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352438A -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2438A
CN110352438A CN201780087717.6A CN201780087717A CN110352438A CN 110352438 A CN110352438 A CN 110352438A CN 201780087717 A CN201780087717 A CN 201780087717A CN 110352438 A CN110352438 A CN 1103524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luation
grade
determination unit
essential elem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77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2438B (zh
Inventor
仲神俊明
岸本博吉
松尾光恭
黒崎猛
小林高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52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4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24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4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2Adjustment or analysis of established resource schedule, e.g. resource or task levelling, or dynamic reschedu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0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 G06F9/5005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to service a request
    • G06F9/5027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to service a request the resource being a machine, e.g. CPUs, Servers, Termi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10)具备第1判定部(21),该第1判定部(21)针对由单位工序的集合构成的作为评价对象的被管理工序,判定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第1评价要素表示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的自动化的达成度。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10)具备第2判定部(22),该第2判定部(22)针对被管理工序,判定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第2评价要素表示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单位工序的集合的规模。

Description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作为评价对象的被管理工序的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度进行评价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用于实现产品的生产效率的改善的活动中,有时实施基于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运用的生产管理。通过IT的运用,推进与作业工序的状况相关的信息的收集、基于收集到的信息的分析而作出的诊断、和按照诊断结果作出的改善的自动化,由此,能够高效地改善生产效率。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使生产管理中的要素之一包含基于IT的运用而作出的业务革新的贡献度,对基于相对于现状来说的业务革新得到的生产效率的假设期待效果进行估算的生产效率管理装置。生产效率管理装置基于向针对生产效率的分析、诊断以及评价所用的模板输入的信息,计算表示现状下的生产效率的特性值和表示作为目标的生产效率的特性值。在生产效率管理装置中预先储存有提示了一定项目的模板。生产效率管理装置经由接口自动地进行向模板的各项目的输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19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生产效率管理装置是对每个管理项目的评价进行合计,计算商业行为整体的IT运用的贡献度,因此,不能评价向生产现场的哪个领域以何种程度的广度导入IT。因此,在向生产现场的特定的生产线、或者其他对象新导入IT而实现生产效率改善的情况下,不易将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生产效率管理装置的评价结果用作改善目标的指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度的有用评价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涉及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具备第1判定部,该第1判定部针对由单位工序的集合构成的作为评价对象的被管理工序,判定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该第1评价要素表示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的自动化的达成度。本发明涉及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具备第2判定部,该第2判定部针对被管理工序,判定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该第2评价要素表示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单位工序的集合的规模。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获得如下效果,即,能够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度的有用评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的评价对象即供应链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第1车间、第2车间以及第3车间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5是说明图1所示的IT运用评价装置的评价中的第1评价要素即自动化等级、和第2评价要素即规模等级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与图3所示的供应链的结构相关的数据的输入例的图。
图8是表示通过图1所示的模板创建部创建出的模板的例子的图。
图9是说明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的图。
图10是说明图1所示的规模判定部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的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规模判定部中的每个项目的到达等级的计算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规模判定部中的每个项目的到达等级的计算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中的到达等级和规模判定部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结果的例子的第1图。
图14是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中的到达等级和规模判定部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结果的例子的第2图。
图15是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和规模判定部中的判定结果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中的到达等级和规模判定部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结果的变形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的网络系统的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在图17所示的服务器中储存的数据库的图。
图19是表示图18所示的基本信息DB内的基本信息的例子的图。
图20是表示图18所示的实绩履历DB内的实绩履历信息即未加工数据的例子的图。
图21是表示图18所示的实绩履历DB内的实绩履历信息即显示数据的例子的图。
图22是表示图18所示的实绩履历DB内的实绩履历信息即加工数据的例子的图。
图23是表示图18所示的实绩履历DB内的实绩履历信息即指示数据的例子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以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此外,本发明不受本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信息技术(IT)运用评价装置对作为评价对象的被管理工序的管理中的IT的运用度进行评价。作为评价对象的被管理工序的1个例子是包含制造业中的制造工序的供应链。在供应链中,实施用于使得产品的高效生产成为可能的工序管理。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对作为评价对象的供应链整体的工序管理中的IT运用度进行评价。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IT运用评价装置10是安装了用于执行IT运用评价方法的程序即IT运用评价程序的计算机。图1所示的各功能部通过硬件即计算机中的IT运用评价程序的执行来实现。
