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482943B -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82943B
CN113482943B CN202110755450.1A CN202110755450A CN113482943B CN 113482943 B CN113482943 B CN 113482943B CN 202110755450 A CN202110755450 A CN 202110755450A CN 113482943 B CN113482943 B CN 1134829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ifugal fan
electric blower
air flow
fan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554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82943A (zh
Inventor
土田和庆
安达奈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7554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829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82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2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829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29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2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08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having provision for cooling the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8Cool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4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1Axial thrust balanc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3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6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54System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bearings with rolling fri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06Cooling the driv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60/00Engines or pumps
    • F16C2360/44Centrifugal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电动送风机(1)具有:固定于旋转轴(13)的各端侧的第一以及第二离心风扇(31、32);以及具有第一到第三开口部的壳体(20),由第一离心风扇(31)施加于旋转轴(13)的第一力、和由第二离心风扇(32)施加于旋转轴(13)的第二力相互相反,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第一气流不通过第二离心风扇(32)而通过第一开口部并流入壳体(20)内,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第二气流不通过第一离心风扇(31)而通过第二开口部并流入壳体(20)内,流入壳体(20)内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的至少一方在壳体(20)内通过定子(11)和转子芯(12)之间。

Description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家申请号为201680087451.0、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6/070713、申请日为2016年07月13日、发明名称为“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送风机及具备电动送风机的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电动送风机主要能够由马达和安装在马达的旋转轴上的风扇构成。这样的电动送风机在风扇旋转时会从风扇、马达及能够旋转地支承旋转轴的轴承产生由振动导致的噪音。作为降低该噪音的一个方法,有减小旋转时的轴承的内圈与外圈的间隙(游隙)的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轴、轴承组装体及叶轮的转子组装体。该轴承组装体具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向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中的每一个施加预载荷的弹簧以及包围这些部件的套筒,利用上述预载荷,减小在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产生的游隙。由此,在该转子组装体中,抑制了轴旋转时的轴承的噪音。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444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转子组装体中,由于除了弹簧的预载荷之外,由叶轮旋转导致的空气动力静压作为推力载荷也施加在轴承上,所以不能取得转子组装体中的旋转轴方向的平衡。并且,在该转子组装体中,由于该推力载荷施加于轴承,所以有可能会由轴承的磨损而导致寿命下降。
另一方面,为了使电动送风机小型化,需要高输出化。设置于电动送风机的风扇的工作量由静压和风量决定,但若为了电动送风机的小型化而使风扇小型化,则风量会变小。因此,为了使电动送风机小型化,需要提高静压,因此,期望将风扇设为空气动力效率较高的离心风扇而不设为轴流风扇。然而,当通过在电动送风机中具备离心风扇而实现静压的高输出化时,由于压力差,负压载荷会施加于风扇。并且,由于该力经由旋转轴而由能够旋转地支承旋转轴的轴承承受,所以会给轴承的寿命带来影响。
这样,当为了使电动送风机小型化而采用离心风扇时,施加于旋转轴的轴向的力(推力)变强,不能取得电动送风机中的马达的轴向的力的平衡,例如,会使能够旋转地支承该旋转轴的轴承的磨损加剧,从而寿命变短。
本发明为消除上述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离心风扇旋转时施加于马达的旋转轴的轴向的力的电动送风机及具备该电动送风机的电气设备。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电动送风机具有:马达,所述马达具有定子、转子芯及固定于所述转子芯的旋转轴;第一离心风扇,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第一端侧;第二离心风扇,所述第二离心风扇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与所述第一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侧;以及壳体,所述壳体包围所述定子、所述转子芯、所述旋转轴、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及所述第二离心风扇,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侧,并使利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第一气流通过;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侧,并使利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第二气流通过;第三开口部,所述第三开口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离心风扇靠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侧、且比所述第二离心风扇靠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侧的位置,使利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以及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和所述第二气流通过;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第一端侧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旋转轴;第一支承构件,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支承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第二端侧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旋转轴;以及第二支承构件,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支承所述第二轴承,
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期间,由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在作为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第一方向上施加于所述旋转轴的第一力、和由所述第二离心风扇在作为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第二方向上施加于所述旋转轴的第二力相互相反,
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具有第四开口部,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具有第五开口部,所述第四开口部形成将利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不通过所述第二离心风扇地引导到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芯之间的流路,所述第五开口部形成将利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二气流不通过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地引导到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芯之间的流路。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气设备具备所述电动送风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电动送风机中能够降低在离心风扇旋转时施加于马达的旋转轴的轴向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第一离心风扇的一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3是概略地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气流的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第一轴承及第一支承构件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第一支承构件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第一支承构件的其他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施加在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旋转轴上的轴向的力的方向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2是概略地示出图1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气流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4是概略地示出图13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气流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8是概略地示出图1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气流的图。
图19是概略地示出图1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内部壳体内的气流的一例的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23是概略地示出图22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气流的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25是概略地示出图24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气流的图。
图26是示出图24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距转子芯的距离的图。
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30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31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32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33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34是示出实施方式8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35是示出作为实施方式9的电气设备的吸尘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6是示出作为实施方式9的电气设备的干手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1》实施方式1
《1-1》结构
参照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中的第一离心风扇的一结构例的立体图,图3是概略地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中的气流的图。此外,在图3中,用虚线箭头及实线箭头示出气流的情形,但图示的箭头仅概略地示出气流的一例,可以说后述的描绘有同样的虚线箭头及实线箭头的附图也同样如此。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1具有:具有旋转轴13的马达10、固定于旋转轴13的第一端侧的第一离心风扇31、固定于旋转轴13的与上述第一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侧的第二离心风扇32及壳体(框体)20。
马达10例如能够具有定子11和转子14,所述转子14设置在定子11的内侧并具有旋转轴13及固定于旋转轴13的转子芯12。此外,该转子14例如构成为在设置于转子芯12的中心部分的轴孔中固定旋转轴13。马达10构成为转子14以旋转轴13为旋转轴相对于定子11旋转。另外,虽然未图示,为了使马达10驱动,电动送风机1具备驱动电路、电源及电线等。
如图1所示,能够将第一离心风扇31固定于旋转轴13的第一端(图1中的右端),将第二离心风扇32固定于旋转轴13的第二端(图1中的左端)。但是,可以在使旋转轴13的右端从第一离心风扇31突出的状态下固定第一离心风扇31,也可以在使旋转轴13的左端从第二离心风扇32突出的状态下固定第二离心风扇32。以下,在不区分地对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进行说明时,将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仅称为离心风扇31、32。
离心风扇31、32均为具有在旋转时能够产生如下气流的形状的风扇并也能够称为辐流风扇、多翼风扇及涡轮风扇等,该气流具有垂直于与旋转轴平行的轴向(即旋转的轴向)的方向上的成分(离心方向成分)。具体而言,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离心风扇31能够具有在安装旋转轴13的基部(基座)33a上设置有多个叶片33b而成的形状,在这些叶片33b旋转时产生至少具有离心方向成分的气流。此外,叶片33b有时也称为离心叶片。另外,以下,也将旋转的轴向仅称为“轴向”。
