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4933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64933B CN114364933B CN201980099827.3A CN201980099827A CN114364933B CN 114364933 B CN114364933 B CN 114364933B CN 201980099827 A CN201980099827 A CN 201980099827A CN 114364933 B CN114364933 B CN 1143649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temperature
- indoor
- heating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paralle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空调机具备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控制部进行:使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制热运转;和使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的一方作为蒸发器,使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的另一方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制热除霜运转,在将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设为第一温度,将制热除霜运转中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设为第二温度时,在第二温度比第一温度低且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之差为第一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使室内风扇的转速下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特别是涉及能够同时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和室内的制热的制热除霜运转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在空调机的制热运转时,有时霜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进行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外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然而,若霜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则室外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降低,导致空调机的制热效率降低。
因此,在空调机中为了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的霜融化,有时实施除霜运转。在除霜运转中,停止制热运转,将四通阀切换为与制冷运转时相同的状态。而且,与制冷运转时同样,通过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从而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的霜融化。
在除霜运转中,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成为低温。因此,若使室内风扇保持旋转的状态,则从室内机吹出冷风。在该情况下,室内的舒适性显著变差。因此,在除霜运转中使室内风扇停止。另外,在除霜运转实施后重新开始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内热交换器变暖后开始室内风扇的旋转。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装置中,将室外热交换器分成上下两个,将一方设为第一热交换器,将另一方设为第二热交换器。在空调装置中设置有旁通回路,该旁通回路使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向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装置中,控制装置在进行第一热交换器的除霜时,通过切换流路切换阀,而使该旁通回路与第一热交换器连通。由此,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该旁通回路,向第一热交换器流动。其结果,第一热交换器的霜融化。在此期间,由于第二热交换器继续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维持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热运转。
同样,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装置中,控制装置在进行第二热交换器的除霜时,通过切换流路切换阀,而使该旁通回路与第二热交换器连通。由此,能够一边对第二热交换器进行除霜,一边使第一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这样,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装置中,能够进行制热除霜运转,该制热除霜运转一边交替地对设置于室外的两个热交换器进行除霜、一边继续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运转。因此,在除霜中也能够防止失去室内的舒适感。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94148号
如上述的那样,通常在除霜运转中,由于停止制热运转,而使室内的温度降低,舒适性变差。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的制热除霜运转中,能够继续制热运转并吹出暖风。然而,存在制热能力比正常的制热运转降低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从室内机吹出的风的温度降低。在该情况下,虽然没有除霜运转程度那么严重,但室温降低,室内的舒适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温降低,维持室内的舒适性的空调机。
本发明的空调机具备:压缩机,其具有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口、和排出所述制冷剂的排出口;室内热交换器,其在制热运转时,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出口连接,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室外热交换器,其在所述制热运转时,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吸入口连接,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旁通配管,其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出口连接;流路切换装置,其设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室内风扇,其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输送空气;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以及控制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流路相互独立的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所述流路切换装置根据来自所述控制部的控制信号,进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旁通配管之间的连接和截断的切换、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旁通配管之间的连接和截断的切换,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制热运转和制热除霜运转,所述制热运转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述制热除霜运转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中的一方作为蒸发器,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另一方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并且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将所述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设为第一温度,将所述制热除霜运转中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设为第二温度时,在所述制热除霜运转中,在所述第二温度比所述第一温度低并且所述第一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之差为第一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室内风扇的转速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能够抑制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温的降低,并且维持室内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中的室内风扇的转速的控制方法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中的室内风扇的转速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4的空调机的各运转模式中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以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机10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另外,本发明包括以下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中的能够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的组合。另外在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在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相对的尺寸关系或形状等存在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100的结构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空调机100是用制冷剂配管以及电气布线等将室外机1与室内机2连接的分体式空调机。空调机100由制冷循环、送风装置以及控制系统构成。
制冷循环3具有压缩机10、四通阀20、流路切换阀70、室外热交换器50、膨胀阀30、室内热交换器40、旁通阀60、旁通配管80以及制冷剂配管81、82、83、84、85、86A、86B、87A、87B、88、89、91。在制冷循环3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0、室内热交换器40、膨胀阀30、室外热交换器50的顺序在制冷剂流路中循环。
