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在3GPP 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适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使用预先规定的通信资源来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以及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BCH)。并且,终端首先通过捕获SCH来确保与基站的同步。然后,终端通过读取BCH信息来解读基站专用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3)。
另外,终端在完成基站专用的参数的获取后,对基站发出连接请求,由此建立与基站之间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向已建立通信的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然后,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L Assignment(有时也称为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分别进行“盲判定”。也就是说,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在基站中使用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对该CRC部分进行掩蔽(mask)。因此,终端在使用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进行解蔽之前,无法判定是否是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蔽的结果CRC运算为OK,则判定为该控制信息是发往本机的。
另外,在3GPP LTE中,对于从基站发送到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也就是说,终端将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终端对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若CRC=OK(无差错),则将ACK(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而若CRC=NG(有差错),则将NACK(非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以下有时简称为“A/N”)的反馈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等上行线路控制信道。
这里,在从基站发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资源分配信息,该资源分配信息包含基站对于终端分配的资源信息等。如上所述,PDCCH用于该控制信息的发送。该PDCCH由1个或多个L1/L2CCH(L1/L2Control Channel,L1/L2控制信道)构成。各L1/L2CCH由1个或多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构成。也就是说,CCE是将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时的基本单位。另外,在1个L1/L2CCH由多个(2、4、8个)CCE构成的情况下,对该L1/L2CCH分配以具有偶数索引(Index)的CCE为起点的连续的多个CCE。基站根据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所需的CCE数,对于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分配L1/L2CCH。然后,基站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并发送。
另外,这里,各CCE与PUCCH的构成资源(以下,有时称为PUCCH资源)一对一地关联。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终端确定与构成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PUCCH的构成资源,使用该资源向基站发送响应信号。不过,在L1/L2CCH占用连续的多个CCE的情况下,终端利用与多个CCE分别对应的多个PUCCH构成资源中与索引最小的CCE对应的PUCCH构成资源(即,与具有偶数序号的CCE索引的CCE关联的PUCCH构成资源),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这样,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就得到高效率地使用。
如图1所示,对从多个终端发送的多个响应信号,在时间轴上使用具有零自相关(Zero Auto-correlation)特性的ZAC(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沃尔什(Walsh)序列、以及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序列进行扩频,在PUCCH内进行码复用。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如图1所示,在终端中,ACK或NACK的响应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被一次扩频为与1SC-FDMA码元对应的频率分量。即,对于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乘以用复数表示的响应信号分量。接着,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与沃尔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W0~W3。有时也称为沃尔什编码序列(Walsh Code Sequence))、DFT序列(序列长度为3:F0~F3)分别对应地进行二次扩频。即,对于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或者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ReferenceSignal Sequence))的各个分量,乘以正交码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沃尔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分量。进而,将二次扩频后的信号通过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变换为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然后,对IFFT后的信号分别附加CP,形成由7个SC-FDMA码元构成的1时隙的信号。
来自不同终端的响应信号彼此使用与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Index)对应的ZAC序列或与不同的序列号(Orthogonal Cover Index:OC index,正交覆盖指数)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而进行扩频。正交码序列是沃尔什序列与DFT序列的组。另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称为块单位扩频码序列(Block-wisespreading code)。因此,基站通过使用以往的解扩以及相关处理,能够分离这些进行了码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参照非专利文献4)。
但是,各终端在各子帧中对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进行盲判定,因此在终端侧不一定成功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号。在终端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时,终端甚至连在该下行单位频带中是否存在发往本装置的下行线路数据都无法获知。因此,在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时,终端也不生成对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该差错情况被定义为在终端侧不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的意义上的响应信号的DTX(DTX(Discontinuoustransmission)of ACK/NACK signals,ACK/NACK信号的断续传输)。
另外,在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中,基站对上行线路数据及下行线路数据分别独立地进行资源分配。因此,在LTE系统中,在上行线路中,发生终端(即适用LTE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必须同时发送对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和上行线路数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使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发送来自终端的响应信号以及上行线路数据。这样,通过使用TDM同时发送响应信号和上行线路数据,维持了终端的发送波形的单载波特性(Single carrier properties)。
另外,如图2所示,在时分复用(TDM)中,从终端发送的响应信号(“A/N”)占用对上行线路数据分配的资源(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资源)的一部分(与映射有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的SC-FDMA码元相邻的SC-FDMA码元的一部分)被发送到基站。图2中的纵轴的“副载波(Subcarrier))”有时也称为“虚拟副载波(Virtual subcarrier)”或“时间连续信号(Time contiguous signal)”,为了方便而将SC-FDMA发送机中汇聚输入到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电路的“时间上连续的信号”表示为“副载波”。即,在PUSCH资源中,上行线路数据中的任意数据因响应信号而被删截(puncture)。因此,由于编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任意比特被删截,使上行线路数据的质量(例如编码增益)大幅劣化。因此,基站例如通过对终端指示非常低的编码率,或者指示非常大的发送功率,对由删截造成的上行线路数据的质量劣化进行补偿。
另外,正在进行用于实现比3GPP LTE更高速的通信的高级3GPPLTE(3GPP LTE-Advanced)的标准化。高级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A系统”)沿袭LTE系统。在高级3GPP LTE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和终端。
在LTE-A系统中,为了同时实现基于数倍于LTE系统中的传输速度的超高速传输速度的通信、以及对LTE系统的向后兼容性(BackwardCompatibility),将用于LTE-A系统的频带划分成作为LTE系统支持带宽的20MHz以下的“单位频带”。即,这里,“单位频带”是具有最大20MHz宽度的频带,被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在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复用)系统中,下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基于从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下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由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分布配置在频域时的分布宽度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基于从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区域且在两端部包含用于LTE的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另外,“单位频带”在高级3GPPLTE中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s)或Cell。另外,有时也作为简称记载为CC(s)。
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复用)系统中,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为同一频带,通过以时间分割来切换下行线路与上行线路,实现下行通信与上行通信。因此,在TDD系统的情况下,下行单位频带也可以表示为“单位频带中的下行通信定时”。上行单位频带也可以表示为“单位频带中的上行通信定时”。如图3所示,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切换基于UL-DL配置(UL-DL Configuration)。在图3所示的UL-DL配置中,设定有每1帧(10毫秒)的下行通信(DL:Downlink)和上行通信(UL:Uplink)的以子帧为单位(即1毫秒单位)的定时。在UL-DL配置中,通过变更下行通信与上行通信的子帧比例,能够构筑可灵活应对对下行通信的吞吐量和上行通信的吞吐量的要求的通信系统。例如,图3表示下行通信和上行通信的子帧比例不同的UL-DL配置(配置0~6)。另外,图3中,用“D”表示下行通信子帧,用“U”表示上行通信子帧,用“S”表示特殊(Special)子帧。这里,特殊子帧是从下行通信子帧切换为上行通信子帧时的子帧。另外,在特殊子帧中,有时与下行通信子帧同样进行下行数据通信。此外,在图3所示的各UL-DL配置中,将2帧的子帧(20子帧)分为用于下行通信的子帧(上段的“D”及“S”)和用于上行通信的子帧(下段的“U”),以两段进行表示。另外,如图3所示,对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ACK/NACK)通过分配了该下行数据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上行通信子帧进行通知。
在LTE-A系统中,支持使用了捆绑几个单位频带而成的频带的通信,即所谓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此外,虽然可以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UL-DL配置,但适用LTE-A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设想在多个单位频带间设定相同的UL-DL配置而设计。
图4是用于说明对个别的终端适用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如图4B所示,对于终端1,进行如下的设定(Configuration),即,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左侧的1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载波聚合。另一方面,对于终端2,进行如下的设定,虽然进行使用与终端1相同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设定,但在上行通信中利用右侧的上行单位频带。
并且,着眼于终端1时,构成LTE-A系统的基站(即适用LTE-A系统的基站(以下称为“LTE-A基站”))与LTE-A终端之间根据图4A所示的时序图,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如图4A所示,(1)终端1在与基站开始通信时,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取同步,并从称为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2,系统信息块类型2)的广播信号中,读取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2)终端1使用该上行单位频带,例如向基站发送连接请求,由此开始与基站的通信。(3)在判断为需要对终端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基站指示终端追加下行单位频带。但是,在该情况下,上行单位频带数不会增加,在作为个别终端的终端1中开始非对称载波聚合。
另外,在适用上述载波聚合的LTE-A中,有时终端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一次接收多个下行线路数据。在LTE-A中,作为对该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具有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也称为Multiplexing(复用))、绑定(Bundling)、以及DFT-S-OFDM(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格式。在信道选择中,终端根据有关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不仅改变用于响应信号的码元点,还改变映射响应信号的资源。与此相对,在绑定中,终端对根据有关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ACK或NACK信号进行绑定(即,设为ACK=1、NACK=0,计算关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逻辑与(Logical AND)),使用预先确定的1个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另外,在使用DFT-S-OFDM格式的发送时,终端汇聚对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并进行编码(Joint coding,联合编码),使用该格式发送该编码数据(参照非专利文献5)。例如,终端可以根据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的比特数,进行利用了信道选择、绑定、或者DFT-S-OFDM中的任一者的响应信号(ACK/NACK)的反馈。或者,基站也可以预先设定上述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
如图5所示,信道选择是如下的方法:基于对于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最大两个单位频带)接收到的、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分别是ACK还是NACK,不仅改变响应信号的相位点(即,星座点(Constellation point)),还改变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以下有时也记载为“PUCCH资源”)。与此相对,绑定是如下的方法:将对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捆绑为1个信号,从预先确定的1个资源进行发送(参照非专利文献6、7)。以下,将对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捆绑为1个而得到的信号有时称为捆绑ACK/NACK信号。
这里,作为终端经由PDCCH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接收了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的、上行线路中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可以考虑以下的两个方法。
