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8265A - 正极活性物质、制备方法和可再充电锂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活性物质、制备方法和可再充电锂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78265A CN103178265A CN2012105093060A CN201210509306A CN103178265A CN 103178265 A CN103178265 A CN 103178265A CN 2012105093060 A CN2012105093060 A CN 2012105093060A CN 201210509306 A CN201210509306 A CN 201210509306A CN 103178265 A CN103178265 A CN 1031782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ive material
- positive active
- rechargeable battery
- lithium rechargeable
- raw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5/00—Phosphorus;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5/16—Oxyacids of phosphorus; Salts thereof
- C01B25/26—Phosphates
- C01B25/37—Phosphates of heavy met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5/00—Phosphorus;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5/16—Oxyacids of phosphorus; Salts thereof
- C01B25/26—Phosphates
- C01B25/37—Phosphates of heavy metals
- C01B25/372—Phosphates of heavy metals of titanium, vanadium, zirconium, niobium, hafnium or tantalu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5/00—Phosphorus;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5/16—Oxyacids of phosphorus; Salts thereof
- C01B25/26—Phosphates
- C01B25/45—Phosphates containing plural metal, or metal and ammoniu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5/00—Phosphorus;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5/16—Oxyacids of phosphorus; Salts thereof
- C01B25/26—Phosphates
- C01B25/45—Phosphates containing plural metal, or metal and ammonium
- C01B25/451—Phosphates containing plural metal, or metal and ammonium containing metal and ammoniu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7—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6—Electrodes based on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由下列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化学式1:LixMyCozPO4,其中0≤x≤2,0.98≤y≤1,0<z≤0.02,M选自由V、Mn、Fe、Ni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且所述化合物在通过CuKα放射测量的X射线衍射图中在40.0度—41.0度呈现出2θ值峰值。还公开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和包含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方面涉及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和包含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使用用于正极和负极的电化学反应材料产生电能。可再充电锂电池通过在嵌入/解嵌锂离子时正极和负极上化学势的变化而产生电能。
可再充电锂电池使用在充电和放电反应时能可逆地嵌入或解嵌锂离子的材料作为正极和负极活性物质,并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包含有机电解液或聚合物电解液。
对可再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来说,已经采用了可以嵌入和解嵌锂离子的例如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和硬质碳的各种碳类材料。
对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来说,已经研究了能够嵌入锂的例如LiCoO2、LiMn2O4、LiNiO2、LiNi1-xCoxO2(0<x<1)、LiMnO2、LiFePO4等的锂-过渡元素复合氧化物。
发明概述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涉及到一种可以改善充电和放电容量以及高率特性的正极活性物质。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涉及到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涉及到一种包含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如化学式1的化合物:
化学式1
LixMyCozPO4
其中0≤x≤2,0.98≤y≤1,0<z≤0.02,M选自由V、Mn、Fe、Ni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且所述化合物在使用CuKα放射测量的X射线衍射(XRD)图中在40.0度至41.0度范围内的2θ值处呈现出峰值。
所述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呈现出X射线衍射图中(002)面的峰和X射线衍射图中(020)面的峰值,所述(020)面的峰值和所述(002)面的峰值具有在20:1至8:1范围内的强度比。
所述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具有在100至800nm范围内的平均粒径。
所述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进一步包含在所述化合物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碳涂层。
所述碳涂层可以包含选自由碳纳米管、碳纳米棒、碳纳米线、乙炔碳黑(denkablack)、科琴黑(ketjen black)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碳材料。
