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79574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795749A CN118795749A CN202410433639.2A CN202410433639A CN118795749A CN 118795749 A CN118795749 A CN 118795749A CN 202410433639 A CN202410433639 A CN 202410433639A CN 118795749 A CN118795749 A CN 1187957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mediate transfer
- transfer belt
- image carrier
- belt
- protr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9 ag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中间转印单元和像载体单元。中间转印单元具有中间转印带、框架、驱动辊、张力辊以及能够在转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转印辊。框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比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更向像载体单元侧突出的第一突起。像载体单元具有像载体以及沿着像载体的轴向延伸并与第一突起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第一限制导向件。在第一突起与第一限制导向件接触的状态且转印辊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中间转印带与像载体隔着预定的间隔相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单元和多个像载体单元。中间转印单元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以下称为“装置主体”)装拆。中间转印单元具有向预定方向转动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
像载体单元具有像载体。像载体被支承为可旋转。像载体与中间转印带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像载体在外周面承载调色剂像。像载体单元在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形成图像。
这样的中间转印单元具有框架和转印辊。框架配置于中间转印带的内侧。转印辊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转印辊可在转印位置(以与像载体将中间转印带夹在中间的方式压靠于像载体的位置)与退避位置(与中间转印带一起从像载体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转印辊在位于转印位置的状态下,将承载于像载体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各像载体单元将承载于各像载体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此后,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调色剂像再一次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薄片体(包含印刷用纸、信封、明信片或OHP薄片体等的记录介质)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中间转印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的装拆动作中抑制中间转印带与像载体接触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中间转印单元,具有环状的中间转印带,可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装拆;以及像载体单元,与所述中间转印带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形成图像,所述像载体单元具有像载体,所述像载体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且在外周面承载调色剂像,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具有:框架,配置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侧;驱动辊,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框架,且被压靠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使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动;张力辊,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框架,且被压靠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而在从动于所述中间转印带进行旋转的同时向所述中间转印带施加预定的张力;以及转印辊,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框架,能够在转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转印位置是所述转印辊以与所述像载体将所述中间转印带夹在中间的方式压靠于所述像载体,并将承载于所述像载体的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所述转印辊与所述中间转印带一起从所述像载体分离的位置,所述框架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更向所述像载体单元侧突出的第一突起,所述像载体单元具有第一限制导向件,所述第一限制导向件沿着所述像载体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突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对,在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一限制导向件接触的状态且所述转印辊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像载体隔着预定的间隔相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结构,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与像载体通过中间转印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的装拆动作而接触。详细情况如下。设为在将中间转印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装拆时,中间转印单元接近像载体单元且第一突起与第一限制导向件接触。此时,在中间转印带与像载体之间设置有预定的间隔。因此,中间转印带难以与像载体接触。
因此,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在中间转印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的装拆动作中抑制中间转印带与像载体接触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包括中间转印单元3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部Pa周边的放大图。
