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8024146U - 一种供料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料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24146U
CN218024146U CN202221674673.1U CN202221674673U CN218024146U CN 218024146 U CN218024146 U CN 218024146U CN 202221674673 U CN202221674673 U CN 202221674673U CN 218024146 U CN218024146 U CN 2180241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station
carrying
adjusting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746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746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241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241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241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料设备。该供料设备包括:转运装置,包括转盘组件、搬运组件和转运组件,转盘组件带动搬运组件在承载工位与调整工位之间移动,并带动转运组件在调整工位与输送工位之间移动;承载装置,对应于承载工位布设,且具有多个用于堆叠元件的承载仓;搬运组件能够在承载工位同时拾取多个承载仓内的元件;调整装置,对应于调整工位布设,所述搬运组件能够在调整工位将拾取的多个元件释放至调整装置上,调整装置用于将承载的多个元件以预设排布方式进行排列,转运组件能够在调整工位拾取调整装置上的多个元件;及输送装置,具有输送通道,转运组件能够在输送工位将多个元件释放至各个载具上。

Description

一种供料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供料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池生产的过程中,尤其是圆柱电池,需要将集流盘焊接至电芯上。在焊接集流盘的生产线上,需要向焊接设备输送集流盘,以便于焊接设备将输送来的集流盘焊接至电芯上。
现有技术中,往往利用机械手在取料位置抓取集流盘,然后将抓取的集流盘释放至焊接设备的上料输送线上,从而完成上料。然而,由于机械手的转运节奏较慢,导致上料速度较慢,不能满足高速上料的生产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由于机械手的转运节奏较慢,导致上料速度较慢,不能满足高速上料的生产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供料设备。
一种供料设备,具有承载工位、调整工位及输送工位,所述供料设备包括:
转运装置,包括转盘组件以及均设置在所述转盘组件上的搬运组件和转运组件,所述转盘组件绕一转动轴线可旋转地设置,以带动所述搬运组件在所述承载工位与所述调整工位之间移动,并带动所述转运组件在所述调整工位与所述输送工位之间移动;
承载装置,对应于所述承载工位布设,且具有多个用于堆叠元件的承载仓;所述搬运组件能够在所述承载工位同时拾取多个所述承载仓内的元件;
调整装置,对应于所述调整工位布设,所述搬运组件能够在所述调整工位将拾取的多个元件释放至所述调整装置上,所述调整装置用于将承载的多个元件以预设排布方式进行排列,所述转运组件能够在所述调整工位拾取所述调整装置上的多个元件;及
输送装置,具有一用于输送多个载具以所述预设排布方式途经所述输送工位的输送通道,所述转运组件能够在所述输送工位将多个元件释放至各个载具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工位包括第一调整工位和第二调整工位,所述调整装置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调整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调整工位和所述第二调整工位处;
所述搬运组件和所述转运组件均包括两个,在所述转盘组件的带动下,其中一个所述搬运组件在所述承载工位和所述第一调整工位之间移动,其中另一个所述搬运组件在所述承载工位和所述第二调整工位之间移动,其中一个所述转运组件在所述第一调整工位和所述输送工位之间移动,其中另一个所述转运组件在所述第二调整工位和所述输送工位之间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工位、所述第一调整工位、所述输送工位和所述第二调整工位依次围绕所述转动轴线布设;所述转盘组件能够绕所述转动轴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两个所述搬运组件分别为第一搬运组件和第二搬运组件,两个所述转运组件分别为第一转运组件和第二转运组件;所述转盘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搬运组件、所述第二搬运组件、所述第一转运组件和所述第二转运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调整工位、所述承载工位、所述第二调整工位和所述输送工位;所述转盘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搬运组件、所述第二搬运组件、所述第一转运组件和所述第二转运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承载工位、所述第二调整工位和所述输送工位和所述第一调整工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装置包括承载架及顶升机构,所述承载架上具有多个所述承载仓,每一所述承载仓的顶部具有第二开口;