IT运用评价装置10具备控制整个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功能部即控制部11。控制部11包含:创建模板的功能部即模板创建部16、和执行运算处理的功能部即运算部17。运算部17包含:第1判定部即自动化判定部21、和第2判定部即规模判定部22。
自动化判定部21是如下功能部,即,针对作为评价对象的被管理工序的构成要素即单位工序,对表示基于单位工序的管理中的IT的运用实现的自动化的达成度的第1评价要素进行量化,判定评价对象中的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规模判定部22是如下功能部,即,针对被管理工序中包含的单位工序的集合,对表示在单位工序的管理中运用了IT的集合的规模的第2评价要素进行量化,判定被管理工序中的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表示在被管理工序中满足以下条件的单位工序的集合的规模,即,运用了与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对应的水平的IT。
模板创建部16创建用于收集与单位工序中的自动化相关的信息的模板。自动化判定部21基于由模板收集到的信息,判定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规模判定部22基于由模板收集到的信息,判定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后面叙述模板的详情、自动化判定部21以及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判定方法的详情。
IT运用评价装置10具备储存信息的功能部即存储部12。存储部12包含储存模板的功能部即模板储存部18。模板储存部18对通过模板创建部16创建出的模板和向模板输入的信息进行储存。
并且,IT运用评价装置10具备:输入部13,其是接收向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输入操作的功能部;显示部14,其是显示信息的功能部;以及通信部15,其是进行IT运用评价装置10与外部装置之间的通信的功能部。输入部13接收模板的创建所用的信息的输入和向创建出的模板的输入。显示部14是通过将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和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结果在画面上显示而进行提示的提示部。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硬件结构的框图。IT运用评价装置1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31,其执行各种处理;RAM(Random AccessMemory)32,其包含程序储存区域以及数据储存区域;ROM(Read Only Memory)33,其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及外部存储装置34。另外,IT运用评价装置10具备:通信接口(Interface,I/F)35,其是IT运用评价装置10与外部装置的连接接口;输入设备36,其接收向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输入操作;以及显示器37,其显示信息。图2所示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各部分经由总线38相互连接。
CPU31执行在ROM33以及外部存储装置34存储的程序。在ROM33中存储有计算机的基本控制所用的程序即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或者UEFI(Unified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外部存储装置34是HDD(Hard Disk Drive)或者SSD(Solid State Drive)。外部存储装置34储存IT运用评价程序、创建出的模板、和向IT运用评价装置10输入的信息。图1所示的存储部12的功能是使用外部存储装置34实现的。此外,IT运用评价程序也可以储存于ROM33。
IT运用评价程序被加载到RAM32。CPU31在RAM32内的程序储存区域展开IT运用评价程序而执行各种处理。RAM32内的数据储存区域被作为各种处理的执行的作业区域。外部存储装置34保存各种信息。图1所示的控制部11的功能是使用CPU31实现的。通信部15的功能是使用通信I/F35实现的。
输入设备36包含键盘以及指点设备。显示器37的1个例子是液晶面板。图1所示的输入部13的功能是使用输入设备36实现的。显示部14的功能是使用显示器37实现的。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评价对象即供应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评价对象即供应链40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实施方式1中,供应链40是从材料以及部件的供应至产品的销售为止的产品的生产中的全部作业的锁链。在图3中示出供应链40中的各作业的网点。
供应链40中包含对产品的材料进行出货的材料制造商42、对产品的部件进行出货的部件制造商43、制造产品的工厂41、使产品流通的物流部门47、销售产品的销售部门48中的作业。在工厂41中,进行供应材料和部件的供应部门44中的作业、承担制造工序的第1车间45A、第2车间45B以及第3车间45C中的作业、保管产品的产品保管部门46中的作业。在1个例子中,IT运用评价装置10设置于工厂41。用户是执行基于IT运用评价装置10进行的IT运用度的评价的人。此外,IT运用评价装置10也可以设置于除了工厂41以外的场所。
向供应部门44交纳来自多个材料制造商42的材料和来自多个部件制造商43的部件。供应部门44在工厂41保管已供应的材料和部件。所保管的材料和部件被向第1车间45A、第2车间45B以及第3车间45C供给。
第1车间45A、第2车间45B以及第3车间45C即各车间是具有类似的制造特性的生产线的集合体。在1个例子中,在第1车间45A进行工件的加工、在第2车间45B进行加工出的工件的组装、在第3车间45C进行组装好的产品的检查。产品保管部门46在工厂41保管经过了第3车间45C的作业工序后的产品。物流部门47从工厂41向销售部门48的网点运送产品。销售部门48对交纳来的产品进行销售。此外,工厂41中的车间数是任意的,不限于3个。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第1车间45A、第2车间45B以及第3车间45C的结构例的框图。第1车间45A包含m个生产线LA1、LA2…LAm。m是任意的整数。各生产线LA1…LAm是具有相互类似的制造特性的生产线。生产线LA1是2个单位工序PA1-1、PA1-2的队列。单位工序包含通过遵循于指示或者计划的设备运转而作出的作业。在单位工序中,也可以包含作业者的作业。单位工序是供应链40的构成要素。除了生产线LA1以外的生产线LA2…LAm也与生产线LA1相同地,是2个单位工序的队列。
第2车间45B包含n个生产线LB1、LB2…LBn。n是任意的整数。各生产线LB1…LBn是具有相互类似的制造特性的生产线。生产线LB1是3个单位工序PB1-1、PB1-2、PB1-3的队列。除了生产线LB1以外的生产线LB2…LBn也与生产线LB1相同地,是3个单位工序的队列。
第3车间45C包含j个生产线LC1、LC2…LCj。j是任意的整数。各生产线LC1…LCj是具有相互类似的制造特性的生产线。生产线LC1是2个单位工序PC1-1、PC1-2的队列。除了生产线LC1以外的生产线LC2…LCj也与生产线LC1相同地,是2个单位工序的队列。
与第1车间45A、第2车间45B以及第3车间45C相同地,工厂内的网点即供应部门44以及产品保管部门46也包含单位工序的队列即生产线。另外,工厂外的网点即材料制造商42、部件制造商43、物流部门47以及销售部门48也包含单位工序的队列即生产线。这样,在供应链40中包含单位工序、由单位工序的队列构成的第1集合即生产线、和生产线的集合体即车间以及网点。在实施方式1中,将车间和网点作为同种集合即第2集合来处理。在下面的说明中,在“车间”的概念中,有时不仅包含第1车间45A、第2车间45B以及第3车间45C,也包含供应部门44、产品保管部门46、材料制造商42、部件制造商43、物流部门47以及销售部门48的各网点。
供应链40是车间的集合体即第3集合。供应链40中的集合的规模按照生产线、车间以及供应链40的顺序层级式地变大。此外,车间的各生产线不限于包含相同数量的单位工序。在车间的生产线中也可以包含单位工序的数量与其他生产线不同的生产线。另外,生产线不限于包含多个单位工序,也可以由1个单位工序构成。车间不限于包含多个生产线,也可以由1个生产线构成。
下面,说明第1评价要素即自动化等级和第2评价要素即规模等级。图5是说明图1所示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评价中的第1评价要素即自动化等级和第2评价要素即规模等级的图。
在供应链40中,有时是掌握每个单位工序的设备的状态和运转实绩、或者作业者的作业实绩,进行生产计划和生产实绩的背离的判断和背离的纠正措施。另外,有时进行用于实现以下目的的作业工序的改善,即产品品质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对产品交货期的应对力的强化。为了高效地得到良好的成果,通过IT的运用,推进从用于掌握运转实绩以及作业实绩的信息收集至作业工序的改善为止的工序管理的自动化是有效的。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将单位工序的管理中的自动化达成度即自动化等级作为第1评价要素。
在供应链40中,大多不易向全部的单位工序统一进行IT的导入。通常,在供应链40中,向单位工序的IT的导入是局部性进行的。就工序管理中的IT的运用而言,不仅限于工厂41的制造工序,还扩大至材料以及部件的供应以及保管、产品的保管、运送以及销售这一做法是有效的。通过扩大IT的运用规模,在基于销售预测的生产计划优化、材料以及部件的交纳计划的优化、用于库存量的最小化的库存计划中,能够高效地得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将在单位工序的管理中运用了IT的集合的规模即规模等级作为第2评价要素。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IT的导入是从供应链40中的设置有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工厂41起进行的。在进行了向工厂41内的车间的IT的导入之后,进行向工厂41外的车间的IT的导入。