第二离心风扇32也能够具有与第一离心风扇31同样的形状,但由于均将旋转轴13作为共用的旋转轴来进行旋转,因此,例如若第一离心风扇31具有图2所示的形状,则从能够产生同等程度的气流的方面来看,可以说优选第二离心风扇32具有在图2的纸面上轴对称地左右反转而成的形状。但是,离心风扇31、32既可以是具有向前叶片的风扇,也可以是具有向后叶片的风扇,特别是也能够设为在安装到旋转轴13前的状态下观察时具有相同的方向的叶片,例如设为完全相同的形状。
另外,离心风扇31、32的形状主要通过离心风扇31、32具有的叶片的形状及数量等来规定,但如上所述,只要是在旋转时能够产生具有离心方向成分的气流的形状即可。因此,离心风扇31、32也能够设为产生具有离心方向成分和与轴向平行的成分(轴向成分)的气流的斜流风扇。即,在此说明的离心风扇的概念中也包含斜流风扇。此外,由于离心风扇31、32的成为翼的多个叶片旋转运动,所以可以说是动翼的一种。
壳体20是包围马达10、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的构件,如图1所示,例如是至少在旋转轴13的旋转轴线的周围包围马达10、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的构件。定子11例如能够预先固定于壳体20的内壁。
另外,壳体20具有设置于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二离心风扇32之间并成为气流的通过口的至少一个开口部(为了方便起见,称为第三开口部)。该第三开口部是设置于壳体20的开口部,能够称为壳体开口部。例如,如图1所示,第三开口部能够设为两个开口部27、28。
在此,气流的通过口是指气体的出口及入口中的任一方,在实施方式1中是指气体的出口。即,如图1及图3所示,电动送风机1中的第三开口部27、28成为气体的出口(位于气流的下游侧的开口部)。另外,气体一般为空气,但不限于此,可以是特定的气体。此外,如上所述,第三开口部27、28是指与图1及图3所示的后述的第一开口部21a及第二开口部22a不同的开口部。
第三开口部27能够形成于转子芯12与第一离心风扇31之间的轴向位置,特别能够形成于后述的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支承构件25(或第一轴承23)之间的轴向位置。第三开口部28能够形成于转子芯12与第二离心风扇32之间的轴向位置,特别能够形成于后述的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支承构件26(或第二轴承24)之间的轴向位置。
另外,如图1所示,壳体20能够具有第一开口部21a及第二开口部22a。第一开口部21a是设置在壳体20的第一端侧的开口部,第二开口部22a是设置在壳体20的第二端侧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21a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通过,第二开口部22a能够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通过。以下,在不区分地对第一开口部21a及第二开口部22a进行说明时,将它们仅称为开口部21a、22a。开口部21a、22a能够与第三开口部27、28同样地称为壳体开口部,但也能够称为罩开口部。
另外,如图1所示,壳体20能够具有第一风扇罩21,所述第一风扇罩21设置有第一开口部21a并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离心方向的气流朝向轴向。第一风扇罩21成为覆盖第一离心风扇31的一部分(至少除去第一开口部21a的部分)的罩。而且,如图1所示,壳体20能够具有第二风扇罩22,所述第二风扇罩22设置有第二开口部22a并使利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离心方向的气流朝向轴向。第二风扇罩22成为覆盖第二离心风扇32的一部分(至少除去第二开口部22a的部分)的罩。但是,即使壳体20是没有第一风扇罩21及第二风扇罩22这样的斜向地配置的罩的构造,只要具有第一开口部21a及第二开口部22a即可。以下,在不区分地对第一风扇罩21及第二风扇罩22进行说明时,将它们仅称为风扇罩21、22。
如图3所示,第一风扇罩21具有第一开口部21a作为吸引气体的口,并且具有倾斜面(第一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供从第一离心风扇31在离心方向上产生的气流(排出的气体)碰撞。利用这样的结构及与第一离心风扇31的位置关系,第一风扇罩21作为风向变更构件(风向调整变更板)发挥功能,所述风向变更构件使通过第一离心风扇31的旋转而从第一开口部21a吸引的气体在离心方向上流动,并用上述第一倾斜面变更该气流的方向(风向)。如在图3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那样,在该例中,能够利用上述第一倾斜面使气流变更为朝向转子芯12侧的方向,即以具有轴向成分的方式变更。
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风扇罩21能够具有以旋转轴13的旋转轴为中心并随着距转子芯12的距离增大而减小直径(内径及外径)而成的圆筒形状。但是,第一风扇罩21的形状不限于此。此外,第一风扇罩21至少在第一开口部21a不覆盖第一离心风扇31。另外,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风扇罩21能够预先固定于壳体20的主体的内周壁。
如图3所示,与第一风扇罩21同样地,第二风扇罩22具有第二开口部22a作为吸引气体的口,并且具有供从第二离心风扇32在离心方向上产生的气流碰撞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并作为风向变更构件发挥功能。如在图3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那样,在该例中,能够利用上述第二倾斜面以朝向转子芯12侧的方式使气流变更。如图1所示,第二风扇罩22也与第一风扇罩21同样地,能够具有以旋转轴13的旋转轴为中心并随着距转子芯12的距离增大而减小直径而成的圆筒形状,但不限于此。此外,第二风扇罩22至少在第二开口部22a不覆盖第二离心风扇32。另外,第二风扇罩22也与第一风扇罩21同样地,例如能够预先固定于壳体20的主体的内周壁。
此外,在第一离心风扇31为斜流风扇的情况下,虽然在旋转时能够单独用斜流风扇产生包含轴向成分的气流,但在该情况下,壳体20也能够具备第一风扇罩21。关于第二离心风扇32为斜流风扇的情况,也能够与第一离心风扇31同样地说明。
另外,如图1所示,电动送风机1能够具有第一轴承23、第二轴承24、第一支承构件(第一轴承支承构件)25及第二支承构件(第二轴承支承构件)26。以下,在不区分地对第一轴承23及第二轴承24进行说明时,将它们仅称为轴承23、24。同样地,在不区分地对第一支承构件25及第二支承构件26进行说明时,将它们仅称为支承构件25、26。
第一轴承23是在第一端侧能够旋转地支承旋转轴13的轴承,如图1所示,能够配置于第一离心风扇31与转子芯12之间的位置。另外,第一支承构件25固定在壳体20内,并支承第一轴承23。第二轴承24是在第二端侧能够旋转地支承旋转轴13的轴承,如图1所示,能够配置在第二离心风扇32与转子芯12之间的位置。另外,第二支承构件26固定在壳体20内,并支承第二轴承24。
一并参照图4至图6,说明轴承23、24及支承构件25、26。图4是示出第一轴承23及第一支承构件25的一例的图,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第一支承构件25的俯视图,且是从图4的A-A线观察到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第一支承构件25的其他结构例的剖视图。
如图1及图4所示,第一支承构件25能够通过固定于壳体20的内壁,从而进行安装。例如,第一支承构件25具有突起部,能够在使该突起部贯通形成于壳体20的孔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20。第二支承构件26向壳体20的安装方法也与第一支承构件25的安装方法相同。
如图4所示,第一轴承23能够具有内圈23a、外圈23b及设置于它们之间的多个滚动体23c。在此,如图4所示,第一轴承23的内圈23a的内周侧在转子芯12与第一离心风扇31之间固定于旋转轴13,所述转子芯12固定于旋转轴13的中央部分,所述第一离心风扇31固定于第一端侧(图1中的右侧)。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第一轴承23的外圈23b的外周侧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25。
此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具备一个具有内圈23a、外圈23b及滚动体23c的轴承和一个具有内圈23d、外圈23e及滚动体23f的轴承合计两个轴承作为第一轴承23,从而一边防止旋转轴13的倾斜一边进行保持,但轴承的个数不限于此。
虽然未图示,与第一轴承23同样地,第二轴承24能够具有内圈、外圈及设置于它们之间的多个滚动体。另外,第二轴承24向旋转轴13及第二支承构件26的固定方法也与第一轴承23向旋转轴13及第一支承构件25的固定方法相同。即,第二轴承24的内圈的内周侧在转子芯12与第二离心风扇32之间固定于旋转轴13,第二轴承24的外圈的外周侧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26。
这样,通过将第一轴承23安装于旋转轴13及第一支承构件25,并将第二轴承24安装于旋转轴13及第二支承构件26,从而旋转轴13及固定于旋转轴13的转子芯12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承构件25、第二支承构件26以及固定有第一支承构件25及第二支承构件26的壳体20旋转,即,能够相对于固定于壳体20的定子11旋转。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支承构件25能够具有第四开口部25d。第四开口部25d是壳体20的内部的开口部,也能够称为内部开口部。第四开口部25d能够设为使第一支承构件25的转子芯12侧的空间与第一支承构件25的第一离心风扇31侧的空间连通的连通口。图5所示的第一支承构件25具有用于固定在壳体20的内壁上的环状部25a、用于固定在第一轴承23的外圈23b、23e上的中心部25b及将环状部25a与中心部25b连接的多根枝部25c,相邻的枝部25c彼此之间成为第四开口部25d。在该例中,设置有4根枝部25c,第四开口部25d的数量成为四个。另外,在第一支承构件25上作为第四开口部设置的连通口的数量不限于多个,也可以是一个。
另外,即使在采用具有第四开口部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支承构件25也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是除去环状部25a且枝部25c的前端直接固定于壳体20的内壁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一支承构件25能够具有如下形状:在图4及图5所示的第一支承构件25除去环状部25a而保持枝部25c不变,且在中心部25b设置构成为具有与枝部25c相同的枝部的安装部25ba。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由于能够将安装部25ba的枝部的前端和轴向位置从其偏移的枝部25c的前端固定于壳体20的内壁,所以能够将第一支承构件25牢固地固定于壳体20。
另外,虽然未图示,与第一支承构件25同样地,第二支承构件26能够具有内部开口部(称为第五开口部),第五开口部例如能够设为使第二支承构件26的转子芯12侧的空间与第二支承构件26的第二离心风扇32侧的空间连通的连通口。另外,在第二支承构件26上作为第五开口部设置的连通口的数量也不限于多个,也可以是一个。以下,在不区分地对第四开口部和第五开口部进行说明时,将它们仅称为连通口(设置于支承构件25、26的连通口)。
通过预先在第一支承构件25上设置第四开口部且在第二支承构件26上设置第五开口部,从而能够促进(辅助)马达10的散热,另外,不仅能够从第一离心风扇31侧促进(辅助)第一轴承23的散热,还能够从马达10侧促进(辅助)第一轴承23的散热,并且,不仅能够从第二离心风扇32侧促进(辅助)第二轴承24的散热,还能够从马达10侧促进(辅助)第二轴承24的散热。实际上,马达10的绕组在通电时发热,能够旋转地支承旋转轴13的轴承23、24也在旋转轴13旋转时由于摩擦而发热,均有可能由于发热而寿命变短且可靠性降低,通过上述那样的散热的促进,从而马达10及轴承23、24的可靠性提高,且能实现长寿命化。
此外,第一轴承23的从第一离心风扇31侧的散热由来自第一离心风扇31侧的气流与第一轴承23接触来进行,第二轴承24的从第二离心风扇32侧的散热由来自第二离心风扇32侧的气流与第二轴承24接触来进行。另外,能够通过使气流从轴向的两端中的任一方向另一方经过第一轴承23与旋转轴13之间,从而促进第一轴承23的散热。同样地,能够通过使气流从轴向的两端中的任一方向另一方经过第二轴承24与旋转轴13之间,从而促进第二轴承24的散热。
接着,一并参照图7,说明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中的主要特征。图7是示出施加在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中的旋转轴13上的轴向的力的方向的图。
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7所示,在旋转轴13的旋转期间,由第一离心风扇31在第一方向上施加于旋转轴13的第一力F1和由第二离心风扇32在第二方向上施加于旋转轴13的第二力相互相反。在此,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均为旋转轴13的轴向,但相互为相反的方向。换句话说,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离心风扇31在轴向上对旋转轴13施加的第一力F1、第二离心风扇32在轴向上对旋转轴13施加的第二力F2相互为相反的方向。此外,第一力F1及第二力F2均指在旋转轴13的轴向上起作用的力,也称为推力或推力载荷。
这样的第一力F1及第二力F2作为在固定于旋转轴13的轴的两端的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旋转时吸入气体(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从壳体20的外部吸入到内部)时的反作用而产生。因此,上述第一力F1与第二力F2的关系意味着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吸入的气流的方向在轴向上互相相反(相互对称的方向)。由于能够通过使电动送风机1构成为第一力F1与第二力F2成为上述关系,从而从双方在成为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的旋转轴的旋转轴13上施加相互抵消(相互消除)的方向上的推力,所以能够使电动送风机1中的轴向的力的平衡变好(降低轴向的力)。
另外,在向旋转轴13施加推力载荷的情况下,图4所示的第一轴承23的内圈23a及外圈23b与滚动体23c之间的摩擦、内圈23d及外圈23e与滚动体23f之间的摩擦有时会增加而导致磨损,第二轴承24也同样如此。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降低了施加于旋转轴13的推力载荷,所以能够降低这样的磨损的量,能够实现第一轴承23及第二轴承24的长寿命化。
另外,能够通过以如在图3中用虚线箭头及实线箭头示出气流那样用离心风扇31、32双方从壳体20的外部向内部吸入气体的方式构成电动送风机1,从而实现将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设为相互相反的方向上的力,但即使是用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双方从壳体的内部向外部吸入气体并排出的电动送风机,也能够实现将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设为相互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前者的情况,后者的情况作为实施方式8在后面说明。
在与前者的情况相当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1中,第一力F1是从旋转轴13的第二端侧(安装有第二离心风扇32的一侧的端部)朝向第一端侧(安装有第一离心风扇31的一侧的端部)的力,第二力F2是从旋转轴13的第一端侧朝向第二端侧的力。即,在电动送风机1中,第一方向是从第二端侧朝向第一端侧的方向,第二方向是从第一端侧朝向第二端侧的方向。
另外,如在图3中用虚线箭头及实线箭头示出气流那样,电动送风机1利用离心风扇31、32从风扇罩21、22的开口部21a、22a吸引气体,并从开口部27、28排出(排放)该气体。因此,电动送风机1例如能够通过将具有送风口的管等与开口部27、28连接,从而搭载于送风用途的电气设备。但是,电动送风机1例如也能够通过将具有吸引口的管等与开口部21a、22a连接,从而搭载于吸引用途的电气设备。
在此,在采用气流的一部分通过马达10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在马达10中不堆积灰尘,优选在壳体20的外部(开口部27、28或与它们连接的管等,或者,开口部21a、22a或与它们连接的管等)具备过滤器等。
