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613684A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613684A CN118613684A CN202280088407.7A CN202280088407A CN118613684A CN 118613684 A CN118613684 A CN 118613684A CN 202280088407 A CN202280088407 A CN 202280088407A CN 118613684 A CN118613684 A CN 1186136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temperature
- humidity
- heat exchanger
- control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WRIWBAIICGTTQ-UHFFFAOYSA-N difluoro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FCF RWRIWBAIICGTT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1—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air supply to heat-exchangers or bypass chann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换气装置包括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天花板背面空间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供往管道的吹出空气的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换气装置包括供气扇、排气扇、第一热交换器(全热热交换单元)以及第二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当供气扇及排气扇运转时,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在第一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室外空气在第二热交换器中被冷却或加热,然后被供往室内。在第一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室内空气被排出到室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1-751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换气装置中,将空气经过布置在天花板背面的管道供往室内空间。此处,在将换气装置的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来对空气进行冷却的情况下,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流经管道。在天花板背面空间中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该空气的露点温度会变高。因此,存在天花板背面空间中的空气中的水分在管道的表面结露的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布置于天花板背面空间的管道的表面上结露的换气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包括机壳12、供气扇22、排气扇23、第一热交换器21、制冷剂回路R以及控制部100,在所述机壳12中形成有供气通路13和排气通路14,所述供气通路13用于将室外空气经过布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管道D3供往室内空间5,所述排气通路14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所述供气扇22布置在所述供气通路13中,所述排气扇23布置在所述排气通路14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使流经所述供气通路13的空气与流经所述排气通路14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制冷剂回路R具有压缩机82和第二热交换器52,所述第二热交换器52作为蒸发器,并且布置在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的位置,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供往所述管道D3的吹出空气的温度。
在第一方面中,控制部100基于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供往管道D3的吹出空气的温度。此处,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作为表示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易结露程度的指标。因此,通过利用该控制调节吹出温度,从而能够抑制在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和所述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在第二方面中,控制部100不仅基于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还基于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此处,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作为表示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易结露程度的指标。因此,通过利用该控制调节吹出温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室内空间5中结露。
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100基于在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和所述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这两者中容易结露的一者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在第三方面中,控制部100基于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和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这两者中容易结露的一者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吹出温度。通过该控制,如果能够抑制容易结露的空气产生结露,就能够抑制另一空气结露。因此,通过该控制,能够抑制在管道D3的表面和室内空间5中结露。
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作为所述蒸发器的第二热交换器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从而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在第四方面中,通过调节第二热交换器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从而能够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进而能够抑制在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
第五方面在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所述压缩机82的转速,从而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在第五方面中,控制部100通过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从而能够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进而能够抑制在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
