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0842A -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50842A CN114450842A CN202080068738.5A CN202080068738A CN114450842A CN 114450842 A CN114450842 A CN 114450842A CN 202080068738 A CN202080068738 A CN 202080068738A CN 114450842 A CN114450842 A CN 1144508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positive electrode
- negative electrode
- secondary battery
- conductive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2318 adhesion promo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948 isocyan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513 isocyanate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6122 polyamide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62 Polybutadi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873 Polyethylenimi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857 polybutadi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2-methoxy-6-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H]OC1=CC=CC([CH])=C1O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1
- 229920001568 phenol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1
- 229920005749 polyurethane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8151 electrolyte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9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8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group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6183 anode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600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6258 conduct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5001 laminate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883 electrode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8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Zircon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Zr]=O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75 carbonace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11 electrode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magnes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Mg]=O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SECXISVLQFMRJM-UHFFFAOYSA-N N-Methylpyrrolidone Chemical compound CN1CCCC1=O SECXISVLQFMR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8065 acid anhyd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243 precurs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WEVYAHXRMPXWCK-UHFFFAOYSA-N Acetonitrile Chemical compound CC#N WEVYAHXRMPXWC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XEKOWRVHYACXOJ-UHFFFAOYSA-N 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C)=O XEKOWRVHYACX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KMTRUDSVKNLOMY-UHFFFAOYSA-N Ethylene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1OCCO1 KMTRUDSVKNLOM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WSFSSNUMVMOOMR-UHFFFAOYSA-N Formaldehyde Chemical compound O=C WSFSSNUMVMOOM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182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08 electrode reac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JBTWLSYIZRCDFO-UHFFFAOYSA-N ethyl methy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OC JBTWLSYIZRCDF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395 magnesium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3623 transition metal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YEJRWHAVMIAJKC-UHFFFAOYSA-N 4-Butyrolact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O1 YEJRWHAVMIAJK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VTYYLEPIZMXCLO-UHFFFAOYSA-L Calc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a+2].[O-]C([O-])=O VTYYLEPIZMXCLO-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THFKEDIFFGKHM-UHFFFAOYSA-N Dimethoxy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OCCOC XTHFKEDIFFGKH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9142 PO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WYURNTSHIVDZCO-UHFFFAOYSA-N Tetrahydrofuran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1 WYURNTSHIVDZC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147 aluminium phosph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649 carbonic acid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244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732 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5676 cyclic carbonat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90 disso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FKRCODPIKNYEAC-UHFFFAOYSA-N ethyl propi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C FKRCODPIKNYEA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840 ethylene tetrafluoroethylene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0524 functiona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GAEKPEKOJKCEMS-UHFFFAOYSA-N gamma-valerolacto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O)O1 GAEKPEKOJKCEM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56 inorganic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3475 inorganic fill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4 liquid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3002 lithium s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9000000002 lithium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FPYJFEHAWHCUMM-UHFFFAOYSA-N maleic anhydride Chemical compound O=C1OC(=O)C=C1 FPYJFEHAWHCUM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66 organic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00 overflow downdraw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52 phosph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N phosphoric acid Substances OP(O)(O)=O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DHFUVZGWQCTTF-UHFFFAOYSA-M sulf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S(=O)=O BDHFUVZGWQCTTF-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61 synthetic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3 transition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NCYNKWQXFADUOZ-UHFFFAOYSA-N 1,1-dioxo-2,1$l^{6}-benzoxathiol-3-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OS(=O)(=O)C2=C1 NCYNKWQXFADUO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QHXCCQBSGTCGM-UHFFFAOYSA-N 1,2,5-oxadithiolane 2,2,5,5-tetra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1(=O)CCS(=O)(=O)O1 OQHXCCQBSGTCG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VPYLKIIPLFMHQ-UHFFFAOYSA-N 1,2,6-oxadithiane 2,2,6,6-tetra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1(=O)CCCS(=O)(=O)O1 AVPYLKIIPLFMH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SSPGSAQUIYDCN-UHFFFAOYSA-N 1,3-Propane sultone Chemical group O=S1(=O)CCCO1 FSSPGSAQUIYDC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AYTZRYEBVHVLE-UHFFFAOYSA-N 1,3-dioxol-2-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OC=CO1 VAYTZRYEBVHVL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NXJIVFYUVYPPR-UHFFFAOYSA-N 1,3-dioxolane Chemical compound C1COCO1 WNXJIVFYUVYPP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HBNJHYFVUHQT-UHFFFAOYSA-N 1,4-Dioxane Chemical compound C1COCCO1 RYHBNJHYFVUHQ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FJAOKGFVIVALF-UHFFFAOYSA-N 1-oxo-1-(2-sulfobutanoyloxy)butane-2-sulfon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S(O)(=O)=O)C(=O)OC(=O)C(CC)S(O)(=O)=O HFJAOKGFVIVAL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VLHNHNPUBWSEE-UHFFFAOYSA-N 2,2-dioxooxathiolan-5-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S(=O)(=O)O1 RVLHNHNPUBWSE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ALRKNHUBBKYCC-UHFFFAOYSA-N 2-(chloromethyl)pyridine-3-carbonitrile Chemical group ClCC1=NC=CC=C1C#N FALRKNHUBBKYC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SMUTQTWFHVVGQ-UHFFFAOYSA-N 4,5-difluoro-1,3-dioxolan-2-one Chemical compound FC1OC(=O)OC1F DSMUTQTWFHVVG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JWMSGRKJIOCNR-UHFFFAOYSA-N 4-ethenyl-1,3-dioxolan-2-o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OC(=O)O1 BJWMSGRKJIOCN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BLRHMKNNHXPHG-UHFFFAOYSA-N 4-fluoro-1,3-dioxolan-2-one Chemical compound FC1COC(=O)O1 SBLRHMKNNHXPH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ZVHEAJQGPRDLQ-UHFFFAOYSA-N 6-phenyl-1,3,5-triazine-2,4-diamine Chemical compound NC1=NC(N)=NC(C=2C=CC=CC=2)=N1 GZVHEAJQGPRDL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TBUEUYNUDRHOZ-UHFFFAOYSA-N Borate Chemical compound [O-]B([O-])[O-] BTBUEUYNUDRHO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706 Ca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Calcium Chemical compound [Ca]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O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34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59 Chromium(II) silic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8999 Co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8139 Cu5Si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IFBSDVPJOWBCH-UHFFFAOYSA-N Diethy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OCC OIFBSDVPJOWBC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5331 Fe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Ilexoside XXIX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C@@]2(CC[C@@]3(C(=CC[C@H]4[C@]3(CC[C@@H]5[C@@]4(CC[C@@H](C5(C)C)OS(=O)(=O)[O-])C)C)[C@@H]2[C@]1(C)O)C)C(=O)O[C@H]6[C@@H]([C@H]([C@@H]([C@H](O6)CO)O)O)O.