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098703A - 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98703A
CN117098703A CN202280024218.3A CN202280024218A CN117098703A CN 117098703 A CN117098703 A CN 117098703A CN 202280024218 A CN202280024218 A CN 202280024218A CN 117098703 A CN117098703 A CN 117098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bed
reinforcement
motor vehicle
region
upp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42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佩吕
S·丰弗雷德
R·蔡特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SA Automobiles SA
Original Assignee
PSA Automobiles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SA Automobiles SA filed Critical PSA Automobiles SA
Publication of CN117098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987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5),所述加强系统(5)包括上板、碰撞吸收区域(10)和强化区域(11),所述上板包括用于与所述底板固定的固定构件。所述吸收区域(10)与所述上板连成一体,并且配置用于可在碰撞的作用下在恒定作用力下变形。所述强化区域(11)是刚性的,配置用于可传输由所述碰撞引起的压缩作用力,与所述上板连成一体,并且在所述吸收区域(10)的延长区中纵向地延伸。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要求于2021年3月25日提交的法国申请2103034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文本、附图和权利要求)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发明的技术背景是用于装备在机动车辆上的结构元件和更具体地配置用于吸收发生在所述机动车辆位置处的侧向碰撞的保护组件的技术背景。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机动车辆的结构元件和尤其是配置用于吸收发生在所述机动车辆位置处的碰撞的保护组件。这些保护组件能够使所述碰撞消散以便保护所述机动车辆的元件(尤其是位于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发动机隔间位置处的元件以及位于在所述机动车辆的乘客舱位置处的元件),如同保护所述机动车辆的乘员。
在这些保护组件中,已知容置于所述机动车辆的侧向门中的所谓“对角线”加强件和纵梁加强件。在存在“障碍式侧向碰撞”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当发生朝铺展表面的侧向碰撞(例如由行驶的另一车辆侧向地撞击所述机动车辆所引起的侧向碰撞)时),所述对角线加强件和所述纵梁能够限制侵入。
这些加强件的缺陷在于,在存在“柱式侧向碰撞”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发生朝狭窄表面(例如,呈树干或柱形式的固定障碍物)的侧向碰撞的情况下),这些加强件提供了无效的侧向保护。
还已知由两个横梁形成的加强结构,所述两个横梁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底板上且在所述机动车辆的侧向门后方侧向地延伸。所述两个横梁增加了所述底板的在侧向碰撞期间(尤其是在“柱式侧向碰撞”期间,换句话说,在发生朝狭窄表面(例如,呈树干或柱形式的固定障碍物)的侧向碰撞的情况下的刚度。
这些由两个横梁形成的加强结构的缺陷在于,对于电动机动车辆,在存在“柱式侧向碰撞”的情况下,所述加强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可能不足以保护所述机动车辆的位于在所谓电动机动车辆的底板下方且在对角线加强件和纵梁加强件后方的电气电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以便至少大部分地克服上述问题并且还带来其它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那么占空间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所述加强系统保证了所述机动车辆的紧凑性和轻便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那么昂贵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以便使得不对所述机动车辆的成本产生负面影响。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其实施角度以及其制造角度来看都简单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所述加强系统在减少电气风险方面更令人满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实现了上述目标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系统包括:(i)上板,所述上板包括用于与所述底板固定的固定构件,(ii)碰撞吸收区域,所述碰撞吸收区域与所述上板连成一体,所述吸收区域配置用于可在碰撞的作用下在恒定作用力下变形,(iii)刚性的强化区域,所述强化区域配置用于可传输由所述碰撞引起的压缩作用力,所述强化区域与所述上板连成一体,并且在所述吸收区域的延长区中纵向地延伸。