在第六方面中,所述换气装置包括加热部52b,所述加热部52b进行将已通过作为所述蒸发器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52的空气加热的再加热动作,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控制由所述加热部52b进行的所述再加热动作,从而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在第六方面中,通过利用进行再加热动作的加热部52b来将在作为蒸发器的第二热交换器52中被冷却后的空气加热,从而能够对该空气进行除湿。控制部100通过控制由加热部52b进行的再加热动作,从而能够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进而能够抑制在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
在第七方面中,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所述供气扇22的风量,从而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在第七方面中,控制部100通过调节供气扇22的风量,从而能够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进而能够抑制在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建筑物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换气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示出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换气装置的方框图;
图5是结露抑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关于基于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的控制的表,其示出了条件、条件的内容、状态值以及控制内容之间的关系;
图7是变形例2的结露抑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8是变形例3的结露抑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9是变形例4的结露抑制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以下所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各附图用于概要地说明本公开,因此为了容易理解,有时会根据需要夸张或简化地示出尺寸、比例或数量。
(1)换气装置的概要
本公开的换气装置10对室内空间5进行换气。如图1所示,换气装置10对普通房屋等建筑物的室内空间5进行换气。换气装置10将室外空间6中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往室内。同时,换气装置10将室内空间5中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出到室外。这里所说的“室内空间”包括起居室等居室和走廊等非居室。换气装置10对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
换气装置10具有换气单元11。换气单元11布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换气单元11具有机壳12。如图3所示,在机壳12中形成有供气通路13和排气通路14。换气单元11具有供气扇22、排气扇23、全热交换器21以及利用热交换器52。
如图2所示,换气装置10具有热源单元80。热源单元80与利用热交换器52经由第一连接管86及第二连接管87连接。通过上述管道的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R。在制冷剂回路R中填充有制冷剂。制冷剂例如是R32(二氟甲烷)。通过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R中循环,从而进行制冷循环。第一连接管86是气侧连接管。第二连接管87是液侧连接管。
(2)管道
如图1所示,在换气单元11上连接有外部气体管道D1、排气管道D2以及供气管道D3。外部气体管道D1的流入端与室外空间6相连。外部气体管道D1的流出端与供气通路13的流入端相连。排气管道D2的流入端与排气通路14的流出端相连。排气管道D2的流出端与室外空间6相连。供气管道D3的流入端与供气通路13的流出端相连。供气管道D3的流出端与室内空间5相连。
(3)热源单元
图2所示的热源单元80布置在室外空间6。热源单元80具有热源风扇81。作为制冷剂回路R的要素,热源单元80具有压缩机82、热源热交换器83、切换机构84以及膨胀阀85。
压缩机82对已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压缩机82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喷出。压缩机82是变频式压缩机。
热源热交换器83是翅片管式空气热交换器。热源热交换器83是使流经其内部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
热源风扇81布置在热源热交换器83附近。本例的热源风扇81是螺旋桨风扇。热源风扇81输送通过热源热交换器83的空气。
切换机构84改变制冷剂回路R的流路,以便在作为制冷循环的第一制冷循环和作为制热循环的第二制冷循环之间进行切换。切换机构84是四通换向阀。切换机构84具有第一阀口84a、第二阀口84b、第三阀口84c以及第四阀口84d。切换机构84的第一阀口84a与压缩机82的喷出部相连。切换机构84的第二阀口84b与压缩机82的吸入部相连。切换机构84的第三阀口84c经由第一连接管86与利用热交换器52的气侧端部相连。切换机构84的第四阀口84d与热源热交换器83的气侧端部相连。
切换机构84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状态(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下的切换机构84将第一阀口84a与第四阀口84d连通且将第二阀口84b与第三阀口84c连通。第二状态(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下的切换机构84将第一阀口84a与第三阀口84c连通且将第二阀口84b与第四阀口84d连通。
膨胀阀85的一端与热源热交换器83的液侧端部相连,膨胀阀85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连接管87与利用热交换器52的液侧端部相连。膨胀阀85是其开度可调节的电子膨胀阀。
(4)换气单元的详细结构
(4-1)机壳
如图1及图3所示,机壳12布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机壳12形成为长方体状。机壳12沿着天花板7延伸。机壳12具有上板12a、下板12b以及四个侧板。四个侧板包含彼此相对的第一侧板12c和第二侧板12d。
上板12a构成机壳12的上表面。下板12b构成机壳12的下表面。第一侧板12c构成机壳12的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侧面。第二侧板12d构成机壳12的位于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侧面。
在第一侧板12c上设置有第一管道连接部C1及第二管道连接部C2。第一管道连接部C1及第二管道连接部C2形成为筒状。第一管道连接部C1及第二管道连接部C2从第一侧板12c的外表面向侧方突出。在第一管道连接部C1上连接有外部气体管道D1的流出端。在第二管道连接部C2上连接有排气管道D2的流入端。
在第二侧板12d上设置有第三管道连接部C3。第三管道连接部C3形成为筒状。第三管道连接部C3从第二侧板12d的外表面向侧方突出。在第三管道连接部C3上连接有供气管道D3的流入端。
在机壳12的下板12b设置有室内面板15。如图1及图3所示,室内面板15设置在贯穿天花板7的开口7a的内部。室内面板15面向室内空间5。在室内面板15上形成有吸入口15a。吸入口15a使室内空间5与排气通路14的流入端彼此连通。
如图1所示,在天花板7上形成有供气口9。供气口9与供气管道D3的流出端连接。供气口9面向室内空间5。通过供气管道D3后的空气经过供气口9吹出到室内空间5中。
(4-2)隔板
如图3所示,在机壳1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16和第二隔板17。第一隔板16形成在靠近第一侧板12c的位置。第二隔板17形成在靠近上板12a的位置。在机壳12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路P1、第二流路P2、第三流路P3以及第四流路P4。
第一流路P1形成在第一侧板12c、第一隔板16以及全热交换器21之间。第一流路P1构成供气通路13中位于全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的流路。第一流路P1与第一管道连接部C1连通。
第二流路P2形成在上板12a、第一隔板16、第二隔板17以及全热交换器21之间。第三流路P3经由连通口18与第二流路P2的流出端连接。第三流路P3形成在比第二流路P2靠机壳12的宽度方向里侧的位置。第二流路P2及第三流路P3构成排气通路14中位于全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的流路。第三流路P3与第二管道连接部C2连通。
