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182438A -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82438A
CN116182438A CN202111423305.XA CN202111423305A CN116182438A CN 116182438 A CN116182438 A CN 116182438A CN 202111423305 A CN202111423305 A CN 202111423305A CN 116182438 A CN116182438 A CN 1161824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paration
heat exchanger
separation device
side wall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233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荣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2330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8243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7773 priority patent/WO202309299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182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824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00Evaporating
    • B01D1/30Accessories for evaporators ;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其中,分离装置,用于换热器,包括:分离部,分离部设置有分离腔、入口和分离口,入口和分离口均与分离腔连通;封板,与分离部连接,且位于分离部的一侧,封板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本发明使得冷媒流经分离装置时,冷媒与分离装置经过多次撞击,能够有效分离出冷媒中的液体,能够大大减小吸入压缩机的冷媒中的液体,降低冷媒中的液体对压缩机的损害,有利于提升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及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离装置、一种换热器和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制冷设备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设置不合理,无法有效分离出气态制冷剂中夹带的液体,易造成吸气带液,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分离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器。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分离装置,用于换热器,包括:分离部,分离部设置有分离腔、入口和分离口,入口和分离口均与分离腔连通;封板,与分离部连接,且位于分离部的一侧,封板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离装置包括分离部和封板。封板与分离部连接,且封板位于分离部的一侧。分离装置置于换热器的壳体内,封板与换热器的壳体连接,封板与换热器的壳体之间形成腔室,换热器的回气口与该腔室连通,冷媒通过回气口被抽吸进入腔室内,冷媒进入腔室内后与封板发生第一次撞击,冷媒中的液体由于撞击而被分离出来。
第一次撞击后,气态冷媒绕过封板流向分离部,而后通过分离部的入口进入分离腔,冷媒流入分离腔会与分离腔的腔壁发生第二次撞击,而后由分离部的分离口流出分离装置,并通过换热器的出口吸入压缩机的吸气口。
该设置使得冷媒流经分离装置时,冷媒与分离装置经过多次撞击,能够有效分离出冷媒中的液体,能够大大减小吸入压缩机的冷媒中的液体,降低冷媒中的液体对压缩机的损害,有利于提升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及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分离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封板的外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凸伸出分离部的外表面,封板的外边缘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封板和分离部的配合结构,使得封板的外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凸伸出分离部的外表面,封板的外边缘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也即,封板凸伸出分离部的外表面的部分能够与壳体连接。该设置在保证分离装置与壳体装配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使得分离部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也即,保证分离部的分离口与换热器的出口之间具有容置冷媒的空间,为压缩机有效吸入冷媒提供了结构支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分离部包括:顶壁;侧壁,侧壁的第一端连接顶壁,侧壁的第二端合围出入口,第一端与第二端对应设置,分离口设于侧壁;其中,封板连接顶壁和侧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分离部包括顶壁和侧壁,侧壁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且间隔布置,侧壁的第一端连接顶壁,侧壁的第二端合围出入口。
也即,第一次撞击后,气态冷媒绕过封板流向分离部,而后通过分离部底部的入口进入分离腔,冷媒流入分离腔会与分离腔的腔壁发生第二次撞击,而后由分离部侧壁的分离口流出分离装置,并通过换热器的出口吸入压缩机的吸气口。
该设置延长了冷媒在分离部内的流动路径,有利于增加冷媒与分离腔的腔壁的碰撞频次,进而有利于有效分离出冷媒中的液体,提升了冷媒的气液分离的有效性及高效性。
可以理解的是,封板连接顶壁和侧壁,封板既与分离部的顶壁连接,又与分离部的侧壁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侧壁包括:第一子侧壁,连接于顶壁的第一侧;第二子侧壁,连接于顶壁的第二侧,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对应设置;分离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分离口中的一部分分离口设于第一子侧壁,另一部分分离口设于第二子侧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侧壁包括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对应设置,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均与顶壁连接,也即,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位于顶壁的相对两侧。