所述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具有在10-42至10-1S/m范围内的电导率和在10-10至10-1S/m范围内的离子电导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含:混合Li原料、M原料、PO4原料和Co原料;将所得到的混合物在650至850℃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以制备如化学式1的化合物。
化学式1
LixMyCozPO4
其中0≤x≤2,0.98≤y≤1,0<z≤0.02,M选自由V、Mn、Fe、Ni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
所述热处理可以包含以2℃/分钟的速率升高温度。
所述热处理可以进行10小时。
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含冷却所述化合物。
所述冷却可以以2℃/分钟的速率降低温度。
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含在热处理之前向所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碳原料。
所述碳原料可以选自由蔗糖、乙二醇、甘油、煤油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
所述热处理可以以单一步骤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再充电锂电池,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包含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和电解液。
所述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具有改善的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以及橄榄石结构的稳定性和经济特性,从而实现具有优异的循环寿命特性、起始充电和放电容量以及高率特性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附图简述
附图与说明书一起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示意图。
图2为说明根据实施例1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RD数据图。
图3为表示根据实施例2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RD数据图。
图4为表示根据对比例1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RD数据图。
图5A至5C表示了从图2至4的XRD数据中得出的a、b和c轴方向上各自的XRD数据。
图6A至6C分别表示了根据实施例3和4以及对比例2的可再充电锂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数据。
标记说明
100:可再充电锂电池 112:负极
113:隔板 114:正极
120:电池壳体 140:密封元件
具体实施例
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仅以说明的方式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此处所列的实施方式中。并且,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当第一元件被称为“在”第二元件“上”时,其可以直接在第二元件上或通过插入其间的一个或多个中间元件而间接在第二元件上。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元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方面涉及到由下列化学式1表示的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
化学式1
LixMyCozPO4
其中0≤x≤2,0.98≤y≤1,0<z≤0.02,M选自由V、Mn、Fe、Ni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且该化合物在通过CuKα放射测量的X射线衍射(XRD)图中在40.0度—41.0度范围内的2θ值处呈现出峰值。
由上述化学式1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具有橄榄石结构,其中过渡元素M可以部分被Co取代。由上述化学式1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一步热处理制备,并且其具有的橄榄石结构具有与经多步热处理制备的橄榄石结构不同的结晶度和表面状态。作为结果,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具有改善的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从而含该正极活性物质的可充电电池具有改善的初始容量。此外,该正极活性物质仍然保留了橄榄石结构,并由于该橄榄石结构而具有经济特性和稳定的高压特性。用于制备正极活性物质的包含热处理的方法如下所述。
由于其橄榄石结构的结晶度和表面状态的变化,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在使用CuKα射线的X射线衍射(XRD)图中在约40.0度至约41.0度范围内的2θ值处呈现出峰值。
另外,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在XRD图中呈现出(002)面的峰值和(020)面的峰值,(020)面的峰值和(002)面的峰值具有在约20:1至约8:1范围内的强度比。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具有约100nm-约800nm范围内的粒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具有此范围内粒径的正极活性物质具有改善的电导率。
在上述化学式1中,钴的掺杂量由z确定,例如0.01≤z≤0.0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钴的掺杂量在此范围内时,正极活性物质具有改善的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进一步在其表面上(例如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包含碳涂层。包含碳涂层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具有改善的电导率和相应的优异的电化学特性。
碳涂层可以具有在约5nm至约100nm范围内的厚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碳涂层的厚度在此范围内时,有效改善了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导率。
碳涂层可以包含例如选自由碳纳米管、碳纳米棒、碳纳米线、乙炔碳黑、科琴黑或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碳材料。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具有例如在约10-42至约10-1S/m范围内的电导率。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具有例如在约10-10至约10-1S/m范围内的离子电导率。包含具有在此范围内的电导率或离子电导率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可以具有优异的起始充电和放电容量以及高率特性。