作为在制冷循环3中流动的制冷剂,能够采用各种制冷剂,例如可采用R32、R410A等。
制冷循环3构成为能够执行制热运转、除霜运转、制热除霜运转以及制冷运转。
作为送风装置,包括后述的室内风扇400、室内风扇马达500、室外风扇95以及室外风扇马达96。
在控制系统中,包括后述的控制部300以及控制部301、和温度检测部200等各种传感器。
如图1所示,在室内机2的壳体内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40、温度检测部200、室内风扇400、室内风扇马达500以及控制部301。
室内热交换器40连接在制冷剂配管84与制冷剂配管83之间。室内热交换器40具有传热管和热交换翅片。室内热交换器40进行室内的空气与在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40在制热运转时以及制热除霜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除霜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温度检测部200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40。温度检测部200以一定周期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由温度检测部200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的数据存储在设置于控制部300的后述的存储器。存储于存储器的温度的数据可以只是最新的数据,也可以是一定期间的历史数据。另外,温度检测部200在制冷运转时,测定制热运转时以及制热除霜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另外,温度检测部200也可以检测在室内热交换器40的内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作为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在该情况下,温度检测部200也可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0的传热管的表面温度,并将其作为制冷剂的温度来输出。或者,温度检测部200也可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0的热交换翅片的温度,作为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作为温度检测部200,可采用温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等能够检测温度的各种传感器。
室内风扇400配置为向室内热交换器40输送室内的空气。例如,在室内风扇400为横流风扇的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40配置于室内风扇400的上游侧。
室内风扇马达500驱动室内风扇400。控制部301通过对室内风扇马达500输出控制信号,来控制室内风扇400的转速。通过变更室内风扇400的转速,能够调整室内热交换器40中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量。室内风扇400的转速的数据以一定周期存储于控制部301的存储器。存储于存储器的转速的数据可以只是最新的数据,也可以是一定期间的历史数据。
控制部301具有具备处理器、ROM、RAM、I/O端口等的微型计算机。ROM以及RAM为控制部301的存储器。向控制部301输入来自温度检测部200的检测信号、和来自接受由用户进行的操作的操作部的操作信号。控制部301基于被输入的这些信号,控制包括室内热交换器40、室内风扇马达500以及室内风扇400在内的室内机2整体的动作。另外,室内机2的控制部301和室外机1的控制部300相互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通信。例如,制热除霜运转开始以及结束的信息,从室外机1的控制部300发送到室内机2的控制部301。
在室外机1的壳体内收纳有压缩机10、四通阀20、膨胀阀30、室外热交换器50、旁通阀60、流路切换阀70、控制部300、室外风扇95以及室外风扇马达96。
压缩机10具有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口10a、和排出制冷剂的排出口10b。压缩机10的吸入口10a与制冷剂配管91连接,压缩机10的排出口10b与制冷剂配管81连接。压缩机10压缩从制冷剂配管91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并使其作为高压制冷剂向制冷剂配管81排出。因此,制冷剂配管91为压缩机10的吸入配管,制冷剂配管81为压缩机10的排出配管。作为压缩机10,使用可调整运转频率的变频驱动的压缩机。对压缩机10预先设定运转频率范围。压缩机10根据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以包括在运转频率范围的可变的运转频率进行动作。通过变更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能够调整压缩机10的输出。压缩机10可采用各种的类型,例如可采用旋转式、往复式、涡旋式、螺杆式等。
四通阀20是切换制冷循环3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四通阀20具有4个端口E、F、G、H。在端口E连接有制冷剂配管89,在端口F连接有制冷剂配管91,在端口G连接有制冷剂配管82,在端口H连接有制冷剂配管83。制冷剂配管82与作为压缩机10的排出配管的制冷剂配管81连接。
四通阀20如图1的实线所示那样,能够取如下状态:第一状态,端口E与端口F连通并且端口G与端口H连通;和第二状态,如图1的虚线所示,端口F与端口H连通并且端口E与端口G连通。四通阀20如图7所示,根据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在制热运转时以及制热除霜运转时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除霜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被设定为第二状态。此外,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4的空调机的各运转模式中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以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的状态的图。
这里,虽然示出了将四通阀20用作第一流路切换装置的情况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也能够将多个二通阀或三通阀的组合用作第一流路切换装置。
这样,在第一状态下,如图1的实线所示,在四通阀20中,端口E与端口F连通,并且端口G与端口H连通。其结果,制冷剂配管82与制冷剂配管83连接,并且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91连接。
另外,在第二状态下,在四通阀20中,如图1的虚线所示,端口G与端口E连通,并且端口H与端口F连通。其结果,制冷剂配管82与制冷剂配管89连接,并且制冷剂配管83与制冷剂配管91连接。
室外热交换器50是具有多个传热管和多个热交换翅片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50具有制冷剂流路相互独立的2个热交换器50A以及50B。即,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在制冷循环3中相互并联连接。热交换器50A在铅垂方向上,配置于热交换器50B的上侧。以下,将上侧的热交换器50A称为第一热交换器50A,将下侧的热交换器50B称为第二热交换器50B。这样,第一热交换器50A和第二热交换器50B上下配置。第一热交换器50A的热交换翅片和第二热交换器50B的热交换翅片可以分割,也可以不分割。
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均在内部具有多个传热管和多个热交换翅片。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进行在传热管中流通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外风扇95送风的室外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以及除霜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此外,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中的一个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另一个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能够进行除霜。在制热除霜运转中,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交替地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室外风扇95配置为向室外热交换器50输送室外的空气。例如,在室外风扇95为螺旋桨式风扇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50配置于室外风扇95的上游侧。
室外风扇马达96驱动室外风扇95。控制部300通过输出控制信号,来控制室外风扇马达96,由此变更室外风扇95的旋转速度。通过变更室外风扇95的旋转速度,能够调整室外热交换器50中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量。
此外,室外风扇95可以由一个风扇构成,或也可以由2个风扇构成。在室外风扇95由一个风扇构成的情况下,该风扇对第一热交换器50A和第二热交换器50B双方进行送风。另一方面,在室外风扇95由2个风扇构成的情况下,将上述2个风扇上下配置。
制冷剂配管81的一端与压缩机10的排出口10b连接。另外,制冷剂配管81的该另一端、旁通配管80的一端以及制冷剂配管82的一端相互连接,使得从制冷剂配管81的另一端分支成旁通配管80和制冷剂配管82。制冷剂配管82的另一端与四通阀20的端口G连接。旁通配管80的另一端与旁通阀60连接。
制冷剂配管83将四通阀20的端口H与室内热交换器40连接。制冷剂配管84将室内热交换器40与膨胀阀30连接。制冷剂配管85的一端与膨胀阀30连接。另外,制冷剂配管85的该另一端、制冷剂配管86A的一端以及制冷剂配管86B的一端通过连接点73相互连接,使得从制冷剂配管85的另一端分支成制冷剂配管86A和制冷剂配管86B。
制冷剂配管86A的另一端与第一热交换器50A连接,制冷剂配管86B的另一端与第二热交换器50B连接。在制冷剂配管86A设置有毛细管72A,在制冷剂配管86B设置有毛细管72B。
制冷剂配管87A将第一热交换器50A与流路切换阀70的端口B2连接,制冷剂配管87B将第二热交换器50B与流路切换阀70的端口B1连接。
制冷剂配管88将旁通阀60与流路切换阀70的端口A连接。制冷剂配管89将流路切换阀70的端口C与四通阀20的端口E连接。
制冷剂配管91将四通阀20的端口F与压缩机10的吸入口10a连接。
膨胀阀30使流入的高压的制冷剂减压,而作为低压的制冷剂流出的减压装置的一个例子。作为膨胀阀30,使用能够根据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调整开度的电子膨胀阀。