另外,优选的是,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相互平衡(大小相等)。由此,能够消除伴随着离心风扇31、32的旋转而产生的电动送风机1的轴向的力,并准确地取得轴向的平衡。在此,也可以是,通过以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和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相对于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二离心风扇32的中间位置处的与轴向垂直的面成为面对称的方式进行离心风扇31、32及风扇罩21、22的形状及配置,从而使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平衡。另外,即使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没有准确地平衡,若大致平衡,则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1-2》变形例
参照图8至图10,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的变形例。图8至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均为示出不同的结构例的图。在图8至图10中,对具有与图1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8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a是在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中具有壳体20a代替壳体20,所述壳体20a没有开口部27(不设置开口部27)。在电动送风机1a中,在第一支承构件25及第二支承构件26上均设置有连通口,如在图8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从第一离心风扇31吸入的气体通过马达10的内部,并从开口部28排出。另外,如在图8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从第二离心风扇32吸入的气体直接从开口部28排出。
图9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b是在图8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a中具有壳体20b代替壳体20a,所述壳体20b是在壳体20a上设置新的第三开口部28a而成的。在电动送风机1b中,在第一支承构件25及第二支承构件26上均设置有连通口,如在图9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从第一离心风扇31吸入的气体通过马达10的内部,并从开口部28、28a排出。另外,如在图9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从第二离心风扇32吸入的气体直接从开口部28、28a排出。此外,如图9所示,开口部28与开口部28a的轴向位置相同,但开口部28与开口部28a的轴向位置在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支承构件26之间即可。另外,在壳体20b上,设置于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支承构件26之间的轴向位置的第三开口部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优选的是,预先在以旋转轴13为中心的圆周上均等地配置。
图10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c是在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中具有壳体20c代替壳体20,所述壳体20c是在壳体20上设置新的第三开口部27a、28a而成的。在电动送风机1c中,在第一支承构件25及第二支承构件26上既可以设置连通口,也可以不设置连通口。在电动送风机1c中,如在图10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从第一离心风扇31吸入的气体直接从开口部27、27a排出,在设置有连通口的情况下,一部分气体通过马达10的内部,也从开口部28、28a排出。同样地,在电动送风机1c中,如在图10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从第二离心风扇32吸入的气体直接从开口部28、28a排出,在设置有连通口的情况下,一部分气体通过马达10的内部,也从开口部27、27a排出。
此外,关于开口部28、28a的轴向位置及设置在该位置的开口部的个数及配置,如参照图9说明的那样。关于开口部27、27a,也能够引用与开口部28、28a同样的说明。即,如图10所示,开口部27与开口部27a的轴向位置相同,但开口部27与开口部27a的轴向位置在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支承构件25之间即可。另外,在壳体20c上,设置于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支承构件25之间的轴向位置的开口部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优选的是,预先在以旋转轴13为中心的圆周上均等地配置。
《1-3》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1、1a、1b、1c,能够利用在旋转时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从双方对成为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的旋转轴的旋转轴13施加相互抵消(相互消除)的方向的力,能够降低电动送风机1、1a、1b、1c中的轴向的力。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能够使这样的轴向的力降低,所以在电动送风机中,能够为了提高静压而积极地采用离心风扇或采用静压较高的离心风扇。
另外,在电动送风机1、1a、1b、1c中,通过将第一力F1设为从旋转轴13的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的力,并将第二力F2设为从旋转轴13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力,从而例如通过将具有送风口的管等与开口部27、28连接,从而能够搭载于送风用途的电气设备,例如通过将具有吸引口的管等与开口部21a、22a连接,从而也能够搭载于吸引用途的电气设备。
另外,壳体20、20a、20b、20c能够具有设置在壳体20的第一端侧的第一开口部21a和设置在壳体20的第二端侧的第二开口部22a。根据电动送风机1、1a、1b、1c,通过具有开口部21a、22a,从而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从第一开口部21a通过,能够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从第二开口部22a通过。
另外,壳体20、20a、20b、20c能够具有第一风扇罩21和第二风扇罩22,所述第一风扇罩21设置有第一开口部21a并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离心方向的气流朝向轴向,所述第二风扇罩22设置有第二开口部22a并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离心方向的气流朝向轴向。根据电动送风机1、1a、1b、1c,即使通过具有这样的风扇罩21、22,从而能够使通过第一离心风扇31的旋转而从第一开口部21a吸引的气体在离心方向上流动,并变更该气流的方向(风向),能够使通过第二离心风扇32的旋转而从第二开口部22a吸引的气体在离心方向上流动,并变更该气流的方向(风向)。
另外,根据电动送风机1、1a、1b、1c,通过具有第一轴承23、第二轴承24、第一支承构件25及第二支承构件26,从而能够降低作用于轴承23、24的推力载荷,能够防止轴承23、24的磨损,从而实现长寿命化,所述作用于轴承23、24的推力载荷与通过离心风扇31、32的旋转而作用于旋转轴13的推力载荷联动。
另外,通过在第一支承构件25及第二支承构件26上形成连通口并使气体在马达10的内部流动,从而能够促进马达10的散热,另外,第一轴承23也不仅能够从离心风扇31侧促进散热,还能够从马达10侧促进散热,并且,第二轴承24也不仅能够从离心风扇32侧促进散热,还能够从马达10侧促进散热。由此,马达10及轴承23、24均能够期待使其可靠性提高并延长其寿命。
另外,通过使第一力F1与第二力F2平衡,从而能够使在旋转时由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所产生的气流作用在成为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的旋转轴的旋转轴13上的推力相互抵消(相互消除),能够消除伴随着离心风扇31、32的旋转而产生的电动送风机1、1a、1b、1c中的轴向的力。另外,由此,例如,能够消除伴随着离心风扇31、32的旋转而施加于轴承23、24的推力载荷,能够实现轴承23、24的长寿命化。
《2》实施方式2
《2-1》结构
参照图11至图16,说明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图12是概略地示出图1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中的气流的图。在图11至图16中,对具有与图1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对于实施方式2,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实施方式2中,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中的除去不同点的各种例子。
在实施方式1中,列举了在图1所示的支承构件25、26上形成连通口并能够利用由离心风扇31、32产生的气流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的例子,在实施方式2中,基本上也将以马达10的散热的促进为目的而在这些支承构件25、26上设置连通口的情况作为前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不设置。
如图11所示,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在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中还具有第一分隔部41。第一分隔部41固定在壳体20内,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的方向在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支承构件25之间变更。因此,如图11所示,第一分隔部41配置在轴向上的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轴承23之间(换句话说,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支承构件25之间)。第一分隔部41的形状不受限制,但从简易的构造的方面出发,可以说优选如图11所示为板状。
能够利用第一分隔部41在壳体20的内侧分隔固定有第一离心风扇31的一侧的空间和固定有第二离心风扇32的一侧的空间。即,第一分隔部41实现以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不碰撞(不合流)的方式划分的作用。此外,第一分隔部41具有用于供旋转轴13通过的连通口。
另外,能够使第一分隔部41与第三开口部27在轴向位置至少一部分重复。即,第三开口部27能够在轴向上设置在第一范围内,所述第一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置有第一分隔部41的第一配置范围重叠。在图11中,列举了以第三开口部27的轴向的中间位置与第一分隔部41的轴向的中间位置一致的方式配置第三开口部27及第一分隔部41的例子。另外,在电动送风机2中,从在图12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可知,形成有将第一风扇罩21的开口部21a与第三开口部27连结的气体的通路。
另外,如图11所示,优选的是,第一分隔部41在径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至第三开口部27的位置或该位置附近。由此,到成为气体的排出口的第三开口部27为止,能够避免气流的碰撞。此外,虽然从第三开口部27排出的气流为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和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合流而成,但由于利用延伸至第三开口部27的第一分隔部41使它们在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的状态下合流,所以由合流导致的压力损失较小。
在第一分隔部41在径向上没有延伸至第三开口部27的位置的形态中,在存在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并通过支承构件25、26的连通口的气流的情况下,该气流与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在从第三开口部27排出前合流。但是,由于轴向的配置范围在第一分隔部41和第三开口部27处重叠,所以在沿着第一分隔部41并朝向相同的方向的状态下合流,从而由合流导致的压力损失较小。
另外,如图11所示,电动送风机2也能够在第二离心风扇32侧具有与第一分隔部41同样的形状的第二分隔部42。但是,第一分隔部41与第二分隔部42的形状也可以不同。第二分隔部42固定在壳体20内,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方向在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支承构件26之间变更。因此,如图11所示,第二分隔部42配置在轴向上的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轴承24之间(即,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支承构件26之间)。也能够利用第二分隔部42在壳体20的内侧分隔固定有第一离心风扇31的一侧的空间和固定有第二离心风扇32的一侧的空间。
另外,能够使第二分隔部42与第三开口部28在轴向位置至少一部分重复。即,第三开口部28能够在轴向上设置在第二范围内,所述第二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置有第二分隔部42的第二配置范围重叠。在图11中,列举了以第三开口部28的轴向的中间位置与第二分隔部42的轴向的中间位置一致的方式配置第三开口部28及第二分隔部42的例子。另外,在电动送风机2中,从在图12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可知,形成有将第二风扇罩22的开口部22a与第三开口部28连结的气体的通路。
另外,如图11所示,优选的是,第二分隔部42在径向上延伸至第三开口部28处的位置或该位置附近。由此,到成为气体的排出口的第三开口部28为止,能够避免气流的碰撞。此外,由于与从第三开口部27排出的气流同样的理由,从第三开口部28排出的气流的由合流导致的压力损失较小。
在第二分隔部42在径向上没有延伸到第三开口部28的位置的形态中,假设在存在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并通过支承构件25、26的气流的情况下,该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在从第三开口部28排出前合流。但是,由于轴向的配置范围在第二分隔部42和第三开口部28处重叠,所以在沿着第二分隔部42并朝向相同的方向的状态下合流,从而由合流导致的压力损失较小。
在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中,通过具有以上结构,从而能够在壳体20的内部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12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12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能够抑制双方的气流的碰撞。即,根据具备第一分隔部41及第二分隔部42的电动送风机2,与没有第一分隔部41及第二分隔部42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由气流的碰撞及混合导致的压力损失,并使空气动力效率提高。
《2-2》变形例
参照图13至图16,说明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的变形例。图13、图15及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均为示出不同的结构例的图。图14是概略地示出图13所示的电动送风机中的气流的图。在图13至图16中,对具有与图11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3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a在图1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中具有第一分隔部41a代替第一分隔部41,所述第一分隔部41a具有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通过的第一连通口41b。第一连通口41b是使第一分隔部41a的第一离心风扇31侧的空间与第一分隔部41a的第一支承构件25侧的空间连通的连通口,例如能够用圆形的连通口等例示。第一连通口41b也能够形成在多个位置。
