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827592A - 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7592A
CN103827592A CN201280033819.7A CN201280033819A CN103827592A CN 103827592 A CN103827592 A CN 103827592A CN 201280033819 A CN201280033819 A CN 201280033819A CN 103827592 A CN103827592 A CN 1038275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urface
air stream
guide plate
exhaust hoo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38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7592B (zh
Inventor
铃木刚人
柿沼朋之
新田恒造
藤代祐树
吹浦和马
佐藤卓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ngyen Co Ltd
Kok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ngy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ngy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ngy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7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75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5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42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purific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sterilisation; by ozonisation
    • F24F3/163Clean air work stations, i.e. selected areas within a space which filtered air is pass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9/00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e.g. air curt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包括排风罩(2,3)和一对导板(4,5),该排风罩(2,3)具有吹出清洁化均匀空气流的空气流开口面(23),该一对导板(4,5)设于所述排风罩(2,3)的各空气流开口面(23)侧,从所述空气流开口面(23)侧朝所述均匀空气流的下流侧延伸,在下流侧端部形成开口面(41,51)。所述排风罩(2,3)配置为各所述空气流开口面(23)对向。通过相互隔离且对向配置所述导板(4,5)的所述开口面(41,51),在所述各导板(4,5)的所述开口面(41,51)之间形成开放区域。所述空气流开口面(23)吹出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在所述开放区域内冲突,流出到所述开放区域之外,由此所述导板(4,5)内以及所述开放区域内相比其他区域具有高清洁度。

Description

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常常使用净化台作为提高局部作业空间的空气清洁度的装置。一般的净化台仅有作业台这边的面为作业用的开口,其他面为了保持清洁度而围起来。这样的净化台在其围起来的部分中配置有清洁空气吹出口,作业人员从面前的作业用开口伸入手进行作业。
然而,由于净化台的作业用开口狭窄,作业人员进行精密机械的装配作业等时,其作业性存有问题。另外,如生产线那样的伴随着产品和制造零件移动的情况下,采取了将生产线整体移入净化室等措施,但这有设备大规模化的问题。
由此,发明人提案(专利文献1)有一种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使得可以吹出清洁化的均匀气流的一对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对向配置,通过使各个空气流开口面吹出的空气流相冲突,使得一对排风罩之间的区域相比其他区域可以成为具有高清洁度的清洁空气空间。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2752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根据作业种类和作业方式,也有期望在更大清洁空间进行作业的场合。由此期望可以形成更大的清洁空气空间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形成广大清洁空气空间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排风罩和一对导板,该一对排风罩具有吹出清洁化均匀空气流的空气流开口面,该一对导板设于所述一对排风罩的各空气流开口面侧,从所述空气流开口面侧朝所述均匀空气流的下流侧延伸,在下流侧端部形成开口面,所述一对排风罩配置为各所述空气流开口面对向,通过相互隔离且对向配置所述一对导板的所述开口面,在所述各导板的所述开口面之间形成开放区域,所述各空气流开口面吹出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在所述开放区域内冲突,流出到所述开放区域之外,由此所述导板内以及所述开放区域内相比其他区域具有高清洁度。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排风罩和导板,该一对排风罩具有吹出清洁化均匀空气流的空气流开口面,该导板设于所述一对排风罩中一方的空气流开口面侧,从所述空气流开口面侧朝所述均匀空气流的下流侧延伸,在下流侧端部形成开口面,所述一对排风罩配置为各所述空气流开口面对向,通过相互隔离且对向配置所述导板的所述开口面以及未设置所述导板的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在所述导板的所述开口面与未设置所述导板的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之间形成开放区域,所述各空气流开口面吹出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在所述开放区域内冲突,流出到所述开放区域之外,由此所述导板内以及所述开放区域内相比其他区域具有高清洁度。
根据第一方面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较好的是所述导板的各开口面为大致相同形状。
根据第二方面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较好的是所述导板的开口面与未设置所述导板的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为大致相同形状。
较好的是所述导板的开口面与未设置所述导板的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为大致相同形状。
所述一对排风罩可以例如分别连接多个排风罩构成。
