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135440A - 立铣刀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立铣刀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5440A
CN115135440A CN202180016346.9A CN202180016346A CN115135440A CN 115135440 A CN115135440 A CN 115135440A CN 202180016346 A CN202180016346 A CN 202180016346A CN 115135440 A CN115135440 A CN 115135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urface
cutting edge
end mill
sipe
mill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63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35440B (zh
Inventor
黑田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35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5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35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5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5/00Milling-cutters
    • B23C5/02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utter
    • B23C5/10Shank-type cutters, i.e. with an integral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立铣刀具有沿着旋转轴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主体。主体具有:横刃,其位于第一端;第一切削刃,其从横刃朝向外周延伸;第一后刀面,其在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与第一切削刃连接;第一刀槽,其在旋转方向的前方与第一切削刃连接;以及排出槽,其位于比第一刀槽更靠近第二端的位置。第一刀槽具有底部、位于底部与第一切削刃之间的第一壁面、以及相对于底部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的第二壁面。第一壁面延伸至比第二壁面更靠近第二端的位置。

Description

立铣刀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主张在2020年2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033543号的优先权,并将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援引于此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而言涉及在被切削件的旋转切削加工中使用的旋转刀具。作为旋转刀具,例如可以举出立铣刀。作为立铣刀,例如可以举出方头立铣刀及球头立铣刀。
背景技术
作为对被切削件进行旋转切削加工时使用的切削刀具,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10-10509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球头立铣刀。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球头立铣刀是立铣刀的一例。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立铣刀具有切削刃、第一中心槽部、第二中心槽部及切屑的排出槽。第一中心槽部及第二中心槽部分别为V字槽的形状。
在专利文献1中,第一中心槽部和第二中心槽部为V字槽的形状。因此,在远离切削刃的部位,切屑有可能无法越过第一中心槽部而在第一中心槽部堵塞。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未被限定的一方面的立铣刀具有沿着旋转轴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主体。所述主体具有:横刃,其位于所述第一端;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它们分别从所述横刃朝向外周延伸;第一后刀面,其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与所述第一切削刃连接;第二后刀面,其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与所述第二切削刃连接;第一刀槽,其在所述旋转方向的前方与所述第一切削刃连接;以及排出槽,其位于比所述第一刀槽更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所述第一刀槽具有:底部;第一壁面,其位于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一切削刃之间;以及第二壁面,其相对于所述底部位于所述旋转方向的前方。所述第一壁面延伸至比所述第二壁面更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的立铣刀的立体图。
图2是从第一端侧观察图1所示的立铣刀的俯视图。
图3是从A1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立铣刀的侧视图。
图4是从A2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立铣刀的侧视图。
