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998496B -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8496B
CN110998496B CN201880048868.5A CN201880048868A CN110998496B CN 110998496 B CN110998496 B CN 110998496B CN 201880048868 A CN201880048868 A CN 201880048868A CN 110998496 B CN110998496 B CN 1109984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hin metal
touch panel
wire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88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8496A (zh
Inventor
栗城匡志
中山昌哉
须藤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98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8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8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84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精细并且高灵敏度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具有形成于基板上且相对于第1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电极,第1电极由金属细线组成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电连接而构成,金属细线相对于第1方向并不呈水平或垂直。第1电极具有至少一根辅助金属细线,该辅助金属细线沿第1方向延伸,与金属细线交叉,并且与金属细线电连接,且不与金属细线平行。第1电极的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电极宽度Wa与第2方向上的第1网格单元的第1网格间距P1为Wa≤2.5P1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该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具备电极,该电极具有由金属细线组成的多个网格单元和至少一根与网格单元的金属细线电连接的辅助金属细线。
背景技术
作为触摸的检测电极而具有使用了金属细线的网状电极的触摸面板相对于将由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构成的透明电极使用于检测电极的触摸面板,能够实现低电阻及低寄生电容。因此,当利用使用了金属细线的网状电极时,能够得到高灵敏度的触摸面板。由此,最近广泛采用具有使用了金属细线的网状电极的触摸面板,且备受瞩目。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触摸面板,该触摸面板具有使用了金属细线的网状电极。专利文献1的触摸面板通过将配置于上侧的第2电极的网格单元的平均单元间距设定为隔着绝缘层配置于下侧的第1电极的网格单元的平均单元间距的2倍以上且8倍以下的整数倍而提高触摸检测。
并且,具有使用了金属细线的网状电极的触摸面板中,为了使得即使是前端直径比指尖细的触摸笔也可得到高位置检测精度(高精细化),当前正进行检测电极的电极宽度的微细化,即电极宽度的窄幅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88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如上述,使用了适用了检测电极的电极宽度的微细化即窄幅化的网状电极的触摸面板中,判明因金属细线的断线等,检测电极被绝缘化,无法检测触摸而不作为触摸面板发挥功能的情况多。然而,现状为无法抑制因检测电极的窄幅化而产生的检测电极的绝缘化,且成为低灵敏度。因此,期待一种即使将检测电极窄幅化的情况下,也具有高灵敏度的网状电极的触摸面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基于前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并提供一种高精细并且高灵敏度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基板和形成于基板上且相对于第1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电极,第1电极由金属细线组成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电连接而构成,金属细线与第1方向所成的角θ为0°<θ<90°或90°<θ<180°,第1电极具有至少一根辅助金属细线,该辅助金属细线沿第1方向延伸,与金属细线交叉,并且与金属细线电连接,辅助金属细线与金属细线所成的角β均为0°<β<180°,第1电极中,当将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最小宽度即电极宽度设为Wa,将第2方向上的第1网格单元的第1网格间距设为P1时,为Wa≤2.5P1,第1网格间距P1为在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第2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当第1网格单元在第1电极内未沿第2方向而相邻排列配置有两个时,将使用沿延伸方向延伸构成第1网格单元的金属细线而形成的延长线而包围的封闭形状的虚设重心作为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
优选第2方向的第1电极的电极宽度Wa与第1网格间距P1为Wa≤1.5P1
优选辅助金属细线配置于第1电极的第2方向上的电极外轮廓部。
优选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与金属细线的线宽度不同。
优选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比金属细线的线宽度窄。
优选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比金属细线的线宽度宽。
优选第1电极仅具有一根辅助金属细线。
优选辅助金属细线为直线,并且与第1方向平行。
并且,提供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
优选触摸面板具有不透明的装饰层,俯视观察时,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辅助金属细线与装饰层重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高精细并且高灵敏度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触摸面板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触摸面板的一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2电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与第2电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的第1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的第2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的第3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的第4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的第5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触摸面板的另一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电极的结构的第1例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电极的结构的第2例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电极的结构的第3例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的第6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以下进行说明的图为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例示图,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图。
此外,以下表示数值范围的“~”包括记载于其两侧的数值。例如,ε为数值α~数值γ是指,ε的范围为包括数值α和数值γ的范围,若以数学符号表示则为α≤ε≤γ。
除非另有说明,则“以具体的数值表示的角度”、“平行”、“垂直”及“正交”等角度包括在对应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的误差范围。
并且,“相同”包括在对应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的误差范围。并且,“全部”、“均”或“整面”等包括在对应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的误差范围。
透明是指,透光率在波长380~780nm的可见光波长区域为40%以上,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
透光率利用例如在JIS(日本工业标准)K 7375:2008中规定的“塑料-全光线透过率及全光线反射率的求出方法”而测定。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触摸面板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触摸面板的一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2电极的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第1电极与第2电极的结构的示意图。此外,图1中,省略图2所示的透明层50与覆盖层52的图示。