分离口的数量为多个,对多个分离口进行划分,一部分分离口设于第一子侧壁,另一部分分离口设于第二子侧壁。这样,冷媒可由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同时流出分离部。该设置增大了分离口的总面积,增大了分离口的分布角度,可保证压缩机的吸气量,为保证产品的工作效率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分离部的顶壁相较于入口更靠近换热器的出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分离部与换热器的出口的位置关系,使得分离部的顶壁相较于入口更靠近换热器的出口,也即,分离部的顶壁位于入口和换热器的出口之间。该设置限定了分离部的入口、顶壁和换热器的出口的位置关系,使得绕过封板的冷媒通过入口流入分离器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侧壁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相较于第二区域更靠近换热器的出口,分离口设于第二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分离部的侧壁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靠近换热器的出口,第二区域远离换热器的出口。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分离口的配合结构,使得分离口设于第二区域。该设置能够延长冷媒在分离腔内的流动路径,增加冷媒与分离腔的腔壁的碰撞频次,提升分离效果。
若第一区域设置有分离口,则,分离腔内的大部分冷媒会通过第一区域的分离口被压缩机直接吸走,这样,会大大降低冷媒与分离腔的腔壁的碰撞频次,这样,分离液体的效果较差,易造成吸气带液。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区域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区域位于两个第二区域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区域的数量为两个,通过合理设置两个第二区域和第一区域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一区域位于两个第二区域之间,该设置在保证冷媒与分离腔的腔壁的充分碰撞的同时,有利于增大分离口的总面积,进而有利于保证压缩机的吸气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顶壁和侧壁的连接处至换热器的壳体的最小距离记作第一距离,入口至顶壁的距离记作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流分离部的顶壁、侧壁、入口和换热器的壳体的配合结构,使得顶壁和侧壁的连接处至换热器的壳体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入口至顶壁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并使第一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该设置兼顾了分离腔的容积,及换热器的出口至分离部的顶壁之间的区域的容积,可保证压缩机的吸气量。
由于换热器内用于容置分离装置的空间是一定的,若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则会挤压分离部的顶壁与换热器的出口之间的空间。也即,若增大第二距离,则会导致第一距离减小,那么,会减小压缩机的吸气量,影响制冷设备的工作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分离部的入口处形成有翻边,翻边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分离部的入口处形成有翻边,翻边与换热器的壳体连接,也就是说,封板与换热器的壳体连接的同时,分离部与换热器的壳体连接。该设置增大了分离装置与换热器壳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分离装置与换热器壳体的装配结构强度,可以有效避免分离装置移位甚至是掉落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翻边与封板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分离装置,还包括:扰流板,位于分离部的一侧,扰流板的第一部分与入口对应设置,扰流板的第二部分与翻边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分离装置还包括扰流板,扰流板与分离部的翻边连接,也即,扰流板与分离部装配在一起,分离部具有支撑和固定扰流板的作用。
另外,扰流板的第一部分与入口对应设置,也即,扰流板的第一部分能够遮挡入口的一部分,扰流板地设置能够改变冷媒的流动路径,延长冷媒流经分离装置的路径,为提升冷媒与分离腔的腔壁的接触频次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扰流板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子侧壁与一个扰流板连接,第二子侧壁与另一个扰流板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翻边至入口的方向,扰流板的第一部分的宽度记作d1,分离部的顶壁至封板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记作d2;其中,d1与d2满足:
Figure BDA0003377331490000051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翻边至入口的方向,扰流板的第一部分的宽度为d1,分离部的顶壁至封板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为d2,也即,扰流板与入口的口壁错开一定距离。并对该距离进行了限定,具体地,d1小于等于13×d2。该设置既可保证扰流板的扰流效果,又不会对压缩机的吸气量造成影响。
具体的,d1等于d2的四分之一、d1等于d2的五分之一、d1等于d2的六分之一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扰流板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孔,连接孔用于与翻边焊接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扰流板的结构,使得扰流板设置有一个连接孔,或者扰流板设置有多个连接孔。当扰流板设置有多个连接孔时,多个连接孔间隔布置。
采用点焊的方式将扰流板的连接孔与翻边焊接在一起。具体地,连接孔与翻边对应设置,连接孔的孔壁与翻边合围出凹槽结构,焊料填充于凹槽结构内,以将扰流板和翻边稳固且牢靠地装配在一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分离装置,还包括:加强筋,设于分离部,且位于入口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分离装置的结构,使得分离装置包括加强筋,加强筋与分离部连接,且加强筋位于入口处,加强筋具有增强分离部的结构强度的作用,这样,换热器工作时,在冷媒的冲击下分离部不会发生形变,可保证入口、分离口的位置关系,为压缩机有效吸入冷媒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筋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筋间隔布置,该设置增多了加强筋与分离部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加强筋与分离部的装配结构强度,有利于提升分离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