[Na+]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190 Li1.15(Mn0.65Ni0.22Co0.13)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8744 Li1.2Mn0.52Co0.175Ni0.1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3075 LiBF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2278 LiCo0.98Al0.01Mg0.01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2820 LiCo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32387 LiCo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1857 LiFe0.3Mn0.7PO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1990 LiFe0.5Mn0.5PO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493 LiFePO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68 LiMnPO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3825 LiNi0.33Co0.33Mn0.33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991 LiNi0.5Co0.2Mn0.3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995 LiNi0.8Co0.15Al0.05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005 LiNi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3872 LiPF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2573 LiSi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2404 LiSn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58243 Lipf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7 Lithium manganese(III,IV)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9752 Mg2Si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9743 Mg2S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25 Mn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0968 Mo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0044 Nb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5487 Ni2Si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2990 Ni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Potassium Chemical compound [K]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FOBLEOULBTSOW-UHFFFAOYSA-N Propanedio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O)CC(O)=O OFOBLEOULBTSO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790 Si2N2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685 SiB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682 SiB6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6826 SnOw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5792 SnSiO3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17 Ta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8479 Ti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83 Tris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07 Urea-formaldehy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8814 W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7659 ZnSi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30 acetylene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3 alkali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340 alkali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4 alkalin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342 alkaline earth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WNROFYMDJYEPJX-UHFFFAOYSA-K aluminiu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OH-].[OH-].[Al+3] WNROFYMDJYEPJX-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IZJSTXINDUKPRP-UHFFFAOYSA-N aluminum lead Chemical compound [Al].[Pb] IZJSTXINDUKP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4 anode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JRPBQTZRNDNNOP-UHFFFAOYSA-N barium titanate Chemical compound [Ba+2].[Ba+2].[O-][Ti]([O-])([O-])[O-] JRPBQTZRNDNNO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113 barium tita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0 bery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TBAMAFKBVZNFJ-UHFFFAOYSA-N beryl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e] ATBAMAFKBVZNF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FJQEGUNXWZVAH-UHFFFAOYSA-N bis($l^{2}-silanylidene)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Si]=[Ti]=[Si] DFJQEGUNXWZVA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593 boehm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27 bor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1 calc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5 calc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19 calcium 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XCZMVOFGPJBDE-UHFFFAOYSA-L calcium di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OH-].[Ca+2] AXCZMVOFGPJBDE-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20 calcium hydr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61 calcium hydr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FWJKVMFIVXPKK-UHFFFAOYSA-N calcium;oxido(oxo)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Ca+2].[O-][Al]=O.[O-][Al]=O XFWJKVMFIVXPK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SVTMLGIQJHGGFK-UHFFFAOYSA-N carbonic acid;propa-1,2-di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OC(O)=O SVTMLGIQJHGGF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768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948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12 carboxymethyl-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8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40 conductive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80 constant potential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7 constant-current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dimethy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O)OC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HHEIMYAXCOIQCJ-UHFFFAOYSA-N ethyl 2,2-dimethylprop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C)(C)C HHEIMYAXCOIQC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153 fluoro group Chemical group F* 0.000 description 1
- IVJISJACKSSFGE-UHFFFAOYSA-N formaldehyde;1,3,5-triazine-2,4,6-triamine Chemical compound O=C.NC1=NC(N)=NC(N)=N1 IVJISJACKSSFG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ANNPISTIUFMLH-UHFFFAOYSA-N glutaric anhydrid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C(=O)O1 VANNPISTIUFML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69 graphitizable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RRAMGCGOFNQTLD-UHFFFAOYSA-N 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NCCCCCCN=C=O RRAMGCGOFNQTL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AHBNUUHRFUEAI-UHFFFAOYSA-M hydroxidooxido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O[Al]=O FAHBNUUHRFUEAI-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4 inorgan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73 ketje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96 lact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73 lithium bis(trifluoromethanesulfonyl)im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96 lithium tetrafluorobor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DVLPSWVDYJFRW-UHFFFAOYSA-N lithium;bis(fluorosulfonyl)azanide Chemical compound [Li+].FS(=O)(=O)[N-]S(F)(=O)=O VDVLPSWVDYJFR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SZMZKBZAYQGRS-UHFFFAOYSA-N lithium;bis(trifluoromethylsulfonyl)azanide Chemical compound [Li+].FC(F)(F)S(=O)(=O)[N-]S(=O)(=O)C(F)(F)F QSZMZKBZAYQGR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HLVCKWPAMTVTG-UHFFFAOYSA-N lithium;carbanide Chemical compound [Li+].[CH3-] IHLVCKWPAMTVT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CVFFRWZNYZUIJ-UHFFFAOYSA-M lithium;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Chemical compound [Li+].[O-]S(=O)(=O)C(F)(F)F MCVFFRWZNYZUIJ-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THJTEIRLNZDEV-UHFFFAOYSA-L magnesium di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OH-].[Mg+2] VTHJTEIRLNZDEV-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47 magnesium hydr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62 magnesium hydr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magnesium;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Mg+2]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VZCYOOQTPOCHFL-UPHRSURJSA-N male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O)=O VZCYOOQTPOCHFL-UPHRSURJ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976 male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5 moissan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K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O-]P([O-])([O-])=O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0 potas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91 potas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76 precipit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RUOJZAUFBMNUDX-UHFFFAOYSA-N propylene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1COC(=O)O1 RUOJZAUFBMNUD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050 silico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8 s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4 so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48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14800 succinic anhydrid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IAHFWCOBPZCAEA-UHFFFAOYSA-N succinonitrile Chemical compound N#CCCC#N IAHFWCOBPZCAE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tetrafluoroethene Chemical group FC(F)=C(F)F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LQBMQCUIZJEEH-UHFFFAOYSA-N tetrahydrofuran Natural products C=1C=COC=1 YLQBMQCUIZJEE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ZCYOOQTPOCHFL-UHFFFAOYSA-N trans-butenedio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O)C=CC(O)=O VZCYOOQTPOCHF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889 triflyl group Chemical group FC(F)(F)S(*)(=O)=O 0.000 description 1
- WVLBCYQITXONBZ-UHFFFAOYSA-N trimethyl phosphate Chemical group COP(=O)(OC)OC WVLBCYQITXON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tris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CO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FQYVLUOOAAOGM-UHFFFAOYSA-N zirconium(iv) 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Zr+4].[O-][Si]([O-])([O-])[O-] GFQYVLUOOAAOG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9—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93—Organic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9—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97—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8—Modular batteries; Cas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assemb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5—Terminals formed by the casing of the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二次电池具备:第1导电构件;第2导电构件,与该第1导电构件对置;电池元件,配置于第1导电构件与第2导电构件之间,并且包括在第1导电构件以及第2导电构件相互对置的对置方向上经由隔膜而相互层叠的多个电极,该多个电极包括与第1导电构件邻接的第1电极和与第2导电构件邻接的第2电极;以及密封构件,在第1导电构件与第2导电构件之间且在电池元件的周围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并且包括在对置方向上依次层叠的第1粘合层、绝缘层以及第2粘合层,第1粘合层以及第2粘合层分别包含聚烯烃系树脂,绝缘层包含绝缘性树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具备包括经由隔膜而相互层叠的多个电极的电池元件的二次电池以及使用该二次电池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等各种电子设备正在普及。因此,作为小型且轻型并且获得高能量密度的电源,正在开发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除了直接搭载于电子设备之外,还作为具备一个或者2个以上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包而搭载。另外,二次电池具备层叠型的电池元件,在该层叠型的电池元件中,多个电极经由隔膜而相互层叠。二次电池的结构对电池特性带来影响,因此,关于该二次电池的结构,进行各种研究。
具体而言,为了实现不需要设置外装件的工序的低成本的二次电池,在弯折的正极(或者负极)之间配置有负极(或者正极),并且该弯折的正极(或者负极)中的集电体的外周部彼此相互密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为了改善电池寿命(防湿性等),在电极端子构件的前端部露出的状态下电池构体由外装件(金属箔)包裹,因此,该电池构体通过外装件而密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683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058014号公报
为了改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而进行各种研究,但该电池特性尚不充分,因此,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技术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获得优异的电池特性的二次电池以及电池包。
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具备:第1导电构件;第2导电构件,与该第1导电构件对置;电池元件,配置于第1导电构件与第2导电构件之间,并且包括在第1导电构件及第2导电构件相互对置的对置方向上经由隔膜而相互层叠的多个电极,该多个电极包括与第1导电构件邻接的第1电极和与第2导电构件邻接的第2电极;以及密封构件,在第1导电构件与第2导电构件之间且在电池元件的周围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并且包括在对置方向上依次层叠的第1粘合层、绝缘层及第2粘合层,第1粘合层及第2粘合层分别包含聚烯烃系树脂,绝缘层包含绝缘性树脂。
“聚烯烃系树脂”是包含聚烯烃、聚烯烃的衍生物以及聚烯烃的改性体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树脂(高分子化合物)的通称,该聚烯烃可以是链状,也可以是环状。关于聚烯烃系树脂的详情将后述。“绝缘性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聚烯烃系树脂不包括于此处说明的“绝缘性树脂”。