所述顶升机构设置在所述承载架上,并具有与多个所述承载仓对应的多个顶升端,所述顶升机构被构造为能够控制每一所述顶升端将对应的承载仓内的元件向所述第二开口进行顶升;所述搬运组件用于在各个所述承载仓的所述第二开口处拾取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升机构包括支撑架、顶升组件及驱动组件;所述支撑架连接在所述承载架上,所述顶升组件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且具有多个所述顶升端;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并与所述顶升组件驱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导向杆、移动块、安装板及多个顶升杆;
所述导向杆沿竖直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移动块连接在所述导向杆的底端,并与所述驱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导向杆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每一所述顶升杆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上,每一所述顶升杆的顶端伸入至对应的所述承载仓内,并作为所述顶升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丝杆、旋转驱动件及丝杆螺母;
所述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丝杆的轴向与竖直方向平行;所述旋转驱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并与所述丝杆传动连接;所述丝杆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丝杆上,并与所述移动块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位置检测机构,所述位置检测机构包括多个检测器和检测片,所述多个检测器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检测片设置在所述顶升组件上,以随所述顶升组件升降时依次途经各个所述检测器的识别区域;每一所述检测器用于识别进入自身识别区域的所述检测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每一所述承载仓的所述第二开口处的柔性阻滞件,所述柔性阻滞件用于施加阻滞元件由所述第二开口输出的阻滞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装置包括基座以及均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固定承接组件和活动承接组件,所述固定承接组件具有多个第一承接位,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具有多个第二承接位;
所述活动承接组件相对所述固定承接组件可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活动承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每一所述第一承接位和每一所述第二承接位均用于承接所述搬运组件释放的元件;当所述活动承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各个所述第一承接位和各个所述第二承接位上的各个元件以所述预设排布方式排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承接位沿第一方向布设,所述多个第二承接位沿所述第一方向布设;
当所述活动承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和所述固定承接组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布设;当所述活动承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和所述固定承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布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滑座及第二滑座;所述第一滑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滑座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座上,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装置还包括驱动件、导向座及导向轮,所述驱动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第一滑座驱动连接,所述导向座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具有导向通道,所述导向轮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座上,并与所述导向通道滚动配合;
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滑座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所述导向通道的导向作用下,所述导向轮带动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包括一定位螺杆,所述定位螺杆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输送通道的途经所述输送工位的位置,用于与所述输送通道内的多个载具定位配合,使得所述多个载具以所述预设排布方式排列。
上述供料设备,在进行供料作业的过程中,承载装置的各个承载仓内均堆叠有若干元件。转盘组件绕转动轴线旋转,从而带动搬运组件在承载工位和调整工位之间移动,同时带动转运组件在调整工位与输送工位之间移动。当搬运组件位于承载工位时,搬运组件同时在各个承载仓拾取堆叠在顶部的元件;当搬运组件位于调整工位时,搬运组件同时将拾取的多个元件释放至调整装置上。调整装置对其上的多个元件进行重新排列,使得调整装置上的多个元件以预设排布方式进行配列,以便于被转运组件拾取。当转运组件位于调整工位时,转运组件同时拾取调整装置上以预设排布方式排列的各个元件。当转运组件位于输送工位时,转运组件将拾取的各个元件分别释放至输送通道内途经输送工位的多个载具上。承载有元件的载具沿输送通道继续向下游输送,以连续不断的向下游提供元件。