第四流路P4形成在上板12a、第二侧板12d、下板12b、第二隔板17以及全热交换器21之间。第四流路P4构成供气通路13中位于全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的流路。第四流路P4与第三管道连接部C3连通。
(4-3)全热交换器
全热交换器21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21使流经供气通路13的空气与流经排气通路14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全热交换器21形成为长方体状。全热交换器21以其下表面沿着下板12b的方式布置。如图3中示意性所示,在全热交换器21的内部形成有供气侧内部流路21a和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彼此正交。
供气侧内部流路21a的流入部与第一流路P1相连。供气侧内部流路21a的流出部与第四流路P4相连。排气侧内部流路21b的流入部与吸入口15a相连。排气侧内部流路21b的流出部与第二流路P2相连。
全热交换器21使热量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之间移动。全热交换器21使水分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之间移动。像这样,全热交换器21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之间交换潜热及显热。
(4-4)供气扇及排气扇
供气扇22布置在第四流路P4中。供气扇22布置在第四流路P4中的位于利用热交换器52的上游侧的位置。排气扇23布置在第二流路P2中。供气扇22输送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排气扇23输送排气通路14中的空气。供气扇22及排气扇23是西洛克式风扇。供气扇22及排气扇23也可以是涡轮式风扇或螺旋桨式风扇。供气扇22及排气扇23各自的旋转轴沿上下方向延伸。供气扇22及排气扇23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邻地布置。
供气扇22的第一电动机M1的转速是可变的。第一电动机M1是由控制电路调节转速的直流风扇电动机。供气扇22构成为其风量可变。排气扇23的第二电动机M2的转速是可变的。第二电动机M2是由控制电路调节转速的直流风扇电动机。排气扇23构成为其风量可变。
(4-5)利用热交换器
利用热交换器52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二热交换器。利用热交换器52布置在供气通路13中的位于全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的位置。如图2所示,利用热交换器52具有第一热交换部52a、第二热交换部52b以及减压阀52c。第一热交换部52a及第二热交换部52b经由设置有减压阀52c的制冷剂管道相互连接。
第一热交换部52a及第二热交换部52b使流经它们的内部的制冷剂与流经供气通路13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一热交换部52a及第二热交换部52b是翅片管式空气热交换器。
减压阀52c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减压阀52c是其开度可调节的电子膨胀阀。减压阀52c也可以是电磁阀。在减压阀52c为电磁阀的情况下,减压阀52c在全开状态和为了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开度变小的状态之间切换。
(5)传感器
亦如图2及图4所示,换气装置10具有多个制冷剂传感器和多个空气传感器。
多个制冷剂传感器包含第一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11。第一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11检测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利用热交换器52的蒸发温度Te。需要说明的是,制冷剂传感器也可以具有检测制冷剂回路R中的低压压力的低压压力传感器。蒸发温度Te也可以利用相当于低压压力的饱和温度求出。
多个空气传感器包含第一温度传感器125、第一湿度传感器126、第二温度传感器123、第二湿度传感器124、第三温度传感器121、第三湿度传感器122、第四温度传感器127以及第四湿度传感器128。
如图1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125及第一湿度传感器126布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25及第一湿度传感器126布置在第三管道连接部C3附近。换句话说,第一温度传感器125及第一湿度传感器126布置在供气管道D3附近。第一温度传感器125检测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即第一空气的温度。第一湿度传感器126检测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即第一空气的湿度。严格地说,第一湿度传感器126检测第一空气的相对湿度。第一湿度传感器126也可以检测第一空气的绝对湿度。第一温度传感器125及第一湿度传感器126布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即可,例如也可以布置在排气管道D2附近。
如图1所示,第二温度传感器123及第二湿度传感器124布置在室内空间5中。第二温度传感器123及第二湿度传感器124例如布置在吸入口15a附近。第二温度传感器123检测第二空气即室内空间5中的室内空气RA的温度。第二湿度传感器124检测室内空气RA的湿度。严格地说,第二湿度传感器124检测室内空气RA的相对湿度。第二湿度传感器124也可以检测室内空气RA的绝对湿度。
如图2所示,第三温度传感器121及第三湿度传感器122设置于热源单元80。第三温度传感器121检测室外空气OA的温度。第三湿度传感器122检测室外空气OA的湿度。严格地说,第三湿度传感器122检测室外空气OA的相对湿度。第三湿度传感器122也可以检测室外空气OA的绝对湿度。
如图3所示,第四温度传感器127及第四湿度传感器128设置在换气单元11的机壳12的内部。第四温度传感器127及第四湿度传感器128布置在供气通路13中的位于全热交换器21与利用热交换器52之间的位置。严格地说,第四温度传感器127及第四湿度传感器128布置在供气通路13中的位于全热交换器21与供气扇22之间的位置。第四温度传感器127检测已通过全热交换器21后且通过利用热交换器52之前的空气的温度。第四湿度传感器128检测已通过全热交换器21后且通过利用热交换器52之前的空气的湿度。严格地说,第四湿度传感器128检测该空气的相对湿度。第四湿度传感器128也可以检测该空气的绝对湿度。
(6)控制部
换气装置10具有控制部100。如图2及图4所示,控制部100包含第一控制装置101和第二控制装置102。第一控制装置101设置于热源单元80。第二控制装置102设置于换气单元11。第一控制装置101与第二控制装置102通过通信线W相互连接。通信线W是有线通信线或无线通信线。
第一控制装置101及第二控制装置102分别包含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电气电路以及电子电路。MCU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在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供CPU执行的各种程序。
第一控制装置101控制压缩机82、热源风扇81、切换机构84以及膨胀阀85。第一控制装置101接收第三温度传感器121及第三湿度传感器122的检测值。第一控制装置101基于室外空气OA的温度及室外空气的相对湿度求出室外空气OA的绝对湿度。
第二控制装置102控制供气扇22及排气扇23。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控制装置102控制第一电动机M1的转速,以使供气扇22的风量成为目标风量。第二控制装置102控制第二电动机M2的转速,以使排气扇23的风量成为目标风量。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供气扇22及排气扇23是通过所谓的风量恒定控制方式控制的。
第二控制装置102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123、第二湿度传感器124、第一温度传感器125、第一湿度传感器126、第四温度传感器127以及第四湿度传感器128的检测值。第二控制装置102基于室内空气RA的温度及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求出室内空气RA的绝对湿度。第二控制装置102基于第一空气的温度及第一空气的相对湿度求出第一空气的绝对湿度。第二控制装置102基于第二空气的温度及第二空气的相对湿度求出第二空气的绝对湿度。
(7)运转动作