图5是从A3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立铣刀的侧视图。
图6是从A4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立铣刀的侧视图。
图7是将图3所示的区域B1放大的放大图。
图8是与图7所示的区域相同的放大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立铣刀的IX截面的截面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立铣刀的X截面的截面图。
图11是图8所示的立铣刀的XI截面的截面图。
图12是图8所示的立铣刀的XII截面的截面图。
图13是将图5所示的区域B2放大的放大图。
图14是示出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中的一工序的概略图。
图15是示出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中的一工序的概略图。
图16是示出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中的一工序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的立铣刀1使用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立铣刀的一例,可以示出球头立铣刀。但是,立铣刀并不限定于球头立铣刀,例如也可以是方头立铣刀等。
在以下参照的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仅简化示出构成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的构件中的主要构件。因此,立铣刀1可以具备未被本说明书参照的各图示出的任意的构成构件。另外,各图中的构件的尺寸并未如实地示出实际的构成构件的尺寸以及各构件的尺寸比率。这些情况在后述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中也是相同。
如图1等所示,立铣刀1也可以具备具有旋转轴R1并且从第一端3a延伸至第二端3b的圆柱形状的主体3。通常,第一端3a被称为“前端”,第二端3b被称为“后端”。
图1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中的立铣刀1也可以具有从第一端3a到第二端3b沿着旋转轴R1延伸的棒形状的主体3。主体3在用于制造切削加工物的被切削件的切削加工时,能够如图1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以旋转轴R1为中心向箭头R2的方向旋转。
在图1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中,可以是主体3的左下侧的端部为第一端3a,右上侧的端部为第二端3b。另外,在图3~图6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中,可以是主体3的左侧的端部为第一端3a,右侧的端部为第二端3b。
需要说明的是,图3~图6是表示使图2所示的立铣刀1沿旋转方向R2以规定的角度旋转的状态的图。图3是从A1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立铣刀1的图。图4是从A2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立铣刀1的图。图4是从相对于图3错开90°的方向观察的图。图5是从A3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立铣刀1的图。图5是从相对于图4错开90°的方向观察的图。图6是从A4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立铣刀1的图。图6是从相对于图5错开90°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1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中的主体3也可以是圆柱状。圆柱状不仅指严格意义上的圆柱,还包括具有微小的凹凸或弯曲等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主体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柱状。
主体3的外径D例如可以设定为4mm~25mm。另外,在将沿着旋转轴R1的方向上的主体3的长度设为L时,L与D的关系例如能够设定为L=4D~15D。此时,主体3的外径可以从第一端3a侧到第二端3b侧恒定,也可以变化。例如,主体3的外径也可以从第一端3a侧到第二端3b侧变小。
主体3也可以具有横刃5、第一切削刃7、第二切削刃9、第一后刀面11、第二后刀面13、第一刀槽15以及第一排出槽17。
横刃5可以位于主体3的第一端3a。横刃5也可以与旋转轴R1交叉。换言之,在从沿着旋转轴R1的方向的第一端3a的主视观察下,横刃5可以包括旋转轴R1。需要说明的是,从沿着旋转轴R1的方向的第一端3a的主视观察一般也被称为前端观察。
第一切削刃7和第二切削刃9可以分别位于第一端3a附近,并且也可以分别从横刃5朝向外周延伸。第一切削刃7可以与横刃5的一方的端部连接,并且第二切削刃9可以与横刃5的另一方的端部连接。能够利用横刃5、第一切削刃7及第二切削刃9进行被切削件的切削加工。
第一切削刃7及第二切削刃9可以位于前刀面与后刀面(第一后刀面11与第二后刀面13)相交的位置。另一方面,横刃5可以位于这些后刀面11、13相交的位置。由横刃5、第一切削刃7及第二切削刃9构成的切削刃在从前端观察时可以是以旋转轴R1为中心呈180°旋转对称的形状。
在如图1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立铣刀1为球头立铣刀的情况下,如图3等所示,在侧面观察时,第一切削刃7及第二切削刃9也可以为凸曲线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在立铣刀1为方头立铣刀的情况下,第一切削刃7及第二切削刃9也可以是沿与旋转轴R1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