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
通过混合Li原料、M原料、PO4原料和Co原料并将所得到的混合物在650至850℃范围内的温度下热处理制备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
锂原料可以包含磷酸锂(Li3PO4)、硝酸锂(LiNO3)、乙酸锂(LiCOOCH3)、碳酸锂(Li2CO3)、氢氧化锂(LiOH)、磷酸二氢锂(LiH2PO4)或它们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M原料可以包含选自由金属硫酸盐、金属硝酸盐、金属乙酸盐、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氯化物、金属草酸盐、金属氟化物、金属碳酸盐及它们的组合(其中所述金属选自由V、Mn、Fe、Ni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组成的组中的原料,但不限于此。
PO4原料可以包含磷酸(H3PO4)、磷酸氢二铵((NH4)2PO4)、磷酸铵三水合物((NH4)3PO4.3H2O)、偏磷酸、正磷酸、磷酸二氢铵(NH4H2PO4)或它们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如上所述,热处理(例如焙烧)可以以一步而不是多步来进行。
例如,热处理可以包含以约2℃/分钟的速率升高温度。
热处理(例如焙烧)可以在约650至约850℃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约10小时。
另外,在热处理工艺后可以进行冷却工艺。例如,冷却工艺可以以约2℃/分钟的速率进行。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具有橄榄石结构的化合物。该橄榄石结构可以具有适当的结晶度和表面状态以实现正极活性物质的改善的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
可以向Li原料、M原料、PO4原料和Co原料(例如所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碳原料以在其表面上进一步形成碳涂层。
碳原料可以选自由蔗糖、乙二醇、甘油、煤油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可再充电锂电池,其包含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和电解液(例如非水电解液)。
可再充电锂电池可以根据隔板的存在以及其中所用的电解液的种类被分为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可再充电锂电池可以具有各种形状和尺寸,从而可以包含圆柱形、棱柱形、币形或袋状电池以及在尺寸上划分的薄膜型或大型电池。与本发明相关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制造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图1是显示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示意性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参见图1,可再充电锂电池100包含负极112、正极114、插入负极112和正极114之间的隔板113、浸泡负极112、正极114和隔板113的电解液、电池壳体120和密封电池壳体120的密封元件140。通过依次层压负极112、正极114和隔板113、将其螺旋卷绕并将螺旋卷绕产物装在电池壳体120中来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100。
负极包含集流体和置于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包含负极活性物质。
负极活性物质包含能够可逆地嵌入/解嵌锂离子的材料、锂金属、锂金属合金、可掺杂和去掺杂锂的材料或过渡金属氧化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可以可逆地嵌入/解嵌锂离子的材料包含碳材料。碳材料可以是任何常用于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碳类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的实例包含结晶碳、无定形碳及它们的混合物。结晶碳可以是无定形状、或片状、薄片状、球状或纤维状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无定形碳可以是软质碳(低温烧制的碳)、硬质碳、中间相沥青碳化产物和烧制焦炭等。
锂金属合金可以包含锂和金属Na、K、Rb、Cs、Fr、Be、Mg、Ca、Sr、Si、Sb、Pb、In、Zn、Ba、Ra、Ge、Al或Sn。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能够掺杂锂的材料包含Si、SiOx(0<x<2)、Si-C复合物、Si-Q合金(其中Q选自由碱金属、碱土金属、13至16族元素、过渡元素、稀土元素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且Q不为Si)、Sn、SnO2、Sn-C复合物和Sn-R合金(其中R选自由碱金属、碱土金属、13至16族元素、过渡元素、稀土元素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且R不为Sn)等。Q和R可以是Mg、Ca、Sr、Ba、Ra、Sc、Y、Zr、Hf、Rf、V、Nb、Ta、Db、Cr、Mo、W、Sg、Tc、Re、Bh、Fe、Pb、Ru、Os、Hs、Rh、Ir、Pd、Pt、Cu、Ag、Au、Zn、Cd、B、Al、Ga、Sn、In、Ti、Ge、P、As、Sb、Bi、S、Se、Te、Po或它们的组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过渡金属氧化物包含氧化钒和锂钒氧化物等。
负极活性物质层可进一步包含粘合剂和可选的导电材料。
粘合剂改善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彼此间以及同集流体间的粘合性能。粘合剂的实例包含选自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酸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环氧乙烷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丙烯酸化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环氧树脂和尼龙等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
导电材料改善了负极的电导率。任何导电性材料都可用作导电剂,除非其会导致化学变化。导电材料的实例包含选自例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和碳纤维等的碳类材料;包含铜、镍、铝或银等的金属粉末或金属纤维的金属类材料;例如聚亚苯基衍生物等的导电聚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集流体包含铜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镍泡沫材料、铜泡沫材料、导电金属涂布的聚合物基板或它们的组合。
正极可以包含集流体和形成在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如上所述。
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导电材料。