较好的是所述空气流开口面吹出的清洁化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2-0.7m/s。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形成大的清洁空气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排风罩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根据其他实施形态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根据其他实施形态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根据其他实施形态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根据其他实施形态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测量位置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2-6的条件的示意图;以及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6的测量位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2,2a,3  排风罩
4,5  导板
21  外壳
22  空气流吸入面
23  空气吹出面(空气流开口面)
24  送风机构
25  高性能过滤器
26  整流机构
27  前置过滤器
41,51  开口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一示例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包括对向配置的排风罩2,3和分别设置于各排风罩2,3的导板(guide)4,5。
一对排风罩2,3可以是具有吹出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的机构,也可以采用将一直以来在吹吸型换气装置中使用的排风罩作为基本结构且内设清洁用过滤器的构造。
这里所述的均匀空气流和均匀流与林太郎所著“工厂换气”(空气调和·卫生工学会1982年发行)中记载的均匀流为相同的定义,均匀连续的不产生大漩涡的微风速的流动。然而,本发明不是提供严密规定了空气的流速和速度分布的空气吹出装置。较好的是均匀空气流在例如没有障碍物的状态下的速度分布偏差在其平均值的±50%以内,进一步在±30%以内。
本实施形态的排风罩2,3通过连接器分别连接9个(纵向3个×横向3个)排风罩,该9个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在同一方向,排风罩的短边之间长边之间均相邻排列。这里,通过连接器连接的排风罩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以通过说明其中一个排风罩2a的构造,来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排风罩2,3的构造。图2显示排风罩2a的构造。
如图2所示那样,排风罩2a的外壳21形成为略长方体状,在其一面上形成空气流吸入面22。空气流吸入面22例如由外壳21的一整面上形成有多个孔的面构成。空气流吸入面22从孔吸入排风罩2a外部的周边空气,即户外空气或室内空气。另外,与外壳21的空气流吸入面22对向的另一面上形成有空气吹出面(空气流开口面)23。空气流开口面23由例如外壳21的一整面上形成有多个孔的面构成。空气流开口面23从该孔向排风罩2a的外部吹出排风罩2a内部形成的清洁空气的均匀空气流。排风罩2a的空气流开口面23的大小并不特别限定,例如为1050mm×850mm。
排风罩2,3配置为各空气流开口面23对向。这里,各空气流开口面23对向并不限定于排风罩2,3的各空气流开口面23为正对的状态,包括例如,如图3所示,排风罩2的空气流开口面23与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呈一定倾斜的状态。排风罩2的空气流开口面23与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形成的倾斜较好的是各空气流开口面23所成角度在10°范围以内。另外,如图7所示,各开口面吹出的空气流正面冲突,但其中心轴偏离的状态也包含在各空气流开口面23对向状态之中。
外壳21内配置有送风机构24、高性能过滤器25和整流机构26。
送风机构24配置在外壳21内的空气流吸入面22侧。送风机构24由吸入空气用的风扇等构成。送风机构24从空气流吸入面22导入排风罩2a的周边空气即室外空气或室内空气的同时,从空气流吹出面23吹出空气流。另外,送风机构24形成为通过控制风扇的吸引力度,可以改变从空气流开口面23吹出的空气流的流速。
高性能过滤器25配置在送风机构24和整流机构26之间。高性能过滤器25由用于过滤导入的周边空气的相应于清洁化等级的高性能过滤器构成,如HEPA过滤器(高效空气过滤器)等。高性能过滤器25将送风机构24导入的周边空气清洁化为期望洁净化等级的清洁空气。高性能过滤器25获得的清洁为期望洁净化等级的清洁空气,通过送风机构24送入整流机构26。
整流机构26配置在高性能过滤器25与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整流机构26具备未图示的空气抵抗体。空气抵抗体是将相对空气流开口面23整体通气量具有偏差的送风空气补正为相对空气流开口面23整体通气量不具有偏差的均一化空气流(均匀空气流)的抵抗体,且由冲孔板或网部件等形成。整流机构26将高性能过滤器25送入的相对空气流开口面23整体通气量具有偏差的送风空气补正(整流)为相对空气流开口面23整体通气量不具有偏差的均一化空气流(均匀空气流)。整流后的均匀空气流通过送风机构24从空气流开口面23整体向排风罩2的外部吹出。
另外,如图2所示,排风罩2a中在外壳21内的空气流吸入面22与送风机构24之间较好的是配置前置过滤器27。前置过滤器27例如为中等性能过滤器。通过在空气吸入面22和送风机构24之间配置前置过滤器27,可以去除介由空气流吸入面22吸入外壳21内部的周边空气中含有的较大的粉尘。这样可以相应于周边空气中含有的粉尘的大小多阶段的去除粉尘,可以长时期维持易发生堵塞的高性能过滤器25的性能。
这样构成的排风罩2a中,由送风机构24导入的周边空气通过前置过滤器27以及高信能过滤器25清洁化为期望洁净化等级的清洁空气。清洁化的清洁空气由整流机构26整流为均匀空气流。这样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以与排风罩2a的空气流开口面23几乎垂直方向从空气流开口面23整体向外部吹出。
导板4,5的一端设置在排风罩2,3的各空气流开口面23侧。另外,导板4,5形成为从设于空气流开口面23处开始向从空气流开口面23吹出的均匀空气流的下流侧延伸,覆盖空气流开口面23的外周轮廓部。例如,空气流开口面23的形状为四边形时,其剖面形状为“コ”形状那样延伸。通过コ形状的开放侧与底面,形成包含朝向均匀空气流的吹出方向的外周轮廓部的、与从其吹出的均匀空气流的流动并行的隧道状的包围气流周围的状态。另外,在无底面的情况下,导板4,5的剖面形状可不为コ形状,例如形成为□状延伸。导板4,5形成为与各自另一端(开口面41,51)之间具有开放区域。这里,导板4,5的开口面41,51为朝向从空气流开口面23吹出的均匀空气流的下流侧以隧道状延伸的导板4,5的下流侧端部(与开放区域的边界)的周边轮廓部所包围的空洞状端面,即开口。例如,在使用地面作为导板4,5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导板4,5的剖面形状为コ形状时,导板4,5的下流侧端部与地面形成的四边形状的空洞状的开口为开口面41,51,导板4,5的剖面形状为□状时,在导板4,5的下流侧端部形成的四边形状的空洞状的开口为开口面41,51。
