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9320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29320A CN103129320A CN 201210468007 CN201210468007A CN103129320A CN 103129320 A CN103129320 A CN 103129320A CN 201210468007 CN201210468007 CN 201210468007 CN 201210468007 A CN201210468007 A CN 201210468007A CN 103129320 A CN103129320 A CN 1031293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band
- tire
- bracing ply
- 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16),既不损伤高速耐久性又能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滚动阻力的减小。该轮胎(16)具备:位于带束层(26)与胎面之间而将该带束层(26)覆盖的束带层(28)。束带层(28)具备中央部(44)、一对中间部(46)以及一对侧部(48)。利用包含帘线的带(50)形成束带层(28)的从赤道面到其端部(64)的部分。带(50)从赤道面朝向带束层(26)的端部(58)卷绕成螺旋状。中央部(44)的带(50)的进给量相对于该带(50)的宽度之比为1。中间部(46)的带(50)的进给量相对于该带(50)的宽度之比为0.6以上且0.8以下。带(50)在侧部(48)卷绕两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具有无缝构造的束带层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有时在轮胎设置有位于带束层与胎面之间而将该带束层覆盖的束带层。束带层含有帘线。帘线被卷绕成螺旋状。该束带层具有所谓的无缝构造。
在覆盖带束层的整个范围的束带层中,带束层的端部的部分的束缚力不足。根据高速耐久性的观点,为了使束带层能够充分地束缚带束层的端部的部分而对该束带层的结构进行了各种研究。在日本特开2000-062412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7-168554公报中公开了该研究例。
图5所示为现有的轮胎的束带层2的形成情况。束带层2是通过将带4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虽未图示,但是带4含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帘线。图5中,点划线CL示出该轮胎的赤道面。
在该轮胎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束带层2时准备了两根带4a、4b。各带4的前端在赤道面上与带束层6层叠。该带4从赤道面朝向带束层6的端部8卷绕成螺旋状。由此形成了束带层2。
带4的卷绕会影响轮胎的性能。因此,针对束带层2的形成方法进行了各种研究。在日本特开2011-136669公报、日本特开2001-063311公报以及日本特开平08-040013号公报中公开了该研究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62412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68554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36669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063311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08-040013号公报
图5所示的束带层2构成为包括:位于赤道上的中央部10、分别位于该中央部10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中间部12、以及分别位于该中间部12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侧部14。在该图5中,双箭头W示出带4的宽度。双箭头Pm示出中间部12的带4的进给量。
在该轮胎的制造方法中,当形成束带层2时,将中间部12的带4的进给量Pm相对于带4的宽度W之比设定为0.5。在该中间部12带4被过多地卷绕。过多的使用带4会影响生产率及成本。
在该制造方法中,在束带层2的侧部14形成有带4重叠了三层的部分。在轮胎成型时空气易残留于侧部14。空气的残留会影响轮胎的品质。
带4重叠了三层的部分的存在有可能会使胎面的厚度不足。当胎面的厚度不足、且在该带4重叠了三层的部分的正上方存在横纹沟时,有时会在该横纹沟处产生沟破裂。根据防止产生沟破裂的观点,若采用具有较大厚度的胎面,则轮胎的滚动阻力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既不会损伤高速耐久性又能够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滚动阻力的减小。
本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形成胎面表面;带束层,该带束层位于上述胎面的径向内侧;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上述带束层与上述胎面之间并覆盖上述带束层,上述束带层具备:位于赤道面上的中央部、分别位于该中央部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中间部、以及分别位于该中间部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侧部,上述束带层的从赤道面到其端部的部分利用包含帘线的带而形成,上述带从赤道面朝向上述带束层的端部卷绕成螺旋状,上述中央部的上述带的进给量相对于上述带的宽度之比为1,上述中间部的上述带的进给量相对于上述带的宽度之比为0.6以上且0.8以下,上述带在上述侧部卷绕两层。
