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744574A - 堆叠生产设备 - Google Patents

堆叠生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4574A
CN112744574A CN201911056335.4A CN201911056335A CN112744574A CN 112744574 A CN112744574 A CN 112744574A CN 201911056335 A CN201911056335 A CN 201911056335A CN 112744574 A CN112744574 A CN 112744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cking
transfer
plate
assembly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563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维
柴茂荣
张银广
刘元宇
蔡林智
曾宪泰
杜义贤
陈德
黄付延
林思帆
朱晓轩
张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5633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445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44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45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01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rovided with drive systems with rectilinear movement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1/00Use of pick-up or transfer devices or of manipulators for stacking or de-stack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堆叠生产设备,其包括堆叠上料装置、堆叠移送装置、堆叠装置以及装配固定装置,堆叠上料装置以及堆叠装置分别设于堆叠移送装置的移送路径,装配固定装置与堆叠装置相邻,堆叠上料装置用于堆叠部件的上料,堆叠移送装置移送堆叠部件至堆叠装置进行堆叠,并形成堆叠组,装配固定装置接收堆叠组,并对堆叠组进行固定,形成成品。本申请的发明通过堆叠上料装置、堆叠移送装置、堆叠装置以及装配固定装置的配合设置,使得堆叠部件的上料、堆叠和装配固定等工序能流畅且连贯的进行,提升了成品的生产效率,且整体布局合理,减少了设备的占地面积,进而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堆叠生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堆叠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某些产品的生产,需要通过不同部件的堆叠装配固定后,才能够形成成品,例如,对膜电极和双极板的堆叠固定,整个堆叠装配固定的工序繁复。对于上述生产方式,现有技术中往往需要人工配合多个单独设立的设备才能够完成,但此种方式不仅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还会拉长整个生产线,占用较多的场地,增加企业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堆叠生产设备。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堆叠生产设备包括堆叠上料装置、堆叠移送装置、堆叠装置以及装配固定装置,堆叠上料装置以及堆叠装置分别设于堆叠移送装置的移送路径,装配固定装置与堆叠装置相邻,堆叠上料装置用于堆叠部件的上料,堆叠移送装置移送堆叠部件至堆叠装置进行堆叠,并形成堆叠组,装配固定装置接收堆叠组,并对堆叠组进行固定,形成成品。
本申请通过堆叠上料装置、堆叠移送装置、堆叠装置以及装配固定装置的配合设置,使得堆叠部件的上料、堆叠和装配固定等工序能流畅且连贯的进行,提升了成品的生产效率,且整体布局合理,减少了设备的占地面积,进而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中堆叠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第一堆叠上料机构以及堆叠移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堆叠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储料限位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旋转切换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旋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取料部、整形部及图像传感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取料部、整形部及图像传感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中转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中堆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中堆叠承载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压紧承载组件及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中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施例中压紧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施例中固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施例中装配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固装承载机构、预装机构、转移机构以及压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施例中移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施例中移送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施例中预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施例中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施例中压装组件和锁紧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施例中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施例中气密检测传送机构及检测治具上料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施例中气密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施例中气密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施例中模压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堆叠生产设备包括堆叠上料装置1、堆叠移送装置2、堆叠装置3以及装配固定装置4。堆叠上料装置1以及堆叠装置3分别设于堆叠移送装置2的移送路径,装配固定装置4与堆叠装置3相邻。堆叠上料装置1用于堆叠部件的上料,堆叠移送装置2移送堆叠部件至堆叠装置3进行堆叠,并形成堆叠组,装配固定装置4接收堆叠组,并对堆叠组进行固定,形成成品。通过堆叠上料装置1、堆叠移送装置2、堆叠装置3以及装配固定装置4的配合设置,使得堆叠部件的上料、堆叠和装配固定等工序能流畅且连贯的进行,提升了成品的生产效率,且整体布局合理,减少了设备的占地面积,进而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
复参照图1,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堆叠生产设备还包括转移装置5以及气密检测装置6。转移装置5接收成品并转移成品至气密测试装置6进行气密性测试。通过气密检测装置6对成品进行气密性测试,以保证成品的质量。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堆叠生产设备还包括下料装置7及打标装置8。下料装置7接收气密性测试后的成品并进行下料,打标装置8对下料前的成品进行打标。通过打标装置8对下料的成品进行识别码标注,以便于成品的生产管理。
复参照图1,更进一步,堆叠上料装置1包括端板上料机构11、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以及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端板上料机构11、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以及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分别位于堆叠移送装置2的移送路径。端板上料机构11用于上端板及下端板的上料,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用于第一堆叠板的上料,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用于第二堆叠板的上料。堆叠移送装置2先转移端板上料机构11上料的下端板,而后转移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以及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交错上料的第一堆叠板和第二堆叠板,最后转移端板上料机构11上料的上端板,完成堆叠组堆叠所需的各个堆叠部件的转移上料。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堆叠板为双极板,第二堆叠板为膜电极。端板上料机构11可采用料盘上料,两个料盘并排设置,上端板和下端板分别各自堆叠于两个料盘上。堆叠移送装置2位于端板上料机构11靠近于堆叠装置3的一侧,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以及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分别位于端板上料机构11相对的两侧,且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以及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均邻近堆叠移送装置2。如此布局以便于堆叠转移装置2的转移作动。其中,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可采用料盘堆叠上料,优选的,料盘形成两个第二堆叠板的叠堆,实现双工位上料,以提升上料的效率。