在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中,所述上板同时地且连成一体地固定所述吸收区域和所述强化区域。所述上板是沿主平面延伸的大体上平坦的零件。
在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中,所述吸收区域配置用于可吸收碰撞。所述吸收区域配置用于在所述碰撞之后变形,以吸收所述碰撞。在装备有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的机动车辆中,所述吸收区域配置用于处在所述机动车辆的侧向侧面与所述强化区域之间。理解到,所述吸收区域配置用于可吸收由“柱式侧向碰撞”引起的压缩作用力。换句话说,所述吸收区域配置用于可吸收朝狭窄表面(例如,呈树干或柱形式的固定障碍物)的侧向碰撞。由此,所述吸收区域能够通过压缩来吸收碰撞,以保持侧向地位于在所述吸收区域后方的任何元件。尤其是,在装备有根据本发明的碰撞吸收组件的电动机动车辆的情况下,所述吸收区域能够保护所述机动车辆的位于在所谓电动机动车辆的底板下方的电气电池。
在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中,所述强化区域能够传输作用力。“刚性的”理解成所述刚性的强化区域区别于配置用于经受变形的吸收区域。换句话说,所述强化区域配置用于抵抗由柱式侧向碰撞引起的机械变形。
由于处在所述吸收区域的延长区中,所述强化区域能够传输来自所述吸收区域的作用力。所述来自所述吸收区域的作用力是没有被所述吸收区域吸收的且传输到所述强化区域中的作用力部分。理解到,所述强化区域配置用于可传输由所述吸收区域传输的由“柱式侧向碰撞”引起的压缩作用力。由此,所述强化区域能够保持侧向地位于在所述吸收区域后方的且在所述强化区域上方和下方的任何元件免于压缩。尤其是,在装备有根据本发明的碰撞吸收组件的电动机动车辆的情况下,所述强化区域能够保护所述机动车辆的位于在所谓电动机动车辆的底板下方的电气电池。
通过关联用于在碰撞消散功能上游处实施的碰撞吸收功能,这种加强系统能够强化机动车辆的底板。这种加强系统改善了对于所述作用力在所述加强系统所装备于的机动车辆的底板位置处的分配,并且能够使所述底板维持刚性。由此,该解决方案能够保持所述机动车辆的位于在所谓电动机动车辆的底板下方的电气电池,同时易于实施。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在于弥补了上述缺陷,而无需对所述加强系统所装备于的底板进行重大修改。
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单独地或组合地采取:
-所述吸收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吸收块,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块配置用于在恒定作用力下变形,至少一个吸收块中的每个与所述上板连成一体。在所述吸收区域中,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块配置用于可吸收碰撞。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块配置用于在所述碰撞之后变形,以吸收所述碰撞。理解到,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块配置用于可吸收由“柱式侧向碰撞”引起的压缩作用力。换句话说,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块配置用于可吸收朝狭窄表面(例如,呈树干或柱形式的固定障碍物)的侧向碰撞。由此,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块能够通过压缩来吸收碰撞,以保持侧向地位于在所述吸收区域后方的任何元件。尤其是,在装备有根据本发明的碰撞吸收组件的电动机动车辆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块能够保护所述机动车辆的位于在所谓电动机动车辆的底板下方的电气电池;
-每个吸收块由蜂窝状(alvéolaire)结构形成。理解到,这种吸收块所具有的型材具有多个闭合腔。这种吸收块便利化了能够使由碰撞引起的压缩作用力消散的压缩变形。例如,每个吸收块由中空晶格结构形成。这种吸收块经优化以可压缩;
-每个吸收块由蜂巢式结构形成;
-每个吸收块由可变形材料(例如,优选地硬质的合成泡沫)形成。每个吸收块具有弹性,从该意义上说,每个吸收块的可变形特征由对于其弹性材料的延展或压实造成。有利地,这种吸收块能够在此处设置出用于通过和保护电气线束的通道;
-例如,每个吸收块通过3D打印获得。该工业成型方法能够通过基于三维计算机建模(其尤其是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还称作CAO)设计)按接连的层增材来以较低的成本批量地获得大量的相同单元。3D打印示例是通过在树脂槽中激光聚合或按照增材模式进行的。替代性地,每个吸收块通过模制获得。该工业成型方法能够通过重复使用同一模具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的相同单元;
-所述吸收区域与所述上板以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成一体地固定。“不可拆卸”理解成所述吸收区域最终地与所述上板固定,所述吸收区域和所述上板仅能够通过对于所述吸收区域的一部分和/或所述上板的一部分的破坏和/或损坏来彼此分开。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例如是通过粘合或通过焊接;
-所述刚性的强化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带肋强化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带肋强化构件与所述上板连成一体,每个带肋构件从所述上板凸出地延伸,并且从所述吸收区域且朝所述上板的相反的边缘方向地纵向地延伸。所述至少一个带肋构件配置用于强化针对于可能强加至所述强化区域的机械作用力的鲁棒性。尤其是,所述至少一个带肋构件配置用于强化所述强化区域的针对于与压缩式碰撞对应的作用力的鲁棒性。所述至少一个带肋构件从所述上板凸出并且能够维持相对于所述强化区域固定的上板,无论压缩式碰撞如何;