优选地,在该充气轮胎中,上述带的宽度为7.0mm以上且22mm以下。
本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是利用成型机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该成型机具备能够旋转的圆筒状的滚筒、和一边送出带一边能够沿轴向移动的两个成型头。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1)将片材卷绕于上述滚筒而形成带束层的工序;
(2)从各个成型头将上述带送出,并使该带的前端在赤道面上层叠于上述带束层的工序;以及
(3)通过使上述滚筒旋转并且使各个成型头从赤道面朝向上述带束层的各个端部沿轴向移动而将上述带卷绕成螺旋状,由此形成束带层的工序,其中,上述束带层具备:位于赤道面上的中央部、分别位于上述中央部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中间部、以及分别位于上述中间部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侧部。
在上述束带层的形成工序中,上述中央部的上述带的进给量相对于上述带的宽度之比为1,上述中间部的上述带的进给量相对于上述带的宽度之比为0.6以上且0.8以下,上述带在上述侧部卷绕两层。
优选地,在该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中,上述带的宽度为7.0mm以上且22mm以下。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不会损伤高速耐久性,能够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滚动阻力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形成图1的轮胎的束带层时所使用的带的一部分的剖视立体图。
图3是示出制造图1的轮胎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形成图1的轮胎的束带层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形成现有的轮胎的束带层的情况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2、28…束带层;4、4a、4b、50、50a、50b…带;6、26…带束层;8、58a、58b…端部;10、44…中央部;12、46…中间部;14、48…侧部;16…轮胎;18…胎面;52…帘线;56a、56b…前端;64a、64b、64…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并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中示出了充气轮胎16。在图1中,上下方向为轮胎16的径向,左右方向为轮胎16的轴向,与纸面的垂直方向为轮胎16的周向。在图1中,点划线CL示出轮胎16的赤道面。除了胎面花纹以外,该轮胎16的形状相对于赤道面对称。
该轮胎16具备:胎面18、胎侧20、胎圈22、胎体24、带束层26、束带层28以及内衬30。该轮胎16为无内胎型轮胎。该轮胎16安装于轿车。
胎面18呈朝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形状。胎面18形成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32。虽未图示,但是在该胎面表面32刻设有沟。通过该沟而形成胎面花纹。胎面18具有底层和顶层。顶层位于底层的径向外侧。顶层层叠于底层。底层由粘合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底层的典型的基材橡胶为天然橡胶。顶层由耐磨损性、耐热性以及抓地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
胎侧20从胎面18的端部大致朝径向内侧延伸。胎侧20由耐切割性以及耐气候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胎侧20用于防止胎体24的损伤。
胎圈22位于胎侧20的大致径向内侧。胎圈22具备胎圈芯34、和从该胎圈芯34朝径向外侧延伸的三角胶36。胎圈芯34为环状,含有卷绕的非伸缩性线材。线材的典型的材质为钢。三角胶36的前端朝径向外侧变细。三角胶36由高硬度的交联橡胶构成。
胎体24包括胎体帘布38。胎体帘布38架设于两侧的胎圈22之间,并且沿着胎面18以及胎侧20。胎体帘布38绕胎圈芯34从轴向内侧朝外侧折返。通过该折返而在胎体帘布38形成有主体部40a和折返部40b。
胎体帘布38包括并排排列的多根帘线和贴胶。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为75°至90°。换言之,该胎体24具有子午线构造。帘线由有机纤维构成。作为优选的有机纤维,举例示出了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人造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以及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胎体24可以由两枚以上的胎体帘布38形成。
带束层26位于胎面18的径向内侧。带束层26与胎体24层叠。带束层26对胎体24进行加强。带束层26构成为包括内侧层42a和外侧层42b。根据图1可知,内侧层42a的宽度在轴向上略微大于外侧层42b的宽度。虽未图示,但是内侧层42a及外侧层42b分别构成为包括并排排列的多根帘线与贴胶。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倾斜。倾斜角度的绝对值通常为10°以上且35°以下。内侧层42a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方向与外侧层42b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方向相反。帘线的优选材质为钢。帘线可以使用有机纤维。优选地,带束层26的轴向宽度为轮胎16的最大幅度的0.7倍以上。带束层26可以具备三层以上的层42。