继续参照图1至图3,更进一步,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包括储料部121及旋转切换部122。储料部121用于存储两排并列放置的第一堆叠板。旋转切换部122设置于储料部121的移动路径上,旋转切换部122对移动至的储料部121进行旋转切换。旋转切换部122位于堆叠移送装置2的一侧,经过预处理后的第一堆叠板放置于储料部121,第一堆叠板跟随储料部121移动至旋转切换部122所在的位置,并位于旋转切换部122的正上方,储料部121存储的其中一排第一堆叠板面向堆叠移送装置2,堆叠移送装置2移送完该排第一堆叠板至堆叠装置3后,旋转切换部122驱动储料部121旋转180度,使得储料部121存储的另一排第一堆叠板面向堆叠移送装置2,堆叠移送装置2再移送该排的第一堆叠板。优选的,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为并排设置的两个。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一次性对较多第一堆叠板的上料。
继续参照图3、图4和图5,更进一步,储料部121包括储料架1211、储料上板1212以及储料下板1213。储料上板1212以及储料下板1213沿着储料架1211的高度方向依次设于储料架1211内。储料上板1212与储料下板1213之间具有间隔,且两者相互正对,使得两者之间形成并排设置的两个储料腔12111,用于对两排并列设置的第一堆叠板进行储料。具体的,储料上板1212与储料下板1213相互正对的一面分别开设有多个储料凹槽12121,储料上板1212的多个储料凹槽12121与储料下板1213的多个储料凹槽12121——正对,正对的两个储料凹槽12121对第一堆叠板的相对两侧边进行夹合,进而完成第一堆叠板的储料。优选的,储料上板1212与储料下板1213相距位置可相对调节,以适配到不同规格大小的第一堆叠板。堆叠移送装置2从储料腔12111的外侧进行夹取上料。优选的,储料上板1212以及储料下板1213的数量为两个,另外两个储料上板1212以及储料下板1213在储料架1211的高度方向形成另外两个并排设置的两个储料腔12111,以倍增加储料部121的储料量。优选的,储料部121还包括储料限位组件1214。储料限位组件1214设于储料上板1212,并靠近于储料上板1212的外侧边。储料限位组件1214用于对储料腔12111内的第一堆叠板进行横向限位,避免因为底面不平或有障碍物等原因出现甩料情况。具体的,储料限位组件1214包括储料限位板12141、储料限位导向件12142以及储料限位开夹件12143。储料限位板12141位于储料上板1212的外侧边,其可相对于储料上板1212移动。储料限位导向件12142设于储料上板1212的上表面,并靠近于储料上板1212的外侧边,储料限位导向件12142与储料限位板12141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储料限位导向件1214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储料限位导向件12142分别位于储料上板1212的两端和中间位置。每一储料限位导向件12142包括储料导向固定块121421以及储料导向杆121422,导向固定块121421一端设于储料上板1212的上表面,其一端露于储料上板1212,储料导向杆121422穿设于导向固定块121421露于储料上板1212的一端,储料导向杆121422与导向固定块121421滑接,储料导向杆121422下端与储料限位板12141连接,自储料导向杆121422的上端到储料导向杆121422的下端方向,储料导向杆121422的直径逐渐变小,使得储料导向杆121422沿着导向固定块121421向下滑动一段距离后可自动限位锁定,例如,储料限位板12141遮挡住储料凹槽12121时。储料限位开夹件12143设于储料上板1212的上表面的上表面,并靠近于储料上板1212的中间部位,储料限位开夹件12143与储料限位板12141可拆卸连接,储料限位开夹件12143带动储料限位板12141上升和下降,上升时,储料凹槽12121露出储料限位板12141,对第一堆叠板的横向限位消失,下降时,储料限位板12141遮挡住储料凹槽12121,对第一堆叠板进行横向限位。具体的,储料限位开夹件12143包括开夹杆121431、开夹驱动杆121432、开夹弹性件121433以及开夹块121434。开夹杆121431的一端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于储料上板1212的上表面,开夹杆121431的另一端具有楔形部1214311,本实施例中的楔形部1214311为斜面状。开夹驱动杆121432与开夹杆121431垂直连接。开夹弹性件121433套设于开夹杆121431,开夹弹性件121433的一端抵接于轴承座,开夹弹性件121433的另一端抵接于开夹驱动杆121432,本实施例中的开夹弹性件121433为弹簧。开夹块121434套设于开夹弹性件121433外,开夹块121434具有供开夹驱动杆121432沿着平行于储料上板1212方向移动的通道(图中未显示)以及供开夹驱动杆121432卡设的开夹缺口1214341。储料限位板12141对应楔形部1214311设置有提升块121411,提升块121411具有与楔形部1214311相适配的提升凹槽。储料部121满料移动时,拨动开夹驱动杆121432,使得开夹驱动杆121432卡设于开夹缺口1214341内,此时,开夹弹性件121433被压缩,开夹杆121431的楔形部1214311退出提升块121411的提升凹槽,使得储料限位板1214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降,并遮挡住储料凹槽12121,对第一堆叠板进行横向限位。当到达第一堆叠板上料位置后,拨动开夹驱动杆121432离开开夹缺口1214341,此时,开夹弹性件121433复位,推动开夹杆121431的楔形部1214311插入提升块121411的提升凹槽,使得储料限位板12141提升,储料凹槽12121露出储料限位板12141,对第一堆叠板的横向限位消失,堆叠移送装置2进而进行取料移送作动。优选的,储料架1211的底部四角分别设置有滚轮,以便于储料部121整体移动。
继续参照图3、图6和图7,更进一步,旋转切换部122包括旋切组件1221及顶升组件1222。旋切组件1221包括安装座12211、转动轴12212、转动板12213、转动齿轮12214、旋切齿条12215及旋切驱动件12216。转动轴12212转动设置于安装座12211。转动板12213连接转动轴12212的一端。转动齿轮12214套设于转动轴12212。旋切齿条12215通过导轨滑块滑动设置于安装座12211,旋切齿条12215与转动齿轮12214啮合。旋切驱动件12216设置于安装座12211,旋切驱动件12216的输出端连接旋切齿条12215,旋切驱动件12216为气缸。更进一步地,顶升组件1222包括顶升驱动件12221及顶升柱12222。顶升驱动件12221设置于转动板12213,顶升驱动件12221为气缸。顶升柱12222设置于顶升驱动件12221的输出端,顶升柱12222活动连接储料架111。本实施例中顶升驱动件12221的数量为四个,对应地,顶升柱12222的数量也为四个,四个顶升驱动件12221设置于转动板12213的四角。储料部121还包括四个顶升板1215,四个顶升板1215分设于储料架1211靠近于底部的四角。储料部121到位后,四个顶升柱12222与四个顶升板1215正对。顶升驱动件12221驱动顶升柱12222向储料架1211的顶升板1215方向移动,顶升板1215具有与顶升柱12222形状相匹配的定位孔,顶升柱12222插入定位孔内,储料架1211在顶升组件1222的作用下离开地面,而后,旋切驱动件12216驱动旋切齿条12215移动,旋切齿条12215带动转动齿轮12214转动,转动齿轮12214带动转动轴12212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板12213转动,转动板12213带动储料架1211转动180度,以实现储料部121上两排第一堆叠板的切换。优选地,旋切组件1221还包括支撑轮12217。支撑轮12217通过支撑架设置于安装座12211,支撑轮12217抵接转动板12213的下表面。本实施例中,支撑轮12217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轮12217对转动板12213起到支撑作用,使其带动储料架1211进行平滑转动。优选的,还可以在储料架1211的上端中心的正上方设置辅助旋转组件,进一步增加储料架1211转动时的回转中心及转动稳定性,例如,储料架1211的上端中心处开设定位孔,采用气缸与转轴的配合,在储料架1211转动前,气缸驱动转轴插入到定位孔,转轴与储料架1211形成转动配合。为了保证储料部121准确移动至预定位置,本申请的储料装置1还包括导向限位部123。再复参照图3,如图所示,导向限位部123包括第一导向限位组件1231及第二导向限位组件1232。第一导向限位组件1231设于储料部121的上方,其包括U型导向槽12311、第一导向驱动件12312及锁紧柱12313。第一导向驱动件12312的输出端与锁紧柱12313连接,锁紧柱12313与U型导向槽12311的槽底部正对,U型导向槽12311的底部有供锁紧柱12313穿过的通孔。第一导向驱动件12312为气缸。具体应用时,储料架1211的顶端具有立柱12314,移动储料架1211时,立柱12314沿U型导向槽12311移动,立柱12314的直径与U型导向槽12311的槽宽相匹配,立柱12314移动至U型导向槽12311槽底部时,第一导向驱动件12312驱动锁紧柱12313伸出,锁紧柱12313插入U型导向槽12311,实现对立柱12314的限位,从而实现对储料架1211的限位,防止其发生移动。第二导向限位组件123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导向板12321、前限位件12322及后限位件12323。两个导向板12321之间形成引导槽123211,引导槽123211的宽度与储料部121的滚轮的宽度相匹配,使得储料部121的滚轮可沿引导槽123211的长度方向移动。优选地,引导槽123211的一端设有阻挡块1232111,阻挡块1232111对滚轮进行阻挡,防止其由引导槽123211内滚出。前限位件12322包括前挡停气缸123221及前档杆123222。前挡停气缸123221通过安装立板设置于导向板12321的一侧,前档杆123222连接前挡停气缸123221的输出端。后限位件12323包括后限位气缸123231及后限位板123232。后限位板123232通过导轨滑块滑动设置,后限位板123232连接后限位气缸123231的输出端。具体应用时,将储料架1211沿引导槽123211推动,当后轮抵接阻挡块1232111时,前挡停气缸123221驱动前档杆123222伸出,而后,后限位气缸123231驱动后限位板123232向储料架1211方向移动,后限位板123232推动储料架1211抵接前档杆123222,前限位件12322与后限位件12323实现对储料架1211的限位,防止其发生移动。