可以维持导板4,5的开口面41吹出的空气流为来自空气流开口面23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的状态的话,导板4,5可由任意材料形成。另外,导板4,5可以维持来自空气流开口面23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的状态的话,可以不覆盖均匀空气流的周围整体,例如,在其一部分上开孔,形成缝隙。
开口面41和开口面51的形状较好的形成为几乎相同的形状。如图4所示,均匀空气流从正面冲突的话,相互气流并不混杂在一起,显示改变为几乎垂直的流向的动作。犹如是在冲突的地方具有壁一样的流动方式。这样的流动使得冲突的空气流向碰撞面的外侧流出。结果获得互相气流碰撞的面为中心到各开口面端部为至的区域中的清洁空间。通过使得开口面41和开口面51为几乎相同的形状,从开口面41吹出的空气流与从开口面51吹出的空气流相冲突的面的大小与各空气流的流动面的大小几乎相同。
然而,开口面41的形状和开口面51的形状也可不为几乎相同形状。例如,如图5所示,可扩大开口面51,形成为比开口面41大。另外,如图6所示,也可缩小开口面51,形成为比开口面41小。在这些情况下,从开口面41吹出的空气流与从开口面51吹出的空气流相碰撞的面为中心到各自开口面端部为止的区域中可以获得清洁空间。
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扩大或缩小开口面51的宽度改变开口面41和开口面51的形状(面积)的情况下,(开口面51的宽度)/(空气流开口面23的宽度)较好的为0.6-1.4,更好的为0.8-1.2。通过设定范围,使得从开口面41和开口面51吹出的空气流相冲突时,冲突气流面积没有显著变小,由此可以获得用于作业的足够的清洁空间。
另外,较好的是开口面41和开口面51的形状形成为与空气流开口面23为几乎相同的形状。通过使开口面41,51和空气流开口面23为几乎相同的形状,可以在开口面41,51很容易的维持空气流开口面23吹出的均匀空气流的状态。然而,开口面41,51和空气流开口面23也可不为几乎相同的形状,例如,如前面图5和图6所示,可以扩大或缩小开口面51的宽度,使得开口面51和空气流开口面23为不同形状。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维持均匀空气流的状态。扩大或缩小开口面51的宽度的情况下,(开口面51的宽度)/(空气流开口面23的宽度)较好的为0.6-1.4,更好的为0.8-1.2。通过设定范围,可以在开口面51维持空气流开口面23吹出的均匀空气流的状态。
导板4,5配置为开口面41,51相对向。通过相对向配置开口面41,51,各空气流从正面冲突。这里,开口面41,51相对向并不限定开口面41,51为正对的状态,包括例如如图3所示,导板4的开口面41和导板5的开口面51成一定倾斜的状态。从各开口面41,51吹出的空气流即使是未从正面碰撞的状态,也可以在图3的虚线所包围的空间中形成清洁空间。导板4的开口面41和导板5的开口面51的倾斜角(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形成的角度)较好的是在10°范围以内。另外,如图7所示,各开口面41,51吹出的空气流从正面碰撞,其中心轴偏离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空气流相碰撞的面为中心到各开口面端部为止的区域中形成清洁空间。
通过使导板4,5的开口面41,51相分隔且对向,导板4,5的长度b为在导板4,5的开口面41,51之间可形成开放区域的长度即可,较好的是设定为相应于排风罩2的空气流开口面23和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间隔X,以及空气流开口面23(开口面41,51)吹出的均匀空气流的流速等的预定的长度。例如,排风罩2的空气流开口面23和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间隔X为12m的情况下,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7m/s时导板4,5的长度b为4m以上,例如较好的是4-5.75m。另外,间隔X为12m的情况下,较好的是,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5m/s时导板4,5的长度b为3.25-5.75m;流速为0.2m/s时,长度b为5-5.75m;流速为0.1m/s时,长度b为5.5-5.75m。
如图1所示,这样构成的导板4,5设置(安装)为从排风罩2,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侧朝向各自均匀空气流的下流侧,其下流侧端部处设置的开口面41,51对向配置。由此,开口面41和开口面51之间形成开放区域。
上述构成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中,通过排风罩2和排风罩3的送风机构24导入的空气流吸入面22附近的周边空气,通过前置过滤器和高性能过滤器25清洁化为期望洁净化等级的清洁空气。然后,清洁化的清洁空气通过整流机构26整流为均匀空气流,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从空气流开口面23整体分别向导板4和导板5吹出。
这里,从空气流开口面23吹出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的流速较好的为0.7m/s以下,更好的是在0.5m/s以下,更好的是在0.4m/s以下,最好是为0.2m/s-0.1m/s。通过以这些流速吹出,从空气流开口面23吹出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如推出到导板4和导板5内一样移动,在导板4和导板5内很容易维持均匀空气流的状态。另外,通过减慢流速,可以抑制噪音和耗电量的同时,可以降低前置过滤器27和高性能过滤器25的负荷。另一方面,导板4或导板5的清洁化空间内,污染物要发生的状况下,通过设置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5m/s,相比设置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2m/s的情况能够快速排除导板内的污染物。这样,可以根据使用用途自由设定均匀空气流的流速。
吹向导板4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维持均匀空气流的状态通过导板4,从开口面41吹出。另外,吹向导板5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维持均匀空气流的状态通过导板5,从开口面51吹出。
从开口面41吹出的空气流与从开口面51吹出的空气流在各开口面间形成的开放区域内冲突。冲突后的空气流流出到开放区域之外(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之外)。结果,可以使得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区域(导板4内部,导板5内部,以及开口面41和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之外的区域更高的清洁度。