图3是放大位于转印位置P1的一次转印辊6d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4是放大位于退避位置P2的一次转印辊6d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5是从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侧(箭头z’侧)表示中间转印单元30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中间转印带8的上表面侧(箭头z侧)表示中间转印单元30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侧(箭头z’侧)俯视中间转印单元30的俯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在图6中由单点划线所示的圆框线C1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一突起34与第一限制导向件37接触的状态且一次转印辊6a~6d位于退避位置P2的状态的图像形成部Pd周边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从装置主体101拆卸且承载于预定的设置面A的状态的中间转印单元30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包括中间转印单元3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图。图2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部Pa周边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形成部Pa~Pd、曝光单元5、中间转印单元30、二次转印辊9、带清洁单元19、薄片体供给部31、薄片体输送部32和定影部13。
图像形成部Pa~Pd是包含进行各工序(带电、曝光、显影和转印的工序)的多个结构的单元(=像载体单元)。图像形成部Pa~Pd通过上述各工序在中间转印带8的外周面上依次形成各种颜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图像。
图像形成部Pa~Pd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以下称为“装置主体101”)的内部。图像形成部Pa~Pd可相对于装置主体101装拆。将图像形成部Pa~Pd安装于装置主体101的方向(安装方向)是沿着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从近前侧向里侧前进的方向。将图像形成部Pa~Pd从装置主体101拆卸的方向是上述安装方向的相反方向。
图像形成部Pa~Pd从后述的中间转印带8的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图1所示的箭头x’侧)依次排列。图像形成部Pa~Pd分别形成不同的四种颜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中的一种颜色的图像。
另外,图像形成部Pa~Pd基本上采用共同的结构。因此,这里仅对图像形成部Pa进行说明,对于图像形成部Pb~Pd,附加共同的附图标记(将附记于数字的字母a~d变更为与图像形成部Pa~Pd对应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Pa具有感光鼓1a(像载体)、带电器2a、显影单元3a和清洁装置7a。
感光鼓1a被支承为可旋转。感光鼓1a的旋转轴与图像形成部Pa~Pd的排列方向(带移动方向、箭头x-x’方向)及上下方向(箭头z-z’方向)正交。感光鼓1a在外周面承载调色剂像(可视像)。
带电器2a使感光鼓1a带电。更详细的情况如下。带电器2a具有带电辊22和带电清洁辊23。
带电辊22与感光鼓1a接触。带电辊22对感光鼓1a的外周面(鼓表面)施加带电偏压。带电清洁辊23与带电辊22接触,并清洁带电辊22。
显影单元3a借助补给装置(未图示)与调色剂容器4a连接。调色剂容器4a~4d分别贮存有各种颜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中的一种颜色的调色剂。从调色剂容器4a通过补给装置向显影单元3a供给预定量的调色剂。
显影单元3a在感光鼓1a上形成调色剂像。更详细的情况如下。显影单元3a具有一对螺旋式搅拌输送器24、磁辊25和显影辊26。
一对螺旋式搅拌输送器24可旋转地支承于磁辊25的下方的位置。螺旋式搅拌输送器24在搅拌及输送调色剂的同时向显影辊26供给调色剂。磁辊25向显影辊26施加与调色剂相同极性(正)的显影偏压。显影辊26通过显影偏压使调色剂飞舞,并向感光鼓1a的鼓表面供给调色剂。
清洁装置7a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a上的显影剂(调色剂)。更详细的情况如下。清洁装置7a具有滑动摩擦辊27、清洁刮板28和螺旋式回收器29。
滑动摩擦辊27被以预定的压力压靠于感光鼓1a。滑动摩擦辊27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而在与感光鼓1a抵接的抵接面上向同一方向旋转。滑动摩擦辊27的旋转驱动的周速度被控制为比感光鼓1a的周速度更快。
清洁刮板28与感光鼓1a表面的比与滑动摩擦辊27的抵接面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抵接。滑动摩擦辊27和清洁刮板28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a表面的调色剂。
螺旋式回收器29可旋转地支承于比滑动摩擦辊27与感光鼓1a的接触部以及清洁刮板28与感光鼓1a的接触部更靠下方(箭头z’侧)的位置。螺旋式回收器29通过旋转将由滑动摩擦辊27和清洁刮板28从感光鼓1a去除的调色剂向调色剂回收容器(未图示)输送。
曝光单元5在感光鼓1a~1d上曝光图像信息。
中间转印单元30安装于装置主体101内部。中间转印单元30可相对于装置主体101装拆。中间转印单元30以与感光鼓1a的旋转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相对于装置主体101装拆。更详细的情况如下。将中间转印单元30安装于装置主体101的安装方向是沿着与图1所示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从近前侧向里侧前进的方向(图5、图6中从箭头y’侧朝向箭头y侧的方向)。从装置主体101拆卸中间转印单元30的方向是上述安装方向的相反方向。在此,对基本上安装于装置主体101的状态的中间转印单元30进行说明。
中间转印单元30具有框架33、驱动辊10、从动辊11(张力辊)、中间转印带8和一次转印辊6a~6d。
框架33沿着水平方向(图像形成部Pa~Pd的排列方向、箭头x-x’方向)细长地形成。框架33位于感光鼓1a~1d的上方。
驱动辊10在水平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33的一端(后述的薄片体输送通道18侧的端部)。从动辊11在水平方向(箭头x-x’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33的另一端。驱动辊10与电机等驱动源(未图示)连接。驱动辊10通过该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
中间转印带8由电介质树脂制的薄片体形成。中间转印带8优选采用无接缝的带(=无缝带)。中间转印带8外置于框架33。换言之,框架33配置于中间转印带8的内部。
中间转印带8架设于驱动辊10和从动辊11。中间转印带8在上下方向(箭头z-z’方向)上与图像形成部Pa~Pd相邻。在后述的一次转印辊6a~6d位于转印位置P1的状态下,中间转印带8的外周面与感光鼓1a~1d的外周面抵接。