-每个带肋构件包括至少两个肋,所述至少两个肋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具有矩形的横向轮廓。所述至少两个肋配置用于强化针对于可能强加至所述带肋构件的机械作用力的鲁棒性。尤其是,所述至少两个肋配置用于强化所述带肋构件的针对于与压缩式碰撞对应的作用力的鲁棒性。所述至少两个肋从所述上板凸出并且能够维持相对于所述强化区域固定的上板,无论压缩式碰撞如何。具有至少两个肋的这种带肋构件能够强化所述强化区域;
-每个带肋构件由复合材料形成,所述复合材料组成了由纤维材料强化的塑料材料。所述纤维材料增加了所述塑料材料的刚度。载有纤维的这种复合材料具有经强化的抗变形机械抵抗性质;
-在形成每个带肋构件的复合材料中,所述塑料材料例如是聚丙烯;
-在形成每个带肋构件的复合材料中,所述纤维材料例如是PMC(即“PhenolicMoulding Compounds(酚醛模塑化合物)”的英文首字母缩合词)或SMC(即“Sheet MouldingCompounds(片状模塑化合物)”的英文首字母缩合词);
-所述强化区域与所述上板以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成一体地固定。“不可拆卸”理解成所述强化区域最终地与所述上板固定,所述强化区域和所述上板仅能够通过对于所述强化区域的一部分和/或所述上板的一部分的破坏和/或损坏来彼此分开。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例如是通过粘合或通过焊接;
-所述至少一个带肋构件包括至少一个金属管,所述至少一个金属管容置在所述带肋构件的邻近的两个肋之间,至少一个金属管中的每个与所述肋平行地延伸。所述至少一个金属管配置用于强化针对于可能强加至所述带肋构件的机械作用力的鲁棒性,作为由所述两个肋赋予所述带肋构件的鲁棒性的补充。尤其是,所述至少一个金属管配置用于强化所述带肋构件的针对于与压缩式碰撞对应的作用力的鲁棒性。所述至少一个金属管从所述上板凸出并且能够维持相对于所述强化区域固定的上板,无论压缩式碰撞如何。理解到,所述金属管是加强件,所述带肋构件具有相对于邻近的肋增大的刚度。有利地,每个管是圆柱形的。每个管的横向截面由闭合外廓形成,所述闭合外廓例如是圆形或多项式形的。进一步有利地,每个管的横向截面是在所述管的两个纵向端部之间的形状方面和尺寸方面不变的;
-每个金属管从吸收块的面且朝所述上板的相反的边缘方向地延伸;
-在第一实施例中,每个金属管用力地装配在邻近的两个肋之间。在替代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中,每个金属管与所述上板以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成一体地固定。“不可拆卸”理解成每个金属管最终地与所述上板固定,每个金属管和所述上板仅能够通过对于每个金属管的一部分和/或所述上板的一部分的破坏和/或损坏来彼此分开。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例如是通过粘合或通过焊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布置,所述布置包括:(i)底板,所述底板由两个座椅横梁(traverses d’assise)强化,所述两个座椅横梁从所述底板的一个边缘至另一个边缘地侧向地延伸,以及(ii)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或符合其改进中任一项的加强系统,所述加强系统在所述座椅横梁位置处与所述底板连成一体地固定。
在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底板的布置中,所述底板形成平坦表面,所述平坦表面用于形成机动车辆的车身底部。
在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底板的布置中,所述两个座椅横梁和所述加强系统针对于可能强加至所述底板的机械作用力地强化所述底板。由于由两个座椅横梁和所述加强系统强化,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的布置是在材料方面经济的,省去了添加额外的横梁来强化所述底板。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的这种布置也更轻。
所述加强系统所具有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座椅横梁的形状和尺寸互补以便容置在经形成在所述底板位置处和在所述座椅横梁中的凹陷区域中。这种加强系统几乎不占空间并且有助于所述底板的紧凑布置,而不会影响所述加强系统所装备于的机动车辆的乘客舱的内部架构。
在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底板的布置中,所述加强系统的吸收区域位于在所述座椅横梁的外端部位置处,并且,所述强化区域与所述座椅横梁平行地延伸。在装备有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底板的布置的机动车辆中,所述外端部是位于在所述机动车辆的侧向侧面位置处的外端部。由此,在在装备有所述底板的布置的机动车辆的侧向侧面位置处发生“柱式侧向碰撞”之后,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本发明能够在第一时间吸收在所述吸收区域位置处的压缩作用力,然后在第二时间,没有被所述吸收区域吸收的残余作用力传输到所述强化区域中。这种底板的布置改善了对于所述作用力在所述底部所装备于的机动车辆的底板位置处的分配,并且能够使所述底板维持刚性。
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布置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单独地或组合地采取:
-所述加强系统的强化区域包括:(i)前带肋强化构件,所述前带肋强化构件在前座椅横梁前方纵向地延伸,(ii)后带肋强化构件,所述后带肋强化构件在后座椅横梁后方纵向地延伸,(iii)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所述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在所述前座椅横梁的两个端头部分之间延伸,(iv)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所述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在所述后座椅横梁的两个端头部分之间延伸,(v)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所述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位于在所述后座椅横梁与所述前座椅横梁之间。根据本发明的包括这种强化区域的底板的布置利用了现有技术的底板的布置中所空余留下的一组空间(在所述前座椅横梁上游处、下游处和之间);
-所述加强系统的吸收区域包括:(i)前吸收块,所述前吸收块位于在所述前带肋强化构件的延长区中且在所述底板的前部部分位置处,(ii)后吸收块,所述后吸收块位于在所述后带肋强化构件的延长区中且在所述底板的后部部分位置处,(iii)第一吸收块,所述第一吸收块位于在所述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的延长区中,(iv)第二吸收块,所述第二吸收块位于在所述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的延长区中,(v)第三吸收块,所述第三吸收块位于在所述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的延长区中。
-所述第一吸收块和所述第二吸收块是相同的。“相同的”理解成所述第一吸收块和所述第二吸收块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有利地,理解到,两个“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机械特征;
-所述前吸收块和所述后吸收块是彼此相同的,并且与所述第一吸收块和所述第二吸收块不同。“相同的”理解成所述前吸收块和所述后吸收块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并且,“不同的”理解成所述前吸收块和所述后吸收块具有不同的尺寸和不同的形状。有利地,理解到,两个“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机械特征,并且,两个“不同的”元件具有不同的机械特征;
-所述第三吸收块与所有其它吸收块不同。“不同的”理解成所述第三吸收块具有与其它吸收块不同的尺寸和不同的形状。有利地,理解到,两个“不同的”元件具有不同的机械特征;
-所述加强系统的吸收区域包括用于所述机动车辆的电气线束的通道,所述通道由凹腔形成,所述凹腔配置用于可容置所述电气线束。这种吸收区域能够保护容置于所述通道中的电气线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所述机动车辆包括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或符合其改进中任一项的底板的布置。
在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中,通过关联用于在碰撞消散功能上游处实施的碰撞吸收功能,所述加强系统能够强化所述机动车辆的底板。在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中,对于所述作用力在所述底板位置处的分配能够(尤其是在“柱式侧向碰撞”期间,换句话说,在所述机动车辆的侧向侧面位置处朝狭窄表面(例如,呈树干或柱形式的固定障碍物)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使所述底板维持刚性。
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机动车辆例如是具备电气动力系统的BEV(即“BatteryElectric Vehicle(电池电动汽车)”的英文首字母缩合词)类型的。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机动车辆例如是具备热动力系统和电气动力系统的PHEV(即“Plug-in Hybrid ElectricVehicle(插电式混动汽车)”的英文首字母缩合词)类型的。在这种机动车辆中,所述底板的布置位于在所述机动车辆的电气电池位置处。由此,该解决方案能够保持所述机动车辆的位于在所谓电动机动车辆的底板下方的电气电池,同时易于实现。
通过根据所有可能组合集成本文件中所公开的各种可选特征,提供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本发明下文中以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给出的多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楚,在所述附图中:
-图1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的第一实施变型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底板的布置的示意图,所述底板装备有图2所示的加强系统;
-图4示出了图2所示的加强系统的第一横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2所示的加强系统的第二纵向剖视图;
-图6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底板的布置的示意图,所述底板装备有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的第二实施变型。
具体实施方式
当然,本发明的特征、变型和不同实施方式可根据各种组合彼此关联,只要所述特征、变型和不同实施方式不是不兼容的或彼此排斥的。尤其是,可想象本发明的变型仅包括对于下文中与所描述的其它特征独立地描述的特征的选择,当对于特征的该选择足以赋予技术优点或者足以使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区分开来时。
特别是,所描述的所有变型和所有实施例之间可组合,当从技术观点来看没有什么能阻碍该组合时。