这里,对本发明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进行比较。比较时,双方装置的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大小设为横向1050mm×纵向850mm,各排风罩以连接9个(纵向3个×横向3个)排风罩的状态对向设置。这时,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中确认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距离为5.5m为止的开放区域成为清洁空气空间。与此相对,本发明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中,以与前述专利文献1相同的结构连接9个排风罩的状态对向设置的一对排风罩的外周部轮廓处,从空气流开口面朝向下流侧分别安装有3.25m长的导板,开口面41,51之间的距离与前述专利文献1的一对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间距离相同的设为5.5m,设置开放区域的情况下,清洁空气空间为该开口面41,51之间的开放区域和一对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开始到各导板的开口面位置的距离之和。这样,形成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距离12m的清洁空气空间。本发明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可以形成更大的清洁空气空间。
另外,与使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的开放型空气清洁化装置相比较,相同面积的排风罩吹出的均匀空气流的风速即使相同,也可以获得格外大的清洁空间,排风罩2,3的耗电量即使相同,也可以降低清洁空间单位面积的耗电量。或者,清洁化相同的清洁空间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风速比专利文献1的风速低,可以降低耗电量。这样,通过可以降低风速,可以减小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运转所伴随的噪音,同时,可以抑制用于获得清洁空间的过滤器的消耗度。另外,以前述条件设置专利文献1的开放型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情况下,确认耗电量为7200W,对向配置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中央处噪音值为75dB(A)。与此相对,以前述条件(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距离22m,导板各10m)设置本发明的情况下,确认在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中央处,耗电量和噪音值与前述专利文献1的情况相同。换句话说,专利文献1中,清洁化大约45立方米的空间,用于清洁化1立方米的耗电量约为160W。与此相对,本发明清洁化大约177立方米的空间,用于清洁化1立方米的耗电量约为41W。另外,前述本发明是以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距离为22m为例,增大这个距离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单位体积的耗电量。
进一步,一般的净化室为了清洁化房间整体,施工工程并不容易,本实施形态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中,可以很容易的移动一对排风罩2,3。另外在不影响均匀空气流的范围内,可以相应于作业弯曲设于排风罩2,3的导板4,5,或去除一个排风罩侧的导板,从而导板的开口面之间形成的开放区域可移动到任意位置等等的作业领域的布局变更变得非常容易。
另外,作业人员自身进出清洁区域作业的一般的净化室的情况下,作业人员作业的底面到清洁空气吹出装置所安装的天花板之间的距离不管如何延伸,作业人员的作业区域不会变化。然而,因为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中使用水平流,增加导板4,5内的区域,可以增加全身进入到该清洁区域内作业的作业人员的作业区域(地板面积)。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开放区域中,没有一般的净化室所需要的用于作业人员、部件或制造机器进出的门,开放该门并不降低清洁空间区域内的清洁度,可以随时进出开放区或者搬入搬出部件。另外,假设导板4,5内或开放区域内被污染,一般的净化室需要花几个小时进行清洁化,但本发明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清洁化。
如上所述,通过本实施形态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通过设置导板4,5,可使得导板4内部、导板5内部以及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由此可以形成大清洁空气空间。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有各种变形和应用。以下说明可适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形态。
上述实施形态以导板4的长度与导板5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为例说明了本发明,导板4的长度与导板5的长度也可不同。这种情况下,也可使得导板4内部、导板5内部以及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由此可以形成大清洁空气空间。
上述实施形态中,以导板4,5分别设于排风罩2,3的情况为例说明了本发明,但例如如图8所示,可只在排风罩2设置导板4,而不在排风罩3设置导板4。这种情况下,也可使得导板4内部、以及开口面41与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由此可以形成大清洁空气空间。这样,在所有实施形态中,可在一对排风罩的两者上设置导板,也可仅在一方上设置导板。
上述实施形态中,与排风罩2,3连接的导板4,5的形状为从排风罩2,3的空气流开口面23向导板的开口面41,51笔直延伸的情况为例说明了本发明,但例如图9所示,只要在维持从空气流开口面23吹出的均匀空气流的状态的范围内,也可以弯曲。这种情况下,也可使得导板4,5内部以及开口面41,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由此可以形成大清洁空气空间。
上述实施形态中,排风罩2,3分别通过连接器连接9个(纵向3个×横向3个)排风罩为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构成排风罩2,3的排风罩的数目可为10个以上,也可为8个以下。例如,排风罩2,3可分别通过连接器连接4个(纵向2个×横向2个)排风罩。这样连接排风罩的情况下,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为相同方向,排风罩的短边之间和长边之间相邻排列。这时,相互的排风罩较好的是相邻排风罩的侧面,上下面或这两方的面之间以密封状态连接,或者相邻排风罩的侧面,上下面或这两方的面之间通过填料等密封材料以密封状态连接。另外,如图10所示,排风罩2,3可由1个排风罩构成。这些情况下,也可使得导板4内部、导板5内部以及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由此可以形成大清洁空气空间。另外,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中也可不使用底面作为导板4,5的一面,使得导板4,5的截面形状为□状,在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具备工作台。