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10具有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如图2所示,在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上层叠有透明层50与覆盖层52。覆盖层52的表面52a为触摸面板10的触摸面,且成为操作面。此外,触摸面是指,检测手指或触摸笔等的接触的面。
例如,触摸面板10与显示面板(未图示)重叠而配置,但在该情况下,覆盖层52的表面52a成为显示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未图示)的显示物(未图示)的视觉辨认面。
此外,虽未图示,但覆盖层52中可以设置后述的用于隐藏周边配线的不透明的装饰层。
如图1所示,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具有基板12和多个形成于基板12的表面12a且沿第1方向D1平行地延伸的第1电极14。第1电极14作为检测电极发挥功能,如图3所示,由网状电极构成,该网状电极为由金属细线30组成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32电连接而成。
如图1及图2所示,多个第1电极14沿与第1方向D1正交的第2方向D2彼此隔开间隔而并行,并且彼此电绝缘而配置。在基板12的表面12a的第1方向D1的边缘部12c形成有多个第1外部连接端子15。多个第1外部连接端子15与多个第1电极14分别通过多个第1周边配线17而电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基板12的背面12b形成有多个沿第2方向D2平行地延伸的第2电极16。第2电极16与第1电极14同样地作为检测电极发挥功能,如图4所示,由网状电极构成,该网状电极为由金属细线30组成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32a电连接而成。
如图1所示,多个第2电极16沿第1方向D1彼此隔开间隔而并行,并且彼此电绝缘而配置。在基板12的背面12b的第1方向D1的边缘部12c形成有多个第2外部连接端子18。多个第2外部连接端子18与多个第2电极16分别通过多个第2周边配线19而电连接。
多个第1电极14与多个第2电极16通过基板12彼此被电绝缘。俯视观察时,第1电极14与第2电极16重叠而配置的区域为感应区域E。感应区域E为能够在触摸面板10中检测到手指等的接触即触摸的感应区域。
此外,图5表示俯视观察第1电极14与第2电极16的重叠部时看到的图。在重叠部,以通过第1电极14的金属细线30与第2电极16的金属细线30形成与第1网格单元32及第2网格单元32a不同的新的网格单元的方式进行配置。
如图1所示,第1电极14在第2方向D2上具有电极宽度Wa。此外,电极宽度Wa定义为,对于各个第1电极14而言在第2方向D2上的各自的最小宽度。图1中,配置于基板12的表面12a侧的第2方向D2上的边缘部12e与边缘部12f即第2方向D2上的最外侧的最外的第1电极14的第2方向D2上的电极宽度Wa比其他第1电极14的电极宽度Wa窄。通过将电极宽度Wa窄的第1电极14配置于第2方向D2上的边缘部12e与边缘部12f即第2方向D2上的最外侧,能够实现寄生电容的减少和电极的寄生电容的均匀性的提高,并能够使触摸面板10的感应区域E内的检测灵敏度均匀。
电极宽度Wa窄的第1电极14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边缘部12e与边缘部12f即第2方向D2上的最外侧,由于如上述能够使感应区域E内的检测灵敏度均匀而优选配置于边缘部12e与边缘部12f。
并且,如图1所示,第2电极16具有第1方向D1的电极宽度Wb。此外,电极宽度Wb定义为,对于各个第2电极16而言在第1方向D1上的各自的最小宽度。电极宽度Wb并不是在所有的第2电极16均相同,例如配置于第1方向D1上的最外侧的第2电极16可以较窄。关于第2电极16也同样地,通过将电极宽度Wb窄的第2电极16配置于最外侧,能够实现寄生电容的减少和电极的寄生电容的均匀性的提高,并能够使触摸面板10的感应区域E内的检测灵敏度均匀。
电极宽度Wb窄的第2电极16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最外侧,由于如上述能够使感应区域E内的检测灵敏度均匀而优选配置于最外侧。
多个第1外部连接端子15与控制器20通过配线21而电连接。多个第2外部连接端子18与控制器20通过配线22而电连接。
控制器20由触摸传感器的检测中所使用的公知的控制器构成。当触摸面板10为静电电容方式时,通过手指等对触摸面即覆盖层52的表面52a的接触,由控制器20检测出静电电容发生了变化的位置。包括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的触摸面板10作为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而被适宜地使用。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中有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及自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但尤其作为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而最适宜。当为互电容方式时,例如将第1电极14用作感测电极,将第2电极16用作驱动电极。
此外,虽未图示,但可以经由电极端子连接第1电极14与第1周边配线17,并且,可以经由电极端子连接第2电极16与第2周边配线19。关于该电极端子的形状,例如能够使用日本特开2013-127657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形状。
透明层50为光学透明且具有绝缘性,并且只要能够稳定地固定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与覆盖层52,则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透明层50例如能够由光学透明的粘合剂(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粘合剂)及UV(Ultra Violet:紫外线)固化树脂等光学透明的树脂(OCR、Optical Clear Resin:光学透明树脂)等构成。
覆盖层52用于保护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关于覆盖层52,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覆盖层52中例如使用平板玻璃及化学钢化玻璃等玻璃、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PMMA)等丙烯酸树脂。覆盖层52的表面52a如上述成为触摸面,因此根据需要可以在表面12a设置硬涂层。此外,作为覆盖层52的厚度而使用0.1~1.3mm,尤其优选为0.1~0.7mm。
触摸面板10如上述与显示面板重叠而配置。显示面板只要具备显示区域(未图示),则并不特别限定。作为显示面板,例示液晶显示面板及有机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
如图6所示,第1电极14由金属细线30组成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32电连接而构成。此外,图6中,省略辅助金属细线的图示。
金属细线30与第1方向D1所成的角θ为0°<θ<90°或90°<θ<180°。即,与第1方向D1平行的直线L与金属细线30所成的角θ如上述为0°<θ<90°或90°<θ<180°。金属细线30并不是相对于第1方向D1水平的线,并且也不是垂直的线。
优选的金属细线30与第1方向D1所成的角θ为10°≤θ≤80°或100°≤θ≤170°,更优选为20°≤θ≤70°或110°≤θ≤160°。金属细线30与第1方向D1所成的角θ被设定为难以视觉辨认因上述显示面板的像素图案与金属细线30的干扰而产生的叠纹。
金属细线30与第1方向D1所成的角θ能够如下得到。首先,关于第1电极14获取包括金属细线30的图像,并将图像导入个人电脑。通过个人电脑提取金属细线30,并确定金属细线30与第1方向D1所成的角θ。求出角θ的角度。角θ的角度例如能够使用商业图形软件等求出。
第1电极14中,将第1电极14的第2方向D2上的第1网格单元32的第1网格间距设为P1时,电极宽度Wa与第1网格间距P1为Wa≤2.5P1,优选为Wa≤1.5P1。通过缩小第1电极14的电极宽度Wa,能够提供高精细的触摸面板。第1电极14的电极宽度Wa的下限值为0.5mm,上限值为3mm。若小于0.5mm,则检测灵敏度会恶化,且无法进行触摸检测。若大于3mm则触摸检测的分辨率降低,因此不优选。第1电极14为Wa≤2.5P1,电极宽度窄且能够进行高精细的触摸检测,但第1电极14内的金属细线30交叉而形成的交点的数量少。
第1网格间距P1为在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之间的第2方向D2上的距离的平均值。对第1网格间距P1进行说明。
首先,求出位于第1电极14内的所有的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此外,当位于第1电极14内的第1网格单元并不是封闭形状时,如图6所示,形成延长线33交叉的交点H,该延长线33是沿金属细线30的延伸方向延伸构成第1网格单元32的金属细线30而形成的。制作被金属细线30与延长线33包围的封闭形状34,并求出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将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作为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即,将使用延长线包围的封闭形状34假定为第1网格单元,并求出重心,该延长线是沿延伸方向延伸构成第1网格单元32的金属细线30而形成的。
相对于配置于第1电极14内且具有重心g的第1网格单元32,求出在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之间的第2方向D2上的距离。在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网格单元并不是共有网格单元的边而相邻的网格单元,而是被定义为仅共有网格单元的顶点而相邻的网格单元。