上述供料设备,一方面,利用转盘组件带动搬运组件在承载工位和调整工位之间移动,同时带动转运组件在调整工位和输送工位之间移动,有利于加快对元件的转运节奏,提高对元件的转运速度;另一方面,利用调整装置对该多个元件重新进行排列,使得该多个元件的排布方式与输送通道内途经输送工位的多个载具的排布方式相同,进而使得途经输送工位的各个载具能够准确的承接由转运组件释放的各个元件,即实现了元件的批量转移。批量转移至输送通道的各个载具上的元件在输送装置的输送作用下连续不断的向下游输送,即向下游连续不断的提供元件,从而提高了供料速度,能够更好地满足快速上料的生产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供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供料设备的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供料设备的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承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供料设备的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活动承接组件位于第一位置);
图6为图5所示的调整装置的仰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供料设备的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活动承接组件位于第二位置);
图8为图1所示的供料设备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F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F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F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F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F,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F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F。当一个元件F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F,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F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F。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料设备,具体承载工位A、调整工位B及输送工位C。该供料设备包括转运装置10、承载装置20、调整装置30及输送装置40。
该转运装置10包括转盘组件11、搬运组件12和转运组件13。该转盘组件11绕一转动轴线可旋转地设置,搬运组件12和转运组件13均设置在转盘组件11上,以跟随转盘组件11一同绕转动轴线旋转。转盘组件11绕转动轴线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搬运组件12在承载工位A与调整工位B之间移动,同时带动转运组件13在调整工位B与输送工位C之间移动。承载装置20对应于承载工位A布设,且具有多个用于堆叠元件F(见图4)的承载仓D(见图4)。搬运组件12能够在承载工位A同时拾取该多个承载仓D的元件F。
调整装置30对应于调整工位B布设,搬运组件12能够在调整工位B将拾取的多个元件F释放至调整装置30上。该调整装置30用于将承载的多个元件F以预设排布方式(见图7)进行排列。转运组件13能够在调整工位B拾取调整装置30上的多个元件F。输送装置40具有一用于输送多个载具H(图8)以上述预设排布方式途经输送工位C的输送通道41。转运组件13能够在输送工位C将多个元件F释放至各个载具H上。
上述供料设备,在进行供料作业的过程中,承载装置20的各个承载仓D内均堆叠有若干元件F。转盘组件11绕转动轴线旋转,从而带动搬运组件12在承载工位A和调整工位B之间移动,同时带动转运组件13在调整工位B与输送工位C之间移动。当搬运组件12位于承载工位A时,搬运组件12同时在各个承载仓D拾取堆叠在顶部的元件F;当搬运组件12位于调整工位B时,搬运组件12同时将拾取的多个元件F释放至调整装置30上。调整装置30对其上的多个元件F进行重新排列,使得调整装置30上的多个元件F以预设排布方式(见图7)进行配列,以便于被转运组件13拾取。当转运组件13位于调整工位B时,转运组件13同时拾取调整装置30上以预设排布方式排列的各个元件F。当转运组件13位于输送工位C时,转运组件13将拾取的各个元件F分别释放至输送通道41内途经输送工位C的多个载具H上。承载有元件F的载具H沿输送通道41继续向下游输送,以连续不断的向下游提供元件F。
上述供料设备,一方面,利用转盘组件11带动搬运组件12在承载工位A和调整工位B之间移动,同时带动转运组件13在调整工位B和输送工位C之间移动,有利于加快对元件F的转运节奏,提高对元件F的转运速度;另一方面,利用调整装置30对该多个元件F重新进行排列,使得该多个元件F的排布方式与输送通道41内途经输送工位C的多个载具H的排布方式相同,进而使得途经输送工位C的各个载具H能够准确的承接由转运组件13释放的各个元件F,即实现了元件F的批量转移。批量转移至输送通道41的各个载具H上的元件F在输送装置40的输送作用下连续不断的向下游输送,即向下游连续不断的提供元件F,从而提高了供料速度,能够更好地满足快速上料的生产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元件F可以是集流盘,载具H可以是托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元件F也可以是其它部件,载具H也可以是其它装夹工具,在此不作限定。
请继续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调整工位B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调整工位B分别为第一调整工位B1和第二调整工位B2。该调整装置30的数量也为两个,该两个调整装置30一一对应地设置在第一调整工位B1和第二调整工位B2处。