上述实施形态中,开口面41和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为其上面以及两侧面为开放的情况为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如图11所示,也可连接导板4和导板5的上面的端部,只在两侧面形成开放区域。这种情况下,也可使得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
另外,排风罩2,3也可为在底部安装脚轮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可以很容易的移动排风罩2,3。另外,导板4,5可使用带脚轮的分割单元,且可自由连接于排风罩2,3的形状,并在该单元上覆盖塑料片的形态。这种情况下,施工容易,且移动也很容易。进一步,导板4,5也可为蛇腹状朝空气流流动方向自由伸缩的塑料棚状形态。这种情况下,可容易的变更导板4,5的长度,弯曲导板4,5,变更导板4,5的位置,即获得清洁空间的位置。
例如,在房间角落形成净化室的情况下,以侧面墙壁或地面代用为导板4,5的一部分。
另外,在清洁空间内配置输送机状的传输线的一部分时,以覆盖欲清洁化的传输线部分整体的方式围成隧道状,被围的一端以接续的方式连接排风罩(2),另一端形成开放状态(开口面41),与其相对的位置处配置另一排风罩3。这样的例子中,传输线沿墙配置的情况中,可使用墙壁代替导板4的一部分使用。
实施例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使用图1所示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在图12所示的测量位置1-15(导板4,5的内部,开口面41和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测量清洁度。图12是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的俯视图。横向1050mm纵向850mm的9个排风罩(纵向3个×横向3个)的空气流开口面为相同方向,排风罩的短边之间长边之间相邻排列连接为排风罩2,3。开口面大小为宽3150mm、高2550mm。测量位置1-15的测量高度为排风罩2,3的高度一半的位置。使用PMS公司制造的LASARI-II测量粒子直径0.3um的粉尘数(个/CF)来进行清洁度的测量。清洁度在300个/CF以下的情况评价为高清洁度。导板4,5的长度b为5m,排风罩2的空气流开口面23和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间隔为12m,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2m/s。用于参考,也对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之外的测量位置16-18同样的测量清洁度。表1显示了结果。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41
如表1所示,通过设置导板4,5,确认可以使得导板4内部、导板5内部以及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
(实施例2-6)
如图13所示,测量清洁化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以及变化导板4,5的长度b的情况下的清洁度。这时,排风罩2的空气流开口面23和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间隔X与实施例1相同的为12m。实施例1中可以确认导板4,5内部被清洁化,实施例2-6中如图14所示测量开口面41,开口面51以及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的中央处的各个测量点A-G共7个点处的清洁度。表2-表6显示了结果。测量点A、D、E的位置在导板4,5的下流侧端部的上部边缘往下15cm,导板下流侧端部的侧部边缘处往气流内侧15cm处。测量点B,F的位置为在导板4,5的下流侧端部的上下部边缘中间高度,导板下流侧端部的侧部边缘处往气流内侧15cm处。测量点C,G的位置在导板4,5的下流侧端部的下部边缘往上15cm,导板下流侧端部的侧部边缘处往气流内侧15cm处。
表2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42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51
表3
表4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53
表5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54
表6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62
如表2-表6所示,即使变化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以及导板4,5的长度b,通过设置导板4,5,可以确认可以使得开口面41、开口面51以及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在实施例3中,变为前述的清洁状态为至需要时间为62秒。
(实施例7,8)
实施例7中,除了设置开口面41,51的间隔为3.5m,导板4,5的长度b为3.25m,排风罩2的空气流开口面23与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间隔X为10m以外,均与实施例3同样的测量清洁度。实施例8中,除了设置开口面41,51的间隔为3.5m,排风罩2的空气流开口面23与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间隔X为8m以外,均与实施例3同样的测量清洁度。表7和表8显示了结果。
表7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63
表8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71
如表7,表8所示,即使变化排风罩2的空气流开口面23与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间隔X,通过设置导板4,5,可以确认可以使得开口面41、开口面51以及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
(实施例9,10)
实施例9中使用图10所示的排风罩2,3分别由1个排风罩构成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除了开口面41,51的间隔为1m,导板4,5的长度b为5.5m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的测量清洁度。实施例10中除了开口面41,51的间隔为0.5m,导板4,5的长度b为5.75m,清洁化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2m/s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的测量清洁度。实施例10中仅测量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的中央处的清洁度。表9和表10显示了结果。
表9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72
表10
如表9,表10所示,使用图10所示的排风罩2,3由1个排风罩构成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导板4,5,可以确认可以使得开口面41、开口面51以及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