第一后刀面11也可以在旋转轴R1的旋转方向R2的后方与第一切削刃7连接。第一后刀面11可以是平面,另外,也可以是曲面。在第一后刀面11为平面的情况下,第一后刀面11可以由1个平面构成,另外,也可以由多个平面构成。
第二后刀面13也可以在旋转轴R1的旋转方向R2的后方与第二切削刃9连接。与第一后刀面11同样地,第二后刀面13也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在第二后刀面13为平面的情况下,第二后刀面13可以由1个平面构成,另外,也可以由多个平面构成。
第一刀槽15也可以在旋转方向R2的前方与第一切削刃7连接。即,第一切削刃7也可以位于第一后刀面11与第一刀槽15相交的位置。第一刀槽15也可以具有提高第一切削刃7的强度的功能。
第一刀槽15也可以从主体3的外周面大致朝向旋转轴R1延伸。此时,第一刀槽15也可以随着朝向旋转轴R1而靠近第一端3a。如图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第一刀槽15可以是V槽形状,并且也可以具有第一底部19、第一壁面21以及第二壁面23。
第一壁面21也可以位于第一底部19与第一切削刃7之间。在此,第一壁面21也可以在旋转方向R2的前方与第一切削刃7连接。此时,第一壁面21也可以作为上述的前刀面发挥功能。第二壁面23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底部19位于旋转方向R2的前方。此时,第二壁面23也可以作为使切屑弯曲的断屑壁而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换言为第一底部19位于第一壁面21与第二壁面23之间。
在以与该第一刀槽15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呈V槽形状的第一刀槽15的情况下,第一壁面21可以是直线,另外,也可以是曲线。在相同的截面中,第二壁面23可以是直线,另外,也可以是曲线。而且,在相同的截面中,第一底部19也可以是凹曲线。在该情况下,不易在第一底部19产生因切削负荷引起的龟裂,因此能够提高立铣刀1的耐久性。
呈V槽形状的第一刀槽15可以笔直地延伸,另外,也可以如图1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以旋转轴R1为中心呈螺旋状地延伸。第一刀槽15呈螺旋状延伸的情况下的第一刀槽15的扭转角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值,例如能够设定为5°~60°。在第一刀槽15呈螺旋状延伸的情况下,第一壁面21和第二壁面23也可以分别为曲面,并且在上述的截面中分别由直线表示。
第一排出槽17可以位于比第一刀槽15更靠近第二端3b的位置。第一排出槽17可以具有将由第一切削刃7产生的切屑朝向第二端3b送出并将切屑向外部排出的功能。第一排出槽17朝向第二端3b延伸,但无需延伸至第二端3b,也可以位于远离第二端3b的位置。
第一排出槽17可以朝向第二端3b笔直地延伸,另外,也可以如图1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以旋转轴R1为中心呈螺旋状地延伸。第一排出槽17以螺旋状延伸的情况下的第一排出槽17的扭转角不限定于特定的值,例如能够设定为5°~60°。
图1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的立铣刀1是在右旋转中使用的刀具,因此第一刀槽15及第一排出槽17为右扭转,但立铣刀1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即使是在左旋转中使用的刀具且第一刀槽15和第一排出槽17为左扭转,也没有任何问题。
如图7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第一壁面21可以延伸至比第二壁面23更靠近第二端3b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壁面21上流动的切屑在第一壁面21中的位于比第二壁面23更靠近第二端3b的位置的区域中,容易向相对于第一刀槽15位于旋转方向R2的前方的部分前进。因此,在第一刀槽15中切屑不易堵塞,切屑的排出性高。作为相对于第一刀槽15位于旋转方向R2的前方的部分,例如可以举出第一排出槽17、以及如图7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后述的第二刀槽25。
也可以是,第一壁面21与第一排出槽17连接,并且第二壁面23与第一排出槽17分离。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刀槽15上流动的切屑容易向第一排出槽17前进。另外,如后所述,在主体3具有第二刀槽25的情况下,在第一刀槽15上流动的切屑除了容易向第一排出槽17前进之外还容易向第二刀槽25前进。
第二壁面23也可以具有宽度W随着靠近第二端3b而变小的部分。也可以是第二壁面23的整体随着靠近第二端3b而宽度W变小的结构。在第二壁面23中的位于第一端3a附近的、换言之位于切削刃附近的部分处的宽度W相对较大的情况下,能够使切屑在第二壁面23稳定地弯曲。
并且,在第二壁面23具有随着靠近第二端3b而宽度W变小的部分的情况下,第二壁面23中的位于第二端3b附近的部分处的宽度W变小。因此,能够在使切屑稳定地弯曲的同时容易地使切屑越过第二壁面2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宽度W也可以是指呈棒形状的主体3的径向上的宽度。另外,宽度W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与旋转轴R1正交的截面中进行评价。
在第二壁面23的随着靠近第二端3b而宽度W变小的部分,宽度W可以连续地变小。在宽度W连续地变小,在第二壁面23的上端不存在边缘的情况下,第二壁面23的磨损不易发展,另外,在第二壁面23不易产生缺口。因此,能够长期稳定地使用立铣刀1。
第一刀槽15可以与第二后刀面13连接。在该情况下,由横刃5和第一切削刃7产生的切屑能够稳定地流入第一刀槽15。因此,切屑不易堵塞在横刃5和第一切削刃7的附近。