在所述附图上,多个附图所共有的元件保持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1的示意图。在本说明书的下文中,限定了参考系,其中限定了纵向轴线OX、横向轴线OY和竖直轴线OZ。纵向轴线OX对应于当机动车辆在平坦道路上沿直线向前行进时所述机动车辆1的轨迹。纵向轴线OX对应于机动车辆1的从前到后的方向,该轴线经定向从机动车辆1的前方朝向后方。还限定了纵向方向,所述纵向方向与纵向轴线OX平行,形容词“前方”、“后方”或“前”参考该参考方向进行,术语“长度”也是如此。在非英国标准中,横向轴线OY对应于机动车辆1的车轮旋转所围绕的轴线,并且轴线OY的方向经定向成从驾驶员侧朝向乘客侧。还限定了横向方向,所述横向方向与横向轴线OY平行,并且形容词“侧向”或“横向”参考该参考方向进行,术语“宽度”也是如此。竖直轴线OZ是同时地与轴线OX和轴线OY垂直的轴线,该轴线经定向成从机动车辆1的底板朝向所述机动车辆1的车顶,形容词“上”和“下”参考该参考方向进行,术语“高度”也是如此。
在图1中,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1包括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底板3的布置2。底板3的布置2包括底板3、两个用于强化底板3的座椅横梁4、20以及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用于底板3的加强系统5。底板3包括侧向边缘6,两个座椅横梁4、20在所述侧向边缘之间沿横向方向延伸。底板3还包括相对于纵向方向处在座椅横梁4、20的上游处的前部部分7和处在座椅横梁4、20的下游处的后部部分8。
在图1所示的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1中,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5包括上板9、碰撞吸收区域10和强化区域11。底板3经包括在底板3的布置2与机动车辆1(其是电动类型的)的电池包12之间。由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5强化的底板3能够在压缩碰撞期间保持机动车辆1的电池包12。相对于横向方向,加强系统5和座椅横梁4、20装配在机动车辆1的侧向纵梁13后方。吸收区域10接近于机动车辆1的侧向纵梁13并且强化区域11远离于机动车辆1的侧向纵梁13。
图2至图6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5。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5的第一实施变型示出在图2至图5上,并且,第二实施变型示出在图6上。图4示出了图2所示的加强系统5的第一横向剖视图(沿图2所示的AA),并且,图5示出了图2所示的加强系统5的第二横向剖视图(沿图2所示的BB)。在图2、图3和图6上,加强系统5以俯视图示出,其上板9不存在,以便便利化对于所述附图的理解。在图3和图6中,座椅横梁4、20经示出以示出座椅横梁4、20和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5的相对定位。图3和图6特别地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底板3的布置2的示意图,所述底板装备有符合其实施变型中的一个的加强系统5。
参考图2、图3和图6,强化区域11包括至少一个带肋构件14、15、16、17、18,所述至少一个带肋构件从吸收区域10纵向地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区域11包括五个带肋构件14、15、16、17、18。
在图2、图3和图6所示的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5中,强化区域11包括前带肋强化构件14、后带肋强化构件15、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6、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7和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8。
图3和图6示出了前带肋强化构件14,所述前带肋强化构件在前座椅横梁4前方纵向地延伸。后带肋强化构件15在后座椅横梁20后方纵向地延伸。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6在前座椅横梁4的两个端头部分21、22之间延伸。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7在后座椅横梁20的两个端头部分23、24之间延伸。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8位于在后座椅横梁20与前座椅横梁4之间。
参考图2、图3和图6,每个带肋构件14、15、16、17、18包括至少两个肋100、200、300,所述至少两个肋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具有矩形的横向轮廓。
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5的第一实施变型中,前带肋强化构件14包括两个肋100。后带肋强化构件15包括两个肋100。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6包括六个肋200、300。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7包括六个肋200、300。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8包括四个肋100。
在这种情况下,在图6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5的第二实施变型中,加强系统5的前带肋强化构件14和加强系统5的后带肋强化构件15中的每个包括两个肋100和金属管400,所述金属管容置在所考虑的带肋构件14、15的邻近的两个肋100之间。加强系统5的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8包括邻近的两个肋100和两个金属管400,所述两个金属管容置在邻近的两个肋100的两侧。每个金属管400与所考虑的带肋构件14、15、18的肋100平行地延伸。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6包括六个肋200、300。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7包括六个肋200、300。
