淀区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好氧室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一级同步缺氧室的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三集水管包括与所述一级好氧室相连接的进水部以及与所述二级同步缺氧室相连接的出水部。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一级好氧室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导流板;每个所述一级好氧室靠近所述二级反应区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板面之间形成水体通过区。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好氧室环绕设置所述二级同步缺氧室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好氧室以及所述二级好氧室的底部均设置有曝气圆盘;所述一级好氧室以及所述二级好氧室内均设置有适于微生物生长的悬浮填料。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内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分为硝化液回流室、絮体沉降压缩室、絮体沉淀室以及过滤室;所述硝化液回流室与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相连通;所述过滤室位于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与所述絮体沉淀室的上方,所述过滤室与所述反应器出水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硝化液回流室与所述生化反应区通过倒V型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该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还包括硝化液回流装置,一端作用在所述硝化液回流室中,另一端与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中的所述喷管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内还包括至少一个高密度絮体收集斗,位于所述硝化液回流室与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之间;絮体循环装置,一端作用在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中,另一端与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中的所述喷管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还包括第三导流板,一端与所述沉淀区的顶壁相连,另一端伸向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的底部。
进一步地,该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还包括分离管组;所述分离管组设置在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与所述絮体沉淀室的上方,所述分离管组包括若干导流管。
进一步地,该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还包括清水收集装置,设置在所述分离管组的上方,并与所述反应器出水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和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的顶部呈封闭状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所述絮体沉淀室和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排泥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进水系统,与所述反应器进水口相连接;水净化系统,与所述反应器出水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该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处理系统,与排泥装置相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在一级前置缺氧区和二级前置缺氧区中分别设置有水体加速装置,该水体加速装置具有喷管与喉管,喉管的进水口罩设在喷管上方,形成加速水道。从反应器进水口进入到喷管后,由于喷管的内径至少有一部分发生减小,因此水体在流出喷管后,可以被加速,之后再经过加速水道,水体从喉管的顶部开口喷出,并向四周散开。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体下落,在低压作用下,水体再经喉管与喷管之间的间隔进入到加速水道,以水力循环的方式对一级前置缺氧区内的水体进行搅拌。第一集水管的一端与一级前置缺氧区相连通,另一端与二级前置缺氧区内的喷管相连通,设置在二级前置缺氧区的喷管与喉管同样以水力循环的方式对二级前置缺氧区内的水体进行搅拌,搅拌好的水体可以流入下游的生化反应区以及沉淀区进行后续净化。整个过程中,依靠水体自身的动能进行搅拌,无需在一级前置缺氧区以及二级前置缺氧区设置搅拌器,降低了整个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电力负荷,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因无需维修或者更换搅拌器,使得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维护负担减小。
本发明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设置有硝化液回流装置,将硝化液回流室中的硝化液输送至一级前置缺氧区,由于硝化液经处理后污染物浓度较低,与原水混合可降低原水的污染物浓度有利于后续生化的进行。且硝化液可利用原水的有机碳源发生反硝化反应,降低原水中的总氮。
本发明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生化反应区包括一级反应区与二级反应区,且在一级反应区与二级反应区内,水体在同步缺氧段与好氧段交替流动,有利于提高出水效果;而且,通过气提原理带动水体流动扰动,减少动力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一级前置缺氧区; 2-二级前置缺氧区; 3-一级反应区;
4-二级反应区; 5-硝化液回流室; 6-絮体沉降压缩室;
7-絮体沉淀室; 8-过滤室; 9-分离管组;
10-清水收集装置; 11-高密度絮体收集斗; 12-硝化液回流装置;
13-絮体循环装置; 14-倒V型通道; 15-曝气圆盘;
16-悬浮填料; 17-第一导流板; 18-第二导流板;
19-第三导流板; 20-排泥装置; 21-第一腔室;