搬运组件12和转运组件13的数量均为两个。在转盘组件11的带动下,其中一个搬运组件12在承载工位A和第一调整工位B1之间移动,以将承载装置20上元件F转运至第一调整工位B1处的调整装置30上;其中另一个搬运组件12在承载工位A和第二调整工位B2之间移动,以将承载装置20上的元件F转运至第二调整工位B2处;其中一个转运组件13在第一调整工位B1和输送工位C之间移动,以将第一调整工位B1处的调整装置30上的元件F转运至途经输送工位C的载具H上;其中另一个转运组件13在第二调整工位B2和输送工位C之间移动,以将第二调整工位B2处的调整装置30上的元件F转运至途经输送工位C的载具H上。如此,利用两个搬运组件12彼此交替地将承载装置20上的元件F分别转运至两个调整装置30上,并利用两个转运组件13彼此交替地分别将两个调整装置30上的元件F转运至途经输送工位C的各个载具H上,从而大大加快了转运元件F的节奏,提高了转运元件F的速度。
进一步地,承载工位A、第一调整工位B1、输送工位C和第二调整工位B2依次围绕转动轴线布设。转盘组件11能够绕该转动轴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为便于描述,两个搬运组件12分别命名为第一搬运组件12a和第二搬运组件12b,两个转运组件13分别命名为第一转运组件13a和第二转运组件13b。
当转盘组件11处于该第一状态时(如图1所示),第一搬运组件12a、第二搬运组件12b、第一转运组件13a和第二转运组件13b分别位于第一调整工位B1、承载工位A、第二调整工位B2和输送工位C。当转盘组件11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搬运组件12a、第二搬运组件12b、第一转运组件13a和第二转运组件13b分别位于承载工位A、第二调整工位B2和输送工位C和第一调整工位B1。
具体到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转盘组件11由第一状态逆时针旋转90°时,转盘组件11处于第二状态,此时第一搬运组件12a由第一调整工位B1运动至承载工位A,第二搬运组件12b由承载工位A运动至第二调整工位B2,第一转运组件13a由第二调整工位B2运动至输送工位C,第二转运组件13b由输送工位C运动至第一调整工位B1。
转盘组件11由第二状态顺时针旋转90°时,转盘组件11处于第一状态,此时第一搬运组件12a由承载装置20运动至第一调整工位B1,第二搬运组件12b由第二调整工位B2运动至承载装置20,第一转运组件13a由输送工位C运动至第二调整工位B2,第二转运组件13b由第一调整工位B1运动至输送工位C。如此,在实际供料作业的过程中,控制转盘组件11交替地进行顺时针旋转90°和逆时针旋转90°,使得转盘组件11连续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交替切换,每切换一次就能够完成将一组元件F转运至途经输送工位C的一组载具H上,大大提高了转运节奏,加快了转运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转盘组件11包括转盘(图未标)以及与转盘驱动连接的旋转驱动机构(图未示),该旋转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转盘绕转动轴线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搬运组件12和转运组件13均设置在该转盘上,以跟随该转盘一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旋转驱动机构可采用电机等驱动机构,只要能够实现驱动转盘旋转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到实施例中,搬运组件12可采用具有多个真空吸附头的吸盘,利用各个真空吸附头分别对承载装置20的各个承载仓D的元件F进行吸取。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搬运组件12也可采用具有多个夹持单元的夹持组件,利用各个夹持单元分别对承载装置20的各个承载仓D的元件F进行夹取,只要能够实现对承载装置20上的各个承载仓D内的元件F进行批量转运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到实施例中,转运组件13可采用具有多个真空吸附头的吸盘,利用各个真空吸附头分别对调整装置30上的多个元件F进行吸取。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转运组件13也可采用具有多个夹持单元的夹持组件,利用各个夹持单元分别对调整装置30上的多个元件F进行夹取,只要能够实现对调整装置30上的各个元件F进行批量转运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见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载装置20包括承载架21及顶升机构22。该承载架21上具有多个上述承载仓D,每一承载仓D的顶部具有第二开口。
顶升机构22设置在承载架21上,并具有与多个承载仓D相对应的多个顶升端E。顶升机构22被构造为能够控制每一顶升端E将对应的承载仓D内的元件F向第二开口进行顶升。搬运组件12用于在各个承载仓D的第二开口处拾取元件F。如此,初始时,在承载架21上的各个承载仓D内均堆叠若干元件F,且各个承载仓D内堆叠在顶部的元件F位于第二开口处。搬运组件12拾取各个承载仓D的第二开口处的元件F并转运至调整装置30上。每当搬运组件12将各个承载仓D的第二开口处的元件F转运走之后,顶升机构22控制各个顶升端E向上顶升一定的高度(即一个元件F的高度),使得各个承载仓D内位于顶部的元件F被顶升至第二开口处,以供搬运组件12下一次拾取。也就是说,采用逐步顶升的方式,确保搬运组件12每次到达承载工位A时均能够在各个第二开口处拾取到元件F,有利于加快元件F转运的节奏。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需要设置一机械手将元件F由来料输送线搬运至承载装置上,并由承载装置对各个元件F进行定位,再利用其它的机构将定位后的元件F向下游搬运。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利用各个承载仓D堆叠元件F,并利用顶升机构22对各个承载仓D内堆叠的元件F进行顶升,始终保持各个承载仓D的第二开口处存在一个元件F,以供搬运组件12拾取,从而避免了设置将元件F由来料输送线转运至承载装置20上进行定位的机械手,简化了元件F转运流程,加快了元件F搬运节奏。