参照图2及图3对换气装置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换气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以及再加热除湿运转。在图2中,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用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7-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控制部100使压缩机82、热源风扇81、供气扇22以及排气扇23运转。控制部100使切换机构84成为第一状态,减小膨胀阀85的开度,并使减压阀52c成为全开状态。第一热交换部52a及第二热交换部52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在制冷运转时的换气单元11中,伴随着排气扇23运转,室内空气RA被取入到吸入口15a中。伴随着供气扇22运转,室外空气OA被取入到第一流路P1中。吸入口15a中的空气流经全热交换器21的排气侧内部流路21b。第一流路P1中的空气流经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内部流路21a。
例如在夏季,利用图1所示的其他空调装置A对室内空间5进行制冷。在该情况下,室内空气RA的温度低于室外空气OA的温度。此外,室内空气RA的湿度低于室外空气OA的湿度。因此,在全热交换器21中,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被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冷却。同时,在全热交换器21中,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中的水分向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移动。
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向第二流路P2流出后的空气流经第三流路P3及排气管道D2,作为排出空气EA被排出到室外空间6。
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被冷却及除湿后的空气流出到第四流路P4中。该空气被利用热交换器52的第一热交换部52a及第二热交换部52b冷却。被冷却后的空气流经供气管道D3,作为供给空气SA被供往室内空间5。
(7-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中,控制部100使压缩机82、热源风扇81、供气扇22以及排气扇23运转。控制部100使切换机构84成为第二状态,减小膨胀阀85的开度,并使减压阀52c成为全开状态。第一热交换部52a及第二热交换部52b作为散热器或冷凝器发挥作用。
在制热运转时的换气单元11中,伴随着排气扇23运转,室内空气RA被取入到吸入口15a中。伴随着供气扇22运转,室外空气OA被取入到第一流路P1中。吸入口15a中的空气流经全热交换器21的排气侧内部流路21b。第一流路P1中的空气流经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内部流路21a。
例如在冬季,利用图1所示的其他空调装置A对室内空间5进行制热。在该情况下,室内空气RA的温度高于室外空气OA的温度。此外,室内空气RA的湿度高于室外空气OA的湿度。因此,在全热交换器21中,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被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加热。同时,在全热交换器21中,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中的水分向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移动。
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向第二流路P2流出后的空气流经第三流路P3及排气管道D2,作为排出空气EA被排出到室外空间6。
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被加热及加湿后的空气流出到第四流路P4中。该空气被利用热交换器52的第一热交换部52a及第二热交换部52b加热。被加热后的空气流经供气管道D3,作为供给空气SA被供往室内空间5。
(7-3)再加热除湿运转
在再加热除湿运转中,控制部100使压缩机82、热源风扇81、供气扇22以及排气扇23运转。控制部100使切换机构84成为第一状态,使膨胀阀85全开,并减小减压阀52c的开度。第一热交换部52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第二热交换部52b作为散热器或冷凝器发挥作用。
例如在夏季,与制冷运转时相同,在全热交换器21中,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被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冷却。同时,在全热交换器21中,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中的水分向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移动。
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向第二流路P2流出后的空气流经第三流路P3及排气管道D2,作为排出空气EA被排出到室外空间6。
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被冷却及除湿后的空气流出到第四流路P4中。该空气在利用热交换器52的第一热交换部52a中被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由此,空气中的水分结露,该空气被除湿。在第一热交换部52a中被冷却及除湿后的空气在第二热交换部52b中被加热。其结果是,能够在抑制空气的温度变得过低的同时降低该空气的相对湿度。在第二热交换部52b中被加热后的空气流经供气管道D3,作为供给空气SA被供往室内空间5。
(8-1)结露的技术问题
如上述制冷运转那样,在使利用热交换器5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运转中,空气被利用热交换器52冷却。被冷却后的空气作为吹出空气从供气通路13被供给到供气管道D3中。供气管道D3布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因此,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第一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当温度相对较低的吹出空气流经供气管道D3时,供气管道D3的表面温度会降低,有时第一空气中的水分会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
特别是,本例的换气装置10以普通房屋为对象,供气管道D3的直径也比商业用途的供气管道的直径小。例如一根供气管道D3的外径约为50mm。对于这种直径较小的供气管道D3而言,在其表面上特别容易结露。
加之,被供给到供气管道D3中的吹出空气是经过供气口9向室内空间5流出的。在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当温度相对较低的吹出空气被供往室内空间5时,有时供气口9附近的第二空气中的水分会在天花板7等的表面上结露。
(8-2)结露抑制控制
换气装置10进行用于解决上述结露的技术问题的结露抑制控制(第一控制)。参照图5及图6对结露抑制控制进行详细的说明。
(8-2-1)结露抑制控制
在利用热交换器5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运转中,控制部100执行结露抑制控制。虽然该运转的一个示例是制冷运转,但也包含用利用热交换器52对空气进行冷却来除湿的除湿运转、使利用热交换器52的一部分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运转(例如上述再加热除湿运转)。
在结露抑制控制中,控制部100基于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第一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和室内空间5中的第二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供往供气管道D3的吹出空气的温度。本例的控制部100通过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进而调节利用热交换器52的蒸发温度,以此来调节该吹出空气的温度。