具体地,加强筋与分离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封板的数量为两个,分离部位于两个封板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封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封板中的一个封板位于分离部的第一侧,两个封板中的另一个封板位于分离部的第二侧,分离部的第一侧与分离部的第二侧对应设置。该设置增大了分离装置与换热器的壳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分离装置与换热器的壳体的装配结构强度。
具体地,封板的形状为扇形。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出口;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分离装置,分离装置设于壳体内,且分离装置位于出口处。
本发明提供的换热器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分离装置,因此具有上述分离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具有吸气口;及如第二方面的换热器,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压缩机的吸气口。
本发明提供的制冷设备因包括如第二方面的换热器,因此具有上述换热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分离装置的分离口的数量记作n,分离口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1,压缩机的吸气口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2;n、s1和s2满足:2×s2≤n×s1≤3×s2。
在该技术方案中,分离装置的分离口的数量记作n,分离口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1,压缩机的吸气口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2。通过合理设置n、s1和s2的关系,使得n、s1和s2满足:2×s2≤n×s1≤3×s2,在保证气液分离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能够保证压缩机的吸气量,进而可保证制冷设备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s2=π×r2,其中,r为压缩机的吸气口的半径。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分离装置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分离装置,110分离部,114入口,116分离口,118顶壁,122侧壁,124第一子侧壁,126第二子侧壁,128第一区域,130第二区域,132翻边,134分离腔,140封板,150扰流板,152连接孔,160加强筋,200换热器,210换热器的壳体,212出口,220换热管,230回气口,240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00、换热器200和制冷设备。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分离装置100,用于换热器200,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
分离部110设置有分离腔134、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均与分离腔134连通。
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封板140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详细地,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封板140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分离装置100置于换热器的壳体210内,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连接,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之间形成腔室240,换热器200的回气口230与该腔室240连通,冷媒通过回气口230被抽吸进入腔室240内,冷媒进入腔室240内后与封板140发生第一次撞击,冷媒中的液体由于撞击而被分离出来。
第一次撞击后,气态冷媒绕过封板140流向分离部110,而后通过分离部110的入口114进入分离腔134,冷媒流入分离腔134会与分离腔134的腔壁发生第二次撞击,而后由分离部110的分离口116流出分离装置100,并通过换热器200的出口212吸入压缩机的吸气口。
该设置使得冷媒流经分离装置100时,冷媒与分离装置100经过多次撞击,能够有效分离出冷媒中的液体,能够大大减小吸入压缩机的冷媒中的液体,降低冷媒中的液体对压缩机的损害,有利于提升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及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分离口116的过流截面形状包括以下任一种:圆形、多边形及异形,异形指的是形状不规则的形状,多边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地,入口114的过流截面形状包括以下任一种:圆形、多边形及异形,异形指的是形状不规则的形状,多边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分离装置100,用于换热器200,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
分离部110设置有分离腔134、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均与分离腔134连通。
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封板140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7所示,封板140的外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凸伸出分离部110的外表面,封板140的外边缘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封板140和分离部110的配合结构,使得封板140的外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凸伸出分离部110的外表面,封板140的外边缘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也即,封板140凸伸出分离部110的外表面的部分能够与壳体连接。该设置在保证分离装置100与壳体装配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使得分离部110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也即,保证分离部110的分离口116与换热器200的出口212之间具有容置冷媒的空间,为压缩机有效吸入冷媒提供了结构支撑。
沿分离部110背离封板140的一侧至封板140的方向,分离部110在封板140上的投影位于封板140的边缘之内。
实施例3: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分离装置100,用于换热器200,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