(实施例11,12)
实施例11使用图8所示的仅在排风罩2设置导板4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除了导板4的长度b为9m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的测量清洁度。实施例12中除了导板4的长度b为6.5m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的测量清洁度。测量点与实施例3相同,但是在排风罩单体侧测量点为代替开口面51将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当作导板5的情况下的测量点。表11和表12显示了结果。
表11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82
表12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83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91
如表11和表12所示,使用图8所示的仅在排风罩2设置导板4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导板4,可以确认可以使得开口面41、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以及开口面41与排风罩3的空气流开口面23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
(实施例13、14)
实施例13中使用图5所示的扩大开口面51形成为比开口面41更大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除了开口面41,51之间的间隔为3m,导板4的长度b为4.5m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的测量清洁度。这时的测量点在中央和开口面41处是以开口面41的导板为基准的位置,在开口面51是以开口面51为基准的位置。实施例14中,使用图6所示的缩小开口面51形成为比开口面41更小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除了开口面41,51之间的间隔为3m,导板4的长度b为4.5m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的测量清洁度。这时的测量点在中央和开口面41处是以开口面41的导板为基准的位置,在开口面51是以开口面51为基准的位置。表13和表14显示了结果。
表13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192
表14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201
如表13、表14所示,使用图5所示扩大开口面51形成为比开口面41更大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以及图6所示的缩小开口面51形成为比开口面41更小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导板4,5,可以确认可以使得开口面41、开口面51、以及开口面41与排风罩3的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
(实施例15)
实施例15使用图11所示的连接导板4和导板5上面端部,仅两侧面形成开放区域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除了导板4的长度b为5m,流速为0.2m/s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的测量清洁度。表15显示了结果。
表15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202
如图15所示,使用图11所示连接导板4和导板5的上面端部,仅两侧面形成开放区域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导板4,5,可以确认可以使得开口面41、开口面51、以及开口面41与开口面51之间的开放区域具有比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1外部区域更高的清洁度。
(实施例1,16,17)
实施例1的情况下,测量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的流速分别变化为0.2m/s,0.3m/s以及0.5m/s的情况下的耗电量以及开口面之间中央处的噪音。另外,从实施例1将导板4的长度b变为10m(实施例16),20m(实施例17),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的流速分别变化为0.2m/s,0.3m/s以及0.5m/s的情况下同样的测量耗电量以及开口面之间中央处的噪音。表16显示结果。
表16
Figure BDA0000454176100000211
如表16所示,通过变化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2m/s-0.5m/s,耗电量变化为2124-7200W。另外,通过变化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2m/s-0.5m/s,实施例1中噪音值变化为59.0-75.0dB(A),实施例16中噪音值变化为56.0-70.4dB(A),实施例17中噪音值变化为55.4-69.1dB(A)。这样,通过降低均匀空气流的流速,确认可以降低耗电量和噪音值。
本申请基于2011年7月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1-152338号,以及2012年5月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2-107029号申请。本说明书中通过参考引入日本国专利申请2011-152338号以及日本国专利申请2012-107029号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范围和附图整体。
产业上可应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局部的作业空间的空气洁净。

Claims (7)

1.一种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对排风罩和一对导板,该一对排风罩具有吹出清洁化均匀空气流的空气流开口面,该一对导板设于所述一对排风罩的各空气流开口面侧,从所述空气流开口面侧朝所述均匀空气流的下流侧延伸,在下流侧端部形成开口面,
所述一对排风罩配置为各所述空气流开口面对向,
通过相互隔离且对向配置所述一对导板的所述开口面,在所述各导板的所述开口面之间形成开放区域,
通过所述各空气流开口面吹出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在所述开放区域内冲突,流出到所述开放区域之外,所述导板内以及所述开放区域内相比其他区域具有高清洁度。
2.一种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对排风罩和导板,该一对排风罩具有吹出清洁化均匀空气流的空气流开口面,该导板设于所述一对排风罩中一方的空气流开口面侧,从所述空气流开口面侧朝所述均匀空气流的下流侧延伸,在下流侧端部形成开口面,
所述一对排风罩配置为各所述空气流开口面对向,