在IT运用评价装置10中,定义有自动化等级的量化的基准即4个层级的等级。4个等级中最低的等级即自动化等级“1”是能够自动进行在工序管理中使用的数据的收集以及存储的等级。比自动化等级“1”高1个层级的等级即自动化等级“2”是在自动化等级“1”的基础上,能够为了对收集或者存储的数据进行显示而自动进行数据的可视化的等级。比自动化等级“2”高1个层级的等级即自动化等级“3”是在自动化等级“2”的基础上,能够自动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基于分析的诊断的等级。自动化等级“4”是比自动化等级“3”高1个层级的等级,是4个等级中最高的等级。自动化等级“4”是能够自动进行遵循于诊断结果的单位工序控制的等级。
此外,“能够自动进行”原则上是指在作为目的的动作中不需要人工的介入,但也可以包含动作的一部分由人工进行的情况。在1个例子中,在向已自动化的部分的输入操作中也可以包含作业者进行的简单的手动作业。自动化等级的作为基准的等级不限于是4个的情况。作为基准的等级的数量是任意的。另外,各等级中的自动化的定义的内容不限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内容,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在1个例子中,定义的内容预先设定于IT运用评价装置10。定义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执行IT运用评价装置10上的评价的用户来设定。
另外,有时在供应链40中包含不能在管理功能中运用IT的单位工序。作为在管理功能中不能运用IT的单位工序的例子,列举出官能检查。IT运用评价装置10将不是IT的导入对象的单位工序除外,进行供应链40的自动化等级的判定和规模等级的判定。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针对某个管理功能,使附加了阴影线的2个生产线LA1、LC2的各单位工序不是IT的导入对象。对于第1车间45A、第2车间45B以及第3车间45C中的除了2个生产线LA1、LC2以外的生产线的单位工序,就该管理功能而言,均被作为IT导入对象。
在IT运用评价装置10中,定义有规模等级的量化的基准即4个层级的等级。4个等级的定义内容表示向作为IT导入对象的单位工序的IT的导入状况。4个等级中最小的等级即规模等级“1”是导入了IT的单位工序在工厂41内存在大于或等于1个的等级。在1个例子中,从在图5所示的所有的单位工序都没有导入IT的状态起向1个单位工序PB2-2导入了IT,由此,满足规模等级“1”的条件。
比规模等级“1”高1个层级的等级即规模等级“2”是向全部单位工序中导入了IT的生产线在工厂41内存在大于或等于1个的等级。在1个例子中,从向生产线LB2的单位工序PB2-2导入了IT的状态起向该生产线LB2的2个单位工序PB2-1、PB2-3导入了IT,由此,满足规模等级“2”的条件。
比规模等级“2”高1个层级的等级即规模等级“3”是除了包含不是IT导入对象的单位工序的生产线以外,向工厂41内的全部生产线导入了IT的等级。规模等级“4”是比规模等级“3”高1个层级的等级,是4个等级中最高的等级。规模等级“4”是除了包含不是IT导入对象的单位工序的生产线以外,向供应链40的全部生产线导入了IT的等级。
在使等级从规模等级“1”、“2”或者“3”提高了1个层级的情况下,在IT的导入上需要很多的工时以及劳力。另外,在IT的导入是一点点地进行的状况下,在由于不满足每个层级的等级的定义而使得评价完全不变的情况下,IT的导入的现状在评价中未表现出来,不能进行合理并且有用的评价。因此,IT运用评价装置10能够通过量化来计算成为由定义给出的层级式等级的中间值的到达等级,由此,能够将IT的导入现状反映于评价中。
另外,在工厂41内的IT的导入中存在包含IT的导入已完成的生产线的车间中的导入的情形、和向不包含IT的导入已完成的生产线的车间的全新导入的情形。在对这2个情形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有时全新导入即后者的情形与前者的情形相比难以达成。因此,IT运用评价装置10通过在达成了这样的全新导入的情况下,实现与其他情况相比使到达等级变高的量化,由此,能够进行与IT导入的困难度相称的评价。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在图6所示的流程中,步骤S1至S3是在用于评价的流程之前执行的用于准备模板的流程。在步骤S1中,IT运用评价装置10通过图1所示的输入部13,接收被管理工序即供应链40的结构的输入。IT运用评价装置10通过图1所示的显示部14对输入格式进行显示。用户通过向在显示部14显示出的输入格式输入数据,来输入供应链40的结构。
图7是表示与图3所示的供应链40的结构相关的数据的输入例的图。在图7所述的输入格式50中,设置有车间名、生产线名、和外部标志的各输入栏。车间名是表示供应链40中包含的各车间的名称。“车间A”是图3所示的第1车间45A的车间名。“车间B”是第2车间45B的车间名。“车间C”是第3车间45C的车间名。“物流”是物流部门47的车间名。
生产线名是每个生产线的名称。图7所示的生产线名“LA1”是图4所示的生产线LA1的名称。外部标志是表示各生产线是工厂41内的生产线、还是工厂41外的生产线的标志。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标志“0”表示工厂41内。标志“1”表示工厂41外。
用户输入“车间A”这一车间名,并且在与“车间A”对应的生产线名的栏输入第1车间45A的各生产线的生产线名“LA1”、“LA2”…。另外,在第1车间45A的各生产线的外部标志输入“0”。关于其他车间,用户也以与第1车间45A相同的要领输入车间名、生产线名以及外部标志。针对工厂41外的车间的生产线,用户在外部标志输入“1”。在图7所示的输入格式50中,在“物流”的各生产线的外部标志输入有“1”。此外,与生产线中包含的单位工序相关的信息不包含于步骤S1中的输入对象。
如果图6所示的步骤S1的输入完成,则在步骤S2中,IT运用评价装置10通过图1所示的模板创建部16创建模板。模板创建部16基于在步骤S1输入的数据,创建模板。如果模板的创建完成,则在步骤S3中,IT运用评价装置10将已创建的模板向模板储存部18储存。
图8是表示通过图1所示的模板创建部16创建出的模板51的例子的图。在图8中示出与第1车间45A的生产线LA1相关的模板51的一部分。模板创建部16基于在步骤S1输入的数据,针对供应链40中包含的全部生产线,创建每个生产线的模板51。
在模板51中设置有:设定了车间名和生产线名的栏、设定了管理功能的栏、设定了每个管理功能的项目的栏、设定了针对每个项目而设定的自动化等级的栏、对象数以及相符数的各输入栏。管理功能是运用IT的工序管理功能。在图8中,示出模板51中的包含管理功能即“设备运转管理”以及“品质管理”的栏的部分。在管理功能中,除了“设备运转管理”和“品质管理”以外,也可以包含工序管理能够包含的其他管理功能,也可以包含生产量管理。
在项目中以设问形式设定有用于对单位工序的管理中的自动化状况进行确认的事项。向模板51所包含的各项目附加有编号。在图8所示的模板51中,设定有与“设备运转管理”对应的20个项目。其中,“No.1”的项目“对每个工件的加工开始时刻进行了电子化?”是与在设备运转管理中使用的加工开始时刻的数据的收集以及存储的自动化相关的确认事项。另外,“No.6”的项目“对循环时间进行了可视化?”是与在设备运转管理中使用的循环时间的数据的可视化的自动化相关的确认事项。针对“设备运转管理”以外的管理功能,也设定有与自动化相关的项目。
在模板51中,针对每个项目设定有与第1评价要素即自动化达成度相关的成为基准的等级即自动化等级。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21基于针对每个项目设定的自动化等级,对第1评价要素即自动化达成度进行量化。规模判定部22基于针对每个项目设定的自动化等级,对第2评价要素即集合规模进行量化。
在图8所示的模板51中,在与数据的收集以及存储的自动化相关的“No.1”的项目中,设定有自动化等级“1”。在与数据的可视化的自动化相关的“No.6”的项目中,设定有自动化等级“2”。针对其他项目也相同地设定有自动化等级。
模板创建部16与生产线所属的车间无关地针对全部生产线创建共通的模板51。成为模板51的素材的管理功能、项目以及自动化等级的数据预先储存于模板储存部18。此外,每个项目的自动化等级也可以是能够通过用户进行设定。
对象数表示在生产线包含的单位工序中成为IT的导入对象的单位工序的数量。相符数表示已经导入IT的单位工序的数量。在模板51中设置有每个项目的对象数和相符数的输入栏。
在基于步骤S1至S3的流程的模板51的准备完成之后,IT运用评价装置10基于步骤S4及其后的流程执行评价。在执行评价时,图1所示的控制部11从模板储存部18读取模板51。在步骤S4中,IT运用评价装置10将读取出的模板51在显示部14显示。在步骤S5中,IT运用评价装置10通过图1所示的输入部13,接收向模板51的对象数和相符数的输入。用户输入在显示部14显示出的模板51的各项目的对象数和相符数。
在图8所示的模板51中,用户在“No.1”的项目的对象数的栏中,输入生产线LA1的单位工序中的作为每个工件的加工开始时刻的电子化对象的单位工序的数量。另外,用户在“No.1”的项目的相符数的栏中,输入生产线LA1的单位工序中的已进行每个工件的加工开始时刻的电子化的单位工序的数量。用户针对其他项目也相同地,输入对象数和相符数。相符数和对象数之比表示每个项目的自动化达成度。IT运用评价装置10通过将不是IT的导入对象的单位工序的数量从对象数除去,能够掌握与每个项目的自动化相关的符合实情的达成度。
在1个例子中,在“物流”的车间包含的生产线中,不包含应满足“No.1”的项目的单位工序。在与该生产线相关的模板51中,在“No.1”的项目中的对象数输入“0”,由此,将该生产线从“No.1”的项目的评价对象除去。IT运用评价装置10能够进行将与无法预计到评价的提高的管理功能相关的数据除外的基础上的定量评价。由此,能够避免以下状况,即,尽管无法预计到评价的提高,但是依然得到低评价。
在步骤S6,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21基于向模板51输入的对象数以及相符数的数据,判定整个供应链40的自动化等级。自动化判定部21对整个供应链40的自动化等级进行量化,判定供应链40中的自动化达成度的到达等级。另外,图1所示的规模判定部22基于向模板51输入的对象数以及相符数的数据,判定整个供应链40的规模等级。规模判定部22对整个供应链40的规模等级进行量化,判定运用了IT的集合的规模的到达等级。在步骤S7,IT运用评价装置10在显示部14显示步骤S6中的自动化等级和规模等级的判定结果。