束带层28位于带束层26的径向外侧。束带层28位于带束层26与胎面18之间并覆盖该带束层26。根据图1可知,束带层28的宽度在轴向上大于带束层26的宽度。虽未图示,但是束带层28构成为包括帘线与贴胶。帘线卷绕成螺旋状。该束带层28具有所谓的无缝构造。帘线实质上沿周向延伸。帘线相对于周向的角度为5°以下,进而为2°以下。由于利用该帘线来束缚带束层26,因此能够抑制带束层26的隆起。帘线由有机纤维构成。作为优选的有机纤维,举例示出了尼龙纤维、聚酯纤维、人造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以及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在该轮胎16中,束带层28具备中央部44、一对中间部46以及一对侧部48。中央部44位于赤道上。各中间部46位于中央部44的轴向外侧。各侧部48位于比中间部46更靠轴向外侧的位置。
在该轮胎16中,使用图2所示的带50而形成束带层28。该带50构成为包括并排排列的多根帘线52与贴胶54。这些帘线52各自沿该带50的长度方向延伸。如图所示,形成该轮胎16的束带层28所使用的带50包含8根帘线52。该带50所含有的帘线52的根数可以考虑轮胎16的规格、加工性等而适当地决定。
在图2中,双箭头W示出带50的宽度。在该制造方法中,带50的宽度W优选为7.0mm以上且22mm以下。通过将该宽度W设定为7.0mm以上,能够实现形成束带层28所需时间的缩短。该带50能够有益于轮胎16的生产率。根据该观点,该宽度W优选为10mm以上。通过将该宽度W设定为22mm以下,能够适当地保持用于卷绕带50的操作性。使用该带50而易于形成束带层28。根据该观点,该宽度W优选为15mm以下。
以下述方式制造该轮胎16。通过将多根帘线52与贴胶一起挤压而能够获得带50。在该制造方法中,准备了两根带50(以下,称作第一带50a及第二带50b)。将这些带50与其它部件一起供给至成型机(former)(未图示)。
成型机具备圆筒状的滚筒、第一成型头以及第二成型头。滚筒能够旋转。第一成型头送出第一带50a。第一成型头能够沿轴向移动。该第一成型头能够将第一带50a送出、且能够沿轴向移动。第二成型头送出第二带50b。第二成型头能够沿轴向移动。该第二成型头能够将第二带50b送出、且能够沿轴向移动。
在该制造方法中,通过使滚筒旋转而将胎体帘布38卷绕于该滚筒。由此,能够获得筒状的胎体帘布38。将第一片材卷绕于筒状的胎体帘布38,从而形成了构成带束层26的一部分的内侧层42a。将第二片材卷绕于该内侧层42a,从而形成了构成带束层26的另一部分的外侧层42b。由此,能够获得带束层26。将第一带50a及第二带50b卷绕于该带束层26上,从而形成了束带层28。
如图3所示,在该制造方法中,从第一成型头送出第一带50a,从而使得该第一带50a的前端56a在赤道面上层叠于带束层26。更详细地说,第一带50a以其前端56a的带束层26的第二端部58b这一侧的边缘60b(以下,称作第二边缘)与赤道面一致的方式层叠于带束层26。从第二成型头送出第二带50b,该第二带50b的前端56b在赤道面层叠于带束层26。更加详细地说,第二带50b以其前端56b的带束层26的第一端部58a这一侧的边缘62a(以下,称作第一边缘)与赤道面一致的方式层叠于带束层26。在该制造方法中,第一带50a的前端56a与第二带50b的前端56b的边界位于赤道面上。
当第一带50a的前端56a和第二带50b的前端56b层叠于带束层26时,则滚筒开始旋转。图3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为该滚筒的旋转方向。在该制造方法中,在该滚筒开始旋转的同时,第一成型头和第二成型头开始移动。图3中,箭头B1所示的方向为第一成型头的移动方向,箭头B2所示的方向为第二成型头的移动方向。在该制造方法中,滚筒的旋转方向与轮胎16的周向一致。第一成型头及第二成型头的移动方向与轮胎16的轴向一致。
在该制造方法中,第一成型头送出第一带50a、且使该第一带50a从赤道面向带束层26的第一端58a沿轴向移动。由于在该移动的同时使滚筒旋转,因此第一带50a在带束层26上卷绕成螺旋状。换言之,在该制造方法中,在使滚筒旋转的同时使第一成型头从赤道面向带束层26的第一端部58a沿轴向移动,由此使得第一带50a卷绕成螺旋状。
在该制造方法中,第二成型头送出第二带50b、且使该第二带50b从赤道面向带束层26的第二端部58b沿轴向移动。由于在该移动的同时使滚筒旋转,因此第二带50b在带束层26上卷绕成螺旋状。换言之,在该制造方法中,在使滚筒旋转的同时使第二成型头从赤道面向带束层26的第二端部58b沿轴向移动,由此使得第二带50b卷绕成螺旋状。
在该制造方法中,利用第一带50a形成从束带层28的赤道面到其第一端部64a的部分。利用第二带50b形成从束带层28的赤道面到其第二端部64b的部分。在该制造方法中,利用一根带50形成从束带层28的赤道面到其端部64的部分。
在该制造方法中,当束带层28的形成结束时,则胎面18等部件被进一步组合。由此,能够获得生胎(raw cover)(也称作未交联轮胎)。
在该制造方法中,将生胎投入模具(未图示)。由此,生胎的外表面与模具的型腔面抵接。生胎的内表面与气袋或型芯抵接。在模具内对生胎进行加压及加热。生胎的橡胶组成物因加压及加热而流动。橡胶因加热而引起交联反应,从而获得轮胎16。
图4所示的是处于形成过程中途的束带层28。在该轮胎16的束带层28形成有:卷绕有一层带50的部分、带50的一部分与其它一部分重叠卷绕的部分、以及卷绕两层带50的部分。
在该轮胎16中,卷绕一层带50的部分为中央部44。带50的一部分与其它一部分重叠卷绕的部分为中间部46。卷绕两层带50的部分为侧部48。
在束带层28的中央部44,使层叠于带束层26的第一带50a的第二边缘60b与已经层叠的该第一带50a的、带束层26的第一端部58a侧的边缘60a(以下,称作第一边缘)对齐。在该中央部44,使层叠于带束层26的第二带50b的第一边缘62a与已经层叠的该第二带50b的、带束层26的第二端58b侧的边缘62b(以下,称作第二边缘)对齐。