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具备:二次电池;控制部,控制该二次电池的动作;以及开关部,根据该控制部的指示而切换二次电池的动作,该二次电池具有与上述的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1导电构件与第2导电构件之间配置有电池元件,该电池元件包括经由隔膜而相互层叠的多个电极。另外,在第1导电构件与第2导电构件之间且在电池元件的周围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包括第1粘合层(聚烯烃系树脂)、绝缘层(绝缘性树脂)以及第2粘合层(聚烯烃系树脂)。因此,能够得到优异的电池特性。另外,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中,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效果不一定限定于此处说明的效果,也可以是与后述的本技术相关的一系列的效果中的任一个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无电极端子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有电极端子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沿着图4所示的A-A线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沿着图4所示的B-B线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密封构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密封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密封构件的其他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结构例1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结构例1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结构例3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结构例3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结构例4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结构例4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结构例5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结构例5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结构例6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结构例6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变形例1的二次电池(有电极端子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变形例1的二次电池(有电极端子型)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24是表示用于变形例1的电池元件的密封构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变形例2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变形例2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变形例3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变形例3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变形例4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变形例4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变形例5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变形例5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其他剖视图。
图33是表示变形例7的密封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二次电池的应用例(电池包:单电池)的结构的框图。
图35是表示二次电池的应用例(电池包:电池组)的结构的框图。
图36是表示二次电池的应用例(电动车辆)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说明的顺序如下所述。
1.二次电池
1-1.整体结构
1-2.电池元件的详细结构
1-3.动作
1-4.制造方法
1-5.作用以及效果
2.变形例
3.二次电池的用途
3-1.电池包(单电池)
3-2.电池包(电池组)
3-3.电动车辆
3-4.其他
<1.二次电池>
首先,对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
此处说明的二次电池是利用电极反应物质的吸留以及释放而获得电池容量的二次电池,具备正极和负极以及电解液。
在该二次电池中,为了防止在充电中途在负极的表面析出电极反应物质,该负极的充电容量比正极的放电容量大。即,将负极的每单位面积的电化学容量设定为比正极的每单位面积的电化学容量大。
以下,将电极反应物质为锂的情况列举为例子。利用作为电极反应物质的锂的吸留以及释放的二次电池是所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1-1.整体结构>
首先,对二次电池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对两种二次电池的结构即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以及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各自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表示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的立体结构。图2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二次电池100的截面结构,并且图3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二次电池100的截面结构。
图4表示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的立体结构。图5表示沿着图4所示的A-A线的二次电池200的截面结构,并且图6表示沿着图4所示的B-B线的二次电池200的截面结构。
图7表示密封构件40(40M)的平面结构,并且图8表示密封构件40的截面结构。图9表示密封构件40(40N)的平面结构,并与图7对应。图7中,对密封构件40M(除去开口部40K之外。)施加阴影。图9中,对密封构件40N施加阴影,并且由虚线表示密封构件40M。
其中,图2、图3、图5以及图6分别示意性地示出电池元件30的结构。关于电池元件30的详细结构将后述(参照图10~图2)。
[无电极端子型]
如图1~图3所示那样,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具备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电池元件30和密封构件40。在该二次电池100中,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配置有电池元件30,并且在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且在电池元件30的周围配置有密封构件40。由此,电池元件30收纳(封入)于由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以及密封构件40形成的空间的内部。
(上层导电外装构件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
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是用于收纳电池元件30的导电性的外装构件(第1导电构件),包含导电性材料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该导电性材料为金属以及合金等,更具体而言,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为金属箔等。但是,导电性材料的种类如后述那样根据电池元件30的结构(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的极性)来决定。关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的种类与电池元件30的结构的关系将后述。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特别是如后述那样,不仅作为外装构件发挥功能,还作为集电体(以及电极端子)发挥功能。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的平面形状(沿着XY面的面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为具有4边的矩形等。
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是具有与上述的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的功能、物性、材质以及平面形状相同的功能、物性、材质以及平面形状的外装构件(第2导电构件),且与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对置。即,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相同,不仅作为外装构件发挥功能,还作为集电体(以及电极端子)发挥功能。但是,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的种类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的种类同样,根据电池元件30的结构(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极性)来决定。因此,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形成材料的种类有时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的形成材料的种类相同,也有时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的形成材料的种类不同。
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相互分离。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配置有电池元件30的状态下,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外周缘部彼此经由密封构件40而相互粘合。
(电池元件)
电池元件30是使利用了锂的吸留以及释放的电极反应(充放电反应)进行的二次电池100的主要部分,且配置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电池元件30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平面形状相同,为矩形等。
如后述那样,该电池元件30包括多个电极31、隔膜34、作为液状的电解质的电解液(参照图10~图21)。具体而言,多个电极31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相互对置的方向(沿着Z轴方向的对置方向D)上不相互接触地经由隔膜34而相互层叠。电解液分别浸渍于多个电极31以及隔膜34。
但是,包括多个电极31以及隔膜34的层叠构造中的最上层以及最下层分别不是隔膜34而是电极31。因此,多个电极31包括最上层电极35以及最下层电极36。最上层电极35是位于多个电极31中的最上层(最接近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的电极31(第1电极)。最下层电极36是位于多个电极31中的最下层(最接近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电极31(第2电极)。
最上层电极35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邻接,因此,与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连结。即,最上层电极35相对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而电连接。最下层电极36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邻接,因此,与该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连结。即,最下层电极36相对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而电连接。
也可以是,将隔膜34的平面形状的面积设定为比多个电极31各自的平面形状的面积大,因此,多个电极31分别配置于比隔膜34的外缘靠内侧。即,也可以是,各电极31的外缘没有比隔膜34的外缘向外侧突出,而比该隔膜34的外缘向内侧后退。由此,将各电极31的位置调整为各电极31不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分别接触。
此处,如后述那样,多个电极31包括正极32以及负极33。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电池元件30的结构来决定最上层电极35为正极32以及负极33中的哪一个,并且根据电池元件30的结构来决定最下层电极36为正极32以及负极33中的哪一个。关于最上层电极35以及最下层电极36各自的种类(正极32或者负极33)与电池元件30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将后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个电极31包括正极32以及负极33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正极32、负极33以及隔膜34各自的平面形状的面积设定为隔膜34的平面形状的面积≥负极33的平面形状的面积≥正极32的平面形状的面积这样的关系成立。
即,隔膜34的平面形状的面积与负极33的平面形状的面积可以相互相同,并且负极33的平面形状的面积与正极32的平面形状的面积可以相互相同。此时,正极32以及负极33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可以根据需要经由绝缘片以及绝缘膜等绝缘件而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绝缘。绝缘件的形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为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密封构件)
密封构件40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对设置于电池元件30的周围的空间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密封。因此,密封构件40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配置于电池元件30的周围区域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该“周围区域”是在没有配置有密封构件40的状态下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产生于电池元件30的周围的空间(间隙)。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那样,密封构件40具有具备开口部40K的框型的平面形状,电池元件30配置于开口部40K的内部。此时,密封构件40配置于电池元件30的周围区域中的全部。密封构件40的外缘(轮郭)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平面形状相同,为矩形等。开口部40K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为与电池元件30的平面形状对应的形状等。
另外,如图8所示那样,密封构件40包括在对置方向D上依次层叠的粘合层41、绝缘层42以及粘合层43。粘合层41、绝缘层42以及粘合层43在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朝向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方向上依次配置。
粘合层41是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粘合的第1粘合层。该粘合层41包含能够使用热熔接法等而粘合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的聚烯烃系树脂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更具体而言,为该聚烯烃系树脂的膜。其中,粘合层41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在粘合层41为多层的情况下,各粘合层41可以相互包含相同种类的聚烯烃系树脂,也可以相互包含不同种类的聚烯烃系树脂。
如上述那样,“聚烯烃系树脂”是包含聚烯烃、聚烯烃的衍生物以及聚烯烃的改性体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树脂(高分子化合物)的通称,该聚烯烃可以是链状,也可以是环状。“聚烯烃的衍生物”是引入有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官能团的聚烯烃,该官能团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聚烯烃的改性体”是由于引入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改性物而使整体的性质变化的聚烯烃,该改性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聚烯烃为聚丙烯等,并且聚烯烃系树脂为链状聚烯烃、环状聚烯烃、羧酸改性链状聚烯烃以及羧酸改性环状聚烯烃等。这是因为能够确保密封性并且获得充分的密合性。
其中,上述的改性物优选为酸以及酸酐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即,聚烯烃系树脂优选为引入有酸以及酸酐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酸改性聚烯烃,更优选为通过不饱和羧酸以及不饱和羧酸酐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而接枝改性的聚烯烃。这是因为能够分别提高密封性以及密合性。
不饱和羧酸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为马来酸等。不饱和羧酸酐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为马来酸酐等。
需要说明的是,粘合层41可以与上述的聚烯烃系树脂一起包含绝缘性的填充剂。该填充剂包括无机系填充剂以及有机系填充剂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无机系填充剂为碳材料(碳以及石墨等)、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铝、钛酸钡、氧化铁、碳化硅、氧化锆、硅酸锆、氧化镁、氧化钛、铝酸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以及碳酸钙等。有机系填充剂为氟系树脂、酚醛树脂、尿素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苯并胍胺/甲醛缩合物、三聚氰胺/甲醛缩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产物以及聚乙烯交联产物等。这是因为容易抑制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的短路。
粘合层4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为20μm~80μm,优选为30μm~50μm。这是因为容易分别确保密封性以及粘合性。
绝缘层42包含绝缘性树脂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更具体而言,为该绝缘性树脂的膜。“绝缘性树脂”的种类如上述那样没有特别限定,聚烯烃系树脂不包括于此处说明的“绝缘性树脂”。
具体而言,绝缘性树脂包括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环氧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氟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硅系树脂以及酚醛系树脂等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这是因为确保密封构件40的绝缘性。但是,绝缘性树脂可以包括上述的聚酯系树脂等中的任意的两种以上的共聚物。另外,绝缘层42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在绝缘层42为多层的情况下,各绝缘层42可以相互包含相同种类的绝缘性树脂,也可以相互包含不同种类的绝缘性树脂。
“聚酯系树脂”是包括聚酯及其衍生物的树脂(高分子化合物)的通称。这样“系”是甚至包括衍生物的树脂的通称,关于名称中包含“系”的聚酰胺系树脂等其他树脂也相同。
其中,绝缘性树脂优选包含氟系树脂。这是因为密封构件40的绝缘性提高。
绝缘层4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为5μm~40μm,优选为10μm~30μm。这是因为容易分别确保密封性以及粘合性。