此时,在从第一端3a的主视观察、即前端观察时,第二后刀面13与第二壁面23相交的棱线L1可以具有随着远离旋转轴R1而朝向旋转方向R2的后方倾斜的部分。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位于对第二切削刃9施加切削负荷的方向的前方的第一刀槽15的量,能够确保主体3中的位于对第二切削刃9施加切削负荷的方向的前方的部分的壁厚较厚。因此,对于施加于第二切削刃9的切削负荷的耐久性高。
主体3也可以除了具有第一刀槽15之外还具有第二刀槽25。第二刀槽25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在旋转方向R2的前方与第一刀槽15连接。在此,也可以是,在比第二壁面23的第二端3b侧的端部更靠近第二端3b的位置,第一壁面21与第二刀槽25连接。
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壁面21上流动的切屑在第一壁面21的位于比第二壁面23更靠近第二端3b的位置的区域中,容易向相对于第一刀槽15位于旋转方向R2的前方的第二刀槽25前进。
第一刀槽15和第二刀槽25可以是分别被称为中心槽的部位。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刀槽15定位为第一中心槽,将第二刀槽25定位为第二中心槽。
第二刀槽25可以是V槽形状,并且也可以具有第二底部27、第三壁面29以及第四壁面31。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第三壁面29相对地位于旋转方向R2的后方,第四壁面31相对地位于旋转方向R2的前方,第二底部27位于第三壁面29与第四壁面31之间。
在此,也可以是,第一刀槽15中的第一壁面21延伸到比第二壁面23更靠近第二端3b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刀槽25中的第三壁面29和第四壁面31延伸到距第二端3b的距离相同程度的位置。由于第二刀槽25相对于第一刀槽15位于旋转方向R2的前方,因此切屑流动的空间较大,与第一刀槽15相比,在第二刀槽25中切屑不易堵塞。因此,即使第四壁面31朝向第二端3b与第三壁面29相同程度地延伸,切屑堵塞的可能性也较小,并且能够通过第四壁面31使切屑稳定地弯曲。
需要说明的是,相同程度是指从第二端3b到第三壁面29的距离相对于从第二端3b到第四壁面31的距离为95~105%左右。
第二切削刃9具有与横刃5连接的内端部9a。在前端观察中,将与内端部9a处的第二切削刃9的切线正交且通过内端部9a的假想直线设为基准线L3。此时,也可以是,第一刀槽15位于比基准线L3靠旋转方向R2的后方的位置,且第二刀槽25与基准线L3交叉。
在第一刀槽15位于比基准线L3靠旋转方向R2的后方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确保主体3在位于对第二切削刃9施加切削负荷的方向的前方的部分且位于第二切削刃9的附近的部分处的壁厚较厚。因此,对于施加于第二切削刃9的切削负荷的耐久性高。
即使在第二刀槽25与基准线L3交叉、即第二刀槽25局部地位于对第二切削刃9施加切削负荷的方向的前方的情况下,对第二切削刃9的耐久性的影响也较小。这是因为第二刀槽25相对于第一刀槽15位于旋转方向R2的前方。另一方面,在第二刀槽25局部地位于对第二切削刃9施加切削负荷的方向的前方的情况下,在第一切削刃7产生的切屑流动的空间被较大地确保。因此,切屑的排出性更高。
第一刀槽15与第二刀槽25相交的角度也可以随着靠近第二端3b而变小。具体而言,在与旋转轴X1正交的截面中,将第一刀槽15与第二刀槽25相交的角度设为角度θ。该角度θ也可以随着靠近第二端3b而变大。
在第一刀槽15与第二刀槽25相交的棱线L2中的、位于第一端3a附近的部分处的第一刀槽15与第二刀槽25相交的角度θ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刀槽15中使切屑稳定地弯曲。在第一刀槽15与第二刀槽25相交的棱线L2中的、位于第二端3b附近的部分处的第一刀槽15与第二刀槽25相交的角度θ相对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切屑越过第二壁面23。
因此,在第一刀槽15与第二刀槽25相交的角度θ随着靠近第二端3b而变小的情况下,能够使切屑稳定地弯曲并且容易地使切屑向第二刀槽25流动。
第一刀槽15也可以在第二端3b侧具有与第二刀槽25平滑地连接的部分。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第一刀槽15与第二刀槽25相交的棱线L2中的位于第二端3b附近的部分的角度θ为180°,即,第一刀槽15也可以具有与第二刀槽25平滑地连接的部分。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使切屑向第二刀槽25流动。
主体3也可以具有第三刀槽33、第四刀槽35以及第二排出槽37。
第三刀槽33可以在旋转方向R2的前方与第二切削刃9连接。即,第二切削刃9可以位于第二后刀面13与第三刀槽33相交的位置。第三刀槽33可以具有提高第二切削刃9的强度的功能。
第三刀槽33相对于第二切削刃9的关系性可以与第一刀槽15相对于第一切削刃7的关系性相同。即,第三刀槽33也可以具有第三底部39作为相当于第一刀槽15中的第一底部19的面,具有第五壁面41作为相当于第一刀槽15中的第一壁面21的面,具有第六壁面43作为相当于第一刀槽15中的第二壁面23的面。
第四刀槽35可以如图13所示的未被限定的一例那样,在旋转方向R2的前方与第三刀槽33连接。第四刀槽35相对于第二切削刃9的关系性可以与第二刀槽25相对于第一切削刃7的关系性相同。即,第四刀槽35可以具有第四底部45作为相当于第二刀槽25中的第二底部27的面,具有第七壁面47作为相当于第二刀槽25中的第三壁面29的面,具有第八壁面49作为相当于第二刀槽25中的第四壁面31的面。在此,也可以是,在第六壁面43的比第二端3b侧的端部更靠近第二端3b的位置,第六壁面43与第四刀槽35连接。
作为主体3的材质,例如可以举出硬质合金及金属陶瓷等。作为硬质合金的组成,例如可以举出WC-Co、WC-TiC-Co及WC-TiC-TaC-Co。在此,WC、TiC、TaC为硬质粒子,Co为结合相。另外,金属陶瓷也可以是使金属与陶瓷成分复合而成的烧结复合材料。具体而言,作为金属陶瓷,可以举出以碳化钛(TiC)或氮化钛(TiN)为主要成分的钛化合物。