另外,电动送风机2a在图1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中具有第二分隔部42a代替第二分隔部42,所述第二分隔部42a具有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通过的第二连通口42b。第二连通口42b是使第二分隔部42a的第二离心风扇32侧的空间与第二分隔部42a的第二支承构件26侧的空间连通的连通口,例如能够用圆形的连通口等例示。第二连通口42b也能够形成在多个位置。
如在图14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能够利用第一分隔部41a而包含如下气流: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通过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与马达10接触而促进马达10的散热,然后,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并从第三开口部28排出。此时,能够利用通过第一连通口41b的气流促进第一轴承23的散热,能够利用通过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的气流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
另外,如在图14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能够利用第二分隔部42a而包含如下气流: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与马达10接触而促进马达10的散热,然后,通过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并从第三开口部27排出。此时,能够利用通过第二连通口42b的气流促进第二轴承24的散热,能够利用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的气流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
另外,第一分隔部41a及第二分隔部42a均实现以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部分地不碰撞(不合流)的方式划分的作用。因此,根据具备第一分隔部41a及第二分隔部42a的电动送风机2a,与没有第一分隔部41a及第二分隔部42a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送风机1相比,能够降低由气流的碰撞及混合导致的压力损失,并使空气动力效率提高。另外,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电动送风机2a,与图1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相比,能够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
图15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b成为在图1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中不具备第一分隔部41的结构。此外,该结构与在图1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中不具备第二分隔部42的结构实质相同。在这样的结构的电动送风机2b中,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15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并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15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能够防止双方的气流的碰撞,且也能够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此外,在第三开口部28处双方的气流合流,如上所述,由于利用第二分隔部42使它们在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的状态下合流,所以由合流导致的压力损失较小。
图16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c成为在图13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a中不具备第一分隔部41a的结构。此外,该结构与在图13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a中不具备第二分隔部42a的结构实质相同。在这样的结构的电动送风机2c中,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16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并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16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能够部分地防止双方的气流的碰撞,且也能够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此外,关于第三开口部28中的双方的气流的合流,如已经说明的那样。
如图15及图16所示的结构例,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可以是具备第二分隔部而不具备第一分隔部的结构(或其相反的结构),只要是在旋转轴13的两端的离心风扇31、32的至少一侧具备分隔件的结构,则能够得到抑制气流的碰撞的同样的效果。但是,如图11或图13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或2a那样,通过具备第一分隔部41或41a及第二分隔部42或42a,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气流的碰撞,另外,电动送风机的壳体20的内部构造也容易在第一离心风扇31侧和第二离心风扇32侧对称地设计,并容易控制气流。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2a、2b、2c,以在支承构件25、26双方形成连通口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采用不在支承构件25、26双方形成连通口的形态。在该形态中,虽然不再能够促进马达10的散热,但通过预先形成第一分隔部41a的第一连通口41b及第二分隔部42a的第二连通口42b,从而能够促进轴承23、24的散热。
《2-3》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2a、2b、2c,达到实施方式1的能够降低轴向的力的效果及伴随于此的减少轴承23、24的磨损而能实现长寿命化的效果。而且,根据电动送风机2、2a、2b、2c,与不具备第一分隔部41等分隔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壳体20的内部抑制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碰撞,能够降低由气流的碰撞及混合导致的压力损失,并使空气动力效率提高。另外,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b、2c中,除了这样的效果之外,也能够期待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的效果。
另外,如图13及图14所示,根据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a,通过具有第一分隔部41a,从而能够降低由气流的碰撞及混合导致的压力损失,并使空气动力效率提高,并且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所述第一分隔部41a具有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通过的第一连通口41b。
另外,如图11及图13所示,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2a也能够除了第一分隔部41之外还在第二离心风扇32侧具有第二分隔部42,所述第二分隔部42固定在壳体20内,并在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支承构件26之间变更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方向。根据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2a,通过具有第一分隔部41及第二分隔部42,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碰撞,能够进一步降低由气流的碰撞及混合导致的压力损失,并使空气动力效率进一步提高。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2a,壳体20的内部构造也容易在第一离心风扇31侧和第二离心风扇32侧对称地设计,并容易控制气流。
另外,如图13所示,根据实施方式2的电动送风机2a,通过具有第二分隔部42a,从而能够降低由气流的碰撞及混合导致的压力损失,并使空气动力效率提高,并且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所述第二分隔部42a具有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通过的第二连通口42b。
此外,也能够通过在不具备第一分隔部的电动送风机中仅在第一支承构件25上不形成连通口并将第一支承构件25作为第一分隔部的代替来得到与实施方式2中的由第一分隔部产生的抑制气流碰撞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同样地,也能够通过在不具备第二分隔部的电动送风机中仅在第二支承构件26上不形成连通口并将第二支承构件26作为第二分隔部的代替来得到与由第二分隔部产生的抑制气流碰撞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3》实施方式3
《3-1》结构
参照图17至图21,说明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图18是概略地示出图1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中的气流的图。图19是概略地示出电动送风机3中的内部壳体内的气流的一例的图。在图17、图18、图20及图21中,对具有与图1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对于实施方式3,说明与实施方式1、2的不同点,在实施方式3中,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2中的除去不同点的各种例子。
在实施方式2中,关于具备第一分隔部等分隔件的电动送风机,作为分隔件,以板状的分隔件为例进行了列举说明,但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具有能够得到同样的分隔件的效果的壳体(为了与壳体20进行区分地说明,称为内部壳体)代替板状的分隔件。
如图17所示,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3在图1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中具有第一内部壳体43及第二内部壳体44代替第一分隔部41及第二分隔部42。
如在图18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第一内部壳体43固定在壳体20d内,并在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支承构件25之间变更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的方向。第一内部壳体43与第一分隔部41同样地具有变更气流的方向的功能,可以说是第一分隔部41的一例。此外,壳体20d是具有与第一内部壳体43及第二内部壳体44匹配的大小的第三开口部27d、28d代替图1等所示的第三开口部27、28的壳体。
在图17及图18中简化地进行图示,第一内部壳体43是具有将第一风扇罩21与第三开口部27d连结的第一流路的内部壳体。在图17中,列举了以其气体的排出口与第三开口部27d一致的方式设置第一内部壳体43的例子。
虽然第一内部壳体43的形状不受限制,但是例如通过设为具有能够以使图19所示的螺旋状气流在内部产生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流路的形状,从而能够使压力损失进一步降低。即,上述第一流路例如能够设为引导在图19中示出的气流那样的螺旋状流路,这样的流路例如形成在被称为漩涡壳体的壳体的内部。因此,第一内部壳体43例如也能够设为漩涡壳体,能够利用该漩涡壳体,将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在离心方向上产生并利用第一风扇罩21变更其方向得到的气流汇集到朝向一个方向的气流,并使其从第三开口部27d排出。此外,虽然第一内部壳体43能够具有用于供旋转轴13通过的连通口,但例如也能够通过采用漩涡壳体,从而构成为旋转轴13的表面不成为形成第一内部壳体43的流路的壁。
如在图18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第二内部壳体44固定在壳体20d内,并在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支承构件26之间变更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方向。第二内部壳体44与第二分隔部42同样地具有变更气流的方向的功能,可以说是第二分隔部42的一例。
在图17及图18中简化地进行图示,第二内部壳体44是具有将第二风扇罩22与第三开口部28d连结的第二流路的内部壳体。在图17中,列举了以其气体的排出口与第三开口部28d一致的方式设置第二内部壳体44的例子。第二内部壳体44的形状也与第一内部壳体43的形状相同。因此,第二内部壳体44例如能够设为漩涡壳体。
此外,由于第一内部壳体43或第二内部壳体44这样的内部壳体是用于风扇的壳体,所以有时称为风扇壳体。另外,有时也把将内部壳体与第一风扇罩21或第二风扇罩22这样的风扇罩组合而成的组件称为风扇壳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如上所述采用内部壳体作为分隔部,从而能够如在图18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将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引导到第三开口部27d,如在图18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将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引导到第三开口部28d。结果,根据电动送风机3,能够将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和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高效地分流(进一步抑制这些气流的碰撞),能够使空气动力效率进一步提高。此外,在图17及图18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中,无论是否在支承构件25、26上设置有连通口均可。
特别是,通过将第一内部壳体43的形状设为形成使螺旋状气流在内部产生那样的流路的形状,从而将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并利用第一风扇罩21变更得到的气流从推力方向高效地控制为径向(而气流不会以急剧的角度进行方向转换),由此,压力损失降低,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效率。与第一内部壳体43的形状同样地,通过将第二内部壳体44的形状也设为形成使螺旋状气流在内部产生那样的流路的形状,从而将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及第二风扇罩22产生的气流从推力方向高效地控制为径向,由此,压力损失降低,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效率。
《3-2》变形例