如图5所示,当结露抑制控制开始时,在步骤S11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25检测第一空气即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此外,第一湿度传感器126检测第一空气的湿度。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100根据第一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求出第一判断值TA。第一判断值TA对应于用于抑制管道D3表面上的结露的蒸发温度Te。如果蒸发温度Te低于第一判断值TA,则可能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第一判断值TA是通过使用以第一空气的温度及湿度为参数的函数或表格来确定的。第一空气的温度及湿度越高,第一判断值TA越大。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100基于第一判断值TA及蒸发温度Te来判断条件a~d中的哪个条件成立。如图6所示,在Te≤TA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条件a成立;在TA<Te≤TA+Td1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条件b成立;在TA+Td1≤Te≤TA+Td2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条件c成立;在TA+Td2<Te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条件d成立。图6所示的Td1及Td2是被加在第一判断值TA及第二判断值TB上的温度。例如Td1被设定为1.0℃,Td2被设定为1.5℃。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100求出与在步骤S13中判断出的条件相对应的第一状态值。在条件a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第一状态值设为3;在条件b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第一状态值设为2;在条件c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第一状态值设为1;在条件d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第一状态值设为0。第一状态值是指表示易结露程度的状态,第一状态值的数值越高,结露风险越大。
在步骤S15中,第二温度传感器123检测第二空气即室内空气RA的温度。此外,第二湿度传感器124检测第二空气的湿度。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100根据第二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求出第二判断值TB。第二判断值TB对应于用于抑制室内空间5中的供气口9附近的结露的蒸发温度Te。如果蒸发温度Te低于第二判断值TB,则可能在供气口9附近产生结露。第二判断值TB是通过使用以第二空气的温度及湿度为参数的函数或表格来确定的。第二空气的温度及湿度越高,第二判断值TB越大。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100基于第二判断值TB及蒸发温度Te来判断条件e~h中的哪个条件成立。如图6所示,在Te≤TB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条件e成立;在TB<Te≤TB+Td1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条件f成立;在TB+Td1≤Te≤TB+Td2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条件g成立;在TB+Td2<Te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条件h成立。
在步骤18中,控制部100求出与在步骤S17中判断出的条件相对应的第二状态值。在条件e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第二状态值设为3;在条件f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第二状态值设为2;在条件g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第二状态值设为1;在条件h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第二状态值设为0。第二状态值是指表示易结露程度的状态,第二状态值的数值越高,结露风险越大。
在步骤S19中,控制部100比较第一状态值与第二状态值的大小关系。在步骤S20中,控制部100基于第一状态值和第二状态值中状态值的数值较高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按照其状态值调节压缩机的转速。通过该控制,能够调节利用热交换器52的蒸发温度Te,进而能够调节供往供气管道D3的吹出空气的温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及室内空间5中结露。
(8-2-2)具体例1
例如,假设第一空气为高温高湿,第二空气为低温低湿。换句话说,假设第一空气的露点温度高于第二空气的露点温度。在该情况下,第一判断值TA高于第二判断值TB。
具体而言,例如假设第一判断值TA为13℃,第二判断值TB为11℃。此处,假设由第一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11检测到的蒸发温度Te为12℃。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13中,由于蒸发温度Te(=12℃)为第一判断值TA(=13℃)以下,所以条件a成立。因此,在步骤S14中,第一空气的状态值为3。
另一方面,在步骤S17中,蒸发温度Te(=12℃)高于TB(=11℃)且为TB+Td1(11+1.0=12℃)以下,所以条件f成立。因此,在步骤S18中,第二空气的状态值为2。
在步骤S20中,控制部100基于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中状态值较高的第一空气的条件,来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在本例中,关于第一空气,由于条件a成立,因此控制部100降低压缩机82的转速。可以说,条件a是表示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容易结露这一情况的条件。当压缩机82的转速下降时,蒸发温度Te变高,吹出空气的温度变高。其结果是,流经供气管道D3的空气的温度变高,能够抑制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
在该例中,由于第一空气的露点温度高于第二空气的露点温度,因而第一空气比第二空气更容易结露。因此,通过调节吹出温度以能够抑制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从而也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5中结露。因此,通过该控制,能够抑制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和室内空间5中结露。
(8-2-3)具体例2
例如,假设第二空气为高温高湿,第一空气为低温低湿。换句话说,假设第二空气的露点温度高于第一空气的露点温度。在该情况下,第二判断值TB高于第一判断值TA。
具体而言,例如假设第二判断值TB为13℃,第一判断值TA为11℃。此处,假设由第一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11检测到的蒸发温度Te为12℃。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17中,由于蒸发温度Te(=12℃)为第二判断值TB(=13℃)以下,所以条件e成立。因此,在步骤S18中,第二空气的状态值为3。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中,蒸发温度Te(=12℃)高于TA(=11℃)且为TA+Td1(11+1.0=12℃)以下,所以条件b成立。因此,在步骤S14中,第一空气的状态值为2。
在步骤S20中,控制部100基于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中状态值较高的第二空气的条件,来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在本例中,关于第二空气,由于条件e成立,因此控制部100降低压缩机82的转速。可以说,条件e是表示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容易结露这一情况的条件。当压缩机82的转速下降时,蒸发温度Te变高,吹出空气的温度变高。其结果是,供往室内空间5的空气的温度变高,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5中结露。
在该例中,由于第二空气的露点温度高于第一空气的露点温度,因而第二空气比第一空气更容易结露。因此,通过调节吹出温度以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5中结露,从而也能够抑制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因此,通过该控制,能够抑制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和室内空间5中结露。
(8-2-4)其他具体例