相对于配置于第1电极14内且具有重心g的所有的第1网格单元32,求出在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之间的第2方向D2上的距离,并将其平均值作为第1电极的第1网格间距P1
此外,当第1网格单元32为相同的尺寸且相同的形状时,在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之间的第2方向D2上的距离均成为相同的值,且成为与第1网格间距P1相同的值。
图6所示的第1电极14为Wa=P1的例。第1网格单元32在第1电极14内未沿第2方向D2而相邻排列配置有两个。该情况下,形成延长线33交叉的交点H,该延长线是沿金属细线30的延伸方向延伸构成第1网格单元32的金属细线30而形成的。制作被金属细线30与延长线33包围的封闭形状34,并求出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将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作为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
相对于在第1电极14内具有重心g的所有的第1网格单元,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与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的第2方向D2上的距离或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彼此的第2方向D2上的距离的平均值为第1网格间距P1
第1网格间距P1的优选的范围为1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从能够减少电极的寄生电容并能够进行高灵敏度的检测的观点考虑,尤其优选的范围为600μm以上且1600μm以下。
此外,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及第1网格间距P1能够如下得到。首先,获取包括第1网格单元32的图像,并将图像导入个人电脑。通过个人电脑延伸金属细线30并如上述得到封闭形状34。接着,提取第1网格单元32和封闭形状34。接着,求出第1网格单元32的顶点与封闭形状34的顶点的坐标。接着,利用二维平面的重心位置的求出方法而得到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和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
从所得到的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和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之中提取沿第2方向D2相邻而排列的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或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求出所提取的第1网格单元32的重心g与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的第2方向D2上的距离或封闭形状34的虚设重心彼此的第2方向D2上的距离。由此,能够得到第1网格间距P1
图7所示的例中,第1电极14具有两根辅助金属细线35,该辅助金属细线35沿第1方向D1延伸,与金属细线30交叉,并且与金属细线30电连接。图7所示的例中,两根辅助金属细线35均为直线,并且与第1方向D1平行。并且,辅助金属细线35配置于第1电极14的第2方向D2上的最外侧的位置即电极外轮廓部14c。
辅助金属细线35与任意金属细线30所成的角β为0°<β<180°。即,辅助金属细线35不与任意金属细线30平行。辅助金属细线35不与金属细线30平行,由此能够防止辅助金属细线35的断线,并且能够使第1电极14低电阻化。
当辅助金属细线35与第1方向D1平行时,辅助金属细线35与金属细线30所成的角β变得和上述金属细线30与第1方向D1所成的角θ相同。当辅助金属细线35与第1方向D1平行时,能够使第1电极14的电阻进一步低电阻化,因此优选。
辅助金属细线35与金属细线30所成的角β能够如下得到。首先,关于第1电极14获取包括金属细线30与辅助金属细线35的图像,并将图像导入个人电脑。通过个人电脑,提取金属细线30与辅助金属细线35,并确定金属细线30与辅助金属细线35所成的角β。求出角β的角度。角β的角度例如能够使用商业图形软件等而求出。
此外,第1电极14中所包含的辅助金属细线35相对于第1方向的总长度优选为第1电极的长度的50~250%。并且,第1电极14中所包含的一根辅助金属细线35相对于第1方向的长度优选为第1电极的长度的25~100%,更优选为第1电极的长度的80~100%,进而最优选为第1电极的长度的100%,即一根辅助金属细线35形成于第1电极的整个延伸区域。
发明人的深入研究的结果,判明第1电极14中,若电极宽度Wa与第1网格间距P1的关系为Wa≤2.5P1,则即使在金属细线30的一部分断线的情况下,也明显产生第1电极14的绝缘化。
其原因为,通过电极的微细化(窄幅化),电极内的金属细线30的数量、金属细线30的连接点即金属细线30的交点的数量减少,因此通过金属细线30的断线而第1电极14变得不导电且第1电极14绝缘的可能性增加。
具体而言,满足Wa=4P1的图13所示的电极100中,电极100内的金属细线30的数量、金属细线30的连接点的数量多。因此,图13所示的电极100中,即使未设置有辅助金属细线35,且即使金属细线30的一部分断线也不易产生不导电的绝缘化。然而,由于电极100的电极宽度宽,因此相对于前端直径比指尖细的触摸笔的检测灵敏度差。
另一方面,被窄幅化且满足Wa=2P1的图14所示的电极102及满足Wa=P1的图15所示的电极104均未设置有辅助金属细线35。电极102与电极104的电极宽度窄,因此具有相对于前端直径比指尖细的触摸笔的检测灵敏度高的电势。但是,与图13所示的电极100相比,电极内的金属细线30的数量、金属细线30的连接点的数量少,且即使在金属细线30的一部分断线的情况下,也会绝缘化。当已绝缘化时,电极102及电极104不会作为检测电极而发挥功能。
针对Wa≤2.5P1,且第1电极14绝缘的可能性增加,通过设置辅助金属细线35,即使第1电极14的电极宽度窄,也能够增加交点的数量,且可抑制上述第1电极14的绝缘化。由此,即使电极宽度窄且高精细,也能够提高相对于前端直径比指尖细的触摸笔的检测灵敏度,且能够得到高灵敏度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及触摸面板10。
此外,图13~图15中,对与图7所示的第1电极14相同的构成物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此外,辅助金属细线35并不限定于如图7所示配置于第1电极14的第2方向D2上的电极外轮廓部14c,如图8所示,也可以设置在第2方向D2上的第1电极14内。并且,如图9所示,仅具有一根辅助金属细线35即可。若考虑视觉辨认到辅助金属细线35且第1电极14的视觉辨认性恶化,则如图9所示,优选相对于第1电极14具有一根辅助金属细线35,且优选辅助金属细线35配置于电极外轮廓部14c。
如图10所示,辅助金属细线35只要沿第1方向D1延伸即可。该情况下,辅助金属细线35可以与第1方向D1平行,也可以不平行。
图11所示的第1电极14满足Wa=2P1,辅助金属细线35为两根,且在第1电极14内的除了电极外轮廓部14c以外的部位沿第2方向D2隔开而配置。
由于辅助金属细线35设置在第1电极14,因此当具有辅助金属细线35的第1电极14配置于显示区域时,当从触摸面板10的触摸面观察时,有可能视觉辨认到辅助金属细线35,且可成为触摸面板10的视觉辨认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理想的是辅助金属细线35未被视觉辨认,但现实上要求不易被视觉辨认。由此,优选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参考图2)比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参考图2)窄。更优选为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为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的80%以下。通过使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变窄,辅助金属细线35变得不易被视觉辨认,从而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及触摸面板10的视觉辨认性会提高。并且,若辅助金属细线35细,则与金属细线30产生的交点也变小,从而还能够缩小对视觉辨认性带来的影响。若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考虑,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的优选的范围为0.5μm以上且3μm以下。
例如,如图1仅在配置于边缘部12e与边缘部12f的最外的第1电极14设置有辅助金属细线35的情况下,俯视观察时辅助金属细线35与前述不透明的装饰层重叠,由此能够使得看不见辅助金属细线35。该情况下,无需考虑辅助金属细线35的视觉辨认性,因此优选将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设为比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宽。通过加宽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能够使因辅助金属细线的断线防止带来的第1电极14的绝缘化防止效果变大,以及使第1电极14低电阻化,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高灵敏度化,因此优选。该情况下的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更优选为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的150%以上。从绝缘化防止、低电阻化的观点考虑,该情况下的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的优选的范围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
从以上考虑,优选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与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不同。