继续参照图1、图2、图8、图9和图10,更进一步,堆叠移送装置2包括堆叠移送机构21以及中转台22。中转台22设于堆叠移送机构21的移送路径上。堆叠移送机构21转移第一堆叠板至中转台22进行整形,并将整形后的第一堆叠板转移至堆叠装置3进行堆叠。本实施例中的堆叠移送机构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堆叠移送机构21并排设置,两者均位于端板上料机构11与堆叠装置3之间,其中一堆叠移送机构21邻近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其用于第一堆叠板、上端板或下端板的转移上料,另一堆叠移送机构21邻近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其用于第二堆叠板、上端板或下端板的转移上料。中转台22位于邻近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的堆叠移送机构21的移送路径上。现以邻近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的堆叠移送机构21为例进行上料转移说明。堆叠移送机构21包括堆叠移送部211、取料部212以及整形部213。取料部212以及整形部213分别设置于堆叠移送部211。优选的,堆叠移送机构21还包括图像传感部214,图像传感部214设于堆叠移送部211。堆叠移送部211为四轴或六轴机器人,其末端具有固定板2111,取料部212、整形部213及图像传感部214均设置于固定板2111,堆叠移送部211的手部与固定板2111通过快换接头2112连接。堆叠移送部211带动取料部212移动至对应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取料部212将第一堆叠板由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上取出并放置于中转台22的放置区221,放置区221与第一堆叠板的形状相匹配,而后,堆叠移送部211带动整形部213移动至对应第一堆叠板,整形部213对第一堆叠板进行固定并整形,整形后将第一堆叠板输送至堆叠装置3进行堆叠,堆叠移送部211带动取料部212或整形部213移动前,可通过图像传感部214对第一堆叠板进行拍照定位,以控制堆叠移送部211带动取料部212或整形部213对第一堆叠板进行精准夹取或固定整形。取料部212包括取料驱动件2121、取料夹紧件2122、取料检测件2123及取料限位件2124。取料驱动件2121设置于固定板2111,取料驱动件2121为双向气缸。取料夹紧件2122包括取料移动板21221及设于取料移动板21221两端的取料夹爪21222,取料移动板21221通过导轨滑块滑动设置于固定板2111,取料移动板21221连接取料驱动件2121的输出端。取料检测件2123设置于固定板2111,取料检测件2123面向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或取料夹紧件2122,取料检测件2123用于检测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的储料腔是否有料或取料夹紧件2122是否成功取料,取料检测件2123为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取料限位件2124设置于固定板2111,取料限位件2124为限位块,取料限位件2124活动抵接取料移动板21221。本实施例中,取料夹紧件2122的数量为两个,对应地,取料限位件2124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取料夹紧件2122相对设置,两个取料限位件2124也相对设置,两个取料限位件2124位于两个取料夹紧件2122的两侧,取料时,堆叠移送部211带动取料部212对应第一堆叠板,取料驱动件2121驱动两个取料移动板21221相向移动,两个取料移动板21221上的取料夹爪21222靠近实现对第一堆叠板的夹取,而后,继续在堆叠移送部211的带动下将第一堆叠板移送至对应中转平台,取料驱动件2121驱动两个取料移动板21221相背移动,两个取料移动板21221上的取料夹爪21222远离实现对第一堆叠板的松开,将第一堆叠板放置于中转台22的放置区221,取料移动板21221移动过程中,取料限位件2124对取料移动板21221进行限位,使其只能在一定距离内滑动,如此,可避免取料时取料移动板21221与取料夹爪21222对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中与待夹取第一堆叠板相邻的第一堆叠板造成影响。整形部213包括整形吸取组件2131及整形组件2132。整形吸取组件2131与整形组件2132均设置于固定板2111。整形吸取组件2131包括吸盘21311及吸取检测件21312。吸盘21311设置于固定板2111,吸盘21311面向第一堆叠板。吸取检测件21312设置于固定板2111,吸取检测件21312面向第一堆叠板,吸取检测件21312为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吸盘21311吸取第一堆叠板前,吸取检测件21312对预定位置是否有第一堆叠板进行检测,预定位置有第一堆叠板则拍照定位进行吸取,整形组件2132对第一堆叠板进行整形。整形组件2132包括第一整形驱动件21321、第二整形驱动件21322、整形夹紧件21323、缓冲件21324及整形限位件21325。第一整形驱动件21321设置于固定板2111,第一整形驱动件21321为双向气缸。第二整形驱动件21322设置于通过导轨滑块滑动设置于固定板2111的滑板21326,滑板21326通过连接块21327连接第一整形驱动件21321的输出端。整形夹紧件21323包括整形移动板213231及设于整形移动板213231两端的整形夹爪213232,整形移动板213231连接第二整形驱动件21322的输出端。缓冲件21324设置于固定板2111,缓冲件21324活动抵接连接块21327,缓冲件21324为缓冲器,滑板21326滑动过程中,缓冲件21324起到缓冲限位作用。整形限位件21325设置于固定板2111,整形料限位件为限位块,整形限位件21325活动抵接整形移动板213231。整形过程中,整形限位件21325对整形移动板213231进行限位,使其只能在一定距离内滑动,如此,避免其移动距离过大与其他零部件撞击。本实施例中,第二整形驱动件21322、整形夹紧件21323、缓冲件21324及整形限位件21325的数量均为两个,整形时,堆叠移送部211带动整形部213移动至对应中转台上的第一堆叠板,第一整形驱动件21321分别驱动两个第二整形驱动件21322分别沿导轨滑块相向滑动,滑动至整形夹爪213232分别对应第一堆叠板的四角,两个第二整形驱动件21322分别驱动两组两两相对的整形移动板213231相向移动,整形移动板213231带动整形夹爪213232相向移动,整形夹爪213232对第一堆叠板的四角进行夹紧整形。值得说明的是,靠近取料部212的第二整形驱动件21322可以省略,整形组件2132与取料部212共用取料部212的取料驱动件2121进行取料和夹紧整形,即整形移动板213231与取料移动板21221同时连接取料驱动件2121的输出端即可,如此,可节约生产成本;另外,共用的取料驱动件2121可以设置在与固定板2111连接的外部连接板上,如此,便于对取料驱动件2121进行装配和更换。图像传感部214包括图像传感器2141及光源2142。图像传感器2141设置于固定板2111,光源2142设置于图像传感器2141的图像采集端。本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2141为CCD相机,光源2142为板状LED灯,具体应用时,图像传感器2141对第一堆叠板进行拍照采集图像,通过CCD定位系统,上料整形装置2的控制系统控制堆叠移送部211带动取料部212或整形部213移动,实现精准取料及整形,图像传感器2141对第一堆叠板进行拍照时,光源2142起到辅助照明的作用,以得到清晰的图像。中转台22具有第一导向槽222及第二导向槽223,第一导向槽222的形状与整形夹爪213232的形状相匹配,第二导向槽223的形状与取料夹爪21222的形状相匹配,整形夹爪213232夹取第一堆叠板时沿第一导向槽222移动,第一导向槽222对整形夹爪213232起到导向作用,保证其精准夹取第一堆叠板进行整形;取料夹爪21222夹取第一堆叠板转移至中转台22时,取料夹爪21222沿第一导向槽222移动,第一导向槽222对取料夹爪21222起到导向作用,保证其将第一堆叠板准确放置于放置区221的预定位置。优选的,复参照图2,在中转台22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堆叠定位部23,辅助堆叠定位部23为CCD与光源的配合,其进一步对移送的第一堆叠板进行定位,以使得第一堆叠板放置于堆叠装置3进行堆叠时的位置准确。当然,在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靠近于堆叠移送机构21的一侧,也可设置辅助堆叠定位部对第二堆叠板的上料进行进一步的定位。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堆叠板不需要进行整形,因此,在具体应用时,靠近于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的堆叠移送机构21不设置中转台和整形部。
继续参照图11,更进一步,堆叠装置3包括堆叠承载台31、跟随驱动机构32以及压紧机构33。跟随驱动机构32设于堆叠承载台31,其驱动端与压紧机构33连接。堆叠组形成于堆叠承载台31,跟随驱动机构32驱动压紧机构33跟随堆叠组的堆叠高度进行移动,压紧机构33对堆叠组进行压紧。通过跟随驱动机构32以及压紧机构33的配合,使得压紧机构33可跟随堆叠组的堆叠高度移动并对形成过程中的堆叠组进行压紧,避免了堆叠组的错位倾斜,保证了堆叠质量。优选的,堆叠装置3还包括堆叠组转运机构34。堆叠组转运机构34的转运端与堆叠承载台31连接。堆叠组转运机构34带动堆叠承载台31转运至装配固定装置4的装配固定位。优选的,堆叠装置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堆叠装置3并排设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堆叠装置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堆叠组转运机构34并排设置,两者分别位于堆叠移送机构21远离端板上料机构11的一侧,装配固定装置4位于堆叠组转运机构34远离堆叠移送机构21的一侧,并与之相邻。两个堆叠组转运机构34可交替对堆叠承载台31进行转运,装配固定装置4依次接收两个堆叠装置3转运过来的堆叠组进行装配固定,如此以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优选的,堆叠装置3还包括固定机构35。固定机构35设于堆叠承载台31,其固定端面向堆叠组。固定机构35对转运过程中的堆叠组进行固定,以免堆叠组在移动过程中产生倾斜。优选的,堆叠装置3还包括理线机构36。理线机构36设于堆叠承载台31。理线机构36对堆叠组的线材进行规整固定,如此避免了堆叠现场的混乱,进而保证堆叠过程的流程进行。
继续参照图12,更进一步,堆叠承载台31包括堆叠承载板311以及堆叠承载位312。堆叠承载位312设于堆叠承载板311的表面,并位于堆叠承载板311的中间位置。堆叠承载板311上开设有避空位3111以及四个滑动位3112。避空位3111为开设于堆叠承载板311中间部位的通口,其近似为″十″字型通口。四个滑动位3112分别邻近于堆叠承载板311的四角。本实施例中的堆叠承载板311为矩形的板状,滑动位3112为矩形通口状。堆叠承载位312包括承载主体3121以及四个固定角3122,四个固定角3122分别位于承载主体3121的四角。承载主体3121覆盖于避空位3111的中空位置,四个固定角3122分别固定于堆叠承载板311的表面,″十″字形避空位3111的四端分别露于承载主体3121外。本实施例中的承载主体3121以及四个固定角3122为一体成型的块状。优选的,承载主体3121的四边分别开设有螺杆通孔31211,该螺杆通孔31211可为圆形或半圆形通孔。待堆叠的下端板、双极板、膜电极及上端板被堆叠移送装置2移送承载于承载主体3121上进行堆叠,转移时,先转移下端板,然后多个双极板及多个膜电极被交错转移并叠放在下端板上,最后再转移上端板,从转移下端板开始,每次的叠放都会进行堆叠组,随着堆叠的进行,堆叠组的高度不断加高。避空位3111的四角为压紧机构33的对堆叠组压紧时提供避让空间,以便于压紧机构33的压紧作动流畅。在堆叠完成后,堆叠组被转移至装配固定装置4,由固定部件,例如螺杆对上端板及下端板进行固定,以使得整个堆叠组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形成成品,螺杆通孔31211的设置是为了便于螺杆装配,本实施例中的避空位3111的中空部位可为螺杆的装配提供空间。