分离部110设置有分离腔134、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均与分离腔134连通。
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封板140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进一步地,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分离部110包括顶壁118和侧壁122。
侧壁122的第一端连接顶壁118,侧壁122的第二端合围出入口114,第一端与第二端对应设置,分离口116设于侧壁122。
其中,封板140连接顶壁118和侧壁122。
详细地,分离部110包括顶壁118和侧壁122,侧壁12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且间隔布置,侧壁122的第一端连接顶壁118,侧壁122的第二端合围出入口114。
也即,第一次撞击后,气态冷媒绕过封板140流向分离部110,而后通过分离部110底部的入口114进入分离腔134,冷媒流入分离腔134会与分离腔134的腔壁发生第二次撞击,而后由分离部110侧壁122的分离口116流出分离装置100,并通过换热器200的出口212吸入压缩机的吸气口。
该设置延长了冷媒在分离部110内的流动路径,有利于增加冷媒与分离腔134的腔壁的碰撞频次,进而有利于有效分离出冷媒中的液体,提升了冷媒的气液分离的有效性及高效性。
可以理解的是,封板140连接顶壁118和侧壁122,封板140既与分离部110的顶壁118连接,又与分离部110的侧壁122连接。
具体地,分离部110的顶壁118和侧壁122合围出凹槽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侧壁122包括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
第一子侧壁124连接于顶壁118的第一侧。
第二子侧壁126连接于顶壁118的第二侧,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对应设置。
分离口11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分离口116中的一部分分离口116设于第一子侧壁124,另一部分分离口116设于第二子侧壁126。
其中,侧壁122包括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对应设置,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均与顶壁118连接,也即,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位于顶壁118的相对两侧。
分离口116的数量为多个,对多个分离口116进行划分,一部分分离口116设于第一子侧壁124,另一部分分离口116设于第二子侧壁126。这样,冷媒可由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同时流出分离部110。该设置增大了分离口116的总面积,增大了分离口116的分布角度,可保证压缩机的吸气量,为保证产品的工作效率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分离部110的顶壁118未设置有分离口116,故而,冷媒进入分离腔134后,冷媒能够与分离腔134的顶壁118第二次撞击,而后流向位于侧壁122的分离口116以发生第三次撞击,该设置能够增多冷媒与分离腔134的腔壁的碰撞频次,有利于提升气液分离的有效性。
实施例4: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分离装置100,用于换热器200,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
分离部110设置有分离腔134、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均与分离腔134连通。
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封板140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分离部110包括顶壁118和侧壁122。
侧壁122的第一端连接顶壁118,侧壁122的第二端合围出入口114,第一端与第二端对应设置,分离口116设于侧壁122。
其中,封板140连接顶壁118和侧壁122。
进一步地,分离部110的顶壁118相较于入口114更靠近换热器200的出口212。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分离部110与换热器200的出口212的位置关系,使得分离部110的顶壁118相较于入口114更靠近换热器200的出口212,也即,分离部110的顶壁118位于入口114和换热器200的出口212之间。该设置限定了分离部110的入口114、顶壁118和换热器200的出口212的位置关系,使得绕过封板140的冷媒通过入口114流入分离器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实施例5: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分离装置100,用于换热器200,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
分离部110设置有分离腔134、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均与分离腔134连通。
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封板140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分离部110包括顶壁118和侧壁122。
侧壁122的第一端连接顶壁118,侧壁122的第二端合围出入口114,第一端与第二端对应设置,分离口116设于侧壁122。
其中,封板140连接顶壁118和侧壁122。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分离部110的侧壁122包括第一区域128和第二区域130。
第一区域128相较于第二区域130更靠近换热器200的出口212,分离口116设于第二区域130。
详细地,分离部110的侧壁122包括第一区域128和第二区域130,第一区域128靠近换热器200的出口212,第二区域130远离换热器200的出口212。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区域128、第二区域130和分离口116的配合结构,使得分离口116设于第二区域130。该设置能够延长冷媒在分离腔134内的流动路径,增加冷媒与分离腔134的腔壁的碰撞频次,提升分离效果。
若第一区域128设置有分离口116,则,分离腔134内的大部分冷媒会通过第一区域128的分离口116被压缩机直接吸走,这样,会大大降低冷媒与分离腔134的腔壁的碰撞频次,这样,分离液体的效果较差,易造成吸气带液。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区域13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区域128位于两个第二区域130之间。
其中,第二区域130的数量为两个,通过合理设置两个第二区域130和第一区域128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一区域128位于两个第二区域130之间,该设置在保证冷媒与分离腔134的腔壁的充分碰撞的同时,有利于增大分离口116的总面积,进而有利于保证压缩机的吸气量。
实施例6: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分离装置100,用于换热器200,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