例如,第1电极14的金属细线30与辅助金属细线35为相同结构,该情况下,在形成第1电极14时,能够同时形成辅助金属细线35。
此外,本发明的Wa≤2.5P1的第1电极14具有辅助金属细线35,当第1电极14为Wa>2.5P1时,因金属细线30的断线引起的第1电极14的绝缘化的可能性低,因此可以不具有辅助金属细线35。因此,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及触摸面板10中,具有多个第1电极14的结构中,关于Wa>2.5P1的第1电极14,可以不具有辅助金属细线35。
第2电极16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与第1电极14同样地如图4所示那样由金属细线30组成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32a电连接而构成。第2电极16例如可以是不具有辅助金属细线35的结构。
此外,第2电极16的电极宽度与第1电极14相同,当为Wa≤2.5P1时,可以是与第1电极14相同的结构,也可以设置辅助金属细线35。
通过将第1电极14与第2电极16设为如图3~图5所示第1网格单元32与第2网格单元32a形成为相同的网格形状的结构,能够在触摸面板10中,以维持检测灵敏度的状态得到良好的视觉辨认性,而无需使多个第1电极14与多个第2电极16的差异明显。
并且,可以将第1电极14与第2电极16设为完全相同的结构。该情况下,第2电极16是改变第1电极14的朝向而配置的。并且,第1电极14的电极宽度Wa与第2电极16的电极宽度Wb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是Wa>Wb,也可以是Wb>Wa。
上述触摸面板10中,如图2所示设为在一个基板12的表面12a设置第1电极14,且在基板12的背面12b设置第2电极16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2所示的触摸面板10,能够使用在一个基板12的表面12a设置第1电极14,在第1电极14上形成透明绝缘膜13,且在透明绝缘膜13的第1面13a上设置有第2电极16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图12的触摸面板10中,能够将基板12用作前述覆盖层52,该情况下,基板12的背面12b成为触摸面板10的触摸面。根据需要,如图12所示,可以在第2电极16上设置透明层38。此外,图12中,为在基板12的表面12a上设置有第1电极14,且在透明绝缘膜13的第1面13a上设置有第2电极16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基板12的表面12a上设置有第2电极16,且在透明绝缘膜13的第1面13a上设置有第1电极14的结构。
作为其他结构,虽未图示,但还能够使用层叠型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该层叠型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是经由透明粘合层而将具有形成于基板12的第1电极14的导电部件和在与基板12不同的另一基板上形成有第2电极16的导电部件贴合而成的。
即,只要是第1电极14与第2电极16被绝缘并正交而配置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即可。
如图1所示,多个第1电极14彼此沿第2方向D2隔开间隔而配置,但也能够在彼此相邻的第1电极14的电极间14b配置虚设电极40(参考图3)。虚设电极40(参考图3)与第1电极14同样地具有由网格单元构成的虚设图案40a,该网格图案由多个非导通金属细线14d形成,且与在第2方向D2上相邻的第1电极14非电连接。
非导通金属细线14d为与构成第1电极14的金属细线30不导通(绝缘),而不是其本身具有非导通性(绝缘性)。非导通金属细线14d与金属细线30能够由相同的材料形成。虚设电极40(参考图3)为被电浮动的电极,且不会作为检测电极而发挥功能。通过将这些虚设电极40(参考图3)分别配置于多个第1电极14的电极间14b,从而将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1使用于触摸面板10时,多个第1电极14的电极间14b的间隙变得不明显,从而视觉辨认性会提高。
例如,第1电极14与虚设电极40能够通过将形成于基板12的整个表面12a的金属膜图案化成网格形状而形成。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考虑,优选沿延伸方向延伸图7所示的第1电极14的金属细线30而被外插的延长线33与由虚设电极40的非导通金属细线14d组成的虚设图案40a一致。
并且,与分别配置于多个第1电极14的电极间14b的虚设电极40同样地,如图4所示也能够在多个第2电极16的电极间分别配置由非导通金属细线14d组成的虚设电极41。多个第2电极16的电极间14b的间隙变得不明显,从而触摸面板10的视觉辨认性会提高。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在构成虚设电极40、虚设电极41的虚设图案40a、虚设图案41a的网格单元的各边设置断线部。从绝缘性和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考虑,断线部的宽度优选为5μm以上且25μm以下。
利用图16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的第6例进行说明。图16的实施方式相对于图7的实施方式为新设置有连接金属细线36的结构。连接金属细线36连接辅助金属细线35与金属细线30。通过设置连接金属细线36,具有能够进一步防止第1电极14的绝缘化,并能够进一步使第1电极14低电阻化的效果。连接金属细线36的线宽度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0.5μm以上且50μm以下。连接金属细线36的线宽度可以与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相同,但与辅助金属细线35同样地,优选为与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不同。从第1电极14的绝缘防止及低电阻化的观点考虑,使连接金属细线36的线宽度优选为比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宽,更优选为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的150%以上。当连接金属细线36比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宽时,因连接金属细线36而第1电极14的视觉辨认性会恶化,因此与辅助金属细线35同样地,优选为俯视观察时和前述触摸面板的不透明的装饰层重叠。当连接金属细线36位于显示区域内时,与辅助金属细线35同样地,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使连接金属细线36的线宽度比金属细线的线宽度wt窄,更优选为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的80%以下。
如图16所示,连接金属细线36与辅助金属细线35所成的角并不是恒定值,优选具有随机性或非周期性。由此,连接金属细线36变得不易被视觉辨认。此外,使连接金属细线36的线宽度与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相同,则连接金属细线36与辅助金属细线35会变得不明显,因此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考虑为优选。
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考虑,优选连接金属细线36的长度短,因此优选不使从辅助金属细线35延伸的连接金属细线36从与金属细线30最初交叉的部位延伸。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考虑,连接金属细线36的优选的长度为2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μm以下。
能够将连接金属细线36的结构设为与辅助金属细线35相同,且优选为使用与辅助金属细线35相同的材料并通过相同的工序同时形成。
连接金属细线36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0.01μm以上且9μm以下,且优选设为与辅助金属细线35的厚度t相同。
以下,对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基板>
关于基板12,只要能够支撑至少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则其种类并无特别限定。基板12优选为具有电绝缘性的透明基材。作为透明基材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透明树脂材料及透明无机材料等。
作为透明树脂材料,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三乙酰纤维素等乙酰纤维素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系树脂、聚乙烯(PE)、聚甲基戊烯、环烯烃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COC)等烯烃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树脂、聚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醚砜、聚碳酸酯、聚砜、聚醚、聚醚酮、丙酮腈及甲基丙烯腈等。作为透明树脂材料的优选的厚度,为20~200μm。
作为透明无机材料,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无碱玻璃、碱玻璃、化学钢化玻璃、钠玻璃、钾玻璃、铅玻璃等玻璃、透光性压电陶瓷(PLZT(钛酸锆酸镧铅))等陶瓷、石英、荧石及蓝宝石等。透明无机材料的优选的厚度为0.1~1.3mm。
基板12的透光率优选为40%~100%。透光率例如利用JIS K 7375:2008中规定的“塑料-全光线透过率及全光线反射率的求出方法”而测定。