参考图2、图3和图6,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5的吸收区域10包括至少一个吸收块25、26、27、28、29,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块配置用于在恒定作用力下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吸收区域10包括五个吸收块25、26、27、28、29。每个吸收块25、26、27、28、29由中空晶格结构类型的蜂窝状结构形成,所述蜂窝状结构配置用于响应于侧向地发生的碰撞地经受计划变形。
在图2、图3和图6所示的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强系统5中,加强系统5的吸收区域10包括前吸收块25、后吸收块26、第一吸收块27、第二吸收块28和第三吸收块29。
图3示出了前吸收块25位于在前带肋强化构件14的延长区中且在底板3的前部部分7位置处。后吸收块26位于在后带肋强化构件15的延长区中且在底板3的后部部分8位置处。第一吸收块27位于在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6的延长区中。第二吸收块28位于在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7的延长区中。第三吸收块29位于在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8的延长区中。
参考图2、图3和图6,第一吸收块27和第二吸收块28是在形状方面、在尺寸方面和在其机械性质方面(尤其是在其抗变形能力方面)相同的。前吸收块25和后吸收块26是在形状方面、在尺寸方面和在其机械性质方面(尤其是在其抗变形能力方面)相同的。前吸收块25和后吸收块26是在形状方面、在尺寸方面和在其机械性质方面(尤其是在其抗变形能力方面)与第一吸收块27和第二吸收块28不同的。第三吸收块29是在形状方面、在尺寸方面和在其机械性质方面(尤其是在其抗变形能力方面)与所有其它吸收块不同的。
在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5中,上板9包括用于与底板3固定的固定构件30,所述固定构件由四个孔口31形成。
在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5中,吸收块25、26、27、28、29(尤其是在该剖视图上可见的第三吸收块29)和带肋构件14、15、16、17、18(尤其是在该剖视图上可见的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8)与上板9连成一体。
在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加强系统5中,强化区域11与上板9连成一体,并且在吸收区域10的延长区中纵向地延伸。带肋构件14、15、16、17、18从吸收区域10朝上板9的相反的边缘19方向地纵向地延伸。
图5示出了带肋构件14、15、16、17、18沿竖直方向从上板9的下部面32凸出地延伸,下部面32与上板9的上部面33相反。前带肋强化构件14的肋100、后带肋强化构件15的肋100和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8的肋100具有相同的型材。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6和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7具有相同的型材。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6和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7包括两个类型的肋200、300(即经包括在邻近的两个前肋300与邻近的两个后肋300之间的邻近的两个中间肋200)。邻近的中间肋200具有自由边缘201,所述自由边缘经包括在邻近的前肋300的自由边缘301与前带肋强化构件14的肋100的自由边缘101之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底板3的加强系统5,所述加强系统5包括上板9、碰撞吸收区域10和强化区域11,所述上板包括用于与底板3固定的固定构件30。吸收区域10与上板9连成一体,并且配置用于可在碰撞的作用下在恒定作用力下变形。强化区域11是刚性的,配置用于可传输由所述碰撞引起的压缩作用力,与上板9连成一体,并且在吸收区域10的延长区中纵向地延伸。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刚刚描述的示例,可向这些示例中添加许多布置,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尤其是,本发明的不同特征、实施方式、实施变型和实施例可根据各种组合彼此相关联,只要所述不同特征、实施方式、实施变型和实施例不是不兼容的或彼此排斥的。特别是,上文描述的所有实施变型和实施例可彼此组合。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底板(3)的加强系统(5),所述加强系统(5)包括:
-上板(9),所述上板包括用于与所述底板(3)固定的固定构件(30);
-碰撞吸收区域(10),所述碰撞吸收区域与所述上板(9)连成一体,所述碰撞吸收区域(10)配置用于能够在碰撞的作用下在恒定作用力下变形;