主体3的表面可以使用化学蒸镀(CVD)法或物理蒸镀(PVD)法利用被膜进行涂覆。作为被膜的组成,可以举出碳化钛(TiC)、氮化钛(TiN)、碳氮化钛(TiCN)或氧化铝(Al2O3)等。被膜的厚度例如可以设定为0.3μm~20μm。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范围根据被膜的组成而不同。
以上,对多个实施方式的立铣刀1进行了例示,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当然可以采用任意方式。
<切削加工物(machined product)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于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101的制造方法,以使用上述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的立铣刀1的情况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参照图14~图16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图16中,作为切削加工物10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图示了对被切削件103的开孔加工的工序。另外,为了使视觉上的理解变得容易,在图14~图16中,对切削加工物101以及被切削件103进行剖视观察。
未被限定的实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101的制造方法可以包括以下的(1)~(3)的工序。
(1)可以使立铣刀1以旋转轴R1为中心沿箭头R2的方向旋转,使立铣刀1朝向工件103沿Y1方向靠近(参照图14)。
本工序例如能够通过将被切削件103固定在安装有立铣刀1的机床的工作台上,并使立铣刀1在旋转的状态下靠近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工序中,工件103与立铣刀1相对靠近即可,也可以使工件103靠近立铣刀1。
(2)可以通过使立铣刀1进一步靠近被切削件103,而使旋转着的立铣刀1与被切削件103的表面的所希望的位置接触,对被切削件103进行切削(参照图15)。
在本工序中,可以使横刃、第一切削刃以及第二切削刃与被切削件103的表面的所希望的位置接触。
(3)可以使立铣刀1沿Y2方向从被切削件103离开(参照图16)。
在本工序中,也与上述的(1)的工序同样地,只要使立铣刀1从被切削件103相对地离开即可,例如也可以使被切削件103从立铣刀1离开。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切削加工,例如,除了图16所示的开孔加工以外,还可以举出不贯通的孔加工、槽加工及铣削加工等。
通过经由以上那样的工序,能够发挥优异的加工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多次以上所示的被切削件103的切削加工的情况下,例如,在对1个被切削件103进行多个切削加工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保持使立铣刀1旋转的状态的同时,反复进行使立铣刀1与被切削件103的不同部位接触的工序。
附图标记说明
1...立铣刀
3...主体
3a...第一端
3b...第二端
5...横刃
7...第一切削刃
9...第二切削刃
9a...内端部
11...第一后刀面
13...第二后刀面
15...第一刀槽
17...第一排出槽
19...第一底部
21...第一壁面
23...第二壁面
25...第二刀槽
27...第二底部
29...第三壁面
31...第四壁面
33...第三刀槽
35...第四刀槽
37...第二排出槽
39...第三底部
41...第五壁面
43...第六壁面
45...第四底部
47...第七壁面
49...第八壁面
101...切削加工物
103...被切削件
R1...旋转轴
R2...旋转方向
W...宽度
L1...棱线(第二后刀面及第二壁面)
L2...棱线(第一刀槽及第二刀槽)
L3...基准线
θ...角度(第一刀槽与第二刀槽相交的角度)。

Claims (9)

1.一种立铣刀,其中,
所述立铣刀具有沿着旋转轴从第一端延伸到第二端的主体,
所述主体具有:
横刃,其位于所述第一端;
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它们分别从所述横刃朝向外周延伸;
第一后刀面,其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与所述第一切削刃连接;
第二后刀面,其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与所述第二切削刃连接;
第一刀槽,其在所述旋转方向的前方与所述第一切削刃连接;以及
排出槽,其位于比所述第一刀槽更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
所述第一刀槽具有:
底部;
第一壁面,其位于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一切削刃之间;以及
第二壁面,其相对于所述底部位于所述旋转方向的前方,
所述第一壁面延伸至比所述第二壁面更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铣刀,其中,
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排出槽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排出槽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铣刀,其中,
所述第二壁面的宽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二端而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立铣刀,其中,
