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207131B -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07131B
CN116207131B CN202111539735.8A CN202111539735A CN116207131B CN 116207131 B CN116207131 B CN 116207131B CN 202111539735 A CN202111539735 A CN 202111539735A CN 116207131 B CN116207131 B CN 1162071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te
electrode
thin film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97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07131A (zh
Inventor
罗杰
孙红波
韩宝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uperstring Academy of Memory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uperstring Academy of Memory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uperstring Academy of Memory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uperstring Academy of Memory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15397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071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07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07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07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07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10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gions connected to an electrode not carrying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and such electrode being part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01L29/1025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 H01L29/1029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1033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gth, the width, the geometric contour or the doping structure
    • H01L29/1037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gth, the width, the geometric contour or the doping structure and non-plana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84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for thin film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thickness or the shape of the insulator or the dimensions, the shape or the lay-out of the conductor
    • H01L29/4239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for thin film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thickness or the shape of the insulator or the dimensions, the shape or the lay-out of the conductor fully surrounding the channel, e.g. gate-all-arou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42Thin film unipolar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该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至少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栅极复合层和有源层,所述有源层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沿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基底所在的平面非平行,所述第一部分层叠设置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所述栅极复合层中设置有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栅极复合层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

Description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半导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芯片的集成度变高,薄膜晶体管的结构从planar,FinFET到GAA节点,核心思想是保持栅极对沟道的控制(栅极和沟道的接触面积)的基础上,把薄膜晶体管器件做小。随着薄膜晶体管器件不断变小,工艺尺寸变小,制备难度增加。薄膜晶体管器件本身也出现了性能的问题,比如,开启电流不足;栅极不易关断,漏电增加;薄膜晶体管器件距离太近,相互影响增加。
目前,铟镓锌氧化物(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简称:IGZO)材质的薄膜晶体管都是平面结构,源极、栅极以及漏极在基底上平铺,集成度不高。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公开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至少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栅极复合层和有源层,所述有源层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沿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基底所在的平面非平行,所述第一部分层叠设置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所述栅极复合层中设置有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栅极复合层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层叠设置于所述栅极复合层靠近所述基底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底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栅极复合层在所述基底的垂直投影交叠,所述第一电极中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将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过孔中,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过孔中与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电接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基底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底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基底的垂直投影交叠,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表面电接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还包括栅极绝缘层,所述栅极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壁与所述栅极复合层的侧壁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栅极复合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设置有第三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过孔均与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过孔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第二部分一侧侧壁的表面为倾斜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过孔中与所述倾斜面电接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层叠设置在所述栅极复合层和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中设置有第四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四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四过孔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源层在垂直于所述基底方向的截面呈T字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两个在所述基底上层叠设置的薄膜晶体管单元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之间的绝缘介质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源层材料采用铟镓锌氧化物。