下面,说明自动化判定部21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图9是说明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21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的图。自动化判定部21基于由图8所示的模板51收集到的信息,判定自动化达成度的到达等级。自动化判定部21针对包含图8所示的设备运转管理以及品质管理的管理功能在内的5个管理功能,判定供应链40中的自动化达成度的到达等级。图9所示的“AA管理”是5个管理功能之一,在1个例子中是设备运转管理。在图9中,针对供应链40内的各生产线中“车间A”和“车间B”的各生产线,对“AA管理”中的自动化等级是“1”的项目、对象数和相符数进行了汇总。
自动化判定部21按管理功能进行分类,并且按在项目中设定的自动化等级进行分类,计算自动化达成度的到达等级。自动化判定部21通过下面的公式(1),计算自动化等级“1”的项目的到达等级Y1。此外,在公式(1)中,NF1是按管理功能进行分类的项目中自动化等级是“1”的项目的数量。NA1是该自动化等级是“1”的项目中包含大于或等于1的相符数的项目的数量。
Y1=NA1/NF1 (1)
在图9所示的数据中,“AA管理”的自动化等级“1”的项目是从“No.AA1”至“No.AA5”的5个,因此,NF1=5。在该5个项目中包含大于或等于1的相符数的项目是从“No.AA1”至“No.AA4”的4个,因此,NA1=4。因此,通过公式(1),计算出Y1=4/5=0.8。
自动化判定部21通过下面的公式(2)至(4),计算自动化等级“2”、“3”以及“4”的项目的各到达等级Y2、Y3、Y4。在公式(2)中,NF2是按管理功能进行分类的项目中自动化等级是“2”的项目的数量。NA2是在该自动化等级是“2”的项目中包含大于或等于1的相符数的项目的数量。在公式(3)中,NF3是按管理功能进行分类的项目中自动化等级是“3”的项目的数量。NA3是该自动化等级是“3”的项目中包含大于或等于1的相符数的项目的数量。在公式(4)中,NF4是按管理功能进行分类的项目中自动化等级是“4”的项目的数量。NA4是该自动化等级是“4”的项目中包含大于或等于1的相符数的项目的数量。
Y2=(NA2/NF2)+1 (2)
Y3=(NA3/NF3)+2 (3)
Y4=(NA4/NF4)+3 (4)
自动化判定部21针对除了“AA管理”以外的4个管理功能,也和“AA管理”的情况相同地,按在项目中设定的自动化等级进行分类,计算自动化达成度的到达等级。
下面,说明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图10是说明图1所示的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的图。规模判定部22基于由图8所示的模板51收集到的信息,判定运用了IT的集合的规模的到达等级。规模判定部22与自动化判定部21相同地,对于5个管理功能,判定供应链40中运用了IT的集合的规模的到达等级。图10所示的“BB管理”是5个管理功能之一。在图10中,针对供应链40内的各生产线中“车间A”、“车间B”以及“物流”的各生产线,对“BB管理”中的自动化等级是“1”的项目、对象数、和相符数进行了汇总。
规模判定部22按管理功能进行分类,并且按在项目中设定的自动化等级进行分类,计算运用了IT的集合的规模的到达等级。这里,以规模判定部22计算“BB管理”中的自动化等级是“1”的项目的到达等级的情况为例子。规模判定部22基于每个生产线的模板51的数据,计算每个项目的到达等级XBB1、XBB2…。规模判定部22通过对每个项目的到达等级XBB1、XBB2…进行平均,计算自动化等级“1”的项目的到达等级X1
图11以及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规模判定部22中的每个项目的到达等级的计算流程的流程图。在步骤S11中,规模判定部22参照工厂41的全部生产线的模板51,判定在工厂41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是否都是0。在工厂41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都是0的情况下(步骤S11: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3中,计算出到达等级X=0。
在图10所示的数据中,在“No.BB1”的项目中,在包含“车间A”和“车间B”的生产线的工厂41内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都是0。由于满足步骤S11的条件,因此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3中,计算为“No.BB1”的项目的到达等级X=XBB1是0。
在工厂41的生产线中包含相符数不是0的生产线的情况下(步骤S11:No),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2中,判定相符数与对象数相同的生产线是否存在于工厂41。在相符数与对象数相同的生产线不存在于工厂41的情况下(步骤S12:No),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4中,判定是否是在工厂41的1个生产线中相符数为1、并且在其他生产线中相符数为0。在是1个生产线中相符数为1并且其他生产线中相符数为0的情况下(步骤S14: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6中,计算为到达等级X=1。
在图10所示的数据中,在“No.BB2”的项目中,在1个生产线LA1中相符数是1并且在其他生产线中相符数是0。由于不满足步骤S12的条件并且满足步骤S14的条件,所以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6中,计算为“No.BB2”的项目的到达等级X=XBB2是1。
在不满足1个生产线中相符数为1并且其他生产线中相符数为0这样的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4:No),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5中,计算满足1<X<2的X。在1个例子中,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5中,通过下面的公式(5)计算到达等级X。此外,在公式(5)中,NBA是工厂41内的对象数的合计值。NBLI是工厂41内的生产线的数量。NBB是工厂41内的相符数的合计值。在公式(5)中,X是以NBA-NBLI+1为底的NBB的对数。
X=log[NBA-NBLI+1]NBB (5)
在图10所示的数据中,在“No.BB3”和“No.BB4”的项目中,既不满足步骤S12的条件,也不满足步骤S14的条件。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5中,针对“No.BB3”和“No.BB4”的项目,计算满足1<X<2的到达等级X=XBB3、XBB4
在相符数和对象数相同的生产线存在于工厂41的情况下(步骤S12: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7中,判定相符数和对象数相同的生产线是否存在于工厂41的各车间。在不包含相符数和对象数相同的生产线的车间存在于工厂41的情况下(步骤S17:No),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8中,判定在工厂41的除了1个生产线之外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是否都是0。
在除了1个生产线之外的全部的生产线中相符数都是0的情况下(步骤S18: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0中计算为到达等级X=2。在图10所示的数据中,在“No.BB5”的项目中,不满足步骤S17的条件并且满足步骤S18的条件。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0中,计算为“No.BB5”的项目的到达等级X=XBB5是2。在不满足除了1个生产线之外的全部的生产线中相符数都是0这样的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8:No),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9中,计算满足2<X<Z的X。Z是满足2<Z<3的任意值。在实施方式1中,Z=2.6。
在1个例子中,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19中,通过下面的公式(6)计算到达等级X。此外,在公式(6)中,NBLI是工厂41内的生产线的数量。NBSI是工厂41内的车间的数量。NBBLI是工厂41内的生产线中相符数与对象数相同的生产线的数量。
X=2+(Z-2)log[NBLI-NBSI+1]NBBLI (6)
在图10所示的数据中,在“No.BB6”和“No.BB7”的项目中,既不满足步骤S17的条件,也不满足步骤S18的条件。规模判定部22针对“No.BB6”和“No.BB7”的项目,在步骤S19中,计算满足2<X<Z的到达等级X=XBB6、XBB7
在相符数与对象数相同的生产线存在于工厂41的各车间的情况下(步骤S17: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1,判定是否是在工厂41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都与对象数相同。在相符数与对象数不相同的生产线包含于工厂41的情况下(步骤S21:No),规模判定部22使流程进入步骤S22。在步骤S22中,规模判定部22判定是否是相符数与对象数相同的1个生产线存在于工厂41的各车间、并且在工厂41的其他生产线中相符数是0。
在满足步骤S22的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22: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4中,计算为到达等级X=Z。在“No.BB8”的项目中,不满足步骤S21的条件并且满足步骤S22的条件。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4中,计算为“No.BB8”的项目的到达等级X=XBB8是Z。如果比较“No.BB8”、“No.BB6”以及“No.BB7”,则在“No.BB8”中,在“车间B”的首个生产线LB1中完成了作为IT导入对象的全部单位工序中的IT导入。由于完成了“车间B”中的IT的全新导入,因此,规模判定部22针对“No.BB8”的到达等级实施与其他情况相比到达等级变高的量化。