旁通配管80是将从压缩机10的排出口10b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供给的热气旁通流路。从旁通配管80供给的制冷剂用于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的除霜。在旁通配管80连接有作为节流装置的旁通阀60。旁通阀60将从压缩机10的排出口10b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减压至中压。在第一热交换器50A为除霜对象的情况下,通过旁通阀60成为中压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阀70,被导向第一热交换器50A。另外,在第二热交换器50B为除霜对象的情况下,通过旁通阀60成为中压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阀70,被导向第二热交换器50B。此外,作为旁通阀60,使用根据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能够调整开度的电子膨胀阀,但并不局限于该情况,也可以使用毛细管。
流路切换阀70是在制热运转时、除霜运转时、制冷运转时、制热除霜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的一个例子。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根据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切换第一热交换器50A与旁通配管80之间的连接和截断、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与旁通配管80之间的连接和截断。在图1中,作为流路切换阀70,使用具备4个端口A、B1、B2、C的四通阀。流路切换阀70根据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能够取状态I、状态II以及状态III。在状态I中,如图1的实线所示,端口C与端口B1连通,并且端口C与端口B2连通,但端口A与端口B1以及端口B2均不连通。在状态II中,端口A与端口B1连通,并且端口C与端口B2连通。在状态III中,端口A与端口B2连通,并且端口C与端口B1连通。流路切换阀70通过控制部300的控制,在制热运转时、除霜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被设定为状态I,在制热除霜运转时被设定为状态II或状态III。
控制部300具有微型计算机,该微型计算机具有处理器、ROM、RAM、I/O端口等。ROM以及RAM为控制部300的存储器。对控制部300输入来自设置在室外机1的各种传感器等的检测信号、和从室内机2发送来的信息。控制部300基于所输入的这些信号以及信息,进行压缩机10的频率的变更以及室外风扇95的转速的变更、和四通阀20、膨胀阀30、流路切换阀70以及旁通阀60的开度的调整。
接下来,对空调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空调机100的运转模式存在制冷运转、制热运转、除霜运转以及制热除霜运转这4种。对除霜运转与制热除霜运转的不同进行说明。除霜运转是暂时停止制热,而进行室外热交换器50的除霜的运转。另一方面,制热除霜运转是边进行制热,边进行室外热交换器50的除霜的运转。以下,对4种运转模式中的空调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制冷运转时以及除霜运转时的空调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制冷运转时以及除霜运转时,四通阀20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中,端口F与端口H连通,并且端口E与端口G连通。另外,流路切换阀70被设定为状态I。在状态I中,端口C与端口B1连通,并且端口C与端口B2连通。此外,旁通阀60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流路切换阀70将端口B1与端口C连通,将端口B2与端口C连通,因此即使在制冷剂配管88中存在制冷剂,制冷剂也不会从端口A向其他端口流出。在制冷运转时和除霜运转时,四通阀20、流路切换阀70以及旁通阀60的设定相同。
从压缩机10的排出口10b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0在流路切换阀70分流,分别流入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在制冷运转时以及除霜运转时,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均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分别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
另外,在除霜运转时,霜附着于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的每一个。如上述那样,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均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在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的每一个中,通过来自在内部中流通的制冷剂的散热,使附着于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的每一个的霜融解。由此,进行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的除霜。
从第一热交换器50A流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制冷剂配管86A,并在毛细管72A被减压。从第二热交换器50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制冷剂配管86B,在毛细管72B被减压。这些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86A与制冷剂配管85的连接点73合流,并流入膨胀阀30。该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30被进一步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从膨胀阀30流出的两相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84,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0。
在制冷运转时以及除霜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0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在内部中流通的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由此,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40的两相制冷剂蒸发,而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40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83以及四通阀20,从压缩机10的吸入口10a被吸入。被吸入到压缩机10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时以及除霜运转时,连续地反复进行以上循环。
接下来,对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制热运转时,四通阀20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中,端口E与端口F连通,并且端口G与端口H连通。另外,流路切换阀70被设定为状态I。在状态I中,端口C与端口B1连通,并且端口C与端口B2连通。
由此,第一热交换器50A与旁通配管80之间被截断,第二热交换器50B与旁通配管80之间被截断。
压缩机10从制冷剂配管91吸入并压缩制冷剂。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81、制冷剂配管82以及四通阀20,向制冷剂配管83流动。
接下来,该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83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0。该制冷剂从压缩机10排出,而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气。室内热交换器40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与室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制冷剂被冷凝而液化。此时,室内热交换器40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液化后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40向制冷剂配管84流动。控制部300通过输出控制信号,能够调整室内风扇400的转速。通过调整室内风扇400的转速,向室内热交换器40输送的空气量变化,能够调整室内热交换器40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交换热量。
从室内热交换器40流出到制冷剂配管84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阀30。该制冷剂在膨胀阀30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从膨胀阀30流出的两相制冷剂向制冷剂配管85流动。控制部300通过输出控制信号,能够调整膨胀阀30的开度。通过调整膨胀阀30的开度,能够调整制冷剂的减压量。若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打开方向变化,则从膨胀阀30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另一方面,若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关闭方向变化,则从膨胀阀30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
由膨胀阀30减压而流出到制冷剂配管85的制冷剂分支到制冷剂配管86A和制冷剂配管86B。流入到制冷剂配管86A的两相制冷剂在毛细管72A被进一步减压,流入第一热交换器50A。另一方面,流入到制冷剂配管86B的两相制冷剂在毛细管72B被进一步减压,流入第二热交换器50B。
在制热运转时,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均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中,分别进行在内部中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95送风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由此,分别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的两相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过热制冷剂。控制部300通过输出控制信号,能够调整室外风扇95的转速。通过调整室外风扇95的转速,分别输送到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的空气量变化,能够调整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各自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交换热量。
从第一热交换器50A流出的制冷剂向制冷剂配管87A流动,从第二热交换器50B流出的制冷剂向制冷剂配管87B流动。在制冷剂配管87A以及制冷剂配管87B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阀70,如图1的实线那样合流,从端口C向制冷剂配管89流动。在制冷剂配管89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0从制冷剂配管91向压缩机10流动。在制热运转时,连续地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此外,在进行制热运转期间,旁通阀60的开度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流路切换阀70将端口B1与端口C连通,将端口B2与端口C连通,因此即使在制冷剂配管88中存在制冷剂,制冷剂也不会从端口A向其他端口流出。