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底采用硅基底。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栅极复合层包括第一栅极,所述第一栅极中设置有所述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栅极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所述沟道。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栅极复合层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二栅极,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同层设置,且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位于所述第一过孔的相对两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共用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共用沟道。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栅极复合层包括第一栅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第二栅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与所述第二栅极之间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栅极、所述第二栅极以及所述第三绝缘层中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栅极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第一沟道,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栅极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第二沟道。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栅极复合层薄膜;
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薄膜中形成第一过孔,所述栅极复合层薄膜形成栅极复合层;
在所述栅极复合层上沉积有源材料,使所述有源材料形成有源层;其中,所述有源层包括互相交叉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层叠设置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过孔中与所述栅极复合层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栅极复合层上形成有源层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有源层上形成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二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有源层的第一部分,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表面电接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同一制备工艺,在所述栅极复合层上依次形成所述有源层和所述第二电极。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相关技术中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相关技术中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相关技术中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形成第一电极薄膜图案、第一绝缘薄膜图案、栅极复合层薄膜图案和第二绝缘薄膜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形成第一绝缘层图案、栅极复合层图案以及第二绝缘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形成栅极绝缘薄膜后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形成栅极绝缘层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形成第一电极后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电路图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电路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注意,实施方式可以以多个不同形式来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及其范围的条件下被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因此,本公开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定在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中。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句以参照附图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说明书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根据描述各构成要素的方向适当地改变。因此,不局限于在说明书中说明的词句,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更换。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或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含义。
本公开中的“约”,是指不严格限定界限,允许工艺和测量误差范围内的数值。
传统的硅基器件,沟道材料必须是单晶硅材料,单晶材料的沉积和生长,必须基于单晶硅衬底,极大的限制了MOS器件进一步的集成(器件无法从硅衬底脱离出来)。
铟镓锌氧化物(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简称:IGZO)材料中,铟是通过5S轨道进行导电。铟镓锌氧化物材料的不定形结构也是可以导电的。同时铟镓锌氧化物中氧的含量会影响其半导体的性质。这使得铟镓锌氧化物可以替代单晶硅作为沟道材料。
相关技术薄膜晶体管采用铟镓锌氧化物作为半导体材料可以分为阻挡刻蚀型、背沟道刻蚀型以及共面型。
图1为相关技术中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所示,该薄膜晶体管为阻挡刻蚀型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包括层叠设置在基底1上的栅极2’、层叠设置在栅极2’上的栅极绝缘层3以及层叠设置在栅极绝缘层3上的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5、有源层6,至少部分第一电极4和至少部分第二电极5分别覆盖有源层6的两端,有源层6上设置有阻挡层7,至少部分阻挡层7位于第一电极4与有源层6之间,以及至少部分阻挡层7位于第二电极5与有源层6之间。其中,有源层6的材料采用铟镓锌氧化物。第一电极4可以为源电极,第二电极5可以为漏电级。
图2为相关技术中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2所示,该薄膜晶体管为背沟道刻蚀型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包括层叠设置在基底1上的栅极2’、层叠设置在栅极2’上的栅极绝缘层3、层叠设置在栅极绝缘层3上的有源层6以及层叠设置在有源层6上的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5。其中,有源层6的材料采用铟镓锌氧化物。第一电极4可以为源电极,第二电极5可以为漏电级。
图3为相关技术中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三。如图3所示,该薄膜晶体管为共面型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包括层叠设置在基底1上的栅极2’、层叠设置在栅极2’上的栅极绝缘层3以及层叠设置在栅极绝缘层3上的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5、有源层6,至少部分有源层6覆盖第一电极4,至少部分有源层6覆盖第二电极5。其中,有源层6的材料采用铟镓锌氧化物。第一电极4可以为源电极,第二电极5可以为漏电级。