分离部110设置有分离腔134、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均与分离腔134连通。
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封板140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分离部110包括顶壁118和侧壁122。
侧壁122的第一端连接顶壁118,侧壁122的第二端合围出入口114,第一端与第二端对应设置,分离口116设于侧壁122。
其中,封板140连接顶壁118和侧壁122。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顶壁118和侧壁122的连接处至换热器的壳体210的最小距离记作第一距离L1,入口114至顶壁118的距离记作第二距离L2;第一距离L1大于等于第二距离L2。
详细地,进一步限定流分离部110的顶壁118、侧壁122、入口114和换热器的壳体210的配合结构,使得顶壁118和侧壁122的连接处至换热器的壳体210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L1,入口114至顶壁118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并使第一距离L1大于等于第二距离L2。该设置兼顾了分离腔134的容积,及换热器200的出口212至分离部110的顶壁118之间的区域的容积,可保证压缩机的吸气量。
由于换热器200内用于容置分离装置100的空间是一定的,若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则会挤压分离部110的顶壁118与换热器200的出口212之间的空间。也即,若增大第二距离,则会导致第一距离减小,那么,会减小压缩机的吸气量,影响制冷设备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7: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分离装置100,用于换热器200,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
分离部110设置有分离腔134、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均与分离腔134连通。
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封板140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分离部110包括顶壁118和侧壁122。
侧壁122的第一端连接顶壁118,侧壁122的第二端合围出入口114,第一端与第二端对应设置,分离口116设于侧壁122。
其中,封板140连接顶壁118和侧壁122。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分离部110的入口114处形成有翻边132,翻边132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详细地,分离部110的入口114处形成有翻边132,翻边132与换热器的壳体210连接,也就是说,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连接的同时,分离部11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连接。该设置增大了分离装置100与换热器200壳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分离装置100与换热器200壳体的装配结构强度,可以有效避免分离装置100移位甚至是掉落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翻边132与分离部110的侧壁122连接。
更具体地,翻边132与分离部110的侧壁122一体形成,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翻边132与分离部110的侧壁122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翻边132与分离部110的侧壁122的成型工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加工效率。另外,翻边132与分离部110的侧壁122一体形成可保证产品的尺寸的精度。其中,翻边132与分离部110的侧壁122一体冲压成型。
其中,翻边132垂直于分离部110的侧壁122。
进一步地,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分离装置100还包括扰流板150。
扰流板150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扰流板150的第一部分与入口114对应设置,扰流板150的第二部分与翻边132连接。
其中,分离装置100还包括扰流板150,扰流板150与分离部110的翻边132连接,也即,扰流板150与分离部110装配在一起,分离部110具有支撑和固定扰流板150的作用。
另外,扰流板150的第一部分与入口114对应设置,也即,扰流板150的第一部分能够遮挡入口114的一部分,扰流板150地设置能够改变冷媒的流动路径,延长冷媒流经分离装置100的路径,为提升冷媒与分离腔134的腔壁的接触频次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扰流板15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子侧壁124与一个扰流板150连接,第二子侧壁126与另一个扰流板150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沿翻边132至入口114的方向,扰流板150的第一部分的宽度记作d1,分离部110的顶壁118至封板140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记作d2;其中,d1与d2满足:
Figure BDA0003377331490000151
其中,沿翻边132至入口114的方向,扰流板150的第一部分的宽度为d1,分离部110的顶壁118至封板140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为d2,也即,扰流板150与入口114的口壁错开一定距离。并对该距离进行了限定,具体地,d1小于等于
Figure BDA0003377331490000152
。该设置既可保证扰流板150的扰流效果,又不会对压缩机的吸气量造成影响。
具体的,d1等于d2的四分之一、d1等于d2的五分之一、d1等于d2的六分之一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扰流板150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孔152,连接孔152用于与翻边132焊接连接。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扰流板150的结构,使得扰流板150设置有一个连接孔152,或者扰流板150设置有多个连接孔152。当扰流板150设置有多个连接孔152时,多个连接孔152间隔布置。
采用点焊的方式将扰流板150的连接孔152与翻边132焊接在一起。具体地,连接孔152与翻边132对应设置,连接孔152的孔壁与翻边132合围出凹槽结构,焊料填充于凹槽结构内,以将扰流板150和翻边132稳固且牢靠地装配在一起。
实施例8: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分离装置100,用于换热器200,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
分离部110设置有分离腔134、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均与分离腔134连通。