继续参照图11至图13,更进一步,跟随驱动机构32包括跟随驱动组件321以及压紧承载组件322。跟随驱动组件321的驱动端与压紧承载组件322连接。压紧承载组件322与堆叠承载台31滑动连接,并围绕于堆叠组的周围。压紧机构33设于压紧承载组件322。跟随驱动组件321驱动压紧承载组件322跟随堆叠组的高度线性移动,压紧承载组件322带动压紧机构33线性移动。跟随驱动组件321设于堆叠承载板311的下表面,并位于堆叠承载板311的一角,滑动位3112位于跟随驱动组件321以及堆叠承载位312之间。跟随驱动组件321包括跟随驱动承载架3211、跟随驱动件3212、跟随丝杆3213以及跟随连动块3214。跟随驱动承载架3211垂直设于堆叠承载板311的下表面,并位于滑动位3112远离堆叠承载位312的一角。跟随驱动件3212设于跟随驱动承载架3211的下端,跟随驱动件3212输出端通过主动轮、同步带及从动轮的传动,与跟随丝杆3213形成传动连接关系。跟随丝杆3213沿着跟随驱动承载架3211的高度方向设置,并通过两个轴承座转动连接于跟随驱动承载架3211上。跟随丝杆3213与滑动位3112相邻。跟随连动块3214套设于跟随丝杆3213上。跟随驱动件3212驱动跟随丝杆3213转动,带动跟随连动块3214于跟随丝杆3213进行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跟随驱动件3212可采用电机。压紧承载组件322包括四个压紧滑动件3221以及压紧承载件3222。四个压紧滑动件3221分别穿设于四个滑动位3112内,压紧承载件3222设于四个压紧滑动件3221的上端。四个压紧滑动件3221分别与四个滑动位3112滑动连接,其中一个压紧滑动件3221与跟随连动块3214连接,同时,该压紧滑动件3221通过滑轨与滑块的配合与跟随驱动承载架3211形成滑动连接关系。压紧机构33设于压紧承载件3222上。本实施例中的压紧滑动件3221为柱状,压紧承载件3222为矩形的框架。跟随连动块3214于跟随丝杆3213进行线性移动,带动压紧滑动件3221以及压紧承载件3222沿着垂直于堆叠承载板311的方向线性移动,进而带动压紧机构33沿着垂直于堆叠承载板311的方向线性移动。优选的,跟随驱动组件3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跟随驱动组件321分别位于堆叠承载板311的对角。通过两个跟随驱动组件321对压紧承载组件322进行线性驱动,在提供足够的驱动力的同时,也保证压紧承载组件322以及压紧机构33线性移动的稳定性。优选的,压紧滑动件3221通过固定柱形成框架结构,以增加自身结构稳定性,进而保证线性移动的稳定。
继续参照图13至图15,更进一步,压紧机构33包括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第二压紧组件332。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第二压紧组件332分别设于压紧承载组件322。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第二压紧组件332交错对堆叠组进行压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第二压紧组件33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两个第二压紧组件332分别设于压紧承载件3222,其中两个第一压紧组件331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压紧组件332相对设置,交错压紧时,两个第一压紧组件331同步对堆叠组进行压紧,两个第二压紧组件332同步对堆叠组进行压紧,以保证对堆叠组的压紧质量。具体的,第一压紧组件331包括第一压紧承载板3311、压紧滑动板3312、第一压紧驱动件3313、第二压紧承载板3314、压紧滑动架3315、第二压紧驱动件3316以及压紧板3317。第一压紧承载板3311设于压紧承载件3222上,第一压紧承载板3311与堆叠承载板311平行。压紧滑动板3312位于第一压紧承载板3311的上方,其通过滑轨与滑块的配合与第一压紧承载板3311形成滑动连接关系。第一压紧驱动件3313的驱动端与压紧滑动板3312连接,其驱动压紧滑动板3312沿着平行于堆叠承载板311的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压紧驱动件3313为电机、主动轮、同步带、从动轮及丝杆副的配合。第二压紧承载板3314的一端与压紧滑动板3312连接,其另一端向着堆叠承载板311的方向延伸,第二压紧承载板3314与压紧滑动板3312垂直。压紧滑动架3315通过滑轨与滑块的配合与第二压紧承载板3314形成滑动连接关系。第二压紧驱动件3316的驱动端与压紧滑动架3315连接。压紧板3317设于压紧滑动架3315上。具体的,压紧板3317一端设于压紧滑动架3315,其另一端向着堆叠承载位312的上方延伸,压紧板3317与堆叠承载板311平行。第二压紧驱动件3316驱动压紧滑动架3315沿着垂直于堆叠承载板311的方向线性移动,进行而带动压紧板3317沿着垂直于堆叠承载板311的方向线性移动,压紧板3317对堆叠承载位312上承载的堆叠组进行压紧。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压紧驱动件3316也为电机、主动轮、同步带、从动轮及丝杆副的配合。如此,通过第一驱动件313以及第二驱动件316的配合驱动,可实现压紧板3317沿着平行于和垂直于堆叠承载板311的方向线性移动。第二压紧组件332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第一压紧组件331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根据被堆叠于堆叠承载位312的堆叠组的高度,跟随驱动组件321驱动压紧承载件3222整体抬升到相适配的高度,带动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第二压紧组件332跟随抬升,而后,第一驱动件313驱动压紧板3317靠近堆叠组的上方,第二驱动件316再驱动压紧板3317下压,对堆叠组进行压紧,实现第一压紧组件331对堆叠板的压紧。之后,下一堆叠板被放置在堆叠组上,此时第一压紧组31的压紧板3317位于相邻两个的堆叠板之间,之后,由第二压紧组件332对下一个堆叠板进行压紧,而后,在第二压紧组件332保持压紧状态下,第一压紧组件331上行一段距离,然后第一压紧组件331的压紧板3317被抽出相邻两个堆叠板之间,而后,第二压紧组件332继续下压,完成下一个堆叠板的压紧,以此类推,通过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第二压紧组件332交错对堆叠组的压紧,当堆叠组的高度增加超过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第二压紧组件332行程之外时,跟随驱动组件321继续驱动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第二压紧组件332整体抬升,最终实现整个堆叠组的堆叠。避空位3111的四角处的空间分别为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第二压紧组件332沿着垂直于堆叠承载板311的压紧作动提供避让空间。优选的,压紧板3317的末端具有倾斜面3171,该倾斜面3171开设于压紧板3317的上表面,通过倾斜面3171的设置,以便于压紧板3317的抽出作动。优选的,压紧机构33还包括夹持组件33。夹持组件33的夹持端面向堆叠组。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3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夹持组件33分别设于两个第一压紧组件331以及两个第二压紧组件332上。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33的设置是对装配固定装置4装配固定固定部件后,即螺杆后的夹持固定。具体的,夹持组件33包括夹持支撑板3331、第一夹持驱动件3332、第二夹持驱动件3333以及夹持件3334。夹持支撑板3331通过滑轨与滑块的配合与压紧滑动板3312形成滑动连接关系。第一夹持驱动件3332设于压紧滑动板3312,其输出端与夹持支撑板3331连接,第一夹持驱动件3332驱动夹持支撑板3331沿着平行于堆叠承载板311的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夹持支撑板3331的纵截面为″U″型结构,其具有底板33311及两个端板33312,两个端板33312分别位于压紧滑动板3312相对的两侧壁。底板33311位于压紧滑动板3312的上方,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夹持支撑板3331的两端板33312与压紧滑动板3312相对的两侧壁滑动连接。第二夹持驱动件3333设于底板33311面向压紧滑动板3312的一侧,其输出端与夹持件3334连接,第二夹持驱动件3333驱动夹持件3334进行夹持动作。具体的,夹持件3334包括第一夹持板33341以及第二夹持板33342,第一夹持板33341以及第二夹持板33342的一端分别通过滑轨与滑块的配合滑动连接于底板33311上,第一夹持板33341以及第二夹持板33342向着堆叠承载板311的上方延伸。第二夹持驱动件3333驱动第一夹持板33341以及第二夹持板33342相互靠近实现夹持动作。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夹持驱动件3333可采用双向气缸。第一夹持驱动件3332以及第二压紧驱动件3316配合驱动,使得第一夹持板33341以及第二夹持板33342靠近堆叠组,而后,第二夹持驱动件3333再驱动第一夹持板33341以及第二夹持板33342对堆叠组的螺杆进行夹持。优选的,第一夹持板33341靠近堆叠承载板311的一端为U型结构,第一夹持板33341的U型结构末端开设有两个第一夹持缺口333411,两个第一夹持缺口333411位于第一夹持板33341的U型结构的同侧,同理,第二夹持板33342靠近堆叠承载板311的一端为与第一夹持板33341相适配的U型结构,第二夹持板33342的U型结构末端开设有两个第二夹持缺口333421。第二夹持缺口333421与第一夹持缺口333411相适配,两者配合形成一圆形孔。两个第二夹持缺口333421开设于第二夹持板33342的U型结构的同侧,并分别与两个第一夹持缺口333411正对。如此,第二夹持驱动件3333驱动第一夹持板33341以及第二夹持板33342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时,两个第一夹持缺口333411以及两个第二夹持缺口333421配合对两个螺杆进行夹持和松开。优选的,底板33311上设置有螺杆固定柱3335。螺杆固定柱3335与堆叠承载板311平行,在螺杆固定柱3335的末端具有与螺杆相适配的弧形结构,且在内部具有可吸附螺杆的吸盘,螺杆固定柱3335可跟随底板33311线性移动,对螺杆进行吸附固定。优选的,第一压紧承载板3311上设置有缓冲器3336,端板33312的下端设置有缓冲板333121,缓冲板333121与缓冲器3336相对,夹持支撑板3331移动时,缓冲板333121与缓冲器3336配合对夹持支撑板3331进行缓冲。
复参照图11和图12,更进一步,堆叠组转运机构34包括堆叠组转运驱动组件341以及滑台转运组件342。堆叠承载台31滑接于滑台转运组件342。堆叠组转运驱动组件341的输出端与堆叠承载台31连接,堆叠组转运驱动组件341驱动堆叠承载台31线性移动。具体的,滑台转运组件342包括转运架3421、转运滑道件3422及转运轨道件3423。转运滑道件3422设于转运架3421的上端,转运架3421为框架体,转运滑道件3422具有两个滑轨,两个滑轨并排设于转运架3421的上端,两个滑轨之间具有间隔。堆叠承载台31的堆叠承载板311下表面滑动连接于转运滑道件3422的两个滑轨上。转运轨道件3423具有两个轨道,该轨道为具有齿纹的齿条,两个轨道分别设于转运架3421的上端,并分别位于转运滑道件3422的两个滑轨的外侧。堆叠组转运驱动组件341包括转运驱动件3411、输出轮(图中未显示)、主动轮3413、驱动杆3414以及两个从动轮3415。驱动杆3414通过两个轴承座转动连接于堆叠承载板311的侧壁,两个从动轮3415分别套设于驱动杆3414的两端,主动轮3413套设于驱动杆3414,并位于两个从动轮3415之间。转运驱动件3411设于堆叠承载板311,其输出端与输出轮连接,输出轮与主动轮3413啮合,两个从动轮3415与转运轨道件3423的两个轨道啮合。转运驱动件3411驱动输出轮转动,带动主动轮3413及驱动杆3414转动,进而带动从动轮3415于转运轨道件3423的两个轨道上滚动,带动堆叠承载板311于转运滑道架422的两个滑轨上滑动。本实施例中的转运驱动件3411可采用电机,输出轮、主动轮3413以及两个从动轮3415均可采用齿轮。优选的,堆叠组转运机构34还包括到位检测件343,到位检测件343设于转运架3421,其检测端面向堆叠承载板311,到位检测件343用于检测堆叠承载板311是否转运到位,本实施例中的到位检测件343可采用光电传感器。