驱动辊10的外周面与中间转印带8的内周面抵接。驱动辊10使中间转印带8转动。从动辊11的外周面与中间转印带8的内周面抵接,并向中间转印带8施加预定的张力。从动辊11从动于中间转印带8旋转。
将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通过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而移动的方向(图1所示的从箭头x’侧向箭头x侧前进的方向)称为带移动方向。感光鼓1a位于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感光鼓1d位于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此外,将与带移动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图5和图6中的箭头y-y’方向)称为带宽度方向。在各图中,用箭头x-x’表示带移动方向,用y-y’方向表示带宽度方向,用z-z’方向表示上下方向。
一次转印辊6a~6d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33。一次转印辊6a~6d在带移动方向(框架33的长边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排列。一次转印辊6a~6d各自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与感光鼓1a~1d分别重叠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在带移动方向上,一次转印辊6a与感光鼓1a重叠,一次转印辊6b与感光鼓1b重叠,一次转印辊6c与感光鼓1c重叠,一次转印辊6d与感光鼓1d重叠。
一次转印辊6a~6d通过一次转印驱动电机(未图示)驱动而以与感光鼓1a~1d以及中间转印带8相同的线速度旋转。
图3是放大位于转印位置P1的一次转印辊6d的周边的放大图。图4是放大位于退避位置P2的一次转印辊6d的周边的放大图。另外,虽然在图3、图4中省略了一次转印辊6a~6c,但一次转印辊6a~6c的结构可视为与一次转印辊6d的结构相同。
如图3、图4所示,一次转印辊6a~6d可在转印位置P1与退避位置P2之间平行于上下方向(与框架33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转印位置P1是一次转印辊6a~6d将承载于感光鼓1a~1d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一次转印)的位置(图1~图3所示的位置)。一次转印辊6a~6d在位于转印位置P1的状态下,与中间转印带8的内周面抵接,并且以与感光鼓1a~1d将中间转印带8夹在中间的方式按压感光鼓1a~1d。在该状态下,一次转印辊6a~6d对一次转印辊6a~6d与感光鼓1a~1d之间施加预定的转印电压。
退避位置P2是一次转印辊6a~6d与中间转印带8一起从感光鼓1a~1d分离的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在一次转印辊6a~6d位于退避位置P2的状态下,中间转印单元30相对于装置主体101装拆。一次转印辊6a~6d从转印位置P1朝向退避位置P2向上方(箭头z方向)移动。
返回图1,二次转印辊9与中间转印带8相对。二次转印辊9被支承为可旋转。二次转印辊9以与驱动辊10将中间转印带8夹在中间的方式按压驱动辊10。二次转印辊9被压靠于中间转印带8而形成二次转印夹缝N。二次转印辊9将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二次转印)到经过二次转印夹缝N的薄片体S(印刷用纸、信封、明信片或OHP薄片体等记录介质)上。
如图1、图2所示,带清洁单元19在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图1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上配置于二次转印夹缝N的下游侧且感光鼓1a的上游侧的位置。带清洁单元19与框架33连结。
带清洁单元19具有带清洁辊19a。带清洁辊19a与中间转印带8的外周面抵接,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等。
如图1所示,薄片体供给部31将薄片体S向二次转印夹缝N供给。更详细的情况如下。薄片体供给部31具有薄片体盒16、供纸辊12a和校准辊对12b。
薄片体盒16设置于装置主体101的下部。在薄片体盒16可收容多枚薄片体S。供纸辊12a在薄片体S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薄片体盒16的下游侧。供纸辊12a将收容于薄片体盒16的薄片体S向下游侧供给。
校准辊对12b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配置于供纸辊12a的下游侧。校准辊对12b将从供纸辊12a供给的薄片体S在预定的时机向二次转印夹缝N输送。
如图1所示,薄片体输送部32具有薄片体输送通道18、分支部14、翻转输送通道20和排出辊对15。
薄片体输送通道18是从校准辊对12b供给的薄片体S所经过的通道。薄片体输送通道18的一端位于校准辊对12b的下游侧。薄片体输送通道18的另一端成为与装置主体101的外部相通的开口。薄片体输送通道18从该一端到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在薄片体输送通道18的另一端设置有排出辊对15。排出辊对15将经过薄片体输送通道18的薄片体S向形成于装置主体101的上表面的排出盘17排出。
翻转输送通道20从薄片体输送通道18分支并朝向下方延伸。翻转输送通道20的一端与薄片体输送通道18连接。翻转输送通道20的另一端设置于校准辊对12b的上游侧的位置。翻转输送通道20将经过薄片体输送通道18的薄片体S再次向校准辊对12b输送。
分支部14设置于薄片体输送通道18与翻转输送通道20的连接部分。分支部14将经过薄片体输送通道18的薄片体S分配给排出辊对15侧和翻转输送通道20侧中的任一方。
如图1所示,定影部13具有定影辊对13a。定影部13通过定影辊对13a将经过了二次转印夹缝N的薄片体S夹入并加热及加压,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薄片体S的表面。
<图像形成步骤>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图像形成步骤进行说明。如果用户输入图像形成开始,则首先通过带电器2a~2d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同样地带电。接着,曝光单元5对感光鼓1a~1d的表面照射光,在感光鼓1a~1d上形成与图像信号对应的静电潜影。
接着,显影单元3a~3d向感光鼓1a~1d上供给调色剂。于是,调色剂静电附着在感光鼓1a~1d上。由此,形成与在感光鼓1a~1d上形成的静电潜影对应的调色剂像。
而且,通过一次转印辊6a~6d对一次转印辊6a~6d与感光鼓1a~1d之间以预定的转印电压施加电场。此时,使驱动辊10旋转,并使中间转印带8从动于驱动辊10旋转。于是,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一边与感光鼓1a~1d的外周面抵接一边移动。由此,在感光鼓1a~1d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被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8上。此后,清洁装置7a~7d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a~1d的表面的调色剂。
供纸辊12a从薄片体盒16供给薄片体S。校准辊对12b将从供纸辊12a供给的薄片体S在预定的时机向二次转印夹缝N输送。在二次转印夹缝N中,薄片体S被二次转印辊9和中间转印带8夹持并被压靠于中间转印带8。于是,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图像)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薄片体S。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薄片体S经过薄片体输送通道18向定影部13输送。此时,带清洁单元19去除完成向薄片体S的转印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