参照图20及图21,说明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的变形例。图20及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均为示出不同的结构例的图。在图20及图21中,对具有与图17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7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0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a成为在图1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中不具备第一内部壳体43的结构。此外,该结构与在图1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中不具备第二内部壳体44的结构实质相同。在这样的结构的电动送风机3a中,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0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并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0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即,在电动送风机3a中,能够防止这些气流的碰撞,且也能够促进第一轴承23的散热。此外,由于图20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a通过至少在第一支承构件25上预先形成连通口,从而能够产生用虚线箭头示出的向马达10侧的气流,所以也能够促进马达10及第二轴承24的散热。
图2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b在图1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中具有第一分隔部41c代替第一内部壳体43。第一分隔部41c是板状的分隔件,其轴向位置与图11所示的第一分隔部41不同,在能够将第一离心风扇31侧的空间与第一支承构件25侧的空间阻隔的位置固定于壳体20d的内壁。此外,该结构与在图1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中具备第二分隔部代替第二内部壳体44的结构实质相同。
在这样的结构的电动送风机3b中,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1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并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1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能够进一步防止双方的气流的碰撞。此外,在图2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b中,无论是否在支承构件25、26上设置有连通口均可。
如图20及图21所示的结构例那样,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可以是具备第二内部壳体而不具备第一内部壳体的结构(或其相反的结构),只要是在旋转轴13的两端的离心风扇31、32的至少一侧具备内部壳体的结构,则能够得到抑制气流的碰撞的同样的效果。但是,如图17或图2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3或3b那样,通过在第一离心风扇31侧和第二离心风扇32侧双方具备内部壳体或板状等形状的分隔件,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气流的碰撞。
《3-3》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3、3a、3b,达到实施方式1的能够降低轴向的力的效果及伴随于此的减少轴承23、24的磨损而能实现长寿命化的效果。而且,根据电动送风机3、3a、3b,与不具备第一内部壳体等内部壳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壳体20d的内部抑制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碰撞,能够降低由气流的碰撞及混合导致的压力损失,并使空气动力效率提高。而且,根据电动送风机3、3a、3b,与具备图11所示的板状的分隔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这些气流的碰撞,能够使空气动力效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通过将内部壳体的形状设为形成使螺旋状气流在内部产生那样的流路的形状,从而压力损失进一步降低,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效率。
另外,如图17所示,根据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3,通过具有第一内部壳体43及第二内部壳体44,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碰撞,能够进一步降低由气流的碰撞及混合导致的压力损失,并使空气动力效率进一步提高。另外,根据实施方式3的电动送风机3,壳体20d的内部构造也容易在第一离心风扇31侧和第二离心风扇32侧对称地设计,并容易控制气流。
《4》实施方式4
《4-1》结构
参照图22至图28,说明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图23是概略地示出图22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中的气流的图。在图22至图28中,对具有与图1、图11、图13及图17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图11、图13及图17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对于实施方式4,说明与实施方式1至3的不同点,在实施方式4中,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至3中的除去不同点的各种例子。
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第一支承构件及第二支承构件具有连通口的情况和没有连通口的情况双方。作为实施方式4,对具备内部壳体、具有连通口的第一支承构件及具有连通口的第二支承构件的电动送风机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4在图13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a中具有第一内部壳体45代替第一分隔部41a。第一内部壳体45是具有与图17所示的第一内部壳体43同样的功能的内部壳体。
但是,如图22所示,电动送风机4具有的壳体20e为在图13所示的电动送风机2a具有的壳体20中将第三开口部27设为第三开口部27e而成的壳体。而且,第一内部壳体45配置成:其气体的排出口不与第三开口部27e一致,而与第三开口部27e中的第一离心风扇31侧的一部分对应。另外,在图22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中,在支承构件25、26上设置有连通口(第四、第五开口部)。
在这样的结构的电动送风机4中,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3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并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3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即,电动送风机4如在图23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将一方的气流(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直接从第三开口部27e向壳体20e的外部引导,并且如在图23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将另一方的气流(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从第三开口部28向壳体20e的外部引导,且使其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及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从第三开口部27e向壳体20e的外部引导。
因此,在电动送风机4中,能够防止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碰撞。另外,如在图23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由于在存在马达10的支承构件25、26之间产生气流,所以也能够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另外,由于在第三开口部27e中,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在沿着第一内部壳体45的内壁和外壁并朝向相同的方向的状态下合流,所以根据电动送风机4,能够减小由该合流导致的压力损失。
《4-2》变形例
参照图24至图28,说明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的变形例。图24、图27及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均为示出不同的结构例的图。图25是概略地示出图24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a中的气流的图,图26是示出电动送风机4a中的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距转子芯的距离的图。在图24至图28中,对具有与图22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22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4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a在图22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中除去第二分隔部42a,且具有填埋第三开口部28(不设置第三开口部28)而成的壳体20f代替壳体20e。
在这样的结构的电动送风机4a中,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5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并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5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即,电动送风机4a如在图25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将一方的气流(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直接从第三开口部27e向壳体20f的外部引导,并且如在图25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使另一方的气流(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及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从第三开口部27e中的第二离心风扇32侧的一部分向壳体20f的外部引导。
由此,图24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a与图22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相比,由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容易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及第二轴承24与旋转轴13之间、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及第一轴承23与旋转轴13之间,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气流引导到支承构件25、26之间的空间。因此,根据电动送风机4a,与电动送风机4相比,能够可靠地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另外,图26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a构成为:距离L1与距离L2相互不同。特别是在该例中,以距离L1比距离L2长的方式将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固定于旋转轴13。在此,距离L1是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支承构件25之间的距离(即,设置有成为气体的排出口的第三开口部27e的一侧的离心风扇与支承构件的距离)。另外,距离L2是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支承构件26之间的距离。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而电动送风机4a能够在确保成为气体的排出口的第三开口部27e的基础上,减小壳体20f的尺寸即电动送风机4a的尺寸,另外,能够增加电动送风机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也能够采用图26所示的距离L1a及距离L2a代替距离L1及距离L2。在此,距离L1a是第一离心风扇31与转子芯12的第一离心风扇31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即,设置有成为气体的排出口的第三开口部27e的一侧的离心风扇与转子芯的该离心风扇侧的端部的距离)。另外,距离L2a是第二离心风扇32与转子芯12的第二离心风扇32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另外,虽然未图示,也能够采用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轴承23之间的距离及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轴承24之间的距离代替距离L1及距离L2。在采用任一种距离来构成电动送风机4a的情况下,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图2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b在图22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中具有第二内部壳体46代替第二分隔部42a,并且具有壳体20g代替壳体20e,所述壳体20g具有与第二内部壳体46的排出口匹配的第三开口部28d。如图27所示,第二内部壳体46在图17所示的第二内部壳体44中设置有第二连通口46a。第二连通口46a是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通过的连通口。具体而言,第二连通口46a是以从利用第二内部壳体46的内壁形成的流路向第二支承构件26侧(转子芯12侧或第二轴承24侧)连通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内部壳体46的壁上的连通口,例如能够用圆形的连通口等例示。第二连通口46a也能够形成在多个位置。
在这种结构的电动送风机4b中,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7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并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7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即,电动送风机4b如在图27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将一方的气流(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直接从第三开口部27e向壳体20g的外部引导。而且,电动送风机4b如在图27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将另一方的气流(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直接从第三开口部28d向壳体20g的外部引导,并且使其通过第二内部壳体46的第二连通口46a并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及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从第三开口部27e向壳体20g的外部引导。