如上述那样,在进行制热运转期间,有时霜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50,而产生除霜的需要。此时,考虑暂时停止制热运转,切换为除霜运转,使在压缩机10被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向室外热交换器50。在该情况下,由于制热运转中断,因此室温降低,失去室内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在制热除霜运转中,边继续制热运转,边使流路切换阀70动作,对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交替地进行除霜。以下,对制热除霜运转进行说明。
在制热除霜运转中,四通阀20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中,端口E与端口F连通,并且端口G与端口H连通。另外,流路切换阀70被交替地设定为状态II和状态III。在状态II中,端口A与端口B1连通,并且端口C与端口B2连通。在状态III中,端口A与端口B2连通,并且端口C与端口B1连通。
因此,在状态II中,第一热交换器50A与旁通配管80之间被截断,第二热交换器50B与旁通配管80之间连通。另一方面,在状态III中,第一热交换器50A与旁通配管80之间连通,第二热交换器50B与旁通配管80之间被截断。
在进行制热运转期间,在霜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50,例如产生对第一热交换器50A进行除霜的需要的情况下,流路切换阀70被设定为状态III。其结果,制冷剂配管88与制冷剂配管87A连接,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87B连接。由此,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旁通配管80。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剩余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82、四通阀20以及制冷剂配管83,向室内热交换器40流动。流入到旁通配管80的制冷剂由旁通阀60减压。被减压后的制冷剂从旁通阀60,经由制冷剂配管88、流路切换阀70以及制冷剂配管87A,流入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一热交换器50A。此时,第一热交换器50A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50A的制冷剂一边与霜进行热交换、一边冷凝,而进行第一热交换器50A的除霜。
此时,通过变更旁通阀60的开度,能够调节流入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一热交换器50A的制冷剂量,并调整制冷剂与霜的交换热量。若使旁通阀60的开度向打开方向变化,则旁通阀60的出口的制冷剂量增加,在第一热交换器50A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增加,制冷剂与霜的交换热量增加。此时,由于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减少,因此制热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若使旁通阀60的开度向关闭方向变化,则旁通阀60的出口的制冷剂量减少,在第一热交换器50A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减少,制冷剂与霜的交换热量减少。此时,由于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增加,因此制热能力提高。旁通阀60由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控制。
由第一热交换器50A冷凝后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86A与制冷剂配管85的连接点73,与在室内热交换器40被冷凝并在膨胀阀30被减压后的制冷剂合流,向制冷剂配管86B流动。
流动到制冷剂配管86B的制冷剂流入第二热交换器50B,并蒸发。此时,第二热交换器50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其后,该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87B、流路切换阀70、制冷剂配管89、四通阀20以及制冷剂配管91,返回到压缩机10。
另一方面,在进行制热运转期间,在霜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50,例如产生对第二热交换器50B进行除霜的需要的情况下,流路切换阀70被设定为状态II。其结果,制冷剂配管88与制冷剂配管87B连接,制冷剂配管87A与制冷剂配管89连接。由此,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旁通配管80。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剩余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82、四通阀20以及制冷剂配管83,向室内热交换器40流动。流入到旁通配管80的制冷剂由旁通阀60减压。被减压后的制冷剂从旁通阀60经由制冷剂配管88、流路切换阀70以及制冷剂配管87B,流入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二热交换器50B。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50B的制冷剂边与霜进行热交换边冷凝,而进行第二热交换器50B的除霜。此时,第二热交换器50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此时,通过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来变更旁通阀60的开度,能够调节流入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二热交换器50B的制冷剂量,并调整制冷剂与霜的交换热量。此时的动作与除霜对象为第一热交换器50A的情况相同,因此参照上述的说明,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由第二热交换器50B冷凝后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86B与制冷剂配管85的连接点73,与在室内热交换器40被冷凝并在膨胀阀30被减压后的制冷剂合流,向制冷剂配管86A流动。
流动到制冷剂配管86A的制冷剂流入第一热交换器50A,并蒸发。此时,第一热交换器50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其后,该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87A、流路切换阀70、制冷剂配管89、四通阀20以及制冷剂配管91,返回到压缩机10。
在制热除霜运转中,边继续制热,边交替地进行第一热交换器50A的除霜、和第二热交换器50B的除霜。在对第一热交换器50A进行除霜和对第二热交换器50B进行除霜的情况下,仅流路切换阀70的状态不同。即,在流路切换阀70被设定为状态III的情况下,进行第一热交换器50A的除霜,第二热交换器50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流路切换阀70被设定为状态II的情况下,进行第二热交换器50B的除霜,第一热交换器50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这样,第一热交换器50A或第二热交换器50B之一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继续制热运转。此外,在制热除霜运转中,优选为第一热交换器50A的除霜和第二热交换器50B的除霜至少各进行一次。另外,若考虑由除霜产生的水积存在下侧的第二热交换器50B,则更优选为按照首先是第二热交换器50B的除霜,接着是第一热交换器50A的除霜,最后是第二热交换器50B的顺序进行除霜。
以下,对制热除霜运转中的与舒适性相关的课题和基于实施方式1的解决对策进行说明。
在制热除霜运转中,成为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50与正常的制热运转时相比减半。即,在正常的制热运转时,在室外热交换器50中,第一热交换器50A和第二热交换器50B双方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制热除霜运转中,在室外热交换器50中,仅第一热交换器50A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B中的任一个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而另一个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制热能力容易降低。当制热能力降低时,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降低,吹出温度降低,其结果,室温降低导致舒适性变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实施方式1中,控制部301根据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控制室内风扇400的转速。以下,使用图2以及图3,对室内风扇400的转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100中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的控制方法的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100中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使用图2,对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100中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的控制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
控制部301以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为基准,使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上升以及下降。由此,控制部301能够控制为防止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内机2的吹出温度和制热能力的过度降低。
在图2中,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为温度T1℃。因此,温度T1℃成为基准。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由温度检测部200检测。以下,将成为基准的温度T1℃称为第一温度。另外,在图2中,转速R1为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时刻P1表示制热除霜运转开始的时刻。另外,时刻P2表示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成为(T1-a)℃的时刻。另外,时刻P3表示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成为(T1+b)℃的时刻。这里,a以及b为a≥0以及b≥0,并且为预先设定好的值。以下,将a以及b分别称为第一设定值a以及第二设定值b。