通过相互隔离且对向配置所述导板的所述开口面以及未设置所述导板的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在所述导板的所述开口面与未设置所述导板的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之间形成开放区域,
通过所述各空气流开口面吹出的清洁化的均匀空气流在所述开放区域内冲突,流出到所述开放区域之外,由此所述导板内以及所述开放区域内相比其他区域具有高清洁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板的各开口面为大致相同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板的开口面与未设置所述导板的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为大致相同形状。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板的开口面与设置所述导板的排风罩的空气流开口面为大致相同形状。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排风罩分别连接多个排风罩构成。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流开口面吹出的清洁化均匀空气流的流速为0.2-0.7m/s。
CN201280033819.7A 2011-07-08 2012-06-22 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Active CN1038275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2338 2011-07-08
JP2011152338 2011-07-08
JP2012-107029 2012-05-08
JP2012107029A JP5484515B2 (ja) 2011-07-08 2012-05-08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PCT/JP2012/066031 WO2013008610A1 (ja) 2011-07-08 2012-06-22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7592A true CN103827592A (zh) 2014-05-28
CN103827592B CN103827592B (zh) 2017-04-26

Family

ID=47505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3819.7A Active CN103827592B (zh) 2011-07-08 2012-06-22 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1645B2 (zh)
EP (1) EP2730851B1 (zh)
JP (1) JP5484515B2 (zh)
KR (1) KR101578922B1 (zh)
CN (1) CN103827592B (zh)
AU (1) AU2012281804B8 (zh)
BR (1) BR112014000438B1 (zh)
CA (1) CA2841243C (zh)
MY (1) MY179272A (zh)
RU (1) RU2586050C2 (zh)
WO (1) WO20130086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1215148B2 (en) * 2010-02-15 2014-03-27 Koken Ltd. Local clean zone forming apparatus
JP5484515B2 (ja) 2011-07-08 2014-05-07 興研株式会社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JP5484421B2 (ja) 2011-07-29 2014-05-07 興研株式会社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JP5484516B2 (ja) * 2011-10-03 2014-05-07 興研株式会社 清浄空気吹出装置
JP5568620B2 (ja) 2012-12-07 2014-08-06 興研株式会社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CN111321914B (zh) * 2020-02-11 2024-07-2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一种传染源隔离装置及隔离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435A (ja) * 1984-07-18 1986-02-06 Seiken:Kk 空気清浄化システムに於る汚染空気の誘引混入防止装置
JPS626428Y2 (zh) * 1981-06-29 1987-02-14
JPH11218355A (ja) * 1998-02-02 1999-08-10 Ohbayashi Corp フィルタ一体型気流吹き出しユニット
JP2008275266A (ja) * 2007-05-01 2008-11-13 Koken Ltd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CN201327147Y (zh) * 2008-11-28 2009-10-14 李垚 一种通风换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39823A (de) * 1971-06-17 1973-07-31 Pielkenrood Vinitex Bv Vorrichtung für die Zuleitung eines keimfreien Luftstromes über einen Operationstisch
US4023472A (en) 1974-06-04 1977-05-17 Ciba-Geigy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laminar flow
US3998142A (en) 1975-07-03 1976-12-21 Sterilaire Medical, Inc. Air circulating system for ultra clean areas
JPS55118754A (en) * 1979-03-07 1980-09-11 Hitachi Ltd Purifying unit for air
JPS5728225A (en) 1980-07-28 1982-02-15 Hioki Denki Kk Electronic clinical thermometer
JPS63176943A (ja) * 1987-01-16 1988-07-21 Clean Air Syst:Kk 一様空気流吹出装置
JPH0753219B2 (ja) 1987-07-29 1995-06-07 高砂熱学工業株式会社 クリ−ンル−ム自由空間内に高清浄域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に使用するフイルタユニット
US4927438A (en) * 1987-12-01 1990-05-22 Varian Associates, Inc. Horizontal laminar air flow work station
JPH0380951A (ja) 1989-08-23 1991-04-05 Hitachi Ltd 無重力用クリーンルーム
US5326316A (en) 1991-04-17 1994-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upling type clean space apparatus