在步骤S20的控制中,像这样基于容易结露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在第一空气的状态值高于第二空气的状态值的情况下,除了上述条件a以外,还进行基于条件b、条件c或条件d的控制。
当条件b成立时,控制部100维持压缩机82的转速。此处,可以说,条件b是表示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结露风险低这一情况的条件。控制部100通过维持压缩机82的转速,能够抑制蒸发温度Te降低,能够抑制吹出空气的温度变低。因此,能够抑制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及室内空间5中结露。
当条件c成立时,控制部100提高压缩机82的转速。可以说,条件c是表示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几乎没有结露风险这一情况的条件。控制部100通过提高压缩机82的转速,蒸发温度Te变低,吹出空气的温度变低。因此,在制冷运转等中,能够抑制室内空间5中的室内空气RA的温度变高,能够维持室内空间5的舒适度。由于是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几乎没有结露风险的条件,因此即使吹出空气的温度变低,也能够避免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及室内空间5中产生结露。
当条件d成立时,控制部100通过常规控制来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在常规控制下,控制部100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以使当前的蒸发温度Te达到目标蒸发温度。如果是制冷运转,则控制部100根据制冷负荷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制冷负荷由当前的室内空气RA的温度与室内空间5的设定温度之差决定。可以说,条件d是表示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完全没有结露风险这一情况的条件。因此,即使控制部100执行常规控制,也能够避免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及室内空间5中产生结露。在常规控制下,换气装置10根据制冷负荷进行空气调节,因此能够确保室内的舒适度。
在步骤S20中,在第二空气的状态值高于第一空气的状态值的情况下,除了上述条件e以外,还进行基于条件f、条件g或条件h的控制。基于条件f的控制与基于上述条件b的控制相同。基于条件g的控制与基于上述条件c的控制相同。基于条件h的控制与基于上述条件d的控制相同。因此,省略这些控制的详细说明。
(9)实施方式的特征
(9-1)
换气装置10包括控制部100,该控制部100基于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供往供气管道D3的吹出空气的温度。
由此,能够调节吹出温度,以使得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
(9-2)
控制部100基于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和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
由此,能够调节吹出温度,以使得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或者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供气口9附近结露。
(9-3)
控制部100基于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和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这两者中容易结露的一者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此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该易结露程度(空气的状态值)是通过将基于空气的温度及湿度的判断值(TA、TB)与蒸发温度Te进行比较来加以判断的。
通过像这样基于容易结露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吹出温度,能够抑制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和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结露。
(9-4)
控制部100通过基于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从而调节蒸发温度Te,进而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此外,控制部100通过基于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从而调节蒸发温度Te,进而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
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吹出空气的温度调节成能够抑制天花板背面空间8及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结露的温度。
(10)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也可以采用以下变形例的结构。以下,主要对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10-1)变形例1
变形例1的控制部100在结露抑制控制中通过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来调节蒸发温度Te。但是,控制部100也可以通过调节制冷剂回路R中的阀的开度来调节蒸发温度Te。该阀由膨胀阀85或设置在压缩机82的吸入侧的压力调节阀等构成。
(10-2)变形例2
变形例2的控制部100在结露抑制控制中通过基于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控制由作为加热部的第二热交换部52b进行的再加热动作,从而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此外,控制部100通过基于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控制由第二热交换部52b进行的再加热动作,从而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具体而言,控制部100通过调节减压阀52c并将第二热交换部52b作为加热部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吹出空气的温度。再加热动作相当于上述再加热除湿运转中的第二热交换部52b的动作。
图7所示的步骤S21~S29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1~S19相同。在步骤S30中,控制部100基于第一状态值和第二状态值中状态数值较高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按照其状态值控制作为加热部的第二热交换部52b的再加热动作。
例如,在第一空气比第二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a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29中,控制部100使第二热交换部52b执行再加热动作。由此,在第一热交换部52a中被冷却后的空气在第二热交换部52b中被加热,因此吹出空气的温度变高。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5中结露。在第二空气比第一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e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也使第二热交换部52b执行再加热动作。
例如,在第一空气比第二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c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第二热交换部52b结束再加热动作,使第二热交换部52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第二空气比第一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g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也使第二热交换部52b结束再加热动作,使第二热交换部52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由此,能够在抑制室内空间5中的室内空气RA的温度变高的同时抑制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及室内空间5中结露。