继续参照图16,更进一步,固定机构35包括相向设置的两个固定组件351,每一固定组件351的固定端面向堆叠组。固定组件351包括固定驱动件3511以及固定件3512。固定驱动件3511的驱动端与固定件3512连接,其驱动固定件3512线性移动。两个固定件3512配合对堆叠组夹持固定。具体的,固定组件351还包括固定承载架3513以及固定滑动架3514。固定滑动架3514通过滑轨与滑块的配合滑动连接于固定承载架3513的上端。固定驱动件3511设于固定承载架3513,其输出端与固定滑动架3514连接。固定件3512沿着垂直于堆叠承载板311的方向设于固定滑动架3514,其面向堆叠承载位312的堆叠组。固定驱动件3511驱动固定滑动架3514于固定承载架3513上滑动,带动固定件3512向着堆叠承载位312承载的堆叠组线性移动。两个固定件3512的线性移动的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两者的相互靠近配合对堆叠组进行夹持固定。优选的,固定机构35的固定组件35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固定组件351形成两组相向设置的固定组件351,以便于从四个方位对堆叠组进行夹持固定。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驱动件3511可采用气缸。
继续图17,更进一步,理线机构36包括理线组件361以及固线组件362。理线组件361对堆叠组的线材进行规整,固线组件362对规整后的线材进行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堆叠板,即双极板上具有巡检线,在进行堆叠时需要对上述线材进行规整和固定,以避免对堆叠组的堆叠造成影响。理线组件361设于堆叠承载板311的表面,并位于压紧承载件3222远离堆叠承载位312的一侧。理线组件361包括理线支撑架3611以及理线件3612,理线支撑架3611垂直设于堆叠承载板311,理线件3612设于理线支撑架3611的上端,理线件3612具有″U″字型结构,部件被转移至堆叠承载位312进行堆叠时,其经过理线件3612的″U″型结构,由该″U″型结构对部件的线材规整。优选的,理线支撑架3611为可伸缩的支撑架。固线组件362位于理线组件361与堆叠承载位312之间。固线组件362包括固定承载板3621、固定板3622、固定驱动件3623以及固定限位板3624。固定承载板3621垂直设于堆叠承载板311。固定驱动件3623设于固定承载板3621,其输出端与固定板3622的一端连接,固定板3622的另一端开设有固定缺口36221,该固定缺口36221面向固定承载板3621,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缺口36221为弧形缺口,优选的,可采用半圆形缺口。固定驱动件3623驱动固定板3622旋转,使得固定缺口36221可扣合于固定承载板3621,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驱动件3623可采用旋转气缸。固定限位板3624位于固定板3622靠近于理线支撑架3611的一侧,优选的,固定限位板3624与固定板3622相邻。固定限位板3624的一端设于固定承载板3621,其另一端向着固定板3622具有固定缺口36221的一端延伸,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限位板3624为弧形板。初始时,固定驱动件3623驱动固定板3622远离固定承载板3621,线材经过″U″型结构的理线件3612后,再经过固定限位板3624,而后再通过固定板3622的上方,此时固定限位板3624对线性进行支撑限位。而后,固定驱动件3623驱动固定板3622靠近固定承载板3621,固定缺口36221扣合在固定承载板3621上,对线性进行固定。
继续参照图18,更进一步,装配固定装置4包括固装承载机构41、固装上料机构42、预装机构43以及压装机构44。预装机构43以及压装机构44分别设于固装承载机构41,预装机构43的装配端以及压装机构44的压装端分别面向固装承载机构41的承载位。堆叠组承载于固装承载机构41的承载位,预装机构43接收固装上料机构42上料的固定部件,并装配固定部件至堆叠组上,压装机构44对装配固定部件后的堆叠组进行压装固定。优选的,装配固定装置4还包括装固转移机构45。装固转移机构45的转移端与固装承载机构41连接,装固转移机构45带动固装承载机构41于至少两个堆叠装置3之间往复运动,分别交替接收堆叠装置3堆叠完成的堆叠组,并对该堆叠组进行固定。
续参照图18至图19,更进一步,固装承载机构41包括固装底板411以及两个固装承载架412。两个固装承载架412分别设于固装底板411。固装底板411与转移机构45的输出端连接,预装机构43设于固装底板411,并位于两个固装承载架412之间。压装机构44滑动连接于两个固装承载架412。具体的,固装底板411为矩形板状,固装承载架412是纵截面为矩形的框架,两个固装承载架412分别垂直设于固装底板411的上表面,并分别位于固装底板411的两端,两个固装承载架412正对,使得整个固装承载机构41呈″U″字型结构。每一固装承载架412具有上板4121和下板4122,两个固装承载架412的上板4121分别铺设有接引滑轨4123,两个接引滑轨4123相互平行且相互正对,优选的,两个接引滑轨4123分别靠近于固装承载架412相对的侧边。接引滑轨4123与转运滑道件3422对接,其可接收堆叠装置3移动过来的承载有堆叠组的堆叠承载台31,并使得堆叠承载台31移动至两个固装承载架412的上方,进而使得堆叠组处于固装底板411的正上方,使得堆叠组处于预装机构43以及压装机构44之间。
复参照图18至图19,更进一步,转移机构45包括转移驱动组件451以及转移滑动组件452。固装承载机构41滑动连接于转移滑动组件452,转移驱动组件451的输出端与固装承载机构41连接,其驱动固装承载机构41于转移滑动组件452上进行滑动转移,进而使得固装承载机构41进行位置转移。具体的,转移滑动组件452包括转移滑轨支撑板4521以及两个转移滑轨4522,两个转移滑轨4522并排铺设于转移滑轨支撑板4521上,两个转移滑轨4522之间具有间隔。固装底板411的下表面滑动连接于两个转移滑轨4522。转移驱动组件451包括转移驱动件4511以及转移传动丝杆(图中未显示)。转移驱动件4511的输出端与转移传动丝杆连接,转移传动丝杆与固装底板411连接,转移驱动件4511驱动转移传动丝杆,转移传动丝杆带动固装底板411于转移滑轨4522上滑动。具体的,转移传动丝杆设于转移滑轨支撑板4521,并位于两个转移滑轨4522之间。转移传动丝杆与转移滑轨4522平行,本实施例中的转移传动丝杆为丝杆副,其丝杆通过轴承座设于转移滑轨支撑板4521,其丝母与固装底板411下表面连接,转移驱动件4511的输出端通过轴连器与转移传动丝杆的丝杆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转移驱动件4511可采用电机。转移驱动件4511驱动转移传动丝杆的丝杆转动,带动转移传动丝杆的丝母线性移动,进而带动固装底板411线性移动,进而使得固装承载机构41、预装机构43和压装机构44同步进行位置移动。
复参照图18,更进一步,固装上料机构42包括固定部件上料组件421以及上料转移组件422。固定部件上料组件421用于固定部件的上料,上料转移组件422转移固定部件至预装机构43。优选的,固装上料机构42还包括锁紧部件上料组件423。锁紧部件上料组件423用于锁紧部件的上料,上料转移组件422转移锁紧部件至压装机构44。具体的,上料转移组件422设于转移滑轨支撑板4521的一侧,固定部件上料组件421以及锁紧部件上料组件423分别设于上料转移组件422的侧边,使得固定部件上料组件421以及锁紧部件上料组件423处于上料转移组件422的转移范围内。优选的,固装上料机构42还包括视觉检测组件424,视觉检测组件424设于上料转移组件422的转移路径上。固定部件上料组件421可采用倾斜架台进行上料,承载固定部件时,使得固定部件具有螺纹的一端面向上料转移组件422。在上料时,上料转移组件422夹持到固定部件的螺纹端后,先经过视觉检测组件424,使得固定部件的六角端与视觉检测组件424的检测端正对,视觉检测组件424对固定部件的六角位置进行识别,以便于上料转移组件422转移固定部件至预装机构43时能够准确上料。视觉检测组件424可采用CCD相机与环形光源的配合。锁紧部件上料组件423可采用弹夹上料。本实施例中的锁紧部件包括弹簧垫片、平垫片和螺母。
继续参照图18、图20和图21,更进一步,上料移送组件422包括移送驱动部4221以及移送部4222。驱动部221的驱动端与移送部4222连接,移送驱动部4221驱动移送部4222于固定部件上料组件421和预装机构43之间往复移动,或者驱动移送部4222于锁紧部件上料组件423和压装机构44之间往复移动,进而完成固定部件和锁紧部件的移送。具体的,移送驱动部4221可采用四轴或六轴机器人,移送部4222设于移送驱动部4221的末端。移送部4222包括移送抓取件42221、移送定位件42222及移送承载架42223。移送承载架42223设于移送驱动部4221的末端,移送抓取件42221以及移送定位件42222并排设于移送承载架42223上。移送抓取件42221用于固定部件和锁紧部件的抓取,移送定位件42222用于移送抓取件42221抓取前的定位。其中,移送抓取件42221包括抓取驱动件422211以及两个抓取夹爪422212,抓取驱动件422211的输出端两个抓取夹爪422212连接,抓取驱动件422211驱动两个抓取夹爪422212相互靠近对固定部件和锁紧部件进行抓取。本实施例中的抓取驱动件422211为双向气缸。优选的,抓取夹爪422212的末端具有台阶结构4222121,两个抓取夹爪422212的台阶结构4222121的上端相对的一面开设有弧形面4222122,使得两个弧形面4222122可配合对锁紧部件夹持。两个抓取夹爪422212的台阶结构4222121的下端相对的一面开设有圆形凹槽4222123,使得两个圆形凹槽4222123可对固定部件的螺纹端进行夹持。优选的,其中一抓取夹爪422212的侧壁开设有感应凹槽位422213,该感应凹槽位422213与圆形凹槽4222123连通,感应凹槽位内设置有到位传感器,例如,到位开关,以便于检测两个圆形凹槽4222123夹持的固定部件具有螺纹的一端的端部是否到位。移送定位件42222采用CCD相机与平面光源的配合,通过CCD视觉定位系统进行定位。