粘合剂改善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彼此间以及同集流体间的粘合性能。粘合剂的实例可以包含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双乙酰纤维素、聚氯乙烯、羧酸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环氧乙烷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丙烯酸化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橡胶、环氧树脂和尼龙等,但不限于此。
导电材料改善了正极的电导率。任何导电性材料都可用作导电剂,除非其会导致化学变化。导电材料的实例包含选自由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铜、镍、铝、银等的金属粉末、金属纤维、聚亚苯基衍生物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集流体可以包含铝,例如铝箔,但不限于此。
可以通过混合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粘合剂的制备活性物质组合物的方法并将该组合物涂布到集流体上制造负极和正极。电极的生产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不再在说明书中进行详细描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溶剂包含N-甲基吡咯烷酮等,但不限于此。
电解液可以包含非水有机溶剂和锂盐。
非水有机溶剂起到传输参与电池的电化学反应的离子的作用。
非水有机溶剂可以包含碳酸酯类、酯类、醚类、酮类、醇类溶剂或非质子溶剂,但不限于此。碳酸酯类溶剂可以包含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甲乙酯(MEC)、碳酸乙二酯(EC)、碳酸丙二酯(PC)、碳酸丁二酯(BC)等,酯类溶剂可以包含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甲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γ-丁内酯、癸内酯、戊内酯、甲瓦龙酸内酯和己内酯等。醚类溶剂可以包含二丁醚、四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甲醚、二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和四氢呋喃等。酮类溶剂可以包含环己酮等。醇类溶剂可以包含乙醇和异丙醇等。非质子溶剂可以包含例如R-CN(其中R是C2—C20直链、支链或环状烃基并可以包含双键、芳环或醚键)的腈、例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的酰胺、例如1,3-二噁戊烷的二噁戊烷、环丁砜等。
非水有机溶剂可以单独或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当有机溶剂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时,可以根据所需的电池性能控制其混合比例。
碳酸酯类溶剂可以包含环状碳酸酯和直链碳酸酯的混合物。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环状碳酸酯和直链碳酸酯以约1:1至约1:9的体积比混合在一起作为电解液,这样电解液可以具有增强的性能。
可以通过向该碳酸酯类溶剂中进一步加入芳族烃类溶剂来制备电解液。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碳酸酯类溶剂和芳族烃类溶剂以约1:1至约30:1的体积比混合在一起。
芳族烃类有机溶剂可以是下列化学式2表示的芳族烃类化合物。
化学式2
在化学式2中,R1至R6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C1至C10烷基、C1至C10卤代烷基或它们的组合。
芳族烃类有机溶剂可以包含苯、氟苯、1,2-二氟苯、1,3-二氟苯、1,4-二氟苯、1,2,3-三氟苯、1,2,4-三氟苯、氯苯、1,2-二氯苯、1,3-二氯苯、1,4-二氯苯、1,2,3-三氯苯、1,2,4-三氯苯、碘苯、1,2-二碘苯、1,3-二碘苯、1,4-二碘苯、1,2,3-三碘苯、1,2,4-三碘苯、甲苯、氟甲苯、1,2-二氟甲苯、1,3-二氟甲苯、1,4-二氟甲苯、1,2,3-三氟甲苯、1,2,4-三氟甲苯、氯甲苯、1,2-二氯甲苯、1,3-二氯甲苯、1,4-二氯甲苯、1,2,3-三氯甲苯、1,2,4-三氯甲苯、碘甲苯、1,2-二碘甲苯、1,3-二碘甲苯、1,4-二碘甲苯、1,2,3-三碘甲苯、1,2,4-三碘甲苯、二甲苯或它们的组合。
非水电解液可以进一步包含碳酸亚乙烯酯或由下列化学式3表示的碳酸乙二酯类化合物以改善电池的循环寿命。
化学式3
在化学式3中,R7和R8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氰基(CN)、硝基(NO2)或C1至C5氟烷基,且R7和R8中的至少一个是卤素、氰基(CN)、硝基(NO2)或C1至C5氟烷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碳酸乙二酯类化合物包含二氟代碳酸乙二酯、氯代碳酸乙二酯,二氯代碳酸乙二酯、溴代碳酸乙二酯、二溴代碳酸乙二酯、硝基碳酸乙二酯、氰基碳酸乙二酯、氟代碳酸乙二酯等。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调节用于改善循环寿命的碳酸亚乙烯酯或碳酸乙二酯类化合物的含量。
将锂盐溶于非水溶剂并在可再充电锂电池中提供锂离子,且在实质上运行可再充电锂电池并改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锂离子传输。锂盐可以包含LiPF6、LiBF4、LiSbF6、LiAsF6、LiC4F9SO3、LiClO4、LiAlO2、LiAlCl4、LiN(CxF2x+1SO2)(CyF2y+1SO2)(其中x和y是自然数)、LiCl、LiI、LiB(C2O4)2(双草酸硼酸锂,LiBOB)或它们的组合,其用作辅助电解盐(supporting electrolytic salt)。锂盐可以0.1至2.0M的浓度使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锂盐在上述浓度范围内时,由于改善的电解液电导率和粘度,电解液性能和锂离子迁移率得到增强。
可再充电锂电池可以进一步包含负极和正极之间的隔板。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隔板包含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和其多层结构例如聚乙烯/聚丙烯双层隔板、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三层隔板和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层隔板。
下列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地说明。但是,这些实施例不应在任何情况下被解释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
实施例1: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将作为锂原料的碳酸锂(Li)、作为铁原料的草酸铁(Fe)、作为PO4原料的磷酸氢二铵以及作为钴原料的硝酸钴(Co)在球磨机中进行处理。将Co原料和Fe原料以0.99:0.01的包含在原料中的Fe和Co原子的摩尔比进行混合。
使用有机醇进行球磨处理至少48小时。
球磨处理之后,将简单混合的原料在氮气或空气气氛中约100℃下加热以蒸发残留的有机醇。