需要说明的是,本例的作为加热部的第二热交换部52b是利用热交换器52的一部分。但是,加热部也可以是不同于利用热交换器52的另外的热交换器。另外,加热部也可以是例如加热器或热电单元,只要能够对空气进行加热即可。
(10-3)变形例3
变形例3的控制部100在结露抑制控制中通过基于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供气扇22的风量,从而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此外,控制部100通过基于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供气扇22的风量,从而调节吹出空气的温度。
图8所示的步骤S31~步骤S39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1~S19相同。在步骤S40中,控制部100基于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中容易结露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供气扇22的风量。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基于第一状态值和第二状态值中状态数值较高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按照其状态值调节供气扇22的风量。
例如,在第一空气比第二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a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减小供气扇22的风量。由此,流经供气管道D3的空气的流速下降,供气管道D3的表面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5中结露。在第二空气比第一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e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也减小供气扇22的风量。
在第一空气比第二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b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维持供气扇22的风量。在第二空气比第一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f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维持供气扇22的风量。
在第一空气比第二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c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增大供气扇22的风量。在第二空气比第一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g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增大供气扇22的风量。由此,能够在确保室内空间5的舒适度的同时抑制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及室内空间5中结露。
在第一空气比第二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d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对换气装置10执行常规控制。在第二空气比第一空气更容易结露时条件h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对换气装置10执行常规控制。在常规控制下,控制部100根据压缩机82的转速而改变供气扇22的风量。压缩机82的转速越高,控制部100使供气扇22的风量越大。压缩机82的转速越低,控制部100使供气扇22的风量越小。
在变形例3的结露抑制控制中,控制部100也可以控制排气扇23使得排气扇23的风量与供气扇22的风量相同。由此,能够使供往室内空间5的供气量与排往室外空间6的排气量相平衡。
(10-4)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也可以仅基于第一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控制供往供气管道D3的吹出空气的温度。
如图9所示,当结露抑制控制开始时,在步骤S51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25检测第一空气即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此外,第一湿度传感器126检测第一空气的湿度。在步骤S52中,控制部100根据第一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求出第一判断值TA。在步骤S53中,控制部100使用图6(A)所示的关系,基于第一判断值TA及蒸发温度Te来判断条件a~d中的哪个条件成立。在步骤S54中,控制部100求出与在步骤S53中判断出的条件相对应的第一状态值。在步骤S55中,控制部100基于第一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按照第一状态值调节压缩机82的转速。步骤S55的具体控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20相同。由此,能够调节吹出温度,以使得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供气管道D3的表面上结露。
需要说明的是,在变形例4的步骤S55中,控制部100也可以进行变形例2所涉及的再加热动作的控制、变形例3所涉及的供气扇22的控制。
(10-5)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结露抑制控制中,控制部100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确定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这两者中结露风险较高的一者。例如,控制部100也可以计算出蒸发温度Te与第一判断值TA之差(Te-TA=ΔT1)和蒸发温度Te与第二判断值TB之差(Te-TB=ΔT2),判断为它们之中差较小的空气的结露风险高,并基于该空气的温度及湿度调节吹出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变形例5中,控制部100也可以进行变形例2所涉及的再加热动作的控制、变形例3所涉及的供气扇22的控制。
(11)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控制部100也可以使用除上述判断值TA、TB、蒸发温度Te以外的指标来推测空气的易结露程度。作为该指标,能够列举出:第一空气的露点温度、第二空气的露点温度、供往供气管道D3的吹出空气的温度等。
第一热交换器21也可以是在流经供气通路13的空气与流经排气通路14的空气之间仅交换显热的显热交换器。
切换机构84也可以不是四通换向阀。切换机构84可以采用将四条流路与对这四条流路进行开闭的开闭阀组合起来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将两个三通阀组合起来的结构。
膨胀阀85可以不是电子膨胀阀,其也可以是感温式膨胀阀或旋转式膨胀机构。
也可以将多条供气管道D3与供气通路13连接。在该情况下,多条供气通路13各自的流出端与一个室内空间5或者多个室内空间5相连。供气管道D3也可以具有与供气通路13相连的一条主管、和从该主管分支出来的多条分支管。在该情况下,各分支管的流出端与一个室内空间5或者多个室内空间5相连。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形态和具体情况进行各种改变。此外,也可以对以上实施方式、变形例、其他实施方式的要素适当地进行组合或替换。
作为参考的实施方式,上述结露抑制控制也可以应用于不具有第一热交换器21而具有第二热交换器52的换气装置10。也就是说,本公开的控制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些词语仅用于区分包含上述词语的语句,并不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于换气装置很有用。
-符号说明-
5室内空间
8天花板背面空间
10换气装置
12机壳
13供气通路
14排气通路
21全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
22供气扇
23排气扇
52利用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
52b第二热交换部(加热部)
82压缩机
100控制部
D3供气管道(管道)
OA室外空气
R制冷剂回路
RA室内空气
Claims (7)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机壳(12)、供气扇(22)、排气扇(23)、第一热交换器(21)、制冷剂回路(R)以及控制部(100),