一个方法是,使用与PDCCH所占用的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一对一地相关联的PUCCH资源来发送响应信号的方法(Implicitsignalling,暗示信令)(方法1)。即,在将面向基站下属的终端的DCI配置在PDCCH区域的情况下,各PDCCH占用由1个或连续的多个CCE构成的资源。另外,作为PDCCH占用的CCE数(CCE聚合数:CCE aggregation level),例如根据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或者终端的传播路径状态,选择1、2、4、8中的1个。
另一个方法是从基站对于终端预先通知用于PUCCH的资源的方法(Explicit signalling,明示信令)(方法2)。即,在方法2中,终端使用预先从基站通知的PUCCH资源来发送响应信号。
另外,如图5所示,终端使用两个单位频带中的1个单位频带发送响应信号。这种的发送响应信号的单位频带被称为PCC(Primary ComponentCarrier,主分量载波)或PCell(Primary Cell,主小区)。另外,除此以外的单位频带被称为SCC(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辅分量载波)或SCell(Secondary Cell,辅小区)。例如,PCC(PCell)是发送与发送响应信号的单位频带有关的广播信息(例如SIB2(系统信息块类型2))的单位频带。
此外,在方法2中,也可以从基站对终端预先通知多个终端间通用的面向PUCCH的资源(例如4个用于PUCCH的资源)。例如,终端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基于SCell内的DCI中包含的2比特的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发送功率控制)命令(发送功率控制命令),选择1个实际使用的面向PUCCH的资源。此时,该TPC命令也被称为ARI(Ack/nack Resource Indicator,Ack/nack资源指示符)。由此能够在明示信令时,在某个子帧中,某个终端使用通过明示信令通知的用于PUCCH的资源,在另一子帧中,另一终端使用相同的通过明示信令通知的用于PUCCH的资源。
另外,在信道选择中,与指示PCC(PCell)内的PDSCH的PDCCH所占用的、CCE的开头CCE索引一对一地相关联,分配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在图5中是PUCCH区域1内的PUCCH资源)(暗示信令)。
这里,引用图5和图6说明将上述非对称的载波聚合适用于终端时的基于信道选择的ARQ控制。
例如,图5中,对于终端1,设定由单位频带1(PCell)、单位频带2(SCell)构成的单位频带组(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 set”)。在此情况下,在通过单位频带1、2各自的PDCCH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从基站发送到终端1后,使用与该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发送下行线路数据。
另外,在信道选择中,表示对单位频带1(PCell)中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对单位频带2(SCell)中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被映射到PUCCH区域1内或者PUCCH区域2内包含的PUCCH资源中。另外,终端作为该响应信号,使用2种相位点(BPSK(Binary Phase ShiftKeying,二相相移键控)映射)或者4种相位点(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g,四相相移键控)映射)中的任一者。即,在信道选择中,利用PUCCH资源和相位点的组合,能够表示对单位频带1(PCell)中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对单位频带2(SCell)中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pattern)。
这里,图6A示出了TDD系统中单位频带为两个的情况(PCell为1个,SCell为1个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的映射方法。
此外,图6A设想了将发送模式设定为以下的(a)、(b)、(c)中任一者的情况。
(a)各单位频带在下行线路中仅支持1CW发送的发送模式。
(b)一单位频带在下行线路中仅支持1CW发送的发送模式,另一个单位频带在下行线路中最大支持2CW发送的发送模式。
(c)各单位频带在下行线路中最大支持2CW发送的发送模式。
此外,图6A设想M设定为以下(1)~(4)中任一者的情况,该M表示如下的数:对每个单位频带,通过1个上行通信子帧(以后记载为“UL(UpLink)子帧”。图3所示的“U”)需要对基站通知几个下行通信子帧(以后记载为“DL(DownLink)子帧”。图3所示的“D”或“S”)的差错检测结果。例如,在图3所示的配置2中,通过1个UL子帧对基站通知4个DL子帧的差错检测结果,因而M=4。
(1)M=1
(2)M=2
(3)M=3
(4)M=4
即,图6A表示分别组合上述(a)~(c)以及上述(1)~(4)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的映射方法。此外,如图3所示,M的值因UL-DL配置(配置0~6)以及1帧内的子帧号(SF#0~SF#9)而异。另外,在图3所示的配置5下,在子帧(SF)#2中M=9。但是,这种情况下,在LTE-A的TDD系统中,终端不适用信道选择,而例如使用DFT-S-OFDM格式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因此,图6A中,没有将配置5(M=9)纳入上述组合中。
在(1)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数以(a)、(b)、(c)的顺序,存在22×1=4模式,23×1=8模式,24×1=16模式。在(2)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数以(a)、(b)、(c)的顺序,存在22×2=8模式,23×2=16模式,24×2=32模式。(3)、(4)的情况也是同样。
这里,设想1个PUCCH资源中映射的各相位点间的相位差最小也为90度的情况(即,每1个PUCCH资源最大映射4模式的情况)。此时,为了映射差错检测结果的所有模式所需的PUCCH资源数在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数最大的(4)且(c)的情况(24×4=64模式)下,需要24×4÷4=16个,不太现实。因此,在TDD系统中,通过将差错检测结果在空域中进行绑定(Bundling),若需要则还在时域中进行绑定,从而有意地减少差错检测结果的信息量。由此,限制进行差错检测结果模式的通知所需的PUCCH资源数。
在LTE-A的TDD系统中,在(1)的情况下,终端对差错检测结果不进行绑定,以(a)、(b)、(c)的顺序,将4模式、8模式、16模式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分别映射到2个、3个、4个PUCCH资源(图6A的步骤3)。即,终端对每个在下行线路中设定了仅支持1CW(码字:codeword,)发送的发送模式(non-MIMO,非多输入多输出)的单位频带,通知1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对每个在下行线路中设定了最大支持2CW发送的发送模式(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单位频带,通知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在LTE-A的TDD系统中,在(2)且(a)的情况下,终端也对差错检测结果不进行绑定而将8模式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映射到4个PUCCH资源(图6A的步骤3)。此时,终端对每1个下行单位频带通知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LTE-A的TDD系统中,在(2)且(b)((2)且(c)也同样)的情况下,终端在空域中进行绑定(空间绑定:Spatial bundling)在下行线路中设定有最大支持2CW发送的发送模式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图6A的步骤1)。在空间绑定中,例如,2CW的差错检测结果中,对至少一个CW的差错检测结果为NACK的情况下,将空间绑定后的差错检测结果判定为NACK。即,在空间绑定中,对2CW的差错检测结果取逻辑“与”(Logical And)。然后,终端将空间绑定后的差错检测结果(在(2)且(b)的情况下为8模式,在(2)且(c)的情况下为16模式)映射到4个PUCCH资源(图6A的步骤3)。此时,终端对每1个下行单位频带通知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在LTE-A的TDD系统中,在(3)或者(4),而且(a)、(b)或(c)的情况下,终端在空间绑定(步骤1)之后,在时域中进行绑定(时域绑定:Time-domainbundling)(图6A的步骤2)。然后,终端将时域绑定后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映射到4个PUCCH资源(图6A的步骤3)。此时,终端对每1个下行单位频带通知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接着,使用图6B表示一例具体的映射方法。图6B是下行单位频带为2个(PCell为1个,SCell为1个)的情况,并且设定“(c)各单位频带在下行线路中最大支持2CW发送的发送模式”且“(4)M=4”的情况的例子。
图6B中,P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在4个DL子帧(SF1~4)中,以(CW0,CW1)的顺序,为(ACK(A),ACK)、(ACK,ACK)、(NACK(N),NACK)、(ACK,ACK)。在图6B所示的PCell中,由于M=4,所以终端在图6A的步骤1中,对它们进行空间绑定(图6B的用实线包围的部分)。空间绑定的结果,在图6B所示的PCell的4个DL子帧中,依次得到ACK、ACK、NACK、ACK。进而,终端在图6A的步骤2中,对在步骤1得到的空间绑定后的4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ACK,ACK,NACK,ACK)进行时域绑定(图6B的用虚线包围的部分)。由此,在图6B所示的PCell中,得到(NACK,ACK)的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终端通过对图6B所示的SCell也同样进行空间绑定和时域绑定,从而得到(NACK,NACK)的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
接着,终端在图6A的步骤3中,以PCell、SCell的顺序,组合PCell以及SCell的时域绑定后的各2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汇集成4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NACK,ACK,NACK,NACK)。终端对于该4比特的差错检测结果模式,使用图6A的步骤3所示的映射表,确定PUCCH资源(此时为h1)和相位点(此时为-j)。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211V10.1.0,“Physical Channels andModulation(Release9),”March2011
非专利文献2:3GPP TS36.212V10.1.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9),”March2011
非专利文献3:3GPP TS36.213V10.1.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9),”March2011
非专利文献4:Seigo Nakao,Tomofumi Takata,Daichi Imamura,andKatsuhiko Hiramatsu,“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channel in fast 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IEEE VTC2009spring,April.2009
非专利文献5:Ericsson and ST-Ericsson,“A/N transmission in the uplink forcarrier aggregation,”R1-100909,3GPP TSG-RAN WG1#60,Feb.2010
非专利文献6:ZTE,3GPP RAN1meeting#57,R1-091702,“Uplink ControlChannel Design for LTE-Advanced,”May2009
非专利文献7:Panasonic,3GPP RAN1meeting#57,R1-091744,“ULACK/NACK 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May200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元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主要结构图。终端200使用包含第一单位频带以及第二单位频带的多个单位频带与基站100进行通信。另外,对于对终端200设定的各单位频带,设定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DL-UL配置),该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下行通信子帧(DL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上行通信子帧(UL子帧)。在终端200中,提取单元204通过多个单位频带分别接收下行数据,CRC单元211检测各下行数据的差错,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使用由CRC单元211获得的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来生成响应信号,控制单元208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100。在对第一单位频带设定的UL DL配置(第一构成模式)中,至少在与对第二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第二构成模式)的UL子帧相同的定时设定UL子帧。另外,控制单元208通过第一单位频带发送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对通过第一单位频带和第二单位频带分别接收到的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
[基站的结构]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9中,基站100具有控制单元10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编码单元103、调制单元104、编码单元105、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调制单元107、映射单元108、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09、CP附加单元110、无线发送单元111、无线接收单元112、CP去除单元113、PUCCH提取单元114、解扩单元115、序列控制单元116、相关处理单元117、A/N判定单元118、捆绑A/N解扩单元119、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20、捆绑A/N判定单元121、以及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控制单元101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以下称为“目的地终端”,或简单地称为“终端”)200,分配(Assign)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该资源分配在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中进行。另外,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对应的资源中,选择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另外,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资源中,选择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对各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配不同的资源。
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与上述的L1/L2CCH是同等的。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
另外,控制单元101确定(决定)在向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由于根据该编码率的不同控制信息的数据量是不同的,因此,具有能够映射该数据量的控制信息的数量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控制单元101分配。
而且,控制单元101将有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另外,控制单元101将有关编码率的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另外,控制单元101确定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输出到编码单元105。另外,控制单元101将有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以及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信息输出到映射单元108。其中,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以将下行线路数据和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中。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生成包含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的控制信息,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生成该控制信息。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为了区别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彼此,而在控制信息中包含目的地终端200的终端ID。例如,控制信息中包含使用目的地终端200的终端ID掩蔽的CRC比特。该控制信息有时被称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Control information carrying downlink assignment)”或“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下行控制信息”。
编码单元103根据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对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将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编码单元105将每个目的地终端200的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来自控制单元101的编码率信息作为输入,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将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但是,在对目的地终端200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编码单元105对通过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发送数据分别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