可选地,各个承载仓D的底部具有第一开口,各个顶升端E由对应的承载仓D的第一开口进入到承载仓D内,进而对各个承载仓D内的元件F进行顶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各个承载仓D的侧面开设避让槽,使得各个顶升端E可由该避让槽进入到对应的承载仓D内,只要能够实现对各个承载仓D内的元件F进行顶升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到实施例中,顶升机构22包括支撑架221、顶升组件(图未标)及驱动组件(图未标)。该支撑架221连接在承载架21上。顶升组件可升降地连接在支撑架221上,且具有多个上述顶升端E,从而使得顶升组件相对支撑架221升降时能够带动各个顶升端E进行升降,以便于完成对各个承载仓D内的元件F的顶升。驱动组件设置在支撑架221上,并与顶升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顶升组件相对支撑架221升降。
更加具体地,顶升组件包括导向杆224、移动块225、安装板226及多个顶升杆227。导向杆224沿竖直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支撑架221上。移动块225连接在导向杆224的底端,并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以使驱动组件能够驱动移动块225升降,并且利用导向杆224对移动块225的升降运动进行导向。导向杆224的顶端连接在安装板226上,每一顶升杆227的底端连接在安装板226上。每一顶升杆227的顶端由第一开口伸入至对应的承载仓D内,并作为上述顶升端E,对对应的承载仓D内的元件F进行顶升。如此,当需要对各个承载仓D内的元件F进行顶升时,驱动组件驱动移动块225上升,移动块225通过导向杆224带动安装板226上升,安装板226带动各个顶升杆227上升,使得各个顶升杆227的顶端对各个承载仓D内的元件F进行顶升。可选地,导向杆224可包括多个,从而利用多个导向杆224同时对移动块225进行导向,使得移动块225的升降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可选地,导向杆224通过导套安装在支撑架221上,使得导向杆224能够相对支撑架221上升或下降。
具体到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丝杆222、旋转驱动件223及丝杆螺母(图未标)。丝杆222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架221上,且丝杆222的轴向与竖直方向平行。旋转驱动件223设置在支撑架221上,并与丝杆222传动连接,以驱动该丝杆222旋转。丝杆螺母螺纹连接在丝杆222上,并与移动块225连接,使得丝杆222旋转时能够驱使丝杆螺母沿丝杆222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丝杆螺母带动移动块225沿竖直方向移动(即上升或下降)。可选地,旋转驱动件223可以是电机。
需要说明的是,丝杆222和丝杆螺母形成丝杠副,从而利用该丝杠副将旋转驱动件223输出的旋转运动转化成移动块225的升降运动,有利于精确控制移动块225升降的高度,以便于准确的对各个承载仓D内的元件F进行顶升,确保搬运组件12能够准确的拾取到各个承载仓D内堆叠在最顶部的元件F。
具体到实施例中,承载装置20还包括位置检测机构(图未标),该位置检测机构包括多个检测器228和检测片229。该多个检测器228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支撑架221上。检测片229设置在顶升组件的移动块225上,以使检测片229随顶升组件的移动块225一同升降时,依次途经各个检测器228的识别区域。每一检测器228用于识别进入到自身识别区域的检测片229,从而确定各个顶升端E的位置,进而根据各个顶升端E的位置来判断各个承载仓D内剩余的元件F的数量,以便于及时的向各个承载仓D内补充元件F。可选地,该检测器228可以是光电传感器。
具体到实施例中,承载装置20还包括设置在各个承载仓D的第二开口处的柔性阻滞件210。该柔性阻滞件210用于施加阻滞元件F由第二开口输出的阻滞力。如此,在顶升端E对元件F进行顶升时,堆叠在最顶端的一个元件F能够克服阻滞元件F的阻滞力而被顶升至第二开口处。在搬运组件12拾取并转运第二开口处的元件F时,在柔性阻滞件210提供的阻滞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组件12拾取的元件F能够快速的与下一元件F分离,避免带动下一元件F产生一定的位置偏移。可选地,柔性阻滞件210可以是毛刷。
进一步地,每一第二开口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柔性阻滞件210,从而允许顶部的元件F通过第二开口,且阻滞下一元件F跟随顶部的元件F通过第二开口,有利于提高阻滞效果。
请参见图5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调整装置30包括基座31、固定承接组件32和活动承接组件33,该固定承接组件32和活动承接组件33均设置在该基座31上。固定承接组件32具有多个用于承接元件F的第一承接位321,该活动承接组件33具有多个用于承接元件F的第二承接位331。
该活动承接组件33相对固定承接组件32可移动至第一位置(如图5所示)和第二位置(如图7所示)。当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一位置时,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各个第二承接位331的排布方式与承载装置20上的各个承载仓D的排布方式相同,使得每一第一承接位321和每一第二承接位331能够分别承接由搬运组件12释放的元件F。也就是说,在实际作业中,当搬运组件12移动至调整工位B时,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一位置,使得搬运组件12上的各个元件F与多个第一承接位321和多个第二承接位331一一相对,进而使得搬运组件12释放各个元件F后,每一元件F能够自动落入至对应的第一承接位321或第二承接位331。
当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二位置时,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各个第二承接位331上的各个元件F以预设排布方式(如图7所示)排列,使得转运组件13能够同时拾取调整装置30上的各个元件F,并在输送工位C将该各个元件F准确的释放至各个载具H上。也就是说,利用活动承接组件33相对固定承接组件32的移动来实现对各个元件F的重新排列,使得各个元件F的排列方式与途经输送工位C的各个载具H的排列方式相同。