相关技术薄膜晶体管都是平面结构,源极、栅极以及漏极在基底上平铺,集成度不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薄膜晶体管。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至少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栅极复合层和有源层,所述栅极复合层中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有源层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沿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基底所在的平面非平行,所述第一部分层叠设置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栅极复合层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
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为立体结构,通过将有源层形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立体结构,在与基底所在的平面非平行方向,第二部分与栅极复合层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从而提高了薄膜晶体管的集成度。
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可以通过增加栅极复合层的高度,以增大栅极复合层的侧壁与有源层第二部分的相对面积,加强了栅极复合层对沟道导电能力的控制,有效提高了薄膜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和工作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实现,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包括基底1,设置在基底1上的栅极复合层2和有源层6,有源层6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部分601和第二部分602,第一部分601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部分602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不同,且第二方向D2与基底1所在的平面非平行,第一部分601层叠设置在栅极复合层2远离基底1一侧,栅极复合层2中设置有第一过孔201,至少部分第二部分602设置在第一过孔201中,在第一过孔201中的第二部分602与栅极复合层2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其中,第一过孔201在栅极复合层2的厚度方向将栅极复合层2贯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有源层6的材料可以采用多种材料。例如,有源层6的材料可以采用非晶硅a-Si、多晶硅p-Si、非晶态氧化铟镓锌材料a-IGZO、氮氧化锌ZnON、氧化铟锌锡IZTO、六噻吩、聚噻吩等各种材料,即本发明实施例同时适用于基于非晶硅技术、多晶硅技术、氧化物Oxide技术以及有机物技术制造的薄膜晶体管,可以是N型薄膜晶体管,也可以是P型薄膜晶体管。优选地,本实施例有源层材料采用氧化铟锌锡。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与基底1所在的平面平行,第二方向D2与基底1所在的平面垂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有源层6可以采用多种形状。例如,有源层6在垂直于基底1方向的截面呈T字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底1可以由半导体材料制成,半导体材料可以为硅、锗、硅锗化合物以及硅碳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例如,基底1可以采用硅基底。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还包括设置在基底1上的第一电极4。第一电极4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电极4层叠设置于栅极复合层2靠近基底1一侧,至少部分第一电极4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与栅极复合层2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交叠,即栅极复合层2覆盖至少部分第一电极4。第一电极4中设置有第二过孔401,第二过孔401将第一电极4的侧壁暴露。至少部分第二过孔401与第一过孔201连通。有源层6的至少部分第二部分602设置在第二过孔401中,且至少部分第二部分602在第二过孔401中与暴露的第一电极4的侧壁电接触。其中,第一电极4可以为漏电极。第二过孔401在第一电极4的厚度方向将第一电极4贯穿。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增加第一电极4的厚度,以增大第一电极4的侧壁与有源层6的第二部分602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第一电极4的接触电阻。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4靠近有源层6的第二部分602一侧侧壁的表面为倾斜面,至少部分第二部分在第二过孔401中与该倾斜面电接触。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将第一电极4的侧壁表面形成倾斜面,以增大第一电极4的侧壁与有源层6的第二部分602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第一电极4的接触电阻。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过孔401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过孔201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完全交叠,即第二过孔401全部与第一过孔201连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还包括设置在基底1上的第二电极5。第二电极5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电极5层叠设置于有源层6第一部分601远离基底1一侧。示例的,第二电极5覆盖第一部分601远离基底1一侧的所有表面。至少部分第二电极5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与第一部分601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交叠,即至少部分第二电极5覆盖栅极复合层2。至少部分第二电极5与第一部分601靠近第二电极5一侧表面电接触。其中,第二电极5可以为源电极。
本发明实施例膜晶体管可以将第二电极5作为保护层,保护有源层6,防止有源层6材料性质改变,影响器件性能。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还包括栅极绝缘层3。栅极绝缘层3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栅极绝缘层3设置在有源层6的第二部分602的侧壁与栅极复合层2的侧壁之间。栅极绝缘层3用于将有源层6的第二部分602的侧壁与栅极复合层2的侧壁隔开。其中,栅极绝缘层3可以采用金属氧化物。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还包括第一绝缘层7。第一绝缘层7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绝缘层7设置在第一电极4与栅极复合层2之间,第一绝缘层7中设置有第三过孔701,至少部分第三过孔701均与第一过孔201和第二过孔401连通。至少部分第二部分602设置在第三过孔701中。其中,第三过孔701在第一绝缘层7的厚度方向将第一绝缘层7贯穿。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7的厚度,改善栅极复合层2与第一电极4之间的耦合电容,来减少相互之间的串扰,增加器件可靠性。同时不影响器件集成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过孔701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过孔201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完全交叠,第三过孔701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与第二过孔401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完全交叠,即第三过孔701远离基底1的一端全部与第一过孔201连通;第三过孔701靠近基底1的一端全部与第二过孔401连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还包括第二绝缘层8。第二绝缘层8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绝缘层8设置在栅极复合层2和有源层6的第一部分601之间,第二绝缘层8中设置有第四过孔801,至少部分第四过孔801与第一过孔201连通,至少部分有源层6的第二部分602设置在第四过孔801中。其中,第四过孔801在第二绝缘层8的厚度方向将第二绝缘层8贯穿。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控制第二绝缘层8的厚度,改善栅极复合层2与第二电极5之间的耦合电容,来减少相互之间的串扰,增加器件可靠性。同时不影响器件集成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过孔801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过孔201在基底1的垂直投影完全交叠,即第四过孔801靠近基底1的一端全部与第一过孔201连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D2上,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中的第四过孔801、第一过孔201、第三过孔701和第二过孔401依次连通,形成一个依次贯穿第二绝缘层8、栅极复合层2、第一绝缘层7和第一电极4的通孔,有源层6第二部分602的底端依次穿过第四过孔801、第一过孔201、第三过孔701和第二过孔401,延伸至基底1的表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栅极复合层2包括第一栅极2a,第一栅极2a一体成型的整面膜层结构,铺设在基底1的一侧。