粘合层43是粘合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第2粘合层。与粘合层43的形成材料相关的详情除了取代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而能够粘合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外,其他和与粘合层41的形成材料相关的详情相同。其中,粘合层43的形成材料(聚烯烃系树脂)的种类可以与粘合层41的形成材料(聚烯烃系树脂)的种类相同,也可以与粘合层41的形成材料的种类不同。另外,粘合层43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
密封构件40具有包括粘合层41、43以及绝缘层42的多层构造是因为通过绝缘层42可确保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的绝缘性,并且通过粘合层41、43使密封构件40相对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密合性提高。由此,也作为集电体发挥功能的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不会相互接触以及导通,因此,防止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短路。并且,电池元件30的周围被密封,因此,后述的电解液等电池元件30的结构要素不易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向外部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构件40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因此,可以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配置有一个密封构件40,也可以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配置有2个以上的密封构件40。即,在后者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二次电池100具备多个密封构件40,该多个密封构件40在对置方向D上相互层叠。这是因为电池元件30的周围的密封性更加提高,因此,电解液等更加不易泄漏。
[有电极端子型]
如图4~图6所示那样,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除了新具备电极端子50并且具备多个密封构件40之外,其他具有与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的结构(图1~图3、图7以及图8)相同的结构。
电极端子50在朝向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外侧的方向上从电池元件30延伸。即,电极端子50的一端部与电池元件30连结,并且该电极端子50的另一端部向比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的区域靠外部被引出。
具体而言,电极端子50与多个电极31中的特定的电极31连结,因此,相对于该特定的电极31电连接。根据电池元件30的结构来决定作为电极端子50的连接目的地的电极31是正极32以及负极33中的哪一个。关于作为电极端子50的连接目的地的电极31的种类(正极32或者负极33)与电池元件30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将后述。
具备该电极端子50的二次电池200如上述那样具备多个密封构件40。
具体而言,二次电池200可以具备2个图7所示的具有开口部40K的框型的密封构件40(40M)。如上述那样,2个密封构件40M分别配置于电池元件30的周围区域中的全部。此时,2个密封构件40M经由电极端子50而相互重叠,因此,如图6所示那样,由该2个密封构件40夹着电极端子50。由此,电极端子50分别经由2个密封构件40M而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分离(绝缘)。
或者,也可以是,二次电池200具备:图7所示的具有开口部40K的框型的密封构件40(40M);和图9所示的不具有开口部40K的非框型的密封构件40(40N)。该密封构件40N具有比电极端子50的宽度(Y轴方向的尺寸)大的宽度,且配置于电池元件30的周围区域中的一部分。此时,密封构件40M、40N经由电极端子50而相互重叠,因此,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该密封构件40M、40N夹着电极端子50。由此,电极端子50分别经由密封构件40M、40N而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分离(绝缘)。
<1-2.电池元件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对电池元件3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作为分别应用于上述的二次电池100、200的电池元件30的结构,可以考虑各种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随时参照已经说明的图1~图9。
如上述那样,电池元件30的结构若在对置方向D上多个电极31经由隔膜34而相互层叠,并且该多个电极31包括最上层电极35以及最下层电极36,则没有特别限定。即,在包括正极32以及负极33的多个电极31中,正极32以及负极33各自的层叠数能够任意设定。当然,隔膜34的层叠数也同样能够任意设定。
以下,以考虑到各种变更的电池元件30的结构为代表,对6种电池元件30的结构(结构例1~6)依次进行说明。
[结构例1(无电极端子型)]
图10以及图11分别表示应用于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的结构例1的电池元件30的截面结构,分别与图2以及图3对应。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那样,结构例1的电池元件30具有2个电极31(一个正极32以及一个负极33)经由一个隔膜34而层叠的层叠构造。即,正极32、隔膜34以及负极33在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朝向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方向上依次配置。
此时,最上层电极35为正极32,并且最下层电极36为负极33。由此,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邻接,因此,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并且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邻接,因此,该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
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为了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而包含铝、铝合金以及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为了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而包含铜、铜合金、不锈钢、镍以及镀镍钢板等导电性材料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正极)
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因此,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作为正极32的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2B邻接。
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包含吸留以及释放锂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但是,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可以还包含正极粘结剂以及正极导电剂等。
正极活性物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为含锂过渡金属化合物等含锂化合物。也可以是,该含锂过渡金属化合物包含锂和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并且包含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其他元素。其他元素的种类为任意的元素(但是,除去过渡金属元素之外。),没有特别限定。其中,其他元素优选为属于长周期元素表中的2族~15族的元素。需要说明的是,含锂过渡金属化合物可以是氧化物,也可以是磷酸化合物、硅酸化合物以及硼酸化合物等。
氧化物的具体例为LiNiO2、LiCoO2、LiCo0.98Al0.01Mg0.01O2、LiNi0.5Co0.2Mn0.3O2、LiNi0.8Co0.15Al0.05O2、LiNi0.33Co0.33Mn0.33O2、Li1.2Mn0.52Co0.175Ni0.1O2、Li1.15(Mn0.65Ni0.22Co0.13)O2以及LiMn2O4等。磷酸化合物的具体例为LiFePO4、LiMnPO4、LiFe0.5Mn0.5PO4以及LiFe0.3Mn0.7PO4等。
正极粘结剂包含合成橡胶以及高分子化合物等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合成橡胶为苯乙烯丁二烯系橡胶、氟系橡胶以及乙丙三元橡胶等。高分子化合物为聚偏二氟乙烯、聚酰亚胺以及羧甲基纤维素等。“系”的意思如上述那样。
正极导电剂包含碳材料等导电性材料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该碳材料为石墨、炭黑、乙炔黑以及科琴黑等。但是,正极导电剂若具有导电性,则可以为金属材料以及导电性高分子等。
(负极)
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因此,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与作为负极33的活性物质层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3B邻接。
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包含吸留以及释放锂的负极活性物质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但是,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可以还包含负极粘结剂以及负极导电剂等。与负极粘结剂以及负极导电剂分别相关的详情和与正极粘结剂以及正极导电剂分别相关的详情相同。
负极活性物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为碳材料以及金属系材料等。碳材料为易石墨化性碳、难石墨化性碳以及石墨等。金属系材料为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以及半金属元素,更具体而言,为硅以及锡等。但是,金属系材料可以为单质,也可以为合金,也可以为化合物,也可以为这些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金属系材料的具体例为SiB4、SiB6、Mg2Si、Ni2Si、TiSi2、MoSi2、CoSi2、NiSi2、CaSi2、CrSi2、Cu5Si、FeSi2、MnSi2、NbSi2、TaSi2、VSi2、WSi2、ZnSi2、SiC、Si3N4、Si2N2O、SiOv(0<v≤2或者0.2<v<1.4)、LiSiO、SnOw(0<w≤2)、SnSiO3、LiSnO以及Mg2Sn等。
(隔膜)
隔膜34是防止因正极32与负极33的接触引起的短路并且使锂通过的绝缘性的多孔膜。隔膜34的结构(材质等)没有特别限定。该隔膜34可以为单层膜,也可以为多层膜。
具体而言,隔膜34包含聚四氟乙烯、聚丙烯以及聚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隔膜34可以是芳纶隔膜等无纺布隔膜,也可以是陶瓷涂覆隔膜。该陶瓷涂覆隔膜是在上述的多孔膜的表面涂覆有矾土等的隔膜,使二次电池100、200的安全性提高。
(电解液)
如上述那样,电解液分别浸渍于多个电极31(正极32以及负极33)以及隔膜34,包含溶剂以及电解质盐。溶剂以及电解质盐各自的种类可以仅为一种,也可以为两种以上。
溶剂包括非水溶剂(有机溶剂),包含该非水溶剂的电解液为所谓的非水电解液。该非水溶剂为碳酸酯系化合物、羧酸酯系化合物以及内酯系化合物等。碳酸酯系化合物为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以及碳酸甲乙酯等。羧酸酯系化合物为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以及三甲基乙酸乙酯等。内酯系化合物为γ-丁内酯以及γ-戊内酯等。此外,非水溶剂可以为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1,3-二氧戊环以及1,4-二噁烷等。
另外,非水溶剂可以包含不饱和环状碳酸酯、卤代碳酸酯、磺酸酯、磷酸酯、酸酐、腈化合物以及异氰酸酯化合物等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不饱和环状碳酸酯为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基亚乙基酯以及碳酸亚甲基亚乙酯等。卤代碳酸酯为氟代碳酸亚乙酯以及二氟代碳酸亚乙酯等。磺酸酯为1,3-丙烷磺内酯等。磷酸酯为磷酸三甲酯等。酸酐为琥珀酸酐、戊二酸酐、马来酸酐、乙烷二磺酸酐、丙烷二磺酸酐、磺基苯甲酸酐、磺基丙酸酐以及磺基丁酸酐等。腈化合物为乙腈以及丁二腈等。异氰酸酯化合物为六亚甲基异氰酸酯等。
电解质盐为锂盐等轻金属盐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该锂盐为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三氟甲烷磺酸锂(LiCF3SO3)、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LiN(FSO2)2)、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锂(LiN(CF3SO2)2)、三(三氟甲烷磺酰基)甲基锂(LiC(CF3SO2)3)以及双(草酸)硼酸锂(LiB(C2O4)2)等。电解质盐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相对于溶剂为0.3mol/kg~3.0mol/kg。这是因为能够获得高离子传导性。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最上层电极35为正极32,并且最下层电极36为负极33。然而,也可以是,通过使电池元件30在对置方向D上翻转,从而使最上层电极35为负极33,并且最下层电极36为正极32。此时,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邻接,因此,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并且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邻接,因此,该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
[结构例2(无电极端子型)]
图12以及图13分别表示应用于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的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30的截面结构,分别与图2以及图3对应。需要说明的是,隔膜34以及电解液各自的详情如上述那样,以下也相同。
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30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那样,与结构例1的电池元件30同样,具有2个电极31(一个正极32以及一个负极33)经由一个隔膜34而层叠的层叠构造。即,正极32、隔膜34以及负极33在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朝向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方向上依次配置。
此时,最上层电极35为正极32,并且最下层电极36为负极33,因此,与作为该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邻接的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并且与作为该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邻接的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相关的详情与结构例1的电池元件30相同。
其中,正极32包括正极集电体32A和形成于该正极集电体32A的单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2B,该正极活性物质层32B配置于隔膜34与正极集电体32A之间。由此,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不是与正极活性物质层32B邻接,而是与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的正极集电体32A邻接。该正极集电体32A包含铝、铝合金以及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与正极活性物质层32B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另外,负极33包括负极集电体33A和形成于该负极集电体33A的单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3B,该负极活性物质层33B配置于隔膜34与负极集电体33A之间。由此,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不是与负极活性物质层33B邻接,而是与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的负极集电体33A邻接。该负极集电体33A包含铜、铜合金、不锈钢、镍以及镀镍钢板等导电性材料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与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与结构例1的电池元件30同样,通过使电池元件30在对置方向D上翻转,使最上层电极35为负极33,并且最下层电极36为正极32。此时,如上述那样,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并且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
[结构例3(有电极端子型)]
图14以及图15分别表示应用于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的结构例3的电池元件30的截面结构,分别与图5以及图6对应。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那样,结构例3的电池元件30具有3个电极31(一个正极32以及2个负极33)经由2个隔膜34而层叠的层叠构造。即,作为第1负极的负极33、隔膜34、正极32、隔膜34、作为第2负极的负极33在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朝向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方向上依次配置。
此时,最上层电极35为负极33,并且最下层电极36也为负极33。由此,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邻接,因此,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并且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邻接,因此,该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与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的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正极32包括正极集电体32A和形成于该正极集电体32A的两面的2个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但是,正极集电体32A的一部分为了作为电极端子50发挥功能而比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的区域向外部被引出。即,正极集电体32A包括作为电极端子50、更具体而言作为正极端子32T发挥功能的突出部32C。作为该正极端子32T发挥功能的突出部32C与正极集电体32A中的主体部分(除突出部32C以外的部分)连结,与该主体部分一体化。图15中,在突出部32C与正极集电体32A中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边界标注虚线。
其中,突出部32C与正极集电体32A独立,因此,可以从该正极集电体32A物理地分离。此时,可以使用焊接法等将突出部32C与正极集电体32A连接。
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分别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因此,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作为负极33的活性物质层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3B邻接,并且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与作为负极33的活性物质层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3B邻接。与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结构例4(有电极端子型)]
图16以及图17分别表示应用于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的结构例4的电池元件30的截面结构,分别与图5以及图6对应。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那样,结构例4的电池元件30与结构例3的电池元件30同样,具有3个电极31(一个正极32以及2个负极33)经由2个隔膜34而层叠的层叠构造。即,负极33、隔膜34、正极32、隔膜34以及负极33在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朝向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方向上依次配置。