22-第二腔室; 23-一级好氧室; 24-一级同步缺氧室;
25-二级好氧室; 26-二级同步缺氧室; 27-第一集水管;
28-第二集水管; 29-第三集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沿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轴线方向,也即图1中从左到右的方向做截面,该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本体为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罐体,罐体的一侧设置有反应器进水口,另一侧设置有反应器出水口,待净化的水体经反应器进水口进入罐体内,净化完的水体从反应器的出水口流出。其中,在罐体的内部,沿水体的流动方向,依次为一级前置缺氧区1、二级前置缺氧区2、生化反应区以及沉淀区。
在进水口位置适于通入待净化的水体以及药剂,可以通过单独的药管通入药剂,也可以将药剂与水体混合后直接通过进水口通入。例如,加入的药剂可以为聚合氧化铝、聚丙烯酰胺以及聚合硫酸铁等等。
对于一级前置缺氧区1而言,在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底部设置有喷管,喷管将在反应器进水口中进入的水平方向的流体的流向转变成竖直方向,如图1所示,该喷管竖直朝上喷水,反应器进水口靠近罐体的底部设置,与喷管的底部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水体的加速,设置有水体加速装置,对水体加速装置自身的结构不进行限定,只要可以实现加速动作即可。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喷管的顶部出水口套设有喉管,喉管竖直设置且与罐体的顶部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隔,其中,喉管的管径大于喷管的管径。
其中,喷管的管径沿靠近喉管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可以对喷射的水体起到加速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混合效果。水体从喷管喷出后进入喉管,再从喉管的顶部喷出。其中,喉管的管径沿靠近罐体的顶部的方向逐渐增大,使水体向四周扩散而出。进一步的,为了提高药剂的利用率,通过喉管顶部流出的水体将通过喉管与喷管之间的空隙再次回流至喷管内部。由于喷管内部的水流具有一定的水压,因此可以实现水体的循环操作,进而有效地提高净化效果。
本实施例中,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顶部可以呈开放状设置。优选的,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顶部可以密封,此时在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顶部设置封闭钢板,水体经喉管喷出后与罐体顶部撞击,有利于提高混合搅拌的效果。在重力作用下,水体向下回落,在喷管喷水形成的低压作用下,水体从喉管与喷管之间的间隙内被吸入喉管,再次进行上述循环搅拌。对于整个一级前置缺氧区1而言,水体的搅拌混合完全依靠水体自身的动能,无需设置额外的搅拌器进行搅拌。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其中,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内部间隔设置有两个隔板,每个隔板均竖向设置,隔板的左右两个端部可以分别与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左右两个内壁焊接连接,隔板的顶部可以与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顶壁焊接连接,每个隔板的底部均与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底壁流出一定的间隔,以使三个第一腔室21的底部相互连通。其中,喉管位于中间的第一腔室21内,第一集水管27位于两侧的第一腔室21内。其中,用于安装第一集水管27的安装孔均靠近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顶部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处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左右方向与罐体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
对于二级前置缺氧区2而言,在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底部也设置有喷管,该喷管竖直朝上喷水。同时,在一级前置缺氧区1与二级前置缺氧区2之间设置有第一集水管27,对第一集水管27的设置位置不进行限定,其可以设置在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下部,也可以设置在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中部,只要可以实现向二级前置缺氧区2中的注水操作即可。
第一集水管27位于二级前置缺氧区2内的部分直接与位于二级前置缺氧区2内的喷管的底部相连通。该喷管的顶部出水口也套设有喉管,喉管竖直设置且与罐体的顶部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隔,其中,喉管的管径大于喷管的管径。
喷管的管径沿靠近喉管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可以对喷射的水体起到加速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混合效果。水体从喷管喷出后进入喉管,再从喉管的顶部喷出。其中,喉管的管径沿靠近罐体的顶部的方向逐渐增大,使水体向四周扩散而出。
其中,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内部间隔设置有两个隔板,每个隔板均竖向设置,隔板的左右两个端部可以分别与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左右两个内壁焊接连接,如图1所示,隔板沿图中从左向右的方向延伸,隔板的顶部可以与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顶壁焊接连接,每个隔板的底部均与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底壁留出一定的间隔,以使三个第二腔室22的底部相互连通。其中,喉管位于中间的第二腔室22内,第二集水管28的进水口位于两侧的第二腔室22内。其中,用于安装第二集水管28的安装孔均靠近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顶部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处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左右方向与罐体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