第一栅极2a中设置有第一过孔201,至少部分第二部分602设置在第一过孔201中,在第一过孔201中的第二部分602与第一栅极2a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两个在基底1上层叠设置的薄膜晶体管单元100以及位于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之间的绝缘介质层200。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可以通过在垂直于基底1方向上层叠设置至少两个薄膜晶体管单元100,以提高薄膜晶体管的集成度。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三;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电路图一。其中,图12为图11中薄膜晶体管的电路图。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栅极复合层2包括第一栅极2a和第二栅极2b,第一栅极2a和第二栅极2b同层设置,示例的,第一栅极2a和第二栅极2b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通过同一制备工艺制备而成。栅极复合层2中设置有第一过孔201,第一栅极2a和第二栅极2b位于第一过孔201的相对两侧,至少部分第二部分602设置在第一过孔201中,第一栅极2a和第二栅极2b共用在第一过孔201中的第二部分602,形成共用沟道。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可以实现“或”逻辑功能。且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通过共用沟道,在平行于基底方向减少接触点,提高了薄膜晶体管的集成度。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四;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电路图二。其中,图14为图13中薄膜晶体管的电路图。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栅极复合层2包括第一栅极2a、设置于第一栅极2a远离基底1一侧的第二栅极2b以及设置于第一栅极2a与第二栅极2b之间的第三绝缘层2c。第一栅极2a和第二栅极2b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第三绝缘层2c用于将第一栅极2a和第二栅极2b隔离。第一栅极2a和第二栅极2b在基底1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形成立体结构。第一栅极2a、第二栅极2b和第三绝缘层2c中均设置有第一过孔201,即在基底1的厚度方向,第一过孔201将第一栅极2a、第二栅极2b和第三绝缘层2c贯穿。至少部分第二部分602设置在第一过孔201中,在第一过孔201中的第二部分602与第一栅极2a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第一沟道,在第一过孔201中的第二部分602与第二栅极2b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第二沟道,且第一沟道在基底1的正投影与第二沟道在基底1的正投影交叠。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可以实现“与”逻辑功能。且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通过将第一沟道和第二沟道在基底1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在平行于基底方向减少接触点,提高了薄膜晶体管的集成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栅极复合层薄膜;
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薄膜中形成第一过孔,所述栅极复合层薄膜形成栅极复合层;
在所述栅极复合层上沉积有源材料,使所述有源材料形成有源层;其中,所述有源层包括互相交叉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层叠设置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过孔中与所述栅极复合层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栅极复合层上形成有源层之后,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有源层上形成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二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有源层的第一部分,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表面电接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同一制备工艺,在所述栅极复合层上依次形成所述有源层和所述第二电极。
下面通过本实施例显示基板的制备过程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构图工艺”包括沉积膜层、涂覆光刻胶、掩模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处理,是相关技术中成熟的制备工艺。沉积可采用溅射、蒸镀、化学气相沉积等已知工艺,涂覆可采用已知的涂覆工艺,刻蚀可采用已知的方法,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薄膜”是指将某一种材料在基底上利用沉积或涂覆工艺制作出的一层薄膜。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无需构图工艺或光刻工艺,则该“薄膜”还可以称为“层”。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还需构图工艺或光刻工艺,则在构图工艺前称为“薄膜”,构图工艺后称为“层”。经过构图工艺或光刻工艺后的“层”中包含至少一个“图案”。
图6至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制备过程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
(1)在基底1上依次沉积第一电极薄膜10图案、第一绝缘薄膜11图案、栅极复合层薄膜12图案和第二绝缘薄膜13图案,第一电极薄膜10覆盖基底1所有表面,第一绝缘薄膜11覆盖第一电极薄膜10所有表面,栅极复合层薄膜12覆盖第一绝缘薄膜11所有表面,第二绝缘薄膜13覆盖栅极复合层薄膜12所有表面,如图6所示。其中,第一绝缘薄膜11和第二绝缘薄膜13均可以采用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氮氧化硅SiON等,也可以采用High k材料,如氧化铝AlOx、氧化铪HfOx、氧化钽TaOx等,可以是单层、多层或复合层。第一电极薄膜1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银Ag、铜Cu、铝Al、钼Mo等,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如铝钕合金AlNd、钼铌合金MoNb等,可以是多层金属,如Mo/Cu/Mo等,也可以是金属和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堆栈结构,如ITO/Ag/ITO等。
(2)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1上,通过同一刻蚀工艺,将第一绝缘薄膜中形成第三过孔701,使第一绝缘薄膜形成第一绝缘层7图案;将栅极复合层薄膜中形成第一过孔201,使栅极复合层薄膜形成栅极复合层2图案;将第二绝缘薄膜中形成第四过孔801,使第二绝缘薄膜形成第二绝缘层8图案;第一过孔201、第三过孔701和第二过孔401依次连通,将部分第一电极薄膜10暴露,如图7所示。
(3)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1上,在第二绝缘层8上沉积栅极绝缘薄膜14,栅极绝缘薄膜14覆盖第二绝缘层8所有表面、第三过孔701的侧壁、第一过孔201的侧壁、第四过孔801的侧壁以及暴露的第一电极薄膜10所有表面,如图8所示。
(4)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1上,通过刻蚀工艺,将第二绝缘层8所有表面上的栅极绝缘薄膜以及暴露的第一电极薄膜10所有表面上的栅极绝缘薄膜刻蚀去除,将第三过孔701的侧壁、第一过孔201的侧壁和第四过孔801的侧壁上的栅极绝缘薄膜保留,形成栅极绝缘层3,如图9所示。
(5)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1上,通过刻蚀工艺,将暴露的第一电极薄膜刻蚀去除,使第一电极薄膜中形成第二过孔401,使第一电极薄膜形成第一电极4,第二过孔401与第三过孔701连通,第四过孔801、第一过孔201、第三过孔701和第二过孔401依次连通,形成一个依次贯穿第二绝缘层8、栅极复合层2、第一绝缘层7和第一电极4的通孔,如图10所示。