定影部13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薄片体S的表面。由此,在薄片体S上形成预定的全色图像。形成有全色图像的薄片体S通过分支部14分配输送方向。在仅在薄片体S的单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直接分配到排出辊对15侧并向排出盘17排出。
另一方面,在薄片体S的双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通过分支部14将经过了定影部13的薄片体S分配到翻转输送通道20侧。更详细地说,使薄片体S的一部分暂时从排出辊对15突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并使排出辊对15反向旋转。然后,在通过分支部14将薄片体S向翻转输送通道20引导的同时,通过排出辊向翻转输送通道20输送。将薄片体S在使图像面(定影有调色剂像的面)翻转的状态下再次向二次转印夹缝N输送。然后,将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的下一个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体S的未形成图像的面,通过定影部13定影调色剂像后向排出盘17排出。
<关于抑制中间转印带与感光鼓的接触的结构>
接着,对中间转印单元30和图像形成部Pa~Pd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从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侧(箭头z’侧)表示中间转印单元30的立体图。图6是从中间转印带8的上表面侧(箭头z侧)表示中间转印单元30的立体图。图7是从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侧(箭头z’侧)俯视中间转印单元30的俯视图。图8是放大表示在图6中由单点划线所示的圆框线C1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3~图7所示,框架33具有清洁辊支承部39、清洁辊支承部40、第一突起34、第二突起35和第三突起36。清洁辊支承部39、40将带清洁辊19a支承为可旋转。清洁辊支承部39、40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框架33的与驱动辊10相反侧(箭头x’侧)的端部。清洁辊支承部39、40在带宽度方向上位于将中间转印带8夹在中间的一侧和另一侧。
第一突起34设置于框架33的位于带宽度方向上的中间转印带8的外侧的位置。第一突起34与框架33形成为一体。第一突起34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图像形成部Pd(更详细地说,感光鼓1d)的一侧(驱动辊10侧、箭头x侧)(参照图1)。换言之,第一突起34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一次转印辊6d的一侧(箭头x侧)。
第一突起34从框架33向下方(箭头z’方向)延伸。第一突起34比中间转印带8的外周面(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更向感光鼓1a~1d侧(箭头z’侧)突出(参照图3、图8)。
第二突起35以与所述第一突起34在带宽度方向上将中间转印带8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于框架33的与第一突起34相反侧。第二突起35与框架33形成为一体。第二突起35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与第一突起34重叠的位置。第二突起35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感光鼓1a~1d的外侧(省略图示)。具体而言,第二突起35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图像形成部Pd(更详细地说,感光鼓1d)的一侧(驱动辊10侧、箭头x侧)(省略图示)。换言之,第二突起35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一次转印辊6d的一侧(箭头x侧)(参照图5)。
第二突起35从框架33向下方(箭头z’方向)延伸。第二突起35比中间转印带8的外周面(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更向感光鼓1a~1d侧(箭头z’侧)突出。
第三突起36以与所述第一突起34在带宽度方向上将中间转印带8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于第一突起34的相反侧。更详细地说,第三突起36设置于清洁辊支承部39。第三突起36与框架33(更详细地说,清洁辊支承部39)形成为一体。
第三突起36以与所述第二突起35在带移动方向上将框架33的中央夹在中间的方式位于框架33的与第二突起35相反侧。第三突起36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图像形成部Pa~Pd的外侧(参照图1、图2)。具体而言,第三突起36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图像形成部Pa的另一侧(从动辊11侧、箭头x’侧)(参照图1)。更详细地说,第三突起36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比感光鼓1a更靠另一侧(从动辊11侧、箭头x’侧)的位置(参照图2)。换言之,第三突起36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一次转印辊6a的另一侧(箭头x’侧)(参照图5)。
第三突起36从框架33(更详细地说,清洁辊支承部39)向下方(箭头z’方向)延伸。第三突起36比中间转印带8的外周面(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更向感光鼓1a~1d侧(箭头z’侧)突出(参照图2)。
返回图2、图3,图像形成部Pd具有第一限制导向件37。第一限制导向件37形成于清洁装置7d的上端部。第一限制导向件37是与中间转印带8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平坦面。第一限制导向件37沿着感光鼓1d的旋转轴方向延伸。
第一限制导向件37与第一突起34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如图3、图4所示,第一限制导向件37与第一突起34的顶端的上下方向的间隔L1比一次转印辊6a~6d位于退避位置P2且中间转印带8从感光鼓1a~1d分离的状态下的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的间隔L2小。
换言之如下。如图9所示,将中间转印单元30从装置主体101拆卸,在第一突起34与第一限制导向件37接触的状态且一次转印辊6a~6d位于退避位置P2的状态下,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隔着预定的间隔L2’相对(分离)。
当向装置主体101安装中间转印单元30时,在使第一突起34与第一限制导向件37抵接的状态下,如果使中间转印单元30沿着带宽度方向移动,则第一限制导向件37将中间转印单元30向相对于装置主体101安装的安装位置引导。
返回图2,装置主体101具有第二限制导向件38。第二限制导向件38位于装置主体101的内部。第二限制导向件38沿着感光鼓1a~1d的轴向延伸。第二限制导向件38与第三突起36隔着预定的间隔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第二限制导向件38与第三突起36的顶端的上下方向的间隔L3小于上述间隔L2。