如此,在实际作业时,首先,活动承接组件33移动至第一位置,搬运组件12由承载工位A运动至调整工位B,使得搬运组件12上拾取的各个元件F与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第二承接位331一一对应。然后,搬运组件12同时释放各个元件F,使得各个元件F分别落入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各个第二承接位331,即每一第一承接位321承接一个元件F,每一第二承接位331也承接一个元件F。再然后,活动承接组件33移动时第二位置,使得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第二承接位331上的各个元件F以预设排布方式进行排列。转运组件13运动至调整工位B,并同时拾取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第二承接位331上的各个元件F。再然后,转运组件13由调整工位B运动至输送工位C,并同时释放各个元件F,使得该各个元件F分别落入各个载具H上,即途经输送工位C的每一载具H上承接一个元件F。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承接位321沿第一方向X布设,多个第二承接位331也沿第一方向X布设。当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承接组件33和固定承接组件32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布设,使得各个第一承接位321上的元件F排列成一排,且各个第二承接位331上的元件F排列成另一排,即调整装置30上的所有元件F排列成两排。当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二位置时,活动承接组件33和固定承接组件32沿第一方向X布设,从而使得各个第一承接位321上的各个元件F和各个第二承接位331上的各个元件F共同排列成一排。
需要说明的是,承载装置20上的各个承载仓D排列成两排,搬运组件12将两排元件F转运至调整工位B时,固定承接组件32的各个第一承接位321排列成一排,活动承接组件33的各个第二承接位331排列成另一排(即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一位置),使得搬运组件12上的两排元件F分别与固定承接组件32上的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活动承接组件33上的各个第二承接位331对应,进而使得搬运组件12同时释放各个元件F时,其中一排元件F分别落入各个第一承接位321上,其中另一排元件F分别落入各个第二承接位331上。
同理,输送通道41内途经输送工位C的各个载具H排列成一排,转运组件13将调整装置30上呈一排布设的各个元件F转运至输送工位C时,转运组件13上的各个元件F与各个载具H一一相对,使得转运组件13能够分别将各个元件F准确的释放至各个载具H上。
当然,在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一位置时,并不仅限于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各个第二承接位331排列成两排;同理,在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二位置时,并不仅限于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各个第二承接位331排列成一排。在其它实施例中,在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一位置时,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各个第二承接位331也可以其它方式排列,只要能够与承载装置20上的各个承载仓D的排布方式相同即可,在此不作限定。同理,在活动承接组件33位于第二位置时,各个第一承接位321和各个第二承接位331也可以其它方式排列,只要能够与输送通道41内途经输送工位C的各个载具H的排布方式相同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到实施例中,调整装置30还包括第一滑座34及第二滑座35。该第一滑座34沿第一方向X可移动地连接在基座31上。第二滑座35沿第二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一滑座34上,活动承接组件33安装在第二滑座35上,使得活动承接组件33能够跟随第二滑座35一同移动。如此,通过第一滑座34相对基座31沿第一方向X的移动,且第二滑座35相对第一滑座34沿第二方向Y的移动,带动活动承接组件3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进一步地,调整装置30还包括驱动件36、导向座37及导向轮(图未示)。驱动件36设置在基座31上,并与第一滑座34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滑座34沿第一方向X相对基座31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滑座35和活动承接组件33在第一方向X上产生位移。导向座37设置在基座31上,且具有导向通道371。导向轮安装在第二滑座35上,并与导向通道371滚动配合。
在驱动件36驱动第一滑座34沿第一方向X移动的过程中,在导向通道371的导向作用下,导向轮带动活动承接组件33在第二方向Y上产生位移,使得活动承接组件3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如此,在第一滑座34的带动下第二滑座35沿第一方向X移动的同时,利用导向通道371和导向轮的配合,使得第二滑座35在第二方向Y上也产生位移,进而实现带动第二滑座35上的活动承接组件3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仅需要一个动力源(即驱动件36)实现活动承接组件33在两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进行运动,进而实现活动承接组件3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有利于简化设备结构,降低设备成本。可选地,该驱动件36可以是气缸。
可选地,导向通道371为导向座37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导向槽,导向轮位于该导向槽内,并且在驱动件36驱动第一滑座34沿第一方向X移动的过程中,导向轮能够沿该导向槽的侧壁滚动。