如图2所示,在时刻P1开始制热除霜运转后,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逐渐降低。温度检测部200以预先设定好的周期检测制热除霜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以下,将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称为第二温度。控制部301在第二温度比第一温度低,且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之差为第一设定值a以上的情况下,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逐渐降低。换言之,从室内热交换器40的第二温度成为(T1-a)℃的时刻、即时刻P2的时刻起,控制部301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逐渐下降。在图2的例子中,控制部301以一定的时间幅度,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以一定的下降率阶梯状地下降。然而,并不局限于该情况,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也可以与经过时间成比例地,以一定的下降率,直线状地下降。通过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下降,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上升,能够防止室内机2的吹出温度的降低。其中,此时,由于在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开始上升之前需要时间,在从时刻P2的时刻起经过了一定时间后,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开始上升。
另一方面,若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降低,则从室内风扇400向室内热交换器40输送的风量减少。其结果,相对于室内的制热负荷,制热能力不足,室温有可能降低。因此,在控制部301中,为了防止制热能力的不足,也可以预先设定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的下限值。在该情况下,控制部301进行控制,使得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不低于下限值。另外,该下限值预先存储于控制部301的存储器。
在时刻P2与时刻P3之间,通过降低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逐渐上升。控制部301在第二温度比第一温度高,且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之差为第二设定值b以上的情况下,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逐渐上升。换言之,从室内热交换器40的第二温度成为(T1+b)℃的时刻、即时刻P3的时刻起,控制部301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逐渐上升。在图2的例子中,控制部301以一定的时间幅度,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以一定的上升率阶梯状地上升。然而,并不局限于该情况,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也可以与经过时间成比例地,以一定的上升率直线状地上升。若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上升,则从室内风扇400向室内热交换器40输送的风量增加。其结果,能够提高相对于室内的制热负荷的制热能力,并防止室温的降低。
这样,控制部301通过以第一温度亦即温度T1为基准,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上升以及下降,能够防止室内机2的吹出温度和制热能力的过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兼顾室内机2的吹出温度和制热能力。
此外,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相对于经过时间的上升率被设定为与室内风扇400的转速相对于经过时刻的下降率相同,或比该下降率大。换言之,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上升时的转速Rot的上升速度与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下降时的转速Rot的下降速度相同、或比该下降速度大。因此,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从R2上升至R1的所需时间(P4-P3)与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从R1降低到R2的所需时间(P3-P2)相同,或比其短。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上升时的转速Rot的上升速度为恒定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该情况,上升速度也可以可变。另外,同样,虽然说明了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下降时的转速Rot的下降速度为恒定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该情况,下降速度也可以可变。
接下来,使用图3,对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100中的室内风扇转速控制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图3的处理在制热除霜运转时进行。
首先,在步骤S1中,控制部301在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使用温度检测部200,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并存储于控制部301的存储器。此时的温度Tem是成为用作基准的第一温度的温度T1。即,以图2的例子来说,是时刻P1中的温度Tem。
或者,作为另外的方法,也可以在步骤S1中,控制部301从控制部301的存储器取得温度检测部200在空调机100的制热运转中的最后测定到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来作为成为基准的第一温度。
接下来,在步骤S2中,控制部301检测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以图2的例子来说,此时的转速Rot是时刻P1中的转速R1。
或者,作为另外的方法,也可以在步骤S2中,控制部301从控制部301的存储器,取得空调机100的制热运转中的最后测定到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来作为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的转速。
接下来,在步骤S3中,控制部301使用温度检测部200,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
接下来,在步骤S4中,控制部301基于来自室外机1的控制部300的信息,判定空调机100是否结束了制热除霜运转。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空调机100结束了制热除霜运转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11。另一方面,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空调机100未结束制热除霜运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5。
在步骤S5中,控制部301判定在步骤S3中取得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是否为(T1-a)℃以下。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比(T1-a)℃高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3的处理。另一方面,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为(T1-a)℃以下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6。
这样,控制部301直到在步骤S5的判定中成为“是”为止,反复进行从步骤S3到步骤S5的“否”的循环。以图2的例子来说,从步骤S3到步骤S5的“否”的循环为时刻P1到时刻P2之间。
以图2的例子来说,步骤S6为时刻P2的时刻。在步骤S6中,控制部301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逐渐降低。
接下来,在步骤S7中,控制部301再次使用温度检测部200,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此时的温度Tem为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温度,且为第二温度。
接下来,在步骤S8中,控制部301基于来自室外机1的控制部300的信息,判定空调机100是否结束了制热除霜运转。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空调机100结束了制热除霜运转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11。另一方面,控制部301在判定为空调机100未结束制热除霜运转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9。
在步骤S9中,控制部301判定在步骤S7中取得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是否为(T1+b)℃以上。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比(T1+b)℃低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6的处理。另一方面,控制部301在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为(T1+b)℃以上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10。
这样,控制部301直到在步骤S9的判定中成为“是”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6到步骤S9的“否”的循环。从步骤S6到步骤S9的“否”的循环以图2的例子来说,为时刻P2到时刻P3之间。
以图2的例子来说,步骤S10为时刻P3的时刻。在步骤S10中,控制部301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逐渐上升。其后,返回到步骤S3,反复进行步骤S3至步骤S10的处理。
在步骤S11中,空调机100结束制热除霜运转,重新开始制热运转。因此,控制部301以用户通过遥控器等设定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进行控制。此时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的变化速度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可变的。另外,也可以是瞬间变化的。