在不满足步骤S22的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22:No),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3中,计算满足Z<X<3的X。在1个例子中,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2中,通过下面的公式(7)计算到达等级X。此外,在公式(7)中,NBLI是工厂41内的生产线的数量。NBSI是工厂41内的车间的数量。NBBLI是工厂41内的生产线中相符数与对象数相同的生产线的数量。
X=Z+(3-Z)log[NBLI-NBSI+1]NBBLI (7)
在图10所示的数据中,在“No.BB9”的项目中,既不满足步骤S21的条件,也不满足步骤S22的条件。规模判定部22针对“No.BB9”的项目,在步骤S23中,计算满足Z<X<3的到达等级X=XBB9
在工厂41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都与对象数相同的情况下(步骤S21: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5,判定是否是在工厂41的外部的全部车间中相符数都是0。在工厂41的外部的全部车间中相符数都是0的情况下(步骤S25: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7中,计算为到达等级X=3。在“No.BB10”的项目中,既满足步骤S21的条件,也满足步骤S25的条件。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7中,计算为“No.BB10”的项目的到达等级X=XBB10是3。
在工厂41外部的车间中包含相符数不是0的车间的情况下(步骤S25:No),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6中,判定是否是在工厂41外部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都与对象数相同。在工厂41外部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都与对象数相同的情况下(步骤S26: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9中,计算为到达等级X=4。
在“No.BB12”的项目中,不满足步骤S25的条件并且满足步骤S26的条件。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9中,计算为“No.BB12”的项目的到达等级X=XBB12是4。
在工厂41外部的生产线中包含相符数与对象数不相同的生产线的情况下(步骤S26:No),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8中,计算满足3<X<4的X。在1个例子中,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28中,通过下面的公式(8)计算到达等级X。此外,在公式(8)中,NBLO是工厂41外的生产线的数量。NBSO是工厂41外的车间的数量。NBBLO是工厂41外的生产线中相符数与对象数相同的生产线的数量。
X=3+log[NBLO-NBSO+1]NBBLO (8)
在图10所示的数据中,在“No.BB11”的项目中,既不满足步骤S25的条件,也不满足步骤S26的条件。规模判定部22针对“No.BB11”的项目,在步骤S28中,计算满足3<X<4的到达等级X=XBB11
规模判定部22通过下面的公式(9)对每个项目的到达等级XBB1…XBB12进行平均,计算自动化等级“1”的项目的到达等级X1。其中,NN是从自动化等级“1”的项目的数量减去了在工厂41内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都是0的项目的数量后的数量。在图10所示的数据中,“No.BB1”的项目相当于在工厂41内的全部生产线中相符数都是0的项目。NN是从“No.BB1”至“No.BB12”的项目的数量即12减去了1后的11。
X1=XBB1+XBB2+…XBB12/NN (9)
与自动化等级“1”的项目的到达等级X1相同地,规模判定部22计算自动化等级“2”、“3”以及“4”的项目的各到达等级X2、X3、X4。并且,规模判定部22针对“BB管理”以外的4个管理功能,也与“BB管理”的情况相同地,按在项目中设定的自动化等级进行分类,计算运用了IT的集团的规模的到达等级。
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21中的到达等级和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结果的例子的第1图。图13所示的Y1、Y2、Y3、Y4表示针对在每个项目中设定的自动化等级“1”、“2”、“3”、“4”的、自动化判定部21中的到达等级的计算结果。X1、X2、X3、X4表示针对在每个项目中设定的自动化等级“1”、“2”、“3”、“4”的、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到达等级的计算结果。在图13中,示出针对5个管理功能即“AA管理”、“BB管理”、“CC管理”、“DD管理”、“EE管理”的X1、X2、X3、X4以及Y1、Y2、Y3、Y4的计算结果。
图14是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21中的到达等级和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结果的例子的第2图。自动化判定部21通过下面的公式(10),计算每个管理功能的Y1、Y2、Y3、Y4的平均值即Y。由此,自动化判定部21使到达等级的4个判定结果汇总为1个。
Y=Y1+(Y2-1)+(Y3-2)+(Y4-3) (10)
规模判定部22通过下面的公式(11),计算每个管理功能的X1、X2、X3、X4的平均值即X。由此,规模判定部22使到达等级的4个判定结果汇总为1个。
X=(X1+X2+X3+X4)/4 (11)
在图14中,示出针对5个管理功能即“AA管理”、“BB管理”、“CC管理”、“DD管理”、“EE管理”的X以及Y的计算结果。
图15是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21和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判定结果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图1所示的显示部14显示将通过自动化判定部21判定的自动化等级作为纵轴、将通过规模判定部22判定的规模等级作为横轴的图。在该图中,显示部14显示表示自动化判定部21和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判定结果的点。在
图15所示的例子中,显示部14通过星形的标记表示自动化判定部21和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判定结果。
另外,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使图14中的针对5个管理功能的X以及Y的计算结果汇总为1个而示出。图15所示的点表示5个管理功能的X的平均值和Y的平均值。显示部14也可以显示表示每个管理功能的判定结果的点。另外,显示部14也可以与图一起显示图14所示的判定结果的数值。
并且,在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判定结果的提示中,也可以包含与多个工厂41的工序管理相关的判定结果。由此,用户能够比较多个工厂41的工序管理中的IT的运用度。
根据实施方式1,IT运用评价装置10对通过IT的运用实现的自动化的达成度的到达等级和运用了IT的集合的规模的到达等级进行判定。IT运用评价装置10能够进行通过IT的运用得到的管理的自动化的达成状况和在管理中使用IT的范围的广度的评价。由此,获得IT运用评价装置10能够进行IT的运用度的有用并且定量的评价的效果。
图16是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化判定部21中的到达等级和规模判定部22中的到达等级的判定结果的变形例的图。在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自动化判定部21计算经过了基于针对每个管理功能设定的加权系数进行的调整后的Y1、Y2、Y3、Y4。图16所示的每个管理功能的Y1、Y2、Y3、Y4是向图13所示的每个管理功能的Y1、Y2、Y3、Y4乘以加权系数后的值。规模判定部22计算经过了基于针对每个管理功能设定的加权系数进行的调整后的X1、X2、X3、X4。图16所示的每个管理功能的X1、X2、X3、X4是向图13所示的每个管理功能的X1、X2、X3、X4乘以加权系数后的值。在1个例子中,加权系数表示管理功能的重要度。
并且,自动化判定部21计算针对5个管理功能即全部功能的Y1、Y2、Y3、Y4。针对全部功能的Y1是对每个管理功能的Y1进行合计之后,除以加权系数的合计值后的结果。自动化判定部21与针对全部功能的Y1相同地,计算针对全部功能的Y2、Y3、Y4
规模判定部22计算针对5个管理功能即全部功能的X1、X2、X3、X4。针对全部功能的X1是对每个管理功能的X1进行合计之后,除以加权系数的合计值后的结果。规模判定部22与针对全部功能的X1相同地,计算针对全部功能的X2、X3、X4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自动化判定部21和规模判定部22也可以与图14相同地,使到达等级的4个判定结果汇总为1个。显示部14也可以显示与图15相同的图。根据本变形例,IT运用评价装置10能够以越是推进重要度高的管理功能中的IT的运用则评价越高的方式,来调整评价。
此外,作为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评价对象的被管理工序不限于制造业中的供应链40。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评价对象也可以是工厂设备的运行管理或者大厦管理的被管理工序。
实施方式2
图17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网络系统的例子的图。实施方式2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利用在数据库中储存的基本信息和实绩履历信息,进行向图8所示的模板51的输入,由此,能够实现向模板51的输入的自动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信息参照部即控制部11参照针对单位工序而储存的储存信息即基本信息、和针对单位工序而储存的储存信息即实绩履历信息,向模板51输入信息。