此时,最上层电极35为负极33,并且最下层电极36也为负极33,因此,与作为该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邻接的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并且与作为该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邻接的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相关的详情与结构例3的电池元件30相同。
正极32包括正极集电体32A和形成于该正极集电体32A的两面的2个正极活性物质层32B,该正极集电体32A包括作为电极端子50(正极端子32T)发挥功能的突出部32C。与正极集电体32A(包括突出部32C。)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分别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分别包括负极集电体33A和形成于该负极集电体33A的单面的一个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因此,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的集电体亦即负极集电体33A邻接,并且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的集电体亦即负极集电体33A邻接。与负极集电体33A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分别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结构例5(有电极端子型)]
图18以及图19分别表示应用于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的结构例5的电池元件30的截面结构,分别与图5以及图6对应。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那样,结构例5的电池元件30具有3个电极31(2个正极32以及一个负极33)经由2个隔膜34而层叠的层叠构造。即,作为第1正极的正极32、隔膜34、负极33、隔膜34、作为第2正极的正极32在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朝向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方向上依次配置。
此时,最上层电极35为正极32,并且最下层电极36也为正极32。由此,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邻接,因此,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并且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邻接,因此,该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与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的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分别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因此,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作为正极32的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2B邻接,并且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与作为正极32的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2B邻接。与正极活性物质层32B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负极33包括负极集电体33A和形成于该负极集电体33A的两面的2个负极活性物质层33B。但是,负极集电体33A的一部分为了作为电极端子50发挥功能而比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的区域向外部被引出。即,负极集电体33A包括作为电极端子50、更具体而言作为负极端子33T发挥功能的突出部33C。作为该负极端子33T发挥功能的突出部33C与负极集电体33A中的主体部分(除突出部33C以外的部分)连结,与该主体部分一体化。图19中,对突出部33C与负极集电体33A中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边界标注虚线。
但是,也可以是,突出部33C与负极集电体33A独立,因此,从该负极集电体33A物理地分离。此时,也可以使用焊接法等将突出部33C与负极集电体33A连接。
[结构例6(有电极端子型)]
图20以及图21分别表示应用于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的结构例6的电池元件30的截面结构,分别与图5以及图6对应。
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那样,结构例6的电池元件30与结构例5的电池元件30同样,具有3个电极31(2个正极32以及一个负极33)经由2个隔膜34而层叠的层叠构造。即,正极32、隔膜34、负极33、隔膜34以及正极32在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朝向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方向上依次配置。
此时,最上层电极35为正极32,并且最下层电极36也为正极32,因此,与作为该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邻接的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并且与作为该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邻接的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相关的详细与结构例5的电池元件30相同。
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分别包括正极集电体32A和形成于该正极集电体32A的单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因此,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的集电体亦即正极集电体32A邻接,并且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的集电体亦即正极集电体32A邻接。与正极集电体32A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分别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负极33包括负极集电体33A和形成于该负极集电体33A的两面的2个负极活性物质层33B,该负极集电体33A包括作为电极端子50(负极端子33T)发挥功能的突出部33C。与负极集电体33A(包括突出部33C。)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分别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1-3.动作>
该二次电池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动作。在充电时,在电池元件30中,从正极32释放锂,并且该锂经由电解液而被负极33吸留。另外,在放电时,在电池元件30中,从负极33释放锂,并且该锂经由电解液而被正极32吸留。在充放电时,锂以离子状态被吸留以及释放。
<1-4.制造方法>
在制造二次电池的情况下,通过以下说明的过程,制作出电池元件30之后,组装二次电池100、200。在以下的说明中,随时参照已经说明的图1~图21。
[无电极端子型]
在制造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的情况下,首先,通过使多个电极31(正极32以及负极33)经由隔膜34相互层叠而形成层叠体之后,使电解液浸渍于该层叠体,由此,制作电池元件30。与电池元件30的层叠构造相关的详情如与结构例1、2相关而说明的那样(参照图10~图13)。
(正极的制作)
在制作正极32的情况下,首先,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与正极粘结剂以及正极导电剂等混合,得到正极合剂。接着,通过在有机溶剂等溶剂中投入正极合剂,来调制糊状的正极合剂浆料。最后,通过在正极集电体32A的单面或者两面涂覆正极合剂浆料,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2B。然后,可以使用辊压机等而使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压缩成型。此时,可以加热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也可以多次反复压缩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不使用正极集电体32A制作正极32的情况下,在调制出上述的正极合剂浆料之后,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的表面涂覆正极合剂浆料,由此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2B。
(负极的制作)
在制作负极33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的正极32的制作过程相同的过程,在负极集电体33A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具体而言,通过将负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与负极粘结剂以及负极导电剂等混合而得到负极合剂之后,在有机溶剂等溶剂中投入负极合剂,由此,调制糊状的负极合剂浆料。接着,通过在负极集电体33A的单面或者两面涂覆负极合剂浆料,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然后,可以使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压缩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不使用负极集电体33A制作负极33的情况下,在调制出上述的负极合剂浆料之后,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的表面涂覆负极合剂浆料,由此,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3B。
(二次电池的组装)
在组装二次电池100的情况下,使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图7以及图8所示的密封构件40(40M)、电池元件30、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依次层叠。此时,在设置于密封构件40M的开口部40K的内部收容电池元件30。然后,使用热熔接法等使密封构件40(粘合层41、43)中的4边的外周缘部分别粘合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由此,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经由密封构件40而收纳电池元件30。因此,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封入电池元件30,因此,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完成。
[有电极端子型]
在制造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的情况下,使用包括作为电极端子50(正极端子32T)发挥功能的突出部32C的正极集电体32A或者包括作为电极端子50(负极端子33T)发挥功能的突出部33C的负极集电体33A,并且使用图7~图9所示的密封构件40(40M、40N),除此之外,进行与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的制造过程相同的过程。与电池元件30的层叠构造相关的详情如与结构例3~6相关地说明的那样(参照图14~图21)。作为密封构件40,如上述那样,可以仅使用框型的密封构件40M,也可以将框型的密封构件40M与非框型的密封构件40N并用。由此,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引出电极端子50,并且在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经由密封构件40而封入电池元件30,因此,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完成。
<1-5.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该二次电池(无电极型的二次电池100以及有电极型的二次电池200),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配置有电池元件30,该电池元件30包括经由隔膜34而相互层叠的多个电极31。另外,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在电池元件30的周围区域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配置有密封构件40,该密封构件40包括粘合层41(聚烯烃系树脂)、绝缘层42(绝缘性树脂)以及粘合层43(聚烯烃系树脂)。
此时,如上述那样,通过绝缘层42确保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的绝缘性,并且通过粘合层41、43使密封构件40相对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各自的密合性提高。由此,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不易短路,并且电解液等不易从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泄漏。因此,使用了电解液等的充放电反应稳定且持续地进行,因此,能够得到优异的电池特性。
特别是,若聚烯烃系树脂包含酸改性聚烯烃,则粘合层41、43各自的密封性以及密合性提高,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若绝缘性树脂包含聚酯系树脂等,则确保绝缘层42的绝缘性。因此,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充分地不易短路,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若正极32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且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正极活性物质层32B邻接,则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而被利用并且充放电反应稳定地进行,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此处说明的作用以及效果在负极33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33B且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负极活性物质层33B邻接的情况下同样能够获得。
另外,若正极32包括正极集电体32A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且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正极集电体32A邻接,则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的一部分而被利用并且充放电反应稳定地进行,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此处说明的作用以及效果在负极33包括负极集电体33A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且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负极集电体33A邻接的情况下同样能够获得。
另外,若多个电极31包括正极32以及负极33,最上层电极35为正极32以及负极33中的一方,最下层电极36为正极32以及负极33中的另一方,则充放电反应利用一个正极32以及一个负极33而稳定地进行,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若多个电极31包括负极33、正极32以及负极33,最上层电极35为2个负极33中的一方,最下层电极36为2个负极33中的另一方,则充放电反应利用一个正极32以及2个负极33而稳定地进行,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此时,若作为正极端子32T发挥功能的电极端子50与正极32连接,该电极端子50比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的区域向外部被引出,则即便在多个电极31包括一个正极32以及2个负极33的情况下,充放电反应也利用电极端子50而稳定地进行,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若多个电极31包括正极32、负极33以及正极32,最上层电极35为2个正极32中的一方,最下层电极36为2个正极32中的另一方,则充放电反应利用2个正极32以及一个负极33而稳定地进行,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此时,若作为负极端子33T发挥功能的电极端子50与负极33连接,该电极端子50比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的区域向外部被引出,则即便在多个电极31包括2个正极32以及一个负极33的情况,充放电反应也利用电极端子50而稳定地进行,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若层叠有多个密封构件40,则电池元件30的周围的密封性更加提高。因此,电解液等更加不易泄漏,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2.变形例>
接下来,对上述的二次电池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二次电池的结构能够如以下例示的那样适当地变更。但是,以下说明的一系列的变形例中的任意两种以上可以相互组合。
[变形例1]
在图5以及图6所示的有电极型的二次电池200中,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相互分离。因此,在二次电池200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热熔接法等使密封构件40(粘合层41、43)中的4边的外周缘部分别粘合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
然而,也可以如与图5对应的图22以及与图6对应的图23所示那样,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相互连结。即,二次电池200可以取代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而具备兼顾双方的功能的导电外装构件60。
该导电外装构件60是以能够兼顾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双方的功能的方式弯折的一个构件。因此,导电外装构件60包括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对应的导电外装部60X、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对应的导电外装部60Y、以及使该导电外装部60X、60Y相互连接的连接部60Z。此处,导电外装部60X、60Y以及连接部60Z整体上为一个构件,因此,相互一体化。但是,可以是导电外装部60X、60Y以及连接部60Z整体上为2个构件或者3个构件,因此,相互独立化。
需要说明的是,图23中,简化图示内容,但可以根据导电外装构件60的极性,在电池元件30与导电外装构件60(连接部60Z)之间设置有间隙。即,电池元件30根据导电外装构件60的极性,可以与连接部60Z邻接,也可以远离连接部60Z。
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能够应用上述的结构例3~6的电池元件30。即,二次电池200可以具备结构例3的电池元件30(图14以及图15),也可以具备结构例4的电池元件30(图16以及图17),也可以具备结构例5的电池元件30(图18以及图19),也可以具备结构例6的电池元件30(图20以及图21)。
在二次电池200具备结构例3、4的电池元件30的情况下,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与导电外装构件60邻接,因此,该导电外装构件60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与作为负极33的集电体发挥功能的导电外装构件60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在二次电池200具备结构例5、6的电池元件30的情况下,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与导电外装构件60邻接,因此,该导电外装构件60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与作为正极32的集电体发挥功能的导电外装构件60的形成材料(导电性材料)相关的详情如上述那样。