在初次发送时,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并且输出到调制单元107。对每个目的地终端200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另外,对每个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保持发往1个目的地终端200的发送数据。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向目的地终端200发送的数据整体的重发控制,还能进行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重发控制。
另外,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获得对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线路数据的NACK或者DTX时,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将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7。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获得对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线路数据的ACK时,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删除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
调制单元107对从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获得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4获得的控制信息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所示的资源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
另外,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7获得的发送数据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即,控制信息包含的信息)所示的资源(PDSCH(下行数据信道))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
在映射单元108中映射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多个副载波中的控制信息以及发送数据在IFFT单元109中从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在CP附加单元110附加CP而成为OFDM信号后,在无线发送单元111中进行D/A(Digitalto Analog,数字至模拟)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经由天线发送到终端200。
无线接收单元112经由天线接收从终端200发送的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对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113去除在进行接收处理后的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中附加的CP。
PUCCH提取单元114从接收信号包含的PUCCH信号中,提取与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信号。这里,所谓捆绑ACK/NACK资源,如上所述,是应该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资源,是采用DFT-S-OFDM格式结构的资源。具体而言,PUCCH提取单元114提取与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数据部分(即,配置捆绑ACK/NACK信号的SC-FDMA码元)和参考信号部分(即,配置有用于解调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的SC-FDMA码元)。PUCCH提取单元114将提取的数据部分输出到捆绑A/N解扩单元119,将参考信号部分输出到解扩单元115-1。
另外,PUCCH提取单元114从接收信号包含的PUCCH信号中提取多个PUCCH区域,该多个PUCCH区域与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使用的PDCCH所占用的CCE关联的A/N资源、以及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多个A/N资源对应。这里,所谓A/N资源,是应该发送A/N的资源。具体而言,PUCCH提取单元114提取与A/N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数据部分(配置有上行控制信号的SC-FDMA码元)和参考信号部分(配置有用于解调上行控制信号的参考信号的SC-FDMA码元)。而且,PUCCH提取单元114将提取出的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两者输出到解扩单元115-2。这样,通过从与CCE相关联的PUCCH资源和对于终端200通知的特定的PUCCH资源中选择出的资源,接收响应信号。
序列控制单元116生成有可能在从终端200通知的A/N、对A/N的参考信号、以及对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各自的扩频中使用的基序列(Base sequence,即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分别确定与在终端200可能使用的PUCCH资源中有可能配置参考信号的资源(以下称为“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而且,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捆绑ACK/NACK资源中有可能配置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配置A/N以及针对A/N的参考信号的A/N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2。
解扩单元115-1以及相关处理单元117-1进行从与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提取的参考信号的处理。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5-1使用终端200应在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的二次扩频中使用的沃尔什序列,对参考信号部分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
相关处理单元117-1使用表示与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求从解扩单元115-1输入的信号和在终端200中可能用于一次扩频的基序列之间的相关值。然后,相关处理单元117-1将相关值输出到捆绑A/N判定单元121。
解扩单元115-2以及相关处理单元117-2进行从与多个A/N资源对应的多个PUCCH区域中提取的参考信号和A/N的处理。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5-2使用终端200应在各A/N资源的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的二次扩频中使用的沃尔什序列以及DFT序列,对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至相关处理单元117-2。
相关处理单元117-2使用表示与各A/N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分别求从解扩单元115-2输入的信号和在终端200中可能用于一次扩频的基序列之间的相关值。然后,相关处理单元117-2将各个相关值输出到A/N判定单元118。
A/N判定单元118基于从相关处理单元117-2输入的多个相关值,判定终端200使用哪个A/N资源发送了信号,或是未使用任一A/N资源。而且,A/N判定单元118在判定为终端200使用任一A/N资源发送了信号的情况下,使用与参考信号对应的分量以及与A/N对应的分量进行同步检波,并将同步检波的结果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另一方面,A/N判定单元118在判定为终端200未使用任一A/N资源的情况下,将表示未使用A/N资源的信息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捆绑A/N解扩单元119对与从PUCCH提取单元114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对应的捆绑ACK/NACK信号使用DFT序列进行解扩,并将该信号输出到IDFT单元120。
IDFT单元120将从捆绑A/N解扩单元119输入的频域上的捆绑ACK/NACK信号,通过IDFT处理变换为时域上的信号,并将时域上的捆绑ACK/NACK信号输出到捆绑A/N判定单元121。
捆绑A/N判定单元121使用从相关处理单元117-1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信息,对从IDFT单元120输入的与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对应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解调。另外,捆绑A/N判定单元121对解调后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解码,将解码结果作为捆绑A/N信息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但是,在从相关处理单元117-1输入的相关值比阈值小,判定为终端200未使用捆绑A/N资源发送信号的情况下,捆绑A/N判定单元121将该意旨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基于从捆绑A/N判定单元121输入的信息、从A/N判定单元118输入的信息,以及表示对基站200预先设定的组号的信息,判定是否应重发通过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数据(下行线路数据),基于判定结果生成重发控制信号。具体而言,在判断为需要重发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生成表示该下行线路数据的重发命令的重发控制信号,并将重发控制信号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另外,在判断为不需要重发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生成表示不重发通过该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控制信号,并将重发控制信号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此外,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中的单位频带的分组方法的细节将后述。
[终端的结构]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0中,终端200具有无线接收单元201、CP去除单元202、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203、提取单元204、解调单元205、解码单元206、判定单元207、控制单元208、解调单元209、解码单元210、CRC单元211、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编码和调制单元213、一次扩频单元214-1、214-2、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DFT单元216、扩频单元217、IFFT单元218-1、218-2、218-3、CP附加单元219-1、219-2、219-3、时分复用单元220、选择单元221、以及无线发送单元222。
无线接收单元201经由天线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信号,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此外,接收OFDM信号中包含:被分配到PDSCH内的资源中的PDSCH信号(下行线路数据)或者被分配到PDCCH内的资源中的PDCCH信号。
CP去除单元202去除进行接收处理后的OFDM信号中附加的CP。
FFT单元203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FFT,变换成频域信号,将得到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在从FFT单元203获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PDCCH信号)。即,构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CCE(或R-CCE)的数量根据编码率而变化,因此提取单元204以与该编码率对应的个数的CCE为提取单位,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另外,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提取出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被输出到解调单元205。
另外,提取单元204基于从后述的判定单元207获得的有关发往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下行数据信道信号(PDSCH信号)),并输出到解调单元209。这样,提取单元204接收被映射到PDCCH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通过PDSCH接收下行线路数据。
解调单元205对从提取单元204获得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解调,将得到的解调结果输出到解码单元206。
解码单元206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对从解调单元205获得的解调结果进行解码,将得到的解码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07。
判定单元207对从解码单元206获得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监视)。以与上述的提取单位对应的解码结果为单位进行该判定。例如,判定单元207使用本装置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将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并且,判定单元207将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有关对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另外,在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即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判定单元207将产生(存在)ACK/NACK信号之事通知给控制单元208。另外,在从PDCCH信号中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时,判定单元207将有关该PDCCH占用的CCE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8。
控制单元208根据从判定单元207输入的有关CCE的信息,确定与该CCE关联的A/N资源。而且,控制单元208将对应于与CCE关联的A/N资源、或者预先从基站100通知的A/N资源的基序列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1,将与该A/N资源对应的沃尔什序列以及DFT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1。并且,控制单元208将A/N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1。
另外,在判断为使用捆绑ACK/NACK资源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8将对应于预先从基站100通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部分(参考信号资源)的基序列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2,将沃尔什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2。并且,控制单元208将捆绑ACK/NACK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2。
另外,控制单元208将用于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的扩频的DFT序列输出到扩频单元217,将捆绑ACK/NACK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3。
另外,控制单元208指示选择单元221选择捆绑ACK/NACK资源或A/N资源中的任一者,并将所选择的资源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2。此外,控制单元208指示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根据所选择的资源生成捆绑ACK/NACK信号或ACK/NACK信号中的任一者。
解调单元209对从提取单元204获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解码单元210。
解码单元210对从解调单元209获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CRC单元211。
CRC单元211生成从解码单元210获得的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使用CRC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进行差错检测,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ACK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在CRC=NG(有差错)的情况下将NACK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另外,CRC单元211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基于从CRC单元211输入的、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状况(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表示预先设定的组号的信息来生成响应信号。即,在受来自控制单元208的生成捆绑ACK/NACK信号的指示的情况下,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生成作为专用数据分别包含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捆绑ACK/NACK信号。另一方面,在受来自控制单元208的生成ACK/NACK信号的指示的情况下,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生成1码元的ACK/NACK信号。而且,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将生成的响应信号输出到编码和调制单元213。此外,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中的单位频带的分组方法的细节将后述。