-刚性的强化区域(11),所述强化区域配置用于能够传输由所述碰撞引起的压缩作用力,所述强化区域(11)与所述上板(9)连成一体,并且在所述碰撞吸收区域(10)的延长区中纵向地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系统(5),其中,所述碰撞吸收区域(10)包括至少一个吸收块(25,26,27,28,29),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块配置用于在恒定作用力下变形,至少一个吸收块(25,26,27,28,29)中的每个与所述上板(9)连成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系统(5),其中,每个吸收块(25,26,27,28,29)由蜂窝状结构形成。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系统(5),其中,所述刚性的强化区域(11)包括至少一个带肋强化构件(14,15,16,17,18),所述至少一个带肋强化构件与所述上板(9)连成一体,每个带肋强化构件(14,15,16,17,18)从所述上板(9)凸出地延伸,并且从所述碰撞吸收区域(10)且朝所述上板(9)的相反的边缘(19)方向地纵向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强系统(5),其中,每个带肋强化构件(14,15,16,17,18)包括至少两个肋(100,200,300),所述至少两个肋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具有矩形的横向轮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强系统(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带肋强化构件(14,15,16,17,18)包括至少一个金属管(400),所述至少一个金属管容置在所述带肋强化构件(14,15,16,17,18)的邻近的两个肋(100)之间,至少一个金属管(400)中的每个与所述肋(100)平行地延伸。
7.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底板(3)的布置(2),所述布置(2)包括:
-底板(3),所述底板由两个座椅横梁(4,20)强化,所述两个座椅横梁从所述底板(3)的一个边缘(6)至另一边缘地侧向地延伸;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系统(5),所述加强系统(5)在所述座椅横梁(4,20)位置处与所述底板(3)连成一体地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板(3)的布置(2),其中,所述加强系统(5)的强化区域(11)包括:
-前带肋强化构件(14),所述前带肋强化构件在前座椅横梁(4)前方纵向地延伸;
-后带肋强化构件(15),所述后带肋强化构件在后座椅横梁(20)后方纵向地延伸;
-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6),所述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在所述前座椅横梁(4)的两个端头部分(21,22)之间延伸;
-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7),所述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在所述后座椅横梁(20)的两个端头部分(23,24)之间延伸;
-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8),所述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位于在所述后座椅横梁(20)与所述前座椅横梁(4)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板(3)的布置(2),其中,所述加强系统(5)的碰撞吸收区域(10)包括:
-前吸收块(25),所述前吸收块位于在所述前带肋强化构件(14)的延长区中且在所述底板(3)的前部部分(7)位置处;
-后吸收块(26),所述后吸收块位于在所述后带肋强化构件(15)的延长区中且在所述底板(3)的后部部分(8)位置处;
-第一吸收块(27),所述第一吸收块位于在所述第一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6)的延长区中;
-第二吸收块(28),所述第二吸收块位于在所述第二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7)的延长区中;
-第三吸收块(29),所述第三吸收块位于在所述第三中间带肋强化构件(18)的延长区中。
10.一种机动车辆(1),所述机动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3)的布置(2)。
CN202280024218.3A 2021-03-25 2022-02-23 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 Pending CN1170987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2103034A FR3121118A1 (fr) 2021-03-25 2021-03-25 Système de renfort pour plancher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RFR2103034 2021-03-25
PCT/FR2022/050329 WO2022200706A1 (fr) 2021-03-25 2022-02-23 Système de renfort pour plancher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8703A true CN117098703A (zh) 2023-11-21

Family

ID=76375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4218.3A Pending CN117098703A (zh) 2021-03-25 2022-02-23 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0532A1 (zh)
EP (1) EP4313735A1 (zh)
CN (1) CN117098703A (zh)
FR (1) FR3121118A1 (zh)