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封板140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分离装置100还包括加强筋160。
加强筋160设于分离部110,且加强筋160位于入口114处。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分离装置100的结构,使得分离装置100包括加强筋160,加强筋16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加强筋160位于入口114处,加强筋160具有增强分离部110的结构强度的作用,这样,换热器200工作时,在冷媒的冲击下分离部110不会发生形变,可保证入口114、分离口116的位置关系,为压缩机有效吸入冷媒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加强筋16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子侧壁124,加强筋16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子侧壁126。也即,加强筋160地设置能够保证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之间的间距,进而可保证入口114的过流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加强筋16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筋160间隔布置。
其中,加强筋16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筋160间隔布置,该设置增多了加强筋160与分离部110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加强筋160与分离部110的装配结构强度,有利于提升分离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具体地,加强筋160与分离部110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9: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分离装置100,用于换热器200,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
分离部110设置有分离腔134、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入口114和分离口116均与分离腔134连通。
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封板140能够连接换热器的壳体210。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封板140的数量为两个,分离部110位于两个封板140之间。
详细地,封板1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封板140中的一个封板140位于分离部110的第一侧,两个封板140中的另一个封板140位于分离部110的第二侧,分离部110的第一侧与分离部110的第二侧对应设置。该设置增大了分离装置10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分离装置10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的装配结构强度。
具体地,封板140的形状为扇形。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封板140的形状相同,且两个封板140的尺寸相同。该设置简化流分离装置100的加工工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加工效率,进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其中,封板140的边缘的形状与换热器的壳体210的形状相同或相近,以保证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的有效连接。
实施例10: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200,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出口212;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00,分离装置100设于壳体内,且分离装置100位于出口212处。
详细地,换热器200包括壳体和分离装置100。分离装置100设于壳体内,且分离装置100位于换热器200的出口212处。
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封板140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分离装置100置于换热器的壳体210内,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连接,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之间形成腔室240,换热器200的回气口230与该腔室240连通,冷媒通过回气口230被抽吸进入腔室240内,冷媒进入腔室240内后与封板140发生第一次撞击,冷媒中的液体由于撞击而被分离出来。
第一次撞击后,气态冷媒绕过封板140流向分离部110,而后通过分离部110的入口114进入分离腔134,冷媒流入分离腔134会与分离腔134的腔壁发生第二次撞击,而后由分离部110的分离口116流出分离装置100,并通过换热器200的出口212吸入压缩机的吸气口。
该设置使得冷媒流经分离装置100时,冷媒与分离装置100经过多次撞击,能够有效分离出冷媒中的液体,能够大大减小吸入压缩机的冷媒中的液体,降低冷媒中的液体对压缩机的损害,有利于提升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及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实施例11: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具有吸气口;及如第二方面的换热器200,换热器200的出口212连接压缩机的吸气口。
详细地,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和换热器200,换热器200具有出口212,压缩机具有吸气口,换热器200的出口212连接压缩机的吸气口。
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和封板140。封板140与分离部110连接,且封板140位于分离部110的一侧。分离装置100置于换热器的壳体210内,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连接,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之间形成腔室240,换热器200的回气口230与该腔室240连通,冷媒通过回气口230被抽吸进入腔室240内,冷媒进入腔室240内后与封板140发生第一次撞击,冷媒中的液体由于撞击而被分离出来。
第一次撞击后,气态冷媒绕过封板140流向分离部110,而后通过分离部110的入口114进入分离腔134,冷媒流入分离腔134会与分离腔134的腔壁发生第二次撞击,而后由分离部110的分离口116流出分离装置100,并通过换热器200的出口212吸入压缩机的吸气口。