例如,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顶部可以密封,水体经喉管喷出后与罐体顶部撞击,有利于提高混合搅拌的效果。在重力作用下,水体向下回落,在低压作用下,从喉管与喷管之间的间隙内被吸入喉管,再次进行上述循环搅拌。对于整个二级前置缺氧区2而言,水体的搅拌混合完全依靠水体自身的动能,同样无需设置额外的搅拌器进行搅拌。在二级前置缺氧区2内喷管喷射形成的是个微低压,这样保证内循环的搅动不至于剧烈,保证絮体的完整性,有效减少了矾花絮体的破碎。
例如,水量很大情况下,为了提高单座设备的处理量,可设置一个独立的一级前置缺氧区1,然后辐射多个二级前置缺氧区2。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在一级前置缺氧区1和二级前置缺氧区2中分别设置有水体加速装置,该水体加速装置具有喷管与喉管,喉管的进水口罩设在喷管上方,形成加速水道。从反应器进水口进入到喷管后,由于喷管的内径至少有一部分发生减小,因此水体在流出喷管后,可以被加速,之后再经过加速水道,水体从喉管的顶部开口喷出,并向四周散开。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体下落,在低压作用下,水体再经喉管与喷管之间的间隔进入到加速水道,以水力循环的方式对一级前置缺氧区1内的水体进行搅拌。第一集水管27的一端与一级前置缺氧区1相连通,另一端与二级前置缺氧区2内的喷管相连通,设置在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喷管与喉管同样以水力循环的方式对二级前置缺氧区2内的水体进行搅拌,搅拌好的水体可以流入下游的生化反应区以及沉淀区进行后续净化。整个过程中,依靠水体自身的动能进行搅拌,无需在一级前置缺氧区1以及二级前置缺氧区2设置搅拌器,降低了整个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电力负荷,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因无需维修或者更换搅拌器,使得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维护负担减小。
从二级前置缺氧区2流出的水体将继续进入到生化反应区中,对于生化反应区而言,二级前置缺氧区2与生化反应区之间可以分别设置独立的结构,也可以在生化反应区与二级前置缺氧区2相邻的部位共用一块隔板。
对于生化反应区而言,沿水体的输送方向,依次为一级反应区3与二级反应区4。其中,一级反应区3通过第二集水管28与二级前置缺氧区2相连通,二级反应区4通过第三集水管29与一级反应区3相连通。
其中,一级反应区3内可以通过隔板分隔成一个一级同步缺氧室24与两个一级好氧室23,两个一级好氧室23对称分布在一级同步缺氧室24的两侧,一级好氧室23的底部与一级同步缺氧室24的底部相连通,第二集水管28位于一级反应区3内的出水口与一级同步缺氧室24相连通。
图3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一级反应区3的底壁安装有倒V型板,该倒V型板沿一级反应区3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该倒V型板位于一级同步缺氧室24内,该倒V型板与一级反应区3内的隔板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隔,如图3中箭头所示,一级同步缺氧室24内的水体自上而下流动,从底部分开分别流向两侧的一级好氧室23,然后再从一级同步缺氧室24的顶部回流至一级同步缺氧室24的内部。其中,一级反应区3内的隔板靠近顶壁的位置开设有通孔,使得两侧的一级好氧室23内的水体可以渗入到一级同步缺氧室24中。
其中,在一级好氧室23的底部设置有曝气圆盘15,用于提供反应所需的氧气。其中,在一级好氧室23内填充有悬浮填料16,以作为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载体。
其中,二级反应区4内可以通过隔板分隔成一个二级同步缺氧室26与一个二级好氧室25,二级好氧室25环绕分布在二级同步缺氧室26的三面,二级好氧室25的底部与二级同步缺氧室26的底部相连通。
其中,如图3所示,二级反应区4的底壁安装有倒V型板,该倒V型板沿二级反应区4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该倒V型板位于二级同步缺氧室26内,该倒V型板与二级反应区4内的隔板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隔,二级同步缺氧室26内的水体自上而下流动,从底部分开流向外围的二级好氧室25。其中,二级反应区4内的隔板靠近顶壁的位置开设有通孔,使得外围二级好氧室25内的水体可以渗入到二级同步缺氧室26中。
其中,在二级好氧室25的底部设置有曝气圆盘15,用于提供反应所需的氧气。其中,在二级好氧室25内填充有悬浮填料16,以作为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载体。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二级反应区4通过第三集水管29与一级反应区3相连通,具体的,第三集水管29的进水口设置在一级好氧室23内,第三集水管29的出水口与二级同步缺氧室26相连通。通过第三集水管29流出的水体从二级同步缺氧室26的顶部位置流出,然后通过二级同步缺氧室26下方与二级好氧室25之间的分隔区域流动至二级好氧室25内部,从而实现循环。
其中,可以在每个一级好氧室23的顶壁设置第一导流板17,第一导流板17可以与一级反应区3及二级反应区4之间的隔板相平行设置。可以在每个一级好氧室23靠近二级反应区4的侧壁设置第二导流板18,第二导流板18可以为V型板,该V型板的开口侧朝向二级反应区4设置。第一导流板17的底部与第二导流板18的板面之间形成水体通过区,一级好氧室23内的水体经过该水体通过区之后,在第三集水管29的引导下进入到二级同步缺氧室26中。
对于沉淀区而言,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分为硝化液回流室5、絮体沉降压缩室6、絮体沉淀室7以及过滤室8。
其中,对于硝化液回流室5而言,可以与上游的二级好氧室25通过倒V型通道14相连通。如此设置,使二级反应区4的絮体最大程度保留,满足了内循环搅拌的强度及絮体浓度;而且,倒V型通道14进入硝化液回流室5的过水段断面较小,产生较大流速,利用速度差产生的压强差带动上部泥水混合物下降,形成一个大的涡流,使絮体呈现类似布朗运动轨迹的悬浮上升态。
在硝化液回流室5中水体加速上升,加之较小絮体不断聚拢形成较大的絮体,在这个区域形成一个絮体浓度不断增加的流化床,将通过的小胶体颗粒拦截聚拢、过滤,可去除水体的大部分悬浮胶体。
其中,可以通过硝化液回流装置12将硝化液回流室5与一级前置缺氧区1内的喷管相连通,例如,硝化液回流装置12可以是L型管路,L型管路的竖直段位于硝化液回流室5内,且该L型管路的竖直段的进水口可以靠近硝化液回流室5的顶部设置。
其中,在沉淀区内设置有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该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可以为锥形漏斗状结构,如图1所示,在硝化液回流室5的右侧设置有向上逐渐倾斜的斜板以及竖直板,从而形成锥形漏斗状结构。该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的顶部与罐体的顶部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隔,以供水体通过。当絮体聚集到一定程度后,高密度絮体会落入下游的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内,低密度絮体会越过该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跟随水体继续向下游输送。