网络61是工厂41内的通信网络。网络61与IT运用评价装置10、供应部门44、第1车间45A、第2车间45B、第3车间45C和产品保管部门46连接。网络61的1个例子是LAN(LocalArea Network)。并且,在网络61连接有服务器64、65、66、67。
网络62、63是工厂41外的通信网络。材料制造商42和部件制造商43经由网络62与工厂41内的网络61连接。物流部门47和销售部门48经由网络63与工厂41内的网络61连接。网络62、63是能够进行私密信息的处理的私人网络。网络62、63中也可以使用广域网即因特网。
图18是表示在图17所示的服务器65中储存的数据库的图。在服务器65中储存有基本信息数据库(DB)68和实绩履历DB69。基本信息DB68是与第1车间45A和第2车间45B中的各单位工序相关的基本信息的数据库。实绩履历DB69是与第1车间45A和第2车间45B中的各单位工序相关的实绩履历信息的数据库。
在图17所示的服务器66中储存有与第3车间45C中的各单位工序相关的基本信息和实绩履历信息的各数据库。在服务器64中储存有与材料制造商42、部件制造商43和供应部门44中的各单位工序相关的基本信息和实绩履历信息的各数据库。在服务器67中储存有与产品保管部门46、物流部门47和销售部门48中的各单位工序相关的基本信息和实绩履历信息的各数据库。此外,与工厂41内的网络61连接的服务器的数量是任意的。服务器也可以与工厂41外的网络62、63连接。
图19是表示图18所示的基本信息DB68内的基本信息71的例子的图。在基本信息DB68中汇总了针对每个单位工序而登记的基本信息71。基本信息71包含能够唯一确定单位工序的工序ID、单位工序的种类的信息、单位工序中的设备的名称、单位工序中的标准加工时间的信息、和表示包含单位工序的生产线的生产线ID。另外,基本信息71包含与基本信息71的登记相关的登记日以及登记者的信息、与基本信息71的更新相关的更新日以及更新者的信息。
并且,基本信息71包含是向单位工序的IT的导入对象的信息或者不是对象的信息。是对象或者不是对象的信息是在基本信息71中针对每个管理功能而登记的。在图19所示的基本信息71中,包含针对5个管理功能即“AA管理”、“BB管理”…“EE管理”的是对象或者不是对象的信息。储存是IT的导入对象或者不是对象的信息的场所可以在构建基本信息DB68时设定,也可以追加设定于已有的基本信息DB68。图1所示的控制部11从基本信息71参照是IT的导入对象或者不是对象的信息,判定向模板51输入的对象数。图1所示的模板创建部16也可以创建模板51,该模板51登记有表示是IT的导入对象或者不是对象的信息的储存场所的信息。
图20是表示图18所示的实绩履历DB69内的实绩履历信息即未加工数据的例子的图。未加工数据即数据72A、72B、72C是表示与用于产品检查的试验相关的实绩的事务数据。数据72A、72B、72C包含:工序ID、试验开始时间以及试验完成时间的信息、检查装置的机型的信息、表示检查对象即产品的产品ID、和基于检查得出的合格与否判定的信息。另外,数据72A、72B、72C包含试验中的测定结果的原始数据即第1测定值和第2测定值。
控制部11能够根据数据72A、72B、72C掌握到工序ID“KOUTEI-1”的单位工序与图8所示的“No.2”的项目“对设备的运转开始时刻进行了电子化?”相当。图1所示的模板创建部16也可以向模板51登记与是否自动进行了数据的收集相关的信息的储存场所。控制部11通过参照所登记的储存场所的信息,能够取得与设定了自动化等级“1”的项目相关的信息。
图21是表示图18所示的实绩履历DB69内的实绩履历信息即显示数据的例子的图。在显示数据即数据73A、73B、73C中,在图20所示的数据72A、72B、72C的基础上追加了用于与单位工序的实绩相关的显示的信息。在1个例子中,单位工序的设备对在显示数据中包含的显示值进行显示。第1显示值是通过向第1测定值实施用于显示的加工而得到的信息。第2显示值是通过向第2测定值实施用于显示的加工而得到的信息。
控制部11能够根据数据73A、73B、73C掌握到工序ID“KOUTEI-1”的单位工序自动进行了数据的可视化。模板创建部16也可以在模板51中登记与是否自动进行了数据的可视化相关的信息的储存场所。控制部11通过参照所登记的储存场所的信息,能够取得与设定有自动化等级“2”的项目相关的信息。
图22是表示图18所示的实绩履历DB69内的实绩履历信息即加工数据的例子的图。在加工数据即数据74A、74B、74C中,在图21所示的数据73A、73B、73C的基础上追加了经过针对单位工序的实绩的用于分析的加工后的信息。在1个例子中,单位工序的设备通过针对单位工序的实绩的分析进行诊断。测定值的平均是经过了用于分析的加工后的信息。
控制部11能够根据数据74A、74B、74C掌握到工序ID“KOUTEI-1”的单位工序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基于分析的诊断。图1所示的模板创建部16也可以在模板51中登记与是否自动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基于分析的诊断相关的信息的储存场所。控制部11通过参照所登记的储存场所的信息,能够取得与设定有自动化等级“3”的项目相关的信息。
图23是表示图18所示的实绩履历DB69内的实绩履历信息即指示数据的例子的图。指示数据即数据75A、75B、75C包含产品ID和指示内容的信息。在1个例子中,单位工序的设备通过发出在指示数据中包含的指示,按照诊断结果对自身的单位工序或者其他单位工序进行控制。数据75A包含产品ID“AAA001”的产品的允许出货的指示。数据75B包含基于产品ID“AAA002”的产品的不良而作出的废弃的指示。数据75C包含产品ID“AAA003”的产品的重新检查的指示。
控制部11能够根据数据75A、75B、75C和图22的数据74A、74B、74C掌握到工序ID“KOUTEI-1”的单位工序进行了遵循于诊断结果的单位工序的控制。图1所示的模板创建部16也可以在模板51中登记与是否自动进行了遵循于诊断结果的单位工序的控制相关的信息的储存场所。控制部11通过参照所登记的储存场所的信息,能够取得与设定有自动化等级“4”的项目相关的信息。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图24所示的流程中的步骤S1至S3与图6所示的步骤S1至S3相同。在基于步骤S1至S3的流程实现的模板51的准备完成之后,IT运用评价装置10执行基于步骤S31及其后的流程实施的评价。
在步骤S31中,控制部11参照基本信息和实绩履历信息,向模板51输入对象数和相符数。对于对象数和相符数向模板51的输入,也能够将基本信息以及实绩履历信息的利用、由用户作出的来自输入部13的输入并用。IT运用评价装置10也可以从用户的输入得到从基本信息和实绩履历信息不能得到的信息。步骤S31及其后的步骤S6以及S7与图6所示的步骤S6以及S7相同。
根据实施方式2,IT运用评价装置10利用在数据库中储存的基本信息和实绩履历信息,进行向模板51的输入。由此,IT运用评价装置10能够减轻用户向模板51的输入的负担,能够简易并且以短时间执行评价。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相同地,IT运用评价装置10也可以计算经过了基于加权系数的调整后的到达等级。
实施方式3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实施方式3涉及的IT运用评价装置10选定作为推进IT运用的对象的生产线或者单位工序。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规模判定部22假定向未导入IT的集合即生产线或者单位工序中导入了IT,对规模等级即假想的评价值进行计算,基于假想的评价值,选定作为推进IT导入的对象的生产线或者单位工序。此外,图25所示的流程是针对每个管理功能选定作为推进IT运用的对象的生产线的情况下的流程。
在步骤S41中,图1所示的规模判定部22选定作为判断对象的1个管理功能。在步骤S42中,规模判定部22针对在步骤S41中选定出的管理功能,判定基于向模板51输入的对象数和相符数而计算出的到达等级X是否小于4。在到达等级X是4的情况下(步骤S42:No),规模判定部22决定针对该管理功能不进行作为推进IT运用的对象的生产线的选定。规模判定部22使流程进入后述的步骤S46。
在到达等级X小于4的情况下(步骤S42:Yes),在步骤S43中,规模判定部22将未导入IT的1个生产线假定为已导入IT,对规模等级的假想的评价值进行计算。在步骤S44中,规模判定部22判定是否针对未导入IT的全部生产线都计算了假想的评价值。在存在未导入IT且未计算出假想的评价值的生产线的情况下(步骤S44:No),规模判定部22使流程返回至步骤S43,针对未计算出假想的评价值的生产线,计算假想的评价值。
在针对未导入IT的全部的生产线都计算了假想的评价值的情况下(步骤S44:Yes),规模判定部22在步骤S45中,选定假想的评价值最大的生产线。然后,在步骤S46中,规模判定部22判定是否针对全部的管理功能都完成了生产线的选定。在存在未完成生产线的选定的管理功能的情况下(步骤S46:No),规模判定部22重复从步骤S41中的管理功能的选定起的流程。
在针对全部的管理功能都完成了生产线的选定的情况下(步骤S46:Yes),IT运用评价装置10在步骤S47中,将针对每个管理功能的生产线的选定结果显示于图1所示的显示部14。由此,IT运用评价装置10结束图25所示的动作流程。
此外,IT运用评价装置10也可以取代对生产线进行选定,而是选定作为推进IT运用的对象的单位工序。在该情况下,规模判定部22计算向模板51的各项目中的相符数追加了1的情况下的假想的评价值,选定假想的评价值最大的单位工序。
根据实施方式3,IT运用评价装置10基于假想的评价值,选定作为推进IT运用的对象的生产线或者单位工序。由此,IT运用评价装置10能够向用户提示可有效地推进IT运用的对象。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相同地,IT运用评价装置10也可以计算经过了基于加权系数的调整后的到达等级。在实施方式3中,IT运用评价装置10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相同地,利用在数据库中储存的基本信息和实绩履历信息来进行向模板的输入。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也能够与其他的公知技术进行组合,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标号的说明
10IT运用评价装置,11控制部,12存储部,13输入部,14显示部,15通信部,16模板创建部,17运算部,18模板储存部,21自动化判定部,22规模判定部,31CPU,32RAM,33ROM,34外部存储装置,35通信I/F,36输入设备,37显示器,38总线,40供应链,41工厂,42材料制造商,43部件制造商,44供应部门,45A第1车间,45B第2车间,45C第3车间,46产品保管部门,47物流部门,48销售部门,50输入格式,51模板,61、62、63网络,64、65、66、67服务器,68基本信息DB,69实绩履历DB,71基本信息,72A、72B、72C、73A、73B、73C、74A、74B、74C、75A、75B、75C数据。