在输入了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对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生成12码元的调制信号,并输出到DFT单元216。另外,在输入了1码元的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对该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1。
与A/N资源以及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一次扩频单元214-1及214-2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用与资源对应的基序列对ACK/NACK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扩频,并将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
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用沃尔什序列或者DFT序列对输入的一次扩频后的信号进行扩频,并输出到IFFT单元218-1、218-2。
DFT单元216汇聚12个输入的时间序列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DFT处理,由此得到12个频率轴上的信号分量。接着,DFT单元216将12个信号分量输出到扩频单元217。
扩频单元217使用由控制单元208指示的DFT序列,对从DFT单元216输入的12个信号分量行扩频,并输出到IFFT单元218-3。
IFFT单元218-1、218-2、218-3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输入的信号与应该配置的频率位置关联来进行IFFT处理。由此,输入到IFFT单元218-1、218-2、218-3的信号(即,ACK/NACK信号、A/N资源的参考信号、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捆绑ACK/NACK信号)被变换为时域的信号。
CP附加单元219-1、219-2、219-3将与IFFT后的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信号的开头。
时分复用单元220将从CP附加单元219-3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即,使用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发送的信号)和从CP附加单元219-2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时分复用到捆绑ACK/NACK资源中,并将得到的信号输出到选择单元221。
选择单元221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选择从时分复用单元220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与从CP附加单元219-1输入的A/N资源中的任一者,将分配到所选择的资源中的信号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2。
无线发送单元222对从选择单元221获得的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并从天线发送到基站100。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对相同的每个UL-DL配置,将单位频带进行分组,通过组内的特定的一个单位频带,通知对通过组内的多个单位频带接收到的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
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例。在图11中,对于终端200,设定包含频率f1、f2、fA以及fB的单位频带在内的四个以上单位频带。图11中,频率f1的单位频带为PCell,f2、fA以及fB的单位频带分别为SCell1~3。另外,图11中,作为对PCell和SCell1的UL-DL配置而设定配置2(Config2),作为对SCell2和SCell3的UL-DL配置而设定配置3。
即,图11中,对于PCell和SCell1设定相同的UL-DL配置(配置2),对于SCell2和SCell3设定相同的UL-DL配置(配置3)。
因此,终端200的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将设定了相同的UL-DL配置(配置2)的PCell和SCell1汇集成一个组(组1),将设定了相同的UL-DL配置(配置3)的SCell2和SCell3汇集成一个组(组2)。
并且,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在各组中,生成表示多个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一个响应信号。例如,如图6所示,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可以对于组内的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比特进行空间绑定和时域绑定,以生成一个响应信号。
由此,图11中,在组1中,生成一个响应信号,其表示对通过PCell和SCell1分别接收的数据信号的差错检测结果。另外,图11中,在组2中,生成一个响应信号,其表示对通过SCell2和SCell3分别接收的数据信号的差错检测结果。
接着,控制单元208在每个组中选择一个特定的单位频带,作为通知各组中生成的响应信号的单位频带。例如,在如图11所示的组1,组内包含PCell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8可以始终选择PCell作为通知响应信号的特定的单位频带。另外,在如图11所示的组2这样,组内不包含PCell的情况(仅由SCell构成组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8可以从组内的SCell中SCell索引最小的SCell开始选择,作为通知响应信号的特定的单位频带,即,图11所示的组2中,选择SCell2作为通知响应信号的特定的单位频带。
由此,图11中,在组1中,通过PCell的UL子帧,通知表示对组1内的所有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另外,在组2中,通过SCell2的UL子帧,通知表示对组2内的所有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
此外,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若哪个UL-DL配置属于哪个组不一致,则无法正确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即,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需要持有对于组号(图11所示的组1、2)的共同的认识,该组号表示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属于哪个组。为此,基站100可以对终端200预先设定组号(未图示)。
由此,终端200的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基于表示预先设定的组号的信息,对每个组生成一个响应信号。另一方面,基站100的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基于表示预先对终端200设定的组号的信息,确定A/N判定单元118中的同步检波的结果是哪个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判定是否应重发通过各单位频带发送过的数据(下行线路数据)。
这样,如图11所示,将设定了相同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分组为1个组。由此,在组内的单位频带之间,UL子帧的定时和DL子帧的定时一致。因此,例如,在组1内,在终端200通过PCell通知图11所示的SCell1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下,SCell1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也与1CC时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参照图3)相同。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对终端200设定的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能够始终维持在与图3所示的1CC时的通知定时相同的定时。即,能够防止如图7B所示根据对终端200设定的UL-DL配置的组合不同,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产生差异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每个组,通过一个特定的单位频带通知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表示对通过组内的各单位频带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的差错检测结果。因此,与每个单位频带独立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参照图7A)相比,能够抑制A/N资源量以及基站1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量的增加。图11中,组1和组2分别由两个单位频带构成,因而与每个单位频带独立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参照图7A)相比,能够将A/N资源量以及基站1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量分别抑制为二分之一。
这里,假设对于一个终端200最多能够设定5个单位频带(5CC)。即,有可能出现对终端200的5个单位频带(5CC)设定各不相同的5种UL-DL配置的情况。此时,对终端200设定的5个单位频带被分为5个组。如前所述,终端200对每个组通过一个单位频带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因此,这种情况下,对于终端200,最多需要与5CC对应的A/N资源。此外,基站100中,最多需要进行5列并行(1组的差错检测结果/1列并行)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
但是,考虑到实际的应用,即使对1个终端200设定了5个单位频带,也不需要将系统设定的自由度提高到对各单位频带必须设定不同的5个UL-DL配置的程度。即,可以认为能够保证适度的系统设定自由度的实际的UL-DL配置的数为2~3种。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对终端200最多设定了5个单位频带,也能够将5个单位频带分为2~3个组。由此,即使对终端200最多设定5个单位频带,最多只需要与2~3个单位频带对应的A/N资源以及基站100中的2~3列并行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并且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UL子帧与DL子帧的比例)不同的情况下,使S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会从仅设定单一的单位频带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变更,并且,能够抑制所使用的A/N资源量以及基站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量的增加。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对终端200设定的各单位频带的UL-DL配置间的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将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进行分组。
下面,使用图12说明UL-DL配置间的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图12所示的配置0~6与图3所示的配置0~6分别对应。即,图12所示的UL-DL配置是构成1帧(10毫秒)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DL子帧和UL子帧。
图12A是在相当于1帧(10个子帧。子帧#0~#9)的DL子帧、UL子帧及特殊(Special)子帧的定时中,着眼于UL子帧定时来记载UL-DL配置间的包含关系的图。图12B是简化了图12A的记载,仅着眼于包含关系的图。
图12A中,例如,配置0中,子帧#2、#3、#4、#7、#8和#9为UL子帧,在所有UL-DL配置(配置0~6)中,1帧中的UL子帧的比例最高。
图12A中,例如,配置6中,子帧#2、#3、#4、#7和#8为UL子帧。
这里,如图12A所示,在配置0以及配置6两者中,子帧#2、#3、#4、#7和#8为UL子帧。另外,也可以说,将配置0的子帧#9变为DL子帧后则成为配置6,将配置6的子帧#9变为UL子帧后则成为配置0。
即,配置6中的UL子帧的定时是配置0中的UL子帧的定时的子集(subset)。也就是说,配置6的UL子帧定时包含在配置0的UL子帧定时中。如图12A和图12B所示,除了配置1与配置3、配置2与配置4、以及配置3与配置2这3种组合以外,在所有两个UL-DL配置间,均存在这种集合(配置0)与子集(配置6)的关系(包含关系)。
此外,图12A和图12B中,在具有对于UL子帧的包含关系的UL-DL配置之间,UL子帧数较多的UL-DL配置称为“上位UL-DL配置”,UL子帧数较少的UL-DL配置称为“下位UL-DL配置”。即,图12B中,配置0为最上位的UL-DL配置,配置5为最下位的UL-DL配置。
即,根据图12A,在上位的UL-DL配置中,至少在与下位的UL-DL配置中设定的UL子帧相同的定时,设定有UL子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将对终端200设定的多个单位频带中的、UL子帧定时中存在包含关系的单位频带分组为1个组。另外,终端200在各组中,通过设定了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中最上位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通知表示组内多个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
图13A表示基于图12所示的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的、单位频带的分组方法。图13A中,对终端200设定4个单位频带。另外,对于图13A所示的4个单位频带,分别设定配置2、配置5、配置3和配置4。
如图13B所示,在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中,配置2包含配置5,配置3包含配置4。因此,如图13A所示,终端200的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将设定了配置2的单位频带和设定了配置5的单位频带分组为组1,将设定了配置3的单位频带和设定了配置4的单位频带分组为组2。
接着,控制单元208在组1中,选择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配置2的单位频带,作为用于通知响应信号的特定单位频带,该响应信号表示组1内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同样,控制单元208在组2中,选择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配置3的单位频带,作为用于通知响应信号的特定单位频带,该响应信号表示组2内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由此,在图13A中,通过设定了配置2的单位频带通知组1内的所有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通过设定了配置3的单位频带通知对组2内的所有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
更具体而言,如图13A所示,在配置2中,子帧#2和#7为UL子帧,在配置5中,子帧#2为UL子帧。因此,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在图13A所示的组1内的设定了配置2的单位频带中,通过与设定了配置5的单位频带的UL子帧定时相同的UL子帧定时即子帧#2中,通知一个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表示设定了配置2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设定了配置5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由此,如图13A所示,通过与1CC时(参照图3。即3GPP版本8或10)相同的UL子帧(子帧#2)通知设定了配置5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图13A所示的组2也是同样。
另一方面,终端200在图13A所示的组1内的设定了配置2的单位频带的子帧#7(配置5中为DL子帧)中,仅通知设定了配置2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
也就是说,即使通过特定的单位频带发送同一组内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组内的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也能够维持在与1CC时(参照图3)相同的定时。
与此相对,如图13B所示,在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中,配置2与配置3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即,配置2与配置3中至少分别包含在互不相同的定时设定的UL子帧(配置2的子帧#7、配置3的子帧#3、#4)。图13A中,控制单元208通过设定了配置3的单位频带发送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对通过设定了配置3的单位频带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的差错检测结果。即,设定了与组1中最上位的UL-DL配置即配置2不存在包含关系的配置3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通过包含设定了配置2的单位频带的组1以外的单位频带发送。由此,设定了配置3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也能够维持在与1CC时(参照图3)相同的定时。
这样,终端200基于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将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进行分组。由此,即使在对终端200设定不同的UL-DL配置的情况下,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也能够维持在与1CC时(参照图3)相同的定时。
(组数与PCell的设定方法)