其中,水体携带絮体流经时,高密度的絮体优先沉降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内,即先对优质的高密度絮体进行回收利用。
其中,可以设置絮体循环装置13与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的底部相连,该絮体循环装置13可以是直接连通二级前置缺氧区2内的喷管与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的管路,依靠低压将高密度絮体吸入二级前置缺氧区2。也可以是在启动调试时或处理低浊水时,通过泵体将高密度絮体抽出再输送至二级前置缺氧区2,增加二级前置缺氧区2内部的絮体量。
其中,在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内的内壁可以焊接相互交叉的杆体,用于辅助分离高密度絮体,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抗紊流的作用。
其中,生化反应区与沉淀区之间可以分别设置独立的结构,也可以在沉淀区与生化反应区相邻的部位共用一块隔板。
在沉淀区内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的下游还设置有水力通道,由竖向设置的第三导流板19与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的侧壁形成,该第三导流板19的一端与沉淀区的顶壁相连,另一端伸向絮体沉降压缩室6的底部。
例如,絮体沉降压缩室6可以呈漏斗状结构,第三导流板19位于絮体沉降压缩室6在竖直方向的中心线的左侧。向下流动的水体,在该水力通道的引导下撞击絮体沉降压缩室6的左侧底壁,再进入下游的过滤室8,有利于提高混合效果,以及空间利用率。
在絮体沉降压缩室6的上方设置有分离管组9,该分离管组9包括有多个导流管。例如,导流管可以竖向设置,也可以呈倾斜状设置。水体经水力通道进入到絮体沉降压缩室6后,向上流动,较大的絮体直接沉入絮体沉降压缩室6内,另一部分絮体与水体在经过分离管组9后,沉降至絮体沉降压缩室6内,清水则从分离管组9的顶部出水口流出。
其中,位于分离管组9上方的清水收集装置10,可以为槽型结构,槽壁的开口边缘可以设置多个齿型开口,水体经过分离管组9的分离后,经齿型开口漫入清水收集装置10,该清水收集装置10的出水口与反应器出水口相连通。其中,反应器出水口靠近罐体的顶部设置。其中,可以调整分离管组9与清水收集装置10之间的间距,防止少部分絮体进入清水收集装置10。
其中,絮体沉淀室7设置在絮体沉降压缩室6背对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的一侧,该絮体沉淀室7可以呈漏斗状结构,开口朝向分离管组9,微小的絮体落入该絮体沉淀室7后可以直接通过排泥装置20排出罐体外。
其中,一级前置缺氧区1和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顶部呈封闭状设置。例如,可以在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顶部设置封闭钢板,水体经喉管喷出后与罐体顶部撞击,有利于提高混合搅拌的效果。例如,可以在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顶部设置封闭钢板,水体经喉管喷出后与罐体顶部撞击,有利于提高混合搅拌的效果。
其中,絮体沉降压缩室6、絮体沉淀室7和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排泥装置20,用于排泥。
其中,一级前置缺氧区1、二级前置缺氧区2、生化反应区及沉淀区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排气阀,保证内部水力条件满足工艺要求。
其中,该罐体的顶部还可以设置人孔,以方便维修者进入罐体。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进水系统,与反应器进水口相连接;水净化系统,与反应器出水口相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处理系统,与排泥装置20相连接。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不要外加动力,可利用自身动力实现自回流,节约了能源消耗。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低压为相对概念,各回流处的设计依据于伯努利原理,即液体流速高的位置相对于液体流速低的位置压强更小,通过两个位置产生的压强差迫使液体实现回流。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8)
1.一种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级前置缺氧区(1),其上设置有反应器进水口;
第一集水管(27),一端设置在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中,用以收集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中的水体;
二级前置缺氧区(2),设置在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下游,所述第一集水管(27)的另一端进入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
水体加速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和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中,包括:
喷管,适于连接所述反应器进水口或所述第一集水管(27)的另一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喉管,包括喉管进水口以及喉管出水口,所述喉管进水口罩设在所述喷管上方,所述喷管与所述喉管之间形成加速水道;
生化反应区,设置在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下游;
沉淀区,设置在所述生化反应区的下游,所述沉淀区上设置有反应器出水口;
沿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宽度方向,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分为多个第一腔室(21),多个所述第一腔室(21)的底部相连通;
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内的喉管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一腔室(21)内;
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腔室(21)均通过所述第一集水管(27)与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相连通;