由此,图2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b与图22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相比,由于第二支承构件26的第二离心风扇32侧的空间的密闭度较高,所以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容易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及第二轴承24与旋转轴13之间、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及第一轴承23与旋转轴13之间,能够更可靠地将气流引导到支承构件25、26之间的空间。因此,根据电动送风机4b,与电动送风机4相比,能够可靠地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图28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c在图2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b中具有第一内部壳体47代替第一内部壳体45。如图28所示,第一内部壳体47在图27所示的第一内部壳体45中设置有第一连通口47a。第一连通口47a是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通过的连通口。具体而言,第一连通口47a是以从利用第一内部壳体47的内壁形成的流路向第一支承构件25侧(转子芯12侧或第一轴承23侧)连通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内部壳体47的壁上的连通口,例如能够用圆形的连通口等例示。第一连通口47a也能够形成在多个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的电动送风机4c中,能够使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8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并使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成为在图28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气流。即,电动送风机4c如在图28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将一方的气流(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直接从第三开口部27e向壳体20g的外部引导,并且使其通过第一内部壳体47的第一连通口47a并通过第一支承构件25侧,从第三开口部27e向壳体20g的外部引导。此外,根据第一连通口47a的形状及位置的不同,电动送风机4c也能够将从第一连通口47a排出的气流暂时经由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向第二支承构件26侧引导,再次经由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向第一内部壳体47侧引导,并从第三开口部27e向壳体20g的外部引导。而且,电动送风机4c如在图28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将另一方的气流(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直接从第三开口部28d向壳体20g的外部引导,并且使其通过第二内部壳体46的第二连通口46a并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及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从第三开口部27e向壳体20g的外部引导。
由此,图28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c与图22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相比,由于第二支承构件26的第二离心风扇32侧的空间的密闭度较高,所以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容易通过第二支承构件26的连通口及第二轴承24与旋转轴13之间、第一支承构件25的连通口及第一轴承23与旋转轴13之间,能够更可靠地将气流引导到支承构件25、26之间的空间。因此,根据电动送风机4c,与电动送风机4相比,能够可靠地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另外,虽然未图示,在图27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b或图28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c中,也能够与第三开口部27e同样地构成第三开口部28d而使第二内部壳体46与第二支承构件26之间的空间直接与外部连通。由于在任一种结构中都能够向第三开口部28d和第三开口部27e双方引导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和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所以能够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
《4-3》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4、4a、4b、4c,达到实施方式1的能够降低轴向的力的效果及伴随于此的减少轴承23、24的磨损而能实现长寿命化的效果,并且由于支承构件25、26具有连通口,所以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能够期待马达10及轴承23、24的可靠性的提高及长寿命化。另外,根据电动送风机4、4a、4b,通过具有内部壳体,从而能够防止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与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碰撞,能够同时得到促进马达10及轴承23、24的散热的效果和防止气流的碰撞的效果。
另外,根据图26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a,由于以距离L1与距离L2相互不同的方式将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固定于旋转轴13,所以例如能够在确保成为气体的排出口的第三开口部27e的基础上,减小壳体20f的尺寸即电动送风机4a的尺寸,另外,能够增加电动送风机的设计的自由度。
《5》实施方式5
《5-1》结构
参照图29说明实施方式5的电动送风机。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在此,为了方便起见,省略轴向的中央部分。在图29中,对具有与图1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对于实施方式5,说明与实施方式1至4的不同点,在实施方式5中,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至4中的除去不同点的各种例子。
如图29所示,实施方式5的电动送风机5构成为:在实施方式1至4的电动送风机中,使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风扇罩21之间的间隔(游隙)C1、和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风扇罩22之间的间隔(游隙)C2相互不同。此外,使间隔C1与间隔C2不同例如能够通过调整将风扇罩21、22安装于壳体的轴向位置及角度中的至少一方来实现,另外,也能够通过使风扇罩21、22的形状不同来实现。
例如,图22(图23)、图24(图25及图26)、图27、图28所示的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4、4a、4b、4c均是为了使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平衡而在第二离心风扇32处需要比第一离心风扇31强的气流的构造。特别是如图26所示,在电动送风机4a中,以满足距离L1比距离L2大的条件的方式将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固定于旋转轴13。
另一方面,若是相同的离心风扇及相同的风扇罩,则离心风扇与风扇罩之间的游隙越小,则能够产生越强的气流。因此,如图29所示,在实施方式5的电动送风机5应用电动送风机4、4a、4b、4c中的任一个的构造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使间隔C1比间隔C2大的构造。
另外,图8、图9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a、1b均是为了使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平衡而在第一离心风扇31处需要比第二离心风扇32强的气流的构造。因此,在实施方式5的电动送风机应用电动送风机1a、1b中的任一个的构造的情况下,虽然未图示,可以采用使间隔C1比间隔C2小的构造。
《5-2》效果
在实施方式5的电动送风机5中,通过容许第一离心风扇31与第一风扇罩21之间的间隔C1、第二离心风扇32与第二风扇罩22之间的间隔C2不同,从而容许调整第一离心风扇31的工作量和第二离心风扇32的工作量。因此,在电动送风机5中,容易根据壳体20等壳体的内部的形状,例如以第一力F1与第二力F2平衡的方式调整在旋转轴13旋转时产生的推力载荷。在此,壳体的内部形状是指壳体的内壁及成为气流的障碍物的马达10、轴承23、24及支承构件25、26的形状,在具有分隔件或内部壳体的情况下也包括它们的形状。即,根据电动送风机5,通过调整离心风扇31、32的工作量,从而能够以使由风路上的障碍物等导致的气流不平衡(从离心风扇31、32双方施加于旋转轴13的推力载荷的不平衡)减小化的方式进行调整,另外,能够增加电动送风机的设计的自由度。
例如,根据实施方式5,即使在设计电动送风机时不得不做出由离心风扇31、32产生的气流的风路相对于离心风扇31、32的中间位置处的与轴向垂直的面成为不对称的设计(特别是第一力与第二力不平衡的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调整间隔C1和间隔C2,从而例如以使由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与由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平衡的方式进行调整。
《6》实施方式6
《6-1》结构
参照图30至图32,说明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图30至图32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均为示出不同的结构例的图,在此,为了方便起见,省略轴向的中央部分。在图30至图32中,对具有与图1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对于实施方式6,说明与实施方式1至5的不同点,在实施方式6中,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至5中的除去不同点的各种例子。
如图30至图32所示,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构成为:在实施方式1至5的电动送风机中,使第一离心风扇的形状与第二离心风扇的形状不同。通过使第一离心风扇和第二离心风扇的形状不同,从而能够使由利用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与由利用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不同。
图30所示的电动送风机6构成为:作为示出离心风扇的形状的参数(形状参数)之一(形状参数中的示出尺寸的一个参数),使外径不同。即,如图30所示,电动送风机6构成为:使第一离心风扇31的外径D1与第二离心风扇32的外径D2不同。外径D1可以任意地预先定义为第一离心风扇31的外径中的最大的值、在厚度方向上平均得到的值等。此外,外径D2除了是关于第二离心风扇32的值以外,设为与外径D1相同的定义的值。
例如,图22(图23)、图24(图25及图26)、图27、图28所示的实施方式4的电动送风机4、4a、4b、4c均是为了使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平衡而在第二离心风扇32处需要比第一离心风扇31强的气流的构造。另一方面,若离心风扇的其他形状参数相同,则其外径越大,能够产生越强的气流。因此,如图30所示,在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应用电动送风机4、4a、4b、4c中的任一个的构造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使第一离心风扇31的外径D1比第二离心风扇32的外径D2小的构造。
另外,图8、图9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a、1b均是为了使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平衡而在第一离心风扇31处需要比第二离心风扇32强的气流的构造。因此,在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应用电动送风机1a、1b中的任一个的构造的情况下,虽然未图示,可以采用使外径D1比外径D2大的构造。
在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中,通过如图30所示的电动送风机6那样容许第一离心风扇31的外径D1与第二离心风扇32的外径D2不同,从而容许调整第一离心风扇31的工作量和第二离心风扇32的工作量。因此,在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中,容易根据壳体20等壳体的内部的形状,例如以第一力F1与第二力F2平衡的方式调整在旋转轴13旋转时产生的推力载荷。即,根据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通过调整离心风扇31、32的工作量,从而能够以使由风路上的障碍物等导致的气流不平衡(从离心风扇31、32双方施加于旋转轴13的推力载荷的不平衡)减小化的方式进行调整,另外,能够增加电动送风机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根据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无需为了这样的不平衡的减小化而变更风扇罩21、22等其他构件的设计。
例如,根据实施方式6,即使在设计电动送风机时不得不做出风路成为不对称的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从不同的外径的离心风扇之中选择作为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安装的离心风扇,并以使由利用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与由利用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平衡的方式进行调整。
《6-2》变形例
图3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6a构成为:作为离心风扇的一个形状参数(形状参数中的示出尺寸的一个参数),使离心风扇的厚度不同,即,使第一离心风扇31的厚度T1与第二离心风扇32的厚度T2不同。在此,离心风扇的厚度是指轴向的高度。
若离心风扇的其他形状参数相同,则其厚度越大,能够产生越强的气流,第一离心风扇31的厚度T1与第二离心风扇32的厚度T2的关系和外径D1与外径D2的关系相同。因此,如图31所示,在电动送风机6a例如应用图22至图28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4a、4b、4c中的任一个的构造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使第一离心风扇31的厚度T1比第二离心风扇32的厚度T2小的构造。另外,在使厚度T1与厚度T2不同的电动送风机应用图8、图9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a、1b中的任一个的构造的情况下,虽然未图示,可以采用使第一离心风扇31的厚度T1比第二离心风扇32的厚度T2大的构造。
这样,在电动送风机中,通过容许第一离心风扇的厚度T1与第二离心风扇的厚度T2不同,从而达到与使外径不同时同样的效果。例如,即使在设计电动送风机时不得不做出风路成为不对称的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从不同的厚度的离心风扇之中选择作为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安装的离心风扇,并以使由利用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与由利用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平衡的方式进行调整。
图32所示的电动送风机6b构成为:作为离心风扇的一个形状参数,使叶片的片数不同,即,使第一离心风扇31的叶片的片数与第二离心风扇32b的叶片的片数不同。此外,第二离心风扇32b是代替上述第二离心风扇32而设置的离心风扇。