这样,在实施方式1中,以制热除霜运转开始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1为基准,使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内风扇400转速Rot上升以及下降。由此,控制部301能够进行控制,以防止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内机2的吹出温度和制热能力的过度降低。
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也可以不逐渐下降,而瞬间下降。然而,在该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急剧上升,室内机2的排出压力急剧上升。其结果,通过压缩机10的保护控制,能够降低压缩机10的频率。在该情况下,制冷剂流量减少,除霜能力降低,有可能引起霜未完全融化而残留。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降低,舒适性有可能变差。因此,优选为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不瞬间下降,而是花费某种程度的时间,逐渐下降。
另外,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也可以不逐渐上升,而瞬间上升。然而,在该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急剧降低,室内机2的吹出温度降低,室内的舒适性有可能变差。另外,由于风量或风声音的变化,使用者有可能感到不协调。因此,优选为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不瞬间上升,而是花费某种程度的时间,逐渐上升。
另外,若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上升的速度较慢,则在制热除霜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急剧上升,有可能因冷凝压力保护而限制压缩机10的频率。若加以限制,则制冷剂流量减少,除霜能力降低,有可能引起霜未完全融化而残留。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em降低,舒适性有可能变差。因此,如上述那样,需要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上升的速度至少与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下降的速度相同,或比其快。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如上述那样,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相对于经过时间的上升率被设定为与室内风扇400的转速相对于经过时刻的下降率相同,或比其大。
虽然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的上限值可以不设置,但通过将用户利用遥控器等设定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设定为上限值,能够防止因风量或风声音的变化使用户感到不协调。在该情况下,控制部301进行控制,使得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不超过上限值。
如上述那样,以制热除霜运转开始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T1为基准,进行控制以使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下降以及上升,能够抑制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吹出温度的降低和过度的制热能力的降低。其结果,能够进行不使室温降低且不使舒适性变差的制热除霜运转。
如以上这样,在实施方式1中,在将制热除霜运转开始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设为第一温度,将制热除霜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设为第二温度时,第二温度比第一温度低,且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之差为第一设定值a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301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下降。由此,能够使室内热交换器40的温度上升。其结果,能够防止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内机2的吹出温度的降低。这样,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进行不降低室温,且不使舒适性变差的制热除霜运转。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控制部301在第二温度比第一温度高,且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之差为第二设定值b以上的情况下,使室内风扇400的转速Rot上升。由此,能够抑制制热能力的降低。这样,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防止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室内机2的吹出温度和制热能力的过度降低。其结果,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进行不降低室温,且不使舒适性变差的制热除霜运转。
实施方式2.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10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1与图4的不同,在图4中,代替图1的流路切换阀70,而设置有4个开闭阀70A、70B、70C以及70D。
另外,在图4中,制冷剂配管88在中途分支成制冷剂配管88A和制冷剂配管88B。制冷剂配管88A在连接点74与制冷剂配管87A连接。另外,制冷剂配管88B在连接点75与制冷剂配管87B连接。
另外,在图4中,制冷剂配管89在分支点76分支,而与制冷剂配管87A和制冷剂配管87B连接。
开闭阀70A设置于制冷剂配管88A。开闭阀70B设置于制冷剂配管88B。开闭阀70C连接在制冷剂配管87A中的连接点74与分支点76之间。开闭阀70D连接在制冷剂配管87B中的连接点75与分支点76之间。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是由一体型的阀构成的流路切换阀70,但也可以如图4那样,将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由4个开闭阀70A、70B、70C以及70D构成。开闭阀70A、70B、70C、70D的每一个例如由电磁阀构成。其他结构,与图1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来表示,这里省略其说明。
4个开闭阀70A、70B、70C、70D构成在制热运转时、除霜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制热除霜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第二流路切换装置通过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变更端口的连接,而能够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状态I、状态II以及状态III。
在状态I中,开闭阀70C成为打开状态,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87A连通,并且开闭阀70D成为打开状态,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87B连通。此时,开闭阀70A、70B成为关闭状态。
在状态II中,开闭阀70B成为打开状态,制冷剂配管88与制冷剂配管87B连通,并且开闭阀70C成为打开状态,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87A连通。此时,开闭阀70A、70D成为关闭状态。
在状态III中,开闭阀70A成为打开状态,制冷剂配管88与制冷剂配管87A连通,并且开闭阀70D成为打开状态,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87B连通。此时,开闭阀70B、70C成为关闭状态。
开闭阀70A、70B、70C以及70D根据控制部300的控制,在制热运转时、除霜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被设定为状态I,在制热除霜运转时被设定为状态II或状态III。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2中的各运转模式时的作为第一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20的状态、以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的状态与实施方式1相同。
对于其他动作,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其说明。
这样,在实施方式2中,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根据开闭阀70A、70B、70C以及70D的开闭,能够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状态I、状态II以及状态III。其结果,空调机100能够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动作。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10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1与图5的不同在于,在图5中,代替图1的流路切换阀70,而设置2个三通阀600以及700。另外,在图5中,制冷剂配管89在分支点77分支,并与制冷剂配管93和制冷剂配管94连接。
三通阀600具有3个端口J、K、L。端口J与制冷剂配管88连接。端口K与制冷剂配管87A连接。端口L与制冷剂配管93连接。
三通阀700具有3个端口M、N、P。端口M与制冷剂配管88连接。端口N与制冷剂配管87B连接。端口P与制冷剂配管94连接。
对于其他结构,由于与图1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这里省略其说明。
三通阀600以及700构成在制热运转时、除霜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制热除霜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第二流路切换装置通过根据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切换三通阀600以及700的端口的连通状态,能够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状态I、状态II以及状态III。
在状态I中,端口L与端口K连通,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87A连通,并且端口P与端口N连通,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87B连通。
在状态II中,端口M与端口N连通,制冷剂配管88与制冷剂配管87B连通,并且端口L与端口K连通,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87A连通。
在状态III中,端口J与端口K连通,制冷剂配管88与制冷剂配管87A连通,并且端口P与端口N连通,制冷剂配管89与制冷剂配管87B连通。