继续参照图22,更进一步,预装机构43包括预装驱动组件431及预装组件432。预装驱动组件431的输出端与预装组件432连接。预装组件432接收固定部件,预装驱动组件431驱动预装组件432移动,预装组件432带动固定部件装配至固装承载机构41承载的堆叠组上。具体的,预装机构43还包括预装支撑架434。预装支撑架434包括预装底板4341、预装顶板4342及四个预装支柱4343,预装底板4341铺设于固装底板411上,并位于两个固装承载架4121之间。预装顶板4342位于预装底板4341的上方,预装顶板4342与预装底板4341平行且两者正对,本是实施例中的预装底板4341以及预装顶板4342均为矩形板,两者的四角分别通过四个预装支柱4343连接固定,预装支柱4343与分别与预装底板4341和预装顶板4342垂直,如此使得整个预装支撑架434形成稳固的框架结构。预装顶板4342的中间部位开设有预装口43421,本实施例中的预装口43421为矩形的通口,该预装口43421以便于固定部件的上料时和预装装配时的移动通过。预装驱动组件431包括预装驱动件4311以及预装传动件4312,预装驱动件4311的输出端与预装传动件4312连接,预装传动件4312与预装组件432连接。预装组件432包括预装件4321以及预装滑动件4322,预装滑动件4322的两端分别与预装底板4341以及预装顶板4342连接,预装滑动件4322与预装口43421相邻,预装件4321与预装滑动件4322滑动连接,并与预装传动件4312连接。预装件4321对固定部件进行预装承载。预装驱动件4311驱动预装传动件4312,预装传动件4312带动预装组件432靠近或远离预装口43421。其中,预装驱动件4311为驱动电机,其通过支架固定于预装底板4341上。预装传动件4312包括预装主动轮43121、预装同步带43122、多个过渡轮43123、两个从动轮43124以及两个预装传动丝杆43125。预装驱动件4311的输出端与预装主动轮43121连接,预装主动轮43121通过预装同步带43122分别与多个过渡轮43123以及两个从动轮43124连接,两个预装传动丝杆43125分别位于预装底板4341的对角,预装传动丝杆43125与预装底板4341垂直,预装传动丝杆43125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预装底板4341以及预装顶板4342,两个从动轮43124分别套设于两个预装传动丝杆43125上,多个过渡轮43123分别位于预装主动轮43121以及两个从动轮43124之间,并分别与预装同步带43122连接,以用于对预装同步带43122进行变向,避免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如此,通过预装驱动件4311驱动,经过预装主动轮43121、预装同步带43122、多个过渡轮43123以及两个从动轮43124的传动,可使得两个预装传动丝杆43125同步转动,预装传动丝杆43125上套设有预装丝母43126,预装传动丝杆43125的转动变成预装丝母43126的线性移动,预装丝母43126与预装组件432连接,如此即可带动预装组件432于预装底板4341以及预装顶板4342之间进行往复的线性运动。预装滑动件4322包括四个预装滑杆43221以及预装滑板43222,四个预装滑杆43221的两端分别与预装底板4341以及预装顶板4342连接,四个预装滑杆43221分别位于四个预装支柱4343的内侧,预装滑杆43221与预装支柱4343平行。预装滑板43222的四角分别与四个预装滑杆43221滑动连接,预装滑板43222与预装丝母43126连接。预装件4321设于预装滑板43222,预装件4321为架体,其上设置有供固定部件承载的螺杆承载位43211,且螺杆承载位43211的开设数量和位置与堆叠组待装配螺杆孔位的数量和位置相适配,预装丝母43126线性移动时,带动预装滑板43222于预装滑杆43221上滑动,带动预装滑板43222于预装底板4341以及预装顶板4342之间进行往复的线性运动,使得螺杆承载位43211能够靠近或远离预装口43421,当螺杆承载位43211靠近预装口43421时,上料移送组件422依次转移固定部件至螺杆承载位43211,而后螺杆承载位43211再远离预装口43421,当堆叠组到位后,螺杆承载位43211再靠近预装口43421,使得固定部件穿过预装口43421后,对应装配到堆叠组上。本实施例中的螺杆承载位43211可采用具有六角结构的槽位或者架位,以便于对螺杆具有六角螺帽的一端进行承载,螺杆设于螺杆承载位43211时,其与预装底板4341垂直。
继续参照图22和图23,更进一步,预装机构43还包括导向组件433。导向组件433对预装组件432移动的固定部件进行导向。优选的,导向组件43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导向组件433分别设于预装顶板4342的下表面,并与预装口43421的四边相邻,以对多个固定部件的移动机械能导向。具体的,导向组件433包括导向支撑板4331、第一导向驱动件4332、导向滑板4333、第二导向驱动件4334、第三导向驱动件4335以及导向件4336。导向支撑板4331的纵截面为″L″型的板状,其一端滑动连接于预装顶板4342的下表面,导向支撑板4331的另一端向着预装底板4341延伸,并与预装口43421相邻。第一导向驱动件4332设于预装顶板4342,其输出端与导向支撑板4331连接,第一导向驱动件4332驱动导向支撑板4331沿着平行于预装顶板4342的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向驱动件4332为气缸。导向滑板4333滑动连接于导向支撑板4331向着预装底板4341延伸的一端,导向滑板4333与预装口43421相邻。第二导向驱动件4334设于导向支撑板4331,其输出端与导向滑板4333连接,第二导向驱动件4334驱动导向滑板4333沿着垂直于预装顶板4342的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向驱动件4334可采用气缸。第三导向驱动件4335设于导向滑板4333临近预装口43421的侧壁,其输出端与导向件4336连接。导向件4336包括两个导向块43361,两个导向块43361分别滑动连接于导向滑板4333上,且两个导向块43361相对的一侧开设有半圆形凹槽,两个导向块43361的半圆形凹槽形成一圆形通道,该圆形通道与固定部件相适配,第三导向驱动件4335驱动两个导向块43361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导向驱动件4335可采用双向气缸。如此,通过第一导向驱动件4332以及第二导向驱动件4334的配合驱动,实现导向件4336靠近或远离预装口43421,通过第三导向驱动件4335实现对导向件4336的开合控制。在具体应用时,第三导向驱动件4335以及导向件4336的数量与螺杆承载位43221相适配,以便对通过预装口43421同一侧的预装的多个固定部件进行导向。当上料移送组件422移送固定部件穿过预装口43421时,第三导向驱动件4335驱动导向件4336打开,并保持打开状态,第一导向驱动件4332驱动导向件4336靠近预装口43421,使得打开的导向件4336与预装口43421相对,此时,第二导向驱动件4334保持不做驱动,如此,上料移送组件422移动的固定部件穿过预装口43421后,直接穿过打开的导向件4336上料至螺杆承载位43211,以便于后续导向件4336能快速的进行夹合导向。与此同时,预装驱动件4311可驱动螺杆承载位43211抬升一段距离,或者抬升至接近预装口43421的位置,接收上料移送组件422上料的固定部件,螺杆承载位43211的具体抬升高度可根据固定部件的长度而定,进而实现对不同长度的固定部件的接收承载。而后,预装驱动件4311再驱动螺杆承载位43211再下降,并远离预装口43421,此时,第三导向驱动件4335可驱动导向件4336夹合,通过两个导向块43361的半圆形凹槽形成一圆形通道对固定部件进行导向,当然,导向件4336也可等到螺杆承载位43211下降到位后再进行夹合导向。而后,等到承载堆叠组的滑板到位后,第二导向驱动件4334驱动夹合后的导向件4336抬升,并抵接在承载堆叠组的滑板的下表面,使得导向件4336的圆形通道正对承载堆叠组滑板的通孔位置,如此,可对固定部件的抬升装配进行精确的导向。之后,预装驱动件4311再驱动螺杆承载位43211再次抬升,带动固定部件沿着导向件4336的导向方向抬升并靠近预装口43421,使得固定部件的具有螺纹的一端穿过预装口43421后,准确穿过承载堆叠组的滑板的通孔,再穿过堆叠组的下端板的通孔。之后,螺杆承载位43211的继续抬升,直至固定部件穿设过堆叠组的上端板,与此同时,第三导向驱动件4335驱动导向件4336打开,第一导向驱动件4332以及第二导向驱动件4334配合驱动导向件4336远离预装口43421,对螺杆承载位43211的继续移动进行避让。
继续参照19和图24,更进一步,压装机构44包括压装驱动组件441以及压装组件442。压装驱动组件441的输出端与压装组件442连接。压装驱动组件441驱动压装组件442移动,压装组件442对装配固定部件后的堆叠组进行压紧。优选的,压装机构44还包括锁紧组件43。锁紧组件43接收上料转移组件422转移的锁紧部件,并对堆叠组上装配的固定部件进行锁紧。具体的,压装驱动组件441包括压装驱动件4411、压装传动件4412以及压装导向件4413。压装驱动件4411设于固装承载架412内,具体的,压装驱动件4411通过支架设于下板4122,其输出端与压装传动件4412连接。压装传动件4412是由主动轮、同步带、从动轮、压装丝杆44121以及压装丝板44122。压装丝杆44121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于固装承载架412的上板4121和下板4122,压装丝杆44121与预装底板4341垂直。压装丝板44122套设于压装丝杆44121上,从动轮套设于压装丝杆44121的端部。压装驱动件4411的输出端与主动轮连接,主动轮通过同步带与从动轮连接,如此,压装驱动件4411驱动主动轮,即可依次带动同步带、从动轮及压装丝杆44121转动,进而带动压装丝板44122沿着压装丝杆44121线性移动。压装导向件4413包括两个压装导杆44131,两个压装导杆44131分别垂直穿设上板4121,并通过直线轴承与上板4121形成滑动连接关系。两个压装导杆44131分别与压装丝板44122连接,压装丝板44122线性移动,带动两个压装导杆44131线性移动。压装驱动组件441为两组,两组压装驱动组件441分别设于两个固装承载架412内,如此,即可形成四个压装导杆44131组成的支撑导向结构,压装组件442设于四个压装导杆44131的上端,当四个压装导杆44131线性移动时,即可带动压装组件442向着预装口43421靠近或远离。压装组件442包括压装台4421以及压装感应件4422。压装台4421的四角分别与四个压装导杆44131的上端连接,压装台4421与预装底板4341平行。压装感应件4422设于压装台4421的下表面。压装台4421的中间部位开设有螺杆位44211,螺杆位44211的数量和位置与装配在堆叠组上的固定部件的数量和位置一致。本实施例中的螺杆位44211为通孔状。优选的,压装台4421中间部位还开设有锁紧凹槽44212,螺杆位44211开设于锁紧凹槽44212的底壁,如此凹槽结构设置,可便于为锁紧组件43的锁紧操作留出空间。压装台4421下移并压在堆叠组上,装配在堆叠组上的固定部件的螺纹端从螺杆位44211穿出,此时压力感应件422感应压装台4421对堆叠组的压力,当该压力数值达到既定的压装数值时,压装台4421停止下压,并保持压力恒定。而后,上料移送组件422在依次转移锁紧部件上料组件423上料的平垫片、弹簧垫片和螺母至固定部件的螺纹端,而后,锁紧组件43再对螺母进行锁紧,使得固定部件固定在堆叠组。本实施例中的锁紧组件43包括两组,两个锁紧组件43分别相对数设于压装台4421的上表面。每一锁紧组件43包括锁紧驱动件431以及锁紧件432,锁紧驱动件431设于压装台4421的上表面,其输出端与锁紧件432连接,锁紧驱动件431驱动锁紧件432分别进行XYZ轴三自由度方向的线性移动,使得锁紧件432可正对固定部件螺纹端的螺母进行锁紧。本实施例中的锁紧驱动件431可采用XYZ三自动度线性模组,锁紧件432可采用电批。当然,锁紧驱动件431的X轴的线性模组也可皮带传送方式替代,此处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固定装置的整体作动过程如下:当其中一堆叠装置3在上一工位堆叠完成后时,转移机构45转移固装承载机构41,并与堆叠装置3对接,之后,上料移送组件422上料固定部件至预装机构43的螺杆承载位43211。而后,当堆叠好的堆叠组被转移至预装机构43以及压装机构44之间后,压装驱动组件441先驱动压装组件442对堆叠组进行下压并保持压力恒定,之后,螺杆承载位43211再装配固定部件至堆叠组内。而后,上料移送组件422再依次上料平垫片、弹簧垫片和螺母至固定部件的螺纹端,锁紧组件43再对螺母进行锁紧。