接着,说明上述分组方法中所需最低限度的组数、以及重新设定(追加)了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CC)时的PCell的设定方法。
图14是用于说明新追加对终端200的单位频带(CC)时,重新设定PCell的情况(图14A)以及不重新设定PCell的情况(图14B、C)的图。关于不重新设定PCell的情况,进一步详细描述不一定始终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图14B)和始终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图14C)。
图14A~图14C中,在重新设定单位频带之前,对终端200仅设定配置2的1个单位频带,将该单位频带(即PCell)作为组1,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图14A~图14C的上段)。并且,图14A~图14C中,对终端200新追加配置1和配置3这两个单位频带(CC)(图14A~图14C的下段)。这里,配置1包含追加CC前的PCell即配置2的UL子帧定时。另一方面,配置3与追加CC前的PCell即配置2的UL子帧定时不存在包含关系。
在图14A(重新设定PCell的情况)中,追加配置1和配置3的两个单位频带后,当前的PCell即配置2的单位频带就不再是“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因此,“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被重新设定为PCell。即,如图14A所示,新设定的配置1的单位频带被重新设定为PCell。此外,在图14A中,新设定的配置3的单位频带也可以被重新设定为PCell。
另外,图14A中,将UL子帧定时存在包含关系的配置1和配置2分组为同一组即组1。并且,通过组1内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配置1的单位频带,通知表示对配置1和配置2的两个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另外,图14A中,通过设定了配置3的单位频带(组2),通知表示对配置3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
在图14B(不重新设定PCell且不一定始终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中,追加配置1和配置3的两个单位频带后,当前的PCell就不再是“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不过,在图14B中,可以不是始终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因而配置2的单位频带可以仍然是设定的PCell。即,图14B中,虽然分组方法以及在组内通知响应信号的单位频带与图14A相同,但设定为PCell的单位频带与图14A不同。即,在图14B所示的组1中,通知响应信号(差错检测结果)的UL-DL配置(配置1)与设定为PCell的单位频带的UL-DL配置(配置2)可以不同。
图14C是不重新设定PCell且始终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这里,为了始终通过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PCell必须是“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
为了在追加图14C所示的配置1和配置3的两个单位频带后,当前的PCell即配置2的单位频带仍然是“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能够属于同一组的UL-DL配置必须是配置5(或者配置2)。即,能够与PCell属于同一组的单位频带必须是设定了与设定为PCell的UL-DL配置相同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或者是设定了设定为PCell的UL-DL配置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即更下位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
与此相对,图14C中,对终端200新追加的单位频带是配置1和配置3的单位频带。即,图14C中,对终端200新追加的单位频带是设定了相对于PCell(配置2)上位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因此,这些单位频带不能属于PCell所属的组1。另外,配置1与配置3之间不存在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因此,这些单位频带不能属于同一组。
作为结果,在图14C中,将对终端200设定的各单位频带进行分组,以构成各自的组(组1~3)。并且,在各自的组1~3中,通过“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通知响应信号(差错检测结果)。即,在图14C所示的组1中,通过配置2的单位频带(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在组2中,通过配置3的单位频带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在组3中,通过配置1的单位频带通知差错检测结果。
这样,在基于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对单位频带进行分组,并且在每个组中,通过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通知差错检测结果时,为了支持所有UL-DL配置组合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组数如下所述。即,如图14A所示,在将PCell重新设定为“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的情况下,所需最低限度的组数为2。另外,如图14B所示,在不重新设定PCell且可以不始终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下,所需最低限度的组数为2。另外,如图14C所示,在不重新设定PCell且始终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下,所需最低限度的组数为3。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响应信号(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方法,配置0~6最多分为2个或3个组。
以上使用图14详细描述了重新设定PCell的情况和不重新设定PCell的情况下的分组方法以及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方法。此外,也可以是,关于是否重新设定PCell,或者在不重新设定PCell的情况下是否始终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通过设定能够进行切换。
(信令方法)
接着说明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的组的通知方法(信令方法)。
图13和图14中,在单位频带分组时,记载为组1、组2等。但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若哪个UL-DL配置属于哪个组的认识不一致,则无法正常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即,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需要持有对于组号的共同的认识,该组号表示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属于哪个组。因此,基站100需要对终端200预先设定组号。
对此,使用图15和图16详细描述组号的设定方法以及信令通知方法。以下分别说明组号的设定方法1~4。
<设定方法1>
设定方法1是对各UL-DL配置分别设定组号的方法。即,在设定方法1中,对每个UL-DL配置设定组号,对每一个UL-DL配置通知1比特(1比特/1配置)。
作为设定方法1的一例,如图15A所示,有对每一个UL-DL配置,通知1比特(最大组数为2的情况)或者2比特(最大组数为3~4的情况)的方法(方法1-1)。图15A中,对配置0~2、5、6通知组号“1”,对配置3、4通知组号“2”。
另外,作为设定方法1的一例,如图15B所示,有如下方法(方法1-2),即准备多个预先设定了UL-DL配置与组号的对应表,通知表示使用哪个对应表的编号(对应表的编号)。
另外,作为设定方法1的一例,有对各UL-DL配置分别固定地设定组号的方法(方法1-3)。此时,不需要从基站100向终端200的通知组号的信令。
此外,在设定方法1中,对每个UL-DL配置设定组号,因而在不同的组之间不可设定相同的UL-DL配置。
<设定方法2>
设定方法2是对于对终端200设定的各单位频带设定组号的方法。即,设定方法2中,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组号,对每一个单位频带通知1比特(1比特/1CC)。
例如,如图16所示,在终端A中,将设定了配置1、2、3、4和6的各单位频带集中为1个组。即,对设定了配置1、2、3、4和6的各单位频带设定组号“1”。另外,如图16所示,在终端B中,将设定了配置1和配置2的各单位频带集中为组1,将设定了配置3和配置4的各单位频带集中为组2。即,对设定了配置1和配置2的各单位频带设定组号“1”,对设定了配置3和配置4的各单位频带设定组号“2”。
即,基站100需要对每个终端200通知对各单位频带设定的组号,因此与设定方法1相比,信令通知的比特数增加。但是,不存在设定方法1所示的设定的限制。即,在设定方法2中,即使在不同组之间,也能够设定相同的UL-DL配置。即,同一UL-DL配置根据终端不同既可以属于组1,也可以属于组2。
对于设定方法2,若进一步细分,可举出对于对终端200设定的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组号的方法(方法2-1),或者对每个终端200设定用于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单位频带的方法(方法2-2)。在方法2-2中,对于终端200,仅通知用于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单位频带。因此,关于与所通知的单位频带属于同一组的其他单位频带是什么单位频带,需要预先设定是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固定地确定,还是通过设定能够进行变更。
<设定方法3>
设定方法3是对于每个终端200仅通知分组的启用、休止(是否进行分组)的切换的方法。即,在设定方法3中,仅通知1比特。此外,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可以单独设定设定方法3,也可以将设定方法3与设定方法1或设定方法2进行组合设定。
<设定方法4>
设定方法4是对每个终端200始终仅设定1组的方法。此时,做出如下限制,即不设定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无法包含的UL-DL配置。
以上,说明了组号的设定方法1~4。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中,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将第一单位频带和第二单位频带分组成一组。这里,在对上述第一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中,至少在与对上述第二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的UL子帧相同的定时设定UL子帧。控制单元208通过第一单位频带发送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对通过第一单位频带和第二单位频带分别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的差错检测结果。具体而言,控制单元208通过第一单位频带中的、与对第二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的UL子帧相同定时的UL子帧,发送上述一个响应信号。
由此,即使在终端200通过组内的特定单位频带(在组内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通知组内所有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其他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维持在与1CC时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相同。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如图7B所示根据对终端200设定的UL-DL配置的组合不同,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产生差异。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4A~14C所示,配置0~6最多分为2个或3个组。即,与对每个单位频带独立地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参照图7A)相比,无论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数为多少,也能够将A/N资源量以及基站100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量分别抑制为最多2倍或3倍的增加。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用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并且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UL子帧与DL子帧的比例)不同的情况下,使SCell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不会从仅设定单一的单位频带的情况下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变更,并且,能够抑制所使用的A/N资源量以及基站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解码处理量的增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在各组中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单位频带被休止(deactivation)的情况下,对该组的剩余单位频带全部进行休止。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各组中不允许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单位频带的休止(即,不使其休止)的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对于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的最大组数能够对每个终端200设定。例如,对低端的终端可以将最大组数设定为1,对高端的终端可以将最大组数设定为2。另外,组数的上限值等于所设定的单位频带数。通过使组数大于为支持上述的所有UL-DL配置的组合所需最低限度的组数,对每个单位频带通知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比特数增多,能够防止基站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估计精度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频带的分组方法并不限定于图13所示的例子。例如,在图12B所示的UL-DL配置中,可以将配置3、配置4和配置5作为组1,仅将配置2作为组2。
另外,在图12B中,在不存在包含关系的配置2和配置4、各自对单位频带设定有在更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例如,配置1、配置6或者配置0)的情况下,可以将该UL-DL配置、配置2和配置4分组为同一组。
例如,在图12B所示的UL-DL配置中,可以将配置3和配置5作为组1,将配置2作为组2、并将配置4作为组3。即,可以将在图12B所示的包含关系下互不相邻的UL-DL配置(例如配置3和配置5)作为同一组。
即,终端200在进行分组时,只要不是仅由UL子帧定时中相互不存在包含关系的UL-DL配置的组合(图12B中是配置1与配置3、配置2与配置3、以及配置2与配置4)构成组即可。另外,终端200在进行分组时,只要不是由UL子帧定时中相互不存在包含关系的UL-DL配置的组合与比构成该组合的各UL-DL配置更下位地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图12B中,对于配置1与配置3的组合是配置2、配置4或配置5,对于配置2与配置3的组合是配置4或配置5,对于配置2与配置4的组合是配置5)构成组即可。
总之,终端200只能将UL子帧定时中相互不存在包含关系的UL-DL配置的组合分组到在上位包含构成该组合的两个UL-DL配置的UL-DL配置(图12B中,对于配置1与配置3的组合是配置0或配置6,对于配置2与配置3的组合是配置0或配置6,对于配置2与配置4的组合是配置0、配置6或配置1)所属的组。
另外,可能有在同一组内存在多个如下的单位频带的情况,该单位频带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也就是说,可能有存在多个如下的单位频带的情况,该单位频带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同一UL-DL配置。此时,在组内设定了同一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中的一个为PCell的情况下,将PCell设定为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单位频带即可。另外,在组内不存在PCell的情况(组仅由SCell构成的情况)下,将SCell的索引较小的SCell设定为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单位频带即可。但是,即使是PCell所属的组,也不必一定从PCell通知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单位频带是各组内“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在PCell不是“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可以将PCell重新设定为“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
(分组的原则)
如上所述,单位频带的分组方法并不限于一种。例如,在图13中,可以将配置3、配置4和配置5作为组1,仅将配置2作为组2。以下说明用于决定分组方法的原则。
作为分组的原则,例如有使差错检测结果的比特数在组之间均等的分组方法。作为其他的分组原则,有使单位频带数在组之间均等的分组方法。作为另一个分组原则,还有考虑了MIMO和non-MIMO的设定的、使差错检测结果的比特数在组之间均等的分组方法。根据这些原则,可以使每1比特差错检测结果的能量平滑。
另外,还有避免将10毫秒周期的UL-DL配置(例如,配置3、4和5)或者DL子帧比例高的UL-DL配置进行组合的分组方法。由此,能够防止每组通知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比特数增多。
另外,也可以分组为每组有两个以下的单位频带。由此,能够对各组进行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即,仅支持对最大2个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方法。此外,在组之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方法(信道选择或者DFT-S-OFDM)。也可以设为能够对每个组设定是使用信道选择还是使用DFT-S-OFDM。另外,也可以设为,在组内,例如基于绑定前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比特数、分配了与要通知的差错检测结果关联的下行数据的单位频带的数,能够对每个子帧切换差错检测结果通知方法。例如,图13中,在组1中,分配了与要通知的差错检测结果关联的下行数据的单位频带的数对于子帧#2而言为配置2、5的两个单位频带,对于子帧#7而言仅为配置2的单位频带。因此,也可以设为在图13所示的组1中,能够在子帧#2与子帧#7之间切换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方法。