沿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宽度方向,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分为多个第二腔室(22),多个所述第二腔室(22)的底部相连通;
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内的喉管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二腔室(22)内;
所述第一集水管(27)位于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部分与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内的喷管相连通;
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二腔室(22)均通过第二集水管(28)与所述生化反应区相连通;
所述沉淀区内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分为硝化液回流室(5)、絮体沉降压缩室(6)、絮体沉淀室(7)以及过滤室(8);
所述硝化液回流室(5)与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相连通;
所述过滤室(8)位于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6)与所述絮体沉淀室(7)的上方,所述过滤室(8)与所述反应器出水口相连通;
所述硝化液回流室(5)与所述生化反应区通过倒V型通道(14)相连通;
还包括硝化液回流装置(12),一端作用在所述硝化液回流室(5)中,另一端与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中的所述喷管相连;
所述硝化液回流装置(12)的进水口伸向所述硝化液回流室(5)的顶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水管(27)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喉管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水管(27)进入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的部位设置有若干进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喉管与所述喷管相对应的区域,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化反应区内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包括一级反应区(3)与二级反应区(4);
所述一级反应区(3)包括相连通的一级好氧室(23)与一级同步缺氧室(24);
所述二级反应区(4)包括相连通的二级好氧室(25)与二级同步缺氧室(26);
所述第二集水管(28)伸入所述一级同步缺氧室(24)中,所述一级好氧室(23)与所述二级同步缺氧室(26)通过第三集水管(29)相连通,所述二级好氧室(25)与下游的所述沉淀区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级好氧室(23)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一级同步缺氧室(24)的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三集水管(29)包括与所述一级好氧室(23)相连接的进水部以及与所述二级同步缺氧室(26)相连接的出水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一级好氧室(23)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导流板(17);
每个所述一级好氧室(23)靠近所述二级反应区(4)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导流板(18);
所述第一导流板(17)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导流板(18)的板面之间形成水体通过区。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级好氧室(25)环绕设置所述二级同步缺氧室(26)的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级好氧室(23)以及所述二级好氧室(25)的底部均设置有曝气圆盘(15);
所述一级好氧室(23)以及所述二级好氧室(25)内均设置有适于微生物生长的悬浮填料(16)。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淀区内还包括至少一个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位于所述硝化液回流室(5)与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6)之间;
絮体循环装置(13),一端作用在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中,另一端与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中的所述喷管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淀区还包括第三导流板(19),一端与所述沉淀区的顶壁相连,另一端伸向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6)的底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分离管组(9);
所述分离管组(9)设置在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6)与所述絮体沉淀室(7)的上方,所述分离管组(9)包括若干导流管。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清水收集装置(10),设置在所述分离管组(9)的上方,并与所述反应器出水口相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级前置缺氧区(1)和所述二级前置缺氧区(2)的顶部呈封闭状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絮体沉降压缩室(6)、所述絮体沉淀室(7)和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排泥装置(20)。
17.一种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
进水系统,与所述反应器进水口相连接;