在该制造方法中,束带层28的中央部44的第一带50a的进给量与该第一带50a的宽度相等。该中央部44的第二带50b的进给量与该第二带50b的宽度相等。换言之,该中央部44的带50的进给量(图4中的双箭头Pc所示)相对于该带50的宽度(图2中的双箭头W所示)之比为1。在通过该制造方法得到的轮胎16中,其赤道的部分的刚性不会过大。该中央部44能够有益于轮胎16的牵引性能。
在该制造方法中,在束带层28的一个中间部46,层叠的第一带50a的一部分与已经层叠的该第一带50a的另一部分重叠。第一带50a的一部分与该第一带50a的另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以及与该另一部分并不重叠的部分混合存在于该中间部46。
在该制造方法中,在束带层28的另一个中间部46,层叠的第二带50b的一部分与已经层叠的该第二带50b的另一部分重叠。第二带50b的一部分与该第二带50b的另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以及与该另一部分并不重叠的部分混合存在于该中间部46。
在该轮胎16中,带50的一部分与该带50的另一部分重叠的部分存在于其束带层28的中间部46。该重叠能够有益于基于束带层28的对带束层26的束缚力。该中间部46能够有效地束缚带束层26的端部58的部分。在该轮胎16中,带束层26的隆起受到限制。该轮胎16的高速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16中,带50的一部分与该带50的另一部分并不重叠的部分存在于其束带层28的中间部46。带50并未紧密地卷绕于该中间部46。该中间部46能够有益于该轮胎16的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
在该制造方法中,中间部46的带50的进给量(图4中的双箭头Pm所示)相对于该带50的宽度W之比为0.6以上0.8以下。通过将该比设定为0.6以上,使得中间部46能够有益于轮胎16的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根据该观点,该比优选为0.65以上。通过将该比设定为0.8以下,中间部46能够有效地束缚带束层26。在该轮胎16中,带束层26的隆起受到抑制。该轮胎16的高速耐久性优异。根据该观点,该比优选为0.75以下。
在该制造方法中,在束带层28的一个侧部48,在将进给量设定为与第一带50a的宽度W等同并对第一带50a进行卷绕以后,使第一成型头停止移动,进而再卷绕该第一带50a。由此,形成了卷绕有两层第一带50a的侧部48。对于该束带层28的另一个侧部48也一样,在将进给量设定为与第二带50b的宽度W相同并对第二带50b进行卷绕以后,使第二成型头停止移动,进而再卷绕该第二带50b。由此,形成了卷绕有两层第二带50b的侧部48。
在该轮胎16中,束带层28的侧部48将带束层26的端部58覆盖。在该侧部48卷绕有两层带50。该侧部48充分束缚带束层26的端部58。由于带束层26的隆起受到抑制,因此该轮胎16的高速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16中,并未在束带层28的侧部48形成重叠有三层带50的部分。空气难以残留于该侧部48。由于能够抑制空气残留,因此通过该制造方法能够稳定地制造高品质的轮胎16。进而,在该轮胎16中,胎面18无需为了防止沟破裂而具有较大的厚度。该轮胎16的胎面18具有适宜的厚度。该侧部48能够有益于轮胎16的滚动阻力的减小。
如前所述,该轮胎16的束带层28能够有助于高速耐久性的改善。在速度记号为W级别以下的轮胎16中,该束带层28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在JATMA中对该速度记号进行了定义,利用记号来表示轮胎16在规定的条件下负载了由其负载指数所示的质量的状态下能够行驶的最高速度。
在图1中,双箭头WA示出束带层的轴向宽度。双箭头WC示出束带层28的中央部44的轴向宽度。双箭头WM示出束带层28的中间部46的轴向宽度。双箭头WS示出束带层28的侧部48的轴向宽度。
在该轮胎16中,根据抑制胎面18的局部的刚性过大、且适当地保持牵引性能的观点,优选地,中央部44的轴向宽度WC相对于束带层28的轴向宽度WA之比为0.4以上。根据抑制中央部44对高速耐久性造成的影响的观点,该比优选为0.7以下。
在该轮胎16中,根据中间部46能够有效地束缚带束层26、且能够获得适当的高速耐久性的观点,优选地,中间部46的轴向宽度WM相对于束带层28的轴向宽度WA之比为0.1以上。根据生产率以及成本的观点,该比优选为0.2以下。
在该轮胎16中,根据侧部48能够充分束缚带束层26的端部58、且能够保持适当的高速耐久性的观点,优选地,侧部48的轴向宽度WS相对于束带层28的轴向宽度WA之比为0.05以上。根据生产率以及成本的观点,该比优选为0.1以下。
在本发明中,针对轮胎16的各部件的尺寸及角度,在轮胎16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对轮胎16填充空气而达到正规内压的状态下进行测量。在进行测量时,不对轮胎16施加载荷。本说明书中,正规轮辋意味着在轮胎16所依据的规格下规定的轮辋。JATMA规格下的“标准轮辋”、TRA规格下的“Design Rim”、以及ETRTO规格下的“Measuring Rim”均为正规轮辋。在本说明书中,正规内压意味着在轮胎16所依据的规格下规定的内压。JATMA规格下的“最高气压”、TRA规格下的“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格下的“INFLATION PRESSURE”均为正规内压。在轿车用轮胎16的情况下,在内压为180kPa的状态下对尺寸及角度进行测量。
实施例