(6)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1上,通过同一制备工艺,在第二绝缘层8上分别沉积半导体薄膜以及第二电极薄膜,使半导体薄膜形成有源层6,使第二电极薄膜形成第二电极5,第二电极5覆盖有源层6所有表面,如图4所示。其中,第二电极薄膜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银Ag、铜Cu、铝Al、钼Mo等,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如铝钕合金AlNd、钼铌合金MoNb等,可以是多层金属,如Mo/Cu/Mo等,也可以是金属和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堆栈结构,如ITO/Ag/ITO等。有源层6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部分601和第二部分602,第一部分601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部分602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不同,且第二方向D2与基底1所在的平面非平行,第一部分601层叠设置在栅极复合层2远离基底1一侧,栅极复合层2中设置有第一过孔201,至少部分第二部分602设置在第一过孔201中,第二部分602与栅极复合层2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
本发明实施例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通过同一制备工艺,形成有源层6和第二电极5,并使第二电极5覆盖有源层6所有表面,将第二电极5作为保护层,保护有源层6,防止有源层6材料性质改变,影响器件性能。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以及制备过程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立体结构的薄膜晶体管,通过将有源层形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立体结构,在与基底所在的平面非平行方向,第二部分与栅极复合层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从而提高了薄膜晶体管的集成度。
本公开中的附图只涉及本公开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即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当中。

Claims (15)

1.一种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单元,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至少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栅极复合层、有源层和第二电极,所述有源层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沿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基底所在的平面非平行,所述第一部分层叠设置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所述栅极复合层中设置有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栅极复合层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所述第二电极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基底一侧,所述第二电极覆盖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所有表面,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所有表面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层叠设置于所述栅极复合层靠近所述基底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底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栅极复合层在所述基底的垂直投影交叠,所述第一电极中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将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过孔中,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过孔中与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电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还包括栅极绝缘层,所述栅极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壁与所述栅极复合层的侧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栅极复合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设置有第三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过孔均与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过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第二部分一侧侧壁的表面为倾斜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过孔中与所述倾斜面电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层叠设置在所述栅极复合层和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中设置有第四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四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四过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层在垂直于所述基底方向的截面呈T字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两个在所述基底上层叠设置的薄膜晶体管单元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之间的绝缘介质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层材料采用铟镓锌氧化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采用硅基底。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复合层包括第一栅极,所述第一栅极中设置有所述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栅极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所述沟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复合层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二栅极,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同层设置,且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位于所述第一过孔的相对两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共用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共用沟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复合层包括第一栅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第二栅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与所述第二栅极之间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栅极、所述第二栅极以及所述第三绝缘层中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栅极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第一沟道,在所述第一过孔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栅极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第二沟道。
14.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栅极复合层薄膜;
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薄膜中形成第一过孔,所述栅极复合层薄膜形成栅极复合层;
在所述栅极复合层上沉积有源材料,使所述有源材料形成有源层;其中,所述有源层包括互相交叉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层叠设置在所述栅极复合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过孔中与所述栅极复合层侧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沟道;
在所述有源层上形成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二电极覆盖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所有表面,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所有表面电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同一制备工艺,在所述栅极复合层上依次形成所述有源层和所述第二电极。