此时,可以如图23所示那样,除去密封构件4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密封构件40可以如与图7对应的图24所示那样,切断与连接部60Z对应的部分。即,也可以是通过开口部40K扩张至导电外装构件60(连接部60Z)而将密封构件40部分地切断。这是因为在使用了包括连接部60Z的导电外装构件60的情况下,通过该连接部60Z而遮挡(密封)电池元件30。因此,也可以是,在通过连接部60Z遮挡电池元件30的部位没有配置有密封构件40。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取代除去密封构件40的一部分而使用图7所示的具有开口部40K的密封构件40的情况下,使密封构件40沿着以横穿该开口部40K的方式沿Y轴方向延伸的弯折线L在X轴方向上折弯。
在制造该二次电池200的情况下,除了取代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而使用导电外装构件60之外,进行与图5以及图6所示的二次电池200的制造过程相同的过程。此时,通过弯折导电外装构件60,在导电外装部60X与60Y之间夹着电池元件30以及密封构件40。另外,通过使用热熔接法等使密封构件40(粘合层41、43)中的3边的外周缘部分别粘合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在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封入电池元件30。
在这种情况下,也利用密封构件40而防止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短路并且抑制电解液等的泄漏,因此,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3中,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3中的左侧)配置有连接部60Z,因此,该导电外装部60X、60Y经由连接部60Z而相互连接。然而,只要导电外装部60X、60Y能够经由该连接部60Z而相互连接,则连接部60Z的设置位置(包括设置范围。)、即导电外装构件60的弯折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具体而言,此处虽未图示,但可以是,由于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3中的近前侧)配置有连接部60Z,所以导电外装部60X、60Y经由该连接部60Z而相互连接,也可以是,由于在Y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3中的进深侧)配置有连接部60Z,所以导电外装部60X、60Y经由该连接部60Z而相互连接。
当然,也可以是,配置有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3中的左侧)配置的连接部60Z、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3中的近前侧)配置的连接部60Z、以及在Y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3中的进深侧)配置的连接部60Z中的任意2个以上,因此,导电外装部60X、60Y经由该2个以上的连接部60Z而相互连接。
伴随于此,密封构件40不局限于如图24所示那样与一个连接部60Z相应而在一个部位部分地除去的情况,也可以与2个以上的连接部60Z相应而在2个部位以上部分地除去。
[变形例2]
在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结构例4的电池元件30中,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负极集电体33A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负极集电体33A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相互分离,并且2个隔膜34也相互分离。
然而,也可以如与图16对应的图25以及与图17对应的图26所示那样,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负极集电体33A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负极集电体33A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相互连结,并且2个隔膜34也相互连结。即,电池元件30可以具备兼顾2个负极集电体33A的功能的负极集电体38A、兼顾2个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的功能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8B以及兼顾2个隔膜34的功能的隔膜39。
负极集电体38A以能够兼顾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的集电体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的集电体双方的功能的方式弯折。因此,负极集电体38A包括:与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的集电体对应的集电部38AX、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的集电体对应的集电部38AY、以及使该集电部38AX、38AY相互连接的连接部38AZ。此处,集电部38AX、38AY以及连接部38AZ整体上为一个构件,因此,相互一体化。但是,也可以是,集电部38AX、38AY以及连接部38AZ整体上为2个构件或者3个构件,因此,相互独立化。
负极活性物质层38B以能够兼顾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的活性物质层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的活性物质层双方的功能的方式弯折。因此,负极活性物质层38B包括:与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的活性物质层对应的活性物质部38BX、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的活性物质层对应的活性物质部38BY以及使该活性物质部38BX、38BY相互连接的连接部38BZ。此处,活性物质部38BX、38BY以及连接部38BZ整体上为一个构件,因此,相互一体化。但是,也可以是,活性物质部38BX、38BY以及连接部38BZ整体上为2个构件或者3个构件,因此,相互独立化。
在制造该电池元件30的情况下,除了取代负极集电体33A、负极活性物质层33B以及隔膜34而使用负极集电体38A、负极活性物质层38B以及隔膜39之外,其他进行与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电池元件30的制造过程相同的过程。此时,分别将负极集电体38A以及隔膜39弯折,并且以沿着该弯折的负极集电体38A的方式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8B。
在这种情况下,也利用密封构件40而防止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短路并且抑制电解液等的泄漏,因此,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5中,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5中的左侧)配置有连接部38AZ,因此,集电部38AX、38AY经由该连接部38AZ而相互连接。然而,只要集电部38AX、38AY能够经由该连接部38AZ而相互连接,则连接部38AZ的设置位置(包括设置范围。)、即负极集电体38A的弯折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具体而言,此处虽未图示,但也可以是,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5中的近前侧)配置有连接部38AZ,因此,集电部38AX、38AY经由该连接部38AZ而相互连接,也可以是,在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5中的进深侧)配置有连接部38AZ,因此,集电部38AX、38AY经由该连接部38AZ而相互连接。
当然,也可以是,配置有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5中的左侧)配置的连接部38AZ、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5中的近前侧)配置的连接部38AZ、以及在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5中的进深侧)配置的连接部38AZ中的任意2个以上,因此,集电部38AX、38AY经由该2个以上的连接部38AZ而相互连接。
与此处说明的连接部38AZ的设置位置的变更相关的详情关于连接部38BZ也能够应用。即,图25中,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5中的左侧)配置有连接部38BZ,但也可以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5中的近前侧)配置有连接部38BZ,也可以在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5中的进深侧)配置有连接部38BZ。当然,也可以配置有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5中的左侧)配置的连接部38BZ、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5中的近前侧)配置的连接部38BZ、以及在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5中的进深侧)配置的连接部38BZ中的任意2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60Z的位置与连接部38AZ、38BZ各自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能够任意设定。即,连接部60Z的位置可以与连接部38AZ、38BZ各自的位置相同,也可以与连接部38AZ、38BZ各自的位置不同。
[变形例3]
同样,也可以如与图14对应的图27以及与图15对应的图28所示那样,在结构例3的电池元件30中,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负极33(负极活性物质层33B)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负极33(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相互连结。图27以及图28所示的电池元件30的结构除了不具备负极集电体38A之外,其他与图25以及图26所示的电池元件30的结构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当然,在变形例3中,也可以如上述的变形例2中说明的那样,变更连接部38BZ的设置位置。
[变形例4]
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结构例6的电池元件30中,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正极集电体32A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正极集电体32A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2B)相互分离,并且2个隔膜34也相互分离。
然而,也可以如与图20对应的图29以及与图21对应的图30所示那样,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正极集电体32A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正极集电体32A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2B)相互连结,并且2个隔膜34也相互连结。即,电池元件30也可以具备:兼顾2个正极集电体32A的功能的正极集电体37A、兼顾2个正极活性物质层32B的功能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7B以及兼顾2个隔膜34的功能的隔膜39。
正极集电体37A以能够兼顾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的集电体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的集电体双方的功能的方式弯折。因此,正极集电体37A包括:与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的集电体对应的集电部37AX、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的集电体对应的集电部37AY以及使该集电部37AX、37AY相互连接的连接部37AZ。此处,集电部37AX、37AY以及连接部37AZ整体上为一个构件,因此,相互一体化。但是,也可以是,集电部37AX、37AY以及连接部37AZ整体上为2个构件或者3个构件,因此,相互独立化。
正极活性物质层37B以能够兼顾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的活性物质层以及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的活性物质层双方的功能的方式弯折。因此,正极活性物质层37B包括:与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的活性物质层对应的活性物质部37BX、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的活性物质层对应的活性物质部37BY以及使该活性物质部37BX、37BY相互连接的连接部37BZ。此处,活性物质部37BX、37BY以及连接部37BZ整体上为一个构件,因此,相互一体化。但是,也可以是,活性物质部37BX、37BY以及连接部37BZ整体上为2个构件或者3个构件,因此,相互独立化。
在制造该电池元件30的情况下,除了取代正极集电体32A、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以及隔膜34而使用正极集电体37A、正极活性物质层37B以及隔膜39之外,其他进行与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电池元件30的制造过程相同的过程。此时,分别将正极集电体37A以及隔膜39弯折,并且以沿着该弯折的正极集电体37A的方式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7B。
在这种情况下,也利用密封构件40防止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的短路并且抑制电解液等的泄漏,因此,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9中,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9中的左侧)配置有连接部37AZ,因此,集电部37AX、37AY经由该连接部37AZ而相互连接。然而,只要集电部37AX、37AY能够经由该连接部37AZ而相互连接,则连接部37AZ的设置位置(包括设置范围。)、即正极集电体37A的弯折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具体而言,此处虽未图示,但也可以是,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9中的近前侧)配置有连接部37AZ,因此,集电部37AX、37AY经由该连接部37AZ而相互连接,也可以是,在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9中的进深侧)配置有连接部37AZ,因此,集电部37AX、37AY经由该连接部37AZ而相互连接。
当然,也可以是,配置有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9中的左侧)配置的连接部37AZ、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9中的近前侧)配置的连接部37AZ、以及在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9中的进深侧)配置的连接部37AZ中的任意2个以上,因此,集电部37AX、37AY经由该2个以上的连接部37AZ而相互连接。
与此处说明的连接部37AZ的设置位置的变更相关的详情关于连接部37BZ也能够应用。即,图29中,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9中的左侧)配置有连接部37BZ,但也可以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9中的近前侧)配置有连接部37BZ,也可以在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9中的进深侧)配置有连接部37BZ。当然,也可以配置有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9中的左侧)配置的连接部37BZ、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图29中的近前侧)配置的连接部37BZ、以及在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9中的进深侧)配置的连接部37BZ中的任意2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60Z的位置与连接部37AZ、37BZ各自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能够任意设定。即,连接部60Z的位置可以与连接部37AZ、37BZ各自的位置相同,也可以与连接部37AZ、37BZ各自的位置不同。
[变形例5]
同样,也可以如与图18对应的图31以及与图19对应的图32所示那样,在结构例5的电池元件30中,作为最上层电极35的正极32(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与作为最下层电极36的正极32(正极活性物质层32B)相互连结。图31以及图32所示的电池元件30的结构除了不具备正极集电体37A之外,其他与图29以及图30所示的电池元件30的结构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当然,在变形例5中,也可以如上述的变形例4中说明的那样,变更连接部37BZ的设置位置。
[变形例6]
变形例1的二次电池200的结构与变形例2~5的电池元件30中的任一个结构也可以相互组合。
具体而言,也可以在图22~图24所示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应用图25以及图26所示的变形例2的电池元件30。此时,二次电池200具备导电外装构件60,并且电池元件30具备负极33(负极集电体38A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8B)以及隔膜39。
另外,也可以在图22~图24所示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应用变形例3的电池元件30。此时,二次电池200具备导电外装构件60,并且电池元件30具备负极33(负极活性物质层38B)以及隔膜39。
另外,也可以在图22~图24所示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应用图27以及图28所示的变形例4的电池元件30。此时,二次电池200具备导电外装构件60,并且电池元件30具备正极32(正极集电体37A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7B)以及隔膜39。
另外,也可以在图22~图24所示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应用变形例5的电池元件30。此时,二次电池200具备导电外装构件60,并且电池元件30具备正极32(正极活性物质层37B)以及隔膜39。
在这些情况下,利用密封构件40防止多个电极31(正极32以及负极33)间的短路并且抑制电解液等的泄漏,因此,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7]
也可以如与图8对应的图33所示那样,密封构件40还具备粘合促进剂层44、45。
粘合促进剂层44是夹设于粘合层41与绝缘层42之间的第1密合层,提高该粘合层41与绝缘层42的密合性。粘合促进剂层45是夹设于粘合层43与绝缘层42之间的第2密合层,提高该粘合层43与绝缘层42的密合性。粘合促进剂层44、45分别包含粘合促进剂,该粘合促进剂为异氰酸酯系粘合促进剂、聚乙烯亚胺系粘合促进剂、聚酯系粘合促进剂、聚氨酯系粘合促进剂以及聚丁二烯系粘合促进剂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其中,粘合促进剂层44所含的粘合促进剂层的种类与粘合促进剂层45所含的粘合促进剂的种类也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其中,优选粘合促进剂包含异氰酸酯系粘合促进剂。这是因为粘合层41与绝缘层42的密合性充分提高,并且粘合层43与绝缘层42的密合性充分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也确保基于密封构件40的密封性以及绝缘性,因此,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此时,特别是,粘合层41、43分别不易从绝缘层42剥离,因此,使密封性显著提高。
但是,密封构件40也可以仅具备粘合促进剂层44、45中的任一方。这是因为若密封构件40仅具备粘合促进剂层44、45中的任一方,则与密封构件40不具备粘合促进剂层44、45两者的情况比较,基于密封构件40的密封性提高。
[变形例8]
使用作为多孔膜的隔膜34。然而,此处虽没有具体图示,但可以取代作为多孔膜的隔膜34而使用包括高分子化合物层的层叠型的隔膜。
具体而言,层叠型的隔膜包括作为上述的多孔膜的基材层和设置于该基材层的单面或者两面的高分子化合物层。这是因为,隔膜相对于正极32以及负极33各自的密合性提高,不易产生电池元件30的位置偏离。由此,即便电解液产生分解反应等,二次电池100、200也不易鼓起。高分子化合物层包含聚偏二氟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这是因为物理强度优异,并且在电化学上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基材层以及高分子化合物层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可以包含多个无机粒子以及多个树脂粒子等多个粒子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这是因为在二次电池100、200发热时,多个粒子散热,因此,该二次电池100、200的耐热性以及安全性提高。多个粒子包括氧化铝(矾土)、氮化铝、勃姆石、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钛(二氧化钛)、氧化镁(Magnesia)以及氧化锆(Zirconia)等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在制作层叠型的隔膜的情况下,在调制出包含高分子化合物以及有机溶剂等的前体溶液之后,在基材层的单面或者两面涂覆前体溶液。