以下,虽然通过实施例使得本发明的效果变得明显,但是不应当解释为基于该实施例的记载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获得了具备图1所示的基本结构、且具备下述表1所示的规格的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轮胎的尺寸设定为205/55R16。该轮胎的速度记号为V级别。使用图2所示的带形成该轮胎的束带层。将该带的宽度W设定为11mm。帘线采用由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构成的帘线。帘线的结构设定为1670dtex/2。将中央部的带的进给量Pc相对于该带的宽度W之比(Pc/W)设定为1。将中间部的带的进给量Pm相对于该带的宽度W之比(Pm/W)设定为0.60。在侧部卷绕两层带。在该侧部未形成重叠三层带的部分。在表中用“S”表示该情况。
实施例2-3以及比较例1-2
除了按照下述的表1来设定比(Pm/W)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获得轮胎。
比较例4
除了按照下述的表1来设定比(Pm/W),并在侧部形成重叠有三层带的部分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获得轮胎。在表中用“T”来表示在侧部存在重叠三层带的部分的情况。
比较例3
比较例3为现有轮胎。该轮胎的束带层具备图5所示的结构。
生产率
对每个轮胎1的生产时间进行了测量。基于该测量值的倒数,进行了与生产率相关的评价。在下述表1及2中利用将比较例3设为100的指数值示出了其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成本
对每个轮胎1的成本进行了计算。基于该计算值的倒数,进行了与成本相关的评价。在下述表1及2中利用将比较例3设为100的指数值示出了其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高速耐久性
将轮胎组装于16×6.5JJ的轮辋,对该轮胎填充空气使其内压达到300kPa。在放置3小时以上之后,再次对该轮胎填充空气使其内压达到300kPa。将该轮胎安装于滚筒式行驶试验机。从200km/h的速度开始每隔10分以中途不中断的方式将该速度提升10km/h,使该轮胎以该速度在半径为1.7m的滚筒上行驶。测量轮胎毫无损伤地行驶10分钟以后所获的最高速度。在下述表1及2中利用将比较例1设为100的指数值示出了其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滚动阻力
使用滚动阻力试验机在下述测量条件对滚动阻力进行了测量。
使用轮辋:16×5.5J(铝合金制)
内压:220kPa
负载:4.6kN
速度:80km/h
基于测量值的倒数,进行了与滚动阻力相关的评价。在下述表1及2中利用将比较例3设为100的指数值示出了其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表1
表2
如表1及2所示,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的评价更高。根据该评价结果,本发明的优势非常明显。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说明的充气轮胎能够应用于各种车辆。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形成胎面表面;带束层,该带束层位于上述胎面的径向内侧;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上述带束层与上述胎面之间并覆盖上述带束层,
上述束带层具备:位于赤道面上的中央部、分别位于该中央部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中间部、以及分别位于该中间部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侧部,
上述束带层的从赤道面到其端部的部分利用包含帘线的带而形成,
上述带从赤道面朝向上述带束层的端部卷绕成螺旋状,
上述中央部的上述带的进给量相对于上述带的宽度之比为1,
上述中间部的上述带的进给量相对于上述带的宽度之比为0.6以上且0.8以下,
上述带在上述侧部卷绕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的宽度为7.0mm以上且22mm以下。
3.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利用成型机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该成型机具备能够旋转的圆筒状的滚筒、和一边送出带一边能够沿轴向移动的两个成型头,
所述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将片材卷绕于上述滚筒而形成带束层的工序;
从各个成型头将上述带送出,并使该带的前端在赤道面上层叠于上述带束层的工序;以及
通过使上述滚筒旋转并且使各个成型头从赤道面朝向上述带束层的各个端部沿轴向移动而将上述带卷绕成螺旋状,由此形成束带层的工序,其中,上述束带层具备:位于赤道面上的中央部、分别位于上述中央部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中间部、以及分别位于上述中间部的轴向外侧的一对侧部,
上述中央部的上述带的进给量相对于上述带的宽度之比为1,
上述中间部的上述带的进给量相对于上述带的宽度之比为0.6以上且0.8以下,
上述带在上述侧部卷绕两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的宽度为7.0mm以上且22mm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54511 | 2011-11-22 | ||
JP2011254511A JP2013107518A (ja) | 2011-11-22 | 2011-11-22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29320A true CN103129320A (zh) | 2013-06-05 |
Family