三通阀600以及700根据控制部300的控制,在制热运转时、除霜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被设定为状态I,在制热除霜运转时被设定为状态II或状态III。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3中的各运转模式时的作为第一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20的状态、以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的状态与实施方式1相同。
对于其他动作,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其说明。
这样,在实施方式3中,通过控制部300切换三通阀600以及700的端口的连通状态,能够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状态I、状态II以及状态III。其结果,空调机100能够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动作。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10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1与图6主要的不同在于,在图6中,代替图1的流路切换阀70,设置有2个四通阀800以及900。由于假定四通阀800以及900是通过差压进行动作的阀,因此为了确保差压而使用止回阀90。以下,对图6的结构进行说明。
四通阀800具有4个端口Q、R、S、T。端口R被关闭,使得制冷剂不漏出。端口S与制冷剂配管93连接。端口T与制冷剂配管87A连接。对端口Q进行后述。
四通阀900具有4个端口U、V、W、X。端口V被关闭,使得制冷剂不漏出。端口W与制冷剂配管94连接。端口X与制冷剂配管87B连接。对端口U进行后述。
四通阀20、四通阀800以及四通阀900均为通过排出压力以及吸入压力的差压而动作的差压驱动式的四通阀。作为四通阀20、四通阀800以及四通阀900能够使用相同结构的四通阀。此外,四通阀800的端口R被关闭,四通阀900的端口V被关闭。因此,作为四通阀800以及900,能够使用相同的结构的三通阀。
在图6中,与旁通阀60连接的制冷剂配管88在分支点105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与四通阀800的端口Q,另一个分支与四通阀900的端口U连接。
在制冷剂配管88中的旁通阀60与分支点105之间设置有另外的分支点106。分支点106与止回阀90由制冷剂配管93连接。另外,止回阀90与四通阀20的端口E由制冷剂配管92连接。
止回阀90允许从四通阀20的端口E朝向制冷剂配管88的方向的制冷剂的流动,阻止从制冷剂配管88朝向端口E的方向的制冷剂的流动。作为止回阀90,使用根据控制部300的控制而开闭的电磁阀或电动阀等开闭阀。然而,并不局限于该情况,作为止回阀90,也可以使用通过阀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而开闭的开闭阀。在该情况下,在开闭阀的上游侧的压力大于下游侧的压力的情况下成为打开状态,在下游侧的压力大于上游侧的压力的情况成为关闭状态。这样,作为止回阀90,只要能够允许一个方向的制冷剂的流动,并阻止相反方向的制冷剂的流动,能够使用任意的装置。
在设置于制冷剂配管91的中途的分支点101连接有制冷剂配管103的一端。制冷剂配管103的另一端在分支点104分支成制冷剂配管93和制冷剂配管94。制冷剂配管93与四通阀800的端口S连接。制冷剂配管94与四通阀900的端口W连接。
四通阀800的端口T经由制冷剂配管87A,与第一热交换器50A连接。四通阀900的端口X经由制冷剂配管87B,与第二热交换器50B连接。
此外,其他结构以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这里省略其说明。
四通阀800以及900在制热运转时、除霜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制热除霜运转时,构成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第二流路切换装置通过根据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切换四通阀800以及900的端口的连通状态,能够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状态I、状态II以及状态III。
在状态I中,端口S与端口T连通,制冷剂配管103与制冷剂配管87A连通,并且端口W与端口X连通,制冷剂配管103与制冷剂配管87B连通。
在状态II中,端口U与端口X连通,制冷剂配管88与制冷剂配管87B连通,并且端口S与端口T连通,制冷剂配管103与制冷剂配管87A连通。
在状态III中,端口Q与端口T连通,制冷剂配管88与制冷剂配管87A连通,并且端口W与端口X连通,制冷剂配管103与制冷剂配管87B连通。
四通阀800以及900根据来自控制部300的控制信号,在制热运转时、除霜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被设定为状态I,在制热除霜运转时被设定为状态II或状态III。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4中的各运转模式时的作为第一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20的状态、以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的状态与实施方式1相同。
对于其他动作,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其说明。
这样,在实施方式4中,控制部300通过切换四通阀800以及900的端口的连通状态,能够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状态I、状态II以及状态III。其结果,空调机100能够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动作。因此,在实施方式4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4中,作为空调机100的运转模式,对包括除霜运转在内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设定除霜运转的运转模式。在该情况下,成为制冷运转、制热运转以及制热除霜运转这3种运转模式。另外,并且,也可以不设定制冷运转的运转模式。在该情况下,成为制热运转以及制热除霜运转这两种运转模式。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机;2...室内机;3...制冷循环;10...压缩机;10a...吸入口;10b...排出口;20...四通阀;30...膨胀阀;40...室内热交换器;50...室外热交换器;50A...第一热交换器;50B...第二热交换器;60...旁通阀;70...流路切换阀;70A、70B、70C、70D...开闭阀;72A...毛细管;72B...毛细管;73...连接点;74...连接点;75...连接点;76...分支点;77...分支点;80...旁通配管;81...制冷剂配管;82...制冷剂配管;83...制冷剂配管;84...制冷剂配管;85...制冷剂配管;86A...制冷剂配管;86B...制冷剂配管;87A...制冷剂配管;87B...制冷剂配管;88...制冷剂配管;88A...制冷剂配管;88B...制冷剂配管;89...制冷剂配管;90...止回阀;91...制冷剂配管;92...制冷剂配管;93...制冷剂配管;94...制冷剂配管;95...室外风扇;96...室外风扇马达;100...空调机;101...分支点;103...制冷剂配管;104...分支点;105...分支点;106...分支点;200...温度检测部;300...控制部;301...控制部;400...室内风扇;500...室内风扇马达;600...三通阀;700...三通阀;800...四通阀;900...四通阀。
Claims (7)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其具有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口、和排出所述制冷剂的排出口;
室内热交换器,其在制热运转时,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出口连接,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室外热交换器,其在所述制热运转时,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吸入口连接,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旁通配管,其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出口连接;
流路切换装置,其设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
室内风扇,其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输送空气;
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流路相互独立的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流路切换装置根据来自所述控制部的控制信号,进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旁通配管之间的连接和截断的切换、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旁通配管之间的连接和截断的切换,
所述控制部进行制热除霜运转,
所述制热除霜运转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中的一方作为蒸发器,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另一方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并且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在将所述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设为第一温度,
将所述制热除霜运转中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设为第二温度时,
在所述制热除霜运转中,在所述第二温度比所述第一温度低并且所述第一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之差为第一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室内风扇的转速从所述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的所述室内风扇的转速下降,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维持所述制热除霜运转开始时的所述室内风扇的转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