继续参照图25,更进一步,转移装置5包括移送基台51、第一移送驱动机构52、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及夹持机构54。第一移送驱动机构52的移送端与移送基台51连接。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承载于移送基台51,其移送端与夹持机构54连接。第一移送驱动机构52驱动移送基台51移动,带动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以及夹持机构54同步移动,夹持机构54对成品进行夹持或松开。优选的,转移装置5还包括夹持基台55。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的移送端与夹持基台55连接,夹持机构54承载于夹持基台55。通过移送基台51分别与第一移送驱动机构52以及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的配合设置,保证了对成品移送驱动时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夹持基台55作为夹持机构54的承载台,进一步增加了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的驱动夹持机构54移动时的稳定性。优选的,转移装置5还包括机架56,驱动机构52设于机架56上,机架56用于提供第一驱动机构52的承载支撑,进而对整个移送装置5进行支撑。下料装置7与堆叠装置3并排设置,其始端与堆叠装置3相邻,其末端向着装配固定装置4的方向延伸,并与装配固定装置4相邻。机架56横设于堆叠装置3的滑台转运组件342以及下料装置7的上方,本实施例中的机架56采用龙门结构,在机架56的上端设置有并排设置的两个横梁561,两个横梁561之间具有间隔。装配固定装置4装配完成后的成品,被移动至横梁561的正下方,第一移送驱动机构52驱动移送基台51沿着横梁561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夹持机构54夹持的成品从堆叠装置3的滑台转运组件342移动至下料装置7。在具体应用时,移送基台51滑动连接于两个横梁561上,第一移送驱动机构52可采用电机、齿轮和齿条的配合,驱动移送基台51于横梁561上滑动。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设于移送基台51上,夹持基台55位于移动基台51的正下方,夹持机构54设于夹持基台55的下表面。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的驱动端与夹持基台55连接,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可采用通过电机、主动轮、同步带、从动轮、丝杆和滑杆的配合,驱动夹持基台55沿着垂直于移送基台51的移送方向线性移动,进而带动夹持机构54同步移动。夹持机构54可采用气缸与夹爪的配合。
继续参照图1、图26和图27,更进一步,气密检测装置6包括气密检测机构61以及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转移装置5以及气密检测机构61依次设于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的传送路径。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接收并传送转移装置5转移的成品,气密检测机构61对经过的成品进行气密性检测。优选的,气密检测装置6还包括检测治具上料机构63。检测治具上料机构63设于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的始端。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接收检测治具上料机构63上料的检测治具100,转移装置5转移成品于检测治具100上,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传送承载有成品的检测治具100经过气密检测机构61。具体的,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包括气密传送架621及两个气密传送带组件622。气密传送架621的上端具有并排设置的两个横向支架6211,两个横向支架6211之间具有间隔。两个气密传送带组件622沿着气密传送架621的长度方向分别设于两个横向支架6211上,使得两个气密传送带组件622之间具有间隔。两个气密传送带组件622配合对承载于自身上的检测治具100进行传送,气密传送带组件622可采用传送带或传送辊与电机配合。沿着气密传送带组件622的传送方向,气密传送架621依次设置有多个到位传感器以感应检测治具100的传送位置,其中两个到位传感器所检测的到位位置,依次为气密性检测位623以及打标位624。本实施例中的下料装置7为传送带或传送辊装置,其与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相连,优选的,下料装置7与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共用。检测治具上料机构63包括检测治具上料支架631以及检测治具上料组件632。检测治具上料组件632设于检测治具上料支架631的上端,其末端与气密传送带组件622的始端相邻。本实施例中的检测治具上料组件632可采用L型的传送机构,例如,传送带或线性传送模组等。检测治具100被传送到气密传送带组件622上,气密传送带组件622再传送检测治具100依次经过横梁561、气密性检测位623以及打标位624。检测治具100经过横梁561下方时,接收转移装置5转移过来的成品。气密检测机构61设置于气密性检测位623,其对经过的检测治具100承载的成品进行气密性检测。打标装置8设置于打标位624,其对经过的检测治具100承载的成品进行打标。本实施例中的打标装置8可采用打标机,对检测完成的成品进行打标,以便于后续的管理。优选的,在气密传送带组件622的传送路径上,还设置有阻挡组件625。本实施例中的阻挡组件625有三个,三个阻挡组件625均设于两个气密传送带组件622之间,并分别与横梁561、气密性检测位623以及打标位624的位置相对,以便于对气密传送带组件622传送的检测治具100进行阻挡,使得检测治具100能够停留准确,并对应转移装置5的上料成品,对应密检测机构61进行气密性检测,对应打标装置8进行打标,本实施例中的阻挡组件625为气缸与挡板的配合。
继续参照图26至图29,更进一步,气密检测机构61包括气密检测架611、顶升组件612、检测模压组件613以及检测组件614。气密检测架611设于横向支架6211上,并位于两个气密传送带组件622的外侧。顶升组件612设于两个密传送带组件622之间,并位于气密检测架611的下方。检测模压组件613设于气密检测架611的上端,并与顶升组件612正对。检测组件614与检测模压组件613连通。优选的,在横梁561的正下方的两个气密传输组件622之间也设置有顶升组件612。两个气密传送带组件622传送的检测治具100先经过横梁561的正下方的顶升组件612,而后该顶升组件612顶升起检测治具100,转移装置5再转移成品至检测治具100,而后,该顶升组件612下降;两个密传送带组件622继续传送承载有成品的检测治具100经过气密性检测位623的顶升组件612的上方,该顶升组件612再顶出检测治具100,使得成品抬升,此时,检测模压组件613配合检测模具100对成品进行模压,检测组件614对模压后的成品进行检测。具体的,气密检测架611包括气密检测支撑架6111以及气密检测支撑板6112。气密检测支撑架6111设于横向支架6211上,并横跨两个气密传送带组件622,本实施例中的气密检测支撑架6111为框架。气密检测支撑板6112设于气密检测支撑架6111的上端,并与气密传送带组件622平行。顶升组件612位于气密检测支撑板6112的正下方,顶升组件612包括顶升承载架6121、顶升驱动组件6122、顶升连动组件6123以及顶升组件6124。顶升组件6124滑动连接于顶升承载架6121,顶升连动组件6123设于顶升组件6124的下端,顶升驱动组件6122作用于顶升连动组件6123,顶升连动组件6123带动顶升组件6124抬升。具体的,顶升承载架6121包括顶升底板61211、顶升上板61212以及四个顶升支柱61213。每一顶升支柱61213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顶升底板61211以及顶升上板61212,四个顶升支柱61213分别位于顶升底板61211的四角,顶升上板61212位于顶升底板61211的正上方,两者通过四个顶升支柱61213形成正对关系。顶升上板61212的中间部位开设有顶升口612121。顶升组件6124包括顶升滑板61241、顶升块61242以及顶升台61243。顶升滑板61241分别套设于四个顶升支柱61213,并通过四个直线轴承与四个顶升支柱61213形成滑动连接关系。顶升台61243位于顶升上板61212的上方,并与之平行。顶升块612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顶升块61242的下端垂直设于顶升滑板61241的上表面,两个顶升块61242的上端穿过顶升口612121后与顶升台61243连接。顶升台61243的表面设置有两个治具定位柱612431,两个治具定位柱612431分别位于顶升台61243的对角,治具定位柱612431用于对检测治具100进行抬升定位,在具体应用时,检测治具100的下表面具有与治具定位柱612431相适配的定位孔。顶升连动组件6123包括顶升连动架61231以及顶升连动轮61232。顶升连动架61231设于顶升滑板61241的下表面,顶升连动轮61232转动连接于顶升连动架61231。顶升驱动组件6122包括驱动块61221、驱动连杆61222以及顶升驱动件61223。驱动块61221通过滑轨与滑块的配合滑动连接于顶升底板61211,驱动块61221面向顶升连动轮61232的一侧开设有驱动斜面612211。顶升驱动件61223的输出端通过驱动连杆61222与驱动块61221连接。顶升驱动件61223驱动驱动块61221沿着平行于顶升底板61211的方向移动,使得顶升连动轮61232于驱动斜面612211滚动,进而带动顶升滑板61241抬升,从而带动顶升台61243顶起检测治具100,检测治具100的表面开设有与成品相适配的凹槽,用于对成品进行承载,成品承载于检测治具100上,随着检测治具100一同进行抬升。本实施例中的顶升驱动件61223可采用电缸或气缸。优选的,顶升组件612还包括两个辅助顶升组件6125。两个辅助顶升组件6125分别设于顶升底板61211,并分别位于驱动块61221的相对的两侧,每一辅助顶升组件6125的顶升端分别与顶升滑板61241的下表面连接。通过两个辅助顶升组件6125同步辅助对顶升滑板61241进行顶升,以保证检测治具100的顶升的平稳,且能够在顶升之后保持住稳定的形态。本实施例中的辅助顶升组件6125可采用气缸与顶块的配合。检测模压组件613以及检测组件614分别设于气密检测支撑板6112。其中,检测模压组件613包括模压件6131、模压联动件6132以及模压驱动件6133。模压件6131位于气密检测支撑板6112与顶升台61243之间,其与顶升台61243定位承载的检测治具100正对。模压驱动件6133设于气密检测支撑板6112,其输出端穿过气密检测支撑板6112后与模压件6131连接,模压驱动件6133驱动模压件6131沿着垂直于顶升台61243的方向线性移动,进而对顶升台61243顶升的检测治具100配合对成品进行模压。模压联动件6132分别模压件6131以及气密检测支撑板6112连接,模压联动件6132用于对模压驱动件6133的驱动进行导向。本实施例中的模压驱动件6133可采用气缸,模压联动件6132可采用导杆与导套的配合。检测组件614设于气密检测支撑板6112的上表面,其与模压件6131连通。模压件6131包括模压板61311以及模压块61312。模压板6131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检测孔613111,第一检测孔613111与检测组件614连通。模压块61312的数量多个,多个模压块61312分别设于模压板61311的表面,并分别间隔排布于模压板61311的周缘。模压块61312与成品的上端板相适配,以便于对成品的气密性检测。模压块61312上开设有第二检测孔613121,第二检测孔613121与第一检测孔613111通过模压板61311的内部管道连通。第二检测孔613121与第一检测孔613111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二检测孔613121与第一检测孔613111分别形成多个检测通道,本实施例中为三个检测通道。优选的,模压块61312可采用硅胶垫,使得模压时能够自动进行模压密封。气密性检测时,模压件6131下压于检测治具100承载成品上,其中,模压块61312的第二检测孔613121与成品的上端板的预留的检测孔正对贴合,检测密封垫进行密封。而后,检测组件614开始作用对成品进行密封性检测,本实施例中的检测组件614为气密检测仪。在具体检测时,检测组件614与成品之间通过第一检测孔613111以及第二检测孔613121分别形成通氧气、通氢气及出水的三个检测通道,检测组件614通入检测气体,对成品的水通道、氢通道及氧通道之间是否串气进行检测,若氢空串气泄漏量小于50sccm,氢水串气泄漏量小于20sccm,空水串气泄漏量小于20sccm,则合格,反之则不合格,优选地,检测气体采用氮气。