Claims (14)

1.一种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判定部,其针对由单位工序的集合构成的作为评价对象的被管理工序,判定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该第1评价要素表示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的自动化的达成度;以及
第2判定部,其针对所述被管理工序,判定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该第2评价要素表示运用了所述信息技术的单位工序的集合的规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表示在所述被管理工序中,应用了与所述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对应的水平的所述信息技术的单位工序的集合的规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被与自动化的达成度相应地分为多个层级,所述第1判定部针对所述多个层级内的作为评价对象的层级,进行与所述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相关的所述判定,
所述第2判定部针对所述多个层级内的作为评价对象的层级,进行与所述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相关的所述判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被与自动化的达成度相应地分为多个层级,所述第1判定部针对作为评价对象的所述多个层级的每一者,进行与所述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相关的所述判定,
所述第2判定部针对作为评价对象的所述多个层级的每一者,进行与所述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相关的所述判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提示部,该提示部提示所述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和所述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创建模板的模板创建部,其中,该模板被输入与所述单位工序中的所述自动化相关的信息,
所述第1判定部基于输入到所述模板的所述信息,判定所述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
所述第2判定部基于输入到所述模板的所述信息,判定所述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板针对通过所述单位工序的队列构成的所述集合即第1集合,包含输入作为所述自动化的对象的所述单位工序的数量即对象数的栏、和输入导入了所述信息技术的所述单位工序的数量即相符数的栏,
所述第1判定部基于向所述模板输入的所述信息即所述对象数和所述相符数,判定所述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
所述第2判定部基于向所述模板输入的所述信息即所述对象数和所述相符数,判定所述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板中,针对与基于所述信息技术的管理功能相关的所述自动化的每个项目,设置输入所述对象数的栏和输入所述相符数的栏,
所述第1判定部基于每个所述项目的所述对象数和所述相符数,判定所述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
所述第2判定部基于每个所述项目的所述对象数和所述相符数,判定所述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板中,针对每个所述项目设定与所述第1评价要素相关的成为基准的等级,
所述第1判定部基于所述成为基准的等级,对所述第1评价要素进行量化,
所述第2判定部基于所述成为基准的等级,对所述第2评价要素进行量化。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输入部,该输入部接收向所述模板的所述信息的输入。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信息参照部,该信息参照部参照针对所述单位工序而储存的储存信息,向所述模板输入所述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判定部以及所述第2判定部计算经过了基于加权系数的调整后的所述到达等级,其中,该加权系数是针对每个基于所述信息技术的管理功能而设定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判定部假定向未导入所述信息技术的所述集合或者所述单位工序中导入了所述信息技术,计算所述到达等级即假想的评价值,选定所述假想的评价值最大的所述集合或者所述单位工序。
14.一种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针对由单位工序的集合构成的作为评价对象的被管理工序,判定第1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该第1评价要素表示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的自动化的达成度;以及
针对所述被管理工序,判定第2评价要素的到达等级,该第2评价要素表示运用了所述信息技术的单位工序的集合的规模。
CN201780087717.6A 2017-03-03 2017-03-03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Active CN1103524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8534 WO2018158941A1 (ja) 2017-03-03 2017-03-03 情報技術活用評価装置および情報技術活用評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2438A true CN110352438A (zh) 2019-10-18
CN110352438B CN110352438B (zh) 2023-06-06

Family

ID=63370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7717.6A Active CN110352438B (zh) 2017-03-03 2017-03-03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9909B2 (zh)
JP (1) JP6556387B2 (zh)
CN (1) CN110352438B (zh)
DE (1) DE112017007171T5 (zh)
WO (1) WO201815894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54466A (zh) * 2018-05-09 2020-12-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信息技术运用评价系统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6430A (zh) * 2019-02-06 2021-09-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信息技术运用评价系统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71708A1 (en) * 2007-12-28 2009-07-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Using templates in a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20110166835A1 (en) * 2010-01-05 2011-07-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nalyzing anticipated value and effort in using cloud computing to process a specified workload
CN102779086A (zh) * 2011-05-12 2012-11-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监视服务器以及监视评价方法
CN105719080A (zh) * 2016-01-20 2016-06-29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一种电网企业主网基建投资效益量化评价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2060A (ja) 2001-05-28 2002-12-06 Crest Consulting Ltd 情報化簡易診断ソフトウェアを使用した情報化簡易診断方法
JP2003150231A (ja) 2001-11-15 2003-05-23 Hitachi Ltd 工場認定方法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並びに工場認定用プログラム
JP2004102326A (ja) 2002-09-04 2004-04-02 Toshiba Corp 工場診断方法及びその装置、工場診断プログラム
US7574509B2 (en) * 2002-11-25 2009-08-11 Fisher-Rosemount Systems, Inc. Interactive two-way collaboration in process control plants
JP2005234638A (ja) 2004-02-17 2005-09-02 Japan Research Institute Ltd It投資診断支援装置、it投資診断支援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it投資診断支援プログラム
NL1027723C2 (nl) * 2004-12-12 2008-01-15 Netdialog B V Werkwijze, inrichting, computerprogramma en computerprogrammaproduct voor het beheren van een digitale informatietechnologie-IT-infrastructuur.
