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电控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控驱动装置,尤其涉及窗帘电控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窗帘大多都是通过人工操作进行打开和关闭的,这种传统的窗帘操控起来比较麻烦,用户的使用舒适度较差;因此,窗帘的自动化控制是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用户对窗帘的使用舒适度,目前,市场上已经开始推出了能电动操控窗帘打开与关闭的电动窗帘;现有的电动窗帘主要采用以下类型:如图1所示,在手动窗帘的导轨上安装电控驱动装置;电控驱动装置包括壳体、均安装在壳体上的驱动轮和挂轮,挂轮固定在壳体上;使用时,窗帘导轨开设具有下开口的悬挂槽130,窗帘安装在窗帘导轨120的挂环上,挂轮140伸入插槽内并勾住悬挂槽的下槽壁131,此时,挂轮140正好与悬挂槽的下槽壁131拉紧,并拉动驱动轮保持紧贴窗帘导轨的底面121,之后在驱动轮的转动下带动挂轮140移动,挂轮推动窗帘导轨120上的挂环移动而带动窗帘运动,实现窗帘打开与关闭的电控操作;该种方式可以将传统窗帘便捷升级为电动操控的电动窗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现有的电控驱动装置在具体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挂轮的尺寸问题,导致能适用的窗帘导轨较少;同时,由于挂轮相对壳体的位置固定,在适用于不同尺寸规格的窗帘导轨上时,不同窗帘导轨的厚度不同等原因,在驱动轮与导轨的底面贴紧时,挂轮可能过高或者过低,挂轮不能正好勾在窗帘导轨的悬挂壁上并保持拉紧状态,即挂轮不能拉动驱动轮保持紧贴窗帘导轨的底面,影响电控驱动装置的使用,使得一个电控驱动装置只能适用于一种尺寸规格的窗帘导轨,适用性比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窗帘电控驱动装置,其采用挂钩替代挂轮,且能根据不同尺寸规格的窗帘导轨,调整挂钩相对壳体的位置,确保挂钩能拉动驱动轮保持紧贴窗帘导轨的底面,适用性较强。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窗帘电控驱动装置,包括壳体、挂钩、转动件、拉簧、锁定结构、驱动轮和驱动机构;所述挂钩用于倒挂在外部挂环上;所述驱动轮枢接在所述壳体上,并凸出于所述壳体的顶面;所述驱动轮还用于与外部导轨的底面摩擦接触;所述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以使所述驱动轮沿外部导轨运动;所述挂钩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可相对所述壳体上下运动;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挂钩和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可上下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转动件用于在向上转动时通过所述拉簧联动所述挂钩向上运动,并在向下转动时通过所述拉簧联动所述挂钩向下运动;所述锁定结构用于阻止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壳体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阻挡件以及固定在所述转动件上的抵碰部;所述转动件还用于在向下转动时联动所述抵碰部移动至所述阻挡件的下方;所述转动件还可沿水平方向移动,并在沿水平方向移动时联动所述抵碰部与所述阻挡件错开或联动所述抵碰部正对所述抵碰部;所述阻挡件用于与所述抵碰部相抵碰,以阻止所述抵碰部向上运动;所述拉簧用于在所述挂钩钩挂在外部挂环上,且所述抵碰部与所述阻挡件相抵碰时处于拉伸状态,以使所述抵碰部在拉簧的弹性应力作用下向抵碰阻挡件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固定有水平支撑件;所述转动件活动套设在所述水平支撑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支撑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阻挡部;所述转动件活动套设在两所述支撑杆外;所述阻挡部用于与所述转动件相抵碰,以阻止所述转动件脱离所述支撑杆。