干燥之后,向反应物中加入小于或等于5wt%的蔗糖以在其表面上涂布碳。
然后,将反应物在还原气氛中约700℃下热处理约10小时,以得到具有200nm平均粒径且由LiFe0.99Co0.01PO4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2: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将作为Li原料的碳酸锂、作为Fe原料的草酸铁、作为PO4原料的磷酸氢二铵和作为Co原料的硝酸钴在球磨机中进行处理。将Co原料和Fe原料以0.99:0.01的其中的Fe和Co原子的摩尔比进行混合。
使用有机醇进行球磨处理至少48小时。
球磨处理之后,将简单混合的原料在氮气或空气气氛中约100℃下进行干燥以蒸发残留的有机醇。
干燥处理之后,向反应物中加入小于或等于5wt%的蔗糖以在其表面上涂布碳。
然后,将反应物在还原气氛中约800℃下进行热处理约10小时,从而得到具有400nm平均粒径且由LiFe0.99Co0.01PO4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3: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将作为Li原料的碳酸锂、作为V原料的氧化钒(V)、作为PO4原料的磷酸氢二铵和作为Co原料的硝酸钴在球磨机中进行处理。将Co原料和V原料以0.99:0.01的包含在原料中的V和Co原子的摩尔比进行混合。
使用有机醇进行球磨处理至少48小时。
球磨处理之后,将简单混合的原料在氮气或空气气氛中约100℃下加热以蒸发残留的有机醇。
干燥之后,向反应物中加入小于或等于5wt%的蔗糖以在其表面上涂布碳。
然后,将反应物在还原气氛中约700℃下进行热处理约10小时,从而得到具有200nm平均粒径且由LiV0.99Co0.01PO4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4: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将作为Li原料的碳酸锂、作为Mn原料的草酸锰(Mn)、作为PO4原料的磷酸氢二铵和作为Co原料的硝酸钴在球磨机中进行处理。将Co原料和Mn原料以0.99:0.01的包含在原料中的Mn和Co原子的摩尔比进行混合。
使用有机醇进行球磨处理至少48小时。
球磨处理之后,将简单混合的原料在氮气或空气气氛中约100℃下加热以蒸发残留的有机醇。
干燥之后,向反应物中加入小于或等于5wt%的蔗糖以在其表面上涂布碳。
然后,将反应物在还原气氛中约700℃下进行热处理约10小时,从而得到具有200nm平均粒径且由LiMn0.99Co0.01PO4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5: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将作为Li原料的碳酸锂、作为Ni原料的氧化镍(Ni)、作为PO4原料的磷酸氢二铵和作为Co原料的硝酸钴在球磨机中进行处理。将Co原料和Ni原料以0.99:0.01的包含在原料中的Ni和Co原子的摩尔比进行混合。
使用有机醇进行球磨处理至少48小时。
球磨处理之后,将简单混合的原料在氮气或空气气氛中约100℃下加热以蒸发残留的有机醇。
干燥之后,向反应物中加入小于或等于5wt%的蔗糖以在其表面上涂布碳。
然后,将反应物在还原气氛中约700℃下进行热处理约10小时,从而得到具有200nm平均粒径且由LiNi0.99Co0.01PO4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对比例1: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将作为Li原料的碳酸锂、作为Fe原料的草酸铁、作为PO4原料的磷酸氢二铵和作为Co原料的硝酸钴在球磨机中进行处理。将Co原料和Fe原料以0.99:0.01的Fe和Co原子的摩尔比进行混合。
使用有机醇进行球磨处理至少48小时。
球磨处理之后,将简单混合的原料在氮气或空气气氛中约100℃下进行干燥以蒸发有机醇。
然后,将反应物在空气气氛中约350℃下进行热处理约5小时以蒸发杂质。
干燥处理之后,向反应物中加入小于或等于5wt%的蔗糖以在其表面上涂布碳。
然后,将反应物在还原气氛中约700℃下进行热处理约10小时,从而得到具有250nm平均粒径且由LiFe0.99Co0.01PO4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6:币形电池的制造
(正极的制造)
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将根据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作为粘合剂的聚偏氟乙烯和作为导电材料的碳黑以90:5:5的重量比混合,制备正极活性物质层浆体。将正极活性物质层浆体在作为正极集流体的Al箔上涂布成薄层,然后在120℃下干燥1小时并压制,制造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
(负极的制造)
使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Li箔制造负极。
(电池单元的制造)
将正极、负极、20μm厚的由聚乙烯材料制成的隔板和通过将EC(碳酸乙二酯)、EMC(碳酸乙甲酯)和DMC(碳酸二甲酯)以3:3:4的体积比混合并在其中加入1.15M的LiPF6制得的电解液进行组装以制造币形电池。
实施例7:币形电池的制造
以根据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造币形电池,除了使用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
对比例2:纽扣电池的制造
以根据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造纽扣电池,除了使用根据对比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代替根据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
实验例
XRD分析
采用的仪器:X-pert(Philips)
XRD实验条件:
步长:0.02°
步时间:0.05秒
开始角:10度
终止角:80度
扫描速度:0.04μm/s
图2显示了根据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RD分析数据,图3显示了根据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RD分析数据,图4显示了根据对比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RD分析数据。
如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都在40.0至41.0度范围内的2θ值处呈现出峰值,而如图4所示,对比例1没有呈现出相同度数范围内的2θ值峰值。
图5A、5B和5C显示了从图2至4的XRD分析数据中得出的a、b和c轴方向上各自的XRD数据。XRD数据显示活性物质的晶格参数随热处理(例如焙烧)温度而变化。这里,(020)平面是指b轴(图5A),(200)平面是指a轴(图5B),(002)平面是指c轴(图5C)。当晶格参数的a、b和c轴变化越大时,锂离子就越容易往复移动,从而改善了离子电导率。参见图5A、5B和5C,当升高热处理(例如焙烧)温度时,所形成的颗粒沿a轴和b轴方向增大。此外,当进行两次热处理(例如热处理包含多步)时,对比例1没有Co2P峰。
图5C和图5A中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XRD图的(002)平面和(020)平面上的XRD峰的总强度比示于表1中。XRD图中(002)平面和(020)平面上XRD峰的强度比可以由(002)平面和(020)平面上各自的XRD峰的峰强度值进行计算。(002)平面和(020)平面XRD峰的峰强度值可以直接由仪器(X-pert,philips)获得。另外,XRD峰的强度比也可以通过XRD峰的高度比获得。