作为基板12的优选方式之一,可举出实施了选自包括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电晕放电处理及紫外线照射处理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处理的已处理基板。通过实施上述处理,经处理的基板12中,OH基等亲水性基被导入到设置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的面,且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的密合性会提高。上述处理中,从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的方面考虑,优选为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
作为基板12的另一优选方式,优选在设置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的面上具有包含高分子的基底层。通过在该基底层上形成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与基板12的密合性会进一步提高。
基底层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将包含高分子的基底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于基板上,并根据需要实施加热处理的方法。基底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包含溶剂。溶剂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并且,作为包含高分子的基底层形成用组合物,可以使用明胶、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或无机或包含高分子的微粒的丙烯酸苯乙烯系胶乳。
基底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与基板12的密合性进一步优异的方面考虑,优选为0.02~2.0μm,更优选为0.03~1.5μm。
此外,根据需要,除了上述基底层以外,在基板12、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之间作为其他层,例如可以具备紫外线吸收层。
<金属细线>
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优选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从电阻值及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1μm以上且5μm以下。
金属细线30的厚度t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0.01~9μm,进一步优选为0.05~5μm,最优选为0.5μm以上且2μm以下。只要是上述范围,则能够相对轻松地形成低电阻的电极且为耐久性优异的电极。
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及厚度t的测定中,首先,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获取金属细线30的截面图像。接着,从截面图像求出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及厚度t。
如图3及图4所示,由金属细线30构成的第1网格单元32及第2网格单元32a表示由交叉的金属细线30构成的封闭形状。第1网格单元32及第2网格单元32a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以是组合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等四边形、(正)六边形及(正)八边形等(正)n角形、圆、椭圆以及星形等而成的几何学图形,也可以是无规则多边形形状。其中,从能够兼顾与显示面板的像素图案的叠纹减少和色噪抑制的方面考虑,最佳为菱形。当为菱形时,菱形的锐角的角度优选为20°~70°,尤其进一步优选为40°~70°。
第1网格单元32及第2网格单元32a的一边的长度优选为150μm以上且1200μm以下,更优选为300μm以上且1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0μm以上且1100μm以下。
从可见光透过率的方面考虑,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的开口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那位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以上。电极的开口率相当于电极内的金属细线30的非占有面积比率。
由第1网格单元32及第2网格单元32a构成的图案并不限定于固定的规则性图案,也可以是无规则图案。当为无规则图案时,能够将图案中所包含的多个网格单元设为如下单元,即,相对于各个单元的边的长度的平均值,具有-10%~+10%的无规则边的长度的多边形,尤其平行四边形等四边形的单元。
当将上述无规则图案使用于触摸面板时,能够抑制叠纹,减少色噪,并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
并且,可以在第1网格单元32及第2网格单元32a的内部设置与第1网格单元32及第2网格单元32a绝缘的网格内虚设图案。作为网格内虚设图案的形状,例如能够使用作为日本专利申请2017-042090而已申请的专利说明书中所公开的虚设图案。
作为构成金属细线30的金属,例如可举出金(Au)、银(Ag)、铜(Cu)、钼(Mo)及铝(Al)等金属或合金等。其中,从金属细线的导电性优异的理由考虑,优选为银。
从金属细线与基板12的密合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金属细线30中含有黏合剂。
作为黏合剂,从金属细线与基板12的密合性进一步优异的理由考虑,优选为树脂,更具体而言,可举出选自包括明胶、(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乙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二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硅氧系树脂、纤维素系聚合物及壳聚糖系聚合物的组中的至少任一种树脂或由构成这些树脂的单体组成的共聚物等。
金属细线并不限定于由上述金属或合金构成,例如也可以包含金属氧化物粒子、银浆及铜浆等金属浆以及银纳米线及铜纳米线等金属纳米线粒子。
并且,金属细线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作为金属细线,例如能够设为氧氮化铜层、铜层及氧氮化铜层依次层叠而成的结构、钼(Mo)、铝(Al)及钼(Mo)依次层叠而成的结构或钼(Mo)、铜(Cu)及钼(Mo)依次层叠而成的结构。
为了降低金属细线的反射率,可以对金属细线的表面实施进行硫化或氧化处理的黑化处理来形成。进而,也可以是设置使得不易观察到金属细线的黑化层的结构。黑化层例如降低金属细线的反射率。黑化层能够由氮化铜、氧化铜、氧氮化铜、氧化钼、AgO、Pd、碳或其他氮化物或氧化物等构成。黑化层配置于视觉辨认金属细线的一侧即触摸面侧。
<制造方法>
只要能够在基板12等形成线,则上述金属细线30、辅助金属细线35、非导通金属细线14d、第1周边配线17及第2周边配线19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能够适宜地利用日本特开2014-159620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2-144761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电镀法、日本特开2012-00637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1251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20933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5-02239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6-192200号公报及WO2016/157585等中所记载的银盐法、日本特开2014-029614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蒸镀法、以及日本特开2011-028985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使用了导电性油墨的印刷法等。
<辅助金属细线>
能够将辅助金属细线35的结构设为与金属细线30相同,并且能够通过相同的制造方法来制造。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5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0.5μm以上且30μm以下。关于辅助金属细线35,如上述优选为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与线宽度ws不同。
辅助金属细线35的厚度t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0.01μm以上且9μm以下。辅助金属细线35的厚度t可以与金属细线30的厚度t相同,也可以不同。通过增加辅助金属细线35的厚度t,能够将第1电极14低电阻化,因此更优选为将辅助金属细线35的厚度t增加至比金属细线30的厚度t厚,且进一步优选为相对于金属细线30的厚度t为1.2倍以上。
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及厚度t能够以与上述金属细线30相同的方式进行测定。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取辅助金属细线35的截面图像,并从截面图像求出辅助金属细线35的线宽度ws及厚度t。
<非导通金属细线>
能够将非导通金属细线14d的结构设为与金属细线30相同,并且能够通过相同的制造方法来制造。非导通金属细线14d的线宽度及膜厚可以与金属细线30的线宽度wt及厚度t不同,但优选设为相同。
<第1周边配线及第2周边配线>
第1周边配线17及第2周边配线19的线宽度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15μm以下。第1周边配线17及第2周边配线19的间隔(间隙)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15μm以下。线宽度及间隔只要是上述范围,则能够缩小第1周边配线17及第2周边配线19的区域,因此优选。