进一步地,外部导轨的底面开设有槽口向下的插槽;插槽沿外部导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壳体上还固定有定位插柱,所述定位插柱外可拆卸地套装有定位套;所述定位套用于匹配且活动插装于外部导轨的插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的侧面开设有纵截面呈圆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驱动轮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凹槽的槽壁向远离其中心的方向凹陷形成限位槽;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吸附板、圆柱状的传动块、推杆和旋转电机;所述吸附板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传动块与所述吸附板磁性吸附,并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旋转电机的机体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推杆传动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推杆转动;所述推杆用于在转动时推动所述传动块,使所述传动块向靠近所述凹槽槽壁的方向运动,以将所述传动块推动至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的槽深小于所述传动块的半径,且限位槽的槽壁呈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板为铁片,所述传动块为磁铁。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包括枢接在机壳上的驱动轮本体,以及固定套设在所述驱动轮本体外的防滑套。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还枢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枢接在所述壳体上,并凸出于所述壳体的顶面;所述从动轮还用于与外部导轨的底面摩擦接触,且与所述驱动轮分置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设置可相对壳体升降的挂钩,并采用转动件、拉簧和锁定结构的配合,如此,在驱动轮与窗帘导轨的底面贴合时,根据不同窗帘导轨的尺寸,通过转动该转动件,转动件通过联动机构带动挂钩相对壳体上升或下降,可将挂钩调整至合适的位置,使得挂钩正好挂在外部挂环上并保持拉紧状态,此时,挂钩拉动驱动轮保持紧贴窗帘导轨的底面;如此,采用挂钩替代挂轮,消除对窗帘导轨的悬挂槽的尺寸要求,并可根据不同尺寸的窗帘导轨对挂钩的位置进行调整,适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电控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窗帘电控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窗帘电控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水平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定位插柱和定位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窗帘电控驱动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窗帘电控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10、壳体;20、挂钩;30、转动件;40、拉簧;50、锁定结构;51、阻挡件;52、抵碰部;60、水平支撑件;61、支撑杆;62、阻挡部;70、定位插柱;80、定位套;90、驱动轮;91、限位槽;92、驱动轮本体;93、防滑套;100、驱动机构;101、吸附板;102、传动块;103、推杆;104、旋转电机;110、从动轮;120、导轨;121、导轨的底面;122、挂环;130、悬挂槽;131、悬挂槽的下槽壁;140、挂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2-6所示的窗帘电控驱动装置,包括壳体10、挂钩20、转动件30、拉簧40、锁定结构50、驱动轮90和驱动机构100;所述挂钩20用于倒挂在外部挂环122上;所述驱动轮90枢接在所述壳体10上,并凸出于所述壳体10的顶面;所述驱动轮90还用于与外部导轨的底面121摩擦接触;所述驱动机构100