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堆叠上料装置(1)、堆叠移送装置(2)、堆叠装置(3)以及装配固定装置(4);所述堆叠上料装置(1)以及堆叠装置(3)分别设于所述堆叠移送装置(2)的移送路径,所述装配固定装置(4)与所述堆叠装置(3)相邻;所述堆叠上料装置(1)用于堆叠部件的上料,所述堆叠移送装置(2)移送所述堆叠部件至所述堆叠装置(3)进行堆叠,并形成堆叠组,所述装配固定装置(4)接收所述堆叠组,并对所述堆叠组进行固定,形成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转移装置(5)以及气密检测装置(6);所述转移装置(5)接收所述成品并转移所述成品至所述气密测试装置(6)进行气密性测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下料装置(7)及打标装置(8);所述下料装置(7)接收气密性测试后的所述成品并进行下料,所述打标装置(8)对下料前的所述成品进行打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上料装置(1)包括端板上料机构(11)、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以及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所述端板上料机构(11)、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以及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分别位于所述堆叠移送装置(2)的移送路径;所述端板上料机构(11)用于上端板及下端板的上料,所述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用于第一堆叠板的上料,所述第二堆叠上料机构(13)用于第二堆叠板的上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堆叠上料机构(12)包括储料部(121)及旋转切换部(122);所述储料部(121)用于存储两排并列放置的所述第一堆叠板;所述旋转切换部(122)设置于所述储料部(121)的移动路径上,所述旋转切换部(122)对移动至的所述储料部(121)进行旋转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装置(3)包括堆叠承载台(31)、跟随驱动机构(32)以及压紧机构(33);所述跟随驱动机构(32)设于所述堆叠承载台(31),其驱动端与所述压紧机构(33)连接;所述堆叠组形成于所述堆叠承载台(31),所述跟随驱动机构(32)驱动所述压紧机构(33)跟随所述堆叠组的堆叠高度进行移动,所述压紧机构(33)对所述堆叠组进行压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装置(3)还包括堆叠组转运机构(34);所述堆叠组转运机构(34)的转运端与所述堆叠承载台(31)连接;所述堆叠组转运机构(34)带动所述堆叠承载台(31)转运至所述装配固定装置(4)的装配固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装置(3)还包括固定机构(35);所述固定机构(35)设于所述堆叠承载台(31),其固定端面向所述堆叠组;所述固定机构(35)对转运过程中的所述堆叠组进行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固定装置(4)包括固装承载机构(41)、固装上料机构(42)、预装机构(43)以及压装机构(44);所述预装机构(43)以及压装机构(44)分别设于所述固装承载机构(41),所述预装机构(43)的装配端以及所述压装机构(44)的压装端分别面向所述固装承载机构(41)的承载位;所述堆叠组承载于所述固装承载机构(41)的承载位,所述预装机构(43)接收所述固装上料机构(42)上料的固定部件,并装配所述固定部件至所述堆叠组上,所述压装机构(44)对装配所述固定部件后的所述堆叠组进行压装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装置(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堆叠装置(3)并排设置;所述装配固定装置(4)还包括装固转移机构(45);所述装固转移机构(45)的转移端与所述固装承载机构(41)连接,所述装固转移机构(45)带动所述固装承载机构(41)于至少两个所述堆叠装置(3)之间往复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所述的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装置(5)包括移送基台(51)、第一移送驱动机构(52)、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及夹持机构(54);所述第一移送驱动机构(52)的移送端与所述移送基台(51)连接;所述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承载于所述移送基台(51),其移送端与所述夹持机构(54)连接;所述第一移送驱动机构(52)驱动所述移送基台(51)移动,带动所述第二移送驱动机构(53)以及夹持机构(54)同步移动,所述夹持机构(54)对所述成品进行夹持或松开。
12.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所述的堆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检测装置(6)包括气密检测机构(61)以及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所述转移装置(5)以及所述气密检测机构(61)依次设于所述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的传送路径;所述气密检测传送机构(62)接收并传送所述转移装置(5)转移的所述成品,所述气密检测机构(61)对经过的所述成品进行气密性检测。
CN201911056335.4A 2019-10-31 2019-10-31 堆叠生产设备 Pending CN1127445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56335.4A CN112744574A (zh) 2019-10-31 2019-10-31 堆叠生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56335.4A CN112744574A (zh) 2019-10-31 2019-10-31 堆叠生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4574A true CN112744574A (zh) 2021-05-04

Family

ID=75644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56335.4A Pending CN112744574A (zh) 2019-10-31 2019-10-31 堆叠生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4457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8821A (zh) * 2021-10-20 2021-12-17 儒拉玛特自动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压装、气密测试与拧紧设备
CN114918639A (zh) * 2022-06-02 2022-08-19 常州创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氢能源电堆的堆叠装置以及氢能源电堆组装设备
EP4241943A4 (en) * 2022-01-28 2024-03-20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CUTTING DEVICE DRIVE DEVICE AND CUTTING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8821A (zh) * 2021-10-20 2021-12-17 儒拉玛特自动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压装、气密测试与拧紧设备
EP4241943A4 (en) * 2022-01-28 2024-03-20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CUTTING DEVICE DRIVE DEVICE AND CUTTING DEVICE
CN114918639A (zh) * 2022-06-02 2022-08-19 常州创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氢能源电堆的堆叠装置以及氢能源电堆组装设备
CN114918639B (zh) * 2022-06-02 2024-01-30 常州创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氢能源电堆的堆叠装置以及氢能源电堆组装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49119B (zh) 一种铜排自动化平面仓库及铜排一体化生产线
CN112744574A (zh) 堆叠生产设备
CN109014811B (zh) 一种灯条安装设备
CN211444099U (zh) 堆叠生产设备
CN116214160A (zh) 一种全自动组装系统及组装方法
CN114229429A (zh) 一种料盘上下料装置
CN113894539A (zh) 一种汽车摆臂铝座的胶套自动压装设备
CN213184371U (zh) 用于电堆的制备系统
CN112404334A (zh) 一种铰链组装机的治具输送装置和治具输送方法
CN116692461B (zh) 电池模组翻转装置与电池模组翻转方法
CN118039503A (zh) 一种芯片半导体to系列产品自动焊接设备
CN115246503B (zh) 一种装盒设备
CN117566515A (zh) 一种电池模组底部自动贴胶设备及方法
CN117317382A (zh) 一种锂电池多功能热压下料机
CN116276047A (zh) 轴承入前支架自动组装设备及马达自动组装线
CN212412011U (zh) 自动合片机
CN212387400U (zh) 夹具、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0165927U (zh) 在线式智能检测机器
CN114102133A (zh) 一种安装座自动组装机
CN114453496A (zh) 一种电动剃须刀刀片的冲压成型设备
CN218024146U (zh) 一种供料设备
CN114538046B (zh) 一种调距转运设备
CN111232519A (zh) 定位输送装置、料盘周转系统及周转方法
CN222020097U (zh) 一种产品检测设备
CN113894448B (zh) 一种自动上下料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