水净化系统,与所述反应器出水口相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污泥处理系统,与排泥装置(20)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13288.7A CN113968619B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13288.7A CN113968619B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68619A CN113968619A (zh) | 2022-01-25 |
CN113968619B true CN113968619B (zh) | 2023-08-08 |
Family
ID=79586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13288.7A Active CN113968619B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968619B (zh)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28690A (ja) * | 1994-06-01 | 1995-12-19 | Kurita Water Ind Ltd | 有機性排水の処理法 |
CN2227985Y (zh) * | 1995-01-25 | 1996-05-29 | 中国矿业大学 | 自吸式微泡发生器 |
CN101229940A (zh) * | 2008-01-31 | 2008-07-30 | 上海峰渡水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净水装置 |
CN102010088A (zh) * | 2010-12-23 | 2011-04-13 | 北京京诚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承压式一体化冶金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
CN103193321A (zh) * | 2013-05-03 | 2013-07-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适用于直排水体的污泥自循环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CN103395947A (zh) * | 2013-08-18 | 2013-11-20 | 武汉宝捷能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V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
CN103408211A (zh) * | 2013-08-30 | 2013-11-27 | 哈尔滨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污泥厌氧消化池搅拌器 |
CN103408202A (zh) * | 2013-08-30 | 2013-11-27 |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高密度沉淀内循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CN103648983A (zh) * | 2011-05-12 | 2014-03-19 | 得利满公司 | 含有悬浮物的水的快速浮选装置和使用方法 |
CN106116045A (zh) * | 2016-08-04 | 2016-11-16 | 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村镇污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其工艺 |
CN207645899U (zh) * | 2017-11-01 | 2018-07-24 | 济宁市孚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bbr工艺升级扩容的生化池 |
CN108585199A (zh) * | 2018-05-03 | 2018-09-28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一种通过引入amx(厌氧氨氧化)菌强化a/o工艺深度脱氮的一体化装置和方法 |
CN208732851U (zh) * | 2018-06-29 | 2019-04-12 | 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mbbr高标准污水处理系统 |
CN209507893U (zh) * | 2018-11-06 | 2019-10-18 | 福瑞莱环保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A2O2+Anammox微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CN110386724A (zh) * | 2019-07-19 | 2019-10-29 | 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bbr与磁分离的污水全流程处理系统与方法 |
CN209602177U (zh) * | 2019-01-24 | 2019-11-08 | 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 |
CN112979055A (zh) * | 2020-12-30 | 2021-06-18 | 武汉宝捷能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混合液在线发酵umif同步脱氮除磷一体化池及其应用方法 |
-
2021
- 2021-06-25 CN CN202110713288.7A patent/CN1139686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28690A (ja) * | 1994-06-01 | 1995-12-19 | Kurita Water Ind Ltd | 有機性排水の処理法 |
CN2227985Y (zh) * | 1995-01-25 | 1996-05-29 | 中国矿业大学 | 自吸式微泡发生器 |
CN101229940A (zh) * | 2008-01-31 | 2008-07-30 | 上海峰渡水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净水装置 |
CN102010088A (zh) * | 2010-12-23 | 2011-04-13 | 北京京诚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承压式一体化冶金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
CN103648983A (zh) * | 2011-05-12 | 2014-03-19 | 得利满公司 | 含有悬浮物的水的快速浮选装置和使用方法 |
CN103193321A (zh) * | 2013-05-03 | 2013-07-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适用于直排水体的污泥自循环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CN103395947A (zh) * | 2013-08-18 | 2013-11-20 | 武汉宝捷能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V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