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并用于带动所述驱动轮90转动以使所述驱动轮90沿外部导轨120运动;所述挂钩20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并可相对所述壳体10上下运动;所述拉簧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挂钩20和所述转动件30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30可上下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转动件30用于在向上转动时通过所述拉簧40联动所述挂钩20向上运动,并在向下转动时通过所述拉簧40联动所述挂钩20向下运动;所述锁定结构50用于阻止所述转动件30相对所述壳体10转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使用本窗帘电控驱动装置时,驱动轮90与外部导轨120贴合,在需要调整挂钩20相对壳体10的位置时,向上或向下转动该转动件30时,此时,转动件30转动时带动拉簧40运动,之后拉簧40联动挂钩20实现相应地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进而可将挂钩20调整至合适的位置,之后采用锁定结构50固定转动件30,使得挂钩20能正好悬挂在外部挂环122上并保持拉紧状态,此时,挂钩20拉动驱动轮90保持紧贴外部导轨的底面121,因此,采用挂钩20替代挂轮,消除对窗帘导轨120的悬挂槽的尺寸要求,并可根据不同尺寸的窗帘导轨120对挂钩20的位置进行调整,适用性较强;之后驱动机构100带动驱动轮90在驱动轮90与外部导轨120的摩擦力作用下,驱动轮90沿外部导轨120运动,并带动与挂钩20勾设的外部挂环122运动,外部挂环122运动时推动窗帘导轨120上的其他外部挂环122运动,进而实现电控驱动窗帘的开闭。
上述的锁定结构50可以是胶带,通过胶带将转动件30固定在壳体10上;其次,上述的锁定结构50也可包括螺杆和螺母,转动件30上开设有穿孔,壳体10上贯穿有锁定槽,锁定槽与穿孔的运动轨迹重合,在转动至合适位置时,螺杆穿过穿孔和锁定槽后与螺母螺接,进而固定转动件30。
具体地,该锁定结构50包括固定在壳体10上的阻挡件51以及固定在转动件30上的抵碰部52;该转动件30还用于在向下转动时联动该抵碰部52移动至该阻挡件51的下方,具体地,可将阻挡件51设置在转动件30的安装点的下方,转动件30的转动半径大于阻挡件51与转动件30的安装点的距离;转动件30还可沿水平方向移动,并在沿水平方向移动时联动抵碰部52与阻挡件51错开或联动抵碰部52正对抵碰部52;阻挡件51用于与抵碰部52相抵碰,以阻止抵碰部52向上运动;拉簧40用于在挂钩20挂在外部挂环122,且抵碰部52与阻挡件51相抵碰时处于拉伸状态,以使抵碰部52在拉簧40的弹性应力作用下向抵碰阻挡件51的方向运动。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时,根据实际需要,转动该转动件30,转动件30通过拉簧40联动挂钩20上升或下降,直至将挂钩20调整至可钩挂在外部挂环122上位置;之后水平移动转动件30使抵碰部52移动至如图2所示的与抵碰部52错开的位置,并继续向下转动该转动件30,转动件30联动抵碰部52动至阻挡件51下方,再水平移动转动件30,使抵碰部52移动至如图3所示的正对阻挡件51的位置;如此,抵碰部52正对阻挡件51的下方,此时,拉簧40被拉伸,外力释放转动件30,拉簧40的弹性应力拉动抵碰部52向抵碰阻挡件51的方向运动,此时,由于外部导轨120抵住而不能向上运动,进而使抵碰部52抵于阻挡件51下方,拉簧40阻止转动件30向下移动,且阻挡件51阻止抵碰部52向上移动,进而实现转动件30的固定。
再者,由于拉簧40具有足够的弹力,会拉动驱动轮90紧贴外部导轨的底面121,使运行平稳,并且拉簧40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而确保可以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外部导轨120。
具体地,上述的阻挡件51可为插槽,插槽的上槽壁用于与抵碰部52相抵碰;上述的阻挡件51也可为阻挡板。
优选地,壳体10上固定有水平支撑件60;转动件30活动套设在水平支撑件60上;如此,实现转动件30的转动并可水平移动。