CN202111539735.8A 2021-12-15 2021-12-15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62071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9735.8A CN116207131B (zh) 2021-12-15 2021-12-15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9735.8A CN116207131B (zh) 2021-12-15 2021-12-15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07131A CN116207131A (zh) 2023-06-02
CN116207131B true CN116207131B (zh) 2024-05-28

Family

ID=8651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9735.8A Active CN116207131B (zh) 2021-12-15 2021-12-15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07131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7029A (en) * 1987-05-04 1988-07-12 Motorola Inc. Method of making vertica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with plurality of gate input cnnections
JPH0822027A (ja) * 1994-07-05 1996-01-23 Fujitsu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マトリクス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US5627390A (en) * 1994-05-26 1997-05-0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olumns
US5700727A (en) * 1995-07-24 1997-12-23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thin film transistor
US5994735A (en) * 1993-05-12 1999-11-3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 vertical surround gate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6369410B1 (en) * 1997-12-15 2002-04-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773913B1 (en) * 2016-05-06 2017-09-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Vertica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with wrap around metallic bottom contact to improve contact resistance
US9806191B1 (en) * 2016-10-11 2017-10-31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Vertical channe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36927B1 (ko) * 2008-12-31 2011-05-25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수직게이트를 구비한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824124B1 (ko) * 2009-11-28 2018-02-0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7029A (en) * 1987-05-04 1988-07-12 Motorola Inc. Method of making vertica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with plurality of gate input cnnections
US5994735A (en) * 1993-05-12 1999-11-3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 vertical surround gate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5627390A (en) * 1994-05-26 1997-05-0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olumns
JPH0822027A (ja) * 1994-07-05 1996-01-23 Fujitsu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マトリクス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US5700727A (en) * 1995-07-24 1997-12-23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thin film transistor
US6369410B1 (en) * 1997-12-15 2002-04-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773913B1 (en) * 2016-05-06 2017-09-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Vertica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with wrap around metallic bottom contact to improve contact resistance
US9806191B1 (en) * 2016-10-11 2017-10-31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Vertical channe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07131A (zh)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105789A1 (en) Array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panel
US10109647B2 (en) MOTFT with un-patterned etch-stop
US20240038787A1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rray substrate
KR101675113B1 (ko)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733543B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8140675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68242A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78449A (zh) 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27973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150042967A (ko) 표시 기판, 표시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기판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2490254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2021151B2 (en) Vertical channel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293125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010850A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tft基板
CN113711290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母板和显示装置
US20080048191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9742153B (zh) 阵列基板、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JP2014195074A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表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60129160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504164B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KR20110058356A (ko)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6207131B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6207133B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KR20170124152A (ko) 트랜지스터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6207132B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