换言之,将中间转印单元30从装置主体101拆卸,在第三突起36与第二限制导向件38接触的状态且一次转印辊6a~6d位于退避位置P2的状态下,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隔着预定的间隔相对(分离)(省略图示)。
图10是表示从装置主体101拆卸且承载于预定的设置面A的状态的中间转印单元30的侧视图。如图10所示,第一突起34的顶端、第二突起35的顶端和第三突起36的顶端位于同一平面(在此为设置面A)。在该状态下,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比设置面A更位于上方。换言之,在该状态下,中间转印带8从设置面A分离。
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在中间转印单元30相对于装置主体101的装拆动作中,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接触。更详细的情况如下。在将中间转印单元30相对于装置主体101装拆时,设为中间转印单元30接近图像形成部Pa~Pd,第一突起34与第一限制导向件37接触。于是,此时在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之间设置有预定的间隔L2’。因此,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通过中间转印单元30相对于装置主体101的装拆动作而接触。
此外如上所述,上述间隔L1设定为小于上述间隔L2(参照图4)。因此,在将中间转印单元30相对于装置主体101装拆时,即使中间转印单元30接近感光鼓1a~1d,第一突起34与第一限制导向件37也容易在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接触之前接触。如上所述,如果第一突起34与第一限制导向件37接触,则抑制了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的接触。因此,通过将间隔L1设定为小于间隔L2,从而能够更适当地抑制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接触。
此外如上所述,在将中间转印单元30向装置主体101安装时,第一限制导向件37将中间转印单元30向相对于装置主体101安装的安装位置引导。因此,容易以感光鼓1a~1d与中间转印带8不接触的方式将中间转印单元30安装于装置主体101。将中间转印单元30从装置主体101拆卸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此外如上所述,在将中间转印单元30承载于设置面A时,中间转印带8从设置面A分离。因此,即使通过维护作业或更换作业等将中间转印单元30承载于工作台等的平面(设置面A),也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8损伤或污染。
此外,以往有采用包括可动式的脚部的结构的中间转印单元,所述可动式的脚部在将中间转印单元安装于装置主体101时从感光鼓1a~1d退避(退避到比中间转印带8更靠内侧),在将中间转印单元承载于设置面A时向中间转印带8的外侧突出。与这样的现有结构的中间转印单元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单元30中,第一突起34、第二突起35和第三突起36一体地形成于框架3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单元30能够抑制构造的复杂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将中间转印单元30承载于设置面A时中间转印带8接触设置面A。
除此以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虽然设为第三突起36以与第一突起34在带宽度方向上将中间转印带8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在第一突起34的相反侧,但也可以采用第三突起36设置在与第一突起34相同侧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图1所示的串列式的彩色打印机,也可以适用于彩色复印机、彩色复合机和传真机等使用中间转印单元的各种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可应用于包括环状的中间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单元。通过利用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与像载体通过中间转印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装拆动作而接触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
中间转印单元,具有环状的中间转印带,可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装拆;以及
像载体单元,与所述中间转印带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形成图像,
所述像载体单元具有像载体,所述像载体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且在外周面承载调色剂像,
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具有:
框架,配置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侧;
驱动辊,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框架,且被压靠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使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动;
张力辊,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框架,且被压靠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而在从动于所述中间转印带进行旋转的同时向所述中间转印带施加预定的张力;以及
转印辊,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框架,能够在转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转印位置是所述转印辊以与所述像载体将所述中间转印带夹在中间的方式压靠于所述像载体,并将承载于所述像载体的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所述转印辊与所述中间转印带一起从所述像载体分离的位置,
所述框架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更向所述像载体单元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所述像载体单元具有第一限制导向件,所述第一限制导向件沿着所述像载体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突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对,
在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一限制导向件接触的状态且所述转印辊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像载体隔着预定的间隔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在带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侧,所述带宽度方向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转动方向正交,