该设置使得冷媒流经分离装置100时,冷媒与分离装置100经过多次撞击,能够有效分离出冷媒中的液体,能够大大减小吸入压缩机的冷媒中的液体,降低冷媒中的液体对压缩机的损害,有利于提升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及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口116的数量记作n,分离口116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1,压缩机的吸气口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2;n、s1和s2满足:2×s2≤n×s1≤3×s2。
其中,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口116的数量记作n,分离口116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1,压缩机的吸气口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2。通过合理设置n、s1和s2的关系,使得n、s1和s2满足:2×s2≤n×s1≤3×s2,在保证气液分离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能够保证压缩机的吸气量,进而可保证制冷设备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s2=π×r2,其中,r为压缩机的吸气口的半径。
实施例12:
如图1至图4所示,分离装置100包括分离部110、封板140、加强筋160和扰流板150。封板140的形状均为扇形。
两个封板140位于分离部110的两侧。封板140的外边缘与换热器的壳体210焊接连接。
如图4所示,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之间形成腔室240。分离部110为“几”字形结构。
该设置使得压缩机吸气时能有效增加气态冷媒的撞击次数,提高分离效率,从而降低吸气带液的风险。
如图3所示,分离部110的顶壁118无任何孔等特征,分离部110的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对应设置。分离口11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分离口116中的一部分分离口116设于第一子侧壁124,多个分离口116中的另一部分分离口116设于第二子侧壁126。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均包括第一区域128和第二区域130,第一区域128相较于第二区域130更靠近换热器200的出口212,分离口116设于第二区域130。
分离口116的数量记作n,分离口116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1,压缩机的吸气口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2,s1和s2满足:2×s2≤n×s1≤3×s2,s2=π×r2,其中,r为压缩机的吸气口的半径。
如图4和图6所示,顶壁118和侧壁122的连接处至换热器的壳体210的最小距离记作第一距离L1,入口114至顶壁118的距离记作第二距离L2;第一距离L1大于等于第二距离L2。以保证压缩机总的吸气体积流量。
加强筋160为长方形条状,共设置3块(根据不同的情况可设置多块),对分离部110起到支撑作用。
扰流板150为长方形条状,扰流板150开有等距离圆形的连接孔152,连接孔152用于与分离部110的翻边132焊接紧固。扰流板150的数量为两个。
如图5所示,扰流板150的第一部分与入口114对应设置,扰流板150的第二部分与翻边132连接。该设置能够改变气态冷媒的流动路径。
制冷设备工作时,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吸入,冷媒先与封板140发生第一次撞击分离后,冷媒的流向发生第一次改变。由于压差原因,冷媒会朝着分离部110的分离器内流动,与分离部110的顶壁118撞击发生第二次分离。第二次撞击分离完成后紧接着与分离部110的第一子侧壁124和第二子侧壁126发生第三次撞击分离,最终分离后得到的气态制冷剂中几乎不含液态。
具体地,换热器200还包括换热管220,换热管220位于换热器的壳体210的内部。
分离装置100置于换热器的壳体210内,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连接,封板140与换热器的壳体210之间形成腔室240,换热器200的回气口230与该腔室240连通,冷媒通过回气口230被抽吸进入腔室240内,冷媒进入腔室240内后与封板140发生第一次撞击,冷媒中的液体由于撞击而被分离出来。
第一次撞击后,气态冷媒绕过封板140流向分离部110,而后通过分离部110的入口114进入分离腔134,冷媒流入分离腔134会与分离腔134的腔壁发生第二次撞击,而后由分离部110的分离口116流出分离装置100,并通过换热器200的出口212吸入压缩机的吸气口。
该设置使得冷媒流经分离装置100时,冷媒与分离装置100经过多次撞击,能够有效分离出冷媒中的液体,能够大大减小吸入压缩机的冷媒中的液体,降低冷媒中的液体对压缩机的损害,有利于提升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及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分离装置,用于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离部,所述分离部设置有分离腔、入口和分离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分离口均与所述分离腔连通;
封板,与所述分离部连接,且位于所述分离部的一侧,所述封板能够连接所述换热器的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板的外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凸伸出分离部的外表面,所述封板的外边缘能够连接所述换热器的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部包括:
顶壁;
侧壁,所述侧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顶壁,所述侧壁的第二端合围出所述入口,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对应设置,所述分离口设于所述侧壁;
其中,所述封板连接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
第一子侧壁,连接于所述顶壁的第一侧;
第二子侧壁,连接于所述顶壁的第二侧,所述第一子侧壁和所述第二子侧壁对应设置;
所述分离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离口中的一部分所述分离口设于所述第一子侧壁,另一部分所述分离口设于所述第二子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的顶壁相较于所述入口更靠近所述换热器的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更靠近所述换热器的出口,所述分离口设于所述第二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区域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的连接处至所述换热器的壳体的最小距离记作第一距离,所述入口至所述顶壁的距离记作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的入口处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能够连接所述换热器的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扰流板,位于所述分离部的一侧,所述扰流板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入口对应设置,所述扰流板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翻边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翻边至所述入口的方向,所述扰流板的第一部分的宽度记作d1,所述分离部的顶壁至所述封板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记作d2;