(实施方式3)
在高级LTE中,有时适用由PCell的PDCCH指示PCell以外的单位频带(SCell)的PDSCH的跨载波调度(Cross-carrier scheduling)。即,在跨载波调度中,PCell是“跨载波调度源(进行控制的一方)”,SCell是“跨载波调度对象(受控制的一方)”。
在多个单位频带之间UL-DL配置不同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跨载波调度的条件如下。即,在跨载波调度对象的单位频带为DL子帧或者特殊子帧时,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为DL子帧或者特殊子帧。即,在跨载波调度对象的单位频带中存在通知下行数据的区域(PDSCH)时,在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中,必须存在通知下行控制信号的区域(PDCCH)以便指示该下行数据。
另一方面,在跨载波调度对象的单位频带为UL子帧时,无须对跨载波调度对象的单位频带指示PDSCH。因此,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可以是UL子帧、DL子帧、或者特殊子帧中的任一者。
图17表示进行跨载波调度的情况的例子。图17A是进行组内跨载波调度(intra-group cross-carrier scheduling)的情况的例子。图17B是进行组间跨载波调度(inter-group cross-carrier scheduling)的情况的例子。
图17A表示从设定了配置3的单位频带(PCell)对设定了配置4的单位频带进行跨载波调度的情况。如图17A所示,在两个单位频带中均为DL子帧的情况下,由于跨载波调度源的PDCCH与跨载波调度对象的PDSCH都可能存在,所以能够进行跨载波调度。另一方面,在图17A所示的子帧#4中,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配置3)为UL子帧,跨载波调度对象的单位频带(配置4)为DL子帧。因此,虽然跨载波调度对象的PDSCH有可能存在,但无法分配跨载波调度源的PDCCH,因此无法进行跨载波调度。
另外,图17B表示组1内存在设定了配置3的单位频带和设定了配置4的单位频带,组2内存在设定了配置2的单位频带和设定了配置5的单位频带的情况。如图17B所示,在子帧#3、#4中,跨载波调度源的组1的单位频带(配置3)为UL子帧,跨载波调度对象的组2的单位频带(配置2和5)为DL子帧。因此,虽然跨载波调度对象的PDSCH有可能存在,但无法分配作为跨载波调度源的PDCCH,因此无法进行跨载波调度。
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跨载波调度时,着眼于UL-DL配置间的D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将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进行分组。
下面,使用图18说明UL-DL配置间的D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图18所示的配置0~6与图3所示的配置0~6分别对应。
图18A是在相当于1帧(10个子帧。子帧#0~#9)的DL子帧、UL子帧及特殊(Special)子帧的定时中,着眼于DL子帧定时来记载UL-DL配置间的包含关系的图。图18B是简化了图18A的记载,仅着眼于包含关系的图。
图18A中,例如,配置5中,子帧#0和#3~#9为DL子帧,在所有UL-DL配置(配置0~6)中,1帧中的DL子帧的比例最高。
图18A中,例如,配置4中,子帧#0和#4~#9为DL子帧。
这里,如图18A所示,在配置5以及配置4两者中,子帧#0和#4~#9均为DL子帧。另外,也可以说,将配置5的子帧#3变为UL子帧后则成为配置4,将配置4的子帧#3变为DL子帧后则成为配置5。
即,配置4中的DL子帧的定时是配置5中的DL子帧的定时的子集(subset)。也就是说,配置4的DL子帧定时包含在配置5的DL子帧定时中。如图18A和图18B所示,除了配置1与配置3、配置2与配置4、以及配置3与配置2这3种组合以外,在所有两个UL-DL配置间,均存在这种集合(配置5)与子集(配置4)的关系(包含关系)。
此外,图18A和图18B中,在具有对于DL子帧的包含关系的UL-DL配置之间,DL子帧数较多的UL-DL配置称为“上位UL-DL配置”,DL子帧数较少的UL-DL配置称为“下位UL-DL配置”。即,图18B中,配置5为最上位的UL-DL配置,配置0为最下位的UL-DL配置。即,图18A和图18B所示的D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中,成立与图12A和图12B所示的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正相反的关系。
根据图18A,在上位的UL-DL配置中,至少在与下位的UL-DL配置中设定的DL子帧相同的定时,设定有DL子帧。即,在与下位的UL-DL配置中设定的DL子帧相同的定时,在上位的UL-DL配置中不会设定UL子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给予如下条件,即:作为组内(Intra-group)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是各组中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D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换言之,也可以表达为,作为组内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是各组中设定了在“最下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
另外,给予如下条件,即:作为组间(Inter-group)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是所有组中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D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
图19表示进行着眼于图18所示的包含关系的分组的情况下的跨载波调度方法的具体例。
图19A中,进行分组以使分别设定了配置3和4的单位频带为组1,分别设定了配置2和5的单位频带为组2。图19B表示组1内(Intra-group)的跨载波调度,图19C表示组间(Inter-group)的跨载波调度。
如图19A所示,在UL-DL配置间的D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中,配置4是比配置3更上位的UL-DL配置。由此,在图19B中,设定了配置4的单位频带成为跨载波调度源,设定了配置3的单位频带成为跨载波调度对象。因此,如图19B所示,在与对跨载波调度对象的单位频带设定的DL子帧(存在PDSCH的子帧)相同的定时,跨载波调度源中必定也为DL子帧(存在PDCCH的子帧)。另外,如图19B所示,在子帧#4中,跨载波调度对象的单位频带(配置3)为UL子帧,因此无需进行跨载波调度。
同样,如图19A所示,在UL-DL配置间的D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中,配置5是比配置2~4更上位的UL-DL配置。由此,在图19C中,设定了配置5的单位频带成为跨载波调度源,分别设定了配置2~4的单位频带成为跨载波调度对象。因此,如图19C所示,与图19B同样,在与对跨载波调度对象的单位频带设定的DL子帧(存在PDSCH的子帧)相同的定时,跨载波调度源中必定也为DL子帧(存在PDCCH的子帧)。另外,如图19C所示,与图19B同样,在子帧#3以及子帧#4中,跨载波调度对象的单位频带(配置3或4)为UL子帧,因此无需进行跨载波调度。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9B和图19C所示,不存在图17那样无法进行跨载波调度的子帧。即,在图19B和图19C所示的任一子帧中,都能够进行跨载波调度。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UL-DL配置间的D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上,设定了上位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被设定为跨载波调度源。换言之,设定了DL子帧的比例较多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被设定为跨载波调度源。由此,在跨载波调度时,该单位频带中即使分配了指示其他单位频带的PDSCH的PDCCH,PDCCH资源紧缺的可能性也低。
(信令方法)
接着说明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的组的通知方法(信令方法)。
在图19中,在单位频带分组时,记载为组1、组2等。但是,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若哪个UL-DL配置属于哪个组的认识不一致,则无法正确地通知通过PDCCH的PDSCH分配。即,需要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具有对于组号的共同的认识,该组号表示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属于哪个组。因此,基站100需要对终端200预先设定组号。
以下分别说明与实施方式2(图15和图16)相同的组号的设定方法1~4。
<设定方法1>
设定方法1是对各UL-DL配置分别设定组号的方法。即,在设定方法1中,对每个UL-DL配置设定组号,对每一个UL-DL配置通知1比特(1比特/1配置)。
作为设定方法1的一例,如图15A所示,有对每一个UL-DL配置,通知1比特(最大组数为2的情况)或者2比特(最大组数为3~4的情况)的方法(方法1-1)。图15A中,对配置0~2、5、6通知组号“1”,对配置3、4通知组号“2”。
另外,作为设定方法1的一例,如图15B所示,有如下方法(方法1-2),即准备多个预先设定了UL-DL配置与组号的对应表,通知表示使用哪个对应表的编号(对应表的编号)。
另外,作为设定方法1的一例,有对各UL-DL配置分别固定地设定组号的方法(方法1-3)。此时,不需要从基站100向终端200的通知组号的信令。
此外,在设定方法1中,对每个UL-DL配置设定组号,因而在不同的组之间不可设定相同的UL-DL配置。
<设定方法2>
设定方法2是对于对终端200设定的各单位频带设定组号的方法。即,设定方法2中,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组号,对每一个单位频带通知1比特(1比特/1CC)。
即,基站100需要对每个终端200通知对各单位频带设定的组号,因此与设定方法1相比,信令通知的比特数增加。但是,没有设定方法1所示的设定的限制。即,在设定方法2中,即使在不同组之间,也能够设定相同的UL-DL配置。即,同一UL-DL配置根据终端不同既可以属于组1,也可以属于组2。
对于设定方法2,若进一步细分,可举出对于对终端200设定的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组号的方法(方法2-1),或者对每个终端200设定作为组间或组内的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的方法(方法2-2)。在方法2-2中,对于终端200,仅通知作为组间或组内的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因此,关于与所通知的单位频带属于同一组的其他单位频带是什么单位频带,需要预先设定是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固定地确定,还是通过设定能够进行变更。
<设定方法3>
设定方法3是对于每个终端200仅通知分组的启用、休止(是否进行分组)的切换的方法。即,在设定方法3中,仅通知1比特。此外,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可以单独设定设定方法3,也可以将设定方法3与设定方法1或设定方法2进行组合设定。
<设定方法4>
设定方法4是对每个终端200始终仅设定1组的方法。此时,做出如下限制,即不设定在最上位包含D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无法包含的UL-DL配置。
以上,说明了组号的设定方法1~4。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和终端200将第一单位频带和第二单位频带分成一组。这里,在对上述第一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中,至少在与对上述第二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的DL子帧相同的定时设定DL子帧。并且,基站100在跨载波调度时,使用对第一单位频带分配的PDCCH(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200通知对第一单位频带和第二单位频带双方的PDSCH的资源分配信息。另一方面,终端200基于通过第一单位频带接收的PDCCH,确定通过第一单位频带和第二单位频带分别接收的PDSCH的资源。即,将第一单位频带设为跨载波调度源,将第二单位频带设为跨载波调度对象。
由此,通过对终端200设定的多个单位频带中的特定的单位频带(在组内或组间,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D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在任一子帧定时都能够指示PDSCH的分配。此外,在跨载波调度时,即使在上述特定的单位频带(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中DL子帧的比例最高的单位频带)中,分配指示其他单位频带的PDSCH的PDCCH的情况下,PDCCH资源紧缺的可能性也低。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且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UL子帧与DL子帧的比例)不同的情况下,能够防止PDCCH的资源紧缺,并且在任一子帧中都能够进行跨载波调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频带的分组方法并不限定于图19A所示的例子。例如,在图18B所示的UL-DL配置中,可以将配置3、配置4和配置5作为组1,仅将配置2作为组2。
另外,在图18B中,在与不存在包含关系的配置2和配置4之间通用地、对单位频带设定有在更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配置5的情况下,可以将配置5、配置2和配置4分组为同一组。
例如,在图18B所示的UL-DL配置中,可以将配置3和配置5作为组1,将配置2作为组2、并将配置4作为组3。即,可以将在图18B所示的包含关系下互不相邻的UL-DL配置(例如配置3和配置5)作为同一组。
另外,例如,图19A中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的UL-DL配置(配置2、3、4、5)中,包含图18所示的UL-DL配置中作为最上位的UL-DL配置的配置5。因此,所有UL-DL配置(配置2、3、4、5)可以集中为组1。
即,终端200在进行分组时,只要不是仅由DL子帧定时中相互不存在包含关系的UL-DL配置的组合(图18B中是配置1与配置3、配置2与配置3、以及配置2与配置4)构成组即可。
另外,可能有在同一组内存在多个如下的单位频带的情况,该单位频带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D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也就是说,可能有存在多个如下的单位频带的情况,该单位频带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DL子帧定时的同一UL-DL配置。此时,在组内存在PCell的情况下,将PCell设定为跨载波调度源即可。而在组内不存在PCell的情况(组仅由SCell构成的情况)下,将SCell的索引较小的SCell设定为跨载波调度源即可。不过,作为组间(Inter-group)的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不必一定是PCell。同样,作为组内(Intra-group)的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也不必一定是PCell。另外,在组间或者组内,PCell不是作为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可以将PCell重新设定为作为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与利用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参照图12)的、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单位频带的确定方法有关的单位频带分组方法,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与利用D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参照图18)的、作为组间或组内的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的确定方法有关的单位频带分组方法,既可以采用共同的分组方法,也可以采用专用的分组方法。在采用共同的分组方法的情况下,通过使信令通用化,能够减少基站100对终端200的信令比特数。另外,通过采用共同的分组方法,能够简化如图14所示的新追加单位频带时的处理时的动作,因此能够简化基站100和终端200的结构。
此外,例如,在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和跨载波调度中,采用共同的分组方法时,假设将与差错检测结果通知有关的分组(利用了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的分组)用于与跨载波调度有关的分组。在此情况下,根据分组后的单位频带的UL-DL配置不同,在跨载波调度中,不存在包含关系的多个UL-DL配置有可能成为组内的最上位的UL-DL配置。例如,在将配置1、2、4作为一个组的情况下,在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图12)中,配置1成为最上位的UL-DL配置,与此相对,在D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图18)中,相互不存在包含关系的配置2、4成为最上位的UL-DL配置。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相互不存在包含关系的多个UL-DL配置中的、DL子帧数较多的UL-DL配置(上述例子中为配置4)的单位频带作为跨载波调度源的单位频带。或者,也可以在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和跨载波调度中采用共同的分组方法,以不允许相互不存在包含关系的多个UL-DL配置成为最上位的UL-DL配置的分组。
(实施方式4)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终端的UL-DL配置的图。
对于将某个单位频带(假设为小区A)设定为PCell的终端,利用广播信号(SIB1)通知对该PCell设定的UL-DL配置。对于将该单位频带(小区A)设定为SCell的其他终端,利用作为终端专用的信令的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通知对该SCell设定的UL-DL配置。