所述框架具有:
第二突起,以与所述第一突起在所述带宽度方向上将所述中间转印带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突起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更向所述像载体单元侧突出;以及
第三突起,以与所述第一突起或所述第二突起在与所述上下方向和所述带宽度方向正交的带移动方向上将所述框架的中央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突起或所述第二突起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更向所述像载体单元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载体单元可装拆地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
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在所述带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像载体单元的一侧,
所述第三突起在所述带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像载体单元的另一侧,
所述装置主体具有第二限制导向件,所述第二限制导向件沿着所述像载体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三突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对,
在所述第三突起与所述第二限制导向件接触的状态且所述转印辊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像载体隔着预定的间隔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像载体单元沿着所述带移动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第一突起在所述带移动方向上位于各所述像载体的外侧,
所述第三突起在所述带移动方向上位于各所述像载体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突起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使所述第一突起、所述第二突起和所述第三突起的顶端接触设置面并将所述中间转印单元承载于所述设置面时,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下表面与所述设置面之间形成有预定的间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3064751A JP2024151436A (ja) | 2023-04-12 | 2023-04-12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064751 | 2023-04-1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795749A true CN118795749A (zh) | 2024-10-18 |
Family
ID=93017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433639.2A Pending CN118795749A (zh) | 2023-04-12 | 2024-04-11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345512A1 (zh) |
JP (1) | JP2024151436A (zh) |
CN (1) | CN118795749A (zh) |
-
2023
- 2023-04-12 JP JP2023064751A patent/JP2024151436A/ja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4-05 US US18/627,675 patent/US2024034551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4-04-11 CN CN202410433639.2A patent/CN118795749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151436A (ja) | 2024-10-25 |
US20240345512A1 (en) | 2024-1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798786B2 (ja) |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9549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08574A (ja) |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328817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4341873A (ja) | カラープリンタ | |
CN118795749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134383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
JP451534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169908B2 (ja)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7281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0520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81941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7867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21588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29277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S6229937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搬送装置 | |
JP577157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34771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7191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28445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05052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023526A (ja) | 転写装置 | |
JPH0534674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258576A (ja) | 両面印刷装置 | |
JPH076442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