该水平支撑件60可为一根支撑杆61,本实施例中,更优选地,水平支撑件6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根支撑杆61,支撑杆61的一端固定在壳体10上,支撑杆61的另一端设置有阻挡部62;转动件30活动套设在两支撑杆61外;阻挡部62用于与转动件30相抵碰,以阻止转动件30脱离支撑杆61;如此,在将转动件30套设至两支撑杆61时,外力挤压两根支撑杆61使两者彼此靠近,此时,转动件30可顺利套入两根支撑杆61外,之后释放两支撑杆61,两支撑杆61复位,如此,阻挡部62可起到阻挡转动件30脱离支撑杆61的作用,便于拆装。
在挂钩20与外部挂环122过度拉紧时,易导致壳体10整体发生远离导轨120方向的向外倾斜,请参看图3,即沿图3中的前后方向倾斜,为避免该种情况,优选地,外部导轨的底面121开设有槽口向下的插槽;插槽沿外部导轨120的延伸方向延伸;壳体10上还固定有定位插柱70,定位插柱70外可拆卸地套装有定位套80;定位套80用于匹配且活动插装于外部导轨120的插槽内;如此,通过定位套80插装于插槽内,避免壳体10向外倾斜,且插槽沿外部导轨120的延伸方向延伸,避免在壳体10沿外部导轨120运动时,定位套80对其运动造成阻碍。
上述的定位套80为可拆卸设置,如此,在针对不同尺寸规格的窗帘导轨120,可根据插槽的宽度更换不同厚度的定位套80,或者选择设置多个定位套80,以使定位套80总的厚度正好与插槽宽度相匹配。上述的驱动机构100可采用现有的旋转电机104、旋转液缸等等;采用旋转电机104时,旋转电机104的机体固定在壳体10上,旋转电机104的输出轴与驱动轮90传动连接。
为了实现电动与手动的自由切换,优选地,驱动轮90的侧面开设有纵截面呈圆形的凹槽;凹槽的中心轴线与驱动轮90的中心轴线重合;该凹槽的槽壁向远离其中心的方向凹陷形成限位槽91;该驱动机构100包括吸附板101、传动块102、推杆103和旋转电机104;该吸附板101安装在该壳体10上;该传动块102与该吸附板101磁性吸附并位于该凹槽内;如此,传动块102安装在吸附板101上,并可为外力作用下相对吸附板101作任意方向的移动;旋转电机104额机体安装在该壳体10上;该旋转电机104的输出轴与该推杆103传动连接,并用于带动推杆103转动;该推杆103用于在转动时推动该传动块102,使传动块102向靠近该凹槽槽壁的方向运动,以将该传动块102推动至该限位槽91内;限位槽91被设置成在推杆103不推动传动块102且驱动轮90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传动块102可脱离限位槽91;具体地,该限位槽91的槽深小于该传动块102的半径,且限位槽91的槽壁呈弧形。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需要采用电动驱动时,旋转电机104的输出轴带动推杆103沿如图7箭头所示的方向A(或者沿与箭头所示的方向A相反的方向运动也可)转动,推杆103转动至抵推到传动块102的位置,并在旋转电机104带动下继续推动传动块102,此时,推杆103的推力使传动块102克服吸附板101的吸附力,同时地,参照图7,在克服吸附板101的吸附力之后,由受力分析可知,传动块102还受到如图7所示的推力F,此时,在推力F的作用下,传动块102向靠近凹槽槽壁的方向运动,之后传动块102进入限位槽91内;推杆103继续推动传动块102,并挤压传动块102而将传动块102压紧在限位槽91内,使得传动块102稳定地处于限位槽91内,之后传动块102随推杆103继续运动,传动块102运动时推动限位槽91的槽壁,而实现带动驱动轮90转动,则实现驱动轮90的电控驱动;而在需要采用手动驱动时,拉动窗帘,窗帘带动壳体10运动进而联动驱动轮90沿如图7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此时,传动块102不受推杆103的推力而不会被压紧在限位槽91内,之后随着驱动轮90的继续转动,限位槽91的槽壁推动传动块102,且传动块102又受到吸附板101的吸附力即受到吸附板101的阻力,如此,随着驱动轮90的运动,传动块102向着槽口并顺着限位槽91呈弧形的槽壁运动,而又由于限位槽91的槽深小于该传动块102的半径,此时,传动块102可在限位槽91的推动下脱离限位槽91,由此,由于传动块102脱离限位槽91,驱动轮90在转动过程中,不再因推杆103对传动块102的阻挡作用而对驱动轮90的转动造成阻碍,进而可实现手动操作。
具体地,吸附板101为铁片,传动块102为磁铁;或者,吸附板101为磁铁,传动块102为铁块。
为实现驱动轮90的外部导轨120的摩擦,优选地,驱动轮90包括枢接在机壳上的驱动轮本体92,以及固定套设在驱动轮本体92外的防滑套93,通过防滑套93确保摩擦力;该防滑套93可为橡胶套或者表面开设有防滑横的胶套。
具体地,壳体10上还枢接有从动轮110;从动轮110枢接在壳体10上,并凸出于壳体10的顶面;从动轮110还用于与外部导轨的底面121摩擦接触,且与驱动轮90分置于壳体10的相对两侧,以实现更稳定地运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