在主视观察所述第一端时,所述第二后刀面与所述第二壁面相交的棱线随着远离所述旋转轴而朝向所述旋转方向的后方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立铣刀,其中,
所述主体还具有在所述旋转方向的前方与所述第一刀槽连接的第二刀槽,
在比所述第二壁面中的所述第二端侧的端部更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刀槽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立铣刀,其中,
所述主体还具有在所述旋转方向的前方与所述第一刀槽连接的第二刀槽,
所述第二切削刃具有与所述横刃连接的内端部,
在主视观察所述第一端时,
与所述内端部处的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切线正交且通过所述内端部的假想直线是基准线,
所述第一刀槽位于比所述基准线靠所述旋转方向的后方的位置,
所述第二刀槽与所述基准线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立铣刀,其中,
所述主体还具有在所述旋转方向的前方与所述第一刀槽连接的第二刀槽,
所述第一刀槽与所述第二刀槽相交的角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二端而变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铣刀,其中,
所述第一刀槽在所述第二端侧具有与所述第二刀槽平滑地连接的部分。
9.一种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包括:
使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立铣刀旋转的工序;
使旋转着的所述立铣刀与被切削件接触的工序;以及
使所述立铣刀从所述被切削件离开的工序。
CN202180016346.9A 2020-02-28 2021-02-25 立铣刀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51354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3543 2020-02-28
JP2020033543 2020-02-28
PCT/JP2021/007067 WO2021172414A1 (ja) 2020-02-28 2021-02-25 エンドミル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5440A true CN115135440A (zh) 2022-09-30
CN115135440B CN115135440B (zh) 2024-08-13

Family

ID=77490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6346.9A Active CN115135440B (zh) 2020-02-28 2021-02-25 立铣刀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17707B2 (zh)
CN (1) CN115135440B (zh)
WO (1) WO20211724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510622A (zh) * 2022-01-07 2024-08-16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球头立铣刀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24898A (ja) * 2004-02-13 2005-08-25 Mitsubishi Materials Kobe Tools Corp 3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JP2014039994A (ja) * 2012-02-07 2014-03-06 Hitachi Tool Engineering Ltd 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CN105436588A (zh) * 2015-12-28 2016-03-30 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球头立铣刀
WO2016084877A1 (ja) * 2014-11-27 2016-06-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エンドミルおよ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CN106794527A (zh) * 2014-10-28 2017-05-31 三菱日立工具株式会社 多刃球头立铣刀
CN108472748A (zh) * 2016-01-27 2018-08-31 京瓷株式会社 立铣刀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WO2019244796A1 (ja) * 2018-06-19 2019-12-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CN110809501A (zh) * 2017-06-30 2020-02-18 佑能工具株式会社 球头立铣刀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0660B2 (ja) * 2003-06-04 2006-11-01 日立ツール株式会社 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KR102211830B1 (ko) * 2013-08-06 2021-02-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몰디노 멀티 블레이드 볼 엔드밀
US10307839B2 (en) * 2015-03-20 2019-06-04 Mitsubishi Hitachi Tool Engineering, Ltd. End mill