若离心风扇的其他形状参数相同,则一般来说其叶片的片数越多,能够产生越强的气流,第一离心风扇31的叶片的片数N1与第二离心风扇32b的叶片的片数N2的关系和外径D1与外径D2的关系相同。因此,如图32所示,在电动送风机6b例如应用图22至图28所示的电动送风机4、4a、4b、4c中的任一个的构造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使第一离心风扇31的叶片的片数N1比第二离心风扇32b的叶片的片数N2少的构造。另外,在使片数N1与片数N2不同的电动送风机应用图8、图9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a、1b中的任一个的构造的情况下,虽然未图示,可以采用使第一离心风扇31的叶片的片数N1比第二离心风扇32b的叶片的片数N2多的构造。
这样,在电动送风机中,通过容许第一离心风扇的叶片的片数N1与第二离心风扇的叶片的片数N2不同,从而达到与使外径不同时同样的效果。例如,即使在设计电动送风机时不得不做出风路成为不对称的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叶片的片数不同的离心风扇之中选择作为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安装的离心风扇,并以使由利用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与由利用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平衡的方式进行调整。
另外,作为离心风扇的一个形状参数,可以使叶片的轴向的高度或每一片叶片的表面积(或离心风扇的全部叶片的表面积)等叶片的片数以外的形状不同,也能够使通过安装等设置叶片的基部(基座)的形状不同。另外,在第一离心风扇和第二离心风扇中,可以使以上说明的形状参数中的多个参数不同。即,在实施方式6中,第一离心风扇和第二离心风扇构成为:外径、轴向的厚度、叶片的数量、叶片的表面积、叶片的轴向的高度及设置有叶片的基部的形状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6-3》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6、6a、6b,由于容许第一离心风扇的形状参数与第二离心风扇的形状参数不同,所以容易以使由风路上的障碍物等导致的气流不平衡减小化的方式进行调整,另外,能够增加电动送风机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根据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无需为了这样的不平衡的减小化而变更风扇罩21、22等其他构件的设计。例如,根据实施方式6的电动送风机,即使在设计电动送风机时不得不做出由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的风路成为不对称的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从不同的形状参数的离心风扇之中选择作为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安装的离心风扇,并以使由利用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与由利用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平衡的方式进行调整。
另外,虽然省略说明,通过使第一风扇罩及第二风扇罩的形状不同,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7》实施方式7
《7-1》结构
参照图33说明实施方式7的电动送风机。图33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为了方便起见,省略轴向的端部的部分(安装有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的部分)。在图33中,对具有与图1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对于实施方式7,说明与实施方式1至6的不同点,在实施方式7中,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至6中的除去不同点的各种例子。
如图33所示,实施方式7的电动送风机7具有转子芯12的轴向的中心位置从定子11的轴向的中心位置偏移而成的构造。即,在实施方式7中,定子11与转子14的轴向的位置关系不同,成为转子14的轴向中心相对于定子11的轴向中心偏移的状态。在该例中,具有如下构造:转子芯12的轴向的中心位置位于从定子11的轴向的中心位置向第一离心风扇31侧偏移距离Δm的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而在定子11与转子14的转子芯12之间产生轴向(推力方向)的磁吸引力。由于该磁吸引力不取决于转子14的转速而起作用,所以其结果是,在图33中用箭头示出的方向的推力Fm作用于转子14,达到与实施方式5及6同样的效果。
《7-2》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7的电动送风机7,由于容许任意地偏移转子14相对于定子11的轴向的位置关系,所以容易以使由风路上的障碍物等导致的气流不平衡减小化的方式进行调整,另外,能够增加电动送风机的设计的自由度。例如,根据实施方式7的电动送风机7,即使在设计电动送风机时不得不做出由第一离心风扇31及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的风路成为不对称的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调整距离Δm,从而以使推力Fm、由利用第一离心风扇31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及由利用第二离心风扇32产生的气流导致的推力平衡的方式进行调整。
《8》实施方式8
《8-1》结构
参照图34说明实施方式8的电动送风机。图34是示出实施方式8的电动送风机的一结构例的剖面构造的图。在图34中,对具有与图1相同或对应的功能的部位标注与在图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对于实施方式8,以与实施方式1至7的不同点(特别是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8中,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至7中的除去不同点的各种例子。
在实施方式1至7中,作为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为相互相反的方向的一例,说明了用离心风扇31、32双方从壳体20的外部向内部吸入气体的情况。
如图34所示,实施方式8的电动送风机8也能够构成为:用离心风扇31、32双方从壳体20h的内部向外部吸入气体并排出。在此,壳体20h为在图1所示的壳体20中使风扇罩21、22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面反转而成的壳体。另外,图34所示的离心风扇31、32与图1所示的离心风扇31、32逆向地固定于旋转轴13。并且,在电动送风机8中,第一离心风扇31固定于壳体20h的外部(相比于第一开口部21a在轴向上靠外侧),第二离心风扇32也固定于壳体20h的外部(相比于第二开口部22a在轴向上靠外侧)。
与实施方式8一起说明风扇罩21、22。
如图34所示,第一风扇罩21具有作为吸引气体的口的第一开口部21a、供从第一离心风扇31在离心方向上产生的气流(排出的气体)碰撞的倾斜面(第一倾斜面)及作为排出气体的口的开口部21b。如图34所示,第一风扇罩21能够具有以旋转轴13的旋转轴为中心并随着距转子芯12的距离增大而增大直径(内径及外径)而成的圆筒形状。但是,第一风扇罩21的形状不限于此。利用这样的结构及与第一离心风扇31的位置关系,第一风扇罩21使通过第一离心风扇31的旋转而从第一开口部21a吸引的气体在离心方向上流动,并用上述第一倾斜面变更该气流的方向(风向),并使其从开口部21b排出。此外,第一风扇罩21至少在第一开口部21a及开口部21b不覆盖第一离心风扇31。另外,第一风扇罩21在开口部21b固定于壳体20h的内周壁。
另外,如图34所示,第二风扇罩22具有作为吸引气体的口的第二开口部22a、供从第二离心风扇32在离心方向上产生的气流(排出的气体)碰撞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及作为排出气体的口的开口部22b。如图34所示,第二风扇罩22能够具有以旋转轴13的旋转轴为中心并随着距转子芯12的距离增大而增大直径(内径及外径)而成的圆筒形状。但是,第二风扇罩22的形状不限于此。利用这样的结构及与第二离心风扇32的位置关系,第二风扇罩22使通过第二离心风扇32的旋转而从第二开口部22a吸引的气体在离心方向上流动,并用上述第二倾斜面变更该气流的方向(风向),并使其从开口部22b排出。此外,第二风扇罩22至少在第二开口部22a及开口部22b不覆盖第二离心风扇32。另外,第二风扇罩22在开口部22b固定于壳体20h的内周壁。
实施方式8的电动送风机8例如通过具有上述结构,从而使第一力F1成为从旋转轴13的第一端侧(安装有第一离心风扇31的一侧的端部)朝向第二端侧(安装有第二离心风扇32的一侧的端部)的力,使第二力F2成为从旋转轴13的第二端侧朝向第一端侧的力。即,在电动送风机8中,第一方向是从第一端侧朝向第二端侧的方向,第二方向是从第二端侧朝向第一端侧的方向。另外,在实施方式8中,也优选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相互平衡。
如在图34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伴随着第一离心风扇31的旋转,电动送风机8经由第一风扇罩21的第一开口部21a从第三开口部27吸引气体,并以向壳体20h的外部排出(排放)的方式对该气体进行引导。另外,如在图34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伴随着第二离心风扇32的旋转,电动送风机8经由第二风扇罩22的第二开口部22a从第三开口部28吸引气体,并以向壳体20h的外部排出的方式对该气体进行引导。
《8-2》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8的电动送风机8,能够用其他结构得到与实施方式1至7中的任一个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即,在实施方式8的电动送风机8中,通过将第一力F1设为从旋转轴13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方向,将第二力F2设为从旋转轴13的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的方向,由此能够例如通过将具有吸引口的管等与第三开口部27、28连接,从而搭载于吸引用途的电气设备。但是,电动送风机8例如也能够通过将具有送风口的管等与开口部21b、22b连接,从而搭载于送风用途的电气设备。
《9》实施方式9
《9-1》结构
参照图35及图36,说明实施方式9的电气设备。图35是示出作为实施方式9的电气设备的吸尘器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6是示出作为实施方式9的电气设备的干手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实施方式1至8的电动送风机能够设置于各种电气设备。例如,图35所示的吸尘器9a具有主体91、安装于主体91的集尘部92、导管93及安装于导管93的前端的吸引嘴94。另外,在主体91上也设置有排气口。并且,吸尘器9a能够在主体91上具有图34所示的电动送风机8。例如,吸尘器9a能够将电动送风机8的第三开口部27、28与导管93侧连接,将风扇罩21、22的开口部21b、22b与排气口侧连接,在导管93与第三开口部27、28之间或开口部21b、22b与排气口之间设置集尘部92。另外,吸尘器9a例如也能够具有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等代替电动送风机8,可以搭载实施方式1至8的电动送风机中的任一个。
图36所示的干手器9b在其主体96上设置有吸引口97及送风口98,能够在主体96的内部具有图1所示的电动送风机1。例如,干手器9b能够将电动送风机1的风扇罩21、22的开口部21a、22a与吸引口97侧连接,将第三开口部27、28与送风口98侧连接,并在第三开口部27、28与送风口98之间设置未图示的热源。另外,干手器9b例如也能够具有图34所示的电动送风机8等代替电动送风机1,可以搭载实施方式1至8的电动送风机中的任一个。
《9-2》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9,能够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其具备达到实施方式1至8中的任一个的效果的电动送风机。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a、1b、1c、2、2a、2b、2c、3、3a、3b、4、4a、4b、4c、5、6、6a、6b、7、8电动送风机,9a吸尘器,9b干手器,10马达,11定子,12转子芯,13旋转轴,14转子,20、20a、20b、20c、20d、20e、20f、20g、20h壳体,21第一风扇罩,21a第一开口部,21b、22b开口部,22第二风扇罩,22a第二开口部,23第一轴承,23a、23d内圈,23b、23e外圈,23c、23f滚动体,24第二轴承,25第一支承构件,25a环状部,25b中心部,25ba安装部,25c枝部,25d第四开口部,26第二支承构件,27、27a、27d、28、28a、28d第三开口部,27e第六开口部,31第一离心风扇,32第二离心风扇,33a基部,33b叶片,41、41a、41c第一分隔部,41b、47a第一连通口,42、42a第二分隔部,42b、46a第二连通口,43、45、47第一内部壳体,44、46第二内部壳体,91吸尘器的主体,92集尘部,93导管,94吸引嘴,96干手器的主体,97吸引口,98送风口。

Claims (10)

1.一种电动送风机,其中,所述电动送风机具有:
马达,所述马达具有定子、转子芯及固定于所述转子芯的旋转轴;
第一离心风扇,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第一端侧;
第二离心风扇,所述第二离心风扇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与所述第一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侧;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包围所述定子、所述转子芯、所述旋转轴、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及所述第二离心风扇,
所述壳体具有:
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侧,并使利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第一气流通过;
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侧,并使利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第二气流通过;
第三开口部,所述第三开口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离心风扇靠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侧、且比所述第二离心风扇靠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侧的位置,使利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以及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和所述第二气流通过;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第一端侧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旋转轴;
第一支承构件,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支承所述第一轴承;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第二端侧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旋转轴;以及
第二支承构件,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支承所述第二轴承,
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期间,由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在作为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第一方向上施加于所述旋转轴的第一力、和由所述第二离心风扇在作为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第二方向上施加于所述旋转轴的第二力相互相反,
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具有第四开口部,
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具有第五开口部,
所述第四开口部形成将利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不通过所述第二离心风扇地引导到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芯之间的流路,所述第五开口部形成将利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二气流不通过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地引导到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芯之间的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