在使用该层叠型的隔膜的情况下,也由于锂能够在正极32与负极33之间移动,所以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9]
使用作为液状的电解质的电解液。然而,此处,虽没有具体图示,但可以取代电解液而使用作为凝胶状的电解质的电解质层。
在使用了电解质层的电池元件30中,正极32以及负极33经由隔膜34以及电解质层而相互层叠。此时,在正极32与隔膜34之间夹设电解质层,并且在负极33与隔膜34夹设电解质层。
具体而言,电解质层包含电解液以及高分子化合物,在该电解质层中,电解液通过高分子化合物而保持。电解液的结构如上述那样。高分子化合物包含聚偏二氟乙烯等。在形成电解质层的情况下,在调制出包含电解液、高分子化合物以及有机溶剂等的前体溶液之后,在正极32以及负极33的两面涂覆前体溶液。
即便在使用了该电解质层的情况下,锂也能够经由电解质层而在正极32与负极33之间移动,因此,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但是,也可以是,在正极32与隔膜34之间夹设电解质层,而相对于此,在负极33与隔膜34之间没有夹设电解质层。或者,也可以是,在正极32与隔膜34之间没有夹设电解质层,而相对于此,在负极33与隔膜34之间夹设电解质层。
<3.二次电池的用途>
接下来,对上述的二次电池的用途(应用例)进行说明。
二次电池的用途只要主要是能够利用二次电池作为驱动用的电源或者蓄电用的电力储存源等的机械、设备、器具、装置以及系统(多个设备等的集合体)等,则没有特别限定。用作电源的二次电池可以是主电源,也可以是辅助电源。主电源是无论有无其他电源均优先使用的电源。辅助电源可以是取代主电源而使用的电源,也可以是根据需要而从主电源切换的电源。在将二次电池用作辅助电源的情况下,主电源的种类不局限于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的用途的具体例如以下那样。为摄像机、数码相机、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无绳电话、立体声耳机、便携用收音机、便携用电视以及便携用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包括便携用电子设备。);为电动剃须刀等便携用生活器具;为备用电源以及存储卡等存储用装置;为电钻以及电锯等电动工具;为作为能够拆装的电源而搭载于笔记本电脑等的电池包。为起搏器以及助听器等医疗用电子设备;为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辆;为预先积蓄电力以备紧急情况时等的家庭用电池系统等电力储存系统。需要说明的是,二次电池的电池构造可以是上述的层压膜型以及圆筒型,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其他电池构造。另外,作为电池包以及电池模块等,可以使用多个二次电池。
其中,电池包以及电池模块应用于电动车辆、电力储存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等比较大型的设备等是有效的。电池包如后述那样,可以使用单电池,也可以使用电池组。也可以是,电动车辆是将二次电池作为驱动用电源而工作(行驶)的车辆,如上述那样,可以是一并具备除二次电池以外的驱动源的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力储存系统是将二次电池用作电力储存源的系统。在家庭用的电力储存系统中,在作为电力储存源的二次电池中积蓄有电力,因此,能够利用该电力而使用家庭用的电产品等。
此处,对二次电池的几个应用例具体地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应用例的结构毕竟只是一个例子,因此,能够适当地能够变更。
<3-1.电池包(单电池)>
图34表示使用了单电池的电池包的框结构。此处说明的电池包是使用了一个二次电池的简易型电池包(所谓的软包装),搭载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等。
如图34所示那样,该电池包具备电源61和电路基板62。该电路基板62与电源61连接,并且包括正极端子63、负极端子64以及温度检测端子(所谓的T端子)65。
电源61包括一个二次电池。在该二次电池中,正极引线与正极端子63连接,并且负极引线与负极端子64连接。该电源61能够经由正极端子63以及负极端子64与外部连接,因此,能够经由该正极端子63以及负极端子64而充放电。电路基板62包括控制部66、开关67、PTC元件68和温度检测部69。但是,也可以省略PTC元件68。
控制部66包括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以及存储器等,控制电池包整体的动作。该控制部66根据需要进行电源61的使用状态的检测以及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若电源61(二次电池)的电池电压达到过充电检测电压或者过放电检测电压,则控制部66通过使开关67切断,从而使得电源61的电流路径不会流过充电电流。另外,若在充电时或者放电时流过大电流,则控制部66通过使开关67切断来切断充电电流。过充电检测电压以及过放电检测电压没有特别限定。若列举一个例子,则过充电检测电压为4.2V±0.05V,并且过放电检测电压为2.4V±0.1V。
开关67包括充电控制开关、放电控制开关、充电用二极管以及放电用二极管等,且是根据控制部66的指示来切换电源61与外部设备有无连接的开关部。该开关67包括使用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场效应晶体管(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等,充放电电流基于开关67的导通电阻来检测。
温度检测部69包括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元件,使用温度检测端子65测定电源61的温度,并且将该温度的测定结果向控制部66输出。由温度检测部69测定的温度的测定结果用于在异常发热时控制部66进行充放电控制的情况以及剩余容量计算时控制部66进行修正处理的情况等。
<3-2.电池包(电池组)>
图35表示使用了电池组的电池包的框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随时引用使用了单电池的电池包(图34)的结构要素。
如图35所示那样,该电池包包括正极端子81以及负极端子82。具体而言,电池包在壳体70的内部具备控制部71、电源72、作为开关部的开关73、电流测定部74、温度检测部75、电压检测部76、开关控制部77、存储器78、温度检测元件79和电流检测电阻80。
电源72包括2个以上的二次电池相互连接的电池组,该2个以上的二次电池的连接形式没有特别限定。因此,连接方式可以是串联,也可以是并联,也可以是双方的混合型。若列举一个例子,则电源72包括:以成为2个并联3个串联的方式相互连接的6个二次电池。
控制部71、开关73、温度检测部75以及温度检测元件79的结构与控制部66、开关67以及温度检测部69(温度检测元件)的结构相同。电流测定部74使用电流检测电阻80测定电流,并且将该电流的测定结果向控制部71输出。电压检测部76测定电源72(二次电池)的电池电压,并且将模拟-数字转换后的电压的测定结果供给于控制部71。
开关控制部77根据从电流测定部74以及电压检测部76输入的信号控制开关73的动作。若电池电压达到过充电检测电压或者过放电检测电压,则该开关控制部77通过使开关73(充电控制开关)切断,从而使得电源72的电流路径不会流过充电电流。由此,在电源72中,能够仅经由放电用二极管而放电,或者能够仅经由充电用二极管而充电。另外,若在充电时或者放电时流过大电流,则开关控制部77将充电电流或者放电电流切断。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省略开关控制部77,控制部71可以兼顾开关控制部77的功能。过充电检测电压以及过放电检测电压没有特别限定,但与关于使用了单电池的电池包而说明的情况相同。
存储器78包括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的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等,该存储器78存储有由控制部71运算出的数值以及制造工序中测定出的二次电池的信息(初始状态的内部电阻、充满电容量以及剩余容量等)等。
正极端子81以及负极端子82是与使用电池包运转的外部设备(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等)以及为了对电池包充电而使用的外部设备(充电器等)等连接的端子。电源72(二次电池)能够经由正极端子81以及负极端子82而充放电。
<3-3.电动车辆>
图36表示电动车辆的一个例子的混合动力汽车的框结构。如图36所示那样,该电动车辆在壳体90的内部具备控制部91、发动机92、电源93、马达94、差动装置95、发电机96、变速器97以及离合器98、逆变器99、101和各种传感器102。另外,电动车辆具备:与差动装置95以及变速器97连接的前轮用驱动轴103以及一对前轮104和后轮用驱动轴105以及一对后轮106。
该电动车辆能够将发动机92以及马达94中的任一方用作驱动源而行驶。发动机92是汽油发动机等主要的动力源。在以发动机92作为动力源的情况下,发动机92的驱动力(旋转力)经由作为驱动部的差动装置95、变速器97以及离合器98而传递至前轮104以及后轮106。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92的旋转力传递至发电机96,因此,发电机96利用该旋转力而产生交流电力,并且该交流电力经由逆变器101而转换为直流电力,因此,该直流电力积蓄于电源93。另一方面,在使作为转换部的马达94为动力源的情况下,从电源93供给的电力(直流电力)经由逆变器99而转换为交流电力,因此,马达94利用该交流电力而驱动。通过马达94从电力转换的驱动力(旋转力)经由作为驱动部的差动装置95、变速器97以及离合器98而传递至前轮104以及后轮106。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若电动车辆经由制动机构而减速,则由于该减速时的阻力作为旋转力而传递至马达94,所以马达94利用该旋转力而产生交流电力。该交流电力经由逆变器99而转换为直流电力,因此,将该直流再生电力积蓄于电源93。
控制部91包括CPU等,对电动车辆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电源93包括一个或者2个以上的二次电池,与外部电源连接。此时,也可以是,电源93通过由外部电源供给电力而使电力积蓄。各种传感器102用于控制发动机92的转速,并且控制节流阀的开度(节气门开度)。该各种传感器102包括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发动机转速传感器等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将电动车辆为混合动力汽车的情况列举为例子,但该电动车辆也可以是不使用发动机92而仅使用电源93以及马达94而工作的车辆(电动汽车)。
<3-4.其他>
此处虽没有具体图示,但作为二次电池的应用例,也考虑其他应用例。
具体而言,二次电池能够应用于电力储存系统。该电力储存系统在普通住宅以及商业用大厦等房屋的内部具备控制部、包括一个或者2个以上的二次电池的电源、智能电表和电源集线器。
电源能够与设置于房屋的内部的冰箱等电设备连接,并且能够与停在该房屋的外部的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辆连接。另外,电源经由电源集线器而与设置于房屋的太阳能发电机等自备发电机连接,并且能够经由智能电表以及电源集线器而与外部的火力发电站等集中型电力系统连接。
或者,二次电池能够应用于电钻以及电锯等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在安装有钻头部以及锯刃部等可动部的壳体的内部具备控制部和包含一个或者2个以上的二次电池的电源。
实施例
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验例1~10)
在制作出图1~图3所示的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和图4~图6所示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之后,对该二次电池100、200的电池特性进行了评价。
[二次电池的制作]
通过以下说明的过程,制作出使用了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30的二次电池100,并且制作出使用了结构例4、6各自的电池元件30的二次电池200。
(使用了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的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的制作)
首先,制作出正极32。此时,首先,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LiCoO2)91质量份、正极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3质量份、正极导电剂(石墨)6质量份混合而得到正极合剂。接着,在有机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中投入正极合剂之后,搅拌该有机溶剂,由此调制出糊状的正极合剂浆料。接着,使用涂布装置,在不包括突出部32C的正极集电体32A(铝箔,厚度=12μm)的单面涂覆了正极合剂浆料之后,使该正极合剂浆料干燥,由此,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2B。最后,使用辊压机而使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压缩成型。由此,在正极集电体32A的单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因此,制作出正极32。
接下来,制作出负极33。此时,首先,通过将负极活性物质(石墨)93质量份与正极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7质量份混合,得到负极合剂。接着,在有机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中投入负极合剂之后,搅拌该有机溶剂,由此调制出糊状的负极合剂浆料。接着,使用涂布装置,在不包括突出部33C的负极集电体33A(铜箔、厚度=15μm)的单面涂覆了负极合剂浆料之后,使该负极合剂浆料干燥,由此,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3B。最后,使用辊压机而使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压缩成型。由此,在负极集电体33A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3B,因此,制作出负极33。
接下来,调制出电解液。此时,在溶剂(碳酸亚乙酯以及碳酸甲乙酯)投入电解质盐(六氟磷酸锂)之后,对该溶剂进行了搅拌。溶剂的混合比(重量比)为碳酸亚乙酯:碳酸甲乙酯=50:50。电解质盐的含量相对于溶剂而为1mol/kg。由此,在溶剂中分散或者溶解有电解质盐,因此,调制出电解液。
最后,使用正极32、负极33以及电解液组装了二次电池100。首先,使正极32以及负极33经由浸渍有电解液的隔膜34(多孔聚乙烯膜、厚度=15μm)而相互层叠。此时,以使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经由隔膜34而相互对置的方式调整了正极32以及负极33各自的朝向。由此,电解液的一部分分别浸渍于正极32以及负极33,因此,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那样,制作出最上层电极35为正极32并且最下层电极36为负极33的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30。
接着,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经由图7以及图8所示的密封构件40(40M)而配置电池元件30。此时,通过在开口部40K的内部收容有电池元件30,该电池元件30经由密封构件40而被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夹着。此处,如图8所示那样,使用具有包括粘合层41、43以及绝缘层42的多层构造的密封构件40。此时,如表1所示那样,使密封构件40M的使用片数为1片或者2片。在使用2片密封构件40M的情况下,使该2片密封构件40相互层叠。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以及密封构件40各自的详细结构(材质、厚度(μm)、层构造以及种类)如表1所示那样。
与密封构件40的“种类”相关的详情如以下说明那样。“40M×1”表示使用一个密封构件40M。“40M×2”表示使用2个密封构件40M。
作为粘合层41、43,分别使用了作为酸改性聚烯烃的马来酸改性聚丙烯(PP:Polypropylene)膜。作为绝缘层42,使用作为氟系树脂的乙烯和四氟乙烯的共聚物(ETFE: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膜。
最后,使用热熔接法,使粘合层41粘合于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并且使粘合层43粘合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由此,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夹着电池元件30的状态下,该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的间隙(电池元件30的周围区域)被密封,因此,如图1~图3所示那样,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完成。
(使用了结构例4的电池元件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的制作)
除了以下的说明之外,其他通过经由与使用了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30的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的制作过程相同的过程,制作出使用了结构例4的电池元件30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
在制作正极32的情况下,使用包括突出部32C(作为正极端子32T发挥功能的电极端子50)的正极集电体32A(铝箔、厚度=12μm),在该正极集电体32A的两面(除去突出部32C之外。)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32B。
在制作电池元件30的情况下,使一个正极32以及2个负极33经由浸渍有电解液的2个隔膜34而相互层叠,并且使用了图7~图9所示的密封构件40(40M、40N)。此时,以使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经由隔膜34而相互对置的方式调整了正极32以及负极33各自的朝向。由此,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那样,制作出最上层电极35为负极33并且最下层电极36为负极33的结构例4的电池元件30。
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以及密封构件40各自的详细结构如表1所示那样。
与密封构件40的“种类”相关的详情如以下说明那样。如上述那样,“40M×2”表示使用了2个密封构件40M。“40M+40N”表示并用一个密封构件40M和一个密封构件40N。
(使用了结构例6的电池元件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的制作)
除了以下的说明之外,其他通过与使用了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30的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的制作过程相同的过程,制作出使用了结构例6的电池元件30的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
在制作负极33的情况下,使用包括突出部33C(作为负极端子33T发挥功能的电极端子50)的负极集电体33A(铜箔、厚度=15μm),在该负极集电体33A的两面(除去突出部33C之外。)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3B。
在制作电池元件30的情况下,使2个正极32以及一个负极33经由浸渍有电解液的2个隔膜34而相互层叠,并且使用图7~图9所示的密封构件40(40M、40N)。此时,以使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3B经由隔膜34而相互对置的方式调整了正极32以及负极33各自的朝向。由此,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那样,制作出最上层电极35为正极32并且最下层电极36为正极32的结构例6的电池元件30。
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以及密封构件40各自的详细结构如表1所示那样。
(使用了比较例的电池元件的二次电池的制作)
为了比较,也制作出以下说明的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以及有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200。
第1,取代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以及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而使用层压膜来作为外装构件并且使追加的电极端子连接于电池元件30之外,除此以外经由与使用了结构例2的电池元件30的无电极型的二次电池100的制作过程相同的过程。
在使用层压膜组装二次电池100的情况下,首先,准备2个层压膜。层压膜的结构如表1所示那样,该层压膜是内层(聚乙烯(PE:Polyethylene)膜)、金属层(铝箔)以及外层(PE膜)依次层叠而成的金属层压膜。接着,在2个层压膜之间配置了电池元件30。最后,通过使用热熔接法对各层压膜(内层)的外周缘部进行加热,使该层压膜的外周缘部彼此相互粘合。此时,使用焊接法使铝制的导线的一端部连接于正极集电体32A,并且将该导线的另一端部向层压膜的外部引出。另外,使用焊接法使铜制的导线的一端部连接于负极集电体33A,并且使该导线的另一端部向层压膜的外部引出。
第2,取代多层构造的密封构件40(粘合层41、43以及绝缘层42)而使用单层构造的密封构件40(PE膜),除此以外经由与分别使用了结构例4、6的电池元件30的有电极型的二次电池200的制作过程相同的过程。单层的密封构件40的结构如表1所示那样。
[表1]
[电池特性的评价]对二次电池100、200的电池特性(密闭特性以及循环特性)进行了评价,得到表1所示的结果。