CN103408211A (zh) * | 2013-08-30 | 2013-11-27 | 哈尔滨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污泥厌氧消化池搅拌器 |
CN103408202A (zh) * | 2013-08-30 | 2013-11-27 |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高密度沉淀内循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CN106116045A (zh) * | 2016-08-04 | 2016-11-16 | 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村镇污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其工艺 |
CN207645899U (zh) * | 2017-11-01 | 2018-07-24 | 济宁市孚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bbr工艺升级扩容的生化池 |
CN108585199A (zh) * | 2018-05-03 | 2018-09-28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一种通过引入amx(厌氧氨氧化)菌强化a/o工艺深度脱氮的一体化装置和方法 |
CN208732851U (zh) * | 2018-06-29 | 2019-04-12 | 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mbbr高标准污水处理系统 |
CN209507893U (zh) * | 2018-11-06 | 2019-10-18 | 福瑞莱环保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A2O2+Anammox微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CN209602177U (zh) * | 2019-01-24 | 2019-11-08 | 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 |
CN110386724A (zh) * | 2019-07-19 | 2019-10-29 | 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bbr与磁分离的污水全流程处理系统与方法 |
CN112979055A (zh) * | 2020-12-30 | 2021-06-18 | 武汉宝捷能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混合液在线发酵umif同步脱氮除磷一体化池及其应用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68619A (zh) | 2022-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946444U (zh) | 一种连续流间歇曝气流化床耦合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 | |
CN113968619B (zh) | 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 |
CN215480020U (zh) | 自循环双ao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 |
CN215479958U (zh) |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池及水处理系统 | |
CN216403956U (zh) | 连续流自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器 | |
CN113968614B (zh) | 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 | |
CN215479954U (zh) | 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 | |
CN215479957U (zh) | 自循环加密颗粒污泥滤沉池 | |
CN114031203B (zh) |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净水器 | |
CN113968606B (zh) |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池及水处理系统 | |
CN113968641B (zh) |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器及水处理系统 | |
CN215480209U (zh) |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器及水处理系统 | |
CN113968623A (zh) | 倒置式双环流微动力好氧颗粒污泥水处理装置 | |
CN114105297B (zh) | 连续流自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器 | |
CN113968609B (zh) | 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 | |
CN114031204B (zh) | 自平衡悬浮污泥高速沉淀池 | |
CN215480208U (zh) |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净水器 | |
CN111547946A (zh) | 脱气池,包括脱气池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 |
CN113968608B (zh) | 自循环加密颗粒污泥滤沉池 | |
CN216639102U (zh) | 自平衡悬浮污泥高速沉淀池 | |
CN215480024U (zh) | 自循环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 | |
CN216403957U (zh) | 多级自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处理装置 | |
CN215480009U (zh) | 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 | |
CN113968616B (zh) | 中置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 | |
CN215480019U (zh) | 倒置式双环流微动力好氧颗粒污泥水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