如图23A所示,在带内(intra-band)CA(载波聚合)中,使用相同频带(频带A(例如2GHz频带))内的多个单位频带(小区A1与小区A2)。说明基站对于某个终端,将小区A1设定为PCell,将小区A2设定为SCell的情况。对PCell设定的UL-DL配置通过小区A1内的多个终端间通用(cell specific,小区专用)的广播信号(SIB1)进行通知。对SCell设定的UL-DL配置通过在小区A1中作为终端专用的信令的RRC进行通知。其中,在带内CA中,将利用RRC通知的SCell(小区A2)的UL-DL配置设定为与通过小区A2内的多个终端间通用的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的值。此外,在相同频带内的多个单位频带中,为了避免上行通信与下行通信之间的干扰,使用相同的UL-DL配置。由此,终端在带间CA中,期待着SCell的UL-DL配置与PCell中利用广播信号(SIB1)通知给终端的UL-DL配置相同而进行动作。
如图23B所示,在带间(Inter-band)CA中,使用不同频带(频带A(例如2GHz频带)和频带B(例如800MHz频带))内的单位频带(依次分别为小区A与小区B)。作为一例,说明基站对于某个终端,将小区A设定为PCell,将小区B设定为SCell的情况。对终端的PCell设定的UL-DL配置通过小区A内的多个终端间通用的广播信号(SIB1)进行通知。对SCell设定的UL-DL配置通过在小区A中作为终端专用的信令的RRC进行通知。但是,在带间CA中,正在研究将利用RRC通知的SCell(小区B)的UL-DL配置设定为与通过小区B内的多个终端间通用的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值。即,正在研究,作为对1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除了管理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1个UL-DL配置,以及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来通知的UL-DL配置以外,还管理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来通知的UL-DL配置。此外正在研究,基站作为对该单位频带的UL-DL配置,通过广播信号或者RRC对终端通知1个UL-DL配置,另一方面,使对终端通知的UL-DL配置在终端之间不同。
进而,在LTE-A系统中正在研究,根据上行通信业务量与下行通信业务量的比例变动,利用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通知,在时间上切换通过SIB1通知的UL-DL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2相关,着眼于对于对终端200设定的各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间的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作为对1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除了管理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1个UL-DL配置,以及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来通知的UL-DL配置以外,还管理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来通知的UL-DL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作为对1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通过广播信号或者RRC信令对终端通知1个UL-DL配置,另一方面,使对终端通知的UL-DL配置在终端之间不同。
此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组数,但为了简化说明,仅说明组数为1的情况。即,始终仅使用1个单位频带(PCell),通知终端对基站通知的表示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
图24是表示满足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条件(1)的UL-DL配置的设定的图。
终端始终仅使用一个单位频带通知表示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因此与利用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PCell的UL-DL配置对应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成为图24所示的条件(1)。这只是将实施方式2中的图12A和图12B的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表示为表格的图。例如,在图12A和图12B中可以看出,配置#1的UL子帧定时包含的是配置#1、配置#2、配置#4或者配置#5。另一方面,图24中,基站在PCell中利用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为配置#1时,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为配置#1、配置#2、配置#4或者配置#5,终端始终仅使用PCell通知表示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这里,所谓“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可以在PCell中通过终端专用的RRC对终端通知的配置,也可以是对各个终端动态地通知的配置。并且,“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可以与在该终端作为S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对其他终端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以下的记载也同样。
此外,UL-DL配置是如图3所示的、表示1帧(10子帧)中哪个子帧为UL子帧或者DL子帧的关系的信息。在对各个终端动态地、即对每个子帧通知UL-DL配置的情况下,UL-DL配置不必一定是表示1帧中哪个子帧为UL子帧或者DL子帧的关系的信息。例如,在此情况下,UL-DL配置可以是表示在多个子帧中哪个子帧为UL子帧或者DL子帧的关系的信息。或者,UL-DL配置也可以是表示1子帧是UL子帧或者DL子帧中的哪一者的信息。以下的记载中也同样。
此外,使用图25说明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与在相同的单位频带中基站利用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情况。尤其详细描述将进行带间CA的终端作为SCell使用的小区B,由不进行CA的终端作为PCell使用的情况。
图2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CRS测定的课题的图。图25A中,在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小区B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包含(也可以等于)终端使用的SCell(小区B)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将其作为条件(2))的情况下,例如对带间CA终端的SCell设定配置#2,而对使用相同的单位频带即小区B的非CA(Non-CA)终端的PCell设定配置#1。会存在在相同单位频带内的相同子帧中多个终端间识别的子帧的通信方向不同的情况。即,存在UL与DL争用的子帧。基站进行调度,以使仅发生在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中的任一者。图25B中,在终端使用的SCell(小区B)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包含(且不同于)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小区B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的情况下,例如对带间CA终端的SCell设定配置#1,而对使用相同的单位频带即小区B的非CA终端的PCell设定配置#2。此时,会存在在相同单位频带内的相同子帧中终端识别的子帧的通信方向不同的情况,但与图25A的情况同样,基站进行调度,以使仅发生在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中的任一者。
但是,图25B中,在非CA终端(尤其是对进行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Signal,小区专用参考信号)测定的子帧不能做出限制的旧终端(例如版本8或版本9的终端))中,为了进行移动性测定,在DL子帧中进行CRS测定。即,在UL与DL争用的子帧中,虽然基站为了作为UL子帧使用而使下行通信不发生,但存在着在DL子帧中进行接收处理的终端。此时,进行上行通信的带间CA终端对进行CRS测定的非CA终端造成干扰。另一方面,图25A中,非CA终端为UL子帧时带间CA终端中为DL子帧,有可能发生CRS测定。但是,支持带间CA的终端是版本11以后的终端,因而基站对于能够对CRS测定做出限制的版本10以后的终端,若对CRS测定做出限制,则能够避免该干扰。因此,为了避免对版本8或版本9终端中的CRS测定的干扰,需要满足图25A所示的条件(2)。
图26是表示满足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条件(1)和条件(2)的UL-DL配置的设定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同时满足条件(1)和条件(2)。即,基站基于终端作为P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以及终端作为S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确定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由此,在相同的单位频带中多个终端间使用不同的UL-DL配置的情况下,通过仅使用1个单位频带(PCell)通知表示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能够简化终端的RF结构,同时避免对旧终端中的移动性测定(CRS测定)的干扰。
此外,对条件(2)而言,例如通过将相应子帧设定为MBSFN子帧,能够对非-CA终端不进行CRS测定。或者,若使对CRS测定不能做出限制的旧终端不能使用相应频带,则不会发生干扰。因此,至少满足条件(1)即可。
图2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SRS发送的课题的图。
图27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小区B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包含(也可以等于)终端使用的SCell(小区B)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将其作为条件(2))。
使用图27详细描述条件(2)。如上所述,根据条件(2),能够使进行上行通信的带间CA终端对进行CRS测定的旧终端不会造成干扰。但是,根据条件(2),在带间CA终端的SCell为DL子帧时,在相同单位频带的非CA终端中有时为UL子帧。在该子帧中,在非CA终端发送被基站预先设定为周期性地(Periodic)发送的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即周期性SRS)时,非CA终端中的UL发送对使用相同单位频带的带间CA终端的SCell中的DL接收造成干扰。
因此,基站例如通过RRC,对带间CA终端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并且,带间CA终端基于该信息判断在相应子帧中是否从其他终端发送SRS。发送SRS的码元通常仅是1子帧的14码元中的最后2码元,因而在相应子帧中,终端接收除了后半部的2码元以外的最多12码元。不过,在相应子帧中,基站需要进行下行发送和上行SRS接收这两者,若考虑基站中的发送和接收的切换时间,或者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传播延迟,则实际上可用于下行通信的码元要少于12码元。并且,该动作与特殊子帧中的动作类似。因此,带间CA终端也可以将相应子帧视为特殊子帧。
“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的形式可以是表示SRS发送子帧或者SRS非发送子帧的位图模式。也可以在基站和终端中分别保持与SRS发送子帧的模式一一对应的索引号的表,“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的形式可以是该索引号。另外,还可以是用于确定SRS发送子帧的UL-DL配置。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带间CA终端判断为,在用于确定SRS发送子帧的UL-DL配置所指示的UL子帧中,从其他终端进行SRS发送。并且,在用于确定SRS发送子帧的UL-DL配置所指示的UL子帧中,对带间CA终端设定的UL-DL配置指示DL子帧的情况下,带间CA终端将该子帧视为特殊子帧。例如,在图27的例子中,基站例如通过RRC对带间CA终端通知配置#1作为用于确定SRS发送子帧的UL-DL配置。在带间CA终端,将本终端使用的配置#2中为DL子帧、配置#1中为UL子帧的子帧#3和子帧#8视为特殊子帧。此外,在最佳实施方式中,应同时适用条件(2)和“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的信令,但也可以适用其中的任一者。
另外,对非CA终端中的移动性测定(CRS测定)造成干扰的情况只有如图25B所示在带间CA终端的SCell中进行UL发送的情况。换言之,在例如RF结构上无法在带间CA时从SCell进行UL发送的终端中,不会发生上述干扰问题。因此,可以基于由终端通知给基站的UE能力(UE Capability,终端的能力),使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的设定方法有所不同。即,基站对于无法从SCell进行UL发送的终端,可以设定仅满足图24所示的条件(1)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而对于能够从SCell进行UL发送的终端,可以设定满足图26所示的条件(1)和条件(2)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在此情况下,基站仅基于由基站通过相应单位频带的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确定无法从SCell进行UL发送的终端所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
另外,作为UE能力之一,除了能否进行SCell的UL发送之外,还考虑全双工(Full duplex)和半双工(Half duplex)。在某个频带(频带A)的单位频带(小区A)和与其不同的频带(频带B)的单位频带(小区B)间进行载波聚合(即带间载波聚合)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一个频带的单位频带进行UL发送,通过另一个频带的单位频带进行DL接收的终端是全双工终端,无法同时进行上述发送和接收的终端是半双工终端。面向低成本终端,要求能够简化RF的半双工终端,面向高端终端,要求全双工终端。另外,所述无法进行SCell中的UL发送的UE能力是面向低成本终端,而能够进行SCell的UL发送的UE能力是面向高端终端。因此,基站对于低成本的半双工终端,可以设定满足图24所示的条件(1)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而对于高端的全双工终端,可以设定满足图26所示的条件(1)和条件(2)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
此外,在半双工终端中进行带间CA的情况下,若对终端设定的UL-DL配置在单位频带之间不同,则在单位频带之间,存在UL与DL争用的子帧。在此情况下,产生如下的课题,即,在该子帧中,半双工终端只能使用一个单位频带的UL子帧或者DL子帧,妨碍载波聚合的本来的目的即峰值速率的提高。
图28是表示满足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条件(3)的UL-DL配置的设定的图。
如图28所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基站可以将半双工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设定为与通过该半双工终端作为P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的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的值(即,图28中记载的条件(3))。由此,PCell和SCell之间通信方向始终一致,因此不存在无法进行通信的子帧,能够实现载波聚合的本来目的即峰值速率的提高。即,基站对于全双工终端,可以设定满足图26所示的条件(1)和条件(2)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对于半双工终端,可以设定满足条件(3)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或者,也可以是,对于全双工并且能够进行SCell中的UL发送的终端,设定满足图26所示的条件(1)和条件(2)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对于全双工并且不能进行SCell中的UL发送的终端,设定满足图24所示的条件(1)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而且,对于半双工终端,设定满足图28所示的条件(3)的、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另外,还可以对上述终端通知如下的信令,即,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此外,根据图28和图24可知,条件(3)包含在条件(1)中。
这里,条件(3)中,设定为PCell的UL-DL配置与SCell的UL-DL配置相同,可认为与图23A所示的带内CA的情况没有很大差别。条件(3)的意义在于,在终端作为P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与终端作为S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情况下,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与终端作为P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另一方面,图23A中意味着,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与终端作为S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条件(3)与图23A在这一点上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条件(1)、条件(2)和条件(3)中,条件(1)和条件(3)是对设定给1个终端的PCell的UL-DL配置和SCell的UL-DL配置的限制。条件(2)是对在多个终端间设定的UL-DL配置的限制。终端无法得知基站对相同单位频带的其他终端设定怎样的UL-DL配置。因此,终端无法判断是否适用了条件(2)。另一方面,基站当然了解对各终端设定怎样的UL-DL配置,因而能够判断是否适用了条件(2)。另外,“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是从基站向终端通知的,因此基站和终端当然能够了解该信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终端,存在以下4种对UL-DL配置的条件和信令方法。以下条件和信令方法可以因各终端而异。例如,可以基于UE能力,使以下条件和信令方法因各终端而异。
1、仅适用条件(1)。
2、仅适用条件(3)。
3、除了仅适用条件(1)以外,还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
4、除了仅适用条件(3)以外,还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基站,存在以下8种对UL-DL配置的条件和信令方法。以下所示的条件和信令方法可以因各终端(例如基于UE能力)而异或者因各频带而异。
1、仅适用条件(1)。
2、仅适用条件(3)。