此外,第1周边配线17及第2周边配线19也能够通过上述线的制造方法而形成。第1电极14的金属细线30、第1周边配线17及辅助金属细线35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并通过相同的工序同时形成,并且第2电极16的金属细线30与第2周边配线19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并通过相同的工序同时形成。该情况下,有时第1周边配线17的厚度、第1电极14的金属细线30的厚度及辅助金属细线35的厚度变得相同。同样地,有时第2周边配线19的厚度与第2电极16的金属细线30的厚度变得相同。
<保护层>
可以将透明的保护层形成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6上。作为保护层,能够使用明胶、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丙烯酸苯乙烯系胶乳等有机膜及氧化硅等无机膜,膜厚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
并且,根据需要,可以在保护层上形成透明涂层。透明涂层中使用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等有机膜,且膜厚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周边配线绝缘膜>
以防止周边配线之间的短路及周边配线的腐蚀为目的,可以在图1所示的第1周边配线17及第2周边配线19上形成周边配线绝缘膜。作为周边配线绝缘膜,使用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等有机膜,且膜厚优选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周边配线绝缘膜可以仅形成于第1周边配线17及第2周边配线19中的任一个。
本发明基本上如上述那样构成。以上,对本发明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实施各种改良或变更。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以下的实施例中所示的材料、试剂、使用量、物质量、比例、处理内容、处理步骤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应通过以下所示的具体例而限定性解释。
本实施例中,制作实施例1~实施例7、以及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触摸面板,并对检测灵敏度的均匀性及视觉辨认性进行了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
以下,对检测灵敏度的均匀性及视觉辨认性进行说明。
<检测灵敏度的均匀性>
相对于所制作的触摸面板,接触前端部分的外径为1.0mm的触摸笔的前端部分,对触摸面板的检测灵敏度的均匀性进行了评价。此时,根据相对于触摸面板的中央部及外周部与触摸笔的前端部分的接触位置的位置检测精度,如下述确定了A~D的评价基准。若评价为A或B,则为实际使用上无问题的位置检测精度。
此外,将触摸面板的中央部作为在触摸面板的检测区域位于比从触摸面板的检测区域的边缘部距离4mm的区域更内侧的区域,将触摸面板的外周部作为从触摸面板的整个检测区域去除了触摸面板的中央部的部分。
A:非常优异的水准;在触摸面板的中央部及外周部,位置检测精度均小于1.0mm,且能够在触摸面板的整个检测区域进行高精度的位置检测。
B:实际使用上无问题的优异的水准;触摸面板的中央部的位置检测精度小于1.0mm,触摸面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的位置检测精度为1.0mm以上且小于2.0mm,且能够在触摸面板的整个检测区域进行高精度的位置检测。
C:实际使用上无问题的水准;触摸面板的中央部的位置检测精度小于1.0mm,触摸面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的检测精度为2.0mm以上,且触摸面板的外周部的位置检测精度上有问题。
D:实际使用上非常有问题的水准;在触摸面板的外周部存在无法进行位置检测的部位。
<视觉辨认性评价>
在从触摸面板的表面距离5cm的位置,通过10名观察者的肉眼观察所制作的触摸面板,并对是否视觉辨认到电极的图案形状及辅助金属细线进行了评价。关于视觉辨认性,如下述求出A~C的评价基准,并将10名观察者的评价结果中最多的评价结果作为针对触摸面板的最终的评价结果。
A:完全未视觉辨认到电极的图案形状及辅助金属细线。
B:未视觉辨认到电极的图案形状,但视觉辨认到辅助金属细线。
C:视觉辨认到电极的图案形状及辅助金属细线。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触摸面板进行说明。
<触摸面板的制作>
准备曝光图案不同的各种光罩,在透明绝缘基板的两面上分别形成由金属细线构成的多个第1电极及多个第2电极来制作了导电部件。实施例1~实施例5中,具有辅助金属细线,且用于形成第1电极的光罩具有辅助金属细线的图案。
此外,作为导电部件的透明绝缘基板,使用厚度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并且由银线形成了金属细线。并且,多个第1电极及多个第2电极中,将网格的线宽度即多个金属细线的线宽度设为4.0μm,作为第1网格单元及第2网格单元的网格形状,采用了锐角60度且一边的长度为750.5μm的菱形网格形状。此外,第1网格间距P1为1300μm,第2网格单元的第1方向D1的间距即第2网格间距P2为750.5μm。此外,以第2网格单元的顶点位于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的方式配置第1网格单元与第2网格单元,且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1电极间与第2电极间设置有虚设电极。
进而,使用由3M公司制8146-4(产品编号)组成的厚度75μm的光学透明粘合片,将所制作的导电部件接合于由厚度1.1mm的钢化玻璃组成的覆盖面板而制作了触摸面板。
触摸面板中,所有的第1电极的电极宽度Wa相同,设为1.95mm,与第1网格间距P1的关系设为Wa=1.5P1。此外,所有的第2电极的电极宽度Wb相同,设为2.90mm,与第2网格间距P2的关系为Wb=3.9P2
此外,将第1电极作为感测电极,且将第2电极作为驱动电极,且作为互电容式触摸面板进行了驱动。
以下,对制作导电部件的方法进行说明。
(卤化银乳剂的制备)
向保持在温度38℃、pH(potential of hydrogen:酸碱度)4.5的下述1液中,一边搅拌相当于下述2液及3液的各90%的量一边同时经20分钟进行添加而形成了0.16μm的核粒。接着,经8分钟添加下述4液及5液,进而经2分钟添加下述2液及3液的剩余10%的量而使其生长至0.21μm。进而,添加碘化钾0.15g,熟化5分钟而结束了粒子形成。
1液:
水 750ml(毫升)
明胶 9g
氯化钠 3g
1,3-二甲基咪唑烷-2-硫酮 20mg
苯硫代磺酸钠 10mg
柠檬酸 0.7g
2液:
水 300ml
硝酸银 150g
3液:
水 300ml
氯化钠 38g
溴化钾 32g
六氯铱(III)酸钾
(0.005%KCl 20%水溶液) 8ml
六氯铑酸铵
(0.001%NaCl 20%水溶液) 10ml
4液:
水 100ml
硝酸银 50g
5液:
水 100ml
氯化钠 13g
溴化钾 11g
亚铁氰化钾 5mg
然后,按常规方法,通过絮凝法进行了水洗。具体而言,将温度降低至35℃,添加3升蒸馏水,使用硫酸直至卤化银沉淀为止降低了pH(为pH3.6±0.2的范围)。接着,去除了约3升上清液(第一水洗)。进而,添加3升蒸馏水之后,直至卤化银沉淀为止添加了硫酸。再次去除了3升上清液(第二水洗)。将与第二水洗相同的操作进一步重复一次(第三水洗),并结束了水洗/脱盐工序。将水洗/脱盐后的乳剂调整至pH6.4、pAg7.5,添加明胶3.9g、苯硫代磺酸钠10mg、苯硫代亚磺酸钠3mg、硫代硫酸钠15mg及氯金酸10mg,在55℃下实施化学敏化以便得到最佳灵敏度,且作为稳定剂添加了1,3,3a,7-四氮杂茚100mg,作为防腐剂添加了PROXEL(商品名,ICI Co.,Ltd.制)100mg。最终得到的乳剂为包含0.08摩尔%的碘化银,且将氯溴化银的比率设为氯化银70摩尔%、溴化银30摩尔%且平均粒径0.22μm、变异系数9%的碘氯溴化银立方体粒子乳剂。
(感光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制备)
向上述乳剂添加1,3,3a,7-四氮杂茚1.2×10-4摩尔/摩尔Ag、对苯二酚1.2×10-2摩尔/摩尔Ag、柠檬酸3.0×10-4摩尔/摩尔Ag、2,4-二氯-6-羟基-1,3,5-三嗪钠盐0.90g/摩尔Ag、微量的膜固化剂,并使用柠檬酸将涂布液pH调整至5.6。
以相对于所含有的明胶成为聚合物/明胶(质量比)=0.5/1的方式向上述涂布液添加了(P-1)所表示的聚合物与含有由二烷基苯基PEO硫酸酯组成的分散剂的聚合物胶乳(分散剂/聚合物的质量比为2.0/100=0.02)。
[化学式1]
进而,作为交联剂添加了EPOXY RESIN DY 022(商品名:Nagase ChemteXCorporation制)。此外,将交联剂的添加量调整至后述的感光性层中的交联剂的量成为0.09g/m2
如上制备了感光性层形成用组合物。
此外,参考日本专利第3305459号及日本专利第3754745号对上述(P-1)所表示的聚合物进行了合成。
(感光性层形成工序)
在透明绝缘基板的两面涂布上述聚合物胶乳而设置了厚度0.05μm的底涂层。透明绝缘基板中使用了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Fujifilm Corporation制)。
接着,在底涂层上设置了由上述聚合物胶乳与明胶及光学浓度为约1.0且通过显影液的碱而脱色的染料的混合物组成的防光晕层。此外,聚合物与明胶的混合质量比(聚合物/明胶)为2/1,聚合物的含量为0.65g/m2
在上述防光晕层上涂布上述感光性层形成用组合物,进而以明胶量成为0.08g/m2的方式涂布以固体成分质量比(聚合物/明胶/EPOCROS K-2020E/SNOWTEX C(注册商标))1/1/0.3/2混合上述聚合物胶乳、明胶及EPOCROS K-2020E(商品名:NIPPON SHOKUBAI CO.,LTD.制、噁唑啉系交联反应性聚合物胶乳(交联基:噁唑啉基))、SNOWTEX C(注册商标、商品名: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胶体二氧化硅)而成的组合物,从而得到了在两面形成有感光性层的支撑体。将在两面形成有感光性层的支撑体作为薄膜A。所形成的感光性层中,银量为6.2g/m2、明胶量为1.0g/m2
(曝光显影工序)