WO (1) WO202220070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35797A1 (de) 1970-07-18 1972-01-27 Bayer Ag Neue Nitrofurandenvate , ei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sowie ihre Verwendung als Arzneimittel
DE102013008428B4 (de) * 2013-05-16 2017-05-1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zur Lagerung mindestens eines, in einem Gehäuse angeordneten Antriebsenergiespeicher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DE102013014004A1 (de) * 2013-08-21 2015-02-26 Daimler Ag Fahrzeugkarosserie
FR3024422B1 (fr) * 2014-08-04 2016-08-26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Plancher avec traverse comprenant une portion deformable en compression
DE102016223216A1 (de) * 2016-11-23 2018-05-2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Boden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US11077881B2 (en) * 2017-03-10 2021-08-0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FR3078048B1 (fr) * 2018-02-22 2021-01-15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e batterie en cas de choc lateral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13735A1 (fr) 2024-02-07
FR3121118A1 (fr) 2022-09-30
WO2022200706A1 (fr) 2022-09-29
US20240140532A1 (en)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41080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EP2632769B1 (en) Unitary energy absorb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101484227B1 (ko) 차량용 하이브리드 범퍼빔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US8215705B2 (en) Shock-absorber assembly and corresponding motor vehicle
CN105050866A (zh) 用于正面防钻撞保护装置的混合式四分之一模块设计
JP5862555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MX2010012319A (es) Montaje delantero de vehiculo automotriz que comprende un resguardo parachoques delantero que posee medios de fijacion de al menos un equipo auxiliar de vehiculo automotriz.
MX2010012646A (es) Resguardo parachoques para vehiculo automotriz.
JP2007529360A (ja) 車両バンパーのための少なくとも2つの下部支持体からなる組立体と、2つの前部ブロックからなる組立体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11051141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保险杠组件
US10017141B2 (en) Increase of the compressibility of a bumper beam
CN103359028B (zh) 车身前部结构
EP2703230B1 (en) Bumper beam assembly system
CN1125726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JP2010111322A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KR102478119B1 (ko) 일체형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JP2005178682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1709870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底板的加强系统
CN109963752B (zh) 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
KR20170080875A (ko) 자동차용 범퍼빔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2588926B1 (ko) 차체 하부구조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KR20240023805A (ko) 후방 차체 구조
KR20190097096A (ko) 하이브리드 견인 범퍼 빔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