在所述机壳(12)中形成有供气通路(13)和排气通路(14),所述供气通路(13)用于将室外空气经过布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管道(D3)供往室内空间(5),所述排气通路(14)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
所述供气扇(22)布置在所述供气通路(13)中,
所述排气扇(23)布置在所述排气通路(14)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使流经所述供气通路(13)的空气与流经所述排气通路(14)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制冷剂回路(R)具有压缩机(82)和第二热交换器(52),所述第二热交换器(52)作为蒸发器,并且布置在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供往所述管道(D3)的吹出空气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和所述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100)基于在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和所述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这两者中容易结露的一者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作为所述蒸发器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5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从而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所述压缩机(82)的转速,从而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加热部(52b),所述加热部(52b)进行将已通过作为所述蒸发器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52)的空气加热的再加热动作,
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控制由所述加热部(52b)进行的所述再加热动作,从而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100)基于所述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来调节所述供气扇(22)的风量,从而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温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12802 | 2022-01-31 | ||
JP2022012802A JP7277839B1 (ja) | 2022-01-31 | 2022-01-31 | 換気装置 |
PCT/JP2022/039101 WO2023145162A1 (ja) | 2022-01-31 | 2022-10-20 | 換気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613684A true CN118613684A (zh) | 2024-09-06 |
Family
ID=86382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88407.7A Pending CN118613684A (zh) | 2022-01-31 | 2022-10-20 | 换气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428460A1 (zh) |
JP (1) | JP7277839B1 (zh) |
CN (1) | CN118613684A (zh) |
WO (1) | WO202314516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91021A (ja) | 1999-09-27 | 2001-04-06 | Daikin Ind Ltd | 調湿換気装置 |
JP2006084044A (ja) | 2004-09-14 | 2006-03-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5449950B2 (ja) | 2009-09-29 | 2014-03-1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外気処理空気調和機 |
JP7026781B2 (ja) | 2018-04-04 | 2022-02-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JP7042731B2 (ja) | 2018-11-12 | 2022-03-28 |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
-
2022
- 2022-01-31 JP JP2022012802A patent/JP7277839B1/ja active Active
- 2022-10-20 WO PCT/JP2022/039101 patent/WO202314516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10-20 CN CN202280088407.7A patent/CN118613684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0-20 EP EP22924018.9A patent/EP442846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428460A1 (en) | 2024-09-11 |
WO2023145162A1 (ja) | 2023-08-03 |
JP7277839B1 (ja) | 2023-05-19 |
JP2023111129A (ja) | 2023-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62700B2 (en) | Use-sid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 |
WO2012049897A1 (ja) | 空調制御装置 | |
JPWO2019008694A1 (ja) |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WO2020003446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3892009B (zh) | 空调系统 | |
WO2019193680A1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US20220090813A1 (en) | Outside air treatmen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WO2020053929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7374633B2 (ja) |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JP2012077949A (ja) | コントローラ、調湿用制御部および空調処理システム | |
JP2018025337A (ja) | 空調機 | |
US20220107109A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JP2023005592A (ja) | 換気装置 | |
CN118613684A (zh) | 换气装置 | |
JP2023005515A (ja) | 換気装置 | |
JP6745895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6938950B2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JP7457257B2 (ja) | 換気装置 | |
US11698203B2 (en) |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WO2023148854A1 (ja) |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 |
WO2022244182A1 (ja) | 換気装置 | |
JP2023005534A (ja) | 換気装置 | |
CN113639443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2006386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