例如,分别准备具有如图3所示的图案的第1电极形成用第1光罩及具有如图4所示的图案的第2电极形成用第2光罩,在上述薄膜A的两面分别配置第1光罩及第2光罩,并利用以高压水银灯为光源的平行光进行了两面同时曝光。
曝光后,用下述显影液进行显影,进而使用定影液(商品名:CN16X用N3X-R、Fujifilm Corporation制)进行了显影处理。进而,用纯水进行冲洗,并干燥,由此得到了在两面形成有由Ag(银)组成的金属细线与明胶层的支撑体。明胶层形成于金属细线之间。将所得到的薄膜作为薄膜B。
(显影液的组成)
显影液1升(L)中含有以下化合物。
对苯二酚 0.037mol/L
N-甲氨苯酚 0.016mol/L
偏硼酸钠 0.140mol/L
氢氧化钠 0.360mol/L
溴化钠 0.031mol/L
焦亚硫酸钾 0.187mol/L
(明胶分解处理)
将薄膜B浸渍于蛋白水解酶(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制Bioprase AL-15FG)的水溶液(蛋白水解酶的浓度:0.5质量%、液温:40℃)120秒钟。从水溶液取出薄膜B,在温水(液温:50℃)中浸渍120秒钟,并进行了清洗。将明胶分解处理后的薄膜作为薄膜C。
<低电阻化处理>
对上述薄膜C,使用由金属制辊组成的抛光装置,以30kN的压力进行了抛光处理。此时,将两片具有线粗Ra=0.2μm、Sm=1.9μm(用KEYENCE CORPORATION.制形状分析激光显微镜VK-X110测定(JIS-B-0601-1994))的粗面形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以这些的粗面与上述薄膜C的表面及背面对置的方式一同进行搬送,从而在上述薄膜C的表面及背面转印形成了粗面形状。
上述抛光处理后,使其经120秒钟通过温度150℃的过热蒸汽槽,并进行了加热处理。将加热处理后的薄膜作为薄膜D。该薄膜D为导电部件。
接着,对实施例1~实施例7、以及比较例1及比较例2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中,在所有的第1电极设置辅助金属细线,将金属细线的线宽度设为4μm,并将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设为4μm。与图7所示的第1电极同样地在第1电极的电极外轮廓部分别设置了合计两根辅助金属细线。辅助金属细线为与第1方向平行的直线,并且在第1电极的整个延伸区域形成。此外,第2电极中未设置有辅助金属细线。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相比,第1电极的辅助金属细线的配置位置位于第1电极的第2方向的内侧,而并不位于第1电极的电极外轮廓部,除此以外,结构及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2为图8所示的第1电极的结构。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1相比,第1电极的辅助金属细线的根数为一根,除此以外,结构及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为图9所示的第1电极的结构。
(实施例4)
实施例4中,与实施例1相比,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为3μm,除此以外,结构及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4为图7所示的第1电极的结构。
(实施例5)
实施例5中,与实施例1相比,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为3μm,以及辅助金属细线的根数为一根,除此以外,结构及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5为图9所示的第1电极的结构。
(实施例6)
实施例6中,与实施例1相比,将第1网格单元与第2网格单元的一边的长度设为635.0μm(第1网格间距P1=1100μm、第2网格间距P2=635.0μm),将第1电极的最外的第1电极的电极宽度Wa设为1.1mm(=P1),将其他第1电极的电极宽度Wa设为2.86mm(=2.6P1)。将第2电极的最外的第2电极的电极宽度Wb设为1.52mm(=2.4P2),将其他第2电极的电极宽度Wb设为2.98mm(=4.7P2),在最外的第1电极与最外的第2电极设置图7的辅助金属细线,并将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设为1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实施例7中,与实施例6相比,在最外的第1电极与最外的第2电极设置图14的辅助金属细线与连接金属细线,并将辅助金属细线与连接金属细线的线宽度设为1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
(比较例1)
比较例1中,与实施例1相比,在第1电极未设置有辅助金属细线,除此以外,结构及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比较例2)
比较例2中,与实施例6相比,未设置有辅助金属细线,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
此外,下述表1的“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及“辅助金属细线的数量”的栏中所示的“-”表示未设置有辅助金属细线,“连接金属细线的线宽度”的栏中所示的“-”表示未设置有连接金属细线。
[表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5中,虽然电极宽度窄,但与比较例1相比,检测灵敏度的均匀性优异。并且,实施例5中,视觉辨认性也为与无辅助金属细线的比较例1相同程度。通过使得辅助金属细线比金属细线细,视觉辨认性得以提高。
如表1所示,实施例6及实施例7与实施例1~实施例5同样地,与比较例2相比,检测灵敏度的均匀性优异。并且,实施例6及实施例7相对于实施例5而言,视觉辨认性恶化,但辅助金属细线及连接金属细线位于与触摸面板的装饰层重叠的位置,作为触摸面板,实质上无视觉辨认性的问题。
符号说明
10-触摸面板,11-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12-基板,12a、52a-表面,12b-背面,12c、12e、12f-边缘部,13-透明绝缘膜,13a-第1面,14-第1电极,14b-电极间,14c-电极外轮廓部,14d-非导通金属细线,15-第1外部连接端子,16-第2电极,17-第1周边配线,18-第2外部连接端子,19-第2周边配线,20-控制器,22-配线,30-金属细线,32-第1网格单元,32a-第2网格单元,33-延长线,34-封闭形状,35-辅助金属细线,36-连接金属细线,38-透明层,40、41-虚设电极,40a、41a-虚设图案,50-透明层,52-覆盖层,D1-第1方向,D2-第2方向,E-感应区域,H-交点,P1-第1网格间距,Wa-第1电极的电极宽度,Wb-第2电极的电极宽度,ws-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wt-金属细线的线宽度,g-重心,t-厚度,β-辅助金属细线与金属细线所成的角,θ-金属细线与第1方向所成的角。

Claims (10)

1.一种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基板和形成于所述基板上且与第1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电极,
所述第1电极是由金属细线形成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的,
所述金属细线与所述第1方向所成的角θ为0°<θ<90°或90°<θ<180°,
所述第1电极具有至少一根辅助金属细线,该辅助金属细线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金属细线交叉,并且该辅助金属细线与所述金属细线电连接,
所述辅助金属细线与所述金属细线所成的角β均为0°<β<180°,
在所述第1电极中,当将作为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的最小宽度的电极宽度设为Wa,将所述第2方向上的所述第1网格单元的第1网格间距设为P1时,Wa≤2.5P1
所述第1网格间距P1为在所述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2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
当所述第1网格单元在所述第1电极内未沿所述第2方向相邻排列配置有两个时,将使用沿延伸方向延伸构成所述第1网格单元的所述金属细线而形成的延长线而包围的封闭形状的虚设重心作为所述第1网格单元的所述重心,
还具有连接所述辅助金属细线与所述金属细线的连接金属细线,所述连接金属细线与所述辅助金属细线所成的角不是恒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第2方向的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电极宽度Wa与所述第1网格间距P1满足Wa≤1.5P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辅助金属细线配置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2方向上的电极外轮廓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与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比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度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辅助金属细线的线宽度比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度宽。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第1电极仅具有一根所述辅助金属细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辅助金属细线为直线,并且该辅助金属细线与所述第1方向平行。
9.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该触摸面板具有不透明的装饰层,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的所述辅助金属细线与所述装饰层重叠。