第一风扇罩,所述第一风扇罩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部,并使利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朝向所述轴向;以及
第二风扇罩,所述第二风扇罩设置有所述第二开口部,并使利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二气流朝向所述轴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中,
所述电动送风机还具有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之间变更利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分隔部具有使利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通过的第一连通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中,
所述电动送风机还具有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二分隔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与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之间变更利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二气流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二分隔部具有使利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二气流通过的第二连通口。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三开口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之间的第一排出口,
所述第一分隔部具有将所述第一风扇罩与所述第一排出口连结的第一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三开口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与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之间的第二排出口,
所述第二分隔部具有将所述第二风扇罩与所述第三开口部的所述第二排出口连结的第二流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离心风扇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二离心风扇与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之间的距离相互不同。
10.一种电气设备,其中,所述电气设备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送风机。
CN202110755450.1A 2016-07-13 2016-07-13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Active CN1134829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55450.1A CN113482943B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80087451.0A CN109477496B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CN202110755450.1A CN113482943B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PCT/JP2016/070713 WO2018011917A1 (ja) 2016-07-13 2016-07-13 電動送風機及び電気機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7451.0A Division CN109477496B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2943A CN113482943A (zh) 2021-10-08
CN113482943B true CN113482943B (zh) 2023-11-10

Family

ID=6095285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7451.0A Active CN109477496B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CN202110755450.1A Active CN113482943B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7451.0A Active CN109477496B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7994B2 (zh)
JP (1) JP6652643B2 (zh)
CN (2) CN109477496B (zh)
WO (1) WO20180119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7496B (zh) * 2016-07-13 2021-07-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EP3865712A1 (en) * 2017-04-19 2021-08-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double suction blower with motor cooling by air that is tapped downstream of the blower
JP6840243B2 (ja) 2017-08-04 2021-03-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電気掃除機、及び手乾燥装置
JP2019154176A (ja) * 2018-03-05 2019-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車両
CN113374740B (zh) * 2021-06-30 2022-09-27 浙江曹娥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消音作用的管道风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8517B1 (en) * 1999-07-15 2002-06-04 Samsung Techwin Co., Ltd. Turbo compressor
CN1639466A (zh) * 2002-02-28 2005-07-13 特伯考尔公司 离心式压缩机
CN101608630A (zh) * 2008-06-17 2009-12-2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鼓风机及具备该电动鼓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CN104105884A (zh) * 2012-03-12 2014-10-15 捷豹路虎有限公司 紧凑型多级涡轮泵
JP2015031202A (ja) * 2013-08-02 2015-02-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多段遠心圧縮機
CN109477496B (zh) * 2016-07-13 2021-07-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76776A (en) * 1920-03-16 1923-12-11 Stamm Max Air-cooled electric motor
DE2159025C2 (de) * 1971-11-29 1982-12-30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Kraftstofförderaggregat, bestehend aus einer Seitenkanalpumpe und einem Elektromotor
JPS49136047U (zh) 1972-12-27 1974-11-22
JPS5838301A (ja) 1981-08-29 1983-03-05 Shimadzu Corp 遠心式羽根車装置
DE3823158A1 (de) * 1988-07-08 1990-01-18 Reich Maschf Gmbh Karl Elektromotor mit scheibenbremse
JPH02169899A (ja) * 1988-12-21 1990-06-29 Fanuc Ltd レーザ用ターボブロア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レーザ発振装置
JPH0419700U (zh) 1990-06-06 1992-02-19
JPH05223090A (ja) * 1992-02-12 1993-08-31 Toshiba Corp ターボ圧縮機
SE9303599L (sv) * 1993-11-02 1995-05-03 Electrolux Ab Anordning för att kyla ett elmotordrivet turbofläktaggregat
JP3843472B2 (ja) 1995-10-04 2006-11-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車両用換気装置
JPH1026100A (ja) 1996-07-10 1998-01-27 Hitachi Ltd 列車用換気装置
JPH11173298A (ja) 1997-12-10 1999-06-29 Toshiba Tec Corp 電動送風機
JP3777765B2 (ja) 1997-12-16 2006-05-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H11225917A (ja) 1998-02-12 1999-08-24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JP2000045990A (ja) * 1998-07-30 2000-02-15 Sharp Corp モータ一体型スラスト軸受装置
JP2002048099A (ja) * 2000-07-31 2002-02-15 Nippon Densan Corp 電動送風機
JP4656762B2 (ja) * 2001-06-08 2011-03-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ロ−ル圧縮機
JP3735334B2 (ja) * 2002-09-20 2006-01-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圧縮機
JP2006177289A (ja) 2004-12-24 2006-07-06 Denso Corp ブロワユニット
EP1952506A1 (en) * 2005-11-23 2008-08-06 Daewo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Induction motor utilizes magnetic fluxes of end-turns of stator
JP2010071170A (ja) * 2008-09-18 2010-04-02 Denso Corp 遠心式送風機
US8931304B2 (en) * 2010-07-20 2015-01-13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cooling path arrangement
JP5747632B2 (ja) * 2011-04-26 2015-07-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GB2493974B (en) 2011-08-26 2014-01-15 Dyson Technology Ltd Bearing assembly
JP2013074646A (ja) * 2011-09-26 2013-04-22 Toshiba Corp 制御装置一体電動機
WO2013056458A1 (zh) * 2011-10-21 2013-04-25 Dien Ghing-Hsin 电动机
DE102012203809A1 (de) * 2012-03-12 2013-09-12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Verfahren hierfür
DE102012207019B4 (de) * 2012-04-27 2015-12-2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trömungs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Kühlen einer solche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8517B1 (en) * 1999-07-15 2002-06-04 Samsung Techwin Co., Ltd. Turbo compressor
CN1639466A (zh) * 2002-02-28 2005-07-13 特伯考尔公司 离心式压缩机
CN101608630A (zh) * 2008-06-17 2009-12-2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鼓风机及具备该电动鼓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CN104105884A (zh) * 2012-03-12 2014-10-15 捷豹路虎有限公司 紧凑型多级涡轮泵
JP2015031202A (ja) * 2013-08-02 2015-02-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多段遠心圧縮機
CN109477496B (zh) * 2016-07-13 2021-07-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011917A1 (ja) 2018-08-30
CN109477496B (zh) 2021-07-02
US10947994B2 (en) 2021-03-16
WO2018011917A1 (ja) 2018-01-18
US20190136872A1 (en) 2019-05-09
CN113482943A (zh) 2021-10-08
CN109477496A (zh) 2019-03-15
JP6652643B2 (ja) 2020-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82943B (zh)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JP4366092B2 (ja) ブロワー電動機
WO2017082222A1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CN108350899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11886414B (zh) 电动鼓风机、电动吸尘器及干手装置
CN111742148B (zh) 电动鼓风机、电动吸尘器以及手干燥装置
JP7076485B2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電気機器
CN111648984B (zh) 电动鼓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CN109904971B (zh)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JP2021085399A (ja) 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US11957294B2 (en) Blower apparatus and vacuum cleaner
US20200381979A1 (en)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JP2022012979A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気掃除機
CN216642552U (zh) 叶轮、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WO2022158000A1 (ja) インペラ、モータ、および掃除機
KR102387931B1 (ko) 진공 흡입 유닛
KR20220000698A (ko) 팬모터
CN111742465A (zh) 具有包括空气动力学附件的定子格栅的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