在所述制热运转时,通过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旁通配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旁通配管之间截断,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在所述制热除霜运转时,通过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所述一方与所述旁通配管之间连接,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所述另一方与所述旁通配管之间截断,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所述一方和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所述另一方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热除霜运转中,在所述第二温度比所述第一温度高并且所述第一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之差为第二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室内风扇的所述转速上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室内风扇的所述转速上升时的所述转速的上升速度与使所述室内风扇的所述转速下降时的所述转速的下降速度相同、或大于该下降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室内风扇的所述转速控制为不低于下限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室内风扇的所述转速控制为不超过上限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相对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配置在铅垂方向的上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9/037053 WO2021053820A1 (ja) | 2019-09-20 | 2019-09-20 | 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64933A CN114364933A (zh) | 2022-04-15 |
CN114364933B true CN114364933B (zh) | 2023-09-05 |
Family
ID=74884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99827.3A Active CN114364933B (zh) | 2019-09-20 | 2019-09-20 | 空调机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59672B2 (zh) |
JP (1) | JP7262595B2 (zh) |
CN (1) | CN114364933B (zh) |
DE (1) | DE112019007729T5 (zh) |
SE (1) | SE2250147A1 (zh) |
WO (1) | WO20210538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597414B (en) * | 2019-06-25 | 2023-02-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13251500A (zh) * | 2021-05-06 | 2021-08-1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空调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US20230400210A1 (en) * | 2022-06-13 | 2023-12-14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imiting air conditioner discharge rate |
JP7533557B2 (ja) | 2022-11-25 | 2024-08-14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15950050B (zh) * | 2022-12-06 | 2024-07-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87391A (ja) * | 1991-09-27 | 1993-04-06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装置 |
JPH05141755A (ja) * | 1991-11-25 | 1993-06-0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風量制御方式 |
JPH1026386A (ja) * | 1996-07-12 | 1998-01-27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JPH10122626A (ja) * | 1996-10-21 | 1998-05-15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2014020568A (ja) * | 2012-07-12 | 2014-02-03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CN104813123A (zh) * | 2012-11-29 | 2015-07-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11150A (ja) * | 1987-10-21 | 1989-04-27 | Daikin Ind Ltd |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のデフロスト時のファン制御装置 |
JPH043843A (ja) | 1990-04-20 | 1992-01-08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JP2867792B2 (ja) | 1992-05-15 | 1999-03-1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暖冷房機 |
US6220043B1 (en) * | 1998-07-23 | 2001-04-24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f a heat pump system |
JP5929862B2 (ja) * | 2013-09-30 | 2016-06-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EP3385646B1 (en) | 2015-12-02 | 2022-08-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
2019
- 2019-09-20 SE SE2250147A patent/SE2250147A1/en unknown
- 2019-09-20 WO PCT/JP2019/037053 patent/WO20210538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9-20 US US17/619,770 patent/US11959672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9-20 CN CN201980099827.3A patent/CN114364933B/zh active Active
- 2019-09-20 DE DE112019007729.5T patent/DE112019007729T5/de active Pending
- 2019-09-20 JP JP2021546160A patent/JP7262595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87391A (ja) * | 1991-09-27 | 1993-04-06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装置 |
JPH05141755A (ja) * | 1991-11-25 | 1993-06-0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風量制御方式 |
JPH1026386A (ja) * | 1996-07-12 | 1998-01-27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JPH10122626A (ja) * | 1996-10-21 | 1998-05-15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2014020568A (ja) * | 2012-07-12 | 2014-02-03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CN104813123A (zh) * | 2012-11-29 | 2015-07-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64933A (zh) | 2022-04-15 |
JP7262595B2 (ja) | 2023-04-21 |
JPWO2021053820A1 (zh) | 2021-03-25 |
US11959672B2 (en) | 2024-04-16 |
SE2250147A1 (en) | 2022-02-15 |
US20220357085A1 (en) | 2022-11-10 |
WO2021053820A1 (ja) | 2021-03-25 |
DE112019007729T5 (de) | 2022-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364933B (zh) | 空调机 | |
EP2378215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JP718684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213817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2119273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EP3546850B1 (en) | Refrigeration device | |
US11927376B2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
WO2019053876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020367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WO2019224944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3167486B (zh) | 空调机 | |
US20220221200A1 (en) |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
JP4720641B2 (ja) | 冷凍装置 | |
JP7473775B2 (ja) |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 |
JP5473581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224330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6926460B2 (ja) | 冷凍装置 | |
CN113614469B (zh) | 空调装置 | |
JP725812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3314909A (ja) | 冷凍装置 | |
JP2010014308A (ja) | 冷凍装置 | |
JP3966345B2 (ja) | 過冷却装置 | |
JP7422948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23243517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24115907A (ja) |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