WO2006116048A2 (en) 2005-04-21 2006-11-02 Imrc,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essment
JP2007072715A (ja) 2005-09-06 2007-03-22 Hitachi Electronics Service Co Ltd 情報技術サービスの成熟度評価システム
US10083481B2 (en) * 2006-02-02 2018-09-25 Oracle America, Inc. IT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s
EP1975754B1 (en) * 2007-03-30 2017-12-27 ABB Research Ltd. A computer implemented method to display technical data for monitoring an industrial installation
US20090171703A1 (en) * 2007-12-28 2009-07-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Use of multi-level state assessment in computer business environments
US8326910B2 (en) * 2007-12-28 2012-12-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grammatic validation in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US8341014B2 (en) * 2007-12-28 2012-12-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covery segments for computer business applications
US20090172149A1 (en) * 2007-12-28 2009-07-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al-tim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s
JP5033040B2 (ja) 2008-04-08 2012-09-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総合生産性管理装置および総合生産性管理方法
US8856155B2 (en) * 2010-10-25 2014-10-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anagement of configuration data structures in multi-layer data models
US10733562B2 (en) * 2016-06-03 2020-08-04 Arkadiusz Binder Method, device, system of model-driven engineering of efficient industrial automation process and 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with BPMN using native computation of XML schemas and objects
US10525984B2 (en) * 2016-08-19 2020-01-0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n attention buffer to improve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me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71708A1 (en) * 2007-12-28 2009-07-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Using templates in a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20110166835A1 (en) * 2010-01-05 2011-07-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nalyzing anticipated value and effort in using cloud computing to process a specified workload
CN102779086A (zh) * 2011-05-12 2012-11-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监视服务器以及监视评价方法
CN105719080A (zh) * 2016-01-20 2016-06-29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一种电网企业主网基建投资效益量化评价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54466A (zh) * 2018-05-09 2020-12-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信息技术运用评价系统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CN112154466B (zh) * 2018-05-09 2022-07-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信息技术运用评价系统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56387B2 (ja) 2019-08-07
CN110352438B (zh) 2023-06-06
WO2018158941A1 (ja) 2018-09-07
JPWO2018158941A1 (ja) 2019-04-18
US20200050989A1 (en) 2020-02-13
US11429909B2 (en) 2022-08-30
DE112017007171T5 (de) 2019-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rakash et al. Productivity, qualit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KR101128070B1 (ko) 기업 종합진단 방법
JP5571351B2 (ja) 生産管理システム、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US10699225B2 (en) Production management support apparatus, production management support method,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support program
JP6272478B2 (ja)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JP2017059111A (ja) 組織改善活動支援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0352438A (zh) 信息技术运用评价装置及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方法
JP6436474B2 (ja) 組織改善活動支援システム、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851796B2 (ja) トレーサビリティ情報収集方法、トレーサビリティ情報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購入部品情報入力端末
JP6822925B2 (ja) 営業活動支援システム
JP6664564B1 (ja) 情報技術活用評価装置、情報技術活用評価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技術活用評価方法
Motadel et al. Assessment of supply chain agilit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of Tehran
JP2003187069A (ja) 品質問題フォロー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4382800B2 (ja) 売り上げ情報処理装置、売り上げ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40164956A1 (en) Social Network Visualization Methods
Teixeira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quality problems diagnosis in SMEs
JP2004302722A (ja) 事業評価システム
JP7585550B1 (ja) 重要業績評価指標ツリー表示装置、および、重要業績評価指標ツリー表示方法
JP7351578B1 (ja) 生産性評価システム
WO2024047919A1 (ja) 企業統治情報提供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Kolinska et al. Operational controll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spare parts availability
JP4616080B2 (ja) 意思決定支援システム
Hadad et al. How to correctly perform a work sampling
JP2012059177A (ja) 原単位計算装置、環境負荷計算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3242326A (ja) 突発事象対応支援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