可选地,基座31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的第一滑轨311,第一滑座34上设置有与第一滑轨311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341。如此,利用第一滑块341沿第一滑轨311的移动,对第一滑座34相对基座31沿第一方向X的移动进行导向。
可选地,第一滑座34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Y纵长延伸的第二滑轨342,第二滑座35上设置有与第二滑轨342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351。如此,利用第二滑块351沿第二滑轨342的移动,对第二滑座35相对第一滑座34沿第二方向Y的移动进行导向。
可选地,固定承接组件32包括多个夹持单元,每个夹持单元形成一个第一承接位321,即利用各个夹持单元分别对各个元件F进行夹持固定,以实现对元件F的承接和定位。至于夹持单元的具体结构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对元件F的夹持即可。
可选地,活动承接组件33包括多个夹持单元,每个夹持单元形成一个第二承接位331,即利用各个夹持单元对各个元件F进行夹持固定,以实现对元件F的承接和定位。至于夹持单元的具体结构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对元件F的夹持即可。
请参见图1及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输送装置40包括一定位螺杆42,该定位螺杆42可旋转地设置在输送通道41的途经输送工位C的位置,用于与途经的多个载具H定位配合,使得该多个载具H以上述预设排布方式排列,进而使得该多个载具H能够分别承接由转运组件13释放的各个元件F。如此,由于定位螺杆42旋转时,途经输送工位C的多个载具H与定位螺杆42上的螺旋纹配合,从而调节各个载具H之间的间距,使得各个载具H之间的间距与经过调整装置30重新排布后的各个元件F之间的间距相等,进而使得该各个载具H能够承接由转运组件13释放的各个元件F。
需要说明的是,至于输送装置40的具体结构,只要能够实现输送各个载具H沿输送通道41向下游移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承载工位、调整工位及输送工位,所述供料设备包括:
转运装置,包括转盘组件以及均设置在所述转盘组件上的搬运组件和转运组件,所述转盘组件绕一转动轴线可旋转地设置,以带动所述搬运组件在所述承载工位与所述调整工位之间移动,并带动所述转运组件在所述调整工位与所述输送工位之间移动;
承载装置,对应于所述承载工位布设,且具有多个用于堆叠元件的承载仓;所述搬运组件能够在所述承载工位同时拾取多个所述承载仓内的元件;
调整装置,对应于所述调整工位布设,所述搬运组件能够在所述调整工位将拾取的多个元件释放至所述调整装置上,所述调整装置用于将承载的多个元件以预设排布方式进行排列,所述转运组件能够在所述调整工位拾取所述调整装置上的多个元件;及
输送装置,具有输送通道,所示输送通道用于输送多个载具以所述预设排布方式途经所述输送工位,所述转运组件能够在所述输送工位将多个元件释放至各个载具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工位包括第一调整工位和第二调整工位,所述调整装置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调整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调整工位和所述第二调整工位处,所述搬运组件和所述转运组件均包括两个;
在所述转盘组件的带动下,其中一个所述搬运组件在所述承载工位和所述第一调整工位之间移动,其中另一个所述搬运组件在所述承载工位和所述第二调整工位之间移动,其中一个所述转运组件在所述第一调整工位和所述输送工位之间移动,其中另一个所述转运组件在所述第二调整工位和所述输送工位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工位、所述第一调整工位、所述输送工位和所述第二调整工位依次围绕所述转动轴线布设;所述转盘组件能够绕所述转动轴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两个所述搬运组件分别为第一搬运组件和第二搬运组件,两个所述转运组件分别为第一转运组件和第二转运组件;所述转盘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搬运组件、所述第二搬运组件、所述第一转运组件和所述第二转运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调整工位、所述承载工位、所述第二调整工位和所述输送工位;所述转盘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搬运组件、所述第二搬运组件、所述第一转运组件和所述第二转运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承载工位、所述第二调整工位和所述输送工位和所述第一调整工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包括承载架及顶升机构,所述承载架上具有多个所述承载仓,每一所述承载仓的顶部具有第二开口;
所述顶升机构设置在所述承载架上,并具有与多个所述承载仓对应的多个顶升端,所述顶升机构被构造为能够控制每一所述顶升端将对应的承载仓内的元件向所述第二开口进行顶升;所述搬运组件用于在各个所述承载仓的所述第二开口处拾取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包括支撑架、顶升组件及驱动组件;所述支撑架连接在所述承载架上,所述顶升组件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且具有多个所述顶升端;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并与所述顶升组件驱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导向杆、移动块、安装板及多个顶升杆;
所述导向杆沿竖直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移动块连接在所述导向杆的底端,并与所述驱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导向杆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每一所述顶升杆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上,每一所述顶升杆的顶端伸入至对应的所述承载仓内,并作为所述顶升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包括基座以及均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固定承接组件和活动承接组件,所述固定承接组件具有多个第一承接位,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具有多个第二承接位;