JP6693965B2 (ja) * 2015-08-28 2020-05-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エンドミル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24898A (ja) * 2004-02-13 2005-08-25 Mitsubishi Materials Kobe Tools Corp 3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JP2014039994A (ja) * 2012-02-07 2014-03-06 Hitachi Tool Engineering Ltd 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CN106794527A (zh) * 2014-10-28 2017-05-31 三菱日立工具株式会社 多刃球头立铣刀
WO2016084877A1 (ja) * 2014-11-27 2016-06-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エンドミルおよ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CN105436588A (zh) * 2015-12-28 2016-03-30 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球头立铣刀
CN108472748A (zh) * 2016-01-27 2018-08-31 京瓷株式会社 立铣刀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CN110809501A (zh) * 2017-06-30 2020-02-18 佑能工具株式会社 球头立铣刀
WO2019244796A1 (ja) * 2018-06-19 2019-12-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72414A1 (ja) 2021-09-02
JPWO2021172414A1 (zh) 2021-09-02
CN115135440B (zh) 2024-08-13
JP7417707B2 (ja) 2024-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92503B2 (ja) 回転工具
CN112672840B (zh) 切削刀片、旋转工具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JP6860657B2 (ja) 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6711830B2 (ja) ドリ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CN111148590B (zh) 切削刀片、切削刀具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JP7023275B2 (ja) 回転工具
CN115135440B (zh) 立铣刀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CN110709201B (zh) 立铣刀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JP7103933B2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WO2023277176A1 (ja) 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6882517B2 (ja) 回転工具
JP7386339B2 (ja) ドリル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2020093374A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切削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7344321B2 (ja) 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7558304B2 (ja) 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WO2022039248A1 (ja) 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7060462B2 (ja) 回転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WO2024048257A1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切削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WO2024224769A1 (ja) ドリルおよ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CN114072249B (zh) 旋转刀具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CN114144274B (zh) 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WO2024224768A1 (ja) ドリルおよ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WO2023181814A1 (ja) ドリル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CN114786850A (zh) 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CN118715078A (zh) 钻头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