JPH06178907A (ja) * 1992-12-16 1994-06-28 Nec Kansai Ltd クリーンベンチ及びその配列構造
US5487768A (en) 1994-01-31 1996-01-30 Zytka; Donald J. Minienvironment for material handling
JP3208642B2 (ja) 1995-08-25 2001-09-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吸引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を備えた空気清浄機
FR2748048B1 (fr) 1996-04-25 1998-07-31 Air Strategie Gaine textile pour la protection rapprochee du convoyage de produits sensibles et hotte a flux laminaire comportant une telle gaine
US5997399A (en) 1997-05-09 1999-12-07 La Calhene, Inc. Isolation chamber air curtain apparatus
US6099067A (en) * 1999-03-25 2000-08-08 Butterworth; Alice M. Vehicle transport cover
US6632260B1 (en) * 1999-04-28 2003-10-14 Stratotech Corporation Adjustable clean-air flow environment
FR2824626B1 (fr) * 2001-05-14 2004-04-16 Pierre Bridenne Procede et dispositif pour diffuser un flux de protection a l'egard d'une ambiance environnante
JP2003031451A (ja) * 2001-07-17 2003-01-31 Sanki Eng Co Ltd 半導体製造装置
JP2004012038A (ja) * 2002-06-07 2004-01-15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クリーンルーム
ATE377460T1 (de) 2004-05-20 2007-11-15 Skan Ag Verfahren und apparatur für den phasenwechsel in einem isolator
JP4684683B2 (ja) * 2005-03-01 2011-05-18 三機工業株式会社 クリーンブースおよびそのクリーンブースを用いた作業システム
FI20065541L (fi) 2006-09-01 2008-03-02 Sah Ko Oy Menetelmä lämmön siirtymisen rajoittamiseksi seinässä olevan aukon läpi ja ilma verho
RU2375641C2 (ru) * 2007-08-08 2009-12-10 Вале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ригорьев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бокс
PL3067633T3 (pl) 2010-01-13 2018-07-31 Metall + Plastic Gmbh Sposób dekontaminacji
US20120297741A1 (en) 2011-05-25 2012-11-29 John Reid Open top work cell having a fluid barrier
JP5484515B2 (ja) 2011-07-08 2014-05-07 興研株式会社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JP5484421B2 (ja) 2011-07-29 2014-05-07 興研株式会社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JP5484516B2 (ja) 2011-10-03 2014-05-07 興研株式会社 清浄空気吹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6428Y2 (zh) * 1981-06-29 1987-02-14
JPS6127435A (ja) * 1984-07-18 1986-02-06 Seiken:Kk 空気清浄化システムに於る汚染空気の誘引混入防止装置
JPH11218355A (ja) * 1998-02-02 1999-08-10 Ohbayashi Corp フィルタ一体型気流吹き出しユニット
JP2008275266A (ja) * 2007-05-01 2008-11-13 Koken Ltd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CN201327147Y (zh) * 2008-11-28 2009-10-14 李垚 一种通风换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30851A1 (en) 2014-05-14
AU2012281804B8 (en) 2015-11-19
JP2013036729A (ja) 2013-02-21
AU2012281804B2 (en) 2015-10-01
AU2012281804A8 (en) 2015-11-19
KR101578922B1 (ko) 2015-12-18
RU2014104308A (ru) 2015-08-20
EP2730851B1 (en) 2020-06-03
CA2841243C (en) 2017-01-03
AU2012281804A1 (en) 2014-02-20
BR112014000438A2 (pt) 2017-02-14
JP5484515B2 (ja) 2014-05-07
EP2730851A4 (en) 2015-03-25
CN103827592B (zh) 2017-04-26
US10161645B2 (en) 2018-12-25
BR112014000438B1 (pt) 2021-06-15
RU2586050C2 (ru) 2016-06-10
KR20140039039A (ko) 2014-03-31
US20140366498A1 (en) 2014-12-18
MY179272A (en) 2020-11-03
WO2013008610A1 (ja) 2013-01-17
CA2841243A1 (en) 201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7592A (zh) 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TWI586476B (zh) 局部空氣清潔化裝置
CN103797306A (zh) 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
CN103958975B (zh) 清洁空气吹出装置
TWI609159B (zh)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TWI609158B (zh)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9792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9792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