其中,所述d1与所述d2满足:
Figure FDA000337733148000002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流板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所述翻边焊接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强筋,设于所述分离部,且位于所述入口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间隔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分离部位于两个所述封板之间。
16.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出口;及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分离装置位于所述出口处。
17.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吸气口;及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装置的分离口的数量记作n,所述分离口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1,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的过流截面面积记作s2;
所述n、所述s1和所述s2满足:2×s2≤n×s1≤3×s2。
CN202111423305.XA 2021-11-26 2021-11-26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61824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23305.XA CN116182438A (zh) 2021-11-26 2021-11-26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PCT/CN2022/097773 WO2023092991A1 (zh) 2021-11-26 2022-06-09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23305.XA CN116182438A (zh) 2021-11-26 2021-11-26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82438A true CN116182438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4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23305.XA Pending CN116182438A (zh) 2021-11-26 2021-11-26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82438A (zh)
WO (1) WO202309299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1987A (en) * 1995-05-25 1996-10-08 American Standard Inc.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with vapor-liquid separator
FI20115125A0 (fi) * 2011-02-09 2011-02-09 Vahterus Oy Laite pisaroiden erottamiseksi
CN102914094B (zh) * 2012-09-27 2014-11-05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包含其的空调器
CN103925747B (zh) * 2013-01-16 2016-08-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满液式蒸发器及具有该蒸发器的水冷式空调机组
CN106382774B (zh) * 2016-11-02 2022-03-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汽液过滤网、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6771814U (zh) * 2017-05-19 2017-12-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577221A (zh) * 2019-09-27 2021-03-30 开利公司 蒸发器及其挡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2991A1 (zh)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69578U (zh) 热泵热水器
JP2009257739A (ja) 熱交換器用プレート
CN116182438A (zh)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US11573036B2 (en) Gas-liquid separator and heat exchange system
CN211119714U (zh) 一种热泵空调器室外机
CN209325940U (zh) 天花机
CN215413279U (zh)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1400385U (zh) 换热器组件、降膜式换热器和热泵机组
CN209763804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1763679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6407168U (zh) 压缩机及温控设备
CN221923729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21763678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21763677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7274513U (zh) 空调器
CN117685684B (zh) 暖通设备
CN220041970U (zh) 化成负压杯及化成设备
CN217002208U (zh) 一种卧式压缩机及汽车用空调系统
CN118149627B (zh) 换热装置、逆变器冷却系统及变流器冷却系统
CN218955030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8807994U (zh) 一种冷藏集装箱用密封机构
CN219454092U (zh) 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21074643U (zh) 转子式压缩机用排气管及转子式压缩机
CN211781528U (zh) 整体式空调
JP3603174B2 (ja) 冷凍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