所述活动承接组件相对所述固定承接组件可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活动承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每一所述第一承接位和每一所述第二承接位均用于承接所述搬运组件释放的元件;当所述活动承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各个所述第一承接位和各个所述第二承接位上的所有元件以所述预设排布方式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承接位沿第一方向布设,所述多个第二承接位沿所述第一方向布设;
当所述活动承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和所述固定承接组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布设;当所述活动承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和所述固定承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布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滑座及第二滑座;所述第一滑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滑座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座上,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还包括驱动件、导向座及导向轮,所述驱动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第一滑座驱动连接,所述导向座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具有导向通道,所述导向轮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座上,并与所述导向通道滚动配合;
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滑座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所述导向通道的导向作用下,所述导向轮带动所述活动承接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一定位螺杆,所述定位螺杆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输送通道的途经所述输送工位的位置,用于与所述输送通道内的多个载具定位配合,使得所述多个载具以所述预设排布方式排列。
CN202221674673.1U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供料设备 Active CN2180241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4673.1U CN218024146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供料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4673.1U CN218024146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供料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24146U true CN218024146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77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74673.1U Active CN218024146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供料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241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94336B (zh) 一种自动化物料模块测试包装系统及方法
CN112357589B (zh) 一种屏幕全自动上料机
CN210171833U (zh) 一种lcd屏全自动点胶设备
CN115172527A (zh) 一种排版叠焊机
CN213083572U (zh) 自动化物料模块测试包装系统
CN112357590B (zh) 一种屏幕全自动分离设备
CN215973808U (zh) 物料转运设备
CN218024146U (zh) 一种供料设备
CN114887934A (zh) 电芯加工生产线
CN211444099U (zh) 堆叠生产设备
CN218319386U (zh) 一种调整装置及供料设备
CN219155788U (zh) 一种电芯上料装置
CN117585406A (zh) 一种电芯上料装置
CN115159107A (zh) 一种供料设备
CN215297451U (zh) 一种电路板的装箱系统、电路板生产线
CN114604599B (zh) 电芯自动装盘机
CN115649898A (zh) 装车系统
CN212625692U (zh) 一种圆柱型电池换盘机
CN220532307U (zh) 一种电芯缓存机构和电芯分选生产线
CN218024233U (zh) 一种上料装置
CN220996956U (zh) 电机的装料摆盘装置
CN217142962U (zh) 叠放式产品自动化组装设备
CN221643783U (zh) 工件搬运装置
CN217691104U (zh) 光伏组件的电池片排布装置
CN221499701U (zh) 一种料盘转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