在调查密闭特性的情况下,首先,通过上述的制作过程,使用100μl(=100mm3)的电解液制作出二次电池100、200之后,测定出该二次电池100、200的重量(保存前的重量)。接着,在恒温槽(温度=60℃)中保存二次电池100、200(保存时间=90天时间)之后,测定出该二次电池100、200的重量(保存后的重量)。最后,计算出重量变化率(%)=[(保存后的重量-保存前的重量)/保存前的重量]×100。
在调查循环特性的情况下,首先,为了使二次电池的状态稳定化,使二次电池在常温环境下(温度=23℃)进行一次循环充放电。接着,通过使二次电池在该环境下进行一次循环充放电,测定出第2次循环的放电容量。接着,通过在该环境下使二次电池反复充放电至充放电循环数达到500次循环,测定出第5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最后,计算出容量维持率(%)=(第5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第2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在充电时,以0.5C的电流进行恒流充电至电压到达4.20V之后,以该4.20V的电压恒压充电至电流到达0.02C为止。在放电时,以0.2C的电流进行了恒流放电至电压到达3.00V为止。0.5C是使电池容量(理论容量)以2小时完全放电的电流值,0.02C是使上述的电池容量以50小时完全放电的电流值,0.2C是使上述的电池容量以5小时完全放电的电流值。
[考察]
如表1可知的那样,电池特性根据密封构件40的结构而大幅变动。
具体而言,在使用了用于所谓的层压膜型的二次电池的层压膜(金属层压膜)的情况下(实验例7),重量变化率达到两位数,并且容量维持率减少至70%范围。认为该原因是由于:因二次电池的密封状态不充分而在保存期间中电解液经由金属层压膜中的间隙从二次电池的内部向外部流出,因此,残存于该二次电池的内部的电解液的量减少。
另外,在使用了单层的密封构件40的情况下(实验例8~10),与使用了上述的层压膜的情况(实验例7)比较,重量变化率更加增加,并且容量维持率更加减少。认为该原因是由于:因二次电池的密封状态不足而在保存期间中电解液的流出量增加,因此,该电解液的残存量减少。
相对于此,在使用了多层(粘合层/绝缘层/粘合层)的密封构件40的情况下(实验例1、3、5),与使用了上述的层压膜的情况(实验例7)比较,重量变化率大幅减少,并且容量维持率大幅增加。具体而言,使用多层的密封构件40的情况下,将重量变化率抑制为一位数范围的前半部分,并且得到90%以上的高容量维持率。认为该原因是由于因二次电池的密封状态充分而使电解液的流出量在保存期间中大幅减少,因此,该电解液的残存量大幅增加。
特别是,在无电极端子型的二次电池100中,在使用了2个密封构件40M的情况下(实验例2),与使用了一个密封构件40M的情况(实验例1)比较,重量变化率更加减少,并且容量维持率更加增加。另外,在有电极型的二次电池200中,在使用了2个密封构件40M的情况下(实验例4、6),与并用了密封构件40M、40N的情况(实验例3、5)比较,重量变化率更加减少,并且容量维持率更加增加。
[总结]
根据表1所示的结果,在二次电池(无电极型的二次电池100以及有电极型的二次电池200)中,若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配置有包括经由隔膜34而相互层叠的多个电极31的电池元件30,并且在上层导电外装构件10与下层导电外装构件20之间且在电池元件30的周围区域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配置有包括粘合层41(聚烯烃系树脂)、绝缘层42(绝缘性树脂)以及粘合层43(聚烯烃系树脂)的密封构件40,则得到优异的密闭性,因此,也得到优异的循环特性。因此,在二次电池中得到优异的电池特性。
以上,列举一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但该本技术的结构不限定于一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中说明的结构,因此,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具体而言,对电池元件的元件构造为层叠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电池元件的元件构造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电池元件的元件构造也可以是卷绕有电极(正极以及负极)等的卷绕构造,也可以是电极等以之字形折叠的多次折叠型等。
另外,对利用锂的吸留以及释放而获得电池容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了说明,但该二次电池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二次电池的种类可以是利用锂的析出以及溶解而获得电池容量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另外,二次电池的种类可以是获得利用了锂的吸留以及释放的电池容量和利用了锂的析出以及溶解的电池容量双方的二次电池。此时,使用吸留以及释放锂的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并且设定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能够充电的容量比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小。
另外,对电极反应物质为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电极反应物质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电极反应物质可以为除锂以外的其他轻金属。该轻金属可以为钠以及钾等其他碱金属,可以为铍、镁以及钙等碱土金属,可以为铝等其他轻金属。
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效果毕竟只是例示,因此,本技术的效果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因此,关于本技术,也可以得到其他效果。
Claims (16)
1.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第1导电构件;
第2导电构件,与所述第1导电构件对置;
电池元件,配置于所述第1导电构件与所述第2导电构件之间,并且包括在所述第1导电构件及所述第2导电构件相互对置的对置方向上经由隔膜而相互层叠的多个电极,所述多个电极包括与所述第1导电构件邻接的第1电极和与所述第2导电构件邻接的第2电极;以及
密封构件,在所述第1导电构件与所述第2导电构件之间且在所述电池元件的周围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并且包括在所述对置方向上依次层叠的第1粘合层、绝缘层及第2粘合层,所述第1粘合层及所述第2粘合层分别包含聚烯烃系树脂,所述绝缘层包含绝缘性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聚烯烃系树脂包含酸改性聚烯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绝缘性树脂包含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环氧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氟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硅系树脂、酚醛系树脂以及它们的两种以上的共聚物中的至少1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1电极以及所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包括活性物质层,
所述第1导电构件以及所述第2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活性物质层邻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1电极以及所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包括:在所述对置方向上层叠的集电体以及活性物质层,
所述第1导电构件以及所述第2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集电体邻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包括:在所述对置方向上经由所述隔膜而相互层叠的正极以及负极,
所述第1电极为所述正极以及所述负极中的一方,
所述第2电极为所述正极以及所述负极中的另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包括:在所述对置方向上依次层叠的第1负极、正极以及第2负极,
所述第1电极为所述第1负极,
所述第2电极为所述第2负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还具备正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正极连接,且比所述第1导电构件与所述第2导电构件之间的区域向外部被引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1负极以及所述第2负极相互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包括:在所述对置方向上依次层叠的第1正极、负极以及第2正极,
所述第1电极为所述第1正极,
所述第2电极为所述第2正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还具备负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负极连接,且比所述第1导电构件与所述第2导电构件之间的区域向外部被引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1正极以及所述第2正极相互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1导电构件以及所述第2导电构件相互连结。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具备多个所述密封构件,
所述多个密封构件在所述对置方向上相互层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密封构件还包括第1密合层和第2密合层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第1密合层夹设于所述第1粘合层与所述绝缘层之间并且提高所述第1粘合层与所述绝缘层的密合性,
所述第2密合层夹设于所述第2粘合层与所述绝缘层之间并且提高所述第2粘合层与所述绝缘层的密合性,
所述第1密合层以及所述第2密合层分别包含异氰酸酯系粘合促进剂、聚乙烯亚胺系粘合促进剂、聚酯系粘合促进剂、聚氨酯系粘合促进剂以及聚丁二烯系粘合促进剂中的至少1种。
16.一种电池包,具备:
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控制部,控制所述二次电池的动作;以及
开关部,根据所述控制部的指示而切换所述二次电池的动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98901 | 2019-10-31 | ||
JP2019198901 | 2019-10-31 | ||
PCT/JP2020/039226 WO2021085205A1 (ja) | 2019-10-31 | 2020-10-19 | 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50842A true CN114450842A (zh) | 2022-05-06 |
Family
ID=75716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68738.5A Withdrawn CN114450842A (zh) | 2019-10-31 | 2020-10-19 |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包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55169A1 (zh) |
JP (2) | JP7429855B2 (zh) |
CN (1) | CN114450842A (zh) |
WO (1) | WO2021085205A1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68364A (ja) * | 2001-08-28 | 2003-03-07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二次電池 |
JP2003249259A (ja) * | 2002-02-26 | 2003-09-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集合電池 |
CN102341948A (zh) * | 2009-03-05 | 2012-02-01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双极型二次电池及其生产方法 |
CN105261730A (zh) * | 2015-10-28 | 2016-01-20 | 广东烛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化学电池的电极、使用该电极的电化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981209A (zh) * | 2014-02-06 | 2016-09-28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N207800773U (zh) * | 2016-11-25 | 2018-08-31 | 昭和电工包装株式会社 | 蓄电装置组件 |
CN109524712A (zh) * | 2018-09-21 | 2019-03-26 | 东莞市伟升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超薄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02697A (en) * | 1998-05-15 | 1999-05-11 | Valence Technology, Inc. | Bi-cell separation for improved safety |
JP2007157412A (ja) | 2005-12-02 | 2007-06-21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タブ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
JP2011243490A (ja) * | 2010-05-20 | 2011-12-01 | Sharp Corp | 2次電池、2次電池モジュール、2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2次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2019145199A (ja) | 2016-05-31 | 2019-08-2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池 |
WO2018235516A1 (ja) * | 2017-06-19 | 2018-12-2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二次電池 |
WO2019017029A1 (ja) | 2017-07-18 | 2019-01-2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動車両、電力貯蔵システム、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2021131926A (ja) | 2018-03-30 | 2021-09-0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二次電池 |
-
2020
- 2020-10-19 WO PCT/JP2020/039226 patent/WO202108520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0-19 CN CN202080068738.5A patent/CN114450842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20-10-19 JP JP2021553417A patent/JP7429855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4-29 US US17/733,194 patent/US20220255169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9-26 JP JP2023163710A patent/JP2023165869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68364A (ja) * | 2001-08-28 | 2003-03-07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二次電池 |
JP2003249259A (ja) * | 2002-02-26 | 2003-09-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集合電池 |
CN102341948A (zh) * | 2009-03-05 | 2012-02-01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双极型二次电池及其生产方法 |
CN105981209A (zh) * | 2014-02-06 | 2016-09-28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N105261730A (zh) * | 2015-10-28 | 2016-01-20 | 广东烛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化学电池的电极、使用该电极的电化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207800773U (zh) * | 2016-11-25 | 2018-08-31 | 昭和电工包装株式会社 | 蓄电装置组件 |
CN109524712A (zh) * | 2018-09-21 | 2019-03-26 | 东莞市伟升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超薄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1085205A1 (zh) | 2021-05-06 |
JP2023165869A (ja) | 2023-11-17 |
WO2021085205A1 (ja) | 2021-05-06 |
US20220255169A1 (en) | 2022-08-11 |
JP7429855B2 (ja) | 2024-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439834B2 (ja) | 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 |
CN104078648A (zh) | 二次电池 | |
JP6801722B2 (ja) | 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動車両、電力貯蔵システム、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03490093A (zh) | 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电动车辆和电力存储系统 | |
JPWO2018037709A1 (ja) | 電池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2567555A (zh) | 二次电池、电池包、电动车辆、蓄电系统、电动工具及电子设备 | |
CN110544796B (zh) | 二次电池、电池组件、电动车辆、储电系统、电动工具及电子设备 | |
WO2019039412A1 (ja) | 積層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ロールプレス装置 | |
WO2023063008A1 (ja) | 二次電池 | |
CN112534617A (zh) | 二次电池、电池包、电动车辆、蓄电系统、电动工具及电子设备 | |
WO2018198895A1 (ja) | 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動車両、電力貯蔵システム、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 |
WO2021187068A1 (ja) | 二次電池 | |
CN108292781B (zh) | 二次电池、电池组、电动车辆、电力储存系统、电动工具以及电子设备 | |
WO2021010085A1 (ja) | 二次電池 | |
JP7405155B2 (ja) | 二次電池 | |
JP7429855B2 (ja) | 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 |
CN114514634A (zh) | 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电极以及二次电池 | |
CN114631213B (zh) | 二次电池 | |
JP7452548B2 (ja) | 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 |
WO2021131742A1 (ja) | 二次電池 | |
CN114730879B (zh) | 二次电池 | |
US20220181692A1 (en) | Electrolytic solution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 |
US11532821B2 (en) |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electric vehicle, power storage system, power tool,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23189708A1 (ja) | 二次電池 | |
WO2021199484A1 (ja) | 二次電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506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