CN201880048868.5A 2017-08-31 2018-06-15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Active CN1109984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6797 2017-08-31
JP2017-166797 2017-08-31
PCT/JP2018/022853 WO2019044120A1 (ja) 2017-08-31 2018-06-15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8496A CN110998496A (zh) 2020-04-10
CN110998496B true CN110998496B (zh) 2023-11-21

Family

ID=65525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8868.5A Active CN110998496B (zh) 2017-08-31 2018-06-15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385755B2 (zh)
JP (1) JP6858261B2 (zh)
CN (1) CN110998496B (zh)
TW (1) TWI742290B (zh)
WO (1) WO20190441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95461B2 (en) * 2018-01-10 2020-10-06 Wacom Co., Ltd. Sensor panel
US11119616B2 (en) * 2018-11-01 2021-09-14 Apple Inc. Trace transfer techniques for touch sensor panels with flex circuits
CN111694469A (zh) * 2019-03-11 2020-09-22 无锡变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可降低寄生电容的触控面板
WO2020108316A1 (zh) * 2018-11-28 2020-06-04 无锡变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器
US11853515B2 (en) 2018-12-19 2023-12-26 Apple Inc. Ultra-thin touch sensors
KR102694537B1 (ko) 2019-04-02 2024-08-09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안테나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746132B (zh) * 2020-08-26 2021-11-1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觸控顯示裝置
TWI748621B (zh) * 2020-08-28 2021-1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CN114531906A (zh) * 2020-09-03 2022-05-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TWI773207B (zh) * 2020-11-06 2022-08-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US20230400950A1 (en) * 2020-11-19 2023-12-14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2698748A (zh) * 2020-12-30 2021-04-23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传感器及具有其的触摸屏
JPWO2022244355A1 (zh) * 2021-05-19 2022-11-24
CN116339534A (zh) * 2021-12-22 2023-06-27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荧幕及其触控处理装置和触控处理方法与触控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9670A (zh) * 2010-09-28 2012-04-18 索尼公司 具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49232A (ja) * 2011-12-22 2013-08-01 Fujifilm Corp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5831262B2 (ja) * 2012-02-01 2015-1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US9046974B2 (en) * 2012-02-28 2015-06-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Transparent touch-screen capacitor with micro-wire electrode
US8661662B1 (en) * 2012-08-10 2014-03-04 Eastman Kodak Company Making transparent touch-responsive device with micro-wire electrodes
US9167688B2 (en) * 2012-08-10 2015-10-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Micro-wire pattern for electrode connection
US9052766B2 (en) * 2013-02-14 2015-06-09 Synaptics Incorporated Mesh sensor design for reduced visibility in touch screen devices
WO2014156489A1 (ja) * 2013-03-26 2014-10-02 株式会社カネカ 導電性フィルム基板、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タッチパネル
JP6068322B2 (ja) 2013-12-03 2017-01-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KR20150103601A (ko) * 2014-03-03 2015-09-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JP6235726B2 (ja) * 2014-09-08 2017-11-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フィルム
EP3176680A4 (en) * 2015-02-27 2018-01-17 Fujikura, Ltd. Wiring body, wiring substrate, and touch sensor
KR101980472B1 (ko) * 2015-03-26 2019-05-20 미쓰비시 세이시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 투과성 도전 재료
KR102329810B1 (ko) * 2015-04-14 2021-11-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메시 형태의 전극 패턴 및 전극 패턴의 형성 방법, 그리고 전극 패턴을 포함하는 터치 패널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9670A (zh) * 2010-09-28 2012-04-18 索尼公司 具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42542A1 (en) 2020-05-07
US11385755B2 (en) 2022-07-12
CN110998496A (zh) 2020-04-10
TW201912411A (zh) 2019-04-01
TWI742290B (zh) 2021-10-11
WO2019044120A1 (ja) 2019-03-07
US11630547B2 (en) 2023-04-18
JP6858261B2 (ja) 2021-04-14
US20220317821A1 (en) 2022-10-06
JPWO2019044120A1 (ja)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8496B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US11137864B2 (en) Conductive member and touch panel
TWI746795B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面板用導電性片及觸控感測器
KR102160020B1 (ko) 터치 패널용 도전 필름,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 부착 표시 장치
CN107710122B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的网格图案设计方法、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的制造方法及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
CN111316211B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触摸面板及导电部件
CN110869895B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CN109564488B (zh) 导电性薄膜及触摸面板
US10845932B2 (en) Conductive member and touch panel
WO2019116754A1 (ja) 導電性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