另外,测量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结果示于表1。
表1
单电池特性
使用2.0V至4.2V的截止电压以0.1C、0.2C、0.5C、1C、3C和5C的充电和放电速率对币形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所有充电和放电试验在室温室内进行。
图6A至6C分别显示了根据实施例6、7以及对比例2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充电和放电数据。
实施例7具有比实施例6更高的热处理(例如焙烧)温度、a和b轴方向上更大的结构,其中锂离子可以被更容易地释放。结果,实施例7的币形电池在0.1C下具有更大容量。但是,由于正极活性物质在更高的热处理温度下具有更大的颗粒以及锂离子往复移动的更长路径,实施例7的币形电池与实施例6的币形电池相比在更高的C-速率下具有变差的高速效率特性。
另一方面,由于在币形电池的表面上作为导电层的Co2P在第一热处理步骤中分解并消失,根据对比例2的两步热处理步骤制造的币形电池具有迅速变差的初始容量。
虽然本发明已经通过目前被认为实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公开的实施方式,而相反,旨在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方案。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根据化学式1的化合物:
化学式1
LixMyCozPO4
其中0≤x≤2,0.98≤y≤1,0<z≤0.02,M选自由V、Mn、Fe、Ni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且所述化合物在通过CuKα放射测量的X射线衍射图中在40.0度至41.0度的范围内的2θ值处呈现出峰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化合物呈现出X射线衍射图中(002)面的峰值和X射线衍射图中(020)面的峰值,且所述(020)面的峰值和(002)面的峰值具有20:1至8:1的强度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化合物具有在100至800nm范围内的平均粒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进一步包含在所述化合物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碳涂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碳涂层包含选自由碳纳米管、碳纳米棒、碳纳米线、乙炔碳黑、科琴黑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碳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具有在10-42至10-1S/m范围内的电导率和在10-10至10-1S/m范围内的离子电导率。
7.一种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含:
混合Li原料、M原料、PO4原料和Co原料;和
将所得到的混合物在650—850℃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以制备根据化学式1的化合物:
化学式1
LixMyCozPO4
其中0≤x≤2,0.98≤y≤1,0<z≤0.02,M选自由V、Mn、Fe、Ni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热处理包含以2℃/分钟的速率升高温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热处理进行10小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冷却所述化合物。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冷却包含以2℃/分钟的速率降低温度。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在所述热处理之前向所述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碳原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碳原料选自由蔗糖、乙二醇、甘油、煤油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热处理以单一步骤进行。
15.一种可再充电锂电池,包含:
包含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
含有负极活性物质并面向所述正极的负极;以及
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电解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161579869P | 2011-12-23 | 2011-12-23 | |
US61/579,869 | 2011-12-23 | ||
US13/584,692 US20130164622A1 (en) | 2011-12-23 | 2012-08-13 |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US13/584,692 | 2012-08-1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78265A true CN103178265A (zh) | 2013-06-26 |
Family
ID=46796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093060A Pending CN103178265A (zh) | 2011-12-23 | 2012-12-03 | 正极活性物质、制备方法和可再充电锂电池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164622A1 (zh) |
EP (1) | EP2608295A1 (zh) |
JP (1) | JP2013134990A (zh) |
KR (1) | KR20130073810A (zh) |
CN (1) | CN10317826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0131A (zh) * | 2014-03-27 | 2014-06-04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 |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 |
CN111883815A (zh) * | 2019-05-03 | 2020-11-03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可再充电锂电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273769B1 (ko) | 2013-12-30 | 2021-07-0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 전이금속 인산화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리튬 이차전지 |