ID=48490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10468007 Pending CN103129320A (zh) | 2011-11-22 | 2012-11-19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3107518A (zh) |
CN (1) | CN103129320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48713B2 (ja) | 2014-01-09 | 2018-06-2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214490B2 (ja) | 2014-08-19 | 2017-10-1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45209B2 (ja) * | 1986-03-03 | 1995-05-17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JPH03204306A (ja) * | 1989-12-29 | 1991-09-05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58610A (ja) * | 1991-07-04 | 1993-01-19 | Bridgestone Corp | リボン状補強層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879844B2 (ja) * | 1995-06-07 | 1999-04-0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02001833A (ja) * | 2000-06-26 | 2002-01-0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バンドの形成方法 |
JP4468005B2 (ja) * | 2004-02-24 | 2010-05-26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ゴム層の形成方法、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JP2011136669A (ja) * | 2009-12-29 | 2011-07-14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1
- 2011-11-22 JP JP2011254511A patent/JP2013107518A/ja active Pending
-
2012
- 2012-11-19 CN CN 201210468007 patent/CN103129320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07518A (ja) | 2013-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04503B2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607104B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7234929A (zh) | 充气轮胎及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 |
CN101811419B (zh) | 摩托车用充气轮胎 | |
JP729862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5365491A (zh) | 充气轮胎 | |
US20190241025A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2079222A (zh) | 充气轮胎 | |
JP4933824B2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4114379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9968918A (zh) | 充气轮胎、轮胎用模具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 |
EP3530485A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174621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1596840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1596841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0475562C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896979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4080623A (zh) | 充气轮胎 | |
EP2561980B1 (en) | Tire production method | |
EP1057659A2 (en) |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passenger car | |
EP2735434B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neumatic tire | |
CN104703814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3129320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715157A (zh) | 缺气保用轮胎 | |
JP4944487B2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