3、除了仅适用条件(1)以外,还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
4、除了仅适用条件(3)以外,还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
5、适用条件(1)和条件(2)。
6、适用条件(3)和条件(2)。
7、除了适用条件(1)和条件(2)以外,还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
8、除了适用条件(3)和条件(2)以外,还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对终端200设定的各单位频带的UL-DL配置间的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作为对1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除了管理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1个UL-DL配置,以及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来通知的UL-DL配置以外,还管理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来通知的UL-DL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作为对该单位频带的UL-DL配置,通过广播信号或者RRC信令对终端通知1个UL-DL配置,另一方面,使对终端通知的UL-DL配置在终端之间不同。通过对UL-DL配置的设定提供条件(1)、条件(2)和条件(3),终端始终仅使用一个单位频带(PCell)通知表示对基站通知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而且能够避免对版本8或版本9的终端造成的对CRS测定的干扰。与此同时,通过对终端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能够避免由周期性SRS发送产生的干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条件(1)、条件(2)和条件(3)中,基于如下前提,即,终端使用的PCell的UL-DL配置与终端作为P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因此,基站至少基于终端作为P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确定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但是,重要的一点是,对终端作为P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并不是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而是终端使用的PCell的UL-DL配置。总之,至少基于终端使用的PCell的UL-DL配置来确定终端使用的SCell的UL-DL配置,能够解决同样的课题。因此,在终端使用的PCell的UL-DL配置与终端作为PCell使用的单位频带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情况下,例如终端使用的PCell的UL-DL配置不是通过SIB1通知,而是通过RRC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本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带间CA终端中,对终端设定的UL-DL配置在单位频带之间不同的情况。但是,不一定限定于带间CA。尤其是条件(2)满足以下条件即可:作为对1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除了管理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1个UL-DL配置以及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通知的UL-DL配置以外,还管理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通知的UL-DL配置;以及作为对该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通过广播信号或者RRC信令对终端通知1个UL-DL配置,另一方面,使对终端通知的UL-DL配置在终端之间不同。因此,在实施方式5中示出上述情况。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着眼于实施方式4中仅适用条件(2)的情况。本实施方式中,满足以下条件即可:作为对1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除了管理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1个UL-DL配置以及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通知的UL-DL配置以外,还管理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通知的UL-DL配置;以及作为对该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通过广播信号或者RRC信令对终端通知1个UL-DL配置,另一方面,使对终端通知的UL-DL配置在终端之间不同。因此,本实施方式并不依赖于带间CA的有无。
使用图29说明在一个单位频带(PCell)中,将基站通过SIB1通知的UL-DL配置、以及通过RRC信令通知或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这两个UL-DL配置分别对不同终端设定一个的情况。
图2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CRS测定的课题的图。
图29中,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包含(也可以等于)通过RRC信令通知给终端或者动态地通知给终端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将其作为条件(2))。
其中,能够设定基站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的终端是版本11以后的终端,是能够做出CRS测定的限制的终端。另一方面,能够设定基站通过SIB1通知的UL-DL配置的终端是版本8以后的所有终端,其中,能够做出CRS测定的限制的终端是版本10以后的终端。
图29A表示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包含(也可以等于)基站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条件(2))的情况。例如,对版本11的终端A设定配置#2,对相同单位频带的版本8、9、10或11的终端B设定配置#1。此时存在着在相同单位频带内的相同子帧中,在终端A和终端B之间识别的子帧的通信方向不同的情况。即,存在UL与DL争用的子帧。此时,基站进行调度,以使仅发生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中的任一者。另外,基站对终端A的CRS测定做出限制,使得在终端B的UL发送时版本11的终端A不进行CRS测定。接着,图29B中示出基站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包含(且不同于)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的UL子帧定时的情况。例如,对版本11的终端A设定配置#1,对相同单位频带的版本8、9、10或11的终端B设定配置#2。此时存在着在相同单位频带内的相同子帧中,在终端A和终端B之间识别的子帧的通信方向不同的情况。即,存在UL与DL争用的子帧。此时,基站进行调度,以使仅发生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中的任一者。
在图29B中,CRS测定不受限制的版本8或版本9的终端B为了进行移动性测定,在DL子帧中进行CRS测定。即,在UL与DL争用的子帧中,即使基站为了作为UL子帧使用而使下行通信不发生,但却存在着在DL子帧中进行接收处理的终端。因此,此时,进行上行通信的终端A对进行CRS测定的终端B,尤其是对版本8或版本9的终端造成干扰。因此,为了避免对版本8或版本9终端中的CRS测定的干扰,需要满足图29A所示的条件(2)。即,基站能够设定的、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基于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确定。
图30是表示满足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条件(2)的UL-DL配置的设定的图。
基站能够设定的、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满足图30。
进而,使用图31详细描述条件(2)。图3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SRS发送的课题的图。
如上所述,根据条件(2),能够使进行上行通信的版本11的终端A对进行CRS测定的版本8或版本9的终端B不会产生干扰。但是,根据条件(2),在版本11的终端A为DL子帧时,在相同单位频带的终端B中有时为UL子帧。在该UL子帧中,在终端B发送被基站预先设定为周期地发送的SRS时,终端B中的UL发送对使用相同单位频带的终端A中的DL接收造成干扰。
因此,基站例如通过RRC信令,对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的终端(即终端A),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并且,该终端基于该信息判断在相应子帧中是否从其他终端发送SRS。发送SRS的码元通常仅是1子帧的14码元中的最后2码元,因而在相应子帧中,该终端接收除了后半部的2码元以外的最多12码元。不过,在相应子帧中,基站需要进行下行发送和上行SRS接收这两者,若考虑基站中的发送和接收的切换时间,或者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传播延迟,则实际上可用于下行通信的码元要少于12码元。并且,该动作与特殊子帧中的动作类似。因此,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的终端可以将该子帧视为特殊子帧。此外,在最佳实施方式中,应同时适用条件(2)和“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的信令,但也可以适用其中的任一者。
“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的形式可以是表示SRS发送子帧或者SRS非发送子帧的位图模式。也可以在基站和终端中分别保持与SRS发送子帧的模式一一对应的索引号的表,“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的形式可以是该索引号。另外,还可以是用于确定SRS发送子帧的UL-DL配置。另外,在此情况下,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的终端在用于确定SRS发送子帧的UL-DL配置所指示的UL子帧中,判断为从其他终端进行SRS发送。并且,在用于确定SRS发送子帧的UL-DL配置所指示的UL子帧中,对该终端设定的UL-DL配置指示DL子帧的情况下,该终端将该子帧视为特殊子帧。例如,在图31的例子中,基站例如通过RRC信令,对终端A通知配置#1作为用于确定SRS发送子帧的UL-DL配置。在终端A,将本终端使用的配置#2中为DL子帧、用于确定SRS发送子帧的配置#1中为UL子帧的子帧#3和子帧#8视为特殊子帧。
如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终端无法判断是否适用了条件(2)。另一方面,基站能够判断是否适用条件(2)。另外,“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是由基站向终端通知的,因此基站和终端当然能够了解该信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终端,存在以下2种对UL-DL配置的条件和有关SRS的信令方法。以下条件和信令方法可以因各终端而异。例如,可以基于UE能力,使以下条件和信令方法因各终端而异。
1、无条件。
2、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基站,存在以下3种对UL-DL配置的条件和有关SRS的信令。以下所示的条件和信令方法可以因各终端(例如基于UE能力)而异或者因各频带而异。此外,满足实施方式4所示的条件和信令方法的终端可以在相同单位频带内存在。
1、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
2、仅适用条件(2)。
3、除了仅适用条件(2)以外,还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1个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除了管理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1个UL-DL配置,以及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相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来通知的UL-DL配置以外,还管理与该通过广播信号通知的UL-DL配置不同的、通过终端专用的RRC信令来通知的UL-DL配置。另外,在满足了作为对该单位频带设定的UL-DL配置通过广播信号或者RRC信令对终端通知一个UL-DL配置,另一方面使对终端通知的UL-DL配置在终端之间不同的情况下,在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与基站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之间,提供条件(2)。由此,能够避免使用基站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的终端,对使用基站通过广播信号(SIB1)通知的UL-DL配置的版本8或版本9的终端造成的对CRS测定的干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对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的终端,通知“在哪个子帧中从其他终端发送SRS”这一信息。据此,能够避免使用基站通过SIB1通知的UL-DL配置的终端对使用基站通过RRC信令通知或者动态地通知的UL-DL配置的终端造成的、起因于周期性SRS发送的干扰。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设定了不同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之间,帧开始位置一致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单位频带之间错开子帧定时的情况(存在子帧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发明。例如,如图20所示,对不同组之间设定子帧偏移即可。即,如图20所示,在各组内维持帧开始位置一致的状态。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图3所示的配置0~6作为UL-DL配置的情况。但是,UL-DL配置并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配置0~6。例如,如图21所示,除了图3所示的配置0~6以外,还可以使用所有子帧为DL子帧的UL-DL配置(这里设为配置7)。如图21A所示,在UL-DL配置间的U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中,所有子帧为DL子帧的配置7是最下位的UL-DL配置。换言之,在UL-DL配置间的DL子帧定时的包含关系中,所有子帧为DL子帧的配置7是最上位的UL-DL配置(未图示)。另外,如图21B所示,设定了所有子帧为DL子帧的UL-DL配置(配置7)的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是从接收了PDSCH的DL子帧起4子帧以后的定时,是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配置1)的单位频带中最早的UL子帧定时。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也可以使用UL子帧、DL子帧及特殊子帧以外的子帧。图22中,例如使用为了减少对其他基站和终端的干扰而不进行发送和接收的空闲(Empty)子帧(或空白(Blank)子帧)(或者在将进行发送和接收的信道限定为一部分的情况下为几乎空白(Almost Blank)子帧(ABS)),或者使用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等占用的被占用(Occupied)子帧。这样,对于存在除了UL子帧、DL子帧及特殊子帧以外的子帧的单位频带,即使该单位频带的UL-DL配置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也不必一定通过该单位频带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同样,该单位频带也可以不作为跨载波调度源。在不通过该单位频带通知差错检测结果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了在次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通知差错检测结果即可。同样,在该单位频带不作为跨载波调度源的情况下,将设定了在次上位包含D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作为跨载波调度源即可。另外,存在除了UL子帧、DL子帧及特殊子帧以外的子帧的单位频带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可以是从接收了PDSCH的DL子帧起4子帧以后的定时,且为设定了在最上位包含UL子帧定时的UL-DL配置的单位频带中最早的UL子帧定时。或者,存在除了UL子帧、DL子帧及特殊子帧以外的子帧的单位频带中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也可以与追加UL子帧、DL子帧及特殊子帧以外的子帧之前的原来的UL-DL配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通知定时(UL子帧)一致。例如,图22中,存在除了UL子帧、DL子帧及特殊子帧以外的子帧的单位频带(配置0+其他子帧)中的差错检测结果与作为原来的UL-DL配置即配置0的差错检测结果通知定时一致地进行通知。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天线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天线端口(antenna port)。
天线端口是指,由1个或多个物理天线构成的逻辑的天线。也就是说,天线端口并不一定指1个物理天线,有时指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等。
例如,在LTE中,未规定由几个物理天线构成天线端口,而将天线端口规定为基站能够发送不同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单位。
另外,天线端口有时也被规定为乘以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加权的最小单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硬件的协作下,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11年7月13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154890号和2012年1月27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015257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对移动通信系统等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