JP6347507B2 (ja) * | 2014-03-06 | 2018-06-27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極活物質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20220140320A1 (en) * | 2019-08-12 | 2022-05-05 | Lg Chem, Ltd. |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03093A1 (en) * | 2007-06-26 | 2008-12-31 | Tiax, Llc | Metal phosphate compounds and batteries containing the same |
EP2471132B1 (en) * | 2009-08-25 | 2016-10-12 | A123 Systems LLC | Mixed metal olivin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having improved specific capacity and energy density |
US20120135290A1 (en) * | 2010-11-30 | 2012-05-31 | Samsung Sdi Co., Ltd. | Olivine-based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using same |
-
2012
- 2012-08-13 US US13/584,692 patent/US2013016462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8-30 EP EP12182303.3A patent/EP2608295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10-09 KR KR1020120111990A patent/KR20130073810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12-12-03 CN CN2012105093060A patent/CN103178265A/zh active Pending
- 2012-12-19 JP JP2012276714A patent/JP2013134990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0131A (zh) * | 2014-03-27 | 2014-06-04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 |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 |
CN111883815A (zh) * | 2019-05-03 | 2020-11-03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可再充电锂电池 |
CN111883815B (zh) * | 2019-05-03 | 2024-07-05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可再充电锂电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34990A (ja) | 2013-07-08 |
US20130164622A1 (en) | 2013-06-27 |
EP2608295A1 (en) | 2013-06-26 |
KR20130073810A (ko) | 2013-07-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80047980A1 (en) |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 |
KR101682502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101625838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CN102044670A (zh) | 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可充电锂电池 | |
WO2015083901A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20150094344A (ko)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들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
US20140315089A1 (en) |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
KR20120056674A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EP2985823B1 (en) |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same | |
CN109661740B (zh) |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 |
KR20110136687A (ko)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KR101733743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상기 제조 방법에 따라 제조된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WO2017150915A1 (ko) | 리듐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101573421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CN103178265A (zh) | 正极活性物质、制备方法和可再充电锂电池 | |
CN102479953B (zh) |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和可充电锂电池 | |
US20140315087A1 (en) |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
KR101232839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전구체, 이를 사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및 상기 제조된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20160083818A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101646702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102224039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101576274B1 (ko)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들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